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术语

2024-06-20

神经系统术语(共12篇)

神经系统术语 篇1

术语是对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或词语的解释, 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

科技术语一般产生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时在不同国家探讨和出现, 因而会产生许多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术语。另外, 在术语的移植过程中, 也会产生不少同义不同形的术语。术语的混乱, 成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 这就需要语言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术语规范化问题。不少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术语委员会, 专门负责整理审定各种术语。我国也在加大制订修订相关专业术语的力度。

在此, 就视频显示专业中经常出现的容易混淆的一些术语根据我国的标准对以下术语的定义, 结合测量方法进行一下解释和说明, 希望能对从业者有所帮助。

首先, “图像分辨力”、“图像分辨率”和“图像清晰度”。图像分辨力 (picture resolution) 在我们的国标《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64-2008) 中的定义是:表征图像细节的能力。对图像信号, 常称为信源分辨力, 由图像格式决定, 通常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像素数表示。对成像器件而言, CRT通常用中心节距表示, 面阵LED、CCD、LCD、PDP、DLP、LCOS、OLED等固有分辨力成像器件, 通常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像素数表示。在《应用电视术语》 (GB/T 15466-2007) 中对图像分辨力是这样定义的:表征图像细节的能力。这种能力由图像格式决定, 通常用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像素数表示。验证此项指标实际上就是数出成像器件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像素数。

在我们招投标过程中, 无论是招标文件还是投标文件我们会经常看到将“图像分辨力”写成了“图像分辨率”, 往往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图像分辨率”实际上是“图像清晰度” (picture definition) 的同义词,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64-2008) 的定义是:“人眼能察觉到的图像细节清晰程度, 用电视线表示”。什么是“电视线television line (TVL) ”?它是“在图像水平或垂直方向等于光栅高度的距离上所能分辨的黑白相间的线数, 是测试电视系统分解力的单位, 用TVL表示。”

《应用电视术语》 (GB/T 15466-2007) 中对“清晰度”的定义是:“人眼对电视图像细节清晰程度的量度, 用电视线表示;同义词‘分辨率’”。由此可见, “图像分辨率”与“图像分辨力”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有些从业人员误认为我们所说的“像素数”代表的是“分辨率”;而清晰度是“像素数”, 这就大错特错。在实际考核清晰度指标的方法是:采用复合测试图信号作为视频测试信号源, 将视频显示单元调整到规定的正常工作状态, 文中以下所涉及“规定的正常工作状态”都须按以下规定进行调整显示单元。规定的正常工作状态是指图像亮度和对比度 (灰度等级) 应按下列方法进行调整: (1) LED视频显示系统应将LED视频显示系统显示屏的亮度级和灰度级设置在最高位置。 (2) 将极限八灰度等级信号输入投影型、电视型单元视频显示系统, 调整对比度和亮度控制器位置, 直到极限八灰度等级信号能够清晰分辨的极限状态。此时对比度、亮度的位置分别定义为“正常对比度位置”和“正常亮度位置”。 (3) 将十阶梯信号输入投影型、电视型拼接视频显示系统, 调整对比度和亮度控制器位置, 在保证亮度尽可能大的情况下, 使十阶梯信号能够清晰分辨, 此时对比度、亮度的位置分别定义为“正常对比度位置”和“正常亮度位置”。将显示屏的控制器、色温置于默认设置。将复合测试图信号输入到显示屏, 读出水平重显率和垂直重显率;观测显示图像的楔形线簇, 记录显示屏正确显示楔形线对应的刻度值, 单位为电视线。这个刻度值即为显示屏的清晰度, 如图1所示。

还有就是对我们已有的标准术语与厂家术语之间的差异问题, 比如:我们在《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和《应用电视术语》中都对“像素中心距pixel pitch”作了定义:相邻像素中心之间的距离。而在实际使用中, 许多厂家习惯的说法是“像素点间距”, 但其所指内容和定义是一致的, 都是指“相邻像素中心之间的距离” (参见GB 50464-2008) , 这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可“LED像素失控率ratio of out-of-control pixel”和厂家俗语“盲点率”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完全相同了, “像素失控率”在国家标准中的定义是:“发光状态与控制要求的显示状态不相符的LED像素占总像素的比率。”而“盲点”表示的是不能发光的LED像素, 而没有将发光状态与控制要求的显示状态不相符的情况表达出来。在实际测量中, 根据相关标准此项指标的测量方法是这样的:首先, 让显示屏显示最高灰度级红色, 用目测法数出不发光的像素数然后关闭红色, 用目测法数出红色常发光像素数;红色像素失控率等于红色像素常发光数和不发光数的和与显示屏总像素的比, 取百分数。蓝色像素失控率和绿色像素失控率的测量方法同上, 不过需分别将显示屏置于最高灰度级蓝色和绿色时, 目测和计算出其相应的数值;取红绿蓝色像素失控率中最高值认定为整屏像素失控率。

“亮度均匀性luminance uniformity”是“显示屏各区域相互之间亮度一致性的程度”, 用百分比表示, 现实是我们的从业者往往把它说成是“亮度均匀度”, 其实, 如果他们知道这个术语的表示方法, 也不会误称其为“亮度均匀度”了。对于LED型、投影型和电视型视频显示单元来说, 其亮度均匀性的计算过程是先将视频显示系统单元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再将全白场信号输入到显示屏, 用亮度计测量规定的1~13点的亮度值L1~L13;然后, 计算出其中心区域9个点的平均值L0, 再从13个点的测试值中找出与9个点平均值L0偏离最大的亮度值Li;这样通过以下运算即可得到此屏的亮度均匀性了:亮度均匀性=1-| (Li-L0) /L0|×100%。如图2所示。

而“色度均匀性chromatic uniformity”是“视频显示屏的色度一致性。”其结果用小数来表示, 而不是用百分比表示。

“对比度Contrast ratio”:对于背投影方式, 是同一图像画面中亮区与暗区平均亮度的比。对于正投影方式, 是同一图像画面中亮区与暗区平均照度的比。而对于LED显示屏用“通断比ratio of all white and all black”表示, 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100%信号电频的全白场图像与0%信号电频的全黑场图像的亮度之比。

电视型视频显示单元的测量过程如下:首先, 将视频显示单元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再将黑白窗口信号输入到单元屏, 用亮度计分别测量L0、L1、L2、L3和L4的亮度值, 就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电视型视频显示单元的对比度了, 对比度C=L0/Lbp, 其中:Lbp表示L1到L4的平均值。如图3、图4所示。

投影型视频显示单元的对比度测量过程是:首先将视频显示系统单元屏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将棋盘格信号输入到单元屏, 用亮度计分别测量白格和黑格的亮度值;投影型视频显示单元屏的对比度C=LW/LB。式中LW表示所有白格亮度的平均值;LB表示所有黑格亮度的平均值, 如图5所示。

LED视频显示单元的通断比测量步骤如下:首先, 将LED视频显示单元调整到规定的正常工作状态;分别将全白场信号和全黑场信号输入到显示屏, 并相应地测量显示屏中心点的亮度Lw和Lb;通断比C=Lw/Lb。式中:L棋盘格信号表示LED视频显示系统中心点的白场亮度;Lb表示LED视频显示系统中心点的黑场亮度。

“视角viewing angle”包括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当显示屏水平 (垂直) 方向的亮度为其水平 (垂直) 方向法线处亮度的一半时, 该观察方向与其法线的夹角水平 (垂直) 左视角和水平 (垂直) 右视角夹角之和表示水平 (垂直) 视角。针对不同的视频显示器件和不同的厂家, 对视角的定义有所差异, 有的定义在法线处亮度的1/2时, 有的定义在1/3或1/10处。在将要出版发行的《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测量规范》中, 为了便于比较, 我们统一了衡量标准, 正如以上定义中规定, 不论显示器件是LED型、投影型还是电视型, 统一要用“法线处亮度的一半时, 该观察方向与其法线的夹角为水平 (垂直) 左视角或水平 (垂直) 右视角”。

神经系统术语 篇2

2.设备驱动程序:驱动物理设备和DMA控制器或I/O控制器等直接进行I/O操作的子程序的集合。负责设置相应设备的有关寄存器的值,启动设备进行I/O操作,指定操作的类型和数据流向等。

3.SPOOLING系统:外围设备同时联机操作。在SPOOLING系统中多台外围设备通过

通道或DMA器件和主机与外存连接起来。作业的输入输出过程由主机中的操作系统控制。

4.覆盖技术:一个程序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把他的全部指令和数据都装入内存后在执

行。在单CPU系统中,每一时刻事实上只能执行一条指令。因此可以把程序划分为若干个功能上相对独立的程序段,按照程序的逻辑结构让那些不会同时执行的程序段共享同一块内存区。通常,这些程序段都被放在外存中,当有关程序段的先头程序段已经执行结束后,再把后续程序段调入内存覆盖前面的程序段。

5.交换技术:先将内存某部分的程序或数据写入外存交换区,再从外存交换区调入指

定 的程序或数据到内存中来,并让其执行的一种内存扩充技术。

6.进程:并发执行的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分配和管理资源的基本单位。

7.通道:一个独立于CPU的专管输入输出控制的处理机,他控制设备与内存直接进

行数据交换。他有自己的通道指令,这些通道指令受CPU启动,并在操作结束后向CPU发中断信号。

8.线程:他是进程的一部分,有时被成为轻权进程或轻量级进程,也是CPU调度的基本单位。

9.临界区:不允许多个并发进程交叉执行的一段程序。

10.临界资源:临界区占用的资源

11.块设备:将信息存储在固定大小的块中,每个块都有自己的地址。

12.字设备:在I/O传输过程中以字符为单位进行传输的设备。

13.作业:在一次应用业务处理过程中,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用户要求计算机所做的有关该次业务处理的全部工作称为一个作业。

14.文件系统:操作系统中与管理文件有关的软件和数据称为文件系统。他负责为用户

建立撤销读写修改和复制文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15.互斥:不允许两个以上的共享该资源的并发进程同时进入临界区

16.同步:异步环境下的一组并发进程,因直接制约而互相发送消息而进行互相合作、互相等待,使得各进程按一定的速度执行的过程。

17.抖动:由于内存页面置换算法选择不当,致使刚被调出内存的页又要马上被调回内

存,调回内存不久又马上被调出内存,如此反复的局面。

18.虚拟存储器:将进程中的目标代码、数据等的虚拟地址组成的虚拟空间成为虚拟存

储器。

19.中断:是指计算机在执行期间,系统内发生任何非寻常的或非预期的急需处理事件,使得CPU暂时中断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而转去执行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带处理完毕后又返回原来被中断处继续执行或调度新的进程执行的过程。

20.局部性原理:程序总是趋向于使用最近使用过的数据和指令,也就是程序执行时所

访问的存储器地址不是随机的,而是相对的簇集,这种簇集包含数据和指令两部分。程序局部性包括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程序的时间局部性:程序即将用到的信息可能就事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程序的空间局部性:程序即将用到的信息可能与

21.22.23.24.25.26.27.28.29.30.31.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在空间上相邻或临近。进程控制块(Process Control Block):PCB是 系统为了管理进程设置的一个专门的数据结构,用它来记录进程的外部特征,描述进程的运动变化过程。文件控制块(FCB):文件控制块是操作系统为管理文件而设置的数据结构,存放了为管理文件所需的所有有关信息。资源分配图:用于分析死锁的一种图,由资源结点、进程结点、分配边和请求边组成。竞态:多个并发进程共享数据的结果错误,其值不可确定,取决这些进程执行的相对速度。i-节点:UNIX型文件系统中,一种用于存储文件控制信息的数据结构,每个文件对应拥有一个这样的数据块,组织并存储于外存特定的一些盘块中。内核:实现操作系统的最基本功能、常驻内容并要求CPU在核心态方式下运行的代码和相关数据结构。信号量:操作系统内容定义和管理的一种特殊数据结构,提供了初始化、增值和减值等操作供进程调用,以实现进程互斥或同步。逻辑地址:程序设计员在程序中使用的地址。管程:一个管程定义了一个数据结构和能为并发进程所执行(在该数据结构上)的一组操作,这组操作能同步进程和改变管程中的数据 管道:是连接读写进程的一个特殊文件,允许进程按先进先出方式传送数据,也能使进程同步执行操作。驱动调度:系统运行时,同时会有很多个访问辅助储存器的进程请求输入输

神经系统术语 篇3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系统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26-04

On Systematic Principle of English TermStandards for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LIU Lili ZHU Jianping GAO Xinyan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inciple of systematic for English term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in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 hierarchy,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s. Not only a translated term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its original semantically in its own light, the ter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s well. Translator therefore have to take care of the subtle discrepancy of a single translated term as in its own group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translated terms as in their respective groups.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terminology, English standard, systematic principles

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研究肇始于中国针灸学者于1958年发起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工作,迄今已逾半个世纪,进入21世纪后,逐渐拓展至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中医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日渐成为最活跃的、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相关的原则与方法等理论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審定委员会的研究者们,针对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探讨,先后制定出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约定俗成等原则。本文拟针对其中的系统性原则,运用实例进行阐释。

一 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的系统性原则

术语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同一概念体系的名称,应体现出逻辑相关性”[1]。单个术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其所属专业体系中的一分子,并与这一专业体系中的其他术语存在某种形式的关联。术语的系统性决定了其译名亦成系统。这就要求不仅单个译名在词义上与原文尽可能保持对等,而且译名体系与原文体系也尽可能保持同一性。中医药术语对外翻译亦不出此例。其术语英译不应就单个术语孤立地进行,而应从中医药术语译名体系着眼,兼顾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源语上下义词之间的属种关系,同一层级术语的同义、近义、反义关系以及语义关联关系、结构关联关系等传达到译入语当中。

二 术语及术语成分的体系关系

1. 同一层级关系

(1)同义关系

双式术语又称同义术语,是指对应同一客体、表示同一概念且意义等同的两个绝对同义术语。俄罗斯术语学派把术语中的同义关系称为术语的双式现象,并因其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而视之为术语的“缺陷”[2]。双式现象也存在于中医药术语当中。在英文规范里,双式术语因具有同义关系而被赋予了相同的译名,称为“同义同名”。“脾胃虚弱”与“脾虚胃弱”,“气滞血瘀”与“气血瘀滞”,均属此例。在中文规范过程中,“脾虚胃弱”与“脾胃虚弱”逐渐统一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与“气血瘀滞”也逐渐统一为“气滞血瘀”。对于此类处于过渡阶段的双式术语,英文规范中采用同一译名以避免混乱,即“脾胃虚弱”和“脾虚胃弱”同译为spleenstomach weakness,“气滞血瘀”和“气血瘀滞”同译为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中医药词组术语中,一些不同成分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也可具有相同的含义。所谓成分即词组术语中的组成单位——词[2],如“亏”与“不足”即为意义相同的术语成分。两者一为单字,一为双字,前者可与另一单字结合,构成双成分术语,后者可与双字结合,形成四字结构,应用起来方便灵活。因此,两词虽然意义相同,却能并存至今。在英文规范中,两成分因属同义关系而被赋予了相同的译名,如“津亏”为fluid insufficiency,“髓海不足”为marrow sea insufficiency。不过“同义同名”规则中也存在特例。如“亢”与“旺”虽为同义,但两者搭配习惯不同。“旺”与“火”搭配构成“火旺”时,以fire effulgence译出,与“肝”搭配构成“肝旺”时,则以liver hyperactivity译出;而“亢”无论与“上”搭配或与“阳”搭配,均译为hyperactivity,亦即“肝阳上亢”liver yang hyperactivity,“阴虚阳亢”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

nlc202309041247

(2)近义关系

语言学对“相对反义词”现象予以了描述,但时至今日尚未有“相对近义词”这一概念。如果将一组意义相近的形容词,按其所描述某一属性的轻重程度进行切分,可以在相对位置较远的两个项之间加入居间项。近义术语英译时应从整体着眼,所选译名须根据源语中各词含义的轻重程度渐次递增,把源语在程度上的差别用合适的译入语表达出来。如从“虚”到“衰”等表示“不及”含义的近义术语中,有“虚”“弱”“不足”(或“亏”)“亏损”“虚损”“衰”等居间项。至于“脱”甚至“亡”,则在程度上更为严重。英文规范中即以deficiency(虚)、weakness(弱)、insufficiency(不足)、depletion(亏损)、debility(虚损)、decline(衰)、collapse(脱)、exhaustion(亡)等译名来表示,將程度上渐次递增的特点表现出来。又如表示“太过”含义的近义术语中,有“实”“盛”“旺”(或“亢”)等,其规范译名则可选用excess、excessiveness、hyperactivity或effulgence等词。表示“太过”含义的术语在数量上少于表示“不及”含义的术语,因此在“衰”与“亢”这一对相对反义词之间,我们无法均匀地划分区间并加入相应的居间项。关于“不及”症状的描述远多于“太过”症状的描述,或许是自古世人多虚证这一客观现象在语言词汇上的反映。术语强调单义性,因此近义术语之间也需要区别翻译。源语中的近义词可采用译入语中的近义词对译,这样既能传达源语之间的近义关系,维护了一组词群的系统性,又能照顾到每一个词在含义上的细微差别。如“侵”“袭”与“攻”三个近义成分可分别译为invade、assault与attack;又如“阻”“闭”“客”“困”“凝”“滞”“壅”,可分别译为obstruct、block、lodge、retain、congeal(或coagulate,视其搭配而定)、stagnate、congest。

(3)相对反义关系

相对反义词又称极性反义词,是反义词的一种。它以形容词的正反意义为基础,可在形容词和它的反义词之间按程度进行切分,然后于两个项之间加入其他项,称为居间项。在翻译相对反义词及其居间项时,译者不仅要考虑含义的对等性,还要从译名的系统性着眼,斟酌源语言与译入语在文体色彩、搭配习惯及使用频率上是否对应。例如,在描述中药药性“四气”的术语中,“寒”与“热”之间有“温”与“凉”两个居间项。英文规范用语即以cold、hot、warm、cool property分别与“寒、热、温、凉”进行对应。有译者喜以chilly译“寒”。chilly虽与cold含义近似,但无论在文体色彩、使用频率及与其他三词的搭配习惯上,cold都比chilly更合适。因此从系统性的视角来看,cold比chilly更适合对译“四气”中的“寒”。又如在针刺补泻中的“补法”“泻法”及“平补平泻”这组词中,“补法”与“泻法”为相对反义词,“平补平泻”是其居间项。“补法”与“泻法”的译名分别为reinforcing method和reducing method。“平补平泻”近年来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译法: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evenmovement method及even twisting。作为独立的译名,三者翻译角度有所不同,各有侧重,都能正确地表达“平补平泻”的内涵。但如果从译名的系统性角度审视,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平补平泻”与“补法”及“泻法”在术语语义及结构上的体系关系;相比之下,evenmovement method与even twisting则有与reinforcing method及reducing method脱节之嫌。因此,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更加规范。

2. 上下义属种关系

上下义关系体现的是泛指与特指之间的层级关系。上义词表示属概念,下义词表示种概念。下义词在意义、性质、特征、类别等方面隶属于另一个表示较大范畴的词(亦即上义词)。在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中,译者可以从系统性的角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达上下义关系。

(1)保留上下义词的共有部分。如“气”是上义词,译为“qi”,它的下义词“营气”“卫气”“中气”等可分别译为nutrient qi、defensive qi及middle qi。通过保留上下义词的共有部分qi,来表明两组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又如“六淫”是上义词,译为six pathogenic factors,它的下义词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分别译为wind pathogen、cold pathogen、summerheat pathogen、dampness pathogen、dryness pathogen、fire pathogen。译名以保留pathogen与pathogenic的共有词根patho的形式,来表明两组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

(2)使一组下义词译名尽量整齐。如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为同一层级的名词,可分别译为defense phase、qi phase、nutrient phase、blood phase。四个译名不仅都以phase译“分”,且“卫”“气”“营”“血”的译词都采用了名词形式。工整的格式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它们是一组紧密关联的词群,而不是关系松散的几个术语。

3. 语义关联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中,同一成分有时需要以不同的词性出现,以适应不同的上下文语境。这时,同根词为译者提供了一组可供选择的词群。所谓同根词,顾名思义,是指词根相同的词,具有词根相同、意义相近的特点。一个术语成分可根据上下文语境的需要,采用不同词性的同根词灵活翻译。如“阻”在“阻络”obstructing collaterals中采用了动词形式obstruct,而在“瘀血阻滞”static blood obstruction and stagnation中,则以它的同根名词形式obstruction出现;又如“旺”在“阴虚火旺”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及“肝郁火旺”liver stagnation and fire effulgence中采用了名词形式effulgence,而在“肝经火旺”effulgent fire in liver channel中,则以它的同根形容词形式effulgent出现。

nlc202309041247

总之,一个术语成分即便不能使用某一固定译名,也应尽量在该译名不同词性的同根词中选择译词。这样,译者便可借助不同译词共有的词根,来表明某一源语言与数个不同译词在语义上的关联关系,从而有效地保证译名的系统性。

4. 结构对应关系

中医药术语的一些结构特点与英文遣词造句习惯不具有可通约性。勉强加以保留,会使译文丧失可读性。因此,译者时常需要放弃源语言的结构,而据译入语习惯重置语序,这在译界早已司空见惯。但如果从译名的系统性着眼,译者则可采取适当措施,对“舍此就彼”現象给予一定的补偿。具体方法如下:

(1)对于结构相同的术语,采用同一结构译出。如“脾不统血”“脾失统摄”“脾失健运”三者同为主谓结构,且均为某脏功能失职,故可采用“脏+ failing to + 执行功能”结构译出,即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and manage、spleen failing to transport。又如“肝肾两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均为“病位+两虚”,可统一以“dual + 病位+deficiency”结构译出,即dual liverkidney deficiency、dual qiblood deficiency及dual qiyin deficiency。

(2)对于结构相似的术语,采用相似的结构译出。如“脾胃湿热”“胃经风热”“肺经风热”“肝胆湿热”均为“病位+病邪”,可采用“病邪+ in 病位”的结构译出,即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windheat in stomach channel、windheat in lung channel、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三焦热盛”与“肺胃热盛”同为“病位+病邪+程度”,与前一词组术语相似,略加改动后以“病邪+程度+ in 病位”结构译出,即heat excessiveness in sanjiao与heat excessiveness in lung and stomach。又“肺经蕴热”“肺经伏热”及“胆腑郁热”为“病位+状态+病邪”,与前两例相似,改动后以“病邪+状态+ in 病位”结构译出,即heat amassment in lung channel、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latent heat in lung channel。

(3)对于结构上存在对应关系的术语,采用对应的结构将其译出。如“上泛”“上攻”“上逆”“上炎”等与“下注”在格式上相互对应。前一组词遵照“对于结构相同的术语,采用同一结构译出”的规则,以“… upward”结构译出,即“flooding upward”“attacking upward”“counterflowing upward”“flaring upward”,则后者不妨采用“… downward”格式,把源语言结构上的对应关系表现出来,译为diffusing downward。

总之,译者从系统性着眼,采取适当的补偿手段,既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又要尽量使译名保持与源语言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同一性与对应性。

三 结语

术语是学科传播的主要载体。要想把原汁原味的中医药学呈现到英语世界,尽量避免跨语言、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学科信息产生损失,需要借助规范化的英文术语。对于近义或相对反义的术语或术语成分,所选译名需根据源语言中各词含义的轻重程度渐次递增,把源语言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用合适的译入语表达出来。对于双式术语,英文规范中采用同一译名以避免混乱。对于因上下文语境而产生的词性变化,译者可借助同根词来表明某一源语言与数个不同译词在语义上的关联关系。对于因英汉语言结构的不可通约性而造成的语序重置,译者可以使用一种体例,并使之与源语言术语群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这样便可以把一组术语群在结构上具有的共同特征,间接地呈现给译文读者,形成翻译的动态对等。

参 考 文 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M]. 2010.

[2]吴丽坤. 俄罗斯术语学探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神经系统术语 篇4

中医药领域的术语系统已渐成体系, 初具规模,但彼此之间并不兼容,难以融合,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术语系统的应用效果。 实现多术语系统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术语系统应用的一个先决条件,可将各种形式的术语系统统一转换为规范化的本体,并建立这些本体的映射和关联,从而解决术语系统融合问题。 作为一项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语义网(semantic web)[6]为实现基于本体的多术语融合提供了理想的技术手段。 本文简要介绍语义网的相关技术,并阐述基于语义网的中医药术语系统融合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和意义。

1 语义网技术简介

万维网创始人Berners-Lee等[6]于2001 年提出了语义网的技术构想, 认为它将成为一个机器可理解、人机共享的信息空间。 自2001 年至今,语义网技术及其应用迅猛发展,出现了本体编辑工具、推理机、语义浏览器、语义搜索引擎等大量的实用工具,使语义网从一个构想发展成为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7]。 语义网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8]。

语义网的基础性数据模型被称为“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7]。 RDF的基本单元是形如(主体、谓词、客体)的三元组,被称为RDF陈述。 RDF陈述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谓词则用于定义这一关系的类型。 RDF陈述可被表示为一个有向图,其中:1主体被表示为一个节点;2客体被表示为一个节点;3属性被表示为从主体节点到客体节点的弧。 一系列RDF陈述可组成一个RDF图,用于描述领域知识。 简单地说,将两个RDF图进行融合意味着求两个RDF陈述集合的并集。 RDF使用统一资源标识(URI)来表示共享领域术语,因此RDF图的融合不会造成语义的丢失和扭曲。 这一技术特点决定了语义网在解决术语系统融合方面的内在优势。 在国际上,已出现了一系列实用的RDF库,用于RDF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SPARQL (simple protocol and RDF query language) 是语义网的标准查询语言, 可通过SPARQL查询语言对RDF库进行查询和访问[9]。

在语义网的技术体系中,有一项专门面向术语系统等知识组织系统的技术规范,被称为“简单知识组织系统(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SKOS)”[10]。SKOS将各种知识组织系统的共性提炼出来并给予明确规定,以支持知识组织系统的规范化表达。SKOS所规定的核心词汇(即SKOS core),可用于将术语系统表达为机器可理解且能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交换的领域本体[11]。 因此,SKOS为各种术语系统在互联网上的发布、共享与连接提供了通用的数据标准格式。

2 基于语义网的术语系统融合方法

SKOS和RDF相结合为术语系统的规范化表达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可用于中医药术语系统的发布、转换、移植、融合等,可通过SKOS/RDF技术,将中医药术语系统转化为语义网本体,从而实现中医药术语系统的融合。 为此,采用Protégé[12]、Pellet[13]、Onto Graf[14]等技术开发了相关的术语系统融合工具,并通过这套工具将TCMLS等术语系统整合在一个术语资源库中。 术语系统融合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1将术语系统转化为语义网本体;2实现多个语义网本体的合并和对齐;3将融合后的本体存入术语资源库中,实现中医药术语资源的集中式管理与服务。下面对这一过程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步,将各种术语系统转换为SKOS格式的规范化本体。 于彤等[11]介绍了将TCMLS这一典型的术语系统转换为SKOS本体的方案:TCMLS的数据被转换为对应的RDF陈述,这些RDF陈述最终构成了一个SKOS本体。 通过该方法,进一步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5], 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传统医学术语(以下简称WHO Terms)[16]等其他术语系统转换为SKOS本体。

下面以图1 所示的RDF图为例介绍这些SKOS本体的形态。在TCMLS这个RDF图中,包括“木”“火”等概念以及“生”等语义关系,它们都带有“tcmls”的前缀。 RDF图中包括概念的编码、标签及定义等语义信息,以及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如,“木”与“火”之间有一条标记为“生”的边,表示“木、生、火”这条语义关系。 WHO Terms这个RDF图中, 则以英文为主表达类似的内容。

第二步,将上述本体汇集在一起,实现本体之间的对齐(Alignment)。 本体对齐的主要工作,是在不同本体的概念之间建立语义关系。 如图1 所示,以TCMLS和WHO Terms这两个术语系统为例,本体对齐主要是在它们的概念之间建立等价(owl:same As)关系,例如:在TCMLS中的“tcmls:火”与WHO Terms中的 “who:fire” 之间可建立owl:same As连接; 在TCMLS中的 “tcmls: 木” 与WHO Terms中的 “who:wood”之间也可建立owl:same As连接。 这些等价关系将本体融合在一起,从而丰富了概念的语义信息。 例如,在融合后的本体中,“木”这个概念具有了中英文两种定义。

在语义网的框架下,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来生成本体之间的语义关系。 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通过SPARQL CONSTRUCT实现的规则。 例如,如图2a所示, 如果两个术语资源具有相同的正名(skos:pref Label),则它们之间具有语义等价性。 又如,如果两个术语资源具有相同的编码或ID, 则它们之间具有语义等价性。 再如图2b所示,如果某个属性具有唯一标识性,两个资源具有相同的属性值,则这两个资源是语义等价的。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关于人的电子邮箱地址:如果两个资源(foaf:Person表示“人类”这个类别)具有相同的电子邮箱地址, 则它们具有语义等价性,即指代同一个人。

第三步,建立术语资源库,对多个术语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并基于万维网提供统一的术语服务。 这一术语资源库是基于RDF库构建的, 它可通过SPAR-QL查询语言进行访问、编辑和扩充,并通过万维网服务接口为各种语义网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术语服务。

3 讨论

术语系统融合是中医药术语加工与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通过术语系统融合,能有效提升术语系统的规模和完整性。 中医药领域术语极其丰富,且随着学科发展在不断产生新词。 即使是TCMLS之类大型的通用术语系统,也难以完整覆盖中医药领域的术语。 但若能将面向中医理论、中医临床、温病学、针灸学等各专科的术语系统融合起来,则可产生更为完整的术语系统, 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应用的需求。其次,通过术语系统融合,能够显著提升术语构建工作的效率。 从头开始构建一个术语系统往往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若能重用已有术语系统中的内容以形成新的术语系统,则可避免术语资源重复建设。 通过术语系统融合方法,可从已有的术语系统中提取出相关内容,融入新的术语系统之中;也可将多个术语系统融合起来,再进行必要的增加、删除、修改操作,从而得到新的术语系统。 再次,通过术语系统融合,可建立中医药术语集成服务系统,面向网络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术语服务,支持用户对多个术语系统进行检索、浏览、编辑、纠错与分析。 这有助于术语学家归纳中医药术语系统的共性特征,对术语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以及进一步的改进。 最后,术语系统融合能更好地满足信息系统的术语需求。 例如,基于融合后的术语资源,可构建更加完整的领域知识库,对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更为系统的组织; 术语系统融合方法与语义网技术相结合,可支持语义维基、语义搜索等语义网应用系统的实现。

神经系统术语 篇5

这里的词汇是在最合适的一致性基础上对本书中涉及到的(十国集团和欧共体)中央银行所使用的术语给出解。它不打算对这些术语给出法律定义。应该认识到,它在其他语言中未必能找到完全等同的术语。

咨询轧差(advisory netting): 见状态轧差。

受保支付系统(assured payment system)(aps):一种价值交换系统中的协议。其中,及时完成一笔支付指令的结算,需要第三方(主要是银行、银行辛迪加或者清算所)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承诺支持。参见价值交换结算系统。

自动化清算所(automated clearing house)(ach):一种电子清算系统,在系统中支付指令,主要借助磁介质或者通过电信网络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换并由数据处理中心处理。参见清算。

自动柜员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ATM):一种可以让已授权的用户,主要利用机器可读的塑料卡,从其帐户提取现金并可向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其他服务诸如余额查询、资金转帐和接收存款的机电设备。ATM可以以联机实时查询授权数据库或者脱机两种方式运行。

银行汇票(bank draft):在欧洲,该术语通常指一种由银行自身兑付的票据。银行汇票由付方在银行购买并发送给收方,收方提交银行汇票给收方的开户银行,收方的开户银行对收方支付。收方的开户银行再提交银行汇票给付方银行并由付方银行偿付。在美国,该术语通常指由银行自身或者从其他银行兑付的汇票或者支票。在银行本票中,银行既是出票人又是受票人。在银行柜员支票中,一家银行是出票人,另一家银行是受票人。银行汇票可能由银行按其自己的目的签发或者由客户购买并发送给收款人以清偿债。

批处理(batch):一组支付指令和(或)证券转让指令以一个集合在处理点以不连续的时间间隔发送或处理。

受益所有权/权益(beneficial ownership/interest):接收证券或其他金融票据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权益的权利(如收入、选举、转帐权)。受益所有权通常区别于证券或金融票据的法定所有权。参见法定所有权。

双边轧差结算系统(bilateral net settlement system):它是一种结算系统,其参与者的双边轧差结算余额是在每对参与者之间进行结算的。参见净贷记和借记余额。

双边轧差(bilateral netting):双方之间对其双边债务进行轧差的协议。协议包含的债务可能产生于金融合同或转帐交易或者同时产生于两者。参见轧差,多边轧差,净额结算。

汇票(bill of exchange):一种由出票人提交给受票人的书面票据,它要求受票人对出票人或出票人指定的人随时或在规定的日期支付一笔特定的数额。广泛用于金融交易和(当在银行贴现时)获得信用。参见个人汇票。

簿记系统(book entry system):一种在没有票据或者证券实物移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债权(即证券)转让的记帐系统。参见无形化,停止流通。

批量转帐系统(bulk transfer system):见零售转帐系统。

活期借款(call money):是一种借款合同,该合同每天都被自动地重新续约,除非放款人或借款人表示希望资金在短时期内归还。

资本风险(capital risk):见本金风险。

最高限额(caps):出于风险管理的目的,在营业日内对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系统中的参与者可以发生的余额(借记或贷记余,它可能是净额或者全额)约定的量化限额。最高限额可以由参与者根据他向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提供的双边信用来确定,即双边信用限额,或者由系统的经营者或管理转帐系统的机构在汇总一个参与者在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净借记基础上确定,即发送方的净借记限额。发送方的净借记限额,既可是有抵押的也可以是没有抵押的。

卡(card):见提款卡、支票保付卡、芯片卡、信用卡、借记卡、延迟借记卡、预付卡、零售卡和旅行娱乐卡。

提款卡(cash card):只在ATM或自动提款机上使用的卡(通常,其他的卡也有提款功能,它允许持卡人提取现金)。

自动提款机(cash dispenser):允许客户,主要利用机器可读的塑料卡提取纸币,和在一些情况中也可提取硬币的电子机械设备。参见ATM。

本票(casher’s cheque):见银行汇票。

中央银行信用(流动性)贷款(central bank credit(liquility)facility):可由某些指定的中央银行帐户持有者(如银行)提用的常设的信用贷款。在一些情况中,开户人可主动使用贷款,而在另一些情况中,中央银行可能保留一定程度的决定权。借贷一般在往来帐户中以借款或者以证券抵押担保的透支形式(在一些欧洲国家也叫银行家借贷)或者以传统的票据再贴现形式出现。

中央证券托管(central security depository):一种保管证券的服务,它使得证券的交易可以由簿记系统进行处理。实物证券可以固定地由托管机构保管而不进行实物交割,或是实现证券的无形化(即证券都是以电子记录的形式存在)。除了保管以外,中央证券托管可能还包含撮合、清算和结算功能。

凭证(certificate):表明发行者债权、债务或其他未清偿金融债务的实物票据。

链(chaining):在一些转帐系统中(主要是证券系统)用于处理交易指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处理转帐交易队列的控制(操纵),以增加用可用资金和(或)证券往来余额(或可用信用和证券借贷额度)结算的转帐交易的数量和金额。

赊帐卡(charge card):见旅行娱乐卡。

支票(cheque):一种由出票人提交给受票人(通常是银行)的书面票据,它需要受票人对出票人或出票人所指定的人随时支付一笔特定的数额。广泛用于清偿债务和从银行提取现金。参见汇票。

支票保付卡(chque guarantee card):作为支票担保制度的一部分而发行的卡。这一功能也可和其他的功能,如提款卡或借记卡的功能结合在同一张卡中。参见支票保付制。

支票保付制(cheque guarantee system):一种对支票,主要是一定限额以内的支票进行担保的制度,商户既可根据对支票鉴发人发行的卡也可能通过商户可以访问的中央数据库确认。确认后的支票由保付卡的发行者、付款人的开户行或者系统的经营者担保。

芯片卡(chip card):也称ic(集成电路)卡或者智能卡。在一张卡中包括用于识别、数据存储或特殊处理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芯片或集成电路,通常用于确认个人识别码(pin)、购买授权、修改帐户余额和存储个人档案。在一些情况中,当卡使用一次,卡的存储器就被更新一次,如更新帐户余额。

清算/票据交换(clearing/clearance):清算是结算之前对支付指令或者证券转让指令进行发送、对帐和确认(在一些情况中)等处理,还可能包括指令轧差和产生结算的最终余额。在证券市场中,这一过程常常是指票据交换(clearance)。有时该术语包括(不准确)结算。

清算所(clearing house):金融机构交换支付指令或者其他金融债务(即证券)的一个中心地点或者一种中央处理机制。金融机构根据清算所的章程和办法在指定的时间交换要结算的凭证。在一些情况中,清算所可能作为清算系统的重要订约方,或承担清算系统的金融或风险管理的责任。参见清算/票据交换,清算系统。

清算所资金(clearing house funds):该术语广泛用于美国某些金融市场,主要是指在接收日是临时的而在次日是确定的资金。更特别地是,该词常常是指一些的清算所协定中,在结算清算处理中产生的债务时,由参与者交换的具有次日最终性的货币债权。这种债权主要通过支票、汇票或其他类似的支付工具进行转帐。

清算系统(clearing system):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点(清算所)向其他的金融机构提交并与其他金融机构交换‘与资金或转帐证券转让相关的’数据和(或)文件的一套做法。这种做法经常也包含计算参与者的双边和/或多边轧差余额的机制,目的是便于在轧差或者净轧差的基础上进行金融机构之间债务的结算。参见轧差。

比较(comparison):见撮合。

确认(confirmation):这一广泛使用的术语的特定内涵是市场参与者通知其订约方或者客户有关交易的详情,主要是让他们有时间对交易进行批准和询问。

代理银行(correspondent banking):一家银行(代理)拥有其他银行(委托人)存款并对那些委托银行提供支付和其他服务的一种协议。在一些国家中,这种协议也可称为代理关系。在国际金融中,为外国委托银行保存的余额可以用来结算外汇交易。相互代理的银行关系可能涉及到利用所谓的往来帐户来结算外汇交易。

订约方(counterparty):一笔金融交易,诸如证券交易或外汇掉期协议中的对应方。

信用最高限额(credit caps):见最高限额。

信用卡(credit card):一种表明持卡人有一定信用额度的卡。它使得持卡人能够在预定的最高限额内进行购买活动,还能够提取现金;提供的信用可以在规定日期末一次付清,或者只偿付一部分,同时保留部分延期信用余额。任何延期的信用都要计息并且持卡人有时要交纳一笔年度费用。

信用卡公司(credit card company):拥有特定信用卡商标的公司,并且也可能对利用卡服务的成员提供一系列的市场、处理或其他服务。

信用风险(credit risk/exposure):交易中的订约方既不能在法定的时间内,也不能在法定时间以后的任何时间里全额结算其债务时所构成的风险。在价值交换系统中,信用风险通常定义包括重置成本风险和本金风险。

信用转帐(credit transfer):为把资金转给受益人由其使用支配,而发出的一笔或者一个序列的支付指令。支付指令及指令中所规定的资金,都从付款人/发起者的开户行移交到受益人的开户行,这中间可能要通过若干家作为中介的其他银行,并有可能通过不止一个信用转帐系统来完成。

信用转帐系统(或直接转帐系统)(credit transfer system or giro system): 一种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及指令中所记述的资金来实现信用转帐目的的系统。

跨国货币结算风险(或赫思塔特风险)(cross currency settlement risk or herstatt risk):见本金风险。

保管(custody):为其他人保存和管理证券和金融工具。

日间信用(或日间透支、日间风险、日内信用)(daylight credit or daylight overdraft, daylight exposure, intraday credit):一个营业日以内的信用;在日终结算的信用转帐系统中,假定接收了支付指令的机构接收了支付指令、并且即使这家机构在营业日结算前不能收到最终资金也按指令的要求行动的话,它就在实事上心照不宣地提供了日间信贷。

借记最高限额(debit caps):见最高限额。

借记卡(debit card):使持卡人能够直接地从‘他在吸收存款的机构中开立的’帐户对其购买活动进行付款的卡(有时还可能结合有其他的功能,例如具有提款卡或支票保付卡的功能)。

借记转帐系统(或借记托收系统)(debit transfer system or debit collection system):它是一种资金转帐系统,其中由付款人生成的或者授权的借记托收指令从收款行转发到付款行并对付款人的帐户扣帐(借记);例如,支票的转帐系统都是典型的借记转帐系统。

丧失清偿能力(default):出于银行倒闭而非技术或临时性的原因,造成不能根据其合同条款完成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的行为。丧失清偿能力通常用来区分“失效交易”。

延迟借记卡(delayed debit card):它是由银行发行的卡,持卡人可以在一定的已授权限额内赊支其帐户。它让持卡人能够进行购买活动而不需增加其帐户的信用,发生的债务总额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日期结算。持卡人通常要交纳一笔年度费用。

删除(deletion):一种机制,借此一些或全部发送给丧失清偿能力的参与者和由其提交的转帐指令都从结算进程中排除掉;在轧差机制中,其他参与者的双边、或多边轧差余额、或两者都要重新计算。参见解退。

交割(delivery):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最终转让。

付款交割方式(或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 system or dvp, delivery against payment):在价值交换结算系统中的一种机制,确保他方在并且仅在他方的资产最终转让发生的同时发生本方的资产最终转让。资产可能包括货币资产(诸如外汇)、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参见价值交换结算系统,最终性转帐。

无形化(dematerialisation):消除实物证券或者代表证券所有权的契约文件以致证券只是以会计记录的形式存在。

直接借记(direct debit):由收款人对付款人的银行帐户发起的事先由付款人授权借记。

直接参与者/会员(direct participant/member):该术语通常指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系统中,直接与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交换转帐指令的参与者。在一些系统中,直接参与者也可代表间接参与者交换指令。根据不同的系统,直接参与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结算的参与者。在欧共体的文章中,这一名词具有特定的意思:它是指转帐系统中负责对结算机构(或对其他所有的参与者)结算其自己的、客户的以及所代表间接参与者的支付的参与者。参见参与者/会员,间接参与者/会员,结算参与者/会员。

清偿(discharge):从合同或法律强加的法定债务中解脱出来。

个人汇票(draft):由出票人提交给受票人的,向票据中指定的当事人或向出票人自己随时(即期个人汇票)或按规定时间(定期个人汇票)支付一定数额的书面指令。参见支票、银行汇票、汇票。

EFT POS:见销售点(pos)。

电子数据交换(el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商业部门(在一些情况中也有公共行政机构)间对一系列信息类诸如订单、发票、海关报单、汇款通知书和支付的相关数据,以标准格式进行的电子交换。edi信息通过公用数据传输网络或者银行系统的渠道传送。edi发起的任何资金流动都反映在银行系统流动的支付指令中。edifact是联合国的一个机构,负责制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

价值交换结算系统(exchange for value settlement system):涉及资产诸如资金、外汇、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交换系统,目的在于清偿结算债务。这些系统可能需要利用一个或多个资金转帐系统来偿清生成的支付债务;资产交换和支付系统间的联接方式可以是手工方式也可以是电子方式。参见付款交割方式。

面对面支付(face to face payment):在同一个自然地点,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间通过支付工具交换所实现的支付。

失效交易(failed transaction):通常是由技术性和临时性原因造成的不能按时结算的交易(如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

最终的(最终性)(final(finality)):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

最终结算(final settlement):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结算。

最终性转帐(final transfer):一种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转帐,它完成转帐债务的清偿。术语“交割”和“支付”都必然包含一次最终性转帐。

直接转帐系统(giro system):见信用转帐系统。

死锁(gridlock):在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系统中,由于一些转帐指令不能执行(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证券余额),而产生阻碍其他参与者的大量其他指令完成的情况称为死锁。参见失效交易,排队,系统风险。

全额结算系统(gross settlement system):一种按照系统的章程和办法,对转帐指令逐笔结算即没有轧差借记抵付贷记的转帐系统。

垫头(haircut):证券的市场价值与其抵押价值之间的差额。在出现清理抵押品的要求时,资金的放款方通常采用垫头来保护他免受证券市场价值下降所带来的风险。参见保证金。

赫思塔特风险(herstatt risk):见跨国货币结算风险。

家庭银行(home banking):金融机构的客户可以利用电话、电视、终端和个人计算机作为与金融机构的计算机中心相连的电信终端获得的银行业务服务。

IC卡(IC card):见芯片卡。

停止流通(immobilisation):将上市证券和金融票据存放在中央证券托管机构,其目的在于促进簿记转帐。

打码器(imprinter):在纸销售单据上再次产生持卡人姓名和帐号的机械设备。参见打码票据。

打码票据(imprinter voucher):在卡交易中,客户姓名和卡号都打印在上面的一种需要客户签名的销售单据。参见打码器。

间接参与者/会员(indirect participant/member):与存在分层协议的资金转帐或证券转让系统有关。间接参与者与直接参与者的区别在于他们无法完成一些由直接参与者完成的系统业务(比如转帐指令输入、结算)。所以,间接参与者需要直接参与者为他们服务,代表他们来进行这些业务。在欧共体的文章中,该术语特指转帐系统中只负责对其直接参与者来结算其提交给系统的支付指令的参与者。参见直接参与者/会员,结算参与者/会员,分层协议。

行间资金转帐系统(ifts)(interbank fund transfer system):一种资金转帐系统,其中绝大多数(或全部)直接参与者都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

日内信用:见日间信用。

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转帐(irrevocable and unconditional transfer): 不能由转帐人撤销的并且是无条件执行的转帐。

发行商(issuer):对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负有债务的机构。例如,有权发行和出售证券的公司和政府机构;批准信用证的银行。过去常指发行贷记或借记卡的金融机构。

大额资金转帐系统(large value funds transfer system):系统的参与者对他们自己的帐户或代表其客户进行的大额资金转帐和高优先级资金转帐的行间资金转帐系统。尽管对所进行的支付没有最小的金额的规定,但通过这些系统的平均支付额都相当大。大额资金转帐系统有时也称批发资金转帐系统。

法定所有权(legal ownership):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所有者的法律认定。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银行或者其他发行商根据特定的条件,代表客户对第三方进行支付的一种承诺。常用于国际贸易中,以便使得资金可在国外某地抵用。

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订约方(或者结算系统的参与者)到期不能全部结算债务时所产生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并不是指订约方或者参与者没有偿付能力,因为他或许在以后的某一个不确定的时间能够结算其所必须清偿的债务。

损失分摊原则(或损失分摊协议)(loss sharing rule or loss sharing agreement):当转帐系统或者清算所的参与者在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不能清偿其债务时,对所产生的任何损失进行分摊的协议:协议规定了其生效后损失将如何在有关的参与者之间分摊。

磁性墨水字符识别(magnetIC ink character recognition)(micr):一种使用特殊的micr机器可读字符的技术,通过它,文件(即支票、信用转帐、直接借记)可由micr设备自动读入以进行电子处理。参见光学字符识别(ocr)。

保证金(margin):保证金至少有两种意思。在期货/商品市场中,保证金指期货清算系统为确保偿付,所要求的良好信誉储蓄(货币、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在股票市场中,保证金指从经纪人借款购买股票的客户,所存的货币总和。在经纪人那里的存款等于股票的购买值与股票的抵押品价值之差。参见垫头。

入市标价(marking to market):利用当前的市场价格对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重新估价的做法。在一些情况中,未结的证券买卖合同都要入市标价,并且合同中有未实现亏损的一方在那时要对另一方的损失值转让同等价值的资金或证券。

撮合(或比较检查)(matching or comparison checking):市场参与者在交易结算之前所进行的处理,目的在于确保它们同意交易的有关条款。

认知术语学视域下的中医术语 篇6

引言

根据术语学的观点,一个学科术语的规范化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一门科学越“科学”,术语就越完善。而中医药学因其悠久的历史,术语具有一些特性。比如形式独特且不简短,有时是字,有时又是短句,如“神”“木克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术语的意义往往较为广泛,一词多义的情况较多,如“气”;有些概念相对模糊,如“阴”“阳”,且没有明确界限;还有一些同义词,如“内风”也称“肝风内动”或“虚风内动”等。根据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传统术语学理论来看,中医术语显然不符合术语学对理想术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如单义性、准确性、简短性、系统性、不能有同义词等,这甚至也成为各界质疑中医科学性的论据之一。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近一二十年认知术语学的产生对传统术语学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从认知角度来看,中医术语因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文化以及古汉语特点,具有很高的认知研究价值,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现象的特有的认知方式和体会。

一 认知术语学理论源起与发展

术语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20 世纪30年代的萌芽阶段;70年代的确立阶段;90年代的发展阶段。也许不同术语研究者对于术语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会存在不同观点,但绝大多数术语学家都承认,今天的术语学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认知术语学阶段。

20 世纪90年代末,认知术语学(когнитивно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首先产生于具有雄厚术语学研究基础的俄罗斯,是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在术语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1993年俄罗斯术语学家格里尼奥夫(С.В.Гринев)在《术语学引论》一书中使用“认识论术语学”(гносеологическо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这一术语,研究专业词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并指出术语在科学认知中具有记录知识、发现新知和传播知识的功能。该著作可以看作是认知术语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998年著名学者阿列克谢耶娃(Л.М.Алексеева)在《术语和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认知术语学”这一术语。同一时期,西方学者也开始把“社会认知术语学”作为与传统术语学相对的概念提出来。此后,“认知术语学”这一术语开始被术语研究者积极使用。

2006年,俄罗斯术语学家塔塔里诺夫(В.А.Татаринов)在百科词典中收录了“认知术语学”,并指出[1]:

在认知术语学框架下,术语被看作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对知识进行加工和结构化的产物。术语能够记录人类获取的信息,成为认知的工具,因为它能够总结科学事实、积累知识并传播给下一代年轻学者。它的研究基础是范畴化、概念化、概念模式、隐喻化和世界图景等问题。

认知术语学从认知科学中引入隐喻、隐喻化、概念化、概念空间、范畴化、世界图景等一系列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机制、研究方法、理论问题和发展趋向。它不仅是术语学的一个分支方向,它还是全新的观点体系,是对传统术语观的颠覆和重构,它对很多传统术语学的基本问题给予重新认识。

首先,认知术语学突破传统术语学的语言学界限,把术语看作是表达专业思想和思维的客体,是专业信息的载体和存储形式,它不仅承载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结果,而且是未来认知活动的手段,是专业领域认知和交际的单位。

其次,术语隐喻现象在传统术语学框架内被看作是术语构成的个例,是术语构成的手段之一;在认知术语学研究中则被看作是概念生成及系统构建的基本思维方式。

再次,传统术语学把术语多义现象看成是一个需要根除的“缺陷”,而从认知术语学角度来看,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是人类范畴化、概念化及隐喻思维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科学概念及相应术语发展的普遍现象。

综上所述,认知术语学对很多传统术语学中的基本问题给予重新阐释,它将为中医术语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空间。

二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

论据一:俄罗斯著名术语学家列依奇克(В.М.Лейчик)指出[2]:

术语系统并不仅是与概念系统相联系,而且是与其背后的科学理论相联系。客观现实的多元性和不可穷尽性以及每个理论体系的有限性,导致同一个知识领域内可能同时存在多个理论体系,每个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系统,能够覆盖它所描述的客观知识领域。

例如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不同的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中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对于生命现象这个研究对象完全建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人体和病理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系统,医学实践中有很多中西医结合的例子。实践证明,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论据二:“一门科学理论的术语首先是以某一自然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是该语言群体对世界的认识的体现形式。”[3]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由汉语建构的世界,其语言特质与汉语的文化特质相关,反映了汉民族生活现象的世界。它与西方现代生物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认知方式都不同,术语系统的构建模式也因此不同。中医基础理论建立于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之上,气血、经络等基本概念都是中医特有的,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关于生命现象的世界图景。

论据三: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从认知角度看:“科学隐喻不仅有助于快速掌握研究对象,是描述科学理论的语言手段,还有助于人们探求知识、记录知识,是概念化的重要手段。”[4]从科学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是基于纯粹的逻辑建构。从生物学中分子的双螺旋体结构,到核物理学中的夸克,我们很难想象没有隐喻的“科学语言”。而综观中医术语的内涵,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同时,相对于其他对象科学的拟人观(即以人的身体结构、功能、形象、性格等特征比拟非人类事物),中医学对人类机体的隐喻思维则是拟物观,即在中医学上,人的躯体就是缩小的世界,人与宇宙是同构的,从人体推及自然,人与万物的构成和运动规律是一致的,自然、情绪、社会生活、动物、植物、气象、兵法和等级制度等都被用于中医的认知原型。可以说,准确把握中医术语的隐喻特质是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一环。

综合以上术语学分析,中医是一门历史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其术语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三 中医术语的特点

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弗洛连斯基(П.А.Флоренский)曾指出:“任何一门科学的实质就是该科学的术语系统,术语的发展史恰恰反映了这门科学的发展史。”[5]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术语因此也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术语的特点,朱建平教授曾撰文将中医术语的特点概括为“历史性、人文性、定性描述、用具体名词表达抽象概念”[6]。

1.历史性

中医术语多为古代汉语,中医术语可以是字、词、短语,还要考虑到古今词义的演变等,如“内风”在古代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今指肝风内动,即由脏腑机能失调而引起具有动摇、震颤特点之各种症状的病理变化,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

2.人文性

中医术语大多包涵了较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术语“三子养亲汤”中,“三子”是指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三种药材,主治老年人中气虚弱,运化不健。因其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咳之疾,因此寓其“子以养亲”之意,蕴含了汉语言主体的民族传统文化。

3.定性描述

中医术语包含大量的自然语言和生活语言,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事态来表述或比喻人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原理等。多为定性描述,很少定量描述,如气虚、火旺等都是一个定性的描述,无法用确定的数值来衡量。

4.浓厚鲜明的古汉语特色

中医术语多为古代汉语,由于汉文字的特殊性,中医术语中的词法、句法非常灵活,极富弹性。有很多概念的术语表达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及现代术语学的要求。此外,中医术语往往意义广泛,一字多义。如“气”是中医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一个术语,“有人将《黄帝内经》中的‘气’分为270多种,其概念内容很难清晰界定”[7]。

5.独特的抽象思维方式

汉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与中医学科体现的抽象思维方式是互为影响的,尤其体现在隐喻思维模式上。如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因此医学上所说的五行并非指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四 中医术语的外译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意味着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已被列为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在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导向下,中医术语的外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推动中医走向世界以及平衡“文化逆差”的必经之路。

术语翻译不单单是完成两种语言表达手段之间的转换,还要实现学科领域内的科学概念之间的对应,不同语言相应学科领域的概念之所以能对应,其理论前提是科学的国际性和科学认识的普遍性。此外,在传递概念基础上,还应该保证所翻译的术语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也就是保持原有的概念体系。从概念出发、从概念系统出发是术语学的一条基本原则。[8]

也就是说,不同语言间术语表达手段的转换具有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突出特点,因为术语同时属于语言系统和专业知识系统。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语言和非语言的综合因素。

然而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中医所具有的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其独特的理论概念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对应词,中医术语的外译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中医学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的很多理论的科学性已逐渐被证实,因此在很多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不仅考虑双方语言特点,还应考虑中医理论体系的继承性,不要单个解决术语翻译问题,而要注意保持术语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制定统一可行的外译处理原则和方法。对基于这些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名词的译介应保持中医固有特色,不能以西代中,也无法取代,如气血、经络、三焦等中医独有术语在西方现代医学中缺乏对应词。另外,基于不同理论体系的中、西医术语,还存在名同实异的情况,如中医的心、肝、脾、肺等概念的内涵与西方现代医学中概念有很大不同,这种情况尤其需要注意。

其次,中医术语的规范工作需要语言学家和中医学者的共同努力,进而,其外译也不应仅局限于汉语言使用者,还需要目标语国家的汉学家和中医工作者的合作。对于一些翻译原则和方法不宜过于教条,除了考虑保持我国文化传统、思维习惯和语言特色之外,目标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认知特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同一个术语外译,中国人的翻译和外国人的翻译肯定会有不同的地方,尤其对于中医这样一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因此做好与目标语国家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在不破坏中医理论精髓的前提下选择更为恰当和合适的表达手段,对于中医的传播和交流更有好处。

[1]Татаринов В.А.Обще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В.А.Татаринов/ Российское терминолог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РоссТерм[М].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2006:82.

[2]Лейчик В.М.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предмет,метод,структура[М].Белосток: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Белосток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7:100-101.

[3]Романова Н.П.Язык науки как результат и источник познания[С]//Татаринов В.А.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я(ТОМ3).Москва: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2003:218.

[4]Алексеева Л.М.Метафоры,которые мы выбираем (опыт описания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й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ы)/Л.М.Алексеева[C]// любовью к языку:сб.науч.трудов.-М.Воронеж:ИЯ РАН,Воронеж.гос.ун-т,2002:293.

[5]Алексеева Л.М.Философия термина в русской традиции[C]//Терминология и знание.МатериалыⅡ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симпозиума.Москва,2010:18.

[6]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7.

[7]邱鸿钟.中医的科学思维与认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3.

神经系统术语 篇7

国际商会自1921年开始编纂贸易术语, 至今日贸易术语已经历经近百年的岁月、多次修订, 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行了最新修订版本《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以下简称2010通则) 。《2010通则》的实施给报关报检、国际结算、保险业、国际货物运输业等国际贸易相关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要求, 同时相关的从业人员也要更新知识, 理解新的国际贸易规则。

一、《2010通则》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以下简称《2000通则》) 中FOB术语的变化

(一) 适用范围的变化

《2010通则》首次明确规定贸易术语即可以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也可以适用于国内贸易。这一巨大变化扩大了FOB术语的适用范围, 同时也推进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衔接, 有助于规范国内贸易行为, 方便买卖双方确定各自在交易中的责任和义务, 简化国内贸易货物交付手续。但是由于FOB术语涉及到清关手续, 如何在国内贸易中准确、适当的使用FOB术语, 还需要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的探索和修正。

(二) 风险划分点的变化

国际货物的装运过程及装运过程中的风险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2000通则》中以“装运港船舷”作为FOB、CFR、CIF三个术语风险划分点的做法在将装运过程进行了分割的同时也割裂了装运过程中的风险, 使“风险存在想象中的垂直线上摇来晃去的陈旧概念 (《国际条规2010》的导言, 国际商会中国台北分会。) ”, 无形中就加重了买方所需承担的风险。 (邓旭,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主要变化和发展)

在《2010通则》所规定的FOB术语摒弃了以往以“装运港船舷”为风险划分点的做法, 而改用“装运港船上”作为新的风险划分点, 这一做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统一了装运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也更加接近现代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 对于买卖双方更加公平。

二、《2010通则》下FOB术语面临的风险

(一) 船货衔接的风险

船货衔接的风险是指由于买方可能不履行租船订舱义务带来的损失。根据《2010通则》的规定, 凡是以FOB术语成交的合同, 须由买方负责租船订舱, 并且支付运费, 卖方只需将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装运至买方指定的船只上即可。但是, 在装运之前如果买方恶意违约, 拒不派船接货, 就会致使卖方无法按时完成交货义务, 影响卖方收汇, 即使是使用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也会由于无法按时向银行提交单据而无法顺利收回货款。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合同标的货物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的时候, 买方出于希望卖方降低价格或者不想继续履行合同等目的, 故意违约拖延派船或拒不派船。此时, 如果是大路货卖方可以另行寻觅新的买家, 损失较小。但如果是买方定制的货物, 卖方无法立刻寻找到新买家, 货物难以变现, 只能接受买家降价的要求。

(二) 买方指定船公司或境外货代可能带来的风险

FOB术语条件下, 是由买方负责订立运输合同、租船订舱并完成进口清关手续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买方直接指定船公司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多数买方会选择境外货代承担分拨集运、进口清关等业务。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量不断上升、国内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境外货代进入国内, 业务日渐活跃, 使我国FOB指定境外货代的比例日趋增加。

买方这种指代境外货代或者船公司的行为给我国出口方增加了一定的风险。首先就是船货衔接的风险, 有时候船公司舱位非常紧张, 买方不一定会及时订到舱位。国际贸易中卖方备货到交货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 很多船公司在港口每周通常只有一个船次, 若我方赶不上最近的船次就必须等待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 从而影响我方收汇。

由于船公司或者境外货代是与买方签订合同, 是为买方服务的, 很可能出现进口商也会勾结船公司或境外货代骗取货物的情况。心存不善的境外货代或船公司与买方狼狈为奸, 无单放货给买方, 致使我国出口方钱货两空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 提单托运人和收货人填制可能出现的风险

根据FOB术语中对于买卖双方责任与义务的规定, 买方负责租船订舱, 而交货和装船却是由卖方来完成, 实际上FOB术语是将一个连贯的物流过程分割成了两部分。实际完成装运工作的是卖方, 因此卖方才是真正的托运人。但与船公司或者货代签订合同的是买方, 因此买方也完全可以成为提单上的收货人, 在法律上毫无问题。而这样一来, 卖方在货物装运完成后持单向银行申请结汇时, 银行会因为单证不符拒绝议付货款, 给卖方带来结汇的风险。

三、《2010通则》下FOB术语的风险防范

(一) 仔细分析风险, 慎重选择贸易术语

在进行贸易磋商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贸易术语选择的重要性, 出口商必须仔细分析所选贸易术语的潜在风险, 尽量使用CIF或者CFR术语。因为在CIF和CFR术语下签订的合同, 由卖方负责签订运输合同, 不存在船货交接问题。而且CIF和CFR术语统一了卖方作为交货人和托运人的身份, 卖方是提单上唯一的托运人, 有效地避免了提单托运人和收货人填制带来的风险。

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了FOB术语, 卖方在签订合同之前, 要谨慎地评估进口商的经营情况和商誉, 避免与资信不良的进口商合作, 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自身利益。同时, 应在合同中明确的对买方派船接货时间进行规定, 如果买方在约定的时间未能及时派船接货, 卖方则有权利自行租船订舱, 由此产生的费用和损失则由买方赔偿。

(二) 慎用国外货代, 注重货代资信调查

在已采用FOB术语签订合同的情况下, 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商指定的船公司或境外货代。如外商坚持使用境外货代, 卖方可通过国际咨询机构对该货代的资信进行深入调查, 可以使用资信良好的境外货代。

(三) 认真缮制提单, 杜绝无单放货

为防范船公司与外商勾结无单放货的风险, 坚持在提单上以卖方作为托运人是较为稳妥的做法。但如果买方或者货代信誉良好, 可以酌情处理。

(四) 选择安全主动的支付方式, 注重风险分散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卖方有时也会通过降低付款条件来争取客户。当不得不采用托收作为付款方式时, 要仔细审查买方的经营状况和商誉资信, 以免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拒付货款。

当采用风险较大的支付方式时, 卖方要充分估计风险, 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例如, 购买卖方利益险或办理国际保理, 符合规定的还可以办理出口信用保险, 通过各种保障手段来分散风险, 实现安全贸易。

参考文献

[1]邓旭.《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主要变化和发展[J].国际经贸法规, 2011 (12)

[2]王林霞.FOB条件下出口商面临的风险及防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3]张华勇.FOB术语中采用电汇支付方式对卖方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8)

[4]胡豹.海运提单风险及防范研究[J].中国商贸, 2009 (17)

收藏术语简释 篇8

玩:内行人称收藏为玩, 初次见面问“你玩什么”, 意思是收藏什么。

绷价:在市场上坚持要高价, 从字面上即可理解;一般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想卖个好价钱, 二是也可能是想吓走顾客。

新货:不管什么藏品, 总有好赖, 甚至有赝品。这时候, 内行人会说“这个东西有点新”, 给摊主留点面子。

俏货:物美价廉的藏品, 购买俏货须凭自己的眼力。

品相:就真品而言, 品相越好, 价格相对就高。

虫儿:通俗地说, 就是压箱子底的藏品, 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 甚至一屋子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

走眼 (打眼) :收藏爱好者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此价的藏品, 或买了赝品。

掌眼:初涉收藏领域, 不知如何入门, 拜个师傅多多指教, 师傅便为你“掌眼”。

走宝:针对卖主而言, 一件好东西很便宜地出手了;此时, 收藏爱好者便是“拣漏”了。

医学名词术语 篇9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 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 (Me SH) 》《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 于正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或注释。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 不应使用商品名。中医名词术语按GW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 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16751.2-1997《经穴部位》和GB/T16751.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 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

电阻合金术语 篇10

1.1 电阻合金resistance alloy

在规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电阻率, 主要用来制造电阻元件的合金制品。

1.2 电阻元件resistance element

设计成连续性的电阻性导体, 作为箱式或框架式电阻器的一个部分, 电阻元件一般制成栅、片、带、条或线的形式并可有中间抽头。

2 电气性能

2.1 电阻的温度特性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 of resistance

在一规定使用温度范围内产生的电阻值的最大可逆变化。一般用相对于20℃基准温度时电阻值的百分率表示。电阻的温度特性= (ΔR/R) ×100%

2.2 平均电阻温度系数 (α) mean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α)

在两个给定温度的范围内电阻值的相对变化除以引起此变化的温度差, 用公式表示为:

αt0, t= (Rt-Rt0) /Rt0 (t-t0) 。式中, αt0, t为t0到t区间的平均温度系数, 一般用10-6/℃单位表示;Rt为t℃时的电阻值, Ψ;Rt0为t0℃时的电阻值, Ψ;t为试验温度, ℃;t0为基准温度, ℃。

2.3 电阻温度系数 (α、β)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α、β)

每单位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电阻变化率。当电阻对温度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时, 通常用20℃为基准温度的二次方程式近似地表示:Rt=R20[1+α (t-20) +β (t-20) 2]。式中, R t为温度t℃时的电阻值, Ψ;R 20为温度20℃时的电阻值, Ψ;t为试验温度, ℃;α为一次温度系数, ℃-1;β为二次温度系数, ℃-2;α、β总称为电阻温度系数。

神经系统术语 篇11

一、研讨主题:跨学科视野下的术语学研究与应用

分议题:

(1)术语基础理论研究

(2)术语翻译

(3)术语库建设与应用(双语及多语)

(4)术语立法与术语政策

(5)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

(6)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

(7)术语学教育与应用

(8)计算术语学

(9)术语与知识工程

(10)大数据背景下的多语言多学科术语研究

(11)其他相关研究

二、会议报名及征文

拟参会人员请于2014年9月31日前将参会回执返回组委会邮箱,并提交论文题目、中英文摘要和论文全文,论文格式参考《中国科技术语》期刊论文。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录用论文将以论文集的形式公开出版。

三、会议时间

2014年10月25—26日

四、会议地点

北京语言大学

电热合金术语 篇12

1 电热合金

electric heating alloys

用于制造电热发热体的电阻合金。

2 加热元器件

heating element

由发热导体和发热导体及其附件所组成的器件, 有可拆卸的或固定的两种形式。

3 带状元件

ribbon element

具有矩形截面的电阻加热元件。

4 螺旋形元件

helical element

其发热导体用线材或带材绕成螺旋形的电阻加热元件。

5 管状加热器件

tubular heating element

由保护管和装在其内部的发热导体等做成的管状加热器, 管子外径一般不大于20mm。

6 电辐射管

electric radiant tube

在耐热材料制成的管内装入发热导体, 使用时主要靠热辐射对炉料加热的器件, 其外径一般在100mm以上。

7 编织电阻器

woven resistor

上一篇:外国中小学教育下一篇:消毒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