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共7篇)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1
技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我院对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院实际和技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并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入学初、学习中、实习期、毕业前和就业后。
一、入学时的起始教育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尽快形成,使技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我们还积极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如“课余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培训班”等。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教师,不间断地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三、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又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定期编印《实习简报》,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实习情况,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使实习生更多地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抓思想境界,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地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四、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学生摆脱了平日的学业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多采取对话会、恳谈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思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质,引导学生客观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我们还以组织举办毕业生联欢会、毕业成果汇报会、优秀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就业后的跟踪教育
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档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毕业去向、工作情况,并与学生建立必要的业务上的联系和指导,即关心、扶持他们健康成长,又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我院已先后聘请四位已被市建设银行录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和一位参军的幼教专业毕业生回校担任辅导员,帮助在校生加强专业训练,很受学生欢迎。我们还积极收集整理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大力宣传表彰。一些毕业生还经常回校汇报工作情况,教师也对学生进行热情耐心指导,并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多学知识,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校还经常组织毕业生集体返校,“回味”教育往往能发挥出双倍的教育效果。
总之,技校德育要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必须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要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2
教培中心 刘韶刚
所谓安全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学校应从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思想教育。思想上的安全认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长期安全学习和安全理念知识灌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我们现行的只对学生进行短期安全教育的方法需要改进,要让安全教育贯彻整个实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始终。最终达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形成一种安全风气。
2、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的教育除掌握一些普遍性的安全知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安全知识。例如要掌握一些日常的安全防范知识,防震知识,防水,防电以及意外伤害的知识,一旦发生危险应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等等。这些安全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安全教育这条途径。
3、应急措施及逃生的训练就是很好的安全技能训练,而校园事故,如果广大师生训练过应急措施,也许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安全教育要从习惯抓起。习惯一旦形成具有很大的惯性,好的习惯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而坏的习惯就很危险了。
5、有计划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要做好年、月、周、课时的计划。计划中要有学习时间、有主讲人,并按照计划逐项实施,杜绝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6、做好安全记录。在进行训练时要求教师和每一位同学都要做好安全记录,包括对该训练项目的设备检查情况,是否存在隐患,训练过程中有无不安全因素等等,都要如实记录下来,以备以后的警醒、改进和安全总结。
7、进行安全考核。要把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与教师的个人业绩,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都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紧急情况及处理能力。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学大纲
一、 健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技校生的健康教育却滞后了。健康教育是技校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技校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出现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平衡,另外,性机能的迅速成熟也造成学生的心理不适应。此外,技校生大都比同龄人更早地体会到“自立”的需要,成人感特别强烈,就业需要突出与成就事业的信心不强也成为技校生心理上的突出表现。如果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就容易接受不良刺激造成心理失常等后果。健康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影响技校健康教育的因素
技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山区,对现代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许多学生没有树立现代的健康观念,片面地认为身体强壮没有病就是健康,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再者,很多技工院校缺乏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导致学生的健康知识缺乏。技校体育理论课中的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注重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而关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校体育卫生、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甚少,远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从事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健康教育的形式单调,从而导致学生对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徘徊在低水平,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三、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
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目前的体育教学却忽视了锻炼习惯和体育情感的培养。如何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品质呢?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体育教师素养。技工学校体育课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最关键问题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一是体育教师身心理健康水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二是体育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体育教师没有较高的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努力提高技校体育师资素养,主动适应技校体育教育尤为重要。
2.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取“和谐原则”和“成功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享受体育。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解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等课题,让学生从理论上根本地认识体育锻炼对增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倡导体能锻炼。体能锻炼是增进技校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技校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职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和运动水平。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得到减轻,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不断发展自我。总之,技校健康教育既要与学校的教育全过程有机结合,又要充分发挥技校体育教育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形成网络式的健康教育模式,以实现技校健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琰.正视心理疾病——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基,[1999]13号.
[3]罗希尧,王伯英.学校体育理论[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王凌燕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4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了能源、材料、环境、健康等问题, 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甚至会毁灭人类文明及人类自身。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化学研究有关,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 与人类生活、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技术领域的关系十分密切, 并在其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 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 人们获得安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来自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把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因而我们国家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笔者认为, 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STSE是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社会 (Society) 、环境 (Environment) 的英文缩写。STSE教育指的是在现实和技术及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 它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保持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培养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适应、决策以及探究与创新能力, 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热点。STSE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产物,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为此, 本文拟就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STSE教育,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一些初步探讨。
化学STSE教育的目标
通过STSE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三观”技校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 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校园环境的熏陶、课堂教学的感染、教师言行的示范, 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化学教师适时渗透德育内容, 有利于学生科学“三观”的形成。如通过对坟地“鬼火”、魔棒点灯等现象的解释, 让学生从化学原理上进行认识, 使学生明白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从而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与文明, 反对迷信与愚昧的思想, 逐步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发现过程和仪器的发明过程等化学史, 使学生明白只有不畏险阻, 坚持不懈, 才能登上科学顶峰;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熏陶下, 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 让学生调查市场上三大合成材料的运用, 引导学生体会到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再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负面影响, 如白色污染。再如, 在讲“侯氏制碱法”时,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侯德榜先生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返回祖国, 在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红三角”牌纯碱, 打破外国对我国纯碱的垄断, 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 为国争光的事迹。通过诸多科学家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世界观。
联系实际, 使化学教学具有生活化特征, 实现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知识建构理论认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STSE教育注重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 联系生活、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实现知识的有意构建, 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问题, 掌握学习方法, 具有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现实意义。化学教师在进行STSE教育时应扎根于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现象, 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让他们体验生活, 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分析盐的水解这一知识点时, 可结合泡沫灭火器使用原理;讲甲醛时, 可结合其危害及其测定方法;讲异构化时, 可以结合汽油的号数———辛烷值。
结合科技发展, 使化学教学具有时代性, 实现化学与科技的有机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 化学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与各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 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学科的动态, 了解相关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方法, 把它们与原有的知识点相结合, 让它们融为一体。要注意把科技成果与化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激活知识点, 使化学具有时代特征, 化学教学才能显现出其生命力与感染力。如:学习烷烃的氧化反应时, 可介绍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丙烷;学习高分子化合物时, 可介绍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馆 (水立方) 材料———ETFE (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 。通过STSE教育的渗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化学在当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而明确学习目的。
通过STSE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具有创新能力是时代对他们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化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远离生活, 远离实践, 使他们在面对生活、生产、社会等实际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 无从下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渗透STSE教育时应想方设法地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这样有利于学生质疑思辨, 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有利于学生及时思考、巩固知识, 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通过STSE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换而言之,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喜爱化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才能学好化学。STSE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其求知欲, 吸引其注意力, 使其保持持久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内在潜力, 完成学习任务。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利用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渗透STSE教育化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处处有化学。面对各种广告,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辨别其真伪。如学习了元素的含量之后, 要教会学生辨别在农村路边刷写的“高含氮量为25%的碳酸氢氨化肥”的真伪;学习了酸碱盐之后, 让学生明白厨房中不能用铝制品盛含盐的蔬菜和食品。原因是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 其中还含有少量氯化镁, 在水中溶解能电离生成氯离子, 因此会破坏铝制品表面的保护膜。氯化镁在溶解时会发生水解, 使溶液呈酸性, 使铝制品腐蚀得更快, 因此, 不能用铝制品盛含盐的蔬菜和食品, 而应多用铁制品。同时, 还可以教会学生运用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规律鉴别黄金首饰的真伪。如将浓度为70%的硝酸, 分别滴在真假首饰上, 保持原样的是真金首饰, 发生化学反应的不是真金首饰。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开阔学生视野, 又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自觉形成探求新知识的意识。
利用与化学有关的最新知识渗透STSE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许多物质的新用途被开发出来, 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最新的科技成果, 激活知识点, 赋予基础知识新内涵。如学习加聚反应时, 可介绍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聚合物———聚乙炔;学习苯的结构时, 补充棱晶烷;学习烃的衍生物时, 介绍PPA;学习金属时, 补充新型能源金属镁、战略储备金属———镍;学习同位素时, 介绍其在考古、生物育种、医学、核科学方面的应用。通过STSE教育的渗透,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渗透STSE教育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及民间传说中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如“烈火见真金”, 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真假黄金”的鉴别方法, 经讨论, 鉴别方法至少有五种, 灼烧法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这样既向学生解释了“真金不怕火炼”, 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能力。再如“雷雨肥庄稼”、“水火不相容”、“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 可使学生懂得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懂得了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
利用绿色化学理念渗透STSE教育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让人们感受到高科技产品的好处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污染物, 它们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条件, 破坏人类的生态环境。1995年, 美国环保局首次提出“绿色化学”一词。“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是指设计没有或者只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并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其最大特点在于, 它是在始端就采用污染预防手段, 在生产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主张在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 具有“原子经济性”, 因此, 它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又能够实现污染的预防。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实验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如制备胆矾, 采用铜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 氧化铜溶于稀硝酸, 而不用铜与浓硝酸反应或铜与稀硝酸反应。另外, 尽量用滴管替代试管做实验, 使药品用量最小化。又如实验室制氨气, 在试管口放一团浸过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棉花球吸收多余的氨气;铜与硝酸反应, 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 减少氮氧化物对室内的污染;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中进行, 以防止氯化氢向空气中扩散。诸如“绿色化学”的知识与实例较多,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渗透相关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关于STSE教育的评价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是否有效, 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是否有利于师生的发展, 都需要也必须进行评价。STSE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社会意识及探究能力, 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所以, 要改变应试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 改变现行的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单一评价模式, 要将学生知识掌握与知识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整体质量评价。在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纸笔+口试+操作”的评价模式, 评价方法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实施STSE教育面临的问题
要较好地落实STSE教育思想, 一方面,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其次是教师自身的学识范围要拓宽, 对社会科技的进步、对本学科领域发展态势的敏感性要增强等;另一方面, 相关部门和教师要改变“书面一考论英雄”的老观念, 否则STSE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同时, 实施STSE教育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往往难以保证, 所需的新的科技、能源、环保等方面信息资料比较匮乏以及STSE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都是影响STSE教育实施的因素。
STSE教育是一种适应21世纪的新型的科学教育模式, 目前在我国正处在实验阶段, 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需要依靠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断改变, STSE教育理念必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于晶明.试论化学教学中STSE教育的实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 (1) .
[2]易章和.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与STSE教育的相关性”——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一得[J].化学教育, 2004, (3) .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5
技校受学历和招生范围的影响, 技校学生大多是处于懵懂青春期的十六七岁青年, 从心理学角度讲正处于人生第二次“断乳期”, 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即将成型的初级阶段。何况, 技校生源大多来源于那些初中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 他们游离于教师、学校甚至家长和社会的重点关注之外, 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极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自卑、或自暴自弃, 加之经常受到“好学生”或社会舆论的“歧视”, 生理成熟的躁动, 让技校学生极易处于某种叛逆或极端状态。针对此种现状, 就要求我们的技校老师们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 更要在教育知识的同时辅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 每一位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 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 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技校学生来说, 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德育渗透对技校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学科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性的, 语文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对于“育人”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说明,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也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思想情感特点来培养学生文化品味、道德素养, 从而引导学生在利用自身情感思考、思索、解读课程知识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良好的德育素质更能够理解课本中蕴含的情感、经验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文字的传递, 也是价值观、情感、人生经验的传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材是传承的载体, 它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 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 而这种情感素材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但是, 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这种价值观、情感素材、人生经验并不是直接的, 它们大多是借助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或是作家的心灵世界, 隐晦的情感表述在潜移默化间给人以心灵的洗礼。所以, 只有具有良好的德育素质、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体会那文字间寄寓描述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 把形象性的文学内容在脑海之中形成鲜明的影像, 从而深刻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客观事实、人生经历。从这个角度而言, 语文教学应该缘文释道, 因道解文, 以文悟道。这样, 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德育素养的同时, 他们的思想才会受到教育, 情感受到熏陶, 心灵得到净化。
技校的语文课程是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中小学的, 技校没有升学成绩的压力, 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技校学生的成绩不需要攀比, 会就是会, 不会就是不会。听起来技校学生似乎挺轻松, 但其实不是这样, 技校学生在毕业后需要面临自主择业, 他们将直接面对社会这个大舞台, 技校学生没有其他普通中小学成绩压力, 但会与不会却将直接决定技校学生毕业后生存的大问题。中小学学士缺乏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处于学校这个单纯的小舞台并不会受到多少影响, 但技校学生却完全不同, 如果他们在经历技校教育的短暂过程中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他面临技校毕业时, 不能适应社会这个复杂多变的大舞台, 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所以, 能够使受教学生通其情、达其理的德育教育, 在技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 技校语文老师不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上, 而可以抽出相对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人文的熏陶,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 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科研满足技校教育管理的需要
多数技校学生都经历过中考失利, 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加之处于刚刚成熟的生理青春期, 网络世界海量信息的侵扰, 让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使他们无法采取理性的表现、表达方式。于是, 各种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公物此起彼伏, 让技校基本成为了杂乱差的代表。由于这种错误的情感宣泄方式, 思想、心理上的偏差出现过激行为而锒铛入狱, 给技校的教育管理增添了更大难度和更多压力。实践证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因素,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使学生重新定位、明确目的、端正态度、勤奋学习, 有效减轻技校教育管理的压力
摘要:技校学生是一类特殊的学生阶层, 多数技校学生都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 极少部分高中文化学生也属于成绩差的差生。他们普遍具有语文基础差、心理脆弱、价值观不完善等特点, 加上综合素质不高, 社会、家庭舆论等多种负面因素影响, 使大多技校学生具有自暴自弃、放荡不羁。所以,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能够有效的扭转技校学生这种因心理落差较大造成的盲目情感宣泄, 从而为学生树立新目标、新理念, 完善其不成熟的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渗透,技校语文,重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 陈秀春著.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卫香.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 (01)
[3]牛新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 (下) .2011 (04)
[4]赵一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6.10
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篇6
1. 通过学习语文教材, 文道结合
1.1 体会文字美丽, 渗透德育教育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祖国的壮丽山河, 灿烂的古代文明, 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秀人物的事迹……这些深具美感的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动于衷, 不吐不快”的力作, 无不都是“情感”的思想结晶。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借用书本素材, 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 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 感悟文章倾泻奔腾的感情激流, 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更加具体、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德育教育的熏陶。
1.2 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渗透德育教育
语言文字中充分展现了文章的思想性,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思想教育的渗透。德育因素常常在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体现, 一般很少直接显现出来。所以, 在具体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挖掘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欣赏、总结中心思想, 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1.3 反复诵读文章, 加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冰心在《关于散文》中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 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是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 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 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 独特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 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 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反复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品味、鉴赏的思考过程, 也是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 得到净化, 得到升华的过程。朗读《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学生感受到人间有大爱;朗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一位穷画家因为施爱而充满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情感动着每一位学生。
所以只有坚持了文道结合的原则, 那么“教书”和“育人”就可以同时进行。
2. 多读书, 在文学作品中感悟做人道理
如果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只是通过课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效果很难体现。教师在立足于教材后, 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 具有向学生推荐好书的责任。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从而接受文学的熏陶,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通过阅读书籍, 人的感情也会受到书籍影响, 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进步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通过阅读关于自然美景的描写, 领略人性的美德, 这样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 也能得到思想道德的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中, 认识到书籍所展现的生活现实, 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还可以受到德育教育, 一举两得。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现德育教育。在学生读书后, 教师也应定期开展读书会, 让学生自由交流读书心得, 在交流读书心得时,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勇敢陈述自己的观点, 尽管看法可能会很幼稚, 但这是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因此学生一定要展现自我。通过自由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 情景教学, 增强德育教育感染力
3.1 开展活动, 培养真挚情感
教师在课余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演讲等。目前的技校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优秀篇目, 为同学们提供了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所以, 教师完全可以在讲解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时加入情景教学, 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作者背景的讲解, 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分析等都可以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组织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这样他们就能在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的同时, 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相应的了解, 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也可以渗透到学生中去, 进而得到思想教育。学生在表演中通过实践活动受到教育, 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2 利用多媒体技术, 烘托氛围
科技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 也可以创造特殊的情境,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学作品的特殊时代背景中。在多媒体营造的强烈的氛围中, 去感受课文的内容, 更易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此外, 开展古典诗歌朗诵活动, 也能激励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 有助于今后的发展。学生亦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从而实现自己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
4.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培养学生真挚情感
4.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 而信其道”,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在日常教学生活中, 教师应努力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 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 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 有博大的胸怀, 容得下性格脾气不同的学生;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 这样的老师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引起学生向你学习的兴趣。
4.2 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所谓“业”要“精”, “道”要“深”, 老师要求学生做的, 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时, 教师应该首先为先行者, 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 并内化为思想行动, 以身作则, 为学生作出榜样。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言行不一致就会失信, 这样的老师, 无论道理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 学生都难以接受。这就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 还要有高尚的人品,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老师长期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 教育着学生,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就在此自然而然地形成。
5. 结语
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让我们把陶老的这句话作为技校语文教学的方向。技校教师身份较普通学校教师更特殊, 因此更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使教书和育人巧妙结合。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更多的学生就能够成为品学兼优、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欣艳.浅谈技校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职业, 2012 (32) .
[2]薛仁宇, 曹广力, 贡成良等.21世纪德育内容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2 (02) .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7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着“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工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作为技校德育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改革旧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技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1 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德育课教师是技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德育教师的责任在运用德育教材,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教学,让学生茁壮成长。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室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德育课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讲礼貌、尊重他人。学习德育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外向课内集中,课内向课外辐射,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而宽和的学习风气。对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教室要耐心说服纠正。如果教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给予讽刺挖苦,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相反,学生还会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2 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把握理论的精髓,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教学内容上,要力求突出时代需要,贴近技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力求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技校生生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感受,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入浅出,重在运用,通过淡化学科知识体系,达到德育学科内容的各种知识的整合,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社会现象,适应职业活动的能力;要根据学生在校学习各个阶段的德育需求构建教学内容,注意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启发学生从调适自我开始,转向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职业活动,进而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技校生在校期间,是思想品德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为将来逐步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最活跃,却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力,看问题易以偏概全,为现象所迷惑,看问题常融入自己的主观色彩。因此,作为德育课教师,一方面要比较系统地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强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课教师要澄清他们在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观念、新思想。
3 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思考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教师手执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再加上一本练习册,在课堂上“依样画葫芦”,有“标准答案”在手,足以“镇住”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德育学习缺乏兴趣,怕上德育课。究其原因是教师教而不得其法。古人说“教亦多术”。教法不是只有一种,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以及教师学生不同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做表面文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是点拨,是创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思考。教师在上课时要发扬教学民主,不要以“教师爷”的姿态出现,而应教学相长,与学生互相交流,一起提高。教师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真话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同事,巧妙地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其他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使学生受到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通过议一议、想一想、比一比等主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在交流和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结合教师自身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吃、穿”等几个小的方面做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正在蓬勃向前发展。虽然目前有一些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这样的对比、比较,使学生就能立刻认识到理论的本质,胜过说教几节课。
要教学生多读书,进入其中体味,而不是站在外面“分析”。要结合教材给学生开一些经典书目篇目,还要介绍报刊杂志上的鲜活文章,引导技校生读好社会这本“人书”,如组织学生听讲座、看展览、泡图书馆;组织学生直接进入企业的车间、班组作采访。另外,突出时代特点,引进时代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允许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材料,选择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探究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个人、学校、企业和社会现象,学会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启发他们的独立观察、思考和感悟人生;要寻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形成习惯。
依本人之见,德育课不宜搞“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会捆住学生的手脚,使他们难以发挥。不能要求什么都统一,如统一材料、统一大纲、统一进度、统一教法、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导致封闭,封闭导致僵化,最后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萎缩。要教学生多表述,说心里话,而不是门面话;要教学生写出自己的见识,而不是八股文章,使学生真正领会德育理论的精髓,吸取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只要德育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修养,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时代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就一定能上好新形势下的技校德育课。
摘要:德育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但是,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政洽课的印象是枯燥乏味,单调呆板,抽象的理论讲解,加之这门课是公共课,因此,学生们对这科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学习德育课没有必要,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德育课上好,我有以下几点体验。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技校如何上好体育课08-12
技校生如何自我调适消极心理08-27
技校学生的教育及管理10-02
技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07-17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09-26
技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我之见05-24
浅谈技校生的自我教育08-09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07-19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09-08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