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血管

2024-07-31

眼底血管(精选7篇)

眼底血管 篇1

在临床眼科诊断、治疗和眼底激光手术中,视网膜影像技术主要提供了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视网膜无赤光图像(Red-Free,RF)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等不同模态的眼底图像信息。通常眼科医生是通过患者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提供的这些多模态病灶图像信息,结合临床观察,进行症状分析和制定治疗计划的。但是,不同的眼底影像模式提供的信息是不同的,同一患者的这些不同影像信息在医生的诊断中起到了互补作用。在眼病诊断、治疗及激光手术中,眼科医生总是对照同一病灶的不同影像信息,凭经验人为地“减影”视网膜血管网络,在脑海中进行病灶定位、病理分析,不能形成一种新影像显示在屏幕上或进行存储。因此,精确地自动配准和拼接不同的视网膜眼底图像信息,用于准确地定位、分析病灶,可以提高眼科医生对病情分析的准确性,减轻眼科医生的工作压力[1,2]。

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的预处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是在注射一种荧光素后,在荧光素通过眼底血管的短暂过程中,利用眼底照相机每隔一定时间拍摄得到的图像。受光照射的不均匀性、眼底照相机的成像效果以及成像过程中的噪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通常会造成眼底图像中目标和背景的对比度很低、噪声干扰严重和图像模糊等问题。为了改善图像的可视性,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满足临床医生做出合理诊断要求的图像[3,4,5]。

1.1 眼底图像的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是基于排序统计理论的一种能有效抑制噪声的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具有简单和速度快的特点,而且滤除噪声的同时对图像的细节信息(如边缘、锐角等)进行了较好地保护。与中值滤波相对应的滤波器叫中值滤波器,在医学图像处理中,通常使用的是二维中值滤波器,按窗口形状可分直线形、方形、圆形和十字形,分别如图1所示。

中值滤波非常适合于一些线性滤波器无法胜任的医学数字图像的处理工作。它是一种邻域运算,类似于卷积,但计算的不是加权求和,而是把待滤波像素点由二维中值滤波器定义的区域中按各像素点的值的大小进行排序,然后选择中间位置的值作为输出像素值赋于待滤波像素点。本文采用方形滤波器对眼底造影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图2所示为对眼底造影图像作中值滤波后的效果图。

1.2 眼底图像的尖锐化处理

医学图像边缘是一个与人类视觉特性相关的概念。当图像相邻像素值间的差别超过人眼能识别的最低阈值时,人眼就能够识别这种差别,则相应的像素点处就被认为是医学图像边缘,因此图像边缘可以定义为被人眼能识别的图像像素值变化处。通过积分运算可以对医学图像,局部区域的像素值求平均,但会造成图像的边缘模糊。微分是积分的逆运算,可以想象,通过微分运算能够使图像的边缘锐化。实际上,通过微分得到的是图像的高频信息,而图像的高频信息通常集中在图像的边缘处,这样图像微分后再与原始图像数据叠加就可以得到边缘锐化的医学图像。图3所示为眼底造影图像的锐化效果图。

2 眼底造影血管图像边缘检测

通常眼底图像中组织密度不均匀,层次较丰富,噪声大,血管的组织密度较高,属于高频细节部分。因此,我们首先由样条函数构造样条小波,由此得到小波滤波系数。然后采用小尺度多方位滤波取最大值的检测方法,得到眼底荧光图像的血管初始边缘,利用边缘细化算法对初始边缘进行细化,基于分形技术对细化后的边缘进行连接,由噪声去除算法消除边缘图像中的噪声点,得到连续的单像素点血管边缘。最后手工定位所欲测量的血管,利用计算机程序自动在边缘图像中搜寻三个相邻的边缘像素点,由这三个像素点决定两条直线,若这两条直线夹角等于零度,则认为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即找到了血管一条边缘,再在这条边缘的垂直方向上搜寻血管的另一条边缘。图4所示为基于小波边缘检测算法的眼底血管图像[6]。

3 基于链码描述方法的特征匹配

链码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中是一种常用的表示方法[7],图5给出了常用的8链码示意图。

如图中所示,在数字图像中,图像的边缘点实际上是一些离散的像素。除图像边界上的点外,所有的像素点都有8个相邻的点与之连接。如果将这8个点的连接方向用方向符号来代替,再沿边缘方向依次记录每两点间的连接方向,我们就可得到边缘轮廓的方向链码。图中与点相邻的8个点分别记为B-1,每个点与A的方向分别定义为0方向、1方向等。这样假定轮廓a和b分别是从图像f1(x,y)和f2(x,y)提取出来的轮廓,可以用两个长为Na点和Nb点的链码序列{ai},{bi}表示,那么轮廓a上从第k点开始的n点序列与轮廓b,上从第l点开始的n点序列之间的相关Dkl可以定义[7]为:

其中

这里取模是考虑到存在着闭合轮廓的情况。余弦函数可以确保Dkl≤1,而Dkl≤1则意味着完全匹配。为了找到两条轮廓a和b的最佳的匹配位置,将轮廓a上从第k点开始长度为n的一段在另一条轮廓b上滑动,其最大相关值由下式确定:

其中M为整个滑动范围。对于一个闭合的轮廓而言,滑动的范围就包括整个轮廓,而且取k=0,n=Na,M包括轮廓b上所有的点,则上式可以写为:

在实现中,对于长度不同的闭合轮廓的相关,可以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将长轮廓加以重取样,使其长度与轮廓的点数相同。

轮廓和a轮b廓的相关值若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它们就是所要得到的最佳匹配的轮廓对:

(1)Cab≥Cab,这里b包括f2(x,y)中所有与轮廓a形状相似的轮廓;

(2)Cab≥T,这里的是一个预设阈值,主要是除去相关性很弱的结果,以免导致误匹配。

关于多条轮廓同时对应于另一个图像上同一条轮廓的情况很少会出现,若存在这种情况,则取具有最大Cab值的那一对作为最佳匹配的轮廓对。在得到最终的匹配轮廓对后,我们将得到闭合轮廓对的中心点作为匹配点,这样就可以得到匹配点对。

4 眼底造影图像的拼接与融合

本文所采用的图像来源于照相机拍摄所得到的图像,因此对于光照条件的变化、时间条件的变化以及几何校正的误差,我们所获得的对齐图像信息会存在灰度的不连续和几何变形留下的缝隙。如果将它们直接按照配准位置拼接在一起,会在拼接图中形成一条拼缝。若此拼缝是在图像的边缘位置,则更加明显。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局部区域灰度信息的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可以在自动搜索图像拼接缝隙的同时,以图像的线性滤波方法为依据,充分考虑两幅图像之间的灰度信息,减小和消除可能形成的拼缝。

对已经配准好的两幅图像X1和X2,可以按照以下准则进行图像的拼接。假设拼接后的图像记为X,图像X被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如图6所示,则融合运算准则为:

(1)图像融合区域中3区和4区的图像属于非拼缝处理区。也就是说,对于拼接以后的图像,3区的图像信息属于图像X1,则以X1相应的点灰度信息替代3区相应的点灰度信息;4区的图像信息属于图像X2,则以X2相应的点灰度信息替代4区相应的点灰度信息。

(2)对于其中的重叠区域,其图像信息为两幅图像X1和X2的有效数据重叠区域,且不属于拼缝处理区,这部分图像信息的处理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设加权因子为s,则有

其中,s取值按线性从0.7减小到0.5。

(3)拼缝处理1区和拼缝处理2区的选择,对于图像的最终拼接结果将会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选择的区域过大,则会出现图像模糊、边缘信息不明显等问题;若选择的区域太小,则无法消除图像的拼缝现象。本文经过多次实验的结果表明,对所处理的图像采用拼缝周围7×7区域为拼缝处理区域,以3×3的模板对拼缝区域内的像素点进行线性滤波,得到的效果最好。图7为眼底造影图像的拼接效果图。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血管边缘特征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拼接方法,该方法应用了眼底血管的边缘特征,通过小波边缘检测的短发进行提取,结合基于局部灰度信息的图像融合方法对眼底造影图像进行拼接。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算法能快速、精确地实现图像的无缝拼接。

参考文献

[1]陈昱,庄天戈.医学影像中的图像配准和融合技术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9,23(3):134-138.

[2]廖菊生.眼荧光血管造影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求是科技.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典型算法及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左飞,万晋森,刘航.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开发入门与编程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6]崔栋,刘敏敏,张光玉.基于改进小波边缘检测算法的视网膜血管宽度测量[J].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9,14(39):7340-7346.

[7]H.Freeman.On the encoding of arbitrary geometric configurations[J],IRE Trans,Electron Comput,EC-10,1961,250-268.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 篇2

1 造影前护理

1.1 评估患者

造影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应从宏观角度对患者的各项状况进行正确评估, 仔细了解患者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2]。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对有肝肾功能损害、心脏病患者做该项造影时应慎重考虑;造影前对患者进行视力和眼底情况检查, 常规化验肝肾功能, 测量血压, 必要时进行全面检查;耐心地向患者讲明FFA造影的具体操作步骤、目的及注意事项, 同时要保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让患者充分享受自主决定的权利。相关医护人员向患者细致解读造影同意书的内容, 使患者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签署造影同意书[3]。

1.2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检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由于患者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了解甚少, 没有充分体会检查的意义, 加之对检查暗室环境的不适应, 大多有心理负担。因此造影前应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讲解该项检查的相关知识, 并采取一些措施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给予相应的心理调适, 以缓解其恐惧心理,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检查前注意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照明设备及恒温状态, 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造影环境[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特点, 掌握患者心理特征, 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 耐心地向患者讲述相关常识及原理,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 并告诉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必要时先进行试摄, 以此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提高适应能力, 使患者有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4]。

1.3 造影准备

造影前要做好精密的准备工作, 并对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初步的估计。造影室内应常规配备急救物品及急救器械, 如氧气、抗组胺药、肾上腺素等, 并指定专人管理, 进行定期检查, 以确保抢救时做到万无一失[1]。

2 造影时护理

在造影过程的每个环节,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 指导患者取舒适坐位, 选择好穿刺静脉, 以确保“一针见血”。注射药物时要减慢速度, 以减少不良反应及血管外渗出的发生,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从而得到高质量的拍摄图像, 为眼底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不良反应护理。在造影过程中, 由于荧光素钠注射时的局部性刺激、患者的恐惧心理、强光刺激等, 机体警觉性提高, 增加了反应易感性, 伴随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打喷嚏等症状, 与药物注射速度过快、患者精神紧张、空腹等有关系, 一般发生在静脉推注造影剂后的1 min内。在这种情况下, 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叮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喝少量温开水以缓解不适症状[5]。中度不良反应:在造影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一过性心慌, 皮肤瘙痒及皮疹等皮肤过敏症状, 多发生在FFA后期或造影结束时, 需要给予及时处理, 必要时遵照医嘱让患者吞服抗过敏药。重度不良反应: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冷汗、腹泻、胸闷、晕厥等症状, 而且副反应持续时间较长,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出现此症状要积极抢救和加强处理, 应该立即去枕平卧位,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详实的记录,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必要时吸氧并注射地塞米松等, 严重者要及时转移至病房, 同时应请急诊科医生协助救治。

3 造影后护理

造影结束后的护理也是极其重要的。检查结束后应扶患者到休息室休息, 持续观察1 h, 如有不适, 立即遵医嘱予以处理, 确保不适症状消失之后才允许患者离开医院。由医护人员交代有关注意事项, 如告知患者应该避免强光刺激, 应该适当饮水以促进药物排泄, 并为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的健康指导及治疗保健知识, 加强自我保护。以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

FFA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眼科基础研究、临床以及医疗诊断方面, 但在注射时会发生轻重不一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在造影过程中及结束后均应重视患者的各种反应及症状, 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给予患者更人性化的关怀和指导,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确保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客观全面的依据和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祖密, 曾登芬, 邓文蓉.眼底荧光造影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3C) :808-809.

[2]陈光约, 林淑玲, 陈英梅.静脉注射荧光素钠行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08, 16 (2) :160.

[3]苏全瑞, 莫贻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护理配合[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8 (4) :155.

[4]李懿, 向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13 (6) :67-68.

眼底血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我院进行295例387眼荧光造影术, 其中男190例242眼, 女105例145眼, 年龄6岁~75岁, 平均年龄47岁。

1.2 方法

备0.5%荧光素钠试验液5 ml。患者取坐位, 将下颌放于仪器上, 穿刺确定在静脉内后将荧光素钠试验液缓慢注入静脉, 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 如无反应, 在4 s~6 s内快速推入造影剂, 并同时告诉医生开始计时摄像。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个体风险评估, 充分考虑及分析可预测的风险因素, 细心观察, 完善地护理, 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2]。295例患者均完成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1。

3 讨论

3.1 检查前准备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功能状况, 对每位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严重肝功损害、心功能不全、碘过敏、哮喘史者不能做此项检查。

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了解是否有海味过敏、荨麻疹、哮喘及药物过敏史以判断是否为过敏体质, 并按说明书做药敏试验, 即使检查阴性, 也要备好扑尔敏、地塞米松等过敏反应的抢救药物。

了解患者有无心血管病史, 测血压, 做心电图检查。对有高血压、心脏病又确需检查者请内科会诊, 备齐急救药, 必要时陪同检查。

对于糖尿病、青光眼患者首先降血糖、降眼压, 降低青光眼患者在散瞳中引起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的扩瞳时间长, 可达2 h, 可适当增加滴眼次数, 并将患者置于暗室环境, 嘱患者闭合双眼, 以提高扩瞳的效果。

相关知识的宣讲:详细介绍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目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造影禁忌等, 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加强沟通,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护理。尽量避免在患者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及空腹时检查。

3.2 检查中配合及护理

防止药物外渗:穿刺前认真评估和选择血管, 力求达到“一针见血”。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是否红肿、药液是否外渗。

轻度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应在推注造影剂后,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潮红、恶心、呕吐、眩晕、瘙痒等, 多在注射药液后30 s发生。如恶心、呕吐, 嘱患者深呼吸, 并给一些温开水, 休息片刻给予心理安慰, 使患者放松, 可逐渐缓解[3]。如有皮肤潮红、瘙痒一般不做处理, 可自行消退。本组有5例发生呕吐, 7例发生恶心, 3例发生瘙痒, 通过密切观察及护理, 这些不良反应完全并迅速解除。

中度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由于个体差异或某些患者对药物特别敏感, 而出现荨麻疹、晕厥、发热、局部组织坏死等表现。所以应注意观察, 要准备好抗过敏药, 如有荨麻疹发生, 可口服扑尔敏, 无效可肌注异丙嗪, 本组有6例发生荨麻疹, 口服扑尔敏后症状消失。

重度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这类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很小, 表现为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心搏骤停、心肌梗死。除密切观察患者外, 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当出现血压低于90/60 mm Hg (1mm Hg=0.133 kPa) 、脉速、出冷汗、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立即就地平卧, 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 ml, 给予氧气吸入, 心电监测。立即通知医生, 给予抢救。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保暖, 并做好病情动态的护理记录。通过密切观察和护理, 本组无1例发生。

3.3 检查后的护理

(1) 告诉患者滴用散瞳药后出现视物模糊、畏光属正常现象, 约4 h~8 h内自行恢复; (2) 静脉推注造影剂后, 患者的巩膜、皮肤、小便发黄属正常现象, 皮肤、巩膜黄染约12 h~24 h完全消退, 小便约48 h完全排尽; (3) 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由小便排出, 故检查前后多饮水, 以加速其排泄; (4) 检查完毕, 嘱患者休息, 严密观察患者30 min, 如无异常, 方可离去。

4 结论

造影前让患者充分了解检查的具体方法, 适应检查环境, 特别是保护性、预见性地观察患者的反应, 实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4], 提高患者配合检查的主动性, 使造影顺利进行,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摘要:目的观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 探讨其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患者身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指导、心理护理, 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295例患者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后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检查。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 细致完善的护理是预防该项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德正.眼科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6

[2]林少芬, 林少春, 胡穗曦, 等.1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3) :50

[3]张秀珍.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中呕吐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5) :2112

眼底血管 篇4

关键词:糖尿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提高,视网膜病变这种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也呈现大幅度上升的发展趋势,视网膜微血管功能障碍为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致盲病之一,并且致盲是难以逆转的,因此加强对该病的早期检查、诊断能够使患者的视力损害大大减少[1]。 该院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应用于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糖尿病患者中,诊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50例(264眼),以上患者均经相关临床检查确定符合1999年WHO对该病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与分型标准,并对存在角膜病、心、肝、肾功能不全、全身疾病、晶体及玻璃体疾病等眼底窥不清、荧光素药物过敏等情况的患者进行有效排除; 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80例和7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为38岁和74岁, 中位年龄:(51.37±4.37)岁;糖尿病病程:6个月~15.5年,平均病程:(6.13±1.13)年。

1.2方法

该次研究中的150例患者(264眼)均先接受检眼镜检查,然后对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具体如下:检查前先对患者进行肝肾功能、血压、脉搏以及心电图检查, 该次研究中使用的仪器为日本产TOPCON TRC -50EX眼底照相机、IMAGEnet 2000图像处理系统, 造影前0.5~1 h给予患者4 mg的扑尔敏、10 mg的胃复安口服,尽量避免出现过敏、呕吐等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散瞳处理,给予患者10 m L的1%荧光素钠对患者经肘静脉推入[2];如果10~15 min左右患者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则可以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患者彩色眼底像见拍摄,如果不存在赤光眼底像,则需要将3~5 m L的20%荧光素钠于4~5 s内对患者进行上肢肘静脉注射,然后在30 s内连续拍片,主照眼为病变相对较重一眼,然后连续交替双眼拍摄,待患者的静脉全充盈1 min后对患者进行间断拍照,10 min为造影总时间[3]。

1.3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以及荧光血管造影分期来对该次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判定[4]。

1.4统计方法

该文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2组采用t检验来进行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来进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结果对比

在接受检眼镜检查后存在视网膜病变的有182只眼,病变率为68.94%,其中Ⅰ期患者60例,占比32.97%, Ⅱ期患者37例,占比14.02%,Ⅲ期患者40例,占比15.15%,Ⅳ期患者23例,占比8.71%,Ⅴ期患者22例, 占比12.09%; 在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后存在视网膜病变的有238只眼,病变率为90.15%,其中Ⅰ期患者71例, 占比29.83% , Ⅱ 期患者52例, 占比21.85%,Ⅲ期患者43例,占比18.07%,Ⅳ期患者39例, 占比16.39%,Ⅴ期患者34例,占比14.29%;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率明显高于检眼镜检查[90.15% VS 68.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查病变种类以及造影表现

238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存在视网膜病变, 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2眼, 占比21.85%, 对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以在黄斑颞侧存在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无灌注等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并且病变有可能存在视盘鼻侧及上下血管弓附近; 增生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9眼,占比28.99%, 对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主要表现为:在4个象限内存在严重的视网膜出血情况,有2个象限存在静脉串珠, 不存在大片毛细血管灌注区, 如果患者的病变部位较为严重则可达4个视盘直径; 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2眼,占比26.05%,对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以新生血管的增生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糖尿病性黄斑病变33眼, 占比13.87%, 对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以斑水肿和黄斑缺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22眼,占比9.24%。

3讨论

糖尿病这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糖代谢紊乱疾病能够对患者的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血管造成严重的影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更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严重的病变,大约有一半的糖尿管患者合并该病[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进行性、不可逆性为主要临床特点,根据其发展程度可以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 该病在早期发病期间并不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影响, 因此患者对于该病并不大重视, 很多患者均是在视力下降后进行相关检查才确诊的, 因此该病也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加强对该病的早期检查以及诊断对于预防和减低失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6]。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目前临床上一种较为新型的检查方式, 能够对荧光素在眼底随着血液循环的状况进行观察, 从而来准确了解患者视网膜血管的状态以及血液循环情况, 对于病程较早的视网膜病变也能够较早的发现,病变在检查中以呈点状荧光、毛细血管充盈缺损、毛细血管局限性扩张、荧光渗漏等为主要的表现形式[7];同时这种检查方式能够对患者眼底病变的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 能够观察到患者是否存在微血管瘤数目增多、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有无增大、荧光素渗漏程度等诸多情况, 能够对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程度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评估。 但是这种检查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患者有可能出现药物过敏、创伤等情况,对于大样本筛查较为不利。

在该次研究中, 将检眼镜检查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别应用于该院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264眼)中,结果显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率明显高于检眼镜检查[90.15% VS 68.94%], 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增生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分别占比21.85%、 28.99%、26.05%、13.87%、9.24%。 该次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够对重症视网膜病变进行及时发现,以便为尽快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能够通过对糖尿病患者黄斑水肿情况的了解来对患者的视功能预后情况进行准确评估,而对于不存在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而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也能够对部分伴随的其它视网膜病变情况进行及早发现,能够为临床治疗和延缓病情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中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于该病临床分期以及病变种类的判定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给该病的临床指标和疗效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是目前临床诊断该病首选的检查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正娟,田进山,张俊萍,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9(1):19-20.

[2]田敏,李友谊,吕红彬,等.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4,18(2):161-162.

[3]王霞,裴承华,丁爱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4,31(16):211-212.

[4]冯彦清,王若冰,吴星伟,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7(3):182-183.

[5]王小艺,陈子林,钟凯人,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5(8):31-32.

[6]张红,张津京,张励,等.眼底血管造影评价中药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36(4):220-221.

眼底血管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5年间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儿童患者, 共117例, 89眼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阳性表现。其中, 眼底病23例 (38眼) , 眼外伤66例 (73眼) 。患儿年龄4~17岁, 平均10.3岁。男57例, 女42例。视力光感-0.4。屈光介质清楚, 眼压均小于21 mm Hg。

1.2 结果

经造影检查后, 眼外伤患者有的1眼可合并2种或2种以上病变:视网膜下出血21眼, 视网膜前出血28眼, 脉络膜破裂伤11眼, 黄斑裂孔13眼;视网膜脱离3眼。后期视盘高荧光5眼, 后期黄斑区高荧光6眼。

眼底病:stargardt病12例, 卵黄样黄斑变性7例, 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1例,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1例, Coats病2例。

1.3 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117例中有1例过敏性休

克患者, 造影过程中经肘前静脉缓慢推注l%荧光素钠5 ml, 无不良反应后, 即快速推注20%荧光素钠3 ml, 约1 min后, 患者突然出现刺激性干咳、恶心, 呼吸表浅、脉搏微弱、血压不能测量;1例造影结束后感恶心, 数分钟后全身出现大片荨麻疹, 呈过敏反应;胸闷不适1例。另有13例出现恶心、呕吐、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较轻的不良反应。

2 护理

2.1 造影前护理

(1) 造影前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 应予患儿进行常规体格检查, 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 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做, 以防发生意外[1]。由于FFA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有许多不确定性, 检查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亦是必不可少的程序[2]。 (2) 造影前患儿要充分散瞳, 用美多丽滴眼散瞳, 使瞳孔直径达7~8 mm, 以防漏检眼底病变区域。 (3) 皮肤过敏试验, 于前臂内侧皮肤上, 置1滴10%荧光素钠, 用无菌针头于该处划痕, 5 min后观察皮肤反应。阴性者可行造影。 (4) 造影室内备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非那根、苯海拉明、多巴胺等抢救药品和急救设备, 以便万一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不致贻误病情。并在造影同时建立静脉通道, 以保证医疗安全。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可在造影前10min加服维生素B6以防止患者心悸、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 (5) 检查开始前30 min, 由配合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护士对接受检查的所有患儿进行检查前集中训练, 内容包括以下8项, 注视训练、眼球转动训练、眼睑开闭训练、深呼吸训练、暗适应训练、坐姿训练、头位训练, 放松训练。 (6) 儿童患者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 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此, 造影前要主动与患儿闲谈, 游戏, 充分取得患儿的好感和信任。对造影前患儿表现出的精神紧张、恐惧和不安的情绪, 护士应给予疏导、安慰, 并向患儿及家属介绍造影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请求患儿和家长的配合。并要告知患者荧光素钠是无毒染料, 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药品, 只要制剂纯净, 一般患者均可耐受[3]。使患儿及家长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 从而积极配合医生做好FFA。

2.2 造影时护理

(1) 请家长随同, 这样既可以避免患儿的恐惧心理, 又可以请求家长的协助。 (2) 造影时应用童谣或舒缓的音乐环境, 声音由小逐渐增强, 控制音量恰到好处。患者倾听温馨、舒缓的音乐, 可以引起人脑与之同步, 改善植物神经兴奋性, 此时心率、呼吸减轻压力反应, 达到宣泄情感、放松的效果。又能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缓解其紧张和不适。使造影顺利完成。 (3) 造影时嘱患儿眼睛睁大, 少眨眼, 非检查眼注视红色指示灯, 以固定眼球, 勿哭闹, 以防唾沫飞溅污染镜头。 (4) 让患儿舒适地坐在照相机前, 于肘前静脉内缓慢注入稀释荧光素钠 (10%0.1 ml荧光素钠加5 ml生理盐水) 5 ml缓慢静推 (1 min) 。然后, 固定好头部, 使患儿头部固定在支架上, 自然舒适地保持一定姿势1 min左右, 如患儿无不良反应, 待医生将镜头对准瞳孔后, 再将20%荧光素钠3 ml, 用5 ml注射器接7号针头5 s内注入。推注完毕接静脉通道, 并触摸患者脉搏, 观察脉搏速率、节律、强弱等情况, 以免发生过敏及其他意外。同时启动记时器, 连续拍摄。造影过程中护士注射技术要过硬, 做到稳、准、快, 并与摄影医师密切配合。造影剂应在5 s内快速注入, 否则会使达到眼底血管内的荧光素钠浓度不足, 影响早期病变显影与循环时间观察, 降低FFA的诊断价值。但快速注入高浓度的造影剂, 患者常有短暂恶心、心悸、呕吐等不良反应, 应对患者做适当说明, 如发生严重并发症, 应立即停止造影, 及时抢救。 (5) 拍摄过程中, 指导患者按要求转动眼球, 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 对畏光或不配合者, 可帮助其固定上、下眼睑。造影完毕后, 观察30 min, 无不良反应方能拔出针头, 患者离开。 (6) 造影后嘱患者尽可能不要直视强光, 并告知出现皮肤、结膜黄染, 小便呈黄绿色, 甚至视物有黄色或粉红色等现象, 不要紧张, 为荧光素的染料特性所致, 造影后多饮水, 以利荧光素钠的排泄, 24 h就可恢复。若遇迟发型过敏反应, 及时去就近医院治疗。

2.3 不良反应的处理

(1) 恶心多为一过性的, 一般在推药后10~30 s发生, 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后症状自行缓解;对予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可在造影前按年龄、体重加服不同剂量的维生素B6、息斯敏。 (2) 1例严重荨麻疹患者 (12岁) , 给予5%葡萄糖250 ml加5mg地塞米松静滴, 2 h后荨麻疹消退, 症状缓解。 (3) 1例过敏性休克患者, 出现过敏反应后, 立即让患者平卧, 进行心肺复苏, 给予从静脉通路缓慢推注盐酸肾上腺素lmg、地塞米松10 mg、非那根50 mg药物急救。经数分钟抢救, 血压恢复至65/45 mm Hg, 脉搏仍微弱, 意识明显清楚。与此同时, 相关科室迅速赶到, 协助抢救, 给予气管插管, 接通呼吸机。经急诊抢救约30 min后, 患者心跳、血压稳定。为了密切观察病情, 立即转送到我院急诊观察室。患者经过升压药维持血压及细胞活化剂、抗生素、速尿等各种措施抢救, 在36 h后心脏、血压、呼吸等一切体征完全恢复正常。

3 小结

针对儿童眼底荧光造影, 造影护士的耐心、爱心、责任心, 是保证FFA的质量和顺利进行的前提。造影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力, 是保证FFA的质量和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认真的完成每一项护理措施, 才能取得患儿很好的配合检查, 达到检查目的, 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护理干预,儿童,眼底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廖菊生, 梁树今.眼荧光血管造影.眼科全书, 1996:818-819.

[2]唐于荣, 林媛.特殊人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安全性分析.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8, 11:457-458.

眼底血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8例 (73眼) , 男25例 (34眼) , 女33例 (39眼) 。年龄46~81 (平均65.2) 岁。均经矫正视力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 按1986年第二届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标准》[1], 确诊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其中非渗出性57眼 (占78.08%) , 渗出性16眼 (占21.92%) 。

1.2 检查方法

造影前患者要充分散瞳, 拍摄50°的眼底彩色照片及无赤光对比片。行荧光素钠过敏皮试。无过敏反应的患者, 用20%荧光素钠5ml, 在5秒钟内注入肘静脉, 从注射开始计时, 8秒钟开始连续拍照, 选择一眼作为主拍眼, 连续交替双眼拍摄, 见到静脉全充盈改为间断拍照。

2 结果

本组非渗出性57眼, 眼底彩照片表现为黄斑区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玻璃膜疣, 色素上皮脱失或色素颗粒积聚, 少部分出现地图状萎缩改变。其中仅有硬疣者32眼, 出现软疣者10眼, 地图状萎缩5眼。患者眼底血管荧光特征为造影早期, 病变中心区有弥漫的强荧光, 玻璃膜疣所在处为斑点、片状荧光着染, 地图状萎缩区呈现出圆形较强的窗样缺损透见荧光, 随背景荧光减弱、消退, 晚期无荧光渗漏。渗出性16眼, 眼底彩照片表现为黄斑区融合的软疣、视网膜下出血、渗出及机化膜, 甚至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或盘状疤痕形成。其中融合软疣者2眼, 黄色渗出斑块或机化膜7眼, 出血或色素上皮脱离、盘状疤痕形成3眼。患者眼底血管荧光特征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 造影早期出现颗粒状、花瓣状、车轮状及不规则状强荧光, 逐渐增强, 扩散并融合;或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 造影见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或荧光渗漏, 晚期荧光积存或渗漏明显。出血者伴有荧光遮蔽。

3 讨论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它可能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疾病, 除年龄因素外, 其他还未达到确切证实的因素有人种、性别、遗传、黄斑长期慢性的光损伤、代谢、营养、吸烟、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病率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抽烟和饮酒, 以及浅色素虹膜、远视、白内障患者更易患病。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为非渗出性和渗出性两种, 非渗出性患病率高于渗出性。在上海的最新调研中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5.5%, 其中非渗出性占88.1%, 渗出性占11.9%。本组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非渗出性多双眼同时发病, 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导致感光细胞死亡, 相应病变区失去视功能, 表现视力缓慢下降或视物变性, 其中约10%~20%发展为渗出性[2]。渗出性常为一眼突然发生视力障碍, 另一眼正常或处于病变早期, 几年后也发生同样病变, 随病程进展, 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其造成视力损害的原因是异常的新生血管在黄斑部的视网膜下生长, 称脉络膜新生血管, 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及组织破坏, 最终导致疤痕形成、视力丧失。

典型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上容易诊断, 但做到早期发现及正确分型较为困难。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能清晰地显示荧光是否渗漏及渗漏的部位、形态和程度, 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分型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非渗出性表现为造影脉络膜期或早期动脉期玻璃膜疣的点、上片状荧光斑, 随背景荧光减弱消失, 荧光斑形态、大小不变。少数病例背景荧光消退后仍可见荧光斑点, 为玻璃疣着色, 是由上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完整性和玻璃膜疣本身的组织化学性质所决定[3]。地图状萎缩在造影早期即显境界清晰的高荧光区, 亦随背景荧光减弱消失而同步消退, 整个造影过程荧光区不扩大, 提示为色素上皮萎缩所致的透见荧光。色素沉着处则遮蔽荧光。渗出性表现为各种形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斑驳荧光, 晚期增强并扩大, 或色素增生、出血的荧光遮蔽。色素上皮层脱离, 患者造影早期出现圆形、类圆形、荧光团, 中期增强, 晚期整个脱离腔内充满荧光, 染料存积。至盘状瘢痕形成则表现为假荧光或瘢痕间、瘢痕边缘的荧光着染、渗漏、出血的荧光遮蔽。对有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等症状的患者, 应及时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尽早发现可治疗的新生血管, 挽救视力。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形态多种, 应与一些有类似表现的眼底疾病相鉴别。年轻的渗出性病例有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水肿者应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相鉴别。后者眼底荧光造影的荧光渗漏点开始于早期静脉期, 荧光点不断加强并呈墨渍样或炊烟样扩散。渗出性者在色素上皮层发生血肿时, 应与脉络膜恶性黑色肿瘤相鉴别。后者眼底荧光造影动脉期, 肿瘤面可见多个荧光小点 (又称“热点”) , 迅速增强扩大成散在不规则荧光湖, 肿瘤内新生血管渗漏而出现湖泊样荧光斑, 持续存在。有时可见瘤体内粗大、迂曲的血管显影。本组研究中, 造影前疑诊脉络膜黑色素瘤2例, 脉络膜转移癌1例及中性渗出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 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结合胸片、眼部磁共振及彩超检查, 均已确诊, 除1例为肺癌脉络膜转移癌, 其余3例为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迄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病变缓慢, 可以用药物控制其发展, 并给患者提一些建议性预防方法, 如不吸烟, 多吃绿叶蔬菜, 控制体重、血压、血脂, 服用抗氧化剂及补充微量元素等。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可行激光、手术、经瞳孔温热疗法或光动力疗法, 两者均应尽早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做到早期诊断、准确分型及合理治疗。

摘要: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结果分析。结果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表现为造影早期点、片状荧光斑, 随背景荧光减弱消失, 荧光斑不扩大。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表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斑驳荧光, 晚期增强并扩大, 或色素增生、出血的荧光遮蔽。眼底荧光造影有助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分型与相关疾病的鉴别。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标准[J].中华眼科杂志, 1987, 23 (3) :封2.

[2]赵家良.眼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38.

眼底血管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

眼底荧光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查者静脉内, 利用眼底照相机, 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循环的动态过程。它是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 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诊断技术[1]。随着眼科医学的迅速发展, 眼底荧光造影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15%[2],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我们对368例FFA检查患者分组进行护理干预, 得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4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眼底荧光造影室行FFA检查368例, 其中男156例, 女212例, 年龄12~70岁, 被检查者为眼科门诊病例。病种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72例,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5例, 黄斑性病变55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6例, 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中央静脉栓塞40例, 其他10例。

1.2 方法

采用德国海德堡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仪Ⅱ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2 (HRA2) , 3%荧光素钠3 ml (广州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出品)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168例, 干预组200例。2组患者在疾病、性别、年龄、过敏史上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对照组患者给予眼底荧光造影常规护理配合, 干预组患者另外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 比较2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368例行FFA检查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者58例 (占15.76%) (见表1)

2.2 2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2

3 护理情况

3.1 常规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有无心血管疾病和药物过敏史, 做好药物过敏试验, 充分扩瞳后进行检查。

3.2 干预方法

(1) 进行心理干预, 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 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初步估计。在造影前向患者讲明造影过程及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 减轻身体、心理压力, 使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3]。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社会背景及心理特征, 实施心理护理,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要求。请患者提前10分钟进入暗室, 使其适应暗室环境, 在造影过程中, 由一名家属在旁陪同, 帮助患者减轻因环境陌生引发的紧张情绪。

(2) 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态, 对患者在造影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初步估计, 避免发生不良后果。造影前做心电图、肝功、尿常规检查。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者尽量不作此项检查, 患有哮喘、严重支气管炎者在发作期不做此项检查。扩瞳前仔细询问患者有无青光眼病史, 有青光眼病史者应慎行扩瞳。对易过敏的患者必须在造影前给予地塞米松5 mg im, 并在造影过程中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

(3) 使用荧光素钠造影剂应特别注意, 对高龄患者和曾有心血管病、高血压、支气管病的患者应进行严密观察。在注入高浓度荧光素钠时, 可适当减慢注入速度, 由3~5 s注入减慢到8~10 s注入。有学者认为, 快速静脉注射高浓度荧光素钠是产生副反应的主要原因[4]。注射时仔细观察患者反应, 避免单位时间内药物剂量过多或一过性组胺释放过多过快, 引起机体不适。荧光素钠注射完毕后, 暂不拔针, 沿血管走向对患者局部按摩, 以免拔针引起患者不适。

(4) 造影后, 嘱患者要观察30 min后方可离开, 离院时注意安全, 加强自我保护, 以防发生意外, 避免强光照射, 当户外日光强烈时可戴深色太阳眼镜, 以免光线对眼睛造成刺激损伤。并告知患者会出现皮肤结膜、尿液发黄, 甚至视物为黄色或粉红色等现象, 此为造影药物特性所致, 嘱患者多喝水, 通常在24~48 h后荧光素钠可完全排出体外, 避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恐慌。

(5) 不良反应的处置及护理: (1)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 暂停拍摄, 嘱患者全身放松, 反复深呼吸, 症状会很快消失。 (2) 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虚脱、晕厥等症状时, 应立即平卧、松解衣领, 给予吸氧、监测血压、心电图, 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病情变化相应给药。 (3) 患者出现皮疹、皮肤瘙痒、喉痒等过敏症状时, 立即肌注地塞米松5~10 mg, 苯海拉明20 mg, 如不缓解或出现休克症状, 应立即遵医嘱皮下注射1%盐酸肾上腺素1 mg, 同时使患者平卧, 迅速采取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及其他相应的急救措施。 (4) 荧光素钠渗入皮下者, 于造影结束后立即给予冷敷, 用1%硼酸溶液敷患处。疼痛剧烈时, 给予2%利多卡因封闭。局部红肿者, 患处给予冷敷, 24 h后热敷。本组2例外渗患者经上述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于术后5天恢复。

4 讨论

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个复杂的过程, 除与患者的心理活动、机体状态、反应性、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外, 还与造影剂的种类、药理特性、给药速度等直接相关。所以, 如何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成为我们护理干预的方向。本研究表明, 护理干预有助于FFA检查患者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有研究证明, 不良的心理因素会抑制人体免疫系统, 使免疫功能下降, 从而容易诱发造影剂过敏反应。护士适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以参与者的沟通方式向患者介绍造影的方法、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 达到减少或减轻躯体性、心理性应激, 使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FFA检查是在暗室内进行, 时间较长, 并且在拍照过程中要静脉注射荧光素钠, 由于荧光素钠是一种能发出荧光的物质, 进一步增加了拍照时对患者眼睛的强闪光刺激。提前进入暗室, 可以使患者在环境、心理、技术操作方面尽快地适应, 提高了患者的应激对抗能力, 缓解了应激反应强度, 使机体维持最佳应对状态, 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3) 荧光素钠是一种强碱性药物, 渗漏后会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和注射侧手臂的钝痛, 严重时会引起皮肤溃破结痂、浅层静脉炎、皮肤肉芽肿、中毒性神经炎等。因此, 注射时要特别注意, 一旦荧光素钠外渗, 应立即用酸性溶液敷患处, 促进吸收, 并采用止痛措施。

(4) 造影后, 护士应告诉患者注意事项并进行简明扼要的疾病健康指导, 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康复效果。

经护理干预后, 2种造影的干预组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农凤琳, 钟小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10) :1738.

[3]郭九玲, 刘文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关性副反应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研究, 2005, 19 (4) :724.

上一篇:双语课程示范园下一篇:操作平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