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2024-10-27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精选6篇)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篇1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

鲁教基字【2002】23号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课程目标 1.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2.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结构

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5.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3个领域:

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齐鲁文化的内容。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6.学校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扩大到艺术探究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等。7.在每个学习领域内,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集中研究一个专题。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

三、课程开发

8.根据课程结构的要求,符合课程开发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省教育厅提出开发课程的立项申请,经审议批准后,按立项申请的内容开发课程。课程内容应体现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提出教学实施要求和评价建议。评价标准和实施要求与义务教育相适应,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9.省教育厅及时组织专家对课程开发的立项申请进行审议。经审议批准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按规定进行课程开发,并编写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应力求消除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引导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0.课程开发单位和个人编写的学习指导书,要报省教育厅审查。审查通过的,编入《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各地和学校选用。

11.已经列入《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但不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课程,应逐步退出。

四、课程选用

12.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鲁教基字〔2002〕19号)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时应占九年课时总数的16.8%(每学年按35周上课时间计算,总课时约1620节)。除信息技术按国家要求开课外,其它课程的课时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

13.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可以从省教育厅公布的课程中选择部分课程,同时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部分课程。

学校选择的课程应覆盖民族文化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和社会探究领域3个领域。14.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学校的课程选择予以指导,但不得强行要求学校必须选择哪些课程。

五、课程实施

15.建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管理机制。学校要建立学分制度,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部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可以采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方式由学校确定。

16.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17.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18.重视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整合。学校要发挥信息技术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开设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并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9.加强师资的培养与培训。要通过新课程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认识,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新课程的教育实践。要重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研究,经常交流经验,用集体智慧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研讨和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把教师开发开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在晋级评优中与开设国家课程同等对待。

20.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开发开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机构要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班级和课堂,与教师一起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和指导。

六、课程管理

21.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统筹管理,负责课程规划开发的组织工作。

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办法,指导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22.中小学校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协调各类课程的关系,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方案,并于新学期开始前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学校要将课程设置计划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

七、课程评价

2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督导和评估,完善课程的检查、指导、反馈、改进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课程功能的转变,督促学校切实开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情况,要作为学生毕业和参加中考的前提条件。中考命题要有机融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24.学校对教师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态度,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要防止过于注重结果,特别是获奖、成果发表等显性效果的倾向。

25.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防止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的倾向,一般不用考试的方法。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篇2

1992年和2000年教育部分别颁布实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规定:“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色, 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 其比例可占教学内容的20%。”全国一些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地编写了专门的乡土音乐教材, 山东、四川、云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也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 在每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之后附加一个单元的乡土音乐教材。由此, 乡土音乐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

当前,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 大多数院校忽视民族音乐课程, 这类课只占总课时量的3%或专业课的5.3% (张天彤调查) , 就更谈不上地方音乐课程建设了。面对国内外乡土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大好局面, 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理当发挥“音乐教育母机”的作用, 紧密联系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现状, 努力挖掘当地音乐文化资源, 加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地方音乐课程建设, 编写出具有乡土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 培养出大量能胜任乡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的音乐教师, 更好地将乡土音乐带入中小学音乐课堂, 使高师和中小学一道成为继承与传播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渠道。

1999年11月第一版山东省乡土音乐教材的出版, 乡土音乐开始进入山东中小学音乐课堂, 出现了一些成功的范例, 如山东烟台招远一中的李秀丽老师执教的《唱大戏》获第四届全国音乐优质课一等奖的第一名。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老师由于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欢乡土教材, 他们不能很好的利用乡土教材, 甚至置之不理, 使已编写好的乡土教材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也就不能使乡土音乐教材落到实处。归根结底, 培养师资的摇篮—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从未开设地方音乐课程, 以至于使当今音乐老师在大学就读期间从未接触到乡土音乐教材的内容, 也就谈不上很好的传递乡土音乐了。因此, 加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地方音乐课程建设, 是加大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的重要举措, 是民族音乐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是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要求, 是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并使乡土音乐顺利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基本保证。

基于此, 本文以山东为例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适合于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地方音乐课程。它不仅能弥补国家课程《民族民间音乐课》的缺憾, 又能突出山东地方特色, 加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联系, 还能将乡土音乐真正扎根于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心田, 将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扬光大民族精神落到实处。伴随地方音乐课程的实施与深入, 为促进山东乃至全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等院校“地方音乐课程”教材的构建与具体内容

地方音乐教材是地方音乐课程最重要的资源, 是实施地方音乐课程的主要依据。因此, 要构建合理的地方音乐课程内容,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编写出适合中小学乡土音乐教学现状以及体现本土特色的高等院校“地方音乐课程”教材。编选地方音乐教材时要突出本土性、民族性、典型性、地域性等特点, 力求使教材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针对性, 增强地方音乐课程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要采用多种方法如文献分析、实地考察、观察记录、专家访谈、民间采风、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等方式, 使教材力求在理论阐述的同时, 配用大量的谱例和音像资料, 使读者通过精听、精唱, 不断提高听、说、演、唱地方音乐的能力。下面以山东为例阐述地方音乐教材的具体内容。

《山东地方音乐》

绪论山东是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大省, 深厚的文化根基、开放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劳动生活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民风民俗、方言差异, 在齐鲁大地上孕育滋生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传统音乐文化。此教材主要介绍山东传统音乐的人文背景、历史发展、构成以及不同音乐类别、品种的流布等。

第一章山东民族民间音乐

一、山东民间音乐及其特征

本部分主要综述山东民间音乐的地方性色彩, 即其个性之所在。包括其体裁特征、旋法特征、音阶与调式特征及润腔特点等。从山东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背景、语言因素等方面探讨山东民间音乐地方色彩形成的原因。

二、各类民间音乐概述

1. 山东民间歌曲

(1) 概述:包括历史概况、题材、体裁、音乐形式、风格特点、代表人物等。

(2) 典型民歌介绍 (附乐谱) :包括体裁形式、题材内容、音乐特点、风格特点、演唱提示。重点介绍小调、劳动号子、山歌。例如,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山东长山民歌《茉莉花》;夏津民歌《绣花曲》;德州民歌《王大娘喂鸡》;蓬莱民歌《小货郎》;齐河民歌《唱大戏》;成武民歌《包楞调》, 菏泽民歌《对花》;青岛民歌《下关东》。

2. 山东民间歌舞

(1) 概述:包括历史渊源、民间歌舞的种类、地理流布、风格特点等。

(2) 典型民间歌舞介绍:享誉全国的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分别从文化形态、动律特点、舞台风格、典型舞姿、流传地区等方面加以介绍。《莱阳秧歌》。

3. 山东曲艺音乐

(1) 概述:包括历史发展、现存状况、体裁形式及其地理流布、音乐风格等。

(2) 典型地方曲艺介绍:包括唱类曲种和说类曲种。唱类曲种有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渔鼓、山东落子、山东清音、山东柳琴、俚曲等。说类曲种有:山东评词、山东快书、数来宝及方言相声等。例如, 山东琴书《打黄狼》;山东大鼓《昭君出塞》;胶东大鼓《狸猫教虎》;山东渔姑《双拜年》;山东落子《猪八戒拱地》;山东清音《买嫁妆》等。

4. 山东地方戏曲

(1) 概述:包括历史发展、现存状况、影响因素、戏曲剧种及其地理流布、音乐风格等。

(2) 典型地方戏曲介绍:分弦索系统、梆子系统、肘鼓子系统、说唱和民间歌舞五大系统。分别选取代表性的剧种如柳子戏、山东梆子、吕剧、五音戏、柳琴戏、茂腔、柳腔等加以介绍。包括表演、唱腔、伴奏乐队与音乐、内容表现、艺术风格、地区差异等方面。典型作品介绍:《有福之人天作美》—柳琴戏《匡衡进京》;柳子戏《玩会跳船》;吕剧《李二嫂改嫁》、《小姑贤》;茂腔《秦香莲》、《罗衫记》等。

5. 山东民间器乐

(1) 概述:包括历史发展、现存状况、体裁形式及其地理流布、音乐风格等。

(2) 典型民间器乐介绍:分七部分介绍“山东筝乐”、“古琴与琵琶音乐”、“拉弦与其它弹拨类独奏音乐”、“山东鼓吹乐”、“锣鼓乐”、“弦索与丝竹乐”和“宗教与祭祀音乐”。包括历史概况、重要演奏家和作品、风格特征以及现存状况等。例如, 山东筝乐《鹦转黄鹂》;博山锣鼓《喜鹊串梅》;山东鼓吹乐 (咔乐) 《锯大缸》;柳琴独奏《春到沂河》;板胡独奏《山东小曲》;笛子独奏《沂河欢歌》;民间乐曲《一枝花》唢呐演奏和二胡演奏两个不同版本;山东烟台三弦曲《老靠山调》;山东滕州民间乐曲《百鸟朝凤》软弓京胡独奏和唢呐独奏两个不同版本等。

第二章山东仪式音乐

一、道教仪式音乐

1.道乐在山东流布概况

2.道乐及其类型

3.道乐结构形式

4.谱本、谱式与调

二、佛教仪式音乐

1.佛教音乐在山东的流传

2.佛事与音乐

三、曲阜祭孔音乐

1. 祭孔乐舞的历史概况

2. 祭孔乐舞的表演形式与乐队配置

3. 祭孔乐舞的演变及其特点

四、民间婚丧仪式音乐

1. 流布与传承现状

2. 个案调查与研究

第三章山东文人音乐

一、诸城古琴音乐及其特征

1.诸城古琴的源与流

2.琴谱

3. 诸城古琴艺术特点

4. 琴曲选介

二、蒲松龄俚曲及其特征

1.产生背景及作者介绍

2.思想内容及艺术价值

3.俚曲的音乐形态特点

4.代表曲牌介绍

第四章山东宫廷音乐

一、宫廷音乐历史概况

山东地区历史悠久, 文化传统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鲁国曾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西汉初又有刘肥、吕台, 在此封候建国, 即齐国和吕国。在这些诸候国旧址发掘出的大量音乐文物, 为我们研究山东地区的宫廷音乐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本章将对战国时期的齐国宫廷音乐和以洛庄汉墓乐器为实例的西汉初年的宫廷音乐进行探讨。

二、战国时期齐国宫廷音乐窥斑

1.有关齐国音乐文化的文献记载

2.考古发现的齐国音乐文物

三、汉代宫廷音乐探析—以济南洛庄汉墓出土乐器为研究依据

1.关于洛庄汉墓的基本概况

2.洛庄汉墓出土乐器研究

3.汉初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宫廷雅乐的发展特点

三、结束语

本文以山东省乡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的现状以及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基点, 以构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具有乡土特色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地方课程建设方案《山东地方音乐》为重点, 坚持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应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方针, 促进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 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搞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多元文化的关系;面向本土、来自本土, 立足于山东, 充分体现具有乡土风味的地方课程特色, 编撰文字教材与声像相结合的水平较高、内容翔实、覆盖面广的乡土教材, 以满足音乐教师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迫切需求;最重要的是, 通过开设地方音乐课程来保证师范生懂得家乡音乐、传承家乡音乐, 并通过各地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来参加与重建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生态, 促进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明确意识到对传统文化生态的重建、挖掘、抢救和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贡山.关于编写《吉林地方音乐》教材的几点思考[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8, 5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篇3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6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55

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开发地方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从沧桑岁月、地理人文、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开发和实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作为校本教材。

一是为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农村学生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意识。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二是为了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展兴趣和特长,让个性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浓厚的“家园味”“家乡气”“家园情”,使教师树立起家园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地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从开发到利用,让师生参与进去,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兴趣、减负增效。

四是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小学生知悉家乡的过去,了解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助于小学生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感慨继承家乡的今人,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经济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1)沧桑岁月,介绍本地的发展及名称的来历,人口、古迹、古道、战事等内容。(2)地理人文,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胜景。(3)民俗文化,以地方传统节目,社会礼仪、饮食、民俗为主要内容。(4)文学艺术,介绍地方戏剧、木雕、剪纸、荷包、刺绣、歌谣、谚语。(5)历史名人,介绍当地有史以来,在军事、政治、文学、学术方面有贡献的仁人志士。

三、要明确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必须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

校本培训是在校本课程小组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开发人员确定后,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分工负责采集编撰。在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本校所有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高本校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编撰、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能力为目的。

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便捷的方法。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规划可保持校本培训工作有效延续,并结出丰硕成果。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自身底气,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不断吸收营养,催生自己,是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必备因素;搜集整理,实践检验,完善修定是校本课程的必然过程。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比翼齐飞的格局。

四、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方法

1.文献法。利用多种媒体检索、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摘编“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并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形成对“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内容、形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正确认识,让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成为全校教师理论学习和理论提高的过程。

2.调查法。通过走村串户,探源头访名山,寻老人问事迹,进镇府查资料,梳理出相关资料,为制定各自的目标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修正开发方案,力求形成简捷、有效的课程结构体系。

3.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目前农村学校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其内涵,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验证推广方面,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同时予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使“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得到科学总结和初步展示。

5.个案叙事研究法。试图透过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分析,反思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理性认识,为开发和实施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推动校本课程深入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课和评价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可以采取分散设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分散设课,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排课;集中设课,可以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所有班级全部开设校本课程。相比较而言,集中设课比较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估。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第一,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对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进行评价,对开发的精品课程要进行奖励,同时要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第二,对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可以分别进行,同时对典型经验做法要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可以进行展览。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校本课程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又要将校本课程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定的一部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结语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篇4

2009-2010学 武安市贺进镇贺进小学

文章关键词索引:学校国家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内容摘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

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

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成果展示);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安全法制、课信息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

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

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

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

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

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活动课(乐器学习,除了学生外,全体教师也参加学习,学习自己爱好的乐器;有横笛、唢呐、竖笛、葫芦丝、口琴、电子琴等。)程安排为,每周二、周五下午。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我校地方课程课时安排为,每周一二年级2课时,三四年级

3课时,五六年级4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2%。设置普通话、实践与创新、道德与法制等,使用相应的教材。

8、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1)学校篇:通过开设学校篇课程,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过程,增加学生知校、爱校、兴校的责任心。

(2)革命英烈篇:了解家乡涌现出了革命英雄前辈,明白现在美好时光来之不易,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3)家乡篇: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了解一些家乡生产生活结构。

(4)京娘湖传说故事:京娘湖是河北省著名旅游景区,离我们贺进镇不到30公里,也是我们区域值得自豪的,因此开设此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

(5)低年级识字:加增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学习生字的方法。

(6)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7)舞蹈、乐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舞蹈素质的早期开发,掌握了吹奏一种乐器的技能,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8)普通话与贺进方言:目的是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说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篇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

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目录

《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 《美术表现》课程教学指导纲要〃〃〃〃〃〃〃〃〃〃〃〃〃〃〃〃〃〃〃〃〃〃〃〃〃〃4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9 《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2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6 《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9 《美术概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2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5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8 《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3 《中国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7 《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41 《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绘画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学习美术各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才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与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基本工作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

(二)课程目标

1.学习绘画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造型的基本方法与技能。2.拓展艺术思维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

3.了解绘画的不同风格与表现形式,能运用所掌握的造型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4.掌握绘画基础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绘画课程设计的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知识、技能、创造、艺术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注重绘画实践、造型基本理论和艺术审美相结合。注意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融会和渗透。

(3)结合中小学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关注国内外当代绘画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4)选用教学示范作品注重多样性与经典性相结合。精选艺术品质高、具有基础训练价值的中外名家作品作为课程教学范例。

2.课程基本内容(1)素描 ·素描基础知识 ·素描写生训练 ·速写(2)色彩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写生 ·色彩与表现 ·色彩艺术的形式语言(3)创作思维训练 ·构图与表现 ·写生与创作 ·情感与表现 ·材料与表现 ·插图创作

(二)课程教学

1.强调艺术感觉为先导的原则,绘画基础知识学习与艺术感知能力训练相结合。2.重点培养绘画基本造型能力,基础技能教学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3.素描、色彩、创作思维训练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既是递进的,也是交叉的,要注意各学习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循序渐进,螺旋式推进。

4.在培养学生绘画造型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绘画技能课教学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5.课程作业以短期作业为主,长期作业为辅。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材料与风格,探索新的表现方法。

6.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及时总结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教、学互动。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8学分。建议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期开设本课程。每学期完成2-3学分,全部学程为3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及教学水平,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情况,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教室和相关教学设备。(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1)绘画表现能力。包括造型技能、绘画表现力、绘画创造力。

(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作品分析表述能力、学习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等。(3)团队协作能力。包括尊重他人成果,发挥个人特点,在教学讨论、观摩、展览等环节中,展现团队合作的态度与能力。

2.采取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为辅的评价方法。

3.课程学习成绩由绘画表现能力(70%)、语言表达能力(20%)、团队协作能力(10%)三部分构成。学期课程结束时评出阶段成绩,课程总成绩为三个学期阶段成绩相加之和。成绩评定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也可采用百分制。3 《美术表现》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表现》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掌握几种美术表现的形式、技法,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美术表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2.拓展艺术思维与想象力,提高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

3.掌握美术表现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知识、技能、创造、艺术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艺术表现技能学习与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结合。

(3)各模块教学内容既要注重自身特点,又要注意与其他模块的联系、融会和渗透。

(4)选用教学示范作品应注重多样性与经典性相结合。精选艺术品质高、具有基础训练价值的中外名家作品作为课程教学范例。

2.课程基本内容

由中国画(含书法、篆刻)、油画、水彩、版画、雕塑五个模块组成,中国画(含书法、篆刻)为必修模块,学生可在油画、水彩、版画、雕塑四个模块中选择其中两个修习,完成课程学分。

(1)中国画(含书法、篆刻)·中国画基础知识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中国画的语言特点 ·中国画的风格样式(1-1)人物画

·工笔人物画 ·工笔画的工具材料 ·工笔画的表现方法 ·工笔重彩画 ·工笔淡彩画 ·白描 ·写意人物画 ·写意画的工具材料 ·写意画的艺术表现(1-2)山水画

·山水画的语言特点 ·山水画的艺术表现(1-3)花鸟画

·花鸟画的语言特点 ·花鸟画的艺术表现(1-4)书法

·书法基础知识

·书法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1-5)篆刻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工具材料

·篆刻的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2)油画 ·油画基础知识 ·油画的工具材料

·油画艺术语言与技法 ·油画静物、人像、风景写生 ·油画创作 ·风格与表现研究(3)水彩 ·水彩画基础知识 ·水彩画的工具材料

·水彩画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技法·水彩静物、人像、风景写生 ·风格与表现研究(4)版画 ·版画基础知识 ·版画的工具与材料

·版画的版种特点与表现技巧(4-1)木版画

·木版画的工具材料 ·木版画技法及表现方法(4-2)丝网版画

·丝网版画的工具材料 ·丝网版画技法及表现方法(4-3)铜版画

·铜版画的工具材料 ·铜版画技法及表现方法(4-4)石版画

·石版画的工具材料 ·石版画技法及表现方法 ·综合版画的特点与表现技巧 ·电脑技术与版画表现技巧(5)雕塑

·雕塑基础知识 ·雕塑的形式与表现语言

·圆雕 ·浮雕 ·抽象表现 ·具像写实 ·观念表现 ·材料表现

·雕塑头、胸像、人体写生 ·金属工艺 ·陶艺技法与表现 ·雕塑创作

(二)课程教学

1.教学内容分为美术表现基础知识、美术表现技能训练、美术表现与艺术思维训练三个方面,各教学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循序渐进。

2.在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外美术传统技法时,关注当代生活中的艺术现象与创作表达特点,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材料与风格,探索新的表现方法。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4.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美术技能课教学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5.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展览,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欣赏他人成果、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8学分。其中必修模块中国画(含书法、篆刻)80学时,4学分。另两个选修模块各40学时,2学分。建议在第四、第五、第六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3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情况,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教室和相关教学设备。(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1)艺术表现能力。包括造型技能、作品表现力、创造力。

(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作品分析表述能力、学习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等。(3)团队协作能力。包括在教学讨论、观摩、展览、演讲等环节中,尊重他人成果,具有团队合作的态度与能力。

2.采取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为辅的评价方法。

3.课程学习成绩由绘画表现能力(70%)、语言表达能力(20%)、团队协作能力(10%)三部分构成。学期课程结束时评出阶段成绩,课程总成绩为三个学期阶段成绩相加之和。成绩评定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也可采用百分制。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设计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意能力,提高设计表现力,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学相联系,对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平面、立体空间和动态图像等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学会计算机图像处理基本软件的应用,具有从事设计、教学的基础能力。

2.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设计造型能力和创造力,理解图形创意与形式语言的关系,拓展设计思维,具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复合的创意设计能力。

3.学会分析、应用设计的形式法则,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创意与表现的关系。具备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媒介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制作的能力。

4.掌握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的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选择设计基础作品的同时,重视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内容比例,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设计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

(2)吸纳中外设计文化的优秀成果,精选艺术品质高、具有基础训练价值的中外经典设计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关注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关注国内外设计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动向,注意引进设计学科的最新成果。

(3)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

(4)联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精选在美术教学和社会美术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

2.课程基本内容

9(1)平面设计基础

·平面设计的原理与构成法则 ·构成的基本元素 ·平面形态的遇合

·平面形态的空间与骨骼构成 ·色彩的要素与色立体表示法 ·色彩心理与色调处理 ·色彩对比与调和

·制作二维图像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2)立体空间设计基础

·立体空间设计的原理与构成法则 ·立体形态的切挖与重组 ·材料和空间的综合表现

·制作三维图像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3)动态图像设计基础

·动态媒体设计的原理与构成法则 ·动态元素与动力形态 ·动态构成形式与方法 ·三维动态构成

·制作动态图像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课程教学

1.将设计创新的理念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设计的理论、技能学习与审美鉴赏能力培养有机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集体讲授、个别辅导、设计考察、实践训练等多种授课形式。

3.注意处理设计创意与设计表现、文化观念与科技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手工制作表现等方面的关系。

4.课程作业由平面构成、立体空间构成、动态构成三部分组成,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材料,探索新的制作手法。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4学分。其中设计基础理论20学时,1学分;设计基础技能训练60学时,3学分。建议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2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设计实践经验,一般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教室和设计实践教学计算机设备,新版软件、简易绘图工具和立体作品制作设备等。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作品是否体现出创造力。

2.学生是否掌握基础表现方法与规范,在创意、形态、色彩、比例、材料、质感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要求。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要包括:创意快题作业与课堂主题作业的评价结合;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结合。

4.课程成绩评定:创意快题作业30%(间断性实施3-6次),课堂主题作业草图过程(方法)设计30%(含设计创意理念的陈述能力),课堂主题作业最终效果40%(含书面总结文字能力)。

5.教学建议:课程教学中组织学习成果汇报和相互观摩活动3次(包括作业讲评、展览观摩、作品鉴赏),并纳入平时考核内容。

《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设计与制作》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和应用为一体,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意能力,提高设计文化素质和设计应用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培养学习兴趣。2.掌握所选学习内容的基本知识、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设计课题。3.提高艺术审美、设计创意和制作表现的综合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4.掌握现代设计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课程设计及案例分析的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知识、技能、创造、艺术、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精选与学生学习进度相适应、艺术品质高、具有创意训练价值的优秀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并注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注重艺术设计技能训练与审美素质培养的结合。

(3)重视现代设计中对“中国元素”的创意表现,精选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

(4)联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美术教学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作品为教学范例。

2.课程基本内容

由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模型制作四个模块组成,学生可在每一模块中任选一个单元内容学习,完成该模块学分。

(1)设计与制作概述

·设计与制作的概念与观念 ·现代设计与制作发展概况 ·设计与制作的分类与特点 ·设计与制作的工具与材料 ·设计与制作的设备与软件(2)设计与制作模块

(2-1)视觉传达设计(可从字体与海报设计、标志与包装设计、机构形象设计等设计项目中任选一项)

·平面创意图形的应用 ·平面版面编排的规律与形式 ·印刷设计的特征与方法

·使用相关软件制作平面设计作品的基本操作方法 ·文本的设计与制作

(2-2)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可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服饰与时尚产品设计、室内空间设计、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展览展示设计等项目中任选一项)

·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创意设计的技能与方法 ·手绘设计效果图快速表现技法

·使用三维软件绘制电脑设计效果图的基本操作方法 ·使用相关软件绘制电脑施工图(三视图)的基本操作方法

(2-3)数字媒体艺术制作(可从二维动态网页制作和三维动态标志制作等项目中任选一项)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相机的图像信息采集 ·使用软件制作二维动态网页的基本操作方法 ·使用软件制作三维动态标志的基本操作方法 ·数字媒体艺术的编辑、剪辑、配音、合成

(2-4)模型制作(可从工业产品与建筑景观模型制作等项目中任选一项)

·模型制作概述

·看图、识图、制图的基本方法 ·APS模型材料加工成型的方法

·模型形态、色彩、材质、肌理的表面处理方法 ·模型的声光电和自动控制技术

(二)课程教学

1.注重因材施教。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题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分别采取分组或个体为单位的教学实施方案。

2.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与学生的表现水平相适应的课题。重视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注意设计表现方法训练与良好的设计工作规范的培养。

3.通过优秀设计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和审美能力。

4.结合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注意学习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手法与风格,提倡在设计作业中体现中国元素。

5.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使学生对设计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设计教学方法的体验相互交融,获得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经验与训练。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4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学习内容,成绩合格,可获7学分。其中视觉传达设计40学时,2学分;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40学时,2学分;数字媒体设计30学时,1-2学分;模型制作30学时,1-2学分。建议在第五、第六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2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设计实践经验,一般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教室、手工制作工作室和适应教学要求的计算机、新版软件及相关耗材。

(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14(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生建立设计工作室,为学生参与社会设计工作实践提供平台。

(三)课程评价

1.是否掌握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在创意、功能、形态、色彩、比例、材料、空间、质感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是否达到课程的要求。

2.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意设计、制作能力的体现。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平时创意快题作业与课堂主题作业评价的结合,注意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结合。

4.课程成绩评定:创意快题作业30%(间断性实施2-4次)、课堂主题作业过程(方法)设计30%(含口语陈述和书面总结文字能力)、课堂主题作业最终效果40%(含作业展示效果和布展能力)。

5.教学建议:组织学习成果汇报和相互观摩活动2-3次(包括市场考察、作业讲评、展览观摩、作品鉴赏),并纳入平时考核内容。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美术史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历代美术的重要作品、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突出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2.了解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美术发生、发展、演变的线索脉络和内在逻辑。

3.增强对中国历代美术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强调知识系统性、内容简明性与作品经典性的结合。立足于美术本体,以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为主线,系统而简明地展现中国美术发生、发展、演进的内在理路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2)在重点阐述绘画、雕塑的同时,兼顾工艺、城市与建筑、书法的表述。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共分八个模块:史前美术、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隋唐五代美术、宋辽金元美术、明清美术、近现代与当代美术。

(1)史前美术:美术的起源及早期形态、石器、彩陶、陶塑、玉雕、岩画、聚落与居址。

16(2)先秦美术:青铜艺术、帛画、玉石雕、漆木雕、工艺、文字、城市与建筑。(3)秦汉美术:陵墓与苑囿雕塑、帛画、宫殿壁画、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工艺、书法、城市与建筑。

(4)魏晋南北朝美术:画家及传世作品、墓室壁画、陵墓雕塑、石窟壁画与雕塑、砖石与漆木画像、画史与画论、书法、工艺、城市与建筑。

(5)隋唐五代美术:画家及传世作品、墓室壁画、陵墓雕塑、石窟壁画与雕塑、寺观壁画与雕塑、画像石、画史与画论、书法、工艺、城市与建筑。

(6)宋辽金元美术:画家及传世作品、壁画、版画、画史与画论、雕塑、书法、城市与建筑、工艺。

(7)明清美术:画家及传世作品、壁画、版画、年画、画史与画论、雕塑、书法、城市与建筑、工艺。

(8)近现代与当代美术(时间下限截止到1979年):中国画、西画、版画、连环画、漫画、年画、雕塑、美术思潮与美术论争、美术教育、书法、建筑、工艺。

(二)课程教学

1.以课堂讲授和图像演示为主,史论知识和创作实践、课堂教学与实习考察密切结合。

2. 既要重视美术形式风格的分析,也要增强对美术作品内涵和思想性的剖析,同时注意相关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阐述。

3.突出视觉艺术的特殊性和直观性,把口头讲述与图像展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图片演示、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强化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注重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和新方法的介绍,及时输送给学生最新信息,拓展学术视野。

5.布置相关参考书,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空间,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培养学生中国美术鉴赏的教学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任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一般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综合分析论述能力。

2.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实行百分制,建议知识性考核内容占70%,能力考核内容占30%。

3.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外国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通过了解、学习世界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美术成就,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本课程对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提高解读世界各国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外国美术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了解不同地域、国家主要历史阶段的经典美术作品、世界重要美术流派、主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对重要的美术大师、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提高对外国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美术史学习的兴趣。

4.掌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关外国美术鉴赏教学的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原则。

(2)关注西方美术杰出成就和基本历史脉络的同时,兼顾对非欧洲国家特别是东方美术的阐释。

(3)重点学习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的外国绘画、雕塑的同时,兼顾对建筑、工艺经典作品的了解。

(4)注重美术史基础的教学与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美术家、美术现象、美术流派、风格和作品的阐释,建构外国美术史的知识框架和作品鉴赏、分析能力。

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共分七个模块:原始与古代美术、古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美术、欧洲中世纪及拜占庭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7、18世纪欧洲美术、19世纪欧洲美术、现代美术。

(1)原始与古代美术:原始美术、古代两河地区美术、古代埃及美术、古代希腊美术、古代罗马美术。

(2)古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美术:伊朗美术、印度美术、日本美术、朝鲜美术、古代非洲美术、前哥伦比亚美术。

(3)欧洲中世纪及拜占庭美术:早期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5)

17、18世纪欧洲美术:

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17世纪荷兰美术、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17、18世纪法国美术。

(6)19世纪欧洲美术: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法国现实主义美术、法国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19世纪德国美术、19世纪英国美术、19世纪俄罗斯美术。

(7)现代美术: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艺术、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墨西哥壁画、苏联美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二)课程教学

1.力求内容丰富性、知识系统性与讲授经典性的结合,将宏观的历史线索描述与具体的作品鉴赏、分析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观摩结合起来。

2.在重点讲授美术的形式、风格、流派的同时,注意与美术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背景知识的联系,增强对美术现象发生、演变内涵的剖析。

3.突出视觉艺术学习的形象直观特点,把语言讲述与图像展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图片演示、多媒体视频播放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经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4.注重不同文化与地域之间美术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比较,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推荐阅读相关参考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外国美术鉴赏的教学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三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外国美术史研究的学术训练,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学习笔记等方式作为平时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作为期终考核。

2.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相结合。建议知识性常识占60%,分析问题能力占40%。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课堂主题研讨和课堂提问方式考核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美术概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等课程密切结合,重点讲授美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情境和所针对的美术问题与对象,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重点提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主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中外美学、美术理论中各种关于美术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并能从历史语境、文化背景、美术发展的特定阶段,考察其历史地位和局限,了解与客观美术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它们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2.具备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思考美术理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西美术理论的比较,以及对不同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拓展跨文化视野,认识多元文化并存的意义,培养热爱中国美术和文化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从有机联系的角度,全面地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从中外美学史、美术理论史中精选经典的知识内容,采用在学术界影响大、传播广、引用多并具权威性的理论和观点,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

(2)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选择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有密切关联的理论和思想,使课程内容具有当代意义。

2.课程基本内容(1)本质论 ·美术的概念及演变

·几种关于美术本质的理论 ·美术的社会本质(2)门类论

·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门类的划分 ·美术的主要门类

·各美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3)发展论 ·美术的发生 ·美术的发展

·美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4)创作论

·创作主体——美术家 ·美术创作活动

·美术的创作方法、流派与思潮(5)作品论

·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美术作品的美术美(6)接受论

·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美术传播与接受的社会环节 ·美术的审美教育

(二)课程教学

1.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讲授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阐释美术理论中的主要观点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持有的立场,理解其基本内涵、产生的历史背景。

2.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的美术创作现象认识相结合,在美术现象的丰富多样经验中,认识不同美术理论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在历史与实践中形成的不同价值、功能和特征。

3.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力求准确而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

4.运用课堂讨论、论文写作、个案分析、课外读物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注意联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四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美术理论研究的学术训练,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美术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课堂提问,重点考察学生对不同理论的基本内容、视角特点以及方法差异的理解与掌握。

2.理论思维能力和方法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美术理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论文写作,检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的水平。

4.平时考核可采用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学期、学年考查、考试,可采用论文写作的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5.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鉴赏与批评》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课程紧密衔接,重点学习从美学、社会、文化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比较、鉴赏与批评的方法, 提高对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把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批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了解不同美术批评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和在当代批评实践中的对话与交融,提高多维度、多层面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对当代艺术新现象的判断能力。

2.熟悉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品鉴方法,学习习近平现代以来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思想成果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方面所建构的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中的方法论意识。

3.具有独立进行美术作品鉴赏与批评的短文写作、演讲等实践能力。4.掌握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步骤和方法,培养策划校园美术活动和参与社会美术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精选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内容,采用学术界影响大、传播广、引用多,并具权威性的理论和观点,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

(2)侧重选择关于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规律、方法的学习内容,以及与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批评、教育实践关系密切的材料、案例,建构关于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框架。

2.课程基本内容(1)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特点

·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传播 ·作品〃作者〃观者 ·风格〃流派〃思潮 ·鉴赏与批评

(2)中西美术传统与跨文化交流 ·中西美术文化传统的异与同 ·跨文化交流中的互识与误读(3)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书画批评传统及经典案例 ·表现—形式论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社会论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图像观的理论与方法

(4)学校艺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与批评 ·鉴赏教学与课程内容开发 ·美术作品分析与批评写作 ·校园美术活动策划与运作

(二)课程教学

1.理论知识学习与鉴赏“眼力”培养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理论学习与对作品的视觉体验密切结合,使作品分析与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及相关视觉文本的了解密切结合。注意对美术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风格判断的理性分析能力,与视觉经验敏感性、艺术语言感悟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感知能力的均衡发展。

2.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互动。将不同鉴赏与批评理论、方法的学习,同经典的鉴赏与批评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理论、视角与方法的不同价值、功能和特征,建立鉴赏与批评的方法意识。

3.培养跨文化的眼界。通过对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背后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美术文化的感情和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身份自觉,培养主动了解世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的意识。

4.侧重当代性、实践性。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创作现状的调查、当代美术热点问题的讨论、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美术活动组织策划,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五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人文眼界和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训练,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不同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视角特点与方法差异的理解与掌握。

2.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评价:主要通过鉴赏、批评短文写作、课堂讨论、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和举办小型美术鉴赏演讲会等形式,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写作与教学的能力。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平时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查与期终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法。27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讲授美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美术教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为形成和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认识美术教学的基本涵义和特点,形成对本课程的认知框架。2.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形成初步的课程编制能力。

3.学习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4.基于对课程的认识,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终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依据课程性质和目标,适应学生的职业和学术发展需求,体现基础性、思想性、时代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体验带动理论学习,以问题引发思考。(3)将案例与原理相结合,以案例印证原理,以原理解释案例,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展开课程内容。

(4)在保留本课程中国传统与特色的同时,引入现代先进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现课程的最新发展。

2.课程基本内容

(1)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含义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特征

(2)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美术能力发展规律 ·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征 ·中小学生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3)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 ·价值与目标的关系 ·美术教学目标的分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目标(4)中小学的美术课程 ·美术知识与美术课程 ·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教科书

(5)中小学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学习行为的发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编写 ·美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模式的建构(6)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评价 ·评价的概念与观念 ·美术教学评价的意义 ·美术教学评价的策略 ·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7)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概念 ·美术课程资源的分类 ·美术课程的人力资源 ·美术课程的设备与材料资源 ·美术课程的地方资源 ·美术课程的电子与网络资源(8)课外校外美术教学 ·课外校外美术教学的意义 ·课外校外美术教学的特点 ·课外校外美术教育的类别与方法 ·美术兴趣班(小组)的美术教学 ·博物馆(美术馆)美术教学 ·社区中的美术教学

(9)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资质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人格特征与魅力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和能力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美术教育论文、教育叙事和调查报告的写作

(二)课程教学

1.以体验活动增强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建议通过回忆、交流和虚拟教学活动等方式,唤起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经验,体验美术教学过程,反思以往在认识、方法上的不足。

2.增强互动性,将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内在行为。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氛围,增加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知识交流,调动学生自主认知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3.将对基本规律和方法的认知、运用与创新结合起来。熟悉职业规范,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发现、思考和判断。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阅读法、合作学习指导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

5.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拓展未来的职业和学术发展空间;掌握基本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资质和能力。采用微格教学法,形成诊断和反思能力,提高处理教学细节的能力。

6.将课堂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进入学校观摩、听课、调研,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获取更多的经验。聘请有经验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或举办讲座、座谈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交互性,创设能够展示各种关系的虚拟环境,扩大学生的眼界和认识空间。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得3个学分。建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本课程,与教育见习同步,在教育实习之前开设,全部学程用1个学期或1个学年。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也可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美术教研员和中小学美术教师辅助教学。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3)配备微格教室。

(三)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课程目标是本课程评价的依据。应将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课业成绩与课程目标相对照,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的判断和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课程完成后的考查或考试,同时关注平时的作业、练习和实践表现。

(3)一般标准和创造性表现相结合。关注学生对一般理论和方法认识、运用的正确性,并重视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4)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形成反思能力和判断能力十分必要,应该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

2.考查、考试方法: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采用开卷或闭卷方式,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对常规美术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课程总成绩为两部分成绩相加,理论部分占60%,实践部分占40%。

《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教育实习》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教学实践类课程,对引导和指导学生认识美术教育的价值和基本规律,熟悉中小学美术教学环境、特点和过程,掌握美术教学技能、提高美术教学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美术教学的现状,提高对中小学教育与美术教学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增强责任感,打下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的基础。

2.在参与中小学教育与美术教学活动中,掌握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的基本技能,获得美术教学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创新意识,学会设计、组织富有创意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方法。

3.逐步获得美术教学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当地美术资源和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的能力,独立进行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本课程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与美术教学实践的机会,选择适合美术教育见习和美术教育实习的学校,是完成课程教学的基本前提。

(2)把握以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在培养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理解、分析、综合与判断,验证或修正美术教学理论,以促成美术教学实践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3)注重引导学生在美术教育见习和美术教育实习中既接触现实,同时也对现实加以反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理想方案或将来任教时应遵循的美术教育方向。

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美术教育见习”和“美术教育实习”两部分。(1)美术教育见习

美术教育见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参观见习学校;观摩见习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参与见习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见习学校的美术课外活动;参与见习学校举办的各项课外活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

建议美术教育见习分阶段进行。本科第二学年的美术教育见习以教育观察为主,第三学年的美术教育见习在教育观察的基础上,参与课堂教学和美术课外活动,以加深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和对美术教学的体验。

(2)美术教育实习

美术教育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听课、备课、上课,担任班主任工作以及参与学校环境布置工作和美术课外辅导工作。教育实习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认识美术教育实习的意义,了解美术教育实习的任务,做好美术教育实习的思想准备;制订美术教育实习计划;设计美术教学方案;进行模拟美术教学。

观摩阶段:了解与分析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学环境;观摩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工作;观摩班主任工作;根据实习学校美术教学进度,进行备课并试讲。

教学阶段:认真备课,写好每堂课的详细教案。在课前应把教案交给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师审阅,经美术教师同意后方能上课。

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课后认真批改美术作业。学生的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要在实习小组内进行评议与分析,先由执教的学生自评优缺点,再由其他学生、指导教师评议,并撰写教学评议与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

配合学校的日程安排,进行所带班级的日常管理。同时开展美术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或对中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个案研究。

总结阶段:撰写美术教育实习总结,并在实习总结会上进行交流;统计调查研究的数据,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论文。

美术教育实习的内容还应包括:学校环境布置工作和美术课外辅导工作。根据实习学校的要求,主动参与并认真完成学校的环境布置工作。配合学校的课外活动,参与美术兴趣小组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教学

在美术教育见习与美术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包括: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师,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

1.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美术教师的工作

(1)向学生介绍美术教学工作及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2)进行美术教学示范。

(3)指导学生备课、撰写美术教案、编制教学课件及组织课前试讲。(4)审阅学生撰写的美术教案、编制的教学课件、课堂听讲及进行课后讲评。(5)评定学生美术教育实习的成绩,并给予评语。2.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师的工作

(1)做好与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的联系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业务和生活,及时解决见习和实习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之能顺利完成美术教育见习与美术教育实习的任务。

(2)与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师共同审阅学生撰写的美术教案,编制的教学课件,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具体辅导。

(3)听学生讲课,课后组织评议,并主动征求学校美术教师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意见。

(4)了解学生参与学校环境布置及课外美术辅导的情况,并给予辅导。(5)指导学生围绕美术教学问题或其他教育问题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指导他们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论文。

(6)根据实习学校美术教师所评定的成绩、评语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后,评定美术教育实习的成绩。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2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得6学分。其中美术教育见习20学时,1学分;美术教育实习100学时,5学分。建议在第二、第三学年开设美术教育见习课,在第四学年开设美术教育实习课。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担任本课程的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丰富 35 的美术教学实践经验,一般应具备小学高级和中学一级以上的职称;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美术教育专业素养,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熟悉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2.教学设备

实习学校应具有符合国家中小学教育标准的美术教室、教学设备。

(三)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美术教育见习与美术教育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完成并上交《美术教育见习手册》和《美术教育实习手册》。《美术教育见习手册》的内容包括:见习学校美术教育现状观察笔记1篇,听课笔记8篇以上,美术教育见习总结1篇;《美术教育实习手册》的内容包括:美术教案6篇以上(包括教案文稿以及自制的教具、范画和PPT课件等),听课笔记6篇以上、美术教育实习总结1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结合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的调查研究,围绕美术教学及其他教育问题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论文。

2.评价主体多元性。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根据学生在美术教育实习全过程的表现,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的结果以及实习学校美术教师给学生评定的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美术教育实习的成绩。

3.评分指标。包括:美术教育实习的态度、美术课堂教学和美术课外教学的基本能力、美术教学创新能力、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质性和量化评价。其权重分别为:美术教育实习态度(10%),美术教学设计(20%),美术课堂教学(50%),学校环境布置工作及课外美术辅导工作(10%),美术教育教学研究(10%)。成绩可以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也可以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

4.美术教育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须参加下一届美术教育实习并取得及格成绩后方可毕业。

《中国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民间美术》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具有中国非物质文化与民间美术传统认知、现状调查及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传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与技艺,以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传统的文化认同意识,发展学生对具有文化多样性价值的民族民间美术的审美认知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文化传承意识,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保护原则,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现状和濒危性,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2.了解并掌握民间美术基本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造型、技艺的传统特征,以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需求。

3.通过民间美术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民间美术相关信息的实践能力,以及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课程开发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将民间美术与中小学美术教育需求相结合的教学创意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体现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整体性、活态性、实用性特征的内容,了解民间美术研究的学科前沿信息。

(2)关注中国民间美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关注普遍性与代表性的互补结合。重视教学内容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吸收和利用。

(3)注意理论、社会调查与艺术实践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

(4)突出对民间美术研究与实践方法的讲授。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学习研究。

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1)中国民间美术概述;(2)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

(1)中国民间美术概述

·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间美术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多民族民间美术传统 ·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的分类、主要类型和代表传承人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体系及其叙事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代表类型的选择原则从两方面因素考虑:①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选择,考虑到不同民族的代表类型和传承人;②从其活态文化特性的角度考虑,以不同民族重要节日及重要祭祀时间为文化线索选择代表类型。涵盖以上因素的代表类型包括: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皮影、民间刺绣、民间面花、民间面具、民间泥玩具、民间雕刻(木、石、砖等材料)、民间染织、民居建筑及其他类型(补充院校所在地区民间美术类型内容)。

(2)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

以本地现有民间美术代表类型为调查主题或个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开展民间美术相关的艺术实践。课程实践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民间美术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包括民间美术相关类型的实地调查(民俗文化、地域性的艺术传统、代表传承人与代表作品);民间美术调查报告写作(文化信息与图像整理);民间美术品的认知与收集。

·民间美术的艺术实践。可根据学校当地的条件和可利用资源,选择代表性的民间美术类型作为教学内容,学习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体系。民间美术艺术实践的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①请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讲授;②走出校门到民间艺人(民间作坊)中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二)课程教学

1.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相关基本概念和文化理念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与文化传承意识。面对丰富的学习内容,38 要精选好、利用好图像和文献资料,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书目。

2.教学内容第二部分:重点了解民间美术调查方法。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注意调查课学习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传承人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3.鼓励并发挥学生在社会调查、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尤其注意对少数民族地区和乡村地区学生的特长和生活习俗的尊重,以及对民间文化信仰和民间传承人的尊重。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2学分。其中中国民间美术概述20学时,1学分;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20学时,1学分。建议在第三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比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3)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民间美术实习基地,通过长期、稳定的建设,完善教学、考察、实习条件。

(4)建议推行“一校一坊”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根据不同民族地区学校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条件,通过建设专门的民间美术品收藏陈列室与民间艺术实践工作室为一体的“中国民间美术校园工作坊”,形成民间美术图像信息库(数据图像与实物收集),积累民间美术调查成果和学生艺术实践成果,建立具有地方民间文化和校园文化特色的集教学、陈列、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标志性设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建设作用。

(三)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阅读与写作、实地调查实 39 践、艺术实践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采用各单元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终结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由于民间美术教学的开放性,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既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的质量,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适应、沟通与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

3.评价方法:读书报告或阅读笔记、民间美术调查报告或调查成果展览、艺术实践作品展与教学创意文案。其中,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作业占总成绩的40%,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课程作业占总成绩的60%。

4.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的多样化方法。

《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工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技能、艺术和应用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才能、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及现代工艺美术的价值,通过实际动手制作体悟工艺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价值,对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的合格师资,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学工艺的简况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所选用工艺材料的基本特性。

2.初步掌握所选学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方法和技能规范,能够正确地进行工艺操作,独立完成与技能水平相当的工艺作品。

3.具备鉴赏、分析普通工艺品审美特点和工艺特点的能力。

4.掌握所选学工艺的基本教学方法,具备课程设计、作品分析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选择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条件相适应的工艺技术、材料。(2)精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及社会生活中有应用价值的工艺技术。2.课程基本内容

各教学单位可根据教学条件选其中的两种工艺作为课程内容。(1)木浮雕工艺 ·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画稿的拷贝 ·基本雕刻方法 ·起伏关系的处理 ·肌理的运用

·打磨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

(2)编织工艺(草编、柳编、藤编、高比林编织等工艺)·高比林编织工艺

·编织用木框的制作、工具的准备 ·选色线 ·挂棉经 ·分经

·织作的几个要领(起伏关系的处理、直线编织、斜线编织、弧线编织、线面编织)

·织作

·后期处理工艺(3)陶艺

·泥料和工具的准备

·泥条的制作方法、泥条盘制成型方法 ·泥板的制作方法、泥板成型方法 ·徒手捏制成型方法 ·拉坯成型方法 ·肌理的制作方法

·装饰手法(刻、划、镂、压等)·施釉方法 ·烧制

(4)金属工艺(煅制工艺)·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画稿的拷贝方法(如何把画稿拷贝到铁板或铜板上)·金属材料的剪裁方法 ·金属材料的加热方法 ·起伏关系的煅制方法 ·表面肌理的煅制方法

·镂空的方法 ·焊接的方法 ·铆接的方法 ·表面处理方法(5)蜡染工艺

·材料、工具的准备(织物面料、防染蜡、染料、蜡刀、毛笔)·画稿的拷贝方法 ·蜡绘的方法 ·冰纹的效果及运用 ·浸染 ·除蜡的方法 ·漂洗

(二)课程教学

1.从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学习条件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重视掌握传统工艺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创新。

2.加强对优秀工艺作品的介绍、赏析,组织参观有地方特点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博物馆、作坊。培养学生的工艺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材料美、技艺美的鉴赏水平。

3.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了解如何进行工艺的技术操作教学。4.教师指导与学生相互观摩、交流相结合;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四学期开设本课程,在《设计基础》、《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之后开设,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较高的专业素质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一般应具备讲师、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课程中可聘请当地工艺美术大师举办 43 讲座、进行操作演示。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实物资料和网络资源等。(3)配备工艺制作工具和供工艺操作教学用的工作室、工坊。

(三)课程评价

1.工艺操作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和规范;作业工艺的精良程度;对形式法则、材质美感的理解及运用效果。

2.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可在学生间进行互教、互评考核,检查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文明礼仪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提升学校师生的文明形象,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现制定我校文明礼仪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二、活动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文明礼仪教育以满足学校需要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主体健康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教育作用,遵从德育教育从认知、自觉规范到行为自律的教育过程,积极开展德育实践,对于学校文明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在我校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相处”,教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培养学生具有高雅、得体、大方、文明的涵养,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我们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整个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学习礼仪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我校的《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二)实践礼仪

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各班级开展系列活动,促进礼仪学习,评选文明礼仪标兵。

(三)展示礼仪

通过开展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评选班级各项“礼仪之星”活动,展现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四)宣传礼仪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社会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手拉手、共创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礼仪知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团会,进行大讨论,有计划开好校本课程。

2、写出学校课程学习体会。

3、组织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表彰。

第二阶段:体验礼仪内涵,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①、从最简单的坐立行、语言、体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活动;

②、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伙伴入手开展“尊长互敬伴我行”活动; ③、从学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入手开展“文明用语伴我行”活动;

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践行礼仪开始,然后扩大到社交礼仪,在此过程中做到躬行、内省,全面提高文明礼仪素养。第三阶段:收获礼仪习惯

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我校将评选出学期和学的“礼仪之星”,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礼仪之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

五、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组 长:李军

成 员:刘兴风 刘兴国 刘兴翠 范亮 张树云 刘兴芝

2、充分发挥校文明督导岗的监督作用,各班坚持文明礼仪日查日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资源,编撰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初稿),并在总结礼仪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以指导师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六、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倡议书、广播站、宣传栏、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礼仪教育要长抓不懈,寓礼仪教育于各项主题教育之中,寓礼仪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各年级、各班一定要强化学生礼仪训练,落实校本课程的开设,让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的习惯。

上一篇:因为有你母亲作文600字下一篇:乡十九大基层宣讲工作情况总结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