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2024-10-19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共12篇)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某军事院校指挥类专业和某工程类院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学员, 共计300名, 其中男生160人, 女生140人。

在阅读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 列出相关的调查题。为了使调查能够反映不同阶段的军校学员体育锻炼的状况, 本次调查分别对大一学员共2个班级、大二学员共3个班级、大三学员共3个班级的学员进行了调查。由于大四学员正处于写作论文阶段, 此次大四学员不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6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92%。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军校学员体育动机

军校学员体育动机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 学员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 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军校学员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 军校体育才能得到存在和发展。为了了解军校学员对高校体育的动机, 对军校学员采用了问卷进行了调查, 各项目可以复选。

从调查的结果看, 军校学员对体育的动机首先是强身健体, 其占比例很大, 达到了94.2%, 说明军校学员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而为了体育成绩的比例占了21.7%, 但多数军校学员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不够, 并没有意识到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而只是将体育运动作为应对军事考核的比例占了80%。新大纲军校体育改革后, 军校学员对体育的动机由为了考试成绩而变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兴趣爱好, 这说明体育淡化了学员的达标考试, 更加重视学员的自我选择。自我营造是今后军校学员体育发展的主线条。

2.2 周锻炼次数及锻炼时间

为了了解军校学员每周锻炼的次数及锻炼时间, 设计了调查表。

其结果是:每次锻炼120 min以上的人不到5%, 男生锻炼60~120min的人所占比例明显高出女生。锻炼30~60min的比例最高, 两者合计占46.3%, 锻炼时间不足30 min的人中女生也占到18.9%。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女生的锻炼时间总体上少于男生。女生不超过60min者占女生总人数的85%, 而男生不超过60min者只占男生总人数的67%。

一般根据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每次适宜的锻炼时间, 国际标准为每次锻炼时间是30min, 我国也是30min, 而根据我国状况推导认为每次锻炼时间下限为20 min最适宜困。要取得一定锻炼效益每次锻炼时间至少在20~30min。在体育锻炼增强心脏功能研究方面也有研究报导:要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 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20min, 且在20~60min耐力项目比较适宜, 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刺激较充分, 易提高心肺耐力水平, 且不易引起关节损伤。2.3每次运动强度

为了了解军校学员运动强度与体制的关系, 将按体质“强”、“中”、“弱”分三个组分别调查。将平时体育成绩优秀的学员定为“强”, 成绩一般的为“中”, 成绩较差的或者不合格的为“弱”。

从对被调查学员每次活动强度来看, 12.1%的同学感觉非常累, 48.4%的学员感觉比较累, 33.8%的学员感觉不太累, 5.6%的学员没感觉。一般认为运动强度小于50%的没有锻炼效果, 大于80%属于大强度, 锻炼时感觉非常累的锻炼强度往往大于80%, 锻炼强度在50%~80%之间会感觉比较累, 感觉不太累或没感觉的大致都在50%以下的强度。锻炼时运动强度适宜范围是不应超过最大强度的80%和低于50%, 一般在60%~70%之间。适宜的锻炼强度应基本在与自身锻炼状况相适宜的负荷强度即达到有效锻炼强度。

从强、中、弱三类学员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 锻炼时经常只维持在50%以下的强度者, 体质健康强的学员占37.4%[注: (19.1+40.2+3.4+12.1) /2=37.4], 弱类占43.8%,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呈现出体质健康水平越低体育锻炼强度越小的趋势。从性别上看, 50%锻炼强度以下者, 女生占46.5%, 男生占29.8%,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可以认为, 女生锻炼强度太小, 也是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军校学员生理指标

为了调查军校学员体育行为习惯对身体的生理指标的影响, 对某军事学院的“学员生理测量表”进行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 大三的肺活量平均值达到了3800, 而大二为3100, 大一则是2900, 这些级别的心率差异也比较大。从数据上看, 平时经常锻炼的学员比平时锻炼的比较少或者是不锻炼的同学的生理指标高。

为了调查军校学员体育行为习惯对身体的生理指标的影响, 对他们肺活量 (也称肺通气量) 及运动后心率的变化进行了测试。此项调查学员共计80人, 分为A、B两组, 各40人。其中:A组:每周锻炼次数在5次以上, 且每次时间在60 min以上。B组:每周锻炼次数在2次以下或者基本不锻炼, 且每次时间在60 min以下。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篇2

课型:理论

课时:1

教学内容:健康在心理

教学任务:1、初步学习、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2、确立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稍微进了一步,但依然不够完整,今天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健康的话题: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中保持健全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

l 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

l 心理健康所共有的特点(包括的内容)

1、 自我控制的能力

2、 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

3、 保持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

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同样,如果心情不好,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

四、心理健康测试

五、如何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家庭、学校、社会与人的交往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正确地理解对方,并建立起协调融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要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碰到的挫折与失败,做到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要建立正常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与学习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努力克服一切不良行为,积极持久地坚持健康锻炼和各种有意的文化娱乐活动

六、课后作业:

1、什么叫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内容?

2、怎样才能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七、总结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篇3

关键词:体育生活方式;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21-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家坝中学509名中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生活方式的大量论文、资料、专家专著等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本次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6.8%,经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可以满足本次相关的研究需要。

(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资料的整合得出相关结论并且分析其内外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对策。

(4)数据统计法。利用Excel 2010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撰写论文提供准确数据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金家坝中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情况

表1显示,在研究的387个对象当中,具有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中学生所占的人数比例并不高,从而说明金家坝中学的学生具备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情况并不乐观。

2.中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生活方式下身体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

2.符合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中学生组命名为甲组,反之为乙组。

根据《国家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分,区别等级。从调查数据对比可得出以下规律:(1)根据表2数据可以知道,甲组中的任意指标都远超乙组。(2)从表3可知,这两组研究对象中,体质方面也具有差别。从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拥有优良体育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组优于另一组。

3.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对自我性格评价优良情况方面甲组略高,而对自身人际关系评价优良的情况甲组明显高于另一组。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甲组里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引导,而且大部分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团体竞技类运动项目,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社会关系、人际网络,因而对自身的人际关系的评价优良,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在不良情绪出现频率的情况对比下,甲组也明显比另一组乐观。

4.金家坝中学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调查

表6显示,金家坝中学严格按照了教育部门规定,应该说学生有充分的体育活动时间,但在实际调查中中学生有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人并不多。在调查中还发现,虽然学生活动时间较多,但对于紧张的学习和中考的压力下,很多学生还是选择在体育活动时间进行学习,在活动课的时候选择自习,在周末休息的时候进行补习。又因中考的压力,在每周固定的三节体育课中,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并不多,更多的是采用枯燥的体能训练加强提高学生的体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研究表明,具有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中学生更具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形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通过大力推广竞技类运动项目有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最后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同时研究中发现,当今的应试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一个因素。正确培养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对中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有利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2.建议

(1)加强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中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达到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中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①在中学生公共体育或者专业体育课程中,要科学结合现代体育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兴趣、体育动机意识,端正学生的体育态度。②在学校大力推广竞技类运动项目的比赛。竞技类运动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原始竞争性,使其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中去,更应在体育课程中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体制,从中使学生在执行体育行为的过程中,对体育项目产生直接兴趣,从而产生间接兴趣,继而变为一个稳定的体育倾向,在一方面促进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促进了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稳定,达到增强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

(2)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建设力度。

根据中学生所处运动环境和特征现状制定相应措施:①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从而加强学生对机能的掌握水平,让学生可以自行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对他人进行体育锻炼指导。②加大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利用投入资金增加体育设备,改善和维护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以求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③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安排以及种类。

(3)开设体育处方课程,促进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根据由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健康促进研究所主任林格教授所提出的“PRECEDE—PROCEED”(诊断——执行)模式,对学校开设关于如何设计体育处方的课程。“PRECEDE—PROCEED”模式的特点是从“结果人手”,用演绎的方式进行思考,先问“为什么”要开展健康促进,再到提出,“如何”开展健康促进计划。另外,必须在设计干预计划前对产生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做出诊断,从而制定出规划目标和评价标准,并在计划执行与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等手段,[2]根据学生的运动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处方。开设这个课程,不但可以给予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处方,让学生促进身体健康,也使学生学习到设计体育处方的方法,大力促使了广大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PRECEDE—PROCEED”模式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步骤,有利于促进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恺宪.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探讨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2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状况,体育锻炼,体育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所以健康包涵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1]。21世纪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能。大学生随着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的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能够对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1]。随着现代健康观的建立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均获得蓬勃发展,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群体生活的特点,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学校必须全面进行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促进。在学校健康促进中,体育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要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锻炼在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干预学生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疾病,从而满足“健康促进”的要求。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和体育健康促进的途径来达到健康的满足。

1 大学生健康状况现状调查

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忽视。长期超负荷学习和工作的大学生、中青年脑力劳动者,中枢神经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不注重心理调整和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将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内分泌功能紊乱,易产生身心疾病,最终降低学习及工作效率,提前走向衰老。据学生健康调研显示:体能素质下降较快,2009年与2005年比,我国大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均有所下降。由于体质下降,肺活量指数也随之降低,2009年与2005年相比,18岁左右的学生中有75%的下降幅度在17~90 ml,19~22岁大学生的情况与中学生情况基本相同,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2005年比较亦呈下降趋势。由于生活营养条件的改善,肥胖学生在不断增多,2009年与2005年相比,18岁左右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由5.9%增至10.1%,女生由3%增至4.9%;农村男生由1.6%增至3.7%;女生由1.2%增至2.4%。由于忙于学习,缺少体育锻炼,近视眼高居不下,大学生的近视率为73.01%。据对甘肃某大学化工专业本科生一个班的调查,入学初,全班33人只有5人戴眼镜,到四年级毕业时,全班已戴近视眼镜者20人,难怪有人说:中国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却又戴上了眼镜王国的桂冠。青春如金,青春宝贵。人生正值好年华,精力旺盛,这会给不少青年大学生们一个错觉:即病不倒,垮不了,现在学习最重要,不练身体也无妨。况且,有太多东西要学,有太多工作要做,而依仗青春活力,年轻人往往过多地消耗体力,忽略了体育锻炼。他们有现代人的文化素养,有现代人的成就,但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和保健策略。

2 大学生的生理健康与体育锻炼

生理健康的定义有多种,生物学健康观强调“无疾即是健康”。在医学上,健康是相对与疾病提出的,而疾病是对根据已确定的常规的偏离来判断的。如果一个个体的身体从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没有缺陷,同时也没有种种负性影响,如情绪上的负担或危险因素的堆积等,应被认为是健康的。

2.1 大学生的生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现代文明病的高发人群,其脑力劳动强度大,相对的体力劳动少。同时电脑的使用频繁,这些都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发生。但生理健康方面与以往相比有相当大程度的提高,这与当今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出现了营养过剩,最后导致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老年人群才有的疾病。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由于面对毕业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忽略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文化专业上面,而缺少应有的体育锻炼。

2.2.1 男女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差异

由于女生的社会要求是文静、少动,所以她们的生活环境就是相对的安静,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相对比较差。加上女性所特有的生理因素,是她们不能也不愿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是,男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能够由于好玩而去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2.2.2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异

农村学生由于其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从小都要帮助家庭作一些农活,在作农活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必要的身体锻炼,这样就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由于农村家庭父母没有扼杀孩子玩的天性,使得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游戏和玩耍。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们,他们的玩耍时间就相对的少了,在中学时期繁重的学习压力,同学间成绩的压力,加上父母对他们过多的期望,使得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被课后作业和业余补习班辅导班所占用。在没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下,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2.3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

2.3.1 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主要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来实现的,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理念来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先导,健康促进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

健康促进不以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先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向健康促进发展的话,那么其作用就极大地受限。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作为促进干预的重要实施领域,通过各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改善学校社会环境,增进社区关系,但学校必须完善体育健康政策,改善体育物质环境,增强学生的个人健康技能,所以,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双向互动的[2]。

2.3.2 体育锻炼通过机体能量的消耗,促进了新陈代谢,从而使机体重新获得了能量。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强度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在剧烈的大强度活动中,机体所消耗的是糖原,如肌糖原(无氧运动);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机体所消耗的脂肪等机体所储藏的能量,这种锻炼能够使人体得到彻底的减肥效果,消耗脂肪可以使人变得健美。在体育运动当中可以抵抗各种病毒,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可有效降低血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提高骨密度。有助于许多慢性躯体性和心理性疾病治疗,如动脉粥样硬化、腰痛病等各种生理上的疾病。

2.3.3 大学体育教学的健康促进干预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转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健康促进干预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健康概念。在疾病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转向“神经病时代”的变化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在给学生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体育健康知识、规化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现代人格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发展人际关系和培养社会角色感等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大力开展体育活动,通过学校体育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积极改善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健康危害,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努力达到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享有健康的人。

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

健康在心理学上概念为健康是与疾病、不良行为、偏离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心理能力与心理“幸福”的存在,也是克服内部与外部各种要求的前提与结果。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己成为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学生自杀倾向的产生。其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3]。

3.1.1 传统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传统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以及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做得不够。从幼儿园开始直至大学阶段,都是片面要求孩子听话、服从,循规蹈矩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大多数教育者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从小学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产生了种种焦虑,如因考试受挫而产生严重焦虑,有的因希望值过高,现实条件又不尽如人意而感到失望无助,造成种种学习障碍。.同时家庭的宠爱,亲友的过分呵护,使学生的发展相当单一,在生活上表现为自理能力差,在学习上表现为“高分低能”(当然“低分低能”也不少见),在心理特征上则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差、缺乏自信及缺乏创造性等等,从而出现焦躁、压抑、敌意、孤独,忧郁等心理状况。

3.1.2 自主性与依赖性共存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使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然而,他们毕竟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的支持;在生活上,不少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差,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不能独立地去适应社会,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强烈要求独立,同时他们又感到自己实际上并未“真正独立”,从而表现为自主性与依赖性同时存在。由于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复杂便成为一个敏感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心理闭锁性和渴望被人理解的特点,他们常常处在矛盾状态,感到不自在、不顺心、不适应。加上缺少社会交往经验,又有过多的人际错觉,往往会影啊学生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逐渐产生多愁善感的心态,严重地威胁到了他们的心里健康。

3.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尚有一部分心理缺陷者。他们常常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范围,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最常见的形式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3.2.1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Stephens(1988)研究指出,身体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即努力进行锻炼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而不努力者的不安感明显要高[2]。因为长期持续身体锻炼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同时在运动锻炼中能够体验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所以说体育运动锻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身体锻炼能够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增强了“变更意识状态”与对应激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3.2.2 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

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有关,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在人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以达到精神振奋。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那么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心放松,消除疲劳。

3.2.3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代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就得去拼搏、去奋斗。平时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提高对生活环境适应力。

3.2.4 体育运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①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缓解不良心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Ellis,1973)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那些娱乐性强的体育锻炼项目,既能充分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这样就能够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②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加强。③体育锻炼以其人际关系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North etal,1990)[3]。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④体育锻炼以其注意力的分散性促进心理健康。分散注意理论认为,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

4 大学生的社会健康与体育锻炼

社会理论把健康定义为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能力。该理论强调了一种必要性,即对一个社会来说要尽量创造开发健康的条件,使该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克服将面临的社会冲突情况。

4.1 大学生社会健康现状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压力的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化,并且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的增多,其社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的关键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社会健康影响是巨大的。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缺乏良好的集体意识,依赖性强,禁不起挫折,社会健康程度不容乐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环境认识的加强,他们的社会健康状况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因为社会健康水平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文化层次的提高,也会得到提高的。

4.2 体育锻炼对社会健康的作用体育锻炼活动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锻炼人不怕失败和承受失败,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

体育锻炼是一种开放式、灵活性的活动,多以个体或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所以个体或群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彼此配合、相互协调与对方进行较量,开展竞争、服从规则;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相互接触和交往,随时都会结为组合进行合作对抗练习,或给予帮助和保护,并有可能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师生角色、“组织者”与“被组织者”、“决策者”与“被决策者”,社会角色的预演和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能够学会控制和自我控制、服从与顺应。这样就能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得到社会健康状况的提高。

4.3 体育锻炼调节社会健康的具体方法

体育锻炼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调节社会健康,下面列举几项方法:①假如觉得自己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可帮助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同伴交往。②假如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项目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拌跌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定然会变大,处事也会老练起来。③如果有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日的活动,长期锻炼能帮助增强果断的个性。④倘若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⑤如果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选择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锻炼一个时期后,信心就能逐步得到增强。⑥若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球比赛,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取得优胜。经常在这种场合进行锻炼,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⑦假如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问题,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还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傲。

5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令人不太满意,不论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还是社会健康。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当中尤为严重,国家教育部门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的关注的。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健康第一”,这主要是面对在校的学生,充分为了他们的健康出发。体育锻炼能够充分调节人体的心里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对人的健康方面都有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体育锻炼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也没有强制的手段,需要学生的自觉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60.

[2]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37-39.

[3]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2-38.

适量运动有益身体健康 篇5

美丽密码:运动三五七,健康你我他;适量勤锻炼,日久健体质;锻炼方法知多少,正确健身很重要;劳动不等于运动。主要内容:

一.运动“三五七”原则

1.“三”是每天步行约三公里为宜,时间在三十分钟以上。能够做到一次完成最为宜,因为运动时间过短,达不到消除体内脂肪堆积的效果。

2.“五”是一个星期运动五次以上。如果一个星期运动一次,则没有什么显著效果。当然最少要四次,如果五次,甚至六七次就更好了,就是有规律的运动。

3.“七”是运动的量要达到中等量运动。中等量运动是什么意思呢?即心跳次数加年龄等于170。

例如 某人今年30岁时运动达到的心跳是140次/分,50岁的中年人运动时心跳要达到120次/分,70岁的老年人运动时达到的心跳是100次/分。当然这是对于一般没有病的正常人的平均值。对于具体个人就不一样,有的人加起来可以是190,心脏病病人150就可以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只要按三、五、七这样运动,就比较有益健康。

二.适量运动的益处

1.可增强体质,使得身体保持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使人们充满活力地完成每日的工作。

2.可增加心搏出量,减低安静时的心跳速率,减轻心脏负担,因而增进心肺功能,使人较镇静,较易入睡。

3.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的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的胆固醇),降低动脉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4.可降低交感神经对小动脉的刺激、减低压力所造成的紧张情绪。

5.可减少肾脏对钠的再吸收率,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并使脑部毛细血管扩张,进而达到降低血压的功能。

6.可增加脂肪的代谢,并且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以及帮助减重。

7.可维持肌肉的质量、弹性和强度,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小故事

霍大妈今年70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脑子也很清楚,村里每年体检,结果显示身体很健康,村里人好奇的问她有什么养生窍门没有,霍大妈笑着说,她从40岁起就每天都坚持绕着自家的田地慢走5圈,一直坚持了30余年。

三.适量运动的方式及方法。

适量的运动即锻炼后有微汗、轻松舒畅感,脉搏10分钟内恢复,饮食、睡眠良好,次日体力充沛,说明运动量适当;

如果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昏眼花、胸闷胸痛、心悸气短、饮食、睡眠不佳,脉搏15分钟内不恢复甚至整天比前一天快,次日感到周身乏力、缺乏运动欲望,则表明运动量过大;

如果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脉搏无明显变化,并在3分钟内恢复,说明运动量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适量运动并不难。有氧运动则是我们生活中的首选。例如走、跑、跳、骑车是最为常用的有氧运动,这几项运动的身体参与运动的部位很多,而且效果也比较明显,几乎适用所有的人群。以下列举的是生活中简单、易行的一些锻炼方式及方法: 1.慢走 慢走这项运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男女老幼皆宜。此外慢走对身体很少有副作用,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健身方式。

(1)建议饭后一小时走最好,空腹饿肚不宜走,天气不好时最好不要走。

(2)最理想的是每天走半小时,30岁以下的青年人可以每天走,过了40岁的人每周应休息1次,到了50岁每周休2天,60岁以后每两天走1次为好。

(3)动作要点 上身直立,脊柱伸直,胸扩展;伸直膝盖,迈开步伐;脚跟先着地,再将身体重心移到脚尖;脚向正前方迈出,摆胳膊。

2.慢跑 慢跑是有氧健身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比较安全的健身方式。

(1)刚开始慢跑者,建议以最慢的速度去跑,采用“持续性走跑”方法,能跑多少就跑多少,最好不要低于15分钟。两个星期后,增加3-5分钟,直到能完成30分钟,坚持一个月。

(2)有一定基础的人,建议以慢速去跑,采用“匀速慢跑”方法,能跑多少就跑多少,最好不要低于30分钟。四个星期后,增加到40分钟,坚持两个月。3.跳绳 通常是每次30分钟,一星期5次,刚开始学跳绳,一次跳5分钟也许就气喘吁吁,那么就不必非强迫自己跳30分钟.动作熟练之后,运动了30分钟,可以适量增加时间。

(1)目标:每分钟跳上120~140下,一小时烧掉600~1000大卡的热量(跳绳10分钟的运动量相当于慢跑30分钟)。

(2)入门:开始时可以不用绳子,放段节奏欢快的音乐,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单腿轮流蹦跳,同时身体从右至左晃动。注意要屈膝,以减缓冲击力。

(3)热身:开始时慢跳30秒或只跳30下,以后逐步延长时间,直至连续跳3分钟。跳绳时,膝盖尽量抬高,身体也要保持柔软。绳甩动时,记住手腕一定要远离身体。

(4)放松:跳完3组后,休息1分钟。深呼吸,让肩、胳膊及腿部肌肉放松。

(5)耐力:再持续1分钟,拿绳不拿绳都可以,膝盖尽量抬高,深呼吸,增强耐力。

四.运动中的一些注意

1.劳动不等于运动。劳动不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而运动才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其次劳动大部分是在带有较大心理压力状态下完成的,是身心分离的,而运动则是真正的充分放松心情的状态下进行的,身心合一,两者在心理上有的不同。但是有的劳动有锻炼身体的作用,而有的劳动则会伤害身体。一般农活只要适当而又适度,对身体有益;而无论哪一种农活过度劳累了,都对身体有害。

2.持之以恒,提倡终身锻炼。建议最好结伴锻炼,共同督促,共同进步,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循序渐进,避免强度突然增加。健身锻炼不要设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更不能寄希望与一劳永逸。

4.最宜锻炼时间应在下午3点到9点的时间段内。而饱餐后(餐后40分钟以内)、清晨(植物还未进行光合作用,排出的都是二氧化碳)、空气污染过于严重时、患病急性期不宜运动;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极度疲惫时不宜做剧烈运动,以防猝死。

5.要与自己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等因素相适应。切忌与别人攀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行。

小故事 村里的乔老汉今年55岁,因为在砖厂做搬运工,每天要搬很多的砖,家里人劝他有时间多多锻炼身体,乔老汉笑着说自己身体好得很,每天都从事体力活,身体怎么能不健壮呢,依然每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终于有一天乔老汉由于搬运的东西过多、过重,在干活的时候累到了。医院检查出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乔老汉躺在床上想着当初家里人劝他的情景。情景模拟:

1.在听课人群中,现场随机挑选出几位观众,询问其年龄后,根据“三五七”原则,让观众自己说出,按照自己的年龄,适量运动时应该达到的心跳次数,如:一位观众今年48岁,则该位观众应该说的自己适量运动时的正确心跳次数应在122次左右。从而达到听课者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确认自己的运动是否适量,从而更好的进行锻炼。课后作业: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 增进 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68

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对身体的健康充满了渴求,健康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都希望能够拥有健康、长寿、高质量的生活。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而身体健康正如一棵大树,它是由一棵弱不禁风的幼苗成长起来的。所以小学体育课要特别注意培植这棵幼苗,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身体和健康的认识

小学体育课要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学历的关系,对自己身体发育的情况并不关心,更缺乏健康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许多学校对学生身体和健康状况的忽视,也导致了许多小学生身体状况不佳,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尤为迫切。

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呢?现在部分学校已经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1.教育学生善于认识自己,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具体地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况:自我观察,在与他人接触中认识自己,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中认识自己,结合体育课中学到的健康知识认识自己,同时做好身体健康发展小记录,从而提高认识自己的能力。2.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成长档案,加强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管理。正如学校的《学生素质报告手册》能及时地沟通学生的素质提高一样,将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记录在册,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一目了然。3.通过家长之力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小学生对家长仍比较依赖,我们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家长的威信来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不能无规律地或贸然地训练,避免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室外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一些内容:1.健身前要进行体格方面的检查,对于不适宜活动的体格或训练项目坚决不能强求,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2.健身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让各种身体器官做好活动的准备。活动后做好整理活动,使得紧张的身体松弛下来,从而尽快减缓疲劳。3.活动要循序渐进,区别对待。体育活动对机能的促进作用是在多次重复活动后产生的,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健体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锻炼内容而区别对待。4.健体要全面。全面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如:跑步可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俯卧撑能增强手、臂的力量;等等。这些锻炼交错进行,互为补充,能促使身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在室内体育课上也要定期开展身体与健康的讲座。利用多媒体在“什么是健康”“如何预防近视”“如何预防龋齿”“体育活动中如何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等方面,开展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培养坚持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能

首先,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并养成习惯,是小学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家长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依旧,因此许多学生无暇也没有兴趣去进行体育锻炼,更不要说培养兴趣和习惯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体育老师首先要教育学生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如果学生能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体育锻炼,那么就会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兴趣,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组织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坚持锻炼的习惯。

再次,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小学生好胜心强,我们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达标争优活动,定期进行评比和表彰,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

最后,要注意把学校锻炼和家庭锻炼结合起来。班级建立《学生家庭锻炼日志》,促进学生家庭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学生家庭锻炼的内容由学校体育教师根据学校体育课和学生身体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课要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就要从帮助学生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入手,牢牢抓住“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培养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三个抓手,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篇7

2012年5月16日上午,北京市安苑北里小学召开了“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孩子拥有快乐与健康”——体育特色“体能课课练”展示活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宋尽贤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中心吴键主任、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陈永利副主任委员以及北京市教委、朝阳区教委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另外,还有课题组成员、兄弟学校的教师以及80余名家长代表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朝阳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以“十二·五”国家级课题为依托,以学区第二届“体育、艺术、科技”展示季为平台,发展学校体育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会上,安苑北里小学校长以“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孩子拥有快乐与健康”为题做了主题报告。教师、家长及学生代表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展示了体能拉力健身操,还展示了体能训练器材在大课间活动中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宋尽贤理事长就学校的展示活动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加速运动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篇8

加速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当电梯上升或下降开始及停止时做的运动 (前者产生的是正向加速度, 后者产生的是负向加速度) ;汽车启动或停止时的运动等。当人体做加速运动时, 作用力的方向和人的纵轴方向平行, 也就是与大动、静脉管平行, 这将引起血液流动, 从而使血液循环各部分之间的正常压强差发生变化, 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健康。这样的加速运动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呢?笔者在此主要阐述做正向加速运动时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加速运动对人体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对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影响最大。不断增加的加速度会影响人体因体内血液和其他体液的压力分布。

如:当航天器迅速上升时, 人体内的血液会迅速向下部集中, 使下部血管膨胀, 使血管壁受到很大的压力, 导致血管中的液体向四周的组织渗透, 从而使下肢肿胀刺痛。血液迅速向下部集中, 还会使心脏和头部出现缺血的现象, 继而出现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现象, 严重时, 甚至出现神志模糊。

一般来说, 正常体质的人最多可以承受3g左右的加速度, 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可以承受6g左右的加速度, 甚至是10g。而相对来说老人、小孩的承受能力相应地要小一些。 (“人所能承受的两倍重力加速度”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站立在以2g加速度上升的空间里, 身体受到2g加速度的情况下, 头、颈等部分以原来的2倍的重量压向脊椎、下半身等部分, 身体的骨骼、神经、血管等可以承受得住, 不会出问题。)

1. 下肢淤血:

人体直立时, 因血柱的静压作用使下肢血压较上肢要大, 而静压又正比于g (P=ρgh, g为重力加速度) , 所以正向加速度越大, 静压越大。根据有关资料记载, 加速度为+7g时, 血流和铁一样重, 当加速度为13.6g时, 血流所产生的压强和水银所产生的压强一样大。加之静脉管壁极薄, 弹性组织和肌层都少, 即弹性和收缩能力都小。在大的静压作用下将大大扩张, 从而出现下肢淤血现象, 而且小腿的体积变化也大。其次, 对于任一正向加速度。最初体积增大快, 然后增加慢, 但一直都是增加的, 这意味着有液体从血液滤过软组织。当下肢淤血一定量时, 人就可能失去知觉。

2. 对视觉和知觉的影响:

在加速度为+2g时, 人只感到体重的增加, 也只有运动受到妨碍。在加速度为+2g~+3g时, 视觉首先受到影响, 先是眼前呈雾状, 看不清, 然后失去对比。在加速度为+3g~+4g以上时, 视场会越来越窄, 加速度到4.5g时就会完全失去视觉, 眼前一片漆黑。加速度到+6g左右时失去知觉。不过在完全失去视觉之后而尚未失去知觉之前, 人的理智、听觉和触觉并没有发生什么障碍。到底在多大正向加速度时人才失去视觉和知觉, 这主要和肌肉的紧张程度、心缩压等有关。因此失去视觉和知觉的正向加速度因人而异。

3. 对心脏的影响:

实验证明, 尽管血流变重, 但每博的输出量减少了。因此, 心脏的负担虽有增加, 但没有预期的那么严重。问题在于, 每博输出量的减少必将带来心率的增加, 这样才能维持所必需的供血量, 心博过速会改变血液流入和流出的格局。心房和心室的舒张体积都有所减少, 而心室收缩时的心室腔变得很窄。在正向加速度很大时, 一个几乎全空心脏的强收缩可能产生心内膜下出血。

因此, 电梯对心脏病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 心脏要承受很大的负担, 一旦超过了心脏病患者的承受能力, 就会引发心脏疾病。同时, 电梯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的损害。

电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电梯的升降速度太快, 心脏在短时间内, 承受很大的负担。所以电梯在这方面需要进行加速度方面的研究, 使电梯升降速度相对平稳, 维持在一个对心脏没有损害的水平上。尤其在启动和停止的时候不要骤开骤停, 要在一个匀速的基础上启动和停止。另外很多心脏病、高血压是由于缺乏运动而引起的。可以在电梯的门口设置一个提示牌, 提示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人, 提前三层下来, 然后走楼梯上楼。

4. 反射作用:

正向加速度所产生的心血管系统的压强梯度的变化, 将引起人体的反射反映, 以恢复头部的血压水平。所引起的主要反映有两点:心搏过速和血管收缩, 心搏频率反射机会是立即发生的, 而收缩反射则要迟缓10秒钟。当收缩反射发生作用时, 可能使心搏频率有所降低。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力学和气体交换两方面。其症状是呼吸不均匀, 呼吸频率增加, 可能部分起于换气过度, 也可能是由于重力使膈肌下移而牵动肺向下。它也使余气量增大, 而潮气量正向加速度不大时是正常的, 过大则潮气量下降。在加速度为+10g时, 尽管人体对氧的需要量增加, 但由于呼吸浅, 仍感换气不足。在加速度为+20~+22g时, 呼气的体积已接近于余气量, 此时呼气进不了肺部, 只能进到上呼吸道, 起不了换气的作用。

至于负向加速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不再阐述。虽然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为了健康[2]。但在做运动时既要注意强度的适宜性、运动的持久性, 还要注意运动速度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量突然增大或减少, 这样的运动才能有助于健康长寿及充满活力, 从而使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摘要:加速运动对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视觉和知觉、心脏等多方面健康都有影响, 因此在做运动时既要注意运动强度的适宜性, 还要注意运动的加速度不能过大, 从而使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关键词:加速运动,身体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天昱.浅谈运动与健康[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4) .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篇9

一、准确把握体育课程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

当“体育”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之初, 曾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过“体育”与“健康”是同等概念吗?仅仅依靠体育能够实现健康的目标吗?等等多种质疑。因此, 从更好地实施课程的角度出发, 体育教师应该厘清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体育课程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

1.健康是个大概念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三维健康观”已经被社会各类人群广泛认同, 在强调身体健康重要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发展。在构成健康的三要素中, 身体健康是物质基础, 是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前提保障。

2.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 健康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但这些影响大致可以归结为生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大类。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社会环境复杂化导致的紧张度增大”、“生活、劳动机械化, 汽车化, 家庭电气化带来的运动不足”和“饮食丰富带来的新的营养问题”是造成“现代文明病”的主要原因。尽管国情不同, 但该研究结果对我们思考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是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的。

3.体育锻炼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

《课标》对身体健康的解读为“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 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从中可以看出, 体育锻炼是影响健康后天环境因素中的重要一环, 对健康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应该是对体育锻炼影响健康作用相对客观的认识。

但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方面却容易犯两个极端的错误:或者过分夸大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功用, 导致盲目地参加运动而忽视其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或者妄自菲薄体育运动的健康价值, 认为体育锻炼的功效完全可以由其他活动或者途径所替代, 甚至固执坚守“生命在于静止”的观点也大有人在。因此, 理性认识体育锻炼在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笔者非常赞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教授的观点, 他认为“体育为健康服务应该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的方面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人体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善, 间接的方面是指通过保健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养成共同构成体育养护来保养身体。”在这段论述中, 我们不仅可以找准体育锻炼的健康促进价值, 也能找到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坚持的方向。

二、勇于承担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责任

回顾这轮席卷全国的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课程改革的起点, 可以追溯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出台。正是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无论是从教育者的责任出发, 还是从体育课程的自身特点出发, 都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承担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时代责任。

1.学生体质健康的连续下滑赋予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更多的时代责任

1952年, 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从此, 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健康的观念就开始深入人心。因此, 自1985年起连续多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时, 很快引起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社会各界的全面关注, 尽管这种下滑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复杂的社会背景, 与学校体育并无直接和必然的因果关系, 但从政府到社会人群, 却将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学校体育工作, 这一点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名称中就可以得到印证。应该看到, 这些文件举措的出台, 在为学校体育带来宝贵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赋予广大体育教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和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

本轮体育课程的最直观的变化, 莫过于由“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 名称上的改变更强调了体育的健康功能和健康目标。《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在课程的“健身性”特点中, 进一步明确“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 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下, 《课标》确立了包括“身体健康”在内的4个学习方面, 在“身体健康”学习方面制订了明确的目标, 并根据水平确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 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与其他学科不同, 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能打基础, 运动技能的学习会变得非常艰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体育教师已经发现, 在学习对于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的一些技巧内容时, 教师的教法、保护与帮助的措施固然关键, 但学生的体能基础和身体条件才是掌握的基础保障。因此, 对于承担体育与健康课程任务的体育教师而言, 身体健康既是目标, 是内容, 是要求, 也是保障, 应该态度明确、不折不扣地执行。

三、加强修炼体育教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教学能力

在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促进功能的基础上,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分析课程标准对于身体健康学习方面具体目标的要求。《课标》将身体健康学习方面的目标归结为4项, 分别是“掌握基本保健知识与方法”、“塑造良好的体型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和“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然后依据这4个方面的主要目标提出各个水平的具体内容。

尽管《课标》提出的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和内容的要求, 但从课程执行的角度, 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对教学实践的思考, 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转化为教学行为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这是因为, 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达成, 最终要落实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中。对此, 笔者将基于身体健康学习方面目标达成的体育教学能力进行梳理, 归纳为“学生体能发展”、“运动负荷监控”、“锻炼安全防护”和“健康教育指导”等4个方面的能力要求, 并针对每项能力要求提供了相应的“修炼”重点, 供体育教师对照自身的教学行为, 有选择地加强教学能力的修炼。

1.“学生体能发展”的能力要求与修炼要点

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在分析主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搭配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从关注学生差异和调动练习积极性的角度出发, 在体育教学中灵活运用持续、循环、间歇、游戏、竞赛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满足个体需要的多样化身体练习方法, 发展身体素质, 塑造良好体型。还要利用日光、温度等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身体锻炼, 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修炼要点:主要教材内容和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学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 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敏感期;体能的内涵、身体素质基础、身体锻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体能练习方法, 尽可能多地掌握具有较强指向性、易学性、新奇性、趣味性、安全性的徒手或使用简易器材的体能锻炼手段;学生健身资源的开发, 重点是健身游戏和体能练习器材的开发;特殊环境下的身体锻炼。

2.“运动负荷监控”的能力要求与修炼要点

能力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等课的类型和主教材内容, 确定比较准确的心率曲线和练习密度;按照规律在每个教学环节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 并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和心率测量等主动了解学生反应和适应程度, 需要时能够采用改变分组安排、练习次数、练习内容等做出及时调整。

修炼要点:运动负荷的预估, 主要是利用练习密度、心率曲线等;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的基本变化规律;判断学生对运动负荷身体反应的方法, 重点是观察法;在教学中体现精讲多练。

3.“锻炼安全防护”的能力要求与修炼要点

能力要求:教师要能够将安全锻炼的意识贯彻于教学前的器材场地检查、教学中的课堂常规管理等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周密严谨的教学组织和全面及时的课堂观察掌握学生锻炼情况, 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并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采取及时准确的处理措施。

修炼要点:常见运动项目重点技术的动作规律, 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课堂常规的安全要求的落到实处;保证课堂教学中的严密组织;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生活和锻炼中的安全意识。

4.“健康教育指导”的能力要求与修炼要点

能力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身体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观察,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利用理论课教授和技能学习的恰当时机渗透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原理, 善于利用运动处方、家庭体育作业等多种指导和评价手段巩固课内身体练习成果, 激励和督促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修炼要点:营养、生活方式、环境等与科学锻炼相关的健康知识储备;运动技能教学和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运动处方的构成、原则和制订流程;终身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出于研究分工的关系, 本文的视角更多集中于从“身体健康”学习方面目标角度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系统而完整的课程, 4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之间存在难以割裂的密切关系。身体健康学习方面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积极的运动参与;学生在身体锻炼的同时, 也伴随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发展。因此,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方面, 而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 实现全面地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毛振明, 杜晓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3]陈雁飞.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 (体育与健康)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9.

[4]毛振明, 赖天德.论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4) :60-61.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篇10

研究证实, 肥胖是造成多种慢性病发生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 全球肥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提高, 有超过10亿人的超重人口, 其中, 至少有3亿是肥胖。肥胖问题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 而且在多数经济上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中, 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迅速地影响着饮食模式和身体活动水平, 而它们反过来又造成肥胖人数的增多, 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

1. 测试对象、仪器及方法

1.1 测试对象:甘肃省兰州市小学教学人员

为了大力宣传国民体质检测的有关知识和内容, 在2009年5月16日—6月16日, 对兰州市的14个小学725人 (其中20-39岁年龄段共352人, 40-59岁年龄段373人) 进行了体成分检测, 受试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 测试仪器及方法

仪器:韩国产DX-200身体成分分析仪, DX-200是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物阻抗方法 (BIA) 实现自动化测量过程的仪器。

测试方法:让被测试者站在仪器上, 并将仪器的数据线连接到被测试者的身体上, 即可得到详细的身体成分数据, 包括基础代谢率、脂肪百分比、水分的含量、细胞内外液的分布, 同时还将推算出矿物质、蛋白质、肌肉的含量。本研究仅对受试者的体重进行分析。

1.3 超重和肥胖的判定标准

采用体重指数 (BMI) 作为全身性肥胖的判断指标, 腰围 (WC) 作为中心肥胖的判断指标。超重和肥胖的判定采用中国 (WGOC) 标准, BMI在24.0—27.9为超重, ≥28为肥胖。男性腰围大于85cm, 女性腰围大于80cm为肥胖。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身体健康、国民体质等相关的文献资料。

2.2 测量法:运用身体成分分析仪对甘肃省兰州市教学人员的体成分进行了测量。

2.3问卷调查法:在测量现场,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兰州市某学校人员进行了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280份, 收回280份, 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问卷275份, 有效率98.21%。

2.4 数据统计法:所有数据在EXCEL2007下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判定肥胖的指标与标准

体重指数和腰围目前评估肥胖最实用的两个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指数反映身体整体的肥胖程度, 它预示一些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的危险性, 但它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特征。腰围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程度, 判断中心性肥胖的指标。研究证实, 脂肪在腹部堆积的程度与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有更强的关系。这两个指标在肥胖的判断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BMI正常人群, 腰围超标的比例两城市超过10%, 甚至达到20%。说明即使身高体重在正常范围, 还可能存在其他形态上的健康危险因素。有研究证明, BMI正常但有中心性肥胖, 男、女均表现出较大的代谢性健康风险。

以体重指数和腰围对肥胖程度的分类, 国际上通常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界值, 即BMI在25.0—29.0为超重, 大于或等于30为肥胖。腰围界值, 男性大于102cm, 女性大于88cm。但是亚洲人种的体型和与西方人种存在很大的差异, 亚洲地区应该通过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和疾病危险数据, 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分类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织根据我国人群大规模的调查数据, 于2003年提出了中国成年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值, 建议BMI≥24为超重, ≥28cm为肥胖, 腰围的切点男性是85cm, 女性是80cm。

3.2 甘肃省兰州市教学人员体重测试结果及分析

肥胖被认为是“一种以脂肪形式储存过多能量的”躯体疾病。肥胖实际是人体体脂含量过高, 判定肥胖的标准应以人体的体脂水平为基础[1,4], 人体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为: (身高-100) ×0.9, 如果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则称为超重或肥胖, 肥胖度的计算一般采用下列公式:超体重百分率 (%) =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x100%。当个人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在10%—20%为超重;在20%—30%为肥胖, 在30%—40%为轻度肥胖;在4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2]。依据上述划分方法, 我们对本次测试的725名行政人员的体重状况进行了统计, 结果见表2, 图1。

表2和图1的数据结果显示, 352名年龄在20-39岁的市政机关工作人员中,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达到108人, 占36.8%, 其中男性70人, 占19.89%, 女性38人, 占10.80%, 373名年龄在40-59岁的市政机关工作人员中,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为223人, 占59.79%, 其中男性138人, 占37.00%, 女性85人, 占22.79%。可以看出两个年龄段行政人员体重的超重率均超出全国22.8%成年超重率[3], 尤其以40-59岁年龄段的行政人员严重, 从两个年龄段的女性肥胖率看出, 女性情况虽好于男性, 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特别是在40-59岁的年龄段中, 女性的超重率已达到全国成人超重率的水平。

3.2 兰州市某学校人员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分析

我们把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分成四个档次, 即每周锻炼1次、1—2次、3—4次和5次以上, 从表3统计的结果看出, 每周参加锻炼1—2次的人数最多, 男、女分别达到了31.9%和38.7%, 其次为3—4次的人数, 而两端的比例基本接近。对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分为六种,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 因为工作忙, 没有时间的锻炼的人数居首, 男、女分别达到31.4%和25.5%, 而在对女性的统计中, 因为自己的惰性、无人组织、无活动场地等因素而不锻炼的人数紧随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无活动场所等确实是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使教学人员出现了体重超重倾向。

4. 控制体重和肥胖的建议及对策

4.1 建议

肥胖和超重虽然都有机体热能不平衡的结果, 但有不同内涵。平日不爱活动或活动量极少的虚胖者, 即使不超重, 也会出现体脂过渡积聚问题。轻度肥胖除体重超重外, 无其他症状, 只不过行动不便;中度以上肥胖者危害很大。根据不同年龄段分析, 人体在40岁以后, 因生理上的变化, 体内脂肪积累快速增加[4], 此时如不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科学健身和注重饮食, 就会因体内脂肪过量而产生肥胖症和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

4.2 对策

(1) 挤出锻炼时间, 加强开展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健身体育活动。控制体重应包括有氧健身和肌肉健美的活动, 用有氧健身减轻体重或控制体重是通过加大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次数达到最大量地消耗热量、清除脂肪的目的;肌肉健美是针对保持或增加瘦体重和维持基础代谢的, 建议每周进行两到三次, 进行中等强度的重复练习15到25次。

(2) 食物选择。对于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来说, 不必马上就改变饮食习惯, 也不必将脂肪吸收降至占热量的10%, 但每天应该尽量减少高脂肪含量的食物, 正确地将低脂肪食品结合在一起既能提供能量, 满足对蛋白质的需求, 又能提供其他营养。

(3) 行为方法。行为疗法是控制体重或减轻肥胖的一个重要方法, 基本思想是: (1) 认清你希望改变的行为, 特指需要改变的饮食行为; (2) 分析你的日常饮食行为, 计划新的饮食行为。新行为应包括对饮食的调整和饮食活动; (3) 设计新的强化法或奖励法鼓励科学饮食行为。

参考文献

[1]王东良, 张胜林, 刘学志.移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应用[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 2009.12.

[2]杨锡让, 王从容, 张勇等.运动与身体成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8:10-11.

[3]布莱恩.J.萨克, 刘忻等译.运动健康完全手册[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10:256-2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 健康报社主办《健康文摘报》, 2006-1-6.

鼻腔清洁与身体健康 篇11

平时,挖鼻、用非专用的器具和液体冲洗鼻腔等不科学的卫生习惯也在伤害我们鼻腔已有的保护屏障;鼻塞、感冒、慢性鼻炎、鼻窦炎、甚至是鼻咽癌等一系列的症状也会因此慢慢显现。所以及时清洁被污染的鼻腔,保护鼻腔卫生,养成每天清洗鼻腔的卫生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国,从事交警、教师、医务、冶金、化工等行业的人员不计其数,他们在粉尘含量较大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对这些人群除加强防尘措施外,我们还建议,在每天工作后,使用鼻路洁及时清洗鼻孔,清除滞留在鼻腔内的灰尘及脏物,保持鼻腔清洁,以减少有害物质引起的鼻腔不适。

我国患干燥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的人比较多见,每天早晚使用鼻路洁鼻腔护理溶液冲洗,保持鼻腔清洁、湿润,会有舒适感。

使用鼻路洁鼻腔清洁护理溶液有什么好处呢?

1、使用鼻路洁可以将鼻腔内有害物质有效清除出去,将其危害降至最低。

2、鼻路洁含有许多种植物提取物,可以帮助鼻腔清新湿润舒适。

3、鼻路洁溶液含有多种植物活性成分,且鼻路洁溶液的PH值在6左右,符合鼻腔正常的酸碱环境,使用时还能对鼻腔酸碱度改变起到改善作用。

可见,使用鼻路洁清洁鼻腔可以保护鼻腔正常的生理环境。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篇12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 老年人身体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网球运动是一项集时尚、安全、有效、强度刺激、健身娱乐于一体老少适宜的运动项目。 网球运动充分满足了老年人在追求时尚、高雅等方面需求的同时, 健身效果相当好。 本研究通过对鹰潭市164名经常参与网球锻炼的老年人进行调研与研究, 以期使网球运动在老年人健身中进一步推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164名鹰潭市月湖区老年人坚持网球锻炼6个月后, 对他们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成分的前后变化情况进行对照。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系统的获取与网球运动、老年人等相关文献资料, 初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充分利用鹰潭市和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了解最新动态, 进一步利用各种学术期刊、体育报刊及教育、体育专著等, 查阅与有关网球运动、老年人、健身效果等方面的论著和研究文献资料。 并经过筛选、汇总、整理, 从中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数据, 了解与本研究有关的基本知识。摇摇

调查法:对各个样本进行调查后, 对鹰潭市网球运动领域的专家、学者、运动员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 并走访鹰潭市月湖区网球健身俱乐部的一线人员, 同时走访长期进行网球运动的老年朋友, 就调查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交流, 调查并取得第一手数据。 同时就老年人进行网球运动访问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老师, 以期得到许多宝贵的意见。

实验法:对鹰潭市月湖区参与网球锻炼的老年人进行网球锻炼的实验, 分别对其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实验前后的测试。 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和体育统计软件spss16.0最新版对数据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摇摇

3.1实验前后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

研究表明:老年人组各组心律、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均有显著性变化。 老年人组肺活量的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以男子为例) 。

注:*表示与实验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示与实验前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P<0.01) , 没有标注*表示与实验前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3.2实验前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变化

研究表明:老年人实验前后握力、背力、台阶指数具有显著性变化;老年男子组握力、背力、台阶指数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变化, 但是老年男子组坐位体前屈、闭目单足站立、反应时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变化 (以男子为例) 。

3.3实验前后老年人身体成分变化

研究表明:老年男、女各组体重、BMI、FAT、蛋白质均有显著性变化, 老年女子组实验前后WHR具有显著性变化, 老年女子组无机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变化;老年男子组实验前后WHR具有显著性变化, 老年男子组无机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变化。

4.对策与建议

4.1建议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老年人网球运动

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是党和鹰潭市政府的一件大事。 建议鹰潭市政府采取多种手段, 提高老年人参与网球锻炼的积极性, 动员社会综合力量提高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例如:开设老年人网球运动学校、社会各大社区开设针对老年人的网球运动基地、各个媒体提供更多的关于老年人网球运动信息等。

4.2针对鹰潭市月湖区社区网球项目建设

各个社区应抓好老年人网球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强社区的宣传、发动、组织的力量, 号召老年人参与网球锻炼;建议针对老年人参与网球锻炼相应降低网球场地的收费标准, 提高参与度;建议各个社区配备专业的社区健身指导员、网球教练员, 指导老年人科学的参与网球锻炼;建议各个社区定期举办老年人网球比赛, 提高老年人网球技术的同时, 增进彼此的交往, 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互相了解、增进友谊。

4.3加强鹰潭市老年人网球运动保护措施

对老年人来说, 网球固然是一项很好的运动, 但也要注意不要造成运动损伤。 例如:在本研究程中, 出现过5名老年人拉伤或扭伤的现象。 因此, 建议老年人在参与网球锻炼时, 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 针对性地做好热身活动, 例如:手腕、脚踝、腰部、胸部等关节韧带;同时在锻炼强度、锻炼时间上要控制。建议老年人对网球运动的网和次数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要做到第周锻炼3次, 每次30分钟以上, 强度为中等强度, 心率控制在130次/ 分以内。

参考文献

[1]张静毅.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体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 2010, 23 (3) :34-35.

[2]鹰潭市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体育科学研究 (2001-2010年) 规划.

[3]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9.

[4]荣礴, 韩湘平, 晏金梅.中国大众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4, 22 (1) :66-68.

上一篇:闽南传统元素下一篇:存储区域网络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