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2024-09-22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共12篇)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历史告诉我们, 在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中, 总要有一定的文化来支撑和推动, 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意义。先进性的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体育是承载我国社会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体育作为传承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必须构建起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物质、制度、精神体系, 唤起体育事业管理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文化意识, 立足于体育工作实践, 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为我国的和谐发展提供向心力和内在推动力。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形成的一个特定的体育文化环境, 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作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的文化, 体育和这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作为校园的主要特征。精神文化活动与学校纪律、办学特色、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在学校教育中凡具有较高声誉, 有培养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特点的重点学校, 其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氛围和无形的目标, 是一个和谐的人文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树立鲜明的健康、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环境的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是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体育环境, 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拥有一个健康校园氛围的基础。体育文化塑造了学校, 也是校园的无形资产以及良好形象的标志。校园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 不仅在学校中起主导作用, 对校外也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校园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具备一定的品位, 作为高层次的文化, 它集体育、卫生、娱乐、审美等功能, 是一个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健康生活的流行文化气息, 借助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团体、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比赛以及校园沟通行为等的其他运动在校园中传播。体育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 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的延伸。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群体, 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校员工和学生身体素质、精神风貌及审美情趣。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与体育课程的文化本原

和谐校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技能, 形成文化的主要社会场所。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思想、理想和信仰, 社会习俗、规范、价值观念。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 为学生成长和成功、提高知识和技能结构、提高质量提供一个必要的平台, 并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育人、文化造人。

首先, 我们要清楚, 体育课程建设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文化为主体的存在。一个独立的文化模式在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创新和创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课程观认为, 逻辑和实践为文化的载体, 简单地解释了传统课程形成, 一方面是受文化影响, 在文化形成过程中完成的, 课程完成受制于文化的“文化锁定现象”, 从而造成对文化课只能前沿防御, 只有静态复制而不能动态生成的局面。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建设, 所有这些是课程的最基本的职能, 只能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实现, 即课程产生的动力、势头———文化传承的需要。课程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的需求, 来自于文化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课程和文化建设, 这使得课程具有文化性质和“非经常性”的形成表现, 而不是接受重建。该文化的属性, 不是复制而来的定性的“原始文化”或“他文化”, 而是一种探究或自成的生成性文化。课程来源于社会文化, 但不等同于社会文化, 从课程到社会、文化, 社会和文化, 有一定的联系, 其核心根源在于课程对学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面关注, 也是对学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内部根源, 实现全面的心理世界的关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重新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与文化。体育课程的标准和教育目标是“健康第一”, 它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文化价值取向, 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 即重视人和社会科学的全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育课程不再是生物学水平上的传递, 不再是简单地培养身体素质和教授运动技能, 而是要通过对文化意义的传递, 不断地改组和重构社会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曾谈到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 同时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提出了体育健康课程建设中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未来的体育健康课程建设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来实现。即:运动参与目标、健康发展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实现上述五个目标, 就是要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内在和谐发展的要求。体育课程标准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内涵和外延的标准解释, 其主要实质是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有一个坚强的意志与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魄和优秀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健康课程文化要素的构成

体育健康课程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常广泛的延伸, 它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它反映了作为一个整体社会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的标准。社会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 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是一种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创造生产力, 提高吸引力, 增强竞争力, 促进凝聚力的形成。建立协调一致、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创建一个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 并用先进文化内涵塑造人与培养人, 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 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精神, 使其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振奋精神状态, 形成高尚的品格, 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从而奠定和谐的校园物质和精神内涵基础, 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物质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包涵了所有校园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设备等, 以及各式各样的体育雕塑、广播、电视、校园报刊、宣传栏以及虚拟化的校园网络所构成的体育文化平台。另外, 还包含了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等。这些客观的物体对象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内涵, 学校体育物质基础是学校进行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 是进行各种体育实践的重要保障。它本身不具有情感和生命, 而是由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精心创造与设计出来的, 因而, 体育文化就具有了活力。要成为一所体育环境建设有序的学校, 就要使其校容校貌充满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和散发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 能让学生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 以及力与美的享受, 对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制度文化层面的体育健康课程, 其主要包括符合标准化规章制度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规则和相关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评审规则及多种多样的健身课程。另外, 还包括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各种体育协会、各类体育俱乐部、各竞技运动队等各类体育组织的构建原则和管理方案等。学校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权威的因素之一, 而不是制约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但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科学有效发展, 其提供了合理的有序的学校体育环境。体育就是按照制度行事, 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 规范学校体育生活和学习。学校体育文化的系统发展关键是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于各级教育参与者、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相处、携手共进。因此, 要严格按照民主的组织原则开展工作, 完善制度, 用完善的制度来指导体育教学的实施。同时, 也用制度来预防和制约不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各种现象的发生。

在行为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主要包括学校各类行政人员, 教师和学生在体育健康课程实践中以常规的方式构成的体育健康课程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构成了对体育的行为准则, 也反映了运动习惯, 其中隐含着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的审美等。一般来说, 各种传统的和学校的各种物质文化条件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主体的体育行为, 校园体育文化还受到各种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和体育审美观等意识形态的制约, 而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体育价值观念, 它必然决定了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体育行为文化属于学校的价值观, 与学校精神文化和办学理念紧密相关, 它反映了在学校专属环境内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行为背后表现的内在规范, 对在其中的参与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无形之中刻画了一个人的体育行为方式。体育行为文化是学校的历史积淀在特定阶段的体现, 它在传承基础上的完善与丰富是较容易进行的, 也是相对容易改善的, 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创新发展是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最困难的。一所学校的体育理念被校内全体师生认同, 并坚持不懈地发展, 才能形成群体性的体育行为, 才可以以某种内在形式融入个人的思想中, 并逐步形成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包涵体育的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体育审美等, 其主要表现为每个学校自身形成的体育传统和文化风气, 教学环境的心理氛围, 以及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人格表现。而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精神文化更是通过学校领导、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体育实践经历的历史发展、积淀、凝练、选择演变而来的。体育健康课程的精神文化所承载与倡导的体育精神和道德价值早已附着和浸透在校园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形成了带着普遍性, 且重复出现, 同时保持稳定性的思想行为风格。精神层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无形之中具有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形成浓厚的教育环境氛围, 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的体育能力, 使其充分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获得体育运动的技能和知识, 逐步提高对体育的欣赏、感受、创造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灵。如果说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核心的文化, 即最高层面上的文化, 那么也就是说, 精神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 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 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项目中的基础, 行为文化则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

四、和谐的校园文化与体育健康课程建设的文化扬弃

学校是所有思想与观念交流和碰撞的平台, 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相互交织, 新兴文化和落后文化同时存在的情况之下, 如何把握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实现校园自身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题目。现今的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 是时代改革和独立精神的积累、凝聚, 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以最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保障, 它集中代表了学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 概括起来说就是: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为指导、培养“四有”合格建设者科学的、创新的、民族的、大众化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所有学校在其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与和谐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与文化引领。

到目前为止,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一些体育教师感到迷惘困惑, 究其原因, 就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当成一次重建式的改革, 而不是当成一次在继承中创新的机遇;看到新的课程标准里的很多陌生的词汇概念, 却忽视了体育健康课程的目的与性质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内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在一次次的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 形成了现在这样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体育健康课程体系, 五十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 现在确实也存在着许多与时代进步文化发展不和谐、不同步的问题。因此, 采取积极的态度, 扬弃而不是放弃、丢弃, 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传统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优缺点, 寻找一种在继承原先基础之上的改革创新体系, 已成为现今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与当务之急。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植根于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抢救、奥林匹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当代奥林匹克文化因为其文化的全球性与包容性已不再被当作外来的异化的强势的文化。它反映了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全世界各民族对和平的向往与自身健康平等和谐发展的共同追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情趣、道德观念, 并且也包含了尊重自然、了解人生、追求健康、理解生命等许多促进人类发展的启示, 体育健康课程绝不能从两种文化主线中脱离开来。目前, 一些由时代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体育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传入我国, 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也正悄悄地走进我国社会, 并逐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不乏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适合我国情况, 便于开展推广的体育项目。对此, 在我国体育课程建设中必须有更加包容的广阔的胸怀, 汲取其中的精华, 创造性地丰富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能干, 李吉远.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体育课程构建.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2]岳兵等.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7) .

[3]王娟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考试周刊, 2010 (10) .

[4]杨旭峰.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 .

[5]张万海.浅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6]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2

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

《黄帝内经》记载:“天人合一”“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中阴气与阳气相结合产生了生命体,突出地强调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有一种共生的关系,人的身心健康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与制约,并具有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人与自然是一对欢喜冤家人与自然界是同一的,但同时人与自然界又有斗争性的一面。自然界孕育了人类并构成人类生存的条件,但自然界毕竟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的非同一性甚至是对立。人在不断追求完美但完美永无止境,今天认为是完美的,明天就可能变得不完美,人的欲望不止,人与自然的斗争就永无止境。人生下来就带来欲望,生存和生殖都需依赖自然,主观上人类改造自然会给自己找个让自然更美好的借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二者的斗争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失衡。1992年,世界1575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虽然可以给人们造福,但对自然界过量的.开发和破坏,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且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健康就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环境相适应的斗争历史。中世纪的人,对细菌一无所知,航海远行的水手,常因喝了不洁净的水,导致全体船员死于伤寒病。1870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了细菌学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掌握并适应了这个多菌的世界,进而懂得了灭菌方法,从而得以预防疾病,健康生活。而今,人在天地间生存繁衍了若干个世纪,依然没有悟到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甚至还反其道行之,导致自我毁灭。疾病和灾难,就是人没有适应自然的反映,也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结果。自然环境的好坏及其变化,必然对人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人类要获得健康,就要营造健康的环境。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不能只顾索取,而应尽力维护它的生态平衡。近年兴起的“保护医学”,内涵就是没有大自然和动物的健康,就无法保障人类的健康。 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自然万物的生化,以“和”为贵。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人才能健康,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阴阳乖戾,疾病乃起”,养生要求“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要“谨和五味”,劳作要“形劳而不倦”“动而中节”等,莫不体现“和”的精神。人类健康根植于生态健康,生态健康就要求人们维护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这是古今人们追求的崇高目标。《黄帝内经》就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等,旨在维护人与自然的阴阳协调。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中医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确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身心健康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与制约。 环境好,心情好,则身体好,说明人体的心身状态与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把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作为养生追求的首要任务。 人类适应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塑造着人类。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这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重要内容之一。“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人、万物、生态、自然环境这一整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和利用这种规律,才能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对人体健康有益,否则,可能引起疾病,危害健康。 (摘自《健康科学周刊》)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3

关键词:和谐;体育与健康;课堂氛围;策略

G633.9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教育理念。因此、创设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既是每一位体育教师追求的,也是学生喜爱的。为此,体育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

1.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因素 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选择单一的教学内容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会消极应付、不乐意参与教材安排的活动,导致体育课堂不和谐。

2.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在生理、感知、记忆、思维、兴趣、身体等方面有着大致相同的生长发育规律,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其发展速度与水平又不尽一致, 男、女学生悬殊很大。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在表扬鼓励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只有鞭策、激励、督促学生,学生才会去尝试新的运动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性别差异、个性特点和实际运动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比如体育教学中的男女学生分组分层次教学、合作分层教学等方法。

3.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因素 在时间过程中,我们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学生的个人素质、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例如今年连云港市中考体育加试项目之一50米,满分标准:男7秒2、女8秒2,有的同学先天身体素质好,不用怎么努力,体能和运动技能也能达到满分;相反,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差,平时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满分的标准,这严重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削弱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 现在学生中是独生子女的较多,把在家中养成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气势带到体育课堂上来, 对教师有着较苛刻的要求, 而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兴趣、师生在情感上就得不到相互的支持反馈和接纳。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他们会倍感失落、沮丧。师生关系和谐是体育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课堂教学很难正常开展,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不去做、不去练,正确的动作技能很难形成。甚至有的学生当众顶撞老师,老师教法不恰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则讨厌老师,从而产生了体育课堂上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二、和谐体育与健康课堂的营造策略

1.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明确体育的重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努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2.建立灵活多变、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学生体育成绩, 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进步的过程, 分析学生的提升幅度,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建立终结性评价、特出过程性评价及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议、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结合起来, 同时在评价这个环节上,充分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只有多样性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得到体现, 教师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 并引导其正确发展。

3.营造宽松氛围,优化合理课堂结构 善于营造宽松的体育氛围,并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优化资源配制。强调与体育学习过程的态度、行为,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评价运动参与的程度和学习过程以及进步幅度。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多给学生鼓励和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项目安排上,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材的难易程度,使运动技能游戏化、生活化,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提高自我教学能力和运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带来的美感享受。

总之,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组教学, 同时要根据学校的条件, 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兴趣需求, 使学生的学习愿望在体育课上轻而易举地实现, 从而达成和谐。体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

参考文献:

[1]陆元红.四个必须,实现理想的初中体育课堂[J].学生之友,2014(08).

[2]莫立思.体育课堂教学双主线设计策略例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5(09).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4

一、新课标下师生关系的认识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影响师生双方的心理与个性的发展。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的内容和任务。而现在,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间显然不仅仅是教育与被教育、规范者与被规范者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是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它提供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以体育教育与接受体育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为核心的发展关系,它决定了体育教育活动的规定性。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并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才干的同时,还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塑造人格品质的方法和技能。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师生关系承担的教育不是一种单向影响,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不是纯粹知识性的,而是和人的完整发展紧密相连的;不是教师凭借自己的优势把学生看作是外在于自己的存在而进行的心灵隔离活动,而是师生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与体验。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片面追求高分,一味对学生进行机械性的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形同知识的接受器,机械地接受我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学生在我的强制下被动地学习,有时甚至是很不情愿地学习。一些学生对我,对体育学科,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不满甚至是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提高和培养。面对旧体制下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给教学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体育教学关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基础。

由于体育课程是一门户外实践性课程,因而教师必须突出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体育课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就会沦为认知性的课程。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锻炼热情和积极交往的情感,同时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的良好形象和威信,靠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切实做到尊重、关心、爱护、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保证体育教学和育人活动的正常进行。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与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不理不睬。这大大影响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构建互动师生关系的情感氛围,让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三)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的硬件设施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一些教师的职业素质并未随之提高。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新鲜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融合其他学科的新信息,在教学活动中充实新内容,应用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转变单一教师身份,塑造多重身份角色。

“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一些学生的运动技能不比体育教师低,甚至还有超过,因此教师应放下“身架”,甘愿做一名虚心求教的学生,这样不仅不会降低身份,反而能更强烈地激起学生展示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任。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善于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尤为重要。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改进。另外,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尽快从“教书匠”变为“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三、结语

总之,师生之间不应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关系而应带有温馨的色彩。在综合、实践、开放的情境中,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平等对话,才能真正引导;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动积极性,是体育教师做好体育工作、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师生关系和谐, 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自身学习, 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邹宇.浅谈新课程活动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科研, 2008, 5.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3]戈柔.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J].江苏教育研究, 2001.10.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5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城市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影响,在体育运动上往往追求的是动作上的高难度,操作上的高风险,技巧上的高刺激性,成绩上的极限突破。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对于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长期以往将造成运动主体的身体失衡,机能下降,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展。与此相反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以实现精神和身体的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能够通过合理的锻炼,实现身体机能的有效调节,保证其处于健康有序的运转状态。显然这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的运动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其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去,是符合现代城市体育的现实需求的。现阶段,我国人居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严重不足,城市市政建设往往忽视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立,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在这方面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基础设施,简单的自备体育器材就可以开展各项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无论是民族舞蹈,还是踢毽子,或者是打太极都不需要太多的环境要求;另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简单易学,不受年纪限制,对于体制要求不高,最适合在社区环境下开展;最后民族传统体育也符合城市社区体育的宗旨:简单,娱乐,健身,趣味。其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其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浇灌。详细来讲,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氛围难以有效的构建,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的沟通,并保证工作学习上压力的减缓;网络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娱乐,消费,忽视了窗外的自然生活,忽视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而积极开展传统民族体育将有利于改善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加的健康和和谐;民族传统体育能够给予大家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

1.2城市社区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机遇

首先,城市社区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其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打下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不同地域,不同人口,不同组织结构形成的全新社会平台社区,将会慢慢成为全新的文化平台。有了这样的文化平台,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创新,继承,发展。其次,城市社区群众数量众多,而在现代竞争的局面下使得其在体育方面的选择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淳朴自然性、地域风俗性、观赏体验性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背景下,更加向往和热衷。在这样的趋势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将更加有效的发挥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效能。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整合。城市社区建设中包括社区文化建设,而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社区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要承载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极为丰富,其富含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因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的指导下,形成独立的体育体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传承的不仅仅是体育活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说,在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入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的时候,一方面要仔细探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特点,保证其具备切实的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在现有传统民族体育形式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深刻的创新,保证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娱乐性,健身性的特点,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二、结束语

和谐的语文环境与城市的健康发展 篇6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作和信息载体,在维持和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基础性作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引导语言文字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的语文素质,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对较高,具有适度超前发展的优势和带动、影响周边地区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客观上要求城市的发展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加快普及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进程,以提高市民素质,树立城市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扩大交流和对外开放、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

聚焦现实,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对当地的语文生活环境稍微留心,不难发现,各大城市在创建国家模范卫生城市的活动中,还应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广度和力度,注重城市语文生活环境的和谐构建。

笔者仅就城市户外广告、各类招牌,作以探讨,认为具体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创模”,执法机构只重市容市貌的硬环境,忽视社会语文生活准环境。如,某一省会城市作为全国模范城市,在市政市容环卫设施以及治安交通、环境、卫生、商业经营秩序方面,该城市已的确构建了相对和谐美好城区环境,方便了群众,保护了民众的经济利益,净化了城市文化市场,提高了城市形象品味,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2004年为有效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颁布了关于《市容市貌整治工作方案》,全面具体,严谨细致。其中市政市容设施明确提出对道路两侧附属物进行整治,加强户外广告治理,要求主次干道墙体及橱窗户外广告依照规划,设置合理,规范完整,画面无破损、残缺,清洁卫生,美观新颖,美中不足的是,一字未提社会用字语文规范。上行下效,该城市文化、经济中心所在某些方面某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006年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表”,其中第六项“加大不规范户外广告、门头广告的治理”,在50分“职能目标”的八项工作中,尽管分值是最高的,8分,也只是停留在解决公交站牌、路名牌、出租车停靠牌破损严重、乱贴乱画等问题上。该条例要求相关执行单位在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中,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做到纵到底、横到边、不留死角。可事实是户外广告总是被整治,总是治不好。几年过去了,国家对一类城市的语言文字评估工作2003年就已结束,可该市的招牌80%多仍不规范,至今还在整治。关键在于没有健全户外广告规范体系、行业规范和长效管理机制,这其中就有对社会用字规范的不重视问题。

二、普通话没能成为市民的交际语言: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定,要在上世纪末使普通话成为宣传语言、教学语言、交际语言。随着普通话考核等级测试、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硬性要求的加强,城市普通话普及和提高工作表面上做得都是红红火火,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交通枢纽,往往又是著名的商业和会务中心,街头交际语言自然应该是我国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事实是,真正把普通话作为交际语言,外地客商、游人比当地人做得要好。

三、城市牛皮癣——街头膏贴和涂鸦文字随处可见:比如,笔者在郑州市紫荆山广场看到城市牛皮癣竟然长到了主席像下。主席像底座四周和基座上面,被人信笔涂鸦,写满了乱七八糟的言论,再如,街头、路边指示牌、宣传语上有的字破损:“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据说,这是温州市中心广场上最醒目的标志,可就是这几个去年才铸成的黄铜大字,其中“邓小平”的“平”字已经腐蚀破裂。

四、招牌名称、宣传标语不得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l.逻辑、语法错误:如,“抢劫警车是违法行为!”试问,抢劫什么是不违法的?店铺招牌“孕婴专卖”,在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专卖”是一个三向动词,既可指施事,也可指受事;作为受事,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我们看到“李宁专卖店”,“李宁”是主体施事,公司的老总是李宁,理解为“李宁开的专卖店”;“李宁”是一个品牌,该店经营的是“李宁”牌体育用品,是“李宁牌体育用品专卖店”,正如“傻子瓜子专卖店”经营的是“傻子瓜子”系列食品,受事做主语,可以倒过来理解“专卖傻子瓜子”;可“孕婴专卖”呢?太费思量!其实,店铺招牌名以“孕婴用品”,谁不知道该店是做什么的?“专卖”二字可以不要,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店名“劳保用品”、“计生用品”吗?人们谁也没有把二者搞混,谁都知道它们是商店的招牌名称,商家是经营“劳保用品”、“计生用品”的。

2.地点不当:如,在医院旁计划生育宣传口号“把人口降下来,把经济搞上去!”是不是有点不人道?更不用说火葬场附近刷写此标语。

3.个性太张扬:“爱”是什么?谁能想到这是经营时髦服饰的商店呢?据说,这一招牌命名是特意为店主纪念网恋成功。

4.广告宣传奢侈化,如市内房地产业促销墙体广告,到处可见“贵胄”、“世家”、“帝王”、“富豪”、“鑫”、“霸”字眼。

5.滥用不规范字,如“我爱郑州”“美丽郑州”,高校校训“明德”能把“德”中一横嫁接到“明”的“日”中,改“日”为“目”,一改向来是“日”、“月”同“明”的黄历,或许是从台湾的软件上直接下载来的字,但其中不规范之处再明显不过,怎能顺手拿来!即使是书法艺术,也应遵循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魏碑、隶书体的字形标准,从电脑中调出的手书体异体字、繁体字是不规范字。

五、门牌、店铺用字不规范,主要是缺乏规范牌提示。具体体现:

1.厚古薄今,滥用繁体字:如“米阑登”“烩面”、“娅丽达”、“石头记”,甚至于有的高校门牌用字也是很不规范,如郑州最高学府“郑州大学(南门“学”也用繁体)”;近几年新成立并挂牌的某些高校门牌名称用字却喜欢遒劲豪放的繁体草书字,一看便知是手写的,多是人们非常眼熟的毛泽东主席的书法。倡导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不是要消灭方言和繁体字,但在其他领域或场合,繁体字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中的手书字倡导书写者使用规范字,确系需要也可以使用繁体字,但集字拼成的手书体不在此列。

2.崇洋媚外,滥用外文字母或拼音字母,不少大城市的商贸中心、繁华广场外文招牌比比皆是。据说,北京望京居住区正在变成“韩国城”,仅仅二年的时间,“福”、“寿”之乡的海南三亚正在变成“俄罗斯城”。继几年前海啸之后,海南三亚成了国际友人观光的热点,俄罗斯公民尤其对三亚青睐有加,旅游的、经商的、打工的,街上有不少俄罗斯人,有的还在三亚置房,准备长期居住。比如,大东海附近的照像馆、超市、理发店、餐馆、电话亭、私人门诊室……青一色的俄文招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一个宽和的多民族大家庭,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和旅游城市,随着WT0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这是好事,一方面将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将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外籍朋友甚至外国移民的到来,彼此之间须要加强沟通和了解,招牌中可以加入外国文字,这对增加人际和谐是个积极因素;但是,按国家语言文字法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规定,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经营国外品牌,在显示外文商标的同时,要用规范汉字注明,应以中文为主,辅以外文,不得滥用汉字的注音工具——汉语拼音;何况国人经营国货,更应以中文为主。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立的尊严,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自源文字,是表意文字的“活化石”,是中华优秀、悠久文化之根。如果,到处充斥外文招牌或以拼音字母代替汉字,不仅仅是国人难以理解“EyET”、“DAAC”,外国人难以分辨“FUGUINIAO”是中文还是外文,找不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和他们好奇的“华夏文化”,我们哪里又有民族的尊严?我们也会有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给人置身半殖民地的国度之嫌!

“HeNan Email”显然,按拼音正词法“N”是不该大写的,商都网在中原是颇有影响的一个网站,于是,当地不少网页涉及河南的,也依样效尤,如“HeNan university of Fechno1ogy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院”网页中的“HeNan”。

3.异体字、俗体字媚俗,如,城市地名像柴砦、路砦的“砦”是早已淘汰的异体字,偏偏大多数以“砦”代“寨”;“仃车埸”代替规范的“停车场”。座落在银川市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上世纪80年代成立,学校门头刻字却将“第”写作“”,据说其校名题字出于现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之手,尽管如此,对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国家首先提倡书写者使用规范字,但是为了照顾一些书写者的习惯或艺术创造的需要,手书的招牌用了繁体字、异体字的,应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1999〕1号)的要求,再配放规范字的标牌。

4.错别字自以为是“文化”、“品味”,如:郑州市桐柏路上一家门面豪华的美发厅,铺面横匾上是醒目的招牌字“××美发”且不说放着简单易用写的简体字不用,殊不知其中“发”乃是“发射”之意,“头发”的“发”,正确的繁体字当是“爱”。当街的“账表店”把“账”写作“”或“帐”、“帐”的也不鲜见。殊不知,“账”是“帐”的分化字。古人常把账目记于布帛上悬挂起来以利保存,故称日用的账目为“帐”。后来为了与帷帐分开,另造形声字“账”,表示与钱财有关。二字分工如下:“账”用于货币和货物出入的记载、债务等,如“账本、报账、借账、还账”等;“帐”专表用布、纱、绸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蚊帐、帐篷、青纱帐(比喻用法)”等。

如此,市民的文化思想素质、城市对文化设施的管理规范,不能不让人怀疑!

城市不是在创建模范城市,构建和谐环境吗?生态环境、物质生活环境等形象工程是硬件,认真做就能立竿见影;而要真正做大做好、长期卓有成效、巩固佳绩,与之相辅相成的软环境决不容忽视!健全城市的管理规范、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和语文素养,增强其法制观念,是一项任务艰巨的文明工程,是“创模”工程的灵魂。

要促进城市健康发展,需要领导重视,上下齐心协力,把构建和谐语文环境作为创模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有关部门协同参与,比如,工商、执法局、城建局和语委、媒体机构的领导、语文专家携手行动,共促“创模”。媒体广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和新闻出版署、国家语委、文化部、广电部、工商管理总局等发出的有关语言文字使用、评估、管理方面的规定。城市管理有法必依,有章必循,违章必纠,执法必严。

创模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构建和谐语文生活环境,人人自觉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健康,以期更好地营建美好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味,应该是我们创建模范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该课题为河南省社科项目“传媒语言规范化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心里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健康, 并不仅仅是不得病, 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 健康是在精神上, 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 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 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我们学校地处偏僻的农村, 只能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 最大限度的挖掘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通过这些素材, 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 照亮学生的心灵

进入小学, 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逐步加强, 他们的内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可。因此, 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 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只不过是社会角色不同, 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热爱关心他们, 真诚的帮助他们, 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接触, 跟他们交朋友, 谈他们喜欢的话题, 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单纯的, 当他们受到你的真诚, 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在你与学生的每一次平等、友好的交谈中, 你会了解许多有助于工作的信息, 会在班级中营造出暖融融的情感世界, 逐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 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以后开展各项体育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的教材内容, 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对成功的渴望是强烈而迫切的, 即便是一点点的成功也可能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激情, 然而学习不能仅仅靠激情来维持, 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适当安排教学进度和训练的难度, 有针对地减缓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坡度,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成功的愉悦的体验之中。如果学生认为坡度变成了绝壁, 也就丧失了攀登的自信心。

如: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 旁边有一个六年级上体育活动课。在老师的带领下, 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游戏, 就是50米以内放3张垫子, 每隔10米一张, 形成栏架, 学做跨栏的游戏。教师请体育委员示范。经过体育委员的示范下, 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 很快, 想试的几个同学都跳了过去, 那些小个子的女生也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跳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了。我问他:“学生为什么会高涨?跟挑战有关系吧!”他接着说:“是啊, 开始学生都有点害怕, 不敢尝试, 但后来有的学生挑战成功了, 其他学生对自己也有尝试的欲望了。”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 教学内容从简单到难, 循序渐进, 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而使挑战能比较顺利的成功。这节课没有中间2个垫子、3个垫子的铺设, 学生直接挑战4张垫子的话, 这节课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从学生的心理来讲, 学生有着一种挑战自我的心理。给他一定的环境, 就会爆发出来。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置一些情景, 布置一些环境, 创造一些条件, 把学生中的一些天性激活出来, 使学生的各项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节课中, 展示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学生挑战自我的天性被激发出来了, 是一发不可收拾啊。

三、恰当的组织方式,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与人合作, 需要同学之间良好的配合和精诚合作的心理。在合作中, 使学生体验学生之间的友谊, 体验一起活动获得的成功的快乐。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愉悦, 它多半是一种胜利。在教学中, 通过合作, 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胜利, 使学生在学习中心里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从而获得人生的升华。

如:星期三下午的第二节课是602的体育课, 这节课中我安排了2个活动, 立卧撑和球类游戏。在第一个活动中,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是无精打采。而第二个球类游戏情况就不同了。男生非常喜欢球类, 这次更不用说了, 下课时间到还恋恋不舍。平时, 女生对球类游戏兴趣不大, 拍几下就站着了。但今天, 女生是跑的跑, 跳的跳, 喊的喊, 活跃的气氛非常罕见, 尤其是进攻的队员把球扔进场地时, 场内的学生都跳了起来, 嘴里尖叫着, 往相反的方向跑去。逃过这一攻击的学生脸上充满着紧张过后微笑, 而进攻的同学更加具有进攻性, 当击中其中一个队员的时候, 女同学高兴的手舞足蹈。当换角色的时候, 进攻队的队员飞似的跑向场地。一个游戏下来学生充满着微笑。

四、课外活动的拓展, 延伸课堂教学精神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学生容易接受, 愿意积极参与, 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 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 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 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 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 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 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 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 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8

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我国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和速度、力量素质与十年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问题也很突出, 如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呈停滞和下降趋势, 肺活量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增长较快, 近视率居高不下。另外, 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弱点, 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及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与此同时,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堂、体育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发掘学校体育的教育内涵和发挥其在素质教育整体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教师 资源、民间体育资源、新课程资源, 将“快乐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引入体育大课间活动之中, 达到以体促质、以体辅德、以体益智、以体育美、以体娱乐, 让学生沐浴体育阳光之目的。

二、我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 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促进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为了提高质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的自觉性, 非常重视音乐的作用。把快乐体育和音乐舞蹈贯穿到活动的各个环节, 用音乐调整和指挥整个活动, 选择学生喜欢的、欢快的歌曲和名曲, 让学生自己把握活动节奏, 使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体育锻炼。

三、我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基本 做法

1. 领导重视是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 活动的前提。

在倡导全民健身, 打造健康人生的社会洪流中, 体育运动已不仅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能竞赛, 它更是一种文化, 一种承载着人类生命和社会文明的博大文化。于是, 为了继承这种体育文化,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及市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和法规》等, 坚持德、智、体三育并重原则, 把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当作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同时, 我们认真制定严格的学校体卫工作管理制度, 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和执行, 把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与评先相结合, 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把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 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和每月文明学生的重要条件。学校主管领导, 以身作则, 经常听取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 指导和监督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2.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是有效开展体 育大课间活动的基础。

家长的配合是学校活动成功的基础。我校作为全市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试点单位, 在校委会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于2006年10月召开家长委员会, 共同探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 并就器材的添置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小宗器材 (如跳绳、毽子、橡皮筋、小皮球、乒乓球拍、小沙包等) 由家长购买或自制, 学生自带;大宗器材 (如篮球、呼拉圈、羽毛球拍等) 由学校购买, 统一分配到班级使用、保管、存放, 很好地解决了购买器材所需大量经费和活动时器材如何运到场地的问题。而后, 我校利用学生晨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和家长提高了对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认识。

3. 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是有效开展体 育大课间活动的保障。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落实靠教师, 只有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群策群力,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我校在《体育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出台前, 由校长室牵头、政教处组织, 召集校委会、体育教师、班主任代表就如何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充分讨论, 他们就活动的目标、原则、措施、内容、流程、技能要求和每班每天的指导师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在体育大课间活动过程中, 为了使大课间活动不流于形式, 真正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我们还多次召开由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家长代表参加的专题会议, 先后对实施方案作了3次修改, 做到议有决, 决必行。由于整个活动的方案起草、修改、组织、落实、执行有教师的参与, 大大地方便了流程的管理, 增强了教师投入大课间管理的自觉性, 使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始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资源是有效开 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关键。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受竞技运动体系的影响, 其技术要求高, 动作难度大, 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 缺乏生气和个性的体育活动内容, 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我们将我国优秀而宝贵的, 流传在民间的体育内容经过收集、整理, 筛选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集趣味性、安全性、挑战性为一体的项目渗透到体育大课间活动中, 如我们选择了抢四角、翻油饼、打陀螺、跳房子、扔沙包、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拍三角、爬竿、过云梯、徒手游戏等各种各样的民间 体育游戏。在这些项目中, 既有雨天在室内进行的游戏, 又有适合户外开展的活动;既有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游戏, 又有适应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富有挑战性的项目。我们根据各种民间体育活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确定各年段活动的项目, 并定期更换,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5. 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是有效开展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点。

新课程强调, 教师必须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从“教书匠”到“研究员”, 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 从“施教者”到“指导者”, 从“独奏者”到“协奏者”, 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等方面的角色转换。受此新课程理念的启发, 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在瑞安市课题立项研究的基础上, 目前正着手研究由教师在操场上设计20多个“菜单”, 让学生自主“点菜” (即: 先确定活动的场地、器材、内容、指导师, 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 这样, 只要组织有序, 学生的兴趣肯定能更加高涨。

四、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体会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使我校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运动素质明显提高、体质明显增强, 学生的常见病 (近视、肥胖等) 逐渐下降, 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正态分布;在师生互动的游戏活动中,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对老师没了以往的敬畏, 多了一份温馨的情感,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 学生间关系融洽了。体育教师说:“现在的体育课效果好, 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 我们不再是命令者, 而是生产者、中介者、服务者”;学生说:“如今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操、一起玩耍, 成为了我们的好朋友。”、“大课间活动让我们在学习之余, 能够劳逸结合, 得到休息。在大课间的时间里, 我们一步步地走向健康, 快乐成长!”、“大课间真棒!丰富了课余生活, 以前短短十分钟的课间活动, 我们玩得不尽兴, 现在好了, 我们的笑声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大课间活动消除了我的疲劳, 让我精力更加充沛, 我和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种享受, 非常喜欢这种形式。”

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篇9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至今尚无定论,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 心态平和, 能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 能愉快地接纳自我, 承认现实, 欣赏美好的事物, 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从容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反之, 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容易表现为冲动、易怒、浮躁、焦虑、不满、自私与极端自我、依赖性强、报复心强, 不能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人、他事等等。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精神痛苦, 也容易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 甚至给社会造成麻烦, 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 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温和、豁达的性格, 才能理性、平和、宽容地面对校园中发生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 才能与他人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协调行动、化解矛盾、消除冲突, 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 相互帮助、协作, 促进校园和谐。

学生心理健康是增进校园人际和谐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的频率高, 关心他人, 待人友善, 乐于分享他人的快乐和忧愁, 对人热情、正直、友好、尊重, 乐于助人, 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容易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 有健康的心理, 就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广泛开展健身活动, 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与此同时, 也要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 健全心理咨询网络,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健康心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 有健康、理性的积极心态, 保持心态平衡和心理和谐, 从而实现与同学的和谐相处, 最终构建和谐校园。而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心理健康、使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 要创建和谐校园, 一方面要减少学校负面事件发生的几率, 增强校园和谐的程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实现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和谐, 探索有效提高其心理承受力、疏导与化解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 在学科教育、心理保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之间建立起协调互动的机制, 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 塑造学生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

构建和谐校园, 需要学生拥有乐观、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构建和谐校园有许多事情要做, 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困难, 如果消极颓废、瞻前顾后, 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因此, 每个学生都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对构建和谐校园充满必胜信心。要努力学习, 积极开展活动,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 都要乐观应对, 以饱满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战胜困难, 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 需要学生拥有宽容、谦让等健康的人格特征。在学校生活中, 与同学相处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如果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必然会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冲突越来越大。因此, 构建和谐校园, 就要努力塑造学生宽容、谦恭、忍让、诚信、友爱等良好的人格特质, 做到与人为善、善待他人, 积极消除和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为促进学校和谐贡献力量。

(二)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体现之一, 因此, 构建和谐校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不断强化自律意识。要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 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遇事要冷静, 善于克制忍耐, 决不冲动, 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 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和言行, 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珍惜自己的前途和美好的青春年华,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 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对健康心态的塑造起着基础性作用。个人文化素质高, 就会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问题, 理性对待社会问题, 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文化素质低下, 往往会非理性对待社会问题和发生不当的言行, 很容易因社会和生活变化而产生不良心态, 影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先进文化的熏陶, 对于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和保持至关重要。应当大力发展学校公共文化事业,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供多元的健康文化产品, 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中,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提高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为塑造健康的心态奠定文化基础。

(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要营造和维持校园和谐, 就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 积极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 有效预防可能产生的不健康心理和可能发生的偏激言行, 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增强热爱学校的情感, 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珍惜学校荣誉、维护学校和谐。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举办专题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懂得常见的心理问题, 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塑造健康的人格。举办系列心理健康讲座, 如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与成才、消极情绪的调适方法等等, 拓宽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面, 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这将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聘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 通过开展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咨询,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排解困惑、提高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尤其要关心和做好心理、行为有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化解内心冲突, 克服障碍。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要积极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教育, 对新生要及时进行心理普查, 建立心理档案, 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要立即进行心理干预, 提供有效的帮助, 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重新获得健康。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预防网络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预防体系, 早发现、早干预, 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

4.疏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个人处于挫折、困境中, 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 如果不能适时宣泄出来, 日积月累, 就会引发心理疾病、极端行为。所以, 要加强调查研究, 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 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心理困惑和关注热点, 掌握其心理动态, 预测其发展趋势, 建立学生交流、倾诉的平台, 如采取个别交谈、设意见箱、电话热线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法, 让学生自由倾诉烦恼、忧愁和苦闷, 把消极情绪宣泄出来, 避免其不良心态、不良情绪的积累和恶变, 保证其心态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 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环境, 为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保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让人倍感温馨、愉悦、满足和安全, 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 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其独立的人格, 维护其自尊、权力、地位, 倾听学生的心声、建议, 激发并保护其创新精神, 以赢得学生的尊重,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教育学生见利思义、先人后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培养他们真诚守信、谦恭礼让、友好宽容的美德, 理性对待同学间的矛盾, 避免冲突、化解矛盾、顾全大局, 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竞争和协作的关系, 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吴黎宏.略论精神和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2]陈少涵.论和谐德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3]金一波, 王大伟.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10

关键词:企业员工,健康,和谐心理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相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决定员工和谐心理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营造一个优雅舒适的工作环境。员工的健康和谐心理的创造是企业得以良性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员工拥有了健康和谐的心理, 企业才能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一、员工和谐心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 员工的和谐心理是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撑。

员工的和谐心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员工自身的心理和谐, 即员工的内部心理成分应该保持和谐统一。比如, 自身的个性、意志、情感和认知等等。能保持和谐心理的人一般都能很自如的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敢于接纳自我并坦诚看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生活, 接受各种挑战, 从容不迫, 乐观豁达。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内部员工集体的心理和谐。即员工整体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员工能够有团队精神, 可以正确地处理自己同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正确地看待一些荣誉、挫折和困难, 始终都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企业内部员工是企业的劳动主体, 员工的健康心理自然也就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二) 员工健康和谐心理是企业得以稳定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社会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 受文化、经济和发展水平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想要兼顾到各方面利益难度很大。油田的发展创新进入到了攻坚阶段, 谋求发展, 深化改革, 开始进一步的显现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企业员工的结构与方式在不断地变化, 流动性也逐渐增强, 管理与内容组织面临着新的问题。企业员工的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 对于发展企业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开始互相激荡, 员工受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多, 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企业员工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和独立性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三) 员工的健康心理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前提。

有些专家做过实验, 企业员工如果能够在工作时保持一种和谐健康的心理, 工作效率会有大大地提升。员工只有具有和谐的心理才能有归属感、成长感和成就感, 也才能激发对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属于经济组织, 它的每个过程, 每个环节都对员工的心理有影响, 帮助员工构建和谐健康的心理。中国的蒙牛和海尔、美国的迪士尼、日本的电器, 这些企业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根源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健康和谐心理。

二、员工应该如何构建和谐心理

(一) 增强员工的法制意识是关键。

中国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企业员工有义务遵守国家的法律。法制意识是维护人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民主法治应该放在第一位, 所以, 企业想要和谐的发展就必须保证员工都能够拥有健康和谐的心理, 同时自觉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中, 和谐健康的心理尤其重要。不能将国家的法律政策搁置一边, 盲目的和其它行业的员工进行攀比, 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其次, 企业和员工之间发生劳动纠纷之后, 不能违反信访条例和劳动纠纷的处理方法, 而应该理性地反映和表达, 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 以妥善地处理问题。

(二) 企业员工应该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

员工保持和谐心理的关键是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有些员工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 听到一些负面的消息就开始人云亦云。依照管理学方面的理论, 员工一般在企业中会受到两个组织的影响, 一是会受到企业正式组织的影响, 比如管理科室、公会、团、党和取代会等。同时, 由于秉性脾气合得来、岗位接近等因素而自发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的组织也会对员工产生无形的影响。所以, 职工只有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和谐, 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

(三) 员工的责任意识要强。

企业职工应该自觉地树立起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责任意识, 积极努力地工作。员工不应该从心理上将工作定性为一种无奈吃力的工作, 而应该在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本应该完成的任务, 时刻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由于企业员工都是以集体作业的形式在工作, 极其容易发生一些社会惰化的现象。即员工在集体里的工作效率没有单独一个人时的工作效率高。传统的寓言中, 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故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三、企业应该怎么帮助员工构建和谐心理

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这是对员工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也是树立良好形象、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 企业可以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家访日活动。深入了解每个员工的家庭状况和对于日常工作的认识与感受。这样能够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被重视, 被关怀。其次, 企业高层领导可以零距离地和员工谈心, 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员工, 让他们打开心扉, 畅所欲言。

结束语

企业员工的健康和谐心理是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 继续前行的关键。和谐心理的构建需要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员工应该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企业应该在构建员工和谐心理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只有这样, 员工才能在开心的状态下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娜, 闫敏.高校教学中心理契约的构建[J].校园心理, 2010 (4)

[2]赵振新.探讨组织当中心理契约的构建及注意问题[J].群文天地, 2009 (5)

[3]何强.共建企业心理契约型的人力资源文化[J].企业文化, 2006 (05)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和谐校园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and Harmonious Campu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HENG Hong-ling

(Tianji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Management, Tianjin 300191)

【Abstract】S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progra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is significant in cultivating Humanistic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fter expatiating on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the role of i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constructing sports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orts culture, Harmonious Campus

体育文化一词,也译为“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吸取了体育文化积极有效成分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的文化现象。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1〕。大学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软环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郾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2〕。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同时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为校园群体所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不应是校园体育现象的简单总结,而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1?郾2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校园体育文化是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分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学生的体育观念、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体育知识等方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规章制度等,而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则多表现在校园内的体育雕塑、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服装、用品等〔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审美情操为目标,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学校文化现象。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2?郾1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健康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使学生懂得营养保健知识、运动竞赛规则,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潜在课堂即第二课堂的体育教育功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开展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还可以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总之,以校园体育文化为核心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活动等,可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2?郾2愉悦身心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含义可概括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4〕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担负着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都有休闲和娱乐的需求。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强身健体,保持乐观向上情绪,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且还能通过活动的氛围达到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尤其是对于80、90后的大学生们来说,挫折和失望的经历很少,而体育竞赛过程中的征服感和挫败感对他们会大有裨益。总之,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2?郾3传播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姿多彩,为师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场所,能促使各校以及各国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大学生一批批走向社会,他们将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爱好、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一并带入社会,传播于社会,并影响周围的人们,从而有利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4 构建和谐校园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修己以敬”。〔6〕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3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的措施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展示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3?郾1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意识

文化对人具有可塑性,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全面实施高校校园内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可采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体育比赛中要倡导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在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要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更新体育观念,使师生具有“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倡导“自我健康投资”, 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要引导大学生自我组织与管理,组织不同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力量的作用。总之,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加强对体育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使学生崇尚体育的价值取向向更高层次发展。

3?郾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定的精神文化作用有赖于一定的制度作保证,而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都能落到实处,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中,避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的发展。

3?郾3丰富体育文化形式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也是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它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团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7〕通过体育文化节,不断改变师生观念,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活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以多种方式进行融合、渗透,形成有利于学校内部群体,特别是学生本身实现全面发展的功效,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应仅仅拘泥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的组建不仅不会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而且可以加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提高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构建和谐校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郾4完善校园体育文化设施

校园内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因为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品质,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建设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须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馆、体育宣传橱窗、校园体育网等,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阵地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3?郾5提升传统体育项目的水平

各高校的体育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传统项目,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影响力,适应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潮流。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广泛的学校竞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项目,对本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高水平运动队伍的组成与训练、优异成绩的获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8〕组建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将极大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亿群.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大学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15-117.

〔2〕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25(1) :443-445.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71-72.

〔4〕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86-87.

〔5〕刘志敏.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9-40.

〔6〕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9):1260-1261.

〔7〕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胡铂,肖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层分析〔J〕.文教资料,2006(9):29-30.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 篇12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校教师的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对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人格和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被试来自于安徽某本科院校的教师。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为82.67%。其中男性122名(49.19%),女性126名(50.81%)。

1.2、方法

1.2.1、自我和谐量表[2]

该量表共有35个项目,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主要反映个体对其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自我的刻板性主要反映个体不能根据事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自我的灵活性则与自我的刻板性相反。SCCS采用1—5级评分。总量表信度为0.795,三个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5、0.81、0.64。

1.2.2、症状自评量表[3]

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问卷均采用5点式(0~4)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1.2.3、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高校教师自我和谐总体情况

把“自我的灵活性”量表反向记分,然后再与其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即得自我和谐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结果见表1。

2.2、不同自我和谐程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根据段建华以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进行划分。本研究样本低分组有112人,约占总人数的45.16%,中间组有102人,约占总人数的41.13%,高分组有34人,约占总人数的13.71%。以自我和谢总分75~102为界,将高校教师分为自我较和谐与自我不和谐2组,2组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分情况见表2。

2.3、高校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以高校教师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高校教师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称等)及自我不和谐得分、自我灵活性得分、自我刻板性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灵活性、自我不和谐与职称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强,结果见表3。

3、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高校教师自我和谐各因子与常模比较,发现教师在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因子上得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而在自我的灵活性因子上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故高校教师自我和谐水平较高。这主要原因在于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和个体内在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教师自我和谐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自我不和谐的程度越高,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恐怖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越多。主要原因在于自我不和谐的高校教师往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而认识又相对贫乏,从而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接着这种挫败感可产生消极的焦虑等应激反应,严重者可转化为躯体症状。另外,自我和谐程度较低的高校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一般更多采用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使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进一步拉大。如果教师不能顺利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矛盾,就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一种无助感,体验不到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意义,甚至有可能把自己消极情绪迁怒于周围的人或物,表现出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灵活性、自我不和谐与职称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都较强。自我灵活性相对于自我不和谐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更突出,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理想抱负,使得他们将事业方面或情感方面的稍稍不如意认定为极大的不成功,从而产生低现实自我与高理想自我的不平衡。这种自我不和谐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很容易导致低自尊,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职称之所以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实行定编定岗之后,教师人数多,而岗位有限,再加上一些教师不符合晋升高级职称的要求,使得这些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个体自尊等自我教育和积极进行学术研究,早日晋升高级职称是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4、结论

4.1、相对于自我和谐的常模,高校教师自我和谐水平较高。

4.2、提高教师个体自尊意识和晋升高级职称是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Rogers,C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andinterpersona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In Koch,S.(Ed.).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McGraw Hill,1959,184~256.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314-317.

上一篇:高师院校情感教育下一篇:群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