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2024-07-27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精选12篇)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1

1、健商与健商文化

健商(HQ)是健康商数(Health Quotient)的简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对健康的态度,是诠释个人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健康素质水平的全新理念。 它同智商、情商、财商一样,是人类基本能力的表现,同时它又是最基础、最关键、最根本的。 谢华真教授将健商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 继而提出健商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健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并借助于意志力和生存环境来进一步改善,可以演变成为健商文化。 健商文化主要针对健商的五个要素而提出,即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生活技能。由此可见,健商文化涉及到人类生存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心理、生理、情感、环境、学业和社会的种种因素,创建良好的健商文化,是提高人类生活、工作质量的必要途径。

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健商文化的意义

(1)从内容层面来看:如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集合、跑圈、游戏、比赛……由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体育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提高学生体育健商、传授体育健康文化的轨道上来。 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应着眼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已趋向成熟,但心理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可塑性和过渡性,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社会经验和认识能力虽有提高,但具有局限性。因此,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选择体育健身、体育保健运动营养、运动生理、运动心理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通过选项教学使学生了解身体发育的特征、运动损伤后快速处理的方法、如何借用运动营养提升运动能力、适时调控心理波动的方法等。

(2)从目标层面来看:新课程中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即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意识,促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健商文化中所反映的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的、心理的、情绪的、生理的、思想的、适应性的良好状态,恰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制定学年、学期、模块、课时的健康教育目标体系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及校内、外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创建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提升自我保健的能力。

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推行健商文化的现状

为了了解高中学生的健商状况及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获得健康教育的情况,作者随机抽样,主要从健商文化所涵盖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健康素质水平四个角度,对全国6所省级示范高中、18所市级示范高中、40所普通高中的3200名学生及192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3024份(学生)和189份(教师),有效问卷分别是2891份(学生)和189份(教师),有效率分别为90.34%和98.44%。

(1)健康意识。

据调查,91.78%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健商文化的意义,即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是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基础。 78.39%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预防为主”的理念,但仅有37.29%的学生具备自我健康保护的意识。由此可见,健康意识的普及还不深入,尚未在学生的心中落地扎根。

(2)健康知识。

经教师的调查问卷得知,75.66%的学校未清楚地设定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往往也是教师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来选择,知识内容单一、陈旧,常以卫生常识和疾病的预防、治疗为主要内容, 有关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健康教育内容涉及较少,93.62%的学生希望接受多方面的体育健康知识,例如身体发育健康、社会交往健康、两性健康、运动营养健康、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等实用性的健康知识和调节方法。超过半数的教师未制定连续性的教学计划,欠缺教授健康文化的知识结构和授课能力,教学手段常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呈现,整个教学过程既无连续性、也缺乏规范性。

(3)健康能力。

健康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如同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教学能力一样,健康是人类的一种状态和品质。健康能力要以人的身体和心理为主题,包含获得健康和保持健康的能力。然而,有72.10%的高中生受个人健康意识、时间、学业的繁重度、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更无从谈及健康能力。

(4)健康素质水平。

据调查得知,82.90%的高中学生时常在生理、心理、道德行为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表现出不健康、欠适应的现象。 报纸、网络、电视中曾报道的 “公交激吻门”、“虐猫事件”、“殴打同宿同学”、“烧钱炫富”等现象更是反映出高中学生较为低级的健康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高中校园的普及现状并不乐观,将健商文化推广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是十分重要、迫切的。

4、结论与建议

(1)将健商文化融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既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又有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延伸和提升,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2)学校应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意义,加强对健康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

(3)通过研讨、培训等方式,拓宽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

(4)完善健商文化的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定期开展健商测试,选择高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于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体系。

摘要:健商文化是建立在科学引证和健康态度上的全新理念。运用健商理论对高中学生和体育教师开展调查研究,可知健康教育在高中校园的普及现状不乐观,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评价欠缺等问题。以“健商文化”为基点,在高中校园推行健康教育,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新能量,又可丰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建设,为构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健商文化,高中体育,健康课程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2

评价标准之我见

作为一名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二十多年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 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追求高效实效课堂不仅是文化课教师的核心工作理念,更是我们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中心内容。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如何打造初中高效体育与健康课堂,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找出一条既符合我校实际,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提高身体素质。

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真正实现高效、实效呢?对教师而言,努力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专业专向素质。作为课的组织者,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责任感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是课堂教学高效实效的关键因素。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

兴趣和爱好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思维和激发点,是学习某一项技术和技能,长期坚持和钻研的强有力保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选择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

如果是女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如健美操、排球、跳绳等女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如果是男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男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安排一些游戏来进行身体锻炼。将生硬的教学内容转换成新颖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在玩玩乐乐中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3、因材施教,注重个性

按性别、基础和爱好等分组,针对个人的特长集中、系统、全面的训练,共同提高。这样,学生们人人有所长,人人有所练,也人人有提高,有所获。

4、科学锻炼,注意安全

伴随体育与健康运动的开展,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意外伤害或是运动损伤,将体育与健康卫生保健知识贯穿在教学中,学生既可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性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师生平安。

5、打破常规,注重实际

即打破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的内容和特点而有所创新,大胆尝试,好使学生体会到上体育与健康课如同在做游戏,在参加什么比赛,而不再受上课的所谓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从而积极锻炼起来,满是快乐、满是笑声,这样虽大汗如洗却无淋漓之苦。

6、有始有终,注重头尾 上好课,开始和结束都很重要。准备和放松活动做的充分,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愉快,减少伤害,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快乐体育”、“轻松体育”。

7、合理评价,注意实效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又是对学生不足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语言的准确性、对教材的正确理解等。也只有这样,教师的评价才真实、有效。

衡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是否成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汗、会、乐。”

1、“汗”,就是要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出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汗”代表学生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如果生理负荷的量或强度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就达不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2、“会”,不但是指要使学生学会某一项动作技能,还应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形式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说,如果是一节技能学习课,那么就应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和练习方法;如果是一节游戏课或者体能发展课,就应使学生在达到锻炼身体目的的基础上,学会通过这些游戏等形式锻炼身体的方法。

3、“乐”,不单是指要使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还指学生要乐于学习,即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勉强的学。这也是上好一节体育与健康课最重要的一点。

当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安排。塑造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绝对需要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电”,使自己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时刻关注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学生的成长,才能保证上好每一节体育与健康课。

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

评价标准之我见

单位:滑县半坡店乡第一初中

作者:秦

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 篇3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

伴随着我国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新时期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各个学校都加大了对于新课程下学校教学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其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日益被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大系统的分析,一般来说,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知识的落实、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多个环节。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和体质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学科是以室外课为主的一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的一门学科,学生们相对都喜欢参与,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下,存在着评价观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构建新时期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那么,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呢?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传统的课堂评价体系更多地是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而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因此,单纯地依靠教师来评价学生这一模式不能够完全的反映体育教学,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整个教学过程三者有机的集合起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成果的呈现就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表现出来的。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我们不单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要从整体上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关注教师的“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沟通者、桥梁,教师教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们的学,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材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最后,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环节会有自己的预设,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总的指导方向,但在我们课堂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表现往往会有超出我们教师预设的范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的实际发展,来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上课结束后,我们教师也要对这一环节及时地作出评价,结合评价的结果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地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我们的评价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我们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主要的动力。时代在变,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在变,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的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也就是我们的课堂评价体制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要注意要关注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差异,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状况,这样的评价机制才是以生为本的符合时代的评价体制。

1.评价指标应突出现代体育教学特点。现代体育教学有哪些本质特性应该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反映呢?这就是民主性和自学性。通过民主性指标的评价,引导教师从传统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双向交流的互动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讨论式和引导探究式教学。从自学性来看,学会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是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必须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充分反映自学性的指标。通过自学性指标的确立,使教学质量评价由传统的只评教师教得如何转到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看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了多少,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评价方式应注意多样化。由于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了拓展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专项内容进行学习,使体育教学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专项的课程有不同的认识规律,也就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有“因材施教”的不同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的评价理应有不同的侧重,这样才能实事求是,才有针对性。

3.评价主体应选择多元化。《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即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一种多元的方式,由家长、学校、学生本人组成,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全面认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多是一些体能与运动方面的考核,有着统一的评分标准。这就使得一些先天条件不足的学生例如体质弱,个头矮,肥胖等,尽管在教学中很认真学习,但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的分数较低,从而丧失了自信和积极性。有的甚至因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会及格而放弃学习,以至出现了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价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和发展的状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等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使其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4

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和健康紧密结合, 互不可分, 相互支持, 学校体育则在学校健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世界各国人民对健康问题高度关注, 大众体育也蓬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学校体育, 思考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 把握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并尝试推陈出新, 是今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

一、学校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首先, 社会公众对如何促进学校健康教育缺乏认识, 对教育目的存在偏见, 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 导致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流于形式, 未能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其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校健康促进效果的监测评价标准不够系统和完善, 学校健康教育的技术手段也明显落后, 满足不了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要求。就全国而言, 由于各地经济等客观原因, 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出现不平衡性。再次, 我国从事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职健康教育教师缺乏, 很多学校健康教育由未经培训的其他教师兼任。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1.新时期学校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和训练的, 其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另外, 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本身也在人才培养中有重要作用, 共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外部动力。新时期新课程下, 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而且还要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最终达育人的目的。将学校体育视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不能理解为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的合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更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都以学生为授课对象,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和保持学生身体健康, 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可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学校体育课在各个学科中是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因此, 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健康, 这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这些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体育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是面向整个社会所有成员的健身活动, 应使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事实证明, 通过长期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 强身健体, 还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调节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提高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各项健康素质, 提高生活质量。在学校体育课中, 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只重技能学习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片面思想, 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推陈出新, 创新课程结构和内容

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健康目的。学校体育与其他形式的体育如竞技体育、社会体育比较, 学校体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不仅具有教育性也具有竞技性和娱乐性, 其主要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要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持续稳定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调研, 针对不同学生提出合理的方案, 完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框架, 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编写新颖教材。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要在创新体育健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另外, 学校还要要建立新的健康评价标准, 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发展性评价。这样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才能不断获取系统的健康知识。

2.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必须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学校体育是人们终身体育的基础, 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好体育和长期坚持锻炼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能否持续吸引学生上课兴趣, 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 保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3.以人为本, 关注个体差异

在学校,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是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仅仅是为了完成上课任务并非发自内心的学习是难以转化为自觉维护和促进健康行动的。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 对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 从健康教育角度, 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从体育中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充分注意到学生在健康状况、运动技能、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学习内容确定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新课程中体验到参与和学习的乐趣, 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5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新思路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等,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结合多年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并把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运动参与、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提高幅度、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增加任选项目等纳入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全面、全程、全体”的学习评价新模式.

作 者:林淑冰 Lin Shu-bing  作者单位: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福建体育科技 英文刊名: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8(3)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体育   学习评价   体系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6

关键词:体育 健康 实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能有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一、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正是由于过去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

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2、新课程教学评价特点

2.1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

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2.2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运动扭伤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2.3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如果不被人挖出来,哪怕你再值钱,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课标”不是注重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2.4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总的信息反馈,为下一阶段教学的起点和目标提供依据,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新课程强调的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并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5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是学习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有正确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小组评价,对每名学生的成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体育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做最终的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二、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运用单元学习评价的尝试

1、单元评价内容与标准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设计了“单元学习评价表”,既注重了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也注重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2、单元评价具体操作方法

评价流程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单元总评 → 家长评价

根据学生单元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情况,最后确定等级。同时,把观察到的学生表现,学习目标达成度,对学生优点和希望等内容,填写“教师的话”栏目。

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教师和参评者要多发现被评者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他们的不足一定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语言委婉、中肯。尤其是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评价的目的。

在运用单元学习评价表时,应注意根据单元学习项目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确定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例如:学习单元学习内容为体操的垫上技巧,体能测试内容可选择坐位体前屈;单元学习篮球时,体能测试可选择50米跑或立定跳远等。对于其他内容的自评和互评,体育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评、互评,课内外结合进行,“学习态度”和“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要根据单元学习项目特点,组织学生在课上或体育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完成。

单元评价表的运用,为学生的学期成绩评价提供详实的依据,在学期成绩评价时,按照单元总评的方法,把每个单元的总评等级也换算成百分制最后评定学期等级,同时结合《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可以更科学评价学生健康状况和水平目标达成情况。

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 篇7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和体质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学科是以室外课为主的一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的一门学科, 学生们相对都喜欢参与, 但是,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 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下, 存在着评价观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 这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构建新时期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也是大势所趋。那么, 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构建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呢?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传统的课堂评价体系更多地是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 因此, 单纯地依靠教师来评价学生这一模式不能够完全的反映体育教学, 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整个教学过程三者有机的集合起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成果的呈现就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表现出来的。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上, 我们不单要关注学生的成绩, 要从整体上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 关注教师的“教”,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者、沟通者、桥梁, 教师教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们的学, 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 既要关注教材内容, 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最后, 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之前,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环节会有自己的预设, 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总的指导方向, 但在我们课堂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实际表现往往会有超出我们教师预设的范畴,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的实际发展, 来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上课结束后, 我们教师也要对这一环节及时地作出评价, 结合评价的结果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样才能真正地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我们的评价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也是我们学校教育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的最主要的动力。时代在变, 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在变, 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改变,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的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也就是我们的课堂评价体制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要注意要关注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差异,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状况, 这样的评价机制才是以生为本的符合时代的评价体制。

1. 评价指标应突出现代体育教学特点。

现代体育教学有哪些本质特性应该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反映呢?这就是民主性和自学性。通过民主性指标的评价, 引导教师从传统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双向交流的互动方式, 从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讨论式和引导探究式教学。从自学性来看, 学会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 是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 必须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充分反映自学性的指标。通过自学性指标的确立, 使教学质量评价由传统的只评教师教得如何转到要看学生学得怎样, 看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了多少, 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 评价方式应注意多样化。

由于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了拓展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专项内容进行学习, 使体育教学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专项的课程有不同的认识规律, 也就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 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也就有“因材施教”的不同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的评价理应有不同的侧重, 这样才能实事求是, 才有针对性。

3. 评价主体应选择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从单向转为多向, 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建立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一种多元的方式, 由家长、学校、学生本人组成, 这样的评价方式,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全面认识,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 多是一些体能与运动方面的考核, 有着统一的评分标准。这就使得一些先天条件不足的学生例如体质弱, 个头矮, 肥胖等, 尽管在教学中很认真学习, 但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得到的分数较低, 从而丧失了自信和积极性。有的甚至因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会及格而放弃学习, 以至出现了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8

一、体育课外评价概述

1.对体育课外评价的认识

笔者认为,体育课外评价的“外”是相对于体育课堂的,是体育课堂之外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早锻炼、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课、各级各类校园体育比赛等课外体育活动行为、参与及结果的评价。 这里的课外评价,属于学科综合评价的范畴,是对学生课外体育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运动参与情况、运动行为表现、运动技能应用以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呈现的全面地、综合地评价与反馈。同时,体育课外评价的最终归属点一定是体育学习评价,并必须在学生阶段性体育学习评价中予以体现才有意义,是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一种补充和丰富。

2.课堂学习评价与课外体育评价

课堂学习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或者学生。评价的形式可以涵盖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量性评价结合质性评价、教师评价结合学生(生生)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评价的方法也有考核、活动或者是观察记录等。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学习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包含运动技能学习参与情况、运动技能掌握与应用情况、体能变化情况等。最终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是分数或等第。

课外体育评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体育教师。评价的形式主要是过程性评价, 评价方法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评价的方法主要限于观察和记录。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早锻炼、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课、各级各类校园体育比赛等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参与情况、运动行为表现、运动技能应用以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呈现。评价结果的呈现主要是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语言评估和激励,当然也可以是等第或者分数。

二、体育课外评价的价值

课程评价是一种广泛而持久的努力, 以便探究按照明确的目标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效果(罗纳德·杜尔)。体育课外评价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丰实,更是对学生体育学习和应用的延续,同时让师生的学科交流变的更有延续性和连贯性。笔者对体育课外评价价值的论述,是期望体育教师能够关注体育的课外评价,通过课外体育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1.体现体育课程评价内容的完整性

在《课标》构建的学习评价体系中,评价目标起着最基本的导向作用,是“选拔、 甄别”,还是“反馈、激励”,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体育课外评价正是期望更好地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应用情况有更加完整的反馈。体育课外评价促使学生不仅关注体育课堂的学习情况,更加关注课外体育的学习、应用情况。这种基于体育大课程观的概念,较好地体现了体育课程评价内容的完整性,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体育课外学习、应用情况。

2.保持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延续性

教师进行课外体育学习评价必然会产生评价结果,这个结果的合理使用,将对学生的课外体育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一旦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了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反馈,将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课外体育的参与质量和行为。通过体育课外评价结果的合理反馈,学生体育学习和应用产生了必然的延续性,同时这种延续性将对学生体育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情况产生良性循环。

3.促进体育课程师生交流的连贯性

《课标》建议体育教师可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评价,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习评价的效果。但是这种师生交流也仅限于课堂教学,个人认为还是略显单薄。须知文化科目教师不仅课堂有学习评价,学期中、末有学习评价,更有课内外作业“面批面改”的评价等等。因此,体育课外评价概念的提出,能够较好地保持师生之间的体育课外交流,延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这种连贯性,能够使师生交流走向全天候。

三、体育课外评价实施建议

美国学者艾斯纳将美学鉴赏的观念引入教学评定领域,主张用艺术鉴赏的方法、 态度和品质来看待教育评价问题,鉴别学生的精妙、复杂及重要特质和细节的感觉、 体悟和洞察的过程,即教育鉴赏。体育课外评价需要借鉴该理念实施,体育教师在践行体育课外评价时主要有这样几个建议。

1.体育课外评价无大小之分

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学习和应用进行评价时,无论是学生在大课间广播操的认真操练、跑操中的坚定与坚持,还是运动技能的突然掌握或应用、运动中的尊重与合作,都是体育课外评价的关注点。哪怕是极微小的一个闪光点,都要以欣赏的眼光观察、关注学生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呈现,并予以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评价。 这些随机的课程学习评价,将会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应用产生积极的作用。

2.体育课外评价不受时间、地域之限

我们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学习和应用进行评价时,要打破时间、地域的束缚,无论是大课间学生的跑操,还是课外体育活动课的运动参与,抑或是学校体育竞赛中的技能、社会适应方面的表现, 都要给予关注。可以利用课间的偶遇或约谈,抑或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或者是体育课堂予以反馈。这样的反馈不仅是学科能力的点评,更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种师生学科学习情况的互动,能对学生体育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

3.体育课外评价需与课堂评价结合

评价的终极目标是对学习的反馈与激励,体育课外评价也不例外。因此,体育课外评价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要与课堂评价结合。前文述及的学生或大或小、课外活动内外、偶遇或有意当然也能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某些表现、某项运动技能使用、 体育行为予以点评,不仅会对当事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对班级其他学生的课外体育有明显的激励、促进作用。必要时,将学生体育课外评价列入学生阶段成绩评定中,产生的激励、促进作用将更加明显。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9

一、当前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三年来, 我们看到了突然之间变得异常活跃和快乐的体育课堂,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才能体现课改的精神, 怎样才能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怎样才能把运动技术和增进健康统一起来。这些都涉及到一个问题, 就是怎样检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效果, 也就是如何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评什么、怎么评关系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目前, 从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来看, 我国当前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工作还不完善, 甚至还有很多困惑, 存在着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仍需转变。

“为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为健康第一”而评价的理念, 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大多数一线体育教师的实践活动。

2. 学生学习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

学校还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测评仍是个难题, 尤其是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 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性手段。

3. 不能全面反映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的效果。

不能很好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 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 影响了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

4. 评价内容体系越来越繁杂。

出现评价有过分追求完备的倾向, 以至评价方案越来越细, 繁琐的指标过多, 使人对评价望而生畏, 厌烦评价及不愿意评价。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方案

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体系还需不断完善, 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还需不断研究。现在我们看一张深圳西乡中学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前用的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统分表 (如表1) 。

从表1中可看出, 体育课程改革以前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为:学生体育最后成绩=运动技能 (70%) +体育基础知识 (20%) +出勤与表现 (10%) 。这是传统体育课程终结性评价, 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简单便捷, 也很适合教师操作, 但不算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在实施课程改革后,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没有作统一规定,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去探索。本人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 设计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方案, 谨供大家参考。方案主要包括情感态度评价、学生技术技能学习评价、学生体育知识评价 (如表2、表3、表4) 三个方面。

以上评价方案的具体程序根据实际情况操作, 根据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从中可以看出, 课程改革后学生的综合成绩是将情感态度评价得分 (等级评分要换算为分值) 与技术技能评价得分等内容进行综合统计, 以计算学生的最后量化得分或等级评分。

综合成绩计算方式:最后成绩=情感态度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技术技能 (教师评价) +知识认知 (教师评价+自我评价) +体质健康 (教师评价) 。

三、小结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上一阶段的终结, 又是下一阶段的起点, 评价理念直接决定着体育教学的行为和体育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课程标准》提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它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为免束缚教师的思想和创造性, 《课程标准》中也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没有一个绝对完善、适合一切对象的评价体系。因此, 教学一线老师要因地制宜, 制定适合实际的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10

一、问题思考

(一) 何谓体育课成绩评价

所谓体育课成绩评价, 从本质上讲是评定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所产生哪些方面价值的简称, 形成了哪些方面价值的判断活动, 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定。体育课成绩评价是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在体育课堂学练中, 在全面观察、系统检查、具体测试、多种方式评价基础上, 通过定量与定性整合分析, 对学生学期、学年、学段体育课成绩的最终判定与评价。

(二) 体育课成绩评价作用

通过认真研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1] (以下简称《课标》) 中提出评价五大条和具体14条建议与我国60多年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嬗变, 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实证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反思, 深深感悟到做好学期、学年、学段体育课成绩评价工作有特殊作用 (见图1) 。

二、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嬗变简析

我国中小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经历了学习实践、探索充实、改革创新、稳步发展阶段。研究体育课成绩评价嬗变过程, 是研究继承、创新、发展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最好方式 (见表1) 。

三、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实证操作

《课标》[1]中提出: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五个方面。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践及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提出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实践操作途径。

(一) 系统设计学段、学年、学期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方案

1.高中学段、学年、学期 (高一、二、三年级) 学生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方案 (见表2)

2.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要达到最优化效果, 需要长期累积性对每个环节进行高质量评价, 更强调在学期、学年、学段评价中,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因此, 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宏观上位学段、中观中位学年、微观下位学期一体化整体评价思考体系, 才能全面系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目标地逐步实现《课标》中提出的评价要求。

3.学生体育课成绩评定要克服盲目性、随意性评价行为。比如, 每单元、每课时教学与部分阶段学习脱节;学期和学年评价脱离;学年和学段评价脱钩, 没有相互联系的评价等现象和问题。

(二) 科学合理设计分配小学与初中四个学习方面、高中五个学习方面评分标准权重比例, 是完成好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关键

1.设计小学与初中四个学习方面评分标准权重比例 (见表3)

2.设计高中五个学习方面评分标准权重比例 (见表4)

根据教学实证经验, 依据小学与初中四个学习方面、高中五个学习方面评分标准细则, 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为了有意识地在不同阶段促进学生“特殊性基础技能”学习提高, 某些身体素质“敏感期”的发展, 提出了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四个学习水平方面权重比例;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五个学习水平方面权重比例, 对学生进行运动项目内容测试和考试评价。

(三) 精心策划教材内容测试定性评价标准

1.从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定性评价。比如, 可发给学生激励条, 鼓励学生上好体育课。激励条示例: (1) 你今天上课特别认真积极, 跑的技术有明显进步, 希望保持; (2) 你今天上课有显著进步, 在双杠练习中能主动帮助学生, 在小组练习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老师最喜欢严格要求自己和不断进步的学生; (3) 你有很大提高, 这节课能非常投入地参与锻炼, 是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好学生, 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从学生参与不同运动项目技评测试中所完成动作质量的优劣给予准确定性评定。示例: (1) 你今天做“头手倒立”这一技巧动作非常规范、特别优美, 是全班学习的榜样; (2) 你完成整套健美操动作正确到位、协调熟练, 这是你平时刻苦练习的结果, 相信你能坚持下去; (3) 你是全班跳短绳速度最快、技术最好的学生, 希望你在思维中学练, 老师想早日再看到你能掌握新的跳短绳技术, 加油!

3.教师精心策划多条定性评价语言, 课前打印成激励条, 慎重发给上课特别积极认真、自觉主动、刻苦学练的学生, 并将学生一学期所收到教师的激励条数量多少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分要素之一。

(四) 按国家对学生在体育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考核内容

1.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测试内容 (示例, 见表5)

2.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测试内容选择依据

(1) 小学以发展基础动作、基本技术和人们自然动作为主;适当选择田径、体操、武术、球类部分内容;穿插发展五项身体素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编入; (2) 初中与高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教材内容为主, 选择发展七项身体素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编入, 结合选项模块专项要求编入。

(五) 体育课成绩考评十注意

通过多年体育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提出,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体育课成绩考评20字口诀:“内容要全, 考评要严, 评价要准, 方法要当, 效果要好。”注意克服不重视、不认真、不规范, 随意性、凭印象、马虎不敬业等考评现象。教师要牢记体育课成绩考评10点要求。

1.全面细致制定好学段、学年、学期考评项目内容、标准、时间。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务必要告诉学生一学期考几个项目、第几周考, 使学生对本学期的考评内容、标准、时间全面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激发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自行安排练习。考试前1~4周向学生再次宣布, 让学生认真准备。

2.教师要严格按制定考评项目与时间执行, 绝不能随心所欲、勿忙上阵。假如教师在上体育课前突然向学生宣布本节课要测试长跑项目, 而且又在上节体育课没有通知学生的情况下, 由于学生无任何准备, 这样勉强应试不仅达不到考评目的, 还会损伤身体、影响平时学练成绩, 会对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造成极大压力, 会使学生产生怨声载道情绪。

3.在每项考评前, 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规则, 熟悉掌握考评操作方法, 严格按考评规则操作。防止没有任何规则要求的考评, 例如在铅球考试中就不能不在投掷圈、不通过圆心丈量成绩;跳远考试就应有固定起跳线, 不能在哪儿起跳就在哪儿丈量成绩;长跑考试就不能绕近路、学生之间互相拉着跑等现象。通过不同项目考评, 对学生正确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规范体育知识教育, 为学练好知识、技能打好基础。

4.考评前教师要根据考试项目内容要求, 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如, 画好场地, 检查准备好器材, 防止课前准备不足、时间仓促以致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如, 短跑考评时距离丈量不准, 体操器械不安全等差错。

5.出现某一项内容补考的学生, 教师要按要求严格把关、亲自测试, 测试时最好有班级体育委员或组长在场, 防止降低评分标准, 掺有“水分”。

6.体操、球类、武术、田径、健美操等项目技能评定, 为了客观真实反映学生水平、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及早向学生宣布考评细则与操作方法, 标准尺度要前后一致, 避免凭印象评分。

7.适当穿插体育理论知识考评内容, 理论知识考评内容要简单实用、方法要多样, 目的是能指导学生科学参加锻炼, 通过理论考评使学生形成重视学习理论意识和氛围, 建立良好的理论知识考评制度。

8.每学期考评结束后, 教师要对照课前向学生宣布的标准查分, 加分时要仔细, 预防出现错误造成评分失真, 影响学练情趣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9.考评组织要严密, 防止考评经验不足而造成混乱。例如, 防止在长跑考评中每一组考试人数较多、又没有记录成绩的好方法, 从而容易造成登记成绩时张冠李戴错误以及因组织不当出现考试伤害事故。

10.结合《课标》提出的评价理念与要求, 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与体质状况、进步发展幅度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引领下, 注重在每学期评价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运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 促进评价方式改革。

(六) 选择体育课考试内容, 要充分体现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评什么

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考试评价, 要避免出现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反复教、多次练的内容最终反而不考试现象;而平时根本没教、没练内容反而出现在体育课堂中考试的现象。这是典型的“教考分离, 教考脱节”问题。这种考试内容选择方式严重违背了体育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大大打击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情感。由此, 根据体育学科性质特点, 提出在学生选择体育课考评内容中, 一定要严格体现教什么内容就考什么内容, 考什么内容就评价什么内容的“教考评”一体化思想。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认真刻苦地学练。

(七) 多样评价相结合, 教师起主导评价

1.运用多种、多元评价结合进行体育课成绩考评是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发展方向。这种评价是主观评价占主导, 如, 运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其他任课教师评价, 主要目的让全体学生明确评价意义, 提高评价认识, 了解并熟悉评价方法、端正评价态度, 提倡个个参与评价的意识, 提高人人参与评价的水平与能力。

2.无论运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每学期可以选择其中2~3项方式变化运用。如一学期选择评价方式过多, 会显得“繁难多杂”, 还会过多加重体育教师工作负担量, 这种评价方式难以长期坚持。

3.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 教师应当始终起主导评价作用。教师应当根据规定的测试内容, 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地评定学生成绩。如果按照体育课成绩百分比计算, 各种各样多元主观评价成绩最多占20%~30%, 而教师运用客观评价成绩占70%~80%。不同学校校风、班风、学风对多元主观评价和教师客观评价比例可做调整。

(八) 创造激励学生上好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方式

1.判定学期、学年、学段学生体育课成绩时, 不应单一模糊不清, 更不应宽泛不细致, 克服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 小学、初中只有四个级别 (优、良、及格、不及格) 或高中四个级别 (A、B、C、D) , 实际操作中只有两个级别 (A、B) 的现象。上述体育课成绩评价方式明显马虎不严谨、随意草率、不科学、不全面, 更是不负责的评价行为, 必须改进提高。

2.在判定学生最后学期、学年、学段体育课总成绩时, 应当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评语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方式整合运用到最终评价中, 以利于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学生体育课成绩整合评价示例 (见表6)

3.表6反映出四个级别, 四位学生真实的体育课成绩, 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级别中, 增加分数成绩和闪光点关注点, 如果只用一种等级评价方式是达不到体育课成绩评价最佳效果的。

(九) 体育课成绩评价要简练实用利于操作

1.创新初中学生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表 (初三年级) (见表7)

2.由于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的评分标准权重不同, 因此各年级评分标准内容的权重分配应是不一样的。如初三年级运动参与占10%, 运动技能占30%, 身体健康占40%,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占20%。

3.采用定量评价标准测试内容。 (1) 必学项目与选学项目动作技能; (2) 身体素质内容; (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 (4) 知识与技能技评项目。

4.表7学生体育成绩计算方式是: (1) 依据评价内容与评分标准, 根据学生实际上课情况在空格栏内打“√”, 打“√”栏内有六项标准是定性定量评价; (2) 在10个空格内打“√”得出每项成绩, 把每项得分累计, 在总评价中用分数显示; (3) 闪光点与关注点写得要简明有特点。见表7操作示例。

5.表7可以作为学生每学期体育课成绩单发给学生。

(十) 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课成绩评价功能

1.学生学期、学年、学段体育课成绩应及时地在班级、年级或校级公布。这样有三个作用, 一是公开每位学生体育成绩, 可使师生互相约束监督, 真实反映体育成绩;二是防止个别班主任任意改动没有达到三好生评比标准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三是使学生明白自己体育课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 知道自己优势运动项目与弱项差项, 明确努力目标, 形成上好体育课的氛围。

2.召开家长与学生体育会议, 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课成绩评价功能, 宣传上好体育课的意义、作用, 提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与不同年级应达成的体育锻炼目标, 公布学期体育课测试项目与内容及各项成绩的班级记录和小组平均成绩, 同时发放体育课成绩单, 引起学生与家长高度重视。

四、案例示例——小学六年级武术“五步拳”的教学“过程性评价”案例

(一) 本案例教学背景、上课地点、时间、上课学校、年级、班级人数、上课内容简介、本课选择教学内容思考、运用教学方法 (省略) 。

(二) 案例操作过程 (本单元共四课时, 本课为第三课时) 。

1.教学常规:1~2分钟 (省略) 。

2.本课引入:2~3分钟。 (1) 教师提问:强化复习“五步拳”练习的三点基本要求是什么? (2) 学生回答:第一, 步型;第二, 功架;第三, 手型。 (3) 教师归纳:第一, 弓、马、仆、歇、虚五种步型准确到位、功架工整;第二, 五步拳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第三, 在动作准确的基础上熟练完成整套动作。

3.准备活动8分钟, 实练5分钟 (省略) 。

4.主教材强化复习“五步拳”26分钟、实练15分钟。

(1) 全班集体复习“五步拳”5遍: (1) 四列横队。教师在前背面示范领做喊“动作名称与口令”, 学生模仿纠正每个动作; (2) 四列横队。教师在前背面示范领做喊“口令”, 学生模仿纠正每个动作; (3) 四列横队。教师在前背面示范领做, 学生喊“动作名称与口令”并模仿纠正每个动作; (4) 四列横队。教师在前镜面示范领做, 学生喊“口令”并模仿纠正每个动作; (5) 四列横队。教师喊“口令”, 学生模仿纠正每个动作。

(2) 分四小组强化复习“五步拳”10~12遍: (1) 按照教师提出的三点基本要求, 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学生练习 (强化动作练习的三点基本要求省略) ; (2) 教师从第1至第4组对每位学生进行检查辅导并纠正动作; (3) 认真观察发现各组中达到“五步拳”三点要求的好学生; (4) 小组练习时再要求分成两人一组, 互相帮助练习并纠错。

(3) 分四小组汇报展示1~2遍, 教师集体再强化动作练习的三点基本要求。

(4) 集体复习4遍: (1) 四列横队。教师在前镜面示范领做喊“口令”强化练习; (2) 四列横队。教师在前喊“口令”, 学生呼号 (“哈!”) 强化动作练习; (3) 四列横队。教师在前喊“预备—1、2、3为开始口令”, 学生自己独立完整练习, 教师继续过程性评价; (4) 四列横队。教师在前喊“预备—1、2、3为开始口令”, 学生自己独立再完整练习一遍, 教师继续对练习中学生掌握“五步拳”的情况做过程性评价。

5.评价方法

(1) 针对教师归纳“五步拳”练习的三点基本要求:第一, 弓、马、仆、歇、虚五种步型准确到位、功架工整;第二, “五步拳”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第三, 在动作准确的基础上熟练完成整套“五步拳”动作, 进行评价。

(2) 评价中既注意对每名学生练习评价, 也兼顾小组评价, 更突出掌握“五步拳”动作质量, 完成整体教学目标评价。

6.本案例反思

(1) 通过本节课武术“五步拳”的教学方法变化, 重点突出集体练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分小组之间的过程性评价;两人相互之间的过程性评价;再集体强化复习和练习中的过程性评价, 使全体学生达到本节课教师提出的“五步拳”练习的三点基本要求。

(2) 全体学生每练习一次, 教师就给予及时性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的一些不规范动作得到及时地纠正与改进, 这样“五步拳”动作做得更熟练更优美了, 学生参与练习武术“五步拳”的兴趣更浓了, 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 运用及时性过程性评价的水平与能力是上好武术教学课的重要基础,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要掌握运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真本领, 才能真正达成学习目标。

(4) 由于本节课教师始终运用及时性过程性评价方法, 使得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一起交流学习, 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 增进了情感, 师生关系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得到空前的扩展。

(5) 这种边练习、边指导、边纠正的武术学练方式, 彻底打破了陈旧落后的传授性教学式和训练式教学方法, 非常适合小学年龄阶段的教学练, 更是武术“五步拳”教学方法的创新, 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6) 本课运用场地简单、美观、实用性强, 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五、结语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多样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 多元的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 是构成科学的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的主体元素。在当今体育课成绩评价中, 一定要克服体育课成绩评价“新八股”现象, 即:第一, 重主要运动项目锻炼内容评价, 轻情意态度, 全面锻炼内容的评价;第二, 重基于外在标准的观测者评价, 轻基本体育学科内涵潜能发展的评价;第三, 重定量取向评价, 轻描述定性取向评价;第四, 重教学过程的一般视点评价, 轻基于体育学科固有特殊性标准的自我评价;第五, 重个人层面评价, 轻集体层面评价;第六, 重教师评价, 轻学生评价;第七, 重单一评价, 轻综合学习能力评价;第八, 重终结性评价, 轻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向着规范、准确、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方向发展。

没有中小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是一个不完整的体育课堂教学。尽快研究构建科学正确、系统完整、创新创造, 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小学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 应是我们共同探索前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嵇明海.有效教学——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11

高中运动技能学习评价2012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研究的热情同时被唤起,其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小学体育课学习评价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其中,关于运动技能的评价是其他三方面评价的载体,是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方面着手,对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进行研究。

一、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主体通过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期望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出发点,掌舵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研究及评价活动的方向。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教育的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根据该理论,结合高中体育课程评价要求,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有四点:

(一)了解高中体育课程评价水平目标设置

评价水平目标即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和表现所达到的学习目标程度,主要包含两级目标:水平五和水平六。水平五指的是高中三个学段中普遍要求达到的目标水平,既是基础水平目标,也是最低的标准要求;而水平六指的是在完成水平五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为促进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获取技能而设立的一个高级别的发展目标。

(二)了解水平目标指向的内容,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案实施

每个水平分目标下,有多条指向的内容供教师们进行实践的参考。如:“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分目标下,“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是其指向内容,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时,应该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并建立与指向内容相适应的可在实践中应用的评价方案。

(三)及时发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改进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解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在态度、体能、技能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真正成为实现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催化剂”。

(四)努力为学生搭建能力和个性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展示自己运动技能学习方面长处,获得大家的认可。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正向体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失败的体验中,发现不足,激发学习潜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二、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方法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作用和实践的不同,分为三类: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高中学段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三种评价方法的适时应用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一)诊断性评价的应用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如学习篮球变向运球前的学生是否具有熟练的原地运球技术?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诊断性评价既可以对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良原因进行了解,也可以为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制订学习方案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自尊心的体现较为敏感,教师们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切忌给学生“贴标签”,主观地将“差生”的成绩要求降低,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们能够进行目标一致又有针对性的运动技能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的应用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的动态发展,及时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程度,进而反馈、调整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其切忌仅局限于判断优劣和选拔少数优秀学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潜质,对教师和学生给予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的应用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某一相对完整的学习阶段(单元、学期)结束后,对整个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教学的结果,是针对最终的学习成果做出成绩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终结性评价,不仅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针对某一单项技能学习结束时也会安排相应的终结性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如在高中篮球选项课的学习中,原地肩上投篮或传接球上篮的学习结束后,都可以安排一个小单元模式的终结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终结性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较为稳定的成绩,切忌不可以某次偶然性的评价结果或以某一单一的描述性术语就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成绩给予武断评判。

三、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体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判断过程,其评价主体的选择是高中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某種程度上决定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效果的优劣。在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要善于运用以学生、教师及家长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一)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运动技能学习中学生主体评价就是要改变了以往忽视学生的作用、过分强调教师评价权利的错误做法,转而确立和强调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评价也称学生主体的评价,包含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是由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其自我或他人的学习评价能力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学生评价是在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运动知识与技能,并对自身有了主动的认识,将评价转化为提高学习的效果的动力。

(二)积极发挥教师主体的评价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评价是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和目标达成度,结合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成绩进行的综合评定。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了解更为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指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体评价要结合学生评价,不能以“一言堂”的权威态度进行评价,要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全面的评价信息,摒弃因个人成见或以往评价结果造成的片面影响,以事实为评价依据,客观、合理和公正评价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三)善于运用其他主体评价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不仅有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让“校外”人士参与,如家长、社区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校外”作用,以新的视角或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帮助学校对学生多方位的评价检测,增加了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习惯,激发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敏感的成长期。身心的健康发育和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使他们初具一定的运动能力,且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他们却欠缺对自身运动能力的了解与掌控。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在合理、科学的学习评价的引导下,才能为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扫除障碍,助于获得良好的体育课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体育与健康的新评价 篇12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业成绩评价现状,分析与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已不能全面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改革目前只注重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和发展性评价的现状,建立起评价主体的多向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业成绩,使评价成为中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1.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评价内容单一,而且评价方法也较单调,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对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大多只限在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忽视了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1.1 评价内容单一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从技术、技能70%,出勤及平时表现10%,以及体育理论知识20%三方面进行评价(详见表1)。对中学生技术、技能的评定以考核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对中学生心理、情感、学习态度、体育意识、锻炼能力、习惯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也很少评价。依据中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而评定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测试只凭一张试卷评定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不能有效地反映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与了解情况。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导致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的严重脱节,使中学生只追求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1.2 评价方法单调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评价形式主要采用一般性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现行的一般性评价是以统一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全体中学生,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忽视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及中学生“平等享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它只要求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中学生的成绩完全靠教师的秒表、皮尺来决定。教师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一种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时,中学生只与教师制定的标准相比较,不进行相互比较,一切都由教师决定。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因而很容易失去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中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作用不大。

2. 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评价,还要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与态度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法。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体育学科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发展趋向,笔者设计出以下评价模式(详见表2)。

2.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学业的评价应根据新的健康理念及结合体育的特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入手,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详见表2)。

2.2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力求真实全面地评价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行为表现及进步情况,应具有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

2.2.1 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

对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定量评价,把握综合评价及可操作性原则,注意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在项目的选择上,以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典型的项目为主,但要注意给中学生在同一项群中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并把中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发展也纳入评价的范畴。

2.2.1. 1 体能评价的方法。

体能评价主要评定中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在以往的测定中往往用二表(秒表和评分表)一尺进行终结性评价。但这种评定方法过于简单、内容单一,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出中学生体能状况。例如测试男生臂力的方法(引体向上),体重50公斤的中学生绝对优于体重75公斤中学生,但如果举相同的重物,后者的优势就会很明显,那么到底谁的臂力大呢?体能测试与评价应当使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起始班在学期开始测试50米、立定跳远、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及肺活量等数据作为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非起始班则用上学期的成绩作为本学期的体能基础数据;2) 期中或期末再测上述数据,依据《中学生健康标准》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绝对评价;3)依据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进行对照评价,即取得进步幅度的相对评价;4)体能总分=体能测试分(绝对评价)+进步分(相对评价)。

2.2.1. 2 技能评价的方法。

技能评价容易操作,但要避免技能评定竞技化。例如:单杠支撑前后摆动,只要中学生掌握了直臂顶肩,以肩为轴前后摆动,表明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技术要领,应能拿到该项目的基本分,至于他的腿直不直,幅度有多大,便可归于艺术分。如果满分为10分,基本分占8分,艺术分仅占2分,这样大多数中学生就能顺利通过,并感受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技能评定的项目可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本校教材中选取。教师应在其中选取多个项目,学生再从中选择几个项目作为技能评定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 中学生认识与知识的评价方法。

2.2.2. 1 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卷面测试一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短文写作、提问、讨论、口头演说、角色扮演、健康测试等方法让中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内外所获得的科学锻炼方法、自我保护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等。

2.2.2. 2 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

采用建立中学生健康档案袋的方法,档案袋中记录中学生定期体检的结果,包括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疾病状况等原始记录,以及中学生日常病假考勤的情况,要将中学生的体育达标与体检的身体指标相结合。同时将中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生理健康状况也纳入身体素质的评价中。

2.2.3 对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

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具体可按照主体的不同来确定评价的方法。

2.2.3. 1 教师评价。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相对复杂,不同于体能和技能评价,它具有即时性和隐现性,需要教师平时对每个中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积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具体做法:通过访谈,了解中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建立中学生课堂行为、态度记录表,此表主要记录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录可由体育委员和各组组长负责,如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等。教师主要负责记录隐性的情意表现,如意志、合作与竞争意识等。教师要及时捕捉中学生各种隐性情感的表露,为此课后要做好小结,及时追忆并记录中学生个体的情绪、情感表现等。

2.2.3. 2 学生自评。

中学生自己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态度、常规的执行情况的评定,可通过建立独立锻炼日志(包括健身计划与锻炼效果的自我评定)、能力展示、口头演说、反思记录等方法。

2.2.3. 3 同伴评价法。

在自评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评定,有建立小组学习档案、相互观察、记录进步、分组讨论、投票表决等方法。

最后,教师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收集的资料对中学生进行评定。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对体育认识及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相互评价等方法,要充分体现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体育能力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等,以达到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从而促进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4]姚蕾等.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1) .

上一篇:智慧型教育者下一篇:蒸汽热力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