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2024-06-02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共10篇)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篇1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时都会有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死亡的有,受伤的更多。很多伤亡事故出现在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这一现象引起我们体育工作者沉重的思考,甚至是终生难忘的伤痛。学校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造成伤害事故,那将给好心办坏事的人难以弥补的伤痛。目前,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降低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对稍有挑战的教材内容干脆就去掉,更有甚者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采取不开设的手段敷衍了事,这样既影响了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贯彻,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我认为当前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运动伤害事件。那么如何避免或减少体育课程中出现的运动伤害呢?首先要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要把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经过我这十几年来教学经验,我觉得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注意几点:

一、学校始终要把安全教育放于首位

1、学校应当为学生在校内体育场所开展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创造安全的条件,安全第一的健康教育观念要从学校的高度出发,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宗旨要渗透校园的每个角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安全教育要到位、管理要适当、措施要落实。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既注重自身的安全,又维护其他学生的安全;对于学练的每一个环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严谨任意蛮干;

2、提高教师安全防范意识。教师自己不仅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排队时互相推打,他们根本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有的学生体育课上活动不认真,没能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甚至做一些危险动作,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迅速制止,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在让学生明白这一错误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的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例如:一次体育课上,我带领初二的同学们练习跨越式跳高,垫子及保护人员都安排到位,可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个男生在跨越1.1米高度时摔倒,导致左手腕部挫伤,后来我了解到这名同学体质偏弱。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在进行体育练习不仅要要因材施教、也要因人施教。

3、要注重对体育骨干培养,加大安全教学的保险系数。制定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安全责任制度,让每一位领导和老师重视安全,以人为本、珍惜生命。每学期新生入学都要进行彻底细致的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每天进行晨检上报,对于有问题的学生,经医院检查和医生出具证明,要特殊照顾,进行适合他们运动的项目。新的教学之前要查看学生档案、体检情况登记表等,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p有无重大疾病史?p技术水平?p班风?p学风?p纪律等建立档案,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利用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各种安全知识

体育教师首先对各种安全知识和安全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然后再将它们做成课件,最后利用体育理论课进行讲述和演示。让学生真正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方法”、“自然灾害和火灾发生时的自救和救人方法”、“传染病的防治方法”、“面对外界暴力自卫自救方法”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系统的安全知识,而且还知道了大量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和救人方法。利用实践课教会学生应急救人方法,应急救人是每个公民的道义之举,但是应急救人必须讲究方法,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应急救人方法,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严重后果。例如:面对一个休克神智不清的学生,知道是站立时间过长导致时,要静卧,掐人中直至恢复神智,并补水;同时,要联系家长查病史,建议到医院复查;如果是在运动时(后)产生,要让学生平躺,帮助恢复神智,并联系班主任和家长。面对一个骨折学生,首先看肢体是不是变形,如果看不出变形,不要拖拉受伤学生帮助其站立,要让伤者自己尝试站立;要注意观察受伤部位,和学生一起找剧痛点,尝试使受伤部位小幅度活动;确认活动受限或功能活动障碍时,固定受伤部位到医院接受检查。如果骨折是肢体变形了,要联系、通知班主任?p家长,找可以帮助固定的材料进行固定,不得搬动移动,并送医院治疗。在运动中,有跌打冲撞时,注意用滚翻等自我保护手段加以保护。所以我们在传授安全知识,教会学生逃生等技巧之余,还刻意通过体育实践课来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急救方法。

三、教师要安全的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学科。体育课是学生技能提高与技术掌握的主阵地,是他们健康学习和幸福生活的起点,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良好开端。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严格地科学地进行教学,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学生在体育课中受伤害。.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备课前,首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一个学情分析,安排的内容和项目是否适合学生的运动。切不可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比如运动量、强度、难度过大项目,轻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重者极易造成伤害事故。其次,教师必须检查运动场地、器材是否安全。在体育课上,教师首先要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每学期定期对所有体育场地、器械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排查,尤其是对大件体育器械,如足球门、篮球板、篮球架、跳箱、山羊、单双杠等设施、地面等要做重点检查。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存在安装不当、使用期限已过、风蚀老化等隐患的,要及时进行加固维修或做报废处理,立即停止使用。体育课上认真检查体育器械,做到不让不合格的器材进入体育课堂,不在不合格的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还要认真备课,认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没能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没能充分热身,急于运动和表现自己,而扭伤关节。在做准备活动时,对承担负荷比较大的部位和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部位要充分活动开,技术要领讲解清楚。还有的学生不注重运动着装,穿着牛仔裤、带跟的鞋子等活动,从而扭伤关节,损伤身体;还有的是佩戴多余饰物和身上不该装的尖锐的器物和有危险的佩饰,以及不利运动的服装等,也影响运动和带来运动损伤。还有的是上课班级比较多,活动场地分配比较乱,例如我们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时候一节课有1年2年级小学生还有6年级学生和8、9年级学生同时上课,如果足球场上高年级同学踢足球,低年级同学就得到其它场地活动,因为踢球很容易碰到其他同学给低年级同学的安全带来威胁,这些做法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教师必须根据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情况,采取切实的预防措施。比如投掷类练习时,教师首先做好场地的安全组织工作,防止伤及他人;跳高训练必须考虑到垫子的摆放的安全;跳远训练要考虑到沙坑的平整等。特别要注意,尽量避免安排到校外训练,如果一定要到校外训练,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确保安全。

综上所述,只要是体育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学上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处处关心爱护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备好每一节课?p备细每一个练习组织,时刻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导他们科学地锻炼身体,尽我们最大努力,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篇2

一、要求教师本人有足够的化学知识储备

想要教会别人, 先要充实自己, 这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底线, 教师本身要了解和知道很多化学物质的本性。如:①易燃、易爆物质:氢气、甲烷、甲醇、酒精、乙醚等。②有毒的物质: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苯、甲苯、三聚氰胺等。③具有强腐蚀性的物质:氢氧化钠、硫酸、硝酸、硝酸银、高锰酸钾、次氯酸钠等。④一些防腐剂或添加剂:亚硝酸盐、苯甲酸钠等, 过量会引起中毒。

化学教师要熟知这些物质使用、储存和运输的注意事项, 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这些物质的潜在危险。

二、利用身边突发事件进行安全教育

2003 年12 月23 日, 四川开县川东北气矿井喷事件, 导致大量硫化氢泄漏, 四万人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其中有234 人死亡。2005 年3 月29 日晚18 点50 分, 京沪高速有一氯气槽罐车失控与另一辆车相撞侧翻, 大量氯气泄漏, 空气中弥漫着十分刺鼻的黄色烟雾, 导致多人受伤, 2 人死亡。

针对这两起事件, 我们一方面要告诉学生硫化氢和氯气都是有毒气体, 是强烈的神经毒物, 抑制呼吸中枢, 会造成头晕、胸闷、咳嗽等, 高浓度会导致迅速窒息死亡, 还会对农作物造成大面积伤害,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要介绍这两种气体的密度都比空气大, 遇到突发事件时, 要用湿的毛巾或衣物挡住呼吸道, 选择向高处走, 如房顶、楼上、山坡、大堤等, 不要哈腰前行, 因为密度大的气体会在空气的下层流动。

还可以提示学生们, 许多生活垃圾、剩饭、剩菜等都能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还可能存在于低洼枯井、下水道等地方,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人, 要带上防毒面具, 保证自身安全。

三、利用化学反应机理进行安全教育

冬天, 我国北方平房人家取暖烧炉子, 晚上门窗紧闭, 室内氧气不足, 燃烧不充分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容易造成人员煤气中毒。

这里要告诉学生们: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气体, 有毒, 但无色、无味, 难溶于水, 不好察觉;通常白天人们走动时, 室内氧气充足, 煤或木炭燃烧生成没有毒性、不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碳气体;但氧气不足时, 煤或木炭会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有毒气体, 当室内一氧化碳多时,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造成脑缺氧, 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 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中毒死亡。顺便提示学生家用煤气使用的注意事项, 引起重视。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安全教育

大家都知道食物中毒, 轻者上吐下泻, 重者可能致死。我们作为专业教师, 应该时常提醒我们的学生注意饮食安全。如:在讲到亚硝酸盐时, 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 由于土壤成分的缘故, 某些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 特别是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 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的毒性不大, 但在人体中经过肠道细菌的还原作用, 导致生成为有毒的物质——亚硝酸盐, 食用含有硝酸盐超标的蔬菜或其他食品都会引起中毒症状。另外, 亚硝酸盐和苯甲酸钠等物质都能作为食品或饮料的防腐剂, 在包装食品和饮料中使用, 在包装肉制品如香肠等中使用更为普遍;但使用量一定要有严格的标准限制, 因为过量的亚硝酸盐在人体中能使血细胞中低价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价铁血红蛋白, 失去运输氧的能力, 使组织缺氧而中毒。

五、利用社会热点话题, 强化责任意识, 进行安全教育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单位运输危险品时, 前边有车开路, 后边有车断后, 而且当时路上车辆和行人都很少, 几乎没有车祸和伤亡事件。而如今车多人多, 运输危险品的车辆也多, 但多数没有保护措施, 甚至有的还没有标识, 运输鞭炮的、炸药的、易燃品的、有毒物质的天天都有, 还能上高速公路, 加上司机疲劳驾驶, 造成事故频频发生, 伤亡及损失极其惨重, 追根溯源都与不负责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方面是运输危险品单位及监管部门对社会不负责任, 对他人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另一方面是司机本人不懂或不顾化学品的潜在危险或者是心存侥幸心理, 明知故犯, 害人害己, 如不加强教育和管理, 后患无穷。

其他方面的事件大多也与责任有关, 例如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化工厂排放重金属物质造成周边村民中毒甚至发生癌变事件等。政府也好, 单位也好, 如果从上到下我们每个人都能负起安全责任, 以上的事件就不会发生或者少发生。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篇3

一、学校始终要把安全教育放于首位

1、学校应当为学生在校内体育场所开展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创造安全的条件,安全第一的健康教育观念要从学校的高度出发,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宗旨要渗透校园的每个角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安全教育要到位、管理要适当、措施要落实。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既注重自身的安全,又维护其他学生的安全;对于学练的每一个环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严谨任意蛮干;

2、提高教师安全防范意识。教师自己不仅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排队时互相推打,他们根本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有的学生体育课上活动不认真,没能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甚至做一些危险动作,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迅速制止,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在让学生明白这一错误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的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例如:一次体育课上,我带领初二的同学们练习跨越式跳高,垫子及保护人员都安排到位,可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个男生在跨越1.1米高度时摔倒,导致左手腕部挫伤,后来我了解到这名同学体质偏弱。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在进行体育练习不仅要要因材施教、也要因人施教。

3、要注重对体育骨干培养,加大安全教学的保险系数。制定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安全责任制度,让每一位领导和老师重视安全,以人为本、珍惜生命。每学期新生入学都要进行彻底细致的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每天进行晨检上报,对于有问题的学生,经医院检查和医生出具证明,要特殊照顾,进行适合他们运动的项目。新的教学之前要查看学生档案、体检情况登记表等,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无重大疾病史﹑技术水平﹑班风﹑学风﹑纪律等建立档案,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利用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各种安全知识

体育教师首先对各种安全知识和安全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然后再将它们做成课件,最后利用体育理论课进行讲述和演示。让学生真正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方法”、“自然灾害和火灾发生时的自救和救人方法”、“传染病的防治方法”、“面对外界暴力自卫自救方法”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系统的安全知识,而且还知道了大量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和救人方法。利用实践课教会学生应急救人方法,应急救人是每个公民的道义之举,但是应急救人必须讲究方法,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应急救人方法,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严重后果。例如:面对一个休克神智不清的学生,知道是站立时间过长导致时,要静卧,掐人中直至恢复神智,并补水;同时,要联系家长查病史,建议到医院复查;如果是在运动时(后)产生,要让学生平躺,帮助恢复神智,并联系班主任和家长。面对一个骨折学生,首先看肢体是不是变形,如果看不出变形,不要拖拉受伤学生帮助其站立,要让伤者自己尝试站立;要注意观察受伤部位,和学生一起找剧痛点,尝试使受伤部位小幅度活动;确认活动受限或功能活动障碍时,固定受伤部位到医院接受检查。如果骨折是肢体变形了,要联系、通知班主任﹑家长,找可以帮助固定的材料进行固定,不得搬动移动,并送医院治疗。在运动中,有跌打冲撞时,注意用滚翻等自我保护手段加以保护。所以我们在传授安全知识,教会学生逃生等技巧之余,还刻意通过体育实践课来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急救方法。

三、教师要安全的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学科。体育课是学生技能提高与技术掌握的主阵地,是他们健康学习和幸福生活的起点,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良好开端。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严格地科学地进行教学,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学生在体育课中受伤害。.

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备课前,首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一个学情分析,安排的内容和项目是否适合学生的运动。切不可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比如运动量、强度、难度过大项目,轻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重者极易造成伤害事故。其次,教师必须检查运动场地、器材是否安全。在体育课上,教师首先要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每学期定期对所有体育场地、器械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排查,尤其是对大件体育器械,如足球门、篮球板、篮球架、跳箱、山羊、单双杠等设施、地面等要做重点检查。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存在安装不当、使用期限已过、风蚀老化等隐患的,要及时进行加固维修或做报废处理,立即停止使用。体育课上认真检查体育器械,做到不让不合格的器材进入体育课堂,不在不合格的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还要认真备课,认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没能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没能充分热身,急于运动和表现自己,而扭伤关节。在做准备活动时,对承担负荷比较大的部位和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部位要充分活动开,技术要领讲解清楚。还有的学生不注重运动着装,穿着牛仔裤、带跟的鞋子等活动,从而扭伤关节,损伤身体;还有的是佩戴多余饰物和身上不该装的尖锐的器物和有危险的佩饰,以及不利运动的服装等,也影响运动和带来运动损伤。还有的是上课班级比较多,活动场地分配比较乱,例如我们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时候一节课有1年2年级小学生还有6年级学生和8、9年级学生同时上课,如果足球场上高年级同学踢足球,低年级同学就得到其它场地活动,因为踢球很容易碰到其他同学给低年级同学的安全带来威胁,这些做法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教师必须根据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情况,采取切实的预防措施。比如投掷类练习时,教师首先做好场地的安全组织工作,防止伤及他人;跳高训练必须考虑到垫子的摆放的安全;跳远训练要考虑到沙坑的平整等。特别要注意,尽量避免安排到校外训练,如果一定要到校外训练,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确保安全。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篇4

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

周发贵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旨在通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渗透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最终将德育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笔者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

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考试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学效果的。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胸襟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是合格的“经师”

历史教师要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初中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渊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初中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池不断更新的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善于捕捉德育渗透契机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机,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初中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初中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四、在分析对比中进行德育渗透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原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崇俭反奢,诚实正直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对比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公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篇5

一、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

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人格的完美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心理教育贯彻到每节课中,在实际教学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而现代教科书中又有许多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比如在八年级英语下Unit2中的阅读课“Maybeyoushouldlearntorelax”中提到许多美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借此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其实在中国也是如此,教给他们如何缓解压力、如何学会放松,学生受益颇深。

再如,我在课堂提问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相应难度的问题,一般的,比较难的问题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则让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课堂上不但充分调动起全班学生积极思考、争抢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习特困生享受到了老师提问的喜悦感,发现并证实了“自己行”而不是“自己不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非常重要。

二、注意作业布置与批改中体现心理教育渗透。

作业布置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机械、重复、强求划一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学生产生了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所以说,我会在作业布置中体现难中易,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做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体验到会做作业的乐趣和自豪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批改作业中,也应给学生以激励,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注,对学生作业质量的好坏给予特别指出,并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

如我在作业批改中经常使用“Good!Better!Best!Prettygood!Wonderful!Tomakegoodprogress!Togoonstudyinghard!”等。通过这些鼓励性语言,学生从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作业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了。由此看来,教学过程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也应体现心理教育渗透。

三、注意在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中体现心理教育渗透。

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的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这说明其中50%-60%的潜力能够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动机而递增。所以说,在教学中,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也应体现心理教育渗透。大家都知道“自强”心理人皆有之,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强心理,依据这一特点,可以培养其学习兴趣。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堂课结束时给学生几道提前设计好的、能够巩固本节课所讲重点内容的小题,这些小题为下节课课前必考题。由于学生“自强”心理的特点,学生课后积极准备,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而通过检测,学生人人觉得“我行”而不是“我不行”。这种做法对学习特困生特别有效。这样节节课坚持,学生把每堂课的重点知识都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形成了一本题库,而题库内容则作为单元阶段检测时的必选题目。在单元阶段的检测和评定中,学生同样取得了满意的成绩。通过这些做法,学生从思想上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加强自我督促,从而又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也应体现心理教育渗透。

四、通过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也是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意志强弱是决定每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不坚强、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失去信心而半途而废。由于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优良的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熏陶学生,通过格言、榜样等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可通过一帮

一、结对子等形式鞭策学习优良的学生再接再厉,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进取。鼓励是一剂良药,在英语学习中,只要我们适时地加以运用,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篇6

贵州省黔西县甘棠中学 王正英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实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学科的法制教育渗透点,把握重要时机,适时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法制教育 渗透。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让学生成为一位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合格公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拓宽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既抽象又实际,看起来远离生活,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搞好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从以下方面去努力:一是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先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教给学生法律知识,自己就需要有更广博的法律知识。教师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引导学生的行为,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增加了很多法律知识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习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和法律素养提供了便利。二是要把教材教“活”。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深入研究课标、钻研教材,搜集并引导学生分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整合教材资源,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

二、挖掘渗透点,适时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要遵循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渗透点,对学生因势利导,适时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统一。以现行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为例,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列举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的作用和意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教材第四单元第十课——维护我们的正义,列举违反交通规则和校规校纪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制度和规则,就是在维护正义。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意识和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三、贴近生活,结合实际渗透法制教育

法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潜移黙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观察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每一个人的消费理念如何,是不是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几种消费行为(从众、求异、攀比、求实),通过进一步探索,向学生提出问题,认为哪种消费行为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比较就会得出结论:要学会“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此时再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解到如果长期奢侈消费而不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就可能会造成许多经济犯罪,是要受到法律处罚或制裁的。

四、寓教于境,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沉浸在法制教育情境中,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的浓郁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在讲《维护受教育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梅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课教学担负着法制教育的重要职责,担负着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思想品德课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感恩教育,教学情境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 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 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不少教师只关注前两个目标, 觉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多大作用, 殊不知后者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下面我以几个教学情境为例, 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1. 利用实验探究过程渗透感恩教育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 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不仅要传授知识, 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 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而且非智力因素也有所增长。”这说明像感恩这样的情感教育也可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例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 蜡烛被点燃后, 产生明亮的火焰, 火焰轻轻摇曳, 烛泪流淌。在这个似乎很简单的实验中, 除了要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产物外, 我还让学生分析有什么人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学生由此想到了“老师”, 然后我请学生谈谈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教师是如何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积极交流, 互相启发, 发现自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对教师平时的付出也多了一份理解, 懂得了一份感恩, 在后来的教学中师生情感得到了加强,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利用化学史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2.1 感恩祖国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情感教育目标中强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泰戈尔曾说:“蜜蜂从花中啜蜜, 离开时嘤嘤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多少海外学子,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 心中却总是装着祖国。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 了解到侯德榜小时候即便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 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来他从清华被保送到美国留学, 先后经过8年攻读, 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国外留学时, 他时刻怀念祖国, 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最终决定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 返回祖国, 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1926年, 侯德榜利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一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是祖国培养了自己, 我们每一位学子都应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感恩祖国、报效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

2.2 感恩父母的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胜过了自己的生命, 不少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对这样的关心和照顾往往不为所动, 甚至没有一点理解之心, 更谈不上感恩之心, 所以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就成为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 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门捷列夫的故事, 第二天, 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叙述门捷列夫是家里最小的儿子, 父亲在门捷列夫16岁时眼睛失明, 从此, 母亲一人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母亲克服了重重困难, 供门捷列夫上学, 直至门捷列夫考取了中央师范学院, 在他毕业时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后来他在一部著作的前言中深情地写道:“这部著作是一个小儿子献给母亲的纪念品。为了使这一个儿子能得到很好的科学教育, 她曾经费尽了最后的精力, 临终时, 她还说:‘不要幻想, 要坚持工作, 耐心地寻求科学的真理吧。’我将永远记着母亲临终的遗言。”[2]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涤荡, 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恩比山高, 母恩比海深。

3. 利用“知识拓展”渗透感恩教育

教师还应在知识拓展中使学生学会感恩自然、感恩校园、感恩生命。例如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某些其他气体的含量升高增强了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 阻止了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 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将导致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天气炎热, 植被破坏等。面对温室效应, 全人类应该一起行动起来, 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就可对学生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教师同时要教育学生, 学校的一草一木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从身边事情做起, 适时进行感恩校园的教育。

和谐社会的建立呼唤更多人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人才除了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 更要懂得对一切为之成长付出的人和物感恩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9-12.

如何在焊工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8

关键词:焊工教学 渗透 安全教育 焊接过程

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并且在未来的实际生产中是操作者。但是现实生活中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需要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渗透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把操作技术交给学生,还应该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他们日后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身安全,进而提升其工作效率。

一、焊工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原因

我国目前学习焊接技术的人员相对年轻,他们大多没有足够的社会认识,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只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而进入专业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焊工教学时,应当结合施工事故实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其明白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并且还要教给学生自我防御技巧,让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从容地应对焊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焊工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符合我国职业当前职业教学标准,专业技术教育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学习专业技能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只是对学生进行技巧教育,而应当结合工作特征,对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重点讲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操作更加重视,还能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焊接工作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危险,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安全问题,那么他们正式独立操作的时候,同样不能按照流程规定。学生只有意识到焊接过程中的危险,才能对注重自身安全,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学生在掌握安全操作步骤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获取更高的效益。

二、 焊接过程中的威胁

1、 焊接时的气体危害

焊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求用机械对钢铁进行焊接,但是焊接的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物质,人体吸入后会产生危害。手工电弧焊在焊接的过程中明显地可以看出有烟尘产生,焊接烟尘是金属在高温的情况下结合非金属气体而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氧化与冷凝,人体吸入这种烟尘后,肺部不能进行分解,长期会使焊工形成尘肺。焊接过程中的光、热辐射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焊工没有按照规定使用合格的防护面罩,就会使皮肤和眼睛收到伤害,甚至还有致盲的危险。

2、 爆炸与火灾的威胁

焊接中经常需要将电能或者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来进行加热原件,但是如果焊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爆炸和火灾。焊接工人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对简陋,人员复杂,如果焊工没有发现机器与电路存在的问题,就会对自身安全造成威胁。在应用气焊、气割、焊条电弧焊等焊接技术时,焊工需要经常与可燃易爆物品接触,比如乙炔、电石、氧气、煤气、氩和氢等气体,这些气体一般是经过高压处理的,一旦施工场地温度过高,就是使气体瓶发生爆炸,危害焊工人身安全。

3、 焊工操作不当

焊工在正式上岗之前应当接受专业化培训,按照教学过程中的流程进行操作。

但是,有些人在焊接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存在侥幸心理,不带防护面罩,或者施工前不检查设备,不会产生影響。殊不知,就是因为这些细枝末节,就会使施工存在巨大的危险,一不留神就会发生施工事故,使自身安全遭到破坏,造成不可补救的严重后果。

三、 如何在焊工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1、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因此安全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可以将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的教材当中,然后通过教材这个媒介将安全教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的知识,还可以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预防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案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现象生动,学生们更加容易去接受。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多收集一些视频短片、故事案例、图集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在实际的焊接操作中加入安全教育

焊接实训是学生理论学习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焊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是安全教学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实训的各个环节中都加入安全教学,教师应该严格的监督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以免小的漏洞引发大的问题。比如:严格要求学生穿着,必须要穿工作服装,以免发生危险;对焊接场所做好通风处理,以免发生火灾等危险,并且在现场准备灭火器材。要培养学生安全隐患的意识,比如:养成在焊接之前检查机器的好习惯。

3、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加入安全知识

我们可以将安全知识加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配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安全知识、日常表现所占的分数,最终成绩为几项成绩之和。并且可以规定如果安全知识的考核不过关也将会视为不及格。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生自觉的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的意识,最终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焊接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焊接工作中有很多危险的因素,对于刚刚接触焊接的学生们来说更是致命的,因此我们要将安全知识加入到焊接当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防止有意外的事故发生。同时要提高学生防范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成为安全知识过硬的操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兴华.在焊工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J].海峡科学,2013,(4).

[2]陈利齐.浅谈焊接技术课程在职业技术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机电技术,2011.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篇9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五中学:朱博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挫折就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更通俗地说,就是“碰钉子”。

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中学生就像温室里生长的花儿一样,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又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在挫折面前他们或焦躁不安、优柔寡断;或迁怒他人、攻击他人;或破罐破摔、悲观失望;甚至自卑自戕、结束生命。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们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挫折教育呢?

第一,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语文课内课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一首首魅力无穷的诗歌,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材料。这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这样解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作为本课程的特点之一,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和感情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文学作品中凝聚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武库和土壤。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的认知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体验上升

到审美生活体验,可以净化、升华学生的心灵,传承人类智慧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门,建构第一自我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心灵的自由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学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大社会功能,善于发掘优美的诗文中的挫折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认识,就有可能消除情绪困扰,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处于半生不熟阶段,他们对人对己估计难免会过高或过低,甚至偏激和片面,需要经常帮助和启发他们,养成对人对己的客观公正态度。

“文以载道”——语文课堂内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向学生揭示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奥秘,当然也会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读寓言故事《落难王子》,我们会领会到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给人打击,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读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颠》和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我们明白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管在怎样严酷的环境下,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不怕艰难险阻的气概;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人生的美好,从而坚定信念,战胜不幸和挫折;读里根的《真正的英雄》,懂得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

通过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正确看待成功和挫折,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学习语文,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要使没有把握的事情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信心。”要想战胜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信心。一个有信心的人在遭遇任何变故时,都会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 的心境,放宽胸怀,坦然接受,相信这种遭遇“说不定会带来好运”而继续不断地努力,便往往能够掌握真正的机运。

语文学习,学生会被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所感染;会被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所激励;会被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所鼓舞。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从而昂首挺胸,笑迎人生的风风雨雨。

3、学习语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对行为起长久作用的是理想,有了正确远大的人生理想就会在黑暗中见到光明。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能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培养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一个中学生只有胸怀远大,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迸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会在挫折、失败面前不低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王勾践因为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卧薪尝胆。司马迁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所以能够忍受宫刑之辱,“就极刑而无愠色”。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因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文天祥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鲁迅曾彷徨过,但他坚信“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坚定地走上了真理的道理,也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这表明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从而可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古今中外这些理想高远、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典型人物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4、学习语文,教会学生掌握情感宣泄的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宣泄的产物。司马迁就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唐朝韩愈也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 3

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哪一个不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呢?鲁迅在《徬徨》题辞中写下的诗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正反映了他在探索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范仲淹一个封建文人因提倡改革遭谗离职被贬后而作《岳阳楼记》,欧阳修因上疏为主张革新的范仲淹辩诬,被贬官到滁州而作《醉翁亭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归园田后而作组诗《归园田居》。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是作家们情感宣泄的产物。

受挫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如果长期郁积在心中,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人们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有了精神痛苦、不满或困扰,切莫闷在心里打无名官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倾吐出来。情绪上的问题只要把它倾吐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语文教师特别在作文教学中可有意创设让学生吐露心声的环境,提倡写真事诉真情。如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和疏导,仍然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受挫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学一学作家们的样子通过写日记、书信和文章等方式(当然不是让他们创作以求发表)发泄精神上的不满,倾吐心中的痛苦,从而减轻挫折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压力。

当然,我们利用语文学科教学优势,渗透挫折教育时,要注意某些人物和作品的负面影响,如庄子理想破灭而不问世事,屈原得知郢都被破而怀石自沉,李白失意痛苦而借酒浇愁,柳永科举不第而混迹青楼,老舍心怀绝望而投湖自杀等等,防止学生消极地模仿,而采取不当甚至极端的行为。再如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风靡欧洲时,那里也因之盛行失恋自杀的风气。在消极方面“文学”的魅力仍然是无限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识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弃其糟粕,毫不怜惜。

第二,利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堂作为交流的平台,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问题,尤其是关注学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笔者的理解,主要是指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的手段,是联系、协调社会各

个单元的纽带。基于此种认识,我在实施语文教学挫折教育过程中,着意于其工具性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课堂教学互动性。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互动性原则是教学制胜的法宝之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色,要想充分体现这种特色,需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可以是动态的,又可以是静态的。

动态的互动体现在课堂的讨论、合作、问答等方面。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故意以追问引起学生的紧张使之回答不上,当个别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产生了自满情绪,忘乎所以时,我就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有意给他一点“刁难”,给学生一点受挫经历和体会,然后向之讲明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用心和为使心理健康需要增强承挫能力的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更是直言:“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而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受到父母的过度爱护;在顺境生活的他们没有经过风雨的洗涤,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其低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互动中,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挫折教育的训练,则会使挫折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静态的互动,则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双“火眼金睛”,生活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适时点拨;还需要语文老师有洞察秋毫的能力,能从学生的行文中寻找思想的“蛛丝马迹”,从而有针对性的下批语,还可以利用批改周记的机会,和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静态的交流和沟通。

2、家庭教育合作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渴望儿女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实际上,作为家长却过多地把希望寄托着学校教育上,从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当家庭遭遇不幸时,作为家长,你是沮丧、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对孩子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挫折教育的素材。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

会碰到竞争失败、误解受冷落等挫折时,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帮助他们认识挫折,积极引导他们增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正确分析受挫原因。另外,还要引导他们正确估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也不能一味自责、自暴自弃,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力克困难。告诉他们,要把每一次的受挫当作磨砺自己意志的一次契机,在化解挫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逐步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这样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挫折教育的合作性原则。

3、社会关注经常性。挫折对于个人来说,它就像人生的伴侣,是人一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敢断言,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从来没有挫折感的产生。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人为自我实现而不息奋斗,当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决定了挫折教育不可能像某些课程的学习那样能够短期结业。荣格的认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必须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的努力和互动,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我们不能把挫折教育固定在某一阶段,也不能把挫折教育局限于某一范围,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长期关注、长期狠抓。不能当问题出来了我们再回头“深思”或者“呼吁”,马加爵事件、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都是挫折教育失败的案例。

当然,我们必须分清主次,记住我们要上的还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必须反对抛开课本和语文“双基”教学来侈谈挫折问题,以致本末倒臵。那些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缺乏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所限的“空中楼阁”式的所谓“渗透”,是我们在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言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二话没说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學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l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

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

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白毛女>选场》、 《<龙须沟>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上一篇:学会谅解作文下一篇:谈说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