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联动(通用6篇)
城乡联动 篇1
2012年以来, 三明市开展了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引起中央有关部委和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2月1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三明视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予以充分肯定。6月和7月, 全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全国药品采购政策培训班分别在三明市召开。现结合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基层医改实践, 就如何坚持城乡联动, 推进综合改革, 谈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
一、为什么改
三明是新中国成立后先有工厂后有城的新兴城市, 企业效益不好包袱重, 退休职工多, 2013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平均每人仅1302元, 我市职工医保基金运行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2009年下半年开始全市统筹后, 2010年统筹基金收不抵支1.43亿元, 2011年通过狠抓基金收入 (包括清欠各县、市、区应上缴的一次性收入9273万元, 调整个人账户比4009万元, 使当年统筹基金收入增长幅度达到46.88%) , 统筹基金仍收不抵支7552.59万元, 实际亏损20835万元, 占当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9.59%。因财政无力兜底, 当时基金累计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费1748.64万元。
三明市既不是全国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也不是国家第一批311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因为基金收不抵支, 财政又无力兜底, 迫使市委、市政府从2012年起, 自行在全市范围内推进22家公立医院 (其中三级医院3家, 二级医院19家) 的整体改革。可以说, 三明的医改是逼出来的。
二、改了什么
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导, 以“四个可以” (百姓可以接受、财政可以承担、基金可以运行、医院可以持续) 为目标, 以“三个回归”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为要求, 以“三个依靠” (公立医疗机构硬件投入依靠政府、软件和日常管理依靠医院自身、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依靠体制机制创新) 为抓手, 以“三医联动” (医药、医疗、医保) 为途径, 突出顶层设计, 建机制、堵浪费、调结构、增效益, 打出组合拳, 先后出台了60多份文件, 对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 (22家) 在分配机制、补偿机制、考评机制、药品采购、医院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
(一) 推动“医药、医疗、医保”联动改革
一是在医药领域方面, 针对药价虚高问题, 按照“为用而购、去除灰色、价格真实”为原则, 实行药品限价采购, 严格执行“一品两规”、“两票制”, 共采购1565个品种。同时, 实行备案采购和价格调节机制, 允许医疗机构自行采购低于统一采购价10%的药品。对福建省第七、八批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目录中的129个品规 (主要是辅助性、营养性、高回扣药品) 实行重点药品监控, 惩治药品耗材回扣, 对生产、销售企业商业贿赂实行不良记录企业黑名单制度。我市通过以上“实行药品限价采购、备案采购、价格调节机制、重点药品监控、惩治药品耗材回扣”五项改革, 切断药商与医院之间的联系, 规范药品采购和配送行为。
二是在医疗领域方面, 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一步到位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 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 2013年调整了4大类80项医疗服务价格;今年5月, 再次调整392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通过调整服务价格、政府补助、医院内部消化三条途径来解决医院由此而减少的差价收入。各家医院建立了符合本院特点的医生 (技师) 考核评价体系并实行医生 (技师) 年薪制, 医生年薪的最高限额参照当地社会岗平工资水平2—3倍确定, 提高医生的合法收入和待遇, 让社会认可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劳动价值, 遏制其卖药的冲动, 同时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做到工资总额既不与药品、耗材销售额挂钩, 也不与检查、化验收入挂钩, 扭转医院的逐利行为。严格控制“大处方”、“大检查”, 根据不同等级医院设置了门诊及出院次均费用、医师处方权限、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检查、化验收入占比等不同指标进行考核, 防止医生为拿回扣而开“大处方”、“大检查”。建立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院长负责制和医务人员安全预防制度, 规范医生开方用药行为。调整《三明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13-2015年) 》, 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医疗机构功能布局, 合理发展公立医院, 为社会资本办医留足空间。明确要求各家公立医院开设便民门诊, 其诊察费一律每人每次10元 (其中由医保基金报销8元) 。此外, 从今年5月1日起, 从医疗、医药、医保三个方面入手, 在全市医疗机构实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三是在医保领域方面, 实行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保”基金市级统筹, 并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合并, 推进城乡医保统一。实行区域一体化报销结算制度, 将基本保险部分和大病保险统一提高到8万元、22万元, 合计最高可补偿30万元, 将城镇居民保险、新农合政策内用药目录一体化, 逐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不一致问题。我市通过实行“三保”基金市级统筹、城乡医保统一;实行区域一体化报销结算制度、级差报销比率政策、门诊统筹报销制度、单病种付费改革、中药饮片免费使用;建立医院周转金制度等“八项改革”,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二)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医改领导体制, 调整政府领导分工, 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医院落实、社会监督”的改革环境。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办医体制, 明确政府的办医责任, 明确政府投入的范围和边界, 初步建立“硬件靠政府, 运行靠自身”的新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医院主体地位的改革机制, 抓住院长角色转换这个“牛鼻子”, 实行院长年薪制, 赋予医院进人用人权、自主分配权、药品采购二次议价权等, 充分调动和发挥医院医改主体地位的作用。四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政府建立了一套包括5大类34项的公立医院院长考评体系, 今年调整为6大类40项, 从医院服务评价、办医方向、平安建设、医院管理、医院发展等方面对院长进行全面考核, 引导和保证医院坚持正确的办医方向。五是建立健全基金统一管理机制, 通过整合和组建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 方便群众办事, 实现资源共享。
(三) 推动便民惠民利民政策落实
我市始终围绕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坚决把药品费用降下来。遏制“大处方”, 严控化验检查, 切实解决老百姓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问题;二是不断提高基金报销比例, 减轻百姓治病负担。如城乡居民医保全部就医费用报销率, 从2011年的46%提高到2013年的60%;三是改善就医环境, 方便群众就医。通过建立周转金制度, 我市群众只要预交500—1000元就可住院治疗, 并将全市作为一个诊疗区域, 可在全市范围内择近择优治病;通过开设便民门诊, 方便慢病患者就医取药;通过门诊统筹改革, 遏制“挂床”住院并减轻百姓就医负担。
三、取得什么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 我市取得了“两个增加、两个减少、两个扭转”的初步成效, 基本实现了“百姓、医院、财政 (基金) ”三方共赢的局面。
(一) 两个增加
一是医院实得收入增加。“实得收入”指的是医院的医务性收入。我市22家公立医院医务性收入从2011年的6.7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2.40亿元, 同比增加5.65亿元, 涨幅达83.70%。而在医院医药总收入由2011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09亿元的大环境下, 我市医院药品、耗材总收入则是从2011年的10.15亿元减少到2013年的7.69亿元, 降幅超过24%, 我市2013年药品、耗材占比控制在39%以内。医院的医务性收入是真金白银的实得收入, 而药品耗材收入是转手收入, 再多也是替他人做嫁衣。可以说医院收入的含金量大幅提高了, 这为推行医生年薪制等改革创造了有力条件。二是医务人员收入增加。从“全市22家公立医院工资报酬统计表”中可以看到, 我市医务人员2013年平均年收入为7.12万元, 是社会岗平工资的1.8倍, 比2012年增长38.52%。其中, 医生 (技师) 群体平均年收入9.98万元, 较2012年增长47.85%;护士群体平均年收入6.84万元, 比2012年增长31.54%;后勤管理群体平均年收入4.70万元, 与2012年相比增长23.36%。实现了工薪收入适度增长并向一线倾斜、向能者倾斜, 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鼓舞了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热情, 医院整体改革进入良性互动局面。
(二) 两个减少
一是医院的医药费用减少。据统计, 我市22家公立医院住院人次2013年比2011年增长21.32%、门急诊人次2013年比2011年增长15.2%。而我市医药总费用从2011年的16.9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09亿元, 增长率18.86%, 低于住院人次增长率。特别是药品耗材费用, 2013年仅为7.69亿元, 与2011年同比减少2.46亿元。二是百姓看病费用减少。首先是人次均出院费用明显减少。2013年城乡居民次均住院费用为3875.85元, 较2011年的4082.26元下降206.41元, 降幅为5.06%;2013年城镇职工次均住院费用为5083.76元, 与2011年的6552.61元相比, 下降1468.85元, 降幅超过22%。第二是百姓自付比例下降。城乡居民住院费用自付比例由2011年的57.73%下降到2013年的44.31%;城镇职工住院费用自付比例则基本持平。
(三) 两个扭转
一是扭转了医院总收入大幅增长的局面, 医院收入结构得到改善。我市22家公立医院的医药总收入2012年比增11.86%, 2013年比增6.25%, 分别比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医药总收入同期增幅少了7.3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 扭转了医药总费用年年大幅增长的局面。在医药总费用得到控制的同时, 医院收入结构明显改善, 2011年、2012年、2013年医务性收入占医药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9.92%、51.45%、61.72%, 过度用药、药价虚高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二是扭转了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局面。据统计, 我市2012年全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2632万元, 2013年结余7517.08万元, 扭转了改革前基金收不抵支的局面。
第二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情况
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 我市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要求, 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通过改革, 我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实施,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水平进一步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以后, 干好干坏一个样, 存在“大锅饭”现象。二是由于待遇水平低、工作条件差, 晋升难、个人发展平台窄等原因, 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总量不够、综合素质不高、工作量不均衡、人员不稳定的“四不”难题。有的卫生院仅1名执业医师。基层空编率全市平均达34.01%, 其中明溪县缺编率高达69%。三是院长 (主任) 职责不明、权限不清;绩效工资制度不合理, 医务人员没有积极性, 对病人能推则推。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 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第二轮改革。
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一) 明确乡镇卫生院收入来源
一是县 (市、区) 财政全额核拨的人员经费 (含“五险一金”)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经费, 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考核办法, 经县 (市、区) 卫生、财政部门考核后拨付, 严禁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冲抵人员工资。三是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医务性收入。
(二) 全面推行财政经费定向补偿管理
对作为一级法人独立核算单位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额落实人员经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未超过核定编制总数的, 按编制数全额核拨人员经费;在岗人数超过编制总数的部分, 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牵头, 制定具体的核拨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五险一金”一并由当地财政全额拨付。
二、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一) 理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人员编制、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管理、人员调配交流、补充招聘和激励保障“六统一”。实行编制总量核定, 定编定岗不定人。人员招聘、使用、考核和调配由县卫生部门自主统一安排, 同时报人事部门备案。
(二) 规范基层卫生人事管理
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人员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以岗定薪、按绩取酬。紧缺急需专业具有大专学历即可直接面试, 特殊岗位专业具有中专学历即可按规定程序予以聘用。对长期 (10年以上) 从事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取得相应任职资格后予以直接聘任, 不受职数限制。
(三) 实行院长 (主任) 聘任制
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由县 (市、区) 卫生局 (县级代管医院) 负责聘用, 聘任后报宣传部门备案, 3年为一任期, 在同一单位不超过三个任期。副院长 (副主任) 和其他工作人员由院长 (主任) 负责聘用。
三、改革内部分配制度
(一) 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资总额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财政核拨的人员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 和基础性绩效工资 (含“五险一金”) ;二是提供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的收入 (扣除成本) ;三是医务性收入扣除运行成本后的8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超过工资总额违规分配的单位, 院长 (主任) 予以免职。
(二) 确定乡镇卫生院院长 (主任) 年薪
由各地参照县级医院改革模式, 制订院长 (主任) 年薪方案, 经严格考核后, 兑现院长 (主任) 年薪。在机构年度收支结余并完成目标任务且考核为80分以上的, 发给院长 (主任) 3倍的本单位所有人员平均年薪[单位工资总额÷ (总人数+2) ×3];未完成目标任务且考核为60分以下的, 发给院长 (主任) 基本的平均奖励性绩效工资。对连续两年考核低于60分的院长 (主任) 予以免职。
(三) 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年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年薪在控制的工资总额内实行100%的全额绩效分配和每月预分配、年终总分配制度, 除院长 (主任) 的年薪外, 其他人员的薪酬在工资总额范围内由院长 (主任) 自主分配。
(四) 实行同工同酬制度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和非在编所有人员实行同工同酬制度。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应该坚持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 城乡联动来推进综合改革, 这样更有利于实行综合配套改革, 强力推进机制转换, 使改革能够顺利推行, 体现规模效应, 效果肯定要比仅在单个方面改革显著得多。
城乡联动 篇2
为完善我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吸纳、整合、利用全区及周边优质的文化资源,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力,不断满足全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工作的最新要求,落实市区党委、政府关于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的正确导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活动目的
1、构建我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打造一批特色文艺团队,培养一批基层优秀文艺人才,催生一批群众文艺精品。
2、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发我区广大群众建设文化的主动性,努力保障边远地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真正体现群众共享文化资源的均等性。
3、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人人参与文化”理念,调动广大基层业余文艺骨干在“文化共享”上各得其乐、在“文化参与”中各显其能,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活动内容
考核评选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组织业余文艺团队开展文艺演出、美术书法摄影交流展、文化理论研究交流、文艺创作研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巡展巡讲巡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该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开展全区业余文艺团队城乡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人员组成如下:
五、工作措施
一是扶持重点团队,加大培育力度。继续实施文化馆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包干辅导制度,文化馆将加强与各社区、乡镇文化站的协调、服务和指导,定期下社区、下村落进行实地辅导,加强对各团队的组织管理和引导,特别是有重点地扶持演艺,书画、摄影、民间艺术和非遗传承等业余文艺团队。同时,安排专业辅导员在业余文艺团队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进行具体的指导,对活动提出要求,帮助他们建立活动档案,定期听取业余团队的工作汇报。让一些文艺团队逐步成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展示团队,使其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
二是整合阵地资源,创新活动载体。首先,举办多层次的百姓艺术节、农村文艺会演、文艺调演、非遗项目民间技艺及书画名家现场展示展演等大型活动。其次,开展组织各文艺团队在区内进行互动,把好的团队,优秀的节目送到别的乡镇交流演出。同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业余文化团队参加区及市以上的文艺演展和比赛活动,使基层文化团队通过参加经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团队自身的整体实力。
三是建立人才机制,加强辅导培训。在文化馆的组织下整合歌舞团专业演员与业余团队人员进行师徒结对,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的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和指导他们制订规划,传授工作经验和体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针对群众文艺团队的现状、特点,抓重点、抓基础、抓薄弱点,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区授课,让更多的群众受益。此外,还将组织带领各文艺团体的骨干外出取经学习。
四是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各级责任。文化馆负责指导和管理各乡镇、街道的各类文艺团队。组建的业余文艺团队到所属地的文广站注册登记,由各文广站将团队名称和人员花名册统一报区文化馆建档管理,并把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情况纳入到每对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工作考核中。每年对基层文艺团队进行量化考核,对团队的人数、年活动次数、特色项目、档案建档情况进行评选,综合评出业余优秀文艺团队。
六、奖励办法 一是重点补助经常开展文化活动的演艺,书画、摄影、民间艺术和非遗传承等业余文艺团队,由文化馆组织在年终考核中评出优秀团队若干支,按一、二、三级标准分别奖励2000元、1000元、500元实物补助。
二是对于在文化馆的指导下自行在本区内开展文化活动的演艺,书画、摄影、民间艺术和非遗传承等业余文艺团队,开展文化活动时由文化馆派出评估小组对其活动效果及观众人数进行评估,并建立文字、影像资料。对于活动效果好的原则上给予500元补助,观众人数达到1000人的给予1000元实物补助,观众人数达到2000人的给予2000元实物补助,观众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的给予3000元实物补助。活动结束后由文化馆将评估结果报局领导批准后发放补助。
三是对于积极配合区局开展大型广场活动的业余团队补助1000—5000元实物补助。
四是业余团队新创节目在文化馆的组织下参加上级主办的各类比赛,获得市级一等奖(金奖)的给予1000元实物补助,二等奖(银奖)的给予500元实物补助;获得省级一等奖(金奖)的给予3000元实物补助,二等奖(银奖)的给予2000元实物补助,三等奖(铜奖)的给予1000元实物补助。
基于系统论的城乡产业联动研究 篇3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在一定范围内城乡"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顺利推进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动力, 城乡产业能否有效联动, 实现互补式发展, 决定了能否在城乡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决定了城乡经济能否和谐健康地发展。在系统论视角下, 城乡产业联动体系可以视为由企业、市场、城市、农村、政府等一系列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系统, 是实体要素在非实体要素作用下, 逐渐实现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结构之间、结构与系统之间各层次良性互动关系的过程, 是城乡一体化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系统理论总结当前系统运行出现的一系列失衡问题, 综合分析系统内外因素的作用机制, 为我国城乡产业的改革发展具有历史推动意义。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乡产业道路。
2我国城乡产业联动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城乡产业联动系统现在的当前的运行状况看, 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系统整体性受阻, 城乡产业联动环节薄弱。
受城乡产业系统整体性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 各产业之间环节比较脆弱, 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各群体之间也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必然对整个城乡产业系统的联动受影响。由于系统开放性不足, 各城乡地域系统之间、产业子系统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 区域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
(二) 竞争与协同失调, 造成盲目发展。
城乡产业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竞争, 以至于各产业之间不连贯, 发展缓慢。为了增加生产的成本, 城乡产业联动系统混乱, 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各产业链盲目发展。
3城乡产业联动系统中的内因驱动系统及其作用机理
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具有综合作用的统一体,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自发的相互作用、协调运转是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的动力基础和保证。
(一) 城乡产业联动的基础:系统内部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
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关联度产业属于聚集经济指向的产业, 能通过产业上下游联系和知识溢出获得较大的成本节约, 因此应布局于城市。合理规划与调整产业布局, 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城乡产业分工格局是城乡产业实现高效联动的前提和基础。
(二) 城乡产业联动的根本动力: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依赖性
(1) 城乡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和服务的依赖性。
(1) 城市工业与乡村农业之间以产品为纽带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 (2) 城乡产业陷于低度同构的恶性循环之中, 产业规划缺乏城乡有效衔接依托农业生态资源的高层次乡村产业发展滞后。城市服务业与乡村农业之间以服务为纽带形成的技术经济依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需要城市服务业为其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物流、教育、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乡村农业是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不可忽视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 有着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2) 城乡产业之间的市场依赖性。
(1) 城市产业对乡村的市场依赖性。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内需的关键。 (2) 乡村农业对城市的市场依赖性。发展绿色生态文明, 开创以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的都市农业产业, 使农村的生产产业对城市消费产生依赖性。
(三) 城乡产业联动的直接动力:城乡产业的互利效应
城乡产业联动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利用现实的与潜在的资源禀赋与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获得各自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将城乡之间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产业整合在一起, 进一步反作用于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
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小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其对城乡产业联动合作的载体作用日益显著。
4城乡产业联动的外部环境系统条件及其作用
为了提高城乡产业联动能力, 一方面需要内部驱动系统的内力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为内部驱动系统的良好运行创造条件。
在外部环境动力系统中, 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战略的实施, 为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 解除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水, 为城乡互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城乡联动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良好的新型管理方式;创造新技术、新方法、新产业, 开创新型城乡产业链, 提高联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先进文化与观念的传递, 将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的结构升级, 提升产业在区域价值链中的层次。通过有效的环境建设形成"洼地效应", 形成有利于人才、技术、资本向城乡产业联动系统聚集的良好条件, 保障系统资源的有效供给。
摘要: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构建城乡产业联动系统的必要性, 在总结当前城乡产业联动现状的基础上, 将城乡产业联动系统分为内因驱动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两部分, 着重分析了两系统的构成要素、作用机理及其系统间关系, 以期深化对城乡产业联动运行机制的认识, 为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产业联动,系统论,动力,环境
参考文献
[1]浦再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系统论[J].系统科学学报, 2009, 10 (4) :1-11.
[2]李存贵.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林业大学, 2011.
城乡联动 篇4
XX县XX镇人民政府 XX(职务:党政办副主任 联系电话:0771-XXXX)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深入开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文明程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与城市始终存在着一定差距,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我们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新体系,对于推动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软实力,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地方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着眼,组织开展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旨在发挥城市的相对优势,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迎头赶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一创新性活动一经开展,就取得了很大成效,充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提出了必须将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一系列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明确城乡联动的实现途径,以找准切入点,丰富活动的载体,增强活动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途径一:建立城乡共建对子,直接拉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
动员和组织各级文明单位与村屯结成共建对子,一对一地帮扶村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城乡联动实现途径。
采取这一途径有利于发挥各级文明单位的多种优势:一是职能优势。一些文明单位所特有的业务职能本身就是一种不可 多得的优势,充分发挥可以在结对村屯办许多农民群众关心、影响大、效果好的实事、好事。比如,医药卫生部门可以送医送药到村屯、帮助培养村级医务人员,有利于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缺医少药的医疗卫生状况;文艺部门可以采取赠送图书、举行文艺表演等形式,送文化下乡,有助于一定程度地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电信部门可以为结对村屯安装电话等创造便利条件,帮助改善通讯状况、采集信息,等等。二是信息优势。信息传播通畅的城市环境,使臵身其中的文明单位具有信息灵通的相对优势。文明单位可以向结对村屯及时准确地传递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勤劳致富的信息。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掌握的有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新科技、新项目、新政策和市场动向等;另一方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包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全国各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等,为结对村屯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活力,指明方向。三是资金优势。许多文明单位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可能通过多种方式筹措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注入结对村屯的精神文明建设,帮助他们进行改善生活环境、修建文体设施等精神文明硬件建设.发挥这一优势实际上有助于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必要而紧迫的物质保障问题。
在这条途径的实践上各地显现出不少成功例子,比如:广西南宁市开展的“能帮就帮 城乡联动 共建文明”活动以联建帮扶为主体,筛选市、县(区)的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共建村镇、村屯结对子,通过抓组织指导、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环境卫生整治等方式进行共建帮扶,积极探索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文明卫生村等创建工作的新机制,形成一批文明村示范点,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治安环境明显好转,环境卫生明显变化,乡村整体文明达到较高水平,实现以点带面、以面联片,真正起到引导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农村文明建设上新台阶。连续三届获得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称号的山东 省莒县,走出了一条城镇乡村文明互动、共同提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新路子。该县找准促进城乡文明水平整体提高的“结合点”,莒县文明委组织县直100 个文明单位与全县各乡镇100个村庄开展双百结对共建。共建双方结合实际制定共建计划,签订责任书,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重点抓好以文明街为重点的环境建设,以农村文化大院为重点的阵地建设,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重点的道德建设,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的经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了共建双方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针对农民群众缺信息、少技术以及农村干部服务方式相对落后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整合各方力量,深入城乡群众,切实为群众服务。在把握群众脉搏上,乡镇设立了“365”服务热线,书记、镇长“绿色信箱”,倾听群众呼声需求,及时改进工作。在信息服务上,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民营办、外经贸局等单位通过信息咨询热线的形式,实现信息与农民“对接”。在技术服务上,开展了“十百千”活动和便民服务大集活动,即选择十大农业技术,从县乡涉农部门选派100名业务素质高、有基层推广经验的技术员联系100个村,结对帮扶1000户农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标准化服务。便民服务大集活动,即在乡镇驻地大集设立便民服务点,由县乡涉农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轮流值班,现场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在农村干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上,开展了 “每月一讲”活动,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水平,促其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城乡联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途径二:深入开展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抓好城乡精神文明的联结点。
近年来,各地抓住小城镇建设的契机,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小城镇在精神文明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 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它具有中介地位,是沟通城乡两个文明的联结点;另一方面,它具有中心地位,小城镇是一定农村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这一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这种中心地位表现在,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全面促进其影响所及的农村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比如,小城镇的环境卫生建设会潜移默化地陶冶一定农村区域的干部群众的情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活动;小城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会一定程度地满足周边农村干部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进而激发他们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热情;小城镇的思想道德建设会促进周边农村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而自觉进行移风易俗的实践,等等,广大农村集镇对周围农村形成了点多面广的多中心辐射。
正是由于小城镇具有上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开展城乡联动活动中就应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而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联动中的重要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借鉴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树立行业文明新风,促进小城镇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显然在充分吸收、借鉴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果和经验的同时,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大中城市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更重要的是可以辐射带动更广大农村区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农村形成更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与辐射点,开创全局性城乡联动的生动局面。
途径三:开展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将这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综观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不难发现,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展现领域,即窗口行业。然而近年来,就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城市广泛开展的时候,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却长期被忽视 了,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城乡联动中,充分重视和抓住这个薄弱环节至关重要。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集中在农业、信贷、卫生院、派出所等各行各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群众中的威信和声誉,成为农村精神文明落后于城市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城乡联动过程中慎重对待和通过创建文明行业来解决提高农村行业的文明程度这个重要课题都显得极为必要和紧迫。开展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可以尽快实现行业精神文明的城乡平衡。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城市已经开展了多年,在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树立行业新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对于这些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可以结合农村实际加以借鉴和利用,就能够促进农村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短期内出现飞跃。与此同时,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一般具有较大的影响。因而,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他们的规范化服务和文明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农民群众,促进整个农村文明面貌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实现行业范围内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也就是局部达到城乡联动的目的。
途径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不但最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而且起着直接影响乡镇的作用,也是一个城市能否内增凝聚力,外增辐射力的关键。为此,实施以城带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增强对乡镇的辐射能力是一个核心问题。要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契机,突出抓好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窗口行业、工矿企业等城市重点部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抓行业带社会,不断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树立良 好的社会风尚,促进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强化。根据各地的实践,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建立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人农村,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推广,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服务;二是开拓农村服务领域,加快农村商贸市场建设,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进人流通领域,开展农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服务;三是搞好农业生产服务,主要是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资源的供应、经济信息、资金、保险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储运等系列化服务;四是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咨询和发展决策服务,避免重复投资浪费;五是开展农、林、牧、渔业全方位服务,如林木粮种和种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人工养殖等科技服务,开展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和水利技术、物资供应等服务项目。六是引导大型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实行企业联动农村集体经济或激励企业的农业投入行为。依靠大企业的长线投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更大规模和更为有效地组织和带动分散的小农户从事商品生产、吸收富余劳动力。坚持在现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经营促使大企业与农民组织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村企业产业升级,突破产业化的区域和城乡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臵。七是要持之以恒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文化馆(站)、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要深入到农村去,为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用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发挥农村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城乡联动 篇5
诱致性技术-制度创新模型即拉坦-速水模型是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是在厂商理论的框架中发展起来的, 建立在希克斯和汉斯·宾斯旺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的速水-拉坦模型, 也被称作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该模型假说的要点如下:即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和诱导, 农民将致力于寻找并应用那些能够替代越来越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技术。因此, 速水-拉坦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由于要素禀赋的相对丰度的不同, 会导致技术变迁的有效路径呈现一定的差异, 一个社会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技术变革。该模型提出“由无弹性的土地供给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进步加以消除。由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带来的制约则可通过机械技术的进步解决。”一个社会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技术变革。
在速水-拉坦的诱致性机械技术进步模型中 (如图1-a) , IPC0基期的创新可能性曲线是不同类型的某种机械相对应等产量曲线的包络线。在某一水平的劳动与土地价格比约束条件下 (例如AB约束线) , 与基期技术水平相适应的等产量线I0, 对应基期使用的某种机械。I0在E0点实现了均衡, 土地、劳动、操作农机械的非人力动力达到了最优组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地租相对于工资率下降, 即劳动土地价格比发生变化, 或者一种相对更便宜的动力源供给增加, 诱致机械技术创新。新机械相对应的等产量线的包络线形成t期的创新可能性曲线IPCt。新发明机械对应的等产量线为It, 在均衡点Et实现了土地、劳动、动力达到了新的最优组合。机械技术创新使每个劳动力耕种更大面积的土地, 投入更高的畜力和非人动力。也就是说, 劳动与土地存在替代关系, 而土地与动力存在互补关系。
同理, 在诱致性生物技术进步模型中 (如图1-b) , 当土地与化肥的价格比发生变化时, 土地化肥约束线发生移动, 诱致生物技术创新。新技术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替代土地, 并要求有更好的土地基础设施。也就是说, 化肥与土地存在替代关系, 而化肥与基础设施存在互补关系。
二、实证分析
通过对宁波城乡联动发展过程中的耕地、劳动力、化肥等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描述劳动-耕地约束线变动及耕地-化肥约束线变动, 以及这种变动引致技术变迁实践的结果。
1、主要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分析
劳动力价格变化情况:宁波城乡联动发展过程中, 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劳动报酬“剪刀差”在近年呈现明显扩大趋势。2000-2007年的七年间,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27%, “剪刀差”由5852元扩大到12256元 (见图2) 。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从2002年的2.59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5.49万元, 五年间年平均增长16.19%;同期, 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从1.65万元增长到2.77万元, 年平均增长10.91% (见图3) 。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成本逐年上升, 但耕地承包租金变化表现为跳跃式增长。从图4可以看到, 宁波城镇集体以上农、林、牧、渔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逐年递增, 工资水平从2000年的13926元增长到2007年的35104元, 增长2.5倍多, 7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12%。
耕地承包租金变化情况:近年来耕地承包租金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但变化的趋势比较复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耕地承包租金一度低下, 特别在农产品价格低迷时, 耕地还难以被转租出去。宁波平原地区耕地抛荒现象较为突出, 耕地承包租金也就几乎只有相当于农业税这部分。据有关部门估计, 全市抛荒耕地大约有3万多公顷, 为季节性抛荒。另据调查, 耕地承包租金一般在1500元/公顷。农业税免税后, 加之粮食价格上涨和支农政策性补贴增加, 耕地转包租金也水涨船高, 每公顷租金增长750-1500元, 也就是说一些耕地的承包租金一下子几乎增长一倍。
化肥价格变动:据宁波海关的统计, 2005年1-8月宁波口岸的化肥进口均价217.6美元/吨, 相比上一年同期上涨24.6%。根据慧聪网提供的数据, 2006年9月, 宁波尿素零售价每吨1630元, 比上一年同期下跌了8.94%, 宁波产碳铵每吨零售价570元, 同比下跌了3.49%, 过磷酸钙、钾肥等同比都下跌。2007年10月份以后, 化肥价格大幅上扬, 2008年1-2月, 宁波口岸肥料进口均价为858.8美元/吨, 上涨2.8倍。进口复合肥原来1800元左右/吨, 2008年5月涨到4300元/吨, 进口平均价格上涨显著。2008年, 由于国际市场化肥及原料价格大幅上扬, 国内原材料、燃料、运输、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不仅导致国内市场化肥价格大幅上涨, 而且货源较为紧缺。当年, 宁波市主要化肥品种与上一年同期相比, 一般涨幅在15%以上, 个别品种涨幅超过5 0%。据北农资源网的数据, 2009年3月, 浙江宁波地区的部分厂家尿素出厂报价为2400元/吨。
2、动力增长与基础设施改进开
机械化变动情况:近五年来, 宁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变化虽存在一定的震荡, 但总体上升的趋势明显。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2年的1905744千瓦增长到2007年的2246058千瓦, 五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34% (见图5) 。
基础设施变化情况:根据宁波实际, 用灌溉面积特别是机电排灌面积的变化来体现耕地基础设施的改进。表1数据表明, 近五年来, 灌溉总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与机电排灌面积虽然有起有落, 但幅度不大, 不过大致上显现上升态势。
3、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变化分析
劳动力资源变化:宁波城镇与乡村的劳动力资源总量都在不断增长。从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变化来看, 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30.69%:69.31%调整为2007年的35.56%:64.44%, 也就是说城镇的比例上升, 而乡村的比例下降。近年来, 宁波乡村实有劳动力也不断增长, 从2000年的257.4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17.16万人, 七年间年均增长3.03%, 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逐年减少, 已从2000年的99.83万人, 减到2007年的65.44万人, 年平均递减5.85% (见图5、图6)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2000年的38.78%下降为20.63%, 减少了18.15个百分点。
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大减少, 但近三年下降趋势得到缓解。2000年, 农作物播种面积445.90千公顷, 到2007年仅为314.67千公顷, 七年间年平均递减4.86%,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幅度更大, 七年间年平均递减8.26% (见图7) 。
农用化肥施用量:农用化肥的施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平均每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 (标准量) 由2002年的1.46吨/公顷增长到2007年的1.72吨/公顷, 五年间年平均增长3.36%。
农业总产量变动:二十多年来, 包括粮食、棉花、油菜、蔬菜的农业总产量很稳定, 22年的总产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平均产量357.75万吨, 最低总产量为1992年的319.72万吨, 最高总产量为2001年的418.16万吨。其中, 粮食产量在过去十多年中也维持稳定, 但近七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由2000年的132.51万吨, 下降到2007年的74.77万吨, 七年间年平均递减7.85%。粮食总产量大幅下降, 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对稳定 (见图9) 。
三、结论性讨论
1、以上数据分析表明, 宁波城乡联动发展过程中, 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劳动报酬“剪刀差”呈现明显扩大趋势。这一趋势可能产生两大效应, 一是吸引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二是抬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成本。调查数据显示, 宁波农林牧渔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近几年高速增长。
2、在劳动与土地的价格对比中, 劳动工资刚性地高速增长, 耕地租金变化相对较小, 因此导致图1-a中的劳动-土地约束线AB将顺时针旋转, 从而引致技术变革, 要求土地替代劳动, 以及使用更多的动力, 形成土地与动力的互补。
3、在土地与化肥的价格对比中, 没有清楚地支持土地-化肥约束线移动的数据, 也就是说土地与化肥价格比发生了变化, 调查数据并没有较明显地支持速水-拉坦模型假说。不过, 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农用化肥施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说明与此相适应的技术变革要求化肥替代土地, 并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 (例如有效灌溉面积或机电灌溉面积在增加) , 化肥与农田基础设施形成互补。
4、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包括粮食、棉花、油菜、蔬菜的农业总产量很稳定。粮食总产量大幅下降, 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对稳定。在农业生产中, 粮食、棉花、油菜的产量面积与产量的比重均大幅度下降, 蔬菜的比重大幅度增长。这种结构的调整比较符合诱致性生物技术进步模型假说。
参考文献
[1]、[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 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2]、鲁志国.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谁是经济增长核心因素—兼评诺斯制度变迁经济增长理论的有效性[J].南方经济, 2002 (2) .
[3]、王艾青.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5 (8) .
[4]、姜鑫.农业技术创新的速水-拉坦模型及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实证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1) .
[5]、刘哲.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变迁理论[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5) .
[6]、本文所有图表中的数据, 没有特别说明的均根据历年宁波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城乡联动 篇6
一、规划引领,推进镇村联动建设
九江县赛城湖新区按照“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以宜居、宜游、宜业为目标,努力打造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实力之城、和谐之城”的定位,立足高标准、大手笔进行规划。一是“一城两镇三区”区域节点。九江县坚持全域的理念修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制订了20年中长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东泉路两边、昌九高速以西和港口街镇、城门乡等近期重点建设区域景观设计规划,编制了县城新区行政中心等三大板块建设详细规划,从而跳出现有的“小沙河”概念,规划“大沙河”布局,将“一城两镇三区”纳入大沙河规划(“一城”即沙河城,“两镇”即港口镇、城门镇,“三区”即赤湖工业区、沙河工业区、狮子物流区),城市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展到40平方公里。赛城湖新区位于八里湖、赛城湖西南岸,紧邻九江市新城,核心区位于沙河街镇、城门乡、狮子镇交汇处,是新县城“一城两镇三区”区域节点。狮城大道是县城连接狮子、城门的主要通道;东泉西大道和狮城大道铁路下穿工程,实现沙河老城与赛城湖新城全面对接;赛城湖跨湖大桥建成通车,与开发区城西港区、港口街镇相连,形成立体互通。二是未来县城发展的中心地带。九江县充分考虑发展空间的局限和文化资源的特点,赛城湖新区作为九江县未来发展的中心地带,依托赛城湖6万亩水面资源和20公里湖岸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会展等第三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房产经济,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性度假会议基地,大九江都市区重要的增长极和南部区域中心;打造为集商务、商业、居住、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区。三是八里湖新区的延续。随着九江市城市发展由两湖时代走进八里湖时代,赛城湖是大沙河规划区内最大、最美的湖泊,南岸约28公里长的优良环湖岸线,而且水质优、环境美、视野大,是大沙河现有城市规划区“滨湖亲水”的首选之地。而赛城湖与八里湖紧密相连,一桥之隔,未来赛城湖新区必将成为九江中心城区一个主要组团,九江市民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二、设施对接,带动镇村联动建设
赛城湖新区按照编制一个新区规划,修建两条路网,建设三个安置小区,配套好学校、卫生院、购物广场、休闲公园等四项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保险等五项保障措施的“12345”工程的基本思路,全面完善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完善了路网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构建以县城为枢纽、贯通港口、城门、狮子、沙河环湖半小时经济圈。新区总投入12亿元,修建32.597公里的路网,主要包括狮城大道、环湖路、东泉西大道、环湖东路、环湖南路、东泉及狮城大道铁路下穿和赛城湖跨湖大桥等项目,截止目前,狮城大道、环湖路、环湖东路等项目已建成通车,其他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力争明年6月赛城湖跨湖大桥通车。狮城大道北起城西港区九码快速公路省棉科所,南止双瑞公路与杭瑞高速公路狮子互通连接线,是连接狮子镇、城门乡的主要通道。东泉西大道是连接九江县城与赛城湖新城的重要交通干道,东泉西大道连接线铁路下穿道路工程将为消除武九、京九上下行四条铁路线障碍,打通赛城湖新城东面交通动脉,实现沙河老城与赛城湖新城全面对接,为“一城两镇三区”大沙河发展格局奠定基础。赛城湖跨湖大桥北接城西港区,南通城门镇,大桥通车以后,从县城沙河到赤湖工业园只需15分钟车程,环沙河、城门、城西港区、九江市区可以形成半小时城市经济圈。二是加强安置小区建设。为改善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九江县通过整合资金,实行搬迁移民扶贫,建设了多个安置小区,鼓励农民进城进园,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居住。如青峰、杨花安置小区、东风嘉园安置小区、狮子镇狮子洞中心村、陈洼中心村、城门乡联盟安置小区、兴联中心村和石桥中心村,总计投资6.6亿元,可安置2130户,安置人口9060人。三是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新区施工用水、用电等配套设施已全部完成,临时施工便道全部贯通,公共设施部分的学校、村部、农贸市场、幼儿园已完成内外装修,即将投入使用。可容纳8000名学生就读的九江县赛城湖新区优质示范高级中学,已完成项目可研、立项及用地规划,规划设计方案近期即将完成,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并启动房屋拆迁工作。
三、产业联动,支撑镇村联动建设
赛城湖新区充分利用近城、临江、沿路、靠山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结合中华贤母文化园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旅游项目,对丰富九江县的人文自然资源,整体提升九江县城市品位以及对增强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都将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填补九江城区缺乏与著名旅游胜地庐山相适应景区的空白,丰富完善大庐山旅游圈,实现九江市城区水上旅游与庐山风景旅游错位发展,项目建成后,年接待能力可达百万人次,相当于在山下再造一座庐山,每年可产生约5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和数十亿元的间接收入,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此外,利用狮子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业。狮子镇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1平方公里,可以引进绿色食品物流,商业配送物流。物流加工、多式联运等物流企业入驻。
四、政策扶持,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九江县在提高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群众生活保障水平。一是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结合“金蓝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三块培训,加强就业培训工作,形成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保障”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对符合条件进城创业的失地农民,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并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对其免费开展开业指导、项目推荐、市场分析、跟踪服务等“一条龙”就业服务,扶持其自主创业。三是完善医保、社保政策。在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基础上,继续执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转移农民可自主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提供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措施。九江县优先支持实施镇村联动乡镇敬老院改造维修提升项目,优先支持镇村联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含民办),逐步实现所有镇村联动乡镇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农民转市民符合条件的转入或按程序申报审批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城乡救助统一标准,统一政策,城乡无差距。
【城乡联动】推荐阅读:
学校城乡联动工作计划11-22
小学学校城乡联动工作总结09-04
校企联动07-18
联动发展07-19
报警联动05-19
知识联动05-31
智能联动06-24
联动07-12
联动战略07-24
经济联动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