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教学渗透

2024-07-17

法制教育教学渗透(精选12篇)

法制教育教学渗透 篇1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历史教师首先要重视法制教育。部分老师认为法制教育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事, 谈法制和教学内容没关系, 会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殊不知现在不少青年学生法制观念比较薄弱, 尤其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社会上各种道德准则、价值观的冲突, 加之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大量存在, 学生难以抵制社会上种种诱惑。如今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对教师的责任作了深刻的解释:“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首位, 告诉我们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深刻认识到做人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古人尚且如此, 作为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师, 更应该重视法制和德育教育, 将其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

其次, 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 精心选择, 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出科学又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教学案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出法制教育的素材, 找到实施的切入口, 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再选择恰当方法, 这样渗透才不会落空。同时教学案例忌空, 空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印记;忌高, 太高, 悬在空中, 使人感到不真实亲切。目标要实, 从小处着眼, 以小聚大, 要让学生切身体会法制对自身的重要性。

再次, 利用课本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利用课本知识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我们在学习罗马法作用时, 知道它可以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缓解社会矛盾。老师可以强调它虽然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但使得平民包括奴隶的地位较以前有了一定改善和提高, 突出法律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十分重要。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法律时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法律是用来打击专制, 保障民主的。在现代史的教育中,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是红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解放军铁的纪律是战胜日寇和国民党八百万军队的保证。让学生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有完善的法律作保证, 才会有和平发展的繁荣局面。尤其我们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所制定的法律,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老师可以让学生感受、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选举法》等给我们带来的真正的民主, 法制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他们为楷模, 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 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邓世昌“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等等。另外, 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 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霍去病的“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 规范行为。

最后, 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举行知识竞赛, 组织法制是否会制约民主的辩论会, 观看电影, 开展影视评论, 编辑历史小报, 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 组织观看影视录像, 举行法制教育会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法制教育,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 也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规范教育、法制教育。

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中, 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 所以在历史教学这个阵地上进行法制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新形势下, 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抓住发展契机, 更好地定位, 增强中学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实效, 注重德育与法制的渗透,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应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法制教育的转轨。教育是为了培养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 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在历史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法制基础知识教育, 使法制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历史学科教材中对法律的介绍比较多, 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法制教育,德育教育

法制教育教学渗透 篇2

王正忠 四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后渗透此法。

2.第二单元《溶解》资料库中的“清理海面溢油”课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指导学生学习资料库的“清理海面溢油”时相机渗透此法。

3.第三单元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指导学生了解噪声后相机渗透此法。

4.第四单元第3《运动起来会怎么样

(一)和第4课《运动起来会怎么样

(二)》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这两课归纳总结时分别渗透此法。

四年级下册:

1.第一单元第2课《点亮小灯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指导学生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可再生能源后相机渗透此法。

2.第三单元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延伸时渗透此法。

五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二课《种子的发芽实验

(二)》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交流实验信息结束后相机渗透此法。

2.第一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学习‘鹰、兔、草’后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学习‘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后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3.第二单元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学习‘分析我们获得的信息’后相机渗透这些法律。

4.第三单元第2课《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形变化》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学习‘地球内部的运动’后相机渗透此法。

五年级下册:

1.第二单元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指导学生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探究活动结束后相机渗透此法。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制教育;语法教学;句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45-02

为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实现国强民富的“中国梦”,就需要尽快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些年,全国很多中小学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分数,根本不管学生的品德和法制教育,在如今色情和暴力泛滥的网络时代,再加上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在家缺乏父母的管教,导致近年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与日俱增,达到了怵目惊心、骇人听闻的地步!因此,重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不仅要学生“成才”,首先要学生“成人”。作为英语学科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实际有机结合,当作自己的教学职责,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和犯罪。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目前全国很多省市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新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都有可以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单词和短语。只要我们每个英语教师真正做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制教育的“有心人”,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时除了必须重视每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外,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好这节课的德育、法制教育或安全教育目标。这样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在既教会了学生单词、短语的用法的同时,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了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中必修1 Unit 1中有 on purpose “故意地”这个短语,我是像下面这样教这个短语的。The judge asked the man murderer, “Did you kill the beauty on purpose or by accident? ”He admitted that he had killed her on purpose. As a result, he will be in prison for ten years.又如,必修3 Unit 1中有trick“诈骗;欺骗”这个单词,我是这样教这个单词的。The beautiful woman will stay in prion for five years because she has tricked the young mans 200000 yuan, lying to him that she will get married to him soon.我这样教单词和短语,既教会了学生如何用on purpose , trick ,又对学生进行了故意杀人罪、诈骗罪的法制教育,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例如,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中的课文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 ,师生间、学生间可像下面这样讨论,我们熟知,象牙、虎骨、穿山甲、藏羚羊皮等很值钱,很多人就见利忘义、不惜以身试法,可行吗?如果我们再对为数不多,濒危野生动物滥捕滥猎,结果会怎样?一是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要遭到法律的严惩;二是生态失去平衡。很多人吃腻了猪肉、牛肉、羊肉等,喜欢吃野生动物的肉,误以为野生动物的肉美味、绿色环保、营养价值高,因此,吃的人越来越多,需求量就越大,造成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已遭受报复。例如2003年在我国夺去了许多人生命的“非典”,就是有人吃了有病毒的果子狸造成的恶果。Therefore, nobody shall hunt or eat the protected wildlife.因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三、在句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高中英语的句型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对自己所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高中英语的重要句型之一,强调句:It is/was+被强调部分+ that/ who + ...... , 我是这样教这个句型的,The lady was arrested yesterday because she herself had killed her husband with poisonous medicine. (那个妇女昨天因亲自用毒药毒死自己亲夫被逮捕),若强调原因状语,就变成了:It was because she herself had killed her husband that the lady was arrested. (正是因为那个妇女用毒药毒害了自己亲夫而被捕了),这样教学,既教会了学生运用这个重要句型,又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

四、在语法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也可对自己所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教高中重要语法——非谓语动词时,可以这样教:Having robbed many single women, the gangs were caught by the policemen.(因曾经抢劫过多名单身女性,这团伙被警方抓捕了)。

五、在书面表达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进行书面表达教学时,也可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例如:用所给的汉语提示,写一篇100词左右的短文。有一个名叫李华的男孩,其父母从小就把他视为心肝宝贝,过分溺爱他,事事迁就他,因此,从小就不爱读书,也不爱劳动。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后来不仅吸烟酗酒,还吸毒,为了拿钱去买毒品,经常对其父母大打出手,后来因多次偷盗、抢劫,和其他罪犯残忍地杀害了一家三口,被处以死刑。当然,在口语教学、在平时和高三的英语复习中,在试题讲评时,也可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详述。

六、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中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重要的教研课题。2、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把各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置之不理,要根据学科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3、选择性原则。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在各个不同年级多次出现,这就要求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

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教书育人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既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又渗透了富于道德感情色彩的法制内容,充分拓展英语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又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了法制意识。这样就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法制渗透的任务就能很好的完成。

在成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4

1. 教学成语“杀人偿命”

“杀人偿命”见于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可知道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 你这般说才是。”意即指杀人者须抵命。可作宾语、定语, 用于处事。

在讲解完成语的来源、意思及用法后可以接着指出, 尽管“杀人偿命”在老百姓心中已是不容置疑的道理, 但是现实社会中杀人确实有不偿命的。

在刑法上, 杀人者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正当防卫、意外事件、紧急避险、过失杀人、有法定从轻情节等都可成为杀人不偿命的依据。而在审判实践中, 由于杀人者主观恶性小, 受害人有过错, 以及少杀, 慎杀, 强调人道主义的观念在审判中得到认同和由于证据不足而引用的疑罪从无原则, 都可成为杀人不偿命的理由。

2. 教学成语“欠债还钱”

“欠债还钱”也见于同一出处, 常与“杀人偿命”连用。意思是指欠债者要还钱。例如金庸《鹿鼎记》第四十七回:“咱们也不用欺侮他。只不过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 那是天公地道的事。”

人们似乎也认可这种观点, 而事实上, 欠债也有可以不还的。民法通则规定了债权人的诉讼时效, 也就是说,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权利是有期限的。一般情况下, 期限是2年, 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 人民法院则不予保护。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申请执行期限, 双方或一方是公民的, 申请执行期限为1年, 双方都是单位的, 申请执行期限为6个月, 这就要求人们, 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不要盲目等待债务人还钱, 要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判决或调解后, 债务人不在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偿还债务的, 不要被其花言巧语所骗, 要及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一旦超过了诉讼时效和申请执行期限, 除非债务人自愿偿还, 否则, 法律也爱莫能助。

3. 教学成语“法不责众”

“法不责众”见于清石玉昆《小五义》第38回:“大家一议论, 法不责众, 全走了。”其中“责”的意思是责罚, “众”的意思是多数人,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但很多人都那样干, 也就不好惩罚了。

在讲解完成语的出处、意思及用法后, 可以接着指出“法不责众”是人们思想观念中较为根深蒂固的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认为, 如果违法的人多了, 法律的尺度就能放宽, 甚至不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而实际上, 法律不会因为违法者人数极少而严加惩处, 也决不会因为违法者人数众多而放宽尺度, 更不可能不予处罚。而且, “众”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从局部来看, 他们似乎人多势众, 但与法律所保护的整个主体相比,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极少数的。因此, 任何违法犯罪行为, 一经查证属实, 必将受到法律相应的惩罚。

4. 教学成语“擅离职守”

“擅离职守”见于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见面之后, 不由分说, 拿随大爷一把辫子, 说他擅离职守, 捏称回任, 定要扭他到堂翁跟前, 请堂翁禀明太尊。”意思是指未经许可即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现实法律生活中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公务员擅自离开正在执行职务的工作岗位的行为。对于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国家、集体财产损失, 不良社会影响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件》, 要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 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 给予开除处分,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5. 教学成语“父债子还”

“父债子还”见于祝兴义《此生此夜》:“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 在娘胎就背上父辈罪恶的包袱。就算是‘父债子还’吧。”意思是指父亲生前的债务, 由子女负责偿还, 是主谓式结构, 可作宾语。

在讲解完成语的出处、意思及用法后, 可以接着指出“父债子还”是一种陈规陋习。我国继承法从根本上铲除了“父债子还”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 规定继承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决定是接受继承还是放弃继承。如果“父”遗留下来的债务超过遗产, “子”完全可以选择放弃继承从而不必替“父”偿还债务。即使“子”选择了接受继承, 他也只以继承的遗产为限对“父”生前所欠债务负偿还责任。在“子”用“父”遗留的全部财产来偿还债务后, 无论债务是否已清偿完毕, “子”都没有法律义务用自己所有的财产来继续清偿, 任何人都不能要求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的范围之外用自己的财产偿还被继承人生前所欠的债务。

6. 教学熟语“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见于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化城鉴如何是各尚家风?’曰:‘不欲说’。曰:‘为甚如此?’曰:‘家丑不外扬。’”其中的“丑”意思是“羞耻”, “扬”的意思是“宣扬、传播”, 意思是指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扬。

中国人好面子, 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 而将所谓的“家丑”藏在自己的心中。正是这种不分具体情况死要面子的传统, 使得一些妇女遭遇了家庭暴力后, 在外却装作若无其事, 甚至强作笑颜, 而不是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家丑不可外扬”不但会制造家庭悲剧, 也会为祸一方,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篇5

李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激发学生节约用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过),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重量单位),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千克、克、公斤、斤),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很好!下面我们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 口答: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课件出示曹冲称象)。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看,当曹冲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时发现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都不合适,你们能帮助他找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能,用吨)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一般是用吨来作单位呢?(因为大象比较重)。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用“吨”来做单位,“吨”和我们以前学的重量单位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体的重量,用什么样的单位合适。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掂不同重量的物品,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感受5千克

指名一学生汇报掂5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感受10千克

指名另一学生汇报掂10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受。

③感受25千克

指名同一学生掂25千克的大米,掂不动,需要2个同学才能抬起来。④感受50千克

⑤感受1吨

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 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1)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2)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9000千克=()吨

9千克=()克

2、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3、扩展题: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流掉3--25吨水;一个城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关不紧,20万个马桶漏水,一年要损失上亿吨的水。

师生共同讨论:

(1)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如何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珍惜每一滴水?(相机相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相关内容)

(2)说说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如:一水多用,循环用水,减少用水量等。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

吨的认识 千克 = 1 0 0 0 克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邓小平曾经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普法势在必行。孩子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是刻不容缓的。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时,大家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

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教育的渗透点。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千千万万个不同的生命,他们都有生活的价值,我们人类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命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样做,对学生进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纪守法的教育。

只要深入挖掘、正确引导,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国家保护动物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全班讨论,特别是对世界稀有物种的捕杀,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就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老师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孩子们纷纷表示,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制止不了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其父母,采取措施严加管教。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形成学生的法制道德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法制意识。

此外,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讲故事”等活动。开展“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学生收集了大量材料,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了诚实守信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在讲故事比赛中,一个《小红帽的故事》,机警的、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的“小红帽”勇敢的形象,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小学语文的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通过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7

一、数学教学融入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开发利用教材, 结合法制教育, 把有关法制知识编入题目中,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受到法制教育。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临夏市是一个仅有25万人口的县级市, 2012年审结刑事案件61件66人, 其中青少年犯罪12件17人, 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25.8%;2013年审结案件59件62人, 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13件18人, 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29%。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 并了解了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比例, 从而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又如:“张叔叔平均每小时能检测150种食品, 他每天工作6小时, 共能检测多少食品?”在解题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 了解不健康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对六年级的学生讲《认识百分数》时, 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 融入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 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的教育, 让学生从小懂得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偷税漏税都是违法的。在教学《统计》时, 我让学生集中收集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问题, 如:父母虐待孩子;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附近非法开办的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把这些问题编成统计资料, 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就渗透了法制教育, 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针对法制教育

在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 有一节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讲这部分内容时, 我有意讲有些官员用手中的权力“狸猫换太子”, 用“替换”的方法, 让自己的子女替换别人上大学, 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 教育学生要把学到的内容用到正道上, 用到歪门邪道上就会犯罪。在课堂教学中, 有好多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在“平均分”的教学中, 在讲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做诚实的人, 以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 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教师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上《节约用水》的实践课时, 让学生就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针对我国云南、贵州、甘肃等省的严重干旱, 我教育学生浪费水就是变相犯罪。通过教育, 学生明白了:涓涓细流汇成河,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这一滴水, 节约是美德, 是责任, 更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我们要行动起来, 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但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会是我们的眼泪。

三、数学游戏涉及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 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 常有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 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盲目抢答, 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 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 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国家的法律, 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游戏就无法进行。同样, 如果我们不遵守国家各种法律法规, 社会的正常秩序就无法维持。

四、数学实践践行法制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 效果才会显著。为此, 我认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适时融入法制教育效果会更好, 这样法制渗透便不局限在课堂, 而是课内外结合, 学玩结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可能性》后, 我上了一节“有关概率的基本性质与生活”的实践课, 引导学生通过抽扑克牌、摸球、转盘等游戏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让学生明白, 不论是抽奖, 还是买彩票, 赢的概率都是很小很小的, 一旦上瘾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我教育学生应远离博彩, 同时希望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教育身边的人也要注意, 以免上当受骗。

总之, 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 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 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法制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还需要教师有矢志不渝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

摘要: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至关重要, 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尤其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只有学生懂法、学法、用法, 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健康成长打好基础。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了阐述。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8

一、在生活中渗透

生物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进行法制内容渗透时, 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法制, 既将学科内容生活化, 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又能体现“法制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 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我们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课时, 就应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看看周围的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 再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从而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 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我们在学习《健康及其条件》一节内容时,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 思考生活中自己的生活习惯是怎么样?自己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应如何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呢?我们周围是否有人在吸烟或吸毒, 他们的身体又怎么样呢?结合课本图片和内容, 学生讨论后, 就会发现如果要有良好的健康身体, 就必须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师再介绍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食品卫生法》《毒品防治法》《药品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总之,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 在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 适当渗透相关的法制教育。这种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 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自然认同。

二、在案例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分析, 最后明辨是非, 掌握法律知识。如我们在学习《遗传病与人类健康》这一节内容时, 让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小资料《人种学家摩尔根遗恨终身的婚姻》。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 如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是什么?他的婚姻出现了什么状况, 他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讨论后得出了不要近亲结婚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举出血友病这样的事实:一对外观健康的夫妇, 生了一个小孩, 表面上和别人看上去一样, 没什么差别, 但是一到这个小孩流血的时候, 就会血流不止, 非要到医院才能止住。医生经过检查告诉他们。他们有血友病, 使得小孩遗传了, 而之前他们并没有做婚前检查, 这样就让学生理解如果夫妻双方不做婚前检查, 会造成小孩很大的后遗症, 这样不利于优生。学生就能自然地想到为什么要求未婚男女要做婚检的重要性, 也就理解了《婚姻法》规定不准近亲结婚和即使不是近亲也要进行婚检的要求了。我们在学习《预防传染病》一节时, 先播放2003年春在我国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传染病案例有关图像资料, 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分组讨论有关话题。如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什么条件?我国又是如何防治这一来势汹汹的传染病的?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预防传染病呢?教师适时介绍《传染病防治法》。学生看到图像资料后, 讨论非常积极, 不仅获得了相关知识, 又懂得了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因此, 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 在生活中多收集一些有关案例资料和图片, 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就会游刃有余。这样让学生在事实中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比我们空洞的说教效果好。

三、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 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 同时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教完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 气味让人头晕欲呕, 河水越来越混浊等, 并告诉学生, 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在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中渗透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内容, 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 在参与活动中教师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 学生同样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健康的生活》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展览, 通过翔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了解毒品对人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危害, 从而树立自觉抵制毒品, 珍爱生命的意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在上《合理用药》内容前先收集一些药品的标签, 并认真阅读标签上的内容, 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分别对这些标签内容统计, 关注药品是否有副作用、注意事项、有效期、是否是处方药等, 讨论对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如何处理?是否每一种药品都可以随意购买?学生讨论后, 教师可介绍我国的《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等法律知识。再如让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在学科代表协调下, 每组选择一种要扮演的动物, 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在上课时推选代表进行表演, 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教师再提问:“通过表演和观看表演, 你对动物与人类关系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会认识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师再结合课本内容介绍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 以及如何保护濒危动物而制定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教师可介绍这些法律的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各种活动, 学生受到了法制教育。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 教法是灵活的, 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该贯彻于每节课的内容中, 更多的、可行的、有效的方法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总结, 就一定能把生物教学和法制教育更好地、有机地结合。

摘要: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中渗透法制,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样的教育, 但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却要注重一定的方法。

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9

一、用游戏渗透法律观念

玩是幼儿的天性, 在玩中学、在玩中探究进步是幼儿阶段幼儿接受知识的主要模式之一, 通过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于知识的渗透, 而且幼儿也比较乐意学、喜欢学。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中要求幼儿看到红绿灯会说几句简单的命令, 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首先让幼儿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 然后让幼儿做角色扮演的小游戏, 让其中一名幼儿扮演警察, 一名幼儿扮演行人, 另一名幼儿扮演指示灯, 来演练如何正确地过马路的情境;同时, 为了加强幼儿对于交通规则的认知, 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通指示标志、标识做成图片贴放在教室中向学生展示, 来增强学生对于交通规则的认识, 进而增强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学习儿歌时, 根据不同的儿歌, 教师可以让幼儿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游戏活动把看似枯燥的法制观念有趣地融入到启蒙教育中, 教师再适时地给幼儿讲解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幼儿遵守各种行为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升。比如, 在《我不上你的当》《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些儿歌里, 幼儿边听边做游戏, 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还学会了自我保护, 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二、在安全活动课中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

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 以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火灾、防踩踏、防中毒、防校园暴力、防自然灾害、饮食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为内容, 利用故事、儿歌、图片、多媒体课件、游戏等形式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安全教育, 加大力度进行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

在安全活动中教育幼儿从小就要养成遵规守纪的的良好习惯, 在自己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多想方法和手段, 要冷静地面对问题, 切勿惊慌, 同时要从小养成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负责的意识, 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同时结合幼儿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 要教育和引导幼儿学会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如何求助、求救, 如何更好地来规避危险。例如, 要教育幼儿学会遇到困难和问题要打110, 遇到火灾危险拨打119;当遇到人身威胁和安全时, 要学会求救, 牢记家长电话寻找和家人的联系等;在日常行为中, 要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 要注意防火, 严禁幼儿玩火和把火源带入幼儿园;要注意防水, 告知幼儿不能够自己去河湖地区, 防止溺水事故发生, 更要注意防盗, 注意保管好个人财务, 在家要注意安全使用防盗门。

三、在主题活动中, 渗透法制教育

幼儿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挖掘有效的法制教育形式, 不断提高幼儿的法制意识, 让学生学做“学法、懂法、守法的”文明小公民。

(一) 每班每月结合主题开展一次法制安全教育

主要是交通安全、环境卫生、自我保护, 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方面的教育。

(二) 进行宣传教育

挖掘幼儿园现有资源, 开展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如充分利用小广播、校讯通、宣传栏以及舞台剧。如:《我是小小执法员》等文艺宣传形式, 寓教于乐,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同时, 通过小手拉大手, 进一步增强了家长的安全意识。

(三) 播放安全教育专题片

组织幼儿观看主题教育片《防火知识》《交通与安全》《安全自护自救》的录像片, 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幼儿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了解了预防摔伤、烫伤、食物中毒、触电、踩踏等安全自护知识, 让幼儿初步懂得了体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活动防止意外伤害等安全常识。

(四) 进行防火、防震演练

我们通过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动起来参加实际的演练, 使幼儿更加清楚地知道当发生火灾、地震时必须要做到的逃生方法。逃生时不要蜂拥而出用浸湿的衣物、毛巾捂住口鼻, 贴近不安全的事件发生时, 应采取哪些措施。例如, 发生火灾时:拨打电话119报警, 说地面逃离。地震时:逃生不要蜂拥而出, 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 要有一定的秩序。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 躲开危险地物体。在室外遇到地震时, 要到空旷的地点等。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增强了幼儿园师生、家长的法制意识, 让幼儿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探究 篇10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 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 对学生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 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

教材中很多亲情的描写无不都在暗示着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学生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 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 长大后更好的赡养父母。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由“我”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 回忆中有欢乐, 有伤感;有爸爸严厉的责罚, 也有他绵绵的爱意。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 这种爱意越浓, 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比的关心, 同时暗示了子女长大后应该更好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建议用课件展示) 。然后向学生质疑: (1) 你们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关心你们的学习? (2) 你们长大后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等等, 通过这样的示例教学, 教育了学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有些课文中的情节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如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 故事说到小时的鲁迅与阿发、双喜下地偷豆一事, 教师应该向学生质疑: (1) 偷别人的东西被抓是什么结果? (2) 偷小的东西养成习惯会偷大的, 偷大的东西会受到什么惩处?对一个人的前途将造成什么结果?接着教师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或宣读法律条款) 。

可以强化学生保护珍稀动物意识的课文如《斑羚》, 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斑羚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接着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学生看了课件之后, 猛然惊醒, 原来猎人打猎——斑羚是犯法的, 是要被罚款和坐牢的, 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华南虎》等等。

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法制的内容较丰富, 如初中教材还有《皇帝的新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等等, 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和渗透,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设语文教学活动, 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根据语文知识的多样性、综合性, 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和综合性学习,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教师可以借用学校开展文艺晚会组织学生扮演《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做小品活动;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语文故事情节中隐含着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意识的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公安机关的交通、消防、吸毒贩毒、偷盗抢劫等相关法制宣传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 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地遨游。因此, 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 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 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通过培训, 强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提高开发教材中渗透法制的能力。

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材,数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98-01

一、挖掘课本中法制教育内容,把法制教育渗透教材中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我在教“进一法”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12个小朋友去野炊,有一辆限乘7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中,让学生猜猜65岁应该是家中的谁呢?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我在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结合讨论交通指示牌的含义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教育。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法制教育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使学生深有体会,增强意识,提升法制教育理念。教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每周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计算出我们班所有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一步说说自己对垃圾袋及乱扔垃圾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环保教育,同时结合如果从楼上往下乱扔垃圾或者随地乱扔垃圾影响到他人,还有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事例,从中受到一次法制观念教育。

三、利用身边的数学,及时渗透安全教育。

在教学《比较高矮》一课时,就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这节教材的主题图程现的是街口红绿灯两位小朋友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情景。于是,在课开始前,我问孩子:从图里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们站起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老奶奶比小朋友高,有的说他们走的是斑马线。当孩子说到与交通安全有关的信息时,我紧紧抓住孩子的发言反问到:为什么必须走斑马线?不走行不行?什么时候才能过马路?并让孩子亲自上台来表演。通过这样的反问和现场模拟,让刚刚入学的孩子懂得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护自己,建立起规范的过马路等交通安全意识。这样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孩子就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取到效果非常好。

四、利用数学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主动进行学习。我们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数学游戏规则适时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夺红旗”时,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调皮捣蛋,有意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针对这一现象,我就会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游戏规则就好比国家法律,如果我们都不遵守纪律,国家就不得安宁。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更应该把《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12

一、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中一定要明确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决不能把语文课当成法制课;但语文教学又不能忽略法制教育的渗透。法制教育应该只是渗透, 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成了法制课, 那就谈不上在语文课中渗透法制教育了。在语文课堂中, 语文教学是主, 其他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是辅;但是,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丢失恰当的法制教育渗透, 这样, 又违背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所以, 教师应明确关系, 灵活安排。

二、语文课堂里的法制教育

在不改变教学计划和脱离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 遵循学科的规律, 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 找准法律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 在语文课中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 将法律知识教育自然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例如,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渗透法制教育。

在教学《斑羚飞度》时, 在教学生充分认识老斑羚为保护种族延续甘愿牺牲自己的悲壮事件后。教师设问:在这种悲壮行动的背后, 反省猎人的行为, 他们已经触犯我国的哪一部法律?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 。然后教师课件显示课前设计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内容, 并进行适当的阐发。又如, 在教学《散步》时, 抓住文中“到了一处, 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浓浓亲情画面的分析, 再与现实生活中的“虐待老人和孩子”的反面现象进行对比。得知“尊老爱幼”不仅是一种道德的要求, 也是法律的要求。教师设问:你遇到这种现象, 你准备以哪一部法律为武器, 为“老人或小孩”争取他们的合法权益?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 。然后教师课件显示课前设计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 并进行适当的阐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除此之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的开发过程渗透法制教育。如在地方课程开发中, 专设地方“特产”的课题栏目, 组织学生对当地的“特产”进行调查研究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了当地“特产”的基础上, 开展以“保护地方特产”为主题的法制宣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知识和学习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地方课程开发, 既丰富教材内容, 培养了学生关注地方文化的良好学习精神, 又在语文学习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

如此, 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这样做的优点:一是较好地处理了日常课时与法制课时的冲突。做到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谐统一, 教师并不需要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 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渗透, 不仅仅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 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制教育与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 法制教育内容的渗透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 无需改变教学计划, 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 使表面严谨的条文更易学生接受。

总之, 我们要善于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灵活多样地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形成学校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当然, 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联动, 只有这三者有效配合, 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时代新人。

摘要:当代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除了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之外;也不能忽视适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通过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两方面内容, 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 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激发学生法制情感, 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上一篇:纳氏试剂法下一篇:智能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