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精选9篇)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1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仙桃四中
史丽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版,几年前红遍全国的网络歌曲《李雷与韩梅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驱,而现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西方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而通过教材来传递和渗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这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剪纸书法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节日等等。现有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课堂文化渗透和课中文化渗透,我一般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华传统食物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文中间有涉及到食物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教学。如mapo tofu(麻婆豆腐),glue pudding /sweet dumplings(汤圆),steamed bread(馒头),soybean milk(豆浆),fried bread stick(油条),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rice-meat dumplings(肉丸),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这些菜单名称可以结合问句“What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dinner?”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进行操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沉浸于一种充满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2.谚语格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的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后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并且与一些西方本土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将谚语集中教授一部分或者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初一下册有一篇课文谈到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文章,课文中有一句话“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翻译成中文就是“没有哪里像家”。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一下就可以记住了。2.中国特色文化
中国有很多自己独有的文化。在初二上册第五单元有篇文章谈到卡通人物和卡通标志。米老鼠是美国文化的代表,那么你认为哪个卡通人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呢?学生马上提到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我告诉他们关于西游记的一些英文表达 “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Sun Wu Kong(孙悟空),Pigge(猪八戒),Sha monk(沙和尚)。“Mountain of Flower and Fruit(花果山)。因为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他们马上就活跃起来。然后我又问:为什么米老鼠被看作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学生回答:因为他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做任何事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接着问:孙悟空有什么和他相似的地方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分析人物性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更透彻。3.传统节日
通过节日传承民族文化。最近几年西方节日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热潮,人们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然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更加独特。前不久刚过了万圣节(Hall0ween),学生就问我:老师,什么是万圣节?我告诉了他们万圣节就是西方传统的鬼节,还告诉他们万圣节的起源以及庆祝方式。奇异的南瓜灯以及“不给糖就捣乱”的恶作剧。顺便复习刚学的单词Joke(玩笑,笑话),play a joke/jokes on sb 以及tell jokes.然后问他们万圣节和中国的哪个节日比较接近,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或者Qingming Festival)因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所以我布置学生下去差资料或上网了解更多的信息,把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归纳一下并努力找出它们的英文翻译,如 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等等。
传统文化渗透中要注意一点:以教材为本,适当拓展,不能舍本逐末,完全离开教材体系,而是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渗透。让学生在习得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本土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
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有学生和老师的因素,还有教学形式的因素。一.学生的因素
学生能否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在课后重视练习和巩固,拓宽阅读量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教师的因素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教学形式的因素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分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英语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外国文化的传播者,要厚积而薄发,丰富自身知识,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对文化的认同感,让我们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2
一、文化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关系
关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们众说纷纭,但是总的归结为一共性来说就是语言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首先,语言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语言的运用学习过程获得整个文化社会文化。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把整个社会文化呈现到大家的面前,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它既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文化是语言变现的基本内容,能够制约语言的形成与形式,通过不断将自身的文化精髓传输到语言之中,使语言文化更加的精炼、精辟。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的形成,而没有语言,就无所谓文化,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救急需要充分的了解其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能够更好的与世界其他的国家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重视程度不断的增强。文化教学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教学的渗透有利于克服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问题。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文化背景不通过,说话的艺术语言特色也不尽相同,若是我们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将会大大的增加语言学习的压力,发生交流障碍,引起相互间的误会。
2.文化教学是提高语言交际实用性的重要因素。在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的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与语法结构,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额培养。文化教学就可以将语言的社会环境因素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
3.文化教学是实现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提高,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日常交流能力,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例如现在的初中的英语教材中,学生对于星期与月份的掌握方式就一定给要按照他们的文化背景要求。
三、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水乳交融、血脉相连的亲近关系,他们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之中,文化教学渗透方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之下更快的掌握相关知识。根据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教学渗透:
1.从词汇学习中彰显英语文化的底蕴。词汇是成文的基础元素,在我们平时所学习的最平淡的词汇之中也蕴含着很多的文化特色,同时词汇是不断的更新的,随着时代的需要、生活的发展,词汇的意义及词汇的类型都在不断新陈代谢,每一个词汇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词汇的意义,从而加深学生记忆,使他们更快更好的掌握所有的词汇,大大的增加他们的词汇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最基础的案例来进行了解:
案例1、我们学习的英语词汇最先接触的是人称代词,我首先要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所知道的人称代词都有哪些?(What personal pronouns do you know?)这时大家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回答有I,we;you,they,it,she,he,学生能够及时的例句出所有的人称代词,这时,我们需要再继续提问为什么所有的人称代词中只有I(我)是大写的字母,而其他的都是小写的呢?(Why does only“I”use capital letters among all the personal pronouns?),此时同学们就开始面面相觑无法回答了,因为他们没有考虑过这个深层次的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适时的告诉学生,其实在英语文化中,表示“我”的人称代词I无论是在句中、句首或者是句尾都要使用大写的字母来表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中世纪的时候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我”并不是用I表示的,而是用ich来表示,并且此时并不需要用大写,经过回来的演变慢慢的变成了“i”,小写的“i”在排版印刷的时候就会经常的被遗漏或者是与其他的字母发生了混淆,导致印刷成的句子语义不通,意思不同,这时有个一个非常机灵的印刷机啊就想出用“I”来替代“i”,这样极容易辨识,不会与其他的词汇产生混淆或者是遗漏的问题,因此慢慢的“我”的人称代词就固定的用大写字母“I”来表示。
2.从听力教学中渗透文化的特点。现代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是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的材料内容广泛、题材新颖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文历史都会涉及到,若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一些文化现象、历史习俗及社会现象没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对听力学习感到吃力,不能够准确的理解听力材料中所表示的意义。在听力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就可以使同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些知识,使他们在听力在学习中更加的容易。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最基础的案例来进行了解:
案例2,在八年级的《新目标》英语听力材料中有这样的一段材料:
——It’s such bad weather!I’m all wet.
——Yes,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同学初听到的时候都感到很好笑,因为根据他们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上掉下来了猫狗,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他们这句话很搞笑,应该是编者搞错了。其实这是一个英语成语,与中文成语一样有其一定的寓意,rain catsand dogs的意思是“大雨倾盆”,他来源于布鲁尔所著的《成语寓言大辞典》,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北欧挪威的神话故事中,猫是可以影响到天气好坏的象征,驾着风暴而来的女巫传说是可以化身成猫的,而狗和狼是风暴神的仆从,狗代表的就是“风”。了解了这个成语的起源之后,我们就可以对这句材料有一个新的了解,其实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今天天气很差,大雨倾盆”。同学们听了这个寓言故事后就不会再对这句话产生歧义,有效的帮助学生克服了听力方面的障碍。因此为了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我们就要在日常的听力教学中适时的添加相关的成语教学内容,从而有效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开设专门的具有特色的听力课程,如纯正的原版动画片、电影等形式的材料,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发音及语言知识,了解语句的应用意境,更好的学会英语口语。
3.从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的特点。英语语法教学使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环节,也是一个重点内容,许多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学起来比较的吃力。英语的语法应用包括了时态形式、动名词应用环境等等很多的内容,这些语法与中文语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它是语言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在英语中,语法也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经过人们的后期发展慢慢形成的,因此在这些语法中也是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内涵的,主要表现为:
案例3,在英语语法题目中有这样一道题:A knife and fork_____(be) on the table.学生们在回答这个语法题的时候一般会存在这样的疑虑,这里到底应该填is还是are,其实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是is。在这里就存在着英文中的一个生活习俗文化的了解。我们经常会告诉孩子is和are的区别是一个用于单数名词一个用于复数名词,这里我们对“A knife and fork”是要理解为一个复数形式还是要理解为一个单数形式就成为了我们的解题关键,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英语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在英国等欧美国家,他们的用餐工具是刀叉,这两个是不可分割的,一般都会同时使用,就餐的正确礼仪是左手叉右手刀,一般情况下在餐桌上主人会为一个人准备一副刀叉,即包括一把刀、一把叉,因此我们通常就把“一副刀叉”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所以这里的谓语动词应该用单数的形式。
案例4:Her name is Linda.Her husband’s name is Tony Black.So you can call her______.这一个题目是一个称谓题目,它涵盖了英语语法中的一个特定的法律文化现象,即美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妇女在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是离婚了也要予以保留,不经过法律的判决是不能够恢复到婚前的姓的,这就像我国古代对妇女的称谓,婚后女子要冠以夫姓,不能在使用自己的姓氏,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因人而变的,我们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就一定要先了解美国在这方面的文化规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就可以得出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是Mrs Black.
4 . 从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的内涵。经过多次的改革改版,现在所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都是实时、真实的,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实用英语国家的一些现实实际,因此在阅读这一类的材料中我们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下面我们用八年级《新目标》英语中的一篇教材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这是一篇有关于送礼物的文章,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Everyone likes gifes…Some persents are never too small.A little child may give his mother a leaf from a tree.It is enough to make her very happy…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若是你是这个小孩你将会送什么礼物给你的妈妈?
在对这篇文章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除了猜测文章中的生词与短语的含义之外,最应该解决的就是语言中的文化知识障碍。首先我们需要对各个国家送礼物的风俗习惯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知道每一个国家的人们的避讳与喜好,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具体的礼物。若是我们在美国,应该知道送的礼物不一定要贵但是一定要有诚意,每一个礼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以表示对送礼者的尊重,同时礼物的价格标签一定要撕去,而接受到礼物的人一定要当面打开并要适当的额尔赞赏,以表示感谢。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 初中语文 ;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14-01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从懵懂的童年走向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青年,这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三年里他们将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许多人的观念西化的社会环境下,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阻力
传统文化教育遇到的最大阻力来源于社会。每一个国家的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自己国家文化的影响,我们也不例外,更何况我国的文化底蕴又是非常的深厚。尽管这样,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许多人已经忘记了中国文化的美。原因也许是因为西方的科技非常的发达,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则是要靠科技去带动。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错觉——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一种错觉变成整个社会的错觉时,那么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大到足以让我们忘记自己的文化。当然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阻力,才更加证明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个重任当然也就落到了语文老师的肩上。
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必要性
无论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取得多么大的成绩,如果忘记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都是可悲的。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来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成为了一个历史使命落在了每一个教育者肩上。在考试中也会遇到有关传统文化的题。例如: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新年放假一天(1月1日)
春节放假三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
清明节放假一天(农历清明当日)
劳动节放假三天(公历5月1号,2号,3号)
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
中秋节放假一天(农历中秋当日)
国庆节放假三天(公历10月1号,2号,3号)
2008年4月4日,是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施的第一个清明节,传统节日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请根据上图完成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上图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2.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用诗歌描绘传统节日,请写出有关传统节日的两句连续的诗句。
3.对于将五一国际劳动节调整出2天和新增加1天用于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日,你认为这有什么重要意义?
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不断的变化,你认为采用什么方式来过节最有意义,是旅游或者走进书店或者欣赏音乐会等等,请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要让学生答出来,不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还是要让学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都需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文化教育。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稍微较差,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形象,具体。本学期我已在我所带的初一七班,初一八班进行了实验式的渗透。第一,让学生背诵我们古人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里面优秀的文化让他们学习,对于那些明显与当代文明不符的或者说阻碍当代文明发展的思想,让他们进行反思。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辨能力。第二,利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让他们背诵我国古人优秀的散文,诗歌。例:《陋室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并且在他们背会后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第三,在清明节后,趁着他们过节的心情还未完全消失,给他们进行了一节“中国节”的专题辅导,浅层次的讲了中国节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第四,课文的讲解过程中也会进行渗透式的教育。例:《黄河,黄河》的诗句讲解中,给他们讲了黄河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黄河精神是我们骨髓里的力量。在进行了这样的教育后,取得了一些效果,作文里有了《三字经》里的例子,做中国节那道题时,大多同学答的较好,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学的讲礼貌起来。这应该是最大的收获吧!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4
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 杨仁旺
【摘要】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一大批民族经典内容以及永不枯竭的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它们的滋润和照耀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一大批民族经典内容以及永不枯竭的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它们的滋润和照耀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中学。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贯致力于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经常性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手抄报展览、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新课改中,学校把综合性活动展示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旨,大力推进课改进程。有感于语文教师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历史责任,我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下探讨:
一、用教师的热情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做基奠,才有可能完成传承文化的使命。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仅要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化的传承。教师如果只空洞地灌输道理或者就文章谈感受,引起的共鸣并不多,其实只有教师把这些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时,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真正投入,才能起到“不令而从”的自觉效果。我们回首学生时代自己的老师,当一张张面孔都已经渐去渐远的时候,那个在讲《背影》时不禁泪流满面的老师,那个在读《石壕吏》时不禁拍案而起的老师„„他们所留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历久弥新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教育像钱梦龙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
1、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这面鲜艳旗帜,激励着中华民族进取、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体意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因为优秀人物的高尚品格,总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无数人身上,闪耀着的淡化个人、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等,是强大的精神磁力,厌恶官场黑暗,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2、在古诗文教学中切实抓好传统文化的教学
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文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有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给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三、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阅读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诵读经典。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收集热情。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
四、善于抓住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1、关注日常生活,探寻文化精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华。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的盛会。
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却表现得很漠然。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开设了“屈原专题讲座”,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教学,通过读屈原的作品,讲屈原的人生,评屈原的精神让学生领悟屈原的伟大人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佳节,可事先让学生搜集一些望月怀人的古诗上语文课的时候交流。
2、开展寻访家乡历史名人和遗迹活动,继承和弘扬乡土传统文化(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家乡相关资料:“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传统节日传说故事”。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为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组织了一次“传统节日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在竞赛内容中,主要针对常见的传统节日,有的以故事形式出现,有的以诗歌出现,有的以辨析题出现,形式多样,这不仅让学生对节日的时间有了清楚地了解,更进一步对节日的来历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在辨析题中,主要让学生针对当前社会上一部分青年人忽视传统节日而重视过洋节谈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但最终达成共识——传统节日一刻都不能忘,她是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5
摘 要: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和内涵,是语文教学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教师可以挖掘传统节日渗透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思想情操,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荣誉感,除此以外,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文化活动中,明白了节日的内涵,尽情地接受节日文化的洗礼。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情感教育;语文活动
我国传统节日它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以及内在的意义,凝聚了深厚的民族风格以及丰富的民风民俗,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浓缩。孩子们通过了解节日文化,不仅可以使自身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感而且思想得到了熏陶,提高了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自我的内在素养。
一、利用传统节日,加强情感教育
细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确实饱含了深厚的情感,在节日中体验父母之情,朋友之谊,爱情之美,乡土情结,自然之爱等等,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节日即将来临之际,老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孩子去用心的感受。中秋、春节以及元宵节,这些都是举家团圆的节日,孩子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团圆的喜悦亲情的温暖,了解落叶归根的缘由,人们相互间的问候,比如"新年好"、"财源滚滚"等等都表现了彼此之间的亲密的关系以及衷心的祝愿;我们在清明节那一天去祭拜我们的祖先,通过追忆祖先,让孩子明白祖先的生活艰辛,更加的珍惜现在,明确个人的任务,努力学习报效祖先;一提到端午节,我们总会想起那位报国无门的屈子,在吃粽子的同时,不忘先人之志,忠心爱国爱家;而我们熟知的七夕情人节能够让孩子们了解爱情的美好,以及爱情的可贵之处,要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并且忠于自己的爱情,增强个人责任感;"重阳节"其实它不单单的是一个节日,其实在当代而言,它也是老人的节日,告诉我们如何做为人子女,如何善待父母善待老人,懂得感恩,用心的对待身边的亲人。在许多节日中,我们都会被带进大自然,比如前不久刚过去的清明节,我们要到郊外扫墓,踏青,在这过程中,呼吸自然新鲜的空气。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习惯登高远眺,欣赏菊花,感受秋天的气息„„不仅让自己开心快乐,而且也使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加让孩子喜欢上了大自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表现了勤劳善良的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浓缩了他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展现了我国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所有的孩子不自主的心生出一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老师在节日来临之际,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孩子的心中,用热情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孩子,这样在无形之中,他们就会受到民族文化的洗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节日文化大餐引进课堂
传统文化是我过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内在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介绍节日文化,能够提高受教育者内在素养,是他们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法,所以语文学习完全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
第一,依据课本,透析节日内涵。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已开始就有中秋,元宵这类节日词和在节日中要吃的东西,还有一些节日中的娱乐活动,老师完全能趁机向孩子介绍我国有哪些节日,这样他们也能大致的清楚节日文化的大纲。
除此以外,要组织学生分工合作,传播我国节日文化常识。老师可以筛选一些重大的节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各自完成规定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合理分工,广泛的收录资料,探究节日文化渊源,相关的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名人等,最后进行资料整合。
对于活动的设计,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加详细一点,可以让全班同学做一个节日的研究,并且细化研究的课题,将不同的模块划分给各个小组,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投入进去,有助于增强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有利于增强彼此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展现说话水平,增强孩子对语文的学习热情。然而,最大的收获还在于让每位学生充分了解节日内涵,汲取更多的知识,明白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给孩子压岁钱的原因意义,更加深入的明白元宵赏灯猜谜的趣味,了解清明节期间,为什么要种瓜,为什么要种豆,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送棉衣?感受各地的节日气氛,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比方说狮舞赛,划船等等活动,领略各地的风俗民情。我们都知道不管什么样的节日里都与吃息息相关,中秋吃月饼,春节吃水饺,元宵吃元宝,各地各具不同,吃食不一,同时也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在过节的同时孩子们也可以领略别样的饮食文化。
第二,在学校进行传统节日诗文背诵大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内在品位与综合素养,与此同时更好的将以往的经典文化传承起来。几千年前的迁客骚人们在节日期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很多的诗词创作都表现出一种非常醇厚的节日情感。在古代,骚人墨客们总会在中秋节这一天赋诗赏月,将月亮当成自己千里寄相思的信物,寄托了丰富的思亲思乡的情感。苏轼的巜水调歌头》中包含中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想念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露出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思念之情„„在重阳节的这一天,学校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可以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次舞台表现的机会,还会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感恩。我们不仅仅需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爸爸妈妈,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陌生人也要心怀感恩,对世界对生活同样要心怀感恩的去面对,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的思想境界才会进一个台阶,传统文化才能在代代相传之中不断的注入新的元素。
传统节日厚重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特点,结合教材,不断挖掘其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弘扬祖国文化,使学生在节日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6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数学教育。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分类思想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一、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的意识
每个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如人群的分类、文具的分类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的分类,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等,都是渗透分类思想的很好机会。整数、分数
正有理数
零
负有理数
教授完负数、有理数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到对不同的标准,有理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分为:
有理数
有理数
为下一步分类讨论奠定基础。
认识数a可表示任意数后,让学生对数a 进行分类,得出正数、零、负数三类。讲解绝对值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得到如下分类:
0
a
= =
a
a > 0
-a a < 0
通过对正数、零、负数的绝对值的认识,了解如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学习理解数学概念。
又如,两个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可分为:正数和正数、正数和零、正数和负数、负数和零、负数和负数几类情况来比较,而负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是新的知识点,这就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结合“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反复渗透,强化数学分类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中的分类的意识。并能在分类讨论的时候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如若不然,对象混杂,标准不一,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如把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整数,就是犯分类标准不一的错误。在确定对象和标准之后,还要注意分清层次,不越级讨论。
二、学习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 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所谓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而后对每一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
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解答此类题,一般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例1,化简
解:
这是按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分类。
例
2、比较 与 易得 的错误,导致错误在于没有注意到数 可表示不同类的数。而对数 进行分类讨论,既可得到正确的解答: 〉0 时,= 0 时,< 0 时 ,2、根据数学的法则、性质或特殊规定进行分类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 根的判别式时,对于变形后的方程
用两边开平方求解,需要分类研究 大于0,等于0,小于0这三种情况对应方程解的情况。而此题的符号决定能否开平方,是分类的依据。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
例
3、解关于x的不等式:ax+3>2x+a 分析通过移项不等式化为(a-2)x>a-3的形式,然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a-2>0,a-2=0,和a-2<0三种情况分别解不等式。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解是x> 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左边=0,不等式的右边=-1 因为0¹-1,所以不等式的解是一切实数。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解是x<
3、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
例如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底边长为a,则其腰上的高是
。(2002年河南中考题)
分析:本题根据图形的特征,把等腰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类作高CD,如图,可得腰上的高是 或
从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类 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由于圆心的位置有在角的边上、角的内部,角的外部三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分三种不同情况分别讨论证明。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这种最容易解决的情况,然后通过作过圆周角顶点的直径,利用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的这种情况来分别解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这两种情况。这是一种从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图形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解决的方法。教材中在证明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也是如此分圆心在弦切角的一条边上,弦切角的内部、弦切角的外部三种不同情况解决的。
三、引导分类讨论,提高合理解题的能力
初中课本中有不少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分类讨论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一般来讲,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
例
4、已知函救y=(m-1)x2+(m-2)x-1(m是实数).如果函数的图象和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分析:这里从函数分类的角度讨论,分 m-1=0 和 m-1¹0 两种情况来研究解决问题。
解:当m=l 时函数就是一个一次函数y=-x-1,它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1,0)。当 m¹1 时,函数就是一个二次函数y=(m-1)x2+(m-2)x-1 当△=(m-2)2+4(m-1)=0,得 m=0.抛物线 y=-x2-2x-1,的顶点(-1,0)在x轴上
例
5、函数 y = x6 – x5 + x4-x3 + x2 – x +1,求证:y 的值恒为正数。
分析:将y的表达式分解因式,虽可证得结论但较难。分析可发现,若将变量x在实数范围内适当分类,则问题容易解决。证明:⑴ 当x ≤0时
∵ x5x ≥0,∴ y≥1恒成立;
⑵ 当0 < x <1时
y = x6 +(x4 – x5)+(x2 – x3)+(x – 1)
∵x4 > x5 , x2 > x3 , 1> x
∴ y > 0 成立;
⑶ 当x = 1 时, y = 1 > 0 成立; ⑷ 当x >1时
y =(x6 – x5)+(x4 – x3)+(x2 – x)+ 1
∵ x6 > x5 , x4 > x3 , x2 > x
∴ y > 1成立 综上可知,y > 0 成立。
例
6、已知△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CD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BC和△ACD拼成一个凸四边形ABCD。(1)画出四边形ABCD;(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渗透的策略
1.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应注重对词汇文化内涵的挖掘。学习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占着重要地位, 词汇教学一般围绕单词的拼写、读音、本意、引申义、用法等进行教学。除此之外, 深刻挖掘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极为关键的。如在英语中明显存在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有的意义和中文相近, 有的却截然相反, 一些除了本意之外, 还有其他的用法。例如“dragon”这一单词, 中国人传统的意识里它是“正义”、“勇敢”的象征, 而在外国人看来, 它和“残暴”、“凶狠”等意义是密不可分的;对于“dog”这一单词来说, 中西方在理解上很大程度达成了一致性。又如“slave”除本意“努力”外, 还有“辛苦”、“劳动”的意思, “boss”不仅有“老板”、“上司”的意思, 还有延伸有“支使”、“使唤”的意义。初中英语教学中, 通过对单词文化内涵的研究,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2.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应注重句子内涵的研究。初中英语教学中句子频繁的使用在口头和交际中, 学生想写出好的文章和说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 必须在了解句子内涵的基础上, 并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学习英语的目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区别, 比如礼貌用语这一方面, 英语中喜欢用情态动词, can、may、would、will等, “can you help me?”, “what would you like?”等, 而中国人则习惯用一般的please, thank you, excuse me等。另外, 西方人对待隐私的态度一贯比较尊重, 反感问及婚姻、体重、宗教、年龄等个人隐私, 而对于爱好、旅游、天气等方面的谈论又恰恰是西方国家所热衷的话题;此外, 对句子的学习时应注意句中表达和体现的文化内涵, 如“Thewindow was not be shut.”When does the concert begin?”外国人在表达上多使用主动表被动, 教师应让学生把中西方翻译方式、句型结构作对比, 以便养成良好的英语表达习惯。
3.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应注重教材文化内涵的发掘。英语教材所选择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掌握语言基础知识, 还可以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节日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阅读进行有意识的文化渗透。在外国, New Year's Day为庆祝“春分点”的到来和一年新的开始, 人们举行各种各样的晚会, 到处都洋溢着“辞旧迎新”喜气洋洋景象;过复活节时, 街上到处都在出售的彩蛋和兔子成了最受欢迎的礼物, 有的甚至是用巧克力做的;April Fool's Day时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四月愚人”; Eve of All Saint's Day是外国人祭奠祖先的节日, 人们喜欢制作南瓜灯及流行“咬苹果”的游戏, 小孩打扮成各种妖魔鬼怪到别人家要糖果和零钱。
在中国为庆祝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等, 人们通过看春晚、放鞭炮、吃饺子、拜年、吃月饼等方式来庆祝春节的到来和中秋的团圆。西方比较隆重的Christmas Day, 则是打扮圣诞树, 在孩子挂在床头的袜子里放糖果, 人们相互赠送圣诞礼物, 并欢唱圣诞歌曲等来进行庆祝。对于这些中西方的不同差异, 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能感受到外国的节日文化氛围, 使课文的讲解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应在课内外进行文化渗透
1.初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语言交际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 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跨文化教育的渗透, 这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应针对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课堂内容相作用的文化渗透环节, 对于学生学好英语这是最基本的保证。
比如, 可以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值日生汇报, 给学生创建比较有效、自然的文化内容植入渠道。在做值日生汇报时, 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 可以在课内与课外大量搜罗整理信息, 在值日生汇报的活动时间内用口头汇报的形式呈现给同学。还可以介绍外国城市文化、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介绍自己比较喜爱的球星、歌星等。经过开展各种活动, 促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中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2.初中英语课外活动的跨文化教育的渗透。教师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拓展一系列可以把英语学以致用的渠道, 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起来, 共同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教师应带动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跨文化的渗透教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以促进学生对中西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英语角, 举办英语口语比赛。如, 教师可以举办<Classical music>、<My Dream>等为主体的比赛, 来巩固和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另外, 教师应大力提倡学生阅读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报纸、书刊、以及电影, 并指导学生办英语的黑板报、文化知识报等。同时, 教师可以借助报纸、书籍、网络等方式来教学, 例如, 让学生观看或阅读《Harry Potter》、《英语辅导报》、《英语沙龙》、《书虫》等丰富的英语文化资源来拓宽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交流空间, 为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应注重情景教学的创设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 没有学习母语时的优良环境, 可情景教学是学习英语时必不可少的前提。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 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强烈的西方文化气氛的学习环境。学生用来学习英语的时间最主要是课堂时间, 老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策略,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进行各种对教学有用的活动, 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LOOK CAREFULY AND LEARN>时, 教师详细课文后, 在学生理解及熟悉教材的前提下, 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课堂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My FavoritesTeacher, The person I admire等为话题开展讨论, 再由每组推选出一位成员当堂复述讨论内容, 并由师生共同评比出结果。在学习<HELEN KELLER>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堂模拟课文中的对话, 不仅要求学生用充满情感的话语来进行表演, 还进行学习课文后的感想进行交流, 教师还可以在中间插入当堂限时写作这一环节, 把好的作品作为范文朗读, 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师所创建的教学情景中来, 在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中提升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从而强化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中西方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其主要表现在语言中, 这就要求学生要在了解及掌握中西方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才能真正的学好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以灌输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还需要注重跨文化教育思想的渗透。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语言文化渗透, 并在日常交际中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跨文化交际渗透这一环节的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和口语交际能力, 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 已成为目前广大教师所关注的一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应从词、语法、阅读和教材所涉及到的外国文化等方面文化知识点进行渗透,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的提高, 以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初中英语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黄超群.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吉首大学学报, 2013, 34 (2) :221.
[2]李敏.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思想的渗透[J].才智, 2012, 6 (24) :18.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8
一、初中英语课堂的现状
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于将记忆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者在对英语知识的认知中,领悟人生哲理与成长经验。英语是门涉猎知识广泛的学科,学好这门语言不容易。在掌握大量的知识后,要灵活运用在生活中,才能学以致用。英语学科具有大量的单词、语法知识、句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而且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性,对于印欧体系的英语与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来说,无论从发音、语调、词汇等方面都具有巨大差异,从英语的朗读上仅从字母组成便可,汉语是表意文字,可以从字面上读懂字的意思。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思考模式之间进行转换。
早在建国初期,英语便作为一门学科融入教学当中。我国的英语教学方式主要以语法翻译为主,重视对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英语文化交际方式可以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教师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教学观念也在改变,学校老师开始关注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但现在的初中高年级的学习任务紧张,对于在课程中出现的文化知识,老师会采取避重就轻的原则,而这样会忽略向学生渗透英语的知识文化。不断地积累西方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英语语感,感受英语的语言氛围。
二、初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是指,应对在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交际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产生的学科。因其不同学科具有的不同问题,它的理论建立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基础上。教育的文化差异,迫使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无论这种交往在人们主观意识上是否喜欢,但这种交往方式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愈加的频繁。将英语课堂中融入跨文化交流模式,可以带动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根据教材所提示的知识线索摸索出关于学习和会话的交流方式。教师针对零起点的学习者制定的教学思路,应通过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启动,将生活中的情景赋予教材之中,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所覆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自己对文化交际的理解。语言学习架构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上,人们愈发地意识到通过交换语言信息、传播文化,对自身国家的发展能够带来益处。因此中国在进行初中英语新课标改革中,侧重点更多地放在英语交流能力上。
三、初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的渗透
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对不同的文化起着不同的影响。在以前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文化与环境也是息息相关,通过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跟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
1.东西方文化差异性
中国的文化主要围绕儒家思想,与人相处的核心在于“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本身是对人的行事作风和人生理想的约束。“礼仪之邦”的中国民族一直传承着“礼”的社会行为规范,人民崇尚安全稳定的社会制度,传承儒家思想。
而西方的文化发源地是希腊,因其海洋国家的特殊性,最早发展的是商业经济,摒弃氏族社会的血缘体制,完善人人平等的社会体系。来自海洋深处的西方文化,蕴含着海洋气息,因其自身向往“求变、好奇”的创新精神,创造出“利己、注重隐私、平等、独立”当交往原则。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权利均等,众神身上皆有弱点,但人类英雄却日趋完美。
2.利用传统文化兼容东西方文化
在英美人夸耀中国人英语出色时,中国人会秉着谦虚态度说,“My English is just so so.”而这并不是英美人觉得得体的答案,应该用“THANKS”回答更为合适。而当外国友人问及中国传统国学的内容时,无论英语水平多高,也很难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国文化内涵因地域不同很难立足于文化交流中,但是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渗透西方的文化,会使西方的文化侵略学生的思想,削弱汉语的魅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是双方的传播方式,既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壮大祖国,还要保持中国文化的不流失。对于正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学生而言,通过英语更好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学习英语的核心理念。祖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为走向世界,向全球人民展现新时代的中国新势力。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将真实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形象展现给世界各国。
为促进双边贸易,首先要真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运用外语将中国正面积极的形象推广到世界。英语老师在备课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出“东西方文化兼容”的思想观念。中国文化容易迷失在跨文化交际中,其原因在于语言输入材料中的相关材料太少导致的。初中阶段掌握的知识点主要围绕着英语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的,在英语实践教学中,成绩是评定教师等级、效绩工资的依据,而升学考试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标,教学目的也改为应付考试。英语教学的思维模式变为只是看重升学率、答题技巧,从而忽略了英语学习的初衷。
结语
初中英语中“文化渗透”的教学形式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外文化差异性的对比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对英语的热爱。“跨文化交流”教学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在对传统文化认识同时,学会通过英语传播自身的文化内涵,拓宽视野和世界意识。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9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切实要开展的工作之一,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想。
一、语文教师应是法律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法律知识的普及,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的宣传。语文教师首先就要熟悉日常的法律法规,并且还要以身作则,当法律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比如,不能私自拆阅学生的信件,不能搜身,不能借学生不在之时,翻阅学生的日记,也不能侮辱学生等,因为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只有教师切实做到,在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学生才易于吸收,才容易专注去学习。
二、利用教材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也渗入许多法律知识。比如教学《樵夫,别砍那棵树》时,要激发学生对樵夫的行为进行严历的批判,要教育学生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对那些随意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要予以制止,也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又如,教学《风筝》时,就要指出,作为“哥哥”的“我”,自己不爱风筝不说还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并且还粗暴的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哥哥”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侵权行为,严重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要随意欺侮同学,应该给予同学以关爱和同情。再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对车站送别这细节要仔细进行研读,从中让学生明白,“父亲”的这一举动,就是父辈的本能,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同时也可指出,爱老携幼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青少年学生,就应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当自己的父母年老之时,就要去赡养父母,而不应该抛弃。这些都写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的,如果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三、运用作文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
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可以说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写的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吸收。比如,江庆同学写了一篇《心灵的忏悔》的作文,文中说,他由于悄悄的偷看了同桌的日记,知道了同桌的秘密,就四处张扬,致使该同学名誉扫地,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同学和学校,同时和自己要好的同学也疏远了。对于自己的这一不文明的行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忏悔,希望得到同学的谅解,来减轻自己心灵上沉重的包袱。文章写得真实,写得动情。笔者在讲评的时候,高度赞扬作者的自我解剖真实、感人,进而指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侵犯了别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最关键的是这种行为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批判。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更不能对别人的隐私进行宣扬,如果造成严重后果,自己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必须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如果漫无边际,收效肯定甚微。只有语文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就会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光彩。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10-21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05-29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23
词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11-02
传统教学原则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10-06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07-04
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30
中国传统中的琴文化05-25
政治变迁中的传统文化05-17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