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精选12篇)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篇1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 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依托“国培计划2012”——北京教育学院小学体育与健康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开展, 本文对小学体育教师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现状与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安排了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与方法, 探讨通过专题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的可行性和实施途径, 力图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现行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现状
健康基础知识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次调查中, 参与调查的192名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全部选择了“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健康基础知识教学课时”, 但各学校在具体学时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每学期1节到3节以上不等, 见图1。
同时, 在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中, 依次为“雨雪天气” (89.7%) 、“每学期开始” (69.1%) 、“在体育实践课中安排一点时间或者在技能学习的同时渗透” (27.9%) 及其他 (4.4%) 。这一结果说明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均能认识到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但在重要性认识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参加“国培计划2012”骨干教师集中培训项目的体育教师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具体内容。图2的结果显示, 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 但运动损伤、身体结构等对小学生体育锻炼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首要选择。
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形式是调查的重要内容, 结果显示小学体育骨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依次为理论讲授 (82.4%) 、分组研讨 (50%) 、技能实践中渗透 (32.0%) 、家庭作业或课后自学 (25.0%) 和其他 (7.4%) , 说明“理论讲授”仍然是教师们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最为常见的方式, 这与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的调查结果基本相符。
此外, 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效果。参与调查的骨干教师认为, 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健康基础知识, 55.9%的学生表现出的兴趣“一般”, 27.9%的学生“比较感兴趣”, 8.8%的学生“没兴趣”, 仅有7.4%的学生“很感兴趣”。这一结果说明, 目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这可能与教师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二、专题培训对于提升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实践
参加“国培计划2012”骨干教师集中培训项目的体育教师均为全国各省市区选送的骨干教师。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 关注课程改革并熟悉教材内容, 基本上对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势与不足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
从表1反映的情况来看, 近六成参加“国培计划”的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对自身开展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评价为“一般”, 与其他几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相比, 也处于中等位置。因此, 对于多数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来说, 这项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 北京教育学院培训项目组采用分组选修的形式, 安排了专题培训课程, 并精心设计了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以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能力。具体来说, 采用了以下原则和措施。
1. 重课标, 理内容
围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实施, 项目组安排了专题讲座, 通过对新版课程标准的解读, 重点分析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部分对加强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具体要求, 并梳理了新版课程标准从水平一至水平三“课程内容”部分中提出的具体知识点, 并从整体上对小学阶段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知识系统性和层次性进行了分析, 使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对新版课程标准中规定和要求的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了然于胸, 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2. 重知识, 拓视野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健康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于夯实其知识基础。通过与参加培训教师的交流发现, 他们自身所掌握的健康知识多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职后阅读报刊、杂志等途径习得,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入化。为此, 项目组本着“新、深、补、研”的方针, 针对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的需求, 介绍了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的前沿“新”发展, 解释学生体育锻炼中健康问题的“深”层次原理, “补”强教师对于包括运动损伤处理、心理健康教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足, 并鼓励他们通过有效的体育科“研”来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 夯实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 为更好地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做好准备。
3. 重实践, 探方法
针对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的学科骨干角色定位, 项目组设计了“教学绝招的碰撞与交流”的研修形式。具体地讲, 首先, 由授课教师对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抛”出所见到的相关内容精彩教学案例, 总结成几条“教学绝招”;然后, “引”导参训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进行深入思考, 提炼出自身教学中的经典案例和“教学绝招”;最后, 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进行碰撞和交流, 对“绝招”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找出其中规律性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此外, 还为学员们介绍了“营养大搜寻”、“心智能越野识途比赛”等国外体育教师在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时的教学案例, 在拓宽学员视野的同时丰富他们开展教学的组织形式。
4. 重成果, 集资源
结合培训项目对学员研修成果的要求, 项目组将参训教师在培训总结撰写中对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反思和新认识进行整理, 对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形成的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绝招”进行汇总, 形成培训成果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刷成册分发给每位学员;同时, 鼓励国培教师回到工作单位后对这些教学设想进行实践尝试, 通过实践、反思内化为自身的教学方法, 并通过培训搭建的网络平台与指导教师和同行进行交流, 最大程度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共同提升和发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桥, 王德慧.隐性知识显性化:体育教师培训新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 :141-143.
[2]张红学.新课改背景下对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6) :113.
[3]廖祖英.“课例研究”反思性教学:培训体育教师反思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 (12) :14-15.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篇2
一、你校每周开设几节体育课?都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吗?有没有大型体育活动?
1、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三至六年级每周三节。
2、都能规范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一般天气比较好的都是室外课,天气不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上室内课,老师给我们进行健康教育。
3、①每天有三操: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②我们的在校课外活动时间都在一小时以上,时间充足。③学校每年召开运动会、阳光体育运动单项比赛、组队参加上级的运动会等活动。④阳光体育运动单项比赛有跳绳、踢毽子、趣味体育运动等项目,很有意思。⑤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有讲座、学习专栏、手抄报等形式。
二、你们的体育课上有些什么内容?
1、体操类活动:如学习横队和纵队看齐、向左(右、后)转、立正、稍息、踏步、齐步走、站立、蹲立、仰卧、俯卧、纵叉、横叉等基本体操动作;棍、球、绳、山羊、垫子等轻器械体操动作;多种个人和集体的舞蹈动作、韵律动作等。学习广播体操,眼保健操。
2、球类活动: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学习滚铁环、抽陀螺、荡秋千、跳皮筋、跳绳、踢毽子等活动的基本动作。
4、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国际奥委会会旗、奥林匹克格言、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的主要成绩
三、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健康知识:①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按时进餐,不挑食、不偏食,知道牛奶、豆类等食物的作用;按要求做眼保健操;正确的刷牙方法和龋齿预防方法;按时睡眠; 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了解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等。
②近视眼预防、食品卫生、主要营养素的作用等有关知识。如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视力;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不吃不洁、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知道人体所需的几种主要营养素(如脂肪、蛋白质、糖类等);认识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等。
③一些疾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如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肠道寄生虫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懂得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动物咬伤或抓伤后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等知识。
④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运动中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基本方法、常见运动损伤(如扭伤、挫伤、擦伤等)及轻微烫烧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了解煤气中毒、触电、雷击、中暑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和简易处理方法等。
⑤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胀包或破损;不购买无证摊贩的食品;不采摘、不食用不认识的野果、野菜和蘑菇;了解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等。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知识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 健康知识
一、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课本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任何教学形式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如果背离了这个目标,那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所以,体育教学要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突出快乐主题和健康主题。
快乐是必须的,身心健康也是必须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新讲和练的形式,把“课本”和“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矛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给教师的创新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在力量素质“俯卧撑”练习时,讲解“双手扶地”可以说扶的是“华北平原、太行山脉”,扶的是“崛起的中华大地”等,这样就淡化了“脏和累”,创设了积极向上的锻炼意境;再如“蹲踞式起跑”练习时,可以设问“预备动作”为什么要求肩超起跑线,这样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增强趣味性。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他就会主动地去尝试,自觉接受来自教师各个方面的信息,积极思维,较快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反之,学生就会无动于衷,心不在焉,以至于发生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低下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季节等情况合理搭配教材,创造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的安全角度入手,与实际相结合
在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时,通过一些运动损伤的事例,使学生了解运动中安全的重要性。在运动中如果被撞倒或被绊倒时怎么办?此时结合前滚翻动作技巧讲解,学生就能较快接受前滚翻技巧的学习,并能很好地掌握动作方法。运动损伤一旦发生,有时就很难完全恢复,所以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其他体育活动,在运动之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从而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样一环套一环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就不会走神,不仅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自己在运动中的安全意识。
三、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兴趣化
从体育课的内容来讲,除教学生运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战术,增强体质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开阔视野,明白道理,从思想上促使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激发其主观积极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战术的掌握都很欠缺,在上体育课时女生总是比较害羞,练习时不积极主动,总想错过练习机会,针对这一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而进行必要的课后辅导。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垄断了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过去“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机械地执行教案中所要求的“划一性”、“军事化”的教学,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教学观念,也导致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新目标的动力机制;在授课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动作的规范,这就使得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因出现不规范的动作,而遭到老师的指责,有些也就不敢再次重复,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也就淡化了,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快乐体育”的本质也就无从体现,学生也就得不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体育实践课,班与班,级与级的篮球、田径教学比赛,让学生当实习裁判,健康知识的传授等内容,另外身体素质锻炼则应强调课内课外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科学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出校门,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能否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学生的认可,关键是我们体育教师。体育本是充满魅力的学科,教师要着眼于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而不是掌握某一运动技能,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适应体育课,调动其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四、在授课时多用一些询问法进行教学
初中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強。教师上课时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来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对回答不完整的问题作补充。比如谈到饮食问题时,教师可以提问什么饮食最有营养?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思维就活跃起来,可能会回答鱼、肉、蛋、禽类等高脂肪、高蛋白的东西有营养。这种说法没有错,但不够全面。人体除了吃这些高脂肪、高蛋白的东西外,还要吃蔬菜、水果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这是一个饮食平衡的问题。就这样让学生自己讲,教师在此基础上在补充说明,这样问题清楚了,知识内容也就全面了,学生对知识内容就能理解掌握。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篇4
三部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执行“知识与技能、体质与健康、能力与品德”三个部分的教学, 三部分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体系。坚持能力为重, 人文德育培养为重, 强化能力培养, 突出育人为本,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教育学生学会知识, 掌握运动技能, 学会生存、生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遵循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需求来设计单元和教学课的。按照“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 制定“知识与技能、体制与健康、能力与品德”三部式体育教学模式。
二、三部式教学模式特点
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 把体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 教学过程作为能力锻炼的过程, 体育比赛和社团作为课后锻炼环境, 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体现人格的魅力, 课程以育人为本, 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学生健康的需求, 体现了培养人才的时代性、创新性、需要性。
三、教学模式的总目标
1、按照“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
深入探讨体育教育如何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深化“知识与技术、体质与健康、能力与品德”三位
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明确高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制定明确的体育课程的总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养成自定锻炼身体习惯, 具有终身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意识, 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水平;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科学的锻炼身体, 初步了解和掌握常见运动创伤处置方法;能测试和评价自我体质健康状况,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具有健康体魄, 适应工作需要;自觉地通过体育活动, 改善心理状态, 克服不良心理障碍,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运用适宜的体育活动调节自己情绪, 在运动中体现乐趣和成功感觉。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演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表现顽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关系。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
教学的单元设计也是以某一项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 然后根据所教运动技术的特点组织相应的一套身体素质练习作为锻炼的内容;在每一节课加进一个“身体素质锻炼”的环节, 时间在5--10分钟左右, 要求锻炼的内容与运动学习的练习相对应, 追求身体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时, 先将运动教材中有关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和整理, 设计出锻炼学生能力的多种环境, 抓住教育契机, 教师精确育导,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 强化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 掌握运动技能, 学会生存、生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多采用学习、实践、交流分享、精导、应用等几个学习阶段, 多采用模块设计、讨论、示范、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分为三大模块, 知识与技能模块、体质与健康模块、能力与品德模块, 三个模块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体现, 紧密相连有机结合, 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式体系。
课前设计策略:在教学课开始部分, 我们也叫课的准备部分, 教师随意抽取学生进行两分钟的健康知识演讲, 学生演讲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自控能力、表现力、行为礼仪等都可得到充分锻炼, 同时每次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健康话题, 让学生增加健康视野, 在这个模块中设计学生自我组织带操, 自我组织热身内容, 锻炼了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示范能力、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上作为导, 精导育人, 重点体现在能力和品德上的育人。
课中设计策略:通过知识与技能学习为主线, 在学生积极锻炼的基础上, 分析具体体育技能所应具备的身体素质, 如力量、弹跳等, 结合案例分析, 给学生进行讲解, 让学生懂得提高技能学习所必备的身体素质, 明确目的性, 提高学习动力, 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抓住教育契机, 育人为本,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能力为重, 强化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教育学生学会知识, 掌握运动技能, 学会生存、生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三部式”体育教学模式, 与现代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人格”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每一次体育教学课的实践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实施“三部式”教学模式。把“知识与技能、体质与健康、能力与品德”三个部分不但在教学大纲中体现, 在教案中体现,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体现。
课后设计策略:以体育课为先导, 将课外体育与课内体育统一起来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综合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 使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体育课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技术、理念的过程, 而课外体育则是实践的课堂。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运动训练逐步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发展, 构建成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和锻炼的实践场。形成课内外、校内外多元的课程内容体系。为了确保体育教学育人的整体性和延续性, 在课后我们设立了训练队和俱乐部, 让学生在课中学的知识有应用的环境, 让学生自主的得到锻炼, 并找到学为所用的成功感觉, 使体育精神, 体育人文有更好的传播空间。课后模块的设立确保了体育教学育人为本的整体性, 填充了体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六、教学模式内容结构
三部式教学模式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体质与健康、能力与品德三个部分, 知识包括健康基础知识, 技能就是专项技术知识, 体质就是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 健康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演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品德包括顽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关系等。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篇5
一、教学内容
健康饮食益处多;阳光运动身体好。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习和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阳光运动促身体。
2、培养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兴趣和健身的意识。
3、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知道食物的种类;
2、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
3、知道到户外阳光下运动有益身体健康。
4、养成及时开窗通风的好习惯、四、课时安排
健康饮食益处多 2课时 阳光运动身体好 2课时
二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文明如厕讲卫生;意外伤害的简单处理。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排便对人体的重要性,主动维护公共厕所卫生。
2、知道意外伤害有哪些,该如何处理。
三、教学重点
1、知道排便的重要性,会自理大小便,主动维护公共厕所卫生。
2、意外伤害的简单处理方法。
四、课时安排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6
【关键词】学生;体育;健康;认识;关系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教育部署,搞好“体育与健康同步发展”,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出的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推行,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个性发展,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积极提倡体育与健康关系化发展。
一、体育与健康理论研究
1.体育与健康概述
体育和健康在学科上都是一种独立性学科,但是体育与健康不能脱离实际,而真正完全的独立。“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人与社会的适应能力。
2.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现代文明与人类健康,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与人类“文明病”,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病,精神或心理疾病,白领综合症,吸毒等将影响到健康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体育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人类高度文明的象征,体育突破种族界限,提倡和平,也是体现在弘扬气势与精神鼓舞人类。坚持健康第一原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体育综合功能,树立身体教育理念。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以体育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二、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
1.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健康发展
(1)促使人体健康发展。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对骨骼的血液供应,同时,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动作,也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良好刺激作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使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
(2)可使人体功能得到充分发展。适当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国内体育科学研究观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心脏、循环系统的机能。国外科学家还做过一种试验,让健康青年连续躺在床上9天,发现他们的心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的工作能力平均下降21%,心脏容积缩小10%。
2.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无论是有组织地或个人单独地进行,对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坚持经常锻炼,需要具有自觉性和自制力。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自觉性和坚持性及果断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2)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整个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调剂情绪,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平衡,这对情绪和精神也会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对爱好体育的人,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3.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1)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体育锻炼基础的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了健康,强壮了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的能力得到增强;二是从事体育锻炼,往往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使机体得到锻炼,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2)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在各种锻炼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所以,“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体育与健康的结合重要性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勞,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锻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秀馥主编,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羽毛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纪秋云著,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武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3]曾志坚、彭勇主编,《体育与健康》,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年9月。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篇7
在课堂常规部分, 可以用1~2分钟时间, 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传授即将进行的身体练习的相关要求, 如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卫生问题及组织纪律性等, 使学生建立起该项练习的知识准备。
二、准备活动时
准备活动时, 让学生明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充分的准备活动不仅能让人体有个预热和适应的过程, 而且能有效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为剧烈运动打基础) , 晓之以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三、讲解示范时
讲解示范环节, 可将教材及延伸性内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进行散点教学。如在耐久跑教学时, 将“极点”等知识渗透到技术讲解中, 让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去理解、体会。
四、练习间隙时
可利用运动强度较大需要休息调整或分组练习时的轮休间隙, 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如在耐久跑练习结束时, 抓住时机介绍运动负荷大小的判断、超量恢复原理等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合理练习的自觉意识。
五、突发事件时
体育课中突如其来的事情时有发生, 教师应冷静和博学机智地将相关健康知识教给学生。如, 靠墙手倒立教学时, 一位体质较弱的女生几次练习后, 瘫软在地, 脸色惨白, 冒虚汗, 出现了中度的低血糖症。学生都吓坏了。此时, 教师应立即将她转移到阴凉处, 并派体育委员冲糖水给她服下。过后, 向学生解释低血糖症的相关症状和防治方法, 学生会记忆深刻。
六、总结评价时
总结评价往往是实践活动的升华, 此时渗透健康知识是“画龙点睛”。如, 在滚翻课总结时, 告诉学生滚翻在生活中也有实用价值, 如果在往前摔跤倒地时可顺势做前滚翻, 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又如, 接力赛跑时学生互相埋怨, 应及时指出“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和“五个手指攥紧了才是拳头”的道理, 团队内的互相埋怨会直接危害成绩和荣誉。
七、布置作业时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篇8
一、健康教育知识与分析
(一) 《课标》中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课标》对健康教育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本研究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做了统计, 具体各水平段见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水平段的升高, 身体健康方面的内容从难度上来看, 有一定的递进性, 如, 就饮食和营养方面, 水平一提出了应了解饮食卫生;而水平二提出了食品卫生和主要营养素的作用等知识;水平三需要了解的是有关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水平四则是需要学生掌握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总的看来, 难度上是在逐步增加;此外, 还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 从水平三开始让学生逐步接触关于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等相关的知识。
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 也体现了要求明确, 难度逐步提高。如水平一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了解完成任务的方法;而到了水平二提升为体育活动中坚持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任务的方法;水平三的要求是, 在比较困难的体育活动中表现自信和克服困难勇气的方法;水平四是积极应对各种困难, 并果断作出决策的方法。看起来都是“方法”问题, 但是, 从要求上已经体现出了难度在逐渐升高, 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 达到既能够完成各项任务, 又能够懂得完成各项任务的具体方法, 更能够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各种困难的能力。
(二) 《标准》中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标准》在健康知识教育方面, 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 (《标准》尚未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整合为一体) 分别对水平五、水平六进行了统计, 具体内容分布情况见表2所示。
从表2不难看出, 作为高中阶段的水平五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 主要集中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 社会适应方面也包含一部分内容。与《课标》中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相比, 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知识呈现出如下特点:
1.内容选择更加广泛且难度加大
如《标准》中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起因和预防措施”等。
2.反映出了与义务教育阶段内容的衔接性
如各个水平段都提出了有关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 且各水平段难易梯度较为明显, 水平一是“饮食卫生常识”;水平二是“食品卫生、主要营养素的作用”;水平三是“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水平四是“营养、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水平五是“食物营养价值和合理膳食的构成”。
3.充分体现出了注重保健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如提出了“改善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计划制订方法”的教学要求。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专门设立的健康教育拓展内容
如, 对于水平六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提出“艾滋病和性病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等一些健康教育内容建议。
二、健康教育知识的分类
从对《课标》和《标准》的梳理发现, 尽管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对健康教育提出了对应的教学要求, 但是, 这些健康教育知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由于知识类别不同, 教学的切入方式就会有一定的区别, 为了能够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下面先对健康教育知识从运动技能关联度、所处的水平阶段进行归类。
(一) 从运动技能关联度划分健康教育知识类型
健康教育的知识有的与所教运动技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有的呈现出的是间接关系, 还有的与运动技能项目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因此, 将健康教育知识划分为与运动技能直接关联类内容、间接关联类内容和缺乏关联类内容。其中, 直接关联类内容是指关联程度很高, 就是学习运动技能本身需要掌握的健康知识, 如学习篮球运动时, 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传接球时预防“手指挫伤等运动损伤预防”的知识与方法。间接关联类内容是与运动技能学习不是直接相关, 但有一定的间接关系, 如健康教育中的“运动系统的基本构成”等内容, 学生掌握该类知识会有利于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缺乏关联类内容是与运动技能学习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 而是独立于运动技能学习之外的一类知识, 如“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 与运动技能未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 但作为健康教育类知识需要传授。
(二) 从不同的水平阶段划分健康教育知识类型
无论是《课标》还是《标准》都将年级进行了整合, 将学生按照水平段进行了划分, 即水平一相当于小学一、二年级, 水平二相当于小学三、四年级, 水平三相当于小学五、六年级, 水平四相当于初中一、二、三年级, 水平五相当于高中一、二、三年级。这样, 健康教育知识也固然按照水平段划分为五个水平, 即水平一健康教育知识、水平二健康教育知识、水平三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四健康教育知识、水平五健康教育知识。其中, 水平五健康教育还作为七大系列中的一个系列内容要求专门分配课程进行传授。各水平段在健康教育内容维度上有一定的一致性, 如有身体健康方面的营养类知识、损伤类知识、疾病类知识等。也存在明显的循序渐进性, 内容难易程度随着水平段的不同而逐步增加。
(三) 从几大学习的方面划分健康教育知识类型
《课标》将各水平段的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标准》还是五大学习领域, 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各自独立的, 没有将其合并。这样, 健康教育知识类型划分的时候, 就可以按照这些学习方面进行划分, 将其归纳为身体健康类、心理健康类和社会适应类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同时, 这样的划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其中, 身体健康类是比较重要和全面的, 既包含一般的卫生常识, 还包含营养、饮食等健康知识, 还有关于运动性伤病的防治知识, 以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等。心理健康类大都集中于与运动技能学习和锻炼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还有类似与学生生长发育时期的性心理教育等。社会适应类既包含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合作交往等内容, 又包含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后, 如何保持稳定和积极情绪的方法等内容的健康教育, 以及在体育活动、比赛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道德行为的方法等。除此之外, 还有更多的划分方式, 本研究基于对课堂教学的引导, 仅分析了以上三种分类方式。
三、体育课堂教学中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若干现象
(一) 健康教育课时不明
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除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还需要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堂, 既作为一种理论传授的方式集中向学生传授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便于学生更好地、更系统地掌握, 又能够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如开展营养与健康关系的专题讲座, 艾滋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专题讲座等。但是, 从当前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上, 很多学校未能开设有健康教育课程, 或未能对健康教育开展专门的讲座活动。甚至高中阶段明确提出了健康教育系列的情况下, 很多学校也未能具体按照规定认真落实。这样就很难将健康教育知识全面而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也难以引起学生对健康的充分关注, 或者因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难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为此, 加强和确保健康教育课时十分必要。
(二) 健康教育知识渗透不及时
无论是与运动技能有直接关联的健康教育内容, 还是有间接关联的内容, 在体育课堂上都要注重渗透该类知识。这样能够更科学地学习运动技能, 同时, 还能够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的有效性。就目前的体育课堂而言, 在观察中发现, 有些必要的健康教育渗透时机, 有些教师尚未充分把握, 如在体育课准备活动阶段, 未能联系到准备活动与基本部分主教材的学习而传授相应的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 学生甚至做准备活动的目的都不够明确, 只是被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各项练习活动。在主教材部分运动技能学习的时候, 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甚至有些学生在运动中发生的损伤, 还未能向学生传授该损伤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预防。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对运动性伤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即知道运动中受伤了, 是什么伤, 但不知道为何受的伤, 更不知道如何预防。还有就是对于在学习运动技术的时候, 有些体型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完成某项技术的时候较为吃力, 教师就需要对如何减肥保持良好的体型进行引导, 但是, 很多情况下, 一些教师会视而不见等等, 这些未能及时抓住教育时机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 要首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出一定转变。
(三) 评价缺乏
目前除了健康教育有待完善, 在健康教育评价方面更为缺乏, 尤其是尚未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如有的开展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由于缺乏对学生掌握健康知识的及时评价, 就难以了解到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有效与否。除此之外, 由于课堂上未能及时跟进对体育课上所渗透的健康教育进行评价, 因此, 就很难了解到学生是否听了, 是否听明白了, 是否在活动中能够运用了。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体育课堂评价、单元评价, 甚至学期中和学期末的评价中注重健康教育评价都很有必要。
四、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有效策略
从直接关联性内容的传授、间接关联性内容的传授和缺乏关联性内容的传授三个方面重点讨论一下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
(一) 直接关联类内容的传授
对于与运动技能有着直接关联性的健康教育知识, 在传授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1.吃透教材, 充分挖掘运动技能本身显性或隐性的运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
2.把握特点, 认真学习相关的运动性伤病特点, 从而找到预防措施。
3.找准时机, 直接关联类健康教育内容的传授时机有前、中、后三个时机, 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灵活判断和渗透。既可以在准备活动部分事先提及, 也可以在某项运动技能学习之前事先告知学生哪些损伤有可能在练习该项技能的时候容易发生。还有就是在学习或学生练习过程中及时提醒, 要能够确保姿势动作正确, 否则很容易发生某种损伤。再者就是运动损伤发生以后, 或练习结束以后还要再次强调有着直接关联性的健康知识 (尤其是运动性疾病) 。如夏季的体育课, 如果天气十分炎热, 就要在学习运动技能的时候, 除了传授相关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 还要能够对中暑、晕厥等的防治方法向学生介绍, 便于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确保体育课安全有效。
(二) 间接关联类内容的传授
对于具有与运动技能学习有着间接关联性的内容, 这类知识的传授可以采取的方法就会有所不同, 概括起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1.灵活多变, 既要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把握健康教育的内容的不同, 又要能够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的特点而有所区分, 不能一刀切、大一统地进行健康教育, 如每一个季节都有学生需要掌握的健康知识, 要能够在不同季节时期的体育课上有所渗透。另外, 由于不同班级学生体型、素质基础、体质健康状况有所不同, 因此, 间接关联类健康知识内容的取舍也各有不同, 如, 有肥胖学生甚至肥胖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要能够针对肥胖生如何保持良好的体型, 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2.注意关联, 该类健康教育在实施的时候, 要能够把握好时机, 以及与课堂的关联, 不能孤立地或与本课学习无任何关联地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 这样很容易造成因学生不愿听讲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一定要能够找到与本次课的关联点, 如肥胖生的关联讲述营养饮食知识、与器械运动的关联讲述心理健康知识、与合作学习的关联讲述社会适应内容等等。
3.点到为止, 这类健康教育内容的传授, 不可占据时间过长, 内容太多。因为, 毕竟该类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最直接的关联性, 根据需要和条件适当进行知识传授, 因此, 要把握好“度”, 做到主次分明, 确保体育课堂教学主要目标的达成。
(三) 缺乏关联类内容的传授
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并非仅仅限制在与运动技能有着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内容, 从大健康观来看, 尤其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界定, 那些缺乏关联性但又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影响的内容依然不能忽视, 如水平一中的口腔等个人日常卫生;水平二的近视眼预防等, 都是有必要向学生传授的, 不仅要让他们了解知识, 有的还需要掌握正确方法。但这类内容很难与运动技能学习相融合, 也难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 因此, 就需要开展专门的讲座, 可利用不良天气 (如雾霾、雨雪等) 进行讲授, 要能够确保课时不被挤占, 还要能够借机向学生集中传授相关知识和方法。具体传授的方式, 既可以知识讲述, 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育特点, 选择开展某种室内活动, 在活动中将该类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 还可以播放相关录像材料, 让学生通过观看、讨论等掌握该类健康知识。即让学生能够在听中学、看中学、说中学和做中学, 形式多样才能消除枯燥乏味, 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 从而提高该类内容教学的有效性。
五、健康教育评价建议
(一) 及时提问法
体育课堂上要向学生传授健康教育知识, 不仅要把握传授的时机和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还要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问, 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完整性。这对于与运动技能有着直接关联性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效果检验尤为重要, 如当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之前, 先向学生讲述传接球的时候, 因手型不正确很容易造成手指挫伤。这种口头的一过性的传授, 有的学生并未思想集中或认真听讲, 因此, 需要在讲解完之后, 根据现场学生的听讲情况, 及时做出引导性提问, 看学生对该项损伤的了解情况。还可以在学生开始练习之前, 或教师在示范动作之前, 强化该项损伤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可以引导性提问学生如果手型不正确会发生何种损伤, 以强化记忆, 并引起重视。这样的及时提问, 往往能够得到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
(二) 精细观察法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时的状态, 动作的规范性、认真程度、是否掌握了练习的方法等内容外, 还要能够对课堂上所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实效性进行判断。因此,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精准细致地观察学生对健康教育知识的听讲效果和执行情况等。在讲述的时候, 要能够注意观察学生的眼神和表情, 在指导学生练习的环节要能够观察学生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把握情况。如观察学生练习传接球时的手型, 是否做到了接球的时候手指不能正对来球方向;体操器械课上是否有学生在杠上打闹等。不但要做到观察的精确和细致, 准确判断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执行情况, 而且, 还要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做到及时的反馈和正确引导, 甚至还要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及时改进和调整教法, 从而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
(三) 活动设置法
采用活动测评的方式完成测评工作, 所设计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要能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尤其是情景的选择要恰当, 不可出现低龄化等现象。如小学低年级即水平一学生的活动测评, 要尽量生动、形象, 并以人、动物为主要对象创造情景。小学中高年级即水平二、三学段的学生的活动测评形式, 可以选择与食品、植物等相对静止物体作为测评的直观教具。而水平四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 因此, 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作出抽象的表达, 就已达到活动测评的目的。如水平一可以通过设置“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 创编测评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情景。
(四) 纸笔测试法
1.纸笔测试内容确定要聚焦
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测评, 通过纸笔的方式要测评什么, 测评内容是完全依照教什么, 测什么?还是从《课标》中随机选择?实际上,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知识类试题, 可以遵照学什么测什么的测评思路, 而对于能力应用型试题的确定, 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课标》等的目标要求灵活把握。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不可回避, 纸笔测评的内容确定要精准, 即试题陈述精确, 不易产生歧义, 还要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的水平。过难过易或模棱两可的测评试题都难以达到测评的目的。
2.纸笔测评组织方式要简便
纸笔测评的组织方式要简单便捷, 不可过于复杂。但究竟该如何简便?有哪些具体的操作方式需要把握?从测评的次数上来看, 就一学年而言, 测评次数要尽量少, 1~2次为适宜。最好不要伴随单元测评, 而是要以学期结束或学年结束为时间节点, 组织学生进行纸笔测评。从每次测评的时间长度来看, 一次测评的时间要尽量短, 10分钟以内完成较为理想, 因为, 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权重, 毕竟在整个体育成绩考核中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从测评题型的设计上来看, 纸笔测评的题型要尽量采取客观性试题的方式, 因为主观性试题不但在作答的时候费时, 而且, 在评价的时候也难以评判, 五花八门的答案很难进行比较。从测评地点的选择来看, 纸笔测评的地点要能够尽量选择室内, 基于体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室外课堂学生不便于携带纸笔、更不便于书写, 因此, 纸笔测评工作选择教室内更便于操作。从评价的角度来看, 除了以优、良、及格、不及格的等级方式来区分成绩优劣外, 最好能够以十分或百分的形式, 并按照纸笔测试的权重核算出最后分值, 便于与体育其他方面的成绩整合。
3.纸笔测评结果反馈要及时
纸笔测评目的是要能够通过测评, 一方面了解教师要及时了解健康教育效果;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 哪些方面的知识还有欠缺, 便于找准加强学习的知识点;还有一方面通过及时反馈, 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哪些知识适合于专题讲座?哪些知识更适合于与体育课堂上渗透?以及该如何开展专题讲座和有效渗透?因此, 需要打破过去传统的, 将纸笔测试仅仅看作是一项测试工作, 测出分数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和做法。当然, 纸笔测评结果的反馈有多种方式, 可以采取教室内与其他学科成绩一样公开张贴的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际成绩, 还了解自己在全班同学中, 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所处的位置;也可以采取像其他学科讲评试卷的方式, 带领学生逐一对试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查找问题的根源, 提出今后学习的要求;还可以采取将测评试卷发给学生, 以作业方式完成错题更正。当然, 还有一种方式, 就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讨论的方式, 集体中每一个人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更正, 并举一反三, 将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一并拓展性学习。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篇9
栏目设置:1.健康教育;2.体质与健康;3.健康促进;4.运动与营养;5.特色体育;6.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
征稿对象: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学校卫生管理人员、校医、心理咨询师、健康教育工作者、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人员、卫生系统的心理及医药卫生工作人员。投稿邮箱:jkzshk@163.com;联系电话:010—66093860; 联系人:王承凤王璐璐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篇10
从上个世纪70年代, 我国开始对学生进行体质调研, 一直呈现这种持续下降的趋势。教育部在2004年春节前, 发表的《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布》, 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判断, 指出“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
目前, 中学体育课程从教学思想、目标到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基本上仍然延续“苏式”。虽然几十年来体育课程有了较大改变和长足的进步, 但是就课程的全部内容看, 仍以西方现代竞技体育为基础, 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学习运动技术上, 从而形成了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体育当成了一种教育手段, 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 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的自主性。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现代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而是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三维健康。”“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提出“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育人为宗旨, 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任务。
健康可分为三维健康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分为五要素: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人的身心健康了, 心理才会健康;反之, 心理健康了, 身体才会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身心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因此, 我们要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基本任务的影响与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由原来的注重体能增强和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掌握逐步转化为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确定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健康成长,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性质, 决定了体育教学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 增强体质, 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且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应联结起来,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技能与习惯。因此体育教育应充分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加强学生自我科学锻炼, 注重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激发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 养活学生健康意识, 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树立终身体育观。
通常我们的体育教学, 以往树立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 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过多的是教师的表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发展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更新观念, 引入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设计教案时要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 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竞争日益激励,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激励的竞争性是现代体育最显著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营造紧张的竞争氛围,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 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思维形式。适应能力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状况的影响,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下对学生的关注基本上都集中在学生运动能力上, 很少有人注意到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之后有没有变化。“健康第一”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体育教学, 更能体现在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社会互动的领域, 可以促使人际交往, 促进人事关系的和谐。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形成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具有关注个人、群体和社区健康意识与能力培养, 也是我们体育教学主要任务之一。
总之, 更新教育知识, 转变教学观念, 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教育,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求,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光春, 刘卫, 刘瑛;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年04期.
[2]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浅析初中体育与健康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现状;意义;措施
人的记忆力、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等都与大脑的反应产生直接的联系,而通过体育锻炼就可以为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活跃大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据调查,每天锻炼的人在视觉、听觉、感觉、反应能力、触觉等方面都比较灵敏,从而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反应能力。另外,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之后更容易进入睡眠,从而保证了睡眠质量,这有利于精神饱满的迎接第二天的学习。本文就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效率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当前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课表上会有体育这门课程,顾名思义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而忽略了健康教学,只重视实际体育运动而忽视理论教学,教师只是让学生也在体育课堂上随意散漫的进行一些运动,没有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十分浅薄,学生从内心认为体育课不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上体育课只是一种解脱。当体育教师发号自由活动施令的时候,学生也认为是一种解脱,学生们三五成群的寻找一个阴凉处聊天、吃零食,甚至还有学生回到班级学习其他学科,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教师看到这个情况也没有太多的追究。
二、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意义
随着中考的不断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紧绷的学习状态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学生需要在繁忙的学业学习之中穿插体育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劳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相对于通过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体育运动是初中生最好的选择。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身体,有助于学生健康发育。总而言之,体育与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学习效率的措施
(一)教师仔细备课,制定完备的学习计划
为了让大家重视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首先体育老师本身要重视自己这门学科,利用课前时间为本班学生制定科学、合理、有趣的体育锻炼计划,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爱上体育运动。为学生安排满满当当的体育课堂活动,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例如:在学习篮球的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打篮球的正确技巧之后可以将学生的男生、女生进行评论分组,让男女生之间通过合作打一场只属于本班级的篮球赛:男生打一场篮球之后,然后让女生投篮,投入一个为本队加一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在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竞争,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本次篮球比赛中;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利于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对篮球的热爱。此外,教师在比赛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注意事项:第一,向学生灌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观念,在保证文明比赛;第二,对于比赛胜出的团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种胜利感,反而言之,对于失败的团队也要鼓励,让这些学生有信心的进行下一次的比拼。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运用到学习中,同样在体育学科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媒体教学,让体育教学也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自己的想法,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缺乏足够的兴趣,同时也十分轻视体育与健康课堂。因此学生需要抓住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以体育与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网络搜索一些小视频、体育明星、体育漫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今年里约奥运会爆火的张继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一些关于张继科的访谈,其中必定会包含他宣传乒乓球的片段,教师可以截屏播放给学生看,通过张继科的呼吁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四、结语
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需要考试学科的课时逐渐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其他的学科的教师会向体育考试要体育课上的情况也是随处可见,而且体育考试也很乐意的将自己的课时贡献出来,这样本来课时就少的体育课也消失了。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让未来的体育与健康学科受到大家的重视,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刘中平.浅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安全的预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2]李继承.浅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 .
[3]王善亮.浅析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与管理[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11).
学生体育与健康研究 篇12
一、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现代文明与人类健康, 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与人类“文明病”, 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病, 精神或心理疾病, 白领综合征, 吸毒等是影响健康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体育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是人类高度文明的象征, 体育突破种族界限, 提倡和平, 也体现在弘扬气势与精神鼓舞人类。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实现体育综合功能, 树立身体教育理念。笔者认为,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即以体育为手段, 以健康为目的。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最有效方法, 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二、体育与健康结合的重要性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 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 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通过体育运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与体育课外文娱活动,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 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 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那么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会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 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上述事例我们不难看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 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 很难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调查表明, 学生在回答“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时, 将怕苦、没有喜欢的项目和习惯列在前三位。而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对教学内容会产生兴趣的诸多因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 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十分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等, 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我们注意了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中, 从而进一步将体育与健康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工作联系起来, 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新课程中健康意识的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健康意识的教育, 健康意识是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意见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与反映, 健康意识的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前提、核心, 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 若没有健康意识的教育, 就如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只说长跑可以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而学生不知为何可以增强体质, 对此运动项目不了解, 那么学生只会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 就不会很好地接受与练习。在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中, 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 掌握运动技能, 增强身体素质, 但还有一点是我们经常忽视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健康意识。在新的课本中加深了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理解, 使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有了正确认识, 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运动, 喜爱运动, 从事运动, 从运动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例如:在新的课本中第一页就引用了2000多年前刻在古希腊埃拉斯山崖上的三句话:你想强壮吗? 跑步吧! 你想健美吗? 跑步吧! 你想聪明吗? 跑步吧! 当学生翻开课本的第一页, 看到这三句话, 他们不就有了初步健康的意识吗? 又如在新的课程中田径教学中的跑, 讲解了跑的意义和作用, 跑和生活、学习的关系, 如何跑? 讲明了慢跑、障碍跑、耐力跑等各种跑的形式, 所有的跑都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就可对学生说人生就像一场跑步比赛, 有时快, 有时慢, 有时会遇到各种障碍,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 发挥拼搏精神, 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由此可见健康意识的培养对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 健康的体魄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体育锻炼不但能够锻炼体质, 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且能够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因此, 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推荐阅读: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10-04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06-08
体育与健康教学06-28
高中体育与健康10-25
体育与健康课11-10
体育与健康课程06-03
大学体育与健康08-16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10-14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05-28
体育与健康选项课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