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2024-10-21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通用9篇)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篇1

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切实降低体育教学成本,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和形成体育能力。第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建立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因此更尊重学生自愿的选择权,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校本课程是对小学体育教材的必要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合理搭配,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起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

2.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

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更是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可以让教师快速成长。第一,开发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师赋予了教学自主权,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能力的空间。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与教研员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可以在教研员的带动指导下,不断丰富教育理论知识。第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开发原理进行充分研究,需要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和教案,这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重要帮助。

3.促进学校形成教育品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普遍具备了精品课程的意识,积极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校推出更多精品体育课程,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品牌。第一,校本课程可以极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第二,校本课程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可以逐渐发展出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第三,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最终为学校形成体育教学品牌服务。

二、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围绕如何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与运动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应当围绕学生转变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合理运动、注意运动中自我保护等内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热爱运动和关注体育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角是学生,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当围绕学生进行,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为主,要切实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地区性特色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广泛普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出有效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3.从学校现实条件出发

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要从学校的教学条件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小学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当从学校的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出发。第一,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当符合学校的场地和办学条件。第二,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项目,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有特色的田径、武术等地方性校本课程。第三,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项目,积极地在学校普及体育运动。

三、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全面分析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的教学环境直接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在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之前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评估,特别是对学校场地、时间、设备和教学环境全面评价,能正确认识教学资源的优势与缺陷。例如,小学体育人教版五年级的《软式排球》《助跑投掷轻物》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资源进行课程的改编,先在室外较小的场地让学生熟悉球性,再让学生学会垫球等基本动作,最后安排学生到球馆进行发球和对打等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而且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循环开发的模式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讲究循环开发,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体育教学的要求,将相关的教学项目统一到一堂课来完成,在这些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对课程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必要的改进,对合理的部分予以充分的保留。这样不仅能保证校本课程的稳定性,还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使校本课程更具操作性。例如,人教版小学体育三年级的《走、跑与游戏》教学就可以先将走跑交替、障碍跑和跑动中手摆臂等课程合并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的游戏,可以得到统一集中训练的较好效果。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以小学体育教师为主体,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并进行积极的内部分工与协作,制订严谨的开发规划与方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开发出校本课程,并在学校积极实践和不断改进,最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篇2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就体育素质来说, 每个人的体质体力、兴趣爱好、锻炼习惯及体育态度各不相同, 因此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 更应该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满足个体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个性化特征, 也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 素质教育呼唤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

新课程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巨大的自主选择权, 如何让体育教师对课标有一个正确、完整、清楚地认识和把握, 如何把课改理念落实在实际操作中,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发挥地方及学校优势, 构建以水平目标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 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切入点。

一、坚持“健康第一”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养成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少年儿童, 如何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热点问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才能保证开发方向的正确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校本课程的灵魂和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中以学生生活为本, 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唱主角, 在校本课程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体育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设定的, 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妥善利用已有的条件与资源, 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教材内容选择要考虑本地实际和学校特点, 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内容的选编要尽可能从实际出发,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教材和乡土教材, 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 突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 掌握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巧, 才能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逐步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 如滚铁环、踢毽子、乒乓球、放风筝、跳皮筋、兔子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国家课程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 而校本课程则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 体育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体现地域特色满足学生需要方面更加灵活, 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要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 从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入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怕具备的优势条件。如我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被确定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三十余年来学校积累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经验。将田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于开展田径运动的资源, 就可推动学校田径的全面普及和提高。我校被树为市级少年军校, 每学年初都要开展队列操练等军事训练体育项目。也可将队列体操纳入体育校本课程之列, 从而形成学校的体育校本特色。只有将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 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二要使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风俗习惯和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一些典型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项目如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摔跤等体育项目, 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三要充分利用教师业务专长校本资源。学校内, 体育教师最了解体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课程开发中可将体育教材结构与教师业务专长和学生学习结构充分结合起来, 才能使课程内容更适合实际需要。四要合理利用和学校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要因地制宜, 结合学校的条件和地方风土人情整合资源, 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资源。尤其要尽量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 靠山吃山, 傍水用水。如爬山、游泳、骑马、山地自行车拉练、橡皮筋等都是符合不同地域及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并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 才能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纵情畅游的健身乐园。五要积极挖掘人文课程资源。体育冠军出生地和奥运火炬传递途经地等都可成为体育校本课程最真实的题材, 充分利用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锻炼欲望, 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更是德育与体育最佳整合方式。

四、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体育校本课程要冲破传统课程的建构模式, 在学习内容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 以“菜单”方式展示给学生, 让其自主选择, 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 学生才会学得轻松活泼愉悦。在学习方式的设置上也要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 才不会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的预设的框架之中。课程开发及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 并能有所创新和发展, 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摘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有助于结合学校实际实施课题研究, 形成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整合课程资源, 创设品牌项目;有助于促进校本研究。新课程给学校体育自主权和选择权, 如何把新理念向操作层次转移, 抓住体育课程校本化这个切入点, 发挥地方优势,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构建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试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3

随着校本课程的全面推行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和内容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体育校本课程及其资源开发成为一项现实而有益的研究工作。那么,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研究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成了摆在教育教研部门、基层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我们申报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验研究》被列为“辽宁省 ‘十一五’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研究》” 子课题,四年来,整个实验研究过程,能按照该课题的“实施方案”顺利进行,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课题组立足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这一基本点,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健康体育”“主动发展”和“终身体育”等教学理念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从教学方式、评价体系、体育课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几方面着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验。本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都能按照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基本程序进行,实施方案、置前调查、分工合作、资料整理、活动时间等都具体明确,未发现研究与实验不规范的实施情况。

二、研究的对象、理论依据及方法

1、体育教学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个载体组成。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研究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内容的合理配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切实可行、评价体系的合理有效等几方面着手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的创新研究。

2、确立课题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体育课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确立新的教学方法和确立新的评价体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3、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标准、素质教育成果等有关书籍和杂志,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理解课题;二是专家访谈法,向体育教学专家学者咨询、求教有关体育校本课程教学方面的专题;三是问卷调查法,向研究校04级、05级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率为100%,了解学生总体概况; 四是座谈法,随机抽取40名学生,分成四批进行座谈,向学生了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认识,对哪些体育学习内容感兴趣,对体育项目资源的设置及对老师的上课有何要求等;五是实验法,随机抽取四年级中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在上课的态度、出勤率、表现、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综合比较; 六是归纳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确立本课题研究方向。

三、确立的理论框架

第一方面,根据新课标精神,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方向,学校体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意识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主过程,确保“健康第一”落到实处;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与体育锻炼的前提。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第二方面,确立“健康体育、主动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战略思想。我们认为现代体育教学的整体思路为: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体现出对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育人观念,精修一、二项终身锻炼项目宗旨。

第三方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切实可行且的教学手段、经验总结和心得值得推广。进行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调查,整理数据等行之有效手段需持之以恒。在平时的常规教学过程中,研究组发现有许多教学现状已严重的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展开,带着这个问题,课题组根据存在的问题设置了实验研究领域,进行了有针对性实际步骤措施,从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达到相关要求和根本目标;第四方面,明确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在内容选择上必须遵循几个特征:一是具有身体练习的特征;二是具有趣味性,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三是具有育人性,即以培养人为最高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课题实践研究的过程

1、创新体育课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方法应摒弃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并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构建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学习,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材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探讨的氛围中自主的去学习。本课题组成员分成两组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教学。对照班主要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班主要采用分项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资源多种途径再开发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主要体现在:例如踢毽球花样方法打破由老师先教学生再练的形式,由学生创新自编,轮流带领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体育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最终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也要尽可能与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相结合,以便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2、切实对体育活动课程进行改革。

本课题组针对体活课场地少、学生人数多却参与率低,场面比较杂乱这种现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主要是体育校本课程在有效进行资源开发的途径拓展后,原有形式演绎为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而进行活动过程,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技能形成;另外,体育校本课程是体育课所授项目学练的大舞台,充分进行好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也是进行体育教学创新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按照项目进行分类,老师视特点辅导分管一个体育项目,采取班级对抗赛、小组对抗赛、教师与学生对抗赛的形式,让学生有组织的进行体育课程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兴趣增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形式也显得丰富多彩,资源开发途径相对扩大。

3、充分发挥一线体育教师基石作用。

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把教师的个人的智慧、经验和思想转化为教师集体的财富,并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从而实现由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自身的文化、机制和积淀,感染、熏陶、培育教师,从而在教师身上打上学校的烙印,实现学校发展的推动教师发展。学校课题研究人员树立“实践第一”的意识,自觉地长期地深入到课改第一线中去,从实践中去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建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力强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理论和实验素材,从而既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又充分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功能。教师能从研究性思维出发,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实践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更好转变教师行为,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课堂是师生演绎教与学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学校努力让“创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操作层面,实施推门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教研部门进行听课,对老师的体育教育教学进行全程跟踪、有效指导,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改进意见。学校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的评比活动,从课堂教学的常态教学人手,引导教师把实施课改理念转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使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得到全面贯彻。

4、有效确立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因材施教”评价学生的对策与方法。评价体系要系统、科学、打破传统的技能评价单一模式,建立学生档案,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学习的热情、上课的表现,进步的幅度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价,要使每个同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热情。“质性评价”采用“写评语”方式进行,而“量性评价”采用“计分数”的方式进行。建立起一个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力求较为充分地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思想,较好地做到“三个结合”:课程要求与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的有机结合,学习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探索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充满了人文性,表现学生主体性,学生感情在活动评价过程有较好释放,教师与学生课上有交流,课后有反思。全面体现评价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效应。

五、主要研究成果

1、通过四年的研究与实验,确立了以新课标精神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为课题的理论指导思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体育教学现状和学生现状,确立课题的研究方向和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学生练习热情高涨,活动形式多样,秩序井然;体育项目资源开发途径不断拓宽,确立了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各取所需,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大幅度提高,身体素质也有所提升;经过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实验研究后,以往存在的课间打闹现象得到改善,小胖墩、豆芽菜型身材的学生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身体素质大得以进一步促进。

2、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观念上,结合实际情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创新教学,从而做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体育组把自身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全员配合,积极投入。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今后我们在进行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研究的其他方面专题研究中应以更理智、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加以探究,确保最终效果的合理实效。

3、从2007至2010年课题顺利结题,实施四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毽球特色项目活动,学校创编高中低年级毽球操三套,《毽之舞》、《毽儿飞起来》、《小毽球》;推广形式多样的学校、年级、班级、小组的毽球系列活动竞赛,获市体育艺术工作优秀学校;有17 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课题组内的实验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2008年孙铁媛老师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比中获优秀奖。课题研究不但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体质,促进了体育组建设,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且大大推进了学校体育和学校总体发展建设。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的开展,进一步实现了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备注:

课题主持人营口市西市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杨志营口市西市区韶山小学卜 敏

课题指导专家辽宁省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晏春旭马怀超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

《体育与健康课改论》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篇4

一、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体育教育资源限制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我国的许多农村中学缺少基本的体育教学条件。从体育师资力量来看,农村的一些中学都是一师担多职,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从场地器材条件来看,农村中学缺少较先进的体育器材,操场的大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从经费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没有充足资金加强设备的更新以及人才引进。

2.缺少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政策与领导的引导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开发起步较晚,加之缺少充分的计划以及组织,许多农村中学的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较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升学率无太大关系,这使得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缺少政策上的引导,在实施中会遇到没有方向的困难。

二、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改革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

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给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走进农村。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地位,让体育教师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农村中学体育器材的优化升级,让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项目得以实施,给课程开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经费上来讲,除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学校要做好资金的自主引入,利用各项社会资金建立体育专项费用,从而保障创新型体育活动的开展。

2.要做好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工作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引导,让全体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共同探究体育学科中的.教学重点,设置正确的教学目标,秉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设计校本课程。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呼吁力度,以文件形式给学校布置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指明方向,促进课程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校本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强,更需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只有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得以创新,才能让农村中学体育焕然一新。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篇5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根据《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三级课程开发实施的要求,结合我区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安排的要求,结合我校校本课程薄弱的现状,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校本意识和资源意识,加强校本课程并结合学生兴趣以及特色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领导小组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完成语文学科校本课程《阅读与欣赏》

2.认真完成数学学科校本课程《数学拓展包》

3.积极开发英语学科校本课程

4.成立1~6年级学生兴趣小组团体

三、工作要求

1.英语学科组在第一周完成校本课程方案,形成初稿;第二周完成实验稿,进行教学。

2.各班主任在第一周按照兴趣小组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学生全员参与并只报名一项),第二周汇总到兴趣小组负责教师处,周五开始上课。

3.每个兴趣小组每学期形成一本成果资料集,按照封面、方案或课程设置、学生作品或图片、学生意见合成。

4.每个兴趣小组在双周上课,第十六周总结(征求学生意见并整理资料)。

四、课程设置与安排

1.校本课程为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

2.单周语文校本、数学校本交替上课。

3.教师安排

五、使用材料及经费的保障:

1.手工材料:建筑物模型、车模、航模各两套,计80元;(师生各完成三件作品)

2.编织材料:毛线三斤,计180元,两位教师为学校两位贫困生各编织一件毛衣;

3.十字绣材料:两幅作品计300元,两位教师每人完成一件作品,上交学校留纪念;

4.绘画、剪纸、书法、手抄报使用的材料从总务处领取,教师要保留学生作品或照片。

师范路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经验总结 篇6

我校2009年10月由原东关街小学和东大街小学合并而成。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2251人,科任教师94名。拥有音乐教室、舞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美术专用教室、图书室等29个专用教室,所有的教室都配有班班通,教学仪器的配备率达到了市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建校后,我校就确立了以‚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为办学理念,以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塑造‘优质+特艺’的教师,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为办学宗旨,以‚打造一流师资团队创建特色魅力名校‛为奋斗目标,在保证国家、地方课程全面、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一些选修类课程。下面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校本课程

1、以生为本,开设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教师、家长、社会人士是校本课程最重要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促进,是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机遇,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基于以上认识,去年三月,我们首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要求开设带有‚玩‛的课程较多,例如:舞蹈、器乐、绘画、书法、象棋、五子棋、跳棋、篮球、足球等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数学兴趣课、英语口语、快乐阅读等也占一定比例,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我们决定开发‚玩‛的校本课程,使学生从‚玩‛中体验‚童真童趣‛,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天性。学校在综合教师、学校硬件设施、资金等资源情况后,开始筹划,并建立起了写字课、阅读课、班级活动课、二课、校本课。就是想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增长特殊才能、发展个性特长。

在班级活动课开设上,我们要求班主任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每月活动主题、每周活动计划,教给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导演、自己编排,开始可教师辅助,给予适当指点,等学生能独立完成时,教师完全放手。

在二课开设上,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特长,针对所任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按照循序渐进、分层推进的原则,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在教师报名后,各班学生根据本年级所要成立的二课进行报名,结果发现,人数还是出现了不均衡现象,写作班、写字班所报人数不超5人,而舞蹈、器乐、美术、五子棋、折纸、泥塑等却爆满。学校意识到这样即使成立起二课,也没效果,任教学生多的教师累个半死,人少的教师最终学生都会流失,教师就会坐起来,就可以去判作业,处理自己班级的事务,这样教师下一次调整二课时,就会选择没学生不想挑的开设。例如:写 作班刚成立时,一共2人,我们也知道平日学生就因作文而头大,怎愿意再去受罪?所以,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意向和班级人数,对部分二课的内容和名称作了调整,这也是第一次调整。例如,我们把‚作文课‛改成了‚小作家班‛和‚故事班‛,让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写作,对作品在班内以讲故事等形式展示,并在校园内进行广播、展览,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努力调动学生想写的兴趣、爱写的习惯。通过调整情况稍微有些改观,于是学校又进行了二次调整,对超过限制人数2倍的,如果教师条件允许,可以分成两个班。而对超出部分人数的学生,要进行面对面的二次选课。两个月后,我们又根据上课情况和班级人数,对学生人数少的二课班,首先在全校进行了相应的活动,用以推广,目的就是为了所有二课都均衡发展。例如,刚开始,英语口语班人数较少,学校就开始推行‚奥林匹克英语大赛‛,为市级比赛选拔人才,结果可想而知,想学英语口语的人数逐渐增多,于是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调整,为了真正让学生‚玩‛有收获,学校每周都根据二课内容开展相应的竞赛和活动,以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和学生有目的地学。以后随着各类特色课程的逐渐开设,我们还会及时再进行调整。

2、以校为本,开设特色课程。

合并前,原东大街小学在艺术教育上就特别突出,相继在省市电视台少儿春晚节目中演出并获奖,并且每年受邀参 加县电视台春晚,我校的音乐教师孙海霞老师,每年都受宣传部邀请,导演县电视台春晚。所以,我校的艺术教育在张北县就显得特别突出,县里的大型活动,一有节目就需要我校出,慢慢的我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彰显学校的特色,更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2010年,我校就对音乐课进行了改革,6位音乐教师除了每周上两节课外,还必须每人成立一个艺术特长班,现有舞蹈3个班、器乐3个班(钢琴班、葫芦丝班、架子鼓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接受“无限的艺术教育”,学校根据现有资源和资金,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经费投入,2010年又购进2架钢琴、8架电子琴、100个竖笛。2011年又购进100个葫芦丝、100个堂鼓等其它一些艺术教育所需的器材、设备、教学用具等,大力改善了我校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同时还完成了舞蹈大厅的装修、教学楼、音乐教室内外装饰等建设工程。过去演出所得荣誉全部悬挂在教学走廊内,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身边,引领孩子们一步一步迈进艺术的殿堂。

当然,我校的艺术课程还存在很多欠缺,还得继续深入挖掘,我们对孩子们一些感兴趣的器乐课,如:小提琴、古筝、琵琶、马提琴等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器乐也少,条件不成熟,我们选择了缓开,现在正在从家长中或热心教育事业 的人中寻找,如果实在找不到我们将从社会上公开聘教师,张北没有,就去市里,一定要开设几个特色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3、团队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上,我们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又积极倡导团队合作。目的是,一方面提高课程内容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和开发,得到专业提升的机会。在学校刚合并之初,由于忙于学校整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几经选择最终确定,购买了《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设,效果很好。但我校考虑到必须学校自己编纂教材,于是在2010年又抽调人力结合县域文化编写了《元中都史话》,考虑到教材内容,在2010年10月份在高年级试行,效果也较好,但感觉还是较难,今年我们将继续修改,并定位为高年级教材。同时,我校今年还将结合三年大变样,编写《可爱的家乡—张北》,目标定位在中年级,在未来的日子,我们将不断修改完善,为每一个年级编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使之形成系列,形成特色。同时,我们还将结合二课,计划编写‚数学兴趣课程‛等。

二、科学管理,保证校本课程规范开发与实施

1、严格课程申报程序。

校本课程的实施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每学年末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根据人数,统筹安排。

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人数过多则扩班。其中形体、跆拳道、管乐等对学生自身素养要求较高的课程,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二次选择,其余课程全部根据学生主观意愿安排。

(2)每年6月25日——30日任课教师填写下一学年的《校本课程项目开发申报表》,于7月4日前报到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2、校本课程实施时间与课程评价设计。

校本课程实施时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因为跨年级、打乱班级编班,上课时间的安排是一个难题。我校为了上有质量,把写字课、手工课、图书课、班级活动课、二课、校本课全部安排到课程表中,每周一节。

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较多的动手操作、视听、探索发现、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自主的状态,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生完成了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

课程的评价工作由科研处负责。包括学生的学业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

学生的学业评价由科研处指导任课教师来完成,平日根据开展竞赛活动和班级对抗赛等记录,结合学生的平日表 现,结合学期末的考核,给予终结性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手册中。

对学生的上课情况和教师的授课情况,每周由科研处负责检查,检查课程的组织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良好……并做好记录,纳入班级量化管理和教师年终考评。每学期结束时,通过教学和竞赛等展示活动,检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等。

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校长奖励基金中予以奖励。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收获

1、活动课的开设,推动力课改。

现在我校班级活动、二课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热情高涨,他们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各自的才能发挥得淋淋尽至,每到班级活动时,虽然教室里没有教师,欢笑声、歌声……不绝于耳,课堂纪律相当好,学生们都爱组织,都想参与。二课中,我们也充分发挥出了社团的力量,许多学生都成为了老师很好的小助手,主动帮助老师带领上课,现在一些教师也尝试着放手,让学生成为二课的组织者和导演着。在每周工作例会上和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所有教师都反映,原来的课堂是好学生表演的天地,现在却成了原来所谓的‚差学生‛的舞台,他们发言变得积极了、自主了、听话了、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了,敢于表达意见、善于和别人交流、合作,乐于主动探究,对我校的课改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和辅助作用,现我校正逐渐形成‚10+30‛的模式,教师讲授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还给了学生。

2、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展。

自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就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展示的平台。每年学校都举办个人才艺展示、彩色周末、六一趣味运动会、年终文艺汇演等活动,对于一些特长不突出的学生,学校还倡导在班级中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让学有专长的孩子们展示技巧,更多的是培养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增强自信心。

现在,学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个人才艺展示由原来的举办一下午就完,而现在我们需要两周的时间(每天都是下午),每个班的特长生都不少于15名。2010年,全县庆‚六〃一‛活动中我校的师生校园集体舞和队列队形比赛都获得了全县第一名。我校杜晓娟老师继上学期指导贾晓东、张雨净两位同学获得全市小学生‚辉煌六十年‛演讲大赛二、三等奖之后,本学期又指导张岳怡同学获得了全市小学生‚民族魂‛演讲大赛一等奖,美术老师靳志发指导的多幅学生绘画作品分别获得了省、市一、二等奖。2011年4月份,我校又有26人代表张北县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奥林匹克英语大赛河北总决赛,期中12人获得二等奖,14人获得一等奖。我 校也成了坝上地区唯一一所中央电视台CCTV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培训基地。一等奖的缺失虽然让我们感到有些遗憾,但更增添了我们继续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由于担任校本课程的老师从事的都是个人的特长类课程,执教以来缺乏专业老师应具有的素养,为了能够很好的胜任工作,老师们主动充电学习。左晓丽老师二课带的是象棋,虽然原来会一些,但毕竟女老师还是不太爱好,结果学生的迅速成长,让她感到了压力,于是她主动看书、看电脑、和电脑象棋,并研究一些经典残局。现在左老师的象棋水平在学校来说屈指可数,连男老师也不是她的对手。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孩子的成长面前,老师被‚逼‛上了新台阶。

4、促进学校内涵和特色的提升。(1)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通过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0年,全县4—6年级统考,我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全县小学排名:语、数、英、思品、科学三个年级15个单科中,有6位教师(张飞、武焕琴<2科>、张凤玲、王利琴、杜晓娟、袁玲敏)获得了全县7个单科第一名,5位教师(张凤玲、赵利平、马慧慧、史先果、张飞)获得了全县单科第二名。(2)学校艺术特色得到彰显

由于原东大街小学的艺术教育就特别突出,是张家口艺术教育示范校,而合校后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师资源的整合,尤其是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更使学校的传统特色变得历久弥新。现在,我校许多学生都在参加各种器乐、舞蹈、跆拳道等过级考试,2010年张家口少儿春晚我校就组队进行了表演,还有个别学生去河北少儿春晚进行了演出。因此,我校也与河北少儿频道‚明星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去年张北县春节联欢晚会,我校不仅学生节目占到了一半,教师的说唱连书和集体舞蹈节目也大放异彩,得到了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今年,我校计划自己出一台晚会,让全县百姓更了解师范路小学的发展。

5、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正是由于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大力推行和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2010年,教育部、省、市、县各级领导到我校视察指导工作,莅临的各领导对学校的工作给予较高的评价。市教育局局长胡守荣同志参观检查后,对我校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留下了‚继续努力打造特色魅力学校‛的勤勉语,这给师范路小学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们也接受了全市不少兄弟学校(如蔚县、宣化、尚义、沽源等县区)到我校参观交流学习活动,这也提高了师范路小学的声誉和知名度。建校不足一 年我校就先后被评为张北县艺术教育示范校、张北县课改工作先进单位、张北县教学工作优秀单位、张北县特色学校、张北县名校、张家口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张家口市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张家口市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张家口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单位、河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单位、河北省网络教育模式与绩效研究实验校、河北省绿色学校等,同时,我校也被市、县教育局确定为音乐、美术、语文、数学教学基地。

以上是我校校本课程实施以来阶段性的一些总结和收获,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潜心、静心去研究和探索,更需要相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我们愿与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携手在校本课程的路上坚实的走下去,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品质更加鲜明、更加壮大!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篇7

1.1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目标只有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强调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1.2 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3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同,人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则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决策权力进一步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课程开发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体育教学仍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内容离不开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技术从小学学到大学,重复太多,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忽视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挫伤了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功能决定其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和较大的课程开发潜力,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西部地区中小学课程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对追求教育个性化、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具有现实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对增进人类健康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满足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成为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3. 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3.1 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

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应重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的传统、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不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制定,习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唯教材是从,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在自我拥有选择余地的课程面前感到束手无策。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武术、毽球等少量内容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外,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进入中小学体育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材的“拿来主义”,取而代之的应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对体育教材进行选择、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师将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只有广大体育教师该深刻领会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参与、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体育教学资源的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才有可能真正地进入到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当中。

3.2 建立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为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来优选民族传统项目,最后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化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需求、兴趣、能力与体育基础为前提,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材和手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学应以学生力所能及,可以接受并能产生强烈参与愿望、便于应用与推广为前提。教师应通过教学化处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终身受用。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取消那些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3.3 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以往大纲不同,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是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增加了学生成绩进步幅度、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用的成绩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考核思想的转变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创造了条件。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化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3.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首要前提是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既要懂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斯腾豪斯提出:“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广大体育教师的每一堂教学课上和其它教育活动中。如果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内容和方法,不学习提高自身民族传统体育素养,这支“主力军”将难以利用民族传统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一方面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提高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理论与实验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适应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消除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与实验改革,提高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化,从而推动体育教学和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3.5 规范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性强,所用器材标准不统一,社会需求量少,也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生产厂家在开发器材方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课程资源的操作性。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动员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器材,并将其引入课堂,择优推广,另一方面要利用实施“课程标准”的契机,组织协调,尽可统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标准,便于厂家的生产,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摘要: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体育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制约而显得相对薄弱,又受旧有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而忽视了对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面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机遇,面对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需要,面对广大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将发掘、整理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校体育多样化,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而且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和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本祁,杨慧.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02).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 篇8

摘要 运用社会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养生保健为例,探讨医学院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对开发医疗体育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旨在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院 体育 养生保健

一、前言

体育和医学都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体育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医学以治疗为主,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是现代体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传统保健体育通过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专业特色的学校,一切课程的配置都应围绕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重组设计,不能只站在体育的角度开展教学,而应根据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去挖掘医疗体育的课程资源,“养生保健体育”课程主要开设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瑜伽养生术、导引保健功和太极拳等内容,课程体系新颖。突出以“医体”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在医学院校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长沙医学院2009级养生保健体育选项课的本科临床四班、护理四班和影像一班共计1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看法和课程实施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筛选不完整和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118份,有效问卷率98%。

3.访谈法。对从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开设该课程的建议。

4.统计法。将回收的118份有效问卷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三、結果与分析

(一)对养生保健的认知度调查

图1学生对养生保健的了解程度图

从图1调查的数据来看,有77.1%的学生对该课程只是了解一点,有24.6%的学生不了解,只有0.8%的学生非常了解,12.7%的学生比较了解,有少部分同学对养生保健了解程度较高,但大部分的学生对养生保健了解不是很全面,可以看出对养生保健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引起学生对养生保健教学的重视,并广泛宣传其意义,才能深入开展医疗体育的教学。

(二)学生了解养生保健的途径

图2学生了解养生保健的途径图

从图2调查中得知,55%的学生是在课堂上学习养生保健的,有16%的学生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的,可见,大部分学生是从课堂上了解养生保健的,另外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是了解养生保健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也告诉我们在重视媒体宣传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养生保健课堂教学和训练,毕竟学校的体育课是开展养生保健的第一课堂,这样更有助于医疗体育的普及。

(三)学生进行养生保健的情况

在调查的这120人中,56%的同学都是在自己宿舍进行锻炼,76%的同学每周都会进行1-2次,基本上每次都不少于30分钟。83%的同学喜欢这一运动并会在课余继续进行,认为只要学校提供好的场地,有专业的教师指导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四)开展养生保健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20名开课学生的调查发现,养生保健课堂对场地的要求很严格,目前学校缺乏安静舒适的场地。在课程的设置上还需多增加些趣味性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对传统保健体育的挖掘、整理和探讨,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医疗体育的巨大魅力。

四、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学习,更能够加深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八段锦、导引保健功和太极拳等传统养生保健的教学内容能教会学生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用的临床技能,医学院开设养生保健体育教学是建立在公共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结合的“体医”教学模式,而以养生保健为主的医疗体育课程是一门运动技术较强的实践课程,也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把医疗体育与临床康复护理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临床康复护理工作过程,选择医疗体育知识模块,形成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指导,医疗体育锻炼为载体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共同研究开发医疗体育的功能,并积极探索开展医疗体育锻炼的途径,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胜.养生保健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

[2] 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14(5).

[3] 李永明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现状与模式研究[J].武术科学.2008.2(5).

[4] 于勇.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体会[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3).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教案 篇9

跆拳道单元教材第一课时教案

执教:周艳班级:二(1)班

本单元共四课时,本课次为第一课时。学习阶段:水平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做出跆拳到前踢动作,能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内容:

1、跆拳道

2、拓展游戏:夹板角力夹板接力课的流程:

1、课堂常规训练

2、韵律活动:跆搏操

3、学生原地自踢

4、集体正踢练习,动作关键脚背绷直

5、两人一组练习正踢动作

6、请做的好的同学表演、教师评价,集体汇报表演,学生互评

7、游戏:夹板角力、夹板接力

8、意念放松

9、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步骤:

一、教学准备阶段: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

2、常规训练:在慢跑中听教师口令,排成相应的队形(横队、纵队)要求:反应敏捷,动作迅速。

3、教师即兴表演跆拳道简单动作

4、韵律活动:跆搏操

二、快乐学习阶段:

1、原地自踢(1)原地踢,不用接板子(2)原地踢扳子,用手接板子(3)上前一步踢扳子接住板子

2、集体正踢练习,动作关键:脚背绷直

3、两人一组练习正踢动作(1)原地正踢(2)移动中正踢 要求:持靶同学侧位站立,注意安全

4、请做的好的同学表演、集体汇报表演

5、游戏:夹板角力、夹板接力

三、放松整理阶段:

1、放松活动;意念放松

2、师生共同小结

3、收拾器材,教师宣布下课

上一篇:在全市组织部门调研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青少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