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学校(精选12篇)
城乡学校 篇1
随着农村学校硬件条件的逐步改善, 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 学校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努力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使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薄弱的局面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成为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我校大胆创新, 与手拉手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上实现了共赢, 奏响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乐章。
一、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均衡发展”工作, 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深入学习了文件精神, 由分管校长负责具体工作, 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考评。在每年度的学校工作例会上, 将此项工作专门安排部署, 并落实责任, 从学校管理、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方面着手,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予以落实, 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 从而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习交流, 相互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一) 帮助手拉手学校培训优秀教师。
首先, 我校为手拉手学校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才。受训学校定期派教师到我校研修学习, 我校高度重视, 先后安排他们到教务处、政教处进行学习和实践。我校教务处和政教处领导及副校长亲自指导, 从常规管理到听课评课, 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使这几位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其次, 为手拉手学校培养业务骨干。三年来, 孤山子中心校、三源浦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圣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等多个学校分别派多人到我校进行研修, 我校特别重视, 选派学校最优秀的教师进行帮带, 每天跟随听课, 听老师评课, 并参加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 学期末, 每位教师都做汇报课, 并撰写了学习心得和总结。研修结束后, 回到原校都成为了教学骨干, 为柳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第三, 我校派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三年来, 我校先后派遣姜丹、陈旭、王菲到相应的手拉手学校孤山子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支教。他们在各个学校都认真地履行骨干教师的职责, 认真上课, 并在拉手学校开公开课, 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二) 通过教研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几年来, 我们手拉手学校共同搞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教育教研活动。
1. 在教育局的指导下, 我们开展了大型手拉手结对子送教下乡活动, 每年春秋两季, 我校都组织优秀的骨干教师, 精心备课, 为拉手学校送去实用高效的精品课。我校张玉晶、于春颖、郭淑梅、陈霁、李小霞等十几位老师都受到了手拉手学校的好评。
2. 每年定期召开主题教研会, 为两校打造相互交流的平台。
2011年5月, 我们邀请五道沟和孤山子两所学校老师, 参加了我校《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模式》课堂教学研讨课。10月份, 我校组织了《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研讨会》。11月份, 我校又组织周六课堂教学研讨会, 邀请拉手学校参加, 共同研究、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 以促进两校工作共同发展, 相得益彰。2012年四月和十月, 我校组织了开放周教研活动, 每次均开放二十余节课, 接待孤山子中心校、圣水中心校、姜家店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等多所学校二百多人来听课, 听课后进行了研讨, 收获颇丰。六月和十一月, 分别召开了周六教研会和通化市“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电教示范课, 邀请孤山子中心校和凉水中心校的部分教师前来听课, 课后进行说课, 讲课和听课的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2013年, 6月13日, 我校举行教学标兵决赛暨周六教研活动, 7月份, 我校又进行了科任学科的教学标兵决赛, 邀请了孤山子中心校和凉水中心校的老师参加, 孤山子中心校陈校长带领三十余人, 凉水教学张校长带领十余人参加了教研会, 十八节公开课成功构建了民主、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 不仅为本校教师做了示范, 而且与手拉手学校的老师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3. 加强德育教育, 结手拉手“小对子”。
从2010年开始, 我校政教处组织学生和手拉手学校的学生结成“小对子”, 在假期里互通书信, 互相走访, 为小伙伴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有的同学还把小伙伴接到家中, 一起学习, 一起交往, 增进了友谊, 达到了共同进步。我校还召开了“妈妈您辛苦了”、“时代风采”主题大队会和“金色童年”“唱红歌, 颂祖国”合唱比赛及大型艺术节、运动会, 都邀请了孤山子和凉水中心校的领导和老师进行观摩, 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还邀请两所手拉手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参加了我校的“养成教育评价课”观摩活动, 听取了他们对我校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并共同研究新课程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以求共同发展。
三、科研先导, 依托“农远”, 实现均衡发展
2010年9月, 我校与“农远”试点校孤山子中心校开展“面对面示范性培训”与“一对一辐射性指导”的“双教一课”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注重发挥团队作用, 要求成员团结协作, 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在实验中, 我们一方面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经验交流, 相互之间加强沟通和学习, 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策略, 增长实践智慧, 定期组织上研究课、汇报课, 邀请课、示范课, 以“一对一同上一节课”为载体, 要求每次都能针对一个点, 突出一个面, 都能有所收益。实施三年多来, 城乡教师一共进行了几十节的教学活动, 解决了较多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们还组织论文、案例分析等交流活动, 促进教师提高。同时, 关注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使学生在研究中达到“双学双收”效果。
四、无私奉献, 捐赠物资, 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的手拉手学校的, 孤山子中心校、凉水中心校都是比较边缘的农村小学, 各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 我校从实际出发, 多方给予资助。2010年春, 我校将价值近万元的70套办公桌椅捐赠给孤山子中心校。还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行动, 组织学生捐款1900元, 购买了书包、文具等, 对孤山子中心校19名特困生进行捐助, 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2011年, 我校又组织了“大手拉小手, 情暖两校园”活动, 号召领导和教师每人包保一名困难学生, 平时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出资帮助学生交学杂费, 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添置衣物等, 还有的假期找包保的学生谈心, 帮助辅导功课, 为学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在领导的带领下, 全校师生纷纷行动起来, 捐款5000余元, 为特困学生购置衣物一百余件, 使困难生感受到了温暖。2012年秋, 我校少先大队组织“拾旧利废”活动, 利用卖废品的钱为手拉手学校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捐赠大队鼓2面, 小队鼓30面, 小军号30把, 鼓号队服装60套, 为手拉手学校的发展尽了微薄之力。
总之, 三年来, 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 在支教干部教师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的工作下, 我们不断扩大手拉手工作成果, 真正实现了“城乡手拉手, 你心连我心”。今后, 我们将继续与手拉手学校拉紧双手, 全面合作, 稳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城乡学校 篇2
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校
梁光建
[摘要] 按照党中央“314”总体部署,重庆市已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市政府提出了在2012年基本实现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2020年,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实现全市城乡教育和谐发展,建成西部教育高地的目标。这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改革。而重庆教育特殊的“二元结构”状况注定了这是一场教育机制改革的攻坚战。这场战役,对农村中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中学只有变被动为主动,走特色学校建设之路,才可能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突出重围,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城乡教育统筹
均衡发展
农村中学
特色
学校建设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与重庆市正式签订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提出了“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科学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度、水平提升一体化的城乡教育统筹改革思路。这对于农村学校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身处农村的相对薄弱的学校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走特色学校建设道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质的飞跃,迎头赶上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潮。
一、城乡教育统筹改革的实质是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
展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
会的相对均衡。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市情。由于长期历史的、管理体制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水平偏低,不同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突出。要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就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加大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力度,科学处理好教育在规划、布局、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羁绊教育城乡发展失衡的矛盾,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
衡、高效发展。
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实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和全新的教育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教育视野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指
导思想。
二、特色学校建设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加强学校效能建设,而特色学校建设正是建立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提高办学效益、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第一,特色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特色学校就是优质的学校行为过程及活动的良好结果。我们可以认为,特色学校是教育质量优质、办学特色成功,能够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兄弟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本质就是创优,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有学校独特性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出学校教育的育人
功能。
第二,特色学校的独特资源可以较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它是经过特色学校长期自觉努力建设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特色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不仅表现在教学质量、教育效果上的“优”,而且还能提供“特”。即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的需要,既关注孩子的差异、为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也丰富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
第三,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大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农村中学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及教育总供给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要靠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来缓解这一矛盾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必须抓好内涵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事实证明,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他们通过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发展艺体特色教育,使这个处于重庆最西端的农村普通中学一举成为在重庆市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市级重点中学。因此,创办特色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外援”式学校发展方式,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增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农村中学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
创特色不是名校、重点校的专利。任何学校只要努力都是可能做到的。农村中学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得到社会关注和支持,没有特色显然是难以为继的。通过创建特色教育项目,以点突破,点面结合,走“合格——规范——特色——品牌”的发展之路,农村中学是完全可以发展优质教育,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
(一)创建特色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
现代教育竞争是现代教育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不是外加的。教育竞争机制包括教育运行机制,教育激励机制,教育自身调节、约束机制等,不能把教育竞争都看着是消极的东西,积极的教育竞争是每个学校前进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学校蓬勃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助推器。一所学校缺乏竞争机制,就必然是要走向教育的死胡同的。积极的教育竞争是学校创建特色、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质教育的过程。教育竞争总是为学校创设了一个发展的积极环境,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创特色,展优势,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
(二)创建特色学校是农村普通中学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得办出特色。农村普通中学开展学校特色建设是发展优质中学教育的需要,是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过去的荣昌安富中学,经过多次与其他更加薄弱中学的合并,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办学成果和社会声誉等方面,和市内重点中学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同一个县的重点中学相比,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也有很大的距离,甚至于在办学成果上一度落后于县内其他几所普通高完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决策者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提出了“特色立校,科研兴校”的超常规发展思路,挖掘传统优势项目,开展柔道、摔跤及陶艺等艺体特色项目建设,以学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作为突破口,既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推动了其他方面工作的发展,学校也“创重”成功,获得了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势头逐年好转。如今,学校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继续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又发展了美术、舞蹈、跆拳道、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艺体项目,由点到面,使更多的学生能融入到学校的特色教育中,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宏毅”传统文化也在这些艺体项目的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学校真正走上了内涵式的特色学校发展道路。
(三)创建特色学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的要求
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统一、整齐划一的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下,学校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缺乏办学自主权,出现了“千校一貌”的局面,学校特色、教师特长被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被桎梏。只有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生产线”出来的“标准件”,创建学校特色,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发展”。荣昌安富中学从1991年建立柔道、摔跤队伍以来,培养了两名世界冠军,4名全国冠军。多次在重庆市运动会,青少年柔道、摔跤比赛中获取冠军。从2000年到2007年,柔道、摔跤队有39名学生考取上海体院、武汉体院的本科专业,为学生的多样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获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农村中学特色建设的几个原则
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很大原因是农村学校在发展中存在长久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和薄弱之处。对这些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薄弱为特色,以此为突破口找到薄弱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的道路。在特色学校建设的道路
上有几个原则要遵守。
(一)可行性原则
纵观许多特色学校,往往都是从优势项目开始的。优势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优质性,能够逐渐向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继而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进而上升到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因此,学校校长要通过分析研究,弄清哪些是自己的优势项目。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模式?是学校文化,还是学校课程?只有从优势项目入手,才可能较快地走上特色学校建设发展之路,并且由点到面,不断取
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继承性原则
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重视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那些成就显著的特色学校,往往是许多任校长有继承性地持续打造的结果。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往往创建不成特色学校。特色需要
固化,需要稳定。
在对学校办学历史的追溯与反思过程中,荣昌安富中学结合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找准了学校积累、发展和创新的起点——传统的柔道、摔跤项目,并且在这个项目上重塑了学校的“宏毅”传统精神,使其得到了发扬。即使是换了新的领导班子,学校也高举“宏毅”旗帜,在特色学校的建设道
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三)创新性原则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因此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绝不是单靠项目、活动、形式、特点等来体现的,而是靠文化来支撑的,是一种长期的内在的深层校园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不论外在表现有多少种和多么的不同,最终结果是必然要生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非常适宜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育人效益。这个历程往往时间很长,得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打造才有可能生成出来。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是不可复制的。正因为不可复制,它才是独特的、创新的。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积累。因此,农村中学在这一轮城乡教育统筹改革中既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走发展学校特色的道路;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挖掘自身的传统,不断积累、深化,就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优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统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 2.《瞩目30年:重庆教育的成就与经验》彭智勇《今日教育》
2008年11月总第216期
3.《创新教学管理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尹霞等 《科学咨
询》2008年第14期
城乡学校 篇3
一、“动机需求法”:城乡结合地区家长学校办学的基础
由于家长是特殊的教育对象,家长学校对其没有约束力。因此,要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必须研究家长的需要、动机和期望,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各种办学问题。动机需求法即准确把握家长、社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家长学校办学更具针对性,学习内容更贴近家长实际,从而提高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吸引力,并通过动态调整学习形式和内容,使家长学习更有效果。
首先,为每位家长建立“家校活动手册”,手册记录每学年家长对家长学校的要求与期望。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家访、家长信箱等形式及时了解家长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意见、教育孩子的疑惑和困难等。另外,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可以表明办好家长学校的诚意和决心;另一方面,也利于借助社区资源开展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服务。此外,城乡结合地区的许多家长忙于谋生、创业,对教育的热情日益消退,对孩子的关心日渐弱化。又加上城乡结合地区家庭结构变异程度较大,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比例较高,这些特殊的家庭往往在教育孩子方面困惑更多。因此,针对城乡结合地区的特点,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立足家长、社区、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探索出科学的、实在的、有效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二、“前移交友式”:城乡结合地区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
“前移交友式”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是指把家长学校从时空上前移到对口社区、对口经济联社中,分别设立分教点,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学校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结对交友实行个别帮扶。在实践基础上,学校形成了“送教到村、家校合一”和“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点面结合的办学思路,以“前移送教,外点授课”为主要形式,在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和家长整体素质、家庭教育水平,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强大教育合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前移送教,外点授课
家长学校始终围绕家长培训、家校互动、寓教于乐三大主题,结合各地实际,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家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形式,如:面授与函授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传统授课与家校活动相结合、家访与送教相结合,充分实现家校合一的整体教育功能。
为了适应城中村特点,使家长学校教学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贴近家长实际,同时解决家长到校难的问题,我们把家长学校办到经济联社(村)里,在各联社(村)设立分教点,挂牌授课,与联社(村)干部合作,定期到村开设讲座,传授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
为取得最大教学效果,每次送教到村前,我们都会做好充分准备。在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总体表现和家长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各经济联社(村)实际情况,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主题。由于宣传到位,各社区领导重视,加上就近上课,家长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听课十分认真。随后,同步实行集体家访与个人普访,学校干部、班主任走访个别学生家庭,深入探讨教育对策。除了邀请专家授课,我们还在家长学校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家长、社区居民的欢迎,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学校还常常利用特别的活动日,如艺术节、科技节等,把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前移送到对口的经济联社中,与广大居民、家长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极大地增进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感情。
2. 结对交友,个别帮扶
学校开展的与学生及家庭“结对交友”的帮教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分工包干”,每人负责若干学生及其家庭的沟通工作,坚持每周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谈心,密切与帮扶对象的关系,并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并提供切实有效地指导与帮助。可以说,“结对交友”是在家长学校个别化教育上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结对交友”以共同育人为目标,形成家校联合体在合作的同时增强个别帮扶的效果。家校双方首先在育人方向上要达成共识,从而齐心协力,互相支持,共同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困难,最终通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因此,“结对交友”虽然是家长学校个别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但也发挥了合作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吸纳资源:城乡结合地区家长学校长效办学的保障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前移交友式”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极大提高了家长的整体素质;二是提升了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三是强化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促进了学校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了荔湾区的品牌中学。当然,“前移交友式”家长学校办学模式还需要融合更丰富的资源,以确保家长学校的长效运行。
1.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家长学校教育途径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教育思想、方法、手段都要与时俱进。如何长期有效地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并提供家教指导,信息网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如,借助时敏苑家教网络平台,引导家长学习、分享成功家教经验,鼓励他们成为学习型的家长。互动式的网络平台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实现了家校全面的互动沟通,同时也为实现家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便利。
2. 整合社区资源,提升家长学校教育条件
优化家长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善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提升家长学校的教育条件。首先,充分发挥社区人力资源优势。社区里不乏热心的退休干部、教师、老红军、民间艺人、青少年教育专家、心理辅导师等,他们都是家长学校可以吸纳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此外,要挖掘善用社区丰富的物质硬件。目前,相当多的社区都配置了完善的教育、文化设施,如文化站、文体活动室、电影院、活动广场、心理辅导站等,充分利用能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学校对口经济联社之一——西塱村,有一个裕安围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学校开展家长学校日常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另一个建有科普长廊的对口经济联社——海中村,学校则定期宣传家教知识,不断优化家长学校的手段与效果。这些硬件设施为家长学校开展日常活动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在融合社區资源提升家长素质的同时也推动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赢。
另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办好家长学校的有力保障。从家长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出发,建立一支思想好、热情高、业务精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家长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在充分考虑家长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选配懂家教、晓心理、知识广、有爱心且能说会写的教师、专家、关工委成员等组成讲师团,这也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文伟中学
广东广州 510100)
以生为本的城乡学校托管帮扶 篇4
一、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
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人均收入很低,来自于这些地方的学生家庭大多比较贫困,也有一些学生家庭是因为有老、弱、病、残或是突然变故等情况导致家庭贫困。托管学校和被托管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入学或辍学,不让一个学生吃不饱、穿不暖。
第一,成立贫困生资助领导小组。由分管后勤的副校长任组长,总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任副组长,村干部、班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宣传、调查、评审、公示、报批、发放、监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机构健全、组织严密,确保国家对学生资助资金按政策、按时、足额、准确地发放到位。第二,确定资助对象。通过广泛宣传、全面摸排、学生自主申请等方式,确定贫困生资助对象。优先资助孤残学生、城乡低保家庭或持“特困职工证”家庭的学生、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因遇天灾人祸或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及家庭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学生。第三,简化申报审批程序。由学生或家长填写《贫困生资助申请书》并向学校提交相关证明。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学校长期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评定工作举报投诉信箱和电话,广泛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监督。建立贫困生档案,专柜存放、专人管理。第四,多方筹集资助经费。国家的贫困生资助经费数量有限,只能满足贫困生最基本的花费。要想改变贫困生的生活状况,还需要更大力度的资助和多途径的扶持。托管学校可向社会爱心企业和家庭募捐贫困生资助经费,也可在学校每年开展“向农村困难学生献爱心活动”,在老师和学生中募捐资助款,还可在公用经费中划拨一部分用于被托管学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举众人之力,让农村贫困学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第五,扶助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学校政教处、心理咨询室、班主任要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成立农村家长学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教育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农村的家庭教育因为没有引起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视,也因为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一直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弥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短板,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迫在眉睫。
托管学校派驻到被托管学校的领导带领学校行政一班人与当地党委、政府取得联系,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政府应拿出相应的资金用于家长学校日常的运转,同时提供家长学校的活动场所。政府和社区要采用刚柔相济的方式,组织辖区内的家长,分学生的学年段,定期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参加家长学校的必要性;介绍家长学校的组织形式和开课时间。学校也通过学生大会、班会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学生督促家长定期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学校负责家长学校辅导员的组织和培训,挑选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师担任家长学校的辅导员。学校统一为各个年段的家长选择符合农村家长特点的教材,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方式,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学生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家长学校还可开设“家长论坛”,聘请专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或是选择优秀家长现身说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家长”的评选,促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针对农村地方政府和社会不够重视家庭教育的现实,学校在家长学校的开办过程中应发挥充分的主动性,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和保障。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为目标,团结一切教育力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家园
据统计,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生有50%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都困扰着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托管学校在帮扶被托管学校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设立留守儿童视频网络教室。学校专门设立留守儿童视频网络教室,由专人定期打电话给留守儿童家长,约定时间上网,通过网络、视频,为留守孩子和外出务工的家长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设置亲情电话。学校专设亲情聊天室,为留守儿童开设亲情电话,并把时间安排表发到孩子们手中,孩子们按时在电话里和爸爸妈妈聊自己最近的开心事儿、烦恼、希望,聆听父母的教诲。
开辟心理健康咨询室。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配置专、兼职辅导老师。留守儿童有苦恼、困惑,可走进心理咨询室,老师以朋友身份,对他们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问题进行疏导,提出建议。对思想、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卸下成长路上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设置“知心姐姐信箱”,让留守学生按照自己心中所想、所盼写出想说的话,道出所遇到的挫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招募“爱心家长”。广泛发动学校力量,组织教师担当“爱心家长”,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弥补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使每一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都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举办留守儿童生日会。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在政教处、团支部(大队部)的组织下,为下月过生日的孩子举办一场集体生日会,香甜的蛋糕、美妙的音乐、无限的憧憬,组成欢乐的海洋,让留守的小天使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他们有同学、有老师、有很多很多爱自己的人。
利用节假日开展关爱活动。在春节、六一、中秋节等节日,学校给每个留守儿童都赠送小礼物,让他们感受到特别的关爱。对特困留守儿童,可以通过寻求代理家长或社会支持来解决实际困难,免除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学校全方位、多途径为留守儿童构筑起爱的家园,为他们撑起希望的蓝天,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四、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结对帮扶
城区托管学校的学生和被托管学校的学生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能充分发挥托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两校团、队工作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两校少年儿童互助互动,共同成长。
班级“手拉手”结对帮扶。将托管学校和被托管学校同年级的班级结成对子,在两校政教处的组织下开展互访活动,增进城乡学校两个班级之间的了解。两个结对班级可共享教学资源、活动资源及家长资源。如两个班级的教师可相互听课、送课;学生可一起开展读书活动、郊游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可相互开展家长讲坛活动。两个班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孩子的成长。
学生“手拉手”结对帮扶。两个结对班级的学生按自愿原则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互留姓名、住址、联系方式,通过书信、QQ、电话等途径进行交流。城区的学生给农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方法,推荐一些好书或给小伙伴讲讲山外精彩的世界;农村学生也可给城区学生分享他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农村的趣事。通过相互交流、增进友谊,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家庭“手拉手”结对帮扶。结对学生所在的家庭也结成帮扶对子,城区学生家庭尽自己的能力在经济上、教育方法上给予农村学生家庭一定的帮助;农村学生家庭则和城区学生家庭分享一些劳动经验和农副产品。双方家长、学生可在节假日互访、聚餐、旅游、参加社会实践。双方学生可在假期到对方的家庭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农村学生在城市家庭体验都市生活的便捷、现代化,激发农村学生努力学习、创造美好生活的憧憬;城市学生到农村家庭体验农村生活的淳朴、恬静,感受劳动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手拉手”互助活动是托管学校在帮扶被托管学校的过程中,针对生源实际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能充分利用城区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优势资源,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改善学生生活条件。
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均衡的教育资源是教育人的不懈追求,我们应采取以生为本的城乡学校托管帮扶措施,让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再输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
[2]韩坤,刘畅.浅谈教育扶贫与教育公平[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3]白鹤.给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J].中学教学参考,2011(4).
[4]王安静.象山县农村家长学校办学中的政府干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 篇5
威远县严陵镇实验小学校周君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市、县政府为改善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做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树立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抓紧抓好。
在班级教育中,我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树立和谐、环保意识,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和谐、卫生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我制定了以下目标及措施:
一、一个“目标”: 利用课堂加大教育力度,通过“小手拉大手”主题教育,将校园打造成为“环境最整洁、举止最文明、氛围最和谐”的场所,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
二、两个“共同”:即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共同践行文明规范。
三、三个“管住”:
即:
1、管住自己的嘴,不说粗话、脏话;
2、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乱倒垃圾,不乱涂乱画;
3、管好自己的学习作息时间,不上网吧。
四、四个“自觉”:
即:
1、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及场镇环境卫生;
2、自觉参与到“大手牵小手.全民齐动手”活动中来;
3、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纠正不良卫生习惯;
4、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尊老爱幼,语言文明。
五、五个“规定”:
即:
1、不攀爬树木围墙,不践踏花坛花草;
2、不打架骂人,不抽烟喝酒;
3、不在楼道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不带可能伤害他人的物品进校园;
4、不在校园内骑车,在路上不追车、爬车;
5、不私自下河洗澡、不在河边危险地带玩耍。
六、班级口号:捡起的是垃圾,留下的是品德。
让学生努力做到:做文明卫生学生,创优美和谐校园。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我班主要做好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督促工作力度。自城乡综合治理工作启动已来,我高度重视,多次深入班级进行督查,并多次与学生一起挥动扫帚进行打扫。开展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勤洗头、勤洗澡、勤剪指甲等,每天专人检查、登记,一周进行总结,表现好的表扬,反之指出不足改正。同时班上成立城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安排监督员加强日常督促,每天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综合治理工作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综合治理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集中治理、完善设施
1、加大工作宣传力度。自工作开展以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造势活动,利用早读、朝会、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什么是环境综合治理,在班上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并且制作宣传标语1条,组织学生到街上发放相关宣传资料上500多份,街道广播宣传3次,班会宣传达12次,班级黑板报第期都有相关宣传。
2、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1)结合学校的反思教育,开展主动捡纸,不乱扔果皮纸屑的活动。每天早读课利用5分钟进行反思“自己主动捡纸了吗?自己乱扔了吗?”,小组内讨论,自己做得好的和不足,进行小组评议后进行打分,没有乱扔垃圾画“V“、乱扔垃圾画“X”、主动捡起垃圾画“O".(2)结合实验小学评选“新三好学生”(即在校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的活动。(3)开展”我爱我班”主题班会,教学生如何科学的打扫卫生。
3、突击治理五乱问题。城乡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在宣传造势营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突击治理是必要的。在道路交通秩序、城乡生活垃圾、城乡交通公路沿线、户外广告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三次以上大规模地集中突击治理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添置必要环卫设施。班上新购置了扫帚、撮箕和洒水壶等清洁用具,为进一步做好城乡综合治理起到了保障的作用。
城乡学校 篇6
【关键词】城乡寄宿制 安全管理 工作实践 体会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0-01
涌入改革开放大潮,很多父母通过各种渠道去海外以及发达城市去打工,特别是不发达的边疆城市此现象甚为严重。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孩子出现心理阴影问题;个别贫困学生很可能失学、没人管等诸多问题,如何做好城乡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呢?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
一、建立健全学校安全责任制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长期远离父母,学习、生活在学校,尤其是新入学的低龄儿童,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对他们的安全管理难度很大,要做到让家长安心、放心,校长、教师就必须落实明确的安全责任,保护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安全负责。
1.首先要建立安全责任机制。校长是本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安全岗位教师、其他职员为分管责任的责任体系,构成安全责任人人负,人人身上有责任的管理机制。
2.其次要明确安全责任相关内容。每学期一开学,校长就要与各班主任、任科教师、安全组等签订安全责任书;各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可以委托别人)签订安全责任书;各班主任与本班组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班级和有关人员中,使安全责任深入每个责任人心中。
3.要检查和总结安全责任效果。学校要每学期末进行安全责任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和总结工作,确保责任书的签订不流于形式,对不能完成责任书相关条款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先晋职提拔的重要依据,坚决实行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如果学生违反责任书相关条款,根据情节进行批评教育,直至清退,树立安全责任的严肃性。
二、必须健全校内、校外安全管理制度
1.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门卫及夜间值班制度、健全和完善校舍管理、食堂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副食品安全管理、消防管理、学校安全检查等各项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安全、快乐工作和学习,及时预防事故的发生。
2.加强门卫管理。建立校外人员入校的登记或验证制度。加强校外人员和车辆管理,禁止外来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入内。制订师生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按凭证进出校门,并上班期间大门应上锁。
3.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安全组每天进行值班,并对学生宿舍实行夜间巡查,坚持对寄宿学生实行晚点名和定时查铺制度,到点关灯,实行军事化管理。加强对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配备相当数量的女教师在夜间进行值班,负责管理女生宿舍安全工作。
4.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治安安全责任制。按照市消防部门相关规定配备相当数量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加强日常维护,保证其能够有效使用。设置消防安全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明显标志,确保和畅通消防车通道,保证学校及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学校积极主动的跟附近社区110联系,设立警铃和治安安全责任制,当学校发生治安等不安全事件时第一时间立即联系社区110。
5.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每天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建立食堂购菜、加工食品索证、登记制度,建立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保证学校饮用水的安全可靠,购买饮用水必须持有安全资质和卫生合格单位的饮用水,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设立卫生医务室,配备卫生保健员,负责学生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和各项卫生制度的检查落实工作。
6.设立心理咨询室,选配心理健康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针对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三、必须健全定期、不定期安全排查制度
1.建立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制度。应重点检查学生宿舍、走廊、食堂餐厅、饮用水源、图书室、教室、会议室等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的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考核通报。
2.建立专项安全检查工作制度。在日常安全检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的安全工作特点,应专门组织消防设施、电气设备、校舍防火、食品卫生等综合性专项安全检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坚持校舍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登记制度。排查后应填写“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学校无力解决的,要采取防护、警示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
4.积极协调公安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排查整治,严厉打击校内外暴力行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治安秩序。
四、加强对全体师生的安全制度培训工作
1.建立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制度。应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安全教育进课堂。利用班会、墙报、广播等途径定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用电、预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安全教育。
2.加强学生防溺水、防火灾、防触电安全培训。对学生经常开展防溺水、防火灾、防触电等安全教育培训及应急演练,如:灭火器使用方法和火灾逃生、触电应急演练。暑假前教育学生不要到危险的水域和地质状况不明的地方游玩,严禁学生私自到江河、水塘等场所游泳。在校和在家时严禁玩火,特别是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严禁触摸电气设备,以防触电。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学校要在校门前宣挂交通安全警示牌,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公路,不无证驾驶机动车辆,严禁自行车超载行驶。在开学初、放假前,要结合当地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做好学生安全回家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在回家、返校和放假期间自觉不搭乘超载、违规车辆以及农用车辆,防止各类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寒假期间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生进行一次烟花爆竹燃放常识教育。
4.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和演练工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针对本学校的地势特点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每学期至少组织二次全体师生参加的应急演练。其中必须安排一次全体住校师生参加的夜间逃生疏散演练,努力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城乡学校 篇7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临近市区, 不少本地村民用耕地建房出租, 以明显低于市区的价格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复杂, 有个体工商户、基层服务人员、靠自建房出租为生的本地村民、单位居民的子女等。
二、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 在校顶撞甚至辱骂教师;部分学生喜欢与社会青年来往, 时有恐吓、抢劫等犯罪行为;班集体出游时在车上抢位置, 常在教室的课桌凳椅上涂鸦。种种现象表明,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公共道德素养不高。
2.不良的学习习惯
城乡结合部区域教学条件相对薄弱, 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 自主学习能力弱, 过多依赖教师的督促;易开小差, 许多不愿意回答问题, 不愿做练习, 也很少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看法;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更没有阅读有益课外书籍的习惯。
3.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经常迟到;初一的学生还不会扫地, 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等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的染上了网瘾。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奶期”, 个体思想不成熟, 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 但又想自我独立, 容易发生心理冲突, 也容易受到暗示。
2.学校教育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学校向来重智育, 轻德育, 再加上投入少, 发展滞后, 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重视, 或没有系统有效的行为养成教育, 见一桩抓一桩, 治标不治本, 无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得到矫正。
3.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后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家长很多是当地的村民, 或者外来务工等基层工作者, 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精力有限;部分家长生活起居不规律, 或倒班, 或起早贪黑, 子女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空当去了哪里, 与什么人来往, 做了什么根本无从了解。孩子放学便“放羊”, 家庭缺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周边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城乡结合部违法犯罪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粗口不断, 随地吐痰, 有攻击或破坏性行为, 甚至辱骂教师。这些陋习无不跟学生日常所听所看所接触的人有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 公共场合少, 黑网吧众多, 染上网瘾的学生比比皆是。
四、城乡结合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1.学校教育的矫正策略
首先, 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 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这里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组织系列主题班会或者专项的心理辅导课。其次, 开发有关习惯教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作为习惯的内容范本, 但它们的内容比较模糊笼统。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此外, 还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爱来学校, 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注意营造气氛, 在校园里张贴警句、标语等。
2.联合家长和社区的力量, 加强校外管理
提高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 可以向大学等地方招募志愿者集中社区管理, 让志愿者给学生辅导功课, 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在放学后有地方可去, 而不是在放学路上或其他地方闲逛。
3.加强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合作, 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治安
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力量, 专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治安。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 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意识, 抵制违法犯罪现象, 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环境。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 消除居民聚众赌博的现象, 为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习惯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浅谈城乡结合部学校英语教学 篇8
我校就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以求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一、抓好入门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预习是重要的学习过程, 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注意力, 增强自学的能力。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预习, 不会预习。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一开始就要手把手地教学生预习, 专门设立预习课。以7AUnit1ReadingI为例, 在指定的时间内, 让学生预习, 并要求学生通过预习, 会读、会默写、能理解生词;熟读整篇课文;就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能回答简单的与课文有关的理解性的问题, 做完跟课文有关的题目。慢慢地, 他们就会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 尝到预习的甜头, 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自觉预习。
2.充分利用早读课。由于学生平时处于一个非英语的环境中, 要靠读书、英语课上的对话来增强语感, 因而把握好早读课很关键。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有意义的读的活动:齐读、个人示范读;开展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读课文、读课堂笔记等。
3.制定具体细致的英语课堂常规程序。如:每日值日生英语口头报告 (两两对话、个人用英语讲故事或作汇报) 、每日背诵、每日课堂总结等等。
二、优化课堂教学
1.整合教材, 降低难度, 让学生学有所得。新课标鼓励教师对教材灵活运用, “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 应该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 使之适合教学对象。如, 初一刚入学学生, 应花一到两周时间进行字母、音标的认读, 规范书写, 学习课堂常规用语。又如, 在教完7AUnit1Reading后要求学生模仿其内容写一篇自我介绍, 为以后学MainTask做好准备, 而不是等到教MainTask时才布置相关的写作训练。先教词汇, 然后学Reading, 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带着生词学Reading。
2.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由于学生基础差, 教师就不能操之过急, 而应该控制教学节奏, 步步为营。对Reading中的词汇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直接用课文内容引入生词。教学Prepositionoftime时, 操练书上出现的介词用法即可, 最多稍微改几个词。如“InCanada, itisverycoldinwinter.”改成“InGuangzhou, itisveryhotinsummer.”
3.以旧带新, 精讲精练, 反复操练。每节课的知识点安排应尽可能少而精, 考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精讲精练的内容包括重点语法和句式、词组。如, 教学一般现在时, 在对一般形式的现在时讲练完后, 对主语为第三人称的句子进行形式多样的操练。又如, 学习句型“Itis...of...todo”时, 先复习“Itis...for...todo”, 然后进行对比学习, 再重点学习前者。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1.课后找学生谈话, 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如果没有课后的心理辅导, 没有对他们的关心, 教师就难以站在他们的角度替他们着想, 英语教学就难以科学、有序地开展。
2.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和教师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积极调控学生的情感态度, 可以使得学生在英语课上愉快、主动地学, 从而提高英语课的效率。我班上有一个男生, 学了两年多的英语, 从来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英语。我坚持每节课都要找出他的一个优点对他进行表扬:你终于能把这个单词的音发准了, 明天课上争取两个;你竟然发对了3个单词的音了, 真让我刮目相看;你能说完整一个句子了, 太棒了;你能模仿这个句子说出另外一个句子了, 有创造力;你能背诵这篇短文了, 虽然只有短短的5句话, 但我相信你花了不少的工夫, 你是行的, 我现在可以号召大家向你学习了。经过一个月的鼓励, 再经过之后两个月的努力, 这位平时英语只能考40多分的学生, 中考考了92分。可见, 只要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调控好学生的学习情绪, 保护好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就能够进步。
城乡学校 篇9
“一体化”的意思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 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 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形成协同效力, 以实现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
“学校一体化”, 指学校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 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过程。“学校一体化”既作为一个过程, 即各校消除彼此间的优势差别心理, 缩小资源配置差距, 又作为一种状态, 表示各校彼此间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不平等, 师资共享, 教学资源共用, 共同进步。学校一体化对每个参与学校都是有利的。
“统筹城乡学校一体化”, 是指政府平衡城乡社会经济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学校地位及学校资源配置落差, 解决办学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配套悬殊、师资建设、优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学校均衡发展体制, 构建城乡学校均衡化保障体系。
“发展策略”本文指对学校发展的谋略, 对区域内全体学校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探析统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 是指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履行教育管理职能, 对城乡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资源、办学过程与办学结果等诸要素进行深度解剖, 针对制约城乡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病因对症下药, 提出促进城乡学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理念, 实施整体发展战略, 促成区域城乡学校办学一体化, 构建良性互动的城乡学校发展结构体系。
二、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现状
在国外, 因为城市化水平较高, 很好地解决了城乡学校一体化问题, 对此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专门研究。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从重庆到全国可圈可点, 统筹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的可借鉴案例却不多见。以百度、搜狗网讯方式搜索或文献方式检索, 暂时找不到本词条, 只发现有相关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及诸如学校个体内部统筹学科发展策略研究的咨询, 未发现统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的信息, 也无2008、2009年国务院连续公布的两批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中就统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的个案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体育部曾维刚教授的研究课题《统筹城乡教育视角下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研究——以成都、重庆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验区为例》, 仅仅从体育学科对成渝两地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的367所城乡中小学校进行观察, 提出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的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理念, 并没有解决城乡学校一体化问题。
在全国, 统筹城乡主要关注“三农”问题, 把城乡一体化定位为城市和农村实现有机结合,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互为资源, 互为市场, 互为服务, 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
在重庆市, 有人研究了《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研究认为, 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中, 应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方针, 在统筹发展中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 以达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者强调的是结果要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涉及千家万户, 惠及子孙后代, 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 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事业, 随着区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依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均衡发展,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已成为民心所向, 大势所趋。基于此, 我们更有责任更有紧迫感抓紧扎实探析统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
三、探析统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的意义与价值
(一) 意义
一方面,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2004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7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强调带动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要求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为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 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提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战略, 突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 更多地体现共富与公平, 不断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实现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万盛作为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首批全市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的区 (县) 之一, 有责任开展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的探索, 发挥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
另一方面, 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处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的教育行政部门, 有义务统筹探析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 指导各类中小学深刻领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理清发展思路, 参与一体化发展实践, 将自身发展置身于区域整体发展之中, 形成区域教育命运共同体, 彰显团队优势, 谋求长远发展。
(二) 价值
理论价值:当一个地区正面临区域整合发展的关键时机, 研究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将其研究视为助推区域整体发展的引擎, 能更好地发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引领作用。
应用价值:本文从统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 立足区域实际, 认真思考区域教育的发展,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 深化城乡学校发展策略研究, 可为实现区域教育整体均衡发展探索科学框架, 进一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为助推城市转型奠定文化基础和提供人才支撑。
四、探析统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及框架建构
(一) 制定目标
通过对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的研究, 探索符合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和“五个校园”建设试点区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和督导评估标准, 科学建构新时期城乡学校同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路径与范式, 丰富和完善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办学要素, 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助推城市转型进程。
(二) 确定内容
第一, 督导评估多元化策略研究。切实发挥督导评估对学校办学诸要素的指导性作用, 探索完善督导评估体系, 扩宽评价主体, 构建“四维”评价长效机制, 即由政府教育督导室、教育行政部门、辖区镇街社 (街道、乡镇、社区) 、各界代表人士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及师生员工代表) 定期参与学校办学评价, 督促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评价方式由一次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多次过程性评价, 由校内评价转变为校外评价, 由座谈了解民意转变为入户调查民意, 由单纯的一纸问卷评析转变为综合性的多元研判, 逐步增加评价介质, 探索应用多种媒介 (报刊、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网络、网民) 实名征求对学校办学评级的意见建议, 强化评价的公信度。建立专兼职督学队伍, 吸纳教育战线符合条件的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员、一线名师, 以不定期参与片区办学过程督导为主, 定期轮流参与区域学校终结性评估工作, 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有效度。
第二, 特色教育区域化策略研究。加大教育督导评估力度, 深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让每一所学校都各有特色。通过特色学校从某一方面特色转向全面办学特色的评价导向, 分类引导学校建立学校章程, 立足“五个校园”建设, 提升办学理念, 由规范化走向标准化、科学化之路, 建构“合格校”—“特色校”—“名校”三级办学模式, 形成特色教育区域化。
第三, 队伍建设互助化策略研究。通过大力推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配套改革, 逐步实现区域城乡学校资源均衡配置,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 全面完成农村学校塑胶运动场建设。高度关注队伍建设, 通过进一步建立区 (县) 管校用人事机制,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评价机制, 指导学校完善管理、教育、培养、评价、奖励师生员工的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协助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完善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送教、“走课”制度, 优秀教师进城市学校访学制度, 实施支教、送教、走课、访学优秀教师评职晋级优惠政策等。推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示范点学校引领片区学校发展机制, 化解城区学校内部用人盲点, 激活农村学校用人机制, 试行城区新教师上岗一年分批到农村学校轮岗制度、城乡学校滚动互派学校后备干部、中层干部、名师制度, 储备三级人才信息库, 形成队伍建设互补机制, 打造区域优秀学校团队。
第四, 教学交流平台化策略研究。实现区域城乡学校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全覆盖, 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和教育主管部门办公平台, 开辟城乡学校教学资源栏目, 结对学校开通链接校园网站, 晒教学明星、优质教案、优秀教学反思, 通报课改信息, 建立名师工作QQ群, 扩大名师跨校“走课”范围, 设立“名师青蓝工程”奖励制度, 让校际之间、教师之间了解彼此教学动态, 互补融合, 协调发展, 共建城乡学校有效课堂研讨与实践的平台。
第五, 教育活动融合化策略研究。共建“德育进社区”工作体系, 增强学校与宣传部门、街道、社区、乡镇的联系力度,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在区域媒体论坛上开通“七彩校园”, 开辟学生优秀作文、书画作品、表演才艺、故事演讲等展台, 探索学校教育活动由校内向校外拓展的途径。思考建设城乡学生“五育”实践基地, 针对城乡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形成城乡学生定期进村进城互动锻炼制度, 因地制宜开展留守儿童 (学生) 结对活动, 组织城区学生进村入户学农, 组织村里娃进城入户参观市容市貌, 共同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参加红领巾 (共青团) 志愿者文明宣传服务活动, 让学生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中体验城乡生活不同的乐趣, 融合习惯, 彼此鼓励, 优势互补, 共同进步, 小手牵大手共建地区人文生态文明环境。
(三) 假设和拟创新点
1、假设。
探析的问题主要聚焦在统筹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其重点是:针对发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和校园文化建设试点区的引领作用, 思考统筹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何适应全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 在助推城市转型的新形势下, 科学建构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及框架。
2、拟创新。
如何应用多元化思想构建评估体系, 形成对学校评价的“四维”主体长效机制, 实施责任区专兼职督学考核聘任公示制度, 突破督学面过窄、量偏小、精力弱等难点, 提升督导工作的学术性, 强化片区督导评估工作的指导性。
(四) 思路与方法
第一, 在探析思路上, 让农村学校同步奔发展, 反对重外形帮扶、轻内在合作, 提倡平等交流、同步互补;克服以城区学校为主、农村学校为辅的偏差, 转变工作方法, 研究中心下移, 把握先农村后城区的原则。
第二, 在探析视觉上, 从城乡学校二元发展的角度, 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 关注农村学校弱势群体, 真正让农村中心校有快捷发展, 同时带领村小齐步发展, 从关注农村学校硬件建设走向关注其软件建设。
第三, 在探析内容上, 提出建构评价学校的“四维”主体长效机制, 重点诠释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的“五化” (城乡督导评估多元化、特色教育区域化、队伍建设互助化、教学交流平台化、教育活动融合化) 具体内容, 以“五化”加速“扬峰平谷”的发展态势, 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
第四, 在探析方法上, 强调实证法, 遵循教育规律, 循序渐进地开展实验, 由试点校向片区学校辐射, 实现实验全覆盖;应用田野法, 一对一蹲点基层进行跟踪实验, 深入课堂听课、参与班 (队) 教育活动和学校结对联谊, 了解学校及一线教师的具体作法, 及时解决热难点问题;注意文献法, 广泛收集市内外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动态信息, 针对本地区实际, 适时完善实验内容, 调控进程;推广经验总结法, 定期组织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召开经验交流会, 推广好的做法, 为参与实验的学校个体和教师群体积累文本资料, 提供案例样本。
(五) 实施路线
形成自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中小学的研究路线。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挥教育管理职能作用, 用行政手段保障区域城乡学校办学诸要素一体化。
围绕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改革”总试验课题, 拓展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结构改革试验所积累的经验, 坚持“农村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轴心, 城市学校以扩容扩建为基点, 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化、集约化、效益化、特色化”的办学基本思路, 围绕实现“普职教并重、城乡一体化、办学标准化”的总体目标, 发挥学校硬资源趋于均衡配置的优势, 致力突破软资源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路径与范式, 立足本文主要探析的“五化”内容有序推进。
(六) 实践与研究案例成果
现以笔者近五年参加万盛经开区统筹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课题实验与研究为例。
万盛经开区于1955年建区, 即重庆市南桐矿区, 1996年改名重庆市万盛区, 2011年12月更名为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简称万盛经开区) , 是重庆最大的一个经开区, 也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区, 幅员面积566平方公里, 下辖2街8镇57个行政村, 总人口近27万人, 城乡人口数基本平分秋色, 境内煤电、旅游资源丰富。全区有公办学校44所, 其中, 教师进修校1所, 职业教育中心1所, 高完中2所, 初级中学7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 小学 (含村小) 29所;有学校办幼儿园19所, 民办幼儿园34所。有在职教职工2485人, 退休教职工1382人;中小学在校学生31331人, 在园幼儿近6800人。
近五年, 万盛大力做好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化、集约化、效益化、特色化”四篇文章, 抓住承担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试点区工作的契机, 以开展城乡学校布局结构改革项目试点工作为突破口, 全力推动《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课题实验, 实现了区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 做好统筹城乡教育集约化发展文章。即统筹教育管理, 建立教育发展保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 同步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速度;统筹师资调配,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统筹教育经费, 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对撤并后闲置的校产, 通过“租赁”、“土地复耕”等办法变“现”投入建设保留学校, 为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积累建设资金。对撤并学校的师资, 采取“教师跟随学生”办法, 充实和加强保留学校的师资, 保证其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 万盛对新分配新调入教师实施“区管校用”政策, 试行新进教师工作一年到农村学校轮教制度, 确保按学科合理配备各类学校师资, 加大力度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第二, 做好打造城乡教育特色化发展文章。一方面, 区域教育特色自成一体。学校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全国5A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全国羽毛球大型赛事、广场文化和节日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学生社会实践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 每年近千名艺体专长学生从万盛跨进全国高等院校。另一方面, “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建成市级特色学校4所, 区级特色校16所。和平小学成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 南桐小学成为“中国剪纸艺术特色学校”, 东林明德小学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验学校, 鱼田堡小学成为“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104中学成为“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石林小学成为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样板。
第三, 做好协调城乡教育效益化发展文章。万盛采取“扬峰填谷”的重要举措, 坚持“优者更优, 弱者变强, 整体提高”的工作准则, 纠正“均衡发展=平均发展”的偏差, 克服“削峰填谷”的误区, 统一发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形成城乡学校办学效益最大化机制。“扬”:即以评促发展。评价重点校、示范校不仅看其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提高幅度, 还视其负责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进步幅度;既大力支持创建名校, 提升品牌, 又同步强化援资、援教、援管农村薄弱学校, 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填”:则统筹人财物调配。加大教育投入, 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 彻底扭转“重城市轻农村”倾向, 科学调配教育资源, 使之得到最大极限的合理应用。
第四, 做好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文章。“三个缩小”见证了城乡师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和谐校园生活的美丽风景, 即缩小城乡学校空间距离、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在万盛, 从农村到城区, 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教学设施不断上档升级, 师资队伍素质大幅度提升;在万盛, 城市学生要求到农村学校读书不足为奇, 学生不择校甚是平常, 城乡学生纷纷就近入学同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区, 老师们自然流露出在万盛小城安居乐业的幸福感。
如今, 万盛教育已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至2010年, 短短三年, 万盛先后被授予“书香重庆·和谐教育”示范区、首批创建全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五个合格区之一、重庆市“五个校园”建设两个试点区之一。“小区强教育、特色促发展、均衡助和谐”让万盛教育成为经开区助推城市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一剂润滑剂, 万盛无愧是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面旗帜。2012年, 万盛快速步入经济技术开发、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时期, “创建全国5A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针对地区发展特点, 万盛经开区提出了“315” (三区一城五任务) 的总体部署, 着力创建资源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这将为探索破解“十二五”时期重庆乃至全国同一层面相关问题提供更好的研究样本。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38号)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2008年10月7日.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府发[2008]94号) .
[4]《关于印发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通知》 (发改东北[2009]588号) .
[5]《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会审议通过) , 华龙网—重庆日报, 2011年07月22日.
[6]《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重庆教研网, 2011年9月22日.
城乡学校 篇10
一、扎根传统美德
昌平小学运用与众不同风格、特色和优势的思维方式, 来诊断和发现学校的德育优势资源, 创新性地提出了“树型德育”的理念。“树型德育”是指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根基, 在真、善、美的价值引领下, 以“大德育”和“五育共一色”的思想为运行理念, 通过构建以体验式教育为特征的德育课程体系, 以德艺体一体化的方式整体推进, 培养学生感恩、勤俭之念和儒雅之行的和美品格, 为学生“和于心, 美于行”的圆融人生做好铺垫的德育模式。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衍兴盛的“根”与“魂”, 是优秀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 承传数千年, 历久弥新。“真、善、美”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核, 它既契合了人成长过程的本质特性,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 学校选择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德育的根基, 把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精神统领, 从“团结互助、传承美德、勤劳为公、锐意进取”的学校精神, “两有”、“两会” (有民族精神、有个性;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的学生培养目标, 到“文明守纪, 健美创新”的校风、《立志传美兴中华》的校歌, 无不渗透着传统美德的因子。学校还以此制订发展规划:第一个三年实现“融合、稳定、团结、发展”的目标, 成功创建市规范学校, 办群众放心的学校;第二个三年“用文化涵养学校气质, 办有气质的学校”, 积淀学校文化、夯实学校底蕴, 成功创建市一级学校;第三个三年共建“和美昌平、幸福人生”的学校, 提升师生幸福感, 把学校办成城乡结合部优秀学校的典型, 成功创建省一级学校, 实现从农村学校向现代文明学校的成功转型。
为了使传统美德扎根学校德育体系之中,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和研发精品课程, 把传统美德融入学校教学之中, 全面铺开和美德育。学校先后开展了省级立项课题“在小学中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于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温馨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市重点课题子课题“爱校教育”, 区立项课题子课题“创建体艺特色的班级文化”等课题活动, 通过科研活动提升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学校结合生情区情,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 开发了低、中、高年级多个系列 (包括学生版、家长版、教师版) 的中华传统美德校本课程, 丰富了德育资源。
学校不仅把传统美德贯穿到办学理念、教学体系之中, 还以传统美德浸润温馨的校园, 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班级布置, 处处渗透着传统美德的意蕴。学校还专门设置了美德长廊, 展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名人名言、师生书画作品、校长每周温馨祝语等, 创设了浓浓的中华传统美德氛围。全校各班的班名、班级口号、班级公约、每日格言和班级布置等, 无不传递着传统美德的气息, 无不流露出师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感。
二、培育真善美
在让传统美德扎根的基础上, 学校坚持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真善美”, 培养优良品质。
十年来, 学校每年均举行以美德格言、美德故事、美德人物为主题的诵读、演讲、书画、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学赛”活动, 组织学生学格言、背格言、演格言、用格言, 使中华美德格言成为学生感知美德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学校还把对学生美德素养的培养贯穿到每日常规之中, 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 把德育工作细化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制定了《昌平小学学生一日常规》, 要求学生做到每日“五个坚持”:每天开展十分钟安全教育;每堂课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播放“每天一歌”、开展半小时“活力大课间”;每天阅读半小时、练字十分钟, 每周举行艺术盛宴;以“每天格言、最美双姿、每天五问”及“十个好习惯”指引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近年来, 学校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 每月确定教育活动主题, 组织宣传和实践活动。如本学期确定三月份为“励志修身, 学雷锋我先行”及“礼仪教育”活动月;四月份为“缅怀先烈”、“悦读伴我成长”活动月;五月份为“热爱劳动、敢于创造”活动月;六月份为“为童年喝彩、感恩社会”活动月;七、八月份为“绿色暑假、精彩缤纷”活动月。此外, 还重点开展了“感恩、节俭、儒雅”主题实践活动。这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激励学生积极向善, 学校设立校长接待日, 让校长与学生深情对话。通过积分式奖票与温馨西餐券、“棒棒星”等奖励制度, 对学生的美德言行进行适当的奖赏激励, 小小奖励往往会激发更大、更积极的美德善行。学校还利用“爱心手册、感恩存折”、甜蜜阅读计划、“三个榜样”激励、与校长共进午餐等创新型激励措施, 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美德实践。
学校还深入家庭和社区, 以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拓宽学生的德育实践渠道。2006年5月, 学校率先成立全市首支“少年志愿者”服务队, 以“爱心出动”为活动口号, 为患病师生、中山慈善万人行等活动义卖募捐, 用实际行动弘扬博爱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感恩回馈社会。学校还组织家长成立亲子义工团, 每到节假日, 亲子义工就穿梭于大街小巷, 植树造林, 美化环境, 学雷锋做好事, 大手拉小手, 用行动影响和教育下一代, 用行动传播社会的美。
办学十多年来, 学校以美德教育为突破口, 让学生求真向善享美, 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今, 整洁的校园, 温馨的问候, 快乐有序的活动, 友爱互助的情境构成了昌平小学的校园新风貌。形式多样的美德教育使学生变得肯学、爱学、乐学、会学。他们在常规课堂上, 大胆质疑, 勤奋好学;在艺术社团上, 兴味盎然, 孜孜求索;晨读、午读, 醉心书海, 忘情遨游, 优良学风蔚然形成。在呼吸一样自然的活力德育熏陶下,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每年的品德考核优良率均保持在99%以上, 违法犯罪率为0, 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共促德育合力
学校为增强德育实效, 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的联系, 共同促进学校德育合力的形成。
学校以师德师风、教育艺术、管理水平、策划意识、创新精神为考评指标, 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 择优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德育干部和班主任。通过教师集体学习会、专题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年级组长及班主任例会、科组集体备课制、备班制等举措, 不断提升德育骨干队伍的德育素养和德育工作能力。学校还多次邀请国内著名的德育专家来校开办讲座, 传经送宝。此外, 还举办和承办“昌平小学学习传统美德格言”研讨会、全国校长高级研修班主题活动、全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研讨会等多项德育主题交流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既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又营造了浓郁的德育文化氛围。学校还组织班主任走出去, 开阔视野, 提升素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批德育骨干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 学校德育管理组织积极主动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协同关工委、家长委员会、校外法制副校长、村治保会主任、妇女主任组成“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 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步调一致、信息畅通的德育联动机制, 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 保证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为扭转家庭教育过于薄弱的局面, 学校整合社会资源, 创办了“家教大讲堂”,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还定期邀请家教专家、优秀家长代表、优秀班主任为家长们介绍家教经验。学校还通过构建家长学习网站, 在全区率先开通家长终身学习平台, 把传统美德学习课堂搬进了家庭。一系列网上课程, 既满足了家长们丰富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的需要, 也营造了亲子同修、家校共进的和谐氛围。
城乡学校 篇11
关键词 教师资源;义务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28-02
1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涉及的师生人数多,覆盖祖国地域的面积广;与城市相比,教育状况比较落后,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也做了不懈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主要有以下差距。
优质教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里 农村条件很艰苦,师范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想方设法找门路,尽量往城市学校进,所以城里教师很充裕,能满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各专业学科的需要;而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得多,老中青搭配不合理,知识结构差异大,专业教师缺口大。
1)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院校大专以上的教师很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正之后,仍然工作在教师岗位上。在笔者所在地区的乡镇小学,这部分教师占到30%左右,年龄都偏大,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知识容量偏低。尽管这些教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他们的教学方法依旧落后,先进的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边缘学科的整合能力,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而城乡信息沟通平台不失为一条捷径。
2)在农村教育岗位上的新鲜血液输入的很少,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用非专业教师代课是常态,好一点儿的是一个专业教师跨好几个年级课,把教师弄得疲惫不堪。近年来虽然补充了一批特岗教师,但是下到农村的还是少数,而且他们的工作也不稳定,事实上有一半的特岗教师留在了城市。乡镇学校急需这样的新鲜血液,但是留不住。农村教育的窘迫现象没有得到多大缓解,专业教师短缺仍然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农村教育设施不足或陈旧老化 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很难跟城市的小学比较,许多需求无法满足,大部分农村学校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信息技术培训不系统,致使教师难于操作信息系统教学,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影响我国教育事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2 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难以落实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增加选派东部地区教师到西部地区任教、西部地区教师到东部地区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此后,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乡学校之间也开展了送课下乡、支教、到名校参观学习等活动,但是实效都不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真正建立起制度机制,不可能全面贯彻下去。支教教师待遇没有具体出台,受教一方学校怎样安排教师食宿问题都没有落到实处。
2)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收效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到名校参观学习,由于时间仓促,无法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也谈不上教师之间深入的交流,往往是走马观花。
3)困难重重。送课下乡或者支教也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家庭需要照顾、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很少有市县得以实施,有的就是做做样子,或者个人有利可图,钻空子得到升官或晋级的资本。
3 解决办法
笔者认为,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的办法,是建立两地教师之间信息沟通机制。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迁移,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有如下优势。
1)减少了因住宿﹑交通﹑环境等因素的不便影响,在家里或学校就可以达到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交通不便是支教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支教的学校往往在偏远的地方,交通不发达,坐车不方便,资费高,旅途劳累,弄得人精疲力竭,极大地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如果住宿就更不方便,妻儿分离、环境不适也将极大影响到身心健康。
2)节省时间,事半功倍。网络的神奇在于足不出门而了解天下大事,当然也可以解决大事。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开通微博、微信,利用一部智能手机或一台电脑就可以了解教学的实时情况,也可以发电子邮件了解较长的文本信息。农村教师多数不会使用多媒体,或者利用Flash制作动画等技术,可以让他们通过视频或音频直接学习相关操作,非常简单可靠。
同时还可以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农村教师由于接触面狭窄和信息获得的相对封闭性,更新知识和了解教育新动态显得较为困难。城市教学精彩纷呈,组织速算比赛、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每月评价、每周一星等,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是一项促进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的重要举措。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的推进,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交流,增长了见识,吸取了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缩小了城乡教师之间的差距,对教育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立足实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借鉴和总结经验,正视不足,不断增强交流实效。坚持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必定提高教师的各项素质。
3)增加教师之间的友谊,提高教学热情。教师的工作很枯燥,通常交际也不多,建立网上联系平台,可以加强城乡各科教师之间的联系,遇到困难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大家一起解决难题,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受助教师深切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除了学习,还可以交流一些心得,谈谈体会,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感会拉近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增加工作的动力。
4)可以做到优势资源共享。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有机联系着的学科课程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中,这不仅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与氛围,也为建构教与学的创新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学习建立网上论坛,组织人力搜集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录制社会资源、环境资源等,集思广益,开发个人潜能,建立小型的学科资源库。这项工作可以把城乡各科教师充分带动起来,在自己专业领域发挥特长,把各自创造性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通过大家的探讨和研究,在整体上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必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本身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5)城乡教师沟通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虽然教师之间没有真正的流动,没有真正接触,但是双方利用网络了解到对方的情况。农村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在城里工作的教师应该珍惜自己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他们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学习农村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他们献爱心,帮助落后地区的学生;农村的教师不要自惭形秽,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更新观念,借鉴城里教师先进的管理经验,缩小同他们之间的差距,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发展不是一时之功,我国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对教育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投入,方针政策也相对滞后。在城乡教师流动不便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白玉霞.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
[2]陈思,赵柯.论析送教下乡: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教师,2010(3).
城乡结合部学校英语教育问题探微 篇12
在最近几年中, 班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三年前的每个班两三个到如今的每个班十来个, 差不多达到每个班的30%左右, 无论是数量的变化, 还是英语水平的差异都值得我们英语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进行更深的思考.下面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两名学生为例来初步探讨这个话题.
去年班上新转来两个学生, 俩人都没有学过英语, 他们连26个最简单的字母都不会读更不会写.一学期过去了, 张某在期末考试中考了71分, 已能初步跟上其他同学, 而刘某只考了30多分, 对于英语仍然一窍不通, 跟刚来时没有太多的提高.我在看到他们成绩迥异的同时, 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却是缺失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早出晚归, 只有挣钱的时间.据调查显示, 四成以上农民工谋生的手段就是出卖体力或摆小摊卖大众化的蔬菜水果, 其中不少人靠强体力劳动或延长劳动时间来换取报酬.太阳还没出来, 他们便匆匆离家挣钱, 很晚才疲惫地回到家里, 很难再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学习.更不要说英语方面的辅导和督促, 大多数的家长不是不懂就是无暇顾及, 家庭教育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对于我来说, 作为这两个孩子的英语老师, 应该说是幸运的, 因为尽管这两个孩子都没学过英语, 但家长都是重视他们的英语学习的, 为此都给他们买了一些课外辅导书, 这让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因为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的学习的确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尤其是困难重重的英语学习.
其实,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家长的重视、老师的关注以及同龄人的理解,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们在逐步地摆脱半成熟、半幼稚的同时, 在身体和心理上也逐渐走向成人化, 他们或迷茫或冲动, 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也常常发生冲突, 此时, 他们需要同伴的理解, 他们更渴望家人的爱护与支持.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他们跟随着父母, 背井离乡, 来到异地他乡, 面对着陌生的城市, 陌生的学校老师和同学, 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有偶尔的孤独感和种种的不适,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都会逐渐的好转, 但是成绩上的落差却是难以轻易平复的, 尤其是对于他们来说更为陌生的英语.此时自身的努力、老师的关注和家长的鼓励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英语作为一门非母语的语言, 它的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诵读和背诵, 而对于英语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 所花的时间自然就更多了.反复的诵读背诵比起看小说或看电视, 当然枯燥乏味, 如果他们不能耐住寂寞和有足够的信心, 那么英语的进步就难上加难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 英语的学习是艰难的, 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技能技巧的指导, 对于这群在英语学习上迷茫的孩子来说, 无疑是指点迷津般的可贵, 其实这也是他们中途加入前所缺失的宝贵财富.比如说, 最为枯燥的、也是很多学英语的学生最为头疼的背单词, 教师就可以对他们做适当的指导, 有些单词只要记住他们的词根, 再做适当的变化就行了.以care为例, 可加后缀ful, 构成形容词careful, 表示小心的, 加后缀less, 就构成careless, 粗心的, 是小心的反义词, 而在careful后加ly构成副词carefully小心地.有些单词是复合词, 如crossroads十字路口, 就是cross和roads的合成.而大多数单词可以根据音节去记, 如果训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拼读规则, 记单词就容易多了, 而且还不容易忘记.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需要经常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一些简单的问题, 可以让他们回答,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愉悦感, 让他们逐渐摆脱在英语课上的无助和孤独感, 从而促进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动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 也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辅导, 帮助他们尽快改变在英语学习上的困境;还要在平时多留意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 出现问题时, 注重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 使他们能够迅速地融入现在这个集体, 并且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于班上的张某和刘某, 为了让他们尽快地赶上其他同学, 适应英语的学习, 我自然也是颇费心思, 除了平时的作业要求对他们适当的降低外, 还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的题目, 张某每次都认真的完成, 错题都认真订正, 态度比较端正, 而刘某就相对来说比较马虎, 时而做, 时而不做, 订正更是敷衍了, 学习的态度, 学习的热情相差甚远, 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就不奇怪了.
三、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这个特殊的群体, 英语学习上起初的劣势毋庸置疑, 除了需要自身努力和学校同学老师的鼓励帮助, 还需要家中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张某和刘某的家长自然是关心孩子的, 更关心他们的英语学习, 甚至可谓煞费苦心.张某的家长对于他学习英语的各方面都比较关心, 从背书到作业的完成情况.当然, 更重要的是, 张某自己也很要强, 肯花时间, 尽管可能背书或默写订正有时比别人晚一点完成, 但最后肯定一个个都能完成的.相比较而言, 刘某的父母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的关注较之张某家长, 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第二学期初, 他妈妈非常急切地来校寻求老师帮助, 提供方法的情景来看, 我觉得, 尽管可能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好英语, 但除了给他买过几本辅导书之外, 更多的关注也许在忙于工作而忽视了.一学期过去了, 儿子的成绩一如往常, 没有任何进步, 父母真急了, 愿意在家花时间教育孩子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孩子成绩的改善, 除此之外, 更需要孩子本人的刻苦和努力.
外来务工人员的低收入和繁重的工作量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 不能辅导小孩的学习, 因此关注的方式一般只是询问.而这种询问只是机械式的询问, 并不能让他们的孩子感到温馨和安慰, 相反, 只会让他们产生淡淡的忧伤.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繁重, 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孩子, 每天用于教育子女的时间平均不足一小时.心灵上的空虚和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的漠视很容易使他们放弃较难的学科的学习, 还有可能形成不健康甚至畸形的性格.
四、社会的关注和包容
有些家长因为自己吃了文化低的亏, 所以他们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 特别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 有的还不惜重金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书, 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 彻底摆脱现实中的困境, 但对孩子具体的学习生活的关心, 就少之又少了.因为这种特殊的周遭环境, 他们的孩子生活适应能力往往较强, 性格往往有些内向, 自尊心强, 在思想上要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成熟.家长虽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对其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也较高, 但由于工作较忙,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在经济上进行一些投入和帮助, 而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很少有时间顾及, 缺乏有效的家庭指导, 无法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也较少有情感上的交流, 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注, 通过政策的宣传和一定的帮助手段, 使他们这类家庭迅速地融入这个城市, 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 也给他们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我们的学校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 尽可能多地与家长多沟通, 强化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 让学校了解学生的校外情况,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校内情况.加强宣传, 制造有利氛围, 让外来务工人员切实重视子女教育问题, 并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可建立外来学生家访制度, 加强沟通, 掌握情况, 进行帮扶;也可以结成帮扶对子, 弥补家庭教育活动的缺陷.
【城乡学校】推荐阅读:
城乡结合部学校07-27
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07-06
城乡校际联盟学校活动方案0008-13
小学学校城乡联动工作总结09-04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教材管理制度06-19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总结总结MicrosoftWord文档06-06
城乡关系城乡分割07-06
统筹城乡与城乡差距08-23
城乡教育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