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通用9篇)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1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体能:
3、运动参与:
4、领域目标:
5、水平目标:
二、填空
1、《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
2、教材编写的原则()()()()。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三方面的考核评价。
4、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和()
三、简答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
根据实际情况叙述自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机能有关的体能。
运动参与: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领域目标:之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二、填空题。
1、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学习能力、研究能力
三、简答题。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手机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2、(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
(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5)
简单易行。
四、论述题。参考课标第三页。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姓名
成绩
一、填空(每空1分,共48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3、()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4、体育与健康关注的核心是()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和()五个学习领域。
6、《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级水平,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年级、()年级、()年级、()年级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7、《标准》把学生的()()()()与
()纳入学生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上、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
9、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竟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10、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也能增进()。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和
()的能力。
11、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具有独特的作用;在1——6年级,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学会()和()他人,并表现出一定的()。
12、体育与健康的课时,1——2年级相当于每周()学时,3——6年级相当于每周()学时。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注意到了学生各方面的个体差异。()
2、《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没做多大变动。()
3、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4、1——2年级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中要达到“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水平目标。()
5、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
6、《标准》的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水平目标——领域目标。()
7、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不可以采用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
8、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考核评价。()
9、《标准》是评价的基本依据。()10、1——6年级不编写体育与健康课本。()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
2、运动技能
3、领域目标
4、水平目标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20分)
1、课程的基本理念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3、课程评价的一般步骤
4、校外体育资源包括哪些?
五、案例设计(10分)
参考《标准》中案例
一、案例二,任选一个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努力展示自我”、“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为题目,设计一节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2
1 自我创立开端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作了重要指示。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针对当时学生营养不足,学习、社会活动过重,健康状况不良的实际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明确了体育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儿童国民公德和活泼、敏捷、勇敢、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品质,以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具体情况提出的课程标准,这为以后的中国体育课程标准自我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学习和借鉴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3月和5月以苏联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先后颁布了全国统一通用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从此,《体育课程标准》改称为《体育教学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部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成为新中国体育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以这部大纲为起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发展步入学习和借鉴的“起步阶段”。
1956年《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的德育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奠定了新中国体育教育中德育的基础,但是,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表现出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的特点。1953——1957年是比较教条地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由于受政治背景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改造运动,体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也变成了纯粹的政治目标,所要达到的要求也比较高。
3 初步发展时期
1961—1987年,我国共颁布了三部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由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8年《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87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新修订的十二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20世纪60年代,我国是处于一个十分困难和混乱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几乎处于严重停滞的状态。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划分为“初步发展阶段”。这里着重介绍后两部大纲中的德育目标。
(1)1978年《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规定:“结合教育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地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1978年的教学大纲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订的首部体育教学大纲,其德育目标纠正了“文革”时期体育教育德育目标混乱的现象,体现出浓重的时代色彩,是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德育目标的形成时期。
这部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总体来说仍然比较笼统、概括,另外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也难免留下时代烙印,体现出较浓重的时代色彩。
(2)1987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新修订的十二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为祖国自觉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合作和生动活泼的思想作风与良好的道德。”
20世纪80年代后期,体育课程中的德育目标一改过去空洞、笼统、拔高、脱离实际的现象,体现了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德育目标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为德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1987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显地体现出新思想,与之前相比,它的德育目标变化较大,尤其开始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另外德育目标也分了不同层次。在这部教学大纲中,对各个年级的体育教学都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即大纲将总的德育目标进行了分解,使德育目标分了层次,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德育目标,这比从前笼统、泛泛的德育目标确实“降调”了许多,使德育目标在教学中也容易达成。一方面,德育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提高。
4 深化阶段
1992—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两部体育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划分为“深化阶段”。
4.1 1992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及其特点
1992年的大纲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体育的兴趣和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求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能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成功与失败,具有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胜不骄、败不馁,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作风。
4.1.1 增加和修改了部分内容
在德育目标中除了培养学生“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体育的兴趣和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外,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到体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中,这也说明在体育课程中,德育内容也在逐渐丰富,即,它的德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政治思想要求,而且也开始逐步重视科学观点、社会责任感等的培养。
4.1.2 德育目标具体化
这部教学大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在教学大纲的每部分内容中都提出了具体的“思想教育要求”。这使德育目标非常具体,为紧密结合知识实施德育目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比起较宏观的德育目标“分解”得更加细致,进一步加强了可操作性。
4.2 2000年初中、高中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及特点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的德育目标是:“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这部修订的教学大纲已经为最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做了准备,其德育目标的主要特点如下。
4.2.1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个人发展
在这两部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中,开始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这说明我国的体育课程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迈出了长足的一步,这一点也是这两部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的“闪光点”。
4.2.2 德育目标在不同学习阶段增加了新内容
2000年的大纲中,从原来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改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这一任务中,仍然强调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此外,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小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对游戏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以及不怕挫折等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大纲提出: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及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求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等;高中大纲提出: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等等。这为体育课程的德育目标内涵的扩展提供了课程标准上的依据,也为中学体育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同时也体现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内容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设定德育目标的原则。
5 升华阶段
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的课程5个目标中有4个涉及到德育目标:(1)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2)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与以往教学大纲中的“思想教育要求”或“德育要求”相比,这次体育课程标准所界定的目标分为“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比以往更充实、丰富和全面。这次的课程改革倡导的“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化了德育的内涵。这次课程标准的德育目标有以下几个“亮点”。
5.1 突出强调了体育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作用
本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更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它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目标层次逐步提高
在这两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德育要求在逐步提高。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高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运用体育活动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5.3 德育目标的主体转变为学生
这两部课程标准的德育目标的对象是唯一的,即学生,而不包括教师或者教科书的编者,而且德育目标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德育目标不再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语句陈述,而是把目标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提高……”、“培养……”等语句陈述。这样做使德育目标的表达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6 小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的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的变迁中,折射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订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记载了体育课程改革曲折的发展历程。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也从纯“政治”、难操作的“过高”目标逐步转化为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由20世纪50年代的“纯政治目标”到60、70年代突出社会价值取向;且在教学大纲中把德育目标进行了“降解”──按照年级分了不同层次;90年代以及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内容,并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列入德育目标之中;21世纪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将德育目标进一步丰富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将其归为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突出了德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德育的主体也由教师转为学生,使德育目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向。建国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经过数次修改,由比较单一的政治目标到现在多元的情感目标,反映了我国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37-941.
[2]刘晓莉,肖焕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回顾和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1):74-78.
[3]耿培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2,(3):14-18.
[4]陈立国.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5,(9),52-5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7]于贵身,陈利英.回顾与展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4):61-62.
探讨小学体育课程考核标准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课程考核
中国分类号:G613.7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逐步落实,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长久以来,分数是小学体育课程考核的唯一标准,受到这一考核标准的影响,学生根本无法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长此以往,体育教学成果不佳也是意料中事。当下,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课程考核的重要意义,因此对课程考核标准进行了调整。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考核标准,新时期的课程考核更注重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新课程考核标准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会开展得更加顺利,学生身心健康也会获得可靠保障。
一、小学体育课程考核的概述
(一)体育课程考核的内容
课程考核内容的设定是整个课程考核体系中的关键,它将决定考核是否能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课程考核的内容,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看法,笔者经总结最终得知,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为:体育课程的实质内容、体育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考核对象时,除了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还需对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展现出的思想品德、品质精神进行全方位考察。
(二)体育课程考核的方法
体育课程的考核方法的设计,需要有效结合体育课程的考核目的与考核原则。作为体育课程考核实施的具体手段,体育课程的考核方法使考核目标与考核内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新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考核标准,应有效结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以确保体育课程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权重缺乏公正性。根据前车之鉴,笔者认为新时期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可有效结合“联考”和“统考”这两种考核方式,先对学生进行总体考核,然后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考核对象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体育课程考核的作用
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世界的认知十分有限,小学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而是希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为学生终身的体育发展夯實基础。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体育课程考核具有一定导向作用与激励作用。体育课程考核的这些作用,对教师学习、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考核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出体育课程考核的功能,全面促进体育教学实践顺利开展。
二、新时期下的小学体育课程考核标准
(一)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考核过程中,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对教师整体教学过程进行考核固然重要,对教学的有效程度进行考核同样必不可少。教学的有效程度,主要体现于学生在体育课程前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改变。体育课程考核的初衷,是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的局面。考虑到学生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在各种运动项目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所以,笔者建议在设置考核内容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天赋才华,设置多项考核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在体育课程考核中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二)重视学生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
体育课程的考核应重点检测学生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在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同时,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笔者认为,可制定以健康为主的考核标准,通过长跑、仰卧起坐、立体体前屈等运动,测试学生机体协调性与身体健康情况。此外,考虑到当代健康观念从身体健康扩展到心理健康,所以笔者建议,还应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考察,观察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思想品德、精神素质,综合性评价学生的健康素质。
(三)考核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新时期下,体育成绩并非直接反应学生在本学期中,体育课程项目考核的综合成绩,还应反映出学生身体各项指标情况。也就是说,体育成绩报告书中,需涵盖学生的运动成绩、特长发展、机体功能指标以及身体素质等内容。运动成绩主要反映出学生在各类运动项目中的成绩;特长发展则是根据学生在各类运动项目中的表现,综合性评价出学生的体育特长。机体功能指标则包括学生血压、肺活量、视力等各方面检测情况;身体素质则是教师根据学生机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价,以便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体育特长与身体健康状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考核标准的设定,将会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石。此外,课程考核的结果,也有助于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新时期下的体育课程考核标准,需与时俱进,满足现代化需求,应将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学生身体健康均纳入考核标准的范围内,使体育课程考核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赵丹青.对北京市三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情况的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周丽琼.身体素质敏感期与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3.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题2 篇4
出题人:济水东街 郑金金
一、填空(25分)
1.以音乐()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
2.()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3.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和()的全过程。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就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首。
5.《红星歌》适于()时演唱。
6.音乐教学中提倡学科的综合,音乐与()、()、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7.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8.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的()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
9.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10.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内容包括()、()、()。
二、选择题(14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唢呐属于民族乐器中的()
A、吹管乐器 B、拉弦乐器 C、弹拨乐器 D、打击乐器 3.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A、知识学习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为主 A、理解B、听赏C、分析 5.百鸟朝凤是()独奏曲。
A、笛子独奏 B、唢呐独奏 C、鼓乐 D、古筝 6.下列作品都是聂耳作曲的一组是()A、渔歌彩云追月牧歌卖报歌 B、彩云追月金蛇狂舞毕业歌卖报歌 C、渔光曲彩云追月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
D、摇篮曲金蛇狂舞毕业歌渔歌
7.“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是哪位音乐家或名人所说()A、马克思B、苏霍姆林斯基、C、里姆斯基-科萨科夫、D、、冼星海
三、判断(6分)
1.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2.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简谱和五线谱。()
3.《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 2—3首。()
4.《音乐课程标准》中 3-6年级的学段目标,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 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 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5.《看大戏》是京剧戏曲风格。()6.《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作者是瞿希贤。()
四、简答题(35分)
1.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2.课程目标中的教学过程方法包括哪些?
3.音乐课程标准内容中是从哪四个领域来进行表述?
4.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有哪些?
5.《音乐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学段目标
6.声乐演唱形式有哪些?
7.按照音乐的不同将人声分为哪三类?
五、论述题(20分)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5
32602
一,单项选择题qq;407755188叶子青(张)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电话***(张)短信
1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 课程.A.重要 B.主要 C.基础 D.核心
2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A.载体 B.核心 C.途径 D.基础 3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体验感悟为.A.载体 B.核心 C.途径 D.基础 4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审美教育为.A.载体 B.核心 C.途径 D.基础 5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美术知识和技能为.A.载体 B.核心 C.途径 D.基础 6美术学习中的欣赏与创造活动都通过 来实现.A.情感 B.观察 C.视觉 D.创新 7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 ,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作用.A.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B.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C.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D.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
8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A.辅助作用 B.推动作用 C.重要作用 D.独特作用
9中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A.欣赏性,审美性,创造性,设计性B.视觉性,审美性,创造性,实践性
C.理解性,审美性,想象性,实践性D.视觉性,表现性,创造性,应用性 10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理念:.A.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不断提高美术素养B.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选择,多元发展
C.拓展视野,把多种知识融合在美术教学中D.加强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11美术课程倡导 ,促进学生发展.A.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B.发展评价和个性评价
C.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 D.全面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12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健康的美术审美观念与情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必修课程是.A.拓展型课程 B.探究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3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模块由 两部分组成.A.“表现与运用”,“欣赏与评价” B.“绘画与制作”,“感受与体验”
C.“学习与操作”,“欣赏与讨论” D.“表现与应用”,“欣赏与评议”
14由“平面造型”,“立体造型”,“设计艺术”,“电脑美术”,“摄影艺术”等组成的学习模块是.A.探究型课程 B.基础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开放型课程
15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别提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又分为三个维度 进行表述.A.体验与发现,实践与创造,欣赏与评议
B.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情感,知识,技能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欣赏与积极性
16“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学生知道的基本法则,能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美术要素构成规律进行美术欣赏和创作等学习活动,有创意性地表现学习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形成设计与创作的初步能力,美化环境与生活.A.自然美与艺术美 B.造型美与色彩美 C.欣赏美与创作美 D.发现美与表现美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既善于向教师和学生学习,又能进行独立的创新活动,掌握美术表现,设计,创作,欣赏,评价等基本方法,了解审美过程的基本要去,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这是“ ”维度的要求.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技能 D.体验与感受
18体验与认识集中常见的美术工具,材料的不同性能,效果.这是 阶段“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A.一至二年级 B.三至五年级 C.六至七年级 D.中小学所有年级
19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分为 个阶段.A.一 B.二 C.三 D.四
20三至五年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达到怎样的阶段目标
A.热情主动地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活动 B.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美术审美情趣.C.具有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D.以上都是
21三至五年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阶段目标有.A.结合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简单的造型表现,设计与创造.B.具有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C.知道欣赏和评议美术作品的方法.D.知道美术基本要素的构成规律,能运用简单的造型手段.22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的.A.根本途径 B.主要方法 C.基本载体 D.重要手段 23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的.A.教学参照 B.教学范例 C.基本载体 D.以上都是 24美术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原则:.A.提高审美功能,增加情趣 B.体现人文特色,培育城市精神
C.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多元选择 D.以上都是
25情感与技能有机结合,凸现创新思维是美术教材设计和编写的.A.理论依据 B.原则 C.出发点 D.以上都不是
26在教材的目标指向上,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A.与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结合起来
B.重视美术学课内部的综合,又要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C.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D.以上都是
27在教材的内容组合上,要充分重视展现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及上海地域文化的人文特色内容,注意素材的.A.典型性 B.丰富性 C.多样性 D.广泛性
28在教材的结构编排上,应充分体现 的课程理念.A.与生活紧密联系 B.降低难度
C.以学生发展为本 D.注重动态生成29美术教学是实施美术课程目标的.A.根本 B.主渠道 C.主要手段 D.方法
30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 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A.自主探索 B.合作交流 C.操作实践 D.以上都是
31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 来加强对视觉思维的引导,提高视觉感悟能力.A.多媒体 B.图片 C.直观的具体形象 D.大量的照片
32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A.认真参与 B.相互讨论 C.主动参与 D.以上都不是
33美术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创造性技能为.A.促进 B.中介 C.互补 D.标准
34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 等校外课程资源组织美术教学.A.美术馆 B.博物馆 C.社会环境 D.以上都是
35美术教师要使美术学习成为培养学生 的能力,培育高品位的审美价值观的过程.A.发现美 B.欣赏美 C.表现美 D.以上都是
36学习练习应该遵循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技能操作练习为手段,情感体验为途径,提高审美情趣与能力为目标的.A.基本思路 B.主旨 C.理论依据 D.主导思想.37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必须体现一定的.A.多样性 B.知识性 C.广度与层次 D.广度与深度
38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的美术基本要求,以体验感悟,情感表达为主,不强调造型的准确性.这是练习活动要求中的.A.基础层面 B.拓展层面 C.探究层面 D.以上都不是
39拓展层面是让部分学生选择其中某一内容,在达到 的要求下,加强技能训练,提高造型能力,更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A.拓展层面 B.基础层面 C.探究层面 D.教材
40是对美术学习效果的价值判断.A.学生作业 B.课堂效果 C.学习评价 D.完成教学任务
41评价方式有 等.A.自评 B.互评 C.教师评价 D.以上都是
42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总结的有效途径.A.自我评价 B.互评 C.教师评价 D.以上都是
43学习评价重点在于.A.作业效果 B.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C.工具的准备 D.以上都是 44学习评价重点包括.A.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 B.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C.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D.以上都是
45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也要指出有待提高的方面.A.分数 B.等第 C.评语 D.以上都不是
46以下哪一项是美术教学的保障措施:.A.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B.加强教研组建设 C.加强学校教学管理 D.以上都是
47学校内部和校际要建立.A.美术教研组 B.美术备课组 C.协作组 D.都可以
48美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所承担的 等实际工作,都应当合理计算工作量.A.环境布置 B.为其他学科教学制作教具课件 C.美术专用教室和设备的管理 D.以上都是 49学校要为美术教师配置.A.专用美术教室 B.打印机 C.刻录机 D.以上都不需要 50教学软件与工具书具有 的特点.A.欣赏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B.欣赏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C.创造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D.创造性,趣味性和广泛性
二,是非题(下列各题有正有误,请在正项后()内打“√”,误项后()内打“╳”)qq;407755188叶子青(张)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电话***(张)短信
1中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触觉性,审美性,创造性,设计性.()
2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
3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作用.()
4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
康的人格.()
5美术课程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赏”,“练习”,“评述”等各种美术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造型方法和实践途径学习美术.()
6美术教学过程不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种美术知识融入美术活动,在美术学习各环节中注意营造艺术学习氛围.()
7在美术学习各环节中注意营造艺术学习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美术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8美术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开放型课程三部分组成.()
9基础型课程是发展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美术的某些专长奠定基础的课程.()
10学生自主运用探究型学习方式,针对美术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研究,从而获得并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是探究型课程.()
1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求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具有学习美术的兴趣,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能运用美术手段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不需要融入集体的美术活动,不需与人合作交流.()
12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方面要求知道中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13一至二年级可以脱离生活,尝试进行粗浅的造型表现,表达对事物的感受.()
14三至五年级要了解若干著名的中外传统及现代经典的美术作品.()
15一至五年级每课时以45分钟计.()
16小学课堂教学只可以一课时安排,不可以两课时连续安排.()
17自主拓展与探究学习活动的课时,学校在教学计划中不得另行安排.()
18要培养一二年级学生形成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19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了解中国画所需的工具,材料及性能,并尝试绘画中国画.()
20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各种形式与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21教材的呈现方式,不用考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2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基本载体,使教学的参照和范例,对教学效果影响不大.()23在教材的内容组合上,要体现美术范畴的文化先进性和多元化.()
24教材不用控制共性要求的内容比例,让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条件再开发.()
25学校和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不能选择.()
26教材应充分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选择的可能.()
27美术教学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到综合的技能,技巧学习.()
28美术教学要注意加强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美术素养不断提高.()
29教学过程注重直观性,强调参与性,坚持创造性,倡导开放性.()
30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美术是想象的艺术,创造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31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美术馆,博物馆,优秀建筑,社会环境等校外课程资源组织美术教学.()
32师生是美术教学的主体.()
3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措施.()
34学习练习只需要有基础性共性的内容.()
35美术的练习活动要注意强化对学生自主体验美术的方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感悟,重视自我价值的发现.()
36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提出基础层面,拓展层面,探究层面的分层学习要求,增强有针对性的选择.()
37探究层面要求全体学生自主选择某项内容,形成课题获项目任务,进行探究.()
38学习评价只是引导和激励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39评价的功能不仅是证明教学所达到的结果,更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的重点要从选拔,评级转向激励与反馈,分析和提高.()
40在作品评价中对学生能表达自己情感,有一定独特性与创意性的结果要充分肯定.()41评价中只要指出缺点和改进的方向.()
42教师要对每节课或每个单元的教学效果总体情况进行反思,并写好反思笔记,还要注意创造条件积累教学案例.()
43教师可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评价机会,如课堂作品展示,组织讨论,发表构思,互相评说等.()
44作业的完成过程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45评价应注意日常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的有机结合.()
46要从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研究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评价,特别要关注有美术特长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评价.()
47要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必须建立一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专职教师队伍.()48学校领导应当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关心,理解美术教师的工作.()
49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不参加校教研活动,只要参加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
50应围绕美术课程标准配置各种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
三,简答题
1,课堂教学反思时,我们经常说到二个问题:1,这堂课学生获得了什么 2,学生是如何获得的 对于这二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想法.2,为什么要求每一位美术教师要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3,简述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地体验视觉性,审美性,创造性,实践性的美术课程特征4,命题画教学,选择教材中的一个课题,简述你的教学思路.qq;407755188叶子青(张)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6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姓名:评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和()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的相互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和(),注重()的整体提高。
3、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个左右,其中()个左右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
4、初步学会(),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调整为第()学段阅读目标。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字。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体会作者的(),初步领悟文章()。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背诵优秀诗文()篇(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二、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3、()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5、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多选题)A、朗读 B、分角色读 C、表演读 D、默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
四、简答题。(共15分)
1、请简要谈谈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8分)
2、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7分)
五、材料分析题。(10分)
1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如何处理?
六、论述题。(15分)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7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的微妙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气氛。例如, 我在《单、双跳和抛投》教学过程中, 通过主题式教学, 让学生扮演小青蛙, 教师扮演青蛙妈妈, 把师生关系转换成母子关系, 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如:“小青蛙”在学习单双跳产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 “青蛙妈妈”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正确优美的示范来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 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反之, 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流露出急燥、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 就会加重学生原有的心理负担, 降低其兴奋性, 就更难完成动作了。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主动参与。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例如, 我在上二年级的《跳短绳》一课时, 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导”、“引”和参与尝试联系, 让学生以自主尝试、讨论、互练、评价的方式来学习, 掌握动作方法。在自编跳绳活动环节中, 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 自编自制各种花样的跳绳, 发挥儿童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 提高学生练习的参与性。在“两人三足”游戏中学生利用短跳绳进行小集体合作, 培养儿童协同配合, 和睦相处,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社会交往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强化心理健康, 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放松舞练习和美的熏陶。
二、变“枯燥”为“生动”, 体现主体性
1.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 在教学方法的构成上是极其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 而且总是包含着体现其个性特色的独创性的因素。在教学中, 我根据课程与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具体教育情境的需要优化组合,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如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和竞赛法。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在每节体育课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游戏环节, 巧妙安排游戏教材, 灵活运用竞赛法, 使学生始终在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动作技能, 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还能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情境化。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 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在课程标准下,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 主动地去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如:在给低年级上“沙包投准”的体育课中, 教师精心设计了练习超市, 有穿铁环的练习情境, 有投篮的练习情境, 有对准圆心目标投的练习情境, 还有持轻物投过一定高度的横绳的练习情境, 供不同层次和不同爱好的同学分享。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练习或小组间合作练习, 探究练习方法, 互相交流经验, 也可以创新练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抛投练习, 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己动手、动脑、自理活动的不易,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创造思维能力, 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以发展。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动作的准确性, 关注学生身体协调、灵敏等素质的发展。
三、变“封闭”为“开放”, 体现发展性
1.开放生活课堂, 促进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主体, 并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建构”,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影响下, 我在教学中将生活引进课堂, 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生活情境, 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 加深每一个主题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本学期送课下乡, 我根据湖林小学是毛竹之乡这一特点, 创设“爱毛竹之乡, 建美丽家园”主题, 通过学生种毛竹、长毛竹、运毛竹、建家园这四个环节,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让学生从一个生活情境转入另一个生活情境。关注个体差异, 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各个游戏中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 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创造思维能力及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发挥评价功能, 增进学生体育发展。
一般来说, 体育课程的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可因年级、学习领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实际教学评价中, 我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多维评价模式。对于低年级学生, 如1~2年级学生采用评语制, 其他年级学生采用等级评定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同时, 在成绩评定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等。体育课学习成绩评定形式可以有教师评定、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相评定。最后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 对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作出综合评定。通过采用以上多维评价, 不仅让我及时掌握学生的体育课成绩, 而且还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增进学生体育发展。
3.引进新兴运动项目, 推动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 新兴的健身运动项目层出不穷。在教学中引进一些新的运动项目, 既能顺应潮流拓展学生的视野, 又能锻炼学生的身心。让健美操、滑板车、跳跳鼠、呼啦圈等运动项目走进课堂, 既是对体育教师的一个挑战, 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完善。此外, 我校体育组以学校每年开展“校园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契机, 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 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 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 组成各个专项体育兴趣小组, 由体育教师和有特长的老师任指导老师, 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教师本身就是学习者、研究者、促进者, 这种“开放”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锻炼, 提高自身素质, 以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 我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 由有趣到乐趣, 让孩子们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体育课程标准, 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够顾及学生身体状况的差异, 达成目标整齐划一, 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 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地位, 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不高, 尤其是女生有惧上体育课的现象。为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 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 变“专制”为“民主”, 激发学生上体育课兴趣;其次, 变“枯燥”为“生动”, 改变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再次, 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生活课堂, 发挥评价功能, 引进新兴体育项目, 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 由有趣到乐趣, 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乐此不疲,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体育课程标准, 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8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了合理而充实的教学内容,才能让课堂充实起来,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设计好了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手段。小学生好动,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与评价原则,但是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这对于体育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当然,也给了老师创新的机遇。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要看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地域的学生对体育的基础水平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体育基础和身体状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教学内容。彻底的摆脱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给他们不同的内容,注意因材施教,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而能力差的学生,是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让他们在自己民的努力下,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项目的选择要掌握一点,就是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另外,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这样,教与学就会相互结合,有效的停止了体育教学的竞技化,又防止了让学生只是在体育课上玩一玩。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达到一定的国家标准,只是一味地让他们进行重复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师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降低,阻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不再强调以发展学生体能的死板教学,而是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小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爬杆、小足球、武术、拔河、小篮球垫上技巧等。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拉丁舞健美操等有趣的项目带入到课堂中来,这样,体育教学内容会变得十分丰富。
二、丰富场地器材以满足教学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场地器材丰富,就能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体育课上没有体育器材,可能让体育活动变得非常枯燥,教学的趣味性大大降低,不能进行正常的内容教学。所以,体育教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有充足的体育器材,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场地,这些要求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所以,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丰富场地器材,给学生创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今,很多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学校,体育器材数量上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的学校条件虽然好,但是场地器材都过于成人化、标准化,也不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校在允许购置体育器材时,要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根据学校的需要购买器材,而且要充分利于,合理安排,高质量的使用。如果在利用问题产生时要及时向学校汇报,加以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内容,而且,也有利于安全,保证了教学的环境良好,保证了教学顺利进行。为了把这些硬件设施用好,还可以对这些器材进行加工,比如,在体育器材上镌刻一些名言,传递体育文化。在场地的周围摆放标语,让学生进入体育场地就会产生一种想进行体育活动的冲动。场地的布置要合理,有利于充分利于,比如,可以在篮球场地上划上排球场地,可以依次进行两种活动。
三、在体育教学中注重道德培养
小学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点体育教学具有非常强的优势。由于体育学习是靠学生的身体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多,易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在学生的参与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对他们行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在活动中遵守纪律,大胆合作。当他们在体育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做事要机敏、勇敢,用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学生的这些优良品质,在体育活动中更容易形成,而且能很明显的展示出来让老师看到,体育老师要利用体育学科的这一些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提高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教育目标,就涵盖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国家十会重视体育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体育不但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而且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高尚的思想品质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体育的身体参与性特点,学生在室外运动时显得非常活泼,这样的表现最能体现学生的本性,也能了解学生的品质、思想等方面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在体育课上设计出活泼生动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尽情进行体育活动,具有即时教育意义,针对他们的即时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在运动场上不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服从指挥、顾全大局、团结合作、以礼待人等方面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品质的人才。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9
一、填空
1、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数学课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选择题、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2、(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3、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1-2 题/分)
6、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
7、、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8、(了解)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9、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
10、《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单项选择
1.用数学”的含义是(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3.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概念)的教学。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的动词。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多样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9.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不要求)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10.“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11、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天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三个)个阶段。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多项选择
1、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3.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4.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是非题
1、《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 解。(√)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
3、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6、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7、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9、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10、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12、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13、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15、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
16、《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18、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20、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填空题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3、“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图形的熟悉)、(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置)。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2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6、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9.“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0、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 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6、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7、科学计算、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18、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19、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0、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21、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23、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24、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5、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是数与代数。
26、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7、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28、课程结构体现的三大特点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09-08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07-07
小学体育课程10-10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0-21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07-26
论小学体育的课程改革05-2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06-2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07-27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