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神经

2024-09-19

痛觉神经(共6篇)

痛觉神经 篇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原发或继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一直是科研热点和难点。

黄芩是一味传统的清热解毒中药, 其有效成分为黄酮类。黄芩苷是从黄芩中提取并鉴定出的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药理学实验研究证实[1]黄芩苷具有抗菌, 抗炎, 抗氧化, 镇静, 及心血管和脑损伤保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有研究显示, 黄芩提取物可抑制LPS诱发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并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2,3]。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已被证明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

黄芩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CCI) , 利用Von Frey法考察黄芩苷对神经损伤造成的机械性痛觉超敏的治疗作用。

1 材料

1.1 药物黄芩苷, 纯度95%, 购于南京泽朗植提技术有限公司。盐酸吗啡, 购自沈阳第一制药厂。

1.2 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D (Sprague-Dawley) 大鼠, 体重为180~220 g, 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生产许可证号:SCXK (浙) 2008-0033。

1.3 Von Frey测痛包 (美国Dan Mic Global公司) 。

2 方法与结果

2.1 数据统计

结果均以 (±s) 表示, 用SPSS 11.5分析软件进行组间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建立

通过宽松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制备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以Von Frey法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 , 术后7 d MWT较基础痛阈下降40%以上者视为CCI模型成功, 可以进行后续实验。

MWT测定:手术前和手术后3、7、10和14 d分别测量机械痛阈值, 评价造模前后的机械性痛觉超敏情况。结果如图一所示, 手术前两组大鼠的MWT无统计学差异。CCI造模以后, 与正常组 (Control) 相比, 手术组 (Model) 大鼠的MWT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缩短 (P<0.01) , 并在术后第7天数值达到平台期, 较基础痛阈下降约50% (P<0.01, 见图1) 。结果表明手术诱发了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 CCI模型成功。

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与健康侧比较, #P<0.05, ##P<0.01。

2.3 黄芩苷对正常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的影响

正常SD大鼠18只, 分为溶媒组和黄芩苷组。黄芩苷组分为10μg/只和20μg/只两个不同剂量组, 每组6只。给药方式为椎管内给药, 给药体积为20μl/只。溶媒组椎管内注射等体积的0.05%的DMSO, 。测定给药前0 h和给药后1 h, 2 h, 4 h, 8 h和24 h的MWT。

结果可见, 黄芩苷两个不同剂量对大鼠的MWT均无显著性影响 (P>0.05, 见图2) 。结果表明, 黄芩苷在10μg/只的剂量下, 对基础机械学痛觉阈值没有影响。

2.4 黄芩苷对CCI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的影响

筛选CCI造模成功的大鼠, 于手术后第14天开始给药。分CCI模型组, 吗啡组和黄芩苷治疗组。黄芩苷组分为10μg/只和20μg/只两个不同剂量组, 给药方式为椎管内给药, 每组6只。测定给药前0 h和给药后1 h, 2 h, 4 h, 8 h和24 h的MWT。吗啡组椎管内注射一次盐酸吗啡, 剂量为10μg/只, CCI模型组则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 吗啡组和模型组行为学测定方法同黄芩苷治疗组。见图3。

结果可见, 与模型组比较, 黄芩苷两个不同剂量单次给药后均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且具有剂量相关性 (P<0.05) , 同时作用时间维持较长, 镇痛作用大于8 h。而吗啡给药2 h后, 即没有显著镇痛作用。结果表明:黄芩苷可显著抑制CCI导致的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 且镇痛作用维持时间较长。

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与模型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胶质细胞的激活包括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神经损伤可以导致脊髓水平的小胶质细胞细胞异常激活。小胶质细胞激活后, 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和神经活性物质, 进而增强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 如ROS、NO、PGs、EAAs、ATP、花生四烯酸、TNF、神经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过量的这些物质积聚在脊髓背角, 使病理性疼痛进一步发展和持续。通过抑制胶质细胞激活, 可阻断这一系列病程的发生与发展。

有研究显示, 黄芩提取物可通过抑制NO的生成以及抑制小胶质细胞的COX2的表达, 进而显著抑制LPS诱发的小胶质细胞活化, 并抑制前炎性细胞因IL-1β、IL-6和TNF-α的释放。而神经损伤后, 脊髓水平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释放的IL-1β、IL-6、TNF-α对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持续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针对它们的中和性抗体可以显著抑制CCI导致的机械学超敏[5,6]。同时有文献报道黄芩苷在体内的代谢物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发挥神经保护效应[7]。

正是由于黄芩苷具有以上特点, 作者推测黄芩苷可能对神经损伤导致的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有抑制作用。利用小胶质细胞的抑制剂可以抑制神经损伤导致的机械性痛觉超敏, 所以作者首先研究了黄芩苷对CCI导致的机械性痛觉超敏的影响。

本研究首次发现, 黄芩苷可以显著抑制CCI导致的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作者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水平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同时作者的研究还发现, 两个不同剂量的黄芩苷均不影响正常大鼠的基础机械学痛阈, 说明黄芩苷对脊髓水平的正常伤害性感受信息调制没有显著影响。

吗啡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但是吗啡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为了有效控制疼痛, 需要持续大剂量给药。而这将会带来成瘾, 耐受和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极大地限制了吗啡的临床应用。作者的数据表明黄芩苷虽然在相同剂量下的镇痛效率上不如吗啡, 但是其镇痛持续时间优于吗啡。20μg黄芩苷的镇痛持续时间>8 h是10μg吗啡的2倍以上。这表明了以黄芩苷作为先导化合物研发新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 具有较大潜力。

综上所述, 本文首次证实了黄芩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进程中机械性痛觉超敏的治疗作用, 并发现了其镇痛持续时间优于吗啡。但是黄芩苷通过何种分子机制发挥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仍需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Control组和Model组, 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7、10、14 d应用von Frey法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 。CCI术后14 d, 椎管内给予不同剂量的黄芩苷, 观察不同剂量的黄芪苷对CCI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的影响。结果 黄芩苷可明显升高CCI大鼠术侧的MWT值 (P<0.05) , 而对正常大鼠的MWT值没有显著影响 (P>0.05) 。结论 黄芩苷对CCI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具有显著性的抑制作用, 且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长于吗啡。

关键词:黄芩苷,CCI,神经病理性疼痛

参考文献

[1]冯友根.邹晓华.国内黄芩苷药理作用研究与临床应用概述.中国医药情报, 2004, 10 (2) :35-43.

[2]Chen CJ, Raung SL, Liao SL, et al.Inhibit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expression by baicalein in endotoxin/cytokinestimulated microglia.Biochem Pharmacol.Biochem Pharmacol, 2004, 67 (5) :957-965.

[3]Woo KJ, Lim JH, Suh SI, et al.Differenti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baicalein and baicalin on LPS-induced cyclooxygenase-2express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C/EBPbeta DNA-binding activity.Immunobiology.Immunobiology, 2006, 211 (5) :359-368.

[4]Ji RR, Berta T, Nedergaard M.Glia and pain:is chronic pain a gliopathy.Pain, 2013.

[5]Gao YJ, Zhang L, Samad OA, et al.JNK-induced MCP-1 production in spinal cord astrocytes contributes to central sensitization and neuropathic pain.J Neurosci, 2009, 29 (13) :4096-4108.

[6]Kawasaki Y, Xu ZZ, Wang X, et al.Distinct roles of matrix metalloproteases in the early-and late-phase development of neuropathic pain.Nat Med, 2008, 14 (3) :331-336.

[7]TarragóT, Kichik N, Claasen B, et al.Baicalin, a prodrug able to reach the CNS, is a prolyl oligopeptidase inhibitor.Bioorg Med Chem.Bioorg Med Chem, 2008, 16 (15) :7516-7524.

痛觉神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实施上腹部手术的ASA I~II级80例患者其中男患48例,女患32例;年龄(21~57)岁;体重(42~75)kg。为对比治疗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根据患者中是否有氯胺酮禁忌症、呼吸系统评价不良及以往经常服用镇痛类药物等情况进行排除,防止因个体的差异而导致试验结果有所偏差。随后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且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80例患者均采取复合全麻的方法进行手术,在麻醉前的30min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同时在手术进行时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其中包括心电图、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情况。麻醉诱导主要应用的药物及剂量:丙泊酚(江苏无锡阿斯利康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Gp089)2mg/kg、顺苯阿曲库铵(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1073022)0.2mg/kg、芬太尼(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111102)2.5ug/kg,(3~5)min后喉镜下进行气管内插管,操作完成后连接麻醉机。手术进行时维持麻醉采用瑞芬太尼(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111218)0.2ug/(kg·min)及丙泊酚8mg/(kg·h),根据手术时间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肉的松弛,手术时依据患者失血量多少及时采取补液及输血等针对性措施。在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给予四组患者不同药物:A组氯胺酮(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220)0.5mg/kg、B组曲马多(德国格兰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05001)1.5mg/kg、C组布托啡诺(江苏恒瑞医药公司,生产批号:12110234)0.01mg/kg、D组不注射任何药物。

1.3 观察指标

详细的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期间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后15min的视觉模拟(VAS)评分[3]、拔管后15min的镇静评分及术后拔管后患者需要再次镇痛的时间,并且记录患者在拔管后发生恶心、烦躁、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对比四组患者记录的数据,A、B、C、D四组患者对比体重、年龄、麻醉时间和拔管时间上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对比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四组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相互比较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清醒后VAS评分对照组最高,C组及B组次之,A组最低(P<0.05),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重复镇痛距离拔管时间对比,对照组最短,C组及B组次之,A组间隔的时间最长,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最高,为7例(35%),烦躁发生率C组最高为5例(25%)。详细情况见下表:

3 讨论

在手术中采用瑞芬太尼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诱导及维持时,具有药效起效迅速、药物作用时间短、术后患者能快速的清醒、维持麻醉的时间较长、镇痛效果好等临床效果。同时瑞芬太尼在单次输注或是静脉注射时,不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并且还能够更好的减少患者在手术进行期间由于各种刺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及自主的或躯体的反应,还可以与静脉镇静药及挥发性麻醉剂合用,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由于痛觉过敏的产生与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有关[4],相对药理作用时间越短,发生痛觉敏感的情况越显著[5],发生速度越快。瑞芬太尼作为超短效阿片类药物,较其他麻醉药物更容易导致术后的痛觉敏感。根据研究证实痛觉过敏是中枢性的敏感化,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阈值下降及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加。目前产生痛觉过敏的主要机制仍不清楚,但有推测认为出现痛觉过敏是由于体内的NMDA被激活后,钙离子的浓度升高,导致痛阈降低[6]。在临床上患者的主观感觉就表现为手术后伤口更加剧烈的疼痛甚至轻度的触摸都可能引起剧烈疼痛感觉。痛觉过敏发生的时间主要在手术后24h之内,且在手术后2h内尤为明显[7]。

瑞芬太尼的使用导致了痛觉过敏的现象的发生,此种表现瑞芬太尼在手术时的镇痛作用相反,因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引起患者术后的烦躁不安,给手术后伤口的复原及患者的恢复增加了难度。所以,针对瑞芬太尼使用后产生的痛觉过敏的不良反应,国内外医学者研究了较多的解决方法,例如使用麻醉性镇痛药[8]:氯胺酮、曲马多,布托啡诺等。虽然以上药物会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复苏时间,增加了拔管的时间及影响了患者术后苏醒的质量,但是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痛觉过敏的发生及发展

本试验研究了小剂量氯胺酮、曲马多、布托啡诺对减轻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上述实验证明曲马多、布托啡诺对减轻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剂量的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药[9]的氯胺酮能够阻止或减轻患者中枢神经的敏感化,而使镇痛作用超前,明显的减少患者术后的疼痛敏感程度。上述试验中A组患者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不但能起到镇痛的作用,还能够阻断痛觉在脊髓水平上的传导,减少中枢敏感化的强度,从而抑制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敏感的发生。并且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使用曲马多、布托啡诺两组的患者。而且也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在手术中以及手术后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能避免痛觉过敏的发生[10]。因此,小剂量氯胺酮在临床上可以作为减轻瑞芬太尼的痛觉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要:目的:分别观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曲马多、布托啡诺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药物效果研究。方法:选取上腹部手术患者8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四组(A、B、C、D),四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A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B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曲马多1.5mg/kg、C组手术结束前注射布托啡诺0.01mg/kg、D组(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分别记录各组苏醒时间、拔管时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后VAS评分及距离拔管再次要求镇痛的时间。结果:四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是血流动力学指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苏醒后VAS评分D组显著高于其它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到小剂量氯胺酮、曲马多、布托啡诺均可以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其中氯胺酮的产生效果要高于曲马多及布托啡诺。

关键词:氯胺酮,曲马多,布托啡诺,瑞芬太尼,痛觉过敏

参考文献

[1]姚维娜,崔松勤,吴晓丽,等.硫酸镁对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10):1011~1012

[2]莫洪,贺亮.氯诺昔康防治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现象的临床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714~1715

[3]张黄丽.曲马多抑制瑞芬太尼致术后患者痛觉过敏的临床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2):18~20

[4]杭黎华,邵东华,王洪,等.小剂量氯胺酮减轻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9):843~845

[5]Chang G,Chen L,Mao JR.Opioid Tolerance and Hyperalgesia[J].Medical Clinicsof North America,2007;91(2):199~211

[6]Cdlerier E,Laulin L,Larcher A,et a1.Evidence for opiate-activated NMDA pro-CCSse S masking opiate analgesia in rats[J]Brain Res,1999;847(1):18~25

[7]Hansen EG,Duodahl TH,Romsing J,et al.Intraoperative Remifentanil Might Influence Pain Levels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Major Abdominal Surgery[J].Acta Anaesthosiol Stand,2005;49(10):1464~1470

[8]赵建明,刘建芳,梁军成.瑞芬太尼临床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4):368~369

[9]汪忠玉,徐纳新,魏薇,等.不同药物减轻瑞芬太尼急性痛觉过敏的临床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3):245~246

痛觉神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用体重为180~220 g雄性Wistar大鼠7只,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研究室提供。

1.2 药品和试剂

淫羊藿苷,由上海谱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鹿角菜,由Sigma公司生产;水合氯醛,北京市旭东化工厂生产。

1.3 主要仪器

热板测痛仪(型号为XZC-2B),由山东医学科学院设备供应维修站生产;压板测痛仪(型号为Type7200),由意大利UGO Basile公司提供。

1.4 试验准备及过程

试验前1周对所有大鼠进行训练,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将其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用骨钻垂直钻开一直径约为0.80 mm的圆孔,然后将外径约为0.40 mm的不锈钢套管插入,用牙托粉固定套管。休息2~3 d后,大鼠后爪注入鹿角菜制备炎症痛模型,然后于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对照)和0.01,0.06,0.12 nmol的淫羊藿苷溶液,记录左爪、右爪在5,10,15,20,30,45,60分钟时的HWL。

1.5 统计学分析

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板测试引起的HWL变化(结果见图1)

注:与注射生理盐水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由图1可以看出:与注射生理盐水比较,注射0.01 nmol淫羊藿苷时,症痛大鼠左爪HWL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而注射0.06,0.12 nmol淫羊藿苷时,差异显著(P<0.05)。与注射生理盐水比较,注射0.01,0.06 nmol淫羊藿苷时,炎症痛大鼠右爪HWL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注射0.12 nmol淫羊藿苷时,差异极显著(P<0.01)。

2.2 压板测试引起的HWL变化(结果见图2)

注:与注射生理盐水比较,*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由图2可以看出:与注射生理盐水比较,注射0.01,0.12 nmol淫羊藿苷时,炎症痛大鼠左爪HWL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而注射0.06 nmol淫羊藿苷时,差异显著(P<0.05)。注射0.01,0.06 nmol淫羊藿苷时,炎症痛大鼠右爪HWL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注射0.12 nmol淫羊藿苷时,差异极显著(P<0.01)。

3 讨论

痛觉神经 篇4

关键词:甲氨蝶呤,类风湿性关节炎,痛觉阀,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作为临床一种常见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具有全身性炎症反应特点[1]。该类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 若处理不当则会发展成关节僵硬、畸形, 严重时甚至残疾, 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2]。相关报道称, 早期药物干预能有效控制RA病情, 延缓关节破坏进度, 降低致残率。甲氨蝶呤主要是通过减少炎症活动阻断关节损害达到改善RA症状的目的, 为当下RA治疗的首选药物。基于此, 本研究对该院诊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甲氨蝶呤治疗, 观察其疗效及对患者痛觉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120例, 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 知情并同意治疗, 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甲氨蝶呤过敏等患者。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例, 对照组中男22例, 女38例;年龄22~75岁, 平均 (58.3±2.4) 岁;病程3个月~14年, 平均 (3.2±0.5) 年。观察组中男21例, 女3例;年龄21~76岁, 平均 (58.6±2.5) 岁;病程4个月~13年, 平均 (3.3±0.6) 年。对比两组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安慰剂治疗, 1次5 mg, 1次/周;观察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 (国药准字H19983205) 口服治疗, 1周1次, 1次10 mg, 1疗程1个月, 所有患者均服用3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测定和记录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类风湿因子 (RF) 、血沉 (ESR) 、C反应蛋白 (CRP) 、痛觉阀 (PPT, 肌电图测定) 及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另外疗效评定以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率为主, 显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率在75%以上;好转:治疗前后改善率30%~75%;无效:治疗前后改善率30%以下。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显效20例 (33.3%) , 好转34例 (56.7%) , 无效6例 (10.00%) , 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8例 (13.3%) , 好转31例 (51.7%) , 无效21例 (35.0%) , 总有效率6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5, P<0.01) 。

2.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6例 (10.0%) , 对照组不良反应20例 (33.3%) , 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皮肤红潮等,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2, P<0.01) 。

2.3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晨僵时间、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明显少于治疗前、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治疗前后ESR、CRP、PPT、RF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ESR、CRP、PPT、RF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育龄女性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人数明显比男性多, 高3倍左右, 本文60例RA患者中女性占63.33%。RA与风湿性关节炎不同, 后者主要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而RA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较多研究发现与家族遗传、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3]。RA发病病理为关节病变, 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残疾,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为此采取安全有效措施防止关节进一步破坏, 改善疼痛症状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甲氨蝶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 临床应用以肿瘤开始, 随后发现该药物可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可能是通过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甲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 以拮抗TNF-α、IL-1等细胞炎性因子, 发挥其抗炎作用[5]。有研究发现长时间使用甲氨蝶呤对患者异常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便于早期控制疾病, 且患者服用耐受性较高[6], 因而被认为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本组60例RA患者经甲氨蝶呤治疗3个月后, 总有效率90.00%, 明显比对照组的65.0%高, 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等为主。临床试验表明, ESR、CRP、RF等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过程[7], 本文研究结果中甲氨蝶呤治疗后ESR、CRP、RF水平明显比治疗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甲氨蝶呤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李燕[8]等人通过对照实验肯定了青蒿联合甲氨蝶呤对RA的治疗效果, 且目前临床关于甲氨蝶呤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研究较多, 但关于其单独用药研究相对少, 为此本文主要通过与安慰剂比较, 探讨甲氨蝶呤治疗前后患者主要症状、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以证明甲氨蝶呤在治疗RA中的价值。本文患者经甲氨蝶呤治疗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 关节肿胀数及关节压痛数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甲氨蝶呤能有效抑制关节进一步损害, 改善其临床症状。另外, RA典型症状为关节疼痛, 为此该研究利用PPT (痛觉阀) 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痛觉情况, 发现治疗后PP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 , 提示甲氨蝶呤能明显降低患者痛觉, 这可能与药物抗炎性有关。

综上所述, 甲氨蝶呤能明显改善RA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症状, 疗效明确, 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永平, 方伟.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J].重庆医学, 2011, 40 (11) :1093-1094, 1097.

[2]张春华.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重庆医学, 2015, 44 (4) :511-513.

[3]郭红琴.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2) :121-122.

[4]张建东.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7) :126-127.

[5]周彬, 周迎莉, 林为民, 等.青藤碱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L-1、IL-17和TNF-α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9) :2066-2068.

[6]徐建红, 刘维超.大活络胶囊结合小剂量激素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10 (9) :114-117.

[7]张玉忠.汉防己甲素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医生, 2014, 12 (9) :55-56.

痛觉神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5月~2011年4月进行腹腔镜下胆道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开始使用布托啡诺,年龄28~60岁,平均(45.1±9.3)岁,体重47~78 kg,平均(59.4±14.8)kg;对照组手术结束后未给予布托啡诺治疗,年龄27~65岁,平均(46.1±11.2)岁,体重44~75 kg,平均(58.3±13.9)kg。两组患者年龄、体重、麻醉持续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有阿片类药物大量使用经历者以及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心、肺、肾、肝等重要脏器正常无异常。

1.2 麻醉镇痛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30 min均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和苯巴比妥钠100 mg,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上好监护仪,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重要指标。全麻诱导方法: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分别为每千克体重0.05 mg、1.5~2.0 mg、1.0~1.5μg、0.1 mg。麻醉维持方法:维库溴铵按每半小时每千克体重0.02 mg间歇静脉推注,丙泊酚的用量以维持血压和心率在正常值上下20%左右范围内为准,瑞芬太尼以每分钟每千克体重0.4μg作为麻醉维持剂量。丙泊酚持续应用到手术缝皮时即停用,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入到手术结束。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冲洗引流时静脉注射布托啡诺每千克体重0.02 mg[4]。手术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标和神志恢复情况,待患者神志基本恢复,能回应医护人员的呼叫后即可拔除气管。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气管拔管时、拔管后15 min、拔管后30 min 3个时间点的口述疼痛评分(VRS评分)。以及在拔管后2、4、8 h 3个时间点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来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感觉程度。评分均以0~10分来表示疼痛的严重级别(0分表示无疼痛,10分疼痛难以忍受)。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呼吸抑制、酣睡、疲倦、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拔管后半小时内VRS评分比较

对照组拔管时、拔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 VRS评分均处于高水平,而观察组拔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 VRS评分均降低,低于刚拔管时(P<0.05)。且观察组拔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 V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布托啡诺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见表1。

注:与组内拔管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拔管后8 h内VAS评分比较

对照组2 h和4 h VA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呼吸抑制1例,恶心呕吐2例,疲倦1例,观察组呼吸抑制1例,恶心呕吐2例,疲倦2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瑞芬太尼是一种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临床中常用于吸入性全麻和维持麻醉过程中的镇痛效果,其镇痛效果与使用的剂量大小呈正相关关系。瑞芬太尼能迅速被血液和细胞组织中的水溶解,因此见效时间快,但作用时间短,需持续不间断给药,才能维持麻醉效果,停药后很快就失去效果。作为一种超短效的阿片类麻醉药物,瑞芬太尼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停药后很快就完全分解经尿液排出体外,对身体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临床手术的全身麻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但临床经验表明,大剂量或长时间的瑞芬太尼静脉输入,在停药后,患者有严重的痛觉过敏现象发生。这种痛觉过敏的产生原因复杂,目前还未有明确的说法来解释导致痛觉过敏的原因。推测可能与瑞芬太尼的作用过程有关,瑞芬太尼通过与身体中的α-1-酸性糖蛋白相结合,激活多种μ受体,来达到麻醉镇痛的目的。但麻醉结束后,这些激活的μ受体失去了瑞芬太尼对其的继续作用,而身体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被激活,产生大量对疼痛敏感的脊髓强啡肽等,机体因此产生了自然的反馈性调节,从而产生痛觉过敏[6]。

布托啡诺也属于阿片受体药物,与瑞芬太尼此类单一的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不同,为混合型激动拮抗药物,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中的κ受体,从而起到镇痛作用[7]。布托啡诺对μ受体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因此可作为术后继续镇痛的药物,同时对瑞芬太尼产生的痛觉过敏有一定的缓释作用[8]。同时布托啡诺作为术后镇痛镇静药物,对术后痛觉过敏的患者,使患者能平稳下来,度过术后麻醉效果的不利后继影响[9]。

从本研究80例患者的麻醉后镇痛经验来看,瑞芬太尼静脉输入中断后的疼痛过敏现象很明显,患者的痛觉评分都很高。观察组患者通过使用布托啡诺作为术后自冲洗起的镇痛药物,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痛觉评分明显比未采用布托啡诺进行术后镇痛的效果好,证明布托啡诺在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停药后的痛觉过敏效果很好。虽然布托啡诺有导致疲倦、呼吸抑制、镇静、酣睡等不良反应,但本案例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这方面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别不大,可能与本研究使用的剂量尚处于安全范围内有关,证明小剂量的布托啡诺作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停药后的痛觉过敏效果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布托啡诺作为混合型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双重作用药,作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镇痛药物,效果理想,且其镇静副作用对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以及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继续探讨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用于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腹腔镜下胆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布托啡诺瑞用于预防麻醉后痛觉过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拨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口述疼痛评分(VRS评分)均降低,低于刚拔管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和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作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镇痛药物,效果理想,且镇静作用对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以及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布托啡诺,瑞芬太尼,痛觉过敏

参考文献

[1]颜勇军,郑珈琳,钟庆,等.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对瑞芬太尼麻醉后早期痛觉过敏的治疗效果比较[J].西南军医,2012,14(2):213-215.

[2]刘欣.布托啡诺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19):81-82.

[3]芳俊,万勇,刘洋,等.雷米芬太尼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剂量依赖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1):937-939.

[4]荣宁,郭曲练,向凯,等.不同剂量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2):165-166.

[5]简晓敏,许立新.布托啡诺对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5):678-680.

[6]仇澜,陈晨,洪涛,等.布托啡诺、芬太尼用于抑制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临床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12):809-811.

[7]Commiakey S,Fan LW,Ho IK,et al.Butorphanol:effects of a proto-typical agoniat-antagonist analgesic on kappa-opioid receptors[J].JPharmaeol Sei,2005,98(2):109-116.

[8]刘徐,宋杰,狄伟文.布托啡诺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预防[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3):298-299.

痛觉神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1年9月100例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跨度为25~59岁,平均年龄为39.5岁;体重跨度为46kg~72kg,平均体重为63.1kg;所有研究对象手术级别均为ASAⅠ~Ⅱ,手术部位为腹部;经过术前检查证明,无妊娠期孕妇,无肾功能障碍患者,无阿片类药物过敏患者,无阵痛药物依赖者,无高龄患者(年龄大于65岁即为高龄患者)。采取随机抽选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选择瑞芬太尼作为手术麻醉药剂,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用药,具体麻醉情况为:使用阿托品以及苯巴比妥进行肌肉注射,用量分别为0.5mg、0.1g;静脉通道开放后使用瑞芬太尼、维库溴铵、咪唑安定、丙泊酚进行静脉注射作麻醉诱导,用量分别为2μg/kg、0.1mg/kg、0.05mg/kg、2.0~2.5mg/kg视情况为患者输入药物以维持麻醉。研究组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进行地佐辛注射,用量为0.1mg/kg。在手术结束时所有研究对象停止注射瑞芬太尼,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心率、血压均未出现异常反应。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准确记录患者术后呼吸频率、意识恢复、潮气量等具体情况。视患者苏醒程度以及身体恢复程度进行拔管处理。

1.3 疼痛评定标准

详细记录呼吸频率、意识恢复、潮气量、吞咽等条件反射恢复情况,苏醒、拔管等时间距离,并仔细观察患者苏醒程度,是否出呼吸障碍、呕吐等不良反应。采用VRS评分标准,术后10分钟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1)4分:疼痛程度剧烈;(2)3分:疼痛程度严重;(3)2分:疼痛程度中度;(4)1分:疼痛程度轻微;(5)0分:无任何明显疼痛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治疗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通过术后观察证明,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稍短于研究组,两者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VRS评分比较

研究组0分即无任何明显疼痛迹象,高达84%,1分即轻微疼痛,占10%,最高评分仅为2分即中度疼痛,占6%;对照组0分仅为6%,最高评分为4分即剧烈疼痛,占12%,1分、2分、3分分别为30%、38%、18%。相较之下研究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目前,手术麻醉最为常用的药物为瑞芬太尼,该药物不受用药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器官功能等影响,限制条件小。主要特点为药效起效迅速,在1分钟可见效,药效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仅为10~15分钟,因此在手术工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持续静脉输入以保持药效。瑞芬太尼对人体伤害较小,在持续输入过程中不会在体内沉积,药效去除快速,停止用药后能够快速苏醒,基本无药物带来的不适感。大大降低了以往手术麻醉药剂对患者的伤害程度,麻醉效果十分理想,由于瑞芬太尼具有以上种种优势,因此在手术麻醉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该药物药效持续时间非常短暂,患者在术后迅速清醒,痛觉神经恢复,因而承受手术创伤带来的巨大疼痛,容易引起痛觉过敏。痛觉过敏作为一种过度痛觉刺激反应,极易引发各种术后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身体与心理双重痛苦。

为缓解术后疼痛,可为患者继续输入少量瑞芬太尼,虽然能够继续起到镇痛麻醉作用,一旦药力失效更容易引起患者痛觉过敏,即痛觉过敏产生率与药力作用时间程负相关[3]。其他镇痛药物如吗啡,虽然镇痛效果明显,但副作用较大,患者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地佐辛是K受体的激动剂,同时也是μ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相较于其它镇痛药物,具有以下特点:药物成瘾性较小,有效减少使用镇痛药物出现的呼吸抑制现象,能够在体内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持续发挥作用。其临床试验效果好于吗啡与芬太尼[4]。该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入人体后,起效时间为30分钟,0.1mg/kg药量一般能够持续3个小时[5]。因此,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注入地佐辛,能够在瑞芬太尼药力消失阶段发挥最大功效,有效预防患者在术后产生痛觉过敏。

本研究为研究组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进行地佐辛注射,用量为0.1mg/kg。在术后与未使用地佐辛的对照组进行术后情况对比发现,研究组0分即无任何明显疼痛迹象,高达84%,1分即轻微疼痛,占10%,最高评分仅为2分即中度疼痛,占6%;对照组0分仅为6%,最高评分为4分即剧烈疼痛,占12%,1分、2分、3分分别为30%、38%、18%。相较之下研究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术后观察证明,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稍短于研究组,两者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进行地佐辛注射,可有效预防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手术后,由于麻醉效力消失而产生的痛觉过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地佐辛对于瑞芬太尼麻醉术后患者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1年9月100例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选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进行治疗对比研究。结果 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稍短于研究组,两者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0分即无任何明显疼痛迹象,高达84%,1分即轻微疼痛,占10%,最高评分仅为2分即中度疼痛,占6%;对照组0分仅为6%,最高评分为4分即剧烈疼痛,占12%,1分、2分、3分分别为30%、38%、18%。相较之下研究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进行地佐辛注射,可有效预防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手术后,由于麻醉效力消失而产生的痛觉过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地佐辛,瑞芬太尼,手术麻醉,痛觉过敏,预防

参考文献

[1]雷李培,王传光,吴炜,等.地佐辛不同用药方法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120例[J].中国药业,2012,10(01):105-109.

[2]马永兵.地佐辛、喷他佐辛和帕瑞昔布用于防治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对比[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1(12):141-146.

[3]刘荣,肖金辉,桂新星,等.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1,29(17):221-226.

[4]谢其毅,吴克宏.地佐辛防治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观察[J].当代医学,2011,14(11):91-95.

【痛觉神经】推荐阅读:

神经反馈06-05

神经发育06-06

神经成像07-10

耳蜗神经07-29

神经发生08-03

神经移位08-21

神经症状08-24

神经医学09-09

神经网络07-17

运动神经07-18

上一篇:中华鳖人工孵化技术下一篇:烟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