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结构协同

2024-05-20

资源结构协同(共10篇)

资源结构协同 篇1

0 引言

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 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 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 江门市逐步形成了以机电、电子信息、食品、纺织服装、建材、造纸为主导的产业网, 在“工业强市”等战略指导下迅速发展, 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然而, 2011年江门的年生产总值仅排于广东各省的第八名。显然, 与广州、东莞、中山等市相比, 江门依然处于弱势。

1 江门市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现状

我们发现, 江门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的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通过对江门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分布的现状分析, 我们得知:

1.1 产业间人力资源流动不合理

从江门市统计年鉴 (2012) 中, 我们可以发现, 从2005~2011年, 江门的三分之一劳动力都是在第一产业工作, 这些劳动力流向第二、三产业的速度十分缓慢, 这使得江门虽已形成呈“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但其相对应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却仍然处于较低级的“二、一、三”分布状态。这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相称, 致使江门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促进其工业化进程。

1.2 劳动力素质偏低

2010年, 在全市233854就业人口中, 未上过学的有1163人, 占就业人口的0.5%;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有40503人, 占就业人口的17.3%;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有120938人, 占就业人口的51.7%;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有52555人, 占就业人口的22.5%;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有18695人, 仅占就业人口的近22%。一方面说明江门的经济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就业人口整体素质偏低[2]。

1.3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

2011年, 江门全社会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例为30.2:43.6:26.2, 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7.5个百分点, 与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比较差距较大。目前, 世界上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在60%—80%之间, 中等收入国家也在50%左右, 低收入国家在30%左右, 江门市目前的水平只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按第三产业的性质来看, 它具有吸纳较多劳动力的特点, 据经济专家估算, 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每增加1人就业, 第三产业就需要增加3-5人为之服务[3]。

2 江门市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协同分析

2.1 江门的产业结构动态

注:数据来源:2012年江门统计年鉴.

从整体来讲, 江门早已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其中,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然在2007年有轻微的上升, 2008年几乎没有变化, 但2008年广东实施的“双转移”战略使其走上正轨, 在其后的几年, 呈正常的下降趋势。另外, 2008年以前,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2008年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开始上升, 这说明“双转移”战略的实施给江门亦带来了良性冲击。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 2011年江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1063元, 折算成1980年美元为27375, 大于4000。根据塞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4000时, 三次产业比重应为7.0%:46.0%:47.0%。

2.2 江门的人才结构动态变化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前两年江门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以“一、二、三”为分布状况, 但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相差不大。从2007年开始, 江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已始基本开始呈现一个相对良好的“二、一、三”分布状况, 尤其是2009年到2010年,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35.1%下降到31.1%, 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相应的从39.0%, 25.9%上升到42.4%和26.5%。虽然2009年出现异常情况,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了, 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反而下降了, 但从整体来讲, 江门近几年的劳动力流动还是基本上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此外, 2010年以前, 江门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都是上升的, 从23.3%上升到2010年的26.5%, 但2011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 这可能是江门第三产业虽然在逐步发展, 但基础还不够牢固所造成的。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江门统计年鉴.

2.3 结构偏离度分析

所谓结构偏离度是指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是否同步变化以及两者间的对称状态。

结构偏离度= (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人力资源的产业构成百分比) -1。

若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 说明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发展越平衡。结构偏离为正, 表明三次产业中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反之, 则表明三次产业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当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 表明两者处于均衡状态[1]。

注:数据来源:2012年江门统计年鉴.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方面, 江门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一直都是负值, 且负值大小差不多,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偏离度皆为正数, 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 同时也说明江门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三产业, 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 第二产业偏离度总体有减小的趋势, 其绝对值大于第三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 这说明该地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 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的偏离度绝对值由减小趋势转变为增大趋势, 说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正由强变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整体上江门的产业结构正在着合理地向前发展, 但它在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分布上却并不是很理想, 就业结构明显的滞后于产业结构, 结构间矛盾突出, 需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工业化进程, 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需要的人力。

3 总结

从上述分析看, 江门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的关系逐步趋向于合理发展, 但劳动力素质偏低, 第一产业劳动力生产率低,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较弱, 必须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 要继续改善就业环境, 吸引和留住人才。其次, 注意提高本地人力资源质量。继续巩固和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高考升学率和升学人数, 整合培训资源, 提升劳动者素质, 利用人力资源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摘要:文章从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及结构偏离度三方面入手, 对江门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江门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的关系逐步趋向于合理发展, 但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 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工业化进程, 为此, 注意吸引人才及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必然要求。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协同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妍谢.边缘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的协同现状及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10) :33-34.

[2]柳彦君.江门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研究[J].区域经济, 2012 (10) :38-39.

[3]黄海标.江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型及其评价机制研究[D].五邑大学研究生论文, 2008.

并购的交易结构与-协同效应分配 篇2

并购实际上也是一个投资项目,一般也采用净现值法(NPV)或内部收益率法(IRR)进行估价。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参数模型基本相同,得出的结论一般也是一致的。并购交易结构包括收购交易方式的选择和收购资金来源两方面的内容,与非法人项目投资不同,并购可以选择全部现金收购,也可以以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主并公司的股票的方式收购(即常说的“换股”),还可以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以两家独立经营的公司甲和乙的并购举例说明(表1、表2)。

两家公司都处于稳定状态,无营运资本要求,所得税率为25%。在此条件下,公司甲的企业价值为12875万元,公司乙的企业价值为7875万元。预计收购将产生协同效应,可使销售收入从15000万元增加到16000万元、销货成本从11500万元下降到11000万元,资本成本变为17%,估算出并购完成后公司的价值为29643万元,增长率为42.86%。

按照净现值法或内部收益率法在评估企业价值时,运用合适的财务杠杆调节折现率,可以平衡收益风险,实现并购价值的最大化。

仍以上面公司为例,公司甲、乙双方经过协商谈判,确定以8000万元的价格完成并购。这样,公司乙的价值得到了溢价,即公司乙股东也分享了协同价值中的一部分。

如果公司甲投入的这8000万元全部为现金,则主并公司甲的资本结构(通常以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总量之比即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直接影响该宗并购交易是否可行,即评估被并购公司乙的价值时应以公司甲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作为贴现率进行估算。至于这8000万元资金的来源,公司甲应根据自身资本结构设计融资方案。如果配合更加合理的财务杠杆,还会使并购后的资本成本更低,主并公司甲将获得更大的协同价值。

一般情况下,债务融资成本小于股权融资成本,因此增加债务比例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提高并购交易价值。但是,如果财务杠杆过大,会影响债务资本提供者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评级的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会随之上升,甚至超过股权的融资成本。

资源结构协同 篇3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而省内的一些边缘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淡化, 不得不面对信息化、现代化对原有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双重挑战。随着浙江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 进一步要求边缘地区转换产业结构、开发人力资源。然而, 近年来边缘地区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演进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同时,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边缘地区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从而影响其经济的持续发展。

衢州地处浙江西部, 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边缘地区。作为四省交界的边缘地区, 衢州要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 通过“工业化兴市”实现在浙西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 必须协调好人力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 本文以边缘地区 (衢州) 为研究对象, 结合该地区现实, 分析衢州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以期探索符合边缘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二、衢州市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分析

目前, 关于产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及能否达到研究目的这两个因素, 本文采用DEA方法18-21来对衢州市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研究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

(一) 衢州市人力资源对三大产业贡献状况的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能充分了解衢州市人力资源对三大产业贡献状况, 本文以衢州市统计年鉴为基础, 通过相关的实地调研, 对影响衢州市三大产业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评估, 得出衢州三大产业的投入指标和产业指标。具体见表1。

(二) 衢州市人力资源对三大产业贡献状况的定量分析

1. 衢州市人力资源对第一产业贡献的定量分析

本文根据所确立的第一产业投入和产出指标, 选取了从2 0 0 1年到2 0 0 9年的相关数据指标, 详细的数据和分析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和线性规划模型L建立关于第一产业投入产出的线性规划模型L 1, 并按照对偶模型D建立线性规划L 1的对偶问题D 1检验D E A为有效。经过l i n d o 6.1软件对线形规划L1处理结果如下:

v=1, w 1=w 2=w 5=0, w 3=0.0 0 9 8 2 2, w 4=0.0 0 2512, w6=0.000272, μ=0.016773

v=1, 说明L 1有效, 此时各因素对总产值产出的贡献率最大, 其贡献率之和为1。每增加1单位的产出各个因素分别有0、0、0.0 9 8 2 2、0.0 0 2 5 1 2、0、0.0 0 0 2 7 2的贡献。据此对劳动力数量的贡献率进行计算, 得出劳动力数量的贡献率为:

由上分析结果可知, 从2 0 0 1年以来衢州市的劳动力数量对第一产业的发展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而劳动力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农民用于第一产业投入的资金支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不明显。

2. 衢州市人力资源对第二产业贡献的定量分析

衢州市第二产业的投入指标, 本文主要选取了从2 0 0 1年到2 0 0 9年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固定资产投入以及对第二产业的财政支出。其中, 产出指标为第二产业总产值;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指标由于考虑到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所以在第一产业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指标的基础上普遍加了1年。调整后的数据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和线性规划模型L建立关于第二产业投入产出的线性规划模型L 1, 并按照对偶模型D建立线性规划L 1的对偶问题D 1检验D E A为有效。经过l i n d o 6.1软件对线形规划L1处理结果如下:

v=1, w 1=0.0 0 4 6 1 4, w 2=, 0.0 9 8 4 3 7, w 3=0.0 0 0614, w4=0, μ=0.003023

v=1, 表明L 1有效, 各因素对总产值的贡献率最大, 其贡献率之和为1。每增加1单位的产出各个因素分别有0.0 0 4 6 1 4、0.0 9 8 4 3 7、0.0 0 0 6 1 4、0的贡献。据此对劳动力的贡献率进行计算, 得出劳动力数量的贡献率为:

由上分析结果可知, 从2 0 0 1年以来劳动力数量对衢州第二产业发展作用较明显, 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指标对第二产业的作用增强, 同时, 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贡献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衢州市人力资源对第三产业贡献的定量分析

衢州市第三产业的投入指标, 本文主要选取了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固定资产投入以及对第三产业的财政支出。其中, 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指标是在第一产业劳动力综合素质指标的基础上加0.5年;新兴第三产业主要是衢州市内新兴的第三产业以及乡镇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新兴企业。调整后的数据如表4所示:

根据同样的方法对第三产业进行计算。经过lindo6.1软件对线形规划L1处理结果如下:

v=1, w 1=w 3=w 5=0, w 2=0.0 0 2 7 8 4, w 4=0.0 0 1380, μ=0.004234

所以v=1表明L 1有效, 说明在此状态下目标函数有最优解, 此时各因素对总产值这一产出的贡献率最大其贡献率之和为1。每增加1单位的产出各个因素分别有0、0.0 0 2 7 8 4、0、0.0 0 1 3 8 0、0的贡献。据此得出劳动力数量的贡献率为:

由上分析可知, 影响第三产业的众多因素中, 劳动力指标对第三产业总产出的贡献率达到6 5.7 6%, 说明劳动力的数量仍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衢州市人力资源中质体现的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指标对第三产业有一定的贡献, 但不明显。

从上述的模型分析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对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劳动力的数量, 其劳动力数量指标对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 8.5 6%、3 5.5 6%、6 5.7 6%, 表明衢州市的产业发展状况仍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 经济效益主要依靠劳动力聚集。

三、衢州市产业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按照这种思路, 我们可以简单考察边缘地区衢州的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动过程中分布状况。

由表5可知, 2 0 0 1-2 0 0 9年衢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从2 0.1%:4 2.7%:3 7.2%调整为9.7%:5 4.6%:3 5.7%, 已基本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 虽然距离产业结构较高级化的“三、二、一”层次尚有一定的距离, 但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较明显。三产中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快速, 从2007年起比重已超过50%。随着衢州实行工业立市的战略政策, 第二产业比重还会持续增加第一产业比重已较低, 调整的空间有限;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 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浙江省实行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衢州第三产业比重将会逐渐提高, 成为国民经济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此外, 从2 0 0 1年到2 0 0 9年间, 衢州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说明该地区劳动力的流向, 大部分是从第一产业直接流向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涨幅有限, 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四、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衢州市人力资源结构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同性还较弱。要想使衢州市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1. 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城镇化建设

衢州农业资源相对丰富, 应利用这一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缩小城乡差别。

2. 发展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

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衢州应有选择地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使第二产业的比例稳中求升。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完整、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实现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目标, 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衢州市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带动就业十分有限, 应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平台, 深化与杭州、宁波资源与产业协作。瞄准世界5 0 0强, 吸引央企和上市公司到衢州落户, 以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第三产业的附加值。

(二) 优化人力资本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 衢州的现劳动数量多而质量偏低, 资金、资源等的供给存在局限性, 这与着重发展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要求相矛盾, 因此必须调整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来看, 2 0 0 1-2 0 0 9年衢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超过9年, 说明劳动力人员素质较低, 因此, 必须不断提高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 加快步伐, 消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看来, 衢州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偏低, 从业人员比重均未超过3 0%, 说明第二产业发展必须确保人力资源的拥有量, 调整人力资源的行业结构, 减少本地人才外流。对于第三产业, 应促进内部人力资源流向第三产业中的企业单位转移。目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必须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向物流、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商贸、房地产、旅游、法律等服务性行业分流, 同时必须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资源结构协同 篇4

【关键词】物流源资源;协同服务

1.物流资源优化管理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物流资料优化管理主要从物流管理体系和物流功能体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协同角度出发,提高物流资源配置的研究较少。归纳为(1)实施供应链管理,完善电子商务中协同化物流的战略突破口,以客户服务为中心,重新整合物流企业,构建专业化系统,实现协同物流发展。(2)从物流组织的协同性、物流功能的协同性、物流手段的与电子商务协同性探讨物流资源管理。(3)物流企业协同方式、益处、障碍有关论述等。缺乏全面整体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过于简单。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趋于明显,产品供应链延伸得越来越长,客观造就物流所涉及到的环节、因素越来越多。当一个物流订单发生,往往要经过取货、仓储、配货、运输、分流、中转等环节。这些物流活动的发生,往往要多个企业参与其中。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在物流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物流管理理念落后;物流流通渠道不畅,企业分割严重,资源浪费巨大;企业各自为政,服务功能不全,效率低下等。

结合我国物当前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服务关键技术是符合我国实情的物流管理方案。

2.协同服务理论体系

2.1协同服务概述

2.1.1协同服务的内容

协同物流( CollaborativeLogistics)是指不同物流企业间相互协作共同组建物流体系, 并实现物流信息及资源共享,以提高利润和绩效。面对以网络、信息、技术、全球化为特征经济时代,物流企业不但要整合内部资源,还要考虑与外部衔接,建立基于“客户服务”理念,形成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系统,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四流合一。通过改变物流方式、物化,并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

2.1.2协同服务的特点

物流是复合型服务产业,融合了仓储、运输、贷代、信息管理等。物流协同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协同服务围绕客户的需求,打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不同地方的企业通过协同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降低服务的成本。

(2)产品链中的“产—供—销”合作伙伴, 甚至同行企业之间,围绕共同市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赢”发展模式。

(3)协同服务推行循序渐进,从局部到整体,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产品供应链。

2.1.3协同服务的基本思想

(1)协同服务成员企业要求在经营决策、企业文化、组织规模等方面相接近或协调。

(2)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协同企业要自觉保护商业秘密,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商机泄漏。

(3)成功的协同合作关系建立在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上。

(4)协同服务质量与成本决定绩效水平的高低。

2.2协同理论体系结构的构造

2.2.1过程概念

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企业的协同服务过程就是把相应的人、财、物、方法、规程等进行集成,经过协同管理,从而产生理想的结果。协同过程可归纳为下图。

2.2.2理论方法

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都存在协同作用。20世纪70年代Hermann Haken创立的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经过某种方式的合作,从而产生一定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H.Igor Ansoff在《公司战略》中,认为协同效应是一种联合效应,企业协同创造效果大于各自独立创造效果。后来HiroyukiItami把协同区分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认为协同可以发挥资源最大效能。

MaikL.Sirower主张协同效应应该放置在竞争环境中,公司合并后的利益大于合并前各公司的利益。

ManteR.Moss坚持多元化公司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Bartlett C.AandGhoshalS认为,通过资源共享,公司拥有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大价值。

物流活动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采购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可以分成若干子系统;物流活动涉及到供应、生产、销售等范围,一项物流活动开展,导致地域跨度大,时间幅度长;另外物流系统静态性差、动态性强,通过开展协同服务,能够使各功能环节有效地工作,实现物流活动合理化,创造理想的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

2.2.3技术支持

协同技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随之产生的。协同技术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围绕“产—供—销”过程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与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协同技术支持包括“软件”与“硬件”,“软件”以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主,“硬件”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经过“软件”与“硬件”驱动,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形成高效率的供需网,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资源整合,达到协同企业共赢的目的。

3.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体系构建

3.1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持续发展的演变规律与外部动力

我国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受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管理模式的影响,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规模较小,没法实现规模效益,高效的“产—供—销”网络基本没法形成。物流企业注重短期利益,相互竞争,难以实现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物流企业注重内部资源整合,忽视外部资源整合,缺乏动态适应性。物流企业之间信息分离,使企业无法实现高效率的物流作业。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卖方市场已转变买方市场,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以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协同服务可有效地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要注意,物流企业之间的协同服务并不是泛泛而谈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技术,以企业的组织、制度、文化、技术等作为保证。

3.2物流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的物流环节构成与内容分析

协同物流是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发展,是适应多变经济环境服务模式。它的范围包括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实施物流协同服务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供应商与分销商,还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分销商的分销商。

3.3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的运行模式

3.4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实现的途径

3.4.1建立物流信息平台

协同物流是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的,信息平台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的重要手段。

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种信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使用信息有如下特点:作业层面信息应用普高,管理层面信息共享缺乏,决策层面信息共享机密,企业注重内部信息共享,忽视外部信息共享。信息的使用停留在层面上,致使供应链上的企业相互独立,资源无法达到最好的利用,物流协同服务流于形式。

因而,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与企业协同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初期,成本投入大,收益小,国家起主导作用,企业积极参与;随着物流信息平台渐渐发挥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国家加强引导。国家与企业协同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2)企业加强组织、领导。相应设施到位,责任到人,制度健全。

(3)成员企业严格时效,及时把相关信息上传,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4)公平公正的利润分配制度,促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健康发展。

3.4.2商务平台协同

协同服务商务平台把企业管理内延伸到参与协同服务的所有企业,企业通过商务平台完成各项活动。通过协同商务平台,成员企业将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集中到平台上,平台以统一的界面将信息反馈到用户,实现协同企业之间信息的无逢连接。

3.4.3“产-供-销”协同

“产-供-销”包括生产、供应、销售,是供应链的一种。它是以市场导向,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合理安排生产,与消费者建立互动关系是成功关键。

“产-供-销”协同管理要抓住以下几点:

(1)围绕“产-供-销”流程,建立协同团队。

(2)协同管理从目标出发,建立具体的KPI指标。

(3)做好预算,形成统一、集成、联动的计划。

(4)所有部门、外部相关企业共享统一信息平台。

3.4.4核心企业供应链协同

我国物流企业习惯采用“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资源管理浪费严重,效益低。随着产品更新换加剧,产品周期缩短,企业面临更多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合作伙伴身上,通过建立供应链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逐渐形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功能体现在:创造新价值,控制竞争环境下的关键业务,协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核心企业成为供应链的控制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

现代市场环境下,基于核心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较好地整合供应链的资源,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管理。但是供应链管理绩效高低决定于协同的紧密程度。开展核心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

(1)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

(2)供应链企业之间信任监督。

(3)供应链企业之间协调激励。

4.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关键技术

4.1协同管理的信息共享

经验告诉我们,物流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信息扭曲,“牛鞭”作用放大,企业经营成本高,没法实现资源优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一体化成为可能。条码能存放大量产品信息,条码识别技术瞬间完成信息采集,EDI促进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发展,POS让企业拿到第一手销售信息,电子商务使企业获得详尽的需求信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点,运用协同机制加强管理,促进物流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优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4.2协同管理的成本协调

传统物流企业各自为政,成本管理以企业内部人、财、物为主,难以实现资源优化管理。开展协同管理,企业要放眼于整个“产品链”,围绕产品的研发、供应、生产、销售及售后展开,以更好地利用协同企业的资源,发挥规模优势。

协同成本管理的建议如下:

(1)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现有产品设计,优化产品流程,整合协同企业的资源。

(2)加强协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好围绕“产品链”的成本规划管理。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协同技术特点、生产流程认识,做到全员参与。

(4)制订关键绩效指标,避免有质量问题产品进入流通,通过质量控制协同成本。

4.3协同管理的时间管理

在市场瞬间万变的今天,企业能否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第一时间调整生产与供应,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不言而喻,完成一项物流活动的时间越长,造成的资源浪费越大,成本越高。开展协同管理,加强时间管理可分五步走:

第一步:规划作业过程。

第二步:找出时间浪费的关键。

第三步:总结时间学浪费的原因。

第四步:定额工作环节时间。

第五步:工作环节时间具体化。

4.4协同管理的利润分配

协同管理,既要考虑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又要考虑到个体利益的合理性,其中利润分配,是利益管理管理的核心。利润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合理,直接影响到协同存在与否。协同利润分配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分配的合法性。

(2)利润分配注重权利对等。

(3)利润分配突显公平、公正、公开。

(4)利润分配兼顾长、短期利润。

(5)利润分配的激励性。

5.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效能

5.1实施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分析

作为不同经济利益实体,物流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物流企业之间自然产生对抗行为,资源难以实现优化管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物流企业间的协同管理日益凸显。

运用协同管理优化物流企业资源,要求成员之间对立“共赢”意识,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优化整体利益为奋斗目标,加强协同企业成员之间联系,借助协同成员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从而实现整体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5.2应用效果分析

协同管理是物流企业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通常理解为“1+1>2”,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企业之间资源共享,有利于优化资源管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扩大市场份;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企业实现规模优势,分散风险。

6.总结与展望

6.1全文总结

本课题从物流企业协同服务关键因素出发,以物流市场集中度分散、物流资源整合度低、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落后、资源共享服务欠缺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物流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利用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多企业、多结构、多业务的信息整合,搭建物流企业信息服务,整合各方资源,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加强协同管理,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

6.2研究前景与展望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约束下,物流资源的割据、分散与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发展,利用协同服务关键技术优化物流资源配置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下一阶段,我们将针对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探索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服务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的报告,加强对物流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景峰,王刚,问晓先等.面向服务架构下协同制造服务链构建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3):281-287.

[2]曾明,杨扬,王元卓等.协同服务模型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5):660-666.

[3]李淑玲,吕高燕.物流网络协同服务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J].物流技术,2011,(6):62-70.

[4]舒辉,何旭兰.集成化物流的协同管理模式研究[J].广州: 科技管理研究,2008,(9).

一类循环结构并行协同模式研究 篇5

一类可循环结构并行协同模式研究实践, 考虑实体产业的经营模式, 经济指标, 环境资源指标等多因素。目前, 复杂实体产业体系没有确定的标准, 本文参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HJ-465,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导则。结合大冶有色冶炼厂2004-2010年度报表, 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 分析相关统计局和研究领域对于循环经济模式研究现状。由于循环经济模式涉及领域广, 系统数据量大, 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难以量化。不可预测性, 有些数据高度动态性, 非线性, 不确定性, 并且有些数据具有复杂层次结构。通过以前数学的学习, 运用简单的层次分析法, 灰色模型最小二乘法, 神经网络算法等进行数据处理, 拟合相关数据得到所需要的参数和偏导, 对相关指标进行预测。

(2) 结合经济领域多目标决策理论, 循环经济研究模型, 建立本文的一类可循环结构的并行协同模式模型。

(3) 对于该循环结构的并行协同算法, 传统经济领域通过问表调查, 专家估算统计对循环指标人为评定, 具有主观臆断性, 缺乏可信度。以循环经济体系评估模型为主。本文经过改进, 结合最新循环经济评估标准, 运用ABMS[2], 人工智能方法, 对企业发展循环模型进行仿真研究。

(4) 结合多种智能算法, 多目标寻优, 借助成熟的仿真平台, 添加自适应函数和所获得的相关参数, 找出最优决策。

2 并行系统

简单系统, 是以牛顿时代以来构成科学事业焦点的一类研究系统, 比如标准大气压下封闭的气体, 或者遥远的星系, 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统计和数学公式计算等的方法可以推测它们的行为。并行系统中, 子系统之间关联比较弱, 也就是同一性质的元素及其同种含义关系的系统构成的集群称为群并行系统。

在宏观上一个并行执行系统, 相也就是子系统相关性比较弱, 对于我们研究复杂问题, 计算量大时, 选择并行计算可以有效节省时间和开销。

例如在一个集群高性能计算机执行可并行与不可并行程序的过程中

例证:

(1) 一个简单的没有数据依赖及竞争条件的循环程序 (部分伪代码) [3]

经过测试, 在没有启用Open MP支持时, 即串行算法整个时间耗费为0.031s.在启用Open MP后, 程序中的for循环被并行执行, 其时间耗费却增加了近一倍, 为0.078s.处理器加速比:

串行时间耗费/并行时间耗费=0.39

结果说明:多节点或多线程并行处理, 必需面向可并行任务, 而循环程序引入多节点并行执行, 将大大增加节点间交互通信开销, 故整体执行时间大于单节点开销。研究证明:当系统需求资源饱和或过剩时, 继续增加资源, 系统效率会随着资源增加而下降。

因此, 实例证明, 多节点HPC性能与所处理的任务属性关联。

3 一类并行协同研究实例

3.1 并行协同模式的特点

并行协同模式[4], 有别传统的线形的, 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 且子系统中存的相互联系呈现一定的反馈式, 亦或是网络状的模式简称。可以运用到经济领域, 是研究循环经济的重要方法。运用生态学原理, 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不依照简单粗放的机械论规律。系统持续演进过程中内在物质流, 在人为的干预下, 远大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循环紧急作为阈值, 减少能量输出, 可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 为各系统之间协调发展, 提供启发性, 整体性的思路。为传统的工业经济转型提供契机, 在这种理论模式下物质和能源, 继续保持这种循序演进的生态循环中。对研究未来循环经济提供参考依据。

可循环结构并行协同模式旨在降低系统开销, 是一类寻化模型。例如目前研究的循环经济也是一类循环结构并行协同模型。循环经济是解放了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 是以节能环保为依托的是一种优先经济发展模式[5]。使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能量, 消费得到平衡, 其中资源是以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为节能依据, 表现为以“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 表现为多目标寻优模型。

可循环并行协同模式在设计过程中, 要运用到并行思维, 和并行工程的设计理念。例如设计者在生产的最初阶段, 就要考虑在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整个周期中产品包括品质、成本、进程和用户要求, 诸多因素[6]。实现集成化。本文以黄石冶炼企业为研究对象, 可构成一个群并行系统。

3.2 ABMS模型

是仿真模型, 它融合了实验室的进化学习和并行计算的最新技术, 目前广泛运用于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和人类组织系统的建模和仿真。以为基础平台, 在的通用程序架构下, 共享基本对象的类库[7], 以及仿真模型的控制擎, 直持时间片推进方式, 同时提供模型运行的用户接口, 以及相关工具, 如随机数生成器。它支持、、、和等语言。可以在以及环境下运行。

4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数值仿真, 是为了形象描述, 企业的学习效应, 设定黄石区域是一个寡头市场。设定市场的逆需求函数的参数a=1, b=1。企业单位成本的参数, 设为c1=2, c2=2.2。自适应调整系数为θ=0.1, 初始产量为 (1, 2) , 竞争的周期设为100次。当调整学习效应指数为γ=0.5时, 4个神经元, 每次随机输入1个样本, 最小速率0.1, 动参0.7, 权值区间是 (-1, 1) 。误差函数为, 最大学习次数为50。得到初步的实验结果。

(4) 从表上可以看出AQI为空气污染指数, 长期处于中度污染范围, 突破重度污染的情况, 智能系统会启动应急机制, 强制实行报废, 报停一些小的锅炉加工厂。而经济效益在并行系统的有效调度下, 执行的循环过程, 提升经济效益。空气质量长期处于重度污染, 造成的医疗费用, 环境治理费用也随之增加。通过调节关联度的大小与系统个数, 发现系统明显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社会费用和环境污染指数反而有所下降。企业经营过程中, 例如冶炼厂只生产铜锭出售, 而另一个生产商通过购买铜锭, 制作抗腐蚀的铜晶管, 制作过程需要在高温熔融状态下, 增加简单工艺就能达到。此生产商和厂家就是两个独立并行系统, 如果冶炼商家在冶炼过程中直接制作铜晶管, 将减少煤燃烧二度污染, 尤其是冶炼行业是重度污染源。因降低生产重复环节。实现工业园, 企业的合并等都有利于实现群系统的关联和统筹部署, 克服行业门槛, 形成统一严格行业标准, 将有助于相关企业相互关联。将有助于提升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廖守亿, 戴金海.复杂系统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设计模式及软件框架[J].计算机仿真.2005 (05)

[2]黄建新.基于ABMS的体系效能仿真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3]江文毅, 庞丽萍, 高兰, 韩宗芬.串行程序的并行划分算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0, 12:30-32.

[4]王东, 首天成, 李红军.基于并行工程理念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 2009:4.

[5]蔡绍洪, 冯静, 李莉.以循环产业集群实现和谐生态经济[J].环境保护, 2007, 22:55-57.

[6]杨雪锋.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资源结构协同 篇6

复杂机械产品的设计, 特别是创新设计是多个设计者参与的、自顶向下的设计过程[1], 由于这个设计过程很复杂, 因此目前的研究集中在概念设计结束后, 设计者协同进行装配设计的阶段[2]。耦合结构参数的协同是上述自顶向下协同装配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 即在早期设计阶段, 分布在异地的设计者基于产品功能需求相互协商、协同计算彼此相关的关键结构参数。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具有分布性和模糊性, 其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面向单个设计者的参数计算方面, 包括基于约束网络的方法[3,4,5]、基于模糊理论的方法[6,7,8]、基于效用理论的方法[9,10]等, 这些方法没有考虑协同设计环境下多人计算的特点, 且基于效用理论的方法对约束方程的建立具有特殊要求[9], 也难以同时处理离散和连续参数的计算。本文基于模糊理论处理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模糊性, 采用效用理论处理设计者的设计知识和偏好, 设计者协商建立以效用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

1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相关概念

(1) 效用函数向量。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设计参数, 假设这类参数个数为nf, 其他参数个数为np, 采用效用函数描述模糊参数取值的优先程度, 所有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函数表示为效用函数向量:

(2) 责任向量。责任向量表示每个效用函数所对应的设计者, 表示为

其中, pi (x) (i=1, 2, …, nf) 表示第i个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函数对应的设计者集合, 这些设计者共同协商确定对应设计参数x的效用函数。

(3) 设计者权重向量。

设计者权重表示各个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权威性, 表示为

其中, ai表示第i个设计者的决策权重。

(4) 效用权重向量。效用权重表示各个参数对应效用的重要程度, 表示为

其中, wi表示第i个模糊设计参数效用的重要程度。

2 基于模糊理论和效用理论的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设计参数, 用效用函数表示设计者的设计经验和偏好;设计者协同定义相关耦合结构参数, 协商确定相关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并基于物理原理建立相关工程约束;然后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建立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优化模型, 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上述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流程如图1表示, 其关键是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优化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2.1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优化模型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的优化模型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以模糊结构参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工程约束为约束条件, 其建立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2.1.1 确定单个设计参数的效用

单个参数的效用函数可以由设计者基于其经验知识确定, 或通过工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9]。由式 (1) 和式 (2) 知, 单个结构参数的效用及其对应的设计者集合分别为ui (x) 、pi (x) (i=1, 2, …, nf) , pi (x) 对应集合的成员为pi1, pi2, …, pik, 假设每个成员的权重为api j (即式 (3) 中的权重分量) , 设计者相对于模糊设计参数效用的权重为

将式 (5) 归一化, 得

考虑到每个模糊设计参数效用权重为wi, 结合三角模糊数的隶属度μi (x) , 每个模糊设计参数对应的效用最终表示为

2.1.2 建立总体效用优化目标

设计参数效用优化目标表示为

式中, X为设计参数向量。

对于式 (8) , 各个设计者的效用值在求解过程中可能存在冲突, 因而要使不同设计者的设计效用同时达到最优值, 一般比较困难。转化为单一目标是解决上述多目标优化的常用方法, 通常采用的转化方法包括加权线性组合、平方和加权法和功效系数法, 由于各个模糊参数的效用在计算过程中已考虑权重信息, 因此前两种组合方式采用相等的权重, 从而转化为线性求和方式。最终的目标函数如下 (具体采用哪种方式, 由设计者在协同计算过程中协商选择) :

线性组合法

式中, Ug为总体效用目标。

平方和法

功效系数法

2.1.3 建立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优化模型

三角模糊数表示为A˜= (l, m, t) , 其中, lmt分别为A˜的上界、中值、下界。将A˜的上下界转化为约束, 去掉模糊性, 有

工程约束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约束, 表示为

式中, op分别为不等式和等式的个数。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归结为:在满足约束式 (12) 、式 (13) 的前提下, 满足总体效用最大化, 即

2.2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求解

遗传算法 (GA) 能以较大概率在有限时间内求得整体最优解, 是求解式 (14) 的有效手段[11,12]。本文提出基于改进的自适应罚函数的遗传算法求解式 (14) , 其基本思想是, 通过自适应罚函数将上述问题转化为仅有区域约束的优化问题, 且同时处理连续和离散变量参数, 主要步骤如下。

(1) 如果nf=0, 即没有模糊设计参数, 则式 (14) 退化为一般的方程组求解, 此方程组包括不等式和等式方程, 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后算法结束。如果nf≠0, 此时求解分成两步:首先, 令每个模糊设计参数都取中值, 即对于xi= (l, m, t) , 令xi=m;然后进行方程组求解, 如果有解, 输出所有参数结果, 算法结束, 否则表示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结果可能存在冲突, 跳转到 (2) 。

(2) 假设满足约束条件的解的集合为F*, 则约束条件用罚函数并入到目标函数:

一般的自适应罚函数只考虑遗传算法过程中进化代数的反馈[13], 这里采用的罚函数不仅考虑遗传算法计算过程中进化代数的反馈, 同时考虑个体约束偏离的分布情况:

式中, t为进化代数;τ为对应个体的约束不满足的个数。

通过罚函数penaltyf (x) , 式 (14) 转化为仅有区域约束的优化问题F (x) 。

(3) 利用遗传算法, 求解以F (x) 为目标的优化问题。处理连续和离散变量的方法如下 (对设计参数采用12位长二进制编码) :①如果设计参数v为连续的, 假设其区间为[B, U], 则从编码空间到设计参数空间的映射为

dbv=B+ (U-B) α/212 (18)

式中, α为进化计算过程中的基因二进制编码;dbv为对应的参数数值。

②如果设计参数v为离散的, 假设其离散数据集合为VS={v1, v2, …, vr}, 其中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列, 则从编码空间到设计参数空间的映射为

dbv=FindNearest (v1+ (vr-v1) α/212) (19)

其中, 函数FindNearest (s) 的作用是从集合VS中获得和s最近的数据元素。

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中, 式 (3) 和式 (4) 权向量AW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其计算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或本征向量法, 具体见文献[14]。

3 系统实现及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实例

在自顶向下协同装配设计原型系统[2]中实现了上述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方法, 作为整个原型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相关组件[2]。服务器端组件负责所有耦合结构参数及相关约束的管理以及效用函数、模糊结构参数的协商管理。客户端组件负责用户交互, 帮助设计者进行模糊参数及其效用函数的交互协商确定、约束网络的交互建立。接下来给出在液压机械手的自顶向下协同装配设计过程中, 耦合结构参数的协同计算实例。

所要设计的机械手的功能参数如下:抓持物体直径不大于100mm, 工作半径不小于500mm, 整体移动行程不小于180mm。其关键的子装配零件为手爪、手爪张合油缸、手爪伸缩油缸、摆动马达、升降油缸、移动基座。以下给出手爪 (HA) 、手爪张合油缸 (HD) 、手爪伸缩油缸 (HE) 的设计者基于功能要求, 协同计算耦合结构参数的过程, 其对应的设计者分别为D_1、D_2和D_3, 其中D_3也负责移动基座 (Base) 的设计。

图2所示为机械手的骨架模型, 标出了D_1、D_2和D_3需要协同计算的部分结构参数, 这些结构参数要满足工作半径不小于500mm的要求。

为了协同计算上述结构参数, 三个设计者进行如下工作:①协同定义相关设计参数,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设计参数;②协同定义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③协同定义相关参数效用的权重;④协同定义相关工程约束。

表1~表3列出相关设计参数、工程约束以及模糊设计参数的效用。表1涉及结构参数 (S) 、功能参数 (F) , 包括这些参数相关的设计者、各个参数的模糊设计数值、权重等, 其中, ※表示属于, R表示相关;设计目标值是预先根据设计经验、标准、知识确定的数据,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为 (l, m, t) ;功能参数Hl、Hd是各个设计者共同考虑需要达到的功能需求。表2为设计者协同确定的相关工程约束, 以等式、不等式方程表示。表3为设计者所采用的效用函数。在协同工作过程中, 设计者的协商工具为基于文字语音的多媒体交流工具。其中, x为设计参数, 其他变量为不同函数曲线下的常数。

表4为设计者调整权重、模糊结构参数以及采用离散和连续变量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在第一次计算后, 设计者发现最大工作半径 (Hl) 为531mm, 偏离理想数据550mm太远, 所以设计者协商后, 调整其权重, 重新计算后得到第二次的计算结果为550mm, 大大靠近了理想的参数值。

4 结束语

给出了自顶向下协同装配设计过程中的耦合结构参数协同计算方法, 该方法考虑了早期设计阶段设计信息的模糊性, 利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模糊结构参数;考虑了设计的分布、设计者的设计知识和经验, 以及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的重要程度, 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之间的工程约束关系;采用最优化方法, 在保证产品内在工程约束的前提下, 尽量满足分布在异地的设计者的设计经验和偏好, 且支持连续和离散耦合结构参数的协同计算。

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结构的研究 篇7

电信行业是较早普遍应用计算机的行业, 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服务数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 这些大量的历史数据, 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对于电信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 电信运营企业由原来的中国电信一家, 变成了现在的电信、联通、移动、网通、吉通、铁通等。在各个业务领域内己初步形成多元化的竞争局面。同时,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将直面全球的电信巨头。在这样的形势下, 正确、及时的做出决策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因此, 电信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获得更大的效益, 就要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DW技术以及基于此技术的商业智能, 深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分析当前和历史的生产业务数据、客户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等相关环境的多种数据, 发现其内在的规律, 从而得到宝贵的决策支持信息, 以便快速、准确地分析商业问题, 对企业未来的生产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理论指导[1]。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从电信工程作业的全局出发, 建立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以满足协同式远程电信系统对信息共享和信息管理的需求。

2 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2.1 电信信息的协同工作模型

电信信息协同工作模式图见图1所示。

在此图中分析了两个电信子公司A和B的综合业务系统协同设计, 此图体现出了电信信息的信息协同。在子公司A和子公司B同时进行电信综合业务设计的时候, 子公司A服务器中的的电信业务数据如果没有满足此设计过程中的需求, 需要通过协同工作服务器发出共享子公司B相关电信业务数据的请求, 协同工作服务器从子公司B中提取子公司A所需要的数据, 并传送给子公司A服务器, 这样通过子公司B信息的共享实现了电信子公司A的的综合业务设计, 两者通过协同工作服务器实现了电信信息的协同;如果在子公司B的电信业务数据设计过程中, 子公司B本身的软件处理不了电信业务数据设计中的数据, 此时需要共享子公司A中的软件来实现子公司B中的电信业务数据设计。

2.2 分布式数据仓库体系结构

分布式数据仓库的形式有许多种, 一种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主要包括局部数据仓库和全局数据仓库[2]。

●局部数据仓库

局部数据仓库包含局部站点上历史的和集成的数据, 来源于各自实际运作系统。

●全局数据仓库

全局数据仓库包含的数据范围涉及整个企业或组织, 是整个企业内部公共的、历史的和集成的数据。与局部数据仓库的数据源不同, 全局数据仓库的数据除了来自实际运作系统外, 主要来自局部数据仓库和外部数据源, 不是对局部数据源的简单堆积, 而是对局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的重组、综合和集成后的信息。

2.3 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根据上面所研究分析的电信信息协同工作模式, 结合分布式数据仓库技术, 建立了对电信信息管理和组织的分布式数据仓库, 提出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将其主要分为用户层、应用层、协同工作层、通信层与数据层5个部分, 其基本体系结构见图3所示。

其中:

应用层是整个系统上所有电信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者, 对全局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

协同工作层主要提供文档管理Agent、应用程序共享Agent、协作管理Agent和用户管理Agent;其中应用程序共享Agent负责协调、管理和分布各个多方专家之间的应用共享的信息, 在传输时, 此类信息具有最高的优先级;文档管理Agent主要负责对系统中所有文档进行统一组织和规范化管理。文档由各个协作活动小组来产生, 在电信管理层, 主要是对数据仓库中的所有文档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档案管理, 并统一指定相应的使用权限级别, 包括浏览权、修改权和写权, 以便有效地共享文档资源;协作管理Agent主要负责为所有成员提供通信资源的分配和服务质量的管理等。在传输时, 此类信息有最高的优先级;用户管理Agent主要负责用户组及其权限管理, 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成员, 由管理层用户建立协作人员帐户及其相关信息。除了常规成员帐户的增、删、修改以及查询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仔细安排各个成员的角色。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通过几个Agent之间的通信完成各个成员的协同工作。

数据层是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的数据源, 它是提供系统运作的底层分布式数据仓库系统。

通信层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 在有限的网络带宽中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来建立全面交流的电信专用多功能研讨厅, 本系统主要采用基于TCP/IP协议的面向连接的具有可靠性的数据信息传输通道。

在此系统中, 每个局部数据仓库的地位是平等的, 系统内任何一个局部数据仓库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 对于系统的局部数据仓库节点, 它们必须首先向系统管理员提出加入资源提供方的申请, 获得系统管理员的确认后, 才能成为此系统的一个节点 (局部数据仓库) 。

2.4 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的协同工作模型

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是由多个Agent和多个人员相互协作完成电信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根据上述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模型,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多用户多Agent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系统的协同工作模型, 其具体协同工作模式图如图4所示。

具体工作过程是:用户把操作请求发送给系统Agent后, 系统Agent根据全局Agent派发出多个移动Agent到各个局部数据仓库Agent, 然后移动Agent把操作请求执行的结果通过全局Agent返回给系统Agent, 最后系统Agent把操作结果显示给用户, 实现多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Agent之间通过交互服务器实现彼此之间的消息交换, 多个用户协作完成对分布式数据仓库的操作, 并在结果输出时实现了你见即我见 (WYSIWIS) 。

3 电信信息协同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

3.1 电信信息局部数据仓库数据模型

目前较常用的多维逻辑数据模型有两种:星型模式 (the Star Schema) 和雪花模式 (The Snowflake Schema) [4,5]。我们选择星型模型作为电信经营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针对电信运营对查询和分析要求从业务数据中选择与分析主题相关的事实表。电信信息数据仓库的客户分析是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而得到的。

对于运营商来说一般不会关心用户的通话细节, 而是关心用户通话的汇总情况, 并且对客户有无呼叫转移到竞争对手的号段以及呼叫转移的次数特别感兴趣。为了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只选择某些有需要的对象建立维表。因此在生成面向主题的事实表, 可以将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去掉。例如在用户每月的通话记录中详细地记录了用户的每个呼叫被叫通话时间和单位分钟数等信息。在设计时可以将细节信息汇总成呼叫转移字段。支付年月可以是年、月的层次结构, 这样可以分别按年汇总和按月汇总。可以建立如图5所示的电信信息数据仓库客户消费分析主题模型。

3.2 电信信息全局数据仓库数据模型

全局数据仓库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 看不到数据的分布性。在物理上是分布的, 由多个局部数据仓库组成, 全局数据仓库只是对局部数据仓库数据的轻度综合, 其细节数据通过源数据表对应着数据来源。

各子公司的局部数据仓库存储的是对局部决策有意义的数据, 它是从局部的操作型处理中提取数据, 并为局部决策提供支持。总部数据仓库存储的是对全局有意义的数据, 它是从局部数据仓库、自身的局部操作型处理和总公司的操作型环境中提取数据。全局数据仓库和局部数据仓库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全局数据仓库中的源数据表来实现。其源数据表 (YSJB) 如表1所示。

这样, 全局数据仓库很容易综合局部数据仓库中的细节数据得到汇总信息, 例如, 总公司的全局数据仓库可以在各个局部数据仓库使用固定通信业务的基础上进行固定通信业务分析, 可通过源数据表中的信息来查看其具体的信息。

5 结束语

数据仓库和CSCW作为新兴的技术, 将其应用在电信工程中, 既可以把各个学科的专家、工程师们的最新技术方法在各个生产现场及时实施, 甚至能接受发明者本人的场外实时指导。这样, 把远在不同地点的任何相关技术与管理专家或软件系统聚集在网上一起协同工作, 就可以花费最少的成本和代价、最快最直接地采用最新电信技术、最安全准确作出决策。

参考文献

[1]某电信运营商.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帐务系统总体方案.2001年11月

[2]王春花, 黄厚宽.分布式数据仓库技术[J].计算机应用.1999, 19 (10) :100~101

[3]某电信运营商.统一客户资料子系统信息模型.2002年3月

[4]杨燕燕, 梅宏等.数据仓库技术和可复用构件库系统[J].计算机科学, 1999, 5:56~60

资源结构协同 篇8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范如国较早将耗散结构理论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了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对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均衡扩散进行了研究[2]。随着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学者们先后将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创新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如曾德明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形成耗散结构是其理想状态[3],苏屹提出从物质、能量、信息三个角度来分析,协同创新系统是具有自组织特性的,而具有自组织特性的协同创新系统可以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进行研究[4],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创新的结合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动力机制研究,如金高云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产学研技术创新动力机制[5],第二,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如邓富民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6],第三,技术创新企业的相关研究,如李志强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熵理论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的熵变模型[7],苏屹在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的Brussels模型[8]。

在此基础上本文的主要贡献有: 第一,在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来研究协同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判定,全面系统的分析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协同创新系统,这一系统区别于产学研联盟、政产学研联盟等松散不系统的模式,它是具备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动的系统,具有资源、信息、要素等交叉共享的网络化特征,是多主体的、异质性的联合组织; 第三,本文对Brussels模型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转译,区别于前人运用具体因素对某一具体主体的Brussels模型赋值的做法,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系统是否形成耗散结构的判据。

1理论概述及研究逻辑

1.1耗散结构理论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 年提出了熵定律,它表明在封闭系统中,任何不可逆过程都将导致熵的增加,且会自动增加到并且稳定在最大熵状态,从而系统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要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就要降低系统熵值[9]。耗散结构理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 I. Prigogine) 于1969 年提出的,它是熵定律的延伸,基本内涵是: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会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此时形成的远离平衡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10]。因此本文认为形成这种耗散结构的协同创新系统可以提高环境适应性,迅速的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做出反应。

1. 2 研究逻辑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可知,协同创新系统的熵由来自于内部的正熵及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负熵构成:正熵是无序的本因,是系统运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在协同创新实践中,如系统封闭运行,与外界联系不够,系统内部运行的各个因素不能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就会激化,从而产生负能量导致内部运行不畅; 负熵是有序的来源,必须依赖于外界环境的输入,在协同创新系统与外界接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就会为系统的运行带来有效能量,从而中和内部产生的正熵,使系统运行良好。本文的研究逻辑如下: 首先分析协同创新系统正熵、负熵的具体构成,建立正负熵流指标体系; 随后建立协同创新系统的Brussels模型,从而得出协同创新系统是否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依据; 最后,采用熵值法实现正熵和负熵的计算与比较。

2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逻辑性、科学性、全面性等原则,本文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四个层次: 目标层、要素层、变量层、状态层。

2. 1 协同创新系统正熵流指标体系

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因素产生的正熵是其处于无序状态的根源。从协同创新的内涵上看,协同创新系统的内部运行是 “官产学研中”五个创新主体进行资源优化以及合作创新的过程,协同创新系统的内部运作就包含资源整合与主体互动两个维度,而主体互动包含了主体间的相互协作和知识转移两个方面; 从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上看,系统必须通过加强各个主体的参与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协作来维护系统的内部环境。因此,本文用协同创新系统的资源要素、协作关系及知识转移与转化能力来刻画系统正熵,如表1 所示:

2. 2 协同创新系统的负熵流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变量是影响协同创新系统的控制变量,是与协同创新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有关的各种外在事物和条件的集合,是其负熵产生的源泉。根据协同创新运作机理中外部反馈的构成可知,协同创新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了政治环境、产业环境、社会环境、创新环境等[11],根据协同创新的定义,用户作为协同创新活动的终端,是协同创新实现的最终调节者,是系统与市场接轨的重要因素,因此,用户的行为是负熵流的重要组分[12]。本文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出发建立了协同创新系统的负熵流指标体系。如表2 所示:

3 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据分析及熵值计算依据

Brussels模型提供了完整的耗散结构量化分析的方法论,它对耗散结构的产生条件做出了有关量化的判断性断言,这一断言对于我们研究协同创新系统中正熵和负熵之间的关系,以及判断协同创新系统是否形成耗散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数学模型依据[13]。

3. 1 Brussels基本模型

Brussels模型描述的化学反应如下:

其中: A、B为初始反应物,在反应中不断消耗,又不断从外界得到补充,浓度保持不变; D、E为反应产物; X、Y为中间组分,其浓度可以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对上述化学反应做归一化处理得出以下方程组:

通过对( 2) 式进一步计算得出: 当A > 0,B >0 时,方程的唯一定态解是: X = A,Y = B / A定态的线性稳定性分支表明B可视为分支参数,B = 1 + A2时,H为Hopf分支点,当B < 1 + A2时,系统不能成为耗散结构; 当B > 1 + A2时,模型出现稳定的周期振荡解,从而形成耗散结构。因此,Brussels模型所代表的协同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就是: B > 1 + A2。

3. 2 协同创新系统的布鲁赛尔模型

Brussels模型是化学领域的,在对它赋予协同创新的概念时,必须服从原始模型的基础条件和逻辑关系。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浓度的增加导致另一种生成物质浓度的增加( 减少) ,我们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反向原因) ,两者之间存在着正向( 反向) 的关系。因此,本文的转译如下:

A、B——— 为协同创新系统在进行协同创新活动过程中熵的组分,A代表正熵,B代表负熵;

D、E——— 为正熵、负熵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协同创新系统的两种可能状态,D为耗散结构,E为非耗散结构[14];

X、Y——— X代表系统自身产生的无效能量,Y代表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信息所获得的能量。

将上述含义带入基本反应式,可以建立协同创新系统的Brussels模型如下:

:协同创新系统在未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之前,在系统不可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内部矛盾的产生,会产生正熵,并且导致系统能量从有效能转化为无效能;

:表示协同创新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互动时,会产生负熵,在与正熵的相互作用下,使系统获得来自于外界的能量,促使系统往有序的方向发展。负熵对于X有消减作用,可理解为在系统与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冲减了由正熵产生的无效能量;

:这描述的是一个自催化反应,X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表示协同创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当系统内部矛盾较为复杂时,从外界获得的能量无法完全中和无效能量;

:这一式子可用熵定律来解释,任何不可逆过程都会产生熵增,会自动增加到最大熵状态且稳定在最大熵状态,当协同创新系统稳定在这一状态下时,系统是混乱无序的,不可能形成耗散结构。

3. 3 协同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依据

根据Brussels模型的结果,系统的正熵和负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负熵值B小于阀值1 + A2时,系统正熵起主导作用,处于无序状态; 当B值等于阀值1 + A2时,系统处于临界状态; 当B值大于阀值1 + A2时,系统负熵起主导作用,此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因此,结合协同创新系统的Brussels模型,协同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据为:

3. 4 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值的计算方法

根据统计物理学,假设在一个二元系统中,物质1有n1个分子,物质2 有n2个分子,根据波尔兹曼公式可得出系统熵值:。

同理,在多元系统中也可根据这一原理计算熵值。评价对象某项指标的熵值越大,意味着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越小,权重也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可用熵值法来计算各指标的熵值,为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提供计算依据[15]。根据正熵流指标体系,共有21 个评价指标,N = 5 个评价等级,设指标数据矩阵为A = ( aij)21 × 5。

根据协同创新系统负熵流指标体系,共有21 个评价指标,N = 5 个评价等级,指标数据矩阵为B =( bij)21 × 5,令,同理可得,协同创新系统的负熵值为:

4 实证分析———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本文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来验证协同创新系统Brussels模型。本文以协同创新中心各个主体的主要负责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基础数据,共发出问卷55份,回收50 份,有效问卷48 份。正熵流指标数据矩阵为A = ( aij)21 × 5,负熵流指标数据矩阵为B =(bij)21×5。

4. 1 正负熵流的计算与结果

本文根据式( 5) 到式( 10) ,结合问卷统计得到的基础数据,计算出了协同创新系统的正熵值和负熵值。计算结果如表3 和表4 所示。

4. 2 协同创新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判定结果及分析

| B | = 0. 8036,1 + A2= 1. 7177,由此可见B < 1 +A2,根据协同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据( 式4)可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没有形成耗散结构,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未达到高效率有序运行的状态,通过上表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正熵值偏高而负熵值偏低。

从表3 可以看出,造成正熵值偏高的原因是: 协同创新系统基础资源要素的投入与建设力度不够,协同机制不完善以及知识转移能力不足等。具体表现为: 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经费支出力度不够,熵值0. 913 0; 高校研发课题经费投入不足,熵值0. 895 1;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低下,熵值0. 908 0; 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熵值0. 924 4; 创新奖励制度不合理,熵值0. 904 6; 专利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熵值0. 898 1;沟通有效程度不够,熵值0. 905 4; 知识受体的吸收能力不足,熵值0. 901 1;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所有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高,熵值0. 935 0。

从表4 可以看出,造成负熵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行业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具体表现为: 行业结构不合理,熵值- 0. 787 8; 行业的基本获利能力和潜力不够,熵值- 0. 777 8; 市场竞争强度不合理,熵值- 0. 717 5; 用户对知识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不足,熵值- 0. 796 7; 用户的消费素质不高,熵值- 0. 772 4; 用户对自主品牌的热衷程度不够,熵值- 0. 796 9; 云计算的推广与运用程度不高,熵值0. 797 5;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不够, 熵值-0. 706 2。在以上这些原因中,代表市场环境的指标居多,说明该协同创新系统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

4.3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抑制和改善协同创新系统中产生正熵的不利因素,促使负熵的产生和增加。

第一,完善资金投入体系,提升科技中介结构的服务能力。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应强化政府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给予协同创新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促使高校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应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应设立扶持中介机构专项资金,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促使服务能力提升。

第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多主体沟通协调体系。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应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系统思考,逐步建立符合协同创新实际情况的创新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奖励制度、专利制度体系等创新机制,尤其要注重专利制度的完善,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是良好创新氛围的保障,主体成员之间应相互认可与信任,建立起多主体的沟通协调体系。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市场化程度。协同创新系统区别于产学研联盟等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而用户作为协同创新活动的终端,是系统与市场接轨的重要因素。因此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与用户充分接触,了解用户对创新产品的需求,提升用户对自主创新品牌的热衷程度,为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打下基础。

5 结论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为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方法,主要创新点为: 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 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系统Brussels模型,对模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运用熵值法为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的计算方法。对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进行研究,有利于认清协同创新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发现协同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状况的考察以及协同创新系统未来发展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使协同创新系统的内外部环境相协调,促进协同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协同创新系统的实际情况对正负熵流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以期能真实反映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情况。

摘要: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为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方法。首先建立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体系;随后对Brussels模型进行转译,建立协同创新系统的Brussels模型,提出协同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据,并以熵值法为正负熵值的计算依据;最后以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协同创新系统正负熵流指标的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据此判定其是否形成耗散结构并提出对策建议。

资源结构协同 篇9

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的运作都是围绕“人”来展开。基于协同商务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发展方向的!在这个解决方案中,所有员工都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和Internet访问企业的信息系统,这种访问机制可以将企业所有的员工、供应商、合伙人、分销商和客户融入到电子商务流程中来。人们可以自由讨论,交流工作进程,而不管是在办公室内部或者外部的环境。用户还可以自由定义本单位的组织结构、人员信息结构,支持定义不同分支机构和不同部门中不同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间等信息。同时,它也可以与其他模块相集成,使员工可以轻松跟踪与之相关资产、客户、文档和外部及内部的请求。

1.灵活先进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组织机构是企业应用的基础,是任何企业应用的业务核心数据来源。系统采用最新的商业服务平台进行组织机构管理。该平台可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模型,支持现代矩阵式组织机构,支持灵活和扁平化组织机构,支持组织机构的版本记录。通过这些功能,完全可以让用户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定义企业的组织结构,通过法人、部门、岗位、员工的设置原则完美的设置企业的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则充分满足了企业设立各种临时组织的需求;对组织机构的版本记录则可以让用户轻松地对比不同时期的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从而对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了如指掌。

组织机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每个员工都将在组织机构中得到个人岗位和相关角色、权限信息,这是系统运转的基础。

2.角色访问控制。员工的权限是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理论设计。通过对各类操作权限设置和组织机构设置紧密配合来实现业务分工以及业务权限管理。权限配置不仅可以对组织、机构、岗位、人员进行一般性的权限配置,还可以实现权限分层管理以及权限继承等复杂的权限管理功能。人力资源模块可以对系统中的所有权限进行组合成各种角色,并且将各种角色赋予员工,这样员工就具备了所赋予角色的各种权限。同时,员工所获得的角色将决定员工在系统中可操作的模块,并且通过角色中的具体功能权限来确定员工在具体模块的操作权限。

二、总体架构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是协同商务系统的核心。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你找到某一个员工,那么这个员工在公司内的所有信息都能被挖掘出来,与这个员工有关的文档,客户,资产,产品,服务,项目,工作任务以及与这个员工有关的财务信息在相关权限控制下展现在你的面前,为协同工作提供条件。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为每一员工提供一个个性化的人力资源门户,在这个门户中相应权限的控制下,员工可以访问公司内部的知识库,管理自己的日常业务和工作任务以及客户资源和订单,参与自己所关联的项目。

三、模块组成

1.组织机构管理。主要管理集团下属的各级公司,以及公司下属的各级部门,处理公司、部门的新建、合并、撤消业务,为公司级、部门级信息提供信息维护、统计分析功能,支持输出组织机构图。

2.职位管理。职位管理包括职位分析、职位控制两部分。主要管理职务分析后每个职位的职位描述、任职资格,后备人员,以及各职位的任职情况、超编情况、空缺情况,并按部门提供职位表和空缺职位表。

3.人事管理。提供全套的人事管理,从入职、转正、调动、到离职、退休、反聘等,都可以让企业方便的进行规范的操作,并可让相关人员得到及时的工作提醒,同时可生成相关分析报告,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4.绩效考评。根据职务分析将企业员工纵向分为经营决策层、中层管理层、基层管理层、基本操作层、辅助运作层等,横向分为研究开发系列、行政人事系列、生产系列、市场营销系列、财务处理系列、售后服务系列、质量控制系列、技术支持系列、秘书辅助系列等,分别设计考评的标准。对业绩、能力、态度等进行月份、季度、年度考评,对考核数据提供统计分析功能,为薪酬、奖惩、培训开发等方面提供依据。

5.工资福利。可以让人力资源管理员根据员工的职务、技能和绩效定义相应的薪酬,并且可根据员工的职务变动、出勤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可以自动统计出员工的薪酬,方便薪酬的发放,并且员工可以通过系统接收工资单,适时查询自己的工资发放情况;系统还可以方便地让企业定义奖惩考核的种类和考核的标准,并执行奖惩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人力资源信息的组成部分。

6.考勤管理。可以对员工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可以通过工作流,自动根据员工的相关请假等相关请求计算员工的缺勤、休假、加班,并自动根据设定的薪酬计算方法对员工的工资进行调整。

7.合同管理。可以对员工的人事合同进行详尽的管理,并且可以在设定的条件(如试用期结束、合同到期等)发生时,在指定的时间内通知相应的人员。

8.培训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方便地根据人力资源的状况和企业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需求,自定义各种培训类别和培训规划,安排具体的培训资源和培训活动以及培训员工,并且可以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详细的管理、监控并可进行考核,最后考核成果作为人力资源信息的组成部分,方便以后的查询以及对员工个人的能力的评定和职业生涯规划。

9.招聘管理。对企业的空缺岗位信息进行管理,并且通过招聘实现动态修改空缺岗位信息。

人力资源的模块还可以与其他模块协同运作,以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大功能:人力资源模块通过角色设置及权限设置来完成员工、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代理商不同角色对相关文档、客户、资产及项目的管理。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就在于“协同”,在具备传统人力资源功能的基础上,与其他模块相集成,员工可以轻松跟踪与之相关资产、客户、文档和外部及内部的请求。无论数据来自哪里,只要与人力资源有所关联,这些数据都会被系统存储在人力资源数据库中,并进行相应的更新。用户可通过友好的界面对数据进行快速的提取。

相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它维护的不再是静态或孤立的人力资源数据。这样便大大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用户通过自己的信息门户获得个性化的应用,并且无阻碍地与其他人进行高效的沟通。

信息资源规划的协同策略与方法 篇10

信息资源规划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 是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传输和使用, 也就是对信息资源生产消费的产品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规划, 其核心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及方法, 建立优化的业务模型、系统功能和数据模型, 形成部门或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为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信息流程、重构数据环境、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信息资源规划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它既可以应用于系统级别的顶层设计, 也可用于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的总体设计。搞好信息资源规划, 是实现一体化综合集成和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重要保障。

一个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在文献[1]中有很详细的描述, 但在政府机关及大型企业在进行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即信息资源规划不单单是一个独立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 往往会涉及不同行政级别不同业务范畴的多个部门 (多级多部门) , 这些部门的业务工作和管理相对独立, 但又互相联系, 因此需要这些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规划, 并需要将这些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成果进行有机组合、共同管理。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有效机制和技术方法支持多级多部门协同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工作, 也就是建立一种协同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体系。

2 协同规划的组织策略

2.1 协同组织方式

协同规划的第一步是要确定规划的组织方式, 即明确参与规划的组织结构, 包括确定参与规划的单位以及如何将这些单位有机组织起来进行规划活动。规划组织机构的组成如图2所示, 一般是根据现行的组织机构形式来确定。

组织的基本思路是将参与规划的单位进行分组管理, 一个组就是一个规划组织, 每个组由一个汇总部门和多个相对分支部门组成, 组与组之间、组内的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协同规划, 以此构成大的协同网络。其中:

(1) 分支部门, 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最小单位, 一般是规划组织内部的一个实际的业务主管部门, 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职权和业务职能, 主要工作是进行本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工作, 同时辅助汇总部门进行协同规划。

(2) 汇总部门, 是建立在分支部门之上规划单位, 是分支部门规划成果的汇总单位, 一般对应于一个虚设的业务管理部门, 对于一个实际的业务部门可以既是分支部门, 也是汇总部门, 但在这两种角色中所作的工作是不同的, 汇总部门与所属的分支部门之间是同级汇总关系。

(3) 规划组织, 是指参照实际的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范围, 具有独立管理职权和业务职能的, 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同级相关的规划单位集合, 一般由一个汇总部门加上其下属的参加规划的分支部门组成, 通常对应实际组织节点树上的一个节点, 既可以包含分支部门和汇总部门, 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规划单位, 规划组织的名称一般与汇总部门的名称一致。

2.2 协同方式

在确定规划单位后, 需要确定规划单位之间的关系。规划单位之间除了汇总部门和分支部门的同级汇总关系外, 还存在着一定的隶属关系, 也就是上下级之间的从属关系。规划单位之间的隶属关系遵循实际的业务管理部门之间业务管理的隶属关系。隶属关系包括上级、下级。为了避免隶属关系过于复杂, 隶属关系通过汇总部门来建立, 如汇总部门甲是汇总部门乙的上级, 则表示汇总部门甲所属的各分支部门也是汇总部门乙所属各分支部门的上级, 原则上一个汇总部门只有一个上级部门。对于分支部门的下级单位则通过定义下级单位的方式确定其下属的规划单位。

综上所述, 规划部门可根据现行管理机制, 采取“二横三纵”的协同规划方式 (参见图2) 进行规划。“二横”指两种横向的协同:一是指对同一级规划组织内部各分支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 二是指规划单位与其他规划组织或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三纵”指3种纵向的协同:一是指同一级规划组织内部各分支部门与汇总部门的纵向协同, 二是指上下级之间两个规划组织之间的纵向协同, 三是指上下级之间纵向业务口即两个分支部门之间的纵向协同。

通过“二横三纵”的协同方式将不同级别不同业务范畴的规划单位有机地协同起来, 共同完成多级多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工作, 达到上下统一、横向贯通、成果共享, 形成完整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成果体系。

3 规划组织内部的协同规划方法

3.1 规划内容和步骤

规划组织内部的协同规划指一个规划组织内部各规划单位的协同规划, 其基本思路是:分支部门是最小的规划单位, 其规划流程属于单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过程;汇总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是建立在分支部门之上的, 其工作主要是协调各分支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 建立各分支部门间共享数据模型和共享基础标准, 其信息资源规划的成果是这些模型和标准与各分支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成果的有机组合。其组织级信息资源规划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下面介绍规划组织内部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3.1.1 确定总体目标和实施计划

首先由汇总部门确定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目标, 设置信息资源规划单位, 制定工作进度, 布置规划任务。制定工作进度的目的是设定规划的同步关键点, 在此关键点位检查和同步各分支部门的规划进度, 便于协调各分支部门的规划工作。

3.1.2 分支部门的业务需求分析

接受规划任务后, 各分支部门便可分头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工作。业务需求分析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类同单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 (参见文献[1]的相关章节) , 但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不同:

(1) 规划单位。规划单位是特殊的外单位, 规划单位的来源是汇总部门, 每一个规划单位 (除本单位外) 都可作为一个特殊的外单位出现在分析过程中。

(2) 部门级对外交换用户视图。在进行用户视图分析时需要将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用户视图区分开来, 我们将这些视图称为部门级对外交换用户视图。对于每一个分支部门, 部门级对外交换用户视图分为本部门产生的视图和由其他部门产生的视图两大类。对于这两类用户视图需要进行视图提供单位和视图接收单位的对接过程。这种对接过程可由视图提供单位或视图接收单位发起, 一个用户视图可以进行多次对接。

由视图提供单位发起的对接过程: (1) 建立输出给其他规划单位的用户视图; (2) 绘制数据流图, 明确用户视图输出给哪些规划单位, 向这些单位发出一个对接请求; (3) 各接收单位接到请求后, 如确认则接收该用户视图, 绘制有关数据流图, 并将确认信息反馈到提供单位;否则将意见反馈到提供单位。

由视图接收单位发起的对接过程: (1) 建立需要其他规划单位输入的用户视图; (2) 绘制数据流图, 明确用户视图由哪个规划单位输入, 向该规划单位发出一个对接请求; (3) 视图输出规划单位接到请求后, 如确认则接收该用户视图, 绘制有关数据流图, 并将确认信息反馈到提供单位;否则将意见反馈到提供单位。

3.1.3 需求分析成果汇总

在各分支部门业务分析与建模工作基本完成后, 汇集需求分析的成果, 主要工作包括:

(1) 成果汇集, 将各分支部门的业务模型汇集起来;

(2) 部门级对外交换用户视图核查, 对规划单位间交换的用户视图进行核查, 核对对接情况, 发现问题反馈到有关规划单位;

(3) 绘制规划单位间数据流图, 根据各规划单位的数据流图, 为每个规划单位绘制一张该规划单位与其他规划单位之间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图;

(4) 成果确认, 上述各项工作完成后, 标志需求分析阶段工作的完成。

3.1.4 分支部门的系统建模

需求分析阶段工作完成后, 各分支部门便可分头进行系统建模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制定工作, 其基本过程和方法同单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 (参见文献[1]的相关章节) , 但在建立本部门数据模型的同时需要建立与其他部门的共享交换模型。由于共享交换模型的建立比较复杂, 将在下一节进行单独描述。

3.1.5 系统建模成果汇总

在各分支部门系统建模工作基本完成后, 汇总部门进行系统建模成果汇总, 形成组织级信息资源规划成果, 主要工作包括:

(1) 组织级共享数据模型建立。根据各分支部门上报的成果, 产生组织级共享信息交换模型、共享信息数据模型。对有问题的部分反馈给各分支部门或与各分支部门协商共同修改绘制。

(2) 组织级基础管理标准制定。组织级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包含基本词标准、类属元素标准、信息分类代码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汇总部门在上级下发的组织级基础标准的基础上, 从各分支部门上报规划成果中分析、整理、扩充形成组织级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本级及下级各分支部门都必须遵守。

3.2 建立共享交换模型

共享交换模型是协同规划的重点, 是指规划部门需要提供给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源以及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的信息资源的交换模型, 也就是用于交换的信息资源的交换模型, 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信息资源的生产消费过程。因此, 用来交换的信息都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 通过建立交换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的链接, 便可体现交换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关系, 我们将这种信息资源生产消费模型作为各规划单位的共享交换模型。

信息资源生产消费模型需要汇总部门和各分支部门共同完成, 首先各分支部门绘制实体生产图, 其目的是说明本部门能提供哪些共享实体, 这些共享实体与部门级实体的关系以及这些共享实体可提供给哪些部门使用, 如图4所示。

另外各分支部门还需绘制实体消费图, 其目的是说明本部门需要哪些部门提供哪些共享实体, 如图5所示。

最后由汇总部门协同各分支部门共同绘制组织级共享实体数据生产消费关系图 (参见图6) , 其体现了一种生产实体、共享实体、消费实体之间的关系, 它是在实体生产图和实体消费图的基础上, 通过生产实体和消费实体的对接, 并形成组织级共享实体而形成的。

4 规划组织之间的协同规划方法

规划组织之间的协同规划指规划单位与本单位所在规划组织之外的规划单位之间的协同规划。这些规划单位之间有的是上下级关系, 有的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需要针对规划单位之间存在的关系来确定如何进行协同规划。

4.1 规划成果的继承和引用

考虑到现实的管理方式, 规划组织之间的协同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协同方式, 本文借鉴了面向对象方法 (Object-Oriented Method) 的思想和方法, 将规划成果作为“对象”, 成果内容作为“类”, 采取“继承”和“引用”两种方式体现规划组织之间规划成果的相互关系。

(1) 规划成果。规划成果是指规划单位在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果, 其具体形式可归结为各种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业务功能模型、业务数据模型、数据元素模型、信息分类代码模型、系统功能模型、系统数据模型等, 可以将这些模型看成是一个个的“类”, 各规划单位的规划成果就是这些模型的实例, 也就是“对象”。

(2) 继承。面向对象中的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之间数据和方法的机制。它由类的派生功能体现。一个类直接继承其他类的全部描述, 同时可修改和扩充。协同规划中的“继承”是指对规划成果的继承, 是对“对象”的继承, 当一个规划单位继承另一单位的规划成果时, 则表明它只能在所继承成果基础上进行扩充, 不能对其进行修改或删除。当所继承的成果发生改变时也应随之改变所继承的部分, 但并不影响其扩充部分。

(3) 引用。协同规划中的“引用”其实是一种拷贝的方式, 当一个规划单位引用另一单位的规划成果时, 只是将所引用的成果复制到本单位的成果中, 然后便脱离了关系, 可以任意修改、扩充和删除。当所继承的成果发生改变时也不影响本单位的成果, 除非再次通过引用替代现有成果。

4.2 上下级规划单位之间的协同规划

有些规划单位之间存在上下级的关系, 上下级之间的信息资源规划成果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顶层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是全范围适用的管理标准, 各级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均需遵循该标准。

(2) 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适用范围为本部门和隶属部门。

(3) 对于上级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采取继承方式加以利用。即必须遵循上级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但可根据本部门的管理特点进行扩充。

(4) 上下级之间的数据交换模型, 由上级部门确定, 下级部门必须遵循。

(5) 对于上级部门非强制标准的信息资源规划成果, 可采取引用方式加以利用。即直接将所需的成果复制过来, 根据本部门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以适用本部门的需求。

(6) 为了遵循上面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上级规划单位的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必须先于下级规划单位的信息资源规划工作, 否则无法遵循这些原则。因此, 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应该是从上到下逐级进行,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上下一致、标准规划的信息资源规划成果。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 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协同规划重点是明确哪些是下属单位需要遵循的强制标准, 对于这部分内容下级单位必须采取继承的方式以贯彻执行上级的成果, 并与上级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

4.3 某类业务部门纵向协同规划

对有些具有相同业务的不同级别部门之间的协同规划, 如各级财务部门之间的协同规划, 可以归为规划组织内部的协同规划过程, 具体做法为将某一级的规划发起者作为汇总部门, 其余作为分支部门来进行协同规划。

例如:某个规划部门 (简称部门A) 可以使用协同规划工具进行纵向的协同规划, 在此过程中, 该部门既是规划部门, 也是纵向汇总部门。纵向协同规划产生的成果有3部分:部门A作为纵向汇总部门的汇总成果, 部门A作为规划部门的规划成果, 以及下级规划部门的成果。

这些成果均需要报到部门A所属规划组织的汇总部门, 汇总部门接收部门A上报的成果数据后, 将每一个分支部门的成果加入到自己的成果树的相应节点中 (如本级分支部门、下级规划部门成果, 必要时, 可增加规划组织单位节点) , 对于纵向汇总成果, 则采用加一个与规划部门平级的虚拟节点方式来存放, 以便汇总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部门A及其他纵向协同规划部门的规划成果处理方式同一般规划成果处理过程, 只保留最新的规划成果。

4.4 其他规划组织之间的协同规划

有些规划组织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但其业务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不同城市的城管单位的业务管理模式和内容基本类同。因此在一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完成后, 另一个同类型的业务部门可以在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本部门的具体实际进行修改, 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 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规划单位间的协同规划可以存在一个引用的关系, 即规划成果可以互相利用, 直接将所需的成果复制过来, 根据本部门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以适用本部门的需求。

5 结束语

本文对多级多部门协同信息资源规划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规划组织、协同方式、具体的方法步骤、协同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并提出了部门间共享交换模型的建立过程和设计方法。这些方法紧贴现行管理体制下信息资源规划的需要, 对政府部门或大型企业开展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摘要: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会涉及不同级别不同业务范畴的部门间的协同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横三纵”协同方式的信息资源协同规划方法, 能有效支持多级多部门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 为部门和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资源整合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协同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数据交换

参考文献

[1]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88-149.

[2][美]马克·普里斯特 (Mark Priestley) .面向对象设计UML实践[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46-154.

[3]肖明.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95-180.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4部分 (GB/T21062.1~4) [S].2005.

上一篇: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下一篇: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