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2024-10-16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精选12篇)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热点。不少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教育联系在一起,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校本课程, 其意是课程决策权力的分散, 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方面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

从已有的课改实践看, 许多地区与学校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之补充。但大多从学习内容的补充入手, 将校本课程建设视为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许多必修课程以外的学习内容被吸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必修课程。这是一种常见倾向。但这未必是校本课程的真义。笔者认为, 校本课程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学习内容的补充, 而是学习方式的补充, 是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之转变而开展的学习活动。

今天, 学校教育给予孩子们规定性的学习内容不是太少, 而是太多。国家给予地方与学校的课程权力不是让你站在地方与学校的立场增加规定性的学习内容, 而是让可能更了解学生的地方与学校, 从学生的立场改善学生学习状态, 让学生有可能超越限定性学习的束缚, 呈现更有创造力的学习生态。

我国国家课程体系中, 学术性课程比重总体上是偏大的。而且由于较为统一的、以纸笔测验为主要形式的、学术性课程的考试在学业评价中的权重太大, 大量中小学处于“以考定教”之状态。而且, 因为评价技术的限制, “知识立意”测验占了主流, 听讲与操练几乎占到学生学习方式的90%。它关注学生在短期测验中的表现, 而忽略学生长远意义的发展。这是当前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比较中最为劣势之所在。

校本课程“补充责任”不能再在“旧方式的新内容”上动脑筋, 而应在“新方式的新内容”或“新方式的旧内容”上发展。戴尔“学习金字塔”曾比较分析了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演示、小组讨论、做中学、马上应用/教别人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结果的驻留率。校本课程必须要去探索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等领域, 以弥补现实中强势的学术性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

其实,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国家课程有一门重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应是立足地方与学校实际的, 而校本课程恰又是综合的、实践化的。所以,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 如果继续按“分羹”模式, 每周你一课时我一课时, 那么这些课程最后就会被“蚕食”。与其被“蚕食”, 不如团结起来, 让孩子们经历更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2

于洪区东湖学校

于洪区东湖学校是于洪区人民政府于2003年9月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在原163中学与东湖小学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人,教职工102人。教师队伍中省市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30余人,青年教师占80%以上,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团队。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强队伍,优课堂,精管理”为依托,以“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为目标,以“发展学校、幸福教师、快乐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校领导经过反复学习探讨将“美育”概念引入我校的管理文化,以“美育”为学校办学特色,以学校《美育引领,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省级课题为引领,带领全体教师关注课改,解放思想,强化学习,提升质量,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实践,努力践行“和谐向善,砺行至美”的美好愿景。同时,深化以“知识树构建”和“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线的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全体教师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信任。学校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特色教育丰富多彩,教育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一、美育办学特色的确立

21世纪需要素质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艺术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科学研究也发现:艺术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右脑,促进少年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提

高。

美育特色的创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学特色是创新的充分体现,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我校根据自身优势选准“美育”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因地、因校制宜,办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着眼于学校的发展,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存做准备,并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因此,在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分析,大家认为,我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教师队伍,他们在教学和教科研方面都具备了比较好的基础,特别是我们有两位具有勤奋钻研、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美术教师胡连友和刘冬梅,胡连友老师十分热爱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曾获沈阳市优秀课一等奖、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刘冬梅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屡获金奖,同时参加市优秀课的评比活动获一等奖。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找到了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实践的美术之路,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在美术教师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下,校美术创新社更是成绩斐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近几年获得全国、省、市、区各类奖项达200多人次,赢得了市区领导的高度

赞誉。同时,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优异成果:校容校貌极大改观,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轰轰烈烈,各科教学坚持渗透美育,先后开发了美术素描、砂纸画等多学科校本教材,为“美育”办学特色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创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领导机构,为特色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建设,我们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的美育领导小组。形成行政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活动指导等网络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学校美育教育教学的管理与业务指导。

2.继续完善东湖学校美育评估标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质量、美育活动的过程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3.学校由校长直接领导负责美育特色创建工作,健全学校美育管理网络,各部门职能明确,管理到位。完善学校美育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美育政策的落实。制定了《东湖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东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美育”特色学校建设规划方案》。

4.学校保证美育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经费,更新教学设施,确保美育活动专用设施、场地的落实,确保校本教材的开发。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1.建立了《领导定期研究工作制度》。每月专项研究美育工作;期中进行一次督导小结;期末总结表彰。

2.建立评价激励制度,制定了《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

案》,将美育工作绩效纳入考核体系。

(三)加强宣传,统一认识,促进“美育”工作社会化。1.主动积极地向区教育局、市教育研究院、区师校汇报我校美育特色创建的思路、做法,争取得到领导们的关心支持与业务指导。

2.认真宣传动员,使全校师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的、齐心协力,确保创建工作各阶段目标的顺利达成。

3.向家长、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以建构“学校教育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特色艺术教育结构体系。

(四)重视教学,提高实效,加速美育特色创建步伐。1.校本课程研发

配合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探索现代化美育手段的应用。学校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美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配合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探索现代化美育手段的应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我校特色编写校本教材《砂色意趣》《素描》《小学生古诗诵读赏析》《国学经典》《健美操》等校本教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挖掘美育功能,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设计制作学生画册和教师成果集,以拓宽特色教育的空间,提高教学品位。

⑴小学砂纸画

砂纸画以我们常见木工的各类型砂纸为载体,运用少儿绘画常用的油画棒、水粉等覆盖能力强的工具材料在砂纸上绘画。它结合了素描、色彩知识,形成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其特点是画面色彩丰富,效果独特,与油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材料简单易得(利用废旧材料,有利于环保),教学融合了欣赏、素描、色彩、砂纸画技法等知识,从欣赏、临摹、写生向创作延伸,砂纸画以沉稳的底色、亮丽的色彩、粗犷的手法让孩子们兴奋、激动和痴迷。

2009年学校研发校本课程,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了可以用油画棒在砂纸上绘画,而且绘画效果极有特色。学校领导认为这种绘画形式既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且符合环保理念)决定结合本校实际尝试开发。

先是由美术教师初步尝试,通过绘画实践逐步摸索砂纸画绘画技巧,形成砂纸画基本理论。再发动部分教师、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绘画实践,探究砂纸画绘画特点,并大量积累砂纸画素材。然后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成立砂纸画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在市区专家的指导下,于2010年研发了砂纸画校本教材《砂色意趣》,作为校本课程在小学部全面推开。此课程一经铺开即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由一开始的陌生与新奇,到后来的兴趣大增,激情投入;由临摹借鉴到想象、写生、创作;由低年级的色彩大胆应用到中高年级的透视与形体初步感知,由平面到立体,绘画作品“百花齐放”。目前小学部二位美术教师已经成为砂纸画的“土专家”,小学部80%领导、教师能画、会画、画得好。我校砂小学纸画教学本着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原则,对不同年龄学生实施不同的能力训练: 低年段:卡通画、想象画(兴趣培养,色彩能力训练)中年段:临摹画、想象画(色彩、造型能力训练)

高年段:临摹画、写生画、创作画(素描、色彩、造型能力训练)近几年,我校小学砂纸画教学工作蓬勃开展,课内外艺术活动非常的活跃,学生不仅绘画能力得到提高,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学校着重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以及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东湖学校砂纸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家长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绘画的各种材料,并为课程开发献计献策。2011年学校举办了“东湖学校首届学生砂纸画大赛”,征集了上百件砂纸画优秀作品,小作者们以饱满的情感、用他们的稚嫩与真诚、把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感悟,把对祖**亲的热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尽情地描绘在作品里。大赛后,学校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整理出版了《东湖学校首届学生砂纸画优秀作品选集》,将阶段成果做以总结。砂纸画的美浸润了每个孩子的心灵,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砂纸画校本课程也成为了东湖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⑵中学素描

几何形体是抽取物体的形状、大小,而略去物体的其他特征;对客观物体形状抽象和概括,它来源于物体却高于物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对物体进行测量、绘图、计算形体面积或体积等,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几何知识。实施素描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特征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

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又要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理解并建立抽象的几何概念,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生们创造出:《球体变篮球》、《正方体变水立方》、《长方体变高楼大厦》、《几何形体组合设计城市雕塑》等作品,均在各项绘画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进而形成《素描静物》校本教材。

2.课堂教学策略

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要求教师始终把特色艺术教育的主根深扎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树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双基教学和悦心、激趣、健体及其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相结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指导与文化氛围熏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适当拓展、延伸,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培养高尚艺品与培养学生高尚人品相结合”。

3.课外美育活动

⑴大力发展各类兴趣活动,发动学生参加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形成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多样的课余活动的模式,确保美育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

⑵每年举办一至两项有特色的专题文化活动。聘请知名专家、艺术家作为我校的美育顾问并开展活动,与校内外同类学校建立联系,扩大交流。

⑶在校园开办艺术长廊,举办师生书画展,为师生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4.课题引领,促进 “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 教学科研化”有助于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型学者型的转变。“科研教学化,能促进提不师生科研意识。近三年,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的科研课题《小学生古诗词积累与初步赏析能力的培养》,并于2009年成功结题。省级课题《美育引领,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已步入攻坚阶段。同时,引领教师开发校本课,促进专业发展。学校明确提出“以校本课开发促进观念的转变,以校本课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小学生古诗诵读赏析》《国学经典诵读》素描》《砂色意趣》《健美操》等。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各种成长的机会,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配合学校主课题研究,筹建校刊编辑组,定期汇总学校各方面实践研究情况,筹办《东湖美苑》校刊,更好地总结课题推进情况和取得的经验。

5.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已逐步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体系,而是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个性方面的和谐发展,学习评价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艺术学习比一般的知识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像力、创造力和交

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为此,为促进美育工作扎实开展,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各科课程评价方案。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根据《东湖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来评价教师学生的学科教学学习情况,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指标,并制定了评价细则。建立了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的随机性、过程性评价模式,每个孩子或独立、或合作(与家长、与伙伴)设计了富有个性的成长记录袋,随时记录孩子们参与美育活动等方面表现情况,充分发掘孩子们在美育方面的潜能。评价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孩子自己、同伴以至于他们的家长都参与到了评价活动中,测评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与其说是测评,倒不如说是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们非常自豪与自信。

(五)创建美育特色的学校文化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师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优美的育人环境,培养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校园环境整体美,师生和谐情操美”的“美育”办学特色。力求使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心理品格、审美修养、艺术情趣得到全面提升,成为既具有健康个性又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2.促进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以东湖学校十余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为磁场,以创新校园文化价值理念为引力,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物质的硬件文化和精神的软件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学校品牌,使学校科学和谐发展,达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境界,真正成为育人的最佳场所。

(1)制度文化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落实《东湖学校精细化管理考核方案》,健全学校文化建设制度管理体系。

(2)环境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建设多功能体育馆、塑胶操场、水洗厕所等,为使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拟从以下方面着手建设,创建一个处处洋溢着浓厚育人氛围的环境。

①教学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和美大厅、教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创建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和美大厅,在教室及走廊悬挂学校、班级的宣传板,张贴激励性标语、古人诗词或学生的优秀美术、书法、绘画作品,定期出版教室宣传板报。

②办公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正厅文化、走廊文化、空间文化、楼梯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工之家等的文化设计,激发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向上的活力。

③活动区、校园景观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在教室张贴励志标语,使之起到暗示与激励作用;在师生活动区域增设道德模范教师、祁文博式美德少年宣传展板;校园景观区增设美术教师手绘的山水屏风;在和美打听两侧设由校训与校长寄语。

④建设好校园网站,定期发布重要信息。创建校广播站,及时报道校园新闻,播出“每天一歌”、名作欣赏、及古诗词鉴赏等。

⑤充分发挥宣传栏的作用,力求信息更新及时。校办、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团委分片负责,定期更新。

⑥重视环境卫生的建设,使校园干净、整洁,教室窗明几净。

(3)精神文化建设:在以“发展学校、幸福教师、快乐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三个“培育”。

①倡导和谐共进理念,培育合作精神。强调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②增强师生主人翁意识,培育集体主义精神。每一名教师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每一位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和学业负责;每一位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学校事务,为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负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知难而进,为学校增光添彩。使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深入人心。

③鼓励张扬个性,培育创新精神。以相互尊重和宽容为前提,提倡每一名教师和学生都要努力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大胆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三、工作成效

1.构建了一套特色创建工作模式

⑴“一个明确的主题”,即“构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⑵“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们要求教师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抓特长生的提高,再以特长生的提高促普及。二是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因此,学校注意充分发挥校内设施、师资的作用,注重发挥校内艺术特长教师的引领。同时,也注重发挥校外社团的人才优势,如乡村少年宫,为学校培养艺术人才,整合民间文化资源,编撰校本课程。

⑶“三个原则”。一是遵循自主性原则。《砂纸画》《素描》等兴

趣小组,都是同学们根据各人的爱好自主选择的。二是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亲身体验。让他们从艺术课程的学习中汲取养料,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会用不同艺术形式歌颂生活、表达情感。三是遵循创新性原则。我们有意识让学生在艺术学习、活动中大胆表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2.面向全体实施教育,全面提高美育素质。

目前,学校花大力气致力于学生优秀社团的打造,将美术社、广播台、文学社、棋社等做强做大,推出“演讲与口才”协会、健美操队、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等社团,聘请优秀指导师授课,落实教学指导任务,(小学部全体学生均参加了砂纸画学习)学校艺术氛围浓厚。

2011年东湖学校获得于洪区首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小学部有多人次先后获得省科幻画、沈阳市中小学艺术展等各级各类比赛一、二等奖;中学部有多人次先后获得全国卡通家教杯青少年才艺大赛、省市中小学艺术展等各级各类比赛一、二、三等奖。先后考入省级重点高中美术特长生东北育才4人,沈阳四中12人,沈阳15中、11中等27人;学校出版了李伟华校长主编的《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学校生态文化文集》两本教育专著。

3.特色创建、全面教育双管齐下,教育教学质量喜人。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教育思想,真正将美育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我校每年举办一次艺术节,通过艺术节向社会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实践证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是孤立的,它

与各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自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的三年里,我们的教育教学成绩,始终位居于区前列。(学校连续三年获于洪区中小学综合考评第一名)

四、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培训,实施系列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继续挖掘、整合本地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砂纸画》《素描》等校本课程内容。

3.继续坚持美育办学特色,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和谐生态发展。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3

精细制度促进课程建设顺利开展

学校在课程开发工作中,始终不忘探索精细化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了学校课程《管理办法》《学生评价细则》等。对于学校课程的管理工作主要从申报与审批、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工作量方面来强化。对学校课程评价则依据课标精神,既突出知识、技能的训练,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成长记录袋、任课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

科学体系保障课程教学有效实施

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校园文化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所做的重点工作,将原有的和即将开发的课程和课程资源整合为“六加一”板块。“六”指六个板块,一是以承袭中华文明、养炼道德品质为主题的“礼仪教育”“每周一诗”等课程;二是以培养学生兴趣及习惯为主题的“小学生健康安全教育”课程;三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观察、动手与创造等能力为主题的“趣味数学”“围棋”等课程;四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主题的“剪纸”“民族舞蹈”等课程;五是以陶冶学生性情,培养良好读书、写字习惯为主题的“读书交流”“写字”等课程;六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体能为主题的“乒乓球”“抖空竹”等课程。“一”指一个校本课程资源系列,即“国旗下的讲话”“雨花石——小学生优秀作文集”等。

这些校本课程及资源的开发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的缺陷与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为打造“品德优、思想活、兴趣广、后劲足、素质高”的附小学生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特色课程引领校本课程深入发展

精心编写特色课程教材 在《每周一诗》读本中,学校按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编了200首内容健康、情调高雅、内涵丰富的诗词,还特别选编了以凉州或武威为题的诗词,力求所选古诗精粹凝练、音韵和美。阅,则赏心悦目;读,则朗朗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意气飞扬。使学生真正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和博大精深。在《健康安全教育读本》中,针对目前小学生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疾患,将一些常用的安全知识寄于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顺口溜之中。尤其是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将教材内容分为“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由浅入深,逐渐渗透,螺旋式上升,体现了编排的科学性。

认真组织特色课程教学 第一,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沐浴传统文化。“每周一诗”诵读中,认真落实“四个一”:一是每天保证10分钟古诗诵读时间,二是每周星期三下午上一节古诗诵读课,三是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开展全校范围的经典诵读,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检测。目前,“每周一诗”诵读与检测活动已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在健康安全教育中静听生命拔节。健康与安全是学校倡导的生命主旋律。多年来学校坚持健康与安全教育不放松,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安全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在“健康安全教育”课上,教师不仅重视基本知识讲解,更注重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表演、说快板、唱儿歌、编顺口溜等方式,将日常安全保健知识渗透到活动中,大大增强了教育效果。

第三,在数学游戏中给学生插上创新翅膀。趣味数学课上,教师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小小售货员、玩转魔术圈、变戏牌”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未来导报》记者走进学校采访时,不少学生说:“自从上了趣味数学课,对数学再也不讨厌了,我喜欢数学小问号,喜欢边做游戏边学数学。”

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 篇4

一、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含义

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即所编制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 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品质的教材。具体而言, 这种教材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差异性发展、全体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是指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是儿童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自主性发展是指儿童自己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发展 ;差异性发展是指关注每个儿童的差异, 并使之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发展 ;全体性发展是指面向全体儿童的发展, 而不只是片面、个别儿童的发展。

二、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动因

1.促进儿童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为了每位儿童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001) (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业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 国家把促进儿童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因此, 促进儿童发展, 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品质是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不懈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

2.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很多, 如遗传、环境与教育等。而且在教育中又有很多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如教师、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小学课程教材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对于儿童在小学课程中应该“学什么”起到了主要决定作用。《纲要》) 指出,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小学国家教材的重要补充, 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各学校应按照要求编制好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3.当前很多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有效促进儿童发展。第一, 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方面, 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更多注重对儿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而没有有效注重对儿童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 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没有重点关注儿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 没有使课程目标走向多元化、融合化和均衡化。因此, 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很难有效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 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更多使儿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与态度, 没有使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发展的品质。儿童对于自己的活动没有形成支配和自主的习惯和能力, 还主要依靠外在他人的帮助才能获得发展。

第三, 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差异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没有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要, 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儿童撑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位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差异性发展。

第四, 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全体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没有面向全体儿童, 是针对少数儿童的片面、被动发展 ;没有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发展, 这样也扼杀了多数儿童的才能和特长。

三、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原则

1.在教材编写理念上, 体现学习性。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调动他们积极性, 并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教材。其基本特征在于 :儿童方便学、儿童喜欢学、儿童学会学。这就是说, 编写出来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方便儿童学习, 使儿童喜欢学习, 有利于儿童学会学习。

(1) 儿童方便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使儿童容易看懂、理解、方便学习, 而不是令他们学起来费劲、不易学习。如果教材由于内容繁琐、编排结构复杂等原因使教材呈现出不方便儿童学习的特点, 这样教师教起来感觉费事, 儿童学习起来也感觉比较麻烦, 不利于儿童便捷学习, 从而使儿童学起来很困难, 很难被他们学好, 也就不能有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只有使教材有利于儿童方便学习时, 他们才会有效学会教材内容, 养成良好的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编写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变得方便儿童学习。

(2) 儿童喜欢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促使儿童喜欢学习, 乐于学习, 而不是看着就烦, 不想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这种教材由于具有趣味性和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等特点, 能够调动儿童的学习动机, 使儿童喜欢学习。编写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变得使儿童喜欢学习。如某教材第1单元《认识你真好》的第1课《手拉手交朋友》中有这样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并配有儿歌“网小鱼”:“游啊游, 游啊游, 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 被逮着, 开开心心作介绍。”通过这样一个游戏, 更容易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喜欢学习。

(3) 儿童学会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有助于儿童通过这门教材的学习, 不仅学会了知识, 而且学会怎样学习小学校本课程的方法。对于儿童而言, 只学会知识还是不够的, 而且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更多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 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只有儿童学会学习时, 他们才能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样他们可以运用已学会的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 编制的教材除呈现让儿童要学习的知识外, 还要能够编写或渗透如何学习的方法, 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掌握如何学习的本领。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者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直接编写或渗透学习方法, 使编制的教材能够使儿童学会学习。

2.在教材内容选择上, 体现儿童的生活性和活动性。《纲要》中指出,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就小学儿童而言, 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特点至少要表现为生活性与活动性两方面。一方面, 儿童的生活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材内容尽量选用真实、具体、有针对性的事例, 即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 这样既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还使儿童走进了自己真实的生活, 努力认识和解决身边所出现的生活问题, 养成应有的态度和能力, 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 儿童的活动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活动性, 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质, 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科逻辑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活动性的教材内容, 从而有助于活动教和学的实现。尽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通, 而不止于罗列知识、技能等。

3.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 体现多样性与综合性。一方面要体现多样性。《纲要》中指出,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 有利于学生探究, 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可见, 这就要求我们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也要具有多样性与生动性。这主要是由儿童的年龄及思维发展特点所致。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居多, 他们更倾向于生动、有趣、形象性的图片及文字。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也是综合的, 要实现儿童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综合统一, 实现校内教育内容和生活教育内容的综合统一。

4.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 体现科学性。《纲要》中指出,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方式要丰富多彩, 注重与学生心理、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相一致。采用歌曲、故事、儿歌、诗歌、漫画、游戏、谜语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此外, 教材内容的字体要适中, 这样阅读起来十分舒适, 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眼睛。为了适应小学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书中要配有大量彩色插图, 彩色插图所占面积要大于文字所占面积。语言也要儿童化, 不能成人化。这样, 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摘要: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差异性发展、全体性发展的教材。当前很多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有效促进儿童发展等因素是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动因。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原则有:在教材编写理念上, 体现学习性;在教材内容选择上, 体现儿童的生活性和活动性;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 体现多样性与综合性;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 体现科学性。

关键词:编写,儿童发展,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76.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5

宝山区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反思,总结和推广了“主题式校本教研”制度,发挥了区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在区教研室和基层学校开展伙伴合作的过程中,深化了课改,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的均衡发展。

一、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的背景和目的

宝山区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为了实现城乡间、区校间、学校间、教师间的均衡发展,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以下简称区教研室)在努力实现教研室的功能转变和教研员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试图以“主题式校本教研”,即:以推进新课程过程中学校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围绕着这些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来促进宝山区教育的均衡和快速的发展。

宝山区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区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主题”为切入点,通过“主题式校本教研”,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在教研组群体教研活动中实现“伙伴合作”,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被第一线教师真正接受,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实践行为。

二、“主题式校本教研”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思想

1、“主题式校本教研”的基本框架是三个“一”,即:

一个课题—— 即一个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系列课—— 即一系列能反映该课题的研究思想、解决其中的问题的教学探索课。

一组活动—— 即一组围绕课题的、有教研组和教研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讨活动。

2、“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的核心思想体现为三个“主”,即:课题是主线,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体。⑴ 课题是主线。

“主题式校本教研”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其课题必须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的上课、说课、评课活动中,围绕着“课题”“上”一节与课题有关联的课堂教学探究课,“说”与课题关联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评”与课题的达成度相关的课堂教学及其教学反思。“课题”是“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永恒的主线。

⑵ 课堂是主阵地。

“主题式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必须聚焦课堂教学。从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策略实施,从教与学多元素整合到课堂教学多元评价,诸多问题都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论是对新课程、新理念的领悟,还是形成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都需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试金石和实验阵地。无论是课题的萌生到确立,还是课题的探索到评价,课堂教学永远是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聚焦课堂中,区教研室强调了“教师自身的反思”;强调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强调了“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⑶ 教师是主体。

“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不仅是个体,而且是群体。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刻苦追求,同时也离不开团队的辛勤培育。个体实践、伙伴合作、专业引领,都需要弘扬团队精神。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主动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切入口,主动获取当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个体实践、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基础上,营造教学研究的团队精神,共同探索、共同发展。

三、“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模式

在“主题式校本教研”制度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区教研室应有相应的行为跟进措施。目前,宝山区教研室围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创立了“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和“主题联动式校本教研”活动基本模式。

1、“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活动,即: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会同学校教研组的教师,深入课堂听“家常课”,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案例和课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参与教学研究的全过程中,提高“家常课”的质量和效益。

“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活动一般由听课、反思性说课和教研组评课三部分构成。在这种制度引领下,教研员参与教学研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视导为调研,改点评为研讨,改听课指导为双向互动实践研究,改结论评价为过程探讨。教研员以一名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投身于学校教学研究共同体中,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要求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中:保证教研员能听到最能反映基层教学情况、原汁原味的“家常课”;保证教师能在共同参与听课、说课、评课的研讨活动中,增强教研组的研究活力;使教研员的专业理论优势和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实践中获得经验优势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缩短了教研员与任课教师的距离;增加了教研员与任课教师的情感交流;提升了“家常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营造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促进了教研员与任课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为形成“学校教学文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主题联动式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主题联动式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校、跨区域的,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教研活动模式。这种“差异”可以建立在同质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异质的基础上。差异是资源,差异即活力,差异是财富,差异即发展。因为差异,需要优质资源联动;因为差异,需要群体伙伴合作。通过差异碰撞互补,实现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宝山区教研室将“联动式校本教研”活动分为以下三种:(1)校际联动式校本教研。它以课改实施问题和分析教学动态为专题,以多个学校联动为组织形式,主要有学校校长、分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共同参与。主要体现在同质的经验交流活动(如:大场地区中小幼开展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三罗地区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自主发展的探索”、“长江路地区骨干教师培养的研究”等)和异质的问题研究(如“宝山区高中不同类型学校弱势群体解困的研究”、“宝山区城乡结合地区中小学过渡期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等)中。

(2)学科联动式校本教研。

它主要以市、区重点学校或课改试验学校为龙头,开展学科沙龙等活动。它在发挥学校的学科等优势的基础上组建学科讲师团。这不仅使参与的学员共享了名师讲学之乐,而且使名师在教与学的面对面的互动中获益,提升了教学能力。如:高中物理学科组建由区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高中物理专业讲师团,专题研究高考物理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关联,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深入到学校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等。

(3)课题联动式校本教研。

它以“名师工作室”(如:以陈良鈜老师领衔的“‘六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和学科中心组为载体,以课题为引领,开展单学科或综合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它一般由区学科教研员、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着重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的课题,由点→线→面→体,多方位辐射,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

四、“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

“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已经逐渐显现:

1、有利于教师发展

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创建聚焦课堂、共同参与、切磋交流的活动场;双向获得新课程、新理念的诠释;共同寻找教学中的症结;共享思维碰撞中创生的新火花。在了解学科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提升教师群体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有利于教研发展

“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对教研员是一种挑战,不仅是对其教学理论、学科理论的挑战,更是对其教研方法和策略的挑战。教研员通过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教师教学思想的闪光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的态度与之进行充分的对话,将课程教学理论通过对话的方式与教师本身的观念碰撞,逐步提升教研员教研技能和智慧,促进教研发展。同时,基层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3、有利于学校发展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6

3年后的今天,随着象棋课程的开展、随着“象棋桥”教学软件的开发以及象棋特色课校本教程《学象棋》初级篇、提高篇的编写和使用,我们欣喜地发现:“课间下棋,闲时议棋”成了东圃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象棋的“温度”在师生中不断提升。更让我们为之欣喜的莫过于孩子们对象棋探索的种种热情。棋课结束之后,孩子们总会缠着老师追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象棋到底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象棋的基本杀法有多少种?”“象棋谚语有哪些故事?”“广东有多少个全国象棋冠军?”“谁下象棋最厉害”……甚至有些孩子还对《梅花谱》《桔中秘》等古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面对孩子们的探索热情,欣喜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怎样为象棋的推广和普及加温呢?

问题提出以后,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象棋课堂与学科课程,因为3年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象棋教学与学科课程间存在着某种相辅相成的联系。那么如何借助学科的力量促进象棋的推广呢?

这个问题在一次展示活动后得到了解决——那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果展示会,展出的是我校近年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展板上,那一个个源自于学生生活与思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引发了我们的灵感——可以尝试把象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引导孩子们经过探索与实践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一、问题即课题,帮助学生建立课题研究意识

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是孩子们日常话题的源泉,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泉。其实在日常象棋教学中,学生们总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前面已提到的“象棋到底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象棋的基本杀法有多少种?”“象棋谚语有哪些故事?”“广东有多少个全国象棋冠军?”等等。将这些归纳一下,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离不开“象棋文化”。我们大可以围绕着这些问题,带领学生开展以“中国象棋文化索源”为主课题,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子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产生问题开始,逐步展开探究活动,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希望学生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前提条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我们的选题源自于学生的学习思考,由一个个他们感兴趣的小问题而产生,因此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课题意识和钻研动机,引起他们的注意、思考和参与热情,快乐地迈出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二、操作即合作,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意识

当学生把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以后,我们不妨引导他们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成一个研究小组,这样更利于加大研究的力度,实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有合作就意味着有分工,组员之间分工的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指导课题研究小组设置具体的角色及分工:组长,负责整个小组工作的协调和安排;记录员,记录每次讨论的纪要以及每次活动组员出席情况;资料管理员,负责组内相关资料的管理;报告员,负责小组活动和成果的汇报;信息技术员,负责电脑等工具技术的支持……当分工明确后,我们看到——孩子们忙碌着也快乐着:有的一头栽进电脑或书籍中,收集象棋文化的文字与图片的资料;有的拿起手中相机、摄像机抓拍校园中的棋赛镜头;有的化身为记者,深入学校、家庭、社区,寻访身边的象棋高手以及他们与象棋结缘的故事;有的则成了资料管理员,忙于整理和分析组内成员上交的资料与数据……他们的行动速度之快,搜罗之广无不让我们大人为之惊讶。

这种各施其职的分工合作和自我潜能的挖掘,不仅能培养团体协作精神,还能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小组内的成员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所获得的信息量往往超过自己单独学习所得,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谓一举多得。

三、家长即师长,充分挖掘学生家庭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涉及大量的参观、调查、访问这样一些活动环节。这些活动不少需要在校外开展。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探究性学习的经验也不足,会在课题研究中面临很多困难,如:识字量少,知识的储备量少,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有困难,实践能力有限且安全隐患多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到了充分挖掘学生家庭资源,寻找家长当“助教”。

1. 研究开始前,向家长宣传。为了让家长知道探究、创新、实践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促进家长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家长对我们的研究专题——“借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象棋的普及与推广”的了解,我们在家长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家长会讲解、活动倡议书、部分家长座谈会等等,目的在于通过宣传赢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

2. 研究主题确立时,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活动。要让家长有更为深刻的感受,最好的办法是让家长能够亲身实践,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动员孩子们积极寻求组内成员家长的支持和指导,比如让家长帮助他们研究象棋知识,并一起寻找共同感兴趣的、值得研究的子课题,以此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家长通过指导孩子,通过和孩子一起实践,一起感受收获的乐趣。

3. 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当热心的家长找到后,我们不妨充分发挥家长的“助教”作用:发动家长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人力和物质的帮助;发动家长监控学生的活动过程,负责学生校外活动的安全;收集家长们开展活动的经验及建议。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7

一、开发创新型校本课程的构思

1.校本课程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单纯依靠国家统一标准的必修课程, 是不能培养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的。在学生发展过程中, 学校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努力创造有利条件, 开发满足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 培养出未来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选修课的开发, 对于学生来说满足了旺盛的求知欲, 激发了学习兴趣, 拓宽了视野。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 也应该有一定选择课程的权利。选修课的特点在于“选”字。我校选修课的开发, 要求能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要求,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满足个性要求, 加速个性的良好发展。

2.校本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 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眼界。我校把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创新型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组织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评价, 为学生创新和探索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因此, 校本课程的内容上要增强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发展的前沿性、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教学方式上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密切教学中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强调学用结合,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实践体验;正确地处理知识的传统性和前沿性、学科的单一性和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的关系。

3.校本课程要成为学校强化办学特色的举措。校本课程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能够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当今时代的发展, 要求每所学校既要有统一的标准, 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众多学校中, 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独到之处。这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学生的需要, 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二、开发创新型校本课程的实践

1.建设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能开发好校本课程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因为这支队伍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我校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开发小组,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领导多次组织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进行学习, 端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 提高重视程度。我们在教师队伍中选择了一部分年富力强、兴趣广泛、创新意识强、知识基础扎实、有学科专长的教师作为校本课程教师。他们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积极编制教材, 认真备课, 反复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 体现了学科特色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2.编写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我校的选修课内容涉及学科拓展类、学科竞赛类、欣赏类、应用类等一百多个科目, 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汲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 要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必须要有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过去, 在校本课程上, 教师只写一个简单教案, 没有讲义, 学生上课之前根本不知道此课学习什么内容, 怎样学习, 从而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质量。编写校本教材, 能够使教学规范化, 学生学习有本可依, 也使教师的教学成果得到了总结和体现。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 我校编写了自己的选修课教材———高中选修课读本, 教材强调时代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 分为《科学与生活》 (理科) 和《社会与生活》 (文科) 两册, 2009年又编辑出版了十四个分册。教材编写考虑到学生阅读的需要, 紧紧扣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力求文字通俗生动, 图文并茂, 使学生能够自学, 满足学生除了所选课程以外的学习需要。

3.实行网上自主选课的管理方式。我校编制了《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对近几年开设的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进行了介绍, 包括课程内容简介、任课教师简介、选课建议等。我们在校园网上对所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介绍, 学生可以浏览了解, 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是学生选课的指导教师, 针对学生的特点给予建议和指导。选修课是使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但要实现学生自由选择, 就需要打破原有的班级编制, 按学生报名情况重新组班。我们采用网上选课, 自动生成教学班, 按教学班管理的做法。具体做法是:把开发的校本课程在网上进行介绍, 包括课程授课内容和任课教师简介, 学生可以上网阅览,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 这样既避免了盲目选择, 又可以即时地统计报名人数, 自动地控制调整。这样减少了工作环节, 使管理更加方便高效。

4.变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 这要求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必须发生变革。因此, 我校校本课程在教学上扬弃“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增加师生的互动, 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提倡学生在做中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校本课程的主角。教师的主要任务变为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 校本课程不安排传统意义的考试, 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课堂学习表现来打分, 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调动了学生学好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5.根据学生评价完善课程内容。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校本课程不仅要接受学校和教师的评价, 而且要倾听来自学生的评价。近几年来,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对开发校本课程情况的反馈, 学校多次组织学生搞反馈调查, 就教师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凡学生欢迎的, 我们都要保留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凡学生不认可的, 我们要求取消该校本课程或限期整改, 把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成果

1.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校开发选修课, 坚持兴趣性、实践性、主体性、发展性的原则, 每个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在选修课的门类上做到丰富多彩,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在选修课的内容上注重增强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发展的前沿性、知识的应用性。在已开发选修课中, 有课本知识的延拓和深化的讲座, 鼓励学生不满足课本知识的学习, 向更深层次知识探究;有学科前沿知识发展的介绍, 让学生开阔视野;有妙趣横生的实验和制作,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跨学科知识运用的专题探究,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指导, 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开发文化类选修课如阅读、生物、化学、红楼梦讲座、成才之路讲座、时代与人才讲座等;科技类选修课如计算机、天文、航模、电脑机器人、计算机制图、摄影等;艺术类选修课如合唱、舞蹈、管乐队、书法、美术、美术欣赏、工艺美术等。实践证明, 校本课程是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2.校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 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倡导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 作为主体参加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 从而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 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组织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评价,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教学环境。很多中青年教师还把他们读研、进修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本人的兴趣专长结合起来, 应用到选修课教学中, 使自己的专长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3.校本课程的科学管理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实施校本课程, 要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局出发, 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契机。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校本课程建设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最佳契机。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

1.开发校本课程,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是学生的全面、主动的发展, 离开了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实施校本课程为学生构建广阔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发校本课程, 必须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局出发, 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契机。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我们边实践, 边思考, 边总结, 不断摸索开发校本课程的规律, 不断探索校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使校本课程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系,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探索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的关系, 实现教学管理规范、高效。

3.开发校本课程, 必须加强领导,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规范化。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不少实际问题, 如校本课程师资培训、课时安排、课时比例、校内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等问题, 都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我们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 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 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开展。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8

一、体现校本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体育学科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质, 还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近年来, 个别初中生走极端的惨痛教训, 有一个共性的问题, 就是心理不健康, 存在着抑郁等倾向。惨痛的教训值得深思,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强化心理疏导教育。体育学科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采取校本课程介入有助于将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在室内课教学中, 运用校本课程开展引导, 首先让学生明白“人生多磨砺”的道理,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须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迎接人生的各种困难, 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以及未来工作等方面, 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其次,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困难, 既要有解决问题的压力, 更要有破解难题的动力。不要有过度的思想压力, 重点要思考怎么处理和解决问题, 对于有难度的情况要积极寻求帮助, 同时在心理上不要戴上枷锁, 要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 比如通过快乐的回忆和体育运动, 可以冲淡忧虑。

二、体现校本课程对学生健康习惯的培养

当今社会崇尚快节奏的生活, 学生学习压力大, 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饮食方式和锻炼方式等, 对学生的成长显得格外重要。笔者精心选择了体育校本课程中的两大类内容, 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 针对学生一些不够科学的生活习惯开展指点, 从而帮助他们改正, 包括在板报橱窗上开辟专栏进行知识的宣传, 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连续看书多长时间之后应进行眼部按摩有利于保护视力, 每天最佳的休息时间要满足多少个小时, 不同季节在开展室外锻炼时有哪些注意点等。借助于校本课程全方位的宣传和引导, 让学生掌握健康生活的更多内容。其次, 重点强化对学生健康饮食的知识教育, 教给学生怎样进行一日三餐的荤素搭配, 不同季节应当注意哪些饮食习惯, 将“健康生活”的理念植入学生内心。

三、体现校本课程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满足

校本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个性化、特色化”, 能够针对教学实际需要, 立足学生发展特点, 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对体育教学而言, 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健康成长融合起来, 意义重大。在体育校本课程运用过程中,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一方面在校本课程编撰过程中进行广泛调查研究,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课程框架与内容, 另一方面将校本课程中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与成长融合起来, 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对学生的成长发挥促进作用。例如, 男生对武术比较感兴趣, 女生对健美比较关注, 将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与体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在体育教学中穿插增加“武术擒拿格斗”和“女性塑造完美体型”两项内容, 学生非常感兴趣, 投入程度较高, 增强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体现校本课程对学生成长保障的需求

体育教学重点内容是技能训练, 实现强壮身体、强健体魄的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强化规定运动项目和动作的训练, 还要注重将校本课程的作用发挥出来, 特别是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训练, 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防火墙。例如, 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增多的问题, 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运用中, 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防身技能、技巧, 如怎样巧妙向他人求救, 怎样运用一些基本动作抵御不法侵害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对抗模拟练习,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防身本领。可邀请辖区民警走进体育课堂, 对学生进行一些常识的讲解, 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帮助学生增长见闻和积累经验。

五、体现校本课程对学生特长发展的兼顾

每一名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展状况都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发要求及身体素质基础条件, 重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依靠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求。可将体育特长生培养工作放在校本课程范畴内, 一方面要求学生自主报名,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进行严格把关, 确定和筛选出一批优秀的苗子, 结合校本课程制订差异性的培养计划,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门训练, 为这些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保障。体育特长学生培养纳入校本课程教学范畴, 可以更多地统筹协调教学时间与教学场地, 能够兼顾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与体育专门训练, 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六、结束语

体育教学要积极结合体育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应主要在疏导学生心理和培养健康生活与锻炼习惯等方面下功夫, 放大校本课程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校本课程是体育教学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广大体育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 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

摘要:从体现校本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学生健康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满足、对学生成长保障的需求、对学生特长发展的兼顾等方面, 研究体育校本课程促进初中生成长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学生成长,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敏.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 (01) .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9

一、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 对校本课程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认知水平, 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对工作的忠诚态度, 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所以,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要想少走弯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案。

(一) 能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校本课程的学习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怎么才能知道正在实施的校本课程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呢?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知道。 这就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中, 不断丰富理论知识, 丰厚文化底蕴, 在反复实践中摸索, 在摸索中进步。 总之, 只有满含工作热情且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工作的教师, 才能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者。

(二) 用教师成长档案见证工作成长。

对于能完成以下任务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奖励制度。

1.计划:包括校本课程实施的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学习计划等;总结:包括校本课程实施的工作总结、教研总结、学习总结等。

2. 案例: 包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教具制作、课件制作等。

3.论文:包括校本论文, 校本课程新理念、 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及教学反思等。

4.随笔:包括校本课程创新点,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性感悟性文字经验总结等。

5.获奖情况:包括校本课程教研成果, 取得的成绩, 辅导学生情况, 各类获奖证书等。

6.评价表: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表等。

(三) 带领的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广度。

1.所带学生能积极投入校本课程学习中。

2.能积极参加与校本课程有关的各级各类活动, 积极性高, 效果好。

3.参加热情高, 参与度广, 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对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 不仅使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校本课程实施中, 而且能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多渠道获得信息, 创新教师教学领域, 丰富教师教学艺术, 提升教育智慧,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综合提升, 进而赢得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二、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亲历者, 更是受益者, 学生能否满心欢喜地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中, 并从校本课程中习得知识技能, 提高品德情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而多元化评价方式则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参与的热情, 并使这种热情长期保持。

(一) 寻找亮点以鼓励促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能够盛开的花朵,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多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鼓励鼓励再鼓励。 即使学生做错了, 也要讲究方式, 弄清事情的原委。 做到尽量先表扬后批评, 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 也更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 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维评价,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实施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评价基础, 还要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 具备了哪些本领, 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等;学生与社会打交道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没有提高, 抗挫能力是否增强;心理是否健康阳光积极向上;是否能够树立远大理想, 等等,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三) 应用灵活多样评价方式丰富校本课堂。

1.语言类的: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如: “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你刚才那句朗读得很有感觉”, “你今天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了”, 等等, 此评价方式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2.称号类的:使用荣誉称号进行表扬激励。 如: “ 文明之星”、“爱心小天使”、“故事大王”、“孝星”等, 举办一些班级活动时使用此评价方式比较有效。

3.形象类的: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贴红花、 画笑脸、 盖印章等奖励, 此评价方式适用于对低年级同学的鼓励, 评价具体, 同学们获得感增强, 参与性提高。

4.开绿灯类的: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免一次家庭作业, 可以去老师家做一次客, 可以当一天老师, 等等, 此评价方式适用于高年级同学。

5.展示类的:对于学生完成比较好的作品可以在班级平台上展示, 可以发家长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 可以开展全班同学学习活动, 通过展示达到宣传引领学习的效果, 表现好的同学更有自信, 更有成就感, 其他同学更有被激励渴望优秀的欲望。

(四) 动态评价关注成长。

校本课堂是变化的, 学生是成长变化的, 评价也要相应变化,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价, 不同表现有不同的评价, 不同课堂有不同的评价。 如以前某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 只要认识到错误, 及时改正, 评价就随之升级。 知识类型的课堂和技能型的课堂及情感培养类型的课堂评价标准有别。 对学生的评价人员要多样化, 可以是老师、家长, 可以是学生、同伴, 还可以社会人员, 等等。

学生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全体的发展, 又关注不同, 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 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有效运用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步成功和进步, 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以上做法, 不论是对教师评价还是对学生评价, 都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展中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是互动的, 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更有生生之间的评价;评价内容是多元化的, 以发展的眼光, 从认知、行为、品德、素养、意志、技能等层面, 多角度、多视角、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是动态的, 不仅关注结果, 更注重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动态评价使教师、 学生逐步感悟自身发展提高的欣喜, 提高了发展欲望;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业成绩, 更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成长, 以及教师和学生发展成长过程中潜能开发和利用。 多元化评价方式合理运用的结果是师生自信、健康阳光成长, 校本课程花开有声。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10

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须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进行。校本课程在本校实施后,学校应每学年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实施情况,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施情况作出是否继续实施的决定;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校独立开发,也可以联合高等院校、教科所、教研室等共同开发。

在推行校本课程的同时,青海省还将建立并实行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建立省级普通高中校本教研“校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获得校本课程6个学分,共计108学时。高中阶段至少获得校本课程6学分108学时。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11

一、要解决的问题

音乐课堂未与体验教育特色很好地融合,学生缺乏“体验”的载体与机会;家长打工或务农,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音乐素养较低,缺少接触艺术的机会,缺乏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目标体系,编著校本教材

为了使口风琴校本课程系列化、科学化,我们确立了总目标,并从横、纵两个方向构建了吹奏目标体系。横向上主要从知识、技能、吹奏曲目方面构建1~5年级不同的学习目标。纵向采用“五级过关”形式,确立各年级过关要求及曲目。

学校还结合体验教育特色和国家课程标准,开发了《琴声飞扬》校本教材,从站姿、手势、呼吸、曲目、演奏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口风琴学习遵循学生认知,有章可依。

(二)多维立体教研,探索课堂模式

1.课题引领,打造教研平台

以《琴声飞扬》校本教材为依托,音乐教研组申报了小课题研究,交流并研讨在口风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的基础上,让课堂更扎实、高效。

2.全员培训,调动团队力量

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口风琴吹奏培训,以点带面,从指法、气息、姿势等基础开始,人人过关,分组展示,确保每位教师都掌握口风琴吹奏技巧,建设全员参与的口风琴指导团队。

3.教学探索,打造特色课堂

同研一节课、汇报研讨课等课堂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三种口风琴特色课堂。

(1)吹奏、歌唱结合,提高歌唱效率

歌曲演唱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可是单调的演唱会让学生嗓子疲劳,失去兴趣。而演唱中穿插口风琴吹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帮助学生克服演唱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2)吹奏、欣赏结合,理解音乐内涵

“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借助口风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如欣赏课《森林的故事》,第一部分播放主题音乐,学生欣赏教师的口风琴吹奏,感受森林的美丽和动物的美好生活情景;第二部分播放歌声演唱,表现动物们恐慌逃跑的场面;剩下的部分,教师一边吹奏口风琴,一边播放歌曲,学生很容易想象出动物重获美好家园的情景。

(3)吹奏、乐理结合,攻克枯燥难点

口风琴学习利于音高、音准等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够让学生在吹奏过程中直观、鲜明地感受音符作用。如在学习《阿喽喽》这首变换拍子的歌曲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唱,二组吹奏二拍子,三组吹奏三拍子,学生在吹吹唱唱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内化了音符的作用。

(三)吹奏活动常态,提升综合素养

为使口风琴吹奏日常化、习惯化,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校每天固定一刻钟,全校集体练习口风琴,每月展示,每学期比赛,鼓励班级、学生采用独奏、合奏、齐奏、二重奏等方式练习曲目,琴声回荡在校园每个角落。在教师的引导、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还在社区自发成立了“小小演奏队”,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奏口风琴,丰富课余生活,提升了综合素养。

三、阶段性成果

一路辛苦一路歌。我校年轻的音乐教师在口风琴课程的实施中快速成长,先后在区、市音乐教师基本功、课堂大赛、优质课评比中获奖,毕业仅5年的崔兆锋获基本功市一等奖,被评为教坛新星。逐渐成熟的音乐教师,利用口风琴,灵活地实施音乐课程,口风琴体验课堂越发具有生命力,区教研员对我校毕业不足一年的赵婉男老师执教的口风琴课给予好评。口风琴有效地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目前,口风琴吹奏在我校已经常态化,每个年级下来,学生都能熟练吹奏7~8首曲子。学校合唱队、口风琴演奏队多次走上区、市级的表演舞台,开学第一课孙述涛书记对我校的口风琴演奏给予肯定。学生在口风琴吹奏的“体验”中提高能力,收获了自信、乐观,又将这种积极阳光的心态迁移到其他学习中,综合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四、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体验特色发展目标和课程建设思路,口风琴校本课程下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口风琴教学如何在课时量固定的状况下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爱上吹口风琴,时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口风琴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且实践且思考,努力让每一位千小学子都能用琴声表达心中的美好,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感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汪秀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校本课程促进德育教育 篇12

1 开发校本教材所涉及到的几个概念

本校本教材主要涉及的主要概念有三个:什么是棒垒球;什么是校本课程;什么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1.1 关于棒垒球

棒垒球运动是集技巧性、竞争性、娱乐性为一体, 是观赏价值和锻炼价值极高的体育运动项目, 深受大众喜爱, 在全世界广为普及。它是一项在室外场地使用球棒和球轮流进行攻守对抗的球类运动, 比赛双方的目标是赢得比对方更多的分。正式比赛只能有9名队员上场, 守方在扇形场地内分内、外场防守, 攻方队员击球后跑垒, 依次踏触一、二、三垒, 最后安全踏触本垒的进攻得一分。比赛在两队之间进行, 共赛9局, 得分多的队获胜;如果两队在9局比赛中打平, 还要加赛一局, 若再平则再赛, 一直到分出胜负。本研究涉及棒垒球分必修模块的软式垒球、选修模块的男生棒球和女生慢投垒球。“软式垒球”顾名思义就是“用软球棒击打软球”, 是棒垒球运动的启蒙运动, 是棒垒球运动简化规则和改良场地器材后形成的新项目。它集跑、跳、投、打于一体, 实现人球赛跑, 有利于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趣味性强、易于开展。

1.2 关于校本课程

校本化实施的主要手段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根据我们的理解,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 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 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 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 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 以开发符合学生、学校地方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开发并实施的, 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类型。本研究的校本化实施所涉及到的校本课程是在本校开展10年棒垒球特色运动基础上积累的经验与沉淀, 按全员必修的软式垒球模块和之后的选修男生棒球模块及女生慢投垒球模块。

1.3 关于学校体育特色文化建设

学校体育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 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校体育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 是学校理念与精神由内而外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学校文化的整体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认可的、内涵的、重视品质的, 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然形成的。树立优质教育品牌特色, 让“棒垒球”成为我校体育课程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凸现校园体育特色文化建设。

2 如何实施校本教材

从高一年级开始, 把棒垒球校本课程引入常态课, 全员参与。高一上学期除开设田径必修模块外, 把软式垒球作为棒垒球必修模块内容开设, 共18课时, 学生完成18课时教学并考核合格后可获1个学分。之后,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实施第二阶段及后续各阶段的选修模块教学, 男生主修棒球, 使用专业棒球手套及练习比赛器具, 执行棒球比赛规则, 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棒球队员组建校棒球队, 参加省和全国比赛, 实施对外交流;女生主修慢投垒球, 使用垒球手套及比赛器具, 执行垒球比赛规则, 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垒球队员组建校垒球队, 参加省和全国比赛, 实施对外交流。

3 实施前后的问卷调查

3.1 模块教学前, 对高一年级学生开展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对棒垒球的了解情况

调查显示:实施软式垒球模块教学去有63.5%的同学不知道棒垒球运动;在知道或了解棒垒球运动的同学中, 有67.4%的是通过网络和动画这一途径;89.1%的同学选择了赞成或非常赞成实施软式垒球校本化课程;对开展软式垒球安全的调查, 有53.3%的同学回答了“不一定”;如果举办软式垒球比赛, 83.6%的同学选择喜欢。 (见表1)

3.2 模块教学结束后, 再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反馈教学信息

调查显示:实施软式垒球校本化模块教学后, 有86.5%的喜欢该项运动;有92。1%的同学对该项运动的开展给与了赞成或非常赞成的正面评价;有84.4%的同学肯动了该运动的安全性;有30.6%的同学喜欢继续选修软式垒球运动;在未来开设的体育模块教学项目设置上, 73.2%同学选择了软式垒球。 (见表2)

4 结语

对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实施软式垒球校本课程教学, 通过教学研究开发各种软式垒球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趣的游戏方法, 促进学生的体能、技能和身心的和谐发展。棒垒球校本化实施让学生更加充分地领会体育带给人们生活的愉悦, 感悟体育精神, 使丰富多彩的体育成为广大学生身边的内容, 为学生发展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促进我校体育特色文化建设。

摘要:在模块选项教学的模式环境下, 为了促使我校模块教学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形成特色教学, 我们开发了棒垒球校本课程教材, 对高一学生实施全员必修模块教学。把课堂模块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软式垒球模块教学实施前后,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最后得出结论, 开发棒垒球校本课程, 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特色文化建设。

关键词:开发,棒垒球校本化课程,促进,学校体育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宋伦忠.高中生全员实施软式垒球模块教学的尝试[J].体育教学, 2012.

[2]王一丁, 王曼.软式垒球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上一篇:罗彻斯特下一篇:最优债务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