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2024-06-15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精选8篇)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篇1

一、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成为主角

传统的教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喂饭式”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也就是喂一口吃一口,整个课堂的主角就是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学生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站上讲台,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角。

学生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会主动预习教材,打开思路进行研究教材内容。他们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创造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学生最烦的就是教师教得千篇 一律,方法从一而终。然而,正确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改进必须符合班级学生能力形成于发展的规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广泛吸纳、深入发掘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经过改造加工,形成适合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二、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1、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体验、实践、讨论、探究的方式发挥其潜能,培养初步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技能。教师应该将新课讲解融入到学生提问的部分中,延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质疑时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提出质疑,课堂教学以解疑为切入点,在良好的互动中使得学生寻求了新的知识,使得学生培养了学习兴趣,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例如《莫高窟》这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图片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运用情景教学,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只有不断创造出运用语言的情境或语境,学生的积累才能被唤起,思维才能得以拓宽,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当普遍的今天,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景。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手段不尽相同,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目标是一致的:教师必须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以师生互动方式来维护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杜威说过:“在课堂里,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后面”。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堂资源,但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堂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充分地显示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

三、教师应进行有效评学

1.评学内容要具针对性

简单机械的评学语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在进行评学时,还需将评学的内容具体化,加强针对性。

2.评学不可脱离实际

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要进行鼓励性评学的呼声不绝于耳。是的,学生是要进行鼓励、肯定,这样有助于树立其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但是不切实际的“高帽子”只会让学生迷失自我,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3.开展学生的自我评学和互相评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改变以往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学生不仅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还应该成为自我评学和互评的主体。

四、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小测试及课后作业

作业练习作为课堂教学重要一环,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要注重在课堂进行小测验,并合理安排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1.边学边巩固,适时进行课堂检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积极采用边学习边巩固的方式,不能等到一节课学完以后再去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应让二者穿插进行。讲完某一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进行自我巩固,随即进行当堂检测。

例如,笔者在讲《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要求学生会写“漠”和“寞”二字,这两个字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但意思出现差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效果,在学生独立练习书写后,进行了课堂小测验,把生字带到语境中去体会意思。通过这种随堂检测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使师生在课堂上顺利攻克教学难点,既实效又高效。

2.强化重点目标

好的课堂练习是高段语文教学的中心,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师所授的语文知识。如在教《中华少年》一课时,笔者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安排了不同的课堂练习。每一位教师都应重视课堂及课后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双基”的落实和个性发展,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篇2

小学高段学生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对阅读的理解能力也有所加强。 但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不如之前积极,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 想法也就越多, 在学习上易分心;另一方面是在学生看来教师已经不再那么有威严, 相应的也就不愿意听老师的教诲。 这种状况导致的是学生在学习上“ 我行我素”, 语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 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全面。

二、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

语文这门科目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 掌握阅读就能学好语文的一半, 并且学生在阅读中能不断地充实自己, 优化自己。 所以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好学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有效地提出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特别是处于好学阶段的学生, 如果喜欢某门科目就会学得特别快, 如果学生对语文阅读感兴趣, 那教师在教学上就会容易很多, 学生也能自觉地去学习。 故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是教学新策略的第一步。 首先, 教师在教授阅读课之前, 备好几个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探讨, 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 也可以是学生分组探讨, 让学生感受阅读课的乐趣, 学会享受语文阅读课。 其次, 教师可以在每周安排一到二节课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 比如, “ 阅读竞猜会”“ 情景模拟堂”“ 阅读大展示”等各种节目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2.分享阅读感悟,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见识阅历越来越广, 教师已经不能够“ 命令”学生去学习。 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情才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做学生的榜样, 平时也加强阅读并与学生分享阅读的感悟, 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努力和思想境界。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分享阅读的乐趣, 形成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 促进学生都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

过去的教学背景多半是教师是教学的主角, 但这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把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 一切以学生学到知识并有效运用知识为主。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发展而主动去学习, 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所学的知识。 阅读是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无声的交流, 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增长见识, 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定位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 教师不要为了教学而教学, 让学生走到阅读教学的中心, 自由地畅游在阅读知识的海洋中, 获取自己想要的宝藏。

总之, 优化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既让学生更快速地在阅读学习中掌握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阅读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有情感, 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不断地学习, 逐渐成为更为优秀的国家栋梁。 教师也应当为此而孜孜不倦地学习、教学。

参考文献

[1]付开梅.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三个立足点[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2) .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高段语文 写作教学 教学对策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小学写作教学的发展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实施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非常多,这对于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对写作素材积累的不足,没有抒发自身真实情感等。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无法得到真正培养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也有着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1.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的数量所占比重不超过20%,超过50%的学生甚至对写作课有消极情绪。很多学生表示写作难度大,缺乏写作内容,完全不理解老师出的作文题目。

其次,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不足。写作的灵感来自于不断积累的写作素材,如果素材积累不到位,那么写作内容必然空泛。调查显示,学生在写作中大多内容空泛,显而易见,他们对素材的积累不足,这是无法提升写作质量的。而小学生积累不足大多与缺少生活积累有关,受限于生活范围,部分小学生来回于家庭与学校之间,从小所有事都由父母包办,生活体验相对欠缺,没有足够充实的生活,没有养成生活的观察与记录的习惯,进而造成在写作中想不出内容,无话可说。

此外,小学生在写作中情感不真实。自身情感得不到抒发是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不成熟,对他们提出过高要求显然不合理,然而作为最童真的年纪,小学生的情感应该最真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小学生的写作内容缺乏情感的抒发,内容真实性不足,有一点成人化倾向,这就导致学生在缺乏内容的情况下抄袭其他作文的桥段,与自身实际情况相脱离。例如有的小学生没有哥哥,却在作文中写出了哥哥这一形象,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没有抒发真正感情,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推动学生写作,让学生写出充实、高质量的作文,就必须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入手,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针对现阶段小学生对写作的厌倦情绪,必须提出相关对策改变现状,促使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写作情境使学生的写作欲望得到激发。以教学理论为依据,充分结合符合教材内容的具体场景,让学生展开写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学校里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以此作为写作内容。又或者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让学生对表演者进行观察,在游戏中让学生感悟,然后开展写作,如此他们的写作兴趣就可以得到提升,写作内容也充实起来。此外,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更大、更自由的空间,特别是自由命题的作文应该让学生多写,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学生的发挥空间才更大,写作乐趣浓厚,写作过程才是应该关注的内容,而非写作结果。

其次,要注重学生素材积累习惯的培养。写作是以写作素材为基础的,如果缺乏丰富的素材,那么文章必然不够充实。通常生活是积累素材的一个关键点,其次阅读是积累的一个途径。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例如春天教师组织的春游中,学生对自然有所接触与体验,就可以对春天的故事展开写作。又或者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及与他们一起经历的事,都是写作的素材,这些人或事属于学生真实情感抒发的重要来源。在观察与记录中,学生的体验得到增强,这对于丰富写作内容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其次,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受限于精力,任何事都亲力亲为显然不现实,特别是小学生能力有限,很多事情无法做,因此,为了积累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完成,同时在阅读中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有积极的影响。然而,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课下阅读,寻找故事的根源,再写作,并与他人交流看法,如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得到激发。另外,开设阅读课程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在每周安排一节课专供学生展开阅读,并让学生在阅读课中交流看法,抒发情感,如此学生的自我心理就可以得到展现,同时阅读习惯与兴趣也得到培养。

再次,针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教师必须予以重视。为了做好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促使学生在走进自然的同时带着真实情感,用心与体验与感受。此外,学生感恩情怀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怀揣感恩之心,真诚待人待事,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奉献应有的力量。如此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3.结语

现阶段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写作兴趣缺乏、素材积累不足及情感抒发不真实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展开进一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据此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进而提高高段语文写作教学质量,达到理想效果,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文学素质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为推动小学写作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罗毅.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77-78.

[2]吴春慧.加强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的措施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3):47.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活动梳理 篇4

——鲲鹏小语2013暑期“高段教学”课例观摩与研究

主持人:常新涛

资料整理:常新涛

龙华

闫晓枫

活动背景:

此次活动以 7月15日~7月20日“鲲鹏小语暑期高段教学共十一节课例观摩活动”为依托,以新涛、龙华、闫晓枫三位主持人的思考为主,在认真听取与会教师的意见之后达成的共识。

此外,鲲鹏小语群在暑期进行了“专家讲座”、“课例观摩”、“习作教学研究”等活动之后,为进一步促进群活动为一线教师服务,开始进行“微课程”研究:13日——小语高段教学梳理;14日——特级教师张祖庆“我的班级写作计划”讲座;15日——名师朱煜引领全体教师对《梅花魂》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三次活动分别涉及“年段教学”、“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三个方面的研讨,希望能从小语教学的各个细节入手,诱发一线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思考,从而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活动过程:

主持人:“小语高段教学梳理”是我们在观摩了第九届阅读教学大赛中11节高段教学课例之后,进行的总结。虽然今天的活动尽力关注到“年段教学”,研究范围明显缩小,但对于整个高段教学来说,仍然包罗万象,涉及到方方面面。

同时,由于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高段教学又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今天的梳理可能为大家呈现的“思考点”很多,却很难延展、深入。所以,我们今天的活动绝非“讲座”,而是研讨,我所能做的也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今天,我将围绕“教学准备”、“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课外阅读”四个方面,尽力还原高段教学形成的过程。

小语高段教学梳理:

第一部分:教学准备

一、课标意识、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始终都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也体现了国家意志。为此,研读课标,解读课标,明确各个学段的“学段目标”,进而将年段目标逐步分解为:年级目标——单元目标——文本目标——课时目标,在逐步分解与细化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课标解读能力,加强课标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更细化,措施更得力,效果更明显。

二、文本解读能力。(直面文本、沉入词语、还原场景、发现秘妙等等)“一本教参、一套课本”就能教学的思想意识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教师职业惰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对于任何一位小语教师来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王崧舟老师在《如何进行文本细读》讲座中提到: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去查看教参,而是要“直面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读出自己的真实体悟。在“直面文本”过程中,我们需要“沉入词语”,需要“咬文嚼字”,需要“还原场景”,从而发现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文本秘妙。而教参只是“教学的参考”(它为全国教师呈现了统一的教学分析、教学建议,甚至是教学设计。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按照教参去教学,那全国的小语课堂就是一样的,培养出来的孩子也都是一样的,那将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教参进行授课,抛却自己对文本的见解,抛却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学情分析。(兴趣点、原知点、疑惑点)

教学因何而精彩?因学生的不同,因课堂的生成而精彩!我们对学情分析往往停留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程度,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前几天吉春亚老师到鲲鹏小语呱呱房间进行了讲座,其中提到:为了“顺学而导”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原知点和疑惑点。

四、教学方法。(由晓枫老师提供)

1、教学要整合,用教学主问题切入教学—— 如:《姥姥的剪纸》教学中“怎么写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的?”)

2、听说读写相互配合,实现工具、人文统一。

3、实现知识“类化”。(读法类化;写法类化)(1)读法归类:

①借助背景资料读人:詹天佑在怎样的背景下接受任务? 伽利略在怎样的背景下敢于公开试验? 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

②借助人物表现(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对人物的直接刻画; ③借助文中的侧面描写。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挖掘时,很多人来劝阻,完全可以一笔带过,为什么要展开写?

再如,写伽利略公开试验,还写了人们的反映,为什么写?体会对主要人物烘托的作用。

(2)写法归类:

如,①布局谋篇: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事件+启示的写法,详略安排(《落花生》)等;

②表现手法:借事抒情(《梅花魂 》)借景抒情(《小桥流水人家 》)借物喻理(《落花生》)托物言志 ③句段修辞运用:略

4、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何“以学定教”?有的老师提出“在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20分钟左右的预习时间”,而在预习过程中,教师给出学生的预习任务,并参与学生预习。之后,以检测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灵活改动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展开教学,完成“顺学而导”。

这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并以尽可能翔实的文本解读为依托。为什么大家总是觉得“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只是一种理想,而很难实现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习惯以教参为依据进行教学,导致教师自己对文本没有深刻理解和感悟,从而不敢,也无法实现这一教育理念!

第二部分:阅读教学

一、识字写字教学: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书写工整、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能用毛笔字书写楷书。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从课例中不难看出,“识字写字教学”依旧是高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只不过比低、中段小语教学的要求更高一些,方法更灵活一些。高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一般采用“随文识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指导书写”、“学生练写”等方法,并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很少以单独的教学环节来呈现。

二、听和读:

1、倾听的能力。(不在说教,在于吸引)

倾听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孩子们在倾听中学习其他人的想法,思考自己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对文本的认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以简单的“组织教学”来完成,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自己精心设计教学,以灵动的语言,飞扬的思维,以及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来吸引学生。

2、培养默读的速度;学习浏览;突出有感情朗读;培养吟诵。默读速度和浏览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要求;有感情朗读和吟诵需要指导,需要过程,需要活动的锤炼,需要展示的激励!

3、在读中体会表达效果。

引导孩子们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思考文字表达,交流表达效果,是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中的“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刘广祥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中“剪猫像猫,剪虎像虎„„”这种句式运用的好处,都是在读中完成思考的。

4、在读中认知表达顺序。(例:《我的舞台》):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出:你能看到“我的舞台”都在哪里吗?当学生发现了这些舞台,展示在黑板上的时候,文章的表达顺序也就很自然地呈现了出来。

三、说和写:

表达,既包括说,也包括写,它们直接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文本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孩子们“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得意:从文章整体来说,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读懂文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段落乃至整篇课文的意思。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得言:“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得法:学贵有法,课堂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就语文学科而言,要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倾听,怎样阅读,怎样说话,怎样习作的方法。

得能: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任务的自身条件(包括生理和心理条件)。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概括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就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1、说:说理解、说感悟、说生活、仿说等。

2、写:

补白型练笔(《姥姥的剪纸》)模仿型练笔(《匆匆》)

续写型练笔(结合课文所学方法、合理想象)……

四、阅读教学过程:

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大赛讲话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呈现学生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需要教师教学意识的进步,需要学生表达意识的增强,需要教学设计的精心策划,需要教师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

第三部分:习作教学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兴趣、说真话,抒真情)如何让学生知道“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似乎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是沉闷的,是无趣的,是不愿也无法写好作文的。与管键刚老师的习作教学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呈现的是枯燥的“任务”,不让孩子们说自己喜欢说的话,甚至在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假话,套作文格式。如此的习作教学,毫无兴趣可言,我们让孩子们说什么?又怎么说呢?因此,既然是学生的作文,就应该符合学生自己的言语特点,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言语能力。

2、留心观察。(教师引领)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太多感受生活的机会。其实,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枯燥,也不是一点写作素材没有——教室里、学校里、街道上、家里,等等地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故事,孩子们有他自己的一个世界。可为什么孩子们不愿说,不能写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老师们的引领没有跟上。

朱君英老师在博客中详细介绍了他引到孩子们“观察——交流——习作——评价”的过程,引领孩子们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开拓自己的观察视角,并在交流中弥补自己观察的不足。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简单的”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在思考:我们为了应试中取得好的作文分数,是不是将孩子们习作的要求拔高了?课标修订版明确指出:只要求孩子们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就好。

4、修改习作。(自评、同学互评、师评)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从多角度来评价自己的作文,赏析别人的作文,还能让孩子们明白:写作是为了与同伴交流。

第四部分:课外阅读

崔峦理事长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

激励孩子阅读,与学生一起阅读——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展示优秀阅读,指导普通阅读——为学生阅读感悟提供展示的机会。如此推进课外阅读,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感受语言文字运用,涵养自己的内心。

思路梳理:

一、高年级就是“句段篇”的训练。

二、高段阅读教学,我们至少应培养学生这几个能力:(龙华老师提供)

1、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合并段意)

2、质疑能力(比如《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中学生依据题目进行质疑,从而获得文本主要信息。)

3、想象画面能力(抓住关键词想象,可以像《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出示提示语,让学生想象)

4、运用文本写作方法进行写的能力(比如赵昭老师执教的《匆匆》中出现了这样的设计——利用课文第三自然段的“

的时候,日子从

中过去”句式进行仿说,而后连成小诗。)

5、批注的能力(《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一课体现的最为充分。)

6、读的有感情的能力。(比如强晓娇老师执教的《献你一束花》引导学生读出“沮丧”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三、对高段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备课与课标修订版结合起来,拥有课标意识,找准文本教学的“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和“能力培养点”。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全面把握课标之后,需要具备“文本解读”的专业能力。

2、高年级应该尝试“自学在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呢?营造氛围、引导方向、及时点拨、适当小结、必要示范、恰当评价。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篇5

如何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

袁兵

重庆市江津区永兴小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条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也是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树立的一个观念,必须牢记的一个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抓字词、句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方面重视文本阅读,积累写作方法,还要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材料,丰富素材积累,在课中课后更要适时开展小练笔训练,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小练笔;阅读;

什么是读写结合?根据课文设计“写”的内容,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读起来,还要让学生写起来,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读写结合作文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发展它,完善它,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更好。

立足在课堂,放眼到课外,得法于课内,用法于作文。否则就不能说是用好文本,教活学生。读写如何有效结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重视文本阅读,积累写作方法

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是读写结合的范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要将习作指导化整为零,从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文章的布局谋篇、到读写结合的具体形式都分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内外自然链接,读写紧密结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要抓住关键点,比如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抓字词

教学时对于一些重要的词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还应遵照“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顺水推舟地要求学生进行内化、升华。

(二)抓句式

文章当中各种句式的灵活运用,会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这些句式灵活运用的方法,并加之辅导,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抓修辞手法

只要是写作,就离不开修辞,大到文章章法的推敲,小到一个句子的修饰,都要用到修辞。文章当中的修辞手法就相当于花儿上的露珠,它能给文章增添光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进行修辞手法的训练。比如《故乡的水墨画》中,在描写在描写散漫的池塘时,采用拟人手法,一个“涨满”和“挤”写出了菱叶长大了,茂盛的情景,一个“嬉戏”写出了小动物们的快活,池塘充满快乐和希望。此时,引导学生仿照拟人的句式来写话,并且更详细地补充了拟人的写法注意的事项,以及具体的运用过程中的灵活。

(四)抓写作方法

比如,学习《长江之歌》时,我们深入领会全诗“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时,要明确景物的特征;要动态静态描写相结合;要正确领会描写方法:有时要粗笔勾勒,有时要细腻刻画,有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有时要通过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具体、形象、生动、逼真。学习《毕升的梦想》时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可以直接刻画,交代人物心理;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反应人物心理;可以通过想象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精选的课文,写作的范例,写作方法值得我们深入领会。

二、根据学段,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可以知道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爱上了阅读之后,这时教师应不时予以指导,引导他们更加广泛的阅读,比如推荐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检验依然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名著,这类书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多读此类的书,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他们的精神得到陶冶的过程,也是他们丰富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验就会内化,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另外,比如像我们班的学生每天坚持“一日一古诗,一日一名言”,利用晨读课的时间,我们沉浸在快乐诵读的氛围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带路,睿智而富有启发的名言让我们奋发。做好阅读记录卡,丰富素材积累。记下自己读书的痕迹,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督察,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比如我们班,表现好的学生有时是一朵大红花,有时是一个温馨的交流纸条,在成功的喜悦下,通过正强化,学生更加奋进。

三、以点促面加强小练笔训练

文本中多有文笔含蓄处、空白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中,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诠释文本内涵,提升表达能力,真正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一)聚焦词语,激活形象

词语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升华体验,扩展情节

情节扩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丰满的练笔方式。

如《那棵高山榕》一课中,“来到棕榈区大草坪,小平一眼看到一棵待栽的高山榕,立刻兴致勃勃地走过去,拿起铁铲„„”该句中用省略号结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栽种高山榕的?”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这一练笔,既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又让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还有效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运用插图,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直观形象,除了有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练笔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运用插图进行练笔,既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文本内涵,一举多得!

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爱带来了春天,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动笔写一写此时此刻巨人的花园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这样的练笔不仅是一次习作实践,更是对文本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学生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

(四)放飞思绪,续写结尾

有些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他们放飞思绪,释放灵性!如:《阳光很活泼》课文倒数第二段写到“第二天,他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老师看了信和名为“阳光很活泼”的画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学生随堂练笔,续编故事。

总之,读写有效结合要取得成效,还需要教师的用心,坚持。在今后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道路,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农村语文教学实际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新路,不断地把读写结合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读书是学生成长的阶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恰好处于读书的黄金时代。所以,开展课外阅读尤为重要。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的教材、家庭情况,特制定了如下读书计划:

二、、活动目标: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得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相结合,本学期要求六年级学生以阅读课外书屋中的两本书为主,以阅读与之有关的儿童读物为辅助刊物,进行阅读活动。所要达到要求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做出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6次。

3.通过开故事会、优美文章诵读等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不少于30万字。背诵、积累优秀诗文:本学期最少背诵古诗20首,优秀文章片段10篇,名言名句10首。

二、推荐书目:

1.必读书目:根据课课文内容选择必读的课外读物:《绿山墙的安妮》《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选读书目: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瑞士作家斯比丽的《小海蒂》。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等。

三、活动安排:

1.阅读时间:每天午自习用一小时时间集中开展阅读课。语文教师在阅读前,做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读书方法,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晚上回家完成作业,利用宝贵的30分钟时间进行自由阅读,并且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活动要求:

阅读笔记:以摘抄为主,兼顾练习写读后感或提纲型笔记,手抄报:办有关读书方面的内容,一月一次。

四、活动评价:

1.选出一些认真的笔记向大家进行展览。.每月最后一周的阅读课进行学生摘抄交流。

3.班级可开展讲故事、朗诵比赛、诵读古诗比赛等活动。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篇7

但在一些实际调查报告中得知, 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在上早自修的时候, 就会发现若当天没有背诵课文要求的话, 朗读都会进行得十分糟糕, 学生没精打采, 声音细如蚊, 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的高年级段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语文课堂上, 老师点名要求学生来进行朗读时, 能有感情地、流利地进行朗读的并不多, 甚至还有少数同学读得不成段, 磕磕巴巴的。若老师要求全班齐读的话, 朗读存在的问题更是严重。下面就朗读存在的问题, 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绍兴市主城区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

调查对象为绍兴市主城区数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调查结果显示,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习惯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读什么”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小学生较喜欢有趣的、形象的食物, 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图文并茂的读物, 和一些冒险科幻类的小说。对一些深奥难懂的诗歌和文言文表示反感。

(二)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读多久、读多少”方面存在问题。被调查的学生中坚持每天阅读的只占极少数, 学生反映, 课堂40分钟内, 老师给予他们朗读的时间很少, 朗读只是作为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三)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怎么读”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是阅读方式不够科学, 通过调查, 学生阅读姿势表现为躺着、靠着、趴着……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有待改正。其次是阅读习惯不好。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学生不会合理地使用精读、略读、默读和朗读, 阅读中缺乏批判意识和思考习惯, 极少数学生会在阅读中有摘录佳句的习惯, 并坚持写随感和读书笔记。

二、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的原因浅析

(一) 主观原因

首先, 学生缺乏习惯意识和积累意识。他们做事情都是循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 很少思考这样或那样做的目的, 更不明确好习惯的养成有什么意义, 自然不会有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杂志及课外小说读物时, 并没有摘录佳句并背诵美文的意识, 体会不到“知识是靠积累, 分数是在积累中提高”的含义, 缺乏积累意识。

其次, 学生心理因素影响阅读表现。心理学指出, 小学高段学生10—14岁不等, 恰是小学生自我意识从形成到不够稳定的过渡时期, 这个期间的学生更加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别人无意识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也很容易动摇对自我的认识。所以, 五六年级的孩子自尊心更强, 更容易在乎老师、家长及同学的想法, 从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心理, 不太情愿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大声、有感情、无所顾忌地朗读。

此外, 学生的行动力不足, 缺乏“坚持”。小学生玩性大, 自制力缺乏, 更加不懂得如何抵制诱惑, 总是想着玩耍, 阅读过程中遇到难题和障碍很容易退却和放弃。然而, 凡事贵在坚持, 也难在坚持, 习惯正是在坚持中慢慢形成的行为方式。高段学生缺乏“坚持”的勇气和毅力。

(二) 客观原因

首先, 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浮躁的现代文化氛围, 很难让人静下心来阅读,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减少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学校教学目标的限定也是影响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师没有放开手脚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 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阅读交流。

其次, 阅读未纳入学生考试范畴且阅读教学没有考核标准。在中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 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得高分, 阅读不纳入考试范畴时会降低学生对其的重视度, 加上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对阅读的考核标准没有统一, 也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小学高段学生语文教学策略

(一) 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策略

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的首要条件是他们能认识到阅读本身的价值。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在学习各门课程中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明白各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 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研读课文和理解题意的基础, 而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 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不但可以让他们在课程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而且还会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无穷的成功的可能, 并鼓励学生用勇气和毅力战胜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挫折和难题。

(二) 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小学阶段,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并且喜欢用老师的言行作自己的榜样, 所以当一些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发音, 所以老师应讲标准的普通话, 并非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学生带进富有感情的书本世界中, 此外, 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其次, 语文教学中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对阅读进行考核。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考核机制, 如教师可运用多种课堂朗读形式,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也可在课前进行五分钟的朗读展示和互评, 鼓励学生抓住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有竞争和优胜意识, 并在学期末实行朗读考核和测评并记入期末成绩, 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旨在引起小学高段学生、教师及家长对培养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视, 针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剖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找到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从而把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做到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杜康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新课程 (中) , 2011 (01) .

[2]李端节.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习惯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M].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朱雪琴.培养朗读能力, 提高朗读水平[J].成才之路, 2009 (31) .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 写作教学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77-02

语文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直观体现在写作水平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写作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写话”、“习作”“写作”,而写作阶段一般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才会接触的教育。因此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是重中之重。

一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小学写作教学也渐渐得到重视。但是随着写作教学的实施,日渐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缺少写作素材的积累、缺乏自身情感的抒发等情况。

1.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调查发现,只有不到20%的学生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超过一半的学生不喜欢上写作课,也对写作没有兴趣。更有学生谈到写作就“色变”,很多小学生表示写作太难了,不知道有什么可写,有的学生则是表示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所以没话可说,还有的学生表示写作课过于枯燥单调,不感兴趣。

2.学生对写作素材缺少积累

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写作的灵感来源,没有任何素材的积累,在写作的时候当然无话可说。调查发现,将近80%的学生在写作时没话可讲,很明显可以看出,学生们缺少写作素材的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关键,小学生缺少积累主要是小学生缺乏生活的积累,小学生的生活范围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机会接触别的领域,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家长严格看管,凡事包办代办,他们缺乏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不够充实,小学生也没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导致小学生写作文时没话可写。

3.学生对写作缺乏真实情感

小学生的作文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缺少自身情感的抒发,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但是小学时期是最童真的时代,但是就小学生写作的现状而言,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内容不真实、缺乏自我真实感情抒发,甚至有成人化的倾向,这是因为在小学生在没话可写的情况之下,就从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里面的桥段来抄袭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这就脱离了自己的真实情况,比如自己没有哥哥,却写出了一个温柔体贴的哥哥,没有见过草原却写出了草原。这种情况省略了小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降低了小学生的思维敏捷度,阻碍了小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二、针对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问题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写作的动力,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条件之一。想要调动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必须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现在的小学生厌烦写作,不想写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对策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激发写作欲望需要设立合理的写作情境。根据教学理论,设立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具体场景来开展写作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校里选择一个自己遇到的人、一件身边发生的事等内容来展开写作,从小事入手,启发思维,最后写出精彩的作文。再如,五年级教师在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时,可以安排学生按照小组来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留心观察表演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让学生玩起来,感受到学习和写作的乐趣,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由命题的作文,不限题目、不限体裁、不限字数,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写,提高学生的倾诉欲望,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写作的过程而不是写作的结果。

2.养成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

写作素材是写作的前提条件,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丰满起来。素材积累内容一般有生活中的积累、阅读中的积累还有练笔中经验的积累。

学生写作的素材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中。比如春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山上春游,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接触自然,体验自然,寻找春天的痕迹,写一写关于春天的故事。或者在家里寻找写作素材,家中的人、家里发生的有趣或是感动的事等,是最能抒发真实情感的来源。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观察,随时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作为写作的素材。当然除了大自然和家庭,还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中寻找素材,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获取自己想要的素材。

素材积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人们的精力有限,不能任何事都亲自去做,尤其是小学生还没有能力去做很多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去书中寻找答案。读书不仅能积累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更为写作积累更多素材。但是现在的学生大都不爱读书,这就又回到了关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故事,然后告诉他们故事的出处,鼓励学生回去品读原著,然后读完之后写一写读后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教师还可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看法和感受,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开设阅读交流课,每周一节,让班里的每一个同学将自己课下读过的书籍故事讲给同学听,这样,基于同学想展现自我的心理,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3.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情接近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另外,应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感恩,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能在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上前扶一把,在看到路边的流浪狗的时候把手里的火腿面包给它吃,在妈妈做饭的时候帮妈妈洗菜……学生要是能做到这些,就不会发愁作文没话可写。

三、小结

综上,写作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指导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对身边的实物仔细观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丰富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光是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多方面的配合,只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樊亚莉.论高年级段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4.(12):259.

[2]朱鹏举.让人物鲜活起来——谈小学中高年级写作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10):59.

上一篇: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激励问题分析范文下一篇:春新的开始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