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2024-06-20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共12篇)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1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倾向于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 扩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是在为估值服务, 其背后暗含的假设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为权益投资市场上的投资者估值服务。关于该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论, 这些争论引发了会计准则改革方向的思考。因为这些争论会对财务报告的形式、实质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后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融危机也使得各国改革会计准则的政治意愿凸显。本文以 (以企业为主体) 经济活动中各利益相关人的会计信息需求特点作为会计准则改革的理论基础, 为会计准则改革提供启示。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运行, 在各利益相关人的利益要求下运行, 情况错综复杂, 且因时因地而变, 要清楚地分析他们对会计准则改革的作用并不易, 因此本文从无债务企业的简单情况入手开始分析, 分析有债务的情况, 到各个利益相关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从而最终指出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

一、无债务企业股东的信息需求特点

为了促进权益资金供需双方的资源交换, 当前的和潜在的资金供给方需要知道有关公司财务业绩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权益估值和评价管理层业绩。估值目的需要的是完美的信息, 当前的业绩信息和未来的业绩信息。但是, 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主要包含当前期间的业绩, 基本上没有未来的业绩信息 (实际上是预测的信息, 是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形式在附注中披露) 。长期以来, 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上会只报告当前的业绩信息, 而不报告预测的财务信息。根据以前的研究, 本文拟对财务报告会演进成只报告当前期间的财务信息, 而不报告预测的财务信息的内容, 分别分成两个部分予以讨论。第一部分, 假设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是完全真实可信的;第二部分, 考虑代理关系的作用, 这便产生了对可验证性、相对稳健、独立审计的要求。

(一) 不考虑信息真实性时的情况

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是企业的所有者并不自己经营管理企业, 而是将企业的日常运营权委托给管理人员, 企业管理层代理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企业。这时会出现如下问题:董事会和股东要决定哪些管理人员的去留, 付给他们的薪酬标准, 以及如何督促他们。事实上, 董事会和股东是根据管理人员的劳动 (努力程度) 来评估和付薪酬, 但是衡量努力程度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如管理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而且衡量只能在事后进行。因此衡量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 (此处不考虑代理问题, 而是就衡量努力程度本身而言行不通) , 只能退而求其次, 衡量期间业绩这个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

在公司的股份可以交易后, 投资者衡量公司业绩的另一个目的——权益估值出现了, 这同样也存在着困难——信息不完备。投资者为此目的, 会搜寻有助于评估未来现金流的大小、时间、不确定性的信息, 不论是管理层过去行动的信息还是未来可能会采取的行动的信息, 即其所要求的信息范围大于当期信息的范围。投资者在寻求当前的业绩信息的同时还会搜寻有关管理层未来会采取的管理活动 (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管理活动) 的信息。实际中, 公司所有者设计的管理层薪酬契约使管理层采取的管理活动符合投资者的最大利益, 即使管理层采取最大化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管理活动 (股价会因此最大化) , 在这种意义上投资者估值的信息要求与评估管理层业绩的信息要求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当前业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业绩, 会计准则的要求符合了投资者对信息的估值要求。在理想情况下, 如果当前业绩足够用于估值的话 (即如果盈余服从随即游走, 市场没有盈余时间序列数据之外的信息) , 那么估值要求和业绩衡量要求之间可以完美重合。但事实并非如此, 原因包括: (1) 获得当前业绩的完美信息不现实; (2) 当前期间的业绩无法包括未来的信息, 特别是处于成长期或衰退期的公司; (3) 公司价值的有些波动与管理层业绩无关。以FASB和IASB为代表的一些机构和学者倡议用FVA衡量公司和管理层的业绩。在完美市场上, 直接盯市的FVA (包括商誉等不可分离资产和无形资产也盯市) 可以使会计业绩等同于公司权益的市场价值。但是, 现实中没有一种FVA的运用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因为:资产负债表关注的是可分离资产的衡量;收入确认的标准;对管理活动的衡量和对由其带来的价值变化的估值, 这两者之间的协同 (同时性) 存在困难, 所以利益相关者要求的信息不可能是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系统来提供的, 特别是当公允价值是由管理层估计出来的时候。

(二) 信息可信性的追求

由于业绩报告是管理者制作, 所以投资者寻求业绩衡量的可验证性和外部审计师的签证 (see, for example, 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若没有这些措施, 考虑到管理层有粉饰报告业绩的动机, 其报告的业绩的可信性会存在问题。这种粉饰报告的动机不仅仅起因于期间业绩决定薪酬, 而且还因为业绩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前景 (如自己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上的声誉) 。管理层提供信息, 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人需要这些信息。而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关系对这些信息的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因此影响会计准则规则)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Watts and Zimmerman, 1983, 1986) 。管理层有操纵信息报告的内在倾向, 为了控制这种管理层操纵报告业绩的倾向, 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就体现了以可验证性信息为基础报告财务信息的要求。例如, 销售收入入账的标准就可以归结为对可验证信息的关注。实际上, 会计实务中稳健性做法在整体上可以归结为对可验证性的关注。稳健性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会计实务倾向于少计资产价值而多记债务价值, 并因此稳健地衡量资产负债表项的价值, 我们姑且称之为绝对稳健性;另一个方面是指对好消息和对坏消息的可验证性标准不同 (好消息的可验证性标准高, 坏消息的低) , 称之为相对稳健性。当收益还不能确定时就立刻记录费用 (如R&D费用) , 这一点可以由管理层便代理来解释。如果不立即确认这种费用, 管理层有动机无限期推迟这些费用的确认, 以夸大他们的业绩。

作为对可信性的进一步关注表现为:当信息是负面的时, 可验证性的标准被放松, 即会计准则要求稳健性, 相对稳健是指“对坏消息的确认比对好消息的确认更及时, 就像对许多资产运用减值会计那样” (Ryan, 2006, p511) 。相对稳健主义内含这样一个假设:管理层没有动机去在财务报告中确认坏消息的意愿。因此, 如果会计准则要求管理层及时确认坏消息, 那么管理层对坏消息的披露将是可信得 (即使没有达到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门槛) , 即在对好坏消息的确认中按照同样的标准使用客观性标准和可验证性标准的话, 报告必然不可信。尽管管理层对坏消息的披露有很大的可信性, 此处也要提出两点:第一, 即使会计准则要求及早确认负面消息 (在相关性和可验证性都没满足时就要求确认) , 但会计准则的盈余衡量仍有可能偏大。近期的金融危机表明:虽然会计准则有稳健性要求, 但是财报中对负面消息的确认还是被推迟了;第二, 管理层可能滥用这种对坏消息确认时的低可验证性要求, 而过多的确认坏消息。准则制定者和有些学者表明了他们对公司可能会建立秘密准备的担心, 即顾虑公司有可能使用稳健性作为一种盈余平滑的工具 (e.g., De Angelo, De Angelo and Skinner, 1994;Francis, Hanna, and Vincent, 1996;Myers, Myers, and Skinner, 2007) 。前期有研究表明, 在刚更换过管理者的公司, 管理层变为过度稳健的动机比通常情况下强 (e.g., Murphy and Zimmerman, 1993;Pourciau, 1993;and Weisbach, 1995) 。相对稳健性的作用是一个需要实证检验的问题, 但是从其经历几十年而得到保留这一事实来看, 它是有效的。股东需求相对稳健性, 原因如下:第一, 股东通过董事会将资产运营权委托给管理层, 但是保留对管理层雇佣、解雇、付薪的权利。因为管理层不可能自愿披露坏消息, 所以通过会计准则中的相对稳健性给管理层加上确认坏消息的契约责任, 经理人市场上的法律机制和声誉机制也可以减轻管理层回避披露坏消息的倾向。第二, 在坏消息事件发生时, 管理层不仅倾向于保守这个坏信息。而且有可能会进行违背投资者利益的投资行为。如果企业业绩差了, 管理层面临这样的机会选择:一个很可能成功的投资项目, 但是其结果是现金流量有限度的下降 (带来的正现金流量很小) , 另有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有可能带来高现金流入但是其成功的可能性小。这样的选择会引发管理层采取风险性投资行为, 这就是资产替代问题。相对稳健主义使股东有能力采取措施限制管理层进行有损价值的投资行为 (当业绩不好时实施强监控或者更换管理层) 。另外, 相对稳健能够在股东的事后诉讼中提供一个法律基础。最后, 管理层可以通过保密坏消息而增加当期的薪酬。管理层可以通过相对稳健主义保护自己, 以免管理层的这种行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 要想在事后要回管理层因虚报业绩而多领取的薪酬, 会因为交易费用过高而无法达到。相对稳健性缓解了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说明了该特性在会计准则中长久存在的原因, 并且在会计准则的管制之前就存在。相对稳健性对管理层行为的事前约束作用部分地因为它帮助解决了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事后可能存在的争执, 包括诉讼中会计准则的执行问题。稳健性意味着一个权衡的转变:不再强调管理层业绩的相关性信息而转向业绩衡量的谨慎性和可靠性。对财务报告进行外部审计也是这种权衡转变的体现。外部审计保证了稳健性的运用, 并由此强化了业绩衡量的可信性。例如, 审计师为公司的应收项目的质量提供了签证, 那么赊销放到盈余中来的就是可以被信任的。另外, 审计也促进了会计指标在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契约的作用。当各契约方、审计师、签证方要求管理层在报告时要遵守一系列会计准则时, 会计的约束性就体现了。由于这些方面的信息需求特点导致审计机构在会计管制之前的历史时期就出现了。审计师对声誉的追求和受到法律方面的威胁而使自己保持独立, 这样经审计签证的公司财务报告可信性增加。

二、债务对信息需求的影响

债务的一方是股东, 另一方是债权人。股东对公司资产的权益就好比他们持有该公司的一个看涨期权, 行权价等于债券的票面价;债权人则相当于持有该公司的一个看跌期权, 他们的利益是公司股价超出债务票面价值时才有保障。债权人在获得偿付回本息的承诺下, 将资金出借给企业使用, 只要债务契约中的条款得到遵守, 企业的营运控制权就是保留在股东和管理层那的。就像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关系那样, 债务会引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关系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Smith and Warner, 1979) 。在这种代理关系的背景下, 我们假定管理层是以股东的最大利益原则行事, 故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对管理层的动机与股东的动机不做区分。根据债权人的利益目标, 其追求的相关信息有:清算时资产的价值;公司业绩信息。在出借时, 债权人关心的是债务合约期间能够及时收到贷款的本息。因此, 他将会寻求有关公司收益能力的信息, 即贷款时和贷款期间公司的期间业绩信息。另外, 由于债务契约类似于看跌期权的结构, 债权人要求知道资产清算时价格信息 (即公司经营不善时债权人是通过清算公司出售其资产来获得补偿的) 和公司支付本息能力的信息。

(一) 债务引起资产替代问题

资产替代问题 (Myers, 1977, and Smith and Warner, 1979) 致使债权人寻求公司清算时净资产的价值。这种信息需求特点要求会计准则中包含稳健性。股东可能会通过投资于高风险的资产而把资产转移到他们自己那, 即资产替代。当企业接近资不抵债时, 发生资产替代的可能性最大。这是一个临界点, 资不抵债情况发生时公司的控制权会由股东那转移到债权人那, 股东的控制权处境危险。为了减小失去控制权的可能性, 股东有保守坏消息而不对外公布的动机, 原因是:资产的报告价值超过真实价值 (从而超过债务的价值) ;粉饰报告业绩。债权人希望尽早知道企业的坏消息, 以便他们决定是否限制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 (通过加强监督或采取在契约中加入限制条款的方法) 。相对稳健主义可以使债权人能够及时觉察出财富侵蚀, 由此可以及时把控制权转移或采取其他措施。由于债权人会预期到这些代理问题, 他们据情况而要求相对稳健的会计规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前提。

(二) 债务人要求可验证性与审计签证

由于债权人可以通过对公司实施清算而获得补偿, 因此他们寻求公司的可分离和可出售资产的价值信息。由于商誉的存在, 公司的价值会超过可分离可出售的资产的价值总和 (因为公司价值即代表了具体公司层面在用资产的价值也代表了公司的成长价值) 。由于商誉在公司清算时只有很小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 又由于其市场价值是基于持续经营时的价值, 是无法验证的, 因此债权人在做出决策时基本上忽略商誉 (for example, see Watts, 1977;Leftwich, 1983;Watts, 2006) 。在这种意义上, 会计准则中的绝对稳健性归因于相关利益人要求资产负债表只反映“硬”资产。历史上 (在SEC之前的时期) 企业并购时注销商誉的做法与此种思想一致。在债权人出现之后, 股东与管理层的契约中自然地出现了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需求。他们要求独立审计师的签证 (以证明财务报告遵守会计准则, 遵守稳健性) 。因此, 对债权人来说, 审计师的签证有助于提高财报的可信性。

三、其他利益相关人的信息需求

股权持有者和债权持有者对财务报告的要求在某些方面是不同, 这意味着财务报告需要在不同的信息要求下找到均衡。除股权持有者和债权持有者之外的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使这个均衡问题更加复杂, 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 提供不同的报表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

财务报告需要在不同的信息要求下找到平衡的方法之一就是: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但是, 采取这样的方法成本高昂, 且无法做到, 特别是对不同报表体系进行审计成本高昂。

(二) 提供通用的报告给不同信息使用者自行调整

财务报告需要在不同的信息要求下找到平衡的另一个解决方法是:公司提供一个通用的报告, 不同的用户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在使用时调整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现实中没有出现根据不同用户给出不同报告, 这说明提供一套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是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法 (also see Leftwich, 1983) 。但是“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应该怎样, 这个问题仍没有解决。有学者 (Francis et al., 2006, and Barth et al., 2001) 认为, 权益市场上的投资者是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 他们对权益估值 (和“无偏”的业绩衡量) 的关注意味着报表应该不受稳健性 (无论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的制约。经济理论从多方面说明了权益者和债权人都需要稳健性, 因此无偏的财务报告对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来说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在会计规则的一百多年的演进中, 稳健主义深入其中, 这表明稳健性在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中是经济高效的。

四、各利益相关方信息需求特点对会计准则的启示

在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 股东和债权人需求有关公司价值和期间业绩的信息。本文的结论是有效契约观点的会计准则理论 (由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 Holthausen and Leftwich (1983) , 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和其他学者发展出来的理论) 更适应经济运行并因此生存, 而估值观点的会计准则理论不能。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以作为对会计准则改革的启示。

(一) 权益持有者寻求公司期间业绩信息

权益持有者寻求公司的期间业绩信息, 他们用这些信息对管理者进行评价、付薪、惩罚。而业绩衡量中, 收益确认条件中的“实现”原则体现了对可信的需求。

(二) 利益相关人要求可验证性的信息

利益相关人认为, 管理层作为信息提供者, 既有关于未来信息的优势, 又有粉饰信息的动机。权益投资者对有关估值的信息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管理层有动机操纵这些信息。这将导致 (在可验证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之间的权衡。会计准则也收到业绩信息可信性与估值相关性之间权衡的影响, 而不仅仅是与期间业绩有关, 证据也表明期间业绩指标与估值指标正相关 (虽然不是完美的相关) 。

(三) 利益相关者寻求相对稳健的财务信息

对相对稳健主义的偏好表明管理层 (相对于投资者) 和股东 (相对于债权人) , 不愿披露坏消息, 不愿对给这些利益集团造成伤害的事情采取措施。相对稳健主义 (作为会计准则的一个特征) 有助于会计准则在法律保障下促进 (股东与管理层之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 的契约实施。

(四) 债权人利益通过清算公司资产得到补偿

债权人认为, 其利益可通过清算公司资产而得到补偿寻求, 因此, 债权人的利益在于可分离可出售的资产的价值, 不包括商誉和某些无形资产。

(五) 期间业绩信息需求与可验证信息需求的结合

期间业绩信息与可验证信息的需求, 这两种信息的需求结合起来便会导致 (在决定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时) 业绩衡量需求和产权界定需求先于估值需求。收益表的导向是业绩衡量, 资产负债表的导向是控制/产权界定, 但是这并不是主张两表完全分离, 毫无相关性, 事实上复式记账保证了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六) 审计部分需求起源于可信性的追求

审计的需求部分起源于管理层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信性的追求。对审计后的财务报告的需求也促进了可验证性和相对稳健性 (也是会计准则的特性) 。本文在研究中, 对会计准则的分析和预测的假设前提是经济中存在运行良好的审计。

各种经济力量塑造了对财务报告及财务报告内容需求的特点, 来自上述股份持有者和债权持有者的需求, 还有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 (雇员、顾客、供应商和监管者) 的需求影响了会计准则的性质。管理层和当前股份持有者这些需求影响财务信息的供给状态。这样做使其在与资金市场和经济运行的互动中更有效, 并因此降低资本成本。制作、审计和处理财务信息是有成本的, 因此一贯性和一致性是财务报告的理想特征, 这些都是构成会计准则的部分, 实际上的会计准则既是经济力量均衡的产物也是政治力量均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Barth, M.Research, standard setting, and global financial reporting.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Accounting, 2006.

[2]Barth, M., Beaver, W., Landsman, W.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another view, 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2001.

[3]Johnson, L.T.Relevance and reliability:The FASB Report, at:http://www.fasb.org/articles&reports/relevance_and_reliability_tfr_feb_2005.pdf/2005.

[4]Penman, S.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Is fair value a plus or a minus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2007.

[5]Sloan, R.Accounting earnings and top executive compens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1993.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2

方向1:公共会计

就业工种:国际会计、审计/保证服务、税务、环境会计、法务会计、信息技术服务、个人财务规划

理想雇主:大型/跨国、区域性会计师事务所等。

相关提醒:如果想在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就职,那么必须拥有能够参加注册会计师CPA考试所需要的受教育程度,即150个学时的教育,其中必须包含24个学时的会计课程,这也相当于一个会计专业的本科学位。

方向2:企业会计

就业工种: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成本会计、税务规划、预算分析

理想雇主:各行业中的各类企业。

相关提醒:在拥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企业中的许多经理人会去获取MBA学位以谋进一步发展,所以如果可以,提前接触一些工商管理的知识也会对未来的这份工作有所帮助。

方向3:政府财务

就业工种:审计、财务报告、财务管理、预算分析、研究类工作

理想雇主:美国联邦机构和部门,其中包括有联邦调查局、国家税务局、财政部、审计总署、行政管理和预算局、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各州及其当地机构。相关提醒:如果有往该领域就业的梦想,那么除了在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努力熟悉政府事务的工作流程。

方向4:教育财务

就业工种:教师、科研机构、咨询服务

理想雇主:美国各大学学院或相关教育咨询服务机构。

相关提醒:要能在这些领域打开职业天地,一般要求拥有会计方面的博士学位,或者工商管理博士。而学生只有在读书期间获得高平均分,并且拥有资深的教职员推荐方可进入研究生院就读,所以本科生的底子很重要。

方向5:非营利机构或组织财务

就业工种:会计、内部审计、财务规划、预算、钞票打理和财务记录保管理想雇主: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医院、公立学校系统、各类大学学院、宗教组织、图书馆和博物馆、各个政党机构、工会组织。

相关提醒:要想在这些领域谋上职,那么平时就该注意在非营利性组织担当志愿者,并且积极在这些组织内部建立人际关系网。

而对于大四毕业生赴美求学会计,做出如下建议:

(1)在求学期间尽量获取高学分,因为学分通常被雇主认为是衡量个人财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个人工作道德操守的考量标准。

(2)努力参与学生社团来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培养分析问题、严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习提前拥有会计工作经验,可以参加全美会计荣誉学会(Beta Alpha Psi),该组织的宗旨是着力于为会计、财务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供各种渠道来增强其专业技能。

网络会计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 篇3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外部网(Extranet)使企业对外有选择地对合作者开放或提供有选择的服务,使信息共事。会计环境在网络下也发生了变化,网络会计的出现给传统会计带来巨大冲击,它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优势给企业带来不少裨益。

关键词:网络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信息化

1 互联网对会计的影响及网络会计的特点

1.1 互联网对会计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对外开放,实现了企业内部各部门资源优化配置。互联网使会计信息系统环境和内容在网络下发生了如下变化:①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可以进行远程计算和数据交换,从而提高了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速度,不同人员和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②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③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适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

1.2 网络会计的特点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财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频率得到加强,并使得一定的财务信息得以持续和及时的公开,财力披露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会计人员必须以在线即时模式紧跟技术发展进行商务活动,如电子商务中电子支付的处理和核准、电子交易的记账、余额在线审核以及在线销售要求相应的在线会计分录、过账、报告及更正。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部分信息保持近乎实时的更新,例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账户保持随时更新,适用于管理需要。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网络会计信息处理具有在线反馈、全面反映和实时分析比较功能的特点。

1.3 网络会计不是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化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它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项“革命”。会计网络化是一个集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如地区、行业、企业集团)各单位不再进行会计计算,而将有关原始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核算中心的主计算机,由主计算机进行核对、核算、报告,而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网络会计的会计特征是实时化、多元化、集成化、简捷化、动态化、开放化、智能化。

2 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网络会计发展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更晚些,网络会计实施的许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出现新的趋势。

2.1 网络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 网络会计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再加之信息时代信息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也给会计操作带来很大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

2.2 关于网络会计安全手段的加强 从1986年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条文,有力地保障了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网络会计安全方面的专项法律。制定和完善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法律,使我国网络会计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法制化轨道是必然的趋势。此外,数字签名和认证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协议应用阶段,要实现协议安全支付就必须有CA认证中心。我国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必将不断加强。

2.3 网络会计管理职能显明 网络会计的职能主要有反映和管理两个职能。反映职能是指详细的、全面的会计工作的结果向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管理职能是指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的需要,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由于网络的快捷便利使得会计人员能够通过在线访问及时得到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和正确决策。随着网络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网络会计的管理职能会日益显明。

2.4 财务会计软件和网络的不断改进 我国会计软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在政府、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商等的通力协作下,得以不断的发展进步。会计软件应用从过去的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管理一体化,从事后记账到事中预警、控制、事前预测,管理模式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网络会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通信质量和运作效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国网络会计要成为一个安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快捷地传递;其次就是保证财务管理软件的安全及性能良好。

3 发展网络会计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及对策

3.1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由于网络上任意一台计算机可获得其他计算机的信息资源,所以企业在网上进行贸易时,也易处于风险之中。因此安全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计算机硬件、相关软件的安全及性能必须得到有力的保障,以防止硬件、软件故障和网上黑客的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也是网络安全的一大劲敌,要采取适当的防病毒措施。对于信息流则普遍采用加密技术,以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泄密,数据加密的主要方法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3.2 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控制 网络环境下,大量不相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再加上多用户共享数据库,如果内控制度不严密,一旦有缺乏严格检验的凭证录入到整个网络系统中,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因此把好数据录入关,保证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十分重要。在输入系统前,数据要经过检验,输入工作应由多人多组分担;对输入的数据、代码等进行必要的校验,以保证合法性、真实性。可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和网络系统的特点,把同类凭证按凭证顺序号分成几组进行输入。具体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企业总部应随时查询每个成员单位的财务账,直至每张单据、所有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账表的生成都集中处理,信息需求者不仅可以了解企业某些方面的经济事项,还可以了解企业会计总体的经营状况。

3.3 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员 网络会计作为网络与会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求他们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又要求他们具有很深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网络会计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所以在教育领域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网络化进程。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4

今年以来,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余蔚平在论坛发言时也表示, 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乃至经济管理中具有基础支持、战略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释放管理因素在经济转型中的巨大潜力, 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保持我国在全球金融的竞争力, 需要在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的同时, 积极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而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是促进企业管理升级,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做强做优的重要举措。

改革动力方向方法 篇5

“上”与“下”的呼应—— 2013年11月11日 04:07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日报8日起就全面深化改革刊登系列述评。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要“上下呼应”,摸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点面协调”,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变稳平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相关文章指出,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这些都是“硬骨头”。

文章说,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

统筹协调,上下呼应闯险滩(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篇)

本报记者 龚雯 许志峰 王珂

改革无坦途,路该怎么走?

35年改革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高超的智慧不断探索改革路径,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创造了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方法论。

方法正确,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今年7月,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把握改革规律,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

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

今年10月底,一项新举措牵动人心——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进。

此前,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总体改革思路,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等地先后试水企业登记制度创新,“宽进严管”引发企业注册热潮。

它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结合的成果之一。从发

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折射“中国智慧”。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

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

趟深水,过险滩,“导航仪”不可或缺。有科学的顶层

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晰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措施。

我们面对着这样的现实:表层麻烦解决了,深层问题凸显了;显性症结化解了,隐性风险浮现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庞杂了。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缺乏顶层设计,改革难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还要顶层推动,全面改革拒绝碎片化。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啃掉这些“硬骨头”,非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能够单打独挑,必须从顶层谋篇布局。

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今年9月,3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直接受国务院领导,超越条块利益的顶层设计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推进新型城镇化,户籍屏障不拆除、公共服务不均等、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

不久前,一份《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在上海出台,给不少人带来观念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奖励改革创新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如何变市民?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如何防控?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如何应对?完善社保制度,必然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财税体制如何与此相适应?

者,更强调对“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实行“免责”,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亿万人民是改革主体。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越是牵涉面广、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难度越大。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每一份改革方案集民智、顺民意,才会破解千难万难。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点”与“面”的协调——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

9月29日,中国境内首个自贸区在浦东揭牌。这块28.7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要做的文章并不止于“自由贸易”,还涉及外资、财税、物流、政府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探索。

“不是栽盆景,而是种苗圃”。在自贸区的框架设计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清晰可见。

改革从一开始就非简单的修修补补。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把握好点与面的辩证法。

全面,意味着不能单兵突进。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

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

矛盾有主次。抓准主要矛盾,“小切口”能解决“大问题”。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这一“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营改增”渐次铺开,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形成倒逼„„牵住牛鼻子,可以“一子落而满盘活”。

诉求有缓急。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

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在这些紧要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也能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

没有整体推进,改革会顾此失彼;不搞重点突破,改革会节奏迷乱。

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展示了我们党从容驾驶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与能力。

“变”与“稳”的平衡—— 2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

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激进式休克疗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会失去动力,发展将没有意义,稳定的环境就难以保证,建设和谐社会就离开了民意根基。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各方诉求的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平衡,到发展方式的转型„„挑战前所未有,改革稳中求进。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

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

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无论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还是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都应科学权衡。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今年,改革新政密集出台,项项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营改增”为企业减轻上千亿元税负,20多个省份出台大病保险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涉农资金整合拉开序幕,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加快打破„„

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引,有体现人民意志的改革布局,有凝聚各方智慧的改革方法,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越走越宽广。

市场取向,效率公平为百姓(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篇)

本报记者 龚雯 田俊荣 吴秋余

《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0日01 版)改革用什么改变了中国?

从短缺到充裕,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从僵化到活跃,改革用市场魔棒激活当代中国,焕发蓬勃生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中国改革的不变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旗帜,市场化改革再扬风帆。

市场化改革是活力之源

回望来路,才知道中国的改革已走出多远。

35年改革历程,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市场经济借助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杠杆,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快速满足千姿百态的需求,实现效率3

提高和财富增进。

改革从市场起步,中国需要市场经济。

35年前,改革起步,国门打开,“市场经济”第一次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

市场化改革千头万绪,但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进入我们党的视野。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三大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市场取向轮廓逐渐清晰。

21年前,十四大将“市场经济”第一次写上社会主义旗帜,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奠定我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飞跃;

11年前,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年前,十八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市场的作用,增强了我们锐意推进改革的自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坚定步伐。

35年来,市场化改革披荆斩棘,一路开枝散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彻底改写中华民族的命运,成为活力之源、变化之源、发展之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基因组合,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中国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看不见的手”要充分施展——

经历了多年争论,人们终于明白,任何计划与行政干预,都不可能比市场这台“超级计算机”更高明。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面对所谓银行“钱荒”,没有降准、降息一味“放水”,而是在适度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让利率杠杆调节资金需求;面对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不是急于输血,而是放宽准入门槛、降低创业台阶,使民营银行好梦成真,“零成本”注册遍地开花。

“看得见的手”要真正有效——

市场一旦失灵,政府就要出手:“一袋奶粉”曾让千家万户头疼。今年,“奶粉进药店”,最严监管重塑国产品牌公信力;“6家奶企罚款6.7亿”,最大反垄断罚单逼出奶粉降价潮。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随意而为,但也不能无所作为。从“划桨”变“掌舵”,从“全能”变“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担当,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实将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当好“守夜人”。用好“两只手”,呼唤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十八大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开放初期,“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人们的追求。今天,“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虑”却越来越多,人们对公平正义呼声强烈。

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种种不公平社会现象,并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坚持市场化改时间紧迫,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有短短7年:任务繁重,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革方向,就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消除不完善因素,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避免“权难制衡,利难共享,人难出头”。

要促进权利公平。通过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弥合“城乡二元鸿沟”,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别让一纸户口簿挡住农村人口的平等养老和医疗、挡住农家子弟的平等教育和高考、挡住农民工的平等劳动和报酬。

要促进机会公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

要促进规则公平。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很多人宁信“潜规则”、不信“显规则”,“不找熟人不安心、不送红包难放心、不走关系总担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健全法律体系,用法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各种利益主体才能公平竞争,释放创造潜能。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既要跟上市场节拍,又须守护公平正义,每一次改革都应考量:是不是“保障大多数人切身利益,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同时,“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社会力量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调节器”。

今年,一项项促公平、惠民生的举措接连亮相: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九连增”,前三季新开工保障房620万套,600万户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负,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金融和铁路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还需攻坚克难。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改革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阔步前行:

国务院多个机构调整撤并、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降低公司注册资本登记门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市场化改革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

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目前,影响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化改革面临新挑战。破解前进中的旧痼新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亟须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冲破利益固化藩篱,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巨轮驶入更辽阔的海域。

人们对下一步市场化改革寄予热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户籍、社保制度等改革要破题,促进新型城镇化;财税、金融、投融资改革要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形成;市场要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和加强公共服务„„

改革无止境,方向不动摇。

十八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市场化改革站上新起点。沿

着这个方向挺进,我们坚定不移,壮志满怀。

改革开放,永续发展激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变化篇)“看得见的手”精心调控,让风景这边独好。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明显,党中央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定推动改革,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8%,结构调整也呈现积极变化。

本报记者 江夏 赵永平陈仁泽 《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9日02 版)

今天,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35年,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今天,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将全力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季”。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倾听中国前进的足音,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中国实力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距离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

如今,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动。

世界舞台,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金秋十月,印尼巴厘岛的APEC峰会,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大厅内人头攒动,许多外国记者前来询问日程,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汉语提问。墨西哥海滨小城的G20峰会,“中国态度”影响世界经济走向。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中国企业、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国分量越来越重了。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应对挑战,中国能力越来越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迎战非典、抗震救灾,依托应急管理体系,应对更加有效有序,社会心态也更加成熟理性;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快速发展,开放的中国更加自信。

当年,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走在北京大街上,曾引来了无数中国人的围观。可如今,独具中国特色的丝绸、中国红成为世界时装周上的重要元素。加入WTO,中国加速融入世界。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到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中国人从未如此底气十足。

这背后,源于中国实力。

——经济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35年,中

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全球排名跃居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今,中国不到3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1978年全年。

——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近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数量。城乡收入大幅增长,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多彩。

——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制度全覆盖。公共财政的阳光

更多洒向民生领域,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对外开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更深: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86倍,2012年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13亿中国人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我们离民族复兴的6

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中国活力

挣脱体制羁绊,长期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解放出来。从过去公有经济一花独放,到如今多种经济主体百花盛开,经济细胞更有活力;从过去一块肥皂、一盒火柴都由国家定价,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人的积极性大迸发,社会生产力大解放

中国实力的背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活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之后,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的铿锵话语,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鲜明宣示。

回首35年改革路,一个个镜头跃然眼前:

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当年为求个活路甘冒坐牢风险。如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到处涌现,亿万农民快步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

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当年曾为卖点纽扣提心吊胆。如今,民营经济已占据中国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

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当年为“4分钱奖金”惊动了中南海。如今,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试行“负面清单”模式,形成敢闯敢试的宽松氛围。

„„

这是思想活力竞相迸发的35年。

冲破精神枷锁,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迸发出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曾经被固定在土地、车间、单位的人们,现在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就业、创业。一个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汇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是市场活力激情四射的35年。

到如今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是市场定价,各种要素活跃起来,僵化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市场配置资源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瞄准“难啃的硬骨头”,一系列“破冰”之举加大了“放活”力度:

更大规模放权。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正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更多行业“松绑”。给民企松绑,涉及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给小微企业减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速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

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欧洲国家瑞士和冰岛签署了自贸协定,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今天,改革正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从经济领域向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推进。中国,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中国动力

经济发展引擎正在换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 35年改革创造中国奇迹,也伴生日益突出的问题:人们普遍富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但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眼睛盯着GDP多了,社会建设落后了,还有产能过剩、雾霾围城、食品安全事件、腐败严重„„“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7

改革,一直在前进中不断反思、不断突破。面对成长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8日01 版)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十八大的召开,让中国的改革开放站上新的高点。

随着改革步步深入,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面对产能过剩,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更注重持续的“动力源”,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不少地方主动调低增速目标,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今年以来,宏观调控严控“两高”行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

推进结构调整,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今年上半年,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这说明增长动力正加速切换。

人口红利衰减,加快创新驱动。一系列主动调控的决策举措,不断释放创新动力,“宽带中国”战略上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3%。北京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目的地首选国,“人口红利”正在转变为“人才红利”。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今年以来,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痛下决心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正如外媒感叹的,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

三中全会,历史抉择树航标(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篇)本报记者 皮树义 朱剑红 陆娅楠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天开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即

将展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又是一次三中全会。

金秋北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引来无数金色畅想。

又是一座历史丰碑。

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再次勾画宏伟蓝图,推动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回首35年改革,党中央已召开了7次三中全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每次三中全会,党中央都站在历史潮头,果敢抉择,科学部署,引领改革阔步前行。

7个三中全会,7座历史航标。举世瞩目的第八个三中全会,必将树起中国改革发展航程上的新航标。

改革的航标灯

三中全会总是在关键时刻,指引改革的方向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重要抉择。

1978年的中国,就站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走出文革“十年**”,百废待兴。经济濒临崩溃,商品匮乏,百姓生活艰难,世界快速变化。面对此情此景,经济迫切需要增强发展后劲,社会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人民迫切需要公平正义。这些都离不开深化改革。改革正从面对具体的经济问题转向面对相互交织的经济社会矛盾,改革正从经济体制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觉醒,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决定,把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传统计划经济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

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压抑活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的改革探索,使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明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搭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年后的2003年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新航程。

又是十年过去,中国再次站在了一个历史新起点。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从“濒临崩溃”变为“世界引擎”。但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腐败严重等社会矛盾压力日增。中国能不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10月的上海外高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一派热闹景象:20多个服务窗口前人头攒动,前来咨询和注册的长队一直排到楼外。挂牌刚一个月,自贸区就新增234家企业,外资新设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是去年同期的7倍。建立自贸区这项大胆的改革给上海经济带来了新活力。

明体制全面进发。

改革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勇气。正如总书记最近所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

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再次果敢抉择,指引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加油站

三中全会总是集中人民的意志,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改革是亿万人民的坚强意志,一次全会就是一次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那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35年前一个冬天的夜晚,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偷偷在一份契约上按下了手印,“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是每到秋收就被迫出门要饭的小岗村农民的悲壮之举,也是广大农民有粮吃、有钱花的朴素愿望。

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是国有企业摆脱僵化体制束缚的大声呼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生产力的迫切要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进步的追求,是改革的根本动力。民有所呼,党有所应。每一次三中全会都顺应民意,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小岗村农民的呼声得到了回应。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改革首先在农村开花结果,广大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1998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9

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加快农村改革。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对深化农村改革做出决定。改革惠及亿万农民,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斑斓。

改革是一场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单兵突进。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党中央在驾驭复杂局面中展示大智大勇。

历次三中全会在部署改革任务时,都要部署加强党对改福建厂长们的呼声得到了回应。1984年10月召开的十革的领导,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结合,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城市经济和企业改革的大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活力焕发,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为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才得以稳步推进。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带来成就也带来了更多的期盼。最近,人民网关于“改革心声”的大型调查,表明人们对新一轮改革最为关切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人们期待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公平。

人民的新期待就是改革的新目标。十八大以来,多项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汇聚更多民意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更多地回应人民的呼声。

改革的百宝箱

三中全会总是驾驭复杂局面,科学组织改革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领导改革能力的提升。

价格闯关是改革史上第一次遇到的重大挑战。1988年,为了革除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弊端,中央准备一举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消息传出,各地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抢购风潮,当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飙升到20%以上。这年9月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果断决定,把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了改善宏观调控以及综合改革的理念,这成为此后推进改革发展的两项基本方法。

重点突破与统筹协调结合,尊重群众创造与顶层设计结合„„一系列科学方法的运用,保证了改革有序推进。

改革进入深水区,渡过深水区,需要方向,更需要方法。

“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对冲,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博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这样描述今天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无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又一次考验领导改革的能力和智慧。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要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稿已经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了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密集到基层调研,了解民情,问计于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总结改革经验,汇聚各方智慧,决定将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浅析医院会计核算改进方向 篇6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问题及缺陷;建议及改进

一、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又称会计反映,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正在发生或是已经完成的经济事项进行的事后核算,主要反映资金在会计主体中的运动。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真实的反映和计量经济事项,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设置账户和账簿、复试记录、审核原始凭证并填写记账凭证,记账、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

二、医院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

医院会计核算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靠性。医院会计核算必须以真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虚报也不漏报,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内容的可靠和完整。第二、相关性。医院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就需要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将利益相关者所需求的信息纳入医院核算之中。第三、可理解性。医院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尽量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对那些繁琐的经济事项要加以文字描述。第四、可比性。医院会计核算政策应该统一,核算口径一致,且不得随意变动。这就保证医院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可比性,便于报表使用者评估医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做出相应的决策。第五、重要性。这一质量要求要求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着重关注那些重要的经济业务,必要时要分别核算并单独反映,如果该事项对医院经营状况或是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该事项应该在财务报告中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不重要的经济事项,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不需要单独反映,以便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第六、谨慎性。该质量要求是出于稳健性原则,通俗来讲就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要高估资产和收益、不要低估负债和费用。当然,谨慎性应该是以真实性作为前提的,不可以利用谨慎性这一质量要求弄虚作假,少计收益,多做费用或损失,进行盈余调节。第七、及时性是指对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及时,不得提前也不的延误。

三、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1、当前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单一,不适应医改方向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主要是服务于境内公立医疗机构的,制度内的具体核算方法、核算标准也是根据公立医院的特点进行制定的。但是,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医院的存在性质呈现多元化,且呈现市场化的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无法适应医院的发展趋势,不适合运用于那些具有私有性质的医院,这就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2、资产核算不合理,不标准

新医院会计制度为防止资产流失,客观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规定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要计提折旧,在账面上能够反映固定資产的净值。但是,医院在进行核算时并没有严格按照新制度规定进行,大部分还是按照计提修购基金的方法进行的,而且计提的比率无法满足更新固定资产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医院的经营风险。另外,当前医院会计制度并没有制定固定资产计提资产减值的规定,由于医院的固定资产往往是科技含量较高,科技的进步会引起医院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如果没有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这一科目,那么,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将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3、药品售价核算方法单一,核算效率低下

新医院会计制度将药品支出纳入医疗支出之中,而国家对部分药品定价进行严格管控,要求部分药品统一定价,个别计价法进行计价处理,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药品种类少的医院。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大多为综合性医院,药品种类繁多,药品进货频繁,药品价格变化大,而运用个别计价法将会增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医院的经营效率。

4、医院会计报表披露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医院如同企业,也有很多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全面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当前,新医院会计制度并没有要求医院提供现金流量表,加上当前医院并没有严格新医院会计制进行会计核算,如不计提折旧,没有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导致医院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失真,而且没有现金流量表辅助分析,外部报表使用者难以了解医院的真实情况,导致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判断。

四、完善医院会计核算的建议及改进方向

1、差别制定医院会计核算制度

国家相关机构要及时认清医改的方向和医院发展趋势,根据医院性质的多元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具体的会计核算制度不仅要遵循医院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还要与医院的经营模式、经营特点相适应。这样,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才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增强医院会计核算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

2、严格规范资产核算行为

医院在计提资产折旧时,要根据固定资产属性、使用方式和特点等因素采取合适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资产的使用损耗,以便真实的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医院购入固定资产后,在固定资产账户下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与相应的固定资产对应,要根据资产的真实价值及时计提减值损失,以便真实的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

3、合理确定药品核算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药品成本核算方法众多,如,个别辨认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当前,新会计准则不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进行成本核算,那么医院在进行药品核算时,要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药品成本核算方法。专业性医院或是对那些进货不频繁、价位较高的药品进行个别辨认发计价;那些价值低、进货频发的药品,可以采取加权平均法或是先进先出法进行核算。这样既可以真实客观的反映医院的真实成本,又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全面披露医院会计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及时纠正过去错误的核算方法,要严格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如,资产进行核算时,要选取适合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设置资产减值科目,以便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另外,规定医院提供的财务报告应该包括现金流量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现金流量利润表反映医院利润质量;再一方面,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分析医院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增强医院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江亦明.医院会计核算之制度组成、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2,(4):115-116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7

1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目标是服务于经济发展, 尤其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方高校, 更是承担着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输送高级人才的重任。会计人才培养也应当遵循这一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尽量贴近于地方实际需求, 在不断提升人才质量的前提和效果的情况下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本身来看, 它首先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当综合考虑专业、学生、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也要实地考察这些影响学生和高校乃至会计专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 高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就是制定这一目标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经济发展从过去注重量的提升到现在变为注重质的改变, 因此, 从这个阶段来看我们应当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重视质量过程在这些不断提升的质量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而且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2 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制定和优化课程体系应当以会计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核算管理是目前会计岗位的核心要求,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就应当以提升人才的会计岗位胜任能力为基本要求, 确保整个课程体系能最大限度的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需求。以往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对学生的财务知识、数学能力等技术性要素给予了高度重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会计, 但是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又发生了很大变化, 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岗位工作人员的时候实际上更加重视人才的财务管理能力, 确切的说, 会计人才应当朝着综合性的财务管理人才发展。这一变化应当反映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 设置课程体系应当按照这些基本要求, 抓住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综合型业务的拓展, 这对学生和其他人才的需求发展来说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公共基础课程是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是以往人才培养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公共基础知识以通用知识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基本出发点, 在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今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会计专业学生也应当适当学习文学知识, 提升人文素养。

实践课程的教学规划也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改革重点。实践教学对于提升人才的财务管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环境要求和岗位要求。企业为此要付出很大代价培养适合自己需要的会计人才, 因此在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此作为规划和提升会计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创新为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注重创新, 这里的创新有两层含义, 一是模式本身应当注重创新性, 创新是整个高校和会计专业保持与时代同步的必要措施。二是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 人才的创新能力是确保他们今后能够获得专业发展的基本原动力, 做到这两个创新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转变实践教学理念。会计人才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质量要求较高, 为此在这样的要求下,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重新审视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才都需要创新能力, 这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是人才发展的资本。为此,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关键的位置给予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当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各门课程当中, 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再造, 将创新能力的教学做一门教师必备的能力。其次是通过的专门的教学措施,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教育教学技术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变化, 为此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3) 探索多元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人才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风向标, 考核机制决定着学生和教师的努力方向。当前, 考核目标单一, 考核机制不合理是一个重要不利影响。为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考核机制优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条件, 因此, 模式改革应当将考核机制改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人才竞争态势和用人单位需求制定与之相关联的人才考核评价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考核目标, 力探索多元化人才考评机制, 为学生向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8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多年来, 在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 在市场经济推动下, 事业单位不断市场化, 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这使得改革会计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2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引导下,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不足之处暴露无遗, 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及服务人民公益性质作用的发挥[1]。对于事业单位来说, 认清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对于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性意义。

2.1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严密, 缺乏完善性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规则》的制定是基于当时我国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是全民所有制单位, 这一制度规范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也不适用于当前公共财政模式的要求。在这种规则指导下, 不利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事业单位之间公平竞争, 同时不利于国有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2.2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

由于会计制度设计不合理、相关工作人员为谋取个人私利、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制作虚假信息, 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在此不利影响下, 账实不符、单位财务状况无法体现等问题接踵而出, 极大增加了事业单位管理成本和难度, 最终将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2.3 当前会计制度核算基础欠合理

当前, 我国事业单位使用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核算, 在实施过程中, 这种核算办法弊端逐渐显露。首先, 它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其次, 它不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控制失效。长此以往, 将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脱离实际、缺乏真实性, 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长远健康有序发展[2]。

2.4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有待完善

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 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 披露的信息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 并受我国体制影响信息披露不彻底;项目展示不科学, 会计信息可靠性不强;受现行国家预算编制时间的制约, 会计报告及时性不能得到保障。在此会计报告体系影响下, 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使用状况等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准确地展现, 影响了事业单位决策制定和财务有序管理。

2.5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计已不再适应现行事业单位发展

从实际运行来看, 大部分事业单位自成立起就没有预算资金的划拨, 全部依靠本单位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此体制制约下, 事业单位变成了为享受行政级别或安排人员而特别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改变了其本身作为公益性质的初衷。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财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大环境, 改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3 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方向选择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管理理念日趋国际化和会计制度统一化日益成为大势所趋。在此大环境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从事业单位职能出发, 改革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发挥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域的核心作用, 使我国事业单位保持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3.1 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为保证所有事业单位在对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上使用统一的标准, 以保证最终的报表具有充分可比性, 必须确保在全国所有的事业单位施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此制度, 将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施行一套管理方法。增设“在建工程”科目, 对“收入类”增设“基建拨款”科目, 依次来核算尚未交付的固定资产[3]。

3.2 采用权责发生制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的问题, 应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长久以来,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施行收付实现制, 在这种制度下, 会计核算内容以财政收支为主, 其他因素未考虑在内。在事业单位引入包含信息量较大权责发生制, 在这种制度下, 会计收入信息较为全面, 有助于相关人员提升专业技能, 保证信息真实性。

3.3推进会计集中核算, 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

施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这两项举措旨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 统一调度财政资金, 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在推进会计集中核算方面, 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银行账户, 政府成立会计中心, 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 施行会计监督。实行此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证各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权、所有权、财务自主权。

3.4 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

为推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为参考基准, 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需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需包含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 以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系统完整, 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此外, 还要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确保真实反映未来的现金流量, 依次来满足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统一的需要。

3.5 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针对会计制度设计不合理的现象, 各事业单位需改进会计报表。首先, 重视现金流量信息, 增加现金流量表。同时应掌握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 预防资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情况的发生。其次, 将“会计报表”更名为“会计报告”, 并增设会计报表附注和分部报告等内容。此项举措的实施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其他会计规范协调一致。再次, 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剔除, 具体的收入和支出金额在收入支出总表中要有所反映, 并规定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为“净资产+负债=资产”。

3.6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收支管理

强化收入管理, 积极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创收, 以弥补财政拨款资金的不足。同时以奖惩分明的激励措施推动收入开展, 并对收入完成情况进行责任制考核, 各事业单位有关人员要积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为单位创收。与此同时, 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以严格执行国家财务法律法规为准绳, 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 强化财务支出管理。

4 结论

综上所述, 几十年来, 尽管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但由于我国面对经济体制转型, 市场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型, 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 要顺应当前形式的转变, 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立足我国国情, 合理借鉴国际经验, 在市场的推动下, 各事业单位要分步实施, 科学规划, 扎实稳步推进, 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服务人民, 健康有序成长。

参考文献

[1]巫继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对策[J].工作研究, 2010 (1) :23.

[2]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 2011 (9) :34.

[3]赵西卜, 蔡捷.建立中国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设想——兼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能性[J].商业会计, 2010 (2) :14-15.

[4]陈丽琴.试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国市场, 2013 (25) .

[5]李红芳.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 2012 (40) .

[6]向灵彦, 刘娜.从会计角度谈反倾销问题[J].中国市场, 2013 (7) .

[7]彭淑艳.浅谈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中国市场, 2013 (5) .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9

关键词:黄淮学院,大学英语改革,EGAP

实践证明, 传统的EGP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毕业之后的实际需要。尽管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 然而他们却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娴熟的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与交流, 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基本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英语专家和教师都在思索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一困境。目前, 国内著名高校, 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都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新晋本科高校, 黄淮学院不应安于现状, 应当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提前布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并尽快将其付诸实践。笔者主要以黄淮学院国际学院会计学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例来说明黄淮学院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EGAP概念解析

到底什么是EGAP?为准确理解这一概念, 首先回顾一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被称为通用英语教学, 简称为EGP。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被称为专门用途英语, 简称为ESP。其中ESP又可以分为学术英语 (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和职业英语 (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其中EAP又可以分为通用学术英语 (EGAP) 和专业学术英语 (ESAP,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 。

黄淮学院2004年才刚刚成立, 至今仅有10余年的历史。综合考虑, ESAP对黄淮学院学生的发展或许会更加有利。然而, 一口不能吃成一个胖子, 改革也要一步一步的来进行。针对黄淮学院的实际情况, 笔者将重点讨论大学英语向EGAP方向进行改革。至于ESAP, 待时机成熟之后, 再来进行讨论也为时未晚。

至此, 可以看出EGAP就是通用学术英语的简称。EGAP教学涵盖专业学科英语中所需要的课堂笔记撰写、回答问题、学术阅读、论文写作、学术讨论技巧、学术演讲陈述、研讨会演讲发言等方面语言技能的培养。

二、国际学院会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向EGAP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1. 国际学院会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 国际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皆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学生可细分为三年制大专和四年制本科。三年制大专的大学英语开设时间为5个学期。四年制本科的大学英语开设时间为4个学期。

首先, 国际学院会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的仍然以传统的EGP教学模式为主。实践表明, 这种教学模式除了加强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之外, 对学生外教专业课的学习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换而言之, EGP教学模式只是对初高中英语知识的加深与重复, 仅能满足学生日常交流需要, 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术需要。部分学生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 在英语课堂上睡觉或者玩手机。尽管英语教师不断钻研教学方法, 并付之实践, 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制约, 基本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有鉴于此, 广大英语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便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其次, 无论是三年制大专还是四年制本科的学生, 在大二的时候都会接触到外方课程。外方课程都是由合作院校所派教师进行讲授, 基本上全部用英语进行讲授。然而, 学生经过一年的EGP学习之后, 尽管词汇量有所增加, 语法知识有所增强, 直接进行纯英课堂学习, 却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不是无法适应外方教师的语法, 就是不晓得应该怎么记笔记, 哪些是重点。除部分英语水平优秀的学生之外, 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较为透彻地理解课堂内容。因此, 课堂学习情况可想而知, 不仅学生有着强烈的受挫感, 外方教师也是同样如此。

最后, 本科生毕业之前需要写学术论文,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查找大量的外文资料。经过两年, 共4个学期的EGP学习之后, 学生对于如何正确检索外文资料的认识还不是非常清晰, 极少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检索外文资料。另外, 在写论文的过程当中, 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引用相关外文资料。如果是毕业之后选择去国外合作院校进行深造, 非常容易陷入论文剽窃的圈套。特拉华大学英语语言学院院长斯蒂文博士说:“中国学生从以前的十几名增加到现在的几百名, 但他们最普遍的挑战就是剽窃”, 如有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四条维基百科的条目内容, 竟然不写出处。他在开学典礼上特意对中国学生坐的地方说:“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 希望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写出自己的论文”。

总而言之, 国际学院会计专业现有的大学英语EGP教学模式颇为陈旧, 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术需要。当然, 这不仅是黄淮学院国际学院学生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而且也是中国其他未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窘境。可以说, 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是值得每一位负责任的英语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国际学院会计专业必须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现状, 国际学院会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主导的调查和教学实践证明以下三点内容:一、EGAP是一门真正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课程, 因此受到学生和专业院系的欢迎;二、和以应试为目的EGP大学英语相比, EGAP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三、和ESAP相比, EGAP的入门门槛低, 具备了普及的条件。因此, 教师并非是制约教学模式转变的因素, 国际学院基础英语教研室教师已具备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

另外一个每位大学英语教师都必须考虑并且无法忽视的问题就是——大学新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 EGP教学下移到中小学是必然发展的情况。如果大学英语教师仅仅满足于EGP英语教学, 被学校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综上所述, 国际学院会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向EGAP方向进行改革有利于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外方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学术规范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进行学术深造;有利于学生实现高水平就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不得不改。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EGAP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 而且有利于他们实现高水平就业, 并在工作当中娴熟地把英语当成一门高效的工具。基于此, 不仅是国际学院合作办学会计专业, 就连黄淮学院其他院系的相关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立足于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谋求大学英语从EGP教学模式向EGAP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廖雷超.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 2010 (6) :47-50.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10

近几年来,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 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 因此, 预算会计将会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

二、关于政府会计内涵的基本认识

政府会计是一个与企业会计具有同等地位的会计学分支, 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 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及地方政府业务活动的营运情况, 不以营利为目的, 提供反映政府单位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 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建立经济、社会和政治决策的会计体系。

三、原因的分析:预算会计扩展为政府会计是各方面需要的产物

我国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国, 必须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 缩小我国的政府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距, 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信息沟通和各国政府会计的比较研究。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存在许多的缺陷和实践不符状况。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运行机制的日臻完善, 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一项根本制度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 建立公共财政, 实行部门预算, 建立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都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改革措施引起政府财务活动和预算管理的重大变革, 势必影响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方法。

四、具体的思路:从财务的角度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会计规范上, 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是在政府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指导下, 对具体政府会计业务的处理做出规定。

会计核算内容上, 覆盖一级政府的全部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与预算会计相比, 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应该全面的反映政府会计对象。然而, 我国的预算会计恰恰遗漏了这个重要的政府财务活动内容。另外, 国债数目的增长只是在量上使财政风险累积, 而国债投资效率的低下, 甚至被违规使用, 则有可能引发潜在的财政危机。还有基金等其他方面都应该是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对象上, 扩展为价值运动。政府会计把政府作为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 应当从更广的范围来研究会计对象。具体地说, 包括国有资产 (包括产权及收益权) 管理的责任、对内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的责任等。国有资产及政府债权债务方面的价值运动也必须作为政府会计对象。将价值运动作为政府会计对象,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管理国家事务活动和履行受托责任的连续性, 把预算资金运动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提供连续、全面、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 同时也可以分清各届政府任期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以及对下届政府造成的财务影响。防止本届政府为表现政绩而大量举债, 债务由下届政府偿还的短期化行为。此外, 把国有资产产权及收益权的价值运动纳入政府会计, 还有利于督促各级政府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会计模式上, 转变为基金会计。政府会计中, 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政府各基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任何基金都是一个与其他基金分开并相互独立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为此, 基金间交易及有关款项的垫付、往来等事项都必须分别在相关基金主体中做出完整的记录和报告。

会计确认基础上, 采用修正的收复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 一些国家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通常采用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

会计报告上, 应该系统而全面。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对一定会计期间财务活动乃至整个主体各项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和报告。典型的财务报告为年度财务报告。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应当报告主体在会计年度内财务收支活动情况和结果、会计年末财务状况以及会计年度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 并对所有各项影响财务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事项、影响程度情况做出说明、解释。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应当经权威的鉴证机构审计核定后, 才能向报告使用者公布。这样, 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据以分析、评价报告主体管理当局的财务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并做出相关的决策。

五、实施的步骤:构建政府会计体系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加强制度研究。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制定政府会计准则, 建议在财政部组建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专门负责政府会计准则的规划、研究、制定等工作, 最后由财政部发布实施。

积极推进政府统一会计结算改革。政府统一会计结算改革是向政府会计体系转变的过渡措施。

积极促进政府会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开发一些政府会计财务软件。在政府会计体系的制度制定后, 要有一段时间留给财务软件公司开发政府会计的联网财务软件。待权威部门评审这些财务软件后才能执行政府会计体系。

选择部分城市作为试点, 而后逐步推开。在推进改革时, 要先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试点, 待有一定的经验或者其他地方政府条件具备时, 再逐步推开。

摘要:文章分析了预算会计扩展为政府会计是各个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分别从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模式、会计对象等方面, 具体阐述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路;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预算会计,政府会计,体系,扩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7.

[2]、刘积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性会计摘译[M].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7.

[3]、李建发.从中美政府会计的差异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 1997 (5) .

[4]、丛树海.重塑我国政府会计体制的若干探讨[J].财经研究, 1997 (9) .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六次。

改革涉及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从1982年开始的第一次机构改革一直到1998年的第四次机构改革,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方面就是机构的精简,尤其是第四次机构改革,国务院的部门和人员几乎精简了一半。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从1988年的第二次改革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以后,后来的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最初是使政府的职能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然后是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第四次机构改革一举撤销了10个如电力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之类的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在计划体制下担负了配置资源的责任,而现在则由市场取代。第五次机构改革重组了中央的一些部门,建立了像银监会、国资委之类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机构。而第六次机构改革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其出发点则是如何提高政府的行政与服务效率。

第三,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比如废除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在行政系统建立了首长负责制,建立了公务员制度、行政监督制度、财税制度等,另外在行政区划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第四,内容涉及权力结构的重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的权力开始被市场和社会分割,国家、社会和市场的格局开始形成,政府掌握社会全部资源的状况被改变。此外,政府内部部门之间的结构和权力关系也进行了调整。

这一进行了三十年的机构改革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从党政的改革转向政府的改革。二是从单纯的精简机构和人员规模的改革转向以“转变职能”为主旨的改革。三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未来之路

对机构改革的历程以及改革特征的分析表明,机构改革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很显然,流程的改革基本上也走到了尽头,因为再多的机构精简或重组也无法解决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权力配置问题,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把机构改革放到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中去加以考虑。这样,从系统改革的角度讲,就需要有一个组织来进行整体的设计和协调。

如果要进行一种全方位的改革,类似体制改革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改革涉及了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政府,需要有一个组织来进行策划、组织、统筹和推进。这个组织必须是有权威的,同时这个组织也必须是超然的。所谓超然,就是它应该超然于各种利益之上,以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作为改革追求的最高准则。

第二,下一步机构改革的动力不仅需要从政府内部寻找,更重要的是要从外部去寻找,以结构的改革再来推动流程的改革。这样,机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将回到原有的逻辑,也就是厘清权力关系,首先是党政关系(按邓小平的说法,就是党政分开),其次是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权力下放,解决政府权力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制约问题,再者是政府机构的运作等技术性和流程性的问题。

第三,顶层设计要与地方的积极性相结合,尤其要鼓励地方自下而上的改革。顶层设计当然重要,尤其当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但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指出一个基本的方向和框架,而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规定。因为地方的差异很大,必须让地方在机构改革中发挥它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从改革的手段和策略上说,既要运用渐进的方法,但也不能弃激进方法不用。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这意味着哪种手段能解决问题,就应该采用哪种手段。

会计准则改革方向 篇12

一.反思高职英语教学过程, 深入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1.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和职业性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事业技能的教学指导思想, 高职英语教学的开展应体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目标, 增强英语教学的职业性。高职英语教学研究要注重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 特别是英语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具体的、相对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独立兴趣的培养, 灵活安排教学课程, 发挥高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多媒体技术, 促进职业情境的生成, 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同时, 积极探讨高职英语教育向专业英语课程链接的途径。张程等专家研究了有关高职英语教育向专业方面的深化, 从理论角度详细地分析了高职教育机构怎样让公共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链接。高职英语教育团队应在这些前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施途径和方法, 加强职业内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为将来就业做充分准备。

2.大力倡导多元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建构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首先要转变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 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 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过渡, 以单一技能向综合实践能力、职业能力过渡。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 由学生来作为课堂的主导。比如在一些高校中, 教师通过布置网络作业来引导学生开阔国际视野, 开放思想, 探究课题;通过邮件写信、QQ交友等方式进行英语交流, 营造英语口语练习氛围和机会等。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另一种新鲜感, 在这种新鲜感中, 学生和老师都赋予教学模式一种新的活力, 进而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更新高职教育改革理念, 端正高职英语教学态度和认识

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是员工承担职业的责任, 完成职业本身的相关工作, 以及达到任务要求的综合能力。据调查, 德国的知名企业家和职业教育机构都普遍认同, 职业能力是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重要技能共同构成, 而重要技能就是指非专业技能, 其中包括英语交际、应用能力技能。换句话说, 任何形式的职业能力论, 基本上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以外的相关技能两部分。高职英语不能归于“无用处学科”之列, 更不能打着“加紧发展专业课程”的旗号, 大幅缩减英语课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综上所述, 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应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为培养优秀毕业生及打造较强职业能力而积极努力!

摘要:新的高职教育改革提出高职英语教学需要面向职业教育目标, 把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但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河南省部分高校打着“加紧发展专业课程”的旗号, 大幅缩减英语课时, 把高职英语归于“无用处学科”之列。本文从这一现象的调查和分析入手, 呼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要把英语教学与专业培养结合起来, 以学生真实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原则, 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理性推进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课程,基本定位,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彦每.代体宾语的认知范式:心理模型与语用推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2]杨岚.人文教育:高职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主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8)

上一篇:节能控制研究下一篇:美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