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2024-08-14

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纲要(精选8篇)

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1

小学

《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文明礼仪伴我行

2、授课教师: 本校校本课程教师

3、教材: 选编

4、课程类型: 人文素养类课程

5、授课时间: 16课时

6、授课对象: 1-5年级学生

二、课程的目标:

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家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2.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了解社会,学会感恩。

5、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后附部分选用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家庭文明从小做起”、“社会文明靠大家”、“学会感恩”。(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教学。)

1.文明校园从我做起

“校园规范我知道”、“同学之间”、“尊敬老师”、“学校是我家”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礼仪,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团结协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2.家庭文明从小做起

“亲亲一家人”、“百善孝为先”、“文明礼仪从小事做起”、“邻里之间”等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礼仪,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社会文明靠大家。

“礼貌用语我会说”、“文明习惯我养成”、“公共文明我牢记”、“社区文明我参与”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礼仪,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他们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张海涛伯伯”、“感恩社会”等四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必须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具体见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四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

5、附: 文明礼仪集锦。

内含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文明礼仪评价标准、规范要求、学校活动掠影及学校获得的部分荣誉,供各年级教师授课时选用。

四、课程的实施:

我们初步设想本课程在1-5年级试开设,随实施随完善,用二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经验,再向全校铺开,四个单元交叉进行。每一个单元都是以“礼仪常规”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的家庭礼仪和校园礼仪,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社区、共建单位的配合支持,争取社交礼仪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两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2、与德育结合。开发文明礼仪操,与体育大课间结合。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

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我的家乡美”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5、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五、适度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教师制订、撰写的《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3、学校将文明礼仪课程与德育结合,通过评选“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小绅士”、“文明小淑女”等活动,激发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常规的参与意识。

4、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情况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学校、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2

一、建立小学生命教育需求模型

(1)生命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生命的脆弱外,更应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她)的生命对自己、对家人、 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感悟、 珍惜生命的存在,形成一种珍惜生命的意识,在生活中实现“人之所以为人” 的意义和价值。

(2)生命教育要创造满足人生需要的现实人生。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教育要塑造青少年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 当学生能够感受、体验生命的美与真时,这才是生命教育的起点。

(3)生命教育要创造和谐生活和幸福人生。我们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无关,只有在尊重和关爱他人之中,自己的生命才会获得真正的提升。 生命教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是必须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4)生命教育要创造有意义的理想人生。陶行知曾说:“一般办学校的抱着书本忘了人生。我们的学是以人生为大前提,在我们心目中,人生超过一切。因为要培养合理的人生,所以反对学校忽略人生之组织,而要创造出一种富有人生意义的学。培养合理的人生乃是我们的宗旨。”我们要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问,是生命教育的升华。只有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地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体味生命的美好和精彩,同时也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无常,享受生命之苦难。

二、构建小学生命教育电影校本活动课程

生命教育电影校本活动课程能引导我们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从课程的视角进行设计,整体构建小学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营造自主参与的生命教育环境;积极引领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而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笔者尝试把课程分为“认识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五个主题,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生命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学校主流活动中,构建以“激情引入→电影简介→ 精粹导看→体验行动”流程为基础的常规电影课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小学阶段接受阶梯式生命教育,成就属于自我的马斯洛人本需求。

为了在教育面前让学生变成主体, 我们引进陶行知的有关生活教育的理论,从课堂教育教学智慧与教师人文精神境界两个方面让教师队伍达成共识。 让教师尊重和珍爱自己的专业生命,追求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在校本活动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把课堂教学作为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很多实验老师感到,电影课悄然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学生,改变着师生的关系,他们在课堂上更多采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持原则, 让孩子们在亲自参与探索中发现新知, 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新知,师生共同在体验中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笔者以电影为载体,在生命教育校本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不是要我学, 而是我要学;不要教育我,只是帮我学” 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 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各层次的生命教育学习目标。

(1)培养“迷、悟、爱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迷”是根据孩子们会对特殊活动着迷的天性,通过以电影资源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以片导学,让他们踏进生命教育学习之中,并在这个学习的乐园中得以成长。“悟”是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选择合适的电影开展启发性的普通教育,培养和指导他们在电影活动中获得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更深了解,具备更广知识。“爱”是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以电影资源组织主题,培养和引导他们对人类民族产生更高的、更自觉的爱。

(2)培养“知、情、意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学生死的知识,而是以电影活动引起学生的社会兴趣与行动意志。感情的教育不是培养学生脆弱的感情,而是让好电影调节并启发学生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与方法,这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这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的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感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情、 意”,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3)培养“行、知、创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因为唯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产生。电影活动课程就是一种行动课程,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 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配合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强烈的兴趣。

绿色校本课程渗透生命教育 篇3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学生自愿成立了“青少年爱水行动课题研究”小组,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以通惠河为主线的环保教育活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几任科学教师一直坚持带领学生开展对通惠河的调研活动。2008年,学校将学生们的调研成果汇集起来,编制了校本课程《我的母亲河——通惠河》,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在绿色课程与系列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懂得了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自下而上”的課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我校将《我的母亲河——通惠河》这门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定位成开展绿色教育,促进师生、学校可持续发展。

《我的母亲河——通惠河》这门课程,是在科任教师自发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共同进行的课程开发。我们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发过程:教师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提炼学校课程文化和特色→确定学校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十多年来,我校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做实验、走访大运河,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去感受家乡、认识家乡。在此过程中,学生创作了绘本教材,充实了课程的内容,也成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校本课程的实施

1.以生为本的教材编写

在《我的母亲河——通惠河》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大胆创新,改变枯燥无味的单纯讲授,融合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等学科教学特点,重视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体验活动,力争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形成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只有教师手里有教材,而他们手里没有教材”。教师解释说,因为这门课程是学校自己编的校本课程,不是每个学校都上的课程内容,所以没有统一印刷教材。听到这里,学生们有些遗憾。

一天,教师讲完了“二闸——旧时的旅游胜地”这一单元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即根据教师的讲课内容和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画一幅反映当时二闸热闹景象的图画。有的学生画了当年二闸旅游胜地的景象,有牵驴的游人、有说评书卖艺的人、有做买卖的人;有的学生画了二闸漕运兴隆的景象;还有学生画了“要喝茶,去二闸”的景象……有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用这种绘画的形式把教师的教材展现出来呢?听到这个建议,教师兴奋起来,这不就是学生喜爱的绘本嘛。我们可以让学生来编写教材了,师生共同构建校本课程。

学生开始了自创“绘本教材”的工作。他们向老师借来教材,根据内容把教材分成几大部分,三四个人负责一部分。认真研读教材,读懂教材后开始收集与教材相关的图片资料和历史资料,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资料设计绘画,最后给图配上文字。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文笔好的负责编文、想象力强的负责设计图画内容、美术水平高的负责绘画。经过半年的时间,学生大概创作了70多份作品,经过筛选,最终选中了52幅。在教师的帮助下,又将纸质版扫描成电子版,并将图画和文字整理到同一文档中。最终,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排版,打印成册。就这样,学生自创《我的母亲河——通惠河》绘本教材问世了。

通过这次自创绘本教材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主动搜集处理信息、主动相互交流、自主分工合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环境意识也随之逐步树立。

2.系列绿色主题活动

我校每个学年设定一个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辐射到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同时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个案经验分享”等辅助研究方法,做到课题实施的“全程、全方位、全员”,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从2000年至今,学生开展了五大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分别为:通惠河水样调查、芽菜种植实验、汉石桥湿地考察报告、水与生命主题公园设想、学校微环境创设,每个活动学生都得出实验结论,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一,水样实验。从2000年起,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我校组织科技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带领下,从朝阳区西惠普济闸开始,一直到通惠河北运河处,在长约7公里的河段内,取回6个水样。之后,以鱼和蝌蚪在水中的活动和存活时间为研究点,观察、研究并得出通惠河水污染严重的结论。

活动二,芽菜种植实验。科技小组的学生对通惠河的水质与平时的生活用水、自来水以及饮用矿泉水进行对比来培养芽菜。培植结果显示:通惠河水可以培植出植物。首先是从发芽率看,通惠河水浇灌的发芽率为19%;自来水浇灌的是29%;矿泉水浇灌的为31%。显然通惠河水的发芽率较低,但是与其他两种水比较,差别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通惠河水可以浇灌生命力强的花草、树木。

其次,学生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通惠河水浇灌的芽菜幼苗一旦成活,生长的速度相比其他两种水质的芽菜反而更快。通过查看以往的观察记录不难发现,通惠河水质中的化学成分如磷、硫化氢等指标偏高,但是,由于污染源主要来源于生活用水,河水中含有一些供给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致使菜苗成长速度较快。但是生长的菜苗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减少,或是用受到污染的水种植能否食用,食用后对人体是否有伤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检测。

活动三,走访汉石桥湿地。为进一步研究哪些植物可以在污染的水中生存,并在生存的过程中,还能够对水起到净化作用。学校以走访汉石桥湿地为实践活动重点,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在走访汉石桥湿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湿地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观察、采集汉石桥湿地的植物,了解了植物的净化功能。我们将活动细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年级“认识湿地”、中年级“了解湿地”、高年级“保护湿地”,目的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所收获。

活动四,“水与生命”主题公园设想。学生通过对比种植实验得出结论,被污染的通惠河水可以种植一些成活率高、不食用的水生观赏植物,这样不仅对水质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据此,学生提出“水与生命主题公园”的设想,并提出建议:在现有的庆丰公园景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乔灌林、草滤带、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和漂浮植物带,利用水生植物本身自然净水,把净水的过程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形成与“水体—湿地—滨水景观—人工环境”相适应的完整的植物景观生态系统河岸公园。

活动五,学校微环境的创设。学生提出的“创建水与生命主题公园的设想”受到社会的关注,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植物对于水的净化作用很明显,对于空气的净化作用又如何呢?学校以西楼一楼为试验点,全校学生制作水生植物养殖器、开始培育水生植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对比的工作。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而且在植物的萌芽、生长、成熟、衰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交替,对生命充满了尊重。

校本课程引领学生发展

1.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绿色生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周围环境,形成了热爱家乡、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支笔……倡导绿色生活观念,使绿色生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锻炼了学生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推进作用,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探求精神,合作探究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3.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善待、尊重成为学生的价值观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科学方法分析身边的事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善待、尊重、敬畏生态的价值取向,激励其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明确绿色不单纯是环保,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 编辑王宇华 ■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篇4

红旗小学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文同生活的联系,语文同美的建构,那么怎样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形态,而在生活里,在一切美的体验里呢?我们向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发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一、目标的确定

1、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拥有表达的自信,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际,讲究文明修养。

3、学生学会自主地参与实践,善于合作形成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热爱阅读,能在有个性的读书学习活动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较丰富的文学积累。

二、内容与实施

目前,我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阅读、写作、表演(课本剧、演讲)、语文小常识四类:

1、阅读:主要推荐《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篇目,及适宜儿童的阅读书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扩大语言积累。

2、写作:主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写作,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3、表演:具有更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4、语文小常识:从学生的趣味性入手,让学生品尝多种文学美味。如:对联知识、歇后语、成语接龙、名胜提联、文人小故事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教师记分,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在数学特长和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开设数学校本课程。

一、目标

1、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

2、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奥数:

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践与综合应用:

通过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形式:①操作与制作②游戏与竞赛③实际测量④观察与调查⑤小课题研究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测试、竞赛。

2、对教师的评价:

①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反思、专题总结书写情况。②听课、评课。③教学质量监测。

红旗小学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

一、目标

1、不断加强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内容

1、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

2、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三、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对教师的评价:

1、听课,评课。

2、及时做好校本总结工作。红旗小学艺术类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美术、书法、陶艺等实践活动中体验、感知唱歌、画画、写字、捏制工艺品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2、学生养成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逐步形成节奏感、音乐情操、审美情趣、宏扬个性。

4、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

二、内容与实施

1、音乐:以大合唱为训练形式,通过选取适合的曲目,在训练合唱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合唱水平,培养生动的音乐感悟能力和合作能力。

2、美术:通过多种少儿趣味画的实践活动,体验、感知吹画、版画、剪纸等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书法:包括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修身养性,陶冶学生儒雅之情,感受中国汉字的神韵。

4、陶艺: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捏制各种小工艺品,让学生品尝独特的审美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常规性作品,教师记分,评定等级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增进学生对体育的活动兴趣,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开设校本课程。

一、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意识,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展示自我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2、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3、通过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增强健康意识。

4、引导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活动时紧张与愉快、兴奋的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的心理感受。形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意志品质。

5、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竞争进去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田径 :主要通过跑(短、中、长)、跳(高、远)、投(铅球、铁饼)项目活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运动规则。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2、篮球:是小学球类教材的重要内容。通过脚步动作、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球、打球、断球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发展速度、灵敏、力量和弹跳的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等意志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3、足球:是 学校球类教学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踢球、接球、运球、头球、抢截球、掷界外球和守门技术等。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爱好。促进身体发展,掌握基本技术,获得足球技能,培养勇敢、果断、团结友爱的精神。

4、象棋:是国家体委规定体育竞技项目,也是广大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通过象棋招术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钻研创新的精神。

三、评价

1、通过测验检查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通过比赛检查学生掌握体育活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和获得的基本技能。

绘画校本课程纲要 篇5

课程内容: 绘画

授课对象:三年级——五年级 授课时间:每周周四第六节 课程目标:

依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结合地方和学校课堂教学实际,仔细斟酌和比对各种版本的教材,结合自身的专业,内化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创建更加实效和针对性强的绘画校本课。在绘画校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激发创作精神,加强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内容及安排:

1.吸收各班的美术爱好者和学习美术的佼佼者,以鼓励和提高学生兴趣为主,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扎实学生的美术基础。

2.多介绍课外的美术知识来丰富学生,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以便平时能带动其他同学去学习美术,并为班级设计板报。

3.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大量接触美术作品,培养美术尖子生,使学生对美术较精,能够参加美术的各种比赛。

4.对每位校本课的同学进行辅导,多参加一些比赛、和画展。实施建议:

1.在绘画校本课程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5.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评议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将美术课程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促进自我发展。过去,由于对自我评价的教育作用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忽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这种失误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这不但影响了教师与他人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后的一个成绩不是决定一个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以结果评价学生,实际上制约了学生展示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表现他们通过学习过程所增长的能力的机会。因此,绘画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我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及创造,及时掌握学生在感情宣泄、感知觉发展或表现技术方面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教学工作作出调整。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在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具体操作上,究竟运用哪种评价方法,那就要看哪种评价方法能更准确地获取较为丰富的有效评价信息。少采用定量评价方式,定性评价方式的;多采用课堂上的交谈评价,课后的书面评语,评语与等级结合的评价,也有互评或座谈等方式的评价。总之,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的方向。

肖兵

国画教案——菊花(中国画)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美术教案-菊花(中国画)

2、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美术教案-菊花(中国画)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 新课

我们在四年级时已学过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荸荠和樱桃、西瓜等,今天,我们学习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菊花。(板书解题:菊花中国画)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知道菊花什么时候开花吗?(指名回答)

(——它是深秋时独自开放)

(——深秋之日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为什么菊花还会开花呢?)

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从中寻觅出不同的寓意。我们可以从唐代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的两首咏菊诗中看看他是如何赞美菊花。其一:“飒飒西风满院裁,香寒蕊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借菊花不在春天开放,嗟叹生不逢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抒发要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其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阵阵香气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则充满革命的豪情,表达了他对起义军的胜利前景的自信。

你们看,一朵小小的菊花竞然使人们产生这么多的遐想,实属不易,今天我们就用菊花这种傲然的精神来学画菊花吧!

2、读画

菊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到处可看到各种各样的品种,又因近代以来经过园艺家的精心培育,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的黄色小菊花。

(出示范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菊花,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菊叶、菊枝、菊花)。再看看菊叶有什么不同?菊花又有什么不同?菊枝呢?(——菊叶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三原色和三间色(必修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媒体使用:

电脑课件、录像片、幻灯片、三色轮、色水、色彩方块、色圈等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2分钟)。1·放录像思考问题: a.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师播放录像,生观察。)b.看了录像,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色彩确实很多。请同学回答,刚才看到的颜色有哪些?(红、黄、蓝、橙、绿、紫„„,2.板书课题: 画画离不开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色彩知识----《三原色与三间色》。板书课题:《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讲授新课:(10分钟)(一)认识三原色与三间色。1·认识三原色: a.出示定义。

问:在这么多颜色当中,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哪几种颜色是原色?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b.观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师: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师: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c.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2·认识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b.观察色轮,出示三色轮,思考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让学生尝试后回答。)生小结:用色块表示。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c.做实验:。尝试其他两色相加有什么新发现。

d.学生讨论间色定义(只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设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要求:

1、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

2、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3、平涂着色。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轻音乐)

地理校本课程纲要 篇6

一、课程基本概况

1、课程名称:我们是家乡和谐社会建设的设计师

2、课程类型:乡土地理、地理兴趣小组活动

3、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4、授课时间:一学年

5、授课对象:我校初

一、初二学生

6、开发教师:钱春红、汤丽萍、陶力越、赵玲、吴小洁

二、课程具体内容

1、课程背景:中国地理学会于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举办第二届“地球小

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本次大赛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本次大赛的目的是针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行动,从长远来看通过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最终起到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本次地理科技大赛的宗旨:通过大赛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普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故围绕本次大赛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开发了本校本课

程,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本次大赛,以期达到本次大赛的目的和宗旨,同时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开设我校地理教学的特色。

2、课程目标:

○1增加学生对社会管理建设的参与度,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2引发学生对家乡人文地理环境和建设的关注与思考。

○3引导学生初步经历地理专题探究。

4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和能源观,○环境观等。引导学生参与到建立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活动中。

5、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对成年人的独○

特影响,最终起到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3、课程基本内容:

○1我们一起来勾绘和谐扬州的蓝图。(1课时)

讨论,确定出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下学生赶兴趣的内容。

○2我是扬州环境小卫士。(4~6课时)

A、扬州环境现状调查(网络探究或请扬州环保专家讲座)

B、扬州环境提高的必要性。(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

C、我能为扬州环境保护做什么?(小组讨论,完成本小组环保行动计划书)

D、社会调查,以生活的社区为中心,注意监测、查找扬州卫生死角,准备图片资料,最后完成建议书或其他形式作品。(优秀作品在学

校展出,并且可以投稿或递交相关部门)

○3关注时事,关注运河申遗。(4~6课时)

A、运河历史大家说。(以小组为单位,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完成地

理小报,同时学习地理小报的制作)

B、运河申遗意义之我见(辩论形式)

辩题一:有必要申遗:没必要申遗

辩题二:航运,实现经济效益第一:申遗,历史文化保护第一

C、扬州运河边走一走。社会调查:运河边古遗址知多少;运河水质

简单检测

路线:从五台山大桥——南门遗址

任务:完成运河边古遗址分布图;区水样。

D、我能为运河申遗做什么?

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倡议书或宣传画报。

(E、请扬州申遗办公室有关专家讲座。待定)

○4资源的回收利用。(4~6课时)

A、讨论,分组设计社会调查表。

B、调查,包括:人们对与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哪些家庭垃圾人们

关注不够;哪些垃圾的回收处理人们认为有必要迫切解决等

C、小组选定本组项目:电池的回收利用;纸张的回收利用;过期药

品的回收处理。

分小组调查:危害,应采取的措施、建议等。

完成倡议书、宣传单、扬州回收点分布图(有回收的)、扬州回收

进行计划书等形式的作品。

宣传倡议书、宣传单的发放、作品的展示、优秀作品的投稿等。(过期药品的危害,可以请校医讲座,到各大药店或医院调查等)

○5节约能源,从我做起(2~4课时)

A、参观热电厂,了解扬州供电用电现状,节约用电的意义等。(待定,视对外联系情况)

B、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完成小组作品。

C、校内宣传节电意识。

宣传单、海报、小建议等形式。

○6扬州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4~6课时)

A、关注东关街的开发

B、古盐商宅第的开发要避免雷同

C、古遗址的恢复,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游客的欣赏水平,让古文化

一览游客眼底。

D、我为古运河旅游观光出谋划策。

○7扬州文化名城建设之我见

社会调查:私家车数量的变化对扬城交通的新要求。社会观察:我所见的扬城交通。

经济建设

调查扬城人居状况,包括老城区人口构成,最佳人居新建小区入住率等

最佳人居、健康住房的标准

市政管理

特色城市

4、课程形式:网络探究、社会调查、讨论、辩论、小组合作

5、课程评价:多维评价:包括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想结合。评价标准:

1、课内提问,回答问题的次数,纪律遵守情况。

2、课外,社会调查、资料搜集的参与度,工具准备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的团结和谐度。

4、创新意识。

5、小组作品、成果的质量。

6、实施思路:以小组活动为主,结合网络探究、社会调查、辩论的形式开展活

动,带动学生对扬州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思考,并且以建议书、倡议书、地理小报、宣传海报、表演的形式把成型的想法和建议表达出来。

最后,通过投稿、递交相关部门、展览、汇报演出等形式把学生

们的作品向学校和学校展示。提高学生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意识,提高学生我是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编写:地理组

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7

先进的主旨文化渗入并熔铸教师的专业理念, 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 充分显示文化内涵与品格;它浓缩于动态的课程体系中, 融汇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彰显着校本的点点滴滴;它主导师生教学方式, 在文化涵育中植入校本实质, 进行课程二度开发、深度创生, 深入透晰课程灵魂, 体验生发课程思想, 磨砺提升开发能力;它组织并诠释一种让生命增值的方式, 让师生以课程建构者、传承者、实践者、完善者的多重身份, 优雅地穿行于文化涵育中, 呈现特有的价值认同与追求, 丰富学校的教育底色。因此, 让主旨文化融入课程并指导校本课程建设, 相融共生, 迸射晶莹夺目的熠熠光彩, 还原鲜活灵动的精神层和物质面。

一、溯“港”之本源, 锁定课程“文化场”

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它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既是一种历史积累, 也是一种历史沉淀, 更是一种历史绵延”, 是人们在价值认同、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共性。形成的“文化场”, 是精神、修养所构成的共同文化氛围, 为区域内学校注入了核心发展力。

最初由连云港港务局建造并以“港”命名的东港小学同样置身于这样一个“文化场”中:背依云台山脉山珍闻名遐迩, 面临浩瀚黄海美味令人垂涎, 毗邻东方大港战略雄起, 位居中心老城历史悠久。学校依山而建, 校园玲珑有致, 廊道曲径通幽, 多项活动已成为经典文化。丰厚的区位优势、地域资源和校本建设为学校营造了灵动的“文化场”。于是, 学校锁定“港”文化场, 寻求地域资源和校本建设中的经典文化, 在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的相辅相成中, 立足“物质港”, 建设“文化港”, 构筑“生命港”, 着力培养未来人生在海洋里诠释生命价值的无畏“航者”。在凝练的“立港远航”主旨文化中, 教师以“领航者”的角色诠释着教育理想, 坚守着教育追求, 竭力为“探航者”——学生构筑一个情智共生的生命港湾、开拓进取的航者之家, 让学生在这个“港湾”中志存高远、精彩起航。因此, “立港远航”主旨文化视域下的研究型校本课程“生命的港湾”应运而生。

二、探“港”之路径, 架设课程“文化线”

基于学校主旨文化的课程内容, 在现代化进程中夹杂着多元文化, 以丰富的内涵、复杂的形态、立体的结构呈现于师生文化认知中, 影响并改造着文化视野。由于它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如同散落在每一寸土地中的种子, 需要分类找寻异同, 有机建立联结, 施以阳光雨露, 精心养护培植, 才能精美绽放, 生发辐射效应。这就亟需我们充分认识主旨文化的实质,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 找准着力点, 架设鲜明、凝练的“文化线”, 把这散落的“种子”甚至已分化成碎片或者濒临消逝边缘的踪影重新拾起, 用心去探索, 还原其内涵。如同一条条串着珍珠的美丽项链, 使之经纬分明, 血脉畅通, 纵横交互, 循环往复, 流动着非凡的璀璨。

“生命的港湾”在主旨文化涵育下生成研究路径, 架设了凝练的“文化线”, 将具有浓郁特色的连云港地域文化串起, 将具有鲜明特色校本主旨“港湾”文化元素纳入课程体系, 以“立足东港, 追求学生多元发展”为核心, 挖掘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家乡特色、风俗习惯和大港情怀, 突出东港小学与东方大港的双重特性。紧扣“港”字, 以“生命的港湾”为主题, 从家庭、学校、家乡、港口四个维度, 围绕“温暖的港湾——风之淳, 家之馨;快乐的港湾——土之味, 园之纯;多彩的港湾——山之灵, 水之秀;激情的港湾——人之韵, 情之魅”四大主线, 生成主题单元, 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这样突出“港湾”主题的四条“文化线”, 涵盖学生成长的多重环境, 寓研究性学习于其中, 纵向梯度有序, 横向板块分明。让学生感受家庭, 了解东港, 亲近自然, 了解家乡, 深入大港, 描绘未来, 清晰脉络中凸显着小家庭到大环境、小细节到大动脉, 小爱到大爱的浓浓情怀。让学生在对自己生命成长环境的探究中获得体验, 构筑生命成长的滋养通道, 实现在温暖的、快乐的、多彩的、激情的“港湾”里快乐地起航、诗意地成长, 发挥着“文化线”整体周流、互动共生、有机关联的文化生态功能, 深化了“立港远航”的文化品质。

三、撷“港”之神韵, 着描课程“文化点”

多元主题文化由一个个内容相通但形态各异的元素构成, 体现校本内涵, 又满溢浓郁文化, 亦称“文化点”。每个“点”均是充分挖掘的多方物化和非物化资源, 具有“点”的光彩与神韵, 生发“点”的辐射与效应, 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生命的港湾”这个“文化点”具有丰富的内涵, 遵循构建的系统, 充分采撷港湾的特色因子, 捕捉闪耀灵动光彩的有效资源, 沿袭学生逐步成长的步调。从“温馨港湾——家庭文化”有序推进, 自主构建“快乐港湾——校园文化”, 充分领略“多彩港湾——山海文化”, 最后升华“激情港湾——大港文化”。本真着描, 有度延伸, 不仅使每一个“点”涵养丰厚、绚烂夺目, 还舞动着“文化线”优美的曲线, 两相应和, 流光溢彩, 风姿灵动, 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应。

1. 在温暖的港湾里培育家庭文化

家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诸方面, 既有形, 又无形, 既有物质, 又有精神, 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成长过程。因此, 课程建设中要找准基点, 从“可爱的家”出发,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家庭, 做“家庭小主人”, 对“家住环境”进行布置, 对“居家安全”进行实践, 为家庭做贡献, 培养高雅的娱乐爱好, 与父母共同营造家庭文化, 享受民风的淳正、朴实, 家园的和谐、舒适, 培育并折射家庭文化的品格, 为生命健康成长奠基。

2. 在快乐的港湾里书写校园文化

学生在校园文化浸润中积淀、成长, 并书写新的、有活力的文化内涵。在学校“精彩起航”三部曲、“东港童梦”文化节、“港口文化”体育节等经典主题活动中, 师生、家校欢聚一堂的快乐场景呈现于文本中, 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而且在对这些美好节日充满期待的同时, “讨论台”上献计献策, “采风苑”中实践操练, 使校园活动内化为校园文化。将目光聚焦校园植物, 了解习性, 合理分类, 观察木本、草本、乔木、灌木的特点, 深入探究校园里《古海州志》中称的“金镶碧嵌竹”, 生动诠释校园草木赋予的内涵与意义。挺拔棕榈“君子坦荡荡”, 提醒学子“树成栋梁身要直, 人欲成才德为先”;松柏与柿子两树组合栽种, 喻意东港人“百世流芳”;樱桃期望校园中莘莘学子学业有成, 捷报频传……学校依山而建, 校园给人曲径回环、闹中取静之感。“错落有致的建筑”一课初步渗透了建筑学知识领域, 学生在“校园的变迁”中通过调查报告对学校今昔进行对比, 见证学校发展, 树立远大志向。在“快乐的港湾”里, 在已形成的飘溢书香中, 学生开阔视野、洞悉善恶、修身养性, 在夸一夸学校的特色体育“小小太极”“优美啦啦操”中展现飒爽英姿。这种氛围诉说的信息渗透着文化, 处处裹挟着、感动着并浸润着学生, 使校园成为生命快乐成长的重要港湾。

3. 在多彩的港湾里领略山海文化

家乡山水灵秀, 芬芳浓厚, 山海文化源远流长。“生命的港湾”这门课程将学生带出课堂, 走进多彩的“港湾”:欣喜找寻中俯瞰家乡概貌, 在详尽的地图上勾勒出家乡的版图范围及标志性建筑, 特色地域跃然书上。初识连绵起伏的云台山、浩瀚无垠的黄海、美在海中央的连岛;欣赏名胜景致, 并实地调研北崮山、大桅尖、保驾山等名称的由来……这样的探究不仅有美丽的传说, 还有真实故事的再现;不仅感受了连绵山脉, 还品尝了美味山珍。进一步领略山海文化, 亲历金黄的沙滩、广阔的大海、生机盎然的苏马湾生态园, 尝试捕捞、养殖、海产品制作……这样的探究不仅感受了灵润的岛屿, 还实践了黄海美味的烹制方法;不仅游览了名胜, 还进行了“山海探幽”、海洋“开发金点子”。学生在山海的滋养中变得更加水润、灵气, 并处处留心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自豪感与成就感溢于言表, 脉落分明的同时, “文化点”上涵养丰厚。

4. 在激情的港湾里感受大港文化

每一位连云区人都称自己的家乡为“港城”, 境内的东方大港是我们的骄傲, 一代又一代人为其建设挥洒着汗水, 燃烧着激情, 见证发展历程的同时创造着大港文化。“激情的港湾”带领学生走近港口, 在版图上感知位置, 在实践中感觉距离;走进港区, 深入研究港口码头资源的合理分工, 了解快捷方便的装卸区域;走向工作人员, 倾听机械轰鸣、车船汽笛交织在一起的豪迈的“劳动交响乐”。学生在“文化点”上不仅欣赏了“威武的大力士”, 还感受到了繁忙的港口作业;不仅回顾了“古丝绸之路”的运输通道, 还挖掘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发展优势;不仅了解了开放的“安全守护神”——海关、边防检查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神圣使命, 还深入港口服务单位, 去感受海港服务员为国家创造大量经济收入的同时所展现出来的良好素质和美好的港城形象;不仅梳理了港口的发展历史, 还展望了东方大港的美好未来……

每一条“文化线”上的“文化点”分布由近及远, 由小见大。历史、发展、过往、今昔、人情、意韵, 深入浅出, 一应俱全。它体现了学生亲近自然的丰富性、成长环境的多重性、体验探寻的创意性;它凝聚了教师的智慧, 引领学生在家庭里, 立校园中, 于山海间, 抒大港情, 走进生活, 融入社会;它主题鲜明, 让学生对课程文化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研究, 引发新的文化探索与实践活动。采访、调查、分析、研究, 合作、分享、实践、建构, 不断突破与超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深入其中, 在无形的感染中得到浸润与升华。

四、成“港”之愿景, 生发课程“文化源”

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愿景和期望的。“愿景可以团结人, 愿景可以激励人, 愿景是拨开迷雾指明航向的灯塔, 愿景是困难时期或不断变化时代的方向舵, 愿景是可用于竞争的有力武器, 愿景能够建立起一个命运共同体”。学校主旨文化视域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宗旨和最终愿景是基于文化、生发课程, 沐浴文化、建构课程, 升华文化、延伸课程, 让学生在校本建设中亲历体验、探究分享、智慧创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享受成功, 由一种学习方式的演化, 熔铸成行为品质的凝练, 生成为课程实施与文化彰显的蓬勃动力和不竭源泉, 从而凝聚成生命的最终特色。

东方大港宏图伟志是我们的共同愿景, 让学生在东港小学这个生命的港湾里汲取营养、锤炼品格、铸就促进生命成长的行进方式, 成为建设家乡的有用之才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因此, 教师将这些愿景落实到培养目标与课程文化中, 通过具体可感的编录方式和学习渠道, 落实文化实践, 生发并放大课程“文化源”效应。既是研究的源头活水, 又是思考生活的行为方式, 发挥着内在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拓宽、文化的冲击、心灵的通彻, 以及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在实践学习中, 通过对“文化点”上资源的积极应用,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体路径, 实现突破与超越, 进一步提升校本主旨文化品质。带着研究色彩, 学生在活动中收集、采访、调查、协作, 积极动脑、大胆想象、厚积薄发、拓展了思维空间。乘着创新的翅膀, 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尽情表述、互动交流、思维碰撞, 生发出更精彩的火花。一次次用心的采访, 一个个精彩的提问, 一回回深刻的探究, 品尝着辛劳又满载而归。校园内外处处留下欢声笑语, 生命港湾处处展示蓬勃活力。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既是学习者, 又是研究者;既是课程的实践者, 又是文化的构建者;既是当下生活品质的打造者, 又是未来社会的开创者, 成为有效实现目标愿景的动力泵、文化源。

在教材编排中, 不仅以语言、图画等引领学生学习, 还悉心打造版式, 处处引导教师教、学生学, 在过程中合理阐释路径, 生发着课程“文化源”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成文化效应。“故事园”“资料库”“新视点”等栏目, 除介绍历史故事和新观点、新资料之外, 还引导学生沟通古今, 融汇中外, 博取众长;“智慧谷”“畅想坊”“思考乐”等栏目启发学生积极动脑, 大胆想象, 这是学习成长的不竭动力;“聊天屋”“交流会”“讨论角”“夸一夸”等栏目,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 充分交流研究收获, 思维在碰撞中获得新提升;“巧手亭”“展示台”“摘星阁”“研究屋”等栏目, 则引导学生手脑并用, 进行互动探究, 展示学习成效;“大搜索”“实践窗”“采风苑”等栏目, 带领学生走出家庭,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生活, 走进港区, 走进社会, 在实践中生成知识, 获得体验……这一系列的栏目看似平常, 却蕴含深意, 让学生在行动中集思广益, 体会到研究型学习方式的乐趣与妙处, 独享港城特有的乡音、乡景、乡情。学生在无数个为什么背后, 逐渐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经历一次次实验失败后, 逐渐凝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在七嘴八舌的争议中, 团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师生情、学生情更加芬芳浓郁……实现主旨文化视域下课程建设的最初愿景, 推动着学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基于“立港远航”主旨文化视域下的校本课程“生命的港湾”,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它再现学生生活情境, 彰显浓郁文化内涵;它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积极创新实践;它立足学生能力提升, 赋予多元发展空间;它紧扣主旨文化, 在传统中注入现代元素;它建构主旨文化, 引领学生在生活不经意中用敏锐的触角、跳跃的灵感寻找和发现最鲜活的经验, 诠释着课程建设中的动人姿态。

摘要: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着眼点, 让包含其中的主旨文化滋润学生的精神和生命。锁定“文化场”, 追溯“生命港湾”的主旨本源;架设“文化线”, 生成“生命港湾”的实施路径;着重“文化点”, 采撷“生命港湾”的灵动神韵;生发“文化源”, 成就“生命港湾”的美丽愿景。探索学校主旨文化视域下校本课程实施策略并散发课程文化魅力, 在课程中彰显着文化, 在文化中孕育着课程, 形成教育合力, 承载教育境界的自觉升华, 成为学校文化中一道亮丽的色彩。

关键词:主旨文化视域,生命的港湾,校本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 .

[3]柯艺灿, 叶茂樟.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李光地文化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 2013 (6) .

[4]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8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理想信念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2005]5号文规定,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国高校面向2006级大学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并列为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在高等学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纲要》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发挥“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青年人群体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而这些目标与《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致。

《纲要》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根据《纲要》教学大纲的要求,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由此可见,《纲要》的开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2《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

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独具优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注重原理和思想的阐述,从教材设置上看,虽然“政治正确,线索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但科学精神缺乏,人文精神不足,人文关怀不够”。(《光明日报》2008年1月19日第7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特点和优点及缺点》),导致在课程讲述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而《纲要》课程教学时,则要能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也就是说,既注重理论性,又可以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叙事中寓论断”。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可以联系近年来在近现代史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观点、社会上流行的思潮、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深感困惑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论,帮助大学生划清历史上重大是非的界限,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史论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更容易被大学生接收,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历史过程的讲述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纲要》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在教学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通过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成长历程、革命奋斗史的讲述,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后,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观看历史影片和组织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王晓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2] 陈嫦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3] 徐兰,突出共同理想教育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

[4] 赵月莲,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上一篇:勇于自我革命下一篇:中秋祝贺词摘录9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