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教育校本课程纲要(通用8篇)
向阳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1
小学
《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文明礼仪伴我行
2、授课教师: 本校校本课程教师
3、教材: 选编
4、课程类型: 人文素养类课程
5、授课时间: 16课时
6、授课对象: 1-5年级学生
二、课程的目标:
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家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2.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了解社会,学会感恩。
5、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后附部分选用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家庭文明从小做起”、“社会文明靠大家”、“学会感恩”。(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教学。)
1.文明校园从我做起
“校园规范我知道”、“同学之间”、“尊敬老师”、“学校是我家”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礼仪,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团结协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2.家庭文明从小做起
“亲亲一家人”、“百善孝为先”、“文明礼仪从小事做起”、“邻里之间”等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礼仪,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社会文明靠大家。
“礼貌用语我会说”、“文明习惯我养成”、“公共文明我牢记”、“社区文明我参与”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礼仪,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他们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张海涛伯伯”、“感恩社会”等四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必须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具体见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四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
5、附: 文明礼仪集锦。
内含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文明礼仪评价标准、规范要求、学校活动掠影及学校获得的部分荣誉,供各年级教师授课时选用。
四、课程的实施:
我们初步设想本课程在1-5年级试开设,随实施随完善,用二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经验,再向全校铺开,四个单元交叉进行。每一个单元都是以“礼仪常规”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的家庭礼仪和校园礼仪,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社区、共建单位的配合支持,争取社交礼仪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两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2、与德育结合。开发文明礼仪操,与体育大课间结合。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
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我的家乡美”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5、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五、适度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教师制订、撰写的《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3、学校将文明礼仪课程与德育结合,通过评选“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小绅士”、“文明小淑女”等活动,激发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常规的参与意识。
4、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情况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学校、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向阳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2
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 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是一门历史课程, 即以时间为顺序, 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 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 2008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 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 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 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从这门学科的增设及其研究范围以及“纲要”课程教学目的来看, “纲要”课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政课。
当代高校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兴起,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出现了“四个多样化”的局面, 即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四个多样化”, 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它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充分认识到, “纲要”课程是向学生传播唯物史观的重要渠道和阵地, 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唯物史观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社会, 面对生活;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才可以使青年学生们在纷乱繁杂的信息时代分辨出是与非、对与错, 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同时也为那些立志从事史学研究的青年初步奠定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史学理论研究方法。
总之, 当前“纲要”课程开展唯物史观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是“纲要”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所必需的, 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其根本教学任务;第二, 是实现“纲要”课程具体教学任务所必需的, “纲要”课程若要进行“国史国情教育”和“三个选择必然性教育”, 必须同时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第三, 是实现高校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所必需的, 因为唯物史观教育能为高校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当前“纲要”课程教学中在科学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2.1 教材信息简略、抽象, 重复性高, 基本线索单一化, 为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培养设置了数道无形障碍。
“纲要”课程囊括了中国近现代160多年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历史发展规律, 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如其说过大, 还不如说过于简略;其内容与中学的历史课本的教学内容相对照, 应该说重复的内容较多, 致使很多学生认为中学已经学过的知识, 现在没必要再学一次, 在思想意识上不经意间筑起了唯物史观培养的无形路障;从“纲要”课本内容剪辑和编排上, 基本线索高度中心化或单一化, 也很难寻觅出明确的科学历史观的叙事分析思路。因此, 当前“纲要”课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方面的需要。
2.2 教学课时少, 教学内容信息量大, 难以承载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之重任
高校是当前中国社会唯物史观教育的主要场所, “纲要”课程是当前高校开展唯物史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纲要”课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相反, 目前“纲要”课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 四门必修课数“纲要”学分和课时配置最少。因为大多数高校的“纲要”课的学时安排为36课时, 在书本内容多, 教学信息量大, 教学时间短的情况下, 授课老师很难进行合理的安排, 更难以组织有效的唯物史观实践教学活动。现实中“纲要”课程的教学, 要么任课教师为了赶时间而教学, 要么在已经高度被压缩的“纲要”教材内容基础上再次压缩、剪裁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以面对课时紧张的现实;而唯物史观的实践教学安排, 如果不是在课内组织学生看一场有关近现代史的教学影片, 就是泛泛地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地参观革命遗址或纪念场馆以充当实践教学活动。
2.3 教学形式单一, 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和培养自身科学历史观的兴趣
如上所述, 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 很多老师在“纲要”课的教学中, 在较少实践教学安排的情况下, 侧重于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对历史观点的评价, 削弱了课程的趣味性, 难以调动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大班授课, 和概念、实事、观点记忆性的结课考试, 很多高校学生都是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而在平时几乎忽略了这门课的存在。可以说当前现存的教学方式, 降低了这门课的实效性, 无法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2.4 授课老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有关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当前, 部分授课老师缺少唯物史观明确的教学目的, 甚至忽略了以唯物史观作为“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也有一些老师往往墨守教材中的一些过时观点, 对近些年史学界有关唯物史观的探讨和新论点置若罔闻;也有一些老师出于对唯物史观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 而偏好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 对当前近现代史领域一些偏离唯物史观的观点没有应有的态度。
3 加强“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学的若干思考
3.1 适当调整、取舍授课内容, 增强科学历史观培养方面的针对性
有专家指出, 授课老师必须坚持“突出主线, 把握核心, 认识规律”的原则, 正确地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根本性的任务而斗争的历史”,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授课老师应该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 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或者方向, 联系高校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问题, 针对经济全球化和人文多样化的特点与趋势有选择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特别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潮, 更好地发挥授课老师个性化教学的优势, 以调动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增强科学历史观培养方面的针对性。
3.2 明确教学目的, 注重培养高校学生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纲要”课要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主题, 以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复兴的历程为基本路线, 重点讨论中国近现代160多年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高校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和国情, 帮助他们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纲要”课就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宽阔的视野为依托。
第一, “纲要”课程应注重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一部中国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长卷。鸦片战争以后, 中华民族许多优秀儿女们前赴后继投身反侵略的斗争, 探索着民族的出路。通过“纲要”课程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革命先辈们是如何为民族独立奋发图强、英勇拼搏的。在讲授“纲要”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把这些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充分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中,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又能加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情感性, 更好地让学生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 感悟民族精神的形成, 进而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第二, “纲要”课程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目的, 人生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将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高校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高校老师在教授“纲要”课的过程中, 要在学生现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从而扩大同学们的视野, 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 “纲要”课程应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也是人们适应时代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的重点, 也是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自身属性和教学特点。“纲要”课教师要利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不只要用教材上的观点去填充学生的思维, 要让学生们课程学习中学会质疑, 然后再释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教学内容, 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事例, 让学生大胆发言, 大胆讨论。例如, 袁世凯夺去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为了恢复帝制而出卖国家利益。假如没有袁世凯,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能不能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能够强盛吗?学生们都可以在对这些话题进行讨论, 但最终的讨论结果只有一个, 那就是即使没有袁世凯, 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也不会成功, 资产阶级自身的缺陷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种种现象都可以表明这点。讨论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唯物史观的方法为向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必然性。
3.3 坚持以唯物史观作为“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 由具体到抽象, 由实践到理论, 创立了唯物史观, 并且强调唯物史观不是主观上的教义, 而是客观上的方法。“纲要”课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价值, 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是客观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看待历史的问题上,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人们要正确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大学生若要具备科学的历史观, 单从哲学理论书上的学习是不够的, 必须加强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 通过学习, 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而逐步具备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
首先, “纲要”课老师必须加强对唯物史观的深入研究。“纲要”课程的内容, 单单从一个时间跨度来说, 就有160多年的, 涉及到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知识体系。如此繁琐的内容, 如果授课老师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就很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掌握。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纲要”课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不仅要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合理地解释历史, 而且要用唯物史观对当今时代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纲要”课老师要从时代的新高度来理解和诠释唯物史观, 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特点所决定,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 “纲要”课老师要注重识别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纲要”课老师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要认识到, 真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步, 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其他不正确历史观的前提。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 授课老师应主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非科学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使同学们学会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来分析历史的发展趋势, 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高校学生树立其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最后, 要利用网络加强“纲要”课的唯物史观教育。网络教育在观念、方式、途径和范围上推动了传统教育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可以使学生主动上网学习, 搜集资料,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空间和时间上, 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便利。“纲要”课老师可以在闲暇的时间里随时随地跟学生沟通交流, 开展一些关于唯物史观教育的主题活动;可以把关于唯物史观的一些教育活动纳入校园网, 或者开设网络论坛, 在网上多传播一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作品或影视, 使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知识, 并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
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 从唯物史观教育的特点出发, 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做出改进和创新。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唯物史观教育途径,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 并以之为指导, 正确认识历史的教训和经验, 最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杨东.“中国近代史纲要”开设以来理论界的评议及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2010 (7) .
[2]顾晓静, 黄方红.“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 2011 (12) .
向阳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3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理想信念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2005]5号文规定,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国高校面向2006级大学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并列为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在高等学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纲要》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发挥“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青年人群体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而这些目标与《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致。
《纲要》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根据《纲要》教学大纲的要求,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由此可见,《纲要》的开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2《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
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独具优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注重原理和思想的阐述,从教材设置上看,虽然“政治正确,线索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但科学精神缺乏,人文精神不足,人文关怀不够”。(《光明日报》2008年1月19日第7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特点和优点及缺点》),导致在课程讲述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而《纲要》课程教学时,则要能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也就是说,既注重理论性,又可以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叙事中寓论断”。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可以联系近年来在近现代史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观点、社会上流行的思潮、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深感困惑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论,帮助大学生划清历史上重大是非的界限,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史论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更容易被大学生接收,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历史过程的讲述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纲要》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在教学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通过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成长历程、革命奋斗史的讲述,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后,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观看历史影片和组织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王晓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2] 陈嫦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3] 徐兰,突出共同理想教育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
[4] 赵月莲,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体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4
《魅力田径》实施纲要
竹林学校校本课程——《魅力田径》实施纲要
《魅力田径》课程说明
本课程名为“魅力田径”。其主要内容是针对中小学生,在校接受适合此年龄段的田径技术教育所创编的。田径运动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变向、柔韧等身体身体素质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意志品质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田径课,进而积极主动的完成田径校 本课程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的研究找到学生真正喜欢的田径课的内容或者模式。跑步对身体有许多好处!第一、跑步可以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它可以使心脏的收缩、舒张能力大大增强,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第二、跑步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我们跑步 时呼吸肌收缩有力,气体交换量增加,肺活量提高,使人养成深、慢呼吸的习惯。第三、跑步有利于耐力、灵敏度、协调能力的提高,增强人的体质。第四、跑步可以倍养我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魅力田径
2、开课教师:张付成 陈会斌
3、教学材料:自编纲要、田径教学光盘资料
4、课程类型:
5、学习时限:一学年(每周 1 课时,共 30 课时)
6、授课对象:1----9 年级
7、课程性质:学科拓展类
二、课程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变向、柔韧等身体素质。2.生理健康目标。通过练习,有效地改善大脑皮层神经兴奋与抑制的过程,提高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功能,使身心得到 全面、均衡的发展。3.心理健康目标:培养中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 实现的需要,感受合作力量,唤起团结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激发和培
(二)具体目标
1、田径基础知识(1)通过学习田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田径增进了解,能自然过渡到学习训练 当中。(2)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他
们对田径的好奇心和学习田径的兴趣。
2、基本功训练(1)采用身体素质训练的方式,训练学生能掌握田径的基本能力和技术动作。(2)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适当的拉伸,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 调性。
3、跑步基础训练(1)初步掌握跑的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素质。(2)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比赛节奏的激烈性。(3)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4、奥运会田径比赛欣赏(1)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大型比赛的理解力。(2)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 学生主动地训练。
(三)课程内容
单元一: 基础知识(20 课时)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1、田径起源、田径项目
2、田径点滴小知识
1、跑的专门性训练
2、摆臂技术和跑的专门性训练
单元二: 全面的身体 素质训练(25 课时)
3、柔韧性训练
4、平衡性训练
5、跳跃性训练
6、速度性训练
7、变速跑训练
8、耐力性训练
单元三: 视 频 欣 赏(3 课时)
1、观赏跑步比赛的精彩片段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田径规则
3、实践练习比赛
(四)课程标准
1、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跑步技能和训练方法,能够正确有力地进行体育测验 和比赛。
2、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
3、使学生能够感受合作力量,唤起团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和意志 品质。
(五)课程实施说明
1、授课形式: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教学与启发思维相结 合,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2、组织形式:讲授,训练,欣赏,实践活动。
3、活动安排:(1)课内讲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课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老师给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田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2)课外让学生参与比赛和一些更大型的体育比赛活动,去感受体育带给自 己的的魅力。
4、上课时间:每周三下午三、四节课共 40 分钟。
5、上课人数:50 人
(六)考核评价说明
1、考核方式:制定了关于学生的出勤表、参加活动记录表、学业成绩评价 表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2、考核形式:基本功实践考核、小型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的评 价方式。
3、考核结果:学期末评选“ ‘快乐田径’优秀学员”和“校园小明星”称 号。(考核标准:学期末,全勤、参加活动情况是 3 个小笑脸的学生定为“ ‘快乐田 径’优秀学员” ;学习情况总评是优、学业成绩为 4 个 A 的定为 “校园小明星”)。
三、课程目标:
1、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使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通过各种体育途径,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健身,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寓德育和美育于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良好体育作风,同时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四.实施建议:
1、教师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课程的生成性特点,创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2、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锻炼身体习惯。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3、教师应对本人开发的单元教材进行试教,通过实验对照班、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做好反馈记录,不断修改完善教材内容,最后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年级推广运用。
4、教师应该注重校本课程的学习与交流,统一观点,增强合作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体验新课程理念,努力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四.课程评价(附后面)
(一)对教师的评价:
注:1.评价意见等第:A—优,B—良,C—一般,D—需改进。
2.具体栏目的评价,只需在后面的方格内打“√”,综合意见以定性分析为主。(二)对学生的评价:
我校课程开发项目基本上都是运动技能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等,通过学生自身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互教互学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1、评价主体多元化:
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40%):主要通过对学生的技术评定,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控制整个评价活动,掌握主动权。
②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占40%):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评定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关心,互相了解,主动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鼓励学生发扬协作共进精神,在互教互学中,使学生建立交流与沟通的人际交往意识,并在考核评价活动中,逐步掌握正确评价的技巧,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生自我评价(占20%)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综合评价时,除考虑学生间相互评价外,还安排了学生自我评定的比例,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附自我评价表)学生课堂自我评价标准
1.在体育课上,我学习____认真。
a 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一点点 2.在体育课上,我得到了同学的帮助,我___ a非常感激
b 无所谓
c 觉得是应该的 3.当动作出现错误时,我对错误的原因___思考
a总是仔细
b进行一些
c有时
d很少思考
e从不 4.对学习目标已完成___
a全部
b大部分 c 一半 d 一点 e 零 5.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项目___感兴趣 a非常
b很
c无所谓
d有点
e一点不 6.在体育课上,我学习___主动
a非常
b比较 c 不确定
d不太 e不 7.我对自己动作不规范的地方____注意
a非常 b 比较
c有时会
d不太
e不会 8.在老师组织的讨论过程中,我发言的积极性___ a非常高
b比较高
c不太高 d 不高 e 没有 9.我对自己的运动表现___满意
a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不 10.我对自己和同学的差距___清楚
a非常 b 比较 c 还算 d 不太 e 不 11.当同学出现错误时,我___帮助指出
a会立即 b 会 c 有时会
d不太愿意
e不会 12.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识一边思考老师教授的要领一边进行练习的次数___
a增加许多 b增加了 c没变
13.在学习过程中,我___能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a总
b大多时候
c有时
d很少
e不能
2、确定评价指标:
技术水平(占60%):根据学生实际掌握动作质量与临场发挥的水平,在独立完成任务练习的基础上,按动作规格,技术要求,熟练程度及演示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态度(占20%):包括出勤,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学习与刻苦练习的程度,求知欲望及课余强化复习的次数。
学习能力(占20%):对教材的掌握速度和质量,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力法及同学间互教互学的能力。
3、确定评价项目与标准。
甲:动作完成好,姿势正确,熟练到位,轻松协调。
乙:完成动作较好,动作较连贯。基本到位,无明显错误。丙:基本能完成动作,不够到位,连贯性差。
丁:未能完成动作,质量差,经补考,并在教师的提示和同学的帮助下不能完成动作。
4、操作
美术校本课程纲要 篇5
第一部分 前言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引导绘画时尚,全面构建学生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世界,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验工作。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为了加强本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激发其艺术灵性,学校结合自身优势,经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美术课程目标为:
一、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积累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通过美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的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三、通过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具体目标如下:
1、能欣赏、评述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欣赏价值观,并且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让每个学生用初中三年时间具备一定美术的技能,如绘画、书法、雕塑、设计当中的任何一门,同时具备一定的美术的表现能力。
3、了解基本的技法理论,如色彩、构图、透视、构成、解剖等技术理论。
4、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基本的造型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和运用各种美术信息及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根据上述目标,根据中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本课程主要安排如下:
1.吸收各班的美术爱好者和学习美术的佼佼者,以鼓励和提高学生兴趣为主,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扎实学生的美术基础。
2.多介绍课外的美术知识来丰富学生,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以便平时能带动其他同学去学习美术,并为班级设计板报。
3.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大量接触美术作品,培养美术尖子生,使学生对美术较精,能够参加美术的各种比赛。
4.对每位校本课的同学进行辅导,多参加一些比赛、和画展。
活动时间:每单周教学一节课,利用周二的校本课程时间教学。具体安排如下:七年级十节,八年级十二节,每节两课时 七年级:
第1节 美术的世界
第2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五官)
第3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各角度头部特征)第4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表情)第5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动态)第6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动态)第7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特征)第8节 用线条表现卡通形象(特征)第9节 美术字 第10节 美化板报手抄报 八年级:
第1节 图案设计 第2节 标志设计 第3节 字体设计 第4节 校徽设计 第5节 活动实践 第6节 笔墨情调 第7节 笔墨情调 第8节 笔墨情调 第9节 素描表现 第10节 素描表现 第11节 素描表现 第12节 素描表现
第四部分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及保障措施
1、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
①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时调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美术技能的获取,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将建立学生学习、绘画、展览、总结、反思的过程管理机制。
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更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校本课程《象棋进课堂》课程纲要 篇6
学校名称:荥阳六小 课程名称:中国象棋进课堂 课程类型:体艺推广普及型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以《乡土教材—象棋》等内容为主;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二周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1、我国的象棋文化特别悠久,而我们荥阳又是象棋游戏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级领导又特别重视象棋文化的发展,成立了象棋中心、象棋广场等。在广大群众中,象棋也特别受大家的喜爱,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象棋的兴趣非常大,因此我校决定将象棋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2、素质教育的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象棋是一项集益智、娱乐、德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竞技活动。他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智力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见,象棋进课堂,是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另外,象棋活动还具有娱乐性,有助于寓教于乐,减轻学生的过重心理负担。学校开展象棋教育,把象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开展下棋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说,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特色的体现:“创建学校特色,打造教学
精品”为目标,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和谐成长”为宗旨,提出了“以棋培德、以棋促智、以棋冶情、以棋养性”的学校棋文化建设构想,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文化教育与学生学习、学会做人教育等相结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六小办学品位。
二、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象棋,了解中国象棋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2、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象棋的技巧,提高棋艺水平。
三、开发宗旨:以棋育人 以棋修身 以棋养德
四、课程组织
(一)开设时间:利用学校体育课,每两周安排一课时。
(二)本课程分为: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象棋入门、战略战术等三部分。
五、课程实施建议
教师方面:
注意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积极创设情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课程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适当调整。学生方面:
多留心揣摩,注意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经常与社区爱好者切磋,提高棋艺,适应不同风格的各种棋手。家长方面:
有能力的家庭可为孩子配置棋盘,购买一些象棋方面的书籍以便让孩子进一步提高。积极配合学校有中国象棋校本课程的实施。
六、课程内容:
1、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预计3课时
通过向学生介始中国象棋的历史发展以及“棋人棋事”,让学生初步感悟中国象棋的文化魅力。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2、象棋入门——————预计10课时
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象棋,掌握基本方法,结合实战训练加深认识,提高水平。
3、简单的战略战术————预计10课时
本部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悟,提高棋艺,开发智力。同时,通过实战训练切实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在训练中,渗透贯穿育人思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六、课程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以愉悦身心和激励表彰为主,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向阳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篇7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领域、学科和模块的设定, 校本课程方案的规划, 围绕目标选择的课程内容, 包括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实施的过程性管理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都会折射出一所学校所秉承的办学理念, 并通过课程的管理, 体现出学校的精神价值, 这本身就是一所学校所坚守的教育哲学标准。因此, 一所学校追求什么样的人格之道, 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评判和道德标准, 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它所教育的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规范实施, 不断塑造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品格,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 教师群体信奉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 就会有意识地影响甚至是左右一个地域一代人的发展, 这是兼顾地域差异、以学科为教学单元、注重共性层面为主的国家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正是基于此, 学校就应当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塑造学校教育价值、体现学校教育追求、彰显学校教育个性的重要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就是基于“人的发展”, 促进各个层次学生选择发展方向、发展深度和发展纬度。通过“固定必修”、“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课程类型, 既突出学校共性的要求, 从而体现学校共有的价值观和精神特质, 同时又为学生选择性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均衡与差异并存, 体现了学校教育关注生命的伦理要求。
固定必修是学校在校生必须全部学习的课程, 这些课程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价值, 表明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所有学生应当具有什么素养, 能有效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价值所在。固定必修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文明礼仪和心理辅导、数学思维方法、人文与社会通识知识、科学与生活通识知识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六大课程。学校规定课程符号和模块标示码, 以利于学生选课和统计。对学习量、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应有统一的要求, 采取区分性评价, 纳入学分认定范围, 来强化学校主体精神对学生的影响, 这是学校个性化教育价值追求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体现学生对教师资源选择的权利, 这类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行班级进行选课走班。
限定选修是指基于学生兴趣特长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从文理学科倾向角度, 结合国家课程的相关要求, 拓展学科视野, 提高潜质学生发展的能力开设的课程。这类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原有的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 引入一些原本不属于国家课程内容范畴的课程资源, 从校本课程的角度将之重组, 以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的课程。它是学校对于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的重新阐释, 是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基础, 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延伸, 属于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系列。此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 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选择性。它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 又不为学科课程所限制, 可以为学生在学科学习领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也可以使更多的学科教师有用武之地。此类模式能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 结合教师资源的发展实际进行开发与实施。对于广大的农村高中来说, 在课程改革的初期, 校本化的课程还没有完全走向规范, 学校教育文化有待于重塑和建设的初期, 这不失为一条积极富有成效的课程研发之路。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两类问题的出现:一是如何自成系统, 不能仅仅是学科兴趣活动的延伸, 也不能仅仅是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二是防止成为应试教育的借口, 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自由选修是依据学生兴趣和发展特长, 对课程类别和学习过程自主选择的课程。包括活动类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学校通过社区资源的利用, 社会团体和地方文化场馆的使用, 以及对政府和厂矿企业专业人士的聘用, 构建畅通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一、校本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水平和需要, 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定。一方面, 课程目标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规律, 它既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广度和深度, 又制约着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和参与实践的数量。超越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会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而完全依照学校预设, 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因此, 课程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核心, 要使课程满足学生需要, 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课程的基本功能是育人, 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此, 在课程决策过程中, 不仅要做好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准备好充足的精神食粮。
为突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的目标指向性, 学校应当加强校本课程的选修数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量和学习成效的评定, 以防校本课程的实施成为一种形式。
1.校本课程规划过程中不同年级侧重点的管理。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 以“文艺与人生”为主题, 偏重于人文教育, 要求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训练, 让他们学习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学校要创造条件提高军训的规范化程度, 加强国防意识教育, 提高地方地理知识和历史沿革文化教育, 把这些内容和国家课程一样审视对待。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要贯穿到整个高中生活中, 突出学校精神对学生精神特质的锻造, 使每一位从校门走出的学生都带上这所学校厚重的文化烙印。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 以“人与自然”为主题, 加大相近学科的综合力度, 逐步建立以专题为形式的校本课程“模块”, 将各学科的知识、学科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通过问题和场景信息贯穿始终。要逐步开设探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寻过程, 并能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达到实证的目的。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 以“我与祖国”为主题, 偏重于德育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 包括世界文明与中国、现代科技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等系列专题讲座, 让学生能从现实的国情和国史出发, 确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要通过相应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的形式, 让学生理解真实的社会, 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学生了解祖国、了解家乡、了解人, 自然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 以“我的未来”为主题的人生观教育,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训练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在设计研究题目、实施调查、实验、制作、发明等研究活动中, 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题结果能有一定的创造性。
高二、高三之间的暑假、寒假和法定节假日, 以“社会实践”为主题, 各年级依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由教科所、德育处、团委指导, 年级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包含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到本区的街道、居委会和所在的村庄挂职锻炼, 获得对社会实际的深人体验, 锻炼社会工作能力, 结合挂职锻炼, 提出合理化建议, 直接参与社区服务。
2.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除“固定必修”外, 对于其他两类校本课程, 学生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愿选择, 既可以对校本课程种类选择, 也可以对修习数量和执教教师进行选择, 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可以选课走班。为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连续性和规范性, 对于选课必须有一个相对的限定。一般来讲, 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月 (八课时) 内选课走班不能超过两次。如太频繁, 课程相对的连续性无法得以保障。即便是选课后的上课, 学生接到年级正式上课通知后, 应该按要求认真参加学习, 不得随意缺课, 为保证学分认定的规范性, 学校对选修每一模块的学习量必须给予必要底线限定, 同时要通过抽查的方式, 加大校本课程学习质量的检查。学校的
3.对校本课程学习的量和质性的评定。对于学生在校本课程修习过程中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如下表:
学业成绩评价既看重学习的结果, 但更重视学生在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以综合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注重鼓励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过程中, 坚持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原则。指导教师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参与程度和态度、体验的深度、相互协作的情况以及资料收集整理情况等方评价面进行评价, 可以采取评语的方式, 也可以是等级评定。
规定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把校本课程的选修作为高中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不仅仅对固定必修的质量有要求, 而且对“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的数量和选修的学业质量都应当有相应的规定, 这对于学校实现教育价值, 体现办学特色, 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化素质的提高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
为体现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 学校应当做好《校本课程方案》的培训力度, 除了必要的校外专家支撑系统的支持外, 要依托本校的名师, 从学科的角度进行有效的专业引领和实践示范, 促使广大的教师能对“学科”产生真正的理解和积极的关注。提高校本课程目标规划的人文性, 加大校本课程研发的科学性, 突出校本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评价的人本性, 推动校本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
1.校本课程目标规划的人文性。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关系着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陈述。从校本课程的预设上来看, 任何课程都应当有明确的“行为目标”, 但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不完善的开放性过程, 我们不应当把鲜活的“经验性课程”封闭成一个独立的自我循环系统, 而应当不断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先验经验, 优化未知的课程资源, 加大整合的力度, 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兴趣点的同时, 有效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框架下, 给师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让校本课程成为师生进行生命创造的一种展现。这种基于学生需要、社会需求和兼顾学科发展并重的课程, 是目前国家课程 (主要是学科课程) 采取“学科本位的课程论”所无法做到的, 真正体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是真实意义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设计原则, 具有真实意义的校本生命存在性。
2.校本课程框架研发的科学性。有了明晰的校本课程目标, 基于什么框架进行研发是一項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单纯依靠学校的“课程管理”机构, 或者为数不多的名师实施研发, 不仅力量薄弱, 课程开发种类少, 而且很难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到头来只能是一种空谈, 校本课程也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校本课程研发, 学校既要坚持“全员参与性原则”, 又要注重“精品引领性原则”, 既兼顾广大教师参与课程研发的积极性, 又要注重“优质”校本课程对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长远意义。
以某某学校“模块”研发中提出的课程名称为例:
语文类拓展:中国当代名家名作、中国古典文学欣赏、作文讲读、新诗欣赏与写作、写作探索、先秦散文研读、西方现代作家作品、文言文阅读指导、文言文基础提高、通俗文学讲座、唐宋散文研读、唐宋八大家文选、趣味唐诗、朗读艺术、演讲与辩论、古典诗词鉴赏、美国文学、古文欣赏、《聊斋志异》专题研究、影视评论、文学作品赏析、“楹联文化”、“课本剧社”。 (开发单位:语文教研室)
历史类拓展:中国文化史略、断代史通讲、评点历史人物、《二十四史》选讲、古籍典藏的识别与鉴赏、历史学科中如何做研究性学习、宁阳历史遗迹访谈、走进文庙。 (开发单位:历史教研室)
政治类拓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基金与股票、房地产开发、市场调节、银行信贷。 (开发单位:政治教研室)
地球科学:旅游地理、地质与古生物、气象观测、酸雨测定、地震预测与防震, 灾后如何逃生和自救, 认识海啸, 我国自然资源的“鬼怪”现象, 地球科学热点问题等。 (开发单位:地理教研室)
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括同伴关系、早恋与友谊、尊师与自爱、发式衣着与个性;
营养健康包括讲解自然食品和有机合成食品的营养价值、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食物添加剂的使用和效果, 身体健康教育, 包括吸毒、酗酒、抽烟、性病的危害和法律限制。 (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生物教研室各自承担所属范围内容)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突出社团类活动课程的开设与课程化实施。发展文学社, 建立“话剧社”, 成立非音乐专业学生组成的“音乐合唱团”。
学校应当搭建各类舞台 (如开展教学研讨、带教) , 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 并明确规定每位任课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任务。如在3年内必须开出1~2门校本课程, 开设课时累计不少于80课时, 计入教师的工作量。激励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学生的需求, 结合自身的优势, 努力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校本课程开设形式上, 既可以是某一教师单个讲座 (一个课时独立完成) , 某一教师一人承担一个系列 (或者分为几节课来讲) , 也可以是教研组几位教师共同承担一个系列, 作具体分工。以上措施, 有效保障了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建设作用, 对于繁荣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意义。
3.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管理。为使校本课程成为真实意义的课程, 学校要规范课程研发与申报、课程选择性学习、学习量和质性评定等课程管理与评价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的管理:应当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和地点。教师在接到教务处下发正式开课通知后, 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 做好学生出勤记录 (如有缺席应及时报教务处, 由教务处通知年级) 。
(2) 做好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师在开课第2周向教务处上交课程教学进度表, 并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 经教务处同意后执行, 执行意见上交校本课程委员会。
(3) 教师应根据学校要求, 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考核工作, 并认真对学习量、学习态度和成效进行公正地评定, 在学期结束前 (或课程结束后) 应将该课程实施的书面小结交校本课程委员会归档。
(4) 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和成效进行的自我评价, 纳入教师诚信档案中, 以督促自我工作。同时教师应当把所开设校本课程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中, 作为学校评等评级内容之一。学校应当把所开课时记入教师工作量, 各年级应当负责教师工作量的统计与考核。
三、建立必要制度, 保障校本课程的规范实施
1.必要的组织建设。成立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由各相应处室人员组成。
(1)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做好校本课程方案的计划和修订工作, 组织实施小组做好校本课程宣传、过程检查和选课指导工作。
(2) 校本课程管理应以年级为实体, 各年级主任是校本课程开设、管理和评价的第一负责人。各年级要做好学生选课指导的宣传和选课登记工作, 并对学生的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做好充分的记录, 收集学生的成果, 组织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成效进行评价。年级做好校本课程资料收集、归档工作和学业评价的工作, 纳入教师工作量和补贴中。
(3) 德育处、团委 (主要是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部分内容) 、艺体处、信息中心和学科教研室 (主要是基于学科的拓展性课程的开发) 组织开发校本课程。
(4) 年级和各处室将校本课程的开设计划、课程、过程性材料、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学分认定材料进行整理, 每一科目或模块形成完整体系, 上交课程委员会。
(5) 教务处、德育处、信息技术、团委和艺体处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检查和对教师的考核工作 (收交过程性材料和年级评教的考核成绩) 。
2.制度保障。
(1) 校本课程申报与审议制度。教研组指导年级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 根据反馈的意见, 由教研组确定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块, 形成方案进行实施。学校同时应当向家长征求意见, 以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最后综合年级和教研组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门类。校本课程采取申报审批制度, 可见下表: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利于改善教学行为, 应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三根支柱。学校必须认真研究、深切理解办学理念, 通过具体的校本课程的行为目标, 以及科学的课程评价 (包括对校本课程自身的评价、对教育过程的评价、绩效评价和对学业的评价) 来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哲学定位, 这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促使教师产生深层意义的价值认同, 从成功中获取精神的归属感, 有效构建教师群体的道德生活, 以此反映学校的价值追求。这应当是校本课程追求“校本”内在价值的重要价值。
摘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 从学校的教育价值来定位校本课程的规划, 制定具体而翔实的校本课程“领域”目标, 不断加大学科整合的力度, 突出以名师为核心的课程论证过程, 立足于校本, 科学规划, 有效研发, 规范实施。通过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规范实施, 不断塑造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品格,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校本课程助推中职素质教育 篇8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素质教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汇。然而几十年来,从上到下,对于素质教育有关部门在思想认识上似乎高度重视,但在行动上却少有作为,因此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大的发展,在一些方面甚至还有退步。今天再提起“素质教育”,许多人已把它当成了教育口号。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飘虚的“素质教育”旗帜并没有培养出钱学森先生所期望的国家所需“杰出人才”,今天热炒“状元”、学历至上、分数至上等现象也时刻提醒人们素质教育距离遥远。
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有一个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一个展示他们个性的舞台,使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简言之,素质教育是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教育以人为本,让教育以所有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高低为本、以所谓多少个“状元”为本。尽管社会一再呼吁,但从种种客观条件看,素质教育难以在各种教育中有效开展,比如普通高中教育,民众和教育界人士对高考有着诸多的非议,却难以找到一个更加科学的选拔方式。但是,对于那些升学压力较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教育形式,则存在着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可能性,比较典型的就是中职教育。
笔者在中职教育一线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中职教育走过的艰难发展路程,即便近年中职教育发展迅速,但社会对职业教育依然还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一定程度上也与中职不理想的素质教育有关。观念的改变需要用实际来说话,一味地强调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措施,一味地希望社会,家长和学生改变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是消极的、被动的。我们只有遵循中职教育规律,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中职教育过程,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打消人们的偏见,赢得社会的认可。
素质教育千头万绪,比较可行的还是从课堂、课程抓起。而且中职学校本身有提升自我的客观需求。中职学校近些年来快速发展,已经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同质化、教学模式上的同一化,必然导致学校与学校间在招生和就业分配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改革教程,增强内功,方能从竞争中胜出。
而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大多基础薄弱,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一些学生对学业敷衍了事,甚至放任自流。因为他们大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所以内心长期受到压抑,不能正常宣泄,形成了较多的不良习惯。自卑、消沉、悲观、失望、懒散、失去自我,以至厌学、混学,不少孩子往往是被家长“逼”进学校的。因此,重塑他们的文化精神、职业精神、美好人性、美好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职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学校实际,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但能够规避职业学校间专业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的问题,而且能够更加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对于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学校大有裨益。
校本课程的选择要考虑课程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智能价值、情感价值、美学价值,根据必要性、实用性、适应性、拓展性、启发性、可操作性等多项原则去开设。建议如下课程: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可持续发展教育
3.烹饪知识与制作
4.医药常识与简单治疗
5.家电常识及简单维护
6.安全与生命
7.硬笔书法与美术字
8.音乐与美术欣赏
9.国防军事知识
10.国际与国内形势
11.少数名族知识
12.礼仪常识
以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类别的不同、学校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加以调整,课程可多可少,课时可长可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宁精毋粗,宁缺毋滥。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中等职业学校创建校本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向阳教育校本课程纲要】推荐阅读:
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纲要08-14
向阳优秀作文06-18
初中作文—心若向阳10-13
心向阳光正能量的句子摘抄07-16
向阳中学作文课题经验总结材料08-12
向阳小学科普周工作总结08-14
向阳而生作文700字09-27
向阳科目三考场考试流程及各项考试操作细节10-25
教育校本课程09-11
致“向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封表扬信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