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资源配置

2024-09-13

城乡资源配置(精选12篇)

城乡资源配置 篇1

近年来, 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数量减少, 骨干流失。人才的超量流出, 甚至使某些流出学校骨干断层而大伤元气, 有些学校因为专业教师缺乏无法正常开课,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骨干教师的流动造成“多米诺古牌”效应;存在教师、学生两大主要资源的缺失, 给流出学校带来巨大危机;单向流动有违教育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扩大了城乡教育水平差异;近年来的教师流动多是从农村向城镇发展, 少有回流,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建立新的具体的教师流动机制, 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城乡教师不合理编排及引起的问题

1. 城乡教师编排的严重不平衡性

目前, 教师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大部分优秀教师资源都集中在城镇比较好的学校, 而像农村等比较偏远的地方明显存在教师资源短缺的现象, 严重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导致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进而影响总体的教育水平。

2. 城乡教师待遇的严重不平衡性

城镇老师可以按时得到自己该得的工资, 而农村教师只能被一拖再拖;城镇老师可以享受很好的待遇, 而农村教师对于福利制度都没有什么概念;城镇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更多的尊重, 而这些对于农村教师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种不平衡只会加深城乡教师的差距, 形成一条根本无法逾越的鸿沟。

3. 城乡间不合理的教师流动

城乡间教师的不当编排造成了教师的不合理流动, 大批教师由农村向城镇流动, 这种非正常的流动引起了极坏的后果。而农村教师的缺编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代课教师。代课教师不可谓不令人敬佩, 他们兢兢业业,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却是对他们的概括。我们国家也出台了政策, 对出现的代课教师进行清退, 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尽人情, 却也是为保证所有受教育者的权益。

4.“择校”现象的日趋普遍性

针对现在城乡教师编排的严重不平衡, 而更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又是充满热切的希望, 望子成龙的他们理所当然地选择将孩子送往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结果使“择校”现象日趋普遍。暂不评定这个现象是好是坏, 单是对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对教育监管的困难程度, 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我国对城乡教师配置模式的现行政策

1. 改革教师招聘模式, 完善教师编制管理

近期从网站上发现, 从2009年开始全国中小学新任教师应全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 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 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 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形成长效机制。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 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的地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配备教职工的基本需求。可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及时调整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较多学校的编制数, 同一区域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教师招聘模式的改革, 要我们看到了我国对教师资源配备问题的重视, 要我们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越来越有信心。

2. 关于“联合办学”的思想

我们了解到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体局确立了“建立联合办学机制, 促进主城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改革发展思路, 统筹协调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 努力实现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推进义务教育在优质均衡的轨道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包括:在联合办学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 他们以“要素嫁接”和“增量重组”两大策略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崇川教育均衡发展。联合办学仍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包括投入、保障、评价、激励等各方面的机制。二是优质同化尚需时日, 尤其是名校教育理念推进困难, 成为师资优质同化的最大障碍。三是市民认识尚需进一步统一, 仍有一些市民对联合办学学校心存疑虑, 尚未建立足够的信任, “择校”心理、“学区”概念仍然存在。

3. 国家政策的出台, 要我们看到了曙光

近期, 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并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要我们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有信心, 对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也看到了曙光。相信这会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更大一步, 通过这次改革, 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会更上一层楼。

(1)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2) 义务教育中的第九条提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 (区) 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四、结论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在人才紧缺的今天, 要对教育事业给以更多的重视, 给与对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切实解决好城乡教师间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分配机制, 争取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 相信只有这样, 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好, 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强盛!

参考文献

[1]高正绪.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3.03.

[2]韩延明.教育资源配置的现行模式与改造教育与经济1997, 01.

[3]何深情.让农村教师流动起来中国教育报2004.03.29.

[4]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城乡资源配置 篇2

摘 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在城乡的优化配置。义务教育同时作为一项公共物品,其供给完全由政府决定。我国城市与乡镇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一直以来存在的严重失衡,违背了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公共资源配置的学科,为合理的表明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借助它的相关理论,可以深刻研究我国现在教育发展失衡的内在原因,可以为解决我国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义务教育 资源配置 社会收益 公共产品

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功处理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广度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观念的变化,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难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对义务教育在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均衡发展赐与了高度的关注,特别强调了义务教育资源在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合理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现在城市与乡镇义务教育的现状作透彻思考,找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症结所在,从而将教育公平的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各级政府或其他投资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将所拥有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和科技资源等,通过不同的渠道、方式和程序配置到各级各类学校中,以取得好的办学效益。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问题。即实现经济学中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资源配置——义务教育的经济难题

资源稀缺的难题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出发点,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了资源配置优化的历史性命题,而资源分配的难题又是人类从事任何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所以,随着经济学理论的日臻完善,它开始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具有与私人产品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一样消费者之间不可以分割,更无法像私人产品那样可被分割为许多单位供个别消费者购买和拥有;非竞争性包含两个含义:其一是边际生产本钱为零,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本钱增加为零;其二是边际拥挤本钱为零,即每个消费者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公共产品形态存在的义务教育,政府是其唯一供给者,其调控行为直接关系着社会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与否。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考察城市与乡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难题的根本是校园布局的难题。

1.校园布局——农村教育之“症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生源也趋于萎缩,所以,“普九”期间创建起来大批校园已经超过了实际的必要,校园布局和排场面临重新调整的必要。可是,由于农村地域广阔,百姓出于对孩子就学交通、安全方面的考虑,阻止撤并原有的教学点,给政府单位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使得许多校园在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惨淡经营。作为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具有非竞争性,教育产品一旦供给,其社会本钱是固定不变的,并不随着消费群体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本钱为零,除非学生总数超过拥挤线。当学生数量增加并超过拥挤线时,将会产生边际拥挤本钱,此时边际本钱曲线开始上扬,社会收益降低。现在普遍的衡量资源在城市与乡镇间的配置情况采用城市与乡镇各项资源的生均占有率作为指标,如生师比,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等,但这种方法明显忽略了区域内部资源分配机制的不一样,农村中有大量办学规模很小的教学点,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被人为的分割、稀释,区域内部相当多教学点学生人数在标准值以下,从而使得了一种矛盾的情形,整体区域间各项指标接近一致,但是农村区域内部资源配置却缺乏效率。农村中小学生校比数据远远落后县镇,各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巨大,供给有力,可是需求较小,各校办学规模远远落后县镇。义务教育除了具有非竞争性之外,还具有非排他性,可是,经常面临的小规模办学又人为的使其获得了排他性,小群体的消费者占用了教育资源而使其他人群无法享受。

可以这么说,校园布局是农村教育难题的症结所在,是制约农村教育发生实质性提升的“瓶颈”,不首先处理这个难题,资源配置就无法达到优化,政府将苦于无法集中物力、财力而显得力不从心。

2.由校园布局演变而产生的其他难题

既然是难题的“症结”,那么农村教育的其他难题必然受其影响。教育资源的最主要构成部分便是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而这两者在县镇与农村两个区域的分配是基本平衡的,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两区域间的各项生均占有资源数据相差无几,但是以基本的教学单位个体作为出发点,农村拥有的资源又是极度匮乏。不停恶化的教学环境终于触动了“教育链”的源头——生源,有条件的学生开始纷纷流向城镇,这一方面使城镇教育开始承担教育拥挤本钱,其他方面,又对农村老师的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职业成绩感降低,老师士气低落,“士气低落的人显然是低效率的”。更为严重的是,农村丧失了引进年轻老师的条件,老师岁数结构产生断层,这显然不利于更新、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农村的开展。

二、整合资源——农村义务教育的改善方法

经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校园布局难题是农村教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原因。所以,现在基础教育改进运动的中心是针对校园布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这些年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日俱增,可是,假设没有优化的布局分布,财政资源的应用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率,即使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村教育,但也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也给社会整体福利使得了损失。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提速,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村

村通”工程的顺利结束,广大农村交通便利,且农民收入的提升也改善了自身出行的交通工具。时下,正是农村校园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

三、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可以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制定有关教育投资的法律法规、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继续加强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等方面实现。当然不同地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同,不能统一采用上述对策。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透彻思考

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农村群众主观上对变革的抵触和农村交通、经济等各个客观条件不成熟,这项对策在实际履行中遇到重重障碍。中央非常重视在教育改进中保护民意,强调“要办妥必要的教学点”,这便是使得地方政府在改革处冲突,以低效换取执政环境的稳定。

可是,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为低下,在公共事业上缺乏长久的眼光和对整体好处的考虑,假设在公共事业上,过于强调民主的价值观,以保护农民的特殊好处诉求,公共产品不免会陷于“公共性”和“私人性”界定不清的两难境地。因此,在处理农村教育的难题上,地方政府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政府在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注意经过各种渠道增强与群众的沟通,提升群众对公共事业的认识,让农民可以体会到政府的所作所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久之计。为有这样,改革才气成功,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才气实现。

参考文献:

[1]【澳欧文·E·休斯.公共办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8-189

[2]翟博.教育均衡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21-225[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4-75

[4]樊勇明.杜莉等.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8,47-49

城乡资源配置 篇3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51-02

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教师总量不足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同时,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青少年健康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

一、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界定

教师资源配置,主要是指教师人力资源在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主体之间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平均发展,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1]。

本文所指的城乡差距,是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前提的地域差异。“城”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具有人口密度高,以工业服务业发展为主要经济基础,交通便利的特点。“乡”是指相对城市而言,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地域。

教育的相对落后是乡村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在城乡一体化的今天,已经迫在眉睫。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并不是简单追求单纯的完全的公平,而是在承认和接受现今城乡存在各种差异的前提下,致力于城乡教育的双赢发展,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2]。

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

1.城乡教师资源在数量上存在严重差异

当城市教师资源充足甚至出现超编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却面临着缺编的问题,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城乡教师资源在质量上也存在严重差异

近年来,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水平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资源在质量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上相比城市地区而言落后很多。主要表现在:学历不高,职称偏低,缺少必要的进修机会。相比而言,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甚至出现硕士、博士教学的现象[3]。

3.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严重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流向不合理,并造成了恶性循环。边远地区和农村教师的流失比较严重,这种不合理的流动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4.农村教师资源本身存在着很多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其次,农村教师课业繁重,并且担负着与自己专业不符的包括音乐美术等课程。再次,农村社会的硬件设施不利于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因此,农村教师一有机会就向城市流动,而城市中一些不合格的教师也会被安排到附近农村学校。这加剧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2]。

三、国家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组织农村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顶岗实习等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师差距,但是由于“许多教育政策的出台,大多没有调查研究和实验的支撑,这样难免偏离我国农村教育的实际”[4]。

1.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但是教师培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与农村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关的培训较少。其次,培训内容大多脱离农村教师的实际。第三,教师自身对培训的重视度也不够。

2.教师交流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区开始了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这一活动对促进城乡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教师交流方面的各种条件还不成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认识不到位;交流中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不够等。由于交流活动对教师个人及家庭生活带来的问题考虑不够,这也使得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再者,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假如对当地农村教育状况不了解,短期内很难有效进行教学,等到农村学生刚刚适应了城市教师的教学,教学活动开始变得顺利的时候,新教师又要走了,这种短期的交流活动,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农村学生适应不同教师的负担。

四、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几点建议

1.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方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城乡一体化的真正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逐步缩小城乡各种条件的差距,给农村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此来吸引优秀教师,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第一,要着眼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方法,大多数教师不愿留在农村教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村提供的各种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农村相对城市而言,有着自己天然的优势,环境幽静,还可以提供绿色水果蔬菜和家禽,这些都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东西,所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会使农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些都会慢慢改变城乡教师资源各方面的不均衡。

第二,要着眼于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应着眼于消除现存的户籍制度及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差距的制度。

第三,在政府决策层面上,要彻底改变以往以牺牲农村利益来发展城市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去解决农村的经济,文化条件。实行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逐步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5]。

2.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教师工资制度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市场在调节教师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政府应该运用行政手段重新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的价格,通过教师待遇来调控教师资源的城乡平衡。长期形成的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根源于城乡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要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统一城乡教师待遇,使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市教师,甚至,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使偏远山区教师的工资高于城市同级别教师,这是农村学校吸引优秀教师的前提。

3.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优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方式和考核机制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的教师培训取得成绩的同时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些教训中总结经验,使得教师培训起到真正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第一,应该从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采取农村教师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只有农村教师真正成为教师培训的主体,这样的培训才会变得有益。比如近年来通过网络方式采取的各种视频教学培训,由于大部分农村老教师对电脑等现代设施的不熟悉和不习惯,往往很难达到培训预想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在对农村教师整体走访和了解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学习互相讨论共同进步的方式进行培训。

第二,应该在优化教师培训方式的同时,加强培训活动的考核机制。任何有效的培训方式都需要对培训结果进行检验,有效的考核机制会加强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笔者建议,不能只通过交作业和感想的方式进行考核,应该在培训结束的时候,直接组织培训教师在真正的教学课堂去试验方法,并将这种考核直接和教师职称等教师自身利益挂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进而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

4.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应该着力于自身的改革和农村教师的共同努力

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真正的发展还在于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努力。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外来的教师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资源缺乏问题。所以,在有效利用这种教师交流资源的同时,农村学校要着力于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只有从自身条件出发,自食其力,农村的教育资源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第一,利用政策优势打造自身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保障。在各种基础设备逐渐完善的前提下,农村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政策优势,引进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二,增强农村学校生成优质教师资源的能力。在获取外界各种资源的支持下,农村薄弱学校怎样立足自身情况,开发、生成更多优质教师资源才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农村教师应该抓住城乡教师交流和在师范院校进修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应尽量邀请在岗位的优秀城市教师在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同时,聘请经验丰富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再次,农村学校应努力建设学习型校园,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当务之急,但是由于我国城乡长期存在的差距,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在做着努力,事情就会向期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1).

[2]王金铎.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中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张岚.论高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J].交通高教研究,2001,(2).

[4]吴波.论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J].云梦学刊,2009,(1).

统筹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篇4

1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本文数据来源: 通过重庆市口腔医学会、重庆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下发文件和调查表到38 个区县卫生局, 由各区县卫生局医政科据实统计填报截止2012 年12 月31 日辖区内的公立口腔医疗机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数量, 以及相应的牙椅数量、口腔医生数量、口腔护士数量。

为了真实地反映城乡口腔卫生资源的差别, 科学地提出统筹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化建议, 本文以国务院《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函[2008]60 号为依据, 按重庆市目前的行政区划, 将19 个区所辖范围内的数据统计为城市数据, 19个县 ( 自治县) 所辖范围内的数据统计为乡镇数据。

数据采用SPSS12. 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 χ2检验进行口腔卫生机构、口腔卫生人才和牙椅数量资料描述分析,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口腔卫生机构、口腔卫生人才和牙椅数量配置的公平性采用Gini系数进行评价, Gini系数与公平性之间的关系, 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Gini系数标准。

1. 1 口腔卫生机构

2012 年重庆市各类口腔医疗机构共计718 家, 其中公立口腔机构236 家, 占32. 87% , 民营口腔机构482 家, 占67. 13% ; 平均每个口腔机构服务的人口是4. 10 万, 平均每个口腔医疗机构服务的面积为115 平方公里。

1. 2 口腔卫生人才

重庆市2012 年口腔医师人数为1968 人, 其中公立口腔机构口腔医生962 人, 占48. 88% , 民营口腔机构1006 人, 占51. 12% ; 每10 万人口拥有口腔医生人数, 全市平均为6. 68人, 平均每个口腔医生服务的面积数为42 平方公里。重庆市共有口腔护士997 人, 其中公立口腔机构拥有633 人, 占63. 49% , 民营口腔机构护士364 人, 占36. 51% 。每10 万人口拥有护士人数, 全市平均为3. 85 人, 每个护士服务的面积数, 全市平均为82 平方公里。

1. 3 牙椅数量

重庆市口腔牙椅总数为2550 台, 其中公立口腔机构牙椅1323 台, 占51. 88% , 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牙椅1227 台, 占48. 12% ; 平均每10 万人口拥有牙椅数8. 86 台, 平均每台牙椅服务面积为32 平方公里。

2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城乡差异性及配置公平分析

按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分别分析重庆市城乡口腔医疗机构数量以及相应的牙椅数量、口腔卫生人才数量等口腔卫生资源的差异性, 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当前重庆市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2]。

2. 1 口腔卫生资源城乡差异性分析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当前在政府主导下进行配置, 市场因素也发挥非常重要的贡献[3]。从数量上看, 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已经远超公立口腔医疗机构, 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牙椅数和医生数量与公立口腔医疗机构相当, 但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护士数量较公立口腔医疗机构相差较多。

从区域分布看, 城市的口腔卫生资源数量明显多于乡镇 ( 表1) 。其中2012 年重庆市口腔医疗机构共计718 家, 分布在城市的560 家, 占77. 99% ; 分布在乡镇的158 家, 占22. 01% , 城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 ( χ2= 8. 20, P < 0. 005 ) 。2012 年重庆市各类口腔医疗机构共有牙椅数量2550 台, 城市口腔医疗机构拥有牙椅2093 台, 占82. 08% ; 乡镇口腔医疗机构牙椅数量为457 台, 仅占17. 92% , 城乡牙椅占有量存在显著差异性 ( χ2= 41. 19, P < 0. 005 ) 。2012 年全市共有口腔医生1968 名, 在城市口腔医疗机构执业的1583 名, 占80. 44% ; 在乡镇口腔医疗机构中执业的385 人, 占19. 56% , 口腔医生城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 ( χ2= 10. 27, P < 0. 005 ) 。2012 年全市口腔医疗机构拥有护士共997 人, 其中在城市医疗机构中的护士861 人, 占86. 36% ; 在乡镇医疗机构中的护士136 人, 占13. 64% , 口腔护士城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 ( χ2= 38. 43, P <0. 005) 。

2. 2 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本文采用Gini系数对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从口腔卫生资源的人口分布和地理位置分布进行分析。

Gini系数的计算

公式中Wi为各区域的人口数 ( 或面积数) 占总人口数 ( 或面积数) 的比重; Yi为各区域人口 ( 或面积数) 所拥有的卫生资源数占卫生资源总数的比重; Vi为按人均卫生资源排序后Yi从i=1 到i的累计数。分析口腔卫生资源公平性时, 本文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Gini系数标准: G值为0. 3 以下为公平最佳状态; 0. 3 ~ 0. 4 之间为较公平的正常水平; 超过0. 4 为警戒水平; 达到0. 6 以上则为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4]。

2. 2. 1 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分析

表2 反映出重庆市全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公平性存在突出问题, 口腔医疗机构、牙椅、医生、护士等口腔卫生资源Gini系数都在0. 4 以上, 特别是口腔护士超过了0. 6,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乡镇的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公平, 表现为乡镇整体配置较低, 相互之间差异不大。城市之间的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全市基本一致, 体现了重庆市19 个区因经济水平发展不一致, 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相差也很大。

2. 2. 2 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分析

表3 反映出重庆市全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较人口公平性更差, 口腔医疗机构、牙椅、医生、护士等口腔卫生资源Gini系数都在0. 6 以上, 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 口腔护士超过了0. 8, 说明全市绝大多数护士配置在城市极少数大医院。城市和乡镇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也较人口公平性差。

3 结论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3. 1. 1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水平较低

表4 数据显示, 2012 年重庆市重庆市每10 万人口拥有2. 44 个口腔医疗机构, 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每10 万人口医师数平均为6. 68 人, 低于全国每10 万人口医师数平均为8. 81人的平均水平[5]。

3. 1. 2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城乡分布不均衡

目前,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从数量上看,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资源80% 以上配置在城市, 农村低于20% , 而城市的口腔卫生资源一半以上又集中在大医院。如果考虑口腔卫生资源质量, 优质口腔卫生资源, 包括高学历、高职称口腔医师、高端医疗设备、高精技术等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

3. 1. 3 重庆市口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民营化程度不高

民营口腔卫生资源是口腔医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改变我国过去传统的单一口腔医疗服务模式, 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所要求的引入社会资本办医疗的重要形式, 它为满足广大市民口腔健康服务需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重庆市口腔卫生资源民营化程度不仅和全国较发达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相对于重庆市公立口腔医疗机构也非常的弱小。虽然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牙椅数和医护人员总量已经接近全部口腔医疗机构、牙椅数和医护人员的一半, 但重庆市民营口腔医疗机构90% 以上为≦ 4 张牙椅数的个体小诊所, 从业人员素质、专业技术良莠不齐, 在口腔医疗市场中接诊人次、业务收入等所占有的份额还非常低。

3. 2 建议

3. 2. 1 政府配置口腔卫生资源重点应是公共口腔卫生资源部分

新医改明确了政府主导医疗卫生事业的正确改革方向。但目前“有限政府”应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最能发挥长远社会效益的公共口腔卫生资源部分。包括公共口腔健康教育、口腔疾病排查、口腔基础疾病防治等公共口腔卫生项目, 虽然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 甚至短期内很难获取太大直接经济效益, 但是, 它是关系广大群众口腔健康和整个口腔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 是提高整个国民身体素质的根本措施, 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社会效益, 因此, 政府应逐步将重点关注口腔医疗资源配置转移到重点关注口腔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上来[6]。

3. 2. 2 建立城乡一体化口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模式

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广大农村口腔卫生资源严重匮乏。为了缩小城乡差距, 增进社会公平性, 这就要求政府在口腔卫生资源配置上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远机制, 在新增口腔卫生资源配置时优先、重点考虑农村。中央政府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将一些重大口腔公共卫生项目放在中西部农村进行实施, 并指导和帮助各地方政府开展好口腔健康的战略投资[7]。

3. 2. 3 鼓励口腔卫生资源供给方式多元化

政府在财力有限情况下应着力提供一些基本的口腔公共卫生服务, 而口腔卫生中占有很大成分的准公共部分, 可以实行政府引导和激励下的市场供给方式。第一、政府应鼓励私人或社会开办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并规范化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准入标准科学设置、医保政策扶持、医技人员培训、大医院对口支援、管理制度及消毒隔离标准制订等方面给予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帮扶, 并对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规范化运行进行严格监管; 第二、政府应给非赢利组织、个人及一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捐助公共口腔卫生事业的行为提供便利, 有效利用社会财富推动口腔事业发展; 第三、政府需要在鼓励口腔卫生资源市场配置基础上向社会购买口腔公共卫生服务, 从机制上吸引社会办口腔医疗机构参与到提供口腔公共卫生服务中来。

3. 2. 4 加强宣教工作, 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

目前, 我国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非常落后, 特别是广大农村, 群众严重缺乏口腔卫生知识、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口腔健康问题。口腔健康教育是解决口腔健康问题的首要措施, 是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办法[8]。第1, 政府要加大对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在口腔卫生事业投入方面, 政府应改变重治轻防的局面, 引导口腔医疗卫生单位大力开展群众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第2, 口腔医疗卫生机构, 特别是大型口腔医疗卫生单位要把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能去完成, 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口腔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考核内容加以考核; 第3, 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课程、媒体倡导正确的口腔保健方式、医院通过“爱牙日”等活动进入社区进行宣教等。

参考文献

[1]胡德渝.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实用口腔科, 2009, 2 (9) :513-515.

[2]龚向光, 胡善联.各省、市、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3 (3) :67-69.

[3]郭永松, 杜幸之.论卫生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与对策—兼谈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J].医学与哲学, 2002, 23 (7) :47-50.

[4]张彦琦, 唐贵立.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 2008, 25 (3) :243-246.

[5]李刚.科学合理配置口腔卫生人力资源[J].中国卫生人才, 2013, 3:54.

[6]李岳峰, 吴明.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再认识[J].生产力研究, 2009, 10:7-21.

[7]曾智.编造城乡视野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以成都龙泉驿区为例[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2011.

牵手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篇5

为落实七星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思路,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的资源。一年来,教育局为全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和贡献。教育局组织中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学研究、校园建设等多方面展开互助交流。

一、以制度保障,以计划为指导

“联乡结村”中的城乡学校牵手结对,是更全面贯彻、落实七星区政府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区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实现城市优质教育辐射农村教育,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方面是以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去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样一种结对形式,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让名校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近年来,区教育局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体现在计划上,落实在行动上,积极努力在“推进城乡教育工作一体化,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化”方面做出探索,以多种方式进行结对互助。如双方根据协议内容,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教学联谊、学生结对等活动,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城乡活动形式多样互助成效显著

1.骨干专家讲座引领,城乡互助共同提高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充分认识到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就是要实现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农村学校,由于有些条件的限制,在某些方面的学校,机会相对会少一些。如何引领结对学校的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教育理念上和我们一起成长。一方面,搞大型的教科研活动时,总会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把这个消息告知,欢迎结对学校老师前来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再送教下乡的过程中,充分返回我们学校的专家教师资源,也组织专家教师给他们作专题的讲座和报告。

为了让结对学校更多的教师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教师能够面对面的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和探讨学科教学的问题,更广泛的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2、手手相牵共同发展

开展结对送教活动,送教下乡活动,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校际联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领导到普通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同时也身体力行地体会到乡村教师的不易,以及乡村学生求知若渴。送教下乡活动,对每位送教教师来说是磨砺的过程,也是提升、成长的过程。

3.年轻教师来校交流,促进年轻教师提高

在结对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农村小学可能由于条件或者地区的限制,在师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利用名师去帮助结对学校教师快速成长,也是在结对过程中努力的一个方向。通过这种研讨、上课、评课,让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学校。通过教育科研主题的交流,为提升学校管理的品牌,促进教师的有效发展进行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

4.学生活动亲密接触

学校与学校有了联系,教师与教师也有了交流,学生和教师也有了接触,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开展生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同龄人的互助感情,让他们在交流中共同促进和提高。让城市孩子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辛苦和不易,而农村的孩子也分享到了很多大城市的信息,也感受到了城市孩子的多才多艺、开朗大方,对城市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次活动,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新的途径,更是两校全面交流的最好形式。

交流汇报活动”。

三、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1.对结对学校,虽然路程上有一些距离,对平时交流带来一些不便,但是我们考虑,互助工作要全面、深化,还可以拓宽互助的领域,如,尝试结对学校的老师前来短期或者长期的挂职学习,给这些老师进行师徒结对,帮助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生生互动很好的开端,要加强结对学生之间的联系,让结对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和互相促进。学校也开设一些平台,扩大结对的面、参与的面,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交流。

城乡资源配置 篇6

刘利民指出,第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学前三年毛人园率快速增长,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园条件显著改善,保教质量稳步提高,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普及之路。

刘利民强调,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务院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新起点上实施的一项重大教育工程、民生工程。各地要按照“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四项重点任务的要求,继续扩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新建一批公办园,认定和扶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园,加大对企事业单位办园和集体办园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的覆盖面。各地要努力构建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尽快出台和落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使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制度化、常态化。要率先在农村地区建立起一个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成本分担机制,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保障水平。要完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补充机制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努力解决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待遇不高、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刘利民要求,各地要认真做好二期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重点围绕理顺国有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构建学前教育运行保障机制、完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幼儿园监管机制等难点问题,努力寻求破解之道。要完善考核机制,把二期行动计划日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未成年人遭严重伤害可带离涉事监护人 《法制日报》消息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公安机关在出警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严重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应当将其带离实施监护侵害行为的监护人,就近护送至其他监护人、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并办理书面交接手续。

《意见》指出,监护侵害行为,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以及不履行监护职责、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行为。处理监护侵害行为,应当遵循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人格尊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对于监护侵害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举报。

《意见》规定,学校等单位或工作人员,发现未成年人受到监护侵害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举报。监护人侵害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凶临时监护需要转学、异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予以保障。

据悉,被申请人将未成年人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的状态,导致未成年人面临死亡或者严重伤害危险,经教育不改的;拒不履行监护职责长达6个月以上,导致未成年人流离失所或者生活无着的等7种情形,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其监护人资格。

“春蕾计划”实施25年共资助250万人次

《人民日报》消息“春蕾计划”实施25周年纪念活动于2014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会见“春蕾计划”突出贡献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在纪念大会上致辞。

“春蕾计划”是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开展的帮助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公益项日。25年来,筹集社会捐款近15亿元,捐建春蕾学校1 154所,资助春蕾女童250多万人次。

李源潮说,“春蕾计划”对改变贫困女童个人和家庭命运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从人生的起点上促进男女平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全国妇联和社会各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春蕾计划”发扬光大,汇聚更多爱心力量,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女童的梦想,在全社会弘扬男女平等的文明新风。

沈跃跃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实施“春蕾计划”等公益项日全过程;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女性人才;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为妇女儿童发展搭平台、谋福祉;把宝贵的爱心资源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帮助最困难的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妇女儿童心中。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策研究 篇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核心、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手段, 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城乡教育规模和水平显著提高, 但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较大不平衡。

1.1 城乡办学条件不平衡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虽然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但是目前,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状仍然十分明显。政府教育资源仍然过于倾向于城市, 对乡村学校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和支持其发展。绝大多数城市学校己经拥有标准化的校舍、实验室、图书馆、语音室等基础硬件。而大部分农村学校大多仍旧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阶段, 教学实验仪器缺乏, 教学辅助设备不足。同时, 农村学校大多不具备塑胶跑道、室内体育馆等很多大中城市学校已有的体育设施, 甚至连篮球架、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必要的体育设施也得不到保障。

1.2 城乡师资力量严重不均衡

这种师资状况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和城市学校的教师存在明显差距。同时,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缺乏,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明显少于城市, 很难满足农村教师渴望接受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的需要, 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较低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很难吸引一些有能力的教师到农村任教。所以现任农村教师一旦业务过硬, 教学水平提高, 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调动,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这就使得农村学校原本就很少的优秀师资逐渐向城镇方向流动, 导致农村地区优秀教育资源短缺, 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1.3 城乡教育机会公平的差异

现实中我国城乡之间在教育机会公平方面仍然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大量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 据预测, 到2020 年这一数字将在2000 万左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虽然一些城市允许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公办学校来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但较为严格的入学条件规定, 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学习, 只能选择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同时, 由于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 大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读完一部分课程后, 不得不离开城市返回原籍读书和参加高考, 再回到当地继续学习和参加高考可能会面临诸多的不适应和不协调。

城乡教育机会公平的差异还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多数情况下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及时帮助, 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矛盾、情感上的困惑无人倾述, 久而久之, 性格甚至心理方面的问题极容易产生, 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危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无论从质量上, 还是从内容上, 都不及城镇院校, 这种先天的“缺陷”直接导致农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始终与城镇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 并且农村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及城镇学生。在这种先天不足的发展环境中, 社会变革引发一些新问题, 使农村学生面临许多困惑, 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造成农村教师流向城镇, 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 以及税费改革牵扯出新的教育经费问题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的严重阻碍。

2 原因分析

以上现状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水平总体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但是总体来讲, 我国依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不断增长的经济水平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是一个无法彻底解决的矛盾。经济作为其他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 它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会从根本上制约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亦是如此。

2.2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

城乡二元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然存在, 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直接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短缺, 并且与城市的教育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另外, 一些城市的区域性招生政策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普及。

2.3 固有分级办学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并且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 特别是基础教育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在实践中形成了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办学格局。结果却形成了巨大的行政壁垒, 不进反退, 使城乡办学差距越来越大。

2.4 监督机制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国家颁布的《教育法》及相关配套法律, 都提出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资和扭转教育差距的措施, 但是在执行环节并未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 使得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滥用教育经费, 农村教育水平依然落后。

3 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距不只体现在工资收入上, 还有备课环境、培训进修机会等待遇上的不足。实现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要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同时要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在可操作的范围内, 在教育领域实行“以城带乡”。在教育领域实践“城市反哺农村”, 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可以带动校际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让教师流动起来, 对支教乡村的城市优秀教师进行补贴,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近年来国家多次试点教师流动, 就是要体现教育这种特殊的服务不能局限在一所学校、一个城市, 而是让散布在各个角落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政府部门不仅要改善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甚至达到高于城市教师, 这样才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3.2 对薄弱地区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

将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并综合利用, 严格落实标准化办学理念。如各镇建立一所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小学、几个乡镇联合办一所办学条件标准化中学。优化调整办学条件能有效改善农村学生的求学状态, 同时也能为优化设计农村教育发展格局,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点是有助于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规模化教育格局。

3.3 完善城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完善城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加大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力度城乡教育经费合理分配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证。显然, 当前我国有限的教育投入在分配上还存在着城乡分配不均衡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为此, 一方面, 要扩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实施教育经费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确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 要扩大农村教育融资渠道。在政府拨款有限的情况下, 各地农村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学, 实现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4 关注和帮扶城乡教育弱势群体, 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首先, 各级政府应当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纳入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更多有条件的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 使其与城市学生同等对待。尝试把学生的学籍作为参加高考的判断依据,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其次,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为留守儿童营造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承担机制, 建立对各级政府落实贫困生生活费补助经费情况的审计和监督。国家将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 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 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中央财政适时提高国家规定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

3.5 建立法律等保障机制保证

关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合理比例与公平分配, 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来充分保证发挥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 才能切实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真正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而不至于使这两个战略仅仅成为口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近日印发, 从2016 年1 月1 日起, 我国将通过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 首次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开启义务教育发展的新里程。

摘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 当前我国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以城乡互补, 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在对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国内城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通过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参考文献

[1]尹贞姬.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城乡教育差异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13 (06) .

[2]何山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6) .

城乡资源配置 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需要统筹发展的多种关系中,统筹城乡发展无疑处在十分重要地位。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体现城乡统筹战略最突出的文件。不仅文件标题中含有“城乡统筹”四个字,具体内容更是无处不体现城乡统筹的思想。

而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城乡卫生事业对于城乡统筹发展又起着突出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的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城乡统筹与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以及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1]。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2]。

统筹城乡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就是用科学的发展观和统筹的思路,建立起城乡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3 安徽省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3.1 卫生资源总量有所下降

2005—2009年安徽省在卫生机构数量方面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但在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方面的总量则呈递增趋势,且增加比较明显。

从卫生机构来看,2005—2009年卫生机构总数减少了1 649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门诊(部、所)及专科防治(所、站)等部分机构数量也都有所减少。如医院和卫生院5年间共减少了28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减少了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疗养院(所等部分机构数量略有变动,但变动不大。如2005—2009年间妇幼保健院仅增加了2所。从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来看,两者数量均有明显增加。如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在5年的时间内增加了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数5年间共增长了2.8万人(表1)。

注:数据来源于《2006—2009安徽统计年鉴》、《2009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 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持续增长,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 651.7万人,增加了4 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和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所进行了整合。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1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表2)。

注:数据来源于《2006—2009安徽统计年鉴》、《2005—2009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06年参合率未统计。

3.3 卫生资源区域配置不平衡

近年来,安徽省各市之间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以2008年为例,安徽省卫生机构数最高的池州市比最低的亳州市多了686个;医院和卫生室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院和卫生室床位数、村卫生室数以及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最高的城市比最低的安庆市分别高出251个、2.3万人、1.9万张、2 345个和7 878人(表3)。可见,安徽省内各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依然较大。总体来说,皖北地区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要高于皖南地区。

注:数据来源于《2009安徽统计年鉴》。

4 优化安徽省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措施

4.1 树立大卫生观,实行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在资源配置上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理顺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体制,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在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效益不佳和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以规模效益来实现资源共享,着重在纵向上进行卫生资源的再分配[3]。要坚持“把高层医院做精,中层医院做大、做强,基层医院做好”的原则,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机构设置、经费投入与卫生人力开发等方面来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从而真正实现城乡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4.2 加强城乡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机构间的配置依据应根据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因而不同等级或功能的卫生机构资源的配置有所不同。由于绝大多数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由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的,所以卫生资源配置应呈正三角形态,即资源配置越往基层卫生机构数量越大。然而,目前安徽省卫生资源的配置呈倒三角形态。目前,全省大部分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绝大部分的城市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使真正能够且应当向居民提供最大量预防保健和基本卫生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以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缺乏且质量低,直接导致卫生服务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这种“漏斗”型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要不相适应,也没有体现出“公平性”。既没有满足人们生命健康所需,又没有使卫生资源效用价值最大化。

因此,城乡卫生规划的核心就是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城乡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和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城乡卫生规划时,要求根据安徽省各市、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结构、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资源状况等,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通过制定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确定卫生资源的总量结构、布局与层次,以及卫生服务结构的规模和比例,使卫生服务体系能向全区域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铜陵市的成功经验。安徽省铜陵市的“均衡教育”已闻名遐迩,但这里同样成效显著的还有“均衡卫生”。2008年以来,铜陵市破除城乡卫生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通过“上提”、“下沉”和“外移”构建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创新之路。一是“上提”,就是提高农村卫生资源占有率和优良率。从2008年起,铜陵市政府加大了投入,对全市16所乡镇卫生院、152个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新建成的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接近城市一级医院水平[4]。二是“下沉”,就是将城市优良卫生资源向农村和社区配置。该市优先整合现有资源,鼓励城市医院和企业医院过于集中的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在社区卫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城市医院向社区“伸腿”,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三是“外移”,就是将城市卫生资源向主城区以外转移,根据“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规划,将主城区过于集中的卫生资源向东部和南部城区“外移”。同时,铜陵市还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做到让群众“均享化”。铜陵市积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让群众看得起病。在还没有国家和省级配套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铜陵市就加大财政投入,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提前3年实现国家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目标。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又将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100元、130元和180元,使农民享受报销补偿的比例与城镇居民大体一致,为城乡医保制度接轨创造了条件。

4.3 制订倾斜政策,鼓励卫生技术人员下基层服务

卫生人力资源在城市相当充足甚至过盛,而在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又严重缺乏。近年来,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医科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到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反之农村医疗单位的一些高学历或经验丰富的卫生技术人员以考研究生、调动等多种途径流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这就形成了城市大医院过多集中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技术的医技人员,而县级以下基层医院则出现人才缺乏,且多为低学历人员,有的专业或学科甚至空白。要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政府制订相应的倾斜政策,鼓励卫生技术人员下基层服务。例如日本在缩小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别方面,就十分重视偏远农村、山区和海岛等偏僻地区的健康保障,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缩小城乡差别。一是政府出资在偏僻地区建立保健所、诊疗所。二是政府选派到偏僻地区的卫生人员的报酬全部由政府负担。三是由各级政府共同出资兴办自治医科大学,专门培养实用型的偏僻地区医疗保健人才。学生来源由各县级政府择优选送,学费由政府承担,毕业后以合同的形式强制性的必须到偏僻地区服务9年方可自由开业或到城市医疗保健机构。四是政府不断为偏僻地区配置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如远程会诊系统等。因此,我们也可以适当借鉴这些有效措施,争取早日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3月安徽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卫生部等七部委《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实施省政府“民生工程”为抓手,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援力度,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省卫生厅发起了一项城市医疗机构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卫生支农工程,即“双千工程”。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08—2010年,全省每年从二级以上各类医疗机构选派1 000名具有良好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医疗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医务人员到缺乏医疗技术骨干、服务能力不足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为期1年的技术挂职,提高乡了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为对口支援的乡镇卫生院每年培养1 000名医疗技术骨干。截止2010年2月,全省17个市和省直医疗单位共计229家二级以上医疗单位选派了1 018名卫生技术骨干对口支援385家乡镇卫生院,接受进修人数898人,项目整体组织实施和进展情况良好[5]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6]。这些举措对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玲亚,姚玉泉.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探讨[J].医学创新研究,2007(5):28.

[2]杨敬宇,袁占国.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卫生资源,2005(2):51-52.

[3]任苒.区域卫生规划与卫生资源配置[J].医学与哲学,2000(5):8-10.

[4]韩优莉.我国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配置标准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16.

[5]陈化.广州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6):11.

城乡资源配置 篇9

1 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体育资源是指那些凡能影响体育发展, 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并能在参与体育发展中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的各种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潜在拥有状况。

体育资源配置就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体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体育活动中去, 使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 使人们的各种体育需求得到满足。

农村体育资源配置是指在农村现实发展的基础上, 农村体育人力、物力、经费等资源的分配、组织与利用的动态方式。

2 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依据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 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形势和新的氛围。因此, 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资源配置问题, 关注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动态性和变化性。

2.1 经济层面——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国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我国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造成了城乡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造成了农村体育资源 (包括物质资源、经费以及体育消费水平等) 存量和规模上都与城市体育不可同日而语。农村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因素。

2.2 文化层面——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意识观念和文化的差异

体育既是人类生活方式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是决定城乡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城市, 农村居民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活动方式单一, 反映出城乡居民之间意识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的差异。这些差异从侧面映射出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和体育宣传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农村体育是农村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从体育的文化性入手配置农村体育资源, 调动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参与, 可以促使全民健身工程和群众体育的良性发展。

2.3 管理层面——政策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分割的自治管理体制

在我国, 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三者实施对体育资源的管理与配置。城乡体育发展差异是我国城乡发展差异的“缩影”, 公共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政府投入的城市偏向型造成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不协调, 影响了城乡体育资源的均衡性配置。城市偏向型的社会资源配置模式, 注定了体育资源主要覆盖大中型发达城市而非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 农村居民缺少应有的社会保障体系, 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所具有的公共体育设施福利待遇和服务。

3 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3.1 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政策不完善

就资源配置而言, 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本身上就是一个伸缩性极大的资源领域。相关调查显示, 各级部门对于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缺乏明确的法制法规, 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系仍不健全和成熟, 相比于城市, 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政府部门对体育资源配置规划管理力度仍不够, 在对农村公共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上缺乏一定的认识, 缺乏和相关行政部门的配合, 造成一些地方的体育资源配置不到位、过度开发以及盲目配置问题。

3.2 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基数比较大, 但城乡公共体育产品的投入是不均衡的。调查显示, 城市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体育场地的11倍之多, 城市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呈现出现代化配备, 功能较为完善和齐全, 而且定期的更新和维护较有保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一般较为简陋和简单化, 功能较为单一。除城乡差异外,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和区域差异。农村基层富裕县和贫困县在财政经费支持体育发展、体育公共产品的投入、资源配置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3.3 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存在浪费

我国农村体育资源配置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资源配置渠道阻塞, 流通不畅。同时, 农村公共体育资源的管理理念明显滞后, 管理模式不成熟, 粗放式的管护模式是直接造成公共体育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一些健身场地场馆存在安全隐患, 器材质量良莠不济。因为缺乏健身专业指导, 健身器材功能的利用存在不合理之处, 设施器材时有毁坏, 以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广大村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也大大降低了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收益率。

4 对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资源、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也间接影响了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机制, 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机制是计划和市场二者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复合型运行机制。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收益应考虑多领域, 多方面的因素。

4.1 观念上, 对体育资源配置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估计不足

体育资源作为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仍缺乏系统的体育资源配置方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一体化等方面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也得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为体育的城乡一体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路径。但是有关体育资源一体化的研究还处于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阶段。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 体育资源城乡一体化是要实现城市和乡村体育资源的融合和共享, 实现城乡两个局域的协调和持续和谐发展。

4.2 政府支持层面, 存在资源配置中地方政府动力不足与管理不善问题

城乡分割的自制管理体制, 政府对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和刚性政策支持。政府的服务与责任意识有些滞后, 各级政府和政府的各级部门从思想上对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重视仍不够, 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仍不强, 对全民健身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仍不大,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仍无法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实现和谐社会以及弥补市场公共产品缺失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和区域差异的方针。

4.3 城乡体育资源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配置方面的差距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城市, 轻农村”的资源配置理念和形式, 造成了城市和乡村体育工作的信息和宣传、体育活动的指导与引导、体育事业的组织与管理等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不协调的态势。基于体育资源配置角度分析, 我国体育资源的城乡分配严重失衡, 大中城市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城镇在体育资源的占有份额中, 拥有数量和使用质量方面, 尤其是体育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明显优胜于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区的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而且这些体育资源没有实现城乡的共享。

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合理配置和良好的运行受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既需要良好的市场机制, 也需要政府有效的引导政策。

参考文献

[1]赵吉峰.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 .

[2]蓝国彬.广东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0 (7) .

[3]刘可夫, 张慧.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福建体育科技[J].体育科研, 1999 (10) .

[4]何元春.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收益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 .

[5]裴立新, 王晓辉.我国城乡体育发展差异成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1) .

城乡资源配置 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水资源配置,节水型社会,节水措施

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要素, 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405亿立方米, 列世界第6位, 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83%, 人均水资源量为2210立方米,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面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 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减少废污水排放,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保障供水安全,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从制度上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立公平有效的分配协调机制, 促进水资源管理利用中的依法有序,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积极因素。

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节约用水工作作为节能减排工作中一项主要任务, 在现阶段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如果这种状况不及时扭转, 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节约用水工作就难以取得明显进步, 我们制定的《重庆市万州区“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也难以实现。万州区的经济发展是粗放型增长方式, 是以高耗水, 高耗能作为代价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 才能使万州区的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建立水权的分配制度

一是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指导下,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建立水权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 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并通过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 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 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并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 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到高级阶段, 满足建立循环经济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要求。

二是借鉴其他省市在水资源分配利用上取得的有益经验,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突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所谓政府调控, 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 建章立制, 形成制度保障;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提供体制保障;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 奠定技术基础, 将全区用水权总量逐级分配, 明晰到户, 配水到地, 实现“水权明晰”。所谓市场引导, 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依据供水成本, 兼顾用水户的实际承受能力,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合理核定基本水价, 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另一方面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 培育水市场。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以有偿转让出售, 出售价格在接受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 随行就市;市场交易中剩余的水量, 政府水管单位 (供水者) 进行回购, 鼓励节约用水。再就是实行“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每灌溉轮次水量, 水管单位凭票供水, 确保总量控制, 促进水价到位, 方便水量交易。公众参与, 就是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结合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行和村务公开制度的建设, 以村和灌区为单位, 通过用水户 (村民) 直接选举的办法, 逐级选举产生用水者协会, 在水管单位的指导下, 参与灌区内水权、水价、水量的监督管理。

三、创新模式,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

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 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同时, 依托城市建设, 拓展技术含量高、耗水量低的新技术产业, 压缩高耗水产业, 发展节水型工业、服务业, 促进水资源向高效产业配置。对水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宏观调控, 加快城市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控制用水量大的新建项目, 鼓励和支持低耗水、低污染和高效益产业的发展, 采取果断措施淘汰技术落后、水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重的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 推广各项节水技术, 重视节水技术研究, 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节水水平,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 并加强城市污水回用技术中新工艺和新设备等方面科技攻关。坚持组织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 不断挖掘企业节水潜力, 指导企业加强用水管理, 提高节水水平。在新建、改建项目中, 坚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对安装不符合节水要求的器具和设施不予供水。在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推广设计水量小于9升/次的坐便器, 在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每次冲便用水6升以下的坐便器, 并对不同时期建造的房屋卫生洁具进行全面改造。

四、加大对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资金投入, 要“投资节水, 转让水权”

由政府和企业投资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把节约的农业用水量有偿转让给新建电厂。通过水权转让, 在农业节水基础上, 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通过工业支持农业节水, 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 从而调整用水结构, 以节水促进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从宏观上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微观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确保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实践证明,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 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发展道路。

五、完善政策, 形成节约用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是积极稳妥的推进水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 加快推行阶梯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 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 制定支持再生水、雨水、矿井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 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

二是完善促进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 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 支持节水重点工程、高效节水产品和节水新机制推广、节水管理能力建设等, 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水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

三是制定和完善鼓励节约用水的税收政策。抓紧制定节水、水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对节水设备投资增值税进行抵扣。实行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 优化税种结构和税率标准, 健全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是加强节水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水经济及节水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水项目、循环水经济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六、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一是将节水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定节水宣传方案, 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报道, 广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 大力宏扬“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二是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水宣传。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水及环保宣传, 广泛开展节水及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把节约水资源和环保观念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从小培养儿童的节水和环保意识。选择节水先进单位作为节水宣传教育基地, 面向全社会开放。三是对节水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组织媒体宣传节水先进典型, 揭露和曝光浪费水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

七、狠抓节水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工作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政府带头,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机构要率先垂范, 建设节水型机关。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作为节能减排工作中一项约束性指标, 也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 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确保实现。一要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二要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水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 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三是要把节水指标完成情况纳入节能减排及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制;四是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 按照重庆市制定的政府机构用水定额标准, 实行节奖超罚。

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乡教育资源 篇11

城乡教育现状教育失衡社会后果对策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城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育人问题,它涵盖着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的发展前景及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能为经济社会服务。

一、城乡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以往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重在关注城乡教育经费投资、师资配备、校园建设等问题,国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

1.城乡教育生源失衡。当前,城乡教育失衡突出表现在生源比例失衡,大班额教育是城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像超过70人的教学班在县城的中小学占有很高比例,而一些农村学校却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下面是本人对定西市安定区城乡部分学校教学班级和人数的数据统计。

2.教育经费运用错位。部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学校”,龙头学校的“校园优化”站基础教育经费的80%多,甚至是镶金建设,而学生的基础科研基地就只有区区实验室或教学模型,没有几个学校重视学生基础科研投资建设,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学生创新、动手制作、实践操作等课程只能纸上谈兵。

二、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原因探究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结果,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出现以上教育现象的原因有:

1.对于城市“超级大班”现象的产生,除了划片招生范围内学生人数本来就多,还因为很多学生都是择校生。

2.地方财政对样板学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地区一直以来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和师资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中,而对于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3.学校内部所谓的“宏志班”“尖子班”划分的社会效应,家长的从众心理。

4.农村生员流失的原因。务工人员居家进城,造成了以往农村的“留守儿童”到今天的“无儿童留守”状况。

三、城乡教育失衡的直接后果和潜在后果。

1.直接后果:

(1)城市大班额或特大班额普遍存在,教师教学负担重,素质教育难以实施;(2)农村生员严重不足,整齐的校舍空置,部分学校因生员严重流失而难以开课;(3)教育投资与教育产出失衡,农村教育经费投资严重浪费。

2.潜在后果:

(1)农村子女教育成本隐形增加。农村子女教育成本较高,调研中得到这样的记录:到县城來,孩子的教育费高多了,还有租房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花钱是以前的好几倍;“陪读”成为教育成本增加的又一要素。

(2)第二代移民使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城乡教育的失衡波及到“三农”问题。

(3)第二代移民加剧了城市负担,住房问题、环境问题,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

(4)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社会公平。

3.流动人口子女居住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不容乐观,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心里健康、今后的生活道路选择出现令人担忧的方面,(因为在采访中大多流动人口子女不愿回到农村,他们游离于城市边缘,尽管生存压力很大,但城市的“优越条件”吸引着他们的“梦想”)。

四、均衡城乡教育的对策

面对城乡教育失衡现象这一突出矛盾,我们该如何化解,本人认为:

1.“县官”与“现管”明细职责,当地政府把握教育经费的宏观配置,教育投资的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竞争方式正当,避免企业竞争的观念误导基础教育招生生源的竞争。具体为:

(1)基础教育经费的用运在改善基础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分解到科普书籍的购置于初级实验技能的培养上,从基础教育抓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夯实基础,改变以往教育经费只注重硬件建设,忽略教师的再培训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2)创办农村村镇幼儿园,从幼儿入园的源头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生源均衡,因为农村幼儿几乎都来到城市,经过两三年的幼儿园教育,最终都进入城市小学就读。

2.本土就业,拦截农村生员流失;当地政府要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平台,发挥政府为当地教育服务的职能作用。

3.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以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服务农村教育。

城乡资源配置 篇12

1 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和特征

1.1 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

21世纪人类社会正跨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们把信息看作除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之外的,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等活动的第三大资源。卫生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卫生信息资源是指卫生系统内所有的卫生信息内容和卫生信息载体本身,它包括国家卫生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医疗信息;妇幼保健信息;药品信息;卫生服务价格信息;预防、康复、健康教育信息、计划生育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等等,它也可称之为卫生信息的软件资源。广义的卫生信息资源除了指狭义的卫生信息资源的内容外,还包括与之相联系的卫生信息设备、人员、系统和网络等,它又可称之为卫生信息的软硬件资源[1]。科学界定卫生信息资源的基本内涵,有利于我们分析它地位作用、存在的问题、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研究和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我们遵循规律,驾驭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制定科学决策,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2 我国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

我国卫生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既有与社会信息资源共同的性质和特征,譬如价值性、可传输性、可储存性、共享性和时滞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以下与之不同的特殊性质和特点。

1.2.1 卫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

从我国卫生事业所有制结构来看,公立医疗机构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5%,而非公立医疗机构仅占5%左右。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制度决定了我国的卫生信息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并重的"方针。2008年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强调:“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收益。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如不有效解决,不仅无法保证群众‘病有所医',而且将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陈竺部长的讲话都说明了我国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由此推论,我国的卫生信息资源也是具有公益性的资源。

1.2.2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协调性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协调性,主要是指我国城乡、地区卫生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一般来说,卫生信息主要依靠卫生服务者、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机构、互联网等进行传播。但是这些卫生信息硬件资源在我国分布是不合理不协调的。譬如我国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不足30%的卫生资源。相反,占全国人口30%的城市人口却占有近80%的卫生资源,而且集中了高精尖医疗设备和高技术人才,卫生资源配置出现相对过剩。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我国城市与农村同样存在巨大差距。从1995年到2002年底,中国城市电话增长了近3亿部,而农村只增长了7000多万部。2004年底,我国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没有通电话。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亿人,但农民只占0.4%。也就是说,现在只有54.8万农民上网。根据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数据,2003年,中国总人口为12.9227亿,其中乡村人口为9.3751亿。这表明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极低[2]。由于卫生信息硬件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导致卫生信息软件资源的分布出现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1.2.3 卫生信息资源的专用性

卫生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的专用性特别强。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卫生信息资源的内容来看大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专业特色,相对于非专业人员是难以看懂、理解、掌握和科学利用的,从卫生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和过程来看也都有严格的专业操作程序、严格的质量标准、规范化的专业知识要求,不是一般人员所能操作使用的;另一方面,卫生信息服务是对人而非物的服务,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全。从上述两方面看出,卫生信息资源大都需要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技术人员收集、开发、创新、整理、传输和使用,是非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难当此任的。否则,会使卫生信息失真,造成医疗差错和事故,进而危害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影响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卫生信息资源是与其他信息资源有较大不同、专用性很强的信息资源。

1.2.4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主要的是表现在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往往在医疗市场上表现为参与医疗市场主体的信息供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通常拥有比较完全的医疗专业知识和信息,而需求方(患者及家属)则处于相对的信息劣势。从医疗服务的消费信息来看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医疗消费是一种供方主导型的消费,在医患关系中,医疗服务供给方完全起主导作用。医疗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方医疗信息的匮乏和无知会导致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相反,医疗服务供方因其在与患者的博弈关系中处于天然的信息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且成为需求方的代理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疗服务消费者的需求,甚至为了自身利益而诱导需求、创造消费,加重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3]。

2 从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看城乡的科学合理配置

2.1 坚持公益性,需要确立政府卫生投入的主导地位,制定和健全城乡卫生信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政策

这是坚持和落实卫生信息资源公益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否则坚持卫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一要强化政府责任和卫生信息资源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譬如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卫生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中起主导作用。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信息资源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收入支出的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二要打破城乡、地区界线,建立新的更加科学的城乡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和规划,改善农村、西部地区卫生服务条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三要制定《社会保险法》,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法律保证的社会保险。制定《农业投入法》,通过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西部地区卫生资源投入,支持和保护卫生事业发展。

2.2 克服不协调性,需要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卫生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机制

一要建立城乡卫生技术人力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培养留得住、走不了、用得上、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城乡卫生技术人员定期互动机制,即城里卫生技术人员定期下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按时到医学院校和城市大医院培训进修;城市大医院与乡镇医院组建医院集团,由集团统一调配医生轮流到基层和农村医院工作,这样可以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基层和农村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二要建立城乡卫生信息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卫生信息鸿沟是造成城乡卫生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互动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扶持农村卫生事业;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时向广大农村发布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信息,支持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通过城乡医疗卫生互动信息网建设,有利于城乡、上下级医院的沟通,方便急诊、急救,促进基层医院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医学人才的合理调配,提高各级医院的工作效率,节约卫生成本。例如:将乡镇医院各种检验数据资料、X线照片、超声波图像传到大医院,由专家做出及时的诊断后,再将诊断报告、治疗方案和药方传乡镇医院。同时该网络系统也有利于急救和应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利用。三要建立城乡文化信息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薄弱。应加快城乡文化交流与整合,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投入。改善农村卫生文化信息建设环境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2.3 解决不对称性,需要加强卫生信息资源管理

为了克服卫生信息不对称性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配置效率低下、医疗经营暗箱操作、市场欺诈,保护患者的弱势地位和利益,必须加强政府对卫生信息的管制。一要国家加强卫生信息网投入和建设,通过网络向广大群众普及卫生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二要政府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构建信息平台,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来营造公开、公平、透明、安全和规范的信息环境,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平等的使用医疗卫生服务信息。

摘要: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是该资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表现,它又是目前解决我国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和广大群众尤其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从制度层面搭建起城乡统一的卫生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根据,因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我国卫生信息资源的基本内涵、特征,据此,进而深入探讨我国城乡、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新举措。

关键词:卫生信息资源,特征,合理配置,举措

参考文献

[1]刘雯薇,卫生信息资源特征简析[J].法治与社会,2007年01月.

[2]金红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EB/OL].2007年8月8日CI0时代网.

[3]郑大喜.试论医疗服务市场失灵、信息披露及其管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4):4.

上一篇:还原保护下一篇:照明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