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意义

2024-06-14

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意义(共7篇)

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意义 篇1

东莞外国语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切实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步入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科研工作必须坚持服务教育教学、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反对重申报、轻研究、无效果的功利主义和编造数据、虚构结论的虚假科研行为,保证教育科研成果的先进、客观、可行、有效。

第三条 学校大力提倡广大教师基于本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级课题。

第四条 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组织课题申报与评审,参与课题的过程管理,评选优秀科研成果,组织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教师发展处负责处理学术委员会的日常事务,行使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能。

第二章 课题组的组建

第五条 原则上,每个教科研课题组的全部研究人员(含课题负责人、课题主持人及成员名单)不超过6人。如确实需要6人以上,在课题申报时应注意排名的先后顺序,在此情况下,不是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能享有该课题研究成果的署名权,一般只为前5人享有。除 有关教育管理的科研课题外,每个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中,学校行政领导不能多于2人。

第六条 每个科研课题组必须确定1人担任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应在课题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主要工作是:策划课题的申报,构思并适当调整课题研究方案,筹措课题研究经费,协调与课题有关的社会关系,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调度会,具体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督促课题组其他成员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并按时上交阶段性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中期和结题阶段,负责中期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撰写等。

教师发展处、学校学术委员会如有相关事宜需要通报课题组,通常只通知到课题负责人,由课题负责人向其他课题组成员传达。

第七条 每个科研课题组应该确定1人担任课题组秘书。课题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做好课题会议记录,整理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及时报送教师发展处存档,负责课题组各种文字材料的撰写工作,在课题结题阶段,执笔课题研究报告。

第八条 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应在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长的领导,主动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及时上报个人研究成果或数据,积极配合课题秘书的工作。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具体研究任务,在课题研究中期或结题阶段分别上交至少一份研究论文、实验报告或其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有权撤换不称职的课题组成员。

第九条 课题组成员如有变更,课题负责人应及时书面报告学校 学术委员会和教师发展处审批、备案。

第三章 课题申报

第十条 市级及其以上科研课题,按该课题主管部门的规定或通知精神,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填写课题申请书,交学校教师发展处审查备案后统一申报。

第十一条 校级课题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填写课题申请书,通过学校教师发展处向学校学术委员会申报。

第十二条 不具备中级职称任职资格的教师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市级以上课题;已经担任2个以上在研课题的负责人的教师,不得再以课题负责人的身份申报任何级别的课题。

第十三条 教师如果通过其他申报途径获得科研课题研究资格,必须在接到该课题立项通知后一个月内,将课题资料报送教师发展处备案并统一管理。否则,学校在以后的各项考核、考评中,对该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可以不予认定。

第四章 课题管理

第十四条 学校教师发展处是负责科研课题日常管理的机构,学校所有科研课题的研究均应在教师发展处的统一管理之下开展。

第十五条 每个课题组必须在接到课题立项通知后三周内提出书面开题申请;同一等级同一批次立项的课题原则上集中举行开题报告会。学校教师发展处组织、指导、协助课题组做好开题工作。第十六条 每个课题自开题之日起,一个月内,课题组提交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周期一半的时间内,课题组须写出该课题的写出阶段研究报告、阶段工作小结及下一阶段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周期结束后一个月内,课题组须写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课题总研究报告。

所有上述材料和其他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均应由课题组负责人于上述期限内交至教师发展处存档。

第十七条 若课题研究过程中因故需调整方案、课题组成员或要终止课题研究的,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校级课题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或教师发展处审批;市级以上课题由教师发展处审核备案后呈请该课题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我校科研课题有下列情况中任何一项者,教师发展处有权宣布撤消该课题(校级课题)的研究或呈请该课题的主管部门撤消该课题(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

1、研究内容或方向与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不符合且又无法调整的;

2、超过研究周期2/3的时间,课题组仍未提交阶段工作小结、阶段研究报告等过程资料,经教师发展处提醒而不能在10天之内整改的;

3、超过研究周期半年以上,无正当理由,经教师发展处提醒,课题组仍未提出结题申请的;

4、不能按课题主管部门的结题要求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或虽已 提交,但该课题的主管部门不予认可,且又不能按整改意见进行整改的。

第十九条 课题开题、阶段小结和课题鉴定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时,须在相应的课题开题、小结和结题会的书面申请中详细说明拟请专家情况并报教师发展处审核后方可发出邀请。

第二十条 凡由我校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跨校课题,开题报告和阶段小结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题组其他成员学校举行,但课题结题与鉴定验收会须在本校举行。

第五章 课题经费

第二十一条 科研课题研究经费来源一般有两种,其一是学校承担,其二是主管部门资助经费。无论何种来源,课题组均应对经费开支负责,按财务管理制度及程序报销实际产生的费用,并将有关单据复印件作为课题组过程材料存档备查。

第二十二条 课题经费开支范围: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图书资料费;复印、誊录、翻印、打印等费用;文具费;课题研究使用的材料费和元件费;外出调研的差旅费;发表文章的版面费或著作出版费等;专家指导费、成果鉴定费等。

第六章 课题结题与鉴定验收

第二十三条 所有科研课题均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对成果进行鉴定和验收。结题前,由课题组自行备齐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论文、有关研究的文字、图表、软件等资料。

在此过程中,教师发展处、学校学术委员会可给予相应的指导。第二十四条 校级科研课题的结题评审由学校教师发展处主持进行,根据需要可以聘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参与。重大课题可以成立由校外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进行通信或会议鉴定。

第二十五条 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的结题评审按该课题的主管部门的通知要求办理,学校教师发展处负责协调、联络、组织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不能通过结题评审的课题,根据实际情况或主管部门的意见延期或终止。

第二十七条 已经通过结题评审的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列入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评优或其他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七章 课题成果的推广与评奖

第二十八条 对于本校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所有科研课题,学校在不侵犯课题组成员的署名权、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使用或在校内推广其科研成果。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学校教师发展处在征得该课题负责人的同意后向有关机构、部门和学校推荐、采纳和应用。

第二十九条 学校每三年对已经结题的科研题研究成果进行一次评比,对其中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推荐参加上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组织的优秀教科研成果的评选活动。课题成果评奖结果纳入业务考核内容,可作为晋升职称、评优或其他晋级的依据。(另制定《东莞外国语学校教科研奖励条例》)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由学校教师发展处负责解释。

东莞外国语学校 二O一四年十月十日

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意义 篇2

我将这次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碎片化”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的探讨;二是从斯宾格勒到麦克尼尔, 谈谈对全球史观的一些认识;三是对外国教育史研究进行“碎片整合”的可能的尝试做一个探讨。

首先对于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碎片化”, 我的一个基本的界定与解释就是: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关注具体的教育历史事实 (如教育改革运动、教育历史事件、教育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民族国家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等) 与教育人物 (如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政治界的教育事功以及哲学家、宗教领袖的教育立场) , 而未能潜入人类教育历史潮流的浪底, 探索教育历史发展的那些摆脱具体历史时空因素限制的稳定的发展因素与普遍的发展规律。

涉及其理论基础的话, 主要有全球化理论、后现代理论, 以及微观史学、系列史。关于全球史观, 有很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研究与探索。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文化形态史观”, 将“文化”确定为历史研究单位, 将西方文化视为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典 (古希腊罗马文化) 、阿拉伯、墨西哥文化等享有同等地位的八大文化系统之一, 并主张以“文化形态学”的方法, 考察和探究“把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系”。年鉴学派的费弗尔和布洛赫提倡综合性的全面史学, 主张历史学家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关注个别的历史人物, 而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历史中的“相似性、重复性和同一性”。布罗代尔把个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理解为历史长河中表层的动荡的水, 是历史长河“表面的动荡, 历史的潮流负在背上的泡沫尖”, 不值得轻信, 欲真正地理解历史, 历史学家必须一头扎进历史长河的深处, 从浪底寻找历史的奥秘。另外包括汤因比、巴勒克拉夫、威廉·麦克尼尔等在对人类历史整体性的尊重, 对人类历史普遍的、稳定的、全局的探索方面, 也存在一致性。

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意义 篇3

【关键词】外国文学 双语教学 意义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20-02

双语教学,主要是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一般指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属于人文类学科的外国文学课程是否适合双语教学?如果适合,那么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在开展双语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并使之进一步提高,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与实践。

一、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外国文学课程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由于课时安排的局限,该课程主要教授欧美文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涉及本民族以外的作家作品,其语言的异质性必然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学习效果。目前,该课程基本上是选用我国学者编译的中文版本教材,尤其是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作品选》等较为普及。众所周知,学习文学重在对作品的品读与感受。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不同,由于语言的相异性,翻译的作品不可能满足需求。外国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接受者使用原语进行阅读体会,并且这种阅读体会是译语外国文学阅读体会所不能代替的。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过滤现象。文化过滤,简单地说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文学翻译,表现在语言转换,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与语境,必然存在文化过滤现象。译者实际上也是接受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认识、把握翻译对象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在接受中也会不自觉地带有自身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如朱生豪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话: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widowed.译为:他要借着你做接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显然,将原句翻译为“接引相思的桥梁”是由于中西文化对性的不同观念而对源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改造。虽然作为译文非常文雅,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从体味外国原汁原味的文化来看,直接阅读原文进行鉴赏会更直接地认识西方对两性关系的观念,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可以说,读者接受的翻译作品已经是经过文化过滤的译文,阅读这种译文不可能品味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学与文化。

当然,外国文学也涉及许多不同的语言,但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则主要选择自己的母语中文和英语进行双语教育。其原因首先涉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外语基本上只接触英语,而且这门课开在大学三年级,他们一般都有四级以上的英语水平,能够阅读一定的英语原文;其次,欧美文学中英语写作的作品相对较多;再次,英语是很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以中英为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品味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学与文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同时运用中英文进行学习、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完全符合学科的要求并有助于课程教学的改革。总之,从外国文学课程的性质来看,系统地研究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是完全有必要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活动在理论上是具有十分积极作用的。在实践上,它与纯粹的英语教学或单纯的专业课教学不同,它主要是在课堂上使用英语和汉语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英语实际上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外国文学本身才是教学内容,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外国文学,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和文化等。在实践过程中,按照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与内容等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凸显双语教学,选取相关英语原版教材。众所周知,外国文学教材,不仅外国文学史,而且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也都是中文版教材,当然,外国文学史由于只是涉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论,选用中文版教材对教学效果影响不大,但是作品选读欣赏涉及翻译问题,则使读者不能看到异质文学与文化的真相,因此英语写作的作品选应选用英文版。

其次,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主要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是因为在教学沟通中,学生毕竟不是外语专业的,口语和听力水平相对有限,如果一味大量地运用英语教学,反而会使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而适得其反。母语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在笼统地讲解一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时也不会造成意义的误解,因此母语的讲解效果是最好的,中文仍是最好的课堂语言。英语主要是运用在对原文选段的阅读上,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原文,欣赏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比如,在讲授华兹华斯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代表作的原文,如《We are Seven》、《To the Cuckoo》、《The Reaper》,从中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尤其是清新自然、诗句口语化的风格。另外,授课时也可以将原文和译文进行比照,认识译文的创造性之处,辨析、欣赏不同语言文学的独特韵味。

再次,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国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黑板、粉笔+辅助教具”,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将信息资源以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将文字、图形、视频等汇集起来,制作成生动的教学课件,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如讲解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播放“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哈姆莱特此时的矛盾心态,理解他内心的苦闷、迷惘和恐惧等;讲解惠特曼《草叶集》中的《自我之歌》时,播放配有背景音乐的原版诗歌朗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表达的一个强健有力、甚至有些粗俗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介入为双语教学和外国文学课程找到了有机的契合点。

最后,在作业和期考中,可以设计一些体现双语教学的题目。如在论述题上,摘录戏剧、小说的一段原文,或一首诗歌,让学生从原文中获得信息,撰写相关的评论。另外,为了规范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查。如开展学生座谈会,师生面对面交谈,让学生自由反馈自己对双语教学的体会与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好相关问题,具体包括双语教学与单语教学的比较、教学方法与手段、原文教材的使用效果、对双语教学的意见等方面,在期中或期末时对学生进行调查。

总之,外国文学课程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其语言的异质性以及国际化时代需要培养国际性的人才,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是合理的、必要的。在实践中,应把握度,仍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选取英语教材,适当运用多媒体,合理设计相关期考题目。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历程,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适应国际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申沛,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2]姜岳斌.浅谈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

[3]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hzxyjg201333);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28)

【作者简介】胡严艳(1981- ),女,湖北黄石人,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

外国教育史 篇4

师又是自由知识分子,这种双重智者:早期的智者既是职业教的身份赋予智者能够脱离体制束缚,以一种自由理性现实的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其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安提丰,共同的理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2

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智慧及德行:苏格拉底认为道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做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智慧就是道德。其优点是认为道德是可教的,缺点是其观点并不完善,知识并不等于道德。3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讥讽就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的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及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务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4乐理论四门课程。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

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学习既回忆:认为人在出生以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食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认识就是回忆、一切研究、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他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6贵族宫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 代的教育机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七艺,教育的方法也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7种特殊的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骑士教育

:是西欧封建社会一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效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三个阶段,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主要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儿童满七八岁以后,进入礼仪教育阶段,岁为侍从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14——21七技,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8种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中世纪大学:从性质上看是一 有一名在某一领域内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只是交易。其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其基本特征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宗教性和国际性、职业性和实用性、民主性和平等性。9

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主要爱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是上层市民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部的事务。其特点是:在领导权上,行会、商会办学——市政当局管理。内容上,强调实用知识,采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培养目标上,为了培养职业人才。10 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班级授课制:主张把全校的学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别的班级。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以替代传统的个别施教。每个班级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习好的作为组长,帮助老师管理10人,选出一名学小组同学,考察同学的作业。要求:班级应该由固定的课本1应该用一定的目标2生应该在做同样的功课3每个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4全班学教学时11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白板论:洛克认为人出生以后 知识都是建立的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12建贵族遗风,又具有新兴资产阶绅士教育:就是培养既具有封 级的新式人才的教育,他主张把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弟培养成为身体强健、智慧和实际才干的事业家。举止优雅、有德行、13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的影响下泛爱教育:是在夸美纽斯和法 出现的新式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法,入学的贵族子女一律改穿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14大学。特征之一是积极吸收最新哈勒大学:是欧洲第一所新式 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并奠定了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讲课风气,重视现代外语。15 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赫尔巴特的五道观:即内心自所谓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的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所谓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是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的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冲突。16

播教义争取信徒为重要目标,以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以传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为主效力的学习,承担教育信徒及其子女的职责,以七艺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决定了中世纪教育的基本目的,基督教教义是中世纪教育的基本内容。一,教育目的论

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哲学王2养之国人才。苏格拉底是专家治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

国论者,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德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3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通过一切事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以便享受现世的生活,并为来生做好准备4培养自然人卢梭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5

6斯宾塞,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赫尔 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索要确立的目的;所谓的必须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7

教育是“生活“”生长“”经验改造“,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杜威认为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在这种过程中。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也是无目的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再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无目的论二,1 教学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回归自然”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基(准,才是,即以自然的教育为良好有效的教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2)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育 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与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3)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 自然教育方法原则即主张实施(4)“消极教育”2教育应当服从普通的秩序,即客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理论,对儿童少加干涉观规律,一是教育活动应遵循自然的普遍规律或秩序,二是教育应该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3

(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向学生讲述新的教材1)明了,清楚的感知新教材,(行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把新2)联合(或联想),巧妙地进旧观念联合起来(的概念体系,在新旧观念的基础3)系统,系统的形成普遍性

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成的观念4)方法,巩固和应用所有形 41)杜威五步教学法

情境给儿童准备一个真实的经验的2)

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在情景内部形成一个真实的问3)

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从占有资料和必须的观察中,4)的方法自己有条不紊地展开解决问题5)

自己的方法与观念是否有效儿童通过应用检验观念,检验三,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实施过程 课程论

年)这一时期以身体的养育和锻1)婴儿期的教育(出生后两 炼为主(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2)儿童期的教育(2-12岁)身体,其次是儿童应掌握一些道德观念(是可以和必须学习的时期,在学3)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习知识问题上,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并通过学习培养情操,在学习内容上,注重自然科学,在智育方法上,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学习,反对啃书本,反对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主张直观教学,并要求在讲解知识时揭示知识用途(接收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4)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做城市中的自然人,提出了青春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作为道德的一部分(要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注重培5)女子教育,对女孩子首先

养灵巧,还安排女子学习唱歌跳舞绘画等2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1应设置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根据经验兴趣,等课程○

2数学、逻辑、文法等课程;○

根据思辨的兴趣,应设3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

根等课程○

4外国语和本国语○

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5趣,根据社会的兴6据宗教兴趣,应设神学。应设历史、法律、政治等○

根统觉与课程:根据统觉原理,赫

(二)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把历史和数学当作学科中心。发展与课程:婴儿期((三)儿童的加强感官训练,0-3岁)幼儿期(发展儿童感受性;《荷马史诗》为主,发展儿童想4-8岁)教学内容应以象力。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3 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及教育斯宾塞的课程理论:斯宾塞从和课程的目的,提出开设五种类

型的课程:○

1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生理学、解剖学○2逻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3○学○

教育学、544文学和艺术。心理学○ 历史学和社会校的活动教学分四类分别适应

杜威的课程理论:杜威认为学儿童的生长的四种本能要素:○

讲故事○

21验。手工训练○3游戏○4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主张“从做人中学”,强调学习观察实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杜威教育本质论

及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育即生活,学校生活是生活的一教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我行我素,杜

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育即生长,要求摒除压抑、阻碍。2○

教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

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3即经验改造。首先克服了经验与教育理性的对立。其次,拓宽了经验的外延,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再次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五,性。

英国:○

17—118英德美教育普及

初等教育;慈善性质的初等学

初等教育:国会控制的校;私人学校。○

2法学校;公学、学园。○

中等教育:文3育: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高等教德国:○

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教育

初等教育:泛爱学校;○2机构、骑士学院○

3勒大学。宗教国——英国教育的移植;建(3)美国:高等教育:哈殖民地时期:国初期的教育制;文法学校——文实学校;高:教育的地方分权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州立大学出现。六,德国:19

等义务教育法》学前和初等教育:世纪英德美教育普及颁布《初 和丰富;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教学内容扩展学校数量增加;师范教育得到发展。定文科中学教师任职资格,推行中等教育:文科中学,规新的课程体系林大学创办,高等工业学校或其高等教育:柏他专业性院校创立。英国:

年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839年,国会直接领导教育委员会;1899初等教育:导师制,布实施《初等教育法》1870年颁教高等教育:新大学运动与新大学育:捐办文法学校。,公中等学 推广运动;城市学院成立。英王学院,伦敦大学,美国:初等教育

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贺拉斯.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公立19曼建世学校运动。学校,公立中学;中等教育:文实专门学院,州立大学、研究型大高等教育: 学、赠地学院出现。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教育法》第二次1○

和现代外语的教学○

加强普通学校自然科学、数学:术教育○

32强调天才教育○加强职业技4量教育经费。七,雅典和斯巴达教育体制

增拨大①区别

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以农业立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以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责任,为孩子选择学校,并交纳学费。武士教育,雅典属于公民教育。②教育类型:斯巴达属于③教育目的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斯巴达统治者对内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商贸,则竭力培养其成为生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炼战士,由国家的④教育体制:斯巴达为锻岁男子设立兵营是的训练所,为7岁——1818训练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军事育。雅典则有私人设立多种类型的学校,比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人人选择入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达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⑤教育内容:斯巴雅典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员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课目的讲授和争辩。形式单一,程度较低。雅典形式⑥整体评价:斯巴达多样,程度较高。八,①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 希腊化教育特点

制度,广泛地流传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埃及等广大地区,对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文化和教育中心转移,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中心,而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亚历山大城。③希腊的触及学校发生蜕变。古典时期,希腊的小学生通常注重以德、智、体、美为基本内容的多方面教育。覆灭,体育、美育逐渐被削弱,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注重和谐发展和多方面教育的传统遭到破坏。④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希腊化时期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⑤希腊化时期真正得到明显发展的是高等教育。九,罗马共和国早期、晚期、相同帝国教育的不同

切相联系②注重道德教育③教 ①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密育思想更具操作性而少思辨性。不同点上是培养农夫、军人为目标的以 ①共和早期的教育基本家庭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②共和后期是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在文化教育上被希腊化的时期。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以私立学校为主要模式教育体制。③帝国时期罗马进入了帝国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随后又由盛转衰,步入下坡路时期。教育在这个时期以培养忠诚官吏和忠诚顺民为目标、以国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十,早期人文主义、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一文艺复兴

早期人文主义者的共同特征:般特点

古典科目构成了人文主义课程①的基础和主体②强点教育与社会联系,但对自然科学研究尚未重视③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民族语言教学④早期人文主义教育越来越走向形式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一

般特点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①教育目标上,提出了人。②培养对象上,强调尊重儿童,爱护儿童。③教育内容上,提倡古典人文科学,主张恢复古代希腊在体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④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直观、访问等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在培养目:①人标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的天性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托古改制的内涵③世俗性。不论,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是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④宗教性。人文主义仍具有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他们希冀从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早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十一,(校1夸美纽斯的学制论

()婴儿期(0-6岁):母语学校2)儿童期(6-12岁):国语学(语学校3)少年期(12-18岁):拉丁(十二,4)青年期(18-26岁):大学 夸美纽斯第一次从感觉论来论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证直观教学,一是教育应从观察实际事务开始;二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可以使用图片或模型;三在呈现直观教具时要将他们直接放到学生眼前,放在合理范围以内;四要让学生先看到实物或模型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十三,人性本善的观点是他整个社会卢梭的性善论:卢梭关于发展观的一部分,教育的责任是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卢梭认为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的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只要顺其自然发展,就能达到高尚的道

德;怜悯心可以使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的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卢梭还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良心也使得自天赋,它的作用不仅仅知道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性善论是与原罪论针锋相对的,充满着反对封建的战斗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十四,则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 教育只有通过才能真正产生本途径,育。教学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即通过教学来实行教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即多方面的兴趣。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坚实的基础十五,第斯多惠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比较亚里士多德的三个因影响人发展的三个要素是:天

资,教育与自由自主。指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 天资,的基础,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教育是造就公民的必要手段,是促使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促使个人天资得以最大限度开发的最佳工具,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必须注重个人自主自由的发挥,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天资十六,第斯多惠遵循文化原则

外国幼儿教育史 篇5

《外国幼儿教育史》试卷

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20分)

1、最早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是。

2、夸美纽斯,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幼儿教育专著。

3、1816年,新兰纳克幼儿学校——世界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由创办。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学前教育中,与托儿所相比,主要服务于富裕阶层的儿童。

5、法国柯夏托儿所虽然模仿英国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注重对幼儿进行智育训练的做法,但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特点,坚决反对体罚。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尼德兰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斯主张幼儿教育中()。A、基督教人文主义化;B、以基督教教育为重点;C、以人文主义教育为重点;D、废除基督教教育

2、公元()年创办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国立幼儿园。A、1865;B、1868;

C、1872;D、18763、()是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的重要教育著作。A、《人的教育》;B、《普通教育学》;

C、《教育学讲授纲要》;D、《母育学校》

4、苏联 1989 年制定的()反对将童年仅仅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忽视童年期自身价值的观点。A、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B、学前教育构想;

C、幼儿园规程;D、青少年法

5、()的学前儿童教育观是以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A、卢梭;B、裴斯泰洛齐; C、蒙台梭利;D、皮亚杰

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夸美纽斯,论学前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2、福禄倍尔幼儿园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3.简述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

四、论述题:(30分)

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 篇6

一、名词解释

1..古儒学校:它是由印度的一种被称为“古儒”阶层的人士们设置起来的学校。古儒是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2.柏拉图: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他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他的专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3.骑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唱歌、吟诗、弈棋

4.班级授课制: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期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5.《巴尔福教育法》:(1)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2)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3)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4)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6.绅士教育:洛克讲的绅士教育,主要指对刚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

7.《费里法案》:1881年至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1850年通过)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8.《爱弥儿》:在书中,卢梭一方面强烈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传统文化的腐败,反对坑害自然本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又大胆地提出了改造社会和改革教育的新见解,提出了一套适应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教育程序,它即击中了旧教育的要害,又放射了新教育的曙光。

9.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其代表人物有巴西多,康德,他们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10.文实中学:富兰克林于1749年提出了《宾夕法尼亚青年教育的建议》,倡议建立面向实际的新型中等学校,即文实中学。他于1751年在费城首先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文实学校。

11.《国防教育法》:此法推出了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课程改革理论,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与外语。改革教材、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天才教育的研究和实施,规定了初中、高中优秀学生应有的教育设施。

12.“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升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

二、简答

1.简述原始教育的特征

(1)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3)教育没有阶级性。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

(5)原始社会的教育满足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

律。

2.简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美德即知识。

(2)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特别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

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教育思想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他认为人有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三种教

育是指体育、德育、智育。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0—7岁为第一阶段,7—14岁为第二阶段,14—21岁为第三阶

段。

(3)论音乐与文雅教育。他主张“文雅教育”。

4.简述古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变化

(1)国家控制教育。

(2)教育内容的变化。

(3)大学萌芽的出现。

(4)教育呈现出宗教性。

5.昆体良是如何论述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的(1)昆体良认为,雄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

(2)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儿童的头脑;儿童在学校学习可以获得同学的友谊;学校可以给儿童各种人们称之为常识的东西;学校可以养成孩子适应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培养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

6.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

(2)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3)流动教学。

(4)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5)教学方法比较灵活。

7.简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8.简述洛克关于德育方法的建议

(1)要及早管教。

(2)要及早实践。

(3)要奖惩合适。

(4)要严宽得当。

(5)要选择榜样。

(6)要合情合理。

9.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论述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升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3)“教育无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

10.简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

一是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二是颁布教育改革法令。

三是积极发展师范教育。

四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

五是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六是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

七是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

三、论述

1.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原则的主要观点

这些教学原则包括自然适应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1)自然适应性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夸美纽斯的整个教学思想之中,尤其是教学方法

之中。

(2)直观性原则。它在夸美纽斯的教学论中居首要地位。

(3)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自觉学习。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他主张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学习周全而有系统的知识,为

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先从教学要有系统性的计划做起。

(5)巩固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习的教材。

(6)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他指出:“一切应学的科目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

生的年龄,凡是超过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其次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不使他们负担过重。与此同时,他还要求教学要适应各个学生的心理、学习的品质和能力。

2.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一、倡导科学教育的历史背景

二、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1)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2)科学知识的比较价值

(3)科学知识的训练价值

(4)科学知识的教育价值

四、以人类生活为中心,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第一部分:为完成“准备保全自己的教育”。

第二部分:为完成“准备间接保存自己的教育”。第三部分:为了准备从事抚养和教育后代的生活。第四部分:为完成“准备做公民的教育”。第五部分:为完成“准备生活中

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

五、论教学原则和方法。第一,重视儿童心智发展教育,提倡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识能力。

第二,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自我教育。第三,强调学习兴趣。

六、论德育和体育

1.论德育

(1)批评旧的道德教育。

(2)强调“自然后果”的德育原则。

(3)提出具体的德育方法。

2.论体育

(1)重视儿童的饮食营养和穿着合适。

(2)重视儿童的运动。

(3)重视心理卫生,不能使儿童用脑过度。

3.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学论

(1)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赫尔巴特认为多方

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他把多方面兴趣看成是教学的基础,同时又是教学的直接目的。

(2)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

(3)强调了直观观念形成的价值,论证了教学系统化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赫

尔巴特认为,教师在上课和儿童学习的开始阶段,必须注意在儿童的心灵里形成或引起一些直观观念。他还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

(4)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揭示了教学书本知识的客观规律。第一阶段—清

楚地感知新教材。第二阶段—巧妙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第三阶段—系统地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体系。第四阶段—巩固地应用所形成的观念。

4.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二)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教育必须跟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三)注重感官教育。第一,由于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有不同的敏感期,为此,感官训

练必须细分为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并相应地设计各种教材。第二,由于儿童的自由是使教具跟儿童敏感期相配合的关键,为此,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外人尽量不干预。第三,由于生命力的活动服从一定的节律,它在不同时期“保持在某个限度之内,被某种不可战胜的规律约束着。”

(四)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这里,首先要明确蒙台梭利的“工作”的含义。

它的内涵的主要特征是自发的需要,即“这工作不能由外界武断地提供,……它必须是人们本能地想的,在这工作中,生命由潜能将自然地出现,或者说,个人逐步地上进。”这里“工作”可广义地理解为“自发的活动”。

康内尔认为:“自由、作工和纪律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

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意义 篇7

大学生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 “科教兴国”的预备队, 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理想、健全人格、积极上进的精神、对美的尊重和欣赏、优雅的举止言行和坚持原则的操守, 都将深刻影响民族未来的精神气质和社会的发展氛围。拥有“更道德、更自由”审美情操的大学生, 能够将“天下的任何事情都担当得起”, 能够成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和脊梁。

人的情感结构中依次为情绪、情感、情操。情操是其中最高级的阶段, 是人的情感和操行的完美结合。审美情操有着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涵, 是美与善的统一, 是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结合, 是心灵中崇高道德律令的建立。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现代传播过程, 深刻的影响、催化了中国的百年启蒙历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外国文学的中国接受, 体现了国人现代思想的整合、生成过程。就审美情操的培育途径而言, 外国文学作品是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 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培育的系统工程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是这一系统工程中重要的培养途径和内容。

一、外国文学对于大学生审美情操培养的意义

外国文学作品不但有着自身的丰富内涵, 而且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失的部分审美诉求, 对于完善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古希腊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再到当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思辨和反省, 均闪耀着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光芒。

首先, 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体现为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关注个体生存状况, 透露出悲天悯人的审美情怀。如在西方早期的文学经典《埃涅阿斯纪》中, 既表达了责任与爱情的冲突, 又对失败者狄多和图尔努斯寄予了很大的同情, 质疑了“罗马和平”、帝国光荣的单一论调。这一超于个人恩怨与现实利益的悲悯情怀一直延续在西方文学的历史中, 人道主义成为一种思想武器和立场底线。无论是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与悲凉, 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的尖锐与痛楚, 都深切的同情小人物和下层民众的苦难、悲惨命运, 对金钱滋生出的社会罪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泰戈尔、聂鲁达等创作的优美诗歌均表同情于弱者, 深刻的体现了公平、正义, 悲天悯人的审美情怀。

其次, 外国进步文学作品表现出对个体尊严与价值的极大尊重, 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是西方文学以个体为本位的审美追求, 十分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和尊严, 常常“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 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 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热的火点上闪耀出勇敢、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1]。《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宁愿战死沙场、扬名立万也不愿默默无闻寿享天年。浮士德放弃现世安稳, 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极力探索。鲁滨逊在长达27年的荒岛生活中, 既开拓了生存的园地, 又始终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和觉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那种力透纸背的硬汉精神:“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你尽可能消灭他, 可就打不败他”。这些都表现出对个体尊严和生命的礼赞。

第三, 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还体现出无惧权威、独立批判、乐于创新的精神。早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即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思, 黑格尔曾热情的赞扬道:“关于阿喀琉斯,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既肯定了人们追求现世生活享乐的权利, 又对情欲泛滥的后果做了反思。再到现代, 梭罗以亲身感受创作《瓦尔登湖》时, 对简朴生活、自然万物的崇尚, 进一步拨正了对物质欲望的汲汲以求。在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自由驰骋的想象力。

可以说,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 不仅能够使我们在审美能力和情趣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植、发展我们内心的价值需求, 并努力实践这种情感操守的精神追求。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尤其对于当前社会的一些拜金、恶俗、功利的风气, 有着一定的净化作用。不少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 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学生, 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的培养比较缺位。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往往不注重熏陶, 影响了审美情操的培养。因此, 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对于大学生审美情操培养, 使其回到健康向上的审美境界中, 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大学生的外国文学的接受途径、现状与审美情操的培养

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进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直接表现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的缺失, 学习渠道和形式的单一, 接受内容和程度的单薄。

首先,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的基础状况不甚乐观。理论上而言, 大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掌握了汉语言和文字的熟练应用的基础上, 对文学作品应有较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能够通过人类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完善人格。事实上,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 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 更多的侧重于工具性、应试性教学, 纠缠于字、词、义的反复训练, 即便面对优美的文章, 也多是教条式的条分缕析、记诵式的思想内容提炼, 很少能够对文章的审美进行深入挖掘, 造成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审美能力的缺失、枯竭, 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长此以往,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的培养就变成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 当今大学生皆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 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冷漠的人格特征。因此, 用充满人性光辉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大学生的课余读物、让他们在审美阅读中获得美的熏陶和爱的感染, 促使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滋养、主体性的唤醒、独立性的生成, 具有积极的意义, 并对国家未来主体的精神品格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 在高等院校,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大学的语文教育相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 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 相对处于良性、宽松的环境中, 这就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把教学工作定位在学生的文化品位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孕育上。这其中, 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入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内容。但是在《大学语文》的教材选编中, 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入情况非常有限。早在1981年重开《大学语文》课程时, 该课程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作品顺序,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可谓叨陪末座, 编者说明中提到原因是:“现、当代和外国文学作品, 比较易懂, 也容易得到, 分量上可以少些”[2]。在108篇作品中, 录外国文学作品8篇, 占全教材的7.4%。事实上, 1983年的再版直接就把《大学语文》分为全部编录中国古代文学和掺有少量现代、外国文学作品这两种版本:“为适应部分高等学校暂时只讲授我国古代文学部分的需要, 这个新版本分出两种本子, 一种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另一种只有我国古代文学作品, 附录部分则两种基本都有, 听凭选用”。

1996年华师大版的《大学语文》较早的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做了积极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在编写说明中提到:“既不以文学史知识为经索, 也不以写作知识为重心, 而以经反复筛选的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 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 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3]。该教材选录了本国的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 但外国文学作品没有一篇入选。编者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编排方式有所不妥, 在2001年的增订版中, 补了四篇欧美文学短篇小说:《舞会以后》、《苦恼》、《绳子的故事》、《麦琪的礼物》, 以鞭挞资本主义的罪恶为主题, 显然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在2005年的第八版、2007年的第九版中对外国文学作品做了适当的调整, 但是整体而言, 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录数量和质量都非常差强人意。既不能使学生对外国文学有概貌性的了解, 也不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外国文学审美能力。大量古代文学名篇的学习, 的确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 培养无私的奉献精神、道德品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过分强调“礼”的约束作用, 以及对现世利益的过度关注, 从而忽略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容易造成个体的主体性丧失, 个体想象力、创造力的萎缩等系列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待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适度引入, 弥补传统文化中部分缺失的人文精神、审美情操, 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也极为感兴趣。通过笔者的实际教学工作来看, 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均较感兴趣, 认为其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加深了对人生、社会的认识。但是涉及到具体的外国文学作品时, 除了对流行影视作品、漫画等通俗外国作品比较熟悉外, 大部分学生对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比较陌生。笔者认为, 这是由于缺少比较合理的了解渠道, 比如《大学语文》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就非常少。而类似讲座、社团等校园文化在外国文学的介绍上也未能全面展开。造成了大学生通过外国文学作品获得审美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 当下的网络时代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甚至改变了文化传播、存在的方式。学生们对网络非常稔熟、热衷, 而相应的文化建设、审美情操的培养却没有随之借助网络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应该说通过外国文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的培养, 应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 应该和当今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行为相配套。

三、大学生外国文学作品接受与审美情操培养的建议及对策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 充分认识到外国进步文学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重要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 就在于它有人文, 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4]。外国进步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 所提供的良好人生观、价值观, 审美情操所生成的优良的信念品质、创新的人生态度、独立的人格建构, 直接关涉到民族精神的塑造。

第二,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如前文所言, 作为人文精神、审美情操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严重不足, 这是从事相关编写、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需要适时调整的对象。与此同时, 教学方法或者仍沿袭中学教学方式, 着力于字词句的讲解;或仅是“史”的梳理、“论”的阐发;或者是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评价等的简单介绍。而不是从文本细读出发, 对文学本体的审美做深入的关照, 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操自我生成, 形成并收获稳定、真实、深入的人格塑造过程。在目前大学教学形态和效果普遍失范的情况下, 如何能够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挖掘审美情操的意义, 是高校教师、尤其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职责所在。

第三, 充分利用校园讲座、社团、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对外国文学作品做普及性的介绍。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科研资源, 而学生对于网络的热衷已经是新世纪以来高校的重要文化行为、社交形式。因此利用各个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与特色, 并结合学生的网络文化特点, 将传统外国文学经典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在变幻莫测的网络时代中获得有益的生长、塑造, 使未来国家主体葆有着执着、进取、创新的精神状态, 不失为一项有意义、有意思的课题。

总之, 人文精神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 而外国进步文学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主体意识, 独立自由、无惧权威、积极创新、自由驰骋、悲天悯人的审美情操, 既能弥补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中群体意识淹没个体意识、消极无为的文化取向, 又能矫正中国传统小农意识中的等级、功利的国民性弱点。因此, 对进步外国文学作品的耐心细致的文本阅读、对其所蕴含的审美情操的深入挖掘, 是当今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8.

[2]徐中玉, 钱谷融.大学语文·再版说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2.

[3]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编写说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3.

上一篇:难忘的一件事作文500字:童年趣事下一篇:试探农村初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