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要查眼底

2024-10-21

糖尿病患者要查眼底(共5篇)

糖尿病患者要查眼底 篇1

自2014 年12 月—2015 年10 月该社区用直接检眼底镜对社区糖尿病患者890 例 (1780 只眼) , 常规行免散瞳眼底检查并进行分期记录, 指导治疗并追踪,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社区糖尿病患者共890 例 (1780 只眼) , 男629 例, 女261 例, 年龄29~82 岁。 常规进行免散瞳眼底病变筛查。

1.2 仪器和方法

仪器:采用国产壁挂式直流电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光照亮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光斑大小可调节, 光路部分由照明系统和双目显微镜两大部分构成, 照明系统装有滤光片等。 双目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 倍率可变, 常用倍率为10~25 倍。 保证获得清晰的影像。

方法:对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890 例 (1 780 只眼) 用免散瞳直接检眼镜进行眼底检查, 由眼科专业医生进行, 受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 检查右眼时, 检查者以右眼观察;检查左眼时, 则用左眼观察。 握镜时, 以示指转动嵌有多个不同屈光度小镜片的圆盘, 选取转盘上的, 达到看清眼底的最佳状态。 先用侧照发观察眼的屈光间质有无混浊, (将镜片拨到+8D~+10D) 距眼前10~15 cm , 可用+12D~+20D观察角膜与晶状体用+8D ~+10D观察玻璃体。正常时, 瞳孔区呈现橘红色反光, 如红色反光中出现黑影, 嘱受检者转动眼球, 如黑影移动的方向与眼球一致, 则表明混浊位于晶状体前方, 如相反则位于晶状体后方。 观察清楚视乳头后再沿血管方向依次检查颞下、 鼻上及鼻下象限眼底。 可嘱受检者向上、下、内、外各方向转动眼球, 以利检查周边不眼底。

2 结果

890 例糖尿病患者经眼底镜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196 例, 检出率22.0%。 诊断标准根据1985 年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制定的DR分级标准 (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共6 期) , 评价病变的分级情况, 指导治疗。

3 讨论

3.1 免散瞳直接检眼镜检查在社区DR筛查的应用价值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的诊断方法有多种, 在正规医院可以行直接眼底镜检查, 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 眼底照相, 眼底血管造影, OCT, 眼部B超等方法, 但社区受仪器设备及专业人员的限制除直接检眼镜检查以外其它方式均难以实施, 而且社区缺乏眼压的检查手段, 无法判定患者是否允许散瞳, 所以免散瞳直接检眼镜检查是最为实用, 在社区进行初步筛查, 利用眼科专业技术人员下社区活动的契机, 社区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能够实现, 并意义深远。

3.2 利用免散瞳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对社区受检人员进行教育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糖尿病并发症的早诊早治日益重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诊早治对于防盲治盲,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 患者社区就诊比较医院就诊有着更便利的条件, 患者在社区能够得到筛查, 定期复诊, 早发现, 早治疗无疑是很有效的手段。 糖尿病一旦确诊, 要求患者每年至少常规检查眼底2 次, 随着糖尿病病期的延长, 每4~6 个月就应查眼底1 次,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宣传教育, 及时筛查, 指导治疗。 让社区糖尿病患者有定期复检的意识, 在筛查同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健康教育, 使社区百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概念, 有控制血糖的医师, 有定期检查的意识, 而社区具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此工作, 所以免散瞳直接检眼镜检查, 无创, 安全, 对于屈光间质浑浊、 小瞳孔下无法查清眼底者建议其前往正规医院进一步检查。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 微血管的周细胞发生坏死, 随后内皮细胞亦变薄, 内屏障功能受损, 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由管内渗入组织中, 造成各器官病变和功能障碍。 糖尿病可导致眼部各组织发生病变, 而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不可逆的最严重并发症。 DR是50 岁以上患者重要的致盲原因, 在西方则成为首要致盲病。 国内一组调查显示:病程在10 年以上者无论年龄大小, 眼底改变发生率均高。 糖尿病患者总数每年至少增加100 万。 病程10~14年者26%发生DR, 病程15 年以上者为63%。 我国DR的患病率达44%~51.3%。 该组糖尿病患者890 例, DR患病率为22.0%, 通过眼底检查对为血管瘤、出血、渗出及新生血管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 临床分期, 临床诊断, 评价DR的进程, 判断视力及预后。 根据中华医学会1985 年全国眼科学会提议I~II期药物治疗, III~IV期激光光凝治疗, V~VI期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原则进行指导治疗。 对降低致盲率做出贡献。 发现DR病变者首先在内科医师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 定期复诊眼底检查, 一旦出现增殖性病变, 及早前往正规医院激光光凝, 防止进一步病变, 保存一定实力。 因此防DR工作至关重要, 社区加强科普宣传、早诊、早治已成为防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叔仁, 张晓峰.眼底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刘卫, 张勇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眼科学分册, 2005 (29) :352-358.

[3]李青, 张磊, 潘洁敏.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微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0, 37 (2) :211-215.

[4]梁春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4, 20 (2) :98-100.

[5]雷金轩, 尹梅.强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1) :31.

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眼底荧光造影, 其中男185例, 女78例;年龄36岁~78岁。

1.2 造影方法

(1) 造影前1 h用复方托吡卡胺点双眼2~3次, 使瞳孔散大到6 mm~8 mm, 以利于检查[1]。 (2) 取20%荧光素钠3 m L/支的0.2 m L加生理盐水至5 m L, 于肘正中静脉内缓慢注射, 作为预测试验, 观察10 min,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无不良反应, 在与医生同步的情况下, 4 s~6 s内快速静脉注射剩下的荧光素钠原液2.8 m L, 推注10 s后医生开始用眼底照相机连续拍摄, 两眼交替进行10 min。摄片结束后, 如无不良反应则拔针。

1.3 护理

(1) 造影前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 详细询问过敏史, 常规测血压, 查末梢血糖, 做好眼部常规检查, 糖尿病患者避免空腹或血糖低时检查, 以免增加发生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2) 造影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多为一过性, 可嘱患者深呼吸, 也可以在检查30 min前口服胃复安10 mg, 严重呕吐者应暂停造影。 (3) 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症状, 轻者可口服抗过敏药物, 必要时地塞米松肌肉注射。 (4) 出现心悸、胸闷、气促、面色苍白、晕厥, 立即停止检查, 去枕平卧, 给予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一般休息10 min后可逐渐缓解。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可予肾上腺素进行抢救。 (5) 荧光素钠是一种高碱药物, 渗漏后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 可用1%硼酸溶液或50%硫酸镁局部湿敷。 (6) 检查完毕应嘱患者休息观察30 min, 无异常方可离开。告知患者检查后可出现一过性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发黄, 为造影剂所致, 嘱患者多喝水, 促进药物排泄, 一般24 h后完全排出体外。

2 结果

263例行眼底荧光造影病例中, 有8例 (3.0%) 出现恶心呕吐, 2例 (0.8%) 出现皮疹, 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荧光素钠是一种无毒染料[2], 在体内不参与机体代谢, 也不与组织牢固结合, 主要从尿液排出, 小部分经肝脏从胆汁排出, 24 h基本排尽。一般患者均可耐受, 通常少数患者在注射后发生恶心、呕吐、荨麻疹。本组出现恶心呕吐病例, 经休息后自行缓解, 出现皮疹病例经口服扑尔敏后消失。极少数有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的报道[3], 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的配备是防患于未然的必要保障。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 空腹时会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危象, 所以患者要避免空腹时检查, 检查前查末梢血糖, 了解患者受检时的血糖水平, 出现相应的症状有利于医生作出正确的判断。眼底血管造影使眼底检查结果更客观、准确和直观, 为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在眼底血管造影过程中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 可有效减少和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帮助患者提高适应能力, 以便在最佳的时机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秀云, 饶顺琴, 周晓春, 等.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3) :284-286.

[2]张承芬.眼底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28.

糖尿病患者要查眼底 篇3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护理,要点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 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 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多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表现出视网膜反复出血[2]。 经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可全面了解视网膜循环情况,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已经成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诊断、 治疗、 预后的重要检查方法。 但是对于不同的糖尿病患者, 其血压、动脉硬化、全身疾病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做好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工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3 月—2015 年3 月期间, 在该院接诊的59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设为观察组, 将同期该院收治的59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对比, 设为对照组, 经过临床检查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均接受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观察组中, 男性38 例, 女性21 例, 患者的年龄为42~69岁, 平均年龄为 (53.95±3.97) 岁, 患者病程为1~9 年, 平均病程为 (5.75±1.62) 年;对照组中, 患者的年龄为43~68 岁, 平均年龄为 (54.78±3.47) 岁, 患者病程为1~8 年, 平均病程为 (4.29±1.13) 年。 给予两组患者经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对该组试验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使用德国-ZEIZZ C, Lisucam Lite型眼底荧光造影机, 将20 %的荧光素钠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033546 ) 用水稀释, 采用肘静脉注射, 做过敏试验。 对患者的反应进行观察, 拍摄双眼彩色颜色。 如果30 min后患者没有异常情况, 则注射20 %的30 m L的荧光素注射液, 在5 s内注射完毕, 注射完毕后计时, 连续拍摄, 直到静脉全充盈后, 可间断拍摄,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时间约为10 min。

1.2.2 护理方法 (1) 对照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坐好详细记录。 (2) 观察组护理方法:在给予对照组常见护理的基础上, 给予观察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前后综合护理干预。

造影前护理干预。 ①了解患者的病情。 造影前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病情做全面了解, 包括血压、 血糖情况, 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脑肾方面的疾病。 如果患者的年龄在60 岁以上, 伴有全身疾病的同时过敏药物在两种以上者, 尽量避免做此种检查。 如果近期做过相关项目的造影检查, 需要间隔3 周再做造影检查, 避免造影剂间发生相互干扰。 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进行检查。 ②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程较长, 同时视力功能受到影响, 这些都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显然患者会有较重的思想负担, 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恐惧、不安等心理, 因而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采取有效措施开导患者, 促进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提高患者临床检查配合的积极性。 ③眼部散瞳。 在造影检查过程中需要扩瞳, 如果患者年龄在40 岁以上, 在扩瞳钱需对眼压进行检测, 避免由于高眼引起青光眼现象。

造影中护理干预。 ①创造舒适的造影环境。 为患者临床造影检查提供舒适的患者, 确保冷暖夏冷, 保持空气畅通,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 相对湿度为55 %左右。 ②体位护理。 患者进入造影室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摆好体位, 将头部下颏置于下颏托上, 要求前额紧紧贴于支架上, 确保没有间隙。③病情监测。 通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后, 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造影过程中要帮助换放慢呼吸, 在造影室内, 要准备好氧气、急救药物器材等等, 避免发生意外。 避免造影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要求患者进食后方可造影检查, 避免空腹进行造影检查。 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尤其血糖情况。

造影后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 临床眼科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 接受知识等方面程度的不同, 指导患者的生活方式, 要求患者保持均衡的饮食, 多食含高碳水化合物、粗纤维、低脂食物戒烟戒酒, 酒精可使眼部损伤加重。同时加强眼压观察, 如果出现眼压症状, 需要及时联系医生, 做好紧急降压处理。

1.3 观察指标

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判定的过程中, 主要参照KP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增加的分值在10 分以上, 则属于生活质量改善;如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减少的分值在10分以上, 则属于生活质量下降;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增加或减少的分值在10 分以下, 则属于生活质量稳定[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满意度通过发放该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得, 问卷中共包括4 大项目, 每个小项目共有5 个题目, 每个题目的分值为5 分, 每个大项目的总分值为25 分。 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总分为100 分, 主要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 个等级, 调查问卷评分分别大于90 分、60~89 分之间、低于59 分。 满意度=非常满意 (%) +满意 (%) [4]。

1.4 统计方法

在对该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 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 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 (±s) ,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患者血糖检测数据,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率、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数据, 如组间差异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通过治疗, 两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情况

调查问卷显示观察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护理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一定的控制, 在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方面, 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后血糖较低,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主要在胰岛素激素及细胞代谢异常的情况下, 形成眼组织, 神经及血管微循环改变的现象, 视功能逐渐受到损坏。 如果血视网膜屏障受损,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间的联合将被破坏, 最终造成小血管的渗漏[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 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 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要给予临床护理干预[6]。

首先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 在合并视网膜病变后, 患者的视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视力开始逐渐下降, 给患者及家属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显然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 在病情严重且不了解治疗方案的情况下, 患者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需要经常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 对患者进行安慰、疏导, 适当增加交流的次数和时间, 减少患者恐惧感,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7,8]。

还要给予患者健康教育。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健康教育是关键环节, 要求护理人员定期开展讲座, 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包括糖尿病的危害性、自我保健意识等等,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强化饮食控制的重要性[9]。 另外为患者制定生活计划。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 包括学习、工作、社交活动等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效控制环血糖检测。 在血样检测的过程中, 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 要求患者对血糖检测有正确的认识, 通过对血糖进行检测, 并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全面了解, 改正自身不足, 包括饮食、运动等等, 认真控制血糖[1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 视网膜出血斑,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出现血管异常和渗漏。因此, 需要给予荧光血管造影围期综合护理干预, 该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围期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率、护理满意度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值得临床推广[11,12]。

参考文献

[1]童翀, 荣瑜, 罗建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眼科杂志, 2012, 28 (5) :427-428.

[2]罗向霞, 陈浩, 胡峥, 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 38 (2) :112-114.

[3]王小艺, 陈子林, 钟凯人, 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6 (8) :31-32.

[4]王霞, 裴承华, 丁爱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15 (16) :211-216.

[5]冯彦清, 王若冰, 吴星伟, 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 24 (3) :182-184.

[6]马自勤, 杜磊, 郭建慧, 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分期探讨[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3, 31 (6) :224-228.

[7]黄勤, 杨新怀, 谢立科, 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1, 10 (3) :175-185.

[8]黎国英, 段惠静, 徐瑶, 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20 (2) :60-61.

[9]张红, 张津京, 张励, 等.眼底血管造影评价中药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0, 19 (4) :220-221.

[10]阳桥生, 荣德彦, 唐柳松, 等.直接检眼镜、7方位眼底彩色照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中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 2010, 27 (6) :498-501.

[11]刘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底改变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 2010, 16 (5) :448-450.

糖尿病患者要查眼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31例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来该院就诊的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 , 男17例 , 女14例 , 年龄54~77岁 , 平均 (61.23±4.98) 岁;病程 (0.8±14.5) 年 , 其中右眼16只眼 , 左眼15只眼 , 临床症状为2型糖尿病并发轻至中度视网膜病变。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来该院就诊的非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31例 , 作为对照组 , 男17例 , 女14例 , 年龄58~74岁 ,平均 (60.21±4.69) 岁 , 病程 (0.9±18) 年 , 其中右眼16只眼 , 左眼15只眼 , 临床症状为单纯性视网膜病变。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手术均由同一主刀组医生完成手术。手术治疗后应用泼尼松龙滴眼液 ,3次 /d, 每次剂量为5.0 g/L, 连续使用3周以上;结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 ,3次 /d, 每次剂量为1.0 g/L, 连续滴眼液3周。分别在治疗前后1周、6周、6个月检测患者的视力情况 , 白内障手术后使用红光眼照相系统对所有患者的眼底进行拍照[2]。

1.3 评价标准

囊性水肿型渗透:患眼合并双板弥漫性水肿 , 在眼底黄斑区出现花瓣状或蜂房样荧光素渗漏 , 可能但对发生。局限性渗漏:黄斑区某个或成簇的微血管瘤 , 或某一段扩张的毛细血管都可能发生荧光素渗漏 , 但渗漏只会发生在黄斑区局部。弥漫性渗漏:视网膜或脉络膜的毛细血管时荧光素渗漏的源地 , 眼底黄斑区内可能会发生广泛的荧光素渗漏 , 范围可占据整个黄斑区[3]。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 13.0系统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 计数资料采用和x2检验 , 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效果

手术后观察组31例患者中 , 囊性水肿型渗漏4例 , 占12.91%, 局限性渗 漏3例 , 占9.68%, 弥漫性渗 漏6例 , 占19.35%;对照组31例患者中 , 囊性水肿型渗漏6例 , 占19.35%,无局限性渗漏和弥漫性渗漏发生。对照组患者术后渗漏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情况 , 对照组结果显著于观察组。具体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 发生眼底病变的过程中还会引起白内障等严重性并发症 ,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此失明。手术治疗时临床中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最佳手段 , 首选手术方法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这时目前临床治疗中的首选方法。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视力能够有所提高 , 效果比较明显 , 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通过手术治疗 , 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黄斑水肿等并发症 , 会造成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恢复障碍和病情恶化。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视力情况 ,对预后效果也有积极的影响。但如果手术后出现黄斑水肿等并发症 , 会使病眼病情恶化。黄斑囊性水肿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的紧密结构操刀了破坏 , 失去了阻止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向外渗漏 , 导致血管内的液体和大分子物质不停的向外渗漏 ,渗漏的液体和物质会集聚在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外丛状层和颗粒层的细胞外间隙 , 形成视网膜水肿。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眼底病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因血糖紊乱造成视网膜微循环紊乱和视网膜血管的完整性破坏 , 血管内液体和物质易发生渗漏。如果渗漏液体积聚在黄斑区的视网膜外丛状层就形成特征性的多囊状形态 , 即黄斑囊性水肿。该次研究结果为手术后观察组31例患者中 , 囊性水肿型渗漏4例 , 占12.91%, 局限性渗漏3例 , 占9.68%, 弥漫性渗漏6例 , 占19.35%;对照组31例患者中 , 囊性水肿型渗漏6例 , 占19.35%, 无局限性渗漏和弥漫性渗漏发生。对照组患者术后渗漏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情况 , 对照组结果显著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 , 除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出现外 , 高渗漏的发生率也会因此提高 , 这会导致患者的康复时间延长 , 对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 , 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后视网膜出现了严重的病理性改变 , 黄斑水肿的并发率提高 , 患者的视力显著下降 , 病情进一步恶化不利于患眼视力的恢复。黄斑水肿的原因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渗漏 , 使患眼的视力明显下降。它还会引起睫状充血和乳头水肿等疾病 , 如果黄斑水肿持续复发的话 , 会造成机体黄斑退变 , 光感受器受损 , 最终机体会出现视力永久性损伤。手术后给予患者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和泼尼松龙滴眼液或联合使用能对治疗起到积极的干预效果 , 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 , 避免患者视功能紊乱和病情恶化 , 促进患眼的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经白内障手术后出现黄斑水肿,视力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来该院就诊的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共有31例患眼,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31例同期来该院就诊的非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相同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手术治疗后应用泼尼松龙滴眼液,3次/d,每次剂量为5.0 g/L,连续使用3周以上;结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3次/d,每次剂量为1.0 g/L,连续滴眼液3周。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及黄斑水肿情况,对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渗漏情况优于观察组。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情况,对照组结果显著于观察组。结论 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的并发率提高,患者的视力显著下降,不利于患眼视力的恢复。手术后给予患者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和泼尼松龙滴眼液或联合使用能对治疗起到积极的干预效果,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避免患者视功能紊乱和病情恶化,促进患眼的康复,对视力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要查眼底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 选择在我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全身性严重疾病, 除外以下眼部疾病: (1) 晶状体明显混浊, 影响眼底检查。 (2) DR已行眼底激光治疗者。 (3) 伴有视网膜静脉阻塞、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符合标准的共44例, 年龄40~83岁, 平均 (68.77±10.58) 岁;其中男32例, 女12例;病程6~28年。另外选取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年龄40~83岁, 平均 (74.45±9.60) 岁;其中男10例, 女10例。

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 组 (14例) ,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组 (30例) 。各组间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之间无明显差异。DR的分型分期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进行:Ⅰ期视网膜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 Ⅱ期视网膜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Ⅲ期视网膜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1]。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职业、家族史、身高、体重、伴随疾病。同时对所有患者测定静脉FBG、2hPBG、HbA1c、血压。由眼科医生做眼部检查, 包括裸眼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

1.2.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照相采用日本Kowa公司生产的nonmydα-D彩色眼底照相机, 眼底造影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生产的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 (HRA2) 。造影剂使用20%的荧光素钠注射液 (每支3mL, 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44023401) 。先用0.1%的荧光素钠稀释液5 m L自前臂静脉注射, 观察10min后, 若无不良反应, 按10mg/kg注入200g/L荧光素钠, 要在5s左右内快速推注。同时按计时按钮, 选用FFA模式 (488nm蓝光) , 于图像监视器上观察同步造影的动态过程, 观察动脉期、动静脉期、静脉期、晚期。观察10 min, 并将图像储存在硬盘上。造影后读片, 进行眼底病变的分期。DR诊断及分期按198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及荧光造影分期[1]。

1.2.3 FBG及2hPBG测定

血糖检测采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仪, 试剂为葡萄糖测定试剂盒 (批号:80805g021) , 用葡萄糖氧化酶终点法, 普通试管抽血, 该法测定的正常值范围:4.16~6.44mmol/L。

1.2.4 HbA1c测定

HbA1c采用德国Bayer公司CA2000+糖化血红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分析仪 (型号:No5031C型, 100~240V@0.4A, 50/60Hz) , 用亲和层析微柱法测定末梢血标本, 正常值为4.74%~6.14%。药盒购自德国Siemens Medical Solution Diagnostics[产品编号:5035C, 产品标准:YZB/USA0018, 注册证号:国食药监械 (进) 字2003第3400425号 (更) ]。

1.3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采用±s表示, 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见图1~8)

20例正常人经眼底镜及FFA检查, 未见明显眼底疾病。14例NDR患者眼底镜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未见微血管瘤、无灌注区、微血管损害等改变。30例NPDR患者眼底出现硬性渗出、微血管瘤、无灌注区、微小血管荧光素渗漏等改变, 未见新生血管等增殖性病变。

2.2 FBG及2hPBG、HbA1c与DR分期的关系 (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 NDR组、NPDR组患者FBG、2hPBG、HbA1c水平增高。糖尿病患者组间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 , FBG水平NDR组与DR-Ⅰ期、DR-Ⅱ期、DR-Ⅲ期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FBG水平与DR程度无关。NPDR组患者2hPBG、HbA1c值高于NDR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DR分期2hPBG、HbA1c有所不同, DR-Ⅰ期

3 讨论

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眼底的表现, 包括微血管瘤、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絮斑、微血管渗漏、新生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等。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DR的典型改变。

我国现行的DR分级是1985年第三届全国眼底病学组讨论通过的6级分期。即Ⅰ期视网膜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 Ⅱ期视网膜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Ⅲ期视网膜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Ⅳ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或玻璃体出血, Ⅴ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Ⅵ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现网膜脱离[1]。

但该分期是以眼底镜下所见为特征, 张承芬等认为并不符合FFA所见。特别是Ⅱ期和Ⅲ期, 在这2期FFA可以发现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 而眼底镜下不能检出已消退的棉绒状斑和早期新生血管, 因此DR的分期要结合FFA检查[1]。FFA在发现毛细血管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视网膜新生血管方面较眼底镜检查有明显优势, 可用于DR的早期诊断[2]。

DR-Ⅰ期微血管瘤是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最早出现的一个体征。DR-Ⅱ期除微血管瘤外, 还表现有黄白色硬性渗出, 它位于外网状层, 可能是毛细血管基底膜病变后血浆渗漏结果[3]。DRⅠ~Ⅱ期虽暂无视力障碍, 但提示视网膜微循环已发生了病理性病变, 随着病程发展DR会逐渐加重。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血糖的高低与DR有密切的关系。高血糖可以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增厚。其致病机理为:激活山梨醇通路, 干扰肌醇磷脂的代谢, 可使血管壁的生化代谢紊乱, 改变毛细血管的正常生理状况, 引起视网膜微循环障碍, 加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加重视网膜病变的程度。细胞内外的重要蛋白质非酶性糖基化, 在DR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血葡萄糖水平, 只能反映受检时的血糖水平。HbA1c作为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与DR之间的关系, 目前临床报道还比较少[4,5]。本研究结果显示, DR的发生和进展与HbA1c的增高密切相关, 可能HbA1c造成了血红蛋白生理生化功能的异常, 影响正常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使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减慢, 红细胞粘度升高, 流动性变小, 变形能力明显降低, 血流变学改变, 凝血机制失调, 血小板功能异常, HbA1c含量增高, 直接造成视网膜缺氧, 引起眼底微血管病变, HbA1c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其也影响血液循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加重了视网膜的缺氧状态, 在DR的发生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提示HbA1c持续增高的患者是DR的高危患者, 对DR患者定期检测HbA1c, 调控血糖, 对延缓及预防DR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还显示, DR病变程度与2hPBG成正相关, 但与FBG水平无相关性。对于DR的控制, 监测餐后血糖水平的意义大于FBG。

DR的程度和进展与2hPBG、HbA1c水平密切相关, FBG并不是一个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理想检测指标, 2hPBG、HbA1c水平增高对于DR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提示临床应该重视2hPBG、HbA1c的检测。

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 (FBG) 、餐后2h血糖 (2hPB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发生和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名正常人进行FBG、2hPBG、HbA1c水平检测, 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进行DR的诊断、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 组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组, NPDR组进一步分为DR-Ⅰ期、DR-Ⅱ期、DR-Ⅲ期。结果NPDR组2hPBG、HbA1c高于NDR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BG水平NPDR组与ND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R的程度和进展与2hPBG、HbA1c水平相关, FBG并不是一个控制DR的理想监测指标。

关键词: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1]黄叔仁, 张晓峰.眼底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杜虹, 张承芬, 赵明威.眼底无可见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的荧光血管造影[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3) :292~293.

[3]Ronald K, Mari P, Catherine A, et al.Incidence of Retinopathy andAs2 sociated Risk Factors From Time of Diagnosis of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J].Arch Ophthalmology, 1997, 115:351~356.

[4]张木坤, 刘露, 张逸, 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与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 28 (1) :13~15.

上一篇:兴趣性教学目标性教学下一篇:无线网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