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联动

2024-08-09

经济联动(精选12篇)

经济联动 篇1

两业联动不仅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而且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二中全会、 三中全会, 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 服务业比重较低、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做出的战略性选择。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王慧敏指出,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 必须借助于服务经济的力量, 通过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原材料到产成品, 90%以上的时间都是处于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 可见物流直接影响着制造业的效率和成本。另一方面, 社会物流业增加值已占服务业增加值16%左右, 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于服务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不仅可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而且可以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举措, 对于转方式、调结构,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义重大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侯国俊指出, 目前工业品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90%左右, 2012年为91.37%, 工业物流是社会物流的主体, 也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工业物流普遍存在着物流布局与工业布局不协调、工业物流成本过高、 供应链管理运行效率低等问题, 使得我国工业技术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物流理念和水平还明显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制约了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都需要现代物流的配合和支持。

做好工业物流工作, 有利于解决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偏高的问题,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8%左右,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比例一般在9 % 左右。物流费用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不尽合理, 体积小、附加值大的产品和产业过剩, 而体积大、附加值小的大宗原料和成品运输相对过多, 导致物流量的快速扩张。近几年, 我国工业物流总费用增速始终高于G D P增速, 物流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导致工业生产链各个环节成本价格上升。 “表面看物流业很繁荣, 实际反映了产业落后、供应链管理和工业运行效率低, 造成了社会劳动在物流环节的巨大浪费, 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成本、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 侯国俊说。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物流环节是重要的突破口, 要以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物流服务平台, 推进物流信息化, 加快现代物流装备业发展, 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剥离重组等方面, 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工业物流服务体系, 使物流工作成为转型升级和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成效显著

王慧敏指出, 近几年我国两业联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从2007年上海首届两业联动大会至今, 已经有6年的时间, 2013年是举办第四届大会, 从历次会议的材料和企业发言上, 能清晰地感觉到两业联动的快速发展。 首届联动会提出了“联动发展”的理念, 企业感受不多, 甚至半信半疑。 第二届联动会上有一些企业开始行动, 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第三届联动大会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典型案例, 从专家到企业都对两业联动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许多企业反映, 通过实施两业联动发展, 制造企业显著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物流企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有了快速的提升。从2013年的两业联动会的材料看, 企业已经在创新联动模式、延伸联动领域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物流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 向供应链管理和服务方向发展。

王慧敏表示, 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 北京交通大学张晓东老师的团队对近几年的两业联动成效进行了跟踪研究, 得出了一些令人惊喜的结论。开展两业联动后, 制造企业订单完成周期的平均水平由联动前的11.8天下降至6.2天, 降幅达47.5%。联动前订单完成周期最长的轻工行业从40天降到24.5天, 电子行业平均订单周期仅为1.5天。货物收转时间平均由联动前的26.6天降至16.2天, 装备制造业降低49.6%, 大大提高了货物周转率, 物流运作效率显著提升。存货周期平均由联动前的14.8天降到12.3天, 下降6.8%, 明显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 降低了运营成本。从物流服务质量来看, 订单完成率由联动前的89.4%提高至99.1%, 准时交货率由联动前的89.1%, 提高至97.7%, 货物破损率由联动前的1 . 1 2 % 下降到至0.33%。调查企业中, 所有企业的物流成本下降比率都在10%以上。

王慧敏说:“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了两业联动的巨大成效。随着企业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持续改进, 宏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相信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也会逐步下降, 这也是两业联动对于提高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贡献和拉动。”

形势渐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表示, 从2007年第一届两业联动大会至今, 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来,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作以及整个物流行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市场变动。第一从品种结构来看表现为“黑冷白热”, 也就是说钢材、煤炭和水泥等“黑货” 相对遇冷, 生活消费品物流市场需求热度不减;第二从销售对象看 “外缩内扩”, 即外贸对GDP的拉动作用减弱, 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第三从销售场所来看“网长店消”, 也就是网络购物井喷式发展, 2013年全年的快递件量将达到创纪录的90亿件, 而实体店销售额增长乏力;第四从经营模式来看“点弱链强”, 工业企业对供应链的需求增长较快, 发展潜力很大。

二是“去产能”促动。工业企业多数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不仅传统产品也包括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经济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去产能”问题任务艰巨, 对两业联动也是新的挑战。

三是技术驱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网上购物、移动互联等加快应用。 企业面临着“要么电子商务, 要么无商可务”,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越来越大。

四是政策推动。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物流国九条”、2010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都提出推动两业联动。2012年起, 国家逐步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 物流业纳入试点范围。2013年12月,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财税 (2013) 106号文, 中物联代表物流企业提出的部分意见和建议被政府采纳吸收, 在新的政策文件中有所体现。

思路创新

这几年的实践充分表明, 两业联动发展是促进物流业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的有效途径。两业联动的理念已得到了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普遍认可。而两业联动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 推动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创新, 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推动工作, 需要进一步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

王慧敏认为, 一是要加强引导示范。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搭建企业对接平台, 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工程, 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 进一步挖掘潜力和动力, 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地进行联动合作。二是要打破市场壁垒, 去除地方保护主义, 使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各类资源, 探索建立物流业信用评价体系, 形成良币淘汰劣币的市场竞争机制。三是破解联动发展的政策约束。“营改增”的实施, 虽然提高了部分物流企业的税负, 但也促进了业务外包和服务细分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分离外包的资产剥离后增加税收负担, 分离出来的企业不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而增加企业所得税等政策障碍, 这些问题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中会逐步的得到解决。四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推动深化两业联动发展的内容, 提升联动的效果和质量。要采取相关措施, 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 引导更多的物流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和理念, 努力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五是在促进物流业发展上如何保证既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 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调,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侯国俊则表示, 在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工业物流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中, 要以提高运行效率、 减少成本和环境污染、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以工业结构调整带动物流结构优化, 以物流结构优化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 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良性发展, 促进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 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基本指导思想, 加强对重点工业行业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指导。第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尽快完成相关物流信息化和物联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充分利用北斗导航系统, 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 建设智能物流。第三, 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内的物流技术改造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积极改善企业物流条件, 优化发展环境, 研究工业物流服务标准, 促进物流企业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第四,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引导物流企业和制造业企业, 打破行业、部门、区域的限制, 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剥离重组物流业务,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促进制造业企业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经济联动 篇2

第()期

大同市公安局经侦支队2012年3月29日

当今,经济犯罪日益成为主流犯罪,经济犯罪的特点和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多警钟联动的经侦协作机制。如何实现经侦牵头,各警种、各相关部门联动协作,圆满完成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破案会战”任务,是当前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中多警种联动的必要性。

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是一种对特殊案件的特殊侦查,多警种联动的必要性是由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特点决定的。

(一)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多是从报案材料、情报线索开始的。因此各警种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线索协查、案件移送为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犯罪案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案情的多样性,经济犯罪案件往往具有较高的智能化和专业化特点,有的犯罪嫌疑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精通,使其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正是经济犯罪案件的复杂性和犯罪嫌疑人的专业性决定了对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不是单凭一个经侦部门可以完成的,只有围绕不同类型的犯罪案件整合各警种的优势资源,才能及时解决经济犯罪案件复杂的一面。多警种联动对打击经济犯罪的思考(大同)

(三)及时追缴赃款赃物,是侦查经济犯罪的重要环节。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脏款的转移等逃避侦查的活动已日益隐蔽和迅速,因此保持和治安、刑侦、网监、技侦的多警种联动机制,也是在侦查经济案件中赃款赃物的及时追缴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经侦牵头,治安、刑侦、网监、技侦多警种联动的打击经济犯罪新机制。

近年来,从打击发票犯罪“深入行动”到打击假冒伪劣“亮剑行动”,我们深刻体会到多警联动模式的重要性。要形成多警联动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实行“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及专项行动”公安机关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亲自指挥制度。经济犯罪案件的特点决定了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要特别强调组织指挥。《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指出:重大、特大案件的侦查工作由侦查部门的负责人指挥,必要时,犯罪地,发案地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应当亲自指挥。在实战中,公安机关的负责人亲自指挥的重大经济案件的侦办,既能迅速有效的协调治安、刑侦、网监、技侦等各警种的积极参与,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参战民警的积极性。

(二)提高经侦、治安、刑侦、网监、技侦等各警种部门负责人对多警种联动机制的认识。各警种部门负责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多警种联动机制对办理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及专项行动等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协作意识上,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在协作体系上,力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互联的组织网络,全面推进各警种间、各相关部门间的协作。

(三)尝试建立经侦、治安、刑侦、网监、技侦等各警种联络员制度。首先经侦、治安、刑侦、网监、技侦等部门确立一至两名联络员,加强沟通交流。实现迅速落实重大线索统一研判经营、重大案件捆绑作战、重大行动统一指挥调警,针对经济犯罪与其他犯罪交织的特点,与有关部门、警种配合开展打击,多角度斩断经济犯罪。

三、各警种介入时机及辖区内警力调度方式。

(一)各警种介入时机。侦查协作是现代犯罪侦查的重要方式。要加强打击经济犯罪的协作,不仅要完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线索协查、案件移送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把握好各警种的介入时机也是侦查协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重大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经营,案件侦办,可以采取网监、技侦先入为主,待案件线索清晰后再由经侦、治安、刑侦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缉捕、取证和追赃等侦查工作;对于重大经济犯罪的专项行动工作,可以针对经济犯罪与其他犯罪交织的特点采取治安、刑侦先入为主,认真做好信息传递、线索协查、案件移送等方面的工作后,整理出专项行动中有价值的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再会同网监、技侦部门对上述线索进行进一步摸排经营。

(二)辖区内警力调度方式。针对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及专项行动中警力的调度问题,首先要制定重大经济犯罪案件警力调度方案,建立人才库,可在处置涉众型经济案件时,抽调人员应对。目前,我支队借鉴以往侦办涉众型案件的成功经验,制定了处置、维稳工作预案,在全局范围内把以往抽调参与侦办非法集资案件、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二十名民警纳入人才库,随时准备应对涉众型案件。

总之,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犯罪打防控新形势、新挑战,和“破案会战”的任务要求,切实加强经侦部门与内部各警种在打击预防经济犯罪工作中的沟通协作,进一步优化公安资源配置,发挥公安职能部门的整体作战效能,真正实现打防控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同市公安局经侦支队

经济联动 篇3

2016年9月3日至5日,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出席了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和致辞。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面对当前挑战,二十国集团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习近平就应对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应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应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等主张。与会领导人围绕“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重要共识。一致认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至关重要,创新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创新增长方式大有可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描绘了愿景,为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

【理论分析】

1.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

2.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我们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

3.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将继续履行好国际义务,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4. 文化对经济、社会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最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受命,秉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

5.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应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016年9月4日在杭州西湖举行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呈上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与会来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水上芭蕾表演,聆听世界名曲,感受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给G20峰会的与会来宾留下了美好印象。

7.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相信杭州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8.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我们要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坚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就能够克服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开辟未来增长的崭新航程。

9. 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方把创新增长方式设定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目的就是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创新、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1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我们要坚持,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要把每一项行动落到实处。

1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12.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二十国集团聚集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影响和作用举足轻重,希望杭州峰会能够在以往的基础上,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1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闭幕辞时指出,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既要做好短期风险防范和应对,也要挖掘中长期增长潜力;既要保持总需求力度,也要改善供给质量。

14.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15.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

1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我们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挑战的利益相同,实现共同发展的憧憬相同。

17.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就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其他突出问题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并取得了重要共识。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求我们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

19.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磐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

20.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扎扎实实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将继续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启示是

A.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C. 要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D. 要坚持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应该

①充分发挥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 ②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③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④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避免与他国竞争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3.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我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下列对我国的对外开放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②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全面开放的原则 ④对外开放必须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4.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

A. 加快经济全求化的深入发展

B.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 发挥二十国集团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5.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将继续履行好国际义务,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这是

A. 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B. 由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所决定的

C. 由二十国集团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

D. 由我国的国体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6.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主要体现了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文化生活》依据是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 文化能够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C. 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D.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 2016年9月4日在杭州西湖举行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呈上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与会来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水上芭蕾表演,聆听世界名曲,感受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给G20峰会的与会来宾留下了美好印象。这主要说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9. 2016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要做到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要正确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C.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0.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前进,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1. 2016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我们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挑战的利益相同,实现共同发展的憧憬相同。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C.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2.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说明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

材料二:2016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二十国集团聚集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影响和作用举足轻重,也身处应对风险挑战、开拓增长空间的最前沿。国际社会对二十国集团充满期待,对这次峰会寄予厚望。我们需要通过各自行动和集体合力,直面问题,共寻答案。希望杭州峰会能够在以往的基础上,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经济全求化”的影响。

(2)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就世界各国“如何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14. 阅读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2016年9月4日,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在杭州西湖岳湖景区内举行,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呈上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最忆是杭州”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同时体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要求,是在原有《印象西湖》的基础上打造的。所有的表演都立足在水上,与会来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水上芭蕾表演,聆听世界名曲,感受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整场演出都在室外水上使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科技手段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中国希望通过这样一场演出,给所有与会嘉宾都能对杭州、对此届G20峰会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借此演出主题,表达东道主的心声,寄语各国朋友——无论何时何地怀想,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期待“何日更重游”。

材料二: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的正确认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五个坚定不移”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D 6.B 7.C 8.D 9.B 10.A 11.B 12.D

13.(1)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②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④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

(2)①世界各国在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的同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②世界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③世界各国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世界各国要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潮流,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14.(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国希望通过“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给所有与会嘉宾都能对杭州、对此届G20峰会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最忆是杭州”体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要求,使与会来宾感受到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忆是杭州”整场演出都在室外水上使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科技手段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与会来宾通过观看表演,聆听世界名曲,感受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并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2)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

三业联动打造芜湖经济新格局 篇4

近年来, 芜湖市物流业迅速发展, 物流企业不断壮大。目前, 全市共有物流企业近300户, 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物流企业47家, 涌现出安得物流等一批骨干物流企业。以安得物流为例, 近年来, 在芜湖投资超过10亿元, 建设了600多亩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为整顿芜湖市物流市场“小”、“乱”、“杂”的现状, 率先提出联动概念, 并获国家13个部委颁发的“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

据安得物流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詹昌仕介绍, 安得物流围绕物流集成创新战略, 以自主创新加合作创新为主, 在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标准化、物流装备研发以及供应链技术普及应用方面积极开展了创新工作, 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实施并取得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权威机构认证。“十一五”期间, 公司累计共完成各类创新项目182个, 其中安徽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 战略科技产业攻关项目等都属于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 参与并完成国家标准《易腐食品控温运输技术要求GB/T22918-2008》的制定;自主研发信息化管理ALIS系统, 并完成3代升级, 获得15项软件著作权, 20多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技术中心先后荣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经济联动 篇5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32-0077-02

0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物流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都实现了较大的发展突破,并逐渐在市场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物流行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被凸显出来,不仅阻碍了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面对这一现状,相关部门只有积极建立物流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联动发展机制,引导两行业进行发展配合,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1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存在的发展问题分析

1.1 物流市场无序竞争情况严重

虽然当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已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行业市场中缺乏科学的规范制度,具体表现在行业退出机制的缺失。这就会造成物流行业市场中的新型物流企业与落后物流企业的共同存在,将物流行业的竞争影响畸形发展的方向,无序竞争情况严重。物流企业为实现自身发展,势必会利用价格战方式来维持企业运转,造成物流行业的经济效益低迷。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限制了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时还对交通运输经济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1.2 物流行业缺乏协同发展的意识

对于物流行业的工作运行来说,完善的物流链模式是保证物流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方式,任何物流交易的完成都需要多个物流环节的共同协调,任何环节的缺失或矛盾都将造成物流交易的失败。所以,在物流运转过程中,实现行业的有序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当前我国的物流市场而言,大多数的物流企业都缺乏相互协调合作的意识,没有站在企业长久发展的角度进行工作规划,只注重当前的眼前利益。这就造成物流行业的产业链建设难以实现,或无法正常运行。同时,物流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之间的联合意识也较为薄弱,没有形成服务链条,两者发展都受到限制。

2 物流行业问题对交通运输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2.1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质量难以保证

交通运输行业本身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该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以消费者选择作为基础的,而行业内的各个运行环节的建立与完善都是以市场导向和消费者导向作为依据的。在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过程中,物流行业往往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的速度以及货物损害率等方面的高要求。并且在不斷发展过程中,运送、客服以及事后赔偿等多项服务工作也在物流行业中逐渐实现和推广。但是大部分物流企业在当前依旧采用传统的粗放型运营方式开展工作,不仅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同时还造成了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质量提升受到限制。

2.2 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相关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endprint

交通运输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脱离不开关联行业的共同配合,而和该行业存在关联的行业主要包括配送行业与搬运行业等,相关行业是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而交通运输行业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多个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行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就当前的多个行业配合情况而言,其在政策限制下存在交叉弹性水平较差的问题。同时,物流行业的发展问题的存在也难以对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更难以带动运输相关行业的发展,导致产业配合的规模效益降低。

2.3 造成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资源浪费

面对社会资源紧缺的现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基本国策,对各个行业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物流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在运行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积极实现资源节约,在发展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实现环境保护。但是,物流行业的无度竞争以及协调意识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其都将会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与实现,同时也造成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质量难以提升。

经济联动 篇6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杂志主办,上海市黄浦区人民人民政府承办,求是《小康》作为特别支持媒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论坛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务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做了重要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致辞。

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会会长周禹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李全林,浙江省第九届政协副主席、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名誉会长王玉娣,上海十届政协副主席宋仪侨,上海十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会长王荣华,长三角规划起草组组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IBM大中华区战略服务副总裁洪月霞女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志彪,浙江川山甲物资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建华,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出席的还有江浙沪委办局发改委领导,江浙沪三地服务业联合会的成员,中央及江浙沪的媒体共200人参加此次论坛。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大有可为

后世博长三角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是此次论坛的主题。此次论坛以2010世博会为契机,立足于促进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在世博期间的联动发展。此次论坛时间上恰好是2010年世博会闭幕不久,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前夕。与会领导与嘉宾以后世博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为主题,共同探讨十二五长三角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机遇与方向,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在论坛上指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前不久,中央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作为我们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浙沪两省一市作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召开此次论坛共同探讨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东临太平洋,西接祖国腹地,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一方面要定位在更好的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从地理位置来看这是一个向西的扇面。另一方面随着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的半径应该努力向东部,向世界其他国家延伸,这是一个向东的扇面。

华建敏认为,要以服务两个扇面全面提高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提高我国整体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建设基础。

华建敏指出,江浙沪两省一市坚持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艰苦创业,努力奋进,创造了今天辉煌的发展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衷心希望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新进程当中,长三角地区的两省一市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率先建成完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更好地服务全国人民,更好地服务我国和世界和谐发展。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论坛是新的契机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以此次论坛为新的契机,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加快转变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促进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在会议上宣读了俞正声同志的贺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作了主旨演讲并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论坛后成立中国服务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推动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服务型的平台。第二,建议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几个现代服务业的中国跨国公司。第三,以长三角为基地,打造一支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四,建议建立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研究院、研究所。”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会会会长周禹鹏宣布由江浙沪长三角服务业联合会共同发起的现代服务业联合会联席会议正式成立。

之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李全林和浙江省第九届政协副主席、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名誉会长王玉娣分别致了贺词。其他领导与嘉宾范恒山、洪月霞、刘志彪、徐建华、吴建中在上海现代服务业副会长蔡来兴的主持下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当前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

现代服务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一项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浙沪两省一市作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召开此次论坛共同探讨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江浙两省也在快速地靠近1万美元。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他既标志着我们发展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标志着我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有可为,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历史的机遇期。

我们也要看到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缓慢,也缺少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缺少主体功能突出,缺少辐射作用强的乃至能够参与全球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这样的服务业中心。我们大部分的服务业领域缺少著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

希望论坛能发挥助推器作用

本次论坛以后世博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为主题,借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世博会之后继续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长三角逐步崛起,成为全球最大并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群之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机遇很好,前景很广阔,国家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当中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希望本次论坛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整体的品牌提升、加快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长三角趋势的融合发展方面发挥助推器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

大力发展服务业可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30多年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寻找新的增长点的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认为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我们有的专家学者提出的,就是以服务业的大发展,带动上海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发展。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

长三角服务业发展意义重要

后世博长三角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是此次论坛的主题。2008年,我们曾经举办过世博会和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联动的发展论坛,我们以2010世博会为契机,立足于促进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在世博期间的联动发展。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的2010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论坛,时间上恰好是2010年世博会闭幕不久,“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前夕。社会各个层面都在讨论后世博效益的扩大化和“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们以后世博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为主题,共同探讨“十二五”长三角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机遇与方向,意义十分重要!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李全林:

长三角服务业可优势互补

今年5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三角区域规划。目前长三角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基地,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任。相似的任务和相似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同样的挑战,后世博给我们提供了同样的机遇,抢抓新机遇,面对新挑战,是江浙沪三地应共同把握的命题,长三角各界地域相近、文脉相同,具有合作发展的历史渊源,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就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求得共识,优势互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第九届政协副主席、

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名誉会长王玉娣:

上海世博会后续效应浮现

浙江省作为上海的近邻,我们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分享后世博的蛋糕,商贸旅游、文化会展等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浮现了上海世博会后续效应。预计今年浙江人均GDP将突破7000美元,省委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长三角规划起草组组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一定要解决错位发展问题

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建立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中心,要带动沪杭甬等九大发展带,服务业布局要围绕九大发展带来展开。另外,要围绕壮大服务业规模,提升相应层次,使和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联动。

一方面长三角的产业布局特别是服务业产业的布局要一体化推进,但是一体化推进,不等于削弱各个地方的优势,一定要体现两省一市之间的优势,错位发展协同推进,防止恶性竞争。如果说我们两省一市自相残杀,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坚持统筹规划。

IBM大中华区战略服务副总裁洪月霞:

转型关键在制订差异化战略

城市政府可以借鉴以下三层递进思路,制订差异化的服务发展战略,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向服务转型。首先是聚焦最具潜力的服务业领域,我们认为聚焦于生产性服务业,他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增加就业。其次是选择2~3个重点服务行业,最后是构建自身的竞争能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志彪:

现代服务业给长三角降低成本

上海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作用,相当于给长三角地区提供了降低成本的作用。一个经济体它的交易成本要低,同时它的制造成本也要低。同时还要指出生产型服务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当中的蛋黄,而周边地区集聚的先进制造业相当于蛋白。

浙江川山甲物资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建华:

供应链管理是节能增效有效途径

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当于当年GDP的18.1%,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只有8.99%,这一项的浪费是要多付出能源。原因就是重复运输,重复仓储,因为信息不对称、空载回程等等。对策之法,就是建立详尽的信息体系,进行一体化的思考。

品牌企业产品被仿冒,导致了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原因是市场运行规则不健全,产品流通渠道混乱。应对办法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市场运行规则,通过供应链管理,控制产品流通的渠道。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

信息化关系到现代服务业的生命

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篇7

2010年10月18日, 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循环物流是贯穿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各经济环节的一条主线,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 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二、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的联动发展效应

1、循环物流。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 伴随此过程物的流动也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物流可分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两大部分。正向物流是指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逆向物流则与此相反。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循环物流。循环物流取代了传统物流的单向运行模式, 具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等特点, 代表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也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并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 是对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3、二者之间的联动发展效应。

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之间具有联动发展效应。循环物流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 它有利于节约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物流贯穿循环经济的全过程, 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要发展循环经济, 就必须考虑物的流动过程中的循环化,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发展循环物流。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搭建了平台, 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会推动循环物流的良性发展, 进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三、促进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

促进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手段就是要构筑循环物流体系。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括社会物流循环体系、产业物流循环体系、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生活物流循环体系五个层面, 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各级主体。就当前的形势而言, 要重点把握住逆向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平台建设等循环物流的重点发展内容。各级主体要联合行动, 形成合力, 把握重点, 为构筑我国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物流产业虽已被确立为新兴产业, 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系统, 而是分散在若干个行业内, 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各部委进行管理。因此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从政府入手。政府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的总体规划者和监督管理者,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做的工作主要有: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确立循环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行业对环境保护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责任, 规范其经营活动, 逐步将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虽然已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 但相关法律还不完备, 应当借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要加强规划, 畅通循环物流资金来源渠道, 改善循环物流的投资环境,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 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此外, 政府还要积极传播循环理念, 使循环生产、循环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循环物流和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

2、彰显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行业协会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它是循环物流发展的自律者, 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这里所说的行业协会不仅指物流行业相关协会也包括其他行业的相关协会。要引导物流企业积极践行循环物流。因此, 能否形成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良性互动的行业环境, 对循环物流的发展与构筑循环物流体系至关重要。物流行业协会要积极联合其他行业协会构建行业物流循环网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物流整合功能与自律功能。

3、突出企业的核心作用。

企业是构建循环物流体系的主要实施者,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力量。在此方面, 生产制造企业与商贸企业责无旁贷, 专业物流企业即第三方物流更不能缺少。循环物流不但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环境风险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形象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企业应将经营战略与循环物流结合起来, 积极构建既能实现企业正常经营的正向物流, 又能实现退货、返修、缺陷产品召回、资源回收利用等功能的逆向物流所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 即企业物流循环体系。鼓励企业注重循环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并对企业流程进行循环再造和转型, 把握好发展循环物流的重点是发展逆向物流这个主要任务。专业物流企业是构筑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鼓励产业内龙头企业牵头, 联合各合作企业, 积极搭建供应链层面的物流循环信息平台, 促进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的形成, 以达到推进供应链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4、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

发展循环物流,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与最终受益者。要积极培育公众的循环意识和循环发展理念, 使“环保、生态、绿色、低碳”的现代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公众支持废物回收与再利用活动, 自觉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投放, 以达到简化垃圾回收处理流程和降低回收费用的目的。积极倡导循环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 促进消费领域的生态化和科学化。通过消费领域的革命, 可以促使企业循环生产, 可以推动政府规范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高凤莲.绿色物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地位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8) .

[3]汪波.物流及其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研究, 2007, (3) .

[4]张东生, 方惠.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8, (6) .

[5]陈建中.大物流与循环经济[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11) .

经济联动 篇8

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 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 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1%。我国的煤炭约占能源消费的76%, 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主要三大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我国能源除煤炭外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备则相对不足。

中国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 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34% 以上, 且80% 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和非洲, 其中的90% 取道美军巡逻下的印度洋通路, 经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到达中国。根据世界战争历史, 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 美国将封锁这些来往的中国油轮, 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这种潜在威胁是困扰中国发展的能源安全不稳定因素。

二、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原因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燃料要优于固体燃料。其优越性大体体现在一、可用管道进行远距离输送, 储存更加方便。二、灰分下降明显。三、着火温度较低, 燃烧容易控制。四、燃料燃烧更加的充分,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五、节约运力, 我国煤炭资源的90% 以上赋存在长江以北,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局面长期存在。我国煤炭运量占铁路运量的40% 左右, 每年通过铁路运煤约5亿t, 平均运距580km。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能有效的节约运力。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煤炭无法如石油、天然气能源一样得到广泛使用。

三、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的几个方面

1、煤炭化工原料制备

煤炭化工原料制备基础:大多数煤种碳的存在形式是芳香族结构, 可以被转化成为多种形式的化合物, 因此, 以煤作为制取芳香族化合物的原料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 其作为化工原材料的潜力在中国巨大。神华集团副总裁兼神华煤炭液化公司董事长张玉卓曾表示, 如果油价维持高于50或60美元, 则在10年内, 使用煤炭作为化工原料将在中国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中国和美国的一些公司通过煤气化技术生产肥料等产品。煤炭化工原料制备的方法比较常用的的有四种:一、由热解方法制取煤基化学品。二、煤经合成气转化为化学品。三、煤经氧化转化为化学品。四、煤经乙炔转化为化学品。

2、煤炭的液化

煤炭液化是将固态煤炭经过一系列化学加工转化为液态产品。煤与石油都是由C、H、O等元素组成, 因此在化学理论基础上具有转化的基本条件。山西的煤炭企业集团中, 晋城煤业集团、阳泉煤业和潞安3大集团已形成煤与非煤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 , 南非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成为世界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代表, 该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间接液化厂一直运转至今, 而且在石油危机后的80年的初又建成了另外2座规模更大的河采油厂。

3、煤炭的气化

煤炭的气化过程是以煤或煤焦为原料, 以氧气、蒸汽或氢气为气化剂, 在高温条件下, 通过一系列反应将原料煤从固体燃料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其分为煤的热解、燃烧和气化反应三个阶段。从物理化学过程来看, 煤的气化共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煤炭干燥脱水、热解脱挥发分和热解半焦的气化反应。在我国以神华、大唐等大型能源企业为龙头, 已在新疆、宁夏、内蒙、辽宁建立起一批大型气化煤炭厂, 煤炭气化后直接输送到产业相对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 进行供给能源。随着近些年来大城市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 人们伴随时代的发展对环境要求更加严格。所以雾霾天气在今天尤其吸引公众注目, 将黑色能源绿色化是符合沿海地区对能源的要求。

四、煤炭能源经济联动

由于国民经济增长放缓, 煤炭下游行业经营困难, 出现了全国性的“煤炭三过剩”即:煤炭产能过剩、煤炭有效产能过剩、煤炭产量过剩, 煤炭产量增加量持续超过需求增加量, 导致煤炭市场疲软, 产品供过于求, 库存积压比较严重, 整体销售价格持续下滑,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呈大幅度下滑趋势, 大批煤炭企业经营陷入困难, 不少煤炭企业已经开始亏损, 整个行业运行形势异常严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发展煤炭化工及能源转化更是符合现在市场经济和国家长远能源安全发展的需求。煤炭过剩使得煤炭价格大幅下降, 市场经济在利益驱使下重新考虑采用煤炭替代石油。虽然煤炭在应用方面许多性能不如石油, 但巨大的利益可以用于煤炭开发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后续开发一旦取得成功形成完善的工艺流程, 将使煤炭利用更加强劲。煤炭资源作为我国储量比较丰富的能源, 应该自主开发其后续利用的产业价值, 为我国能源安全寻找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周安宁、黄定国.洁净煤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钱伯章、朱建芳.煤化工发展中的前景与问题西部煤化工.2008, (2)

[3]索明艳.油价高位运行煤基化学品逐步走热高油价催生煤化工热.中国石油和化工.2008

[4]乔国厚.当前煤炭行业下行背景下煤炭企业应对策略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3

[5]李朝林.2013年一季度煤炭市场形势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13

[6]王德海, 常丽萍.关于煤制芳香化合物的探讨.燃料与化工.2011

[7]刘全昌, 煤化工热潜伏“电煤荒”危机.中国化工报.2008

经济联动 篇9

大陆上的资源日渐缺乏、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环境日趋恶化等的现实, 使得人们不由得将目光转到海洋这一资源, 近几年以来, 海洋成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对象。人们加快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由于陆地资源的占有量有限, 尤其针对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的国家, 海洋的资源更显得尤为珍贵。

现如今, 海洋上发展的很多行业都是经陆域部门的基础上延展起来的。所以两大产业具有内在的联系, 形成综合经济系统, 即海陆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所以, 无论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得多么发达和系统, 在那个层次上也不可能把其与陆域产业分隔开。同样, 陆域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了海洋经济产业的帮助, 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而也不能发挥经济产业的作用。所以, 在新世纪的今天, 人们构建海陆产业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科学。

人们深知海陆的相互联系是不容置疑的, 人们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在实践操作当中都将海洋经济产业从陆域经济产业中剥离出来, 但是在发展和优化机构上, 还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近几年, 我国由于资源的制约, 以及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不科学, 与国际先进的水平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且, 现人们逐渐迁向沿海地区, 使得沿海人口的密集度加大, 人工海岸的建设的越来越快。这样一来, 使得海陆产业的冲突加大, 出现了资源“瓶颈”持续的问题。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 把思路从承载产业的空间承载特点为起点来分析, 为有助于整合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陆产业链, 又从海陆产业的内在作用机制的过程为切入的重点, 充分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的增长点, 所以把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锦州经济区为对象来研究。也许对东北地区, 甚至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今后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驱动力分析

“海洋开发活动是陆地经济活动的空间延伸。”随着海洋开发产业的日益成熟, 海洋开发活动的内部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的关系, 由这些关系, 导致海域经济日益从陆域经济中脱离出来。可是它们之者的联系依然是不可分割的。

海陆产业系统中的差异性分析

海陆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差异 (如下图)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锦州海陆产业链分析

1. 引用灰色关联模型

(1) 研究思路

海陆联动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动态的过程, 如果要对它进行关联分析, 就要涉及较多的因素, 特别是在统计上, 亦很难找到严格界限的陆域各产业详细的数据与资料, 采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是无法做到的。因此, 本文所涉及的陆域产业, 就只有局限于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我省海洋三次产业依次是:第一产业, 渔业及其相关产业;第二产业是, 海洋盐业、天然气、海洋石油及海洋化工产业等;第三产业, 海洋交通与旅游业。在这里, 本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 以探求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的是两个系统或系统的两个因素 (其中一个是主行为因子, 一个是相关行为因子) 随时间变化时其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 在系统发展过程中, 哪些因素对主行为因子产生的影响不大, 都可以用关联度的排序来分析。关联度大的表明该影响主行为因子较大, 关联度小的说明主行为因子不受或少受此因素的影响。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

第二步,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第三步, 求绝对差。即

第四步, 求关联系数。

第五步, 关联度计算。

第六步, 排序。按的大小排序, 区分其关联程度之大小。一般认为, 越大, 则此因素对参考因素的作用越大。”

2. 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

由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 得:γ1=0.7727, γ2=0.7242, γ3=0.6081。

由γ1>γ2>γ3可知, 海洋第一产业对陆域第一产业的作用是最大的。

3. 系统的结构层次

下表为:

4. 海陆产业链的构建

辽宁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关联度表, 采取结合定性的分析方法, 组成了以海洋各产业为核心主体的海陆复合的产业链。

(1) 以第一产业为中心, 构建产业链

由表可知, 海洋其第一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则是:“陆域第一产业>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则表明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地第一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的相关性最高。并且, 海洋的第一产业也陆域的第二产业相辅相成, 即:海洋的产业为陆域的产业提供相应的原材料, 陆域的产业为海洋给予相应的设备和建筑, 更多的还有技术。在辽宁这个渔业的基础上, 可以充分发挥技术, 使其与东北腹地构建产业链, 增加效益和利润。

(2) 以第二产业为中心, 构建产业链

从表中可知, 海洋第二产业和陆域间的产业关联度大小排序为:“为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陆域第一产业。”其中, 较为密切的主要包括采矿、化学、冶金、机械工业等;并且陆域里的第三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密切的主要包括地质勘探、信息咨询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等;在东北地区, 陆域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两者在其实并不紧密 (灰色关联度系数为0.692) 。

其中, 在东北地区, 石油化工产业是相对雄厚的, 并且它的技术水平亦比较高, 以这一优点为海洋的汽油开采提供技术与专业的人才。海洋油气业和陆域石油化工产业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其发展为石油化工产品的经济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

而且,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具备产盐能力的, 因此, 东北地区产业主要有:农牧业、渔业、工业以及食用盐的发展具有高水平的要求。而辽宁省海盐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因此应注重海洋盐业与东北腹地第二产业的衔接。

辽宁沿海地区船舶工业与陆地第二产业关联系数最高, 根据“海洋船舶业对生产地域的特殊要求及对原材料、设备等的向前带动作用”, 应构建同陆域第二产业相关联的产业链。

(3) 以第三产业为中心, 构建产业链

通过表可知, 第三产业同陆域产业之间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因东北腹地旅游业发展旺盛, 可以为海洋的旅游的行业提供一个借鉴的作用。海洋的旅游行业亦能带动陆域的第二产业 (例如机械、化工等产业) 的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亦会促进东北腹地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四、关于锦州的海陆联动发展的具体建议

根据前面一系列的分析, 海陆联动作用有必要性、必然性两点。海陆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运作, 而且在空间布局上均存有这一定的联系, 若充分利用两点, 就能发挥海陆的综合功能, 一体化的升级。根据以上的锦州地区的海陆的各种性质的分析、了解海陆内在的多种作用的机制过程, 总体来说, 在锦州地区, 要想真正实现海陆联动发展,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 要实现海陆规划发展和统筹

海陆规划发展是海陆实现一体发展化的根本保证。在海洋开发过程里, 将海洋与锦州经济区开发统一规划。具体可采取:“点、轴结合”方式。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的提出虽然体现了海陆统一规划的理念, 但是仅“一线”无法将海洋产业与更纵深的陆域产业合理衔接, 应将辽宁沿海经济带、锦州经济区陆域产业两者相互连接, 充分发挥两者的独特的作用。

2. 加快临海产业的发展

“临海产业是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它可以将海洋资源乃至陆地资源开发、其它产业的发展充分地联系, 来促进建立海陆一体化。

一要充分发挥锦州港的地理优势, 快速使其临海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海洋产业的内部素质。

3. 促进港-城的密切, 扩大海上的就业岗位

锦州港具有广泛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港口相关业务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都较强, 且能为城市创造大量的劳动力需求。据于此, 应该发挥锦州港的优势, 来带动锦州经济区的海上就业岗位的数量。

一是在观念上, 港-城之间关系应改变为“港城一体化”的模式。二是港-城项目建设上协调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三是建立港口相关业务专业培训机构, 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 随着内陆的一些工业产业向沿海地区进行转移的同时, 海陆产业间的制约与促进也随之显现出来。海洋的多个经济部门、行业很多都是从陆域经济延展而来的, 所以两者联系很大, 所以形成生产与再生产的海陆经济系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栾维新.发展临海产业实现辽宁海陆一体化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7 (02) .

经济联动 篇10

关键词:内地,香港,联动,协同,关联性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来, 两地在政治、经贸文化、货币等领域展开了全面合作, 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势。作为世界公认的最大的自由港和著名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香港资本主义市场发达, 制度完备, 但资源有限, 市场相对较小, 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国内地资源丰富, 人力成本低, 资金充裕, 但市场还不完善, 效率较低, 且在就业机会不足、货币面临升值压力、国际贸易摩擦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而两地可以在各方面形成联动机制, 创造“1+1>2”的效果。

1 经济增速相关性

衡量两地关联性的最强指标无疑是GDP增速和经济周期。2000年以来, 香港GDP保持4.5%的平均增速, 而内地则保持9%的增速。通过计算得出, 两地经济增速 (季度同比) 在2000年到2009年相关性为0.59。2004年香港经济出现峰值, 有增长过快的迹象, 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两地合作制定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这个文件的出台为各方普遍看好, 在投资带动下出现了一轮经济发展高潮[1]。如果从2005年开始计算, 两者相关性为0.83, 2007年以来则为0.91。

为了剔除CEPA因素的干扰, 通过对2005年以后两组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R 2为0.69, 说明线性方程拟合优度较高。F检验显著性水平远远低于0.05, 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得到P值远远低于显著水平0.05, 说明回归系数非常有效。由此说明, 两地经济增速正相关。

2 两地贸易互补关系

内地与香港的货物贸易在各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10年, 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 香港也始终保持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并已成为内地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来源地。

根据贸易的促进论观点, 进出口对一国经济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这方面的理论支撑有:亚当斯密“剩余出路学说”, 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Robertson和Nurkse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学说;克鲁格曼等的“新贸易”理论和罗默等的“内生增长理论”。

2.1 进出口贸易对两地经济的影响

2000年以来,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三倍, 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的经济互补关系和融合程度, 而这段时间的贸易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

第一阶段是CEPA出台之前, 即2000年至2003年。在顺利度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领域继续扩大、往来更加密切、渠道更为畅通。据海关总署统计, 2000年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539.5亿美元, 其中, 内地对香港出口445.2亿美元, 内地自香港进口94.3亿美元;2003年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47.1亿美元。从2000年至2003年, 两地贸易额增长了57.0%, 年均增速25.3%。

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今。内地和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为两地的经贸交流和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当年便突破了千亿美元, 两地的经济融合度进一步深化。2004年, 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1 126.8亿美元, 2008年超过2 000亿美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2%。内地对香港出口的前三大类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光学医疗仪器;自港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分别为机电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以及塑料、橡胶及制品。目前两地贸易总额分别占香港及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50%和10%。

(金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香港政府统计处, 中国海关总署

作为主要的国际贸易和物流枢纽, 香港贸易及相关行业雇用了全港1/4的工作人口, 对经济的直接贡献达29%[3]。而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占香港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从1997年的36%增加到2008年的47%, 该比重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1%。通过计算可以得出, 内地贸易对香港GDP的贡献高达13.3%。具体计算公式为:两地贸易对香港经济的贡献=两地贸易总额×贸易对香港经济的贡献率。

根据林毅夫的联立方程模型, 贸易对于中国内地的经济贡献为10%, 也即总的外贸出口每增长10%, 将带动经济增长1%[4]。而根据中国GDP年均增长10%左右, 两地贸易增长20%左右的事实, 每年的对港贸易可以带来0.2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计算公式为:两地贸易对内地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两地贸易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2.2 转口贸易对两地经济的影响

2000年以来内地经济高速发展, 对产品的进出口需求急剧增加, 直接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量的增长;另一方面, 由于在两地贸易中占一半以上的加工贸易不断增长, 也促进了两地转口贸易的上升[5]。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资料显示, 1997年香港对内地转口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 442亿美元, 到2008年则为3 214亿美元, 年均增速达到7.6%。随着内地关税的不断降低, 中国将会有更多的转口货物, 通过香港出入口[6]。

首先, 内地服务领域开放使得香港服务提供者可以以独资形式在内地提供分销服务、运输服务和物流服务等。香港企业由此进入内地从事货运代理、仓储和海运服务, 一方面降低了香港企业的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和内地客户拉近了距离, 将香港企业的优质高效服务和内地的本土化优势相结合, 拓展市场空间, 促进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7]。

其次, 两地通过在商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透明度、中小企业合作和中医药产业合作7个领域开展便利化合作, 消除了影响两地货物流动和人员流动的主要障碍, 简化通关程序, 加快放行速度, 更高效地利用了港口资源, 推动两地转口贸易快速发展[8]。

3 相互投资对产业分工的影响

3.1 投资额持续增长

港商对内地投资基本一直保持平稳增长, 2000年, 内地实际使用港资金额155亿美元, 2008年, 内地实际使用港资金额410.4亿美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9%。内地对香港投资也急剧增加, 香港已成为内地境外投资最大目的地。截止到2008年底, 内地在港设立非金融类企业接近3 000家, 投资存量400多亿, 占内地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的57%。内地对港投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建筑、航空、物流、电子、商业百货等。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也不断增多, 截止2009年8月, 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478家, 占总数量的37%, 市值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58%[9]。

(金额单位:亿美元)

注:占比是指香港对内地投资占内地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

3.2 两地投资结合度强

根据通用的反映投资关系的投资结合度, 它是两个份额的比值, 具体定义为:香港对内地的投资额占香港对外投资总额的份额与内地吸引外来投资额占世界吸引外来投资额份额的比值。投资结合度大于1表示投资结合度较强, 投资结合度等于1表示投资结合度一般, 投资结合度小于1表示投资结合度较弱。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投资结合度均大于1, 其中1999—2003年的投资结合度分别为5.46, 7.82, 3.62, 5.4, 3.74, 说明两地的投资结合度较高[10]。而参照中国与美国的投资结合度可以发现, 只有2000年大于1, 其余年份均小于1, 由此可以发现内地与香港的投资合作非常密切。

(单位:万亿港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 联合国贸发会议, 香港政府统计处。世界”指向外直接投资存量总计, “内地”指向外直接投资总量中内地所占部分。

(单位:万亿港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 联合国贸发会议, 香港政府统计处。“世界”指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总计, “内地”指外来直接投资总量中内地所占部分。

从地域来看, 回归前, 港商对内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广东, 回归后, 香港对内地投资向北向西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扩展;从投资领域来看, 港商对内地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及酒店、出租车等投资少、技术低、回报期短、收益较高项目, 但回归以后逐渐转向批发、琴仓、交通运输、仓储及房地产等第三产业[11]。目前的情况是, 除传统领域外, 港资对内地投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至租赁、通讯、商务服务、专业服务等多项服务性行业。

3.3 香港服务业与内地制造业互动发展

微观经济学认为, 当投资壁垒完全消除时, 资本、土地、劳动力便可以自由流动, 各种要素、禀赋便可以在整个范围内进行配置, 产生最优回报。香港将经济优势与内地的边际产出率较低的要素结合, 促使内地潜在的比较优势向现实的比较优势转变, 同时也使得香港可以将经济优势转移到更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上去, 内地和香港都获得了合作利益[12]。

根据麦氏模型, x要素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 在内地和香港之间流动, 使得其他要素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x要素收益率在两地上趋于平均化, 提高了整个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中国内地的x要素存量为O1S1, 要素自由流动前在该要素上获得的收益为梯形A1O1S1C1;香港的x要素存量为O2S1, 要素自由流动前在该要素上获得的收益为梯形A2O1S1B2x要素自由流动后, 内地的x要素使用量为O1S, 获得的收益为梯形A1O1SE;香港的x要素使用量为O2S, 获得的收益为梯形A2O2SE。两地获得的新增福利为三角形C1B2E的面积, 从而提升总的福利水平。

2004年签订的CEPA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不仅降低了两地的产品流动阻力, 也降低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阻力, 减少了行政区划的阻隔效应, 是实现两地三角形C1B2E新增收益的根本途径。融合性合作是在CEPA的制度保障下实现的, 在融合性合作空间里, 内地和香港企业的交易费用进一步降低, 价格信号更加透明, 各种经济活动可预见性更强, 交易效率进一步提升, 经济活动更加活跃。

通过分析过去一段时间的两地产业发展现状, 便可以很直观的说明两者的互补性。1980年代初期, 为了降低成本, 香港制造业开始外迁到珠江三角洲, 服务业的比例迅速增加。1990年, 制造业的比例下降至17.5%, 1997年6.4%, 2002年4.5%, 而服务业的比例则由1990年74.4%, 上升至1997年85.1%, 2002年87.5%。2002年至2007年, 受到区域和全球经济环境不断改变, 以及与内地进一步融合所推动, 香港经济结构持续向服务业转移[13]。内地经济发展蓬勃尤其为香港服务业提供了无限商机, 同时, 内地拥有大量低廉的土地和劳工资源, 以及内地生产力不断上升, 也推动了香港经济朝高增值发展。2002年至2007年期间, 整体服务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由87%增至92%, 而制造业则由4.5%下跌至2.5%。至此, 香港已成为服务型的经济, 虽然香港经济结构至今仍在转变中, 但其对中国内地依赖性不断增强。

这种香港和内地“前店后厂”的分工, 促进了两地合作优势的发挥。一方面, 带动中国内地经济增长,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 也促使香港成功地实现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14]。内地制造业需要香港发达和完善的服务业来加以促进, 而香港服务业长远发展不能脱离内地庞大的市场空间, 内地制造业是香港服务业拓展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15]。内地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需求规模扩大, 对香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为未来香港服务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香港贸发局调查结果显示, 私营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服务依次是市场调研、市场营销及信息中介工作、企业管理培训、企业形象宣传、法律咨询等。有79%的受访企业表示, 未来进行并购或引入外资时, 会选择香港的财务顾问及法律顾问提供的服务。如需上市, 75%的受访公司表示会选择到香港上市。从地域上看, 所有受访企业90%表示会考虑使用香港服务业, 广东接近100%, 山东和江苏企业在80%以上。

4 金融互动效应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 几年之内中国内地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活动领域, 以极高的开放程度融入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在这过程中, 香港金融业本身已有多年的运作历史和经验, 无疑为内地金融业提供了可贵借鉴。过去的几年中, 内地逐步向香港开放金融业务, 向香港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保障。而香港则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放宽业务准入条件以及鼓励内地金融机构走向香港等方面为内地提供了学习借鉴先进水平的新的契机。

在这里, 主要从香港为人民币提供国际化平台、人民币和港币的流通结算和两地股市的互相影响来说明两地的经济关联性。

4.1 香港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试验平台

香港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一直以其相对成熟、开放的金融环境, 为内地解决资金和外汇短缺等难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 内地资金积累日益增多, 居民储蓄和国家外汇储备持续攀高, 截至2009年7月底, 内地外汇储备已达2.13万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一。因此, 如何将内地储蓄更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如何为内地资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以减少不断攀高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盈余, 成为内地金融发展的新课题。从内容上看, 内地的资本项目开放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推动资本流入, 二是推动资本流出[16]。对于资本流入, 内地2002年11月推出的QFII (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已开先河, 今后努力的目标将侧重于放松资本流出。所以, 伴随内地资金流向需求的转变, 香港作为中国境内一个成熟的、国际化的金融市场, 其作用也由过去配合外资流入内地, 转化为进一步配合内地资金“走出去”[17]。

内地资本项目开放的最终目的, 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近年来, 内地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 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其中包括放松对外汇资本流出的限制、逐步降低强制结售汇比例要求、扩大外汇账户的使用范围、增加各个主体保留外汇头寸的比例等[18]。2005年7月21日, 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为标志, 人民币汇率已由事实上的单一盯住美元, 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11月24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决定,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并首次实施人民币与美元的货币掉期操作, 此外, 还于2006年实行即期外汇询价交易。这些举措, 成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重大推动力量。可以预见, 人民币汇率改革下一步的重点, 就是不断加深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 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最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关系重大, 其推进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 香港在中国境内的独特地位和国际化金融中心的特点, 决定了该地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首选试验平台[19]。

4.2 人民币和港币的流通和结算

人民币和港币分别作为两地的法定货币, 当然应服从于其所隶属的货币管理当局的发行和管理。但由于内地和香港的密切交往关系而造成了货币过界流通和相互兑换, 这既是两地货币流通的客观要求, 也是两地经济联系日趋加强的自然延伸。据统计, 每年有5 200万人次港人到内地, 并在内地消费, 内地人也常来香港洽谈贸易、融资交易和观光旅游。据初步统计, 两地共形成约500亿人民币的流通量。基于事实, 允许两种货币的自由流通和相互兑换, 已不会影响两种货币的法律地位。两地在各自对两种货币交易和兑换的监管前提下, 依据中国加入WTO后的承诺, 可优先考虑两地货币业务的交易问题。

两地经贸、金融、物流往来的密切、拓展和对货币的巨大需求, 客观上促成了货币结算方式的简单易行。针对这个问题, 两地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支付方式上力求达成了统一。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已将过去实行的隔日支付结算改变为“即时金额交收”的先进支付系统。内地则效法香港, 使两地银行业的支付清算更符合国际市场规范化要求。 (2) 努力实现了清算网络的全球化, 密切两地银行间的直接往来关系, 构筑“直通车”式的账户清算渠道, 实现现代支付和结算系统的联机操作, 有效快速地处理双方债权债务关系,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4.3 两地股市相互借鉴和引导

从股票市场来看, 由于香港股市直接面向国际投资者, 其股价估值水平更能反映企业真正价值。而内地市场由于散户投资者居多, 机构投资者的水平尚在提高之中, 因此在定价上经常出现非理性的趋向, 导致市场波动性很大。引入香港成熟的定价理念和技术则可以尽快提高内地股票市场质量, 并避免出现非理性泡沫。另外, 国内企业在香港和内地一起上市, 有助于打通H股和A股市场, 并建立起H股和A股的套利机制。这两者将可直接缓解内地股票市场的压力, 同时也让更多的内地资金到香港市场流通, 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并增大香港股市的深度和广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打通两地股市的最大好处在于促使两地金融市场积极改进交易机制, 提高金融监管和服务水平, 培养和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 从而提升各自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注:*表示在95%置信水平上引导关系显著, **表示在99%置信水平上引导关系显著, ->拟检验的引导关系。

在两地股市的引导方面, 整体而言, 香港市场对内地市场的引导关系不明显, 但内地市场对香港市场具有较强的引导能力。通过对2000年以来两地股市开盘和收盘时的表现进行实证分析, 得到如表8的结果。

随着两地股票市场的进一步融合, 内地和香港的股市将呈现跟显著的相关性。

5 对两地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在贸易、投资合作程度不断增加,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制度保障措施不断到位的动力机制下, 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其既包括了分工, 又包括了竞争,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融合。从长期的角度看不仅两地的经济融为一体, 两地的文化合作、政治合作也会更加深入, 达到不再区分内地与香港的差异的程度, 实现完全一体化。为此, 两地应该:

(1) 香港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其他地区的开发, 利用CEPA对香港的优惠条件, 努力发展与中国内地的经贸联系, 加快与内地经贸融合。

(2) 内地政府部门应继续放宽国内投资者、集资者、资金以及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限制。内地资金充裕, 外汇储备多, 可以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机制引导资金流向香港, 学习和利用香港的资金运作能力, 并通过香港的中介角色走向世界。

(3) 两地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沟通, 相互协作, 共同打击走私、洗钱等经济犯罪, 共同促进先进科技、先进理念等的推广, 为两地更加流畅便捷的商业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4) 两地应该加快制度整合, 以加强市场的规模效率和协同效率,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 可以建立特定的两地一体化组织与管理机构, 以弥补常规管理的缺失, 强化现有的协调机制 (如泛珠三角合作框架、粤港联席会议等) ;修订两地的不利于合作的规定、规章、政策;促进原来民间的分离、游离交流形态向组织化转变, 建立有效的产业间、行业间的一体化机制, 促进产业发展规范、产品标准的趋同化。

经济联动 篇11

关键词:河北省 经济新常态 大学生 就业 五位一体 联动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环境治理攻坚期”四期叠加的特点,所以相对于其他省来说,河北省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和严峻。要想解决新常态经济下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就业者本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一、政府要加强社会责任,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要坚持“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转型升级逻辑,增加就业机会。

1.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改革升级

中小微企业是解决河北省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推动器,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当前,我省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微企业必须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改造技术。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参与。

2.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高。但在2014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24位,在沿海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新兴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这类行业具有技术性、知识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它是解决高学历人才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在新常态经济下,高等教育部门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按照经济转型发展的规律,以培养适应新常态经济所需的人才。

1.高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新常态经济要求高校必须考虑转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基于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为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其次,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常态经济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通过与部分用人单位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负责人都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是最重要的能力,其次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和诚实的道德品质。

2.高校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首先,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专业技能和考核过程等方面体现出创业教育。

其次,高校要组建一批具有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别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当前我省乃至全国都缺乏具有创业教育的师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下,教育部普及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创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河北省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投资支持、专项拨款,与高校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

最后,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能力时要注重社会性。基于创业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采用 “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措施。“走出去”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把部分课堂转移到企业中,允许学生以行业实践工作量来代替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引进来”是指教师把“社会”引入学校,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更多的渠道。如教师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讲座,传授创业经验;还可以邀请一批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行业人才走进高校课堂,引领学生一起去认识和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推动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

1.用人单位要肩负社会责任,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长期以来,社会和企事业等单位用人“唯学历”“唯工作经验”,不愿意培养应届毕业生。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企业应肩负起社会责任,认清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地启用应届毕业生,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积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2.家长和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大学,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思想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就业观念,致使高校毕业生首选就是考公务员、入国企、去发达城市等。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大学生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共同探索属于孩子的理想职业生涯,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转变就业观念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不断调整价值取向,逐步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朱良全,张杰,王启亮.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剖析与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吴红,付士磊.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5,(7).

[3]冯玲,李博伟.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3).

[4]杜刚.新常态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保障研究[J].知识经济,2015,(17).

[5]李虹.新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5,(23).

[6]谢开明.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出路[J].山东青年,2014,(12).

[7]张启良.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4,(1).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1089。

经济联动 篇12

1 国外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港口发展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从而确保港口、城镇与产业三者的协调发展。国外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对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进行了探讨。

1.1 港口区位的视角

德国学者高兹[2]1943 年发表了《海港区位论》一文, 对港口的区位选择及港口作为工业区位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空间经济学中, 有关中介区位的理论一度倍受重视, 继奎因[3]提出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后, 胡佛[4]认为港口、铁路枢纽作为转运点, 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此外, 斯塔伯勒[5]总结出产业区位决策的四类九大“区位影响力"也倍受关注。

1.2 港口功能的视角

港口因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了大量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的流动, 直接产生了港口产业, 引发了依存产业、派生产业, 从而形成集生产、经营、商贸、旅游、信息、服务网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区域。这一特殊区域的一整套系列服务无法专门由港口提供, 而由充分发达的港口都市区来提供, 于是便形成了“依港建城, 港城一体”的发展模式[6]。港口已从一般基础产业发展到多元功能产业, 从单一陆向腹地发展到向周边共同腹地扩展, 从城市社区发展到港城经济互动关系[7]。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一体化是港口—城市经济互动关系中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形式和最终结果。

1.3 港口与城镇空间联系的视角

地理学对港口、城镇、产业关系的分析, 早期表现为相对于“中心地”而存在的“门户功能”的探讨。英国地理学家伯德[8,9]的“港口通用模型”, 即Anyport 模型堪称关于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的最早探讨。港区工业化是港口功能与一般城市、区域发展过程发生交互作用的主要领域。霍依尔、希令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与霍依尔、平德的《港口工业化与区域发展》这两本著作都对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探讨[10]。

1.4 滨水区、海岸带开发的视角

滨水区就是位于港区与城区界面的区域[11]。各国对废弃的城市滨水区采取的开发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以港口和工业活动为导向, 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10], 以安特卫普[11]为代表;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导向, 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彻底改造, 以巴尔的摩[12]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 部分研究者将关注重点转移到港口—海岸带的关系之上, 海岸带越来越被看作是沿海城市、海港和工业区融为一体的空间, 港口与其所在的海岸带之间关系的变化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日本采取了“都市圈”发展模式, 每个都市圈都可由海路直接与世界市场沟通。20世纪80年代后, 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础。霍依尔[13]在《港口、沿海地带与区域变化》一书指出, 重构单一产业对海岸带管理的意义远比人们预想的复杂。

2 国内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沿海地带面临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 是经济发展最活跃、海洋运输最繁忙、世界经济核心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为我国沿海地区利用本区域的区位优势, 发挥港口特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以来, 我国学者对沿海地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成果颇丰。

2.1 联动发展的理论探讨

沿海地区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体系、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14]。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视角探讨了沿海地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①港口经济的乘数和引擎效应的视角。港口经济作为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 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同时, 港口本身也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 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5]。②城市支撑作用的视角。港口城市在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结构后, 对城市经济运行中的资源条件做出了质的选择和量的规定, 从而影响着港口的发展方向[16]。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港口发展态势的好坏归根结底是由区域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决定的。③港城经济互动的视角。由于城市和港口在人类活动中的紧密关系, 依港建城, 港城一体, 互相依托和促进, 形成了世界上许多港口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现象, 进而形成了“依城建港”的模式[17]。港口直接产业与港口关联产业发展构成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的空间集聚引力, 吸引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18]。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产生协作引力, 不断吸引前后相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④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的的视角。一系列从事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 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竞争优势。通过一体化内部的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 充分发挥了要素的经济效益, 进而产生一体化的生产效应[19]。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 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同时, 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一体化是港城经济一体化中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形式和最终结果。⑤联动发展模式的视角。一是以港口为龙头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港口是沿海区域的重要优势, 全面推进沿海经济区建设应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而港口开发必须与产业的布局、城市扩张相协调, 加快形成沿海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21]。二是以组合城市为支撑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海港和城市的发展是共生的, 一方面的发展可为另一方面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双方的共同发展可促进临港产业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 组合城市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2]。三是以临港产业为切入点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港城联动”的核心是发展临港产业, 临港产业是港口和城市共同的需要, 也是港城一体化最容易切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23]。

2.2 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沿海经济低谷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板块展开:①鲁南板块。山东沿海开发的空间格局分为两块:一是处于沿海经济高地的鲁北板块, 以青岛为“龙头”, 以沿海港口城市带为依托、海港城市与腹地中心共生的双核结构[24];二是处于沿海经济低谷区的鲁南板块, 构建日照—济宁双核结构, 以济宁、枣庄、临沂“鲁南都市圈”为中心, 各都市圈优势互补, 发挥整体优势, 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带[25]。②江苏板块。从联动发展的动力看,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为加快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 江苏沿海地区一直依赖于区域外的力量, 既依存于苏南苏北平衡发展战略, 又依存于上海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沿海开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26]。从联动发展的水平看, 沿海地区产业层次依然较低, 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仍显不足, 沿海布局缺乏统一规划, 港口、城镇、产业发展互动不够。从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看, 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现象, 无序开发、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缺乏沿海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规划[27]。从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看, 依托新长铁路、同三高速公路、通榆运河及沿海港口群等构成了集束状交通基础设施, 城镇空间布局也由此逐步展开, 城镇与港口之间通过东西横向的交通轴线相连接每一个港口。③海西板块。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体系、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 福建必须大力推进沿海港口、城镇、产业的互动发展[21]。方寿中、蒋淞卿[14,18]等学者认为, 港口群、城市群和产业群是海西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内容, 发展壮大“三群”既是今后五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举措[18]。④北部湾板块。目前, 广西沿海港城关系处于港城初始联系向港城相互关联过渡的阶段。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口已经开始摆脱单一的运输中转功能, 初步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港口产业, 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北钦防”三港的港口城市目前还处于简单服务于港口的阶段, 尚未达到港口城市与港口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28]。因此, 北部湾要发挥港口城市的带动作用, 加快港口建设, 发展临海工业, 促进“城—港—工”互动, 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逐步建成我国沿海经济新高地[29]。

3 沿海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评述

上一篇:市场用户下一篇:监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