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跳绳校本课程

2024-10-20

小学跳绳校本课程(共8篇)

小学跳绳校本课程 篇1

跳绳教材

目录

1.前言„„„„„„„„„„„„„„„„„„„„„„„ 2.一分钟跳绳„„„„„„„„„„„„„„„„„„„„ 3.跳双绳„„„„„„„„„„„„„„„„„„„„„„ 4.跳绳游戏„„„„„„„„„„„„„„„„„„„„„ 5.单脚跳„„„„„„„„„„„„„„„„„„„„„„ 6.花样跳绳„„„„„„„„„„„„„„„„„„„„„

前言

跳绳教学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跳绳是一项集游戏、锻炼于一体的全面性运动项目,是培养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小学生都是处在7~12岁的少年儿童,在教学跳绳时,针对少年儿童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形式多样、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认识民俗体育当中的跳绳的魅力,从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跳绳的基本跳法,同时学生能从活动中得到跳绳的乐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

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较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可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胃肠功能。

二、生动的导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由于少年儿童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点易转移,有意注意正在发展,无意注意还占着主导地位,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在讲解动作过程中,我改掉以往枯燥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示范时,教师由易到难,由简单的单脚跳、双脚跳到复杂的各式花样跳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对学生进行个别动作的讲解、分析、示范。练习时,学生已有了较明确的动作概念,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三、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跳绳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采用多样化、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形式,引导儿童的无意注意的指向和集中。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跳绳节奏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教学,不同组采用难度相当、形式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将学生分成四小组,在第一组教跳长绳;第二组教学单人单脚跳短绳等,先让同组同学共同学习,掌握方法后,相邻两组交换方法,互相学习,计论交流,让学生在掌握更多的跳绳方法基础上,又增强了同学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能力。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检查学生跳绳的学习情况,我采用接力比赛的形式,减轻了以往学生对“考试”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在有趣的比赛中达到被检查的目的。如:一年级教学中,检查学生跳绳的学习情况时,我进行了一次跳绳组合接力跑比赛,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学生“好赢”的心理,有些暂时还不会跳绳的孩子,都把跳绳作为课余活动项目,几乎在第二节课的比赛中就杜绝了不会跳的现象。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产生的。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较高兴奋状态下学习,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通过动画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例如单人(短绳)跳就有:原地双脚正(反)并跳;原地双脚正(反)交换跳;原地左(右)单脚正(反)跳;原地编花跳;跑动跳;原地正“双

飞”跳;原地反“双飞”跳(介绍)等。不但让学生掌握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在教师的提示和鼓励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大胆创新,学生自创自编儿歌、游戏规则等运用到跳长绳中,有些学生还在跳短绳时,自己创编了多种花样。由学生自创自编自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让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令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喜欢学习别人的运动技巧。自信心强,但有时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还存在着任性,娇气、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他们团体意识逐渐加深,除对个人的竞争有兴趣外,对团体竞争也发生浓厚兴趣。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

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的安排多样的跳法练习,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气氛,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由学习,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多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益于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

其自信心,给学生带来: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发扬了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正确引导学生,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六、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

跳绳是一项简单易行、又能很好地锻炼身体的大众性体育活动项目。多数学生在小学1、2年级就掌握了好几种跳绳方法。但我在对小学五年级的跳绳教学中,还发现有部分学生连跳绳最简单的单跳单摇的技术动作都没有掌握。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原因有二:

1、学生身体协调性较差,学习动作比较吃力,怕同学笑话,因此不愿进行练习;

2、对跳绳活动不感兴趣,练习时间太少。

根据了解的情况,在跳绳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跳绳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比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进行认真练习;

2、耐心细致地对掌握动作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

3、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让他们在平时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对困难学生进行指导、督促,以加大练习的时间和次数。采取这些措施后,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几种跳绳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健康的身体必须依靠学生平常的运动习惯。有些学生一开始兴趣浓厚,没过几天就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这样跳绳的优越性无法体现出来。因而教导学生要坚持是十分重要的,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目的,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对于体育运动来说,跳绳的练习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运动形式。我们通过跳绳的练习方式,从而渗透更多的体育知识内容,让学生真正的在体育课程中体会到快乐,健康成长!

一分钟跳绳

任务:

1、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跳小绳的方法出进学生下肢力量,提

高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2、通过游戏练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发展学生的速度奔跑能力。

要求:

1、注意转变时的角度

2、跑步时注意分配体力

3、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跳双绳

本課突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对其进行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培养,学会欣赏他人、体验成功的心情。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不乏其个性的张扬,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跳长绳(双绳)的方

法。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动作。发展协调、灵敏素质。

2、心理目标:基本掌握个性发展教材,逐渐做到连贯的表现和自动化反应。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学习,主动选择个性化发展教材。

4、人际交往目标:团结协作和关心同学,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不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体验成功的心情和跳绳的动作方法。教学难点 :长短绳摇转节奏和摇绳跳绳的配合。

跳绳游戏

跳绳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游戏,可分为和跳短绳和跳长绳。

跳短绳基本上是个人游戏,也可以一根短绳两人跳,其中一人是主跳执绳,另一人贴近主跳随着主跳挥绳节奏在绳圈内跟跳;此游戏最多也可三人跳,即在主跳的身前身后各跟一人合跳。此游戏讲究个协调,由于绳圈小,跟跳者必须默契配合,尽量贴近主跳,但又不能靠上影响起跳。单人跳绳可分赛花式和赛体能:赛花式有正跳、反跳、双飞、三飞、麻花跳和上面介绍的多人跳等等;赛体能的可以分比速度的计时计数制和比耐力的不计时计数制。

跳长绳是集体游戏,两人挥绳,参加跳的人数不限。有挥单绳和双绳之分,双绳游戏对参跳者难度较大;比赛也可按计时和不计时两种方法来计数。

单脚跳

教材要求:

1.熟练单脚交换跳、并脚跳的跳绳方法。2.发展弹跳力、协调性等素质。3.培养团队精神。

教材分析:跳绳设备简单,容易开展。能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发展弹跳力和灵敏、协调等素质具有显著作用。动作要领:

① 连续单脚交换跳:两手握绳的两端,由后向前摇转绳子,左(右)脚在前跨过后,右(左)脚随即跳起,使绳从两脚下抡转过去,连续跳下去。

并腿跳:两手握绳的两端并脚跳过由后向前摇转的绳子(可加垫跳),连续跳。

花样跳绳

教学流程:个人跳绳――自愿组合――重组创新——分组展示

1、个人跳绳:个人跳绳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跳法开始跳起,每一项跳20个,在固定的时间里,看谁跳的花样多。只见学生每人手中一个绳从最简单的跳法开始,单摇、双摇、单摇编花、双摇编花、单人特短、蹲双摇„„5分钟后,学生争着向老师报喜,老师我跳了4种,老师我跳6种„„以个人跳绳为基本训练,最多的跳了8种。教师及时地给与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接着进入第二

部分,老师让学生挑战自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跳花样,能跳三摇的不跳双跳,能跳四摇的不跳三摇,看能不能破自己的纪录。于是,在个人跳花样中,有跳双摇的、有跳三摇的,有跳四摇的。有跳双摇编花的„„几分钟后,就听到有的同学喊道:老师我跳的双摇编花28个破纪录了,接着又有同学喊道,老师我三摇跳了34个,差两个就破纪录了„„教师听了这些都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有的还认真地作了记录,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学生跳绳的热情更高了。

2、自愿组合:在跳花样绳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技巧”上做各种适合的花样跳法,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创设各种“跳”法。只见有的两人一组,跳起了外手转摇跳。跳短绳,有的三人一组跳起了短飞飞,有的跳起了交错绳,有的8人一组跳起了长中短,还有的跳起了十字波浪。学生根据自己的跳绳技巧自愿选择不同的跳法。教师巡视各组的跳绳情况针对学生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同时留心观察哪些同学跳的技术好、哪些同学摇绳的技术好。以便为下一环节“重组创新”作准备。

3、重组创新:教师课前准备了毽子、篮球、扇子和小旱伞。教师根据刚才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重新分配,把每种花样技术好的学生重新组合,目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跳的好的和摇绳的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并提出高要求在原有的花样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用上课前准备的物品,也可以不用物品但要对原来的花样进行改编或创编新花样。于是有的学

生在跳交错绳中跳起了优美的扇子舞,有的一边拍球一边跳绳,有的学生一边踢毽一边跳绳,还有的学生一边跳绳一边翻起了跟头。虽然看上去动作不是很协调,成功率也很低,但却很认真地在练习每一个动作。也有的学生把两人摇绳一人跳的短飞飞连起来跳,变成了三人摇绳两人跳的新跳法还起了个新的名字叫“双双飞”,而且成功率很高。

4、分组展示:学生最愿意把自己创编的新花样展示给大家,这样很符合学生的心理,他们愿意表现自我,所以在这个环节表现的特别认真,老师放起了优美的音乐,随着欢快的乐曲学生更加认真的跳起来,动作也比较规范,成功率也较高。此时随着老师的激励评价,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学生的激情更高了,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了,同时最佳创编奖、最佳合作奖、最佳表演奖也随之产生了。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课。

小学跳绳校本课程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合作开发,校本研修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把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红极一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选修课”开发热潮看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热身运动, 那么在进入21世纪从2001年9月至今的遍及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是否已经促进学校从“活动课程”、“选修课”的开发走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2001年秋季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率先进入课程改革实验, 之后直至2005年末, 该省的大部分县市区的小学已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为此, 从2007年2月起, 课题组充分利用陕西省小教中心承担的“全省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有效资源, 对陕西地区 (涉及到陕南、陕北、关中) 84所小学校长进行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希望能对陕西省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撑。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多数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 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 表现为课程门数过少、类型单一

表一, 显示了84所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基本分布状态。在调查的84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 占学校总体的11.9%;已开发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4所, 占学校总体的81.1%, 校本课程门数从1~40不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规模对“校本课程”的数量有一定影响。办学规模较大, 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较多, 反之则少。其中只有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20和40门, 相应的他们也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学校, 它们分别是:陕西师大附小 (在校生2300人) 和洛川县北关小学 (在校生2100人) , 其他均在20门课程之下, 事实上更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 还有10所学校没有开发任何校本课程。

在问卷中, 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类型分为两大类: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 在拓展性课程下又分出:艺体兴趣拓展课与知识技能拓展课。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 大部分学校开发的课程属于拓展性课程, 占开发课程总数的85.2%, 探究性课程只占开发课程总数的6.8%。在拓展性课程中有53.2%的课程属于艺体兴趣拓展课程, 如:绘画、舞蹈、电子琴、书法、笛子进课堂、体与韵律操、篮球、民俗艺术等等;有32%的课程属于知识技能拓展的课程, 如:阅读、兴趣英语班、数学兴趣班、作文写作、科技发明等。

各校目前存在的"校本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第一, 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较较窄;第二, 校本课程类型缺乏学校与本地特色, 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特长班"的水平上;第三, 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第四, 探究性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水平仍处于经验性的课程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表明, 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有56%的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有17%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将后两项数据加总, 目前至少有73%学校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 为了印证以上结果的有效性,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校是否编写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本性的文件, 有20%左右的校长回答编写过, 这个数据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的结果比较接近, 进一步说明了该问题回答的有效性较高。

也就是说有73%的学校并没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但却开发了所谓的"校本课程"。在问卷设计时, 我们对其中的三所学校进行了访谈、调研, 这三所学校都开发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 但却拿不出像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再结合以上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近乎经验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3.半数多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归因倾向于教师及学校财力两个因素

表二表明, 多数校长认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意识、学校的物力、财力难以保证。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认识相对不足, 可以说这是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良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术确实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之一, 大多数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等方式使教师的这些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但如果学校本身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校长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反思, 这才是学校要真正面临的困难。

对于强调学校财力、物力困难的学校, 还是应当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方面进行。如果将视角紧盯在校内的条件性资源方面, 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多个省市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告诉我们, 有效利用校外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有效解决学校经费相对不足的有力途径。

4.大多数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表三显示, 有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包括:各种图书资料, 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有接近半数的校长认为网络媒体也是目前开发校本课程获取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在"两期义教工程"中通过政府补贴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也确实具备了开发一定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实力;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校长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校外课程专家的介入, 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校长并不认为需要课程专家的帮助;此外表三中显示的占比例较低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民俗名胜乡土资源、各种场馆设施等社会性资源"也与学校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最不被重视的资源。

应当肯定地说, 重视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视校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 尤其是忽视课程专家的引领, 则恰恰容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兴趣班"开发阶段, 而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更进一步发展的"探究性"课程的不重视, 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进入新课程已近7年的陕西省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缺乏整体设计, 零打碎敲, 系统性不强, 总体水平仍处于"兴趣班"、"第二课堂"、"活动课"的开发阶段, 尚未真正进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其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也与学校的办学哲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课程资源等因素有关。我们仅就以上调查的结果, 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层面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情况而规划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 应当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提出, 并通过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的民主讨论之后, 进行修改, 然后进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没有远期和近期计划的课程开发, 只能是随意的、应景的课程开发, 有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等看似轰轰烈烈, 实际缺少内涵, 这样的课程开发在喧闹之后必然走向衰落, 最后销声匿迹。

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 才能保证学校各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协调有序, 课程的目标相互衔接、主题相互映衬, 避免顾此失彼;其次, 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开发校本课程, 能够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应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

(2) 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还需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 这些制度包括: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学校仪器设备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一所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就应当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 而校本课程开发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证, 只有这样, 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规范化、常规化的课程开发之路,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强化,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2.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 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

过去大多数学校将自主开发课程划分为选修课、活动课, 由于选修课与活动课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使得这种划分在理论上讲不符合逻辑。各校可以在原有自主开发课程的基础上,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更多新型的校本课程。具体说可以按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对于陕西省大部分小学而言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方面, 而对于基础性课程则有待于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之后再进行。

(1) 拓展性课程也可称之为丰富性课程, 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来划分, 可以将其分成五个方面的拓展课程:健身课程、博知课程、怡情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其中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 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网页信息浏览, 诗词鉴赏等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 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如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舞蹈表演;摄影、插花、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英语会话、小记者、航模制作、演讲等课程。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大类来划分, 这种划分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并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 避免将课程开设成提高各科考试成绩的补充课程。具体的可以分成:艺体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语言类;民间民俗类;数学应用类等等。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不遵循以上两种分类, 可以开发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拓展性课程, 例如可以开发以"诗教"为主题的系列拓展课程, 包括诗与美食的探究、传统节日蕴诗情、寻找唐诗中的名山秀水、春天中找诗、诗与爱国、毛泽东与诗、诗的吟唱、诗与地理的探究等等。主题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的变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动, 这样既可以淡化课程分类界定不清晰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干扰, 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在某一方面优势的课程资源, 稳扎稳打的开发校本课程。

(2) 探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探究性课程可以分为:小课题研究、社会生活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等类别。

这一类课程目前在陕西省大部分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这一类课程有两种具体的做法, 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探究性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已为校本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10%12%课时数,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7%8%课时数。因此开发专门的探究性课程的政策条件是具备的。此外,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 这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二是将探究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各类课程中。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可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有些课程, 如数学、语文等, 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大胆创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获得进行探究活动必备的技能, 如学会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实验、记录结果, 撰写研究报告等。由于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给予探究性课程足够的重视。

(3) 基础性课程是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再增长的课程, 其范围应与国家课程范围一致或重叠。

开发这一类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改编或新编。但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对强的教育资源实力和课程政策上的自主权利, 否则将难以进行下去。对陕西的大部分学校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不推荐开发此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从全国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看, 总的趋势是江浙一带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要高于内地, 但也仍然处在实践阶段, 还未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理论概括阶段, 因此决不可随意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避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延伸到所有的课程领域,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脱离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实际现状。

3.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 形成地区课程资源平台

在我国,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其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鼓励学校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是较好的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途径之一。其结果就是要形成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资源平台, 使这个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其中共享全部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即可以直接采用课程资源平台中现成的校本课程, 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的改进、创新等等。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 尤其是对那些薄弱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这种"联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也会有很多困难, 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 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技能比较欠缺的话, 则很难在联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通过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通常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主要形式。

(1) 教师的自我反思, 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盲区, 克服在课程开发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是教师之间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 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以开发某一领域的校本课程为载体, 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或课题组, 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研讨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水平的。

(3) 专家的专业引领, 包括校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引领、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先进经验引领、专业理论引领等形式。校外专家引领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理论学习辅导、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共同切磋、相互观摩的形式进行。先进经验引领可以通过外出调研、参观等形式进行,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经验。专业理论引领, 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开拓教育视野等等。

总之校本教研的形式, 并不局限在以上几种,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探索出更有效的, 适合学校课程发展的多种形式。

本次调研, 只反映出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得要全面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将仍然致力于后续研究, 并尽可能参与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陕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 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M) .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6月第3期, 第50~51页.

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篇3

【摘要】跳绳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大众的喜爱,花样跳绳器材简易,跳绳动作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受场地、性别、年龄等的限制。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学校体育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影响花样跳绳开发和应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个案对其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在廊坊师范学院的开展情况,分析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花样跳绳 校本课程 开发与应用

1引言

跳绳运动是一项传统、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能够充分体现广大青少年学生青春活力,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健身精神,对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大学生阳光体育”的开展,深化全民健身,素质教育,文化建设起到巨大而积极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廊坊师范学院花样跳绳的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研究所需资料主要通过电子资料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料平台等)检阅与检索下载获得。

2.2.2个案研究法

本文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个案,针对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2.2.3实地考察法

本人到廊坊师范学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观摩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和花样跳绳课程,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最真实全面的资料。

2.2.4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资料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个案,来探讨和解决花样跳绳以及同类项目在具体的开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结果与分析

3.1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影响因素

3.1.1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者,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3.1.2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最直接实施者,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定会遇到各类困难与问题,体育教师就会成为这一问题的发现者,收集资料,并且解决问题。唯有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的才能,发挥校本课程的效能。

3.1.3学生

学生是校本课程的最终受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作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1.4学校体育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受教育的活动场所,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能够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与激情。

3.2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体系的构建

3.2.1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课程构成

廊坊师范学院的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课程构成是以自编目标体系和规定跳绳教材为主。结合《全国跳绳大众等级锻炼标准》进行自编的同时,还使用大量花样跳绳影像进行辅助教学。廊坊师范学院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是由理论知识,实践技术课、花样跳绳竞赛、最終考核组成。

3.2.2.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

3.2.2.1花样跳绳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取了《全国跳绳大众等级锻炼标准》中的一至三级规定动作作为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进行授课

3.2.2.2教学方法

使用讲解法,向学生讲解动作方法与动作要领,运用示范法做到能够亲自为学生做示范,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动作复杂的动作使用分解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学习与练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运动技能要求,因材施教。

3.2.2.3竞赛组织

在花样跳绳的比赛中,比赛内容可分为单人和集体两种形式,采取的竞赛规则和打分办法基本相同。

分数是以花样跳绳花样的难度大小进行评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动作套路。评定标准是以跳绳的次数,跳绳的质量、动作编排的合理性来进行打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由于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在廊坊师范学院的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尚需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认真与耐心对待,不断发展校本课程。

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体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社会体育团体与学校的联系并进行良性的沟通,在提高学校体育的同时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4.2建议

提高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和认识度,明确体育教师的课程权利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尽量将这些影响因素变为有利因素。

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修养,提升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质量与层次,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理论成果产生、与理论指导实践的双赢局面。

跳绳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4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七号文件)和《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精神,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水平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学校当前体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跳绳项目所需器材简单、活动所需场地小,活动时间地点都可因人而异,适宜于所有的孩子参与;其次,跳绳类项目在我校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跳绳可以最便捷地提升学生的体质,辅之以花样变化,孩子们喜欢,容易学会、乐于接受,掌握一两项技能可以确保终身锻炼的需要。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

通过“跳绳项目”校本课程创建研究,在丰富学校阳光体育内涵,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互助共进合作精神的同时,切实做到增强学生体质,并让学生感受跳绳带来的成功体验。

具体如下:

1、让每位学生都能了解跳绳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套学校自编独创的绳操;

2、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跳绳”技能,熟练掌握2种花样 “跳绳”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应用,为未来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3、通过的扎实推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提升;

4、在开展学校“跳绳”校本课程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校本化实施形式的“阳光体育活动”的策略,努力形成学校绳类体育特色文化,特色学校。

三、研究措施

1、不同年级跳绳项目开发研究;

2、跳绳项目实施途径研究;

3、学生体质状况研究前、后对比分析研究;

4、跳绳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家长、学生、教师对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学习、使用情况:座谈、问卷、观察、个别访问。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个别跳绳项目的开展情况的研究,找出理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

3、归纳整理法:搜集、整理调查、考察所得的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

根据阳光体育项目相关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研究目标的具体要求,我校的绳类体育特色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自编一套适合学生的、活泼有趣的绳操。

2、 不同年级跳绳项目开发研究:集体项目和个体项目相结合、基本与花样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3、 跳绳项目实施途径研究:课内如何确保基本技能的达成,课外如何调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大课间、活动课、体育节如何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各种途径实施的有效性;学生体质状况研究前、后对比分析研究(前测数据与后测数据对比分析体质变化情况);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篇5

红旗小学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文同生活的联系,语文同美的建构,那么怎样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形态,而在生活里,在一切美的体验里呢?我们向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发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一、目标的确定

1、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拥有表达的自信,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际,讲究文明修养。

3、学生学会自主地参与实践,善于合作形成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热爱阅读,能在有个性的读书学习活动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较丰富的文学积累。

二、内容与实施

目前,我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阅读、写作、表演(课本剧、演讲)、语文小常识四类:

1、阅读:主要推荐《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篇目,及适宜儿童的阅读书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扩大语言积累。

2、写作:主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写作,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3、表演:具有更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4、语文小常识:从学生的趣味性入手,让学生品尝多种文学美味。如:对联知识、歇后语、成语接龙、名胜提联、文人小故事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教师记分,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在数学特长和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开设数学校本课程。

一、目标

1、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

2、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奥数:

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践与综合应用:

通过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形式:①操作与制作②游戏与竞赛③实际测量④观察与调查⑤小课题研究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测试、竞赛。

2、对教师的评价:

①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反思、专题总结书写情况。②听课、评课。③教学质量监测。

红旗小学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

一、目标

1、不断加强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内容

1、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

2、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三、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对教师的评价:

1、听课,评课。

2、及时做好校本总结工作。红旗小学艺术类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美术、书法、陶艺等实践活动中体验、感知唱歌、画画、写字、捏制工艺品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2、学生养成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逐步形成节奏感、音乐情操、审美情趣、宏扬个性。

4、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

二、内容与实施

1、音乐:以大合唱为训练形式,通过选取适合的曲目,在训练合唱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合唱水平,培养生动的音乐感悟能力和合作能力。

2、美术:通过多种少儿趣味画的实践活动,体验、感知吹画、版画、剪纸等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书法:包括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修身养性,陶冶学生儒雅之情,感受中国汉字的神韵。

4、陶艺: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捏制各种小工艺品,让学生品尝独特的审美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常规性作品,教师记分,评定等级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增进学生对体育的活动兴趣,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开设校本课程。

一、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意识,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展示自我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2、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3、通过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增强健康意识。

4、引导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活动时紧张与愉快、兴奋的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的心理感受。形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意志品质。

5、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竞争进去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田径 :主要通过跑(短、中、长)、跳(高、远)、投(铅球、铁饼)项目活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运动规则。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2、篮球:是小学球类教材的重要内容。通过脚步动作、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球、打球、断球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发展速度、灵敏、力量和弹跳的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等意志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3、足球:是 学校球类教学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踢球、接球、运球、头球、抢截球、掷界外球和守门技术等。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爱好。促进身体发展,掌握基本技术,获得足球技能,培养勇敢、果断、团结友爱的精神。

4、象棋:是国家体委规定体育竞技项目,也是广大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通过象棋招术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钻研创新的精神。

三、评价

1、通过测验检查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通过比赛检查学生掌握体育活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和获得的基本技能。

小学校本课程总结 篇6

为了切实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并及时付诸实施、实验。现将这一工作的进展情况做以简要总结。

一.开发《发色证书》教育课程。

《绿色证书》教育课程是宁安市的特色课程。我校从提高学生技术素质和创业能力出发,在“绿证”教育中突出了劳动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劳动观念,磨炼了意志品质,树立了艰苦创业的精神,达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目的。

在“绿证”教育教材的使用上,我们除选学国家、省、市教材外,校绿证教育领导小组还结合本地实际自编了《甜葫芦栽培技术》《西爪栽技术》、《蛋鸡饲养管理》等教材,供学生选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教、学、做”合一。学校科研组把“绿证”教育研究作为“十五”科研课题,目前正在实验研究之中。

二、开发传统项目教育课程。

我校的传统教育项目较多,并形成系列。如:清明节祭烈士墓,宣讲当地英雄事迹,并以《编怀先烈,立志成材》为内容进行演讲比赛,五四青年节举办以“发奋读书,报效祖国”为主题的朗诵会;“七一”以党的伟大历程为主题进行歌咏比赛;国庆节以“巨变的祖国”为主题举办征文比赛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从中到了一定的知识。

三、开发特长教育课程。

我校从艺术、体育、技能三方面入手,开办了13个特长班,4个专业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学,每周三下午统一时间开课。在安排上做到了有教师、有教材、有场地、有课时、有作业。在管理上做到了有专人负责,有统一考核。这些特长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情趣,展示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特长,培养了学生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通过一个阶段的校本开发与实施,使教师的观念行为发生了变化,新课改的理念,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在教师中形成共识并能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涌现出了一批新课改实施和课程建设创新型教师。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审美能力,社会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程开发使学校有了活力。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提供了开发创造课程的空间,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

小学跳绳校本课程 篇7

(一)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解读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校本课程。在世界范围内还掀起了一场校本课程运动。“校本”这一词, 是英语中“school-based”所翻译得来, 校本课程的英文名为“school-basedcurriculum”, 即由学校全体、部分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并评价的课程, 包括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校际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还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由菲吕马克、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1973首次提出。

菲吕马克 (1973年)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 即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 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学生等, 为改善学校教育的品质而计划、主导的各类学校活动。

麦克米伦 (1973年)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 即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工作。其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于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陆续有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众说纷纭, 经过汇总, 可以得出其实质是重视学校的实际特点, 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学校课程开发活动。

(二)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在外国, 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悠久,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1.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政府的推动下并伴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 澳大利亚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在1973年到1975年, 其联邦政府成立了学校委员会, 后来成立国家课程发展中心, 为之提供财力支持, 并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指导。在1978年, 各个地方政府都把课程自主权交给了学校。

在20世纪80年代, 受教育质量下降及政府财政危机的影响, 其校本课程开发出现了衰退迹象。在1989年, 《全国学校教育目标》颁布, 明确界定三级教育机构的权力和责任:联邦政府负责全国教育目标的制定, 并为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培训提供经费;各州政府对学校教育经费负责;学校根据全国教育目标负责提供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同时要注意反映地方发展的需要, 体现特色。

经过不断的发展, 在已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观念的前提下, 要更好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还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促使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贯穿于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 树立整体观念, 调动所有课程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共同促进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

2.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20世纪60年代, 英国在全国推行了一次失败的课程改革, 英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承认其课程开发中心应该在学校。

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复兴于70年代中期, 其高潮出现在80年代初, 到80年代后期, 由于颁发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 其课程开发传统发生变化。政府逐渐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控制, 形成了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完全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两种方式。

3.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

19世纪初期, 美国地方学区就重视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 “新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 人们开始认识到国家课程的开发模式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美国教育的现状。从此, 美国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教育权利进一步下移, 学校掌握了更多课程的决策权。美国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加成熟。

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的校本课程发展势头有所回落。1989年的《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1993年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 都强调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课程。但是, 政府仍然重视地方、教师和社区人士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开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从世界范围看, 20世纪60年代末期, 美、英等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国家课程开发策略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弊端, 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兴起。此后, 校本课程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兴盛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 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校本课程开发, 英、澳、美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二是回落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 , 国家课程开发再次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走向低谷, 进入回落时期。三是转型时期 (1990年以来) , 由于社会变化节奏加快, 学校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再次引起广泛重视, 要求学校及时做出反应, 校本课程开发再次兴盛, 并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为主, 理论上的分析建构很少;在观点或者结论方面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居多, 在时间方面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90年代,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减少。

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

(一)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不同的概念界定。

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 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 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 并在校内实施以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廖哲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

徐玉珍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 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 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虽然概念的界定不同, 但反映的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侧面。

(二)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和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末, 香港推行校本课程开发, 提出并实施了许多课程开发方案。

在80年代中后期, 台湾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关注, 在1999年, 试办新课程, 并颁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 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实行“一纲一本”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于80年代后期,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改革方案开始出现。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2001年, 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阶段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限于教学意义上的课程活动, 如小发明、小创作等第二课堂形式, 提高了课外活动的地位。第二阶段是少数学校进行了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还处于探索阶段。个别学校开展了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 形成了特色的校本课程发展计划。第三阶段是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后, 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有了国家政策层面的规定, 中国校本课程开发到来了新时代, 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四) 校本课程大赛的开展

2012年, 由钟启泉、崔允漷和吴刚平等课程改革专家发起了全国校本课程大赛, 促进了课程改革深化发展, 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专业示范和引导。其中有关弘扬中医文化的作品如《“药王镇”的财富》《校园百草经》《家乡的中草药》等获奖, 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见, 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和现状

(一)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

国医, 即中国传统医学,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启蒙, 即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 即以学校为基地, 由学校成员独立开发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满足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二)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中医历史悠久, 是我国的国粹,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针灸的申遗成功, 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热爱和弘扬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7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议将中医药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 2008年, 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切实巩固和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坚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使之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200年, 北京市在《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中, 指出“中医药知识要在中小学进教材、进课堂, 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普遍认同”。

(三)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我国已经有多个省市陆续开展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上海还有甘肃省。

北京市在2009年先从东城区小学试点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2012年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全市正式启用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 《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小学版) 进入北京市各小学。

2010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小学实践基地, 使中医药知识走进中小学校园。师生共同编写的8本中医药中小学校本课程读本, 已被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多个区县教育局列为中小学校本系列课程教材。其中, 《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还成为首批“浦东新区学校特色课程”。

2011年, 甘肃省在小学实施了中医文化启蒙教育活动, 如背诵《中医启蒙三字经》, 开设中医文化启蒙教育课并编印了《中医药知识启蒙教育读本》, 掀起了以中医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精粹和国学经典学习热潮。2013年, 甘肃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小学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承祖国医学, 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

把中医文化知识引入小学, 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本人在线检索“中国知网文献数据总库”, 20年以来 (即1994年~2014年) 的期刊、报纸、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 以“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及相似词汇“中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等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 得到相关有效论文0篇。可以说对于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这一领域值得去探索,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4.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7-49.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1:203-204.

[4]赵朝群.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1:216-218.

[6]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6

[7]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07:6.

[8]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7.

[9]安桂清.研究型课程微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3) :9-12.

浅析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校本课程;原则

开发适应时代特点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目的是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语文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将语文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本文从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和评价出发,基于“三十二字原则”提出了小學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目标

目标是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方向。新课改背景下要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社会、学校与学生的需要,利用社会与学校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和完整体系的校本课程。微观上,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目标仍然离不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宏观方面,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目标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从而在“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实现校本课程目标与学校目标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编写可以结合原有课程进行改编或新编,融合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从而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社会资源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将学校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融入语文课程内容中,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又能够将地方优势进行宣传;二是要将时事融入课本中,让学生能够随时了解社会的变化等。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内容要突出校园特色,依托校园环境为学生创建时时处处都能学习语文的良好校园环境。比如,校园里的公益广告用语,学习专栏,学校语音广播等,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成为课程内容。

三、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评价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后,在后期的教研过程中要对评价进行研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不足作出调整。采用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过程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改善措施加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结果评价的重点在于判断课程实施后是否达到先前制定的目标,包括办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为后期的课程计划提供了教研依据。

四、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该站在自编教材,扩大阅读、学科整合,整体推进、学科活动,拓展教材、开设选修,自主选择的“三十二字原则”基础上,实现校本课程的时代适应性,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自编教材,扩展课本阅读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后,课程内容关注一个“新”字,语文校本课程也需要围绕这个“新”字展开研究。学校要组织语文教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打破传统语文课程内容的局限性,使课程内容更加开放。在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内容向课外知识的延伸,结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了《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后,可以以“革命先烈”为主题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其次要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让学生阅读家乡故土相关的文章。

(二)开设语文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在基本课程的内容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要。比如,开设《论语》等国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乡土特色文化学习等,通过多种内容的选择空间,极大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三)拓展课程时间与空间

小学语文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常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针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性,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信息化课程开发平台,在学校安全监控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不受时间限制。同时,为打破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学生提供大量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

上一篇:教室里的故事初二500字作文下一篇:呼兰河传读后感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