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通用10篇)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1
摘要:目的 比较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otin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与指尖监测血糖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低血糖事件的意义。方法 应用CGMS对住院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h的血糖监测, 同时用指尖血糖监测仪, 每天至少监测7次血糖, 观察比较低血糖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指尖血糖监测仅发现15例21次低血糖, 而CGMS发现30例出现110次低血糖, 其中20例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Unawareness of hypoglycemia, HU) , 以夜间多见。结论 CGMS是目前监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较为先进的手段。
关键词: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指尖血糖监测,低血糖
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结果有助于评估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从而制定个性化降糖方案, 同时也反映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指导治疗。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SMBG) 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但其无法完整反映患者全天血糖谱, 存在盲区。因此,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应运而生, 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CGMS通过葡萄糖感应器埋植于皮下, 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 进而反映血糖水平, 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谱, 了解血糖波动趋势, 发现不易被传统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事件和低血糖事件[1]。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可以迅速使血糖控制达到理想状态, 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相应增加。CGMS可以作连续72h的血糖监测, 获得血糖波动曲线图。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 通过对70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分析, 比较CGMS和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方法对于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稳定性以及低血糖事件的重要意义[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男40例, 女30例。年龄22~74岁, 平均55.25岁。病程2个月~20年。排除急性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对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采用美国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 将血糖感应器探头植入皮下, 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同时指导患者每天至少监测7次指尖血糖 (指尖血糖仪应用日本泰尔茂血糖仪) :三餐前、三餐后2h和凌晨3:00。在记录本上记录血糖值、饮食状况、运动强度及时间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 把这些信息输入至CGMS。动态血糖监测完成以后, 随时下载数据, 采用CGMS software3.0对数据进行分析。
1.3 判断
CGMS或血糖仪测得血糖≤3.9mmol/L为低血糖。
2 结果
在70例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使用CGMS发现30例出现110次低血糖事件, 其中20例出现无症头性低血糖 (HU) , 以3:00~6:00为最多见。血糖≤2.5 mmol/L, 有23次, 占20.9%;血糖≤2.8 mmol/L, 有32次, 占29.1%;血糖≤3.9 mmol/L, 有55次, 占55.0%。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HU时间段分布有所差异:长效胰岛素治疗者低血糖38次, 发生在餐前占65.5%, 夜间占35.5%, 预混胰岛素治疗者低血糖72次, 发生在餐前占46.6%, 夜间占53.4%。且睡前血糖低于6.0mmol/L, 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占约80%。而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仅仅发现15例21次低血糖, 为CGMS监测到的19.1%, 说明即使频繁的指尖血糖监测还会有绝大多数的低血糖被遗漏, 尤其是HU。
3 讨论
3.1 指尖血糖监测是了解血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 但它只能反映某一瞬间的血糖值。而一日内的血糖是时刻变化的, 夜间频繁的监测血糖给患者带来不便。正如本研究所示, 指尖血糖监测仅仅发现21次低血糖事件, 而CGMS发现110次低血糖事件, 后者为前者5倍, 说明即使频繁的指尖血糖监测还是会有绝大多数的低血糖未被发现, 尤其是HU。另外, 发现糖尿病患者HU持续时间差异很大, 从数分钟到数时不等, 提示CGMS揭示许多未曾发现的低血糖。因此, CGMS较一般传统的SMBG的优势在于[3]: (1) 可帮助医生分析夜间血糖控制情况; (2) 检测出HU发生的时间及频率; (3) 发现黎明现象; (4) 患者可以在监测期间将进餐、运动、注射胰岛素等事件同步输入至CGMS, 监测完毕以后, 连同血糖的数据和图形储存于计算机中并可打印出来, 将能更好地分析血糖控制的情况, 使治疗个体化, 缩短疗程。
3.2 在非糖尿病人群,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mmol/L。但在糖尿病治疗的患者, 只要血糖低于3.9mmol/L即属低血糖范畴[4]。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主要损害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约2%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病例是由低血糖引起的。DCCT、UKPDS和ACCORD等临床研究显示, 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4]。因此, 对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 要积极的减少低血糖发生, 充分了解低血糖发生的机制, 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降低低血糖危险因素。对于条件允许的糖尿病患者, 积极开展CGMS监测, 全天候的监测低血糖的发生, 有利于调整治疗方案, 降低风险。
3.3 CGMS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张光梅的研究指出[5], CGMS测定值比血浆血糖值低, 会低估血糖的水平, 造成假性夜间低血糖, 即CGMS报道的夜间低血糖可能存有假象, 应仔细分析, 以避免错误的减少夜间药物剂量。因此, 解读CGMS图谱及数据须注意几点: (1) 应着重分析血糖波动规律和趋势, 并尽量查找出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原因, 而不“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糖值。 (2) 每次的监测数据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例如72h) 血糖波动情况, 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化。 (3) 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CGMS图谱及数据, 即“一”分析夜间血糖, “二”看餐前血糖, “三”看餐后血糖, 每个步骤要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找到具体原因, 以调整治疗方案[6]。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09年版) [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48) :3388-3392.
[2]刘艳, 程杰, 郭蔚莹.动态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尿病事件的重要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0 (2) :259-260.
[3]黄晨, 李榕.持续性血糖监测系统临床应用的可靠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1) :37-38.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33-34.
[5]张光梅.动态血糖尿病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2:49-50.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11年版) [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2, 10 (4) :21-22.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87-01
糖尿病是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健康最具挑战的几个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老龄化,不健康饮食,肥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等原因致使发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升。由于糖尿病患者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易引发糖尿病足,因此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12月入住我科的30名糖尿病足患者,经术前,术后严格监测血糖,其中28名皮瓣术后患者皮瓣成活,2名皮瓣术后患者因感染等原因未成活。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不注意控制饮食或用药不规范,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还有些患者对治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低血糖反应症状了解很少,并认为血糖控制的好坏对伤口没有影响。因此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应向患者讲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让患者意识到控制血糖是保证皮瓣术后伤口愈合的关键。
2.2 饮食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中含糖量高,故伤口不易愈合,因此饮食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责任护士应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少吃多餐,一般以米、面为主,但是,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3 控制血糖 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0.0mol/L左右。术前术后应利用血糖快速检测仪严格对患者血糖进行检测,于每日空腹,三餐前及三餐后两小时,睡前血糖。并遵医嘱皮下注射胰岛素。
2.4 术前准备 术前1d根据手术方式备皮,术前晚通知禁食禁水,嘱患者放松心情,充分睡眠。
2.5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心电监护及2升/分吸氧,保持输液通畅,全麻患者指导去枕平卧,暂禁饮食6小时。
2.6 皮瓣的护理 观察要点包括颜色﹑肿胀﹑毛細血管回流。每次观察尽量在自然光线下,不同观察者要在相同条件下观察,若皮肤颜色红润,说明血液循环良好。若皮瓣颜色苍白,说明可能动脉血供受阻,警惕出现动脉危象。若皮瓣出现散在淤血点或已转暗红色甚至出现水泡,说明静脉回流受阻。肿胀的程度可由皮纹来判断,皮纹消失,皮瓣张力较大,说明肿胀严重;皮纹增多,皮瓣张力小,说明组织张力过小,动脉供血受阻[1]。
2.7 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疼痛既是一种主观疼痛感,又是一种保护机制。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痉挛,使机体释放许多损伤因子,影响手术的成功率。术后给予患者药物镇痛及心理上的护理,利于病情恢复[2]。可根据不同的疼痛程度运用不同的止痛药。
3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高糖状态下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在肢体缺血缺氧的情况下,细菌极易入侵,导致组织感染。做为责任护士,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安慰和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杏桂,潘三红.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40-41.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3
关键词: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指血血糖监测,血糖调整
糖尿病患者的组织器官损害是由于长期慢性高血糖和血糖水平波动两种方式共同作用实现的[1,2]。有效地纠正高血糖及减少血糖波动是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本要求。目前临床常用的糖代谢指标 (静脉血糖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 只是检测静态某一瞬时的血糖, 无法反映血糖水平时刻变化的情况[3,4]。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可持续监测受试者血糖水平的变化, 有助于血糖的精细调节[3], 减少血糖波动。笔者通过应用CGMS监测血糖变化对糖尿病治疗方案进行精细调整, 探讨CGMS相对于多次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整中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09年6月住院患者61例, 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2型糖尿病标准。其中男35例, 女26例;年龄32~65岁;病程2个月~10年。主要纳入标准: (1) 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而血糖控制不良; (2) 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9.0 mmol/L, 餐后2 h血糖 (2 hours postprandial glucose, 2h PG) ≥13.9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 A1C) ≥7.5%; (3) 年龄≤65岁; (4) 无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入院时FPG (10.7±1.6) mmol/L, 2h PG (16.3±2.3) mmol/L, Hb A1C (8.7±1.1) %。无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及其他内分泌疾病。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按糖尿病标准热卡进行饮食控制, 并进行相对固定的运动。
1.2 方法
入组患者停用胰岛素促泌剂3 d后应用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人胰岛素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采用皮下多次注射方法, 注射部位均选在腹部, 按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确定胰岛素的初始剂量:BMI>25 kg/m2, 0.6 u/ (kg·d) , BMI≤25 kg/m2, 0.4 u/ (kg·d) 。剂型和使用次数根据血糖情况个体化 (诺和灵R、30R、N;每日2次、3次、4次) , 部分患者根据体重及血糖情况使用二甲双胍 (格华止, 施贵宝公司) 或阿卡波糖 (拜糖平, 拜耳公司) 。血糖调整目标为:凌晨2点及三餐前4.4~6.1 mmol/L, 餐后4.4~8.0mmol/L。当血糖≤3.9 mmol/L为低血糖, 由CGMS测得至少持续15 min以上时间的低血糖, 计算为1人次低血糖事件, 占全天的比例用百分数计算。61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30例治疗开始即采用美敦力公司生产的CGMS进行血糖监测, 应用拜安捷血糖仪每天输入4次指端快速血糖值, 并根据每天下载的血糖图谱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更换胰岛素剂型或加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进行血糖精细调节, CGMS佩戴时间根据电流情况持续96~144 h;另外31例患者应用拜安捷血糖仪每天多次指端快速血糖监测血糖, 每天监测空腹、午、晚餐前、早、中、晚餐后2 h及凌晨2点血糖, 有低血糖症状时加测血糖, 根据所测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更换胰岛素剂型或加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在血糖达标后佩戴CGMS, 72 h后下载数据, 佩戴CGMS期间不调整血糖。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差值、平均血糖值、最高血糖值、最低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 (统计受试者24 h漂移幅度大于1个标准差的血糖漂移, 以漂移峰值到谷值的方向计算其漂移幅度, 为所有血糖漂移幅度的平均值) 。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Excel表,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d, x±s)
注:覮与CGMS组比较, P<0.001
2.2 两组患者优势比较
CGMS组血糖达标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多次血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2。为了排除多次血糖组患者血糖达标后佩戴CGMS收集数据的时间对平均住院时间的影响, 该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总住院时间减去3 d。
注:1) 与CGMS组比较, P<0.05;2) 与CGMS组比较, P<0.001
注:1) 与CGMS组比较, P<0.001;2) 与CGMS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劣势比较
CGMS组低血糖发生率及血糖差值显著低于多次血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两组患者血糖漂移比较
CGMS组低血糖发生率及血糖差值显著低于多次血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要求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以外, 更要考虑血糖过度波动等因素带来的危害。血糖波动性越大,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可能超过血糖绝对水平的作用[5]。血糖监测是评估糖代谢状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是静脉血糖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这两种监测方法由于检测次数有限, 只能反映静态某一瞬时的血糖, 无法反映一天内血糖水平时刻的变化, 结果非常片面。CGMS通过置于腹壁皮下的探头连续监测血糖, 每隔5 min记录血糖值, 可连续地记录血糖数值, 每24 h可检测记录288个葡萄糖值, 从而连续监测患者时时血糖水平的动态变化, 比静脉血糖、指端毛细血管血糖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糖代谢状况[6,7], 有助于精确评估血糖的稳定性。同时TAVRIS等证实CGMS与指测血有很好的相关性, 并与Hb Alc相关[8]。STEIL等研究发现, CGMS的检测结果与传统静脉检测血糖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分别在健康男性、糖尿病患者及新生儿中分析了这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 CGMS能连续数日监测并记录受试者的血糖水平, 测定值与静脉血糖值和指端血糖值显著相关[8,9]。因此, 在正确操作和严格监控下, CGMS与静脉血糖及指测血糖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能较准确地反映血糖波动水平。
CGMS产品说明中建议在患者佩戴72 h后一次性下载, 在笔者研究中, 每日下载一次数据, 然后根据所下载的血糖图谱及时调整胰岛素剂型、用法及用量或加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使血糖平稳, 及时发现不同食物对不同患者的升糖差异, 制定个体化的食谱, 杜绝了血糖过大波动。而多次血糖组患者血糖检测的次数有限, 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 调整血糖时势必谨慎行事, 即使如此低血糖的发生仍较多。因此, CGMS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血糖漂移明显少于多次血糖组。产品说明中还显示每个电极只能应用72 h, 但实际应用中, 许多患者72 h仍难以找出其规律, 或难以使治疗调整至最佳。笔者发现应用96~144 h探头的电流仍在允许的工作范围, 因此, 几乎所有CGMS组患者的血糖都是在应用CGMS期间调整至理想状态的。
总之, 通过CGMS获得的动态血糖数据能更好地反映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血糖的整体水平 (稳定性及波动性) 及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从而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出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饮食的调整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极大地缩短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至最佳的过程, 减少了血糖波动及低血糖的发生, 为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名道.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6 (5) :312.[1]CHEN MD.Glucose fluctuation and diabetic co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6, 26 (5) :312.Chineses
[2]吴大方, 闫自强, 张彦海, 等.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11) :1704-1706.[2]WU DF, YAN ZQ, ZHANG YH, et al.The effect of insulinpump treatment on plasma glucose and beta-cell function in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China Journal ofModern Medicine, 2006, 16 (11) :1704-1706.Chineses
[3]BOYNE MS, SILVER DM, KAPLAN J, et al.Timing of changesin interstitial and venous blood glucose measured with a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glucose sensor[J].Diabetes, 2003, 52 (11) :2790.
[4]ROHLFING CL, WIEDMEYER HM, LITTLE RR, et al.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glucose and HbA1c[J].Diabetes Care, 2002, 25 (2) :275.
[5]RISSO A, MERCUIR F, AUANGLIARO L, et al.Intermittent high glucose enhance apoptosi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in culture[J].Am J Physiol Endocirnol Metab, 2001, 281:924-930.
[6]HUANG C, LI R, XU XJ, et al.Study on clinical utility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2006, 26 (1) :37-38.Chinese
[7]YU M, ZHOU J, WANG F, et al.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7, 17 (2) :200-202.Chineses
[8]TAVRIS DR, SHOAIBI A.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the Minime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an as-sessment of the literature[J].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4, 6 (4) :523.
糖尿病控制之血糖监测 篇4
心理治疗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有利于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正确对待疾病;也利于学会自我调整情绪,达到一个新的心理平衡。
饮食治疗患者必须按生理需要把全日所需的总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以食物的形式,有计划、合理地分配在每天的三餐及加餐中,定时、定量进食,必要时加餐。
运动治疗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使血糖水平达到最佳状态。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强度、节奏的运动,运动时注意血糖的监测,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药物治疗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降糖药非常重要。不同种类的降糖药物因为作用机理不同,影响血糖的环节也不同,所以选择哪种降糖药物,要视患者的胰岛功能而定。
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它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及时了解自身血糖水平和身体状况,是衡量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正确性和适量性的基础。
在这五大要素中,血糖监测是很重要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到,仅凭一两次去医院进行血糖检测不能真实反映血糖波动的全貌,不利于了解自己的病情。因此,通过血糖仪进行监测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让广大病友正确地通过血糖仪了解自己的血糖状况,这里总结出几点血糖监测的相关知识供病友们参考:
1、自我监测血糖的操作方法
①试纸插入血糖仪并调试血糖仪的编码,使其与您现在使用的试纸编码相同。
②洗手,用酒精消毒采血的手指。
③手臂下垂30秒,以便使血液充分流到手指。
④采血针装入采血笔中,根据手指皮肤厚度选择穿刺深度,刺破手指等待适量血。
⑤将血样放在血糖试纸吸血处等待吸血。(有些血糖仪需先将试纸插入血糖仪中,再将血滴在试纸上。)
⑥几秒或十几秒钟之后,从血糖仪上读出血糖值。
2、自我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
①血量不够,血糖试纸超过有效期、手指消毒酒精未干、未将血糖仪编码调到和试纸一样时,都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②采血时不宜挤压手指,以免组织液被挤出而影响测试结果;
③手指消毒后,一定要等酒精挥发干燥后再采血;
④采血部位要交替轮换,不要长期刺扎一个地方,以免形成疤痕。在手指侧边采血疼痛较轻,而且血量足。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5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糖尿病,护理体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群中以糖尿病、冠心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严格控制血糖可明显减少或延缓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目前血糖监测的主要方法有末梢手指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静脉抽血查血浆葡萄糖,但是这些方法都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存在监测的“盲区”[2],近年来,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有效的弥补了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不足,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该科从2013年5—12月开始使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现将52例患者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的是52例采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其中,34例是男性,18例是女性,年龄11~77岁,平均49岁。该组所有患者进行72 h的血糖监测均采用的是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
1.2方法
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时选择端坐位姿势, 护士清洁手部带上口罩,用拇指和中指拿稳传感器,以肌肉注射的手法迅速将传感器电极垂直刺入上臂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皮下, 将传感器胶布按压粘牢,将探头与动态血糖监测仪连接。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然后进行评估分析。
2护理指导
2.1安装仪器前的护理
①CGMS要取得最好的监测效果, 需患者的密切配合才行。所以,使用之前须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动态血糖监测的目的、意义、监测的方法、佩戴仪器期间须注意的事项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为患者带上血糖检测仪的时候,把CGMS的工作特点向患者介绍清楚,如血糖记录是每3 min/次,共有72 h的总监测时间等, 使患者明白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段监测仪都能对血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记录,解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取得配合。
②要求患者佩戴仪器前沐浴,保持皮肤的清洁,穿宽松的衣物,以方便在手臂上安置仪器。
③安装传感器。提前30 min从冰箱内取出传感器,使其升温至室温。
④准备数据仪。回顾式动态血糖仪须装入电池及数据卡,即时显式需检查电池量、清除上次的数据。
2.2安装仪器时的护理
①皮肤消毒。用酒精常规消毒穿刺部位,避免感染。
②2按操作程序安装好仪器, 告知患者及家属佩戴仪器期间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填写事件记录登记本。
2.3安装仪器后的健康教育
①佩带记录器的同时, 为避免干扰、监测误差或故障的发生,不能进行CT、磁共振MRI或X射线等医学检查。
②告诉患者,记录器出现“嘟…嘟…”的报警声的时候,要马上联系医护人员,找到报警原因,并使警报解除,因为监测的信息会在发生报警的时候被丢失, 从而使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③穿脱衣物时注意避免将传感器电极脱出皮下, 如果发现电极已经脱出皮下,不要再将传感器按回皮下,取下传感器和数据记录仪,交由医务人员处理。
④佩戴仪器期间,出现任何疑问或问题,不要自行处理,及时联系医务人员。
3结果
52例患者的CGMS监测通过宣教和护理顺利完成 , 全部患者72 h内的血糖变化通过动态血糖监测被详实的记录下来了,其中有5例出现佩戴仪器期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现象, 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患者没有出现明显不适的日常生活行为,且没有一个患者发生穿刺部位感染。
4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72h血糖监测仪记录的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病人23例, 其中男13例, 女10例;年龄36~75岁, 病程2~34年, 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检测空腹血糖≤7.0mmol/L, 早餐后2h血糖≤10.0mmol/L, Hb A1C≤7.5%。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继续原有的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选用美国M i n i m e d公司生产的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 酶标感应探头置于腹部距脐5cm皮下, 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 采用罗氏血糖仪同步检测指端。
毛细血管血糖, 将血糖数值 (早晨空腹, 早餐后2h, 午餐后2h, 睡前) 输入CGMS进行校对, 监测结束计算机下载数据。记录每天相关事件及询问并记录患者有无低血糖反应症状。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监测, 期间无明显不适, 日常活动基本不受影响, 无一例发生过敏或感染。23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低血糖 (血糖≤2.8mmol/L) , 共13次, 低血糖均发生于23∶00至次日07∶00, 仅3例次同时伴有心悸、乏力、出汗、手抖和饥饿感的自觉症状, 经进食后缓解。有7例患者有高血糖发生 (血糖≥11.1mmol/L) , 均发生于餐后1~3h。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引起的体内代谢失调和高血糖状态。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是继肿瘤之后的第三类非传染病,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 也是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其不良作用主要通过慢性持续高血糖和血糖水平波动2种方式体现[2]。目前认为, 波动性高血糖相对于持续性高血糖更能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3]。我们观察的23例糖尿病患者, 虽然按传统的清晨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和Hb A1C判断均属控制良好, 但CGMS结果却显示有高血糖事件发生, 表明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并未完全达标, 这也提示这些患者仍有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更好地控制血糖的余地。
UKPDS结果表明, 严格控制血糖是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寿命的重要手段。但严格控制血糖可诱发患者出现低血糖,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 (DCCT) 的结果也表明严格的强化治疗可使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长时间低血糖或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本组患者中有13例次低血糖出现, 无任何临床表现的未警觉低血糖反应10例次, 这可能与有些慢性低血糖患者其血脑屏障葡萄糖转运系统上调、对低血糖反应有了耐受性、适应了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有关,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由于其病程较长, 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 高级自主神经中枢功能低下,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地被低血糖兴奋, 易出现无感知的低血糖症状。
应用CGMS动态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近年新使用的一种血糖监测手段, 其监测、显示的血糖结果和静脉血糖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结果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是一种可靠、实用的方法[4]。常规的血糖检测只能代表采血的那一时点的瞬间血糖, 难以反映一日之内每个时点的糖代谢情况。Hb 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的良好指标, 但却只能反映近2~3个月以来患者血糖的总体水平, 不能反映有无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发生, 也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而CGMS记录的数据非常全面, 可以明确血糖升高或降低的程度及持续时间, 发现患者不为感知的高血糖及低血糖事件, 患者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也都会体现在图谱里, 为严格控制血糖, 正确调整用药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更有效地减少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及动态血糖检测系统应用的优势。方法 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病人23例, 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检测空腹血糖≤7.0mmoL/L, 早餐后2h血糖≤10.0mmoL/L, HbA1C≤7.5%。选用CGMS对病人行连续72h血糖监测。结果 有5例患者发生低血糖 (血糖≤2.8mmoL/L) , 共13次, 低血糖均发生于23:00至次日07:00, 仅3例次有自觉症状, 经进食后缓解。有7例患者有高血糖发生 (血糖≥11.1mmol/L) , 均发生于餐后1~3h。结论 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可能存在较大的血糖波动,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可发现高血糖事件及无症状低血糖, 为严格控制血糖, 正确调整用药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更有效地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波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
参考文献
[1]黄晨, 李榕, 徐先桔, 等.持续性血糖监测系统临床应用的可靠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1) :37-38.
[2]王青, 王培珊, 向菲, 等.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中动态血糖监测的应用[J].贵州医药, 2008, 32 (1) :56.
[3]王兰令.血糖波动对糖尿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25:169.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7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监测,自我监测,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内容。患者多数居家治疗, 且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物。在治疗效果判定、修订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调整过程, 需要以血糖检测结果为依据。所以, 护士应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做好血糖自我监测, 为控制血糖提供客观的依据。护士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应劝说居家糖尿病患者购买血糖仪并做好血糖自我监测护理的健康教育, 稳定患者病情, 实行分类管理, 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 笔者总结分析血糖自我监测护理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 健康教育的方法
指导居家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护理, 应采用“讲解-示范-练习”[1]为主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1.1 讲 解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需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操作血糖仪的基本步骤、试纸的保存方法、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具体因素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通过问答方式了解是否掌握相关知识及其掌握程度。
1.2 示 范
通过入户调查、随访或来院就诊的机会, 为患者及其家属演示家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 使其熟练掌握操作要领。
1.3 练习
根据护士讲解与示范内容并在其指导下, 患者或家属进行自我练习, 对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直到熟练为止。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讲 解监测血糖的必要性
血糖监测是科学控制糖尿病的基础。通过血糖监测并记录结果, 可随时调整生活规律和饮食治疗方案, 了解治疗效果并调整药物剂量, 通过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进行分类随访管理:血糖控制不佳者, 血糖为理想控制 (餐前4.4~6.1 mmol/L或餐后4.4~8.0 mmol/L) 和一般控制 (餐前≤7.0 mmol/L或餐后≤10.0 mmol/L) 水平在全年3/4时间以下, 控制较差 (餐前>7.0 mmol/L或餐后>10.0 mmol/L) 者, 每月随访1次;血糖控制良好 (全年3/4以上时间在理想控制和一般控制) 者, 每3个月随访1次;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损害者, 每6个月随访1次。
2.2 自 我监测血糖的操作方法
1对双手进行彻底的清洁, 等干燥后, 准备采血针、采血笔、试纸和血糖仪等。2打开主开关, 对血糖仪的代码进行调整, 确保和当前所使用的试纸代码一致。3给采血笔装上采血针, 对不同的手指皮肤厚度, 选择不同的穿刺深度。4用75%乙醇对用来采血的手指进行消毒, 并使手臂保持下垂状态30 s, 确保血液大量的流入指尖。5在用来采血的手指关节处用拇指顶紧, 用采血笔刺破指尖的皮肤, 取得血液。6取血完成后, 把血液滴在试纸的指示孔中。7在血糖仪上插入试纸。这里应该注意有些血糖仪需要先插入试纸, 再在试纸上滴上血液。8等待10 s左右, 读取血糖值。9记录监测时间和读取的血糖值[2,3]。
2.3 自 我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
1在监测前应对血糖仪的代码进行调整和核对, 确保与试纸代码一致。2应该在避光、干燥且密封的条件下保存试纸。试纸取出后要立刻使用, 取完试纸后, 马上拧紧试纸的瓶盖, 以防试纸受潮。同时注意试纸的有效期, 不使用过期的试纸。3在湿度20%~80%、温度10℃~40℃的环境下使用血糖仪。湿度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血糖仪的精确性。并且血糖仪不应离电磁场过近。4若采血过少, 会使得检测值比实际值低或者检查失败。同样的采血过多, 也对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 如果采血量不合适, 需要重新测量, 避免结果错误。在采血时, 如果过度挤压或者血液循环不畅, 都会影响手指末端的循环, 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5完成消毒后, 酒精会残留在采血处, 应等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行采血。6采血针是一次性的, 不可多次使用。细菌在使用过的采血针上更容易繁殖, 进而危害身体的健康。所以, 检测完血糖之后, 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弃置采血针以及试纸[4]。
2.4 血 糖的正常值及监测频率
如果检测值>2.8 mmol/L、空腹血糖值<6.1 mmol/L、用餐2 h后的血糖值<7.8 mmol/L, 研究认为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对于不同的糖尿病病情, 血糖的监测频率也不同, 具体频率由医生以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目的自行制定。1全天血糖谱是通过测量三餐前后、睡前以及夜间的8个时间点来确定的, 对于使用胰岛素或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4 d进行1次全天血糖谱的测量。2调整药物或者初发的患者, 每周测量4次, 每次在8个时间点中选择不同的点。3能够较稳定的控制血糖的患者, 每月测4~7次, 每次的时间点选择应该不同[3]。4当近期血糖较高时, 应该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 最好检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5不能居家自我监测血糖者, 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或门诊抽血检测空腹和/或餐后血糖。
2.5 定期复诊和 指标 监测的 指导
患者每个月应至少去医院复查1次。把血糖的监测结果在复查时告诉医生, 使得医生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病情, 对治疗方案能够及时的调整。要告知患者监测其他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每年不少于4次, 糖化血清蛋白每隔2~3周检测1次, 尿微量蛋白、肾功能、血脂、心电图、胸片、眼底检查等每年不少于1次。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易并发心脑血管病且病死率高[5]。该病病程长, 并发症多, 病情复杂多变, 加之以中老年人多见, 文化水平和理解力低, 自理能力和依从性差。所以糖尿病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血糖监测仅是健康教育的一项内容, 同时还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各种并发症防治、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及非药物治疗等。开展健康教育时, 护士必须协调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尤其应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应以良好的沟通技巧,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评估, 为患者制订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 巩固糖尿病知识, 避免随时间延长降低健康教育效果, 促进有效管理并控制病情, 达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韦明.血糖仪自我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 :82.
[2]刘宝芬.3种方法测定血糖结果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42-43.
[3]鄢盛恺.如何自我监测血糖[J].现代养生, 2006 (3) :58.
[4]黄俏.血糖仪的临床应用与清洁保养[J].医疗保健器具, 2008, 15 (1) :44.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77例糖尿病患者中, 男52例, 女25例, 年龄22~67岁。其中, 1型糖尿病9例, 2型糖尿病68例。
2 方法
首先选择患者腹部避开脐周3~5 cm处为血糖探头埋置部位, 然后按常规植入法将血糖探头正确植入患者皮下组织。并连接血糖记录器, 然后对血糖探头进行初始化操作, 1 h后输入指血血糖值, 进行校准, 最后设定每天指血血糖监测次数进行校准。
3 护理
①心理护理, 因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一项新技术, 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检查持不信任态度, 因此, 医护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其优越性以及其对指导临床的必要性, 并对血糖探头置于皮下是否产生不适、出血等问题向患者耐心解答, 使之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②皮肤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皮肤感染的保证。在接触血糖探头前要洗净双手, 然后用75%酒精消毒患者血糖探头埋置部位皮肤2次, 待干后再置入探头。血糖探头皮下留置需72 h。在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 应注意观察置入局部有无发红、出血、疼痛及探头脱出情况。若有出血, 一般不影响探头的性能, 若发现其他情况, 应立即更换部位重新埋置。新埋置点和原埋置点间隔5 cm以上;③探头埋置点选择, 应选择皮下脂肪丰富的位置, 如:上腹部、下腹部等。尽量避开皮带或腰围区、疤痕或组织萎缩部位、剧烈活动及经常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插入部位, 以免影响血糖探头正常工作;④血糖监测, 指血血糖监测时间在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24 h应至少向血糖记录器中输入代表患者整个血糖数值范围的四个血糖值。每两个相邻时间不能超过12 h, 以空腹、餐前、及睡前监测为佳。需要注意的是指血血糖监测要在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时进行, 避免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后、运动后立即进行监测。采指血后5 min内应将血糖值准确输入血糖记录器中。
4 结果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 77例患者均确切的记录下, 24~72 h血糖变化情况, 根据电脑上反映出来的曲线结果, 医生根据每天用餐、用药及情绪改变或运动后血糖变化的特点为患者分析血糖变化的规律及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情况, 从而发现了指血未测到的高血糖, 甚至发现了患者毫无感知的低血糖, 就此制定更加准确合理的血糖调整方案。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到平稳且理想的标准。77例患者在行动态血糖监测期间无明显不适, 日常活动基本不受影响, 5例由于穿刺到皮下小血管而出现少量出血, 后自行停止。其余患者穿刺部位均无感染。
5 讨论
CGMS是近年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能够进行连续血糖监测的新技术。与常规血糖监测系统不同, CGMS进行血糖监测时需要将葡萄糖感应探头植入皮下, 并每天测3~4次指血血糖进行校正。当机器出现报警时, 须正确处置, 才能顺利完成CGMS检查, 并且获得完整可靠的数据。因此, CGMS血糖监测期间需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和护理指导十分重要。同时, 动态血糖监测有效地解决了在糖尿病治疗中, 血糖监测的盲点问题,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从图谱上了解血糖的波动特点, 帮助医生及时有效地调整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的用量及用法, 使患者血糖得到更好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兰令.血糖波动对糖尿病预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9
下面,我们就从日常生活当中饮食、运动、用药以及疾病监控等诸方面,来解答糖尿病患者感到疑惑的一些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
——饮食篇——
1.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少吃主食吗?
有的患者每天只吃一小碗甚至半碗主食,担心稍微多吃点血糖就升高,然而,却因此出现很多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吃主粮,以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如果粮食吃不够,能量就会缺乏,此时为了补充机体需要的能量,吃进去的鱼、肉等蛋白质就会被当做粮食消耗掉。久而久之,身体无法维持自身的肌肉量,就会逐渐消瘦,而长期肌肉萎缩,会导致逐渐丧失运动能力。
不吃主食,能量不足,也会导致患者精神焦虑、情绪波动,甚至睡眠不良、多思多虑。有些患者晚上不敢吃东西,夜里睡不好、翻来覆去。其实,患者可以尝试睡前吃点东西,补充身体能量。
那么,主食吃多少合适呢?每天最少5~6两。我们并不主张过量地吃,但是必须按量吃够。一般不做太重体力活儿的女性,可以考虑每天5两主食;男性可以考虑6~7两。分配到三餐的话,每餐大概为1.5~2两(以上均为生重)。
如果担心吃了适量主食血糖升高,可以通过运动、用药等方法来解决,但绝不能不吃主食。
关于餐后血糖,需要辨证地看待。那些年龄在65岁以上、患糖尿病接近10年或10年以上的,可重点观察餐前血糖。因为老年人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如果用药物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9mmol/L以下,甚至8mmol/L以下,下顿饭的餐前血糖会较低,有时身体会难以承受。这样可能就不会受益于餐后血糖的降低,反而受害于不适当降低的餐前血糖。
2.糖尿病患者应该以吃粗粮为主吗?
事实上,该吃的东西吃了,血糖升高,并不能说明那东西不该吃,而是又得吃又得另想办法。细粮含纤维少,消化吸收比较快,血糖升高也比较快。其实,消化吸收快也有好处:年老体弱、消化功能不好的,吃细粮对身体有益,吃粗粮反而消化吸收不好,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要考虑粗细搭配,比如1份粗粮搭配2~3份细粮,可以在某一顿饭按照这个比例吃,也可以三顿饭中一顿粗粮一顿细粮交替着吃。搭配时要考虑患者体质,体质较差,身形瘦弱的,少吃粗粮;而对于肥胖或身形健壮的,可以稍微增加粗粮的比例。
此外,多吃蔬菜也能增加膳食纤维,而不仅仅是粗粮。
3.应该只吃白肉不吃红肉、或只吃牛羊肉不吃猪肉吗?
其实,食物方面没有绝对不能吃的东西,主要是吃多少,怎么吃的问题。
熟悉胰岛素的患者都知道,猪的胰岛素氨基酸结构跟人的最接近,只差1个氨基酸,而牛的却差3个。所以,食用跟人体氨基酸结构和比例更相近的猪肉,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对人体构成成分的修复和更新更高效。并不像人们常认为的猪肉脂肪含量高,不宜食用,如果选择较瘦的猪肉也是不错的。在科学上并不支持吃肉只吃牛羊肉而不能吃猪肉的观点。
营养的精要在于平衡和全面,意思是指所有的营养素都要包括,不能有这个没那个。对某些营养素,可以采取少而精的策略,而非完全不吃。
事实上,医学是解决健康问题的博弈,也就说,具体吃什么要考虑它的好处和坏处,思考它的代价和影响,营养学也并非吃与不吃那么简单。
大家要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什么?它就是身体的食欲,今天告诉你想吃牛肉,明天告诉你想吃水果。如果你每次都不加理会,强迫自己这不能吃,那不能吃,那么有一天这个声音就不会再告诉你想吃什么了。通常,食欲是7~10天1个周期,有些东西7~10天之内吃过就不再想吃了,10天后没吃的东西就又想吃了。
4.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吗?
糖尿病患者应不应该吃水果?应该,因为水果对人体有很多好处。而且,粮食的升糖作用比水果要高得多,甚至吃起来很甜的西瓜,适度适量地吃一点,影响也不是很大。
我们并不反对餐后马上吃水果,因为这样有利于饭食的消化。了解吃水果对血糖的影响,要看吃水果后3~4小时的血糖。如果查1~2小时后的血糖,一般情况会比不吃时高,而3~4小时后血糖升高效应就会消失。
关于吃水果的数量,建议适可而止。比如苹果、梨、橙子等每日不超过半斤(250克);另外可以在运动前吃,既能帮助肌肉更好工作,也能在运动中消除果糖摄入的影响,一举多得。而水果的品种,建议热带水果少吃,比如荔枝、芒果、香蕉、桂圆等,因为这些水果比较甜。但也不是说不能吃,只是要少吃。
——运动篇——
1.每天家务很多很忙,没必要再做运动?
家务劳动肯定有利于血糖控制,但是,家务劳动的强度和时间不定,可能体力消耗不够。另外,做家务动用的肌肉和做运动是不一样的,好的运动往往能调动全身肌肉。
此外,做运动时还要达到一定的心率,计算方法一般是170减去年龄,即如果70岁时运动的心率就要达到100次/分。达到目标心率后,要持续15~20分钟,半小时效果会更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有氧、拉伸、力量3种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跳绳等;拉伸运动有瑜伽及关节韧带活动等;力量训练包括跳绳、哑铃、蹲起等各种上下肢力量锻炼。
nlc202309020112
2.已经服用降糖药,是否就不必再运动?
体育锻炼能够消耗热量、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也能降低血糖。所以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降糖疗法,尤其是餐后的运动更能使血糖下降。通过运动能协助降糖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当然,运动也不能是盲目性的,认为只要运动就会降血糖的想法是错误的。对有严重并发症者,盲目运动可能加重病情。而且盲目运动缺乏针对性,即使适合运动的人,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运动。
——血糖监测篇——
1.糖尿病长期服药即可,无需反复检查吗?
我们要打破糖尿病是一种疾病的观念,它其实是一种代谢综合征,以血糖升高、有害血脂升高、血压升高为特点,可引起心脑血管和其他微血管病变的症候群。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必然是一种综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生活方式调整,还需要药物治疗,同时需要定期检查这些代谢指标,一般是每年2~4次。
综合评估很重要,它不但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情况,还要评估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另外,这些代谢情况跟天气、季节等因素相关,千万不要认为服了药后就万事大吉。
2.自查血糖只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吗?
有的患者一查空腹血糖7~8mmol/L就非常紧张,而问他餐后血糖是多少,他却不知道。血糖监测作为生活方式或药物调整的重要依据,患者最好能提供某日7~8个时间点的血糖监测值。
没有自我监测的血糖值,医生只能依据在医院化验的1次或少数几次数据,而这些数据很有可能并不能代表平时的情况。因而医生可能会让你维持原方案,其潜台词就是资料不全,医生不敢调药。因此,在看病之前,最好带着某几天全天的血糖谱(三餐的餐前、餐后2小时,以及睡前,部分患者还要查夜间2~3点的血糖)。
当然,血糖也不用天天查,一般而言,如血糖比较稳定,可以每1~2周,甚至可以每15天查1次全天的血糖谱。但是有的人3个月才查1次血糖,间隔时间就太长了。
除了血糖的绝对值,血糖的波动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餐后血糖比餐前高2~4mmol/L,过大的波动对身体无益。比如餐前是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是9~11mmol/L,就比较合适。
监测血糖的波动,一般以午餐和晚餐比较准确,因为早餐餐后和餐前的差值往往与另两餐不同。早餐往往是在空腹时间长达10小时甚至13、14小时后,这时候,人体会出现血糖反弹性升高,早餐前空腹血糖可能比早餐后血糖还高(也叫黎明现象)。
3.血糖大于4~5mmol/L,说明没有低血糖?
血糖多低才算低血糖?我想告诉大家,从此忘掉这个数字,因为数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是否与血糖偏低有关。
判断是否存在低血糖,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如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晕、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其次是加餐后是否可以缓解(往往加餐后10~40分钟可部分或完全缓解)。
出现这些症状时,有些患者的血糖值不一定很低,有的甚至是6mmol/L或7mmol/L。但即使血糖值不低,出现这些症状一样很危险,甚至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危险情况。
因此,为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患者一定要注意餐前、餐后2~4小时的症状,同时加以记录,看病时携带,方便医生调整药物。
4.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高了一定会出并发症吗?
不少人认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对于年轻的(一般年龄小于50岁)、病程较短的(短于5年)的患者,可以以正常人的血糖标准作为治疗目标。然而,患者年龄每增长10年,血糖标准就应该升高1~2mmol/L。老人家既然身体各方面都不如年轻人,血糖同样也要放松要求。
血糖高了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当糖化血红蛋白在8%以上,岁数较大的患者在9%以上时,并发症才开始明显增加。当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在6%或7%,或7.5%,甚至8%,可能并没有很大差别。
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有7%、8%和9%之分。病程较短的年轻患者的标准是7%,而预期寿命(指一个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小于10年的应按8%,预期寿命小于9年的应按9%。
此外,降糖要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前提。如果按正常标准降糖后出现低血糖,就不能按正常标准来要求或调整了。
5.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控制相对次要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控制大血管病变风险因素方面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血压、血脂、血糖。
在控制动脉硬化方面,单独控制血糖,而不管血压和血脂的效果并不好。因此,三高的控制需要全面,需要长期综合治疗。
另外,血压和有害血脂并不是降下来就可以不管,达标之后,还需要药物维持治疗(有时可以减量,需根据具体病情来定)。这就好像打一场战争,攻城掠地的时候用重兵,但抢下的山头还需要有人放哨把守,否则会很快失陷。
——用药篇——
1.药物损伤身体,越少用越好吗?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病,也是一种现代病,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当生活方式调整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就需要适当用药了。有的人用了降糖药后会觉得头晕,不用药反而没感觉。到底用不用,要从几个角度去考虑。
首先,从长远考虑,用药可以很快控制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次,用药的不适应期一般不会很长,往往一个月左右就会适应。
另外,代谢病的治疗是一种抗衰老的治疗,不是去除疾病,而是控制疾病。而控制疾病的概念就是调整、保健,将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2.口服药对肝肾有损,应尽早打胰岛素吗?
有些患者所用胰岛素量很大,但血糖却波动很大,精神也不好。这种情况下,最主要的调整往往是增加二甲双胍,减少胰岛素用量。患者有时担心二甲双胍对肝肾功能不好而不敢用,因此选择打胰岛素。但在尝试二甲双胍几个月后,患者血糖往往控制得比原来好得多。
nlc202309020112
另外,二甲双胍具有抑制动脉硬化作用,对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均有益,是目前还无可取代的“航母”级药物。
曾有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收缩压经常高达170~180mmHg,去过很多医院但总是降不下来。同时血糖也高,在用了二甲双胍后,血糖、血压都降下来了。
此外,二甲双胍还具有利水作用,有些患者用了之后,可能在短时间内体重减轻较多,这往往与这段时间内身体过多水分排出有关。如果不应用二甲双胍,单纯使用胰岛素,很多患者会马上“肿”起来。
有些患者认为口服药对肝肾有损,这种观点并不科学。
另外,在糖尿病发病人群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缺乏胰岛素的。有些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检查出来是9~12mU/L(正常值是5~17),还有高到20~30mU/L的。因此,不能盲目使用胰岛素,多数患者不需要单纯使用胰岛素。
3.降糖药药量越大,血糖控制得越好吗?
有的患者发现血糖高了,就把原来用的药或胰岛素加量;然而,加了之后血糖不降反升,把药撤了大半后,血糖反而下来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身体对降糖药物有反向调节作用,药量过大会促进升糖激素升高,抵消降糖药物的作用,甚至完全抹平药物作用。因此,很多患者血糖高了,我们采取的措施不是加药,而是减药。
另外,身体对于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的抗药性是比较强的,单纯使用这两类药物,往往是先降后升。而如果药物联合使用却可以降低抗药性。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后,降低抗药性的效果特别显著,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医生如此偏爱二甲双胍的原因。
此外,调节血糖的另一个原则是“血糖见低则减”和“见好就收”。血糖到什么程度该减呢?血糖低到接近正常值就可以尝试药物减量了。例如,用药后餐前血糖是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达到9mmol/L以下时,就可以尝试减量。还有一些情况暗示低血糖,例如餐前4~5,餐后却是15以上,很有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反跳现象。另外,白天血糖低,夜里和早晨血糖高很可能也暗示低血糖的存在。
【写在最后】
糖尿病患者与其纠结于治愈,不如专注于控制。其实,大家不用再关心能否“治好”,而要在意能否“活好”,即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治”在这里实实在在应该是一个“制”,也就是“控制”和“驯服”。唯其如此,患者才能摆脱疾病的困扰,享受有质量的生活。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QC小组,血糖监测
QC (Quality Control ) 小组亦称持续质量改善小组、品质圈, 是在自愿的原则下, 由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组成。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的选题会议和活动, 提出、讨论、解决和改善工作中的重要问题[1]。我科针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差的问题, 于2009年2月成立QC小组, 开展以提高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的品质圈活动, 取得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2月成立QC小组以来在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8名, 诊断符合WHO标准, 其中男38例, 女30例。年龄36~78岁, 病程从初诊到30年不等, 平均 (7.8±4.2) 年;有并发症56例, 其中合并高血压24例, 周围神经病变13例, 糖尿病肾病8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例。
2 QC活动方法
2.1 选题理由及可行性分析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是血糖水平最直接最客观的反应, 有助于患者对药物治疗方式及食物摄入、生活方式的纠正, 是疾病满意控制的保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有部分患者不能按照要求监测血糖, 影响了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 不利于病情控制。为此成立了QC活动小组, 确立以“提高住院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为活动课题, 并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实施对策。
2.2 影响因素
活动中QC小组通过查看血糖监测记录单, 选择实际测血糖频次少于医嘱要求的住院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表从10个方面进行调查, 并由小组成员当面采集、评估患者的相关资料, 及时发现问题,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血糖监测依从性的原因, 主要包括: (1) 相关知识缺乏, 认为末梢血糖监测不准确; (2) 对血糖监测重视不够; (3) 认为定期血糖监测增加经济负担; (4) 对扎针存在紧张、恐惧心理; (5) 宣教不到位, 缺乏沟通技巧。
2.3 护理对策
2.3.1 加强糖尿病教育, 做好末梢血糖监测知识讲解。国外糖尿病专家P.Assal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取决于糖尿病的教育”[2]。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到: (1) 告知患者规范的血糖监测可以让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陷入危险区域, 及时掌握血糖的波动情况, 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有效延缓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使其增强战胜糖尿病的信心。 (2) 定期监测血糖能及时发现患者无症状低血糖, 减少低血糖的危害, 便于医患共同参与治疗及护理; (3) 指导患者对末梢血糖监测有正确的认识, 告知患者测试结果虽有差异, 但两者间呈显著相关性, 从临床诊断与监测来看, 这两种血液标本的血糖值具有相同的价值; (4) 请血糖监测依从性好的患者讲解规范监测的益处和成功事例, 同时指导患者不盲目监测, 要遵从医嘱。
2.3.2 加强护士培训, 转变服务理念, 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工作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临床护理应突出人文精神, 满足患者的利益和需求。做到合理排班, 明确责任, 以热情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和对待患者, 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语言表达要清晰易懂。对接受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 解释时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通过有效沟通, 达到宣教目的, 护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沟通能力, 取得患者的信任。
2.3.3 运用减轻病痛的技巧。操作前让患者用温水洗手, 然后手臂自然下垂15~20s, 使指端末梢血液充盈, 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 将采血针迅速刺入, 使血液流出通畅, 扎刺部位应选择在指腹两侧, 不要选择在指腹正中或指尖, 因这两处的痛觉神经末梢敏感。
2.3.4 让患者知道规范的血糖监测, 是节约医疗费用的最好方法。糖尿病治疗消耗的大量医疗资源主要是治疗慢性并发症的费用, 这一费用约为直接用于降低血糖费用的3~4倍[3], 因此要让患者知道, 规范的血糖监测, 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极大地减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健康损失, 降低国家和个人的医疗保健费用, 是减轻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费用的最好方法。
2.3.5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 需要持续的医疗照护, 家庭成员给予患者真诚的支持, 能够帮助患者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医护人员有责任对其进行有效家庭支持的教育, 全面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力度, 改善患者的监测状况, 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
2.3.6 持续质量改进, 提高血糖监测的依从性。按照QC小组要求床位护士每天要检查所管病人是否按照医嘱监测血糖,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 通过QC小组活动, 及时与床位护士沟通, 制定对策, 防止问题再发生。护士长将质控结果与星级考核成绩挂钩, 以确保血糖监测准确及时。
2.4 评价方法
入组患者开展QC活动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活动前后血糖监测的认知变化, 同时观察血糖变化。
2.5 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3 结果
68例糖尿病患者开展QC活动后, 病人对血糖监测的认知情况明显改变, 依从性显著提高 (见表1) , 影响因素明显改善, 监测频次显著提高, 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降糖效果也明显提高 (见表2、3) 。
4 讨论
品质圈源于美国, 二战后由美国一工程师引进日本工业界, 应用于工业生产上, 以增加生产力。80年代应用于医院管理体制上, 各部门中以护理部实行品管圈最具绩效[4]。我院内分泌科将其应用于糖尿病血糖监测管理中, 科学地找出了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差的原因, 分析各种原因的影响因素,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有效地解决了血糖监测中的问题。通过学习、培训, 护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观察、交流能力和责任心均有了很大提高, 改善了护患关系, 增强了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课题结果显示, QC管理活动是提高血糖监测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活动中实事求是地做好评价, 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血糖监测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注:经χ2检验, P<0.05。
注:χ2=176.84, P<0.005。
注:χ2=6.96, P<0.01。
参考文献
[1]陈建红, 田贤媚, 黎秀玉, 等.品质圈活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J) .临床护理杂志, 2004, 3 (1) :10-11.
[2]刘星, 范丽凤.患者对糖尿病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J) .现代护理, 2006, 12 (8) :689-690.
[3]戴霞, 范海平, 姚东芳, 等.糖尿病患者SMBG情况调查 (J) .广西医学, 2004, 26 (12) :1784.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推荐阅读:
糖尿病患者血糖检验09-08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防治07-16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10-29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06-27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06-27
糖尿病患者的科学运动07-0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麻醉07-02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宣教08-06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08-08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