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09-08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用9篇)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谈中学体育教学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另外,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

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2.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

学中的体育活。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师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呢?

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技术练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体质差、弱或动作运动能力偏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最后,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体育老师要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最初是通过打开视觉这扇“窗户”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暗示,这样在他们心中也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此,课堂上会出现一种追求新的满足的情感氛围。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3.体育教师要营造平等的环境。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体育课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心理环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兴趣小组”,采取“集体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步。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以作文教学为启发点, 点燃学生内心真善美的火种

“文是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作”。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 人的品格, 性情如果发展到至美, 给人的将是超越平庸的钥匙。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都是学生书写材料作文的重要资源, 如果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这些人和事, 他们自己也领会到了拼搏、抗争、关爱、感恩等众多元素对他们自身人格的启迪。从看别人写的颁奖词, 到为身边的老师、同学写颁奖词, 到为自己写颁奖词, 自己发现生活、发现他人、发现自我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的渗透等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我们通过材料作文的引领和讲评给学生的辛劳种下真善美的火种, 他们心上长处荒草的几率将大大降低。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正是学生心理正能量积累的过程。

二、以作文教学为发掘点,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是一下子就具备的, 是被一步步唤醒的, 有时我们像一棵树, 去摇醒另一棵树的时候, 是一个漫长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要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筛选、甄别中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而这个过程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在作文的技法教学中巧妙渗透

写作技法只有与充满活力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温斯顿·丘吉尔在《我的早年生活》中的开头“每个人都是昆虫, 但我确信, 我是一个萤火虫。……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 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这是一种充满生活张力的开头。这里既写出了一个孩子真实的生活, 又将丘吉尔那种独树一帜、永不服输的精神渗透在里面。开头技法的讲解中如果能渗透丘吉尔的人生精神, 那么对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疏导也就在无声无息中完成了。

(二) 在作文的行文结构中引导发现

我们常常感受作文平铺直叙不能引人入胜, 但只有孩子的心理发展到可以升华的时候, 他的作文才能凸显奇峰, 如一个学生曾写过自己由爱吃鸭蛋黄到假装不爱吃鸭蛋黄, 骗妈妈吃鸭蛋黄的故事这种反哺的作文, 其实正是心理健康不断完善发展的写照。小时候爷爷奶奶领我们走路, 现在我们搀扶他们, 这样类似的作文是学生在反思的心理过程中再次受到感恩教育的过程。

三、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 疏导学生郁积的情感。

作文本身就是学生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但如果做不好, 就会让学生感觉作文是伪的、病的。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 这也要求教师能够疏导郁积的情感, 因材施教。

(一) 允许学生写负面情绪, 要导不要堵。

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 就得允许学生抒发内心的不良情绪。在不因学生的一时气话而随意否定的同时, 允许学生进行心理宣泄, 当然我们在得到学生的信任的同时, 也要适当给出前行的方向和改变的方法。只要指导学生找到一个对方的闪光点或者事件的亮色就可以,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 换角度写文章, 换角色体验, 疏导负面情绪。

换角度写文章正是渗透了互相理解的好方法。当学生充满情绪地写完一篇文章后, 让学生重新站在对方家长或老师的角度重新记叙一遍过程, 或者让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身份写同一件事情, 在研讨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委屈, 而是对别人的体谅, 或者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都能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 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 作文教学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 他们既分属各自不同的领域, 又相互促进, 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作文教学, 只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 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

摘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需求的是学生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心灵来到学校, 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在学校教学中,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的要求, 是每一位任课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是一个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的过程, 它比任何一个学科或方式都更真切地接触学生的内心, 而它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意志等的培养功能, 使其能够更好的建立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势在必行, 而且事半功倍。

语文学科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3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生活,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育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接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揭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滋润。

二、挖掘内容

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创造能力,通过情节、情境的深入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尤其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引导和分析,能够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剖析中,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

三、巧设环节

1.品味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的文章。在“读中感悟”环节,教师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产生钦佩之情,向他们学习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等心理品质。

2.结合事例,挖掘评价。如,小学语文第十册“螳螂捕蝉”一文主要体现了少年的聪明才智,但教师结合当时少年身处的环境、面对的人物,加入评一评的环节,带领学生挖掘出少年勇敢面对挑战、侮辱甚至自我牺牲,在这种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中受到教育。

3.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为了更好地矫治和预防学生攀比心理,学会与他人合作。我们精心设计了本课。通过“看一看、选一选、小组讨论”创设情境。以角色扮演,谈感受,让学生自省自悟。最后学生总结出,“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心灵”。

4.设身处地,探究实践。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四、精选方法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我在讲授“第一次跳伞”中采用体验的方法渗透自信心教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理体验。其次,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最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五、合理评价

在评价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在实施学科渗透的同时,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体育学科.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前言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1 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象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50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 ,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2 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3 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4 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 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6 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针对小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咨询是指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只要双方的谈话建立在相互依赖、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他们,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加给予关心帮助。在课外,我们积极地和学生多接触,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也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给他们分析比较,使他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以上是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做法,还在不断地摸索中,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同行们指正,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努力,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的国家栋梁。

7 小结

总之,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8 参考文献

1 何蔚。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心理学探析,1992,(4):34-37

2 颜军 体育教学心理学(M).神州出版社,1986.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5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我认为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时间充裕、互动性强、开放多样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巧妙地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它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民主和谐的氛围。新型师生关系会促使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自己赤诚的爱献给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发挥最大的热情、最大的积极性和最大的创造性,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深沉地热爱教师,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他们教的学科、爱他的课堂,他们会勤奋、努力、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情感的合作。

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思列举过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表达=7%的言辞+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因此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宽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与老师的交流是平等而和谐的,他们的语言是真实的心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理智的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今天的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因此语文老师要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总结,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教师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丝甜甜的微笑都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 1 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

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积极的情感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国王,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象牙姑娘,并期望雕像能够复活。后来,在他长久的热望中,象牙姑娘果真获得了生命,成为他梦寐以求的爱侣。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在教育中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特级教师霍懋征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求自己进入角色,想作者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然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富有情感的讲述、扣人心弦的提问,适时地辅之以直观教具等,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教学这一单元时不仅要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作 2 品的审美内涵,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在《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活动培养思辨能力,并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尊重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三、挖掘潜在教育因素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的主题都是积极向上的,比较深刻地反映特定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及他们的高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无疑为学生树立了一种人生的标杆,使他们产生了模仿的激情,从而对学生产生健康的心理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这就需要不断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我在教学设计的最后一环节增加了一个关于价值观的设计,即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虽然问题很简单,但却给了学生一个构建价值观的空间。杨修因何而死,是因为他的恃才放旷,数犯曹操的禁忌;曹操为何杀修,是因为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在日后人生中,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这不能不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展现了惊人的深层次的思考能力及个性特点。有的同学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但过于自信将忽视客观事实,走向成功的反面,给人生带来坎坷;有的同学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有的同学说要将宽宏大量与谦虚谨慎完美结合起来„„总之,众说纷纭,皆言之有理,折射出同学们发散思维的灿烂火花。教学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被该词的慷慨激昂粗犷豪壮的阳刚之美所征服。苏轼的英武雄姿以及渴望立功边陲、报效朝廷的豪壮胆气,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学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 3 亭记》,让学生认识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面对被贬的遭遇不同的心理态度;又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时,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名句,告诫学生: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要比现在好。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例如,我用《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四、引导学生自我剖析

人的心理不健康,大都表现在抑郁、沉闷、自卑、内向、孤僻,不愿与他人沟通等不正常心理。有的人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旦遇到不顺,便发生心理偏差,以至走向不法行为。所以我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书育人的特点,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说、大胆问、想说、乐说的平台——课前五分钟演讲,让他们把心中的情尽情倾诉,这样既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另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写”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灵释放,用笔把心声吐露。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练笔为出发点,用周记或日记的作法,让每个学生设立一本“成长记录本”,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等喜怒哀乐都写下来,接着老师要用心爱学生,让学生相信你是他最信得过的朋友,然后自觉且乐意把写下来的心理话向你倾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排解,还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从而引导学 4 生健康成长。有一次我曾经看到一篇日记说班长在厕所抽烟,他去劝说反而遭到班长的谩骂与威胁,他很苦闷又不敢告诉老师。这时我既没有叫这位同学也没有叫班长,而是在自习课上组织了一次《中学生吸烟现象之我见》的演讲比赛,在比赛中,同学们个个慷慨陈词,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那位写日记的同学更是讲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博得大家阵阵掌声。最后我让班长作总结发言,班长在对一些同学的观点做了点评之后,他说:“从我作起,从今做起,让我们人人接受监督,禁止吸烟,我要做文明中学生的表率!”在第二天的日记中,那位写日记的同学写道:“语文老师真是一位有心人,感谢你为我卸下了心灵上的包袱,让我既当了好人又没有暴露自己„„”班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次演讲比赛对我触动很大,为了不给我们班级抹黑,为了自身的健康,我想我能成为让学生敬佩让老师信任的光明磊落的班长。”让我们语文老师用爱去照亮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享受语文的旅程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6

随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一、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别人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欣赏对方有很多方法,如称赞、夸奖,有时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也往往会给对方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而适当赞赏别人的优点应是教师着力培养的一个心理品质。因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乐意听赞美的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有关课文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同学之间,适当赞赏对方的优点或长处,会大大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如教学《个人服从集体》一课时,可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实际,说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谈谈在班级中你与同学合作得怎样,鼓励学生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就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学习要独立思考》为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为什么学习应独立思考?学生通过思考,畅所欲言,最后对“学习为什么要独立思考”这一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学习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劳动,成为自己自愿地、热心地、专心致志的劳动。教师引进辩论这种学生很感兴趣的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辩论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明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实际,设计一些正面的、反面的和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辨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如果根据内容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高年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与家长交流的障碍。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心理短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解父母,了解父母”为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首先分组以“父母的烦恼”为题进行讨论。接着,让学生选出典型的父母的烦恼,并以此为主题,设计情节,分配角色。然后进行心理剧的演出,并评出“最理解父母表演奖”。通过心理剧的演出,不管是表演的同学,还是欣赏的同学,都加深了对方面的理解,对父母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验。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缺失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重视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育,情感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的人格塑造。小学时期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的心理在此阶段将得到迅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不仅应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创设和谐的音乐氛围

“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是指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亲切、友好的,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当然要突出“感”字,感觉有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在音乐欣赏氛围的设计上,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良好氛围的创设是创新思维的温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宽松和谐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良好氛围的创设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精神面貌及言谈举止决定着课堂的氛围。如果教师愁眉不展、面无表情,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也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无论你是怒火中烧还是忧愁苦闷,在你不入教室前必须将这些不良情绪抛之脑后,而以振奋的劲射、饱满的热情、亲切友好的微笑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可亲可敬的朋友,这样才能创造出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音乐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真诚地对待学生,给学生以无条件的关注,为学生着想,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消除不良情绪,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心理发展健康。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教育实践证明,师生间有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则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产生父母般的信任,在教学中要用柔和、商量的口气给学生上课,尽量加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学生信任老师,才能尊重教师,师生情感沟通了,学生会很自觉地成为老师最好的“听众”,继而成为合格的“演员”,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挥下感受音乐、体会音乐、表现音乐。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以真诚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成功经验,博取众家之长,提高正确分析、理解、演唱、演奏和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师具有的音乐涵养和对音乐的理解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教师的能力及素质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情感投入,激起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要投入,要有激情,要以情感人,语言、表情、身体都要动之以情,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上课了,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充满深情地边谈琴、边注视着学生向他们问好,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变得文雅。学生在精神饱满的问好声中,心中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激起了对美的向往,很快打开了心扉。在与孩子沟通时,我还发现孩子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专致、投入的神态,有感情、生动的示范使学生在美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去,如果一个音乐教师在范唱讲解音乐作品时,缺乏情真意切,就是无法触动孩子心灵的;例如,歌词是声乐曲目的文学基础,示意中诗话的语言,好的歌词会引人入胜。在歌唱前,我都会让学生朗读歌词,如何引导学生朗读歌词呢?首先我会细心揣摩语言本身内在的韵律,通过感情的体验去把握歌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握整个歌词的语调、语气和语势特点,再将这种特点与曲调完美结合起来。

四、净化灵魂,提高修养

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价值不可低估。我曾明确告诉学生:我们所欣赏的每部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家们对生活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生体验的结果,在它里面一定有最宝贵的东西传授给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当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情感的原由,但我们却直接触摸到了他的情感,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是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

五、校外音乐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

中小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音乐活动是延续、扩大、补充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丰富课外生活,发挥学生音乐才能和特长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促进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有积极作用。音乐教育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反映,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音乐才能、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长期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深感学生在变化中成长,日趋成熟,受益匪浅。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音乐教学,就好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洒一颗颗热爱音乐的种子,让音乐教育者成为播洒音乐种子的“园丁”,让学生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一片绿洲,利用教学的优势,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心理教育研究.

[3]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更加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深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特定阶段,这一阶段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塑造、人格健全的重要阶段。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终身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转变教学观、学生观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要建立师生间互动、互惠的新型教学关系。初中历史教学还要求进一步转变学生观,这些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应精心设计健康教育内容

历史教学不仅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对一些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内在的潜能。如: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双目失明的鉴真,六次东渡;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45个月的艰苦工作,成功地提取了0.1克镭,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再比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等,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内容包罗万象,精心挖掘历史教材,用丰富的史实、杰出的历史人物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史实,用师生评述、学生思考、总结得失、吸取教训、教师启发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辩论会、竞猜、抢答竞赛、小品表演、故事演讲、撰写历史小故事、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随着活动的日益增多,学生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在课外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只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课外活动,不断注入“活水”,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四、培养一支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教师队伍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有着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教师各方面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各种优良品质。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9

金沙县岩孔镇初级中学 何登文

摘要: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模式发生变化和日趋不稳定,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复杂化,各种信息传播增多增快,受这个大环境影响,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关键时期的部分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而且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数正呈上升趋势,这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以及研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并浅论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语文教学;

现代社会,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们既要注意身体健康又要注意心理健康。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全面的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它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有些人虽无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病、神经官能症或者变态人格,但他们或者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感到厌倦,认为没有意义,对别人不信任,拒绝与人交往;或者唯我独尊,狂妄自大,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者情绪偏执,缺乏自我调控能力,遭遇不幸时往往不能自拔;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学生人格,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复杂的新问题。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不寻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2001年省教院的刘红教授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占9.29%—29.47%,问题较严重的占3.43%~18.59%。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失衡,如任性、厌学、嫉妒、多疑、自卑、易怒、多愁善感、记忆力衰退、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自我失控、轻生等;二是心理障碍,如多动、焦虑、抑郁、恐怖、癔症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上述种种数字说明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社会能力发展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语文是一门从事学习、工作和交际的基础工具,是文化科学的载体,它是各门学科基础的基础,它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素质包括:语文与思想品德、文化智能、个性心理、生理健康、劳动技能——这五类素质相互交织、紧密联系、或轻或重,都通过语文教育这个主渠道进行培养。在这五类素质中,身心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这个素质的重中之重,因此语文教育中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探析

(一)社会因素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加上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随着知识的增多,阅历的拓展,对人生、社会会有更多的认识,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会或多或少在孩子心中产生消极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等现象和行为在他们心中会留下永不磨灭的阴影,学校正面教育远远抵挡不住社会负面影响的强烈冲击,这会使他们的心理失衡。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淫秽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长此以往,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残等心理健康问题和不良行为将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材。

(二)家庭因素

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结构、家庭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家庭的稳定性也面临严峻考验,这不但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其价值观念也带来强烈的冲击;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继亲家庭、特困家庭、不和谐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问题逐渐增多,问题家庭的学生处境堪忧。这些学生大多学习没有上进心,一天到晚心事重重,郁郁寡欢,任性、对人缺乏起码的同情心,自卑,孤僻,消极,自暴自弃,不遵守校规校纪,厌学、不学,逃课,有的甚至早恋,严重的会打架斗殴,偷偷摸摸,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个人因素

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初中生大多在11—15岁之间,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其自我意识、成人意识增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个性发展属于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存性交错的时期,因而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的“边际”心态。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让教育者很为难。如果不采取科学引导处理方法措施,学生就会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宽于律己、严于对人、狭隘自私、自命不凡,认识事物缺乏客观评价,偏激固执,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独断性;有的则表现为自卑、行为猥琐、孤僻、心理空虚、寂寞;有的表现为言行举止莽撞冒失,头脑简单,感情用事,行为不思前想后等等。

(四)学习上的压力

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多,教材难度加大,加上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所学知识基本上是为了考大学的,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有极少部分,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境地。从而导致精神萎靡不振、神经衰学生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以及毕业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再则目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得不分重点班、普通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不是“一切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校园成了“失乐园”,学生的生命质量就像他们编的歌曲一样的令人心颤:“起得最早的人是我,归得最迟得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活得最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学生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失眠、注意力涣散、头晕、心悸,除了痛苦的简单机械无味的重复学习外,就没有快乐可言。同时,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往往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三、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爱心教育

关爱是教育的良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特殊的生活经历或生活在问题家庭环境中,他们渴望得到的是真正的关爱。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去弥补这些孩子丢失的爱。学习上,多辅导;生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疏导。要经常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用自己真挚的爱心去温暖他们,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朋友,思想进步的引路人,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善,使他们不再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向偏远乡下的小学捐赠衣物、笔墨纸张,以及给集镇上孤寡老人打扫清洁卫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渐渐地,大部分学生的情感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懂得去爱护、关心体贴他人。学生在相互关爱的过程中,人的怜悯、恻隐本性被激发出来,自我为中心、任性、孤僻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可贵意识教育

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内心压抑、愤世嫉俗、对人和事都充满着敌意,长期以往,心中的“千千结”得不到解开,突发伤人、自残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将会使他们产生蔑视生命的心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些主观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从小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性情。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表达了作家们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探究这些文章,看看作者对人生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我们的生命可贵意识,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以本单元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重视生命的意义和来之不易的情感价值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由生长到壮大的过程的艰辛以及生命中的痛苦与幸福相生相伴的一般规律。

(三)智育和心育相结合的方式。

在新课改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中,不仅要落实好“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力图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七、八年级课文中,有很多文章就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像《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理想》、《我的信念》等课文能让学生明白要实现美好愿望,必须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生活、学习中,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和斗志,“破罐子乱扔”,最终将一事无成。这种教学目标实施得好,能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克服诸如烦躁、自卑、畏难的等心理,健全学生人格。在《丑小鸭》我让学生体验到自身条件差,不能作为自己不求上进,悲观厌世的托词,心中时刻要有看到希望,自身必须始终不屈地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芦花荡》一文中老头子,性格过于自尊、自信,一次护送任务没有圆满完成,让悔恨交加,痛苦不堪。通过课文的学习,我让学生感悟到健全人格,看问题不要走极端化,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生活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永远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痛苦一生不得解脱。

(四)融心理教育于语文活动课中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精力旺盛,具有较强表现欲望,他们都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和优点,以博得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尊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以增强 其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我班的有一名学生李某,语文成绩很好,文章写得很不错,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强,不足的是偏科,他也尽了力,理科老是搞不上来,只要一到理科考试,他就变得焦虑、失眠,有时会得神经衰弱,久而久之,他还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我知道,我班的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他的这种考试恐惧心理。语文实践课,我组织开展一次主题为“要不要考试”的辩论会。李某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正反双方辩论得非常激烈,即便有些观点显得很幼稚。通过这次活动,减轻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培养了学生们的相互合作共同进取的精神,同时,部分平时思想较偏激的学生,也在这次活动中调节了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南岳衡山旅游心得体会下一篇: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