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5-20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共12篇)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我国现阶段对小学英语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英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而对话教学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对话教学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随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变化,教师在对话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注重情境创设的智趣点,发展以学生为主的语言课堂,最终达到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效提高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语言课堂;对话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其教学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度。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和变化。他们在思维、认知、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低年级学生有很大差异,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在学习压力日趋增大的现实下,他们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在知识掌握上对教师的依赖和信任也日趋降低,对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保持沉默,即缺乏兴趣和积极性的表现。这些因素使得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学生不愿意张口是对话教学在高年级英语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因而时常出现挤压式的课堂教学。

面临小学阶段高年级英语对话教学存在的诸多困难,要想使得对话教学有进一步的改善,英语教师在其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上就要有更多的研究、实施与反思。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以下是我对高年级英语对话教学的几点反思和认识。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随着高年级英语教材语言知识点的增多,难度加大,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弃学的情绪。不言而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无力的学习,是没有效果和记忆的学习。因此,为改善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抓住学生兴趣所在,帮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张嘴、勇于表现自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智趣点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英语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愉快教学。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接受,尤其是在对话教学中的运用。然而,要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和目标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年龄特点注重情境创设的独特性。要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潜在智能,就要在教学设计中给情境创设增添一点智慧和趣味。也就是说,教学情境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智慧,通过推理、计算、反思等相关教学情节活动让学生主动开动脑筋,思考学习内容。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趣的情节,尽量每个情节都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直观感受,这样便可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发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的语言课堂

对话教学重在“对话”。其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语言内容掌握对话交流的语言技能,即能够流畅自如地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作为引导者提倡和引导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行为学习和掌握语言目标,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总之,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随着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发展和研究也要与时俱进,通过课堂对话教学的不断探究与实践,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编辑 韩 晓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古人云:“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取法乎中, 得乎其下。”在时下语文“被萎缩”“被夸大”“被拔高”“被虚化” (黄厚江语) 的情况下, 我们需要对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进行一种“元”的思索、“道”的遵依。王荣生和郑桂华两位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细枝末节问题, 而是大枝大节的问题。我认为, 语文教学研究如是, 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是。我们的教师太迷恋操作主义、经验主义, 而对操作方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却不屑一顾。殊不知, “剥离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法就像折断的树枝, 很快就会枯萎和断裂, 它绝不会变得更强健和更茁壮”。下面, 笔者结合课堂观察和文献研究, 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

语文学习首先是母语的学习。母语是一个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沉淀下来的用于记录文化、传递文化的一种工具。因为它记录了、传递了文化, 母语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它不仅是工具, 还具有文化的特性, 更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心理、思维的特征。语文应立足在这一点上才能讨论它的特点。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王尚文先生在1991年就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对象化为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传授文字学、语音学等知识, 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以他们的感官、心灵去感知、领悟课文的言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文字学、语言学等知识, 而是培养学生以语感为核心的读、写、听、说能力。

10年过去了, 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在语文课上遵循“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宪法, 教师讲解居于课堂核心, 条分缕析取代文本元读, 结论获取遮蔽文本开放的意义世界。正如有人描述的那样:令人惊异感奋的语言, 化为僵直的图解;盈天地之美的诗意创造, 被平面削切。人们步履匆匆, 紧张忙碌, 文化语境变得苍白, 生存体验成为奢侈。思绪不再翻飞, 心情不再荡漾, 心灵之旗不再猎猎, 诗的喉咙不再宛转低回。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 我们要继承几千年来语文教育好的传统,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来教学。离开这个前提, 去追求语文课的“有效”“高效”, 只能是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二、语文教学要纲举目张

王尚文先生说: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纲”, 其他都是“目”, 如果以目为纲, 纲自不举, 目亦难张。只有紧紧抓住言语形式这个教学内容的纲, 才能真正对上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号”。2006年, 在《中学语文教学》上, 李海林先生发表了一篇《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更是一针见血:不管我们如何理解语文和语文课, 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 这是没有疑义的。语文课就是建立在以人与语言的矛盾关系为核心的、并由这一主要矛盾决定的一系列矛盾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 因为有了人与语言的矛盾关系, 所以才有了语文课, 没有人与语言的关系, 就没有语文课。

三、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

需要指出的是, 时下的语文教学还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一个是“反文本”, 脱离文本, 抛开文本, 架空分析, 进行所谓的“人文拓展”, 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另一个是“咬文嚼字”, 简单生硬、理性肢解, 漠视了语文和语言的人文内涵, 把语文课上成了工具操练课, 把这么一个富有诗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科, 变得工具化、机械化。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现象。我认为, 这是因为很多语文教师缺乏清醒的语文意识。我们现在的很多语文课, 声、音、电、影, 光怪陆离, 华而不实的东西多了, 扎扎实实的训练少了。语文就是语文, 它不同于外语, 也不是综合实践, 更不能用数理化的方法教学语文。要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 我们应该记住语文教学的这个逻辑起点。

李海林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建构人与语文之间的一种内涵关系。”潘新和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

语文教育, 不只是听、读、说、写技能的培养, 语言文字的练习, 也不只是为了求得文从字顺, 言能达意, 而是文化精神、言语智慧和言语生命的承传, 是言语上的自我体认、自我实现, 是对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和言语动机的陶冶和引领。这些理论, 为中学语文教学开启了洞察现实与展望未来的新视野。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 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 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应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 既“导流”, 又“开源”, 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笔者现结合课堂观察和文献研究, 探寻于教学义理, 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番思考。

关键词:语文,思考,母语,文本,生命

参考文献

[1].郑桂华、王荣生,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1978~2005》[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3.

[2].王尚文, 《汉语文教学法”应突出一个“汉”字》[J], 《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1, (2)

[3].李大圣, 《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78——182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识字原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字的认识量。比如: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量 298个,会写148个。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化、丰富化、生活化,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学会创造性学习。

众所周知:儿童时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代,给儿童打好语言的基础,是关键的关键。《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我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从如下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生活化识字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于儿童来说,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活动,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因此,可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汉字记在了大脑,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课堂讲授时,老师就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课前,老师先把要学习的汉字写在纸条上,传递给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必须把纸条上的汉字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肢体动作,让其他的同学来猜,猜对了得分,猜错了则要扣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游戏中认识了汉字,还明白了汉字的意义。在课下的活动中,也可以引领学生认识汉字。例如,在进行拍球,拔河这些活动时,为什么打球的打、拍皮球的拍、拔河的拔都是提手旁,而跳高的跳、跑步的跑、踢足球的踢都是足字旁,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除此以外,还可以举办“我爱我家”、“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以促进学生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我们还可以利用“找朋友、开火车、猜字谜”等不同的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这样一来,小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字,因此教师要善于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来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思考、在玩中创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

1.教师教学模式僵化

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识字教学的生动性,切忌强制性灌输,那样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实际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学模式僵化,教师还是沿用之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忽略了当下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致使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2.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让其百分百地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再加上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教师又要维持课堂纪律还要进行识字教学,因此很难将注意力放在每一个小学生身上。这就造成小学生上课走神的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识字教学,难以打下扎实的识字基础,教师常常需要开展重复教学,这也是导致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质量低下的一大主要因素。

三、优化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

1.寓教于乐,在愉快氛围下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氛围是影响语文教师识字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仅能促进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还能舒缓小学生的课堂压力,激发小学生學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年纪尚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同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常常会出现课堂走神、开小差现象。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小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师的识字教学中。并且小学生的学习热度保持时间非常短暂,一旦丧失识字学习的兴趣,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这就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识字水平。

2.开展有利于小学生识字教学的课外活动

如今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使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开展有利于识字教学的课外活动。例如借助电脑设备,让学生进行识字比赛,运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间接提升小学生的识字水平。在小学生识字竞赛的开展中,教师应该注重课下和课上识字教学的结合,根据学生现有的识字水平,设置难度适当的竞赛题目。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识字竞赛题目仅限于一年级课本,而三年级的小学生可以采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材,这样既不打压小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小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巩固。

四、情趣化识字

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适当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中国汉字有很多是会意字,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休”则表示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教学这类生字时,教师可结合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字的意思,牢记字形,如“三日晶”,“人木休”, “小土尘”。 “尘就是很细很小的土”,指一指周围的灰尘;“小大尖”可用一头削尖的铅笔演示。“三木森,三人众”可追溯我国古代一直习惯于用“一”来表示少,如“一毛不拔”,用“三、九”表示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三木”就是指很多的树木,有很多树的地方当然就是森林了。“男、灭、看、林”等字都可以采用此法教学,效果甚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对小学生今后的识字以及写作能力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如今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质量低下。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既不故步自封也不墨守成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识字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邢相坤.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4,(7):152.

高段英语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4

一、重兴趣培养。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要训练的内容都是非常清晰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训练中,需要老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六年级的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也不喜欢和同学进行一些训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多鼓励的方法,如:小组比赛、个人积分、奖励小礼物等方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训练中来,由面到小组,由小组到点,分男生和女生等方法,把知识训练做到位。六年级有许多的课文是故事的形式,如“A fat hare and a cool hare” “the cock crows at midnight”等,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跟读磁带,模仿磁带中的语音语调,立即就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也就是说多钻研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学生是会很喜欢学习的。

二、重口语训练。到了高年级,许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在口语训练中,更是显得困难。到了高段的口语训练,就不再是三年级时候的“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这些简单的口语,而是更多的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交谈。比如说:在Lesson3 Talk about music中,就可以进行一些口语的训练,如“Me too./ What about you?/ That’s my favourite.等;并且还可以把这些变成Chant,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去,动口说起来。

三、重单词过手。英语的三大要素是:音标、单词、语法,可见单词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才能单词过手呢?首先,要熟读单词。上课时,注意听老师发音跟读;课后可以听天磁带跟读,读好了才能做好下一步。其次,就是对单词的记忆。这是最难的。很多同学都迈不过这道坎。其实方法不难,就是要持之以恒的记忆。比如:规定每天记十个单词,到了周末的时候,把这个星期所有的单词再一起记,默写检查,哪些记不住的,再加强记忆。在平时教学单词时,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采取读与拼读相结合;课堂听写与家长听写相结合,单词的记忆只有通过反反复复的记,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5

潘集司法所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当前司法行政工作一大热点和难点,热点原因是此项工作关系到刑释解教人员在刑期间教育转化成果能否得到巩固,重新犯罪率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难点是安置难、帮教难。安置难:一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性强,刑释解教人员难以适应;二是用工单位对人才的挑剔,部分人员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歧视;三是刑释解教人员大多数无经济来源以及部分刑释解教人员遭家庭的冷落,使其对生活缺乏信心;四是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对收入少而工作苦的差事不愿干。帮教难突出表现之一:人难找。原因一是户在人不在。释放后不到原户籍地或居住地相关部门报到,直接外出谋业。户在人不在大致分四种情形:一是长期不住,房屋租出;二是户口空挂;三是服刑回来后不住家;四是刑满释放后家搬到外地居住。原因二是外来人员在本地区租住及上学时犯罪,服刑回来后不再回租房和学校。帮教难表现之二:刑释解教人员在生活无着落及遇到冷遇等困难情况下,对社会产生抵触,而以种种借口对司法所、村委会帮教不配合。表现之三是:涉毒人员对毒品的依赖性强,反复快。表现之四是:“几进宫”人员对帮教已产生麻木。“四种情形”、“四种表现”给基层的衔接帮教和经常性帮教带来重重困难,因而产生脱管、漏管、不服管现象,直接给地区稳定带来极大的压力,对治安带来隐患。

针对上述因素和现象,我所就如何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了一些尝试。在安置上:

1、对刚回归的刑释解教人员,与村委会、村民小组协商落实承包地,承包地无法落实、生活有困难的先进“低保”与民政部门协调,即:先单独分户,再进最低生活保障线,这样既减轻其家庭经济压力,又让其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同时为下一步帮教打下基础。

2、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让刑释解教人员到劳动与社会保障所登记,优先培训和安排就业。

3、与集贸市场协调安排摊位,减免费用。在帮教上:

1、注重首次帮教。凡要进“低保”者,首先到司法所签订保证书,其内容:一是保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再重新犯罪;二是保证接受镇、村的帮教和管理;三是保证每月不少于参加二次公益性劳动。其手段:签订保证书前,我们通过村委会及法律文书了解研究其个性、家庭和犯罪史,再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谈心交流,用法律、道德、亲情、友情等约束、感化,达到瓦解其抵触情绪和心理防线的目的,同时树立其正常生活的信念,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对待生活,积极融入社会。

2、抓好日常帮教。一是每月村委会认真组织刑释解教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性劳动,在活动中,既让其感受在接受帮教管理,又培养其社会义务感。二是家访,向其家人了解刑释解教人员思想及生活情况,说服家庭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帮教,并尽力帮助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以增进信任和理解。

3、强化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帮教。对重点帮教人员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等期间一律列入重点监控对象,采取见一次面,谈一次话,与家人一

次沟通等方式,确保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刑释解教人员工作、生活安稳,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以上是我们在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思考及采取的一些方法。针对目前的安帮工作,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加强衔接管理(无缝衔接),落实安置基地,强化帮教措施,真正把安置帮教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对小学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3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儿童正处于深信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矩,有针对性地实践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正确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从而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和胎期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每个人入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等都是这几个方面影响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社会,系统的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持续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素质、教育方式等文化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将全部的爱和期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怀和照顾,花费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用于孩子的教育,使独生子女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优于多生子女;独生子女有较强的求知欲,自信心和成就动机。但也要看到由于独生子女处于优越的地位,家长的过分宠爱、保护、照顾、过高的期望使独生子女承受着凯子承认世界的相当大的心理 ,导致独生子女在个性品质发展存在不足,如人性、懒惰、不合作、不合群等,这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和父母不恰当的期望及教育方式造成的。

(二).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学校成为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生活场所,成为儿童接受社会化影响最集中、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

1.教学内容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应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解释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

2.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

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

教师的为人师、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会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的心灵。

3.校风的影响

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

小凤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1)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

(2)校风是一种不成长的行为准则,不成条约的心理契约,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约束作用。

(3)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具有在行为上的激励作用。

(4)优良的校风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保护和增进的作用。

(5)优良的校风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优良品行的形成,如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4.同伴交往的影响

同伴交往包括儿童之间的个体的交往和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

儿童同辈群体是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使儿童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同伴即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身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人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三是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疾患的个别学生,应积极协助家长和医疗机构,进行心理矫正或治疗。

五.实施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里健康的教育。

2.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活动等,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我是一名在城乡从事小学音乐教学20年的教师,对城乡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与同仁商榷。多年的音乐教学让我始终认为,音乐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很多的内容,除了优美的旋律,还有文学、历史、民族文化、思品教育, 有时还包含了表演、舞蹈等内容。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的角色也是多变的,有时是一名歌唱者,有时是一个演奏者,在具体教学中, 有时跟孩子们谈现代流行的元素;有时和他们聊家乡的风俗习惯; 有时还穿插几个舞蹈动作;有时会变成孩子们玩游戏的伙伴…… 我就像一个演员,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会扮演适当的角色融入他们当中。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在围绕着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课进行,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享受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但是现在很多城乡小学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没有音乐课的现象,主要有几种情况:

一、音乐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

不少学校并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音乐课不是由专业的音乐教师来上课,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知之甚少, 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音乐教学是常常被忽视的。另外,由于音乐不参加统考,没有成绩,音乐老师就没有教学成果,评职称、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等情况下就是“落后分子”,最后不得不“被迫”从事“主课” 的教学。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的发展。

2014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河池市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与时俱进的新课标更注重以人为本,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我市多年来第一次组织音乐学科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本次前来参加培训的243名教师中,城区和县城的小学专职音乐教师,占培训总数的40%左右,农村的中心小学音乐教师几乎都是兼职的,有的不太懂乐理,有的不会弹奏一种乐器。 这次培训中有《如何给儿童歌曲配即兴伴奏》的内容,对于一些兼职老师来说简直是在听“天书”。

二、一些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积极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参与表演的学生人次不在少数,因此会落下其他课程

节目排练的任务往往落在专职音乐教师身上,有时为了节目质量,学生需停课排练,脱课排练是家常便饭,文艺表演“喧宾夺主”,音乐课只能“无奈退场”。因停课落下的课程,语文和数学老师就要用音乐课进行补课,往往学期结束音乐课还没上完。语文和数学“抢占市场”的情况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疲惫,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老师也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我们反复强调素质教育,实际情况是考试压力过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校往往忽略了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科学课等综合学科。

三、城乡小学专职音乐教师严重不足

为应对上级的检查,在课表中规定每班每周的两节音乐课,实际上只上一节,很多低年级的音乐课大部分由非音乐专业的老师“代劳”。这种现状导致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性,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得不到系统专业的音乐学习,更谈不上打好乐理知识的基础。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就是让学生简单地跟着录音机或是视频音乐学唱几遍就“大功告成”。到了中高年级,部分班级“有幸”由专职的音乐教师上课,但由于基础太差,与教材“脱节”严重,很难达到课标要求的效果。没有科学的练声方法,学生从小养成喊唱的不良习惯,对嗓音损害极大。

城乡小学存在不少音乐课教学问题需要解决。音乐教育是通过唱歌、音乐知识、技能训练、欣赏等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的美学教育,它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情操的养成等都有独特作用。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订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城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航程里,城乡音乐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要肩负起历史责任,提高对城乡音乐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城乡音乐教育的投入,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为中国教育做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当前,音乐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乡镇小学音乐课的教师没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思考

一、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罗尔斯就提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在工业文明时代,农村为城市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使农村陷入贫困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方面已基本实现了公平。而在教育质量上,城市中小学教育由于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方面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其质量明显高于农村教育质量。这是对农村学生最大的教育不公平。

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首要资源,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水平的不均等,是目前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不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教育资源共享。尽管政府每年都加大投资力度,以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和设施,但是硬件设施投入作为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时间内还无法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和设施与城市中小学达到同样的活着接近的水平,包括体育器材、规范的体育运动场地、美术教育条件、音乐设施与器材、电脑、投影仪等辅助教学设备极其匮乏,偏远山区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还停留在课本及课堂的教学手段上,户外运动、社会实践、艺术活动等很难展开。

有人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只是当地基层政府甚至是学校层面的事情,对于市级、省级甚至中央政府的相应责任却缺乏必要认识,这种观念的误解往往导致实践的偏差,使得农村教育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教师流动等方面出现不公平。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首先国家应实行宏观调控,由城市拿出特定或专项资金,作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补偿,以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同时完善农村落后地区教育援助制度,如开展城市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以及省内大中城市对口支援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活动,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组织全省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到城市接受高质量的集中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在教育投资方式、教育管理政策、课程政策、教师政策以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对农村地区予以长期、足够的倾斜。

二、研究农村教育状况,着力加强素质教育

我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一直是核心的教育问題,由于地域、经济、师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尤其是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考上大学走出去是唯一一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因此对于学习成绩的一味追求往往导致对素质教育的忽视。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来说,如何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大难题。

要解决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在国家层面还是需要构建教育经费运行制度,增加教育预算的比例,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化,通过各种政策与措施,将农村教育资源较为薄弱的学校发展起来,使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和改善。此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交流和重点培养工作,从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抓起,重视和培养素质教育。提倡个体教育,尊重个性,注重心理教育与沟通,以活动式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替代纲领式理论说教。

三、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价值要求并赋予新的内涵,而其核心则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缺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否落到实处,关键要看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否得到优化。确定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总体教学策略,确立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最终要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效的教学体系运行机制。注重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心舒展地学;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有节奏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学。在具体操作上,活动课做到序列化、规范化、多样化,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展示创新才能提供一定的条件。设立实践操作式、交流探讨式、表演创作式、调查研究式等形式各异的活动课程。开设数量适中的选修课程,包括科技创新课、艺术创新课、学法指导课、创新思维训练课等;此外,创造条件聘请有关专业人员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性创新活动。

此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和学的创新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将为提高教和学的创新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基础。在多媒体计算机所构建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被较好地落到实处,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发现探索式的创新学习。优化以创新为导向的意蕴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在环境建设上力求体现特色化、层次性、注意突出创新、育人的内涵。它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筹划举办“创新节”、“创新周”、“创新成果博览会”等活动,做到富有情趣性、知识性与智慧性,文明而美好。农村中小学尤其需要加强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以陶冶情操、启迪创意、营造精神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新力为指导思想,把艺术审美活动与艺术创新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发展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9

[/M]

我结合八月底在进修学校接受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培训以及自己随后在进行的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一.何谓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学习中,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创设轻松、愉快、平等、有趣、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模式。二.开展参与式教学的首要前提

我觉得开展参与式教学的首要前提是:该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配备有一定自制力的年龄段学生。这是参与式教学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开放,轻松式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不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环节处理的不好就很容易造成“乱课”而无法收拾,最后达不到教学目标。当然教学是双方面的,有教师的引导还需要有学生的配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晓东小学所教授的是一,三,五年级的英语,这三个年级各有自己的年龄段特点,就开展课堂活动这一点来说,一三年级是很难把握的,如果“度”把握的不好就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活动开展结束后他们仍然沉浸之中无法转移注意力,之后的教学很难继续进行。因为低段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未完成课堂常规的训练。而五年级的学生就很容易有序的进行课堂活动,做到了“玩得起,收得住。”所以就这一点我认为,参与式教学更多的适合在高段的教学中开展。

三、有效利用参与式教学法

浅谈对革命精神教育的几点体会 篇10

发布时间:2011-07-27 09:04:50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

【关闭】

精神在哲学上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具有极大地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在革命历史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民军队本质的一种表现,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精神因素,也是人民群众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公安边防部队开展的主题教育、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和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等都要求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而党的优良传统又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革命精神教育在部队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笔者结合自身政工工作实际,认为革命精神教育应与时俱进,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革命精神教育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新生命、新活力、新特点”。

一、革命精神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精神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指为了促进人精神发展的教育。概括地说,是指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此可见,精神教育在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公安边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革命精神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的课题之一。具体来说,革命精神是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教育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要充分理解透革命精神教育的内涵,把握好革命精神教育的特点和当前公安边防部队建设主旋律,不断充实革命精神教育内涵,进一步推动公安边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发展。开拓革命精神教育新源泉。把铸就英勇忠诚新卫士作为革命精神教育研究探索的主要课题,挖掘革命精神教育的不竭源泉,形成具有公安边防部队特色的革命精神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革命精神教育应将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精神融入到一个整体,充分体现出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高贵品质、坚忍不拔和勇往直前。因此,革命精神教育的内涵就是以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结合时代主旋律,突出教育内容的创新和发展,激发革命精神育人、醒人、树人的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革命精神教育是坚定精神信念的前提。革命精神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是人民军队坚定理想的现实表现。第二,革命精神教育是铸就忠诚警魂的重要保证。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练就了赤胆忠心,通过以这些革命志士教育官兵,是铸就忠诚卫士的重要前提。第三,革命精神教育是发扬传统与创新模式的结合。新时期,革命精神教育要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我们既要发扬传统,同时又要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和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第四,革命精神教育是时代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精神教育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新教育模式的。同时,无数革命志士的爱国行为,也铸就了爱国主义精神。

二、革命精神教育在当前公安边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定的阶级,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革命精神教育,这是适应部队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突出革命精神教育在公安边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公安边防部队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革命精神教育,使公安边防部队官兵树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对激发部队官兵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公安边防部队开展革命精神教育,可以进一步让广大官兵了解我们人民军队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进一步树立学习革命先进事迹的光荣传统,更能进一步创新革命精神教育理念,将历史精神事实与时代旋律主题结合,更大的发挥革命精神教育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观导向作用。

(二)革命精神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革命精神教育是我们党和军队艰苦创业与奋斗的具体史实的再现,是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升华与总结。当前,公安边防部队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要切实履行好这份责任,就需要我们公安边防部队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部队官兵,启发官兵思想觉悟,提高官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官兵为实现边境和谐稳定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其中,革命精神教育在部队思想政治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要将革命精神教育纳入部队政治工作的首要课题研究,切实增强革命精神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培养一批富有经验的部队革命精神教员,进一步创新和挖掘革命教育精神潜力。

笔者认为,革命精神教育是公安边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增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将革命精神教育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革命精神教育是官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是传承部队优良作风和提高官兵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坚定信念的前提和基础。

三、探索革命精神教育新源泉,铸就英勇忠诚新卫士

革命精神教育不是一层不变的,也要顺应时代和部队发展的需要,进行新的教育资源的挖掘和传统的再创新,寻找到适应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源泉,进而更好地将革命精神教育深入官兵内心,成为官兵自觉能动的接受,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铸就英勇忠诚新卫士的强大精神推力。

(一)挖掘教育新源泉,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精神教育活动

革命精神教育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部队内部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活动是一项重要事项之一。笔者认为,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活动,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制作课件,开展集中教学。组织经验丰富,党史知识扎实,熟知革命先进事迹的政工干部先期开展集中讨论、研究,同时,广泛征求官兵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课件,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期间安排课时进行集中授课,深入浅出的为官兵讲解,并进行课堂互动活动,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图文并茂,开展流动革命精神教育展活动。革命先进事迹要以文字叙述和图片说明的方式展现在官兵面前,在各基层单位开展流动革命精神教育展活动,并配备经验丰富的解说员向官兵详细的叙述每一展板的革命先进事迹,已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三是,定期组织观看革命影片。通过定期组织官兵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进一步增强官兵的政治信念和精神追求,自觉抵制腐蚀思想的侵蚀。四是,组织官兵参观革命遗址、纪念碑、圣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利用部队附近的革命纪念遗址,定期组织官兵重温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牢记自身的历史使命,践行戍边卫国誓言。五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好红色资源的挖掘。充分利用警营红色网络浏览室,制作革命精神教育页面,每当官兵周末开机上网时,就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我们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久而久之达到一种革命精神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加强党员意识培养,寓革命精神教育于创模活动

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在观念上的反映,是共产党员对党的纲领与任务的认同、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认同、对党的组织与纪律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前,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正在部队广泛开展,笔者认为,要充分抓住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的关键,不断加强党员意识的培养,当然进行革命精神教育也是培养党员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革命精神教育纳入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对活动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当我们部队的党员同志自觉地学习和继承了我们党的先烈们的崇高精神,自然而然地就会摆正自己的位子,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进而提高党的组织生活的质量。在寓革命精神教育在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中,一定要同党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公仆意识分别将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对应的先进事迹和个人结合起来,具体地将革命精神教育融入到党员四种意识的培养之中,提升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的水平。

(三)探究革命精神教育新模式,铸就英勇忠诚新卫士

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公安边防部队的三大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忠诚的卫士精神。在新时期,要进一步探究革命精神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在“新”字上多研究、多思考,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在部队从事政工工作的经验认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就要新在“以人为本”上,特别是革命精神教育,不仅要在精神教育制度上进行创新,还要在活动的形式方面进行创新。

1、将革命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长期研究的课题之一。革命精神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完整,将革命精神教育作为部队思想政治研究的课题,政工干部要进行深入的调研,不仅要认真的储备自己的知识面,更要深入官兵中了解官兵的思想动态和官兵对思想政治工作好的意见建议,找到革命精神教育的新模式,助推革命精神教育,挖掘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活水源。

2、三级联动,提高革命精神教育质量。笔者所指的三级联动是干部、士官、士兵在革命精神教育中,要各自充当“教员”职责,共同担负起革命精神教育的责任,轮流进行讲课,形成官兵主动学习、主动备课、主动参与的好氛围,提高革命精神教育质量。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所谓“问题链·导学”就是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串“问题”,形成“问题链”,用“问题”组织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积极健身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重视技能的学习,它有别于其它课堂。如何将“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融入体育课堂,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谈一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心悟,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悟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二、营造氛围,科学评价,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学生提问时教师的聆听、鼓励、赞扬是何等的重要,它能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的平等性,乐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勇于提出问题,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如,我在教授“100米短跑”时,同学们在试跑100米后,提出了诸如步频快速度就快吗?摆臂在短跑中重要吗?起跑的身体姿态对途中跑速度的影响?等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我当即首先肯定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调整了教学思路,把本准备作为教学重点的途中跑简单介绍后,重点研讨并在实践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热情格外高涨,大家边练边思,整个课堂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效果很好。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问”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在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新颖的,充满悬念的或与生活经验相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其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方引导,精心设计,使学生“多问”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吉卜林幽默地说:“我有6个诚实的仆人,它们教会了我一切。它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when)、怎么样(how)、何地(where)和谁(who)”这6个仆人实际上是问题,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只有“多问”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也只有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所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体育课堂中我们要多方引导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言传身教,方法点拨,使学生“会问”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要敢问、想问、多问,还要教会他们“会问”“善问”。李政道博士说过:“做学生,最重要的是会提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巧妙的提问能够开启智慧之门,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得情感的共鸣。现代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作为教师上课时要做好“问”的示范。乔治·波利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言传身教,要做好示范,同时对学生加强“问”法指导,使学生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没有问题了,这不能算得上是一堂好课。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找出一个既有趣又好下手的新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这需要经验、鉴别能力和好运气。但是,当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好问题以后,我们应当去寻找更多的好问题。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几个。”我认为,“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要能进行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生成新的问题。“问题链·导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感悟→生成新的问题→分析讨论……的过程,它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无穷无尽。

浅谈对绿色建筑的几点思考 篇12

1 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又可以称作可持续性建筑, 其建筑的整个过程中, 不会对基本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并且在设计、规划、生产、维护、拆除等过程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 为居住者提供绿色健康并且安全的活动空间。一般来说, 绿色建筑的目的就是保护环境,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并且降低能源损耗, 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采用先进的工艺与材料,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经过不断的发展, 已经逐渐的被社会所认可、需要与关注。

2 绿色建筑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断加剧, 高消耗的发展已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传统的发展模式遇到了重大的挑战, 其高消耗的特点难以满足持续发展的需求。绿色建筑技术的出现, 将以往传统的建筑进行发展与改进, 积极的探索新的工艺与材料, 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而来, 绿色建筑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辅相成, 并且相互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出现有利的论证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并且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项系统化、集成化的技术, 技术本身需要对建筑的设计、规划、运营等各方面都要进行严谨的规定, 并且将节能、环保等原则相结合, 目标明确的进行建筑工作的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社会各界普遍对绿色建筑技术都持有认可的态度。国家相关部门定期举办相关的技术交流会议, 并且积极的推广各种政策, 开展技术创新交流, 及时的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 大力的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扶持。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对于其他相关产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并且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 提高了整体建筑行业的技术工艺水平, 使我国建筑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过, 我国绿色建筑虽然经过了良好的发展,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 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周边行业发展延缓, 整体水平难以适应新的建筑技术发展的脚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发展, 但是目前还缺少完成的产业链, 整体产业发展水平不足, 导致建筑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对于建筑行业来说, 如果施工人员缺乏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相应建筑产品的认识, 并且缺乏使用经验, 就难以有效的使绿色建筑达到应有的目的, 难以到达当初规划的效果。因此, 提高建筑行业相关产业水平, 可保证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其次, 我国对于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水平有所不足。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较晚, 相应的政策与体系都处于一个相对起步的阶段。对于国际社会上先进的技术以及项目经验的学习上, 依然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次, 难以有效的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最后, 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有所提高。现阶段, 各种高科技设备与技术在绿色建筑的项目中得到普遍的应用, 对于整体建筑项目的成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造成建筑成本过高, 使得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受到阻碍。

4 提高绿色建筑技术的措施

4.1 提高对绿色建筑技术的认识

要加强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 树立良好的观念, 提高对绿色建筑技术的认识非常必要。发展绿色建筑技术要树立正确的经济观、能源观和环境观, 对绿色建筑技术有正确的认知。绿色建筑技术要避免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 应该要以多方面为发展原则, 在节能、节水、节地、环保等多方面进行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直接要保证平衡与和谐, 从而达到绿色建筑技术的真正目的。

4.2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

我国现阶段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层面上, 缺乏对国外先进技术正确的引用与借鉴。在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上, 主要以生搬硬套为主, 难以将新技术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造成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迟缓, 不能克服建筑技术地域性的缺点。因此, 如果要大力发展绿色健康技术, 就要改变以往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生搬硬套的现状, 并且提高对我国实际情况的认识, 将外在技术有效的转化成为内在技术, 从而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控制成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要不断的对自身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因地制宜的进行技术更新, 使绿色建筑技术符合我国的基本情况。

4.3 推行绿色建筑产业化

在以往的建筑行业发展中, 建筑技术是以一个独立体的形式存在的。建筑技术的发展只考虑自身的效率, 对于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具体情况不够重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发展难以发挥先进性, 整体建筑技术进步较为迟缓。要想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水平, 就要完善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划, 使绿色建筑行业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绿色建筑还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 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 带动周边技术的发展, 从而达到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发展的目的。

4.4 推广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较快, 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以往的能源利用方式较为落后难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求。要想有效的控制能源成本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就必须要采用更好的能力利用方式。节能是绿色建筑技术中重要的原则, 绿色建筑技术需要采用新的能源利用技术, 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现阶段,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绿色建筑技术中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式, 分布式的能源系统可以实现按需功能, 在保证能源得到良好的供应的情况下, 达到降低能源损耗,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5 结束语

绿色建筑技术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 使绿色建筑技术与我国特点相结合, 有效的融入到我国的发展过程当中。绿色建筑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于能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的认识的进步, 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阶段。绿色建筑将人、自然和建筑三者进行了良好的结合,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并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绿色建筑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内容, 也是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建筑工作者在对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引入时, 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 将外在技术有效的转化为内在技术, 并且通过良好的实践, 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建国.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0) .

[2]刘辉, 周海波.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河南建材, 2012 (04) .

上一篇:专职教学管理岗位职责下一篇:飘窗、外墙防水整改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