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源结构

2024-08-13

教师资源结构(通用4篇)

教师资源结构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约束的互动关系, 这是对“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认真反思, 反思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资源悲观主义。他们主要立足于对资源的狭义理解, 认为资源即指自然资源, 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指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过度依赖资源的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了“资源依赖路径效应”或“资源诅咒效应”, 陷入“资源陷阱”,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富饶的贫穷”。二是资源乐观主义。他们认为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扩展的, 并沿此思路提出了新资源、大资源和泛资源概念, 即把资源概念引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提出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一系列子资源概念, 试图解释资源与经济增长 (或发展) 的关系以及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些研究无疑看到了资源概念的拓展, 但与资源悲观主义相同的是对资源的本质未能清晰界定, 用经济资源来统摄其他资源的倾向仍然十分强烈, 甚至将资源与资源配置相混淆。因此, 在理论研究中难以找到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资源;在实践工作中, 难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辨别出优势资源, 从而根据优势资源识别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帮助区域发展做好整体规划。鉴于此, 笔者重点在厘定资源本质的基础上, 建立新资源研究框架, 以期能够在宏观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资源观, 中观上帮助区域找寻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 微观上帮助企业识别其竞争取胜的核心资源和战略资源。

二、资源的含义及其本质厘定

(一) 资源含义的简单评述

1. 国外学者对资源的界定。国外学者对资源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1) 对资源过分抽象的理解。E.W.齐默尔曼认为, “资源”不仅指一件东西或一种物质, 而且还指这件东西或这种物质具有的功能或者参与其中而产生的作用, 也就是实现特定的目的资源是人类评价的表现或反映。换句话讲, “资源”一词是一个抽象反映人类评价和功能与作用相联系的概念。该种对资源的理解过分抽象, 并且夸大了资源的内涵, 难以把握资源的本源。

(2) 资源即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署在1972年给资源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该定义将资源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 忽略了人类的作用, 因而遭到B·R·夏马 (1984) 的不满。美国著名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 (AlanRandall)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的因素, 将资源定义为“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状态的未加工过的资源可被输入生产过程, 变成有价值的物质, 或者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给人们以舒适而产生价值”。该定义说明资源并非仅仅是脱离人类的自然客观存在, 资源需要人类发现, 并加以利用, 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在被人类发现、利用过程中的增值部分。

(3) 资源即经济资源。彼得·蒙德尔 (PeterMaunder) 等在《经济学解说》中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 即将资源等同于生产要素, 他认为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这一定义较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 但不能包含经济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 显然是不完整的。

(4) 超越自然资源的理解。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在他的落后国家经济增长理论中以列举的方式指出, 除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 一个国家的资源存量还应包括习惯、传统、技艺等。莱宾斯坦没有给出资源的确切定义, 但其思路是能使得经济增长的因素即为资源, 显然超越了自然资源的范畴。夏马也试图超越自然资源的限制, 探究不同资源因素间的动态作用。他认为“对所谓的自然资源重视而对人的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忽略, 阻碍了人们对真正自然资源性质的清晰理解和对资源范畴的全面了解。同样的道理, 有一种把资源看作自然界有形现象的独一无二财富的倾向, 从而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 认为资源是一些静止的、固定的东西。然而事实上资源和文明本身一样, 具有动态性”。该定义显然扩展了资源的种类, 认识到资源与财富的关系, 并将人类的活动纳入资源范畴, 但既然自然资源不是“独一无二财富的倾向”, 其罗列的人类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比较笼统, 难以涵盖资源的全部,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资源应是一个开放的范畴。

2. 国内学者对资源的界定。国内学者对资源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观点:

(1) 资源即自然资源。198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 将资源定义为“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该定义将资源视为天然的, 忽略了人类劳动, 自然认识不到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过程中的派生资源。

(2) 资源即经济资源。陆家骝、林晓洁 (2000) 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这一经济分析工具将组织制度、知识技能和金触体系等现代经济增长因素纳入资源的范畴, 进一步扩展了资源的含义, 他们认为资源即“一切参与决定一个经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的经济因素均为这个经济在相应的时点 (期) 上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并将资源分为六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本资源、组织制度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这类定义显然超越了自然资源的狭义定义, 但仅仅从经济财富的角度提出, 忽略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二) 资源本质的厘定及资源框架的重建

从以上学者们对资源的定义看, 笔者认为无论以列举方式提出的资源概念, 还是资源的抽象定义, 其本质属性无不围绕资源的物质或经济效用展开, 而最能反映资源效用的便是“财富的源泉”。因此, 可以说资源最为本质的含义即“资源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源泉”。

对资源本质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是资源是有用的, 能够创造财富。二是资源本身不是财富, 而是财富的源泉。比如金矿、银矿在不被人类发现和开采前不能成为财富, 只有经过人类开采、加工成有用的物品才真正成为财富。三是这里的财富包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以往的资源概念忽略了精神财富的来源问题, 仅仅考察资源对物质财富增长的贡献是不完整的。四是资源能使财富增加, 而非分配财富, 比如泛资源中的关系资源、制度资源, 二者更加强调现有资源在不同微观主体间的分配, 也正是资源配置不同使得微观主体的经济增长不同, 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的最终结果不同, 但其实质是资源配置而非资源本身, 可见资源和资源配置在财富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同, 因此应该对资源与资源配置区别对待。五是资源是开放的系统, 随着技术进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部分资源可能会由于耗竭或被替代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 笔者将资源界定为“人类凭借自然物质或空间环境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使用的自然要素、劳动要素以及人类与自然要素作用中能够直接创造财富的派生要素总和”。其中自然物质或空间环境即自然资源, 劳动要素即人力资源, 派生要素则包括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军事资源、政治资源等, 这些资源在相互作用中形成资源系统, 如图1所示。

(三) 对资源框架结构的解释

1. 资源是有层次的。

主要表现:一是人们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是有顺序的。二是在财富创造过程中资源的地位不同, 人类资源和自然资源是最基础的资源, 其他资源是派生资源, 因此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尽可能节约和保护不可再生基础资源, 尽可能开发和利用替代资源。三是资源是在一定的组织基础上被用来创造财富的, 因此资源在空间上也是分层次的。具体来说, 微观经济组织认识和开发资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其核心资源和战略资源, 以求在竞争中获胜;区域中观组织认识和开发资源的主要目的是探寻优势资源, 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发展其主导产业, 带动其区域经济发展并很好地建设其精神文明, 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家认识和开发资源的主要目的除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和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衡带来的各种问题外, 还应注重政治资源、军事资源的开发, 以求维护国家的安定, 并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

2. 资源是开放的。

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将会继续拓展, 因此资源框架结构中引入了未知资源。

3. 资源系统不是单边运行的, 而是处于循环运行中的。

派生资源虽然由基础资源派生而来, 但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派生资源会反作用于基础资源, 从而提高了人类资源的质量, 扩展了自然资源的内容。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资源本质的思考, 重新表述了资源的定义, 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重新审视资源的本质——“资源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以谁来创造财富、如何创造财富、创造什么样的财富为逻辑, 得出资源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源泉, 因此人类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基础资源, 在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派生出资本资源、科学技术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金融资源等, 而派生资源又反作用于基础资源, 这样基础资源和派生资源在作用和反作用中拓展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也形成了以微观经济组织、中观区域组织和国家宏观组织为组织基础的资源循环系统。

摘要:文章从对人口、环境与资源约束的反思中, 审视国内外学者对资源的界定, 揭示资源的本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并将精神财富纳入资源的研究范畴, 指出资源与资源配置在财富创造中的区别, 最后从微观经济组织、中观区域组织和国家宏观组织三个层面构建了资源框架结构, 从时间演变和空间组织两方面解释了资源的层次性。

关键词:资源,财富源泉,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David S.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J].Norton Paperback, 1999 (31) .

[2].韦正球, 覃明兴.从小资源到大资源:一种新的资源观[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Zimmermann, E.W..World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M].New York:Harper&Brothers, Revised ed., 1995.

[4]. (美) 阿兰·兰德尔著;施以正译.资源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 1989.

[5].Leibenstein, H.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6) .

[6].B.R.夏马.资源概念与资源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 1988 (1) .

[7].陆家骝, 林晓洁.经济资源的重新定义与现代经济增长[J].华南全融研究, 2000 (5) .

教师资源结构 篇2

关键词:职业能力 会计人员 培养对策

国会计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多类型、多样化、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教师按照学科分类将系统、专门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会计应用问题。然而,这种会计教育忽视了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的响应(利益相关者包括: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所有者和股东、用人单位、广告商等,本文主要研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价值诉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定义过程中缺乏与企业的交流,各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会计理论创新等,会计在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的角色也发生着改变,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加强会计专业建设,推进会计专业培养计划的完善,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本文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需求情况进行了社会调查。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采用的方法。

1.文献研究和档案研究。主要通过翻阅各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招聘项目资料找出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需求。

2.设计问卷,采用样本调查。以笔者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加上对厘清文献和研究需要调查的主要方面,为初步设计调查问卷提供基础,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经过与校内会计专业负责人、主管院长以及2位财务主管和1位会计师事务所的部门经理进行的两次研讨会(平均每次2小时),对问卷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试填和修改,增强了对问卷内容的信心。

(二)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类型、经营规模、人员规模、会计岗位配置、人才招聘方式、会计电算化、校企合作模式等;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包括两大问题:会计专业毕业生需具备的知识;会计专业毕业生须具备的能力。

(三)调查方式。自7月开始,对41家企事业单位及所属部门的会计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调研。被调研对象列示如下:大连市庄河桂云花乡、辽宁中医药大学吉林学院、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鞍山市台安县团委、沈阳机床成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铁岭办事处、中共庄河市委组织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吉林分公司通化配送中心、杭州建速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李安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沈阳英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自胜软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信智原教育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天嘉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北大公学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辽宁新迪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珠海市鼎新汽车饰品有限公司、泰安飞扬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沈阳华合富汽车用品有限公司、辽宁卓信投资有限公司、沈阳同心包装制品厂、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荣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沈阳市苏家屯区办公室、盖州市天禹塑胶集团有限公司、盖州市太阳升鞋业总公司、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铁林人民银行、沈阳大学师资科、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沈阳大学团委、沈阳大学人事科、东北高级职业技能学校、辽宁省烟草公司铁岭分公司、沈阳与众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鑫荣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被调查对象共计41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属部门13家、金融企业(股份制银行)2家、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8家、合资制造业企业3家、独资(合伙)企业13家、外企2家。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分别对上述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以会计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知识以及能力为导向,具体调查结果经统计汇总后如下页表1、表2所示。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需具备的知识调查分析。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72%的被调查单位认为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认为会计人员需具备审计、财政金融、经济学、企业管理、税务知识的比重较小,但平均来看,仍有50%的被调查单位表示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上述五种类型的知识。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会计从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人员传统的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职业的发展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定位正在由单一的经济业务记录者向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管理者过渡,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越来越多的相关知识。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须具备的能力调查分析。从表2不难看出,83%的被调查单位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会计核算能力”,这表明“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分析能力”排在第二位,这说明现代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账务的进一步分析从而作出判断方向的能力显得日渐重要。“决策、财务管理能力”在需求比例中排第三位,经详细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了管理、决策等才能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的重要性。“沟通协调能力”也占有很大比例,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来说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多个部门及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93%左右的企业对于“计算机及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和“会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都有明显需要,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实行电子记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操作财务软件的技能。虽然“外语能力”的需求比例稍低,不过在外企中对财务人员的外语能力需求还是相当高的。此外,“创新能力”也是一个热门考虑,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被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四、思考与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会计从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会计人员的传统职业能力已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会计人才,会计人员的职业知识不再是单一的财会知识,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法、管理学、金融学、税法等都应当掌握。会计核算能力也不再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唯一指标。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应着重培养计算机与本专业结合应用的能力;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熟练应用一门外语将成为会计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随着会计工作职能向管理决策方面的不断转变,是否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将直接决定会计人员能否在企业中顺利开展工作。由此可见,为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服眨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新的、综合性强的能力。

因此,各高校应更新会计专业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把高素质多技能的专业人才作为培养标准。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不应仅针对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还要注重市场用人需求,培养造就一批会计专业技能突出、多种技能协调发展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实现此目标,各高校应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会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正确处理好会计专业课与其余相关课程的关系,把学生的各种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对选定的课程内容加以组织和安排。综上所述,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符合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有效推动会计工作向前发展。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有明确的定位,积极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勇,白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源性分析[J].商业会计,,(04).

[2]颜莉,余钦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吻合度分析――以湖北省高校为例[J].大学教育,,(10):26-28.

[3]贺辉.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J].价值工程,,(19).

[4]王京芳.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路径选择――基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与协同效应[J].大学教育,2013,(1):75-78.

教师资源结构 篇3

1 世界页岩气资源

1.1 世界页岩气资源

世界范围内总的页岩气资源量巨大, 是致密砂岩气资源量和煤层气的综合, 占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 3种天然气总资源量的50%。

1.2 美国所拥有的页岩气资源

美国页岩气资源占美国总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22%。事实上, 由于新的含气区还在不断被发现, 现在所显示的页岩气资源数据还在不断扩大。

1.3 加拿大所拥有的页岩气资源

加拿大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趁机盆地地区, 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的东北部也分布的大量的页岩气资源。

2 我国页岩气资源

现在, 还处在勘探、研究探索阶段的页岩气, 是在20世纪60至90年代, 开采常规油气勘探时被发现的, 学者才开始了对页岩油气的研究。在能源逐渐告急的今天, 加强对我国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和研究是对资源要求的迫切需要。首先, 要对国外对页岩气勘探的资料进行查阅和收集, 积累资料;然后, 在资料详备的前提下, 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剖析, 再进行总结;最后, 通过结合我国老井的一些相关资料, 来对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进行结合分析。

3 我国页岩气富集的类型

以沉积环境条件, 能够将页岩分为:海相、陆相。

海相的黑色页岩以较快的累计速度形成于具有丰富有机质供给和封闭地质条件的陆棚环境和台地。中国古生代时期是以华北、扬子和塔里木等地区为中心形成了范围广、厚度大的混合型、腐泥型的黑色页岩层系。扬子地区由于在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期间发生了多次的大型海相沉积, 所以形成了上二叠统、下二叠统、下志留统、下寒武统等8套黑色页岩。

陆相暗色泥页岩形成于湖泊沉积的环境, 虽然由于陆相环境所具的分隔性较强, 使得平面分布受到了很大的限度, 但是泥页岩具有厚度大、含碳量高等优点, 所以泥页岩也是我国发现页岩气的重要领域。吐哈盆地中所含的湖相泥页岩, 具有砂岩与页岩频率交替变化较快的特点。中国页岩气资源的特点在海、陆相两种典型的类型中具有以下的具体特点:直接性、间接性以及海陆过度相页岩。

在全球性结束了古生代之后, 发生了大范围的区域板块运用, 使得处于亚洲的大陆在相互碰撞中受到了巨大的挤压, 不但使海水区域性退出, 还是得海相页岩地层受到了很大的改造、变形、挤压和隆升, 造成扬子地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暴露。但对于较为稳定的华北和塔里木地区来说, 在构造条件较好的条件下, 还有多套厚度较大的海相页岩地层深埋底层。在通过埋藏深度、产烃能力和机质条件不同的条件下, 会成为不同层位油气聚集的烃源岩或成为页岩气的物质基础两种情况。

4 中国页岩气资源所具有的特点

从富集模式谈中国页岩气。根据页岩发育所应具有的地质基础、页岩气富集所应具备的开发条件、区域构造应具备的特点, 能够将中国页岩气依据区域划分为:北方、南方、青藏和西北四个区域, 同时这些区域还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各个区域所蕴含的页岩气在地质所处的条件和特点中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这一特点, 又能够将页岩气富集的模式分为, 北方型、南方型和西北型。

4.1 北方型页岩气

作为页岩气潜在勘探的目标, 由于盆地在不断变化中相互间不规则的相互叠加, 使得页岩资源不断向南东方向迁移。鄂尔多斯盆地周围的中部地区, 是以古生界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分布较为广泛。分布于渤海湾、苏北盆地、南华北等周围的页岩气多为暗色的泥页岩。北方型页岩资源的形成过程为从海相、海陆过渡、陆相。具有由老到新、由黑海相页岩到黑褐色陆相转变过程的特点。

4.2 南方型页岩气

是以扬子地台地区为中心分布的页岩气资源, 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以及周围地区, 以黑色页岩为主。黑色页岩具有地层厚度大、分布面的面积广、埋深变化较大和构造变动较强等的特点, 这些特点与美国东部所含有的页岩气资源相类似。

4.3 西北型页岩气

以塔里木为中心, 蕴藏了大面积的海相页岩。在盆地约束的条件下, 使得页岩气的有机含碳量高于平均值, 成熟度也较大。西北地区所蕴含的页岩气主要层位是古生界和中生界, 所以西北地区所含的页岩气具有有机质风度高、沉积类型齐全、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低等的特点。

5 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战略

对页岩气资源的开发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 国家发改委线正在制定有助页岩气开发、勘探的相关政策。2009年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来访我国时, 所签署的《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在将页岩气合作提升到国家层面上的同时, 也表明了我国对页岩气资源开发的重视。

5.1 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

在刚刚起步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中, 需要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一方面, 在围绕能源发展战略和国民进行中长期规划中, 来进行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和勘探;另一方面, 根据我国页岩气分布和资源的特点, 来对页岩气进行勘探和开发。

5.2 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战略的战略目标

(1) 在明确我国页岩气分布状态的情况下, 整理出最基本的我国页岩气地质资料和相关图件, 然后从这些资料中选出50~80个页岩气的目标。

(2) 确定出20~30个能够进行页岩气勘探的开发区, 然后设置几个页岩气开发的实验区, 将页岩气变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主要的能源供给。

(3) 更具我国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地质条件和开发要求的资源评价体系。

(4) 建立适合我国页岩开发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 来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进行规范。

页岩气作为新型、高效、清洁天然气的一种,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急需天然气的后备资源来满足我国发展对资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玉喜, 聂海宽, 龙鹏宇, 等.我国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特点与页岩气战略选区[J].天然气工业, 2009

[2]李剑, 姜正龙, 罗霞等.准噶尔盆地煤系烃源岩及煤成气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结构 篇4

随着高校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人力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方式,对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为加快安徽省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整体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于由省政府举办,采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政府经济部门和省内著名高校联合组建的一所致力于造就高素质职业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高校。

其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于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同等学力教育。

学院弘扬“合作、创新、严谨、求实”精神,走继续教育、能力教育之路,坚持国际视角、本土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独具一格的开放式学院。

一、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目标的确定

人力资源共享目标的确定是组织建设的初衷和落脚点,只有明确了共享目标,共享组织中的各个成员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点、利用组织内部互补的优势来达到组织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发挥政府举办的优势,同时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教学,并与省内著名大企业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

对于举办该高校的安徽省政府来说,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加速安徽省经济技术以及科教的发展;对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来说,弘扬了“合作、创新、严谨、求实”的精神,并且不断的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和MBA办学的专业度;对于联合办学的高校来说,通过校校联合办学在共享了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知名度;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可以得到理论的指导并优化自身企业的管理,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

由此可见安徽省工商管理学院、联合高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资源共享的初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同等学力教育建立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来提高组织间各成员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安徽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共享伙伴的选择

共享伙伴选择和共享组织结构与平台的设计开发是构建组织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的核心活动。

优秀的共享伙伴在组成共享组织时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而且能为整个组织带来巨大的创造力和声誉,为整个组织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在政府推动下举办的一所集政府经济部门和省内著名高校优秀教师来造就高素质职业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高校了,因此在建校的初始就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在联合院校的选择上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的高校,在其中的每一个高校都具有优秀的教师和丰富的联合办学的经验,这无疑为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的发展储备了优秀的师资力量。

在“校企联合”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中,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省内著名大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组建了共享团队,这些企业均是安徽省的品牌企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属于各自的特色机制和运营模式。

与这些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理论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也为企业目前遇到的发展瓶颈或更好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三、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结构研究

在确定了共享目标,选择了共享伙伴以后,就得进行组织间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结构的详细设计。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需要建立各项功能机构,以利于执行共享合作协议,具体而有效地开展共享成员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活动。

安徽工商管理充分利用了各功能机构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共享组织结构。

(一)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在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

学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发挥政府举办,高校联合、企业参与的整体优势,在安徽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委员会、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建立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发明创造的主要机构,通过加强其去政府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的联合,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提供相关专家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二)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在人才共享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选择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并任命各大高校的负责人为院务委员会成员,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通过政府和各大高校负责人对学院发展方向、规模、办学形式等进行总体规划决策和具体部署。

学院通过长期工作、短期讲学,或定期或不定期模式来聘请各大高校的优秀师资来校工作,聘任也采取专项聘用、双职聘用、人才租赁、人员借用等方式。

待遇则根据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对学校贡献的大小及工作时间长短而定。

学院不仅与国内的知名高校合作,同时也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积极开展MBA教学交流与合作,推进学院教学和学科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开放式学院。

(三)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共享合作

学院注重经济与教育结合,与省内著名大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荣事达集团、国风集团有限公司、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国贸集团、华茂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并不时的邀请知名企业家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使得MBA学员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脱离实际。

不仅如此,学院还通过优质的师资力量企业提供企业内训,通过开设讲座、企业内训等方式使得学院和企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

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知识的生产成果转化能力。

四、结论

一般来说,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运作的功能机构由两层构成,一方面是在宏观、高层上由相应的共享成员中的各个组织共同参与建立的高层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人力资源共享组织内部的协调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共享目标的确定和共享伙伴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微观底层上按照具体的高校人力资源共享需求和合作共享目标及项目的不同组建一个或多个高校人力资源合作共享团队,形成相应的人力资源共享体系,以不同的共享方式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在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共享,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的设计来使得高校的人才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林雪,游月琴.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模式设计与运行[J].产业发展,(11).

2、魏霞.高校人才共享战略的途径及手段[J].黑龙江高教研究,(4).

3、林琛琛.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外事工作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34).

上一篇: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下一篇:标题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