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2024-11-10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共8篇)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篇1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红旗小学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文同生活的联系,语文同美的建构,那么怎样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形态,而在生活里,在一切美的体验里呢?我们向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发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一、目标的确定

1、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拥有表达的自信,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际,讲究文明修养。

3、学生学会自主地参与实践,善于合作形成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热爱阅读,能在有个性的读书学习活动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较丰富的文学积累。

二、内容与实施

目前,我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阅读、写作、表演(课本剧、演讲)、语文小常识四类:

1、阅读:主要推荐《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篇目,及适宜儿童的阅读书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扩大语言积累。

2、写作:主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写作,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3、表演:具有更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4、语文小常识:从学生的趣味性入手,让学生品尝多种文学美味。如:对联知识、歇后语、成语接龙、名胜提联、文人小故事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教师记分,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在数学特长和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开设数学校本课程。

一、目标

1、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

2、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奥数:

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践与综合应用:

通过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形式:①操作与制作②游戏与竞赛③实际测量④观察与调查⑤小课题研究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测试、竞赛。

2、对教师的评价:

①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反思、专题总结书写情况。②听课、评课。③教学质量监测。

红旗小学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

一、目标

1、不断加强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内容

1、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

2、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三、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对教师的评价:

1、听课,评课。

2、及时做好校本总结工作。红旗小学艺术类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美术、书法、陶艺等实践活动中体验、感知唱歌、画画、写字、捏制工艺品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2、学生养成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逐步形成节奏感、音乐情操、审美情趣、宏扬个性。

4、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

二、内容与实施

1、音乐:以大合唱为训练形式,通过选取适合的曲目,在训练合唱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合唱水平,培养生动的音乐感悟能力和合作能力。

2、美术:通过多种少儿趣味画的实践活动,体验、感知吹画、版画、剪纸等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书法:包括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修身养性,陶冶学生儒雅之情,感受中国汉字的神韵。

4、陶艺: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捏制各种小工艺品,让学生品尝独特的审美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常规性作品,教师记分,评定等级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增进学生对体育的活动兴趣,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开设校本课程。

一、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意识,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展示自我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2、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3、通过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增强健康意识。

4、引导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活动时紧张与愉快、兴奋的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的心理感受。形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意志品质。

5、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竞争进去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田径 :主要通过跑(短、中、长)、跳(高、远)、投(铅球、铁饼)项目活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运动规则。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2、篮球:是小学球类教材的重要内容。通过脚步动作、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球、打球、断球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发展速度、灵敏、力量和弹跳的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等意志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3、足球:是 学校球类教学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踢球、接球、运球、头球、抢截球、掷界外球和守门技术等。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爱好。促进身体发展,掌握基本技术,获得足球技能,培养勇敢、果断、团结友爱的精神。

4、象棋:是国家体委规定体育竞技项目,也是广大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通过象棋招术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钻研创新的精神。

三、评价

1、通过测验检查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通过比赛检查学生掌握体育活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和获得的基本技能。

2、检查教学计划、备课、总结。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合作开发,校本研修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把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红极一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选修课”开发热潮看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热身运动, 那么在进入21世纪从2001年9月至今的遍及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是否已经促进学校从“活动课程”、“选修课”的开发走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2001年秋季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率先进入课程改革实验, 之后直至2005年末, 该省的大部分县市区的小学已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为此, 从2007年2月起, 课题组充分利用陕西省小教中心承担的“全省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有效资源, 对陕西地区 (涉及到陕南、陕北、关中) 84所小学校长进行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希望能对陕西省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撑。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多数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 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 表现为课程门数过少、类型单一

表一, 显示了84所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基本分布状态。在调查的84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 占学校总体的11.9%;已开发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4所, 占学校总体的81.1%, 校本课程门数从1~40不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规模对“校本课程”的数量有一定影响。办学规模较大, 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较多, 反之则少。其中只有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20和40门, 相应的他们也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学校, 它们分别是:陕西师大附小 (在校生2300人) 和洛川县北关小学 (在校生2100人) , 其他均在20门课程之下, 事实上更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 还有10所学校没有开发任何校本课程。

在问卷中, 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类型分为两大类: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 在拓展性课程下又分出:艺体兴趣拓展课与知识技能拓展课。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 大部分学校开发的课程属于拓展性课程, 占开发课程总数的85.2%, 探究性课程只占开发课程总数的6.8%。在拓展性课程中有53.2%的课程属于艺体兴趣拓展课程, 如:绘画、舞蹈、电子琴、书法、笛子进课堂、体与韵律操、篮球、民俗艺术等等;有32%的课程属于知识技能拓展的课程, 如:阅读、兴趣英语班、数学兴趣班、作文写作、科技发明等。

各校目前存在的"校本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第一, 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较较窄;第二, 校本课程类型缺乏学校与本地特色, 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特长班"的水平上;第三, 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第四, 探究性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水平仍处于经验性的课程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表明, 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有56%的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有17%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将后两项数据加总, 目前至少有73%学校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 为了印证以上结果的有效性,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校是否编写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本性的文件, 有20%左右的校长回答编写过, 这个数据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的结果比较接近, 进一步说明了该问题回答的有效性较高。

也就是说有73%的学校并没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但却开发了所谓的"校本课程"。在问卷设计时, 我们对其中的三所学校进行了访谈、调研, 这三所学校都开发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 但却拿不出像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再结合以上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近乎经验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3.半数多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归因倾向于教师及学校财力两个因素

表二表明, 多数校长认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意识、学校的物力、财力难以保证。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认识相对不足, 可以说这是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良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术确实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之一, 大多数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等方式使教师的这些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但如果学校本身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校长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反思, 这才是学校要真正面临的困难。

对于强调学校财力、物力困难的学校, 还是应当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方面进行。如果将视角紧盯在校内的条件性资源方面, 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多个省市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告诉我们, 有效利用校外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有效解决学校经费相对不足的有力途径。

4.大多数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表三显示, 有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包括:各种图书资料, 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有接近半数的校长认为网络媒体也是目前开发校本课程获取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在"两期义教工程"中通过政府补贴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也确实具备了开发一定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实力;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校长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校外课程专家的介入, 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校长并不认为需要课程专家的帮助;此外表三中显示的占比例较低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民俗名胜乡土资源、各种场馆设施等社会性资源"也与学校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最不被重视的资源。

应当肯定地说, 重视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视校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 尤其是忽视课程专家的引领, 则恰恰容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兴趣班"开发阶段, 而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更进一步发展的"探究性"课程的不重视, 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进入新课程已近7年的陕西省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缺乏整体设计, 零打碎敲, 系统性不强, 总体水平仍处于"兴趣班"、"第二课堂"、"活动课"的开发阶段, 尚未真正进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其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也与学校的办学哲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课程资源等因素有关。我们仅就以上调查的结果, 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 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层面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情况而规划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 应当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提出, 并通过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的民主讨论之后, 进行修改, 然后进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没有远期和近期计划的课程开发, 只能是随意的、应景的课程开发, 有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等看似轰轰烈烈, 实际缺少内涵, 这样的课程开发在喧闹之后必然走向衰落, 最后销声匿迹。

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 才能保证学校各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协调有序, 课程的目标相互衔接、主题相互映衬, 避免顾此失彼;其次, 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开发校本课程, 能够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应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

(2) 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还需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 这些制度包括: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学校仪器设备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一所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就应当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 而校本课程开发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证, 只有这样, 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规范化、常规化的课程开发之路,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强化,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2.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 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

过去大多数学校将自主开发课程划分为选修课、活动课, 由于选修课与活动课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使得这种划分在理论上讲不符合逻辑。各校可以在原有自主开发课程的基础上,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更多新型的校本课程。具体说可以按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对于陕西省大部分小学而言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方面, 而对于基础性课程则有待于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之后再进行。

(1) 拓展性课程也可称之为丰富性课程, 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来划分, 可以将其分成五个方面的拓展课程:健身课程、博知课程、怡情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其中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 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网页信息浏览, 诗词鉴赏等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 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如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舞蹈表演;摄影、插花、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英语会话、小记者、航模制作、演讲等课程。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大类来划分, 这种划分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并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 避免将课程开设成提高各科考试成绩的补充课程。具体的可以分成:艺体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语言类;民间民俗类;数学应用类等等。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不遵循以上两种分类, 可以开发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拓展性课程, 例如可以开发以"诗教"为主题的系列拓展课程, 包括诗与美食的探究、传统节日蕴诗情、寻找唐诗中的名山秀水、春天中找诗、诗与爱国、毛泽东与诗、诗的吟唱、诗与地理的探究等等。主题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的变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动, 这样既可以淡化课程分类界定不清晰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干扰, 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在某一方面优势的课程资源, 稳扎稳打的开发校本课程。

(2) 探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探究性课程可以分为:小课题研究、社会生活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等类别。

这一类课程目前在陕西省大部分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这一类课程有两种具体的做法, 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探究性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已为校本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10%12%课时数,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7%8%课时数。因此开发专门的探究性课程的政策条件是具备的。此外,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 这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二是将探究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各类课程中。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可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有些课程, 如数学、语文等, 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大胆创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获得进行探究活动必备的技能, 如学会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实验、记录结果, 撰写研究报告等。由于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给予探究性课程足够的重视。

(3) 基础性课程是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再增长的课程, 其范围应与国家课程范围一致或重叠。

开发这一类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改编或新编。但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对强的教育资源实力和课程政策上的自主权利, 否则将难以进行下去。对陕西的大部分学校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不推荐开发此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从全国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看, 总的趋势是江浙一带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要高于内地, 但也仍然处在实践阶段, 还未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理论概括阶段, 因此决不可随意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避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延伸到所有的课程领域,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脱离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实际现状。

3.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 形成地区课程资源平台

在我国, 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其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鼓励学校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 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 合作研发校本课程是较好的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途径之一。其结果就是要形成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资源平台, 使这个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其中共享全部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即可以直接采用课程资源平台中现成的校本课程, 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的改进、创新等等。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 尤其是对那些薄弱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这种"联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也会有很多困难, 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 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技能比较欠缺的话, 则很难在联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通过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通常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主要形式。

(1) 教师的自我反思, 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盲区, 克服在课程开发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是教师之间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 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以开发某一领域的校本课程为载体, 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或课题组, 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研讨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水平的。

(3) 专家的专业引领, 包括校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引领、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先进经验引领、专业理论引领等形式。校外专家引领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理论学习辅导、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共同切磋、相互观摩的形式进行。先进经验引领可以通过外出调研、参观等形式进行,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经验。专业理论引领, 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开拓教育视野等等。

总之校本教研的形式, 并不局限在以上几种,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探索出更有效的, 适合学校课程发展的多种形式。

本次调研, 只反映出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得要全面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将仍然致力于后续研究, 并尽可能参与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陕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 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M) .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6月第3期, 第50~51页.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篇3

对照四地音乐课程纲要标准,笔者发现各地音乐教学总体目标都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教育学家布鲁姆(Benjamin S.Bluoom)认为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以及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涵盖对具体音乐知识的领会与应用,分析与综合评价六个方面;情感目标体现学生对所学音乐课程价值内化的程度;动作技能目标则反应在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学习掌握的音乐技能。 笔者将两岸四地之音乐课程总体目标整理如下:

经由上述四份课程纲要标准的陈述,笔者发现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课程总体目标设定的原则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突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音乐情操。 各地都希望透过学校音乐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强调提高学生音乐体验能力。 各地设计不同音乐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体验感受,强调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个人内在探索与外在环境探索,从学生出发,更贴近学生生活,使音乐更生活化。 3.重视学生音乐知识积累,增强学生音乐技能实践。 各地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音乐技能,通过演唱、聆听、演奏等方式表现学生个人音乐素养。 4.尊重世界文化多元性,热爱本土音乐文化。 各地的课程总目标都一定程度提及了当今时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氛围,指出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理解及传承的必要性。

因此,两岸四地的音乐课程纲要标准的总体目标均体现了科学、统一的原则,具体细化要求了音乐课程的准则,达到了指导性和指令性的作用。为下属层次的目标提供了导向性指引。二、两岸四地音乐教学学段目标分矣之差异性

纵观两岸四地音乐课程之纲要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各地都是依据学生成长所处的身、心特点来划分学习阶段的。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划分学习层次,既适合于学生音乐课程的接纳学习程度,又能让整个音乐课程学习体系设置更加科学流畅,既能让任课老师们根据各年龄学段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又能让学校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估与管理。

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EdWin Gordon.E)认为,儿童音乐性向在满九岁时便趋向稳定状态,即学生大约所处小学三年级。因此笔者尝试从四地音乐课程纲要标准中归纳小学初小学段学生应具备之音乐能力,探寻两岸四地学段要求之异同。

首先,四地有关学段的划归方法有所不一,具体如下:

由上可知,虽然两岸四地的音乐课程学段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划分,但各地对于初小学段的划分仍有差异,四地的解读与理解都各有特色,如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都将小学三年级划分为第二学习阶段,中国香港则将小学三年级划分为第一学习阶段,而中国澳门则将初小年级划分为三个年级具体的要求。其次,各地学段目标划分的课程内容维度亦有差异,以小学三年级学段为例。

中国大陆将三年级学生划分第二学段(3—6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音乐感受与鉴赏;2.音乐表现;3.音乐创造;4.音乐与相关文化。

中国大陆认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段的学生随着认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他们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随即增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等音乐活动的份额,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三年级学生在中国台湾归属于第二阶段(国小三至四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艺术表现试探;2.艺术基本概念;3.艺术与历史文化:4.艺术与生活。

中国台湾将分段能力指标与学生十大基本能力相互连接,强调学生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培养欣赏、表现与创新能力;学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i善于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学会团队合作;进行文化活动与了解国际文化:学会正确规划、组织与实践相关活动;善于运用科技与信息:主动探索与研究;能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中国香港在将三年级学生归属于KSl:第一学习阶段(小一至小三),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培养创意及想象力;2.发展音乐技能与过程;3.培养评赏音乐的能力;4.认识音乐的情境。

中国香港认为音乐科课程的四个学习目标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应该有系统地同步发展,而不是偏向某一目标能力发展。四个学习目标的比重不完全一致,教师有较大的自由度,在课堂设计和教学中应学生的需求而灵活调适。强调通过创作、聆听、演奏等综合音乐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全面的音乐体验。

三年级学生在中国澳门归属于小学三年级阶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歌唱;2.听音训练;3.聆听;4.节奏训练;5.读谱;6.活动。

中国澳门突出“综合性音乐活动学习”,让学生在歌唱、唱游、律动、创作等多样音乐活动中愉快地学习,藉由多元化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音乐技能与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综上可得,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课程学段目标分类方式不一,侧重点不一,课程内容划分的维度内容也不一样,各有特点。中国大陆的陈述更具概括性,简洁明了;中国香港的表述更为体系化,相辅相成;中国台湾的总结有较高的自由度,灵活多变;中国澳门的描述更为具体,清晰细致。 四、音乐教学学段目标学力要求之相似性

尽管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课程学段目标分类方式不同,课程内容划分的维度内容不同,但是针对初小学段学生音乐课程应该达到的学力要求却不尽相同。总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学生的音乐感知与鉴赏、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文化与相关生活环境这四个方面来概述初小学段学生应达到之音乐学习能力。

1.音乐感知与鉴赏

四地都强调培养学生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初小学段学生应体验并区分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聆听歌曲时注意旋律、调性、拍号、速度、强弱等基本音乐要素。运用正确良好的唱歌习惯歌唱。基本掌握读谱、唱谱的音乐技能。能参与齐唱、领唱、合唱、对唱、轮唱等不同形态演唱。对歌曲的节奏、音调把握准确。能进行简单的乐器独奏、合奏、伴奏。能主动参与音乐表演活动。 3.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 四地都着重提高学生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初小学段学生应该能够进行即兴创编歌曲或乐器伴奏、舞蹈创编等创作活动以反应不同的音乐特质。学会运用适当记谱方法记录、创作音乐,如简谱、五线谱、图形谱等。能观察、探索大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选择自己擅长的音乐表达方式模仿表现出来。

4.音乐文化与相关生活环境

四地都提倡关注学生接触的音乐文化与相关生活环境的关联。初小学段学生应该学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能从各种媒体管道中搜集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进行欣赏。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音乐经验感悟。

从上可知,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课程初小学段学生应达到之音乐学习能力主要包括音乐感知与鉴赏、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文化与相关生活环境四大方面,各地皆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操,独立运用所学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探自主索、创造音乐能力。从学生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素质,建立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纲要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利用文化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教育场所”。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着眼于全面提高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有些家庭由于家长放任孩子自由成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中学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2、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校本课程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朋友关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3、合作性原则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或者寻求老师的点拨引导,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4、趣味性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中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5、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6、开放性原则

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于课堂、校园、街道、社区等场所进行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校本课程实施的步骤

1、以“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2、以丰富有效的活动形式推动“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1)、师德榜样。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2)、每周落实。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使学生通晓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课外实践:a观看视频短片:学习有关礼仪知识。b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有关图片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c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售货员”、“小小服务员”、“我是家里小主人”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3、编写“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1)、编写“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小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

2)、以“小学生礼仪”课程教材为基础,编写各年级“小学生礼仪”上课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参照。

六、校本课程实施的建议和要求

1、加强领导、广泛动员。让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学校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礼仪的先锋。根据工作部署制定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2、宣传礼仪。组织学生校园礼仪演讲活动。培训学生宣讲员利用寒暑假和公益活动时间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气象的良好氛围。

3、建立监控激励机制。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对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普及广泛工作成效显著的班级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将评选校园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各班级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鼓励。

4、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知识和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明使者、制作文明礼仪手册等活动展现师生员工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七、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

八、补充说明:

(一)课程实施效果设想:

1、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

2、全面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课程,逐步推向其它年级,聘请课程专家介入我校课程研究,促进我校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

3、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改善,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听到声声亲切的问候,感受浓浓的文明景象,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

4、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课程生命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的方式才能保证校本课程持久的生命力。

2、评价体系问题: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如何做到定性与量化的统一,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统一,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

3、由于班级班容大,学生数多,要组织社交体验难度较大。

体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5

《魅力田径》实施纲要

竹林学校校本课程——《魅力田径》实施纲要

《魅力田径》课程说明

本课程名为“魅力田径”。其主要内容是针对中小学生,在校接受适合此年龄段的田径技术教育所创编的。田径运动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变向、柔韧等身体身体素质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意志品质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田径课,进而积极主动的完成田径校 本课程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的研究找到学生真正喜欢的田径课的内容或者模式。跑步对身体有许多好处!第一、跑步可以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它可以使心脏的收缩、舒张能力大大增强,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第二、跑步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我们跑步 时呼吸肌收缩有力,气体交换量增加,肺活量提高,使人养成深、慢呼吸的习惯。第三、跑步有利于耐力、灵敏度、协调能力的提高,增强人的体质。第四、跑步可以倍养我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魅力田径

2、开课教师:张付成 陈会斌

3、教学材料:自编纲要、田径教学光盘资料

4、课程类型:

5、学习时限:一学年(每周 1 课时,共 30 课时)

6、授课对象:1----9 年级

7、课程性质:学科拓展类

二、课程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变向、柔韧等身体素质。2.生理健康目标。通过练习,有效地改善大脑皮层神经兴奋与抑制的过程,提高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功能,使身心得到 全面、均衡的发展。3.心理健康目标:培养中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 实现的需要,感受合作力量,唤起团结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激发和培

(二)具体目标

1、田径基础知识(1)通过学习田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田径增进了解,能自然过渡到学习训练 当中。(2)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他

们对田径的好奇心和学习田径的兴趣。

2、基本功训练(1)采用身体素质训练的方式,训练学生能掌握田径的基本能力和技术动作。(2)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适当的拉伸,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 调性。

3、跑步基础训练(1)初步掌握跑的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素质。(2)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比赛节奏的激烈性。(3)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4、奥运会田径比赛欣赏(1)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大型比赛的理解力。(2)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 学生主动地训练。

(三)课程内容

单元一: 基础知识(20 课时)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1、田径起源、田径项目

2、田径点滴小知识

1、跑的专门性训练

2、摆臂技术和跑的专门性训练

单元二: 全面的身体 素质训练(25 课时)

3、柔韧性训练

4、平衡性训练

5、跳跃性训练

6、速度性训练

7、变速跑训练

8、耐力性训练

单元三: 视 频 欣 赏(3 课时)

1、观赏跑步比赛的精彩片段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田径规则

3、实践练习比赛

(四)课程标准

1、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跑步技能和训练方法,能够正确有力地进行体育测验 和比赛。

2、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

3、使学生能够感受合作力量,唤起团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和意志 品质。

(五)课程实施说明

1、授课形式: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教学与启发思维相结 合,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2、组织形式:讲授,训练,欣赏,实践活动。

3、活动安排:(1)课内讲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课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老师给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田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2)课外让学生参与比赛和一些更大型的体育比赛活动,去感受体育带给自 己的的魅力。

4、上课时间:每周三下午三、四节课共 40 分钟。

5、上课人数:50 人

(六)考核评价说明

1、考核方式:制定了关于学生的出勤表、参加活动记录表、学业成绩评价 表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2、考核形式:基本功实践考核、小型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的评 价方式。

3、考核结果:学期末评选“ ‘快乐田径’优秀学员”和“校园小明星”称 号。(考核标准:学期末,全勤、参加活动情况是 3 个小笑脸的学生定为“ ‘快乐田 径’优秀学员” ;学习情况总评是优、学业成绩为 4 个 A 的定为 “校园小明星”)。

三、课程目标:

1、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使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通过各种体育途径,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健身,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寓德育和美育于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良好体育作风,同时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四.实施建议:

1、教师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课程的生成性特点,创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2、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锻炼身体习惯。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3、教师应对本人开发的单元教材进行试教,通过实验对照班、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做好反馈记录,不断修改完善教材内容,最后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年级推广运用。

4、教师应该注重校本课程的学习与交流,统一观点,增强合作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体验新课程理念,努力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四.课程评价(附后面)

(一)对教师的评价:

注:1.评价意见等第:A—优,B—良,C—一般,D—需改进。

2.具体栏目的评价,只需在后面的方格内打“√”,综合意见以定性分析为主。(二)对学生的评价:

我校课程开发项目基本上都是运动技能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等,通过学生自身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互教互学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1、评价主体多元化:

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40%):主要通过对学生的技术评定,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控制整个评价活动,掌握主动权。

②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占40%):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评定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关心,互相了解,主动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鼓励学生发扬协作共进精神,在互教互学中,使学生建立交流与沟通的人际交往意识,并在考核评价活动中,逐步掌握正确评价的技巧,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生自我评价(占20%)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综合评价时,除考虑学生间相互评价外,还安排了学生自我评定的比例,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附自我评价表)学生课堂自我评价标准

1.在体育课上,我学习____认真。

a 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一点点 2.在体育课上,我得到了同学的帮助,我___ a非常感激

b 无所谓

c 觉得是应该的 3.当动作出现错误时,我对错误的原因___思考

a总是仔细

b进行一些

c有时

d很少思考

e从不 4.对学习目标已完成___

a全部

b大部分 c 一半 d 一点 e 零 5.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项目___感兴趣 a非常

b很

c无所谓

d有点

e一点不 6.在体育课上,我学习___主动

a非常

b比较 c 不确定

d不太 e不 7.我对自己动作不规范的地方____注意

a非常 b 比较

c有时会

d不太

e不会 8.在老师组织的讨论过程中,我发言的积极性___ a非常高

b比较高

c不太高 d 不高 e 没有 9.我对自己的运动表现___满意

a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不 10.我对自己和同学的差距___清楚

a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不 11.当同学出现错误时,我___帮助指出

a会立即 b 会 c 有时会

d不太愿意

e不会 12.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识一边思考老师教授的要领一边进行练习的次数___

a增加许多 b增加了 c没变

13.在学习过程中,我___能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a总

b大多时候

c有时

d很少

e不能

2、确定评价指标:

技术水平(占60%):根据学生实际掌握动作质量与临场发挥的水平,在独立完成任务练习的基础上,按动作规格,技术要求,熟练程度及演示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态度(占20%):包括出勤,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学习与刻苦练习的程度,求知欲望及课余强化复习的次数。

学习能力(占20%):对教材的掌握速度和质量,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力法及同学间互教互学的能力。

3、确定评价项目与标准。

甲:动作完成好,姿势正确,熟练到位,轻松协调。

乙:完成动作较好,动作较连贯。基本到位,无明显错误。丙:基本能完成动作,不够到位,连贯性差。

丁:未能完成动作,质量差,经补考,并在教师的提示和同学的帮助下不能完成动作。

4、操作

美术校本课程纲要 篇6

第一部分 前言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引导绘画时尚,全面构建学生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世界,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验工作。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为了加强本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激发其艺术灵性,学校结合自身优势,经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美术课程目标为:

一、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积累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通过美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的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三、通过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具体目标如下:

1、能欣赏、评述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欣赏价值观,并且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让每个学生用初中三年时间具备一定美术的技能,如绘画、书法、雕塑、设计当中的任何一门,同时具备一定的美术的表现能力。

3、了解基本的技法理论,如色彩、构图、透视、构成、解剖等技术理论。

4、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基本的造型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和运用各种美术信息及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根据上述目标,根据中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本课程主要安排如下:

1.吸收各班的美术爱好者和学习美术的佼佼者,以鼓励和提高学生兴趣为主,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扎实学生的美术基础。

2.多介绍课外的美术知识来丰富学生,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以便平时能带动其他同学去学习美术,并为班级设计板报。

3.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大量接触美术作品,培养美术尖子生,使学生对美术较精,能够参加美术的各种比赛。

4.对每位校本课的同学进行辅导,多参加一些比赛、和画展。

活动时间:每单周教学一节课,利用周二的校本课程时间教学。具体安排如下:七年级十节,八年级十二节,每节两课时 七年级:

第1节 美术的世界

第2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五官)

第3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各角度头部特征)第4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表情)第5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动态)第6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动态)第7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特征)第8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特征)第9节 美术字 第10节 美化板报手抄报 八年级:

第1节 图案设计 第2节 标志设计 第3节 字体设计 第4节 校徽设计 第5节 活动实践 第6节 笔墨情调 第7节 笔墨情调 第8节 笔墨情调 第9节 素描表现 第10节 素描表现 第11节 素描表现 第12节 素描表现

第四部分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及保障措施

1、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

①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时调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美术技能的获取,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将建立学生学习、绘画、展览、总结、反思的过程管理机制。

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更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篇7

(一)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解读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校本课程。在世界范围内还掀起了一场校本课程运动。“校本”这一词, 是英语中“school-based”所翻译得来, 校本课程的英文名为“school-basedcurriculum”, 即由学校全体、部分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并评价的课程, 包括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校际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还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由菲吕马克、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1973首次提出。

菲吕马克 (1973年)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 即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 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学生等, 为改善学校教育的品质而计划、主导的各类学校活动。

麦克米伦 (1973年)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 即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工作。其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于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陆续有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众说纷纭, 经过汇总, 可以得出其实质是重视学校的实际特点, 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学校课程开发活动。

(二)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在外国, 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悠久,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1.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政府的推动下并伴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 澳大利亚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在1973年到1975年, 其联邦政府成立了学校委员会, 后来成立国家课程发展中心, 为之提供财力支持, 并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指导。在1978年, 各个地方政府都把课程自主权交给了学校。

在20世纪80年代, 受教育质量下降及政府财政危机的影响, 其校本课程开发出现了衰退迹象。在1989年, 《全国学校教育目标》颁布, 明确界定三级教育机构的权力和责任:联邦政府负责全国教育目标的制定, 并为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培训提供经费;各州政府对学校教育经费负责;学校根据全国教育目标负责提供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同时要注意反映地方发展的需要, 体现特色。

经过不断的发展, 在已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观念的前提下, 要更好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还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促使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贯穿于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 树立整体观念, 调动所有课程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共同促进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

2.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20世纪60年代, 英国在全国推行了一次失败的课程改革, 英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承认其课程开发中心应该在学校。

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复兴于70年代中期, 其高潮出现在80年代初, 到80年代后期, 由于颁发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 其课程开发传统发生变化。政府逐渐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控制, 形成了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完全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两种方式。

3.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

19世纪初期, 美国地方学区就重视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 “新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 人们开始认识到国家课程的开发模式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美国教育的现状。从此, 美国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教育权利进一步下移, 学校掌握了更多课程的决策权。美国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加成熟。

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的校本课程发展势头有所回落。1989年的《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1993年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 都强调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课程。但是, 政府仍然重视地方、教师和社区人士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开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从世界范围看, 20世纪60年代末期, 美、英等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国家课程开发策略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弊端, 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兴起。此后, 校本课程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兴盛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 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校本课程开发, 英、澳、美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二是回落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 , 国家课程开发再次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走向低谷, 进入回落时期。三是转型时期 (1990年以来) , 由于社会变化节奏加快, 学校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再次引起广泛重视, 要求学校及时做出反应, 校本课程开发再次兴盛, 并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为主, 理论上的分析建构很少;在观点或者结论方面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居多, 在时间方面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90年代,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减少。

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

(一)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不同的概念界定。

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 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 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 并在校内实施以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廖哲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

徐玉珍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 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 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虽然概念的界定不同, 但反映的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侧面。

(二)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和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末, 香港推行校本课程开发, 提出并实施了许多课程开发方案。

在80年代中后期, 台湾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关注, 在1999年, 试办新课程, 并颁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 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实行“一纲一本”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于80年代后期,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改革方案开始出现。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2001年, 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阶段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限于教学意义上的课程活动, 如小发明、小创作等第二课堂形式, 提高了课外活动的地位。第二阶段是少数学校进行了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还处于探索阶段。个别学校开展了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 形成了特色的校本课程发展计划。第三阶段是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后, 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有了国家政策层面的规定, 中国校本课程开发到来了新时代, 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四) 校本课程大赛的开展

2012年, 由钟启泉、崔允漷和吴刚平等课程改革专家发起了全国校本课程大赛, 促进了课程改革深化发展, 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专业示范和引导。其中有关弘扬中医文化的作品如《“药王镇”的财富》《校园百草经》《家乡的中草药》等获奖, 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见, 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和现状

(一)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

国医, 即中国传统医学,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启蒙, 即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 即以学校为基地, 由学校成员独立开发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满足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二)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中医历史悠久, 是我国的国粹,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针灸的申遗成功, 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热爱和弘扬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7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议将中医药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 2008年, 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切实巩固和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坚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使之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200年, 北京市在《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中, 指出“中医药知识要在中小学进教材、进课堂, 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普遍认同”。

(三)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我国已经有多个省市陆续开展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上海还有甘肃省。

北京市在2009年先从东城区小学试点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2012年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全市正式启用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 《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小学版) 进入北京市各小学。

2010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小学实践基地, 使中医药知识走进中小学校园。师生共同编写的8本中医药中小学校本课程读本, 已被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多个区县教育局列为中小学校本系列课程教材。其中, 《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还成为首批“浦东新区学校特色课程”。

2011年, 甘肃省在小学实施了中医文化启蒙教育活动, 如背诵《中医启蒙三字经》, 开设中医文化启蒙教育课并编印了《中医药知识启蒙教育读本》, 掀起了以中医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精粹和国学经典学习热潮。2013年, 甘肃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小学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承祖国医学, 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

把中医文化知识引入小学, 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本人在线检索“中国知网文献数据总库”, 20年以来 (即1994年~2014年) 的期刊、报纸、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 以“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及相似词汇“中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等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 得到相关有效论文0篇。可以说对于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这一领域值得去探索,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4.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7-49.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1:203-204.

[4]赵朝群.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1:216-218.

[6]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6

[7]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07:6.

[8]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7.

[9]安桂清.研究型课程微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3) :9-12.

浅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8

一、结合实际,努力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很广阔的空间。我们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礼仪、安全及热爱家乡方面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

二、搭建校本教研平台,研究开发学法课程。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法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质量。我们以学法研究为突破口来扎实落实新课程精神。我们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为基本形式,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引领教师们走进新课程,实现专业成长。

1、校长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带头人。在实验研究的不同阶段,校长给老师们做理论上的辅导和实践中的指导。校长深入到教研组内和老师一同进行备课研究;到课堂上做现场指导;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确定编写思路,拿出具体的课时内容,指导教师怎样定准学法,怎样将学法指导的过程阐述清楚。校长定期召开课程编写组会议,听取老师的汇报,教给老师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们解除疑虑和困惑,鼓励老师们大胆开展工作。

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充分发挥了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作用。给老师们拓宽了发展的空间,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使得全体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自觉地成为研究的主体。

2、管理者是学习的排头兵。

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率先学习研究。从校本课程理论到实践操作等都進行深入学习,每个人都担当起培训主讲人的任务,全程参与学法的研究与指导。

3、群体效应。

在试验的起始阶段,我们通过多次培训讲座,教师们明确了这项实验研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同时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法的学习、研讨、实践、编写。十多名教师全员参加,每位领导、教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研究中,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存在,领导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向心力。

4、专业引领。

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指导是校本教研成功的保障。我们发挥校内外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骨干教师给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在会上交流学法指导心得。给老师们创造出去学习的机会,每学年,都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鼓励老师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咨询。通过不同方式的引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带动了教师群体的成长。

5、同伴互助

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我们充分利用同伴互助这一有效方式,把常规教研活动和主题性研究相结合,推动组内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发挥学年组和教研组的作用,同伴互助。因为同年组教学内容相同,学法的指导实践中便于互相交流情况。我们要求组内每周至少两次集体备课,每周每人最少听一节课。二是发挥学校整体指导研究交流作用。领导听课或研究中发现问题,随时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三是每学期召开学法指导研讨会,展示学法研究的成果。

6、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

班主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立足于平时的备课、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这个年级的教师勤于学习、乐于钻研、肯于奉献,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进取意识。这个组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研组,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他们的成长故事,听取他们的经验介绍。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全体教师,各组以课程开发组为榜样,讲学习、讲研究、比能力。课下、餐桌旁、办公室教师们的话题都是关于学法研究和教学,大家相互沟通,人人进入到研究的角色之中,全校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7、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我们对青年教师给予更多地关心、爱护、指导。拓宽他们发展的空间。在学习培训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跟踪指导;在公开课上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学校还开展管理人员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活动,随时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8、个人反思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引导教师形成反思的意识,注重反思习惯,掌握反思方法。备课时问自己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让教师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中问自己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怎样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及时提醒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关注“人的问题”。课后问自己:感到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这种反思在于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而形成恰当的积极的“自我意识”。组内老师在上课后及时交流,共同反思,让反思促进每个人的进步。同时,每个人有反思集,每学期至少写精典反思十几次。

9、以制度为保障。

我们完善各项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教师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教研质量。我们先后完善了各种常规教学制度。以制度作保障,许多教学研究活动已成为自觉行为。学期末每位教师的资料都要记入档案,并打分量化评比。

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收获。

通过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加强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有了提高。

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学法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动手操作及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些课程的学习,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从一年级开始,各学科都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课前预习方法,课堂上听、说、想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以及课后复习做综合实践活动等许多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就有思路,有操作的依据,并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例: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汇报时,有的小组用了分角色读一读的方法来感悟;有的小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人物的品质;有的小组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答案,有的小组还会找出文中精彩段落背下来,课后仿写,再比如:每次布置课后阅读,学生都知道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摘抄下来。自己会提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并用各种方式来得到答案。有的学生还写出读书心得。

3、教师转变了观念。

上一篇:公司名称变更后开户行变更信息所需资料下一篇:那次我哭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