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血管

2024-09-26

头颈血管(精选7篇)

头颈血管 篇1

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是导致患者发生脑出血或脑缺血病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 该病致残和病死率高, 且逐渐年轻化[1]。此类患者若能及早发现并实施治疗, 能使脑血管性疾病发病率降到最低。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具有无创、快速、简便、层厚薄、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 不仅能够使颈总动脉、内外动脉以及椎动脉等清晰的显示出来, 而且还能显示周围组织与病变间的关系, 给出精确解剖图像, 快速并准确的对血管疾病进行诊断, 为治疗提供依据[2]。为了进一步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排除因义齿无法取出和运动等伪影使得图像质量差的患者。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15∶13, 年龄46~80岁, 平均 (61.3±3.4) 岁。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头痛、头晕、肢体感觉障碍、口角歪斜、言语、视物不清, 也有部分患者有胸闷、恶心、心悸等症状。其中, 20例脑梗死, 6例脑出血, 1例出血性的脑梗死, 1例癫痫。

1.2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将受检部位的金属物品拿去, 应清楚CT的检查流程, 扫描范围较大;在血管造影前6 h禁食, 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出现恶心和呕吐现象;并由专职护师进行碘过敏试验, 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情况。扫描期间避免吞咽和闭目等动作, 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症状, 如:注入对比剂时全身发热和手臂胀痛[3]。通过心理辅导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以保证患者有良好检查状态。

本次研究采用的扫描仪为东芝64排CT机进行检查。扫描方法: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将感兴趣区 (ROI) 置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当ROI内CT值达到阈值 (一般100~150 HU) 后系统自动触发扫描, 扫描参数:120 k V、Smart ma 100~600、Noise Index 2.47、螺距0.516∶1、层厚0.625、层间距0.625、Detector Coverage 40 mm。造影剂注射速率为4~5 ml/s, 总量为60~70 ml, 注射完造影剂后以相同速率注射20 ml生理盐水。该技术是目前CTA检查的主要检查技术, 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 简单方便, 能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得到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

1.3 临床评判方法

将患者64层螺旋CTA的影像进行认真分析, 对比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上具体显示情况, 以及与颅骨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血管发育异常:一侧或者是双侧的颈脑血管发育不正常情况 (异常) ;动脉瘤:血管发生局限性的突出, 且突出已超过了正常管径一半以上;粥样斑块:血管壁的周围出现钙化斑块或血管腔内部充盈缺损;动脉狭窄:病变段的血管直径已占据正常的血管直径70%以下[4]。

2 结果

CTA能够清晰显示颈总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的分叉处、椎动脉、颈内外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前后中动脉;并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大小、范围, 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经MSCTA证实, 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中有2例为颅内动脉瘤, 1例为动静脉畸形, 12例为血管变异, 且主要是动脉血管变异 (其中包括起源和行径以及发育粗细等) , 13例为动脉硬化、狭窄 (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等狭窄) 、闭塞, 诊断率和检出率高。所有病例在近期进行过MRI和CT平扫检查的有21例, 其余7例患者未检查;21例中10例提示为脑梗死, 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6例MRI和CT平扫阴性, 其余2例。

3 讨论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复发率均较高, 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尤以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目前,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头颈部的动脉狭窄若能早期发现, 并采取溶栓或是介入治疗, 可使脑血管的发病率降低[5]。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作为一种无创型血管检查方法, 厚薄且扫描速度较快, 只需较短的检查时间, 效率较高, 所获得的影像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较高, 能通过多平面的重建、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技术将病变较好的显示, 现在在头颈部的检查中, 已被广泛的应用开来[5]。

在临床上对颈部血管病变主要的检查方法有CTA、DSA、MRA、彩色超声等, DSA是长期以来的金标准诊断方法, 但是由于其价格高、且具有侵袭性, 存在危险, 若动脉严重闭塞和狭窄时无法显示出动脉远端血管的情况, 没能在临床上普及应用[6]。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尽管其价格低、没有损伤且操作简单, 但是所得信息有限, 主要是受周围组织的影响。MRA对动脉影像可清晰得到, 但由于空间的分辨率较低, 耗时长, 且无法对金属义齿患者进行检查, 也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CTA在对高度狭窄和闭塞进行区分时效果优于超声, 且准确性和DSA很大程度上一致, 也是唯一能将血管和周围的骨性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显示的手段[7]。多层螺旋CTA能实现容积扫描, 且速度快、具有无创性和高效性、图像质量高, 现已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同。

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血管成像, 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无创、高效2个主要的特点, 几秒之内即可完成高速扫描, 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的伤害。其主要的检查原理有:由于其属于无创性的血管造影检查方法, 利用的是注射在周围的静脉高速团对比剂, 当时间延迟, 靶血管内的充盈达到高峰期, 此时螺旋CT在扫描范围内进行连续和快速的采集容积数据, 之后再工作站应用先进软件设施完成图像的重建, 最后得到所需的影像图[8]。MSCTA成像不止是有先进软件设施, 同时其软件配备也有主要作用, 且软件配备的功能强化。扫描参数和成像参数对三维成像的质量有密切关系, 参数的合理性设置是充分考虑图像质量和扫描速度的结果, 以获得更真实和分辨率更高的三维图像, 便于临床诊断[9]。CPR、MIP、MPR、SSD、VR等后处理方法的不断应用可实现再现血管的三维立体, 并能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以及病变大小和狭窄程度, 同时可发现动脉瘤、血管变异、血管狭窄和软硬斑块等病, 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且对于不同患者, MSCTA能用不同重组技术。

本次研究表明, 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证实, 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中3例患者颈脑血管属完全正常, 有2例为颅内动脉瘤, 1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 12例为血管变异, 且主要是动脉血管变异 (其中包括起源和行径以及发育粗细等) , 13例为动脉硬化、狭窄 (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和颈总动脉等狭窄) 、闭塞, 诊断率和检出率高。

综上所述,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经济、安全、无创、高效且简便等优点, 而无创和高效是首要的考虑条件, 利用其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且特异性和敏感性高, 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可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 对所有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采用相同技术参数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将原始数据上传到工作站自动减影, 并对减影后数据进行3D-VR、MPR、MIP等处理, 评估诊断价值。结果: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证实, 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中3例患者颈脑血管属完全正常, 有2例为颅内动脉瘤, 1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 12例为血管变异, 且主要是动脉血管变异 (其中包括起源和行径以及发育粗细等) , 13例为动脉硬化、狭窄 (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和颈总动脉等狭窄) 、闭塞, 诊断率和检出率高。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和高效的特点, 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可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头颈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鹏, 崔红领, 崔庆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 :57-58.

[2]沈志军, 赵林芬, 许绍奇.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5 (13) :134-135.

[3]都基权, 刘禄明, 张鹏, 等.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2) :142-145.

[4]徐佳玮.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6) :31-32.

[5]黄林.浅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3) :549.

[6]蒲红, 黄红云, 赵原.多层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几种后处理技术的比较[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 10 (1) :1-3.

[7]沈剑辉, 曹晓红, 刘志鹏.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7 (35) :94-95.

[8]包永军, 郑田玲, 伏辉.双能量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新疆中医药, 2012, 30 (5) :19-20.

[9]李艳英, 张在人, 王丹, 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 10 (4) :214-215.

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篇2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疾病。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脑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1], 及早地发现这些动脉血管的病变, 迅速正确地诊断并适时行溶栓或支架置入手术, 对有效防止和改善脑血管性病变的发生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 临床上对缺血性脑梗死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较容易, 但病因诊断困难, 且无统一标准。现在临床常用的无创检测头颈动脉的主要手段有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 、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等, 具有简便、经济、可重复性及快速安全的特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虽然是有创检查, 但所显示的血管狭窄程度及范围更为直观、可靠, 而且DSA对血管病变还可进行介入治疗, 这是其他影像学技术不可替代的。本文主要探讨头颈部血管成像的优缺点及其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1 头颈部动脉病变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彩超利用超声脉冲回波原理, 通过测量血管形态、内径、流速和流量等参数来判断动脉血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 发现血流速度加快、血管杂音、频谱异常、可见涡流, 是诊断血管结构异常的标准 (狭窄、闭塞、畸形等) [2]。DSA通过进行介入操作将对比剂注入血管, 将图像进行数字化减影后显示血管腔。MRA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 即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time of flight MR anglography, TOF-MRA) 及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phase-contrast MRA, PC-MRA) 及动态增强MRA (DCE-MRA) 等。TOF-MRA基于血液的流入增强效应, 可同时显示动、静脉, 通过设置预饱和带法来选择性显示动脉或静脉;PC-MRA法需要施加流速编码双极梯度场及一个正向梯度场, 使被激发质子产生相位差, 根据血液质子的相位变化检出血液速度, 通过减影去除背景静止组织, 留下血液造成的相位变化信息;DCE-MRA通过应用对比剂来显著缩短血液T1值, 然后获取超快速重T1加权像来记录T1弛豫的差别, 从而使血管显影。MSCTA是指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 在靶血管达到对比剂充盈高峰期时进行多排螺旋CT快速容积数据采集, 由此获得的图像再经最大强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或表面遮盖显示 (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 等后处理技术重组成类似DSA影像的三维血管影像技术。

2 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1 各种方法的优点

颈动脉超声与TCD具有简单易行、经济无创、患者易接受的特点, 可以准确提供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是临床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能明确斑块性质, 区分软斑、混合斑或硬斑及斑块内有无出血、溃疡。白志勇等[3]研究提示, 不稳定性粥样斑块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采用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型有助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风险。CDFI对颅外段血管 (椎动脉) 的狭窄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较TCD精确, 能直观测量血管内径, 对椎动脉起始部检查优于TCD, 可显示血管形态、内径、流速和流量等, 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94%和98%[4]。但CDFI对椎-基底动脉入颅段的检查不及TCD, 2种检查各有优势。

目前, DSA具有高分辨率, 是诊断颅内及颈部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能动态观察血管狭窄或动脉瘤的部位、程度、分支、侧支及末梢血管循环, 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显示病变血管的流入道和流出道[5]。

MRA具有无创、无射线辐射、对比剂更为安全、多角度成像等优点, 能清晰显示颅底动脉环。常用的成像方法有TOF法、PC法, 无需使用对比剂。3D-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 2D-TOF显示血管畸形具有优势[6]。对于颈动脉狭窄, 增强MRA可以明确诊断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对于颅内段颈内动脉, 常规超声观察不到, 增强MRA可以弥补其不足, 观察颈内动脉全程。头颈部MRA可直观显示头颈部血管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 不受骨质影响, 能够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技术, 而且MRA有利于显示头颈部血管变异。3D DCE-MRA一次注射对比剂可显示多部位的动、静脉, 不受血流方向、流率及血流类型的影响, 消除了非增强MRA造成的血管内信号的流失, 显示血管腔更加可靠, 显示血管狭窄程度更加真实, 对小于5 mm的动脉瘤或多发动脉瘤显示清楚[7]。3D增强MRA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无创伤、无辐射等特点, 通过注射顺磁性造影剂, 利用快速梯度回波技术, 将受检血管显示出来, 缩短了扫描时间, 扫描范围大, 整体观强, 可一次性检查从主动脉弓至Willis环的双侧血管, 显示血管数目多。3D DCE-MRA基本不受血液流速和方向的影响, 消除了与流动有关的伪影, 图像质量高, 能明确诊断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狭窄远端血管分支及血管代偿情况, 可为了解血液动力学提供帮助[8]。

MSCTA具有无创、密度分辨率高的优势, 尤其是64排以上螺旋CT具有成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质量好等优点。MSCTA对于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优点体现在: (1) 创伤小、接受辐射量小、危险性低、并发症少, 年龄较大者或者危重患者也可良好耐受; (2) 利用容积再现技术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 、多平面重组 (multi planar reformation, MPR) 、MIP等后处理技术, 可以多方位观察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与颅底骨性结构的关系, 为神经外科医生设计手术入路提供更多的信息; (3) 对于大小为4 mm或者不足4 mm的动脉瘤, 部分学者[9]认为MSC-TA的敏感性比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要高, 其特异性与DSA相同; (4) MSCTA不仅可提供动静脉畸形 (arterio venous malformations, AVM) 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 并能清楚显示其空间关系以及病灶的毗邻结构, 还可以确定有关动静脉畸形的出血[10]; (5) 同时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Willis环, 利于观察颅内动脉供血全貌并进行两侧对比, 还可以通过测量血管腔面积改变评价狭窄程度和根据CT值评价硬化斑块特性[11]。

2.2 各种方法的缺点

CDFI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上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 对于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常规超声检出率低, 可能原因之一是常规超声由于频率较低对椎间段血管不能显示, 只能显示较粗血管;二是和当时操作者的水平密切相关。 (2) 超声成像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其空间分辨率、对比分辨率较低, 对于病变不能直观显示。

DSA仅就诊断而言, 有创性、价格昂贵、使用含碘对比剂量大, 存在对比剂过敏和中毒性肾损害等潜在的风险;其次, DSA介入操作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并且只能显示充盈碘对比剂的血管管腔的病变, 对于血管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无法准确显示, 使得其在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中不可能作为常规检查广泛应用。

MRA检查同样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是[12]: (1) 检查时间长、禁忌多, 要求患者配合程度高; (2) 走行迂曲的血管 (如虹吸段) 易形成涡流, 造成血流信号缺失而显示异常; (3) MRA可以明确诊断狭窄部位、程度, 但对于狭窄原因不能明确。

MSCTA在头颈部血管应用中的主要缺点是: (1) 不能动态地反映血流情况, 只能观察血管解剖结构; (2) 对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管狭窄无法完全与血管真性狭窄分开, 难以完全区分开动脉期和静脉期; (3) 对末梢细小动脉显影欠佳, 尤其是对于严重脑血管痉挛者, 对大脑末梢小血管的显示不如DSA[13]。但是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新出现的256排、320排等目前最高档的CT可以完全区分开动脉期和静脉期, 而且可以一次检查完成MSCTA及脑CT灌注。双源CT利用数字减影去骨CT血管成像 (digital subtract ion bone removal CT angiography, DS-BR-CTA) 和双能量直接减去颅骨影像CTA (dual nergy CTA, DE-CTA) 能够有效地去除颅骨的干扰[14]。

3 各种方法综合利用的意义

目前, 常用头颈部动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 综合利用各种方法, 注意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 将有利于头颈部动脉病变早期、准确诊断, 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致残致死率。TCD检查可用于初步判断有无头颈部血管狭窄;利用CDFI进行斑块性质及稳定性的筛查随访, 对临床预防血管栓塞十分重要。DSA分辨率高, 一直被公认为是检查头颈部血管的“金标准”[15], 但难以显示血管壁钙化斑块和软斑块, 结合CDFI或MSCTA可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 对于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能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 增强MR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部位、程度, 但对于血管管壁钙化斑块显示欠佳。通过与超声联合应用, 可以明确血管狭窄的原因, 区分是斑块还是血管内中膜增厚所致, 可以进一步明确斑块性质, 区分软斑、混合斑或硬斑以及斑块内有无出血、溃疡, 对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而对于颅内段颈内动脉, 常规超声无法观察, 增强MRA、MSCTA通过后处理技术可以观察颈内动脉全貌。MRA可用于整体无创性评价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和颅内血管的解剖与变异, 为脑血管病提供更多信息, 有助于脑血管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MSCTA通过测量斑块的CT值, 能区分脂质成分、纤维成分、钙化成分、血栓成分, 结合CT仿真内窥镜成像观察斑块向腔内的突入情况和管壁溃疡情况, 在斑块的易损性与转归的判断上可发挥重大作用[16]。头颈联合CTA检查扫描范围大、检查时间长, 一次检查显示血管数目多, 邻近颅底骨质结构复杂, 对扫描时相的准确把握尤为关键。同时, CTA所带来的辐射剂量增加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图像质量和辐射量之间加以平衡, 是今后CTA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CDFI主要应用于头颈部动脉病变初步诊断;MRA及MSCTA可提供头颈血管狭窄程度、范围、畸形等综合信息, MRA、CTA可作为很好的进一步检查的手段;对较细的分支血管狭窄或怀疑有血管闭塞及动脉瘤患者, 应及时进行DSA检查并视情况进行介入治疗。对需要介入治疗的头颈血管病变, DSA检查是必要的。

头颈血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血管畸形。其中男性26例, 女性34例;年龄15~57岁, 平均年龄 (25.4±3.2) 岁;其中有3例毛细管畸形, 37例静脉畸形, 13例动脉畸形, 3例混合性畸形。60例患者中有31例是出生时就发现病灶, 且随着年龄增加病灶逐渐变大, 其中有14例患者曾经接受过局部栓塞介入治疗, 9例曾在手术治疗后又复发过。30例病灶呈现青紫色, 17例表现为红色, 大多数在压力作用下不褪色, 病灶组织较软, 在表皮隆起, 13例表现出搏动感。除去5例合并出血病例有压痛外, 其余患者病灶均无明显的压痛感。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磁共振检查, 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 比较3种检查技术的影像学特点。MRI检查:采用MR3601.5T磁共振成像仪, 头部血管畸形用头部线圈, 颈部血管畸形选用颈部线圈, 患者在检查台上取仰卧位, 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线圈, 并将病变部位放置在线圈中央。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检查患者病变部位, 作常规横断面T1、T2加权扫描和冠状面T1、T2加权扫描, 必要时再做矢状面T1、T2加权扫描[4]。增强CT检查:采用Brightspeed Elite 16螺旋CT, 扫描参数设置为680 m A的电流强度, 125 k V的峰电压, 5 mm的扫描层厚。动脉造影检查:采用PHLIPS V3000血管造影系统, 在Seldinger技术下作股动脉穿刺, 并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造影检查, 以3~4帧/s的速度摄取正、侧位系列片[5]。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检查

根据检测结果可知, 60例患者经过磁共振检查后, 混合性畸形、动脉畸形及静脉畸形均得到清晰的血管成像, 可清晰反映出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 尤其是T2加权扫描成像显示良好。其中静脉畸形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呈现等信号强度的实体团块, 及T2加权上均匀、高信号团块影;骨髓信号强度一致。毛细血管畸形在磁共振成像中不能显示。动脉畸形的磁共振成像显示为不规则蜂窝状的留空血管巢, 以及曲张异常的营养血管;T1加权和T2加权像均呈现低信号影;骨髓腔内呈现不均匀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混合性畸形可同时表现出低流速和高流速病变的成像特点, 可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不同病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线状或扭曲状的流空效应。

2.2 3种检查方法比较

磁共振成像在低流速病变的检查中, 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增强CT检查和DSA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高流速和混合型病变中, 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无明显差异。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比较见表1。

注:MRI显示良好率与DSA检查比较, χ2=27.35, P<0.05;与增强CT检查比较, χ2=17.29, P<0.05。

3 讨论

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病变,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很多, 包括CT扫描, 动脉造影, 磁共振成像, 增强CT扫描等, 其中磁共振成像被证实具有明显成像优势[7]。磁共振成像快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 是断层成像中的一种, 其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得人体内的电磁信号, 从而重建人体信息。与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比较, 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可以获得超大信息量, 为医生临床定性诊断提供有力依据[8];二是可直接作出各个层体图像而不产生伪影, 成像多层面、多方位、角度多维, 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的病变程度和解剖结构, 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三是不用注射造影剂, 无电离辐射, 对机体无损伤, 可以在多个部位进行多次复查。MRI在疾病诊断中的独特优越性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证实[9,10]。

该研究中, 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检查之后, 均得到清晰的头颈部血管成像, 成像可清晰反映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MRI在低流速病变的检查中, 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增强CT检查和DSA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国内学者赵美芬、高燕等人研究结论一致[11,12];在高流速和混合型病变中, MRI显示良好率优于增强CT扫描和DSA, 但是三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显示良好率为93.33%, 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的48.33%和DSA的26.67%,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中MRI检测无法显示毛细血管畸形, 可能是由于毛细血管畸形的病变表浅, 只在真皮层发生, 因此MRI检测不能显示[13]。该研究还发现, 大面积的静脉畸形病人在进行CT扫描时, 无论是平扫、增强扫描或是注射增强剂30 min之后, 均不能得到阳性结果, 也不能观察病灶部位与周边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 不能有效区分瘢痕组织、病变区域和正常组织;而磁共振成像可清楚观察病灶部位的细微结构, 形成多维成像图, 其中T2加权成像尤其清晰。综上所述, 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且安全性好、成像清晰、创伤小, 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头颈部血管畸形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究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 先后进行MRI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 比较三种检查技术检查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检查之后, 均得到清晰的头颈部血管成像, 成像可清晰反映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MRI显示良好率为93.33%, 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的48.33%和DSA的26.67%,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比较, MRI检查具有成像清晰、无辐射、对机体损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结论 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且安全性好、成像清晰、创伤小, 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头颈部血管畸形的首选方法。

头颈血管 篇4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是脑缺血或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如能及早发现头颈部动脉病变,适时行溶栓或支架置入手术,可显著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以往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费用高,且属于有创检查,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而常规普通CT由于扫描速度的限制,需要分别进行颈动脉颅内段及颅外段成像,不仅检查时间长、辐射剂量较大,而且需要多次注射造影剂;随着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MSC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320排CT的应用,为临床筛查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提供了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手段。本研究主要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其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进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52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101例,女51例,年龄21~86岁,平均53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视物不清、言语不清、肢体乏力、感觉障碍等。

2.2 成像设备及扫描参数

使用东芝320排动态容积CT(Aquilion ONE),检查前先行右肘前静脉内留置针留置,受检者自然仰卧于检查床上,肩部尽量下垂,嘱患者平静呼吸,保持头部静止不动,扫描自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部。头颈部平扫后行CTA扫描,以Ulrich高压注射器经留置针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注射液370mgI/mL),55~60 mL,注射流率5.0 mL/s,追加30 mL生理盐水冲管;用头颈部CTA智能触发追踪程序,ROI置于主动脉弓水平,触发阈值设定为125 Hu。扫描参数为:120 kV,250 mA,扫描转速0.5 s/r,采集层厚0.5 mm,重建间隔0.5 mm,扫描完毕后将原始数据导入副台工作站及Vitrea fx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

2.3 图像的重建后处理分析

320排CT工作站副台进行减影去骨处理,在Vitrea fx后处理工作站通过VR、MIP、MPR及CPR等重建技术的综合应用并结合开始轴位图像,提供准确的空间定位,运用编辑功能对原始图进行剪切,去除不必要的结构。由本科工作人员进行后处理的方法:(1)用增强后的图像减去平扫的图像,得到不含骨骼的减影图像后再进行头颈部动脉VR重建;(2)直接用增强的图像进行MIP、MPR及CPR重建,然后在Vitrea fx工作台上用人工的方法把头颈部动脉血管展现出来。

MIP、CPR血管图像质量可以分为4个等级,评分标准—Ⅰ级:血管未见显示,为0分;Ⅱ级:血管仅可辨认,为1分;Ⅲ级:血管显示清晰,但边缘模糊、不光滑,为2分;Ⅳ级:血管显示清晰,边缘光滑锐利,为3分。

3 结果

本组152例患者行320头颈部血管CTA检查后发现,所有病例的血管图像质量均能达到Ⅲ、Ⅳ级标准。在实际应用中,自动智能触发追踪技术采用阈值125 Hu,扫描起始部主动脉弓、右侧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CT值较高,头颈部靶血管全程显示良好,静脉干扰较小。320头颈部血管CTA检查结果:阴性35例,动脉闭塞15例,动脉变细或狭窄28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瘤23例,动脉钙化或斑块76例。21例同时行DSA检查,320 CTA检出的5例动脉狭窄仅1例得到DSA检查证实,余4例中3例为阴性,1例为颅底小动脉瘤;320 CTA检出的9例动脉瘤经DSA检查证实均有动脉瘤存在;320 CTA检查中3例阴性病例DSA检查也为阴性。2种检查结果基本相符。影像图如图1~4所示。

4 讨论

常规CT的成像方式、扫描速度和后处理技术等诸多因素限制了头颈部CTA的临床应用,只能分别进行头部和颈部血管成像。当发现颅内血管病变后,常需追加扫描颈部,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原因,这样既给患者带来了不便,增加了对比剂的用量,又易漏诊头颈交界处的血管病变。多排螺旋CT头颈部联合扫描技术可系统显示头颈部血管影像,从而避免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及追加扫描[1],同时由于扫描速度的提高,大大减少了检查时对比剂用量[2]及被检查者受辐射剂量。近年来,多排螺旋CT得以飞速发展,特别是320排动态容积CT的临床应用,开创了动态容积扫描及对比剂团注自动追踪触发技术,结合先进的后处理技术,使得CT血管成像技术迈上一个新的阶段,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3]。

团注自动追踪触发扫描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检查方法,CTA扫描成功与否关键是触发时间的确定。以往一般有3种方法来确定触发阈值:(1)根据经验法;(2)延迟时间技术法[4,5];(3)小剂量循环实验[6,7]。第1种方法的缺点明显,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不能针对个体准确把握扫描时机[8];第2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靶血管动脉对比剂达峰时间受患者心功能、身体质量、病情、注射对比剂速度、注射位置、注射时患者的体位、扫描方向及对比剂本身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9],设定延迟时间不准确、不规范,也不符合个体差异;第3种方法的缺点是:多使用20 m L对比剂,会造成患者的MSCTA扫描时对比剂用量不足,而使对比剂峰值持续时间缩短。鉴于上述原因,本研究结合文献及临床应用实践,采用125 Hu自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本研究中有21例患者1周内进行了DSA检查,结果显示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20 CTA在诊断动脉瘤、AVM、动脉闭塞、烟雾病及血管变异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度和准确性。有文献报道,利用减影技术去除颅骨后320 CTA对后交通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动脉瘤诊断具有绝对的优势[10],尤其对于直径在3 mm以上的颅内动脉瘤,其敏感度与DSA相同,对3 mm以下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也达97%[11];而DSA无法直观地显示血管壁增厚、钙化及斑块情况;同时320 CTA可多角度旋转观察血管病变,且一次扫描能同时完成多条血管的成像,这一点也明显优于DSA。但在诊断动脉狭窄方面,CTA对血管狭窄有夸大作用[12],这可能是小动脉中对比剂浓度较低使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对比下降或人为阈值选择不当而造成的狭窄假象,需结合横断位图像加以判断。

综上所述,320头颈部血管CTA对头颈部动脉瘤、血管变异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狭窄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保东,柳澄,于富华,等.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4):217-220.

[2]Tubbs R S,Ammar K,Liechty P,et al.The marginal sinus[J].J Neu-rosurg,2006,104(3):429-431.

[3]姜保东,冯晓源,柳澄,等.颅颈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70-973.

[4]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闭塞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0):1049-1053.

[5]李明利,金征宇,高山,等.多层CT评价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的初步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2):750-754.

[6]Chow L C,Rubin G D.CT angiography of the arterial system[J].Radi-ol Clin N Am,2002,40(4):729-749.

[7]杨学华,谭延召,高剑波,等.64层螺旋CT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54-55.

[8]张云亭,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7-100.

[9]Flelischmann D,Rubin G D,Bankier A A,et al.Improved uniformity of arotic enhancement with customized contrast medium injection protocols at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0,214(2):363-371.

[10]Cademartiri F,Stojanov D,Dippel D W,et al.Noninvasivedetection of a ruptured aneurysm at a basilar artery fenestrationwith submillimeter multisection CT angiography[J].AJNR,2003,24(10):2009-2010.

[11]Hollingworth W,Nathens A B,kanne J P,et al.The diagnosticaccur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or traumaticor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arteries:a systematic review[J].Europ J Radiol,2003,48(1):88-102.

头颈血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60例进行孕期检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8月, 所有受检孕妇中, 年龄最小的24岁, 年龄最大的33岁, 平均年龄 (28.57±2.47) 岁, 检查时孕妇孕周最短的为22周, 最长的为37周, 平均孕周为 (29.57±2.68) 周。所有孕妇产前均疑似为胎儿头颈部血管瘤, 分析其头颈部血管瘤的产前超声表现, 并追踪其临床结局。该次试验前,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成为该次研究对象, 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书, 而且, 该次试验经过了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产前超声检查仪器选择Voluson 730 EXPERT三维彩色多普勒诊断仪、Accuvix三维彩色多普勒诊断仪α10, 探讨分别采用频率为4~8 MHz和4~7 MHz的腹部三维容积探头以及频率为3~5 MHz的凸阵腹部探头。

首先对孕妇的腹部进行扫描, 仔细观察胎儿的具体情况, 根据胎儿的情况, 对其发育指标进行分析, 将分析得出的相关数据安排专人记录, 在检查中, 对于疑似头颈部血管瘤的胎儿, 将其声像特征进行更为详细的检查和记录, 尤其重点检查其病灶的边界情况、大小以及血流信号, 根据对其病灶的探查结果, 判断胎儿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情况, 以免漏检。对胎儿检查结束后, 将胎儿的检查结果整理, 并告知孕妇及其家属, 征求孕妇和家属的意见, 是否终止妊娠, 对于决定终止妊娠的孕妇, 须详细记录孕妇的详细病历信息, 而对于选择继续妊娠的孕妇, 待其分娩后, 记录其相关指标数据, 根据检查结果, 对胎儿进行治疗, 同时跟踪随访。

2 结果

超声图像特征:该次检查中, 6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瘤的胎儿中, 经过检查, 主要有两种超声声像图, 分别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型血管瘤和实性回声型血管瘤, 其中囊实性混合回声型血管瘤胎儿36例, 实性回声型血管瘤胎儿24例。

该次6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瘤胎儿中, 有54例顺利分娩, 6例经家属要求实施引产手术, 6例进行引产的胎儿中, 经临床病例检查, 根据对其病灶的检查结果, 均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瘤。54例分娩胎儿均为单胎, 其男女比例为24:30, 出生后, 所有新生儿均检测为头颈部血管瘤, 瘤体直径最小的12 mm, 最大的48 mm, 平均瘤体直径为 (30.48±5.67) mm, 其中, 妊娠后期头颈部血管瘤消退的有10例, 出生后消退的18例, 采取放射治疗的18例, 采取手术治疗的8例,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对于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有研究发现, 头颈部血管瘤发生的因素较多, 其中血管增生就可能成为其发生因素, 而且孕妇的胚胎血管细胞异常也有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头颈部血管瘤[2]。头颈部血管瘤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为两种, 如下: (1) 血管增生导致胎儿出现头颈部血管瘤; (2) 胚胎出现休眠现象, 从而成为血管细胞, 导致头颈部血管瘤形成。胎儿头颈部血管瘤可为单发性以及多发性, 其病变范围存在一定差异, 其病发部位包括皮肤、颅脑、心脏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为皮肤, 而最为严重的为头颈部[3]。因此, 为防止血管瘤的发生率, 对于孕妇孕期的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让患儿家属加深对血管瘤的了解, 同时对临床医师制定对应的治疗措施能够提供重要的帮助[4]。

研究报道显示, 血管瘤大部分是在患儿出生后才发现的, 虽然血管瘤在婴幼儿群体中非常常见, 但是在产前的检查中却难以发现[5]。在对疑似头颈部血管瘤胎儿的临床检查中, 其最佳的检出周期在孕妇孕周20周左右, 若胎儿属于头颈部血管瘤, 则其检出最佳时间相对较晚, 通常在妊娠中晚期才可被检出。该研究中, 疑似胎儿头颈部血管瘤孕妇的年龄范围为24~33岁, 平均年龄 (28.57±2.47) 岁, 检查时孕妇孕周最短的为22周, 最长的为37周, 平均孕周为 (29.57±2.68) 周, 充分说明, 胎儿发生头颈部血管瘤与孕妇的妊娠年龄无必然的联系。

在对头颈部血管瘤胎儿的临床检查中, 通过采取超声检查, 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在检查过程中, 可检测为软组织的回升肿块, 也可见钙化及无回声区域。该研究6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瘤胎儿中, 通过采取超声检查, 主要包括囊实性混合回声型和实性回声型血管瘤两种。头颈部血管瘤病灶所在位置有血流信号, 为诊断提供了便利[6]。两种血管瘤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采取超声诊断中, 要对其不同之处进行辨别, 囊实性混合回声型血管瘤通常显示为头颈部有实性回声肿块, 肿块边界清晰, 且有条状血流信号, 而实性回声型血管瘤显示为头颈部有回声肿块, 或出现现实性回声, 肿块边界同样清晰, 实性位置有彩色血流信号[7]。在对疑似头颈部血管瘤胎儿的诊断中, 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诊率, 在对孕妇进行检查时, 必须对胎儿进行全身检查, 检查过程必须仔细, 因为胎儿的任何异常情况均有可能导致偏差, 因此必须仔细辨别。

李锐锋[8]在《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结局的研究》一文中, 选取产前诊断怀疑为血管瘤胎儿14例, 通过采取超声检查, 8例被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瘤胎儿, 8例胎儿中, 6例顺利分娩, 1例引产, 6例顺利分娩的胎儿中, 无1例发生心力衰竭或死亡的现象。而该次研究中, 6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瘤胎儿经过分娩或引产后, 均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瘤, 其中54例胎儿正常分娩, 6例胎儿应家属要求进行引产手术, 54例正常分娩的胎儿出生后, 与李锐锋研究中相似, 未出现任何其他异常情况, 但是, 胎儿出生后, 应对婴幼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因此, 为防止其出现不良反应, 需进行严密监测。

综上所述, 在头颈部血管瘤胎儿的检查中, 采取超声检查能够检出其疾病的具体特征, 该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但是, 对胎儿进行产前超声检查非常有必要, 能够大大降低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声像表现以及胎儿的临床结局。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疑似头颈部血管瘤胎儿60例, 将所有胎儿的超声声像特征进行分析, 并追踪观察其临床结局。结果 6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瘤胎儿中, 均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瘤, 其中有6例进行引产, 54例正常分娩, 54例正常分娩患儿中, 妊娠后期消肿10例、出生后消肿18例、采取核素放射治疗18例、手术治疗8例, 无心力衰竭及死亡现象发生。结论 在临床中对于头颈部血管瘤胎儿需采用超声声像对其进行严密监测, 定期对胎儿进行超声监测防止患儿出现不良状况。

关键词: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临床结局,胎儿

参考文献

[1]杨琛, 韩春, 王立平, 等.超声评价甲状腺结节恶性度分级的初步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 2013, 35 (10) :758-763.

[2]汪吉梅, 王来栓, 吴琳, 等.先天性膈肌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 8 (3) :197-200.

[3]唐涛, 周鹏, 王朝晖, 等.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50 (5) :383-387.

[4]郭艳霞, 欧阳春艳, 马小燕, 等.胎盘血管瘤的产前超声特征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 26 (10) :750-751.

[5]石文媛, 夏春霞, 周亚静, 等.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 22 (6) :293-295.

[6]林岚, 刘红梅, 罗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Galen静脉血管瘤一例.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 (6) :455-456.

[7]张有望, 黄雅芳, 吴永如, 等.鼻咽镜和MRI及超声波引导穿刺检查在头颈部原发肿瘤诊断中的联合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49 (3) :223-226.

头颈血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的89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男46例,女43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41.01±2.34)岁,在患者入院时即对患者均进行DSA和MRA的检查,其中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有28例,血管畸形有16例,动脉瘤有45例。

1.2 方法:

DSA检查:使用Siemens Angiostar 1000 mA的DSA机器进行检查。对右侧股动脉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并铺巾,然后使用Seldinger技术将鞘管通过右侧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入,然后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置于主动脉处并进行造影,对两侧椎动脉、两侧颈内动脉及分支、两侧颈外动脉及分支、两侧颈总动脉的一般情况进行观察,最后实施超选择,逐渐地将靶血管进行显像。

MRA检查:使用Siemens磁共振Avantol.5T、经线圈、相控阵头进行检查。首先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扫描,然后对患者实施增强的血管检查,应用序列Flash-3D进行扫描,每个序列的扫描时间为15s,层厚为1.2rmm,Fov为380,Maxtri为448448。以中心优先的方式填充K-Space。蒙片为得到的三维数据,然后将18ml的扎喷酸葡胺经右肘的正中静脉穿刺注入。在carebolus透视下观察药物是否到达颈内动脉,到达颈内动脉即将注药前的Flash-3D序列进行重复扫描,两次扫描所得的参数一致,减影所得到的图像并在Syngo操作平台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3]:

经过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后,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患者检查结果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28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中,MRA检出25例,检出率为89.29%,DSA检出26例,检出率为92.86%;在16例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检出11例,检出率为68.75%,DSA检出14例,检出率为87.50%;在45例动脉瘤患者中,MRA检出38例,检出率为84.44%,DSA检出41例,检出率为91.11%。

3 讨论

DSA是应用于血管检查的金标准,在本研究中探讨分析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中使用DSA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在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中,MRA检出率为89.29%,DSA检出率为92.86%;在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检出率为68.75%,DSA检出率为87.50%;在动脉瘤患者中,MRA检出率为84.44%,DSA检出率为91.11%。

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检查中,DSA是一种金标准的存在,在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上有较为准确的优点,特别是在检查动脉时,可以将静脉同时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对头颈部的血管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检查,不仅如此,还可以对血管的形态进行全程的观察,并能反映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对血栓形成的风险具有很好的评估作用,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花费比较大,对检查者来说经济负担比较重,另外,DSA的操作比较复杂,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如血管的闭塞、血栓的脱落等。

综上所述,使用DSA对头颈部血管疾病进行检查具有较明显的临床效果,与MRA相比,检出率相对较高,并且能对血管的整个状态进行观察,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进行分析,并选择使用不同的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中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并确诊的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89例,对89例患者分别进行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检查,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中,MRA检出25例,检出率为89.29%,DSA检出26例,检出率为92.86%;在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检出11例,检出率为68.75%,DSA检出14例,检出率为87.50%;在动脉瘤患者中,MRA检出38例,检出率为84.44%,DSA检出41例,检出率为91.11%。结论: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使用DSA的栓出率较MRA的检出率要稍高,两者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各有各的优势,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头颈部血管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向威楚,李欢欢,李国栋,等.“双血管三维影像融合”对脑血管疾病诊治的评估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外科杂志,2015,加(1):14

[2]马廉亭,杨铭,李俊.DSA影像融合新技术进展及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8(10):626-629.

头颈血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DAVF患者的头颈部CTA图像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6~72岁,平均(52±9)岁。另选8例年龄及性别相似的非DAVF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双源CTA及DSA检查。

1.2 头颈部双源CTA:

检查设备为德国Siemens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Siemens Medical Solu tions,Forchheim,Germany)。患者取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升主动脉弓部至颅顶。常规头颈部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应用智能触发系统,当感兴趣区(设在升主动脉)密度达到预设值(100 Hu)时,延迟4 s后扫描自动开始。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4.5 mL/s的速率注射370 mg/mL的非离子碘造影剂(碘帕醇,Iopamidol)70 mL,随后以4.5mL/s的速率注射等渗盐水40 mL。

1.3 扫描条件:

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60 mA,准直为32×0.6 mm,扫描时间约5~7 s。重建图像层厚1 mm,间隔0.75 mm,重建后将图像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用Neuro DSA后处理软件中自动去除血管周围的骨影。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软件多角度、多方位评估头颈部血管。DSA采用Siemens血管造影系统Axiom Artis FA,全部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1.4诊断方法:

所有头颈部CTA图像由2位主治以上医师分析,分析征象包括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数量,头颈部血管影是否对称,患侧硬膜窦边缘是否规整,有无异常穿颅血管通道,皮层静脉是否扩张。采用Medcalc11.5软件计算上述征象判断DAV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于枢椎水平测量双侧颈内静脉CT值,判断双侧颈内静脉密度是否对称。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例DAVF患者中有7例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数量>3支,平均为5.2支,5例DAVF患者双侧头颈部血管影不对称(图1,2)。对照组未见畸形血管及异常动脉影,4例出现双侧颈部血管影不对称。4例DAVF患者可见静脉窦边缘不规则征象(图3),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0%、100%,对照组未见静脉窦边缘不规则征象。8例DAVF组中3例出现异常穿颅血管通道(图4),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此征象。双源CTA可显示皮层静脉扩张(图5),8例中有2例出现此征象,对照组未见皮层静脉扩张征象。多支供血动脉、静脉窦边缘不规则、异常穿颅血管通道及皮层静脉扩张诊断DAVF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见表1。

7例(7/8)DAVF患者两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图6),DAVF组颈内静脉密度的不对称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左、右侧颈内静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所有DAVF患者至少出现上述2种征象,出现最多的征象为多支供血动脉及两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均为7例。同时出现多支供血动脉、静脉窦边缘不规则及双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为4例。

3讨论

CT是血管或出血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如何提高CT诊断DAVF的价值是临床、放射医师面临的主要问题。DSA诊断DAVF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是判断DAVF血流动力学的金标准。以头痛、耳鸣、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就诊的DAVF患者,首选检查并非DSA,由于DSA尚存在一些缺陷[5]。DAVF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表现为脑内及大脑皮层有大量散在的点状、条索状血管影。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为数条向瘘口汇集增粗扭曲供血动脉,静脉窦明显扩张增粗,静脉窦内血栓形成等。磁共振显示的皮层静脉扩张诊断DAVF的敏感性较高,达到66.7%,本文仅为25%,可能与头颈部CTA扫描时间较短、颅内静脉未充分显影有关。3D-TOF-MRA可以提供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有助于分析DAVF的血流动力学。磁共振的不足是空间分辨率较低,显示DAVF的一些解剖细节不如CT,也不能显示病变周围的骨性结构等。

Hu

头颈部CTA具有无创、安全、简便、快捷等优点,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双源CT具备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力,仅需5~6 s就可以完成一次头颈部CTA检查,能更好地显示头颈部动脉血管影。应用NeuroDSA技术,容易分离头颈交界区的血管与骨性结构,有助于显示DAVF的血管及周边骨性结构[6]。本组中8例DAVF中有7例出现多支供血动脉,多支供血动脉诊断DAVF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100%。双侧颈部血管影不对称在DAVF组与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我们的判断标准有关,本组中只要双侧血管的大小或数量任何一方面不对称即为颈部血管影不对称。8例DAVF中仅有2例出现双侧皮层静脉扩张,皮层静脉扩张与静脉窦增粗、狭窄或血栓形成有关,在病变的早期或引流充分时,皮层静脉无明显扩张。本组资料中未行CT静脉造影,可能是显示皮层静脉扩张较少的另一个原因。分析头颈部CTA轴位图像的一些征象,同样能提高CT诊断DAV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报道有2项轴位图像征象有助于DAVF的诊断[4],即异常穿颅血管通道、双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起源于颈部动脉的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常常穿越颅骨,在颅骨、尤其是枕乳缝旁形成异常穿颅血管通道。本组资料显示异常穿颅血管通道的敏感性(38%)较差,可能与DAVF早期引流充分、穿颅血管无明显扩张有关。DAVF可导致患者的静脉窦“动脉化”,患侧的静脉窦在动脉期因此有可能提前显影[7]。本研究中DAVF组的双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应与DAVF的静脉窦“动脉化”有关。DAVF组中4例出现静脉窦边缘不规则的征象,可能原因为静脉窦血管通道的开放,管壁增厚、狭窄,窦压增高,静脉窦扩张。本组多支供血动脉、静脉窦边缘不规则及皮层静脉扩张诊断DAVF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达到100%。

总之,头颈部双源CTA可以提供一系列直接、间接征象诊断DAVF。多支供血动脉、患侧静脉窦边缘不规则、双侧颈内静脉窦密度不对称对DAVF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双源CTA可以作为排查DAVF的首选手段。

参考文献

[1]段传志,李铁林,凌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进展.实用医学杂志,1999,15(5):401-402.

[2]Cohen SD,Goins JL,Butler SG,et al.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iagnosis,treatment,and outcomes.Laryngoscope,2009,119:293-297.

[3]吴宏,郭天德,粘朝晖.椎管内动静脉血管畸形的MRI诊断.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2,3(4):235-237.

[4]Lee CW,Huang A,Wang YH,et al.Intracrani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with 64-detectorrow CTangiography.Radiology,2010,256(1):219-228.

[5]Willinsky RA,Taylor SM,Farb RI,et al.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cerebral angiography: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99 pro-ced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adiology,2003,227(2):522-528.

[6]王莉,段艳华,王锡明,等.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2):107-110.

上一篇:疲劳损伤模型下一篇:课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