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生命教育

2024-06-20

渗透生命教育(精选12篇)

渗透生命教育 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由于语文这个科目属于人文教育, 语文教师在此过程中, 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应该教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引导学生明白应该实现自身价值, 教导学生应该注重团体关系, 对弱势群体进行关心, 进而创造一个和谐社会。另外, 还要教导学生对大自然的规律给予尊重, 对一切生命持关怀的态度。最后, 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 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 感受生命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 由于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境中, 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到生命所包含的力量, 进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更真实的认识。例如, 在进行《再见了, 亲人》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在车站与亲人离别的影片, 让学生感受到与亲人离别时的辛酸。当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进入这个场景中时, 会对展示的场景进行思考, 学生会思考:当亲人离别时会说些什么话?离别时他们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看完这个影片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观看影片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接下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 进而让学生置身在课文当中, 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使学生对生命价值有更深的领悟与理解。

二、享用阅读盛宴, 汲取生命营养

小学语文教材, 以主题构建单元的形式, 选择富有科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作品, 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烹制阅读盛宴, 营造一个让生命自由驰骋的阅读天地。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以生为本, 以文会话, 注重阅读理解和感悟, 注重情感体验,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编课文, 有《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等,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注重让学生阅读感悟, 也要注重让学生实践体验, 像“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实践体验生命价值、发掘生命潜力的好教材。

三、理解课文, 感受存在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其中, 需要语文教师做出一些努力, 通过教材与搜集资料, 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进而让学生通过课文字里行间的内容感受生命的价值。例如, 在教授学生学习《触摸春天》这一课文时, 可以利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朗读, 通过朗读用心感受这句话要表达的情感, 然后, 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这一句话的领悟, 进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伟大与顽强。

四、积极对话, 关注生命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 不具备成熟的思维与良好的认知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 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就是学生的基本生活, 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在教师为学生授课时, 可以引用一些富有生命含义的课外诗文, 让学生对富有生命意义的诗文进行朗读, 进而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例如, 可以让学生对课外文章《活下去》进行朗读, 学生朗读完以后, 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果你的生命剩下最后三天, 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然后让每一位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让语文课堂更具生命力。只有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情感交流, 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含义。因此, 可以看出, 在对话的视角下学生更容易关注生命。

五、展开想象, 更加热爱生命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通过发掘语文教材富含生命教育内容的资源,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懂得生命的价值,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担负的教育责任。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行为与心理内容, 让学生通过这些进行想象。例如, 在教授学生学习《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时, 学生们会进行激烈讨论, 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讨论完成以后, 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 表达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进而在思考与想象中理解生命的可贵。又如教授学生学习《小珊迪》这篇课文。该课主要表达小珊迪为了诚信, 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没有很明白地写出小利比未来的命运是怎样的。而学生们对小利比的命运却非常关心,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 引导学生对小利比的命运进行想象, 想象出小利比将会有怎样的命运。最后让学生们讲述自己想象的故事结局,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 也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重要的启迪, 进而让学生们懂得热爱生命与生命的宝贵。

渗透生命教育 篇2

莘县燕店镇实验小学沈灵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反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以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是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盲点,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信心和责任感,已经成了我们目前学校教育尊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解决新形势下小学生生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使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七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基础教育课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重要理论。

(二)法规政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

(三)实践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实践依据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追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回归,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行为。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也在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和实践创新,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四、研究目标。

通过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师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使整个学校充满生命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该课题主要研究在学科中渗透怎样的生命教育内容;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

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参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吸取前人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青少年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为生命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了解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对比观察法:对研究初期、中期、后期青少年对生命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对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出一个普遍性的、较为客观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建立个案,通过个案研究,整理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活动中的典型例子,为研究结论的获得提供事实依据。

七、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1、3——2011、8)。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9——2013、5)。

1、落实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着手具体的研究工作并对探讨得来的方法、途径及策略进行收集整理。

2、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成果整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拟写相关论文、结题报告,形成生命教育学科渗

透的案例集,得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结论。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5——2013、10)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精心设计教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课的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3、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形成可持续研究能力。

九、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方面的成果

教师层面:转变了教育观念

1.(1)把“生命意识”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2)把“珍爱生命”作为学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追求

(3)把“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2、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层面:树立了生命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1、学生获得了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2、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能力;

3、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懂得了爱惜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书面成果:

1、完成了《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调查》的调查报告

2、完成了《浅议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让生命之树常青》的论文

十、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待激发和保持;

3、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

4、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今后的设想:

我校将把对该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并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都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课题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走向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王学凤《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程红艳《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挖掘教材内涵,渗透生命教育 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材 渗透 生命教育

一、引言

高中英语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换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已从传统的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向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及生命的成长转变。生命教育,不仅体现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体现对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关注,让学生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和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一些青少年在花一样的年龄却选择堕落,把美好的时光浪费在网络游戏中,白天旷课或上课睡觉,对他人漠不关心,自私自利,这种种让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和事件,关注和思考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意义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面对这样一个新形势下的严峻考验,作为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契机,通过课堂活动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对生命现象的体验、理解、感悟,使学生明白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从而激发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珍爱,提高生命的境界。

二、生命教育的实质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是针对西方青少年中吸毒、犯罪等不良现象提出的。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首次开始实践生命教育的思想,此后该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何谓生命教育?对学校一线老师来说,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活力,使人受感动,使人内心变得善良、温柔、细腻……就是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的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就是要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出意义,学有思想,学得快乐。生命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断地滋润,才能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英语学科的基本性质是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人文性表明了英语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和工具,依据教材挖掘生命教育因素是实施课堂生命教育的前提。“文以载道”,英语语言的学习与通过语言所传达的人文内涵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英语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应立足教材,反复琢磨课文内容,从实际出发,钻研教材,合理运用教材。在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很好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选修六,这30个单元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覆盖了新课程标准的所有话题。课文所涉及学校、家庭、网络、自然保护、健康生活、交通安全等题材,有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是全人类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如果我们从这些话题中寻找生命教育的线索,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直接表达对生命价值的看法的模块,如:Module4,Unit1,Women of Achievement,Unit2 Working the Land;有对社会、对他人感恩教育的模块,如:Module3,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还有表现对自然及其他类生命的关注的模块,如:Module2,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还有Module6,unit4 Global Warming和Uint5 Power of Nature。

1.挖掘教材内涵,唤醒生命意识。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编排合理,内容丰富、翔实,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生命意识,然后利用语言优势,通过教学这一主渠道,把中外文化和各民族人文精神,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努力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精神。如:Module3,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提到父亲节和母亲节,通过一系列卡通图片展示每一个生命都来自于父母,来自于父母精心的呵护和一路的陪伴,所以要懂得感恩,学会理解并尊重父母和家人。

又如:在Module6,Uint5 Power of Nature教学时,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可以让学生观看一则视频短片。短片在凄凉的音乐背景下,呈现了许多动物在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纷纷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个视频对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唤醒他们保护人类和动植物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地球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生存的环境,这同时就是在保护人类。

2.互动生成,领悟生命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充满着智慧和生命的活力。课堂中的互动是师生、生生之间发生的外在和内在的相互作用,因此互动是点燃智慧、激发生命力的条件。教师要通过多元互动,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资助学校的英语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知识,形成对知识内涵的丰富认识和体验。如进入高中的第一课Friendship,在Warming up这个环节的问卷调查中,让学生体会何为友谊和一份真挚友谊的重要性,然后讨论“What good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be?”,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将与人为善、关爱自己、团结同学的思想渗透到学生们的脑中。又如:第一单元的主课文Annes Best Friend,想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课前要求学生对本文背景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总,再派代表上台交流,通过这一互动活动,学生们能较好地了解二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处境,就能较好地理解本文主人公安妮对自由美好的无限向往。

在Module6,Unit4 Global Warming主题课文课后讨论教学环节,可以呈现一些很强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如:北极熊被困在即将融化的冰块上,水鸟在被石油污染的海面上苦苦挣扎,上海未来将被海水淹没,酸雨对植物和鱼类的危害……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震撼,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的思考,从而树立“杜绝污染,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爱护家园”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英语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见解,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分享,实现师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融、精神的熏染。

在Module4,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及Unit2 Working the land中,介绍了宋庆铃,林巧稚,黑猩猩的研究者Jane Goodall,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荣平等伟大人物,他们或为了全体女性,或为了民族,或为了全人类,几十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最终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些奋发向上,不畏困难和危险,勇往直前地追求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大公无私的主人公身上,学生在他们精神的引领下和熏陶下,树立积极向上、不断开拓进取的生活态度。

3.学以致用,珍爱生命。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内容不仅仅体现在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命、体会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更应该让学生能够在生命面临突发危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我、珍惜生命,也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学以致用搭建舞台,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如:英语电子小报制作、义卖活动、幻灯片展示等,在各项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在Module3,Unit2 Healthy eating中,教师可以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对关于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的主题开设讨论环节。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学生更明确哪些食物为我们提供哪些营养,知道green food (绿色食品),vegetarians(素食主义者)所提倡的理念等。同时,针对学生常吃的垃圾食品,如:泡面、腊肠、真空包装的鸡翅等有害物质进行更直观的呈现。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认识到饮食要科学、合理,才能拥有好身体,也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日常饮食会更关注并践行。

如:在Module5,Unit5 First Aid中,Warming up部分通过对drowning(溺水)、traffic accident(车祸)、burns(烧伤)、bleeding(流血)、cuts(割伤)、choking(窒息)等情景的引入,要求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What should we do for these accident?

(2)What kind of first aid you should give in these situations above?

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总结出我们应该立马打120电话,或立马送去医院,或在医生到来之前实施必要的急救。接着引出第二个问题,如何实施具体有效的救助呢?在学生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有正确和不正确的救助方式,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急救方法。为了更具有操作性,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教材的设计把普及急救知识、语言技能、思想教育、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生命安全教育。

又如在Module1,Unit4 Earth Quake及Module6,Uint5 Power of Nature中,具体通过地震、山洪、飓风、火山、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引入,组织学生讨论各种不同灾害发生前的具体异常现象特征,以及有哪些自救保护措施。再通过阅读课文里面人物在各种灾害面前成功脱险的经历,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有希望,保持镇静,利用自救知识,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脱险。这样,在整个教学单元中都贯穿生命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救,自觉产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又如在Module4,Unit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的学习中,让学生懂得笑的艺术,以及学会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面对挫折和压力的生活艺术。

四、结语

经过这十多年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是一个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过程。教师在材料搜集和组织过程中不断地从不同渠道学习,从网络、文字书籍、学生身上学到新的东西来弥补和充实自己。而学生则通过搜索材料和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生活知识,还强化了他们的生存意识,为他们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高中英语老师,在新课程下必须提高个人修养,在教学中要灵活地挖掘教材中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文章,指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伟大,触摸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学生的生命不断地得到滋养,促进其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

参考文献:

[1]蔡蓉英.在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J].教书育人:大学频道,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袁卫星.生命课——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 篇4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课程标准》里,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被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 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 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 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 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科优势,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在教学中拨动生命之弦、渗透生命教育, 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一.挖掘语文教材,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阅读文本、解读生命、体悟生命来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 呼唤生命意识, 感知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我在《呼唤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感知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学生感受“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只有生命的实现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 体会生命的可贵, 肯定自己善待他人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自己的人们, 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必须善待自己, 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篇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散文, 通过以外在于我的人和事物为中心, 肯定我之于他人他物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此文, 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又如, 王蒙的《善良》是一篇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议论文。我在授课时, 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其深层内涵, 让学生懂得“善良”作为个体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无论何时都不能遗忘, 并以此号召大家要摒弃凶恶,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 欣赏生命之美好, 领悟生命之艰辛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 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 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 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背影》浓厚的亲情之美;解读《荷花淀》淳朴的爱情之美;感悟《我的母亲》人性的内在之美。通过语文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中充满了美好, 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 懂得珍爱。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 但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如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种奋斗, 一种敢于面对艰辛的体验。这一体验对我们刚迈入高一年级的新生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只有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才能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我运用审美化的阅读教学, 以情感为核心,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 通过文本的阅读, 了解作者在截瘫之后的内心痛苦, 了解作者如何走出阴影而最后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崇敬之情。我还教育学生体悟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 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和哀怨;感受曹操“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的无奈和抗争。

(四) 探求生命的意义, 建构生命的信仰

生命教育, 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 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 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认。而生命的意义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 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通过《逍遥游》, 我引导学生领悟庄子“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摆脱世俗功利诱惑的通达和获得心灵解脱后的“逍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我要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不幸的旷达情怀。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 抵制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 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 忘怀得失, 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 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二.拓展课外阅读, 让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 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 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读《离骚》, 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执着;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学生去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感慨;读《岳阳楼记》, 让学生去感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读《安徒生童话》, 让学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 通过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渗透,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借助学生习作, 让学生抒写生命体悟

以与生命相关的内容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 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 从字里行间发现细微的心理变化, 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 启迪对生命的思考。

在一次写作训练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 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 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 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 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在这次作文中, 许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 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不同程度的体悟, 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东生命诚宝贵教育责更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社会科学杂志, 2008年第1期

[2]徐征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国视障教育, 2007年第5期

[3]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 2005年第1期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5

[摘要]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相互关爱,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存、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视生命、自杀、他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高校恶性的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在大学语文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课题。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我国,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一直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部分课程如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中,但是在课程内容上比重较少,切偏重政治、道德说教,较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东西,缺乏生命教育的实际内容。而具有连贯性,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审美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每一堂大学语文课都渗透着生命意识。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映射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因此,探讨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命、品味人生、是我们高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却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即以掌握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为核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应从大学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文化修养”。使得语文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与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

(一)大学语文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学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承载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思考。不管是中国诗词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赞美,还是美国作家克伦・沃生命意识是她的灵魂。还是对《生命生命》中,对那只一次次受到戕害,依旧努力顽强拼搏以摆脱困厄的小蜜蜂的描写,都表现表现了天人融合的生命绽放。

(二)大学语文教学极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为一文一书、或一个老师的课或某几节课的影响而改变人生选择或人生命运的例子。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一段让人铭心刻骨的语言,让人们在对生命的无知、迷茫中,深刻地感悟生命,这是语文的意义,也是语文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对生命的关注的语文教学,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了人的生命,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漠视人的生命体验,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扭曲。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

三、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可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二)积极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大学语文教材,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广泛收集和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在充满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第一”的意识,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就是丰富人生体验,丰富人生教养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阅读的方向,潜在的需求,鼓舞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始终不渝的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学会带着学生分享阅读的体悟,形成情感的互动,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生命激情为引领,以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为最大的期待,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自由之路的起点。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如没有命题要求的随笔能给学生足够大的自我空间,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如主题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四、结语

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大学生学习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做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学会快乐。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6)

[2]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xx(1)

[3]金绪泽,宋军丽.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xx(3)

在体验感悟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6

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历史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就包括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语言文学作为一种生命体验的表述形式,是作家生命体验的精彩再现;加上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所以,通过语文学习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生命境界,让学生在上完语文课后,产生“自己好像长高了一点”的感觉是可行的。①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享受生命教育带来的精神成长硕果?有一点,是应该明确的,即生命教育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语言因素,自然、有机的从语言文字的阅读实践中渐渐地体验感悟人生,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最为有机的渗透策略,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一、体验感悟与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起源于内省心理学,它强调体验的这样的特点,即它能给主体的意识以直接的现实。”②它是学习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学生的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过程对客体的激活与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感悟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一种理想境界。王尚文教授认为:“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体验,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就是基于对这种体验的自我反思。”③而我们选取的渗透生命教育的课文基本都是文学作品。

在生命的历程中,体验感悟是学生生命中一段重要经历,是学生有意义的生活构成,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生命质量。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育更具活力。

二、体验感悟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途径

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悟生命的庄严

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思想不够成熟,对有些文章所表现的有关生命的内涵,学生往往“进入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④。作品中蕴含丰富的生命主体,这种主体呈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成为生命意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物角色体验、历史背景介绍、实地实物教学、配合音乐或者多媒体等方法,创设具体的阅读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近距离感受生命意象,让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获得体验感悟。如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播放了《坦泰尼克号》的乐曲,让学生朗读文中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被残杀的孩子留给家人的遗言;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角色置换的方式来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以《假如给我们三天黑暗》为题进行口头作文接力;学习《金色花》一文,课前播放《懂你》,结束时,《白发娘亲》的歌声响起,在这样深情的气氛中,学生对亲人之爱的理解感动无疑更进了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引导他们认识亲情、爱与责任,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的意识。

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生体验了生命的美丽和脆弱,感悟到了生命的庄严。

2.在比较学习中体验感悟生命的丰富

朱光潜先生指出,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较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对生命的认识会更全面,而且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主题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文章尤其值得比较学习。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生命生命》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杏林子通过描写“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这三个片断,表达了“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的主题;而美国作家克伦活森的同名散文《生命生命》,写的是一只一而再、再而三受到残害的小蜜蜂,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以争取摆脱困厄生存下去的精神。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加大了生命教育的厚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顽强。

对那些观点看似不同,实际有内在联系的文章应该对比阅读,如《敬畏自然》和《登上地球之巅》的比较学习。《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强调人类应该敬畏自然。而《登上地球之巅》则表现了我国的探险家们不畏艰险,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勇于挑战大自然,顽强征服自然的精神。两文主题看似背离,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两文内在的联系:“敬畏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我们人类有更好的生存空间,注重人类长远发展;“登上地球之巅”的目的是证明人类的力量,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鼓励,树立自信心,更好地战胜各种困难。两文的精神内核都在思考人的生命状态,都是期盼生命活得更谦逊、包容、自信,更有价值。

通过比较学习,学生既体验到了生命的不同生存状态,也感悟到了生命的丰富多彩。

3.在矛盾冲突中体验感悟生命的深刻

课文中一些适合渗透生命教育的文章往往蕴涵着一些矛盾冲突,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价值人格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及悲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人格的探索。抓住这些矛盾冲突,就能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情景,激起心中的不平衡,诱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课文既写到“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也就有了超人的力量”,又这样写,“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如果教师抓住这一矛盾之处,让学生讨论,学生就会懂得,这其实是人在悲壮的事业面前最真切的心理体验。再如对《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学习,围绕“爸爸去世了,而英子却表现得惊人的镇定、安静,你如何理解?”学生刚开始也比较纳闷,亲人去世应该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文中既没有写到英子流一滴眼泪,更没有写她号啕大哭。这时教师就需要提示学生关注英子一步步的成长变化的轨迹。在师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最终感到英子的镇定不是无情,也不是偶然,而是英子在爸爸一次次为她创设的锻炼活动中成长的必然。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结出的果实却是硕大的。也让学生感悟到,对自己的亲人,活着时应珍惜,当亲人去世时,应该更好地完成使命。

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体验感悟,学生就懂得了人性的真善美,懂得了生命的深刻。

4.在关键词句的探究中体验感悟生命的执着

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常常会集中在关键句上,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句子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多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抓住这些句子,朗读、吟咏、思考、讨论,就能使渗透的“速度”更快,印象更深。如学习《谈生命》,教师要紧紧抓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师可紧紧抓住其中独立成段的一句话“罗布泊,‘泊’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啊!”,提醒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句话?这句话为什么单独成段?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对全文主旨有较好的把握。学习《敬畏生命》,要引导学生感悟植物“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和“不分昼夜的飘洒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的执着精神,让学生共同探讨“我们是怎么成长的?”从而感悟到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关键词句如黑夜中的灯塔,引领学生走进生命,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命的智慧和执着。

体验感悟,让语文课堂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 “生命课堂”,让学生的生命之花绽开得更美丽。

注释:

①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心理学词典[M].东方出版社,1997.

③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语文学习,2007,(1).

④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在诵读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7

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 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巧妙的运用诵读,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提高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然,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能力。

语文教学光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学不好的, 不如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去体味, 去揣摩。《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这一课, 我让学生将罗布泊消逝前后对比描写的句子放在一起反复诵读, 在朗读时, 学生时而被文中描写的仙境般的景色迷住, “罗布泊像座仙湖, 水面像镜子一样, 在和煦的阳光下, 我乘舟而行, 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 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时而为今天的罗布泊漫步荒凉的景象而惋惜“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学生在诵读时感受到作者无比的惋惜之情, 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到了人类过渡攫取带来的恶果, 明白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己对文章的朗读品味, 从揣摩语气到领悟真意, 由表及里, 含英咀华, 完成了对课文的掌握, 进一步理解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懂得关心人类危机, 进而树立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

二、读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在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同时, 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 如何欣赏生命, 引导学生用爱心关爱生命, 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学习古诗词, 我先范读, 然后让学生自读、分组读, 齐读、比赛读, 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 学生的理解一点点加深, 若没有蛙鸣声声衬托着夜的寂静, 怎么会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寥心绪?若没有南来北往的大雁, 怎么会有“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点点离愁?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 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 留下多少宝贵的诗篇!通过学习, 学生既把握了学习重点, 又重新审视了人与动物的关系:爱护生命, 善待动物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馨的色彩, 同时引发了自身对生命的思考。在大量的诵读中, 学生领悟了“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平凡的生活中, 只要我们抱持着一颗欣赏珍爱生命的心, 处处都有值得我们尊重敬畏的生命!

三、读出对生命的思考和拓展

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整合教学资源,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并通过语文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课本, 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拓展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高, 甚至可以进行跨学科阅读。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 内容都与动物有关。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 除了积累优美的词句, 领悟人生的道理外, 更要深入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严肃命题, 将敬畏生命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意识。我们学习《奇妙的克隆》这一课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篇拓展的文章, 一篇是《聊斋志异》中的《陆判》, 另一篇是美国即将进行人类换头颅手术的新闻。我在课堂上组织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学生迸发了极高的热情, 收集大量的资料, 从生物的进化规律谈到人为干预所带来的后果。通过辩论探讨,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技是把双刃剑,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何运用好手中的科技力量, 给地球上所有生命以尊重, 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8

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

一、认真备课, 确定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找准切入口, 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教育的因素挖掘出来。《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确定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比如, 《鸟》这首诗,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诫之声, 劝导人们爱惜鸟类, 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教学本课我在确定情感目标时着重考虑了“保护动物, 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教育学生小鸟也和我们人类一样, 有血有肉有生命, 我们应该尊重它们, 珍惜生命。《这条小鱼在乎》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文章, 仔细研读了教材以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情感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对话的内涵, 感受小男孩美好善良的心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向小男孩学习, 懂得要珍惜生命。像这样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文章很多, 只要我们真正走进文本, 潜心研究, 时刻把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 就会不断发现新的素材。

二、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 在阅读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

1. 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感受人物精神, 从而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如:《生命的药方》一课, 教学时运用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感情朗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体会德诺当时的处境:孤独、无助、绝望, 让学生深刻感受艾迪对朋友不离不弃、真诚感人的情谊, 同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艾迪对待生命的态度, 他不仅仅是在爱他的朋友, 更是在呵护一个生命。

2. 议。

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使学生在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中提升认识, 实现生命教育。在教《生命的药方》一文时, 我让学生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 雷诺的妈妈为什么“泪如泉涌”? (2) 艾迪找到治病的药方了吗?这药方是什么?通过讨论, 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领悟文章主旨, 受到关爱生命, 呵护生命的教育。

3. 悟。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在《论语》里就明确的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明确的阐释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诚然, 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所学教材中, 通过对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哲理,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感悟教材的思想内涵, 进而自己感知生命的重要。人世间什么东西岂能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呢?《病房里的故事》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及生命态度教育的好文章, 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大卫给予鼓励和希望, 以期使之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这也表现出吉姆对生命的渴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窗外什么也没有吉姆却描述得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思考中悟出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 以及认识到吉姆的生命价值在生命的尽头得到了延伸。引导学生感悟到, 人的生命既有脆弱的一面, 又有坚韧顽强的一面。在艰难困苦面前, 我们要做战胜困难的强者, 强者自强, 才能显示人性的光辉, 才能使生命更亮丽。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让生命教育细水长流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但不是唯一途径,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的视线延伸到课外, 比如:教《生命的药方》一课时, 我建议学生的阅读链接是《触摸春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让学生通过对安静、海伦·凯勒了解更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海伦用她那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 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是知识的力量使海伦由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启迪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要树立把对知识的渴求, 看做对自己人生的追求的思想, 我们的生命才有欢乐和幸福, 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让学生明白“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每篇课文要求学生在叙述中, 用心听, 用心看, 领略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发出会心的微笑。与此同时, 拓展延伸,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以“你听过瀑布飞流的声音吗?”“你听过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吗?”“你听过野花在风中跳舞的声音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倾听, 去想象, 在此过程中, 他们感受自然中生命的美好, 也会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也会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更精彩。

当然,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渗透方法, 但都要很好的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作为教师, 我深信, 当我们将教材中一些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 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哺育作用。而这, 也同时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渗透生命教育 篇9

高中语文《苏武传》是选自于史学巨作《汉书》中的最著名的一篇, 主人公苏武不顾个人生死, 忠君爱国。因此, 我在教授《苏武传》前, 思索着这博大的生命教育, 把苏武等人物放在教学的核心上。以“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促使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帮助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以人为本, 知人论世

1. 孟子说: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班固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代表人物, 班固笔下的苏武亦是汉朝官员, 二者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是相同的。班固幼年聪慧好学, 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 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关于人类生命的范畴包括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三种境界。这种生命价值观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能够帮助高中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从而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使命, 塑造完美的人生历程。

2. 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 落实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

人的生命是知识、情感、意志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解读文本与体验生命, 共同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在文章中, 使者刚到匈奴, 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在匈奴谋反失败。苏武、张胜、常惠等人反应如何呢?生死考验就此开始了。现在的学生是让我们羡慕的一代, 他们能轻易地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他们又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一代, 他们在家人的溺爱与满足中错过了太多美丽的生命时光。快乐是美丽生命的展现, 悲伤、失意、彷徨、挫败、困顿、艰难又何尝不是别样的美丽生命的展现呢?然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生命体验。在课堂中, 我让学生思考并用语言表达谋反失败后苏武、张胜、常惠等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在课堂对文中人物的解读, 让《苏武传》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可以间接地弥补他们情感体验上的缺憾, 丰盈他们的生命历程。苏武在利益面前、在死亡面前, 展现了“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 活出了生命的尊严和魅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正在一次次触动他们的心灵吗?

3. 尊重生命平等, 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有生生交流, 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更多时候是师生思想情感的碰撞。教师有自己对语言作品的独特感受的理解。教师有沟通学生和文本义务, 使他们产生交流与碰撞。于此中我获得的是:教学相长。苏武在匈奴期间卫律和李陵两人分别去劝降, 结果一样, 可过程全然不同。难点就在于对李陵这个人物的理解。有人提出:“是李陵背信弃义还是苏武愚忠?”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并表扬了他学会运用比较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最后我们共同讨论总结, 对文本不同人物命运要分别看待, 不同角色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去评价。李陵的无奈, 我们可以理解。然而正是李陵的流泪和悲慨衬托了苏武的高风亮节。这鼓励了他们在以后学习中的探索精神。

二、点燃学习热情, 唤醒生命自觉

1.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学生, 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并不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只注重对《苏武传》字词翻译和句式的掌握。课堂仍成为灌输知识的场所。因此, 语文课堂首先应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苏武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我设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 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如果我是苏武, 我该怎么对待生死?”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产生了诸多想法:为什么一开始苏武拔剑自刎?为什么在卫律面前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如磐石般坚定?为什么在大窖中忍饥挨饿, 在北海边历尽艰辛?一个个“为什么”它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苏武的生命火花点燃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学生讨论之后, 我们共同总结:苏武第一次自杀, 是在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之时。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 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 重负国。”第二次卫律劝降他引刀自刺, 一是表示不投降的决心, 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 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 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而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 所以他“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此时, 有位学生感叹:“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2. 唤醒教育的生命性、过程性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紧密相连的。

真爱生命需要通过语文课堂不断激发并且弘扬的人的美德。其一, 唤醒自身生命意识, 敬畏生命, 热爱生命。学生都有生命意识, 他们缺乏的是对生命的敬畏。语文课程饱含着文化智慧和生命热力, 正如《苏武传》, 它帮助我们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 也是苏武的生命制造了一种艺术。枯草萋萋、大漠茫茫、饥饿寒冷全没有吓倒苏武, 十九年的艰辛换来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苏武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散发了他人格的光辉。其二, 唤醒社会生命意识, 尊重他人生命, 理解他人生命。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加强树人意识,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树立培养全人观念, 以学为主, 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发展。我们理解李陵, 尊重李陵, 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 孤军深入浚稽山, 与匈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 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 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 矢尽粮绝, 不幸被俘, 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 被判宫刑。透过历史我们了解李陵投降后并没有做有损汉朝之事, 反而是汉武帝屠杀李陵三族。我们为李陵而可惜, 我们为那些无辜的人们而心痛, 可我们更为有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学生能如此认识理解本文, 这才是真正读懂了苏武, 读懂了《苏武传》。

总之, 课堂的本质是生命之花的绽放, 而语文课的情感性、生命化的特征超过其他任何学科,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焕发出来的激情、智慧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本身就充满着无限生命力, 因此语文课与生命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摘要:生命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语文课本本身是一个载体, 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与理解, 进而更加强语文学科具有生命教育的内涵, 因此语文课堂应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浅谈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10

生命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它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 政治课堂教学是其主要途径。政治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创新意识、生命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标、新课程需要新课堂, 没有新式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和新课程都将成为美丽的“无花果”和漂亮的“纸上蓝图”。那么, 新式课堂教学应当是什么样的呢?应当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课堂, 应当是学生的素质, 尤其是创新素质得到有效锻炼的课堂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在探究或研究过程中, 人的生命是主体, 离开了生命, 一切研究都缺乏了基础。

孩提时代, 他们便会向父母长辈询问生命的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青春期的到来, 许多生命的问题都纷纷出现了, 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味道, 他们有欣喜, 有悲伤, 他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烦恼……但是, 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并不像我们解一道数学或物理题, 按照一定的公式推算就可以求得标准答案。生命的问题, 是一个人毕生都难以穷尽的问题。只要生命延续, 对生命的探索过程就不会停止。因此,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 政治教学中生命教育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 珍爱生命。我们知道生命是可爱的, 因为可爱, 生命才更加美丽;我们知道生命还是可敬的, 我们每一个都以自己特有生命体而存在,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人的生命独特而神圣;生命也是可贵的, 生命是宝贵的, 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 每一个生命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生命是宝贵的, 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复生。我们知道生命的可爱、生命的可敬、生命的可贵, 我们生活的地球因生命的存在而丰富多彩。

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精彩, 世界也会因每一个生命的消失而黯然失色。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对生命的体验也是不同的。不管我们生命的色彩是明亮还是有些灰暗, 不管生命的滋味是甘甜还是有些苦涩, 我们都应该牢牢记住:珍爱我们的生命。

学生的人生帆船刚刚起锚, 不可能一帆风顺, 成长的道路总免了坑坑洼洼, 他们还要面对失败、困难、逆境、挫折。有时, 会因家境贫寒、生活窘迫而忧;有时, 会因成绩不佳而郁郁寡欢、寝食不安;有时, 可能会因不能正确把握好奇而早恋以至于“为情所困”茶饭不思;有时, 还会因身患疾病, 为疾病折磨而痛不欲生。长此以往, 轻则会消磨学生的斗志, 重则会使他们产生悲观、消极情绪, 以至于走极端。因此, 我们更应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让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我们自己, 而且属于一切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 属于社会。那种随意糟蹋自己生命, 甚至放弃生命的行为, 是一种对自我, 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好, 同时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站在尊重人、珍爱生命的角度来重新定位课堂的功能, 赋予课堂新的应有的内涵。让每一堂课都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应有的知识与素质基础, 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环境保护教育。因为一旦我们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就会危害我们的生命健康。例如:在《我国的环境压力》这一节的教学中, 我不设计现成的问题, 而是采取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互相回答, 使每个学生都有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在导入新课时, 我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应怎样保护环境?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日常生活中, 通常使用什么燃料, 这些燃料的利用有哪些好处和害处?为了避免这些害处, 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保护环境?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学生通过思考回答,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还让学生明白了我们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还要去关爱我们生存的地球。

在新课讲解过程中,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方式通力合作, 从而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打消畏惧心理, 勇于实践,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将来能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

在课堂教学中, 我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邱伟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初中语文课堂渗透生命教育法 篇11

一、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生命意识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对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审思,以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思考等,其核心是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台湾学者认为,当代的学校教育应致力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知情意行”与“尊重多元智能”的生命教育。教育整体的目标不该只是帮助孩子将来找到一份工作或职业,更该教导他们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并勾勒自己的生命愿景。

王学风教授对学校生命教育给出这样的定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二、生命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初中生较其他学段的学生而言,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他们刚刚开始形成模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关注生命本身,并不断怀疑和思考着生命的意义。然而,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多元化时代。他们所受到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不良思想舆论的负面影响很多,而他们又缺少足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等种种不正确甚至错误的生命认识和生命态度侵蚀着学生们的头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洞察人生之道,传授人生之道,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特有的学科特点也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记录着生命的跃动,表达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诠释着人生真善美的内涵,演奏者一曲曲音色各异的生命樂章,或春风化雨,或是高亢悲壮,似排山倒海,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营养。所以语文学科是所有初中基础教育学科中涵盖生命教育内容最丰富的科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来完成。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一)介绍背景渗透

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写作时代背景或反映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如教学纪实散文《背影》,在介绍作者时就可以特别介绍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一种责任,一种搏斗。

(二)破解题目渗透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解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知识,同样也是生命教育渗透的突破手段。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敬畏生命》。

(三)析词品句渗透

在课堂上,教师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学《散步》,就要抓住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的语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来分析,让学生懂得: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对过去要珍惜,善待年老的生命,对未来要珍爱,爱护幼小的生命;对一个家庭来说,确实几乎全部,从而深切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对家庭的责任感。

(四)指导朗读渗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可以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通过朗读来体味杏林子在《生命生命》表现的在险境里垂死挣扎的小飞蛾、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小苗、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跳动声,让学生体认到了生命的涌动。

(五)巧妙设计问题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对生命问题的思考,激起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如学习《再塑生命》,可以这样设问: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语言交流、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黑暗世界里,会是一个怎样的感受?学生会说:那时候,会多么痛苦、甚至绝望,又会多么渴望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啊!教师接着再追问:如果你是莎莉文老师,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耐心和爱心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样,学生在与文中的人物作心灵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产生对海伦.凯勒顽强的生命意志的钦佩和对莎莉文老师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同时还会意识到现在自己所拥有的健康生命的可贵。

(六)讨论争鸣渗透

对课文的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如教学《愚公移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愚公行为的“智”与“愚”提出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一种付出,一种关爱。

(七)对话交流互动渗透

对话交流互动教学在操作上可以表现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中又会形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如教学《麦琪的礼物》,我并没有刻意去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年轻易感的心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夫妇二人展开对话,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体味他们作为下层小人物的追求、希望和纯洁无私的爱,并一一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生发对人生苦难与不幸的积极人生态度。

(八)写作渗透

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在作文中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珍爱生命的思想意思,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生命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关注生命,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生活,有了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其次,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生命,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命,用心去关爱生命、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九)阅读渗透

生命视角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生命,用心去珍爱生命,用心去敬畏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有学生问:史铁生残废了双腿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引导同学们阅读他的另一篇文章《我的梦想》:“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个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同学们终于领悟:我们只能赞叹一个人对苦难的抗争,但不能去赞叹苦难本身。苦难不是越多越好,人生不是为了苦旅。只是我们不能放大人生的苦难,苦难就像是一块磨刀石——如果你本身是一块好钢,苦难只能打磨出你蕴含的锋芒和闪光的品质,并将你的意志磨砺得更加坚强。

高校德育工作渗透生命教育初探 篇12

关键词:德育,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从字面意思看是谈论生命, 实则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理解, 以顽强意志保护并追求生命价值。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帮助其了解生命本质、获得生命各种知识、认识生死辩证关系, 促使其形成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增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提升生命质量, 激励其形成积极生活态度, 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高校德育工作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高校德育理论课教学过程和日常教育工作中。

高校德育工作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近些年大学生对暴力的麻木和对生命的冷漠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自杀和以药家鑫事件为代表的杀人事件、泼熊事件、虐猫事件等, 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缺失。这给人们敲响警钟, 也给高校德育提出亟须关注生命教育的课题。

其一, 加强生命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需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 学历、知识层次较高, 长期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应该说想问题、办事情比同龄人相对冷静和理智, 对生命的看法、认识也相对明确些。但从近年来的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现象看却不是这样, 大学生中不尊重、伤害他人生命的自杀行为、暴力行为屡屡发生。资料表明, 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 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 女生高于男生, 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 研究生高于本科生。”[1]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调查, 大学生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二十, 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许多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个人的事, 而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伤害自己和他人, 给周围亲友带来巨大伤害。国外资料显示, 一个人自杀会给他周围6个亲友造成严重心理影响。而我国目前15至34岁人群首位死因是自杀, 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 200万人自杀未遂, 其中多数为青少年。这些数字背后, 是有1500万人因家人或亲人自杀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 47%的自杀者亲友或熟人之后有自杀行为。此外大学生中发生的他杀、伤害事件也很普遍, 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为图一时之快不惜伤害甚至剥夺他人生命, 不但对自己不负责任, 更是对别人生命权利的践踏、摧残。这些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扭曲、漠视生命现象相当严重, 带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非常多, 不能不引起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反思。

其二,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德育理念应有之义。德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持珍爱生命、关注生死体验的理念, 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必然根据。培养人、发展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产生源自人生命发展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提高生命质量。”[3]“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正常发展, 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4]改善人的生存状况, 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道德教育主旨。“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个人幸福度过一生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生命教育是德育应有之义。而生命伦理面临的现代挑战和德育对生命伦理的长期忽视已对大学生的德育养成产生消极影响, 并出现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现象和行为。为了生命的成长、完善, 必须融入新的德育理念, 关怀生命必将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关注个体生命存在、体现人本化道德建构必将成为德育的走向。当代德育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以促成生命自由、完整、独特发展, 尊重生命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为价值追求。高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和优势, 通过生命教育, 为大学生创设生命关怀的环境, 提供人格养成的价值参照和有效方法, 帮助其正确评价自我,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消除因各种压力带来的种种不良情绪, 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启发学生追求人格完善, 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生命教育在我国基本是空白。这使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在遭受挫折或打击时, 因对生命价值缺少正确认识极易作出极端选择;加之现代社会匆忙的都市生活、疏离的人际关系, 使我们无暇和别人谈论生命和悲伤, 缺乏沟通、交流机会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埋下心理疾病的种子, 也为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事件埋下隐患。故高校有必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德育理论课教学过程和日常教育工作中, 引导学生创造生命奇迹和人生辉煌。

高校德育工作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对青年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要根据大学生年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 尤其要注意把握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一是充分发挥“两课”作为高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加强多学科生命教育的课堂渗透。高校“两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 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 努力建立以“两课”为主要载体的全方位学科渗透性的生命教育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 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辨别人生问题的是非能力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价值观的能力, 确认生命的真正意义是精神生命, 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的奉献;教育学生懂得最高尚的道德是爱, 而爱的根源来自对生命的爱护与尊重;法律知识中灌输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教育及违犯法律法规致人伤害、死亡带来的后果、应受的惩罚等教育。《毛泽东思想概论》可结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中的功与过开展德育, 使其懂得伟人也可能犯错,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不犯错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可联系邓小平“三落三起”人生经历, 鼓励学生经受住生活磨炼, 正确面对生活、就业和恋爱中的困难挫折, 锻炼心理承受力和受挫后的自我调整能力, 培养坚强意志力;《形势与政策》可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教育, 如针对药家鑫杀人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只有建立生命神圣论、质量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生命观才是唯一、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二是加强感恩教育, 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没阳光就没温暖, 没水源就没生命, 没父母就没自己, 没亲情友情, 世界将一片黑暗。这些浅显道理没人不懂, 但生活中我们理所当然享受这一切时, 却常常缺少感恩的心。尤其是青少年常忘记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感恩, 总认为许多事情理所当然应该拥有, 包括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呕心沥血的教导、旁人义不容辞的帮助……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感恩教育即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价值, 唤起其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同、感激, 提高其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要引导学生捕捉、感受日常生活中渗透的各种恩惠, 帮助学生发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价值所在而时刻对身边的人、事、物心存感激, 让每一位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别人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 (无论是父母给予生命、朋友给予友情, 还是教师给予智慧) , 这一切都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引导学生对自身角色定位、成长历程进行思考, 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 使其懂得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态度。学会感恩才会对许多事情平心静气, 与人为善、与人为伴, 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别人施以爱心、社会予以回报, 才会懂得付出,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帮助关心心存感恩以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社会心存感恩以培养集体主义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对大自然心存感恩以培养积极的环保意识。这样不仅可减少大学生群体中忘恩负义现象, 尽可能避免生死观缺乏造成的悲剧, 帮助其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人格, 提升精神境界, 完善生命意义。

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 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机制。大学生仅有对生命意义、价值的认识是不够的, 关爱生命的教育要产生实效, 还须指导其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基本常识和理论, 有效预见、控制危机事件的发展状态, 形成利于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排查机制。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心理普查, 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存入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学生不同心理特点、问题轻重程度, 把“问题学生”筛选出来作为工作重点提供咨询、辅导和帮助;二是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沟通机制。重视发挥学校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人员、校医院医生、党团干部及院 (系) 、年级、班干部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中的特殊作用, 主动与他们加强联系, 获得最新信息;三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它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 随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 (自杀) 的人提供支持帮助, 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由专业人员通过倾听、疏导、宣泄、支持等方式, 帮助心理失衡者真实表达内心感受, 宣泄、释放情绪, 接受现实, 自我调节, 尽快恢复正常状态的心理援助过程。相当多的自杀案例显示, 自我意识和旁人救助对干预自杀的发生很有必要, 自我的主动和旁人的关怀也许就减少一个生命的损失, 一个家庭的悲剧, 若干人的痛苦。[5]要建立校、院 (系) 、以德育教师、德育工作专兼职队伍为主体, 学生干部队伍相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大学生自杀或犯罪除思想深层原因外, 大多数有直接诱因, 会出现反常表现, 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作用, 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及时发现反常现象, 做好开导工作及日常性思想工作;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消除思想疙瘩;在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环节中确保做到公平、公正;将各种消极思想、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总之, 此阶段工作若做得细致、扎实, 就可能阻止危机发展和严重结果发生。

四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文化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如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专题演讲、辩论赛, 开展关于安乐死、器官捐赠等热门话题讨论, 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 组织学生与临终病人谈话, 从病人对生命的眷恋激发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总之, 生命教育不仅是大学校园里的课堂教育, 更是社会系统工程。其实施和开展需要多方面配合, 如来自父母及其他亲人、老师和同学、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学校、家庭、与社会应携手关注大学生心理活动, 发挥合力教育职能, 构建一个社会化的“大德育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4) :299.

[2]刘利, 张利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6) :107.

[3]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N].中国青年报, 2006-1-10 (7) .

[4]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 2002 (8) :2.

上一篇:不确定估计下一篇: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