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2024-09-25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精选8篇)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篇1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教育改革不只是在文化教育领域,他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体育的改革也紧跟其后,为了适应当前教育的模式,充实自己的教学教育方法,有幸拜读《新课程教学法》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练习,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对于原地的运球技术动作掌握不够,就在此基础上进行行进间运球技术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技术知识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尤其是那些接受能力相对不够好的学生。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课堂中关键是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做小动作、与别的同学打闹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程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必须真正地从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为了响应我国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成为运动的主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主动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运动动机,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有一个良好的运动锻炼的目标,因人而异,关注地区、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体育与健康课中有所收获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 新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理念是,利用能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在有规则的运动中乐于参与其中,学习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敢于挑战的精神,激励每个学生都要运动起来,通过运动彰显自身价值,在体验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身心都得到放松;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玩”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人体运动的常识,改变以前“集合、跑圈”这种枯燥的练习方式;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轻松的游戏来巩固课的练习密度,同时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并且解决课的关键点。

2 新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三维健康观为指导,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为长远目标,不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协作,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基本的生理知识,树立新教学目标,立足长远,让学生终身受益。

3 新教学特点

首先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是活跃的、积极的,学生的运动强度至少达到50﹪,体育教师教学过程对场地器材要求不要太高,体育教师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教学的过程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次,体育教师不能把45(40)分钟的课程学习理解为单纯的传授,更应该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运动中来,对每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时间上有所延长,同时要推进课余活动时间的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最后,教师在一定的规则内,积极开展学生自主性选择性教学,把更多的学习机会留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负责每一项活动内容,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学习的环境,从而促进学校体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体能水平,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4 新教学模式

从教学的模式上,大胆采用“一课多师”,这里的“多师”是指的学生也可以作为指定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达到他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标准时,他们也可以指导学生,以此来以点带面,既彰显了学生的价值,也起到学生带头模范的作用,还可以稳定课堂秩序。

5 新教学方法

新教学方法讲求“变”,即改变陈旧和随机应变,改变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八十年代老旧的身体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

6 总结

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们能够享受体育课堂带来的轻松和快乐,所以要不断接受新理念、新教学方法,利用新手段来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武装我们的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达到国家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教学中精讲多练,运用好的游戏方法,把运动技能、基础常识、交往能力和游戏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运动技能,增进健康,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运动的主体,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7 建议

7.1 改变传统观念,把运动技能和游戏相融合

把体育运动技能的动作学习和形式多样、趣味十足的游戏相融合,运动中有游戏,游戏中有技能来开展体育教学,这样既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使课堂多元化、趣味化、轻松化,使课堂更加活跃,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在相互协作中共同提高。

7.2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始终要把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放到首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教师真正的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高彩云,吴忠义.“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100-101.

[2]孙明.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学园,2014,21:161.

[3]赵会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J].学周刊.2012,(6):141.

[4]江宇,周兵.对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2010,30(7):80-90.

新课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探索 篇3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导向性

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发展的“指挥棒”。正是这样的教学认识,笔者以为,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导向性和价值性,让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做到“有据可寻,有标可引”;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满足和提高。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精细设计教学目标,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设计具有普遍目标的教学任务要求;2.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学目标予以适当的优化,以此来进行达标;3.设计的教学目标要能够让班级的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实现,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笔者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跳高的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跨越式跳高的过竿及落地技术;2.使九成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并能够进行跳跃,提高跳跃能力;3.使全班同学在达标的前提下,能够使得六成的同学超过教学目标。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一方面,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和提升技能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运动的过程中提高技能。

二、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认为,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增长知識和技能,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笔者以为,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主要体现在:1.注重教学知识内容的有机连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发挥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和激情,增强他们的体育学习情感体验;3.注重知识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前提下,能够进行更规范的运动;4.通过运用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运动的技能水平,让学生愿意学习,快乐成长。

例如,在“400~600米自然地形跑”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如下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中长跑能力。这些方法主要有:1.以100米为单位进行划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跑步,以帮助他们适应跑步运动;2.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在400米的跑步过程中进行接力赛,看哪个小组能够获胜,以此来培养学生“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3.教师参与学生的跑步之中,并对学生的跑步情况予以评价说明,以帮助他们及时地调整跑步策略;4.做好学生的跑步护理工作,让学生在跑步之后都能够得到充分地护理,以帮助他们消除紧张害怕之感。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使得教学的内容得到直观清晰的呈现,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教学反思,调整提升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在教学之后的一种总结和升华。对此,笔者以为,注重教学反思,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便于提升自己的教学义务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发展创新精神,以此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笔者以为,注重教学反思,调整提升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1.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生成性,即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来总结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解掌握情况;2.反思教学效果,即在教学中反思学生的收获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3.反思生成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即在教学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的发展和闪光点,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激情。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运动中丰富他们的知识,在学习中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宋尽贤,冒振明.明确课程性质 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第1期

3.黄慎.让学生在有效体育学习中发展[J].体育教学.2005年第5期

4.刘春萍.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5年第11期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篇4

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指导思想,以“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该上什么?怎么上?作为一线教师,我很困惑。通过学习耿培新老师的《疑难问题解析与教学建议》以后,使我对以上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是在制定教学目标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改变了过去的目标过多,一节课难以实现的情况,以前的目标没有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目标表述以不规范。其次,是对运动技能教学有所忽视。受应试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教学不受重视,有的运动项目不敢教学,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普遍下降,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读后感 篇5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一书是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预防为主”、“信念构造”、“技能培养”、“习惯养成”、“面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编写完成。本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综合了现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大学体育与健康的主要内容,可使学生从中获得有关体育、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体质水平,使身体的以全面发展。主要内容有高等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运动、体育健身处方、运动中的健康促进与运动监控、运动卫生与保健等基础理论方面的介绍,以及田径、游泳、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定向越野等运动项目的介绍,可以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体育课教材,为高校教师提供最新的体育理论课教材。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体育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任务和组织实施;第二章主讲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与体育运动之间相互影响;第三章、第四章分别论述体育运动与健康的促进和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评价的方法;第五章主讲运动处方设计与负荷监控;第六章讲常见的运动损伤,以及预防与处理;最后一章介绍部分体育项目。

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6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根据课改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就谈谈在课改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以往在小学教材内容,现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初中进行教学。例如:小学的一些技巧、游戏、球类。

(三)、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四)、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篇7

新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那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 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着眼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 以便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乃至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也从方方面面进行着“扬弃”性的变化。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立足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形式, 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 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参与和学习, 获得成功体验, 造就良好的个性品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 通过学生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 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 激发运动兴趣, 注重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专长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运动专长的形成, 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 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在高中阶段根据学生身心日趋成熟的特点,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

4.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对新理念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特点的探讨

在课程理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过程中, 部分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对这些理念理解不全面, 导致现在体育课教学出现一些实践上的偏差。究竟什么样的体育课才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呢?我们在深入、细致、全面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 走访了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 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1. 身体练习———体育课教学之本, “健康第一”的前提

体育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这是对体育健康课程的本质最精辟的论述, 也是对体育课的定位。这是与新课程倡导的“健康第一”的理念相吻合的, 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来看, 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育人, 体育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 体育课程最基本的价值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 这是体育课程在学校得以存在的核心价值。

在体育课教学活动中, 学生必须通过身体的活动, 来达到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体质水平的目的。因此,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合理安排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协调发展, 使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和与之相配套的内部生理系统如神经、呼吸和心肺功能等发展相适应。

2. 运动技能———体育课教学之基, “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健康课程另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则是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终身体育的含义是学生在学校阶段通过学习各种与体育相关的内容, 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 终身愿意参与几项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 达到强身体、健心智、促适应的目的。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 在运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情绪体验, 甚至带来了自尊、自信的情感, 才愿意终身参与这个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走出学校后, 终身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基础。

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 并对身体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 才能促使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掌握技能, 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 增强心理承受力, 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根据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和个体特征安排教学内容, 帮助他们确定符合实际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同时在教学中, 注意诱导与激励相结合, 建立平等和谐的动态关系, 从教师的讲解示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 到学生的练习、心理感受、成绩考核, 都应形成沟通的回路, 增强学习的安全感, 使学生相信自己的潜在能力, 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 增强体质, 调节精神, 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并获得成就感。

3. 体育与健康知识———科学地参与体育活动的保障

新课标要求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 能够“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制订并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这是课程的思想和观念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主要源泉, 更是学生终身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保障。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损伤事件, 学生只有获得了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 才能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 遇到意外运动损伤时, 才可能正确地处理。

4. 成功体验———体育课教育的终极目标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体育课具有不同的功能, 如其对象是学生, 学校体育则有满足学生运动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对象是社会, 则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对象是教育, 则有教化和发展的功能。体育课的教育性, 是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形成优良思想品德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适应社会能力的加强与提高, 是在学生快乐的情境体验中完成的。这就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要把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渗透到各项体育活动中, 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真正关心体贴学生, 帮助爱护学生, 当好良师益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 区别对待分类教学, 使学生处于身心愉快的学习情境之中, 使其在锻炼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他们开朗乐观的性格, 造就坚忍不拔、沉着果敢、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

总之, 体育课教学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并保证学生在各种形式中的身体锻炼时间, 这是保障学生健康体魄的前提;必须围绕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和提高进行, 这是保证学生走出学校后, 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积累应贯穿于体育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这是学生终身正确地、健康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3]王荣.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 9 (1) :64~66.

[4]黄爱峰.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20) :222~224.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健康;体育教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改革被高度重视起来。新课程标准正是在“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进行教学,并根据水平四的要求每节课中有重点地体现五个领域。那么,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一、中学体育教师必须熟悉和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标准中水平四的要求。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

四的要求,初中1~3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中要提高发展运动技术能力。

1.运动参与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水平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要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达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水平,则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及对上体育课的态度有明确的了解并能根据具体实际来设计每一节体育课。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平时与学生座谈交流来获取信息,通过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激活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了解,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了,自然就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运动技能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水平目标: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到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体育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方式、方法传授体育运动基础知识。如利用课的开始部分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所学项目的锻炼方法、竞赛规则、简单技战术知识;如何预防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如何观赏体育比赛等有关知识,或利用下课前的小结时间向学生进行传授,以达到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的水平目标。

3.身体健康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发展体能。

(2)水平目标: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体育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体能,学生体能的优劣是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体能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有氧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该节体育课主要发展学生哪一方面的体能,在设计课的目标时就应有所侧重,安排课的内容和练习方法时就要加以考虑。如: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或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或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如推举杠铃、负重蹲起等)发展上、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通过多种练习(如仰卧起坐等)发展腰腹肌力量和耐力。

4.心理健康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水平目标: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自觉地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当前,中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文化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但这些学生又比较喜好体育运动;一些文化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由于受目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担心体育运动会影响其文化学科的成绩而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这两种现象都体现出了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如何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自觉地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例如:对第一种现象可以针对学生的爱好与其一起活动并结成良好关系,根据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循循善诱地使他们重新树立刻苦学习的信心;以第二种现象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认识到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但不会影响文化学科的成绩,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文化学科的成绩等道理。

5.社会适应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水平目标: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以一支篮球队为例:一般情况下,进攻时:中锋的主要职责是策应和寻找机会得分,前锋的主要职责是突破、寻找机会得分,后卫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进攻;防守时:中锋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对方中锋策应和突破得分,前锋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对方后卫顺利地组织进攻,后卫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对方前锋顺利地突破得分,各司其职。因此,一支优秀的篮球队的配合是非常默契的,他们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和谐的,他们的合作精神也是非常良好的,他们的体育道德也是非常高尚的。这支篮球队的队员将来在社会上的联系最多,关系也最密切,大都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这也是作为教师最希望看到的。如果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多注重安排那些分工和职责明确,需要全体精诚合作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对建立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观念与教学目标上进行转变

(1)从主宰到朋友。旧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角是教师,一节体育课中,教师教什么内容,这节课学到哪部分为止,教师首先定了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超越这个范围,这样就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无法发挥各自的特长;一些基础差的或不喜爱这个项目的学生“吃不了”,为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而苦苦挣扎,最后使他们厌恶体育课。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则主张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良好关系,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要求以健康为中心设计每节体育课,让学生“吃得好”又“吃得饱”。

上一篇:霜降节气的农业谚语下一篇:有大海真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