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本课程(通用12篇)
特色校本课程 篇1
一、把握课程特色, 体现“三级课程”概念
校本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个新生事物, 作为三级课程, 必定要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所区别。三级课程的实施, 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作用, 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人才。这也应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准确定位。
大同市城区四十三校的校本课程以“口语交际与实际训练相结合”为主题展开, 充分考虑了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针对部分学生不善于表达、不乐于表达, 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沟通合作能力欠缺的问题, 旨在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借着校本课程的东风, 着力改变这一现状。之后, 我们选取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以此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发展学生口语表达水平,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教师在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应该首先掌握本校的校本课程设置的宗旨, 始终把握好这一既定方针,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只有找准定位, 把握方向,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平稳的驶向预定的终点。
二、深钻教材, 理解教材, 统领全课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 教材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全部。所以任何一位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 都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 用自己思维去分析、去研究, 用获得的精髓统领全课, 以熟练完美地驾驭整个课堂。
例如, 《水———生命之源》一课, 从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水资源短缺入手, 意在让学生了解全球、全国及本地的水资源现状, 让学生知道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不能缺少的物质之一。而现在世界上所有生物, 包括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水资源严重短缺。由此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珍爱地球家园。
本课的内容并不难理解, 是时下全球共同话题———环保的一部分, 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大家都在倡导环保, 却少有人真正行动起来, 是因为人们还没从中感受的切肤之痛。因此, 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设法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正在被损害, 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指导他们的生活实际。确定了这一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就呼之欲出了。
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知识与能力并重
(一) 重视预习过程, 养成预习习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只有老师能拿到校本教材。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并布置下去,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这些收获使学生进入课堂是有备而来, 随着老师的引导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调动手中、脑中的储备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从而弥补没有教材的缺憾。
为了让学生愿意参与, 教师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难易适度。课堂上还要设置有效的检查环节, 检查方式多种多样, 或者是一些常规检查, 或者就是教师设计巧妙的一个问题, 穿插在教学当中, 为学生提供展示所得的机会, 给予充分的肯定, 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取得更好的成绩。
除了这种针对某一课的具体预习作业外,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作一种更有广度的“预习”。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引导学生真正爱上这个领域, 使他们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时处处去关注它、思考它, 从而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 最终引导学生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
就本课 (《水———生命之源》) 而言, 笔者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话题, 培养环保意识, 树立宏观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针对本课设计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时, 需要查找资料、上网、询问亲友、去图书馆, 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合作能力, 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 脉络清晰,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一节课, 就像画家笔下的一幅画, 音乐家手中的一首曲谱, 有自己的灵魂, 自己的精神, 要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充分展现在观者面前。所不同的是, 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既是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者, 也是欣赏者。要想充分表达课的精髓, 就要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水———生命之源》一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以数字为线索贯穿全课, 通过全球水资源与淡水资源的数字对比, 和全球、全国、本地缺水状况的数字对比, 使学生深刻直观认识到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辅之以图片、资料,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类面临的严峻形势, 自然而然的生发出节水意识。这一系列的数字有效地贯穿全课, 体现了教学重点。
(三) 结合校本课程与本课教材特色, 给学生创设充分展现才能的空间
作为一节校本课, 应充分体现其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作用。因此, 课堂上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之外, 还要体现出其三级课程的特色。教师应当设法在课堂上融会贯通, 尽力为学生创设更多、更自由的空间, 使学生展示自我, 提升个人能力。
结合口语交际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主题, 本节课的最后又设计了为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做宣传的作业,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这次作业, 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发展变化的空间还很大。在近年来的教学中, 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 不同教师, 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将有更多、更新的经验涌现出来。在这里, 也殷切期望教育事业有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邹尚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M].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0.
特色校本课程 篇2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我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我的课程我喜欢”为主题,以“让多彩的课堂伴随孩子的童年,让美丽的校园成为孩子的舞台”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在未来三年,我们努力构建邱皮沟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通过课程让每一个邱小学子在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向前迈进一大步。
二、总体目标
1、开发具有学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存的校本课程体系。
2、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努力开设能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多样化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为最好的自己上向前迈出一大步。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领域,陶冶情操,为美好人生奠基。
4、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快乐、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并有效实施一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开放型校本课程。
三、课程原则
1、主体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学校领导共同研究探讨编集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校长、主任、同事、学生、家长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3、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4、选择性: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5、开放性: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主任、校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6、灵活性:采用自编教材,立足本校实际,立足课堂实际,立足学生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机构
组长:范文华
副组长:李秀娟崔丽娜
组员:于旭坡邓红胥黎明王静坡
佟艳梅闫红军张丽
五、课程实施的主要阶段和步骤:
1、启动阶段:9月―20xx年3月
(1)。启动、筹备。(2)。评议、审核。
2、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开题、选题,形成《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初步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实验。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
继续深入展开校本课程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认真查找和梳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做好师生课题实验成果、经验总结工作;学校、师生各种资料归档。
六、校本课程评价:
1、评价设想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 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形式以成长记录为主,要体现过程。
2、学生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出发点是找出学生的优点。评价的方式是鼓励和表扬,以学生个体为主要评价标准,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小组评价主要是采取捆绑式评价:最有实力的小组、进步最大的小组、帮扶最好的小组等。
3、教师评价:对授课教师的授课,通过听课、导学案,体会、反思、查阅各种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还要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七、校本课程管理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历躬行。成立以范文华校长为领导的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开发研究小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等领导机构,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良性运行。校领导带头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做好示范。
2、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秩序。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由校长负责学校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同时做好监控工作;教导处根据各类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教师认真进行教学,撰写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案例,及时总结反思;教务处及时整理,保存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及取得的成绩证明。学校每学期召开学校课程研讨会、教学观摩会,交流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组”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了解具体情况,召开分析会,总结经验。“学校课程评估工作组”随机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活动进程,每学期结束对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3、进一步拓宽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制各种教学设备,对现有对现有教育资源整理充实,妥善安排,统一调配。
4、时间上的保证。在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把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定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
八、学校课程保障措施
(1)奖励制度。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的态度、能力以及实施效果对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
(2)教研制度。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分学科的教研活动,研讨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质量监测制度。教导处根据教学流程管理的要求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提出意见或建议,确保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4)队伍保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深刻领会课程精神内涵。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课程实施的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进行课题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课程建设 篇3
一、扬长德育
“扬长德育”其内涵所弹奏的是一部师生和谐共进的交响乐。“尊重、发掘、延伸和拓展师生的长处”是它的主旋律。“扬人人所长,越扬越长”,它提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快乐成长、个性发展。
——“扬人人所长,育火红童心”中的“长”、“红”两字,体现了辩证关系,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长处,心才能火红,而心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发展内因,心红才能自信,充满希望。我校位于白云区农村,这一理念又能增强师生及家长的长红乡土情感。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为核心,体现教育公平,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在“长红”奠定一生做人、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全面落实“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这一基础教育目标与任务,既注重小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关注小学生精神的成长。
——承认、尊重、发掘、延伸和拓展每一个师生的长处,让每个师生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个师生在校园里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扬长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积极因素进行鼓励、培养,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长期的良性积累,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特长”的有用人才。这里的“长”包括特长,更多的也可能是学生身上的某些闪光点或优点(长处)。
扬长德育从“扬人之长,越扬越长”这一教育原理出发,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独特优势,通过“期待、激励、训练”,使隐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得到发挥,并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心态逐渐迁移到其他方向,即扬长补短、扬长促全。
二、扬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所谓“校本课程”,是指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主要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的课程。
要设计学校的校本课程,就要诊断学校需求,找出发展特色;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现状;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分工合作;形成课程方案。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一是实践活动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多体现为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方式灵活,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二是学科教学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书面文本为主,多为某门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可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要实施校本课程,就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基于研究: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主题选择——课程方案的编写——课程内容的研制与提炼——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基于设计: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相互关联、螺旋上升的课程。基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家长。基于学习与合作:团队合作而非因人设课。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重建教师的课程角色:教师是推行课程变革的关键人物,是课程意义的诠释者与建构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课程的研究者。
三、扬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课程建设
我校在前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起结构化的“扬人所长礼艺见长”扬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一)我校构建起了“扬礼之长”、“扬智之长”、“扬艺之长”的校本特色课程
我校扬长教育特色以扬礼之长为基础,以扬智之长为核心,以扬艺之长拓展,智情结合、传统与时代结合、人文与自然结合,以礼促长、以智带长、以艺显长,让每一个孩子学有特长,人人有长。
“扬礼之长”校本课程每个年级七课,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以小学生身边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为基础,每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礼仪广角镜”作为引入部分,向学生呈现场景或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第二部分“礼仪训练营”为每课的主体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演一演的过程中经历心灵与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雅言雅行、成为雅人的动机,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和技巧。第三部分“礼仪伴我行”为每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注重行动实践,运用礼仪知识与规范,与生活相联系,突出童真童趣,生动活泼,是一套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渐进性、特色性的教材。
“扬艺之长”校本课程以农村群众喜爱的醒狮和中国象棋为特色内容,培养学生对醒狮和中国象棋这两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狮舞见长,以思维见长,培养学生的才艺。
(二)以校本特色活动为平台,以动扬长
开展学生“扬我所长”系列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的品行得到锤炼,潜移默化、坚持不懈地培养。
全校开展“明礼活动”。按校本教材分年级系统实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以征文、演讲、墙报、文艺演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
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与创新并举 篇4
“校本”从文字层面来理解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人把它更简练、清晰地表达为三个方面的含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不管哪种说法,它们基本上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即它应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体开发的课程。也正因为如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带有开设这一课程的教师的个人特色。笔者以所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为例,谈几点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思考。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是:校本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有机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一门课程或搞一项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整体发展的观念,即,开发的可持续性,必须有整体的学校课程的框架,即,综合和开放的特点。
这一主导思想的确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是我们在学习有关资料、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立的开发观。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视为素质教育在学校深化的过程,视为体现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过程,
我们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出发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进行了评估。从而确立了一个中心:学习策略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定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主要解决中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等。同时尽量与新课标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
1. 扩大学生阅读量。
当前,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和处理。所以学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学生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不断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代。
2. 教给学生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的阅读水平。只有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我们的研究就是选择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策略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3. 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受到美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获取信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先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提出更高层次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第三是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理解与速度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设置
1. 课程拓展部分,我们选择了游戏课(课程类型:课文改编类)。
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游戏、歌曲演唱、情景会话等形式,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文明交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会正确评价同学的优缺点,有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分组学习,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
2. 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设置了探索与创新板块(课程类型:课程改编类)。
一是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研活动,主要形式包括:开设研究课,组织听课、评课,开展优秀案例分析,撰写心得体会等。提高课题理念的渗透、运用水平,寻找课堂教学的共性。二是学校专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制订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搜集、整理有关学习材料,建立校本课程资料库,营造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研究氛围。教师认真钻研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校本课程指导小组对班级开展跟踪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予以理论引导与实践指导。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进一步验证了“利用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通过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学习策略呈现阅读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通过积极调配学生已有的阅读策略、学习策略去理解、把握新的阅读对象、学习内容,建立新的认知体系,提高阅读的热度,引领阅读的深度,拓宽阅读广度,提高学生阅读策略使用能力。
2. 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教学氛围。
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篇5
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为增强新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习办学的独特性,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本学期开始,教务处确定数学史话为校本课程。数学史话是对数学发展史、中外数学名家、趣味数学、数学奇闻轶事、古典数学名著、经典名题的研究。这门课程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开设在七、八年级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搜集有关数学史方面的典型资料,并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详实的笔录;第二阶段,搞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数学小园地、演讲、专题会、传阅读书笔记等方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扩大知识面;第三阶段,教师组织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修改、编撰成一本《数学史话》小册子,作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成果。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使课程更符合地方和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比较容易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的素质能得到深层次的延伸和拓展。我校数学文化底蕴深厚,为课程的开发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
特色校本课程 篇6
课程基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开发一系列特色校本课程,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课程资源开发,满足师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优良品质。
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一些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很多学校建立了课程基地,旨在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内涵发展,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这些课程基地就包含不少以生物学科课程建设为目标的课程基地。为让这些课程基地更好地发挥其主要功能,在课程基地建设之初就要着手开发和开展特色生物校本课程,为“新型课堂”服务。
为了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更加切合课程基地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地方的特色、学校的特点,生物校本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确定课程总体目标
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就提出课程开发的三个目标:一是依托课程基地,为课程基地建设服务;二是依托地方和学校实际,为学校课程多样化服务;三是依托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
所谓依托课程基地,就是我们开发和开展的校本课程要围绕课程基地进行,为课程基地建设服务。如我校的课程基地主题是“植物利用体验”,因此,我们开发、开设的校本课程都要围绕植物利用来开发和组织实施。依托地方和学校实际,就是要根据学校和地方实际情况和地区特色,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我校历史悠久,植物种类繁多,有依托植物景观,特色鲜明的校园“十大景观”;各个教学班历来有设立“班花”的传统等,这些都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立足点和素材。同时,我县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花木种类繁多,有大型的植物组织培养基地和名贵花木繁育基地,有南、北花木的驯化基地等,这些也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通过与这些特色资源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既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又弘扬了学校和地方的特色文化。依托学生发展需要就是无论是开发还是开展校本课程,其主体目标是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服务,要符合本校学生实际,不盲目跟从,更不盲目拓展。
二、确定具体开发方向
明确课程开发的主体目标后,就要着手调查可以用来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是要培养学生能力,二是要易于开展。本着这两点出发,我们要围绕以下几点做好工作。
首先是依托课程基地。就是要紧紧围绕课程基地的建设目标去考虑校本课程的开发;此外从立足校园考虑,就是要从校园内已有条件出发,充分挖掘校内可用于开发与课程基地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目标要明确、清晰。如围绕我校“植物利用体验”课程基地,我们通过调查后拟开发“校园木本植物分布及用途调查”、“校园药用植物”、“校园食用植物”等校本课程。
其次是依托地方和学校特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特色,都有与课程基地切合的课程素材,学校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要充分体现和展示出这些特色,以便通过课程的开展,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这些特色,将这些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由于这些资源就在我们身边,也便于我们开设课程。如我们依托县“花木之乡”、花木繁育基地(包括大型组织培养室)的资源优势,拟开发“花卉的繁殖技术”校本课程;依据学校教学班设立“班花”的传统,为让学校的“班花”文化更加完善,拟开发“班花与励志”的校本课程;依托校“撷英园”(其中栽培的花木都是由各个地区校友捐赠的各地的“市花、市树”),为让“撷英园”能够更大地发挥其功效,拟开发“市花、市树欣赏”的校本课程等。
三、课程开发资源调查
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组织老师和学生对预想的开发目标进行资源调查。调查分为不同小组进行,在调查之前,要针对不同调查对象,明确需要调查什么,如何调查,小组如何分工,还要设计不同的调查表格,如“校园木本植物分布及用途调查”,首先有校内调查小组调查校园内有哪些木本植物,都分布在哪些地方?目前生长状况如何?是人工栽培的,还是天然杂生的?调查小组还要配备照相机,把调查植物的典型照片拍摄下来,对于暂时不太清楚的一些植物也要拍摄下来,回来后上网去查,或者查阅其他资料等。资料收集小组成员要负责查阅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用途调查小组调查这些植物基本用途可以通过网络、自己了解、走访等形式调查。对于调查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要进行分类统计,输入电脑,以电子信息形式储存,以便及时调用。
四、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在调查的资源分类完成后,就需要组织课程的开发了。课程开发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服务对象。我们校本课程学习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开发的校本课程专业性不能太强,文字要简洁易懂,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够清楚。二是要尽可能结合教材。校本课程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是为国家、地方课程服务的,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必须始终牢记这一点,尽可能多联系教材知识,最好是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三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校本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更需要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和观察,这样对他们更有帮助。四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生感兴趣,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才有用武之地,否则,我们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东西,没有学生感兴趣,也没有学生愿意选学,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吸纳一部分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课程开发过程就是要将收集来的资料和数据分类整理,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基本框架进行重新整理、分类、排序。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内容要舍去,对不足的部分要加以补充。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校本教材的编写,生物校本教材要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便于学生阅读和自学,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对照学习或实践。
五、课程实施和完善
校本教材编写完成后,要付诸实施还需要编写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这也是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的。各种准备条件完善后,课程就需要在学生中组织实施了。由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因此不同的校本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有的可采用兴趣小组的方式,成为一些同学的选修课程或研究型学习课程,如我校编写的“校园木本植物分布调查及用途调查”、“校园的药用植物”等;还有些校本课程不宜作为选修课程,但很多知识可以作为同学们了解的内容,因此可以作为班级读物,供给学生课外阅读,如“班花与励志”(选班花时作为参考)、“市花、市树赏析”(参观“撷英园”时除了标牌介绍内容外,该校本教材可以作为拓展和补充)等。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征求使用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逐渐加以修订和完善。此外,还需将校本教材的内容上传到校园网课程基地网站(或网页),便于同学们在浏览课程基地网站的同时也能在网上学习到这些课程。
六、校本课程的体系性
无论是哪一所学校,要让自己的校本课程更具特色,显然不是一两门校本课程就能够体现出来的,而是要体现出其系统性,即具备一定的体系。由于我们的校本课程是围绕具有鲜明主题的课程基地来开发和开设的,因此不难形成体系。但是在开发和开展过程中,还是要关注特色性和服务性这两个方面。服务性要体现出为学校课程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为课程基地服务的基本理念。要立足于本土特色,尤其是校园特色,并且要易于开展。
依据校情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篇7
一、把握校情,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攻方向
校本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这也是校本课程的生命所在。作为一所外地学生居多的农村学校,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需求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多年来,我校积淀了一些较为丰厚的教育资源。我校课程领导小组在进行课程规划的过程中,以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形成了以“走进生活,创作精彩,体验成功”为主旨的校本课程主题活动思想,制订了《博文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博文学校校本课程管理条例》。我校采取科学规划、有效开发、不断完善、深入推进的基本策略,构建了以“民族节庆”“拼拼贴贴画画”“肌理画”等科目为龙头的,与学校办学特色相一致的课程框架。对此,我校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如下。
1. 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
举例言之,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贴画活动,一直是我校的品牌项目,十多年来经久不衰。此项目由于取材方便,资源丰富,又具有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深受学生的喜欢,曾经荣获少先队全国十大品牌。多年来,我校美术教师将彩泥、剪纸,甚至是生活中的饮料瓶,作为拼贴画的原材料,形成了完整的八个篇目的《拼拼贴贴画画》校本教材。同时,在少先队的争章系列中,我校还专门增设了贴画章,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我校同系列的校本课程还有“纸浆画的制作”“彩石画的制作”等。
2. 校本课程建设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
我校语文学科在进行市级课题“利用民族传统节庆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在探究民风民俗方面表现出了极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他们通过网络学习民族节庆的知识,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放风筝、写春联等。由此,一门“民族节庆”的校本课程也就应运而生了。
3. 校本课程建设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
5年前,在一节美术课上,一个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画画,而是不小心把铅画纸弄湿了。于是,在用毛笔画画的时候,墨一蘸上纸就化开了,呈现出非常特别的效果。学生们都看得呆住了,本来准备批评几句的美术教师施喜元也不由自主地停住了目光。下课后,其他学生纷纷仿照那个学生的做法,炫耀着自己那与众不同的作品。施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联想到老学校墙壁上下雨后留下的斑痕,进入了思索之中。就这样,在多次的尝试、研究之后,一门崭新的校本课程“肌理画”问世了,并被上海市电教馆馆长评价为具有原创性的校本课程。
4. 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自身特长、爱好相结合
近年来,我校招收了大量青年教师,加之原来的教师,人数超过一百八十人。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之余,有着各自的兴趣爱好,有的教师擅长书法,有的教师擅长剪纸,有的教师擅长古筝,还有的教师擅长编结等。于是,我校便依据教师自身的优势,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开设了音乐类校本课程4门、美术类课程4门、科技类课程3门、体育类课程5门、学科类课程4门、综合类课程5门,可谓精彩纷呈。
二、加强科学管理,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一门好的校本课程,如果我们只把它当做一种“点缀”,一种实施新课改的“摆设”,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不能有效落实。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从“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出发,提高课程领导力,从“计划一实施一评价”进行全过程管理。我校对课程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满足需求、序列安排、做亮特色。对成熟的课程、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紧密相关的项目实行“进课堂,进社团,进活动”的“三进”举措,有力地保障了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
“进课堂”,就是指我校在制订学校课程方案时,把校本课程作为拓展课和探究课排进学校的课程计划中。如我校的“民族节庆”课程,作为探究课程排进了一至三年级的课表中,按照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进行综合实践和专题探究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教育,搭建了学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又如,我校的“拼拼贴贴画画”课程,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分成八个篇目(彩纸篇、彩泥篇、彩豆篇、绳线篇、壳艺篇、布艺篇、蔬果篇、综合篇),这八个篇目根据各自的特点分散进入不同年级的课表当中,作为学科拓展课分阶段实施教学。同时,我校又以八个篇目为引领,让学生熟悉材料,认识其基本的性质,学习拼拼、贴贴、画画的基本技巧与基本操作方法等。
“进社团”,就是指在学科拓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一些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招入到学校的社团中,实行套餐式、跨年级、走班制教学,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选择不同的社团,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学习经历。例如,有的学生在美术方面有一定的潜质,他可以在低年级段选择贴画社团,到了高年级段选择剪纸社团。社团的活动有别于学科拓展教学,主要以提高为主。例如,我校的贴画社团,在学科拓展教学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八个篇目以外的创作活动,开阔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篇目扩展到主题,如“家乡”主题、“春夏秋冬”主题、“节庆”主题等,这些主题性的贴画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张扬、特长培养筑高了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活动需求、生活经验和实践智慧为有效实施校本课程架设了生命的载体。
“进活动”,就是指我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的实践中,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显示评价的激励性。例如,我们把“拼拼贴贴画画”校本课程的评价,回归到少先队活动当中,建立了“自主管理,自动创新”的机制,用“校本特色章”的争章形式作为评价机制,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学科评价中用分数“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争章活动中“参与就是进步、提高就能获奖”的成功教育观,凸显了“校本特色章”的魅力,实行的“自定目标,超标加星;自选章目,分级递进”考章机制,彰显了课队结合在促进学生“自我需求、自主发展、主动超越”上的作用。另外,“快乐豆选”活动也是我校在实施校本课程评价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校大队部先将各中队推荐的参评作品隐去作者姓名,标上编号布置在展示室中,然后放上标有编号的纸盒,再请各中队推选出的四名小评委和特邀评委(部分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作品进行评选。大队部先发给评委六颗黄豆,评委们边看作品边记录认为最好的前六幅作品,然后将豆子投入相对应的盒子里。最后,由工作人员对纸盒中的黄豆进行计数,根据作品获豆数量选出获奖作品。对此,我校设立了创意奖、效果奖、巧手奖、优秀作品奖、优秀团队奖等诸多奖项。
三、营造氛围,拓展校本课程的创设空间
特色校本课程 篇8
我们依托综合实践途径, 进行环保教育,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尝试, 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依托综合实践活动, 丰富校本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
我们平时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利用有形的教材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还结合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 开展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环保主题活动, 这样不但扩展了学习资源, 还能使校本课程环境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开展“保护我们的肺”、“请你来戒烟”等主题活动, 同学们上街向市民们宣传吸烟的危害, 并把家长请到学校来, 签订了戒烟协议书, 在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 利用这个契机, 开展以“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保护地球, 从节约资源做起”、“热爱我们的城市, 从我做起”等主题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打破了学生唯课堂、唯书本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在课外了解到了更多的环保知识, 也使校本课程教材内容更加丰富。
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 落实校本课程环保教育的目标
脱离生活的教育, 培养出来的人也将会缺乏生活的真实。事实上, 让教育生活化, 是20世纪开始, 教育近百年的发展主题, 一如杜威所强调的那样,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接受教育, 强化意识, 才能自然而然的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落实校本课程的育人目标。如《保护水资源》这一课, 老师通过课堂上简单介绍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和水污染情况后, 让学生课外从报刊或互联网收集有关水资源缺乏和污染的相关资料, 使学生认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并当堂让学生起草了一份节水倡议书, 号召全校学生积极投入到节水的活动中来, 以此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这节课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探究的问题是事先预设的, 活动的开展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虽然通过老师授课, 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 通过起草节水倡议书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但整个学习过程, 局限于课堂, 依赖网络资料下载, 活动缺少探究实践的内容, 学生活动缺乏自主性。
课堂和网络是无法代替现实生活的真实和鲜活, 只有让学生走出校门, 回归社会生活, 才能强化环保意识。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历探究水资源的实践过程, 在生活中了解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使用情况、浪费情况,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主动保护环境的行为, 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而更有效地落实校本教材育人的目标。
为此, 在《保护水资源》一课结束后, 趁同学们参与保护水资源的热情高涨, 我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提出自已还想要了解或是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他们想了解更多关于“水”的知识。最后, 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了“保护水资源”的主题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很多想要探究的问题。通过交流, 新的研究问题生成了, 再由学生自主选择, 确定了新的研究子课题, 有“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节水知识我知道”、“学校周边水质量调查”、“现代家庭居民用水情况”、“如何节约、保护水资源”。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子课题, 成立了研究小组, 一起制定了小组探究方案, 并采用调查、访问、参观、网上查找、实地考察等多种实践方式,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组探究活动, 跟水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参观了宁波第一个水利工程———它山堰和宁波市污水处理厂。请水厂的技术人员讲解污水的来源、污水处理的办法, 参观了污水处理的流程, 了解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用水的状况。活动中, 学生边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 边记录拍摄, 参观回来后, 撰写出了一篇篇深刻的观后感:《节约水资源, 从身边做起》、《它山堰之旅》、《游它山堰》、《游污水处理厂》、《世界水日参观记》、《保护水资源》, 学生的文章中流露出了保护水资源的决心及对水资源缺乏的忧患意识。
学生还调查自己家中、社区居民、学校、公共场所浪费水的现象, 进行“现代社会家庭用水情况问卷调查”, 并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对学校附近的河流进行水质量的检测, 并向社区提出有效的建议。采访学校的总务老师, 了解学校近期的用水情况, 调查学校浪费水的现象并向学校提出解决方案。还借助媒体向全社会发出了“人人爱水、人人节水”的倡议。
学生的经验来自于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在生活中实践, 在生活中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将环境教育生活化, 才能自然而然地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依托综合实践活动, 拓展校本课程环保教育的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劳动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丰富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途径,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 将环境教育全面辐射到学生的完整的生活世界, 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还要求教师放手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天空, 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更有利学生思维的拓展。如教学《生活中的垃圾》一课, 学生就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研究的主题, 以学生感兴趣的手工制作的形式, 开展“变废为宝”的环保主题活动。通过搜集生活中的废物品, 了解生活垃圾的的来源、垃圾的分类、垃圾的回收利用, 最后将废品通过特殊的方式, 进行制作, 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环保小制作、美丽的环保服饰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将学生置于处于主体地位, 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 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兴趣。
四、依托综合实践活动, 完善校本课程环保教育的评价体系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 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 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 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 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更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在具体操作中, “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在活动开展评价过程中, 我们依靠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激励, 采用“实践———评价———开发———实践———评价”的模式。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在确定活动主题时, 也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置于核心地位,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志趣, 允许学生个体创造性的发挥的特殊的见解, 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特色校本课程 篇9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育人从“心”开始
真正有效的教育, 必然是一种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影响其心灵、统摄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教育, 其着力点在于内心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校充分挖掘能激励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 追求体验和实践的育人方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铸造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从满足每一名学生成长需求出发, 针对实际, 确立了“育人从‘心’开始”的理念, 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 变“说教式”为“活动式”。改变传统教育思想, 用心理学的理论统一教师育人思想,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 开发并实施了系列的“心育”校本课程, 采用课程普及、个体干预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全方位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呵护。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心灵疗愈师和陪伴者,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陪伴学生度过心理困境, 积累心理资本, 与学生和家长联动,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合力陪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构建多元的“心育”校本课程体系, 全方位呵护学生成长
1.构建了明确的“心育”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懂得人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和抗挫折能力, 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基。让学生认识、适应未来存在的问题, 掌握必备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生存本领。让学生变成一个快乐、积极、热情、有爱心、有自信、有责任心、有价值的人。
2.构建系列化的“心育”课程内容
依据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针对学生现存的缺失, 设定了“八个模块”课程内容, 即学会交往、学会自立、学会适应、学会自信、学会自律、学会感恩、学会规划、学会自强。每个模块下设十个主题, 各主题均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及活动目标。如“学会交往”模块, 通过设计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主题, 让每个学生不仅懂得交往的重要性, 而且学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和友谊。
3.构建多元的课程载体
我们把多元课程作为“心育”工作第一支点, 深度开发“心育”校本课程, 实行“三课”并进。通过每双周一节的“情感体验课”, 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 解决心理认识问题;通过每月一次的“拓展训练课”, 提升学生道德智慧, 开展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辅导;通过开设“教练技术课”, 形成多方育人合力, 解决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如何开展教育的问题。班主任双周上一节, 家长每月上一节。这“三课”都是围绕“八个模块”主题开展的, 形成协同立体式“心育”模式, 使得育人工作效果显著, 并形成了三套完整的校本教材。
(1) 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开设了“情感体验课”。只有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 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 一旦心的问题解决了, 人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行为能量。基于这样的理解, 学校开发了情感体验课程, 探索出开放式“心育”课堂模式。即“参与——体验——交流——分享”。在课堂上, 教师抛弃了传统的“说教式”育人方式, 不是把心理学知识和认识强加给学生, 而是重视情境创设, 将音乐、视频、情景剧、角色互换等引入情感课, 注重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通过说、唱、画、做、争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展示出来。在活动方式上主要采取“八个一”, 即走一走, 听一听, 查一查, 演一演, 谈一谈, 议一议, 看一看, 做一做等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 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会选择正确的行动。然后,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 分享内心的感受, 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好习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生成。
(2) 注重团队辅导, 开设了“拓展训练课”。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沟通、合作、交流能力, 学校在鸡西市外展拓展基地、武警一中队、西郊生态园、动植物园等地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 利用基地资源, 开展全员拓展训练, 创设了“150”“无敌风火轮”“穿越死亡线”“空中运动会”等50 多个拓展项目。学年、班级、小组的竞赛活动, 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魅力、团队的力量, 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又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在体验中做出分析判断, 在实践中提升人生智慧。
(3) 强化“心育”合力作用, 开设了“教练技术课”。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心灵导师, 家校互动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通过每月一堂家长心理和家庭教育培训课, 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规律的认识, 指导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发挥家庭教育应用的作用。学校围绕鼓励欣赏策略、民主管理策略、情感沟通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八大主题”, 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全年十五期。采用开放式、对话式的培训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智慧。同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走近专家, 走近实践, 四年来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讲学13人次, 学校专兼职教师全员参加市级培训, 一半专兼职教师参加过省级或国家级培训, 具备市级以上心理辅导资格, 有两人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培训师资格。同时, 在相关部门组织下, 有6名教师先后在晨星中学、职教中心、兴凯中学、鸡西二中等多所学校送课;葛琼、刘鑫鑫两位教师在国家教科院心理健康科研年会所上展示课, 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李雪、付文霞老师多次在全市上示范课和展示课。在每年的全市心理健康课堂大赛中, 我校参赛的教师都能获得大赛一等奖。
三、多渠道开展“心育”活动, 及时排解学生心理困惑
一是个体咨询与辅导。学校按照省内一流标准建立心理咨询室, 经历了近8年的摸索与发展, 形成了科学、系统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创建了学校心理管理系统, 建立了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建立了学校心理网站, 通过网络心理普查、异常筛查预警、建立心理档案、网上心理咨询、心理训练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等训练) 、问卷调研、心理案例分析、群体比较描述、方差计算等方法, 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了支撑平台, 保障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迅速发展, 做到了专业引领、操作规范、诚信守密, 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的心灵家园。心理咨询室等功能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每学期心理咨询室接待个体学生心理辅导200人次。
二是团体咨询与辅导。让学生在团体的情境中学习探索自我, 学会人际互动, 了解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每年“心育中心”都设计了学会适应、学会交往、释放压力、高效学习、心灵成长、规划与未来、高考考前心理调适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在团体训练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是预防与普及。预防和普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除运用心理课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进行预防和普及外, 我校还通过新生心理普查, 心理健康宣传栏,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学生心灵成长俱乐部等形式积极开展预防和普及工作。
四是教育研究。我校承担的“十一五”国家课题子课题《体验式心育活动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学校老师的《构建心育活动课程体系, 开创特色化育人工作新模式》《不让学生在否定中成长》《做情绪的主人》等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一等奖。
四、强化管理, 加大保障投入
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保障“心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三年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守则、课程计划、工作方案, 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和落实。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 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设立了“心育”工作室, 配备了两名专职教师和20 名兼职教师, 以满足全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教师培训上每年足额报销心理教师外出学习费用, 近三年达15万之多, 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学校投入30万元改扩建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心育”活动中心, 投入了15万元改扩建了心理咨询室、心灵宣泄室、沙盘游艺室、心灵阅读室。购进了国内最为先进的音乐放松系统, 为师生提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购置了宣泄器、减压投篮机、减压健身单车、标准的干湿沙盘系统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器材箱等先进的心理健康诊疗和辅导器材,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心育”成果显著, 影响不断扩大
特色校本课程 篇10
为提升办学内涵, 结合我校百年的教学传统, 我们以“让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习惯”为切入点, “以博览群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创新发明”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拓宽师生发展、学校发展之路。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洋溢浓浓爱意的心灵家园, 一个健康张扬的人性公园, 一个凸现人文精神的文化圣园。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推进校本课程研究, 彰显传统特色校园
我校紧紧围绕“落实大语文思想, 创建书香校园”的特色建设目标, 以“国家课程补充型”和“国家课程拓展型”为开发方向, 坚持在开发中使用, 在使用中积累丰厚的原则, 定期将这些“延伸”“拓展”材料整理成册, 积淀为校本教材。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卜算子·咏梅》时, 带领学生搜集开发了《词的认识》《毛泽东诗词选编》《咏梅诗词汇编》《毛泽东生平》等学习资料, 并以课程超市形式呈现给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四年级配合《卢沟桥的狮子》的教学开发了《卢沟桥史话》《古代雕刻艺术欣赏》《七·七事变》等相关阅读材料作为校本课程, 组织学生学习。六年级学习了《统计》后, 我们把课本中的“节约用水”, 设计成一节校本课程, 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我们国家的水资源情况, 收集家中浪费水的现象, 并将相关数据制成统计表, 通过实践调查、计算统计, 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中的知识, 而且也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课。另外, 我们的艺术组的校本课程《特色腰鼓》, 通过学生读本的自学及校本教师的系统的讲解指导, 全员参与, 不仅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体魄, 还形成了我校的阳光体育运动一道靓丽风景。我们的腰鼓队还多次参加乡镇和区级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 2010年4月, 还被邀参加唐山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展示, 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依托校本课程开发, 营造传统文化校园
为贯彻新课改思想和大语文教育思想, 创办书香校园,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融阅读、写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于一体的书苑,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读书办报、展示才华、修炼文化底蕴的广阔的实践平台。
我们还为学生准备了交流读写信息和尝试实践的阵地, 也就是我们的“童星书社”, 在每周的阅读课上, 我们把《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作为经典校本教材, 通过具体的指导阅读、摘抄经典段落、交流读书心得等, 使学生浸润于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我们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定期评选诵读星、写作星、办报星等, 激励学生的读写兴趣。
在校园文化环境上, 我们突出传统文化气息, 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建设包含《经典诗词长廊》的校园文化长廊, 在亭台的立柱, 我们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心灵鸡汤”———内容为诚信、感恩、礼仪、尊师、重教的名人名句。我们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充实经典文化图书, 我们利用网络建设电子阅览室和中华传统美德视频专栏。
我们通过校园广播设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清晨经典诵读。“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自我诵读十分钟, 直至背诵。学生在书海漫步, 浸润在书香之中。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最是书香能致远, 浓郁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在品味书香的意蕴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读经典的书, 做正直的人”, 德育墙壁文化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粹, 《三字经》《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中华传统美德, 让学生在行走之间, 尽情享受中华美德的浸润。
三、以读书评价为主线, 建设书香四溢校园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 读书带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让每个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早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努力方向。在开展“书香校园”建设中, 我校“着眼人的发展, 注重人文关怀”。校园显性氛围的营造, 把读书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等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 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我校以创书香班级活动为突破口, 扎扎实实推进书香校园的创建。
1. 书香班级。
学校通过读书活动优中选优, 树立起读书活动先进班级, 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及竞争精神, 推动全校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2. 书香家庭。
学校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 向全体家长发出倡议, 号召全体家长积极投身到“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中。读书的内容可以是诗歌、名言警句, 可以是经典段落、精美散文等等。目的就是:不仅要自己读书, 而且要让学生的父母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一起学习, 共同成长。并以此为载体, 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积极的贡献。
3. 建立好书交换站。
学生与学生之间, 班级与班级之间可建立“好书交换站”, 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
4. 读书明星。
通过读书节的系列活动、班内开展的读书争星活动以及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平时学生阅读、写作表现, 每学期由班主任推荐及学校评比出一定数量的读书明星, 通过他们的带动, 一个个丰满的、具有多彩个性、生机勃勃的生命正在我们校园里快乐地生长。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不断增强。
5. 建立读书成长册。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 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 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 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在以创建“书香校园”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 师生读书多了, 知识也就丰富了, 底蕴愈发显得足了, 这使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了前提和基础;同样, 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也能够更好地保持师生的读书兴趣, 发展读书的能力, 从而有效地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篇11
结合实际开设特色课程
“经典诵读”和“乒乓球”课为必修校本课程 学校近年来一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典诵读”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必修校本课程之一。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也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体育项目。开设乒乓球校本课,既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体现,也是落实“终身体育”文化内涵的展现。为此,学校也将“乒乓球”定为必修校本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系列课程为选修校本课程 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校紧扣“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发了《经典诵读》《中华饮食文化》《民族服饰》《走近对联》《走进歇后语》《乒乓球》《民族舞蹈》《民间游戏》《剪纸》等系列选修校本课程。
建设富有人文底蕴的特色校园
制作文化走廊,增强育人效应 学校走廊的各个楼梯、楼道内都悬挂着由教师书写的出自历代古诗文以及《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分为四个主题:一楼“礼”字篇,二楼“信”字篇,三楼“孝”字篇,四楼“仁”字篇。走进教学楼就使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经典文化气息。
开设校园广播,创设育人氛围 学校在课间操时间播诵《弟子规》,让学生听着琅琅上口的经典名句,随着明快的节奏有序地走上操场集合整队;中午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播诵饮食文化、对联知识、歇后语故事等,使整个校园都显得非常和谐。
添置活动器材,创造育人环境 为了有效落实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多副乒乓球台案及球拍、棋类、篮球、羽毛球拍等活动器材,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
重视课程管理的基本环节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教导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班级参加选修课人数的统计工作;教研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和备课,并承担课题研究。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外派教师参加国学教育和艺术类教学的培训;二是网络研修让教师掌握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让教师在不断学习中获取专业知识,使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
撰写校本课程资源册 课题实施初期,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整理资源册,并多次组织教师讨论修订后,印刷发放到指导教师手中,为顺利实施课程奠定了基础。
确保时间、场地、教师三落实 学校各班每周开设校本课两节,一节为必修课,一节为选修课程。具体安排是:经典古诗文诵读每周一节,每天下午大课间诵读15分钟,由语文教师任指导教师,以达到使学生“读经典修道德、诵美文做君子”的目的。乒乓球课程每周一节,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三节活动,四年级至六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三节活动,由体育教师和数学教师任指导教师。选修课程一至三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三节活动,四年级至六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三节活动,学校安排特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同时对各班、各活动组的活动场地做了明确规定,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序实施。
重视评价 第一,教师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学校每月对教师评价一次。评价项目主要为教学计划、实施校本教学活动的过程、校本课授课记录、师生参加竞赛活动的情况等。学校根据教师工作量化指标算出积分,纳入教师月评价中。第二,学生评价。指导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以激励性评价方式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根据学生每周的参与程度、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给予相应的评价,并评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成效凸显
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自从开展“校本课程样板校” 建设以来,学校的校风、班风都发生了新变化。学生的爱好广泛了,课间活动丰富了,校园内、楼道内相互谦让的场面多了。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研究能力,丰富了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在全国第三届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中,学校教师9人次获奖,同时,学校喜获优秀组织奖。在2014年的第四届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中,学校又有14名教师获奖,学校再次获优秀组织奖。
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拓宽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艺术展示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表现优秀的学生。
特色校本课程 篇12
2011年,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正式成立,开学起初,我校就秉承了创办特色化学校的理念,排球正式成为了我校的“一校一品”特色项目。排球文化节、排球操、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无不体现出我校创办排球特色的决心。同时,我校把排球引入课堂,保证学生每周一次的排球学习。通过这些,形成了全园区独有的排球特色文化氛围。因此特色形成的背景终究归结为一点——融排球于课程,兴特色为文化。
2 特色发展取得的成绩
2 . 1 排球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每年举办一次排球文化节,利用课外体育课时间,在全校开展以年级组为组织单位的全体学生参加的趣味排球活动、排球联赛、个人排球表演赛等,五花八门,既有个人项目,比如,拍球比赛、自垫球小比拼、发球比赛等,也有集体项目,比如,抱球接力比赛、夹球接力比赛等。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形式多样,场面热烈,运动员们争先恐后,激励竞争,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通过排球文化节,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2.2 校队的成立
文萃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活力排球”队的成立为我们学校再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在,校队的学生虽然是以三、四年级的低龄学生为主,但教师活动组织严密,讲求效率,学生配合,因此,他们基本都能达到自垫球60个以上,对墙垫球20次以上,双人对垫球10次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发球能够过网,能够较熟练的进行小型比赛。每次看到小队员们认真地进行着自垫球、对墙垫球等练习,让人感到很欣慰,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们未来驰骋排球赛场的身影,对于他们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相信他们在今后的排球比赛中会充分证明自己。
2.3 校本教材的编写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体育组全体教师,通过搜集并整理资料,不断汲取先进教学经验,并通过实践,编写了《活力排球》这一校本教材,把排球的基本技能通过手绘画的形式纳入校本教材,并附有排坛健将、女排精神等普及知识,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实现了我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的新突破,教师以教材为参考,创新备课,认真上课,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排球技术的同时,感受到了排球运动中富含的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排球文化在我校的浓郁气息。
2.4 排球的普及
我校在各年级均开设校本排球课,每周1节,形成我校特有的排球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各年级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和课程目标。一年级原地拍球,击地滚球,熟悉球性;二年级自抛自垫;三、四年级对墙垫球、双人对垫、侧面下手发球以及综合性技术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简单的战术配合。体育教师在排球教学中开展以游戏为主的排球教学活动,学习排球知识与技能,不断激发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球性良好,动作协调,大多数学生能自抛自垫几十个。高年级学生脚步移动灵活,姿势准确,有的连续垫球上百个、发球连续过网。学生们娴熟的排球技巧、良好的排球意识,令人感到欣慰。排球的普及形成了人人喜欢排球,人人玩排球的可喜局面。
2.5 排球操的创编
2013年4月的区级运动会特色展示上,在董鹏老师的精心编排以及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套“活力排球操”终于闪亮登场。场上每个学生的完美表现无不表现出文萃娃特有的精神面貌,动作整齐划一、干脆有力,展示效果震撼,得到了在场领导及老师的大力好评。
2 . 6 教科研的累累硕果
由窦淑慧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小学“低龄”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于2014年顺利结题,成果汇报精彩,文章对于低龄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深入,给我们后面的排球特色研究起到了标志杆的作用。于国涛老师的文章《“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排球教学中的研究与培养》《浅谈小学排球文化的特色建设》《浅析影响排球专项运动员扣球效果的因素》等多篇论文均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这些无不体现出我校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与理论基础。
2.7 丰硕的成绩
在2014年暑假举行的苏州工业园区女子排球赛中,“活力排球”社团的文萃娃们在年龄极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不畏强敌,奋力反击,一举夺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同年,文萃娃又代表苏州工业园区参加了苏州市的排球比赛,男排、女排均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3 特色建设的新举措
虽然有成绩,有收获,但是排球特色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孜孜不倦的积淀,并着眼于学校的长远规划,要适应学校、适应园区的总体建设的大趋势。需要全校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臻于完善。因此,将学校排球特色建设的推进措施如下。
3 . 1 进一步完善《活力排球》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体现一个学校特色的有力依据,但要真正打造成一本教师用着方便、学生看着易懂、参考性强的教材,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并经过有力论证。因此,本学期,体育组会针对教材的完善多进行探讨与教研,从而尽快将《活力排球》校本教材的定稿敲定,为我校的排球教学打好理论基础。
3 . 2 造就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经过苏州园区教职工比赛,我们深知与其他学校实力的差距,如果想做特色学校,如果没有一支技术一流的教师队伍,那这个特色学校是名副不实的。因此,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特长教师,因为教师自身的素质、专长、个性以及魅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排球文化的发展。我们在师资培训上要坚持校本发展之路,本学期在工会的组织下,利用周五教职工活动时间组织教师练习排球基本功和进行小型比赛,培养一批具有敬业精神和排球基本技能技巧的教师,希望能在今后的园区教职工排球赛中有优异的表现,并最终带动全校群体性排球活动的有效开展。
3 . 3 训练一支技术全面、作风过硬的运动员队伍
特色的形成,仅靠教师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班主任利用课外活动或大课间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发告家长书,向家长宣传学校特色体育文化的意义与排球运动的锻炼价值,鼓励家长给孩子购买排球,并且促进家长也能积极参与,与孩子一起玩排球。学校利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模式,在普及的基础上,再次精选出好的苗子加入活力排球队,这样既保证了老队员能够正常比赛,也解决了新老交替的难题。同时可以积极推荐学校男女排球队涌现出的好苗子进园区队伍,争取能够代表园区在大市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 . 4 加大投入力度, 为学校特色奠定物质基础
我校为保证学校特色活动开展,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一面具有学校特色的排球墙,并新购置大批排球相关器材,加强排球基础设施建设,有力的保障特色工作的顺利开展,希望学校领导继续支持我校排球事业的发展。
3 . 5 排球特色与校园文化结合
校园排球特色文化建设很容易局限于经验操作层面,这样对学校整体发展都有着极大阻碍。为此,我们将积极探索特色科研之路,排球特色必须从纯技术操作层面发展成学校文化,充分结合本校的6个“积极心理品质”,创新出适合我校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活动,最终作为一种精神传承发扬。为此,我们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排球文化系列活动(包括排球趣味比赛、排球知识竞赛、排球视频展播、排球小报制作、排球摄影绘画等)。通过这些宣传学校排球文化,激发师生的排球热情,最终排球特色文化就进入人的精神领域。
3.6 排球联赛的开展
随着学生排球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将在高年级中举办一年一次的排球联赛,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排球队进行比赛,不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练习排球的热情,更能够促进学校整体排球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意识的养成,从而为选出更加优秀的队员打好坚实的基础。
3 . 7 加强与校外的联谊
虽然我校校队队员年龄较小,大赛经验缺乏,为了保证我校排球队水平的快速提升,我们要加强与外校的联谊,通过友谊赛的形式来锻炼队伍,让队员能够体验真正的比赛氛围,并通过交流比赛获得有用的实战经验,为今后的比赛取得好成绩做铺垫。
3 . 8 利用网站、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资源宣传排球文化
充分利用学校丰厚的信息资源,创建学校排球特色网站,将与我校排球相关的信息放挂网上,从而起到宣传学校的作用。利用校园广播与当前的排坛形势或学校正在开展的排球活动相配合,进行排球资讯播报。定期进行黑板报排球主题宣传,主要以一些排球基础知识的介绍及体育专题的讨论为主,在橱窗中不定期的展览学校排球运动掠影及学生的排球成绩等,制造良好的校园排球文化氛围。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