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置换

2024-11-01

血管置换(共4篇)

血管置换 篇1

上腔静脉综合征 (superior vena cana syndrom, SVCS)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上腔静脉完全性或部分性阻塞, 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 出现上肢、颈面部发绀、水肿, 及上半身浅静脉曲张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 如肺癌、恶性纵隔肿瘤等, 既往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近年来, 人们已成功地对SVCS进行原发肿瘤根治性切除、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 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06年2月—2008年12月, 我院共行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 效果满意, SVCS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其独特性, 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7例, 其中男性6例, 女性1例, 年龄33~63岁, 平均年龄48.5岁。SVCS的原发病为肺癌5例, 恶性胸腺瘤1例, 恶性纵隔脂肪瘤1例。手术均行肿瘤根治切除 (2例行纵隔肿瘤切除, 5例行肺切除, 均同时清扫淋巴结) 、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除1例术后因人工上腔静脉血管血栓形成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患者死亡外, 其余6例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患者住院时已经了解自己的病情, 对恶性肿瘤和手术均有紧张、恐惧心理;同时SVCS可造成呼吸困难, 上半身水肿、紫绀, 头痛、头晕等症状, 患者有烦躁和焦虑心理;但患者又期盼得到手术治疗, 以减轻痛苦, 顾虑重重, 担心手术能否成功。这些不利的心理活动均会影响患者的休息, 同时还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使全身血管收缩, 致使患者SVCS症状加重;此外, 不利的心理还可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功能, 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 均对手术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 我们取了以下的护理措施: (1) 提供主动热情的服务, 积极主动与患者多接触、多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尽力使患者达到较好的心理状态。 (2) 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 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 讲明恶性肿瘤也可以通过治疗获得长期生存,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的自信心。 (3) 向患者介绍我院的医疗水平, 主管医师的技术专长, 手术成功的病例及术后SVCS症状缓解的情况, 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4) 做好家属工作, 共同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 (5) 对患者术后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疏导, 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同时注意针对患者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特点, 区别对待。

2.2 加强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 介绍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和要求, 术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护理措施, 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有的患者术后可能需呼吸机辅助呼吸, 术前教会患者如何表示需要进食、变动体位、排便、指示不适等的手势

2.3 术前密切观察SVCS的症状进展, 尽量减轻梗阻症状

根据上腔静脉梗阻程度的不同, 患者可能出现上半身皮肤、黏膜水肿、脑水肿等症状, 因肿瘤的发展或肿瘤感染, 患者紧张、烦躁、活动量过大等因素均可加重症状, 所以, 要密切观察SVCS症状的进展。同时, 采取以下护理措施缓解SVCS症状: (1) 尽力避免加重SVCS症状的因素。 (2)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的同时, 进低盐饮食, 以减轻水钠潴留。 (3) 体位护理。卧床休息, 予以半卧位, 抬高床头30~45°, 有利于上半身静脉回流, 减轻水肿;同时可使膈肌下降, 胸腔扩大增加肺通气量, 改善呼吸困难, 减轻脑缺氧。 (4) 吸氧。梗阻症状轻者, 间断低流量吸氧;若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者则予以高流量吸氧, 改善呼吸困难和脑缺氧。 (5) 适当使用脑脱水药和利尿剂减轻水肿。 (6) 皮肤黏膜护理。由于颈面部肿胀及眼结膜充血, 皮肤黏膜抵抗力下降, 易受损伤和感染, 要加强皮肤黏膜护理, 保持床铺干净整洁, 眼睛分泌物多时及时清理, 并可使用眼外用药。本组1例患者双眼结膜充血较重, 有明显的不适感, 白天使用氯霉素眼药水, 夜间使用红霉素眼药膏, 收到良好的效果。

2.4 静脉输液的护理

因为上腔静脉梗阻, SCVS患者静脉输液有其特殊性, 术前、术后的情况不同应分别对待。 (1) 术前静脉输液护理。术前由于上腔静脉梗阻, 远端静脉回流需由侧枝循环完成, 不能采用上肢静脉输液, 以免加重上腔静脉梗阻, 同时药物不能及时进入体循环而影响术前药物治疗效果。所以, 术前只能采用下肢输液, 而下肢静脉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 且SVCS患者卧床时间较多, 因此下肢静脉输液的护理非常重要。选择较粗的静脉血管穿刺, 输入刺激性较强药物时浓度要低, 同时要经常帮助和指导患者活动下肢, 以避免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 (2) 术后静脉输液护理。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可以用左、右无名静脉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搭桥;也可结扎一侧无名静脉, 用另一侧无名静脉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搭桥, 所以, 术后应及时向主管医师了解手术方式。术后即可采用上肢静脉输液, 但术中若有一侧无名静脉结扎, 避免从结扎的无名静脉同侧上肢静脉输液。

2.5 术后护理

(1) 术后48h内按普胸外科全麻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注意呼吸道管理和肺功能的监测。 (2) 全麻清醒后即取30~50°半卧位, 以利于上腔静脉回流和胸腔引流。 (3) 密切观察上腔静脉回流和SVCS的改善情况:a.头颈颜面部、上肢、胸部水肿一般在术后8~12h逐渐缓解, SVCS症状一般在1~3d消失;b.因术前上半身水肿, 术后2~3d患者的尿量较多, 说明上腔静脉回流较好;c.监测中心静脉压, 它可直观地了解中心静脉压的高低而判断上腔静脉回流情况, 也可作为估计静脉输液量的指标;d.采用上肢静脉输液, 静点通畅也说明上腔静脉回流通畅;e.加强心功能监测, 预防心衰:SVCS患者术后上腔静脉梗阻解除, 短时间内回心血量增加, 使心脏前负荷加大, 此时容易发生右心衰。因此, 密切观察心功能变化, 同时注意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每天体液负平衡500~1000mL;f.注意观察脑水肿恢复情况:部分患者术前可能有轻度的脑水肿, 术中可能使脑水肿加重, 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情况;g.术后抗凝治疗的观察。SVCS患者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后, 上腔静脉压力降低, 血流缓慢, 易致血栓形成, 目前认为人工血管置换术后应行抗凝治疗。一般在术后即开始使用抗凝剂, 此时应注意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的化验结果, 同时观察胸腔引流液量、性质、颜色及口腔黏膜、牙龈有无出血, 皮肤有无出血点, 有无鼻出血, 女患者还应注意月经量, 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主管医师, 明确是否抗凝剂用量过大或过小, 以便调整抗凝剂的用量。本组1例患者术后因抗凝剂用量过小, 导致上腔静脉血栓形成, 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 小结

恶性肿瘤合并SVCS在临床上并非罕见, 近年来逐渐增多, 常规的化疗、放疗效果极差, 大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 SVCS已经能够得到根治性治疗, 并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并肺切除术是普胸外科高难、复杂手术, 术后的并发症率和病死率较高, 所以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 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 术后顺利恢复的重要环节。

血管置换 篇2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45岁, 咳嗽, 咳白色泡沫样痰, 伴胸痛等症入院。胸部CT及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 确定临床诊断为右肺上叶中心型肺癌累及右肺动脉、上腔静脉, 伴右肺门区及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转移, 入院后检查的病理结果为肺小细胞癌, 化疗6周后手术, 从左侧卧位第四肋间进胸, 手术中探查:肿瘤位于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 肿瘤大小约12cm×8cm×6cm, 外侵明显, 侵及右肺动脉主干心包外部分及上腔静脉, 探查后无法行袖式肺叶切除。遂行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 共用7h45min, 输液量3 300mL, 出血量约300mL, 无输血, 手术后复苏顺利, 安全返回病房。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访视

评估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查阅病历了解病人的各项检查, 掌握手术相关信息, 病人术中要使用抗凝剂, 特别注意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 解释术中情况给病人提供心理支持。目前进行人工血管置换例数不多, 对未知的治疗效果, 病人及家属表现出恐惧、焦虑心理。为此, 护士在术前访视时给予心理干预[1,2], 耐心介绍有关人工血管置换知识、置换必要性, 介绍手术医生技术水平和护理经验, 对病人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 使病人情绪稳定, 家属能积极配合。

2.1.2 手术室及用物准备

为了避免切口感染, 要减少参观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出入。为麻醉和术者各准备1个吸引器, 肝素盐水 (生理盐水1 000mL+肝素100mg) 。准备胸科手术器械, 肺钳2把, 不同弧度的数把的无损伤钳, 3-0、4-0、5-0普理灵缝合线, 咨询医生准备合适长度和粗细的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加压止血带、水温毯、冰帽、骨蜡、止血纱布、吸收性明胶海绵、血管气管切割闭合器。手术间其他常规设备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2.2 术中护理

2.2.1 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2.2.1. 1 体位护理

此次手术时间长, 且病人术前经过化疗, 体质相对较弱, 皮肤抵抗力下降, 因而要特别加强病人体位管理, 预防压疮和神经损伤。病人取左侧卧位右进胸, 翻身时避免摩擦, 头部垫头圈, 避免右耳郭直接受压, 骨隆突和受压部位加衬厚棉垫, 必要时贴压疮贴, 每隔15 min~20 min对体位进行动态管理1次, 注意床单是否潮湿及固定好的肢体是否移位。

2.2.1.2输液护理

考虑到术中要阻断上腔静脉, 入手术室后输液部位应选择下肢静脉, 麻醉后行桡动脉穿刺和颈内静脉置管穿刺, 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颈内静脉穿刺置双腔管, 一条管路在上腔静脉置换结束后补液;一条管路监测上腔静脉压, 根据情况及时调节输液输血的速度。准备好呋塞米、甘露醇, 如出现眼睑结膜水肿等脑水肿症状时输注, 输注后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2.1. 3 上腔静脉阻断的护理

头面部、颈项部明显肿胀, 上肢高度淤血时阻断上腔静脉, 回流受阻的静脉血使上腔静脉压急剧升高, 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 对上腔静脉阻断的病人要注意上腔静脉阻断时间以及有无眼睑结膜水肿等脑水肿表现, 上腔静脉阻断时间一般为30min~40min内较为安全[3,4,5]。也有报道称在无明显脑部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 上腔静脉最长阻断时间长达105min, 上腔静脉阻断时间越短越好, 记录好上腔静脉阻断时间, 接近或超过安全时限时及时提醒手术医生, 在控制血压、使用冰帽等方法下可适当延长阻断时间。术中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有报道称上腔静脉阻断无眼结膜水肿病人平均为41.35cmH2O (1cmH2O=0.098kPa) , 准备好甘露醇、呋塞米对有睑结膜水肿的病人术中静脉输注[6,7,8]。

2.2.2 器械护士的护理配合

2.2.2. 1 游离上腔静脉, 建立体内循环

配合离断闭合右肺动脉主干、肺上中下3条静脉以及右主支气管, 清扫纵隔淋巴结后游离上腔静脉及左右无名静脉末端, 器械护士要备好各种弧度无损伤血管钳, 方便术者根据血管位置夹持。左无名静脉末端入上腔处切断后, 递准备好的直径1cm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和普理灵缝线, 进行左无名静脉末端、人造血管、右心耳吻合, 右无名静脉末端及上腔静脉入心房处分别夹无损伤血管钳阻断, 完整切除上腔静脉及右全肺, 用直径1.0cm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分别与右无名静脉末端及上腔静脉末端普理灵缝线吻合, 建立体内循环, 器械护士只有熟悉手术步骤, 动作敏捷, 有条不紊, 才能减少阻断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2. 2 人工血管及吻合口的管理

选择好的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为10mm, 将人造血管进行裁剪, 使之适合于左无名静脉缺损处。泡入1mg/kg肝素生理盐水, 器械护士用20mL注射器抽取肝素液接塑料软管冲洗吻合口, 备好4-0血管普理灵缝线, 为保证内面平滑, 采用连续外翻缝合, 留置最后1针打结收紧前注意排气及血凝块。

2.2.2. 3 止血的配合

手术切除范围大, 用时7h, 失血量多, 静脉和吻合口局部使用肝素抗凝, 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广泛渗血, 血管吻合完毕后游离脂肪作为毡片, 保护吻合口, 器械护士准备42℃热盐水, 利用热量及压力促使血管断端收缩, 起到止血作用, 制作止血小垫 (止血纱布包吸收性明胶海绵) 压在渗血部位。

3 小结

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风险高, 术中最大的危险是引起脑水肿、大出血, 需要手术护士术前充分评估, 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 术中积极主动的护理配合, 才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陈瑞玲, 蒋萍.心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患者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3) :422.

[2]蔡旭柔.心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5) :754.

[3]Koike T, Hirono T, Maruyama Y, et al.A casereportof superior vena cava reconstruction using a heparin-coated temporary bypass tube[J].Nippon Kyobu Geka Gakkai Zasshi, 1990, 38 (2) :298-302.

[4]Spaggiari L, Leo F, Veronesi G, et al.Superior vena cavaresection for lung and mediastinal malignancies:A single-centerexperience with 70cases[J].Ann Thorac Surg, 2007, 83 (1) :223-230.

[5]Shargall Y, de Perrot M, Keshavjee S, et al.15years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with surgical resection of the superior venacava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 2004, 45 (3) :1.

[6]彭忠民, 陈景寒.35例肺癌累及上腔静脉患者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9, 16 (1) :27-28.

[7]刘书友.肺癌侵犯上腔静脉35例手术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5) :94-95.

血管置换 篇3

本研究为预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肥胖对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心肌梗死 (MI) 、静脉血栓栓塞 (VTE) 、再次手术的负面影响, 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各危险因素的组合与手术结果之间的潜在关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心血管风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 使用ICD–9码确认 (术前3个月为准) 。随访患者术后发生心肌梗死 (MI) 、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或再次手术情况。随访时间截止2012年1月。

1.2 ICD-9编码

ICD–9码是根据一个给定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目定义。研究表明使用ICD–9码确定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中风有96%的特异性和95%阳性预测值, 但灵敏度低 (76%) [6]。例如, 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被放置在2个危险因素组, 编码为2;而同时有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的患者被放置在4个危险因素组, 编码为4。每个风险因素进行单独统计。将患者分为1~13个不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组合。

1.3 方法及统计学处理

1.3.1 个体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对每个病例术后产生的结果 (MI、VTE、返修手术) 作为因变量建立独立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年龄和性别) 为诱因产生的术后结局作为协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所有3个变量进入一个模块。计算OR值。

1.3.2 MI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

因为随访心血管事件数据不完善, 仅以MI作为因变量创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年龄、性别、手术类型 (THA、TKA或两者兼具) 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 (0、1、2、3、4) 作为协变量。计算OR值, OR值表示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及风险因素组合的β系数的指数。

1.3.3 静脉血栓栓塞和再次手术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

使用2个独立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患者确诊发生VTE的时间或进行返修手术的时间作为计算生存时间;没有发生VTE或进行再次手术的患者时间设定为2012年1月1日 (最后随访日期) 。年龄、性别、手术类型 (THA、TKA或两者兼具) , 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目 (0、1、2、3、4) 作为协变量进入一个模块。计算危险比 (HR) 。

1.3.4 心血管危险因子组合

如前述, 每个患者被分配到1~13个不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组合里, 代表所有可能的组合。对心肌梗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对VTE和再次手术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和所有14个集群进入模型。首先在模型里排除P>1.0的风险因子组合。计算OR和HR, 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因素组合的β系数的指数。

所有的分析, 统计意义设定为P<0.05。所有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基本临床资料及危险因素

分析318例关节置换术 (TJA) 的临床特征 (表1) :208例 (65.4%) 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 101例 (31.8%)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 9例TKA+THA (2.8%) 。平均年龄 (64.5±9.8) 岁, 女性患者为59.8%。有35.8%的患者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6.8%有1个风险因素, 22.3%有2个风险因素, 3.5%有3个风险因素, 1.5%有4个风险因素。平均随访 (2012年1月1日截止) 为48个月 (范围24~72个月) 。

2.2 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共有35例患者 (11.0%) 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发生26例 (8.2%) , 再次手术是39例 (12.3%) 。静脉血栓栓塞平均时间的 (296.7±87.5) d, 再次手术平均时间 (369.8±340.6) d。

2.3 个体心血管危险因素

对年龄和性别调整, 个人的风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I与术前高血压[OR=1.53, 95%CI (1.391, 1.70) ]和糖尿病[OR=1.51, 95%CI (1.38, 1.72) ]显著相关。血脂异常和肥胖与术后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无关。在这项研究中的4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并未显示出与术后VTE、再次手术的风险增加有关。

2.4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的风险

校正了年龄、性别、手术方式,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与1~4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明显相关, MI的风险增加。校正后MI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见表2。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校正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和风险因素的数目, 显示对合并有1~3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发生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并没有增加。而所有4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对术后VTE的可能性显著增加[OR=3.35, 95%CI (1.00, 10.56) , P=0.05], 见表3。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校正年龄, 性别, 手术方式和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数目作为协变量, 显示再次手术与任何数量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均不存在关联。

2.5 不良事件风险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组合

校正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和风险因素组合后, MI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13个组合里面的9个危险因素组合与MI显著相关, MI的风险显著增加。除了4个因子组合外, MI风险最高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组合[OR=2.2, 95%CI (1.6, 2.4) ]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组合[OR=2.2, 95%CI (1.6, 2.7) ], 见表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里校正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和风险因素组合后, 13个危险因素组合里并没有显示VTE和再次手术的可能性有所增高。

3 讨论

本研究评估了术前心血管危险因素 (单独或组合) 与THA和TKA后发生MI、VTE以及再次手术的关系。虽然已有文献[1, 4, 7]报道术前合并症和术后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但大部分的研究由于受方法学的限制, 降低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本研究探讨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组合与接受THA或TKA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关系。Jain等[7]报道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的风险因素与矫形术后短期并发症等不良事件有关。笔者的分析也表明THA和TKA术后心肌梗死的风险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目增加而上升。虽然血脂异常、肥胖与MI的风险增加无关, 但这些危险因素与糖尿病或高血压的MI风险增加相关。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的4个最危险的危险因素组合均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 提示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Gandhi等[8]也认为糖尿病是TJA术后第一天病情预测因子。也有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已被证明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5], 其机制可能是手术的生理应激促进或增强病理生理过程导致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Kikura等[9]描述合并心脏和/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在各种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中发生动脉、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升高。糖尿病、高血压、肥胖3个危险因素组合而成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会发生致命的脂肪栓塞[10,11]。术后发生VTE的风险与4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组合成的代谢综合征明显相关, 可以推测, 直到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临床出现前, 早期有利于炎症和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可能在临床上体现不出来。

本研究有局限性, 比如, 对心肌梗死、静脉血栓栓塞、再次手术仅仅依靠随访完成、样本量较小等。虽然结果表明预测围术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重要性, 但无法了解各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和对预后的严重程度的影响, 也无法衡量药物和生活方式在术后发生不良事件中的作用。但是降低各个风险因素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明确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些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的与术后心肌梗死和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相关。本研究结果突显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代谢综合征的潜在TJA患者术前评估的重要性, 为给予适当的术前干预及选择治疗方案进行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心血管风险因素识别对预测术后并发症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317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随访, 采用Logistic回归和生存分析探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危险因素与术后心肌梗死 (MI) 、静脉血栓栓塞 (VTE) 和再次手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 (OR=1.51, P<0.05) 和高血压 (OR=1.53, P<0.05) 是术后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各危险因素增加, MI风险显著增加;所有4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组合存在 (OR=2.39, P<0.0001) 时。1、2或3个的危险因素单独或组合时, VTE的风险并没有显著改变, 而当4个危险因素同时出现时, VTE风险显著增加 (OR=3.35, P=0.05) 。此外,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返修手术的发生率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MI和VTE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各自组合的风险增加, 而且需要进一步评价, 以便取得更好的预后效果。

血管置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60例, 致伤原因分别是:交通事故伤41例, 高处坠落伤13例, 打击伤6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各30例。其中实验组男12例, 女18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9.16±1.24) 岁, 发病时间为0.5~13h;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 (41.23±1.65) 岁, 发病时间为1~11h。所有患者均有恶心、呕吐、头疼等临床症状, 通过头颅的CT检查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患者的以上条件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均进行生命体征检测, 同时给予缓解血管痉挛、镇痛、脱水等常规药物治疗, 给予止血药。在术后12h内, 给予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或者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 防止血管痉挛。持续腰大池引流:以患者的第三、第四腰的间隙椎为穿刺部位, 穿刺后测定颅内压, 使用腰大池引流装置, 将脑脊髓液放出, 放置导丝, 沿导丝放入导管, 进行持续引流, 根据患者的颅内压和脑脊髓细胞液情况调整引流量, 每天都需将引流液进行细胞学检验, 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300×103/L时, 可将引流管拔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以患者的第三、第四腰的间隙椎为穿刺部位, 穿刺后测定颅内压, 注射生理盐水, 放出相同量的脑脊液, 反复操作10次, 每天进行1次, 每天都需将引流液进行细胞学检验, 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300×103/L时, 则停止再穿刺。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0.00% (9例) 较对照组患者56.67% (17例) 明显降低, 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 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较为常见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较高, 主要的致死因素包括蛛网膜下腔的再出血、血管痉挛等, 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血管性痉挛, 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3]。研究证实[4], 血管痉挛是由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 脑脊液中的成分引发脑血管平滑肌收缩, 造成大脑皮质的缺血, 而发生痉挛的现象。脑脊髓液置换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防治血管痉挛的重要方法, 将脑脊液放出, 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进而防止血管痉挛[5]。

本文显示, 持续腰大池引流及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均能有效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 实验组患者血管痉挛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差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防治血管痉挛方法, 同时需注意控制引流量, 并做好穿刺部位的护理。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脑脊液置换术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例患者, 随机进行分组, 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每组患者均为30例。实验组的患者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 对照组患者给予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0.00%较对照组患者56.67%明显降低, 具有显著差异 (P<0.05)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 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运用持续腰大池引流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迟发性血管痉挛效果明显优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 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防治

参考文献

[1]付志新, 张津华, 赵燕, 等.两种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11) :1176-1178.

[2]张乃崇, 赖廷海.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08, 14 (1) :32-35.

[3]关心, 邓忠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5) :1148-1152.

[4]刘曼, 王立法.大量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2, 34 (4) :571-572.

上一篇:抓住班组安全关键点下一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