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师资源

2024-08-22

城乡教师资源(精选12篇)

城乡教师资源 篇1

近年来, 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数量减少, 骨干流失。人才的超量流出, 甚至使某些流出学校骨干断层而大伤元气, 有些学校因为专业教师缺乏无法正常开课,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骨干教师的流动造成“多米诺古牌”效应;存在教师、学生两大主要资源的缺失, 给流出学校带来巨大危机;单向流动有违教育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扩大了城乡教育水平差异;近年来的教师流动多是从农村向城镇发展, 少有回流,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建立新的具体的教师流动机制, 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城乡教师不合理编排及引起的问题

1. 城乡教师编排的严重不平衡性

目前, 教师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大部分优秀教师资源都集中在城镇比较好的学校, 而像农村等比较偏远的地方明显存在教师资源短缺的现象, 严重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导致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进而影响总体的教育水平。

2. 城乡教师待遇的严重不平衡性

城镇老师可以按时得到自己该得的工资, 而农村教师只能被一拖再拖;城镇老师可以享受很好的待遇, 而农村教师对于福利制度都没有什么概念;城镇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更多的尊重, 而这些对于农村教师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种不平衡只会加深城乡教师的差距, 形成一条根本无法逾越的鸿沟。

3. 城乡间不合理的教师流动

城乡间教师的不当编排造成了教师的不合理流动, 大批教师由农村向城镇流动, 这种非正常的流动引起了极坏的后果。而农村教师的缺编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代课教师。代课教师不可谓不令人敬佩, 他们兢兢业业,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却是对他们的概括。我们国家也出台了政策, 对出现的代课教师进行清退, 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尽人情, 却也是为保证所有受教育者的权益。

4.“择校”现象的日趋普遍性

针对现在城乡教师编排的严重不平衡, 而更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又是充满热切的希望, 望子成龙的他们理所当然地选择将孩子送往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结果使“择校”现象日趋普遍。暂不评定这个现象是好是坏, 单是对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对教育监管的困难程度, 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我国对城乡教师配置模式的现行政策

1. 改革教师招聘模式, 完善教师编制管理

近期从网站上发现, 从2009年开始全国中小学新任教师应全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 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 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 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形成长效机制。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 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的地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配备教职工的基本需求。可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及时调整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较多学校的编制数, 同一区域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教师招聘模式的改革, 要我们看到了我国对教师资源配备问题的重视, 要我们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越来越有信心。

2. 关于“联合办学”的思想

我们了解到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体局确立了“建立联合办学机制, 促进主城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改革发展思路, 统筹协调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 努力实现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推进义务教育在优质均衡的轨道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包括:在联合办学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 他们以“要素嫁接”和“增量重组”两大策略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崇川教育均衡发展。联合办学仍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包括投入、保障、评价、激励等各方面的机制。二是优质同化尚需时日, 尤其是名校教育理念推进困难, 成为师资优质同化的最大障碍。三是市民认识尚需进一步统一, 仍有一些市民对联合办学学校心存疑虑, 尚未建立足够的信任, “择校”心理、“学区”概念仍然存在。

3. 国家政策的出台, 要我们看到了曙光

近期, 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并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要我们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有信心, 对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也看到了曙光。相信这会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更大一步, 通过这次改革, 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会更上一层楼。

(1)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2) 义务教育中的第九条提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 (区) 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四、结论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在人才紧缺的今天, 要对教育事业给以更多的重视, 给与对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切实解决好城乡教师间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分配机制, 争取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 相信只有这样, 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好, 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强盛!

参考文献

[1]高正绪.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3.03.

[2]韩延明.教育资源配置的现行模式与改造教育与经济1997, 01.

[3]何深情.让农村教师流动起来中国教育报2004.03.29.

[4]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城乡教师资源 篇2

“去城里上学啦!”每逢周日下午,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的孩子们,都会互相提醒着登上标有“西峰教育”4个大字的20多辆黄色校车。

校车的目的地,是位于西峰城区的黄官寨实验学校。其实,不仅仅是显胜乡,肖金镇、塬区,甚至毛家寺这样的偏远山区,孩子们也都会在周日重复这样的上学路径。

农村学校空荡荡,城里学校人挤人

教育资源失衡倒逼改革

近年来,随着西峰区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农村生源逐年递减,城乡教育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如肖金镇王庄小学,6个年级,只有42名学生,只能配备2名教师。但为了基本满足教学需要,配备了8名教师,基本是一个教师包一个年级。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根本无法开设;显胜乡铁楼小学的教学楼内,每个教室里只坐着七八个学生,有4/5的教室空间闲置。

与此相反,富裕的农民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再加上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逐步增加,城区学校生源增长加快,导致城区校舍紧缺、班额过大。西峰区中小学在校学生达2.3万人,平均每班61人,最大的班级达到86人。

为此,西峰区委、区政府提出“学生进城、医生下乡、农民入校”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布局调整思路,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整合144所学校,让农村3.8万名学生全部进城上学,新建、改建、扩建城区学校,以“教育城市化”的思路化解两方面的矛盾。

根据西峰区的计划,第一阶段目标已经实现。目前西峰区已撤并中小学103所,新、改建全日制寄宿制学校20所,共有3.2万名学生实现了寄宿就读。下一步,从今年秋季开始,除在4个远郊乡镇所在地保留寄宿制学校外,西峰区将在城区内新建、改建、扩建10所学校,让所有农村中小学生进入城区就读,完全实现“教育城市化”的目标。

有关部门预计,3万多名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再加之城区扩容,周边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有2万名进入西峰区就读,可带动近3万名家长进城经商务工,可以有效促进商贸流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免费入学免费住宿,每天还有生活补助

小财政也能办出大教育

据统计,2009年,西峰区大口径财政收入4亿多元,小口径收入2亿多元;2010年大口径收入5亿多元,小口径收入3亿元。而这两年的教育投资达7.8亿元。其中,2010年,西峰区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达到4亿多元。这些钱全部用在了改善教学和师生生活条件上。

2010年,西峰区额外投入1480万元办了15件教育实事。今年,西峰区又计划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再为教育办实事。

在推进寄宿制教育方面,西峰区全力保障寄宿学生吃、住、行、学、娱、医等6个方面的需求。“学校有专门的管理员老师对伙食进行管理,由政府出资选聘厨师,食堂以成本价提供饭菜,学生每天的食谱都不一样。”黄官寨实验学校政教主任齐玉杰说。农村孩子进入城镇寄宿制学校,不但可享受免费入学、免费用书、免费住宿等优惠政策,而且每个学生每天还可享受政府提供的3—5元生活补助,每年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上千元。

2009年秋季,显胜乡冉李村的刘琴随着显胜初中的684名学生一起进入黄官寨实验学校。在此之前,她就读于村里的小学,学校离家很远,“我最怕下雨天上学了,一走一脚泥!”现在,刘琴每天早上能喝到豆浆、牛奶,吃到鸡蛋,午餐能享用一荤一素,住上了有电视机的8人间宿舍,“以前想都没敢想过!”

当地政府还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购置校车22辆,免费接送2.5公里以外的寄宿生,同时还对校车出勤、运行路线、往返时间等实行全天候定位监控,确保车辆运行安全有序。

为解决进城教师的住房问题,西峰区依托拟建的东郊湖工程,规划建设占地200亩、规模2000套以上的教师住宅小区。

对学校撤并后闲置的119所农村学校、13.4万平方米的校舍,西峰区按照“产权不变,管理不乱,资产不动,统筹规划”的原则,积极实施功能转换和综合利用。一是着眼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医生下乡。对撤并的农村小学闲置校舍,安排一名副校长留守,除负责校舍的管理工作外,还作为寄宿学生周末接送的集散地。

孩子长见识,家长腾精力

寄宿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教育城市化,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同时,适度的群体竞争态势,加上科学的管理服务体系,也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显胜乡的李金龙之前一直在村里的学校读书。知道自己要到黄官寨实验学校读书时,他心里充满了不安:怕学习跟不上,怕城里孩子看不起。但没过多久,李金龙的不安就消除了。“老师非常关心我们,我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现在我很喜欢这里。”李金龙说。在新班级里,老师为了鼓励这个胆怯的孩子融入集体,让他当了一名小组长。

显胜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李凡,以前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自从住校以后,逐渐改掉了挑食的毛病,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该校二年级学生毛祥,进校时胆子小,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好。现在的他性格开朗多了,期末考试成了班上的第三名。

城乡教师资源 篇3

摘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基石,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制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城乡教师队伍的学历、综合素质、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差距,而城乡地区的经济发展失衡是根本原因。为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水平,必须采取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培训、推动城乡教师交流、统一编制标准这四方面的措施来缩短城乡师资的差距,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关键词: 教师资源;城乡师资差距;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G635.1

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教育,是每一位国民提高自己素养的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关键,其公平程度与实施状况都关系到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基本受教育权的实现。2009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坦言,“如果说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的话,硬件差距还有,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1] 城乡教师各方面的差距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制约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一系列宏观有效的教育政策来保障城乡教师资源的合理分布,努力缩小城乡教师队伍质量的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一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差距现状

虽然近年来政府针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采取了多种倾向农村教育的措施和政策,使得城乡教师队伍之间的各方面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与城市教师队伍相比较起来,农村教师队伍依然还是有很大的明显差距,毕竟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先利用都是以城市教育为基点,教育经费更多是投入到城市,优质的教师资源对环境优越的城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农村的教育条件与教师资源成为整个义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充分表明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

1、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数量上存在严重的差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工作环境和工资水平是影响教师择地区任职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利、工作条件艰苦、教师收入低等一系列因素,很难吸引到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高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在教师数量稀少的条件下,为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地方有关教育部门往往会聘用达不到教师任职资格的非专业教师水平的劳动人口来胜任教学岗位,这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存在一定的隐患。

2、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历结构

教师队伍整体的质量和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城乡师资质量差距较大。城乡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都是不一样的,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教师不愿去农村任教造成城市学校的教师人才溢流,而农村地区优秀的教师匮乏。近年来国家已不断改善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距大的状况,但实际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

3、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水平的差距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师在职业收入方面和福利待遇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就促使教师在选择任职地区时倾向于工资水平较高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可以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厚的福利、奖金、工资等物质待遇。城乡教师的隐性收入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包括教师的课外辅导收入,课后补课收入等。调查显示:城市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比例为62﹪,而农村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仅为15﹪。

二、制约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不均衡的因素

通过以上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教师资源数量的不均衡,并且城乡教师在学历、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学科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些差距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城乡教师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快速和不平衡发展并存,这里的不平衡性充分的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上。而城乡义务教育与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发展是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大差距导致了师资的不均衡发展。我国现在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地方政府承担为主。由于城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均衡、差距大,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供给能力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

2、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师资均衡化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分治结构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各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等各项政策都是优先满足城市的利益需求,而义务教育也不例外。以城市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来制定各种教育政策和规定全国统一的学习课程、统一的学习教材和课程标准等,不充分考虑贫困的农村地区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三、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措施

目前,我国面临着如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各方面发展是不均衡的,这些主要是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分布不均衡所导致的,尤其是教师资源的非均衡化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

1、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

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由中央、省(市区)、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的制度。其次,完善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醫疗保障、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政策性津贴等,解决农村教师的生存之忧和给予生活方面的社会保障,加快农村各种配套文化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推动城乡教师的校际交流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均衡发展,首先,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城乡之间中小学教师的互动交流,其指的是城市中小学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学校互相合作,分别指派教师到对方的学校去任教和学习。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到城市学校交流和任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促进自身专业化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优秀教师的校际交流也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教学和交流,可以把优秀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的良好素养表现带到农村学校,起到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城乡教师的互动交流和优秀教师校际间的互动交流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对于优化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统筹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篇4

1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本文数据来源: 通过重庆市口腔医学会、重庆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下发文件和调查表到38 个区县卫生局, 由各区县卫生局医政科据实统计填报截止2012 年12 月31 日辖区内的公立口腔医疗机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数量, 以及相应的牙椅数量、口腔医生数量、口腔护士数量。

为了真实地反映城乡口腔卫生资源的差别, 科学地提出统筹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化建议, 本文以国务院《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函[2008]60 号为依据, 按重庆市目前的行政区划, 将19 个区所辖范围内的数据统计为城市数据, 19个县 ( 自治县) 所辖范围内的数据统计为乡镇数据。

数据采用SPSS12. 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 χ2检验进行口腔卫生机构、口腔卫生人才和牙椅数量资料描述分析,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口腔卫生机构、口腔卫生人才和牙椅数量配置的公平性采用Gini系数进行评价, Gini系数与公平性之间的关系, 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Gini系数标准。

1. 1 口腔卫生机构

2012 年重庆市各类口腔医疗机构共计718 家, 其中公立口腔机构236 家, 占32. 87% , 民营口腔机构482 家, 占67. 13% ; 平均每个口腔机构服务的人口是4. 10 万, 平均每个口腔医疗机构服务的面积为115 平方公里。

1. 2 口腔卫生人才

重庆市2012 年口腔医师人数为1968 人, 其中公立口腔机构口腔医生962 人, 占48. 88% , 民营口腔机构1006 人, 占51. 12% ; 每10 万人口拥有口腔医生人数, 全市平均为6. 68人, 平均每个口腔医生服务的面积数为42 平方公里。重庆市共有口腔护士997 人, 其中公立口腔机构拥有633 人, 占63. 49% , 民营口腔机构护士364 人, 占36. 51% 。每10 万人口拥有护士人数, 全市平均为3. 85 人, 每个护士服务的面积数, 全市平均为82 平方公里。

1. 3 牙椅数量

重庆市口腔牙椅总数为2550 台, 其中公立口腔机构牙椅1323 台, 占51. 88% , 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牙椅1227 台, 占48. 12% ; 平均每10 万人口拥有牙椅数8. 86 台, 平均每台牙椅服务面积为32 平方公里。

2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城乡差异性及配置公平分析

按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分别分析重庆市城乡口腔医疗机构数量以及相应的牙椅数量、口腔卫生人才数量等口腔卫生资源的差异性, 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当前重庆市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2]。

2. 1 口腔卫生资源城乡差异性分析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当前在政府主导下进行配置, 市场因素也发挥非常重要的贡献[3]。从数量上看, 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已经远超公立口腔医疗机构, 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牙椅数和医生数量与公立口腔医疗机构相当, 但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护士数量较公立口腔医疗机构相差较多。

从区域分布看, 城市的口腔卫生资源数量明显多于乡镇 ( 表1) 。其中2012 年重庆市口腔医疗机构共计718 家, 分布在城市的560 家, 占77. 99% ; 分布在乡镇的158 家, 占22. 01% , 城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 ( χ2= 8. 20, P < 0. 005 ) 。2012 年重庆市各类口腔医疗机构共有牙椅数量2550 台, 城市口腔医疗机构拥有牙椅2093 台, 占82. 08% ; 乡镇口腔医疗机构牙椅数量为457 台, 仅占17. 92% , 城乡牙椅占有量存在显著差异性 ( χ2= 41. 19, P < 0. 005 ) 。2012 年全市共有口腔医生1968 名, 在城市口腔医疗机构执业的1583 名, 占80. 44% ; 在乡镇口腔医疗机构中执业的385 人, 占19. 56% , 口腔医生城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 ( χ2= 10. 27, P < 0. 005 ) 。2012 年全市口腔医疗机构拥有护士共997 人, 其中在城市医疗机构中的护士861 人, 占86. 36% ; 在乡镇医疗机构中的护士136 人, 占13. 64% , 口腔护士城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 ( χ2= 38. 43, P <0. 005) 。

2. 2 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本文采用Gini系数对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从口腔卫生资源的人口分布和地理位置分布进行分析。

Gini系数的计算

公式中Wi为各区域的人口数 ( 或面积数) 占总人口数 ( 或面积数) 的比重; Yi为各区域人口 ( 或面积数) 所拥有的卫生资源数占卫生资源总数的比重; Vi为按人均卫生资源排序后Yi从i=1 到i的累计数。分析口腔卫生资源公平性时, 本文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Gini系数标准: G值为0. 3 以下为公平最佳状态; 0. 3 ~ 0. 4 之间为较公平的正常水平; 超过0. 4 为警戒水平; 达到0. 6 以上则为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4]。

2. 2. 1 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分析

表2 反映出重庆市全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公平性存在突出问题, 口腔医疗机构、牙椅、医生、护士等口腔卫生资源Gini系数都在0. 4 以上, 特别是口腔护士超过了0. 6,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乡镇的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公平, 表现为乡镇整体配置较低, 相互之间差异不大。城市之间的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全市基本一致, 体现了重庆市19 个区因经济水平发展不一致, 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相差也很大。

2. 2. 2 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分析

表3 反映出重庆市全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较人口公平性更差, 口腔医疗机构、牙椅、医生、护士等口腔卫生资源Gini系数都在0. 6 以上,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 口腔护士超过了0. 8, 说明全市绝大多数护士配置在城市极少数大医院。城市和乡镇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也较人口公平性差。

3 结论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3. 1. 1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水平较低

表4 数据显示, 2012 年重庆市重庆市每10 万人口拥有2. 44 个口腔医疗机构, 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每10 万人口医师数平均为6. 68 人, 低于全国每10 万人口医师数平均为8. 81人的平均水平[5]。

3. 1. 2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城乡分布不均衡

目前,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从数量上看,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资源80% 以上配置在城市, 农村低于20% , 而城市的口腔卫生资源一半以上又集中在大医院。如果考虑口腔卫生资源质量, 优质口腔卫生资源, 包括高学历、高职称口腔医师、高端医疗设备、高精技术等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

3. 1. 3 重庆市口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民营化程度不高

民营口腔卫生资源是口腔医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改变我国过去传统的单一口腔医疗服务模式, 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所要求的引入社会资本办医疗的重要形式, 它为满足广大市民口腔健康服务需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民营化程度不仅和全国较发达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相对于重庆市公立口腔医疗机构也非常的弱小。虽然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牙椅数和医护人员总量已经接近全部口腔医疗机构、牙椅数和医护人员的一半, 但重庆市民营口腔医疗机构90% 以上为≦ 4 张牙椅数的个体小诊所, 从业人员素质、专业技术良莠不齐, 在口腔医疗市场中接诊人次、业务收入等所占有的份额还非常低。

3. 2 建议

3. 2. 1 政府配置口腔卫生资源重点应是公共口腔卫生资源部分

新医改明确了政府主导医疗卫生事业的正确改革方向。但目前“有限政府”应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最能发挥长远社会效益的公共口腔卫生资源部分。包括公共口腔健康教育、口腔疾病排查、口腔基础疾病防治等公共口腔卫生项目, 虽然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 甚至短期内很难获取太大直接经济效益, 但是, 它是关系广大群众口腔健康和整个口腔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 是提高整个国民身体素质的根本措施, 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社会效益, 因此, 政府应逐步将重点关注口腔医疗资源配置转移到重点关注口腔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上来[6]。

3. 2. 2 建立城乡一体化口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模式

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广大农村口腔卫生资源严重匮乏。为了缩小城乡差距, 增进社会公平性, 这就要求政府在口腔卫生资源配置上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远机制, 在新增口腔卫生资源配置时优先、重点考虑农村。中央政府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将一些重大口腔公共卫生项目放在中西部农村进行实施, 并指导和帮助各地方政府开展好口腔健康的战略投资[7]。

3. 2. 3 鼓励口腔卫生资源供给方式多元化

政府在财力有限情况下应着力提供一些基本的口腔公共卫生服务, 而口腔卫生中占有很大成分的准公共部分, 可以实行政府引导和激励下的市场供给方式。第一、政府应鼓励私人或社会开办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并规范化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准入标准科学设置、医保政策扶持、医技人员培训、大医院对口支援、管理制度及消毒隔离标准制订等方面给予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帮扶, 并对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规范化运行进行严格监管; 第二、政府应给非赢利组织、个人及一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捐助公共口腔卫生事业的行为提供便利, 有效利用社会财富推动口腔事业发展; 第三、政府需要在鼓励口腔卫生资源市场配置基础上向社会购买口腔公共卫生服务, 从机制上吸引社会办口腔医疗机构参与到提供口腔公共卫生服务中来。

3. 2. 4 加强宣教工作, 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

目前, 我国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非常落后, 特别是广大农村, 群众严重缺乏口腔卫生知识、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口腔健康问题。口腔健康教育是解决口腔健康问题的首要措施, 是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办法[8]。第1, 政府要加大对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在口腔卫生事业投入方面, 政府应改变重治轻防的局面, 引导口腔医疗卫生单位大力开展群众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第2, 口腔医疗卫生机构, 特别是大型口腔医疗卫生单位要把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能去完成, 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口腔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考核内容加以考核; 第3, 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课程、媒体倡导正确的口腔保健方式、医院通过“爱牙日”等活动进入社区进行宣教等。

参考文献

[1]胡德渝.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实用口腔科, 2009, 2 (9) :513-515.

[2]龚向光, 胡善联.各省、市、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3 (3) :67-69.

[3]郭永松, 杜幸之.论卫生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与对策—兼谈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J].医学与哲学, 2002, 23 (7) :47-50.

[4]张彦琦, 唐贵立.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 2008, 25 (3) :243-246.

[5]李刚.科学合理配置口腔卫生人力资源[J].中国卫生人才, 2013, 3:54.

[6]李岳峰, 吴明.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再认识[J].生产力研究, 2009, 10:7-21.

[7]曾智.编造城乡视野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以成都龙泉驿区为例[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2011.

城乡教师资源 篇5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1年第三次集中学习交流发言

国土资源局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按照这次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要求,我就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县“十二五”规划目标,做好全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好用地保障与耕地保护关系,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谈几点体会和意见,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近年来,县国土资源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红线”这一核心,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用活政策,千方百计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实现。一是耕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县一直保持着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全县九个乡(镇)111个村(居)民委员会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按规定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基本农田面积逐地块得到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农用地转用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规定,有效控制了耕地面积的减少。县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府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2006年至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960825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661500亩,至201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956580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661500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70%,二调实际全县耕地面积831512.1亩,第一次详查为976831亩,相差部分145318.9亩,现在责任目标空抬125067.9亩。二是积极申报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两年来我县共实施了国家、省级土地开发和整理项目4个,投入资金4063.38万元,实现新增耕地4216.25亩,按板镇和者东镇2个县级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立项审批和初步设计,按板镇占补平衡项目已于9月14日完成招投标,者东镇占补平衡项目也将在近期完成招投标,两个项目总投资1837.24万元,实施后预计新增耕地3623.55亩,可暂时缓解全县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占补平衡”指标。

二、建设用地管理逐步规范,监管水平有所提高。在建设用地管理中,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断加大管理力度。

一是对居民住宅用地,严格按照“不占用耕地和面积标准”的原则进行把关,落实预审会审制度,强化基层国土所的申核工作,制止骗取批准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现象,坚决杜绝占用基本农田用于宅基地建设。在加强农村住房用

挂牌和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32宗,出让总面积152.70亩,签订合同出让金额11293.23万元。

三、土地管理面临的形势严峻,保障用地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用三个“最严格”强调了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调要坚持各类建设用地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述讲话精神充分传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用地方式,转变管理制度,在实际行动中坚持和完善三个“最严格”制度,切实以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

二是秦光荣书记提出了“多用荒地、少批耕地;多找矿、少采矿;多跑北京,少出问题”的“三多三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原则,省人民政府于8月30日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

设施用地等)20870.7亩。上述数据只是二调成果,最终如何划定坝区面积和确定永久保护基本农田面积,以年内规划调整完省政府批准面积执行。但县城所在地恩乐坝已列入二调坝区面积统计,按照原市级下达的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至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总量9472.7亩,新增建设占用农田用地8100亩,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5850亩,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6105亩,人均城镇及工矿用地110平方米。年均全县可消耗建设用地1000亩左右。

上述政策背景和全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决定了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全县推进城镇化进程和项目用地保障非常困难。

四、措施和建议

一是按照省国土厅布置明确时间要求,尽快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工作部门要尽快制定三个规划调整完善实施方案,抽调专门人员尽快开展调整完善工作,按程序报批实施,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完成三个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

城乡教师资源 篇6

摘 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是关键。杭州市西湖区通过实施录播教室建设,借助一键录播的功能,实现了无干扰的课堂教学实录,对于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强化集体研磨,提高教学技能具有极强的辅助效能。通过实施区域录播系统部署,有效汇集了各校的优秀教育教学视频资源,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借助这一平台,打破了地域和时空限制,为西湖区“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和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录播系统;共享机制;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16-04

杭州市西湖区属城乡二元结构区,如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是西湖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杭州市西湖区录播系统的区域一体化部署及录播共享机制的有效建立,成为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的一个支点。那么技术是如何实现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破解时空界限,架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通途,助力城乡教师共发展的呢?

一、区域性一体化录播系统的需求分析

教育信息化要聚焦到教育教学上,其核心在于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这种融合,必须寻找到一个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需求相合适的交叉点。随着对教育资源及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视频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出现,使得课堂教学视频化更加便捷有效,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呈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全自动录播系统也为课堂教学视频的积累与处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笔者认为,开展这方面研究需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和优质教育共享上来。2005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其重点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以期实现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同样把促进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作为未来一个时期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

2.顺应西湖区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要求

西湖区属于城乡二元结构区,区内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6所、小学24所、中学17所。西湖教育经过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的评估验收,但区域内部义务教育依然不够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仍然较大。

2010年,为实现城乡教育同步发展,我们推出了“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创新性举措,力求通过名校和城郊学校的捆绑式发展、捆绑式考评来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要使这样的创新举措切实发挥作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保障。

3.符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在未来十年内真正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湖区将“信息化带动战略”作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之一,提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全面开启“以教育信息化助力西湖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强教之路。

二、核心概念界定

录播系统:所谓“录播系统”,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录”,其次是“播”,最后是构建视频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实现视频资源的点播和再应用。

共享机制:运用共享的思想,建设共享的系统,组织在其组成、功能、机制上对共有、共存、共同主动追求的长效机制。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及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后援系统等。

三、区域性一体化录播系统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开展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价值:

(1)研究有效的布点建设机制

激发学校建设应用积极性;构建合理的建设保障措施,提升录播教室投入绩效的举措。

(2)研究提升应用能力的策略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教师依托技术改变教学结构,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3)研究促进资源建设的措施

构建区域本土性、特色性的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合理建构资源的汇总、呈现、应用、评价等促进措施,汇聚资源共享智慧。

(4)研究全区资源共享的机制

重视城乡共享机制的建立;研究借助于网络平台,打破了时空界限,依托录播系统建设,实施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观摩活动,把网络真正变成一个空中大课堂。同时,以“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为研究重点,依托区域层面的录播共享系统、互动课堂展示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促进城乡学校的协同管理和协同教研,提升了城乡学校的统筹发展。

开展此项研究,着力聚焦于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主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理论价值

进一步丰富了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理论。基于全区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结合录播系统的建设,依托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一步探索“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这一基于实践的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2)实践价值

提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路径的实践应用指南:

第一,项目将关注区域层面,即如何构建“录播教室”建设标准以及布点推进策略。

第二,探索学校建设录播教室后,区域如何实现视频资源、网上资源的整合研究,提出一套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思路。

第三,将从校际协作组出发,研究个体学校在实施录播系统工作中,对教师成长、课堂增效、教师交流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

(3)延伸价值

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广大地区都将普遍面临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难题。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其它地区推进录播系统的建设,探索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借鉴。

四、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的主要实践

1.录播教室布点与建设的研究

⑴全区录播室布点

我区录播室建设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试点阶段,二是自主申报统一建设阶段。我们坚持试点先行。2011年,结合省教研室附小改扩建工程,教育局在该校建设了第一个全自动高清录播教室,并成立了学校的视频课程资源中心。

2012年,以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为主体,实施了第一轮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操作时执行三项原则:一是主动性原则,布点学校应有积极性并作为责任主体;二是统筹性原则,优先保障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合理实施地区共享;三是保障性原则,教育局采取以奖代拨形式给予经费保障。经审核,筛选确定了第一轮13个布点建设学校。

同时制定并下发了《西湖区教育系统录播教室配置标准》,召开了录播教室布点建设学校现场会。

2013年至2014年,随着大家对录播系统认识的深入,教育局根据学校的需要和积极性实施了第二、三轮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建设,截止至2014年底,全区已有80%的校区完成布点。

⑵录播教室建设的标准与质量

为了确保录播室的使用效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录播配置最低要求,并以此为基本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发展需求,形成各校的录播教室建设思路。同时,我们积极协调采购管理部门,确定规范而科学的招标形式,保证获得质量优、价格合理的产品。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保持与中标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反馈学校集中反映的问题,配合其进行调试,保证录播室的建设质量。

2.优质视频资源的获取途径与应用研究

依托录播系统建设,可以将优质、经典的课例及时上传到平台,供全区教师进行研究借鉴;通过建立完善的获取与应用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制度,让更多优秀课堂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功效。

根据录播资源的特点,我们建设了区视频资源网——汇智网。汇智网作为区域录播共享系统,将各个学校的录播资源汇聚在一起,并实现以下三大功能:一是能实时在线观看各个学校正在录播的课程;二是汇聚各个学校录播的优质资源,将好的视频保存到区服务器上,永久向全区开放,并可随时点播;三是允许对资源的再度评价,实现对整节课的点评、上课各环节的点评,或按时间点进行点评,并与视频同步。

随着西湖区录播教室的增多和完善,我们还将借助于西湖教育网络平台,专门建设一个录播区域共享平台,以期使平台形成资源库,更好地提升依托信息化优势的区域协同管理和协同教研。

3.关于录播应用推广的研究

录播应用的推广是录播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实用价值的关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⑴树立典型,注重宣传

以学军小学建设的过程作为典型,该校在建设录播室的过程中,积极与中标单位配合,寻找出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取得了最佳的录播效果,也协助企业提升了技术水平。

以十三中教育集团的应用宣传模式作为典型,该校通过教研组评比、公共场合播放录播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师生及家长对录播有了更深的认识。

⑵召开录播系统教学应用现场会

近几年,通过召开标准解读、现场听课、经验介绍、专家论坛等形式的五次教学应用推进会,增进了学校对录播建设标准、建设要求及应用考核等的了解,扩大了录播的影响;同时借助此系统开展协同教研活动,更好地促进了教学研究。

⑶制定考核方案

一是对学校的应用考核,如:直播预告开课量、视频资源上传量、录播教室共享应用量等。二是汇智网应用考评方案,主要包括:根据点击观看量、评论量,颁发开课证明;实施基于视频有效切片、微格化、精细化处理的精品课堂评比推介;依据继续教育听课量,提供非本校听课节数认可;开展网络教研主题活动等。

4.关于录播资源价值挖掘的研究

录播系统通常有三种录制方式,即全景模式、电影模式、资源模式,录播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老师自我反思

新入职的教师由于缺乏自信和教学经验,全自动录播系统能将教师上课的内容全程录制下来,教师在课后可以反复观摩,从而发现问题并改正。

⑵远程听课观摩

公开课能实现异地听课、错时听课,这对于城乡共同体学校有听课活动的老师来说,节省了大量在路上的时间。

⑶课程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库建设是区域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后,与系统录制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起上传至服务器,进行资源分类和目录创建等操作,使教学资源集中储存,学校以此创建精品课程资源库,进而可以放在一个开放式管理平台中,供学生和教师进行浏览、查询、下载。

⑷远程教学

通过录播系统的录制,用户可以进行课件的网络直播和课后点播,便于示范性教学、学生远程学习、远程互动教学等等。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观摩、学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降低了教学的成本,扩大了教学规模,取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⑸教学技能评估与训练

在录播系统中嵌入微格教学评估系统,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内的各项技术指标对教师进行综合评测评估,极大地增强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该系统对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估和技能训练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⑹单位培训、专家报告、重要会议录制

通过录播系统可以对培训、报告、专家讲座以及会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录制,从而能真实准确地记录全过程,并作为历史资料永久保存,方便用户在今后进行资料浏览、查询和点播。

五、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研究的成果

1.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从单个录播室的角度看

⑴呈现课堂教学视频记录的“原生态”

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一键录播”,三台摄像机自主跟踪拍摄教师、学生与场景,师生与多媒体课件、黑板智能切换,无需其他人员协助,可以更原生态地呈现课堂教学。

⑵赋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第三只眼睛”

基于录播教室课堂教学的视频记录,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通过观摩自己所执教的课堂教学视频,有利于进行教学诊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为自己所感知的缺陷;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教师反思性能力与诊断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录播系统除了辅助教师自我诊断的作用外,更为明显的是依托这“第三只眼睛”,可以更好地实施针对学生的课堂观察,研究和提升对不同学生的教育实效。

⑶构建课堂观察与研究的“资源池”

录播教室功能的便捷性,有利于教师的广泛应用,由此产生的大量课堂实录,有利于学校积累并形成本校教师直观而形象的课堂教学资源库,从而辅助支撑学科教研与科研。

2.推进了全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从区域化统筹共建的角度看

⑴架设校际、城乡学校间协同教研的“高速路”

区域一体化的录播系统部署,将学校的录播教室依托统一的平台统整起来,实现远程即时观摩、研讨,打破了时空界限,师生足不出户即可浏览和观摩相关学校的实时课堂教学,这对于常规性的课堂教学研究而言,其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西湖区2011年实施了“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如十三中教育集团和周浦中学成为共同体学校,但两校相距30多公里,如果要到对方学校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一节课,路上的时间将是听课时间的数倍,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带来极大的影响。

依托区域录播系统,尽管教研活动的现场感减弱,但老师们的时间、精力,学校的交通费支出都得到了节约,老师们足不出校就能全程参与两校的所有教研活动,效率也得到了提升,为共同体学校间的交流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⑵搭建教育教学评比公正的“展示台”

区域录播系统的部署及课堂教学视频资源的汇整,也为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搭建了平台。

以往区校开展课堂教学评比,都是专家下校逐校、逐班进行听课评审,或者集中到一所学校借班上课,评审工作量大、透明度低,如果借班上课还有违学情把控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专题设置,设计标准化评课模板,所有参评课堂教学实录由本校录制、集中呈现,专家及普通教师均能参与评课打分,评审的透明度、公正度、公平性得到了提升。

⑶形成名师引领带动的“辐射点”

教育统筹发展,教师是关键,如何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如何让更多的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区依托实体名师工作室机制,让更多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研究成效等资源汇聚;基于录播系统,触动了名师由“学校人”向“区域人”的转变,让广大基层教师按需点播,学习和研讨名师课堂和资源,从而让名师的引领作用惠及更多的教师。

六、思考与展望

当然,作为录播室的建设研究和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后续值得继续研究的项目还有很多,也有很多思考:

(1)录播是否需要深入到每一个普通教室。

(2)录播应用如何常态化,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3)录播资源如何细化分析,最终实现自动分析,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

总之,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不能仅仅停留在设施设备的硬件建设上,而是要转到教育教学上。通过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只是一个开始。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开展研究工作也是富有价值的。相信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促进西湖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最终推动西湖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高铁刚.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2]李海韵,钟亮.全自动录播系统的特点和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

[3]王军,张苏玉.中小学自动录播系统建设及应用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9).

城乡教师资源 篇7

一、共同开发园本课程,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通过同研究“指南”规定的目标和教学策略, 结合本地特色, 共同开发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园本教研工作的健康开展需要“联盟园”的共同努力, 联盟园的园长之间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 充分发挥城乡共同体的优势作用。要经常组织城乡教师互相观摩学习, 互动教研, 在充分挖掘双方办园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园本课程。园本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活动经过老师细化安排, 通过课例实践的方式判定课程教育效果, 在实践检验中再进行修改,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的共同开发, 有利于城乡共同体的交流合作, 综合城乡办园特色, 让孩子感受更加多彩的活动。如“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主要以乡村幼儿园为主要课堂, 课程中有剪纸、沙画、自制玩具、泥塑、认识蔬菜、果树等活动, 深得小朋友的喜欢。绿色教育园本课程, 培养了幼儿创新思维, 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度, 认识蔬菜和水果, 丰富幼儿知识储备。联盟园联合开展的优秀课堂评选赛课、幼儿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 让每一位都能感受到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城乡联盟教育资源的互补, 可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二、开展城乡交流活动, 推进城乡教研同发展

城乡幼教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联盟园”开展多项活动进行交流, 共同研讨幼儿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制定详细的目标达成方案。城乡之间要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同级幼儿教师建立QQ群、微信群等, 实现网络零距离交流。老师把教案、课堂教学反思以及课堂教学实录等上传共享文件中, 便于同级老师的观摩、学习和评价, 互通有无, 共同发展。网络资源共享没有时空限制, 及时为老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老师在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联盟园”教师之间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 听评课设计为系列专题活动, 各种课型都兼顾。如课内学习、区角活动、吃饭休息等, 听课活动中的每个内容都可以设计成“示范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类型。每个学期由联盟园发起“优秀活动评选”, 全县幼师都参与, 抽科目、抽内容, 层层选拔, 最后选拔出优胜者给大家展示优秀活动, 老师在观摩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岗培训”活动可以让城乡幼师近距离交流, 乡下教师可以到城里实地学习, 边工作边学习, 培训基本功,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三、城乡互助共通, 实现城乡资源共利用

城乡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教育上, 城乡互助共通不是“喊口号”, 也不仅仅是老师们的共同学习, 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孩子的教育上。资源共享要让孩子们有切身感受, 获得联盟教育的益处。城里幼儿园给乡村幼儿园送去大批的图书、玩具, 开拓农村幼儿的眼界。但这些还是一些形式, 幼儿教育要重实践, 老师可以为城里和农村小朋友搭建友谊的桥梁。城乡联盟的交流活动不仅限于老师之间, 小朋友之间也要有实际交流活动。

“联盟园”园长根据两个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达成活动共识, 每周小活动, 每月大活动, 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联盟园内的教学资源。孩子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好朋友”的概念, 形成良好的品格。城乡幼儿在互助共通中弥补幼儿教育中缺失的内容, 实现联盟共赢的目标。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几点思考 篇8

一、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1、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 在城市优先发展这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下, 大量农村土地资源被廉价地用于城市现代化建设, 剥夺了农民依法享有的承包地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我国法律规定的对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仅仅包含农民丧失土地后部分经济成本, 补偿上线远远小于农民丧失土地的综合效益, “以地生财”成为“第二财政收入”, 还滋生了大量“寻租”行为。同时, 我国每年城镇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占用大量高等级耕地, 而补充的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严重影响我国耕地生产能力, 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2、城乡资金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 我国资金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 农村金融体系的发育和制度安排逐步边缘化、空洞化, 各类金融对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差别对待, 对农民和乡镇企业设置了更高贷款门槛, 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 突出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向城市“倒流”。农村信贷成本高、数额小、风险大, 这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少资金回流的商业机制, “存多贷少”, 存贷差不断扩大, 原来就非常稀缺的农村金融资源大量流失,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只能更多地依赖体制外非正规的金融融资渠道, 农民受尽“高利贷”之苦, 农村经济发展成本增大。

3、城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较少, 但消耗的劳动力资源过多。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工资待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居住条件、政治权利等方面仍处于弱势状态。三是农村人口空洞化问题严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 极大地威胁着农业生产, 也成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4、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我国城乡资源配置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对经济发展考虑多, 对社会事业考虑少。城乡政府过分地强调物质财富增长, 常常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到“配角”和“服务”的地位, 公共资源投入不足, 农村更为严重。特别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直接引起教育机会差异, 许多优秀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 教育对多数农村家庭来讲是沉重的负担, 不少农村孩子只好选择少读书而直接“低端就业”。

5、信息获取不均衡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 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总体上看, 城市拥有较农村更好的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 这有利于信息资源在城市的快速集结与共享。而由于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可用信息, 必然会加大交易成本, 从而缩小利润空间。

6、财政支出不均衡

我国财政资金对农村整体投入严重不足。1999—2008年国家财政资金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比重基本浮动在7%~8%;而同期农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最低为11.13%,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远远小于农业产值。这凸显出城乡之间财政资金支持不平衡, 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统筹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要通过发挥市场、政府、城市、企业等方面的作用, 使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顺畅流动、优化组合、高效利用。

1、发挥市场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市场引导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打破城乡市场体制条块分割的状况, 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要面向市场加快农业、农村市场化的进程,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 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建设一批功能强大、辐射面广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2、加强政府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调控引导作用

农业是风险高、易波动、市场竞争力弱的产业, 又是满足人类衣食需要、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产业, 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短期性, 市场对农业的调节具有局限性、不完全性。不能坐待市场机制去自发调节城乡资源, 需要加强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并根据资源性质、供求状况和市场运行规律等要求, 决定政府和市场各自介入资源配置的程度。

3、强化城市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应积极为农村提供生产设备、技术设备、能源产品、人才资源、资金投入等资源要素, 组织和调控农村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涉及资源配置的各个主要环节。城市在资源流动、组合等方面比农村更具优势, 在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市场消费、科技文化、人的发展等资源配置层面对农村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这对城乡资源交换以及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均具有重要作用。

4、重视企业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吸纳聚集作用

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乡镇企业问题。乡镇企业是非农生产的主体, 是转移农村劳力的主战场, 必须向园区集中, 使资源在园区积聚, 并把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互促发展;要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 以扩大产权流动和重组的办法推进城乡资本经营一体化。二是园区问题。应打破乡镇工业园区均衡分布的态势, 实施以中心工业园区为聚核的工业化战略。需在乡镇工业园区层次上, 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 选择若干个中心工业园区作为聚核, 将邻近工业小区整合为具有吸纳聚集能力的园区集群, 特别要注重发挥园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统筹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着力点

1、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

要大胆尝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科学界定农地产权关系, 明晰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 放活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支配权, 并给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转让权, 使原本静态的土地资源具有动态性, 以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考虑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调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手段, 以行政和法律等方式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调配或者统一要求。

2、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构建城乡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大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健全市、县、乡三级劳务输出的工作网络和技能培训系统, 引导农民有组织、有目的地流动。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加快城市产业扩张、城市的扩容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或地方性法规, 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3、统筹城乡资本资源配置

要强化政府强农惠农职能, 加大对农业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尽快出台农业投资法。要通过调整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 有效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向农村流动。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 着力扩大农村信贷规模, 拓展信贷范围, 建立规范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

4、统筹城乡科技资源配置

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农村结合, 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 承担农业新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等任务, 形成长期的协作关系。城市可采取调、离、停、兼职等方法, 鼓励科技人员向农村流动;农村要建立全方位吸纳科技人才的引进机制, 健全为科技人才服务的配套保障机制, 实行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机制, 形成驱动和激励高层人才在农村发挥才干的创新机制。

5、统筹城乡信息配置

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 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通过政府牵头, 联合电信运营商、电视网络等, 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立体城乡信息系统, 使农户能迅速获知城市需求信息。通过定制农业机械、农资等生产资料, 使城市工业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城市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优势, 通过信息平台选择农产品, 利用信息平台建立人才交流、科技培训、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活动,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保障。

6、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要强化中央、省、市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建立规范化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通过完善农村教育培训机构, 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积极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加快建设农村文体活动阵地建设, 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今后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 应主要用于农村卫生事业, 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着力点, 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条件成熟的农村也可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城乡教师资源 篇9

关键词:城乡统筹,水资源配置,节水型社会,节水措施

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要素, 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405亿立方米, 列世界第6位, 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83%, 人均水资源量为2210立方米,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面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 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减少废污水排放,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保障供水安全,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从制度上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立公平有效的分配协调机制, 促进水资源管理利用中的依法有序,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积极因素。

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节约用水工作作为节能减排工作中一项主要任务, 在现阶段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如果这种状况不及时扭转, 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节约用水工作就难以取得明显进步, 我们制定的《重庆市万州区“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也难以实现。万州区的经济发展是粗放型增长方式, 是以高耗水, 高耗能作为代价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 才能使万州区的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建立水权的分配制度

一是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指导下,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建立水权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 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并通过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 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 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并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 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到高级阶段, 满足建立循环经济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要求。

二是借鉴其他省市在水资源分配利用上取得的有益经验,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突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所谓政府调控, 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 建章立制, 形成制度保障;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提供体制保障;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 奠定技术基础, 将全区用水权总量逐级分配, 明晰到户, 配水到地, 实现“水权明晰”。所谓市场引导, 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依据供水成本, 兼顾用水户的实际承受能力,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合理核定基本水价, 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另一方面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 培育水市场。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以有偿转让出售, 出售价格在接受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 随行就市;市场交易中剩余的水量, 政府水管单位 (供水者) 进行回购, 鼓励节约用水。再就是实行“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每灌溉轮次水量, 水管单位凭票供水, 确保总量控制, 促进水价到位, 方便水量交易。公众参与, 就是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结合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行和村务公开制度的建设, 以村和灌区为单位, 通过用水户 (村民) 直接选举的办法, 逐级选举产生用水者协会, 在水管单位的指导下, 参与灌区内水权、水价、水量的监督管理。

三、创新模式,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

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 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同时, 依托城市建设, 拓展技术含量高、耗水量低的新技术产业, 压缩高耗水产业, 发展节水型工业、服务业, 促进水资源向高效产业配置。对水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宏观调控, 加快城市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控制用水量大的新建项目, 鼓励和支持低耗水、低污染和高效益产业的发展, 采取果断措施淘汰技术落后、水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重的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 推广各项节水技术, 重视节水技术研究, 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节水水平,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 并加强城市污水回用技术中新工艺和新设备等方面科技攻关。坚持组织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 不断挖掘企业节水潜力, 指导企业加强用水管理, 提高节水水平。在新建、改建项目中, 坚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对安装不符合节水要求的器具和设施不予供水。在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推广设计水量小于9升/次的坐便器, 在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每次冲便用水6升以下的坐便器, 并对不同时期建造的房屋卫生洁具进行全面改造。

四、加大对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资金投入, 要“投资节水, 转让水权”

由政府和企业投资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把节约的农业用水量有偿转让给新建电厂。通过水权转让, 在农业节水基础上,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通过工业支持农业节水, 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 从而调整用水结构, 以节水促进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从宏观上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微观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确保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实践证明,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 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发展道路。

五、完善政策, 形成节约用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是积极稳妥的推进水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 加快推行阶梯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 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 制定支持再生水、雨水、矿井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 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

二是完善促进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 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 支持节水重点工程、高效节水产品和节水新机制推广、节水管理能力建设等, 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水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

三是制定和完善鼓励节约用水的税收政策。抓紧制定节水、水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对节水设备投资增值税进行抵扣。实行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 优化税种结构和税率标准, 健全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是加强节水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水经济及节水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水项目、循环水经济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六、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一是将节水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定节水宣传方案, 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报道, 广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 大力宏扬“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二是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水宣传。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水及环保宣传, 广泛开展节水及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把节约水资源和环保观念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从小培养儿童的节水和环保意识。选择节水先进单位作为节水宣传教育基地, 面向全社会开放。三是对节水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组织媒体宣传节水先进典型, 揭露和曝光浪费水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

七、狠抓节水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工作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政府带头,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机构要率先垂范, 建设节水型机关。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作为节能减排工作中一项约束性指标, 也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确保实现。一要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二要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水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 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三是要把节水指标完成情况纳入节能减排及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制;四是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 按照重庆市制定的政府机构用水定额标准, 实行节奖超罚。

城乡教师资源 篇10

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国家层面:城乡统筹发展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 进一步加强了城乡统筹的工作力度, 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的“三农”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城乡统筹发展, 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制度创新。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着重指出, 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壮大县域经济, 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到2020年, 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框架, 促进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规划法的出台等, 进一步要求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也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 区域层面: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发展的进一步加速

2005年,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部崛起战略, 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区域战略体系, 充分体现了区域协调的科学发展观。2009年《中部崛起规划》出台,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有望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淮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 必然将在未来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2010年1月12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力器, 区域背景给淮南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 市域层面:淮南市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淮南市内城矿乡交错、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在淮南市不断加速发展, 融入区域发展的背景下更显突出。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矿资源开采规模与沉陷区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凸显了淮南市加快城矿乡统筹发展的紧迫性。2010年市委、市政府积极申请将淮南市设立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省政府已批) ”, 制定了《淮南市推进城矿乡一体化总体实施方案》, 提出抓住“一个关键 (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和综合治理) ”、实施“三个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做好“五个统筹”的工作重点。

(四)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城乡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实现城乡统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城乡统筹的重点是逐步消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大不平衡, 一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城、矿、乡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城乡发展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 需提前审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性威胁”

国际经验表明, 伴随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将由对立趋向融合。2010年淮南市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人民币 (按2010年底汇率基准价计算约合3408美元) , 城乡关系将逐步由现阶段的城乡独立转变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阶段。审视未来淮南市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地思考淮南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 (见表1) 。

从煤炭开采角度来看, 2010年淮南煤炭开采已达到了8715万吨。据淮南矿业集团估计, 淮南的煤炭开采将进入高产稳产期。繁荣期对资源型城市而言, 也是最佳转型期, 除资源开采业本身为城市提供较丰厚的经济贡献以外, 被开采资源的充沛稳定, 也使得城市吸引下游产业聚集的引力较大, 对培育接续产业, 发展成为综合城市都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机遇 (见图1) 。

(二) 城乡二元矛盾突出

1.高城市化率, 决定了淮南市需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9年末, 淮南市的城市化率达64.2% (以非农人口计算) , 城市化水平在安徽省处于前列, 远远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且近几年, 淮南市都保持了约1个百分点/年的快速增长速度。但高数量的城市化率不代表高质量的城市化水平, 淮南市的城市化需要通过城矿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见图2) 。

2.高首位度, 城乡空间发展不均衡, 决定了淮南市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其城乡统筹策略, 城乡收入比与以煤矿生产为主的GDP增速正相关 (见图3) 。

3.二元对比系数大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 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淮南市近年的二元对比系数均小于0.31, 表明其城乡二元性十分显著, 超过发展中国家的正常水平 (见表2) 。

(三) 城矿矛盾突出

1. 空间相互限制

城市压煤, 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 煤炭开采限制城市发展, 随着采煤沉陷扩大还逐步蚕食城镇空间。

2. 建设各自为政

煤矿与城镇建设各自为政, 相互独立。分散建矿和就近选址的服务区发展指导思想, 造成了中心城镇发展缓慢, 小城镇发展质量差的局面。

3. 机制缺乏制约

煤炭开采规定实行“先征后用、先搬后采”、“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但缺乏具体的责、权、利及其相关的规定, 没有建立起一套约束机制, 形成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局面。

(四) 矿乡矛盾突出

1. 和农村的矛盾

随着煤矿业蓬勃发展, 加之塌陷范围的复杂和动态多变, 市域内适建乡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影响到村镇建设的安全性。

2. 和农业的矛盾

煤炭业的发展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是由于土地沉陷而导致耕地减少。农用地因为采煤塌陷被毁而无法耕种, 成为绝产地或半绝产地, 农田破坏问题突出。

3. 和农民的矛盾

采煤塌陷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降低生活水平。同时, 沉陷区农民搬迁安置出现诸多问题:搬迁安置规划滞后、用地指标、选址等使搬迁安置难以落实;安置补偿标准偏低, 群众得到的补偿费用与迁建新房所需费用存在一定差距;沉陷区大多数土地都没有被煤炭企业征用, 而只有被征地农民才能参保, 从而使事实失地农民难以进入保障体系, 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搬迁安置未解决其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恐慌, 影响社会稳定。

(五) 城乡规划亟待统筹与协调

淮南市现状已编制了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合淮同城化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各区村庄规划、乡镇总体规划 (部分乡镇编制) 等一系列规划。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平台, 各规划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城镇建设四面开花等问题;同时, 现有规划着力点大多集中于中心城区, 缺乏市域范围内的统筹考虑与整体性规划 (见图4) 。

三、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以《淮南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为平台, 统筹协调相关规划

首先梳理相关规划, 以《淮南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为平台, 在规划中统筹协调解决各规划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通过规划的编制, 建立覆盖全域的规划平台, 统筹协调相关规划的矛盾。

(二) 建立产业的发展互动与空间统筹

提前审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性威胁”。通过前瞻性的研究, 规划提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五个周期, 对应资源型城市的五个发展阶段。繁荣期对资源型城市而言, 也是最佳转型期。淮南市的煤炭开采量近年持续增长, 将进入高产稳产期, 也是淮南市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最佳时期。

规划提出淮南市近期以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和电力工业为城市经济的重心, 通过技术优化和提升, 主要面向华东地区提供优质清洁能源。中期以煤化工为主导、以新材料为补充, 显著提升城市制造实力。远期能源装备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为主导产业, 技术、规模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实现淮南市产业的第一次升级。远景以能源科技服务产业成为主导, 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能源科技服务中心, 实现淮南市产业的第二次升级。

按照上述目标, 规划统筹细化与落实产业空间布局, 为淮南实现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按照因势利导、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差异发展;以集聚谋效率;以均衡顾公平的原则, 构建覆盖全域的产业体系及空间布局。

(三) 构建新型的城乡空间格局

重新审视现状与规划的城矿乡空间, 结合城乡的长期发展, 优化、细化城乡结构与空间布局。在充分研究淮南市城矿乡生态文明、公共安全格局的基础上, 规划构建“11394”全域城镇体系结构, 形成“两带三区”城镇空间布局。

“11374”:指1个中心城市、1个副中心、3个重点镇, 7个一般乡镇以及4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

“两带三区”:

两带:指平行于淮河的两条城市发展带。包括淮河以北沿高皇—袁庄—芦集— (顾城) 的城市发展带;淮河以南田家庵—谢家集—八公山— (凤台) 的城市发展带。

三区:指由淮河、八公山—舜耕山自然分割形成的三区, 也是淮南市分区分类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的三区。

对于三区, 规划分别提出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推进策略:

1. 北部矿乡统筹区:镇矿并重, 能源立市

壮镇缩村、镇矿发展并重, 以镇 (矿) 带社区, 统筹推进城镇化, 将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内就地城市化的重要载体。

重点发展支撑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 建设现代化矿区、煤电化基地和新材料园区, 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规模化, 关注沉陷区对农业的影响, 适时调整农业结构, 化害为利。

2. 中部城矿统筹区:矿转城优、打造强市

整合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推进‘三个集中’, 推进传统矿区转型, 优化城市环境, 强化城矿功能、空间互补。

重点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以两大省级工业园区为载体, 建设能源装备制造业集群, 以山水人文资源为依托、以矿区生态修复为契机, 打造淮南特色文化旅游核心区。

3. 南部城乡统筹区:造城靓镇, 服务谋市

推进山南新城城市建设, 构筑合淮同城化桥头堡;按照一镇 (村) 一品的原则, 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

重点发展关乎城市未来的潜力产业, 在山南新区建设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动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城, 在农村地区挖掘种养殖特色, 促进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四) 构建全域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以时间目标为根本, 优化平衡城乡交通资源配置, 建立网络完善、方式协调、安全环保的城乡统筹综合交通系统, 引导并支撑新型城矿乡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提高城乡交通服务水平。规划构建全域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实现与周边城市 (交通枢纽) 构建1小时交通圈;市内各区之间构建半小时通勤圈;村10分钟抵达乡镇客运站, 半小时抵达客运枢纽;货物半小时抵达货运枢纽。

规划措施包括:一是强化建立大交通体系, 着重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统筹三种交通运输方式, 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实现政策、规划、管理、体制四统一;加强各级交通枢纽的作用, 统筹城乡交通的衔接转换。二是外联内延, 村村通公交,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客运系统;加强与周边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 积极融入区域交通体系;交通设施向村延伸, 确保各村至少2条等级公路对外联系, 便捷农村客运安全畅通,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客运系统。三是客货分流, 便捷煤炭外运;客货站场和线路均分离, 实现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煤矿与交通枢纽、煤电厂、煤化工基地的多方式多通道串联;矿区运煤公路自成体系, 规划专门的矿点至货运外绕线等对外公路的连接通道, 避免与农村客运的干扰和冲突。四是交通与产业布局、沉陷、防洪协调发展;交通干线串联工业园区、物流节点;归并铁路、高等级道路形成交通廊道, 尽可能绕开沉陷区、压煤区、洪水淹没区等不利区域。五是利用废弃铁路;废弃的矿区铁路, 以及客货分离后空置的穿越城区的淮南铁路预留作为城市轨道资源。

(五) 实现城乡公共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级配体系、统筹分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合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布局,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研究确定各级体系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指导城镇乡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提出重点镇“6+3”模式、一般乡镇“6+2”模式、新型社区“7+2”模式、基层村“4+1”模式, 通过统筹标准、共建共享, 实现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

统筹城矿乡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实现设施的共建共享, 提高城矿乡设施服务水平, 支撑淮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提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三个一体化。

1. 体制统筹一体化

建立规划区统一的市政管理体系, 打破城矿乡、部门间的条块分隔 (给排水打破块分隔、燃气、电力、电信打破条分隔) , 实现市政设施城乡一体化。

2. 标准统筹一体化

均衡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各项指标, 实现城乡设施服务均等化。

3. 设施统筹一体化

以区域统筹, 设施共建共享的思路规划布置市域大型基础设施, 推动基础设施的服务延伸覆盖至农村。

(六) 探索采煤沉陷区整治利用模式与工作机制

淮南市城乡统筹的关键是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和综合治理, 通过对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专题研究, 探索沉陷区整治利用模式与工作机制, 指导淮南市城矿乡统筹工作的有序开展。

结合淮南市沉陷区现状特点, 提出“因地制宜,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建则建”为原则, 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

此外, 探索性的提出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模式。尤其针对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的一套集研究保障、监督管理、评价实施的综合机制, 它是政策保障、因地制宜、多方参与、共同协作、灵活变化、不断完善修正的可持续利用模式。针对采煤沉陷带来的居民搬迁、耕地减少等问题, 针对性地制定沉陷区综合治理建议与工作机制。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建议

为应对淮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 淮南市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全市建立统一的规划及管理平台

为应对一体化发展格局, 淮南市应加快建立统一的规划平台和测绘平台, 全市建立一体化的坐标系系统与测绘系统, 利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应建立覆盖全域的规划管理平台, 建立淮南市规划信息库, 统筹规划信息。进一步明确全市各区、县、镇、乡规划部门的规划编制及管理权限。

(二) 建立统筹发展的推进机构

建立淮南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机构, 全面协调与统筹推进淮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与健全推进淮南市统筹发展推进的政策与措施, 包括如淮南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标准、淮南市沉陷区失地农民安置对策、淮南市推进三个集中发展的相关政策等等。

(三) 建立城镇发展与矿业发展协调机制

以沉陷区综合利用为契机, 成立由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城镇发展与矿业开发协调机构, 全面协调城乡发展与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包括沉陷区综合治理、城镇发展与矿业开发协调 (包括时间和空间、地上与地下等方面) 、设施共建共享、失地农民安置等相关问题。

(四) 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保障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完善农民进城务工配套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并逐步将农民进城务工的住房、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和子女上学、就医等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五、结语

目前,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模式, 对于城乡如何统筹发展, 各地均处于探索时期, 特别对城、矿、乡三者交错, 如何一体化统筹发展则更少涉及与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解读, 以淮南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 分析淮南市城乡统筹、市矿统筹、矿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创新全域淮南理念为动力, 以加强市、县、区统筹协作为举措, 努力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城矿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全省城矿乡一体化发展典范;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

城乡教师资源 篇11

关键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重大国策。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之一,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众多,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2012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到河南视察时,对河南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特别提到了河南的义务教育。袁贵仁指出:“义务教育是均衡发展,河南不是普及义务教育最早的省份,但均衡走在了前面。”他对河南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河南城乡特别是豫东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话语权、生存质量的严重滞后。

一、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商丘市多年来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商丘市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所以,教师资源配置的失衡是商丘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选择了商丘市两所市区学校(商丘市一中、商丘市实验小学)、两所乡镇学校(夏邑县罗庄乡一中、罗东小学),通过对这4所学校实地调研发现,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失衡、校际失衡、科际失衡3个方面。

1.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城乡失衡

城乡失衡主要是指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质量上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商丘市一中现任教师中,中教高级109人、中教一级101人、中教二级116人,本科学历214人、专科学历140人、中专及以下学历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7人、市级18人,特级教师4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6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150人、市级178人。夏邑县罗庄乡一中现任教师中,中教高级1人、中教一级19人、中教二级11人,本科学历1人、专科学历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0人、市级2人、县级0人,特级教师0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0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教师0人、市级2人、县级26人。从这些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校际失衡

校际失衡是指不同学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例如: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在校学生4798人、教师305人,师生比为1∶16,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现有国家级优质课教师2人,省、市级优质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学校开设的课型全面、课时充足,并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2200元。而夏邑县罗庄乡罗东小学,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生150人,教师10人,平均2个教师负责1个教学班的所有课程,5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仅有县级优秀教师1人;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1563元。显然,处于不同位置的学校校际资源严重不均衡,市区学校师生比低于农村学校,教师平均负担学生数多于农村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形成了市区学校、县区学校、农村学校逐步递减的趋势。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不高、进修培训等方面机会少,这种现状促使农村教师向县区以上学校流动。教师的流动带动学生的流动,学生不断向县区学校、市区学校流动,客观上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形成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不高、优秀教师外流、教育质量下降”恶性循环的局面,使区域内学龄儿童不能充分享受义务教育的优质资源。

3.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科际失衡

科际失衡是指不同学科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据调查,商丘市中小学教师科际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且农村比城市更为严重。在农村,一些学校不能按教学大纲开设课程,由于专业教师匮乏,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课程不能开齐开足,即使开设,也是由非专业教师授课,无法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目前,农村中小学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师。有些学校想招聘这些教师又无人应聘, 以致许多农村学校英语有课无人教,计算机有设备无人会操作,造成资源浪费。在农村教师中,还普遍存在“教非所学”的现象。因此,城乡师资结构中科际失衡依然存在。

二、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导致优质师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依然存在。由于城市经济发达,稍有能力的农民都去城市打工了,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和儿童。虽然打工者可以赚钱补贴生活,但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促进。近年,商丘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具体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工业弱小、财政困难、基础落后。商丘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商丘市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师资的不均衡发展。尽管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农村教育,但与城市教育发展相比,农村教育的发展滞后。另外,优越的城市经济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着优秀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农村却成为优质师资纷纷逃离的地方。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导致了优质师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对基础教育师资的不均衡发展起了助推作用。

2.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重申了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曾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只承担城市的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费用一般由县级政府来承担。于是,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就成了决定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两次税费改革后,县政府已无法承担起沉重的财政责任。因此,农村教师由于待遇得不到保障,就只能纷纷外出打工或调入城市学校,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地财政收支状况的差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尽相同,造成城市学校办学条件较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近年,尽管各级政府均采取了一些措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但与城市优质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办学条件的差距必然影响农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配置。

3.城镇学校优质生源爆满和乡村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

近年,商丘市城镇优质学校生源爆满和乡村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矛盾拉大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由于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管理不够规范、师资力量弱、生源持续外流,导致教育资源闲置、教师配备减少、规模效益落后。而城市学校办学条件好、规模大、管理规范、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质量较优、生源爆满,因此大班额或超大班额的现象十分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又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大,这种人为制造的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生”而使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利益受损的恶性竞争,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如此一来,农村学校和市、县直属学校的办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路径

《教育部2012年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商丘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继续推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有关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改进中小学新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长期在农村执教。在提高现有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和教学能力的同时,改进农村学校新教师补充机制是实现教师均衡配置的主要途径。首先,可以将现行“免费师范生”政策重心下移,让二类本科院校甚至是三类本科院校来承担这项任务,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应该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其次,适当延长“特岗教师”的服务年限,被聘任教师一旦上岗必须严格执行协议,否则,“特岗教师计划”就会成为一些大学生寻找工作的“缓冲器”,不能真正解决农村高质量教师缺乏的实际问题。再次,对于新增师资的配置,应该以区域统一配置为主,让师资薄弱学校拥有优先挑选新的优质师资的权利。

继续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近年,商丘市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商丘市梁园区教育局结合实际情况,于2007年就启动了支教工作。2008年,梁园区教育局先后选派城区88名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务实创新的城区教学一线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又把城区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缩小了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的差距,推进了全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有效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别的重要举措,应该大力推广。

总之,课题组经过对豫东地区特别是商丘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调查后认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均衡只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手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不均衡走向均衡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师资配置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能实现相对的均衡,而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我们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一定会得到均衡化发展,豫东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城乡教师资源 篇12

1 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和特征

1.1 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

21世纪人类社会正跨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们把信息看作除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之外的,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等活动的第三大资源。卫生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卫生信息资源是指卫生系统内所有的卫生信息内容和卫生信息载体本身,它包括国家卫生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医疗信息;妇幼保健信息;药品信息;卫生服务价格信息;预防、康复、健康教育信息、计划生育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等等,它也可称之为卫生信息的软件资源。广义的卫生信息资源除了指狭义的卫生信息资源的内容外,还包括与之相联系的卫生信息设备、人员、系统和网络等,它又可称之为卫生信息的软硬件资源[1]。科学界定卫生信息资源的基本内涵,有利于我们分析它地位作用、存在的问题、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研究和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我们遵循规律,驾驭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制定科学决策,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2 我国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

我国卫生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既有与社会信息资源共同的性质和特征,譬如价值性、可传输性、可储存性、共享性和时滞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以下与之不同的特殊性质和特点。

1.2.1 卫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

从我国卫生事业所有制结构来看,公立医疗机构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5%,而非公立医疗机构仅占5%左右。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制度决定了我国的卫生信息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并重的"方针。2008年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强调:“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收益。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如不有效解决,不仅无法保证群众‘病有所医',而且将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陈竺部长的讲话都说明了我国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由此推论,我国的卫生信息资源也是具有公益性的资源。

1.2.2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协调性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协调性,主要是指我国城乡、地区卫生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一般来说,卫生信息主要依靠卫生服务者、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机构、互联网等进行传播。但是这些卫生信息硬件资源在我国分布是不合理不协调的。譬如我国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不足30%的卫生资源。相反,占全国人口30%的城市人口却占有近80%的卫生资源,而且集中了高精尖医疗设备和高技术人才,卫生资源配置出现相对过剩。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我国城市与农村同样存在巨大差距。从1995年到2002年底,中国城市电话增长了近3亿部,而农村只增长了7000多万部。2004年底,我国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没有通电话。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亿人,但农民只占0.4%。也就是说,现在只有54.8万农民上网。根据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数据,2003年,中国总人口为12.9227亿,其中乡村人口为9.3751亿。这表明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极低[2]。由于卫生信息硬件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导致卫生信息软件资源的分布出现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1.2.3 卫生信息资源的专用性

卫生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的专用性特别强。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卫生信息资源的内容来看大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专业特色,相对于非专业人员是难以看懂、理解、掌握和科学利用的,从卫生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和过程来看也都有严格的专业操作程序、严格的质量标准、规范化的专业知识要求,不是一般人员所能操作使用的;另一方面,卫生信息服务是对人而非物的服务,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全。从上述两方面看出,卫生信息资源大都需要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技术人员收集、开发、创新、整理、传输和使用,是非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难当此任的。否则,会使卫生信息失真,造成医疗差错和事故,进而危害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影响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卫生信息资源是与其他信息资源有较大不同、专用性很强的信息资源。

1.2.4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主要的是表现在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往往在医疗市场上表现为参与医疗市场主体的信息供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通常拥有比较完全的医疗专业知识和信息,而需求方(患者及家属)则处于相对的信息劣势。从医疗服务的消费信息来看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医疗消费是一种供方主导型的消费,在医患关系中,医疗服务供给方完全起主导作用。医疗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方医疗信息的匮乏和无知会导致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相反,医疗服务供方因其在与患者的博弈关系中处于天然的信息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且成为需求方的代理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疗服务消费者的需求,甚至为了自身利益而诱导需求、创造消费,加重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3]。

2 从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看城乡的科学合理配置

2.1 坚持公益性,需要确立政府卫生投入的主导地位,制定和健全城乡卫生信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政策

这是坚持和落实卫生信息资源公益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否则坚持卫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一要强化政府责任和卫生信息资源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譬如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卫生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中起主导作用。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信息资源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收入支出的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二要打破城乡、地区界线,建立新的更加科学的城乡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和规划,改善农村、西部地区卫生服务条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三要制定《社会保险法》,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法律保证的社会保险。制定《农业投入法》,通过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西部地区卫生资源投入,支持和保护卫生事业发展。

2.2 克服不协调性,需要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卫生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机制

一要建立城乡卫生技术人力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培养留得住、走不了、用得上、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城乡卫生技术人员定期互动机制,即城里卫生技术人员定期下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按时到医学院校和城市大医院培训进修;城市大医院与乡镇医院组建医院集团,由集团统一调配医生轮流到基层和农村医院工作,这样可以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基层和农村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二要建立城乡卫生信息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卫生信息鸿沟是造成城乡卫生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互动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扶持农村卫生事业;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时向广大农村发布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信息,支持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通过城乡医疗卫生互动信息网建设,有利于城乡、上下级医院的沟通,方便急诊、急救,促进基层医院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医学人才的合理调配,提高各级医院的工作效率,节约卫生成本。例如:将乡镇医院各种检验数据资料、X线照片、超声波图像传到大医院,由专家做出及时的诊断后,再将诊断报告、治疗方案和药方传乡镇医院。同时该网络系统也有利于急救和应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利用。三要建立城乡文化信息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薄弱。应加快城乡文化交流与整合,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投入。改善农村卫生文化信息建设环境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2.3 解决不对称性,需要加强卫生信息资源管理

为了克服卫生信息不对称性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配置效率低下、医疗经营暗箱操作、市场欺诈,保护患者的弱势地位和利益,必须加强政府对卫生信息的管制。一要国家加强卫生信息网投入和建设,通过网络向广大群众普及卫生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二要政府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构建信息平台,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来营造公开、公平、透明、安全和规范的信息环境,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平等的使用医疗卫生服务信息。

摘要: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是该资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表现,它又是目前解决我国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和广大群众尤其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从制度层面搭建起城乡统一的卫生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根据,因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我国卫生信息资源的基本内涵、特征,据此,进而深入探讨我国城乡、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新举措。

关键词:卫生信息资源,特征,合理配置,举措

参考文献

[1]刘雯薇,卫生信息资源特征简析[J].法治与社会,2007年01月.

[2]金红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EB/OL].2007年8月8日CI0时代网.

[3]郑大喜.试论医疗服务市场失灵、信息披露及其管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4):4.

上一篇:描写景物的方法下一篇:单一节段椎弓根钉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