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收眼底近反义词

2024-06-15

尽收眼底近反义词(精选6篇)

尽收眼底近反义词 篇1

典故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二章:“他们徒劳无功的努力都被我尽收眼底。”

近义词

一览无遗

反义词

云遮雾罩

英文翻译

have a panoramic view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全部看在眼里

成语举例: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湖光山影,秀丽景色可尽收眼底。”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全部看遍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现代

造句;

1、我站在万寿山上居高临下,颐和园的景物尽收眼底。

2、站在山头,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3、我们在埃菲尔铁塔上眺望,全市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4、天气明朗时,登高望远,方圆百里的景物尽收眼底。

5、站在山顶,万花山下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

6、登上天都峰,极目远望,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7、他的每一次回眸,看似眺望两眼窗外的风景,实则将她尽收眼底,对于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心知肚明,于是每一次的目光相对,她都会轻轻的低下头,留一脸绯红给他,如同窗外燃烧的彩霞。

8、杭州西湖水波如镜,倒映着四周的秀色层峦,泛舟湖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1.凝重的近反义词

2.平静的近反义词有哪些

3.持久的反义词_持久的近反义词与例句

4.小学语文近反义词复习及练习题

5.蜿蜒的近反义词是什么

6.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之近反义词汇总

7.信任的反义词

8.懵懂的反义词

9.拮据的反义词

10.误解的反义词

尽收眼底近反义词 篇2

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根本,语言构建于词汇间组织有序的序列中,语法则充当了这些序列的催化剂。没有语法,语言可能会显得支离破碎;而没有词汇,人类将无从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语学习开始的第一刻便开始了英语词汇的记忆与积累。大多数学生都将词汇习得置于英语学习的首位,而学生问得最多的便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记单词?”英语词汇经过古英语(Old English),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的变迁变得愈发充盈,词汇量之大,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占据首位。当然,一个人能掌握的词汇量是有限的;同时,日常表达并不需要多“无穷”的词汇量。即便如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记忆更多词汇仍然是让很多学生倍感头疼的问题。因为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水平,词汇量越大,对输入语言的理解越好,输出语言的质量也越高。

词汇习得研究通常将词汇知识划分为接受性知识(receptive knowledge)和产出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前者主要指在听、读过程中能识别词汇意义的能力,后者则主要指学生能利用相关词汇知识进行说、写等语言输出的能力(Nation[1],2001)。不难得出,接受性词汇在数量上领先于产出性词汇。另外,如何将更多的接受性词汇转化为产出性词汇是很多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词汇习得策略伴随着词汇习得的研究应运而生,传统的英语词汇习得策略,如拼读记忆法,根据英语字母的发音规律,将音标标注与字母对应起来,建立字母群落和序列。联想记忆法,将英语词汇的结构与相关意义进行发散式联想记忆。循环记忆法,通过反复记忆,循环往复,但通常收效甚微,学生们普遍认为耗时耗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大量的听、读材料的输入,加大偶然性词汇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并最终将反复的偶然习得转化成学生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知识。

二、近、反义词学习与英语词汇习得的关系

与大量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相比,将近、反义词的学习与英语词汇习得结合的研究却不多见。英语词汇中的近义词数量之多,很大程度上是其对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其他外语的借用的结果。而英语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同义词,语义关系相似的词汇往往在其使用语境上各有不同,有的较正式,有的较非正式,而有的近义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当微妙。因此,笔者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往往会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引入相关近义词的介绍。而对于差异较大的近义词,也会顺势引导,指出其所适用的不同语境。这样,不仅可以复习之前学过的词汇,又能在一定语境中,在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的情况下适时增加词汇摄入。同时,笔者也会将语义相对,抑或相反的词并置一起进行教学,对比鲜明,加上篇章内容语境的帮助,在增进学生词汇量的同时,又加深了词汇习得。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词汇习得的宽度和深度。

不过,有关词汇学习的理论,Higa[2](1963)经过对一组互有关系的词与一组毫无关联的词的研究,指出词汇间的语义关系联系越紧密,学习难度越大。也即,相互联系紧密的词比毫无关系的词更难掌握。邓燕平(2007)[3]也指出“如果教师一味地把同义词放在一起传授,或者使用同义词教学不适度而又解释不详尽,片面追求词汇的数量,忽略或牺牲词汇的质量和深度,就会产生反教现象……它们之间的区别却会互相干扰……如果错位,便词不达意,语不得体,交际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反义词在英语教学的引入,还指出授课不当,解释不清,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Laufer[4](1990)也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近似语义关系的词汇引入或教学会降低学生的词汇习得。一方面,因为语义关系相近,使得学生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也使得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焦虑。另一方面,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对近义词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只要能清楚表达某意义的一个词汇就已足够,对其意义相近的词汇则并无多大兴趣。

针对上述观点,也有研究提出反证,Stuart Webb[5](2007)则通过其在日本进行的实证研究提出反证,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已知、已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引入相关的近义词汇比起让学生学习与已知词汇完全不相关的词汇要容易。该研究将接受性词汇知识和产出性词汇知识都纳入其中,多方面展示了适当地对已知词汇的近义词汇引入并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相反,会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三、任务型教学中近、反义词的引入

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会根据篇章内容、体裁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复述(retelling),解释(paraphrase),下定义(definition)及词汇或词组替换(substitution)等。复述,要求学生对篇章的整体把握和概括,以及语言的组织架构,并避免使用篇章中的原文;解释,主要针对文中的长句、难句而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使意义明朗化;下定义,则针对一些单词的解释,要求学生用英语对某些词汇进行解释;相对于之前所述任务类型,词汇或词组替换则显示的是近义词汇或词组的引入。

复述(retelling)可以在所学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可以组织学生听音频材料后组织进行,后者对学生语言技能要求更高。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与文本或音频中语义关系相似的词汇或词组避免字字重复原文内容,而笔者也会选择适当时机提醒,激活相关的近义词汇。解释(paraphrase)对学生英语的驾驭能力要求很高,不仅停留在词汇层面,在句型结构上也要求学生转难为易,化繁为简;若能较好地掌握一些词或词组相应的近义词、词组,则能较为轻松地将原文意义还原。而且,往往近义词、词组的搭配也相似,因此,对已知词汇搭配知识的掌握顺势转移(transfer)到新的近义词、词组中。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记忆。很多词汇记忆研究表明,词只有在联想网络中才能更好地被记忆并储存。而近、反义词在任务教学中的引入,即使从一词联系到更多词(相似或相对)的纵式联想。例如,it occurs to somebody something相当于somebody comes up with something,纵式近义结构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输出更丰富,无论是在写作还是翻译中,并有效地避免了一词多用的尴尬。

上述的近、反义词的语义联想,“……形成语义对或语义网,使生词拥有牢固的附着点,从而扩大原有的组块或形成

英语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者的关系

方渝萍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调查显示,凡学习态度端正、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学习策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而学习成绩不好的或成绩提高较慢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利用学习策略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要采用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策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学习者英语学习态度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凡英语学习优异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善于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学习者为了更成功地、更自主地、更愉快地学习语言所采取的各种行为。自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以人为本”,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心智认知活动。于是,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应运而生。许多语言学家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大同小异,如Cohen(1990)的定义是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learning processes which are consciously selected by the learner.”(“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地选择的各种学习过程”);Rubin(1975)的定义是“The techniques or devices which a learner may use to acquire knowledge.”(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为了获取知识而使用的技巧或方法”)。广泛的研究表明,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O’Malley and Chamot(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和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社会/情感策略)三类。他们的研究发更有序的组块,促进记忆……这种语义联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牢固的组块,能有效地促进记忆效果”(靳德海[6],2007)。

至于有研究者提出的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因为讲解的不深入,对有明显区别的语义对不进行区分会造成“反教”现象,则视教师的具体操作和具体的任务设计而定。对于那些有明显差别的语义对或语义网,教师应充分展示其不同之处,并以例句作出具体说明。

四、结语

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是新词汇的不断摄入,也是新旧词汇进行联想、重组的一个过程。本文所提到的近、反义词的纵向联想只是词汇联想、重组的其中一个方面。通过新旧词汇间的重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掌握的一些隐性词汇,并将其纳入原有序列,从而形成词汇组块,将其充分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中,通过不断操练,持续巩固,使隐性词汇转变成接受性词汇,再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出转化成产出性词汇。总之,只要适时适当地将新旧词汇组成近、反义词块,并通过各种任务设计反复使用、操练这

现,在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使用认知策略占53%,元认知策略占30%,社会、情感策略占据17%。笔者针对所任教的04级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做了一次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涉及到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等方面的30个问题。问卷目的是调查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程度,了解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二、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分析

本次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已完成四学期大学英语学习的我校04级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涉及金融、会计、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经济学、法学、国贸等不同专业。本次共回收约1130份问卷,剔出未按照要求答题的问卷(如未将答案填写在表格内、未完成整份问卷、对单项选择给出多个答案的问卷等),最后选定1000份有效问卷,经过机器阅卷得出数据,并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再次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出本调查结果。

1.元认知策略分析。

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涉及到“提前准备(者)”(advance organizers)、“集中注意”(directed attention)、“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事先准备”(advance preparation)、“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延迟表达”(delayed production)、“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等策略。本次英语学习策略问卷涉及到以下几个元认知策略问题:

(1)你在上英语课前是否预习?

A.每次课前预习B.老师布置才预习

C.有时会预习D.根本不预习

分析:选A的人数仅占7.1%,选B的人数也仅占8.4%。这说明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好的advance organizer(提前准备者)。另外,选C的占62%,“根本不预习”的人有22.5%。

(2)你喜欢在早晨大声朗读单词和课文吗?

A.喜欢B.不喜欢C.悄悄读

分析:一日之计在于晨,空气清新的早晨是人一天中最容些组块,相信会对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摘要:本文探讨了近、反义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与宏观的英语词汇习得之间的关系,指出近、反义词对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某些任务的重要性,并提出以近、反义词为横向联想的语义对或语义网,将会为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关键词:近义词,反义词,词汇习得,联想

参考文献

[1]Nation,I.S.P.Learningvocabulary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25.

[2]Higa,M.Interference effects of intralist word relationships in verbal learning[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3:170-175.

[3]邓燕平.谈英语同、反义词教学中的‘反教’现象[J].惠州学院学报,2007(2):68-69.

[4]Laufer,B.Words you know:Howthey affect the words you learn[M].In J.Fisiak(Ed.),Further insights in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573-593.

[5]Webb,S.The effects of synonymy on second-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7:120-136.

尽收眼底近反义词 篇3

关键词:“形反义近”词对  转喻  突显原则  焦点理论  ECM模型

一、引言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因此,反义词对是以词义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为联系依据形成的词义集合(黄伯荣、廖序东,2011)。我们所研究的“形反义近”词对正是反义词对的一类特殊现象。从概念层和词汇化角度上看,“形反义近”词对即“形式上互为反义词对,但在意义上为同义词对”的语言现象。由于词义本身存在多义性等复杂的情形,反义词对中词与词之间并不构成完全整齐的对应,而是呈现词与词之间、词与义项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等反义对应的复杂情形。因此,为了更详细、精确地解释此类语言现象,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以此类反义词的单项义素作为比较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形反义近”词对在英汉语中存在普遍,用法灵活。与普通的反义词对不同的是,它们并不以对举的形式出现在相对的语境中,而是可以独立承担、揭示事件或现象的共同结果的词对,更多地体现出语义的相似性。

二、相关研究

(一)英汉“形反义近”词汇研究概述

据国外有关文献显示,以往国外语言学家对英语中反义词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对反义现象的分类、反义义素的收集和整理上(H. J. Schmid,2001)。他们更多地是以在反义词对的研究中所发现的结论作为依据,在特定的反义语义场内继续研究反义词对的形成方式、演化过程以及各种特征,并进行分析与归类,以此来完成研究目的。针对国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我们通过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关键词“反义词”和“认知”,发现国内语言学界对反义词对现象的研究方向主要着眼于反义词对的义素不对称现象(沈家煊,1997)和语言功能上(张维友,2010)。综观国内外文献,这一现象尽管都有所涉猎,但都作为研究近义词的一小分类,只是粗略地进行了一下概述,并未深入研究。本文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用转喻模式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1.焦点理论与突显原则

焦点-背景(Figure-Ground)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主要体现在人们通过分析事件的部分来了解整体的一个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选择事件中某个显著的,易于理解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为焦点在某个特定的语境(即背景)下来理解整体范畴。这种以某个突显的特征来认识或指称整个事件的认知过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Leonard Talmy,1972)。毫无疑问,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甚至是婴儿,人们总是先经过感知和体验部分,再结合认知加工形成整体概念和意义,最终用语言或声音表达实际信息。

2.事件域模型(ECM)

ECM(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是一种兼顾线性和层级性的分析方法,不仅符合人们的正常认知规律,而且对于静态和动态场景均适用,可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以及语义和交际层面中的诸多现象。(王寅,2007)

图1:ECM的基本构成要素

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认识世界,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于大脑之中(王寅,2007)。语言的表达是建立在对具体事物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逐步的概括和整理而总结出的一套抽象概念。上图中整个虚线框内发生的一切都在一个事件域中,考虑到所有事件之间总存在着联系,并不能完全将它们分离开来,因此采用虚线框来表示一个事件域。ECM分析法的主要特征是层次性分析,由行为(Action)和事体1(Being)两个核心要素组成一个事件。行为和事件都可以逐层分析,分解成若干个子行为和子事体,并且可以分成更多的元层级2,体现出一定的层级性;相同层级的行为和事体之间又密切联系,体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李勇忠,2005)

3.认知转喻模式

当代语言学家普遍认同转喻认知模式是以显著代替不显著的语义理解过程。因此,转喻在产出时的立场是说话主体在特定的语境中所选择的,根据自身的知识、条件和出发点等因素对所要表达的语义在同一个事件范畴内进行换位思考,实现视角的转换。鉴于上述理论,在分析事件域模型时,需要依靠语外信息手段并运用事件中的部分信息或借用相关要素来表示整个事件,这也是一种以部分代表整体的转喻在起作用。

三、基于语料库的“形反义近”词对语义分析

前人对反义词对的研究往往甚于近义词对,而把近义词对归到词义辨析的范畴中去研究。本文根据近义词对的前期研究,采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对近义词对进行语义细分,从词对的形式上对词义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这类词对的语义演变过程的规律和特征。

(一)英语“形反义近”词对语义分析

英语中这类词对通常单个词出现在句子、短语中,或直接以单词形式使用在语言中。根据它们对语境的依附情况,可以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语境内反义,即需要依附语境存在的词对,一旦离开语境,它们的词义就截然相反;另一类则是语境外反义,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可以交互使用的词对。

我们先对语境内反义词对进行分析。如:

(1)a.Team1 best Team2.

best=【+win】【+trump】

b.Team1 worst Team2.

worst=【+defeat】【+pip】

(2)a.The town has came very down at heel.

came=【+become】【+turn】

b.The town has went very down at heel.

went=【+get】【+grow】

从语义成分分析结果看,在例(1)中, “best”的动词义是“get the better of”,可作 “to be the best”解;而“worst”的动词义是“defeat completely”,可作“make one the worst”解。同理,在例(2)中,“came”是“arrive or reach a state ”,后常常连接不好的、消极的状态,而“went”是“enter or assume a certain state or condition”,通常也和负面情况一起使用。由此可见,在一个糟糕、不容乐观的特定语境中,“came”和 “went”都可以用来表示“turn into a negative situation”。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例词对形式互为反义,但在语义表达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对语境外反义词对进行分析。如:

(3)a.Valuable=【+precious】【+important】

b.Invaluable=【+worthy】【+priceless】

(4)a.Loose=【+free】【+release】

b.Unloose=【+liberate】【+rid】

这里所列举的两组例子中,有两个词的词根是相同的,“形反”是因为其中一词发生派生变化,增添了看似代表否定含义的前缀“in-”和“un-”,使得两个词在形态上表现出相反的情况。在对它们进行成分分析后,尽管它们意思相近,但带有前缀“in-”和“un-”的单词更多具有动词性的义素。如“invaluable”可作“make something valuable”解,而“valuable”就只能单纯地用来形容“something is precious and important”;同理,“loose”可作“make something loose”解,而“unloose”则作“grand freedom from”解。带有前缀“in-”和“un-”的单词强调动作的产生,焦点为动作施体,后者强调的则是事体的状态和性质,焦点为受体。

我们根据收集到的语料分析,英语中“形反义近”词对主要以依附语境的前提而存在。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就针对第一类词对展开分析。

(二)汉语“形反义近”词对语义分析

与分析英语“形反义近”词对的步骤相同,我们对汉语中这类词对也进行语境外反义和语境内反义的分类。考虑到汉语中此类现象的种类繁多,形成的方式也比英语复杂,为更加清晰地分析词对的类型,我们根据词对的形成方式,对语料进行再分类,总结出汉语“形反义近”词对形成的方式有词类转化、语体转化、词形转化、情感替代四类。其中,词类转化和语体转化是属于语境内反义,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出近义关系;词形转化和情感转化则是属于语境外反义,可以单独使用,表达相近的语义。

下面,先对语境内的汉语形反义近词对进行分析。

1.词类转化,以活用为主

(5)a.大胜=[+完全][+胜利]

b.大败=[+彻底][+打败]

例(5)与例(1)的情况相似,都是基于焦点——背景理论,采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式,对所要强调的焦点进行突显,动作的指向不同,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2.语体转化,以口语化为主

(6)a.烟头儿    头儿=[+香烟][+烟蒂的最前端]

b.烟屁股    屁股=[+香烟][+香烟的最末端]

这组词指称的都是物质世界中的同一项事物,即香烟的一部分,但是突显的部位是不一样的。例(6)a选择的焦点是从烟蒂出发的,例(6)b选择的焦点则是从整支香烟出发的,因此,尽管指代事物都一样,但出发点不同,视角就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这种转化方法常见于口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体现出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意义的表达。

接着,我们对语境外的汉语形反义近词对进行分析。

3.词形转化,以添加否定词为主

(7)a.我去。

b.我非去。

例(7)这两句话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结果,即说话者确定自己会去,但表达的肯定程度有差别。b比a更为肯定,而这种肯定成分受益于“非”字。若我们把b还原成一个整句,就会发现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我非去不可”。由此可见,汉语中所谓的添加一个否定意义词,实际上是采用双重否定表肯定并以此加强语气,只是出于表达的需要,把“不可”省略了。这与例(3)、例(4)中的前缀 “in”和“un-”不同,例(7)中添加“非”是用来加强语气的,而例(3)和(4)添加“in-”和“un-”是出于动词化的。

4.情感转化,以褒贬义的使用为主

(8)a.好人上天堂    上=[+荣登][+幸福]

b.恶人下地狱    下=[+跌落][+苦难]

“上”和“下”无疑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在表达“去到”这个方位动作时,虽然动作相同但带有的情感是相反的。这里是从“情感反义”转换到了方向反义,实则也是说话人为了突显自己的感情色彩而使用的。

综上转化的分类,我们收集了充分语料并进行了统计,发现汉语中“形反义近”词对以情感转化为主。因此,我们在下文就以分析情感转化类的词对为主。

(三)小结

在上文所述的例子中,我们先对词义进行成分分析,再对所得到的义素进行筛选,选择相近的成分作为焦点使用到语境中,由此来完成语义的表达。可以说,正是因为义素中有相近的成分,这些词对才能达到在形式上相反但实际意义相似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英汉语都有不同的词类的“形反义近”词对,如名词(“inhabitant”和“habitant”,“烟头儿”和“烟屁股”),动词(“loose”和”unloose”,“大胜”和“大败”)和形容词(如“valuable”和 “invaluable”,“热闹”和“好不热闹”)等词类;同时,也都存在着词性活用的情况(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但英语中这种特殊现象对语境的依附性比较强,如表动作的前缀“in-”位置受限,只能固定在词首(这里的“in-”不表示否定,而表示动作);但汉语的添加词出现的位置不受限制,可出现在词首,如“非去不可”,也可出现在词中,如“差不点”(这里的“非”和“不”仍表示否定意义,构成双重否定表肯定,加强语气作用)。此外,汉语中“形反义近”词对还可以用来表达相反的感情色彩,如“上”做动词时,表达的是肯定、赞许的积极情感,而“下”则体现了说话者的否定,鄙夷等消极的情感。

四、英汉“形反义近”词对的转喻机制

转喻是发生在一个范畴内的一种认知机制,以部分代表整体,或整体来代表部分,也可以部分代表部分,这与事件域模型中的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层与整个事件的关系有着相同的特点。两者都是针对一个事件的认知解读,运作的机制也是相同的过程,因此能够联系起来,帮助说话者完成在某个事件域中突显焦点的目的。而焦点的选择也是通过对该事件细分至元层级后进行成分分析后所得到的,即说话者表达的信息核心。因此,转喻是一种能把一个复杂的事件细分至元层级,并通过成分分析迅速寻找到焦点,并准确完成信息传达的一种认知模式。

(一)英语“形反义近”词对的转喻过程

上文提及英语“形反义近”词对主要以语境反义词对的形式存在,为使研究更具有意义,下文选择对语境反义进行转喻认知解读。如上文中的第一组。

(1)a.Team1 bests Team2→A(行为)=bests  B(事体)= Team1

b.Team1 worsts Team2→ A(行为)=worsts  B(事体)=Team2

通过对例(1)中事件的元层级化,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属于不同的事件,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事实。因为两者的事体选取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转喻过程也是不一样的。例(1)a中行为是“bests”,作为事件的行为(Action),决定了事体(Being)的选择,它是为突显 “Team1”这个焦点是为胜利者而服务的,因此,这个事件中,“Team1”是突显的对象,“Team2”是起衬托作用的背景。因此,我们在认知这个事件时,通过行为“bests”这个事件的一部分来理解“Team1 is better than Team2”这整个事件,完成了说话者为突显“Team1”的转喻过程。再来看例(1)b则是以“worsts”这个事件域中的行为,决定该事件中的事体“Team2”。因此,在这个事件域中“Team2”为焦点,而“Team1”则为背景。因此,“worsts”这个行为作为事件的一部分,驱动了整个事件“Team2 is worse than Team1”的转喻认知过程。

(二)汉语“形反义近”词对的转喻过程

英语的“形反义近”词对的存在对语境的依附性强,因此对它的认知解读是从事件域的元层级中选择作为焦点的行为开始转喻的过程。而在汉语中,“形反义近”词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说话者的情感因素影响,是有事体来驱动整个转喻认知的过程,因此,对于汉语“形反义近”词对的分析,我们从事件域中的元层级的事体选择开始。例如:

(8)a.好人上 天堂。→B(事体)= 好人    A(行为)=上

b.恶人下 地狱。→B(事体)= 恶人   A(行为)=下

因为例(8)中,事件a和b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所言,因此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域,但它们表述的却是同一个事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两个事件域的元层级是不一样的,而针对的却仍是同一个范畴内的结果。因为这两个事件的认知受到事体情感的影响,所以我们先进行的便是对事体的选择。例(8)a中事情表达的是褒扬情感,说话者要突显的是事体“好人”,同时也决定了事件域中“上”这个行为。“好人”作为事件域中的焦点,天堂是衬托它的背景,通过“好人”这个事件域中的一部分,我们就能感知到说话者要表达的整句话的意思,也就成功地完成了对这句话的转喻认知解读。同理,说话者在表达例(8)b中的事件时,突显的是“恶人”这个对象,因此它成了事件域中的事体,那么“下”便是说话者用来损贬事体的行为词。在这个事件中,“恶人”是突显的焦点,“地狱”是背景,我们用转喻进行认知时,通过突显的焦点“恶人”这个事件的事体自然地联想到了整句话要表达的意思,由此完成了转喻的过程。

(三)小结

我们通过对英汉语言中“形反义近”词对的转喻认知的分析,发现英语中这类词对的转喻对语境的要求比较高,而汉语中这类词语受说话者的情感影响比较大。在转喻的过程中,尽管两种语言都可用ECM模型进行事件剖析,也都能通过焦点原则进行分析,但两者的分析步骤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英语中,要完成转喻的认知,只有联系语境,从行为出发,寻找事体,才能准确地认知特定的事件。在汉语中,则是先从事体着手,感知说话者对事体的情感褒贬,再联系其行为,从而完成整句话的认知。

总的来说,英汉语言中“形反义近”词对的转喻认知既有相同点,也存在着差异。两者的共同点是对事件的元层级化,即在转喻认知的准备阶段,均可以进行事件剖析;两者差别是对事件的分析顺序,即转喻认知的进行阶段,英语由动作驱动事件的发生,汉语由事体引导事件的进行。

五、结语

本文采用焦点理论,从突显观角度,通过建立ECM模型,对“形反义近”词对进行转喻认知,考察了英汉语言中这类词对在认知解读过程中的异同。通过重点研究“形反义近”词对在英汉语中转喻的认知过程,结合词对的成分分析结果,分析探究了英汉语中这类特殊词对的现象。我们发现英汉语中“形反义近”词对均可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得到准确地解读。这对日后对比研究英汉语言中的特殊词对在分析方法和理解过程上有着启示作用。

注释:

①事体即“事件的主体”。

②元层级是根据元语言概念提出的一种句子分层概念,在这里指对

象语句最基本的语义层。

参考文献:

[1]Brown,G.&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Leonard Talmy.Semantic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Atsugewi[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2.

[3]Richards,J.C.,J.Platt & H.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4]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Wesche,M.& T.S.Paribakht.Assess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depth vs.Breadth[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6.

[6]West,M.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M].

London:Green Company,1953.

[7]程琪龙.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A].外语教学,2001,(3):

1-4.

[8]张维友.英汉语同形词对比[A].英汉语与词汇对比研究[C].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3):150-169.

[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49-250.

[10]江晓红.认知语用研究:词汇转喻的理解[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9.

[11]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2005,(6):

40-46.

[12]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

教学与研究,1997,(3).

[1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38-241.

[14]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10-15.

近反义词 篇4

反义词

爱戴——憎恶 保留——清除 悲伤——高兴 冰冷——火热 不朽——腐烂 残忍——善良 潮湿——干燥 沉闷——活跃 成功——失败 成熟——幼稚 诚实——虚伪 崇高——卑微 踌躇——果断 纯洁——肮脏 纯熟——生疏 慈祥——凶恶 从容——慌忙 粗糙——光滑 粗壮——细弱 错误——正确 得意——失意 惦记——忘记 调皮——老实 陡峭——平缓 端庄——轻浮 短暂——漫长 厄运——幸运 放弃——坚持 复苏——衰败 干旱——湿润 尴尬——自然 割舍——保存 个性——共性 恭敬——傲慢 贡献——索取 和蔼——严厉 黑暗——光明 厚实——单薄 怀疑——相信 欢悦——悲伤 饱经风霜——饱经沧桑

风雨同舟——同舟共济

久别重逢——阔别重逢

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溜之大吉——逃之夭夭

面目全非——面目一新

年过花甲——年事已高

排山倒海——翻江倒海

千方百计——想方设法

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不甘落后——自甘堕落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炯炯有神——目光呆滞

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面目全非——依然如故

身无分文——腰缠万贯

生机勃勃——死气沉沉

水落石出——石沉大海

随心所欲——缩手缩脚

望而生畏——无所畏惧

无言以对——对答如流

心惊肉跳——镇定自若

有声有色——平铺直叙

震耳欲聋——鸦雀无声

恭敬——恭顺 恭敬——尊敬 顾惜——怜惜 光辉——辉煌 果然——果真 豪迈——豪爽 和蔼——和善 和谐——协调 赫然——显然 呼唤——召唤 呼啸——咆哮 呼应——答应 欢跃——欢腾 荒唐——荒诞 荒野——荒原 慌忙——慌张 黄昏——傍晚 悔恨——懊悔 急躁——浮躁 继续——延续 艰巨——艰难 艰苦——艰难 降生——出生 交错——交叉 教导——教诲 节制——控制 杰出——卓越 结实——壮实 矜持——拘谨 尽情——纵情 劲挺——挺拔 经常——时常 惊异——诧异 惊异——惊奇 警惕——警戒 静谧——安静 居然——竟然 沮丧——黯然 拒绝——推辞 眷恋——留恋 峻拔——挺拔 慷慨——大方 荒唐——合理

黄昏——黎明

毁坏——保护

吉祥——倒霉

记住——忘却

继续——中止

坚硬——松软

艰苦——优越

僵硬——柔软

焦黄——嫩绿

接受——拒绝

杰出——平庸

经常——偶尔

经常——偶尔

惊奇——从容

晶莹——灰暗

沮丧——得意

沮丧——振奋

拒绝——接受

拒绝——允许

眷恋——忘怀

慷慨——吝啬

抗议——遵从

枯竭——充足

枯蔫——茂盛

快活——忧愁

宽厚——刻薄

魁梧——瘦弱

老实——狡猾

伶俐——笨拙

隆重——轻率

落后——领先

马虎——认真

茂盛——凋零

茂盛——凋零

蒙眬——清楚

秘密——公开

铭记——遗忘

陌生——熟悉

陌生——熟悉

耐心——厌烦

难过——开心

亢奋——兴奋 控制——操纵 枯黄——干枯 快活——快乐 联系——联络 伶俐——机灵 灵活——灵巧 领悟——领会 留神——留意 隆重——盛大 马虎——粗心 茫然——迷茫 莽撞——鲁莽 绵亘 ——绵延 渺小——微小 灭亡——消亡 铭记——铭刻 模仿——仿照 摩挲——抚摩 摩挲——抚摩 耐心——耐烦 溺爱——宠爱 凝聚——凝集 凝望——注视 浓密——稠密 盘踞——占据 盘旋——回旋 盼望——企盼 疲倦——疲乏 僻静——清净 朴素——朴实 凄凉——凄惨 奇妙——奥妙 奇妙——神奇 奇特——独特 奇异——奇怪 企盼——期盼 气概——气魄 强悍——勇猛 强制——强迫 巧妙——奇妙 俏丽——俊美 溺爱——虐待

宁静——嘈杂

凝聚——分散

浓密——稀疏

虐待——善待

偶然——必然

蹒跚——矫健

膨胀——收缩

批评——表扬

僻静——喧闹

片面——全面

平缓——陡峭

破坏——保护

破碎——完好

普通——特殊

普通——特殊

凄凉——繁荣

强悍——文弱

强制——自愿

俏丽——难看

亲昵——疏远

勤勉——懒惰

轻蔑——尊敬

轻视——重视

清澈——浑浊

清脆——沙哑

清脆——沙哑

清凉——闷热

清爽——浑浊

清晰——模糊

蜷缩——伸直

劝阻——怂恿

热烈——冷淡

热闹——冷清

认真——马虎

柔和——强烈

柔软——僵硬

锐减——剧增

深奥——浅显

神奇——平常

生动——呆板

圣神——卑劣

亲昵——亲密 亲热——热情 勤勉——勤恳 倾吐——倾诉 清脆——清亮 清爽——清新 情义——情谊 情愿——愿意 庆祝——祝贺 忍受——忍耐 忍受——忍耐 仍旧——依旧 散布——分布 深奥——深刻 神奇——神秘 生动——活泼 声望——名望 尸首——尸体 逝世——去世 舒畅——舒服 舒适——舒服 熟识——熟悉 苏醒——清醒 泰然——坦然 探访——访问 特别——特殊 天然——自然 恬静——安静 甜美——甜蜜 团聚——团圆 颓唐——萎靡 蜿蜒——崎岖 宛如——好像 忘却——忘怀 威胁——恐吓 温暖——暖和 温柔——温顺 无端——无故 希奇——希罕 相悖——相反 响亮——嘹亮 小巷——胡同 失业——就业

湿润——干燥

瘦削——肥胖

熟识——生疏

熟悉——陌生

衰老——强壮

苏醒——昏迷

淘气——老实

特别——普通

天然——人工

甜蜜——苦涩

颓唐——振作

蜿蜒——笔直

忘却——记挂

微弱——强烈

巍峨——低矮

伟大——渺小

温暖——寒冷

温柔——粗暴

温柔——粗暴

无私——自私

吸引——排斥

吸引——排斥

熄灭——燃烧

细密——粗疏

细腻——粗糙

险恶——安全

相悖——一致

详细——简略

幸福——痛苦

凶猛——温顺

迅速——缓慢

严肃——活泼

异常——正常

阴暗——明亮

永恒——瞬间

永远——暂时

勇敢——怯懦

优美——丑陋

忧虑——放心

幽静——喧闹

有限——无限

歇落——停落 幸福——愉快 凶恶——凶狠 凶猛——凶悍 雄浑——雄壮 羞愧——惭愧 许愿——许诺 迅速——快速 延伸——延长 严肃——呆板 遥望——眺望 要挟——威胁 疑惑——困惑 英勇——勇敢 萦绕——缭绕 永远——长久 优雅——高雅 忧虑——担忧 幽静——寂静 幽静——寂静 幽香——清香 预感——预料 悦耳——好听 允许——准许 蕴含——包含 灾难——灾祸 赞叹——赞美 憎恶——厌恶 崭新——簇新 张皇——慌张 照顾——照料 照管——看管 照耀——照射 珍藏——收藏 真挚——诚挚 郑重——庄重 治理——管理 治理——整治 周密——缜密 注视——凝视 著名——闻名 著名——有名

悦耳——难听

允许——拒绝

蕴含——显露

暂时——长久

糟蹋——珍惜

增多——减少

憎恶——热爱

崭新——破旧

珍藏——丢弃

真挚——虚伪

郑重——随便

知己——敌人

著名——无名

庄重——轻浮

滋润——干燥

自豪——自卑

庄重——稳重

追悼——悼念

着迷——入迷

姿势——姿态

资助——帮助

滋润——滋养

阻挠——阻止

爱抚

黯淡 奥秘 宝贵 保存 抱歉 抱怨 避免 辨认 饼干 残疾 苍茫 岔道 潺潺 铲平唱和 沉闷 衬托 厨房 储备 喘息 纯洁 纯熟

暗无天日

百折不回

饱经风霜

北风怒号

碧空如洗

别有深意

波涛起伏

不甘落后

不解之缘

不拘一格

不在话下

长途跋涉

匆匆忙忙

大病新愈

大吃一惊

大洋彼岸

大摇大摆

德高望重

风雨同舟

缝缝补补

苟延残喘

和蔼可亲

刺猬 淡雅 荡漾 倒霉 低微 调节 陡峭 陡然 恶劣 恶作剧 恩赐 飞奔 分享 风采 风度 抚养 复苏 赴约 干脆 刚劲 割舍 搁板 光秃秃 归宿 寒意 轰动 烘烤 厚实 华贵 欢悦 幻觉 荒唐 回荡 吉祥 急速 记录 记性 艰巨 艰苦 降生 交涉 焦黄 横遭不幸

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

焦躁不安

结结巴巴

津津乐道

久别重逢

可见一斑

哭笑不得

狂风怒号

溜之大吉

流连忘返

马马虎虎

漫不经心

年过花甲

牛毛细雨

怒目圆睁

庞然大物

奇妙无比

千方百计

窃窃私语

寝不安席

惹人讥笑

闪闪发光

身无分文

失声痛哭

十指连心

暑去寒来

水落石出

思潮起伏

微波粼粼

为所欲为

无言以对

无影无踪

相依相随

心惊肉跳

兴高采烈

行色匆匆

悬崖峭壁

牙牙学语

眼冒金星

一命呜呼

节制 节奏 杰出 竭力 介意 惊叹 晶莹 精致 静谧 窘相 居庸关 镌刻 眷恋 骏马 勘测 抗议 咳嗽 空落落 控制 枯竭 枯瘦 宽厚 矿物 魁梧 蜡烛 莱茵河 滥用 乐谱 冷清清 炼就 领略 领悟 溜走 埋葬 漫游 茫然 朦胧 迷恋 勉励 勉强 面孔 苗头

抑扬顿挫

意味深长

有朝一日

浴血搏杀

张冠李戴

震耳欲聋

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罪魁祸首

左冲右撞

明晃晃 模仿 陌生 目睹 耐心 泥浆 凝聚 凝重 皮革 破碎 谱写 瀑布 凄凉 企盼 气概 强烈 强制 俏丽 亲吻 琴键 勤勉 轻视 倾听 清脆 清爽 清新 清幽 情节 劝阻 热烈 日寇 如愿 软绵绵 霎时间 善待 伤感 设计 设想 身段 身躯 深奥 深远

神奇 神圣 声望 圣洁 失明 失业 失踪 施工 湿淋淋 石碑 逝世 瘦削 舒适 撕破 松脂 苏醒 塑料 泰然 探访 探索 陶醉 挺拔 团聚 挽联 威胁 文章 侠客 先驱 掀起 闲逛 香蕉 详细 消瘦 小巷 雄鹰 修理 修筑 畜生 严肃 演奏 遥望 仪式

近反义词大全 篇5

宽阔―狭窄平静―动荡 加重―减轻 缓慢―快速 节省―浪费 窄—宽 分散―聚拢 茂盛―枯萎 美丽—丑陋 静寂—热闹 清楚—模糊 细―粗 镇静—慌乱 伸开—缩拢 威武—沮丧 巨大—细小 神秘—平常 高—低 原始—现代 寒冷—炎热 珍贵—普通 丰年―歉年 舒服―难受 冷—热 弯曲―笔直 均匀―悬殊 牢固―脆弱 新鲜―陈腐 反面―正面 隐—现 伸出―缩回 干燥―潮湿平坦―崎岖 简单―复杂 粗糙—细腻 横—竖 幸福―悲惨 谦虚―骄傲 快乐―伤心 宽阔―狭窄 强健―软弱 远—近清澈—浑浊 明白—糊涂 茂密—稀疏 成功—失败 寒冷—温暖 同—异

愤怒—高兴 灵活—笨拙 笨重—轻便 深—浅 浑—清 紧―松 无―有 笑盈盈—哭啼啼 准许—拒绝 笑嘻嘻—哭兮兮 热情—冷淡 勤劳—懒惰

分散—聚集

迅速—迟钝

认真—马虎

失败—胜利

犹豫—果断 坚定—动摇 膨大—缩小 迟钝—灵活 临时—长期 慎重—马虎 柔弱—刚强 干燥—湿润 光滑—粗糙 静谧—热闹 凹—凸 崭新—陈旧 开始—结尾 漂亮—丑陋 喧闹—宁静 容易—困难 凋谢—盛开 温暖—寒冷 朋友—敌人 寒冷—温暖 山谷—山峰 点燃—熄灭 神奇—平常 热闹—安静 拽住—放开 关心—冷漠 高傲—谦逊 郑重—轻率 从容—慌张 淘气—规矩 合上—打开 奢侈—寒酸 敏捷—迟缓 公—母 浮—沉 从容—慌张 老实—狡猾 温柔—粗暴 丰富—贫乏 高兴—难过 讨厌—喜欢 反抗—顺从 忠厚—奸诈 温暖—寒冷 蜿蜒—笔直 坚固—脆弱 清楚—模糊 陡峭—平坦 伟大—渺小 美丽—丑陋 相同—不同 古老—现代 魁梧—矮小 丰满—干瘪

丝不苟—敷衍了事 享誉世界—默默无闻 相背而行—相向而行 柳暗花明—山穷水尽 声风平浪静—风号浪吼 恍恍惚惚—清清楚楚 一模一样—截然不同 勤勤恳恳—懒懒散散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 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筋疲力尽—精神抖擞 面露愁容—面带微笑 宏大—微小 故人—新朋 朝—暮 轻—重 无名—有名 凉—暖 懒惰—勤劳 满意—失望 灿烂—暗淡 凋零—盛开 容易—困难 希望—失望 安全—危险 可怜—可恨 庄重—轻浮 热情—冷淡 坚强—懦弱 上—下 宽裕—拮据 神气—颓丧 喜悦—忧伤 快乐—悲伤 繁华—萧条 热闹—宁静 褴褛—华丽 踊跃—消极 清晰—模糊 左—右

仔细—粗心 具体—大略 温柔—粗暴 危险—安全 匆匆—慢慢 进—退 认识—陌生 疏远—亲近聪明—愚蠢 长处—短处 现代—古代 依赖 —自立 美好—丑陋 舒适—艰苦 输入—输出 天—地 陌生—熟悉 打开—关闭 凶猛—温和 笨重—轻巧 迟钝—灵敏 里—外 相似—相反 特殊—般 美妙—蹩脚 优良—低劣 勤劳—懒惰 男—女 乌黑—雪白 俊俏—丑陋 轻快—沉重 鲜艳—暗淡 增添—削减 活泼—呆板 聚拢—分散 停止—开始 玲珑—粗笨 灵活—呆板 陡峭—平坦 特殊—一般 送行—迎接 舒适—难受 悲惨—幸福 愈合—开裂 有名—无名 离开—回归 害怕—勇敢 忧伤—高兴 飞快—缓慢 成功—失败 镇定-慌张 严寒-温暖 恶劣-优良 湿润-干燥 为难-容易

激烈-平静 狼狈-潇洒 英勇-怯懦 惬意—满意 惊讶—吃惊 朦胧—模糊 优惠—优待 精巧—精致 完美—完善 反驳—反对 逻辑—规律 危险—安全 担心—放心 朦胧—清楚 高兴—难受 便宜—昂贵 喜欢—讨厌 筋疲力尽—干劲十足 失望—期望 紧张—松懈 显赫—卑微 朴素—奢华 特殊—一般 激动—平静 蔑视—重视 传统—现代 亲近—疏远 紧张—轻松 坚强—软弱 清楚—模糊 富裕—贫穷 接受—拒绝 黎明—傍晚 普通—特殊 明―暗 嫩―老 涨—降 矛—盾 深—浅 买—卖 浓—淡 善—恶 明—暗 谦虚—骄傲 坚硬—柔软 公开—秘密 大——小 多——少 上——下 左——右 前——后 冷——热 高——低 进——退 黑——白 天——地 男——女 里——外 死——活 公——私 快——慢 矛——盾 宽——窄 强——弱 轻——重 缓——急 松——紧 好——坏 美——丑 善——恶 是—非 闲——忙 来——去 分——合 存——亡 动——静 浓——淡 偏——正 饥——饱 爱—恨 升—降 开—关 始——终 胖—瘦

迎—送

盈—亏

真——假

虚——实 有——无 雅——俗 是——否 稀——密 粗—细 东—西 巧——拙 恩——怨 新——旧 正——邪 通——堵 止——行 古—今 张—弛 曲——直 亮——暗 亲——疏 收——放 输——赢 逆——顺 苦—甜 忠—奸 纵——横 得——失 南——北 薄——厚 哭——笑 文——武 推—拉 问—答 主——仆 买——卖 深——浅 聚——散 干——湿 彼——此 生—熟 单—双 首——末 你——我 敌——友 警——匪 盛——衰 胜——败 加—减 软—硬 阴——阳 顺——逆 反——正 祸——福 信——疑 错——对 藏—露 老—少 断——续 钝——锐 浓——淡 雌——雄 醒——睡 止——行 咸—淡 正—歪

名副其实——名不副实 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风平浪静——狂风恶浪 迷迷糊糊——清清楚楚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赏心悦目——触目惊心 一丝不苟——粗心大意 力倦神疲——精力充沛 万马奔腾——无声无息 暖暖和和——冷冷清清

吞吞吐吐——干干脆脆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别具一格——普普通通 熙熙攘攘——冷冷清清 心惊肉跳——镇定自如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一朝一夕——日久天长 悔过自新——执迷不悟 群策群力——孤掌难鸣 废寝忘食——饱食终日 沸沸扬扬——鸦雀无声 翻来覆去——简单明了

吵吵嚷嚷——冷冷清清 唇枪舌剑——心平气和 粗制滥造——精雕细刻 安居乐业——颠沛流离 正常——异常 非凡——平凡 特别——一般 扫兴——高兴 轻蔑——敬重 开心——苦闷 寻常——异常 违背——遵循

怀疑——相信

强盛——衰败 尊重——侮辱 激烈——平静 嘈杂——寂静 美丽——丑陋 信奉——背弃 失信——守信 率领——追随 退化——进化 凝结——溶解 伟大——渺小 聚拢——分散 增添——减少 活泼——呆板 鲜艳——暗淡 严寒——酷暑 安谧——嘈杂 温暖——凉爽 柔和——严厉 拒绝——同意 清醒——糊涂 荒芜——耕种 清晰——浑浊 坚强——软弱 微云——浓云 纯熟——生疏 陌生——熟悉平坦——崎岖 光滑——粗糙 慎重——随便 喜欢——厌恶 痛快——难受 幽静——喧闹

崎岖——平坦 刚强——软弱 慌忙——镇定 熟识——生疏 伶俐——笨拙 怕羞——大方 镇定——慌张 团结——分裂 羞涩——大方 严寒——炎热 洒脱——拘谨 明朗——阴沉 沉重——轻盈 迂回——径直 清澈——浑浊 脆弱——坚强 饱满——干瘪 衰弱——强健 犹豫——坚定 丰收——歉收 复杂——简单 淡妆——浓抹 相宜——不宜 自在——拘束平常——奇特 勤劳——懒惰 喜欢——讨厌 密集——稀疏 胜利——失败 挺进——撤退 宽敞——狭窄 倾斜——竖直 闻名——无名 认识——陌生 有趣——乏味 舒畅——苦闷 结束——开始 紧张——轻松 整齐——纷乱 安全——危险 撒谎——诚实 慈祥——凶恶 可爱——可恶 紧张——轻松 仔细——粗心 附近——远方 赞许——反对 淡水——咸水 高兴——难过 飞快——缓慢 精彩——平淡 笨重——轻便 紧张——松弛 有趣——乏味 听从——违抗 诚实——虚伪 承认——否认 高兴——伤心 起劲——没劲 简单——复杂 容易——困难 熟练——生疏 准确——错误 温和——严厉 暴躁——温和近处——远处 气愤——欢喜 粗心——细心 美丽——丑陋 洁白——乌黑 高兴——痛苦 宽阔——狭窄 新款——陈旧 兴旺——衰败 团结——分裂 敏捷——迟钝 危险——安全 常常——偶尔 幼稚——老练 含糊——清楚 严重——轻微 茂密——稀疏 光明——黑暗 微弱——强大 杰出——平庸 恶劣——良好 灿烂——暗淡 特殊——普通 异常——平常 简陋——豪华 诚意——假意 理屈——理直 拒绝——接受 惩罚——奖励 迟延——提前 示弱——逞强 好心——恶意 破碎——完整 酥软——坚硬 炎热——寒冷 诚实——撒谎 仔细——马虎 聪明——愚笨 空虚——充实 伶俐——笨拙 狭窄——宽阔 晦暗——明亮 勇敢——懦弱 宽容——严格 表扬——批评 一向——偶尔 善良——凶恶 寂静——热闹 聪明——愚笨 穷苦——富裕 精致——粗糙 健康——虚弱 忧虑——放心 糟糕——精彩 潮湿——干燥 喜欢——讨厌 危险——安全 寂寞——喧闹 奴隶——主人 紧张——松弛 统一——分裂 繁荣——衰败 精致——粗糙 权利——义务

部属近反义词 篇6

【近义词】:下属 治下 属下 属员 部下 辖下 手下

【反义词】:长官

【解释】:

辖下: xiá xià

1.谓所管辖的范围以内。

下属: xià shǔ/zhǔ

1.犹言下连。

手下: shǒu xià

1.管辖下,领属下。 2.犹手头。 3.下手的时候。

部下: bù xià

1.部属,下级。

部属: bù shǔ

1.顺次安排。 2.部下。 3.旧指中央六部各司署的.属官。

治下: zhì xià

1.治理人民。 2.所管辖的范围之内。

属下: shǔ/zhǔ xià

1.部下。

属员: shǔ/zhǔ yuán

1.亦作“员”。 2.下属官吏。

长官: zhǎng guān

上一篇:赞美清洁工的作文500字:清洁工的芬芳下一篇:魏老师我们校园的活雷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