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实质

2024-08-28

会计准则的实质(精选12篇)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1

加入WTO后,政府、企业和其他团体都要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通俗地说大家必须在规则的圈子里玩游戏,能不能遵守规则涉及的就是诚信。会计师行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其专业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构建信用体制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屡暴上市公司造假的丑闻,同时也引发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诚信危机,特别是“银广厦造假案”,直接引发了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摘牌。此外“天华”等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查处,会计诚信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正确理解会计诚信的实质与内涵,对于强化会计工作,严厉打击造假帐行为,进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

会计诚信的内涵与实质,用朱镕基总理的一句话可简要概括为“不做假账”。不做假账是会计诚信最实质的核心。因而,要把握会计诚信的内涵和实质,应先从假账谈起。一般意义上讲,假账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假账即指会计核算的资料不实,即作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失去真实性。广义的假账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会计报告不实,即假报表;资本不实,即假出资;资产和债权债务不实,即帐实不符。“不做假帐”应该涉及的是广义上的假帐。现对上述造假的表现形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会计报告不实,即假报表。

(二)会计核算资料不实,即假帐。

(三)资本不实,即假出资。

(四)资产和债权债务不实,即帐实不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表面上看,会计信息失真是管理问题造成的,或是源于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从更深层次上看,还有管理体制以及制度等宏观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会计准则、制度因素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等,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为: (1) 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 (2) 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会计政策。 (3) 相关会计政策及准则的缺位与滞后,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主要缺陷是行政色彩过于浓烈,在上市公司内部,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异常严重,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具体表现在: (1) 股权结构不合理。 (2) 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不规范,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 (3)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的实际最终控制权往往要么被形式上代表国有产权的法人股股东和管理当局共同掌握,要么完全被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所控制,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4) 缺乏独立的监管机构。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无法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

(三)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存在局限性

1、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不顺。

主要表现在:会计岗位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当,财务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便有些单位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都直接受聘于单位领导,实际上的监督和控制职能有限,对虚假财务信息的防范与查处作用还不够。

2、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善。

由于对内部财务监督不够重视,许多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不全,有的是有章不循,使财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3、出于逃税目的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有些单位为了非法占用税款或者少交、迟交税款,采取故意制造错弊、伪造单据、更改帐表等手段,对会计信息有意掩饰、歪曲,以失真的会计信息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给国家带来税收损失。

(四)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以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工作以及相应的监管都较为不错的上市公司为例,面对10%的配股生命线,由于监管部门把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财务指标上,而并重视达到这一指标的程序和过程,这就使得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净资产收益率10%的“结果状态”,以牺牲“程序理性”去尽力迎合评价者对“结果理性”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不合理的关联方交易以及“金蝉脱壳”、资产剥离等种种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五)外部监督不力,会计事务所存在审计质量问题

注册会计师审计本质上是所有者的需要,但在经营单位于与中介机构双向选择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了考虑自己的生计,尽可能地维护与客户的业务关系,迎合了经营者的口味,牺牲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丧失的直接后果是其客观、公正性的丧失。利益的诱惑直接导致双方对诚信原则的淡漠,会计诚信无从谈起。

三、建立会计诚信机制

会计诚信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从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

(一)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在评价企业时应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及科学性,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鼓励经营者集中精力提高公司的长期经营效益。

(二)完善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

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这将给造假的单位负责人以一定的制约, (1)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告, (2)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 尽快制定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纲要和实施细则,明确会计的诚信执业承诺及自律公约,为会计的诚信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 (1) 做好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2) 强化政府监督。政府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3)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要借鉴国际惯例,通过深化改革,使会计师事务所真正成为依法经营、自主管理、独立承担社会和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组织;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对于违反执业准则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净化行业执业作风。

我们呼唤会计诚信的回归。对会计诚信内涵与实质的深入把握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诚信回归的现实意义,与此相应的诚信机制的建立将会为会计诚信的回归铺平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真诚地希望与其它会计工作人员上下而求索。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2

论文关键词:会计 实务 分析

论文摘要:新的会计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的进一步强调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新准则通过列举实质重于形式在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探讨其在实务中的职业判断。 0 引言

在会计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在做出职业判断时,要想使会计信息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务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在此,笔者列举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 企业资产的认定

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应为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顾名思义,“拥有”是一种法律上的所有权,而“控制”则是反映该种资源的经济实质。例如,根据该定义在做出职业判断时,会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怎样处理呢?从法律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租赁行为,企业从外部租入固定资产,显然不拥有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但这明显是不符合“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含义。从分析中不难发现,由于其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且租赁期结束时承租方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方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经济实质来看,承租方能够控制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务中,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2 企业收入的确认

会计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某些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但未交付实物,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随之转移,企业只保留了次要风险和报酬,如交款时以提货方式销售商品。有时,已交付实物但未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未随之转移,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商品。重点是实务中对于售后回购,售后租回,在做出职业判断时,是否应当确认为销售收入?如果企业在销售某商品的同时又与客户签订了售后回购或售后租回协议,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就需要按照销售的经济实质来判断是否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由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购货方,销售也就没有实现,不应当确认收入,因此,应将售后回购和售后租回协议作为融资协议来处理。

3 关联方交易关系的认定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给出了判断关联方关系的标准,即“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他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他们之间也是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往往存在于控制或被控制、共同控制或被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各方,即建立控制、共同控制和施加重大影响是关联方存的主要特征。在新准则中,除旧准则的五条具体形式外,又增加了三条,即:“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对企业同样也存着关联关系”。对此进行职业判断时,应遵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关联方关系是否存在,应视其关系的经济实质,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

4 资产发生减值的认定

准则中,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列举了七点,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例如,如果出现了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的预计的下跌。从法律形式上看,这种现象并未导致资源的减值;但在实务认定时,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经济实质来看,需要认定减值。又如,如果企业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提前处置,这时根据其经济实质,也要计提相应的减值。

5 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确定

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而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是指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已经达到建造方、购买方或企业自身等预先设计、计划或合同约定的可以使用或可以销售的状态。企业在确定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时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依据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来判断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时点。

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必须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入账。其中,非货币性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密切相关,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则换入资产的价值不能按公允价值入账,而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影响换入成本是否公允入账,从而影响交易;但从法律形式的角度来看,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并不影响交易。

7 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认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这里说的“控制”,即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显然指的是经济实质。新准则中,更多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要求对所有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严格的股权比例。在实务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应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即从表决权的量上进行判断,又可细化为: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母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下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情况。如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等等。在新准则中特别强调,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对潜在表决权的考虑,即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的表决权因素。这里说的潜在的因素在法律形式上,是不具有表决权的;但从经济实质来看,却仍然要考虑其对控制权的潜在影响。

8 小结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3

关键词: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购买法;瞬时利润;机会主义

一、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

企业合并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购买,另一种是股权联合。购买是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家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对另一家或几家企业(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控制权的的企业合并。股权联合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股东联合控制他们的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通常情况下,企业合并可以在不进行清算的前提下改变公司的存在、财产结构或股权结构等。

就法律本质而言,企业合并既不同于公司资产收购,也不同于公司股权收购。资产收购的性质是资产买卖行为而不影响公司法人资格;股权收购的本质是股权的买卖行为,因股权收购未必一定导致目标公司的解散,往往只是公司投资者持股结构的变更。但是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都是买卖行为,而非企业合并的本质——法人资格的合并。从经济意义上来看,企业合并的性质就是资本集中,合并会造成企业数量的减少,但会形成规模更大的企业,因而成为资源配置的一种市场手段和公司外部成长的有效途径。购买和股权联合都是一项交易行为,购买是企业经营者的投资或经营行为,股权联合则是参与合并企业股东之间股权的对等交换,其本身并不属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而是股东之间的交易行为。因此,企业合并的实质是一项特殊类型的经济交易。

二、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比较分析

1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是合并会计的两种基本方法

权益结合法是指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共同控制其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而且参与合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被认定为购买方。该方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企业股东之间的交易,资产的控制权并没有发生变更,而是合并各方的股东共同控制了一个规模扩大了的企业,其控制权的大小以原来所控制的净资产为标准,由于是股权联合而非购买交易,因而权益结合法下不存在新的会计基础,合并报表只是对参与合并各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的合并,没有资产增值,不产生商誉及其摊销或减值测试问题。如果合并前企业间存在交易,还应当追溯调整。重新表述,视参与联合的各方起初即是一个整体。所发生的与股权联合有关的支出均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购买法是指购买方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这一交易将合并看成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资产并无区别的购买与被购买关系。通过购买,被购买方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被取消或合并(置于购买方控制之下),从而其股权结构发生了实质上变化。无论采用何种购买方式,只要交易以公允价值达成,企业就应反映这一购买成本。购买成本为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购买日购买方为取得对其他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而发生的其它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加上其他任何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购买的费用。购买成本超过所取得的被购买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确认为商誉。不论合并于何时发生,合并当年利润包括购买方全年利润和被购买方自合并后产生的利润,合并前经营成果不需追溯重编。

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具体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被合并方净资产计价、商誉确认、合并当期损益处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上述差异可以汇总成下表所示的内容。

2两种合并会计方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会计处理的不同导致两种方法对合并当期和以后期间会计信息的影响呈现出较大差异。从合并当年的会计信息来看,购买法下总资产和股东权益都较权益结合法高。而且,购买法下仅将被购买方合并当年净收益中属于合并日后实现的、应归属于购买方的部分并入其合并当年的净收益,所以在非年初合并且被合并方合并前有收益的情况下,合并当年权益结合法确认的收益比购买法下的收益要高,因而合并当年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就相对较高。从合并以后年度的会计信息来看,购买法下资产的价值比权益结合法下资产的价值高,而这些资产在合并后的期间将因计提折旧、摊销等而转化为成本和费用,所以在合并以后可比较的期间,权益结合法确认的收益比购买法确认的收益要高。而且在合并以后,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合并企业可以按公允价值将并入的部分资产出售,在物价上涨条件下,这又将给其带来一部分“瞬时利润”(instant profit),从而增加其以后期间的业绩。

就上述会计处理方法所产生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及可比性而言,购买法着眼于实际公平交易的公允价值,合并方获得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因而更具相关性。就此而言,权益法提供的信息在决策有用性方面显然不如购买法。但是,购买法下被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记录而购买方原资产和负债却仍以历史成本记录,由此形成合并后公司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并存的混杂格局;而且合并当年的利润表中仅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日之后实现的利润,对信息使用者而言,很难将当期合并收益与前期或下期合并收益直接进行比较,也难以据此预测公司收益的发展趋势,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权益结合法因保留了合并前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合并整个年度的收益,且需要对合并前的利润表进行追溯调整,从而增强了信息的可比性,为更好地评价合并后企业业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供了有意参考。

三、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但在实践中管理当局却表现出较强的机会主义倾向

理论而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适用于不同的合并交易。购买法把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交易,这种交易与企业从外部直接购入资产没有任何区别。权益结合法把企业合并看作是参加合并的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结合,这些所有者共同拥有合并后的企业,并且共同分担合并企业的风险和利益。由此我们似乎也很容易产生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直观判断: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决定其运用的会计特征和合并会计方法。

然而,合并实践中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选择复杂的多。其中盈余管理动机是直接影响并购会计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就市场动机而言,利润或业绩是外部投资者关注的首要信息,利润的高低当然直接影响股票的价格。所以,若摒弃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决策假设,则公司在合并会计政策上可能更倾向于权益结合法,因为较高的报告利润会使非理性的投资者预期公司未来的前景更好从而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股价。就契约动机而言,若管理层的薪酬与公司利润挂钩,则管理层在确定合并会计政策时,通常会倾向于选择权益结合法,因为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相比,无论是合并当年,还是以后年度都能报告较高的利润,从而增大管理层的报酬效用。反之,如果合并时选择购买法,就很可能会因巨额商誉的摊销或计提减值准备而大幅降低合并企业利润,这不仅影响到管理层的分红和报酬,而且可能引起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最终迫使管理层辞职。就此而言,权益结合法也应是企业管理层的首选。而对于债务契约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债务契约对于企业合并会计政策选择的解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选择权益结合法有助于提高合并当期和合并后的利润,增强利息保障倍数,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概率;另一方面,选择购买法所报告的较高资产和净资产,也能大幅度降低负债率和违约概率。相对而言,资产的大幅度升值比利润的提升对于降低负债率的功效更加明显。据此判断,财务杠杆较高或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其管理层越有可能选择购买法。就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动机而言,由于政治家常利用巨额的报告收益作为垄断的“证据”,会计数据还常被政府用于制定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而且政府的税收也主要是基于利润基础的。如果企业视为迎合与公司利润指标挂钩的监管措施,管理层通常选择权益结合法的倾向较强;如果逃避与公司利润指标挂钩的监管措施,则有低报趋势,即管理层越有可能选择当期报告收益递延至以后确认的会计政策,此时规模较大或盈利能力极高的企业管理层将更乐意选择购买法。

“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研究 篇4

1 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的解释为:“信息如果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 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 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 与它们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的明显外表并不总是一致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信息如果想如实地反映其所意图的交易或其他事项, 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 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我国发布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1997) 中首次提到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即有关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应当按照其关系的实质进行判断, 而不能仅仅依据其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已正式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企业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比较各国会计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的表述基本是一致的, 即财务会计对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和法律效果都很关注, 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相同时, 且更多的惯例是基于法律规定, 但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同时, 通常强调实质而非形式, 这样以来会计信息才能更好地反映其代表的经济活动。

2 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的应用

2.1 资产的认定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认定资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或者控制资源, “拥有”是一种法律上的所有权, 而“控制”则是反映该种资源的经济实质。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从法律形式上看, 资产的所有权在租赁期仍然属于出租人, 但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比较长, 基本上包括了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 承租企业实质上获得了租赁资产所能提供的主要经济利益, 同时承担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因此, 承租企业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将融资租入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2.2 收入的确认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除了要满足三个确认条件外, 还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即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当以上条件全部满足后, 企业就可以确认收入。但有时, 企业在销售商品的同时, 又与客户签订了售后回购或售后租回协议,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按照销售的经济实质来判断是否应当确认销售收入了。如果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满足了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 应当确认收入;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就不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 不能确认收入。

2.3 资产减值的认定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资产如果存在减值迹象,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计提减值准备。例如, 因环保问题, 政府强行要求企业停用的水塔、烟囱等, 从法律形式上看, 这些固定资产并未减值, 但一经停用后, 它们既无使用价值又无转让价值, 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认定资产减值。

2.4 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通过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其入帐价值应当按照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工程完工, 从法律形式上讲, 已经形成了固定资产, 但因为其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不能将支出进行结转, 作为固定资产入帐。同样, 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 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 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 按暂估价值转入固定资产, 并按有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2.5 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 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地产, 只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同时开始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 才能将自行建造的房地产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如果自行建造的房地产,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 就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先认定为固定资产或存货, 直到转换日才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实质重于形式在准则中的运用, 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点, 特别是在新准则中, 它的运用随处可见, 它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更加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3.1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在纷繁复杂的交易或事项中, 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可能对每一交易或事项都作出详尽的规定, 很多交易或事项需要会计人员凭借经验和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进行职业判断, 作出正确合理地处理, 这就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平时在工作中要注意积累, 学习新知识, 加强继续教育,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职业能力。

3.2 不要过分强调实质而放弃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但是, 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则是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等十个原则, 而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重要性这三个原则是对其他十个原则的补充和修正。因此,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应被过分强调。

3.3 深化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核算经过了“两则两制”、“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以及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变革, 做为教育部门要在会计学教育中, 及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改革会计课程设置, 增加教学案例和实验环节, 培养学生树立现代会计理论观念。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是进一步深化会计核算制度, 加强会计国际协调的必然要求, 实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条件。这一原则的应用, 完善了我国会计制度,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

摘要: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明确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对规范我国会计核算行为, 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会计原则,理论研究,会计原则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永顺.浅析对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2) .

[2]杨晓红, 王文哲, 朱为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7) .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5

【摘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贯穿会计核算的始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此,会计人员应当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把握经济实质,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经济实质;法律形式;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即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要反映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其表面形式。“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20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确认方面的体现

新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确认条件的表述更注重把握交易或者事项的本质。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确认方面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判断某一项资源是否为企业资产,通常以是否拥有资产的所有权为标准,这比较容易理解。对于一项资产,如果没有拥有其所有权,但能够控制它,也应当视为企业的资产。最典型的交易事项就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承租期内,从法律的角度看,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租方,但由于资产租赁期长,接近租赁资产的使用寿命,承租方控制该项资产的使用,获得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承担了资产的相关风险,从本质上看该资产应该属于承租方。因此,承租方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

(二)实质重于形式在收入确认方面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第四条规定,商品销售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二是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三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四是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五是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以上收入确认的条件可以看出,能否确认为收入关键是要看其体现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所表现的形式。比如,对于有退货选择权的商品销售,如果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即使商品已经发给买方,但风险和报酬仍然没有转移,所以发出商品时没有确认收入,待退货期满买方不退货时方可确认收入。又如售后回购,从法律形式上已经办理了有关资产划转手续,货物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了购货方。但从经济实质上讲,由于补充协议规定了销货方在未来某一时间必须购回所出售的商品,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未转移给购货方,销货方实质上仍然要承担该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所以,售后回购实质上是销货方的一种融资行为,不能确认相关的销售商品收入。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费用确认方面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中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是费用化,遵循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准则第五条规定,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由此可见,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的时点应该是关注借款费用的发生是否与购建或者生产资产有直接的关联,只有将筹集的资金真正用到购建或者生产资产的活动中,才能将借款费用资本化。准则第十二条规定: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最初,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是以“完工并办理竣工结算”为标准,是从法律形式上作的判断,而新准则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为标准,是从经济交易的实质把握的。

二、“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计量方面的体现

“实质重于形式”不仅在会计要素的确认方面得到体现,在会计计量方面也得到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了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根据会计要素的具体情况,按照规定选择相应的计量属性。

(一)对于延期付款购入资产的计量

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所以,资产的入账成本应该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和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付款信用期内视为借款费用,按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站在销货方的角度也类似,采用延期收款销售的,超过正常的信用期限,实质上也具有融资性质,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约定的收款期限内作为利息收益按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

(二)对于企业合并的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根据我国企业合并的具体情况,将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大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由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属于同一方控制或者相同的多方控制,所以,对于控制方而言,只是将其控制范围内企业的资产由一方转移到另一方而已,对控制方的影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不是一种真正的交易,视同合并各方的资产重新组合。所以合并双方以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者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由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控制或者相同的.多方控制,因此,非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合并视同一种公平、正常的交易行为,合并各方在合并中的交易价格一般以市价作为基础,交易作价相对公平合理,可以视同公允价格,所以合并双方以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

(三)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或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取决于交换是不是具有商业实质,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采用换出资产或者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成本;如果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的计量,则采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成本。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换出资产,不确认损益。这种处理方法,一方面真实反映企业具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带来的损益,另一方面对没有商业实质的交易不确认损益,防止了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粉饰报表,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报告中的体现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体现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按照流动性大小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分别列示。对于打算在一年内出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年内到期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收款”,从其表面形式看是非流动资产,但由于变现时间在一年内,本质上不再属于非流动资产,所以,应该从非流动资产中分离出来,在流动资产的最后一个项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中列示。同样地,负债类项目也按照偿还时间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对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应付债券,由于其偿还的期限已经在一年内,本质上就是流动负债,所以应该从非流动负债中分离出来,列示于流动负债项目下的“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利润表中的体现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例如,公司为了短期获利购入股票10万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该批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2万元,站在该时点看,如果不考虑相关的税费,公司实质上获利2万元,列示于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假定该时点公司以12万元的价格售出,不考虑相关的税费,公司实质上也是获利2万元,列示于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中。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的是企业未真正实现但应计入利润表的损益,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已经真正实现的损益,如同传统意义上的“落袋为安”的概念。利润表分设两个项目单独反映,更能把握经济交易的实质。

(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现金流量表中的体现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企业的现金流量按其性质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大类分别列报。在划分现金流量的归属类别时,应当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本质作判断。常见容易误分的交易或者事项有以下几项:第一,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及其福利费,一般情况下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列示,但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及其福利费,其实质是为购建固定资产活动发生的,所以,应该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第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租金,表面形式是购建固定资产,但其本质是融资行为,支付的租金应该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第三,流动资产发生损失获得的赔偿导致的现金流入,应该列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而固定资产发生损失获得的赔偿导致的现金流入,应该列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有关项目。第四,罚款收支导致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列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捐赠发生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列入“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四)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合并报表中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第六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准则第七条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准则第八条规定,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1.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2.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3.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准则第九条规定,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由此可见,判断一个企业能否控制另一个企业,不仅仅以拥有过半股权或者表决权为标准,而是看是否能实质控制被投资企业。

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把握经济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贯穿着会计核算的始终,透过表面形式,反映交易或者事项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现象复杂多变,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要把握经济实质,贯彻好“实质重于形式”,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职业判断能力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相关,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是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核心。首先,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掌握现行的各项会计法规、制度,认真研读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准则的基本理念和会计实务处理原则,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其次,了解、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包括企业管理、税收法规、行业特点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会计制度中规定了明确的会计科目,并对各科目的内涵、核算内容以及账务处理方法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这种制度规范会计工作的行为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善于运用职业判断去处理复杂的会计实务。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逐步替代现行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相对会计制度而言,比较抽象,对于交易或者事项没有具体的核算方法,只规定了相应的处理原则。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业务不断出现,会计人员只能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会计准则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业务的处理。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会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6

一、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

首先,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资产。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视为资产,而传统会计则作为费用。所以谈论人力资源会计,首先就要确认人力资源是否是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据此定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资产,因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的;而且,人力资源的成本,即企业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支出都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还有,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一旦劳动者被企业雇佣,他的劳动力事实上就已经为企业所控制,在劳动契约解除以前,劳动者不能再自由地向他人出售劳动力,特别是正常上班时间,劳动者的时间和所做的事都不能为自己所控制。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其次,人力资源应属企业的无形資产。因为,无形资产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具有无实物形态、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而持有、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人力资源符合上述定义和特征:人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人力资产本质上是指员工的服务能力和潜力,这种能力、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人力资产是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管理的人力资源;人力资产投资的受益期通常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服务期低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员工的工资等支出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予以资本化;人力资产到底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是很难估计的,另外,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大,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事实上也很难确定。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应属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经济实质

马克思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价值,用公式表示是W=c+v+m,如果从这个产品价值减去剩余价值,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上耗去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只是补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商品的成本价格。”在这里,被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成本格”的那部分商品价值,指的就是商品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作为一种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在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把握上,要注意两点: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基本的经营目标就是向社会提供商品,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同时要以产品的销售收入抵偿自己在商品的生产经营中所支出的各种劳动耗费,并取得盈利。人力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主要研究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支人力资源会计论文出的计量、核算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经济工作中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

但二者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二者都是市场经济,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值、成本、利润等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只是它们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有所不同。二是人力资源成本与一般商品成本有很大区别。一般商品的理论成本由两部分组成:(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2)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v),因此,一般商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所耗费的资金总和”。但人力资源与之不同,它在使用过程中为商品创造了价值,也为自身创造了价值,但其本身不仅不会发生耗费,而且还会增值。综上所述,可以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经济实质概括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为商品创造的价值和为自身创造的价值的货币体现,即企业在取得和使用人力资源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对象及处理方法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从理论上讲,也就是人力资源成本包括的内容,即企业为取得和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招聘、录用、教育、培训、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和管理等的费用和支出。与其他资产成本的分类相似,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两种。

1.人力资源历史成本,它是指已经发生的现实成本,伴随着人力资源的获得、拥有、使用、安置和流动,所发生的实际费用,它可以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记录和核算,它由三个部分组成: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特别是在初期,要经常进行人力资源的购入和更替,为此企业所支付的全部价值,构成了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②人力资源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过程中会消耗掉许多费用,即要为其载体支付工资薪金、津贴和各种福利费用,这些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③为了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适应新形式下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必须为从业人员支付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费用,这些构成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2.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它是指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因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必须考虑的尚未发生的潜在成本,即目前重置人力资源应该支出的成本。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7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要素核算与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具体应用

1、新会计准则规定,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首先, 资产必须要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部分资源企业虽然不拥有对其的所有权, 但是该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由企业承担的话, 也应该确认为资产, 例如:企业融资租赁的厂房设备等。准则中将企业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是能够行使控制权的资产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范畴, 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体现, 反映了经济事项的客观实质。

2、资产减值的认定。

新会计准则列举了七种情况作为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标准:资产的市场价格当期大幅度的下跌;有证据证明相关资产已经过时或资产实体已经损坏;企业经营的经济法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已经或者将要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计划进行提前处置等。这些减值迹象从法律形式上看, 并不影响资产的价值, 但是从经济实质上来看, 这些迹象都会对资产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

3、收入的确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时, 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 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应该按照合同或者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对商品的销售金额进行确定, 合同或者协议价款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该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特别是对商品收入采取分期收款的企业, 使用递延方式对价款进行收取, 实质上是具有融资性质的, 这样不仅推迟了对收入进行确认的时间, 而且收入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部分商品收入体现为了利息收入。企业在计算利息收入时, 也应该按照实际利率进行计算, 建立现金流量的折现模型, 准确的计算合同或者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及利息收入。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上的应用。

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资产反映的是企业未用的经济资产, 是“正资产”;负债反映的是未来企业将要流出的经济资源, 是“负资产”;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当前拥有的经济资源, 是“净资产”。在企业的利润表中, 收入反映的是新流入企业的资产;费用反映的是企业所耗费的资产;利润是企业新增加的资产。以前的财务报表以利润表为中心, 报表的编制者和使用者通过企业的利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 并没有很好的关注资产负债表中的问题。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给会计人员留出了较多进行职业判断的机会, 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但是, 有些会计人员因为能力有限, 不能准确的认识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有些会计人员故意钻会计准则的空子, 利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幌子, 对利润进行操作。为了能够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其他原则在协调上存在问题。

在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 遵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有时会与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及时性、一贯性等其他的会计原则排斥。例如:企业原来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如果是直线法的话, 按照一贯性的原则, 核算方法前后应该保持一致,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反映经济实质, 可能需要该安慰加速折旧法。

3、存在滥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问题。

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本意是为了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但是, 现阶段有些企业也存在着滥用这一原则的现象, 例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 虽然体现了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但是, 减值准备的提取是企业根据经验来确定的, 所以可能会存在业绩较好的年度多计提, 减少利润、业绩较差的年度少计提, 改善业绩的现象。

三、发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用的对策

针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为了能够客观、公允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会计新知识的学习, 把握准则变化和会计改革的新动向,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业务水平, 加强对审计准则、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生产经营、经济管理等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不断的研究新问题和新情况, 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 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教育, 使其真正能够做到遵守准则、不做假账。

2、把握好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尺度, 综合的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原则。

企业合理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但是如果过分的强调这一原则的话, 反而会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甚至给会计人员利用主观臆断进行会计处理提供借口, 进而相应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3、遵循国际会计惯例, 完善对会计核算原则运用的监管。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虽然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 但是, 我国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 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上, 不能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的做法, 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灵活的加以运用。另外,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给予了企业更多的选择空间, 依靠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形成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大的弹性, 所以, 应该加强对会计核算原则运用的监管, 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总之, 随着我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会更加到位更加广泛, 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本文论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背景及涵义, 详细说明了这一原则在企业会计要素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上的应用, 指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综合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原则以及完善对会计核算原则运用的监管等方面来发挥这一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勤.浅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006, (4)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8

一、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及数据采集

由于确认与计量是密切相关、难以分割的, 所以本文不严格区分确认与计量, 而是将其统称为“计量”。在预计负债初始计量、金融工具初始计量、金融工具后续计量等项目中, CAS与IFRS都规定使用相同的一种计量方法, 这些项目实务的趋同与准则的趋同应该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 这些项目在实务上理应达到了完全趋同。此外, 上市公司年报中并不是对所有的计量实务所采用的方法都做了详细披露。所以本文只选取了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的计量实务并且大多数公司都予以披露的8项计量项目为研究对象, 分别是存货初始计量、发出存货计价、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收入、企业合并、外币交易折算。这8项会计实务及其可能采用的计量方法如表1。

由于IFRS不具有强制性, 因此自愿采用这种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跨国公司并不多。尽管欧盟要求在其境内交易所上市的欧盟公司自2005年起编制合并报表时要遵循IFRS, 但当前无法获取研究所需的资料。由于美国资本市场比较发达, 并且SEC允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采用美国会计准则以外的其他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所以采用IFRS的大型跨国公司大部分集中于此。因此, 在采集IFRS样本时, 本文选用了18家在SEC登记并采用IFRS的跨国公司, 它们来自于中国、芬兰、德国、匈牙利、卢森堡、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瑞士等国家, 这些公司分别属于交通运输业、采掘业、信息技术业、制造业等行业, 其中有16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 上市, 2家在纳斯达克 (NMS) 上市, 其年报资料均取自于美国SEC的EDGAR数据库。

在采集CAS样本时, 本文在沪深证券交易所选取了25家A股上市公司, 它们分别属于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纺织业等行业, 其中15家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 10家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 其年报资料相应地来自于各自的证券交易所。IFRS和CAS下样本所采用不同计量方法的公司数统计如表2。

(二) 方法选择

在研究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时, 国际上曾明确提出测量实质性计量协调程度的方法主要有指数法 (包括H指数, C指数, I指数) , 这三个指数方法都是Ven Der Tas (1988) 提出的, 他们都是衡量集中程度的指标, 运用在测定会计实务选择的相似程度上, 则意味着对某一会计实务, 企业所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越集中于某一两种方法上, 指数的值就越大, 说明协调程度就越高。但Emenyonu和Gray (1992) 认为指数法所采用的集中度概念曲解了协调程度的含义, 并指出, 如果m个国家的企业之间, 在某一会计实务上对n种会计方法的选择具有非常接近的分布, 就说明这m个国家在这一会计实务上的协调程度很高。同时还认为指数法缺乏统计检验, 因此是不够科学的, 鉴于对会计方法选择相似程度的另一种理解——会计方法的选择具有非常接近的分布, 他们提出采用统计检验中的非参数卡方检验的方法来衡量国际间会计协调程度。本文借鉴了这种方法并用它来衡量CAS与IFRS间计量实务的趋同程度。非参数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 它可以进行显著性的分析, 因为这种方法能够衡量各国企业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的分布是否一致, 即各国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的相对比例越接近, 非参数卡方检验的差异就越不显著。非参数卡方检验的公式为:

自由度:D.F.= (行数-1) × (列数-1)

Eij——在第i个准则里选择第j个会计计量方法的样本个数的期望值;Oij——在第i个准则里选择第j个会计计量方法的样本个数的实际观察值。

二、研究结论及局限

(一) 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非参数卡方检验的公式计算结果如表3:

非参数卡方检验的值对应一个差异显著程度, 如果差异显著程度越大说明IFRS和IAS间的这一计量实务差异也越大, 趋同程度就越低, 反之, 差异显著程度越小就说明计量趋同程度越高。通常设定, 在样本的自由度下显著程度p=0.05时对应的卡方值作为临界值, 当样本卡方值大于该临界值时, 说明该卡方值对应的显著程度p<0.05, 表明差异显著, 样本卡方值越大差异显著程度越大, 趋同程度就越低。当样本卡方值小于该临界值时, 说明该卡方值对应的显著程度p>0.05, 表明差异不显著, 样本卡方值越小差异显著程度越小, 趋同程度就越高, 当样本卡方值为0时, 达到完全趋同。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到总体样本的结果显示8个会计计量实务中, 存货初始计价、发出存货计价、收入和企业合并的卡方值大于临界值, 这说明差异显著, 趋同程度低。其中, 收入和企业合并卡方值远远大于临界值, 表明其趋同程度非常低, 这是由准则引起的, 《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规定收入应按其已收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企业应当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提供劳务收入总额, 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在样本年报资料中, 大多数公司都列明收入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 由此可见, 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实际上也是公允价值, 所以在收入上CAS与IFRS其实已达到了趋同, 只是IFRS规定了收入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原则, 对具体到商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如何计量问题没有给出详细而明确的使用指南, 而CAS对这两种收入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关于企业合并, CAS区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规定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购买法进行处理, 按公允价值计量。而IFRS下只有一种合并类型, 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并且只允许采用购买法, 按公允价值计量。关于CAS与IFRS的这种差异, 主要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引起的。至于目前这种差异是否合适, 是否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 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表2看出, 在存货初始计量上, IFRS样本公司存货初始计量分布在历史成本和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两种方法上, 而CAS样本公司主要集中在历史成本上。CAS规定存货初始计量应以其成本入账, 而IFRS对存货的计量没有明确的规定, 从而导致了样本公司在上述两种计量方法间进行选择, 致使实务上两种准则没有达到趋同。在发出存货计价上, IFRS样本公司分布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上, 而CAS样本公司都集中在加权平均法, 采用个别计价法的样本公司几乎没有。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外币交易折算的卡方值小于临界值, 表明差异不显著, CAS与IFRS已实现了趋同, 其中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已达到了完全趋同, 两准则下样本公司都采用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虽然两准则都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有四种方法 (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 但大多数样本公司都倾向于平均年限法, 对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极少提及。

对于已达到趋同的计量项目要维持这种趋同, 没有达到趋同的项目, 要寻找其原因, 对理由合理并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的, 要保持这种差异, 否则要改进CAS, 努力实现与IFRS趋同, 真正实现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 研究局限

本文在研究方面仍存在下述局限性:

(1) 本文在衡量会计计量实务趋同时, 只是选择了IFRS和CAS中大多数公司予以披露的项目, 并没有考虑有些公司披露而有些公司未披露的项目, 因此研究结果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会计计量实务的国际趋同。

(2) 本项研究运用了非参数卡方法对计量趋同程度进行了检验, 这一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衡量的是会计方法的选择在分布比例上的相似程度, 如果样本公司均匀地分布在两个会计方法中, 非参数卡方检验的结果可能不可靠。

(3) 样本容量较小。本文只采用了18个IFRS样本公司和25个CAS样本公司年报资料, 样本数量比较少, 检验结果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较差。此外, 本文只涉及了2008年的年报资料, 而没有涉及2007年的资料。这主要考虑到2007年是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第一年, 对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 执行新准则还缺乏一定的经验。

(4) 本文研究的是上市公司样本。上市公司是会计准则强制执行的重点对象, 他们不得不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来执行, 至少在披露中所体现的是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所进行的会计处理, 比较而言, 非上市公司更具有作为研究样本的价值, 但限于目前非上市公司还没有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 并且样本收集难度也非常大, 还无法对非上市公司开展研究。

针对上述局限性, 在今后研究计量方法的国际趋同时需要考虑改进检验方法, 扩大样本容量和增加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汪祥耀、骆铭民:《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原因和对策分析》, 《财经论丛》2004年第1期。

[2]魏明海等:《我国会计协调测定与政策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王治安、万继峰:《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经验评价》,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9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的确认中的具体运用

在资产的确认条件中, 其中一条是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产的所有权, 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 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在有些情况下, 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 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 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 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 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 此时就需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以判断。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 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所有权, 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 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 因此, 从其经济实质来看, 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例1:A公司以融资将一台大型设备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B企业。最低租赁付款额为7200万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为6075万元, 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为6630万元。新会计准则下账务处理如下:固定资产入帐价值=6 0 7 5万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7200-6075=1125 (万元)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该把该融资租入的资产作为企业的资产进行确认。借方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6075万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1125万元。贷方记长期应付款7200万元。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的确认中的具体运用

新会计准则中, 在收入确认方面较多地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商品销售时,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供货方是确定是否确认收入的条件之一, 在评价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时就需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例如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 委托方和受托方签定合同或协议, 委托方根据代销商品数量向受托方支付手续费, 在这种方式下, 委托方发出商品时,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受托方, 委托方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受托方应在商品销售后, 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确定的手续费确认收入。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费用确认方面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中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是费用化, 遵循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准则第十二条规定: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 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旧准则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是以“完工并办理竣工结算”为标准, 是从法律形式上做的判断, 而新准则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为标准, 并列举了几项判断标准, 都是从其经济实质来判断的。1.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 (包括安装) 或生产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完成。2.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与设计要求、合同规定或者生产要求相符或者基本相符, 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合同或者生产要求不相符的地方, 也不影响其正常使用或者销售。3.继续发生在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例如, 某企业利用借入资金建造由若干幢厂房组成的生产车间, 每幢厂房完工时间不一样, 但每幢厂房在其他厂房继续建造期间均可单独使用。在这种情况下, 当其中的一幢厂房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企业应当停止该幢厂房相关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运用

在非货币资产交易中换入的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否则, 对于换入资产只能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在非货币性交易中该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将影响换入资产的价值和当期的损益。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采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换出资产, 不确认损益。这种处理方法, 不仅真实反映企业具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带来的损益, 而且对没有商业实质的交易不确认损益, 防止了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粉饰报表, 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体现。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除了在上述准则中的运用外, 还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分部报告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合并报表准则等其他具体会计准则中。它贯穿着会计核算的始终, 透过表面形式, 反映交易或者事项的本质, 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向国际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因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 本文浅析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的确认、收入的确认、费用的确认、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的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等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新会计准则,运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学准则.经济科技出版社, 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10

本文中, 笔者拟首先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遵循该原则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然后着重对该原则在《准则》中的体现和运用进行分析, 最后探讨运用该原则的现实意义以及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及遵循的必要性

(一)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 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不一致时, 应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必要性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组织形式和业务日趋复杂化, 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新兴市场逐步发展, 一些新的业务如投资、兼并、重组、融资, 特别是一大批创新型经济业务的出现, 使得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 形式与实质不一致甚至相分离的现象大量涌现。

2. 当前,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 导致会计秩序混乱, 尤其是近年来屡屡曝光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 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一些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制度的不规范而进行盈余操纵、蓄意造假, 而市场经济下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利益关系的相关方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却日益关注, 因而对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二者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得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十分必要。

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趋同, 与国外的经济交往与日俱增, 外国资本不断涌入, 我国要融入国际资本市场, 参与国际贸易竞争, 就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而实质重于形式是国际上普遍遵循的会计惯例, 运用这项原则也是现实的选择。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 《准则》中,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至少在四个方面有所运用和体现,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 资产定义的界定

《准则》规定,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个定义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的定义是相一致的。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2)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3)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也可以说是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 《准则》对资产定义的界定, 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基本思想。

1. 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 资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强调权属是会计主体假设的必然要求, 即作为某个主体的资产, 这个主体应当对其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从法律角度出发, 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归某一特定主体拥有, 关键看该主体是否对该项资产拥有所有权。所有权指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存置于企业内的各项财产物资等都应按这一标准才能计入本企业资产范围之内。但是, 法律上的所有权概念是会计确认资产的一项重要依据而不是唯一依据。把企业虽不拥有但行使控制权的资产纳入本企业资产核算范畴, 反映了客观的经济实质, 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典型体现。例如,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 资产的所有权在租赁期间仍属于出租方, 但由于租赁期接近于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 租赁期满时承租方有优先购买权, 因而在租赁期内能够控制、支配该资产, 并且同样能排他性地从资产使用中获得经济利益。因此, 承租方应将其予以会计确认, 视同自有资产进行管理并提取折旧。可见,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是诠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定义中体现的典型例子。

2. 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 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这是资产的本质特征。据此, 已失去带来经济利益流入能力的资源, 虽然仍具有资产的形态, 但事实上已丧失资产的本质, 就必须从资产中剔除。例如, 当今技术进步速度极快, 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 一条在技术上已被淘汰的生产线, 尽管实物形态仍然存在, 但实际上已经不能用于产品生产, 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该生产线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其形式上的存在不能再带来经济利益, 就不应再作为资产确认, 而应在其失去为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时确认为一项损失。

由此可见, 《准则》在对资产定义的界定中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既强调了资产的本质属性, 更体现了对客观经济现实的尊重。

(二)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

1. 权益法与成本法选择界限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长期股权投资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 应当按成本法核算。又规定, 通常情况下, 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以上但不超过50%, 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同时还规定, 若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以上不超过50%, 但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这条规定明显地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从规定中看出, 选择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的界限是是否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具体的持股比例仅是判断的指标形式而已, 着重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和影响的程度、股权结构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这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为更好地阐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下面举例分析。例如:A企业直接拥有B企业15%表决权资本, 不符合一般情况的20%持股比例, 一般不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实际情况是, B的管理层关键岗位人员由A派出, 这些管理人员负责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同时, B的生产经营须依靠A提供关键技术资料, A实际上能对B施加重大影响。因此, A应当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采用权益法核算。

2. 权益法本身就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 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从《准则》对权益法的规定中, 可以发现两点: (1) 当被投资单位发生盈亏及发放股利 (利润) 时, 其净资产发生了增减, 则应相应地调增或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从而使投资账户能够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中拥有产权份额的经济现实; (2) 投资收益反映了投资企业经济意义上的投资收益, 无论被投资单位分配多少利润或现金股利、什么时间分配, 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的份额或应承担亏损的份额才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 而不受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 这里就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从法律观点看, 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都是独立法人, 被投资企业的净损益不等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 只有在投资企业收到分派的股利时, 才构成其投资收益。然而,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 只有采用权益法核算, 才能如实地反映经济事实, 充分揭示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经济联系, 即投资企业长期投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投资收益真正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盈利水平, 不受股利政策影响。

由此可见, 《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相关规定也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 收入的确认

《准则》规定, 销售收入应同时满足以下五条件时予以确认: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 (3) 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 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5) 相关的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笔者认为, 上述几个条件中, 前三个条件都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交付等形式不一定导致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 而后者的转移才是收入确认的首要条件。通常, 所有权凭证转移或实物交付形式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大多数零售交易中,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随所有权凭证转移或实物交付形式而转移的, 但许多情况下却要根据交易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例如, 当企业销售的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要求, 买卖双方又未在弥补上达成一致, 商品有可能被退回, 这时销售企业仍然有责任, 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仍在销售方。再如, 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 且这又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 附带退货条件的销售, 而企业又不能确定退货的可能性时。以上三例中, 尽管形式上实物已交付或所有权凭证已转移, 但由于商品所有权上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 都不能确认收入。同理, 如果一项交易中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 仅仅由于购货方迟延提货, 而使商品仍存置于销售方的, 销售方则应当确认收入。可见, 这里关注的都是交易的实质而不仅仅是形式。

2. 如果销售方保留了与所有权相关联的继续管理权或对已售出商品实施了控制, 那么, 尽管形式上所有权凭证已转移或实物已交付, 也不能确认收入。例如售后回购, 企业虽将商品出售给买方, 并已得到价款, 但双方约定卖方待日后某个时间内将其出售的该项商品购回, 这表明卖方对售出商品仍实施控制, 这项交易实质是一项融资行为, 不能作为收入确认。同样, 若商品出售后, 企业保留了与该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说明该交易没有完成, 销售不能成立, 也不能确认收入。

3. 如果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 即使满足其他条件也不能确认收入。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商品的价款即资金流入, 是否已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和实物交付等形式显然不能作为依据, 在现金至上的市场经济下, 不能实现资金流入的销售是无用的。比如, 当销售时得知买方在另一项交易中发生巨额亏损, 资金周转困难。又如, 在出口商品时, 不能肯定进口企业所在国是否允许将款项汇出等。在不确定因素消除之前, 都不能确认收入。

可见, 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十分复杂。在运用上述条件进行判断时, 必须仔细分析每项交易的实质, 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做出判断, 才能有助于客观评价企业的真实业绩。

(四) 关联方关系的判定

《准则》给出了判断关联方关系的标准, 即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 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 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 也将其视为关联方。可见, 建立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是关联方关系的主要特征和实质标准, 但具体运用判断标准时, 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 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应当视关系的实质, 而不仅仅是持股比例。很多情况下, 控制权和重大影响是通过投资关系实现的, 因此, 持股比例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 但更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具体判断。例如, 通常情况下, 当一方持有另一方表决权资本半数以上时, 可以达到控制目的, 但当其不足半数时, 通过其他途径也可以达到控制目的, 这时二者应视为关联方。同样, 当一方拥有另一方20%以上至50%表决权资本时视为对另一方有重大影响, 但当其不足20%, 又实际上具有参与财务和经营决策的能力, 一般应当认为对另一方具有重大影响, 二者也应视为关联方。这表明, 持股比例仅仅是形式要件, 判断关联方关系关键是以关系实质为重。

2. 在运用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时, 还要结合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某些情况下, 表面上似乎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但事实上却构成关联方关系, 这就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分析其是否符合《准则》列示的关联方关系特征。例如, A公司拥有B公司60%股权, B是A的子公司, A同时拥有C公司10%股权, 并为C的最大股东, 从简单意义上讲, 似乎只有A与B构成关联方。但实际情况是, C若失去A这个合作伙伴, 其持续经营会受到影响, 这表明A对C仍具有控制力。因此, A与C应视为关联方。同时, B和C由于同受A控制, 实际上也构成关联方关系。本例表明,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关联方关系的确定中得到了运用。

因此, 不能简单地理解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 应当对涉及的各方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控制、共同控制, 重大影响都是就实质而言,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准则》在资产定义界定、权益法运用、收入确认、关联方关系判定等诸多方面都运用和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不得有虚计资产、调节收入, 操纵利润等行为。因此, 企业必须客观披露关联方关系, 不能掩盖经济现象的本来面貌, 应当提供真实、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准则》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多方面的, 本文只做了一点粗浅的分析。

三、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关注的问题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纳入《企业会计准则》并广泛运用于其中, 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尤其是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客观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在运用该原则时还应关注以下相关问题:

首先, 不能过分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 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如果被过分强调, 反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核实性, 甚至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观臆断提供借口, 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其次, 必须合理把握运用的“度”。要根据具体交易或事项的实质, 同其他会计原则相结合, 合理使用, 而不能任意使用和歪曲。如果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特殊“调节器”, 任意调节资产、负债或利润, 则必将造成会计核算秩序混乱, 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同时, 还存在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协调的问题。

再次, 该原则的运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形式不一致时, 会计人员要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 这势必对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简单的实质 篇11

多年来,被称呼为“简单”从来不是正面的意思,被称为“思维简单”或“笨蛋”则完全是负面意思。它的意思是说你傻,容易被骗或低能。难怪人们害怕变成简单。耶鲁大学人类关系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翰·柯拉德描述了七种常见的害怕:害怕失败,害怕性,害怕自卫.害怕信任他人,害怕思考,害怕开口。害怕独处。

看来.不想简单(或不寻求简单解决方案)是源自“害怕思考”。由于害怕思考,我们自己就不考虑问题,而是依赖他人之见。为此,全球管理咨询业务到2000年有望增长到3140亿美元。

简单具有庞大的力量。复杂问题一经极度简化,人们不用考虑很多就能轻松做出决定。然而,心理学家卡罗尔·穆格从另一个观点谈论这个问题。她谈到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遗漏妄想”。人们有种感觉,觉得必须涵盖所有的选择,因为随时都会受到攻击。你不能遗漏任何东西,否则它可能对你的事业造成致命伤。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有一个创意。而那个创意失败了,你就得不到保障。此外,由于人们如此渴望成功,于是强化了第一种害怕——“害怕失败”。

通常,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大多数管理培训教会我们应付每个变数,找出每种选项并且分析每个角度。这就导致了极端复杂。聪明绝顶的人做出的提案和建议书也最复杂。不幸的是,当你开始寻找所有不同方案时,就踏上了通往混乱之路。结果,创意彼此冲突,员工各奔东西。要做到简单,就必须缩小选择范围,并回归到一条单一道路上。

穆格博士对时髦词的观点颇为有趣。她认为。管理上的时髦词就像我们爱上的电影明星。在精美书套和激情演说者的陪伴下,时髦词出场了.它有我们都喜爱的东西:感召力。我是否理解这个小明星无关紧要。因为我已经爱上它了。此外,人们害怕质疑大人物或向他们认为的大创意提出挑战,那是“害怕开口”。

要克服这些天生的恐惧,最佳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这好比芭蕾演员在做脚尖旋转时避免眩晕的方法。诀窍是每次头转回来时盯住观众中的一个物体。当然,你必须找出要集中注意力的正确问题。如果你是富豪,要全力关注的问题就是当竞争品牌试图抢占富豪的概念时。该如何保持富豪在“安全”概念上的领导地位。

但有时问题并非显而易见。最近几年,全球卓越的营销者宝洁公司(P&G)就是这种例子。这个世界需要 31种海飞丝洗发水吗?或52种佳洁士吗?宝洁总裁达克·贾格尔在《商业周刊》上说:“多年来我们给消费者制造了这么多困难,这让人震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然而实施起来是个复杂过程。宝洁公司把产品配方标准化,减少复杂交易和优惠券。宝洁废除了 27种促销形式,其中包括附赠和向某些顾客赠送金鱼之类的古怪策略(很多金鱼在冬天的运输中被冻死)。宝洁公司也废除了边缘品牌.减少了产品线,并且控制推出新产品。出售的产品少了,那么销售额会下降吗?错。单单在头发护理业务,宝洁公司通过削减一半品种就增加了5%的市场份额。在过去的五年里,宝洁运用简单原则增加了三分之一的生意。这就是简单的力量。

第二章常识让事情变得简单

常识是消除害怕简单心理的真正方法,是社会公认的显而易见的真理的东西。可惜人们去工作时常把常识抛于脑后。如果你在字典中查“常识”的定义,你会发现,常识是天生的优秀判断力,它与情绪差异和智力敏锐度无关。常识也并非建立在特殊技能知识之上。换句话说,你看到事情的真实面貌。你仅依据逻辑行事,并在决策时摒除感情和个人兴趣。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设想一下,如果你随机问10个人,如果凯迪拉克看上去像雪弗兰,它会卖得如何,大概他们都会说:“不太好。”这些人在做出判断时就只用了常识。他们没有数据或调研支持他们的结论,也没有技能知识或智力敏锐度。对他们来说,凯迪拉克是宽敞、昂贵的汽车,而雪弗兰是小型、便宜的汽车。他们看到事情的真实面貌。然而在通用汽车公司,那些负责人不是以真实面貌看待世界。他们忽略了常识,推出了凯迪拉克西马龙后,又推出了凯蒂,这又是一款看上去像雪弗兰的凯迪拉克。像西马龙一样,凯蒂卖得不好,因为它不合常理。

经济学家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告诉没有经验的人直觉认为对的东西是错的,宣称人是“效用最大化者”。在经济学家的话中,我们成了“自身利益的计算者”。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我们都有足够的信息,我们将做出理性的决定。任何人如果在营销领域工作了一段时间,都会发现人们有时候非常不理性。四轮驱动汽车是设计用来在公路之外开的,它现在非常流行。有人驶离过公路吗?不到10%。人们需要这些汽车吗?其实不需要。他们为何买这种汽车?因为其他人都在买。这就是“理性”吗?这个世界无法套人数学方程式。世界毫无理性之极,这才是现实。

现在说说智力敏锐厦。当公司被描述世界发展方向的精妙调研和论证哄骗时,常常会犯错(其实没人知道世界发展方向,但是很多人假装知道)。他们精心杜撰的观点之中通常掺杂一些伪装成事实的错误假设。比如,很多年前,有人让施乐公司相信未来办公室中的每个产品——电话、电脑和复印机——会成为一个集成系统(糟糕的预测)。在这个领域生存,就必须提供所有产品。因此,施乐公司必须收购、制造电脑和其他非复印机设备,以便为这个持续快速发展的自动化世界提供产品。施乐被告知它可以这么做,因为人们把它看成是一个成熟的高科技公司(这是个错误假设。实际上,人们认为施乐就是一家复印机公司)。在投入几十亿美元的20年后,施乐意识到未来办公室还是没有出现。而任何不能复印的施乐机器都陷入了困境。这是个技术知识和智力敏锐度掩盖了优秀判断的惨痛教训。

最后,谈谈关于商学院教育的一些想法。看样子,商学院教育也掩盖了常识。当学生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后,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表明MBA身份的词语和句子。他们对术语非常熟悉,比如“风险/回报比率”、“折算现金流量分析”,“推动数字”和“预期价值”等等。没多久,所有这些不常用的语言就掩盖了论证思维和没多久,所有这些不常用的语言就掩盖了论证思维和常识。罗斯·佩罗在参观哈佛商学院后指出:“你们这些人的问题在于,你们所说的环境扫描,我把它叫作朝窗外看。”

要做到运用简单、常识性的词语思考,你必须开始遵循以下指导方针: 1.抛开个人主义。好的判断基于事实。你越是以个人主义看事情,离事实就越远。2.避免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们都希望事情按某种方式进行。但是事情如何发展往往不受我们的控制。优秀的常识往往和事物的发展方向相一致。3.要善于倾听。从定义上看,常识建立在他人的想法之上,它是很多人共有的想法。不听群众意见的人就不能获得重要的常识。 4.不要只顾自己。有时事情看起来和真实面貌刚好相反。因为有人打小算盘,所以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优秀常识基于很多人的经验,而不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第三章复杂语言蒙蔽

商业人士正忙着发明他们自己的语言。《财富》杂志曾报道,麻萨诸塞州莱克星顿的一个专门向小企业主传授写作技巧的公司挑出了在财富500强公司中流行的管理者谈话用语,称之为“地狱备忘录”:高层领导坐在直升机上看景象(老板们盯着下周后的工作了)。附加价值是级数加速利润曲线的楔石(提供更多消费者想要的产品,增加销售额和利润)。我们必须实现主动管理(让我们都做计划吧)。我们利用了跨功能专家的合作{不同部门的人互相交流)。不要挤压员工的津贴项目(不要拿着员工的薪资鬼混)。你的工作,就目前来说,被认定为“保留”(你还没被解雇)。

商业人士谈事情为何神神秘秘,我们判断,商业人士觉得使用这些华而不实的词,会让他们显得机智、高深和重要。但其实这让他们无法被人理解。

杰克·韦尔奇是通用电器非常成功的总裁,他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说得很好:“缺乏安全感的经理制造复杂。紧张兮兮的经理使用厚厚的令人费解的计划书和热闹的幻灯片,里面填满了他出生以来知道的所有东西。真正的领导者不需要混乱。人们必须具备自信,变得清楚、简洁,以确保他们的组织中的每个人——从最高层到最低层——理解业务要达到的目标。但是这不容易。你无法相信让人们变得简单有多难,他们非常害怕变得简单。他们担心如果自己变得简单,人们会认为他们思维简单。实际上刚好相反。思路清晰和坚强的人的是最简单的。”

那么,经理该怎么做来排除复杂?鲁道夫·弗莱什博士向写作中的华而不实和阴郁发动了正义挑战。他第一个指出,商业中像讲话那样写作的人会写得更好。你可以通过遵循清晰写作的10个原则战胜模糊:用短句;挑简单的词,不用复杂的词;选熟悉的词;去除不必要的词;在谓语中用动词;像说话那样写作;用读者能理解的术语;切合读者的经验(定位的实质);充分利用多样性;为表达而写,不要哗众取宠。在写作和谈话中,你必须鼓励简单直接的语言,摒弃商业上的专业术语。

你必须鼓励简单,还因为这促使更好的聆听。《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曾报道说,大多数人说话的速度是每分钟120~150个词,然而人的大脑海分钟能轻松处理 500个词,这样人就有足够时间产生心理焦躁。即便说话人尽量不复杂和误导,要让人听下去而不是假装在听也要付出很大努力。如若会议和报告会不够简单或没有切中要点,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多年前,我和一位同事参加了一个两小时长的会议。会上,一家设计公司提出了一个标志设计项目建议,需耗资几百万美元。和往常一样,报告人用了像“形态”和“范例”之类的词,并笼统提到了“色彩偏好”。这次会议充斥着晦涩和复杂概念。我告诉我那位同事,我听不懂他们说了什么,并要他给我复述概要。他突然笑了,看上去非常轻松,随后承认他也完全听不懂。只是害怕承认,因为这会让他显得很笨。结果,那家公司浪费了上百万的钱换掉了一个非常好的标志,因为会上没人有勇气要求报告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他们的建议。

这则故事的教训在于,应该让一个复杂的词或概念受到质疑,否则,你就会犯一些代价昂贵的错误。告诉报告人把他们的复杂术语翻译成简单的语言,不要害怕说,“我不明白。”你绝不能容忍智力上的傲慢态度。别怀疑你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最准。别怕被人认为傻,在有些方面,听起来最幼稚的问题可以变咸最深奥的问题。

彼得·杜拉克这样评论简单语言:过去40年里最为退化的趋势之一是,如果你容易被人理解,你就是庸俗的。在我年轻时,经济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任何学科的领袖——让众人了解,是理所当然的事。爱因斯坦花了多年时间和三位不同的合作者工作,以便让他的理论相对容易地被外人理解。甚至凯恩斯也非常努力地让他的经济学可以被人理解。

会计准则的实质 篇12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现的背景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 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突破了原有计划经济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束缚。其中,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此次会计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 对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质重于形式在企业会计制度的运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的运用非常广泛, 可以用在会计实务中的诸多方面。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确认、企业合并政策、收入的确认、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短期投资的计量和存货的期末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长期借款利息的处理、坏帐损失的核算, 投资失败的判断和处理、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及披露等等。

(一)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确认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意义较多地体现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经济行为中, 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中的运用非常重要, 这里着重进行论述。关联方关系是指关联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原则、方法, 关联方关系的交易类型、信息披露应包含的内容做了规范。但是, 在具体运用关联方关系判断标准时, 应当遵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例如, 两个企业有一位共同的董事, 该董事能同时对两个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虽然他们之间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 但是也应当将这两个企业视为关联方关系。

(二) 企业合并政策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对其他单位投资, 如占该单位资本总额的50%以上 (不含50%) , 或虽然占该单位资本总额不足50%, 但具有实质控制权的, 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就是说,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不仅包括母公司拥有其50%以上股份的子公司, 而且涵盖了投资企业虽然没有拥有其50%以上股份, 但能够对其实施实质性控制的被投资企业。纳入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分为两类:一是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 包括直接拥有、间接拥有、以直接和间接方式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这三种情形;二是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持有的权益性资本虽没有过半数, 但通过一定方式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实质性控制时, 也应当将其会计报表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

(三)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在收入的确认方面已经较多地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人员将更注重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来判断商品销售收入是否可以确认。在确认商品销售收入时, 其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 其重视的是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所有权的法律形式。在某些情况下, 企业已经将所有权凭证或实物交付给买方, 但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要求又未按保证条款及时弥补, 或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 (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就不能确认收入。又如, 企业将一项资产处理给其他单位, 在文件中称将法律所有权转移, 但可能存在确保企业继续享有该资产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协议, 这时, 也不能作为销售来处理。

(四)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 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会计制度》对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既规定了持股比例, 又确定了以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作为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的界限, 而且后者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或实施重大影响时, 应采用权益法核算。若投资持股比例超过规定比例, 但不能左右或影响被投资单位的经营政策、财务政策、利润分配政策时, 长期股权投资也不能采用权益法核算。

(五) 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

非货币性交易, 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包括股权换股权, 但不包括企业合并中所涉及的非货币性交易) 。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在确定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交易时, 收到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收到不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等于或低于25%确定。支付补价的企业, 应当按照支付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之和的比例等于或低于25%确定。如果一笔业务拆成两笔业务的手段, 其中一笔的补价可能超过25%, 或者实际并无现金流入, 只是各自挂账, 这样即变非货币性交易为货币性交易, 以达到实现置换收益的目的, 这种情况下, 需要根据交易的实质判断交易的类型。要判断是同两项交易还是一项业务的人为分拆。如果是非货币性交易, 还得按其实质判断是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还是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这将是判断交易过程是否实现盈利的关键。

(六)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及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对于资产负债日发生的调整事项, 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其间发生的事项一样, 作出相关的账务处理, 并对资产负债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作相应的调整。这里, 充分反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不能只参考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会计报表作为评估财务状况的依据。非调整事项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 不需要对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 但由于这类事项可能重大, 不加以说明, 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 因此, 本着充分揭示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三、实质重于形式在企业会计制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轻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很明显,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可以堵塞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 但采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赋予会计人员较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比如关联方交易关系的确认, 很大程度上依据会计人员判断经济业务的实质的能力, 又如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 还是采用权益法, 要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给会计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 同时要求社会为风险偏好型, 而我国崇尚集体主义、集权程度较高 (即权距较大) 、规避不确定性意识较强、职业化水平低、重统一性、轻灵活性, 使得应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前提条件较难满足, 因而会计人员只能或只求遵循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来进行会计处理, 这就使实质重于形式的运用受到轻视, 甚至受到忽视。

(二) 滥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滥用这项重要原则来规避风险, 或操纵利润。比如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财政部关联方交易新规定纷纷把自己的销售公司非关联化。当企业形式不符合财政部规定时, 如并购日的确定, 这些上市公司就以实质来辩护, 称其收购是不可逆转的, 控制权已经实际转移到本公司。再如, 个别上市公司将托管收益计入主营业务收入, 借此增大主营业务份额, 理由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 违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债务重租会计处理一般原则中规定, 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 一般应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 债权人收到的债务人用以抵债的非现金资产, 其入账价值不是非现金资产的市值, 而是以债权人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这就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上一篇:宏观经济风险下一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