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神经血管

2024-07-24

微神经血管(精选4篇)

微神经血管 篇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一种自发并可复发的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不累及其他系统的血管壁炎症性疾病[1,2]。它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可引起脑血管意外或死亡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期有人将其英文名称改为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PCNSV)[3,4],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诊断主要采用排除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介入科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行脑血管造影的近1 000例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5例有典型脑血管造影异常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诊断为PCNSV,约占1.5%。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3~66岁,平均43.6岁。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脑梗死8例(其中1例并脑出血),脑出血2例(其中1例继发SAH)。15例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及系统性血管炎、感染性疾病病史。

1.2 实验室检查

15例均行血、尿、便常规及凝血、肝炎抗原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未见异常。其中4例同时行风湿一号(ESR,ASO,RF,CRP)、ANA+ENA、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查,2例ESR增快,1例HCY46.2μmol/L,4例中2例还行抗心磷脂抗体(IgA,IgG,IgM)检查,均为阴性,2例中1例还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p-ANCA)检查呈阴性。

1.3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方法

使用PHILIPS V5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引入导丝、5 F脑动脉导管,将导管依次选择至左右颈总动脉、左右椎动脉分别行颅内血管正侧位造影,必要时行多角度造影观察。使用ANGIOMAT 6 000高压注射器,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300为对比剂进行造影:颈内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8~10 mL,流率4~5 mL/s,压限250~300 Pa;椎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6~8 mL,流率3~4 mL/s,压限200~300 Pa。

2 结果

2.1 受累血管分布

脑血管造影显示,本组15例中受累血管共计26支,其中,大脑前动脉7支,大脑中动脉12支,颈内动脉3支,基底动脉1支以及椎动脉3支。

2.2 血管腔形态改变

局限性狭窄(5支),多呈对称性;多发局限性狭窄(3支),两处局限性狭窄之间间隔相对正常的血管(见图1);节段性狭窄(6支),狭窄节段的血管壁多欠光整;串珠样改变(4支)局限性狭窄与扩张相交替,狭窄与扩张间不间隔相对正常的脑血管(见图2);闭塞5支,其中,3支伴侧支循环形成;动脉瘤形成或瘤样扩张(2支)。

2.3 临床表现

脑梗死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出血1例,脑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梗死并脑出血1例。

3 讨论

PCNSV最早由Cravloto和Feig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20世纪80年代又称为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近年来多称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CNSV)[5,6]。作为一个疾病的实体尚未被普遍认识[6]。

PCNSV至今病因未明,虽无炎症的血清学证据或自身抗体存在,但自身免疫机制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肉芽肿性或非肉芽肿性(15%)血管壁非特异性炎性损害,受累血管壁上没有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提示为一种T-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反应性的血管损害[7,8,9,10]。临床上患者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也提示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机制的异常有关。

PCNSV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见于青壮年,40~50岁为发病高峰,文献报道年龄小于50岁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中有3%~5%是由本病造成的[1,11]。本组患者年龄23~66岁,平均43.6岁;男性11例,女性4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可急性(9例)或慢性隐匿(6例)起病,病程具有进展和反复的特点。

PCNSV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可引起脑血管意外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组资料中PCNSV占进行脑血管造影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1.5%,临床表现以脑梗死(8例)最多见,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与脑出血(2例),缺乏特征性。目前尚无任何血清学或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可敏感和特异地诊断PCNSV,给诊断带来困难,但在临床和影像学工作中几乎每天都有待排除的患者,且由于本病在治疗上的特殊性,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患者有可能痊愈,而错误诊断并因此滥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则可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或及时排除PCNSV对指导患者的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对于无法解释的头痛、脑病综合症、青壮年发生的卒中,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PCNSV的“金标准”,由于血管炎性病变呈非选择性、局限性、跳跃性改变,导致脑组织活检取材困难、技术操作难度高、创伤大,患者及其家属难于接受,使临床不易开展,不可能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

DSA可显示颅内病变的血管性起源及血管腔的形态学改变,典型的血管腔形态改变包括单发或多发性局限性狭窄、节段性狭窄、串珠样改变、闭塞伴或不伴侧支血管形成、动脉瘤形成或瘤样扩张等均提示血管炎的存在,但缺乏特异性,还必须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相似脑血管形态改变后才能诊断为PCNSV。由于没有病理结果的支持,确诊受到可信性的限制,但目前大多数病例(75%)仍然依靠脑血管造影结果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而获得诊断。

本组受累脑血管的分布单侧11例,双侧4例,具有非选择性、跳跃性、局限性和节段性的特点,前循环受累22支,后循环受累4支,具有易于累及前循环的倾向。

DSA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易为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是目前诊断PCNSV主要的和可行的检查手段,是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10],对及时诊断或排除PCNSV,指导临床的正确诊断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磊,蔡永亮,陈怀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5):394-395.

[2]李小霞,俞乃昌,刘恕.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1049-1050.

[3]Salvarani C,Brown RD Jr,Calamia KT,et al.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analysis of110patients[J].Ann Neurol,2008,64(2):228-234.

[4]Salvarani C,Brown RD Jr,Calamia KT,et al.Primary CNS vasculitis with spinal cord involvemet[J].Neurology,2008,70(24Pt2):2394-2400.

[5]Cravioto M,Feigin I.Non-infectious granulomatous angiitis with a predilection for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Neurology,1959,9(6):599-609.

[6]John HK,Paul AD.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Rheumatology,2000,7(1):9-13.

[7]梁宗辉,冯晓源,陈星荣,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并静脉畸形1例[J].放射学实践,2004,19(1):74-75.

[8]韩小梅,籍延华,姬春玲.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研究近况[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2):8-9.

[9]Siva A.Vasculitis of the nervous system[J].J Neurol,2001,248(6):451-468.

[10]Ferro JM.Vascul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J Neurol,1998,245(12):766-776.

[11]Aviv RI,Benseler SM.Angiography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giitis of childhood: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versus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t presentation[J].Am J Neuroradiol,2007(28):9-15.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 男12例, 女6例。年龄9~51岁, 平均28岁。小腿下1/3及跟腱区缺损6例, 外踝及足背外侧区缺损4例, 内踝及足内侧区缺损3例, 足跟及足底缺损5例。车祸伤6例, 重物砸伤8例, 机器绞伤4例。其中合并肌腱外露者7例, 合并骨折者10例, 合并跟骨部分缺损者1例, 手术均为急诊或亚急诊修复。

1.2 手术方法

(1) 皮瓣设计: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及蒂部所需长度沿皮神经行程设计切取皮瓣, 以腘窝中点与外踝顶点间连线为皮瓣轴线, 蒂部旋转点在外踝上5cm;皮瓣两侧可至小腿内、外侧中线;皮瓣解剖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进行, 蒂宽超过3cm, 皮瓣内须包含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 必要时可带少量肌膜及肌肉组织;手术前设计皮瓣时在皮瓣旋转点至皮瓣近侧缘间带上一小倒三角形皮蒂, 可预防蒂部过紧压迫血管蒂;切取的皮瓣面积4 c m×6 c m~1 4 c m×17cm。所取皮瓣略大于创面1cm。 (2) 皮瓣切取:先切开皮瓣的近腘窝侧达深筋膜下, 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找到腓肠内侧皮神经, 将其切断, 可见其周围营养血管出血, 近端予以结扎, 皮瓣较大时, 将位于外侧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包含在皮瓣内;于腓肠内侧皮神经内侧寻找并保护小隐静脉, 切断后结扎近端, 切开皮瓣侧方, 于深筋膜下锐性剥离;随时将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缝合, 以防止二者分离而损伤深筋膜层血管;于皮瓣轴线逐步会师, 远离皮瓣切断结扎皮瓣的肌穿支及肌间隔穿支血管。 (3) 蒂部处理:受区创面较小, 可切取成岛状皮瓣, 通过皮下隧道到达受区;若切取皮瓣较大, 蒂部可带上一小倒三角形皮蒂, 与受区蒂部两侧皮肤缝合。尽可能避免蒂部不扭转、不受压。不牵拉。 (4) 供区处理:较小创面可直接缝合, 较大创面游离植皮修复。

2 结果

18例修复后的皮瓣均成活。随访5个月~2年, 平均1年, 皮瓣血循好, 质地良好, 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 0~16mm, 平均14.5mm。皮瓣无溃疡, 踝关节功能良好, 行走步态良好, 无疼痛, 外形恢复满意, 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

3 讨论

3.1 解剖学基础

1992年Masquelet[1]和Bertelli[2]等经过解剖研究发现, 皮神经必然伴行1条皮动脉, 除营养神经外该动脉还营养邻近皮肤及皮下组织。皮神经全过程接受多个皮穿支和肌皮穿支血液供应, 这些穿支也供应相应部位的皮肤。因此不能将血管单纯游离作为岛状皮瓣, 而只能将神经同伴行血管一并游离作为岛状皮瓣的血管蒂, 依靠伴行血管皮支营养皮瓣。皮静脉要靠伴行静脉、小隐静脉及深筋膜浅层静脉网回流。腓肠神经走形中, 有2条纵行的血管网伴行, 每一血管网均发出分支与相邻的筋膜血管网形成吻合, 这些丰富的血管吻合网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 除神经的伴行动脉外, 尚有小隐静脉伴行动脉, 其远端与腓动脉穿支的交通恒定可靠, 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基础[3]。

3.2 手术适应证

足跟、踝、跟腱、足背和胫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且小腿后侧皮肤完好者均可采用此法, 在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损伤的情况下仍可应用, 若同侧小腿供区不好, 还可切取对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叉移位修复。不同的是双小腿交叉后需外固定, 4周后待所移位皮瓣与受区建立血运后, 方可断蒂。

3.3 手术优缺点

(1) 术后皮瓣血供良好; (2) 皮瓣面积可大可小, 蒂部可长可短, 修复范围广; (3) 手术操作简便, 不牺牲主要血管, 创伤小且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 (4) 神经及筋膜蒂长, 可局部转位亦可利用双腿交叉修复对侧小腿及足跟足踝部皮肤缺损; (5) 修复效果好, 皮瓣质地适中, 修复后外观好, 耐磨。不足之处是部分肥胖患者所切皮瓣较厚, 需二期去臃肿手术。损失腓肠神经的感觉, 在小腿后方遗留较长的瘢痕[4];交叉皮瓣需双小腿外固定4周以上, 患者体位难受, 住院时间较长, 患者需有心理准备。

3.4 手术注意事项

(1) 皮瓣切取时蒂部旋转点在外踝上5 c m, 此处为腓肠动脉皮支穿出点, 该点的高低存在个体差异; (2) 在切取皮瓣时, 一定要携带筋膜, 筋膜蒂宽度不小于3 c m, 如切取皮瓣较大则需适当增加筋膜蒂宽度; (3) 皮瓣切取后, 观察皮瓣血运主要依靠皮瓣边缘渗血情况; (4) 将皮瓣的神经近端与受区的皮神经近端缝合, 可以恢复受区的感觉。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体会

韩鹏程

(四川省宣汉县胡家中心卫生院四川宣汉636154)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病中发病率最高, 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治疗

【中图分类号】R 5 4 4.1【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 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 现总结介绍如下。

1重视早期治疗

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 绝大部分人早期没有任何不适反应, 只有极少部分人有轻度的临床症状, 很容易导致疏忽而放弃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血压将慢慢影响病人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 如再不及时治疗, 高血压对内脏器官的损害将逐渐升级, 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 也许第一个症状就是突发中风, 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 重视早期治疗特别重要。特别是年龄4 0岁以上者, 每年至少查2次血压, 以期早日发现, 早作治疗, 以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从而减少冠心病、动脉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及脑中风的危险性和并发症, 并争取使靶器官的病理改变逆转。

2重视日常生活调摄

高血压患者病程长, 并发症多。因此, 一般主张血压不超过21.3/13.3k Pa时就应积极进行治疗。首先用非药物治疗, 即日常生活调摄。包括规律的生活, 充足的睡眠, 适量的运动, 低钠饮食 (少于4 g/d) , 高钾、高钙、不饱和脂肪酸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减少总热量的摄入, 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 并避免紧张激动的情绪刺激和严格戒烟控酒等。

3西药治疗及配伍应用

西药配伍治疗高血压要求作用温和、缓慢、疗效持久、副作用少、使用方便[1]。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巯甲丙脯酸与硝苯地平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较好。巯甲丙脯酸在降压的同时能增加冠脉及脑、肾血流量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硝苯地平降压作用明显, 但不急剧下降, 血压下降至不低于正常血压, 不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律, 同时还有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老年病的作用。两者配伍降压作用显著, 副作用少, 经济安全、【文章编号】1674-0742 (2008) 09 (c) -0048-01

方便, 值得临床验证推广。具体用法:硝苯地平10mg, 3次/d;巯甲丙脯酸2 5 m g, 3次/d, 然后根据血压情况每周可递增1 0~20mg/d, 尽量使血压稳定在≤18.7/12k Pa, 如血压<13/8k Pa或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时, 则相应递减两药剂量。

4 中药治疗应注意个体化

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 应在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病程、病情和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辩证施治, 合理用药, 才能达到较快的消除临床症状和降低血压的目的, 临证时, 应分别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阴阳两虚或肝肾阴虚等证型, 而分别应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地黄引子和杞菊地黄汤加减。中医治疗针对性强, 能充分照顾到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 降压平稳, 疗效显著, 并能兼顾到次要症状, 血压波动小, 不存在大起大落的优点。但该病毕竟属慢性病, 病程长, 治疗获效后尚须坚持服药调治。以期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参考文献

[1]徐学义, 许红, 吴元黔.4 9种老年病的综合治疗[M].北京: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 1 9 9 7:9 7~110.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 Romana MC, Wolf G.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c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leg[J].Plast Reconstr Surg, 1992, 89:1115~1121.

[2]Bertelli JA.Neurocutaneous axial island flaps in thefoream:anatomical, experimental and preliminary clincal results[J].Br J Plas Surg, 1993, 46:489~493.

[3]罗锦辉, 罗力生, 陈林峰, 等.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的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6, 19:113~115.

微神经血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男102例,女34例;年龄17~52岁,平均25.1岁;致伤原因:机器压砸伤72例,车祸36例,其他损伤28例;修复部位:拇指48例,示指12例,中指9例,环指10例,小指13例,虎口14例,小腿9例,足部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肌腱外露。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1.4 cm~18.0 cm×12.0 cm。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类型:带桡神经浅支60例,带尺神经手背支29例,带腓肠神经19例,带隐神经1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14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创面清创术:清创要彻底,去除坏死或污染严重的组织,使污染创口变成相对清洁创口,有肌腱、神经、骨损伤的首先进行修复。

1.2.2 根据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的部位和大小选择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手背支、腓肠神经、隐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以皮神经走行体表线为轴心设计皮瓣。在皮瓣近端找到皮神经和伴行的浅静脉,保留长2 cm后切断,并结扎浅静脉。修复指端的皮瓣蒂宽约1 cm,带腓肠神经、隐神经的较大皮瓣蒂宽2~4 cm。逆行或顺行翻转皮瓣通过皮下隧道或明道修复创面。逆行皮瓣为恢复感觉应将皮神经与受区近端皮神经吻合。

1.2.3 供区创面手部小于3 cm直接缝合,前臂、小腿小于5 cm直接缝合,如不能直接缝合,行植皮术。术后保持皮瓣松弛位石膏托固定,10 d后解除石膏固定。

2 结果

本组136例,其中7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水疱,远端边缘轻度淤紫,经患肢抬高、拆除部分缝线或局部放血后4例皮瓣好转,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其余病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5年,皮瓣色泽、质地、感觉良好。

3 讨论

3.1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运

1992年Masquelet提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概念后,大量学者进行了有关方面的研究。根据应用解剖学发现进入皮神经干的供血渠道顺序,依次为节段血管、营养血管、外膜血管和神经内微血管网,由1条动脉和2条静脉组成。节段血管来源于四肢知名血管的肌间隙穿支、肌肉穿支或直接穿支。节段血管发出多支营养血管供应皮支外,还发出分支至皮神经附近皮肤血管网,并与临近皮肤血管间有丰富的吻合交通联系,这种侧支吻合形式,就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成活的解剖学基础[2]。

3.2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

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方法较多,传统方法利用腹部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小腿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然能修复较大面积缺损,但需要断蒂及二期整形手术,且固定体位,时间长,患者不适。利用游离皮瓣移植,如母甲瓣、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等,因其要求技术水平高,操作复杂,不便基层医院开展。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修复四肢皮肤缺损提供了良好的修复方法:皮瓣蒂部血运丰富,变异小,不需解剖神经血管束,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损伤主要血管,创伤小且血供可靠;供受区在同一部位,皮肤质地相似,外形佳;皮瓣内皮神经可与受区皮神经残端缝接,有利于皮瓣感觉恢复,对特殊部位如指端、指尖、足跟、骨突出部位提供良好的感觉功能尤为重要;患者肢体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3.3 手术要点体会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时,会有皮瓣蒂受压致皮瓣血管危象,导致坏死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有:(1)皮瓣逆行转位时,静脉回流成逆行“迷宫”式回流,血液回流受阻,这必然将肢体远端的静脉血灌入皮瓣内,导致皮瓣肿胀,坏死[3]。(2)血管蒂部扭曲过大,穿过皮下隧道时受压。(3)血管蒂部没有足够的宽度。(4)皮瓣面积过大,超过其供血范围,皮瓣面积过小,切取后组织回缩,使皮瓣张力过大。(5)术后血肿压迫,软组织感染。解决办法:(1)血管蒂部浅静脉结扎或皮瓣内浅静脉干与受区浅静脉缝合,促进回流。(2)血管蒂部的暗道改为明道,皮瓣远端设计成三角形蒂部带皮条,无张力缝合,在蒂部旋转时,尽量减轻拉力,减少张力。(3)血管蒂部宽度:修复指端的皮瓣蒂宽约1 cm,带腓肠神经,隐神经的较大皮瓣蒂宽3~4 cm。(4)皮瓣大小应大于受区的10%。(5)术中要清创、止血彻底,防止软组织感染及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Romana W.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1115-1121.

[2]钟世镇,徐永清,周长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解剖基础及命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37-39.

微神经血管 篇4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临床研究

心血管介入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在实施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产生严重的后果,极易造成手术失败,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源性休克、猝死[1]。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0例行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分析相关因素,依据是否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98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0±9.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5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1.0±9.1)岁。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估。

术前评估:病情,1分(稳定),2分(不稳定),3分(危重);病史,1分(有晕针史),2分(有晕血史),3分(有晕厥史);精神状态,1分(兴奋多虑),2分(紧张害怕),3分(高度恐惧);疼痛敏感度,1分(不敏感),2分(比较敏感),3分(高度敏感)。术中评估:术中出血,1分(20 mL以下),2分(20~50 mL),3分(50 mL以上);对比剂用量,1分(50 mL),2分(100 mL),3分(150 mL);并发症,1分(血压平稳),2分(血压波动),3分(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评估:排尿,1分(排尿顺畅),2分(排尿不畅),3分(尿潴留);饮水,1分(>2000 mL),2分(1000~1500 mL),3分(<1000 mL);心律,1分(平稳),2分(轻度波动),3分(波动大);手术前、中、后的综合危险因素的评分≥20分,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越高,评分≤10分,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越低[2]。

1.2.2 临床表现:

如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减慢(50次/分钟以下),血压下降(90/60 mm Hg以下),烦躁,疲乏无力,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呕吐,恶心,胸闷等表现,心电监测提示I~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窦性心动过缓。

1.2.3 干预措施:

若患者出现临床表现,要给予抢救措施,平卧,头部垫高,脚部放低,停止使用扩血管药物,给患者进行吸氧。对于血压下降显著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15~25 mg的多巴胺来升高血压,同时静注右旋糖酐来补充血容量。若患者在足背脉处有不良搏动,要调整砂袋重量。若患者心率减慢要静注阿托品1~2 mg,同时心电监护。若患者呕吐眩晕,要头部侧向一端,同时检测血压和心率,并持续监测几分钟。

1.3 观察项目:

观察比较两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析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观察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见表2。

由表2可见,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疼痛刺激、操作不当、血容量相对不足、空腔脏器强烈刺激。

2.3 发生时间和治疗情况:

本组3例发生在回病房后拔鞘管前,2例发生在拔鞘管时,2例发生在拔鞘管后以敷料包扎沙袋对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时,3例发生在拔鞘管后以止血器对桡动脉穿刺处压迫时,4例发生在撤股动脉穿刺处沙袋和桡动脉止血器后的30 min内。14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经相应处理,血压、心率恢复正常,未有严重后果发生。

3 讨论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精神紧张,术中、术后出现精神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是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原因。疼痛刺激,不当的拔管方法,过猛的操作动作,用力过大的压迫止血,过紧的加压包扎导致疼痛加重,对大脑皮层、下丘脑刺激产生刺激,突然增加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导致内脏、肌肉内的小血管出现强烈反射性的扩张,引起心率快速减缓,血压急剧下降。操作不当,对大动脉内膜在受到压迫、牵拉等刺激时会反射性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兴奋性,使全身的动脉扩张,导致心率减缓,血压下降。血容量相对不足,术前禁食和术中出血、出汗及术后进食补液不及时,引起有效的循环血量不足,或使用了扩张血管类药物,导致低血压发生。空腔脏器强烈刺激,因术后肢体制动,绝对卧床,患者不习惯床上大小便,发生尿潴留。或术后短时间内进食过量,导致胃肠道突然扩张,使压力感受器兴奋,导致迷走神经出现反射性兴奋[3]。本研究显示,给予干预措施的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没有干预措施的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疼痛刺激、操作不当、血容量相对不足、空腔脏器强烈刺激。

综上所述,对行心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可使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降低,使手术的成功率提高。

参考文献

[1]钱保娟.心血管介入术后20例血管迷走反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77-178.

[2]唐清荣,张会妮,王安杏.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鞘管拔除前后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18):2941-2942.

上一篇:果蔬贮藏加工下一篇: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