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用户

2024-08-09

市场用户(共12篇)

市场用户 篇1

为即将腾飞的移动互联网创造一个可信的环境,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借助技术进步不断变换形式、层出不穷的故意损害用户权益的寄生软件或者应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毒瘤。

继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手机内置软件规范, 运营商二次订购确认等系列措施之后, 近日中国移动再出增值业务规范重拳, 在向用户正式扣费前, 提供扣费短信提醒, 以遏制不良终端软件损害用户权益。

一直以来, 在用户与增值业务供应商的角力中, 用户大部分时间处于非优势地位, 这既表明了个人在与机构的较量中资源和能力的不对等, 更预示了部分增值业务提供商正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谋取超额利益。

所以不论是一定时间的免费试用期、订购二次确认还是扣费提醒, 从本质来说, 是作为中国最大的代收费平台提供者的运营商试图尽可能地消除用户与增值业务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并把控制权向用户移交的持续过程。

尽管有人担心扣费提醒机制可能会被用户滥用, 并给增值业务提供商带来成本压力, 但是可以看到, 在当前消费环境下, 我们需要呼唤一定程度的“用户霸权主义”, 给予用户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能够让所有的用户都用脚投票, 而这也正是加速中国移动互联网增值产业链转型的必由之路。

用户霸权主义是塑造用户消费信心的重要前提。目前, 用户与增值业务提供商之间的信任缺失阻碍着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市场需求规模的有效扩大, 那么, 以用户霸权主义的形式, 拉动增值应用内需, 实现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结构转型, 重塑用户消费信心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 一个无法有效扩大规模的市场将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担心以扣费提醒为代表的用户霸权主义所带来的损害。在一个数亿用户的增值应用市场, 一次的业务消费就足以让某些增值应用商很好地活几年而不会受到市场惩罚, 所以, 如何有效防止增值业务提供商规模损害用户权益是主要问题。此外, 增值业务提供商还可以逐步谋求与运营商共享一定程度的用户数据, 建立用户的消费信用档案, 以此实现对用户霸权主义的权利滥用的抑制, 鼓励用户与增值业务供应商之间建立具有长期收益的契约机制。

扣费提醒作为增值业务新政是建设用户霸权主义的新的一步, 而且注定不会是最后一步, 我们有理由预言, 只有真正的用户霸权主义来临的那一天,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才能步入真正的良性发展与繁荣。

扣费提醒, 乃至用户霸权主义对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蝴蝶效应”值得期待。

市场用户 篇2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属于的年龄段是?

○10-18

○19-25

○25-35

○35以上

3.您喜欢喝奶茶吗?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4.您一般和谁一起喝奶茶?

○一个人

○和朋友

5.您喜欢在哪里喝奶茶?

○坐在店里喝

○叫外卖

○奶茶店外带

6.你最喜欢什么季节喝奶茶?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每个季节都喜欢

7您一般在什么时候喝奶茶?

○早上

○中午

○晚上

8.您喜欢在什么环境下喝奶茶?

○嘈杂的地方

○安静的地方

○人多的地方

○清晰的地方

9.您在什么情况下买奶茶?

○日常定时购买

○口渴时

○想念奶茶的味道

10.家奶茶店吗?

○会

○不会

11.奶茶的外包吗?

○注重

○不注重

12.奶茶店的环境是怎样的?

○只要干净卫生就行,不太讲究

○安静

○环境优雅,浪漫

13.您认为奶茶店应开在什么地方?

○校园附近

○旅游景区附近

○闹市区

○安静的地方

14.平均多久买一杯奶茶?

○1-2天

○3-7天

○7-15天

○15-30天

○更久

15.您可接受哪种价位的奶茶?

○3元以下

○3-5元

○5元以上

○无所谓

[可多选题]

16.你喝奶茶时一般喜欢加什么?

○珍珠厂

○椰果厂

○红豆

○西米厂

○其他

17.选择奶茶时您会考虑哪些因素?

○口味

○价格

○品牌

○服务

○包装

18.对于奶茶店,您希望有什么其它的服务?

○可以送外卖口

○有提供沙冰果汁等同类产品

○可以免费送优惠券

19.您会因为那些因素尝试新的奶茶产品?

○有买有送

○折扣

○好奇

○广告

智能电视用户市场分析 篇3

市场现状分析

国内电视企业迎合时代潮流趋势,纷纷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智能电视产品,要向“平台+内容+应用+终端”转型。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机,智能电视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独有优势,不仅仅只是一个传媒工具,还兼备自主拓展、功能齐全等特点。从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仅要求技术的进步,更是需要传统电视企业的运营方式转型。传统电视企业不能仅仅依靠硬件销售这种单一的营销模式,更需要向应用商店、开放平台这种靠功能内容获利、靠社交运营推广的智能数据时代思维模式转型。

大家为什么要纷纷转变,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争抢内容通路,以此获得更多的用户,包括之前的手机大战也是如此。电视行业是一片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公司还没完全深入的“屏幕”市场。电视机作为一种大众商品,必然会以占市场份额最大的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作为支点进行设计,以此符合最普遍的用户需求。如今电视机的功能和种类快速变更,品牌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证自己的品牌优势成了企业面临的难题。产品本身便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而设计就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媒介物。

目标用户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与兴盛,同时新兴的80后与90后用户队伍的壮大,原有的传统电视观看方式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年轻用户将会是最先抛弃传统电视观看方式的群体,这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原有的电视用户逐步分化为传统用户群、便捷用户群、个性用户群。

传统用户群——指向只使用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用户群体。该用户群体是目前电视的主要收视群,他们习惯了固有的“下一个再按下一个”的切换操作模式,在好几百个频道中一圈又一圈的轮翻转换来寻找自己可能会喜欢的电视节目。同时,切换过程中短时间的停顿会令他们产生潜在的焦虑,不过电视节目频道仍然是他们选择观看的主要路径。

便捷用户群——指向用电视看影像,很少收看电视节目的用户群体。该用户对枯燥的换台行为和电视广告有所厌倦,需要看的是节目而不是频道。

个性用户群——指向只用电脑或平板以及手机看节目,几乎不看电视的用户群体。这类用户群体对互联网熟悉度很高,电脑操作知识丰富,“只想去看我爱看的,同时想什么时间看就什么时间看”的个性化体验使得他们愿意忍受设备的小屏幕缺点和前倾式收看姿势的不适。通过网络便可以轻松获取最新节目资源让他们离开了电视。当然,也有少数人开始尝试用电脑连接电视或者投影装置来重新获取舒适的观看体验。

用户需求分析

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

手机屏幕较小,较为普遍的为5-6寸,可移动式使用,触摸屏,适合平时快速处理小事项或观看短视频,私密性很高。平板略大于手机,一般屏幕为9-11寸,适合在办公或短时间休息使用,触摸屏,私密性一般。电脑显示屏从11-27寸不等,适合公司办公或作为家用设备,需要鼠标和键盘(或者触控板)搭配使用,出门携带相较于前两者较为不便,适合处理需要长时间并集中精力的任务事项。电视的屏幕在四者中最大,无私密性,适合与家人长时间娱乐时使用,一般放置空间为客厅。

过去,手机、电脑、电视的功能相互独立,各具引用场景。现在,随着手机智能化,已经融入了电脑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电脑使用。未来,在互联网智能时代,电视也开始走向智能化,融合电脑的功能,结合云数据,达到真正的“3C”贯通的时代。

目前,互联网电视设计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操作体验。在目前人们生活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屏幕中,就操作难度而言,最简单的是手机和平板,其次是电脑,最难的为电视机,电视主要通过遥控器来进行操作,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机顶盒类的产品依然会是目前用户最需要的,它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把手机连接到电视上,在手机上的操作可以直接反馈到电视上,用手机来取代遥控器。

其次,电视机普遍放在家中客厅,往往是彰显家庭实力与主人审美的一种方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电视机的外形设计能显示出主人独特的审美趣味,还应该与其家庭的购买能力相衬。高端和低端的产品要有所区分,低端的产品更要注重其美观性和实用性。另外,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讲,电视是一种可以提供与朋友、亲人分享快乐时光的东西,在许多人心里,它已经脱离了“物”的层面,上升到“情感纽带”的高度。所以电视机的外形设计也要注重心理层面的舒适性和影响力,用感性设计的手段达到目标。

小结

并不是只要连接上互联网就称为智能电视,充其量为一个互联网电视。未来的智能电视应该更多的是将电视和手机连接起来,而不是简单的把互联网的内容搬到电视上来。电视设计服务转向衍生出新的设计内容和产品体验,以产品为载体的服务设计可以根据消费者设计不同的服务方式,具有个性化与自主化,即设计不再仅是视觉符号的翻新与刺激,更侧重用户心理、社会效应和行为的服务过程。这种基于服务理念的设计在手机设计中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这种转向也存在不少负面问题,需要设计者从社会心理和伦理上的反思,引导企业、消费者真正得到体验。

市场用户 篇4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移动多媒体广播) 的简称, 俗称手持电视。2009年7月25日, 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和山西省广电合作方在太原召开了山西中广传播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2010年6月24日, 在太原举行了山西中广传播有限公司揭牌暨手持电视手机电视正式开播启动仪式。自2008年山西省首个CMMB大功率发射站开播以来, 到2010年手持电视业务在山西省全面开展。目前, 手持电视信号已覆盖太原、大同、临汾、运城, 很快将覆盖全省所有地级城市。

2. 用户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2.1 调查简介

被访者中, 男性占55.6%, 女性占44.4%。平均年龄为27.77岁, 最小年龄为16岁, 最大年龄68岁。职业涉及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员、私营企业职员、学生、农民工等。

在所有被访者中, 只有51.5%的人听说过CMMB (移动多媒体广播) , 而使用过的人只占到总人数的10.4%, 该类人群被称之为CMMB的现实用户。

2.2 现实用户需求特征

2.2.1 用户特征

现实用户中最大年龄50岁, 最小17岁, 平均年龄26岁。其中男性占48.1%, 女性占51.9%, 性别差异较小。职业分布中, 所占比例最高的三类分别是学生:35.2%、私企职员29.6%、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员13.0%。3000元及以下/月收入累计占到83.7%。学历层次中, 大专、本科及以下占到66.7%。

2.2.2 现实用户对CMMB的使用状况。

现实用户使用该业务的时长多集中于一年及以下, 使用半年的占到57.4%, 使用一年的占到35.2%, 两者合计占到92.6%。使用时长两年及以上的仅占7.4%。现实用户在终端设备选择上, 手机是最重要的设备载体, 占到64.8%, 而车载导航仅占到5.6%。

3. 费用支付

关于付费方式的选择意愿上, 选择包月付费的占到63.0%, 选择按使用时间长短付费的占到24.1%, 选择包年付费的占到11.1%, 选择其他付费方式的占到1.9%。现实用户对于付费额度按月计算, 选择10元及以下/月的人群为半数以上, 占到59.3%, 选择11—30元/月的人群占到29.6%, 选择31—50元/月的占到9.3%, 50元/月以上的仅占到1.9%。

4. 互动功能

有50%的现实用户认为有必要在现有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基础上增加互动功能业务。但在该类人群中只有44.4%的人愿意为增加互动功能额外支付相关费用, 其可以接受的平均费用为11.1元/月。

5. 用户满意度和品牌认知

有55.6%的现实用户对现有移动多媒体业务表示满意, 44.4%表示不满意。认为最需要改进的前三个方面分别是:信号覆盖23.3%、设备耗电量17.8%、节目内容15.8%。其他依次为:费用14.4%、播放效果9.6%、手机终端价格8.9%、增加终端产品种类6.8%、互动功能2.7%、其他0.7%。

5.1 潜在用户需求特征

未使用过CMMB的人群包括两类:第一类为听说过该业务但没有使用过的人群, 第二类为既没有听说过也没有使用过该业务的人群。在未使用过CMMB的人群中, 有73.5%的用户表示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愿意尝试该业务, 该类群体在本次调研中被称之为潜在用户。

5.2 终端设备需求意愿

在终端设备的选择上, 选择手机的意向比较明显, 占到59.7%, 接下来依次为车载导航15.4%、掌上电脑15.2%, MP3MP47.1%, 其他2.6%。潜在用户可以接收的设备购置费用主要集中在2500元以下, 累计占到愿意尝试使用人群的87.2%。

5.3 收视意向

潜在用户与现实用户在收视内容和收视时机意愿选择上, 虽人数比重略有差异, 但选择顺序呈现出高度相似。娱乐类25.9%、新闻类22.1%、体育类13.7%、生活服务类12.6%、财经类8.8%、访谈类7.5%、科教类6.9%、其他2.5%。娱乐类、新闻类和生活服务类是所有用户最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

6. 竞争市场分析

当潜在用户被问及是否用手机通过其他业务看过在线视频时, 65.4%的人没有看过, 34.6%的人表示看过。在看过在线视频的人群中, 12.9%的人对在线视频满意, 61.4%表示一般, 25.8%的人不满意。其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视频清晰度不够、播放不流畅以及费用较高。

7. 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研, 可以发现CMMB业务的客户应主要集中于年轻人, 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对电子设备充满兴趣。目前, CMMB业务相比于竞争者, 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多种接收终端设备, 具备通过其他渠道播放视频时难以比及的画面流畅度和清晰度。只有洞悉客户市场需求, 不断完善市场策略, 才能更好地助力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发展, 为广播电视事业增添新的动力。■

摘要:CMMB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作为广电行业的新兴细分产业, 市场运营的优劣直接决定其未来成败。用户是产业链的终端环节, 其需求状况影响着产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为了更深入了解用户, 本文以太原市场为目标, 以实证研究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 分别从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入手, 探寻CMMB用户特征和需求, 旨在客观、全面说明用户实际需求状况, 并提出对CMMB的发展建议和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市场用户 篇5

一份根据某清洁用品厂家委托设置的调查问卷公开卷,具体统计事项省略,仅列示为从事家庭清洁用品的厂家/代理商参考。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平时多久做一次家务卫生清洁呢?

A 每天都会做清洁B 2天C 3-5天D一周或一周以上

3.您觉得您的住所或物品哪里最容易脏而且很难清洁?

A地板B门窗 C桌柜D电器表面E地毯F 沙发

4.您比较喜欢购买那种类型的清洁用品?

A简洁时尚 B可爱有趣 C华丽复杂 D个性特别 E色彩丰富

5.您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更换新的清洁用品?

A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不好用就换B坏了才换

6.影响您选择清洁用品的因素?[多选]

A便携 B节能 C品牌 D功能 E质量 F价格 G效果 H效率

7您认为现在使用的清洁用品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多选]

A款式多样性B使用舒适度C多功能D携带方便

8.您希望现在使用的清洁用品需要附加功能的多样性吗?

A需要B不需要

9.您在使用完清洁用品时,是否觉得难以清洗?

A觉得B不觉得

10使用过的清洁用品中,您认为产品最大的缺陷是?

A产品不容易清洗 B不耐用,易坏 C不好用 D太贵了 E不用时不好摆放 F占用空间

11.请你对现在使用的家庭清洁用品给些建议

(清洁用品包括有:拧水地拖、胶棉吸水地拖、垃圾桶、清洁水桶、万向地擦、垃圾铲、清洁抹布、玻璃刮、扫把、扫子等等)

市场用户 篇6

距离约定时间尚早,记者顺便参观了华夏视科展位,刚过9点,观展的人已经是络绎不绝,都在认真考察设备,还时不时地询问身边的技术服务人员。没过一会儿,主人公出现了,还没等记者上前,他就被观众围住咨询设备性能。他就是这次专访的对象——华夏视科常务副总裁刘南渤。这是记者第二次采访刘南渤,在2014全印展上,技术出身的他带着许多新视角讲述了华夏视科在印刷行业的发展理念,而这次他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持续创新 提升用户体验

与其他同行选择的冷色调主打色所不同,华夏视科选择了一个暖色调——橘黄色作为公司主打色。刘南渤告诉记者,选择橘黄色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橘黄色代表热情,象征华夏视科技术研发团队创新十足、充满激情;二是橘黄色不失稳重,与华夏视科诚信的价值观相符;三是橘黄色代表希望,象征华夏视科未来可期。

可见,“创新”是华夏视科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秉承的核心理念,而且必须加上一个定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刘南渤常常和华夏视科的技术研发人员说,“只有更多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提升用户体验,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认可,增强用户黏性。”

中国印刷企业近10万家,印刷厂的水平和设备参差不齐,质量检测设备面临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由于每家印刷企业的标准不一,很难实现印刷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有限,对于复杂的软件系统很难上手。因此,对于质量检测设备供应商而言,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如何提升质量检测软件的智能化、硬件的自动化,以及设备的易用性最为关键。

为此,刘南渤对技术研发团队提出了3个颇为严格的要求:一是针对判废标准,不允许出现数字、选项,必须有选项时,也不允许超过3个,而且不能设置为参数,必须设置为类似“严格”“一般”“较严格”这样易于普通操作工掌握的标准;二是操作界面上的按钮不允许超过5个;三是对于大张扫描类检测设备,检测时间尽可能短,不能让用户有等待的感觉。

针对上述3个要求,华夏视科技术研发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最终完美地实现了这些要求,并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当然,在质量检测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和突破,如刀丝、划痕等细小印刷缺陷检测能力的提升以及检测缺陷的分类等,这也是华夏视科未来的技术研发方向。秉承持续创新的理念,我们希望不断提升设备的检测性能,改善用户体验。”刘南渤坚定地说道。

跨国联姻 深推质量管理理念

除了提升用户体验,“将检测贯穿印刷全流程,做过程质量管理,而不是单纯的好坏品分拣”也是刘南渤重点强调的。过去,国内的印刷企业和质量检测设备供应商大多将精力放在终检环节,以向下游用户交付为目的。而过程质量管理是以改善质量,提高良品率为目的,在未来的印刷行业竞争中,能够帮助印刷企业赢得更多利润空间。

在过程质量管理中,颜色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国内,对于印品的颜色控制,印刷企业大多采用人眼追样的方式,很少使用颜色检测设备。而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即使是很小的印刷企业,哪怕只有两台印刷机,也会配备颜色检测设备。

为了将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更快、更好地传递给国内印刷企业,华夏视科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一方面将国外现有的先进技术直接引入到国内,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面向国际市场进行新产品联合开发。

在Print China 2015展会上,华夏视科携手德国Lithec公司展出了LithoScan专业版颜色测量联机控制设备,引起了广泛关注。LithoScan专业版颜色测量联机控制设备可与所有主流印刷机进行联机使用,测量印品的光谱颜色,给出Lab和密度值,通过测量结构自动控制印刷机调墨,不仅可以选择对整张纸进行测量,还可以在印品上任意选择所关注的测量点。上述设备在高宝、海德堡等印刷机上已经成为标配。为适应新的印刷技术和材料的要求,华夏视科正在与德国Lithec公司联合研发基于光谱图像的印刷品颜色测量设备,该设备将有效解决光柱镭射、镀铝纸等特殊承印物以及各种专色图案的颜色测量和控制。“这台设备预计在drupa2016展会上亮相,这也是华夏视科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刘南渤向记者透露。

坚守赢得信赖 携手迈向新未来

虽然这是华夏视科首次在华南地区的展会上亮相,但其在华南地区积累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口碑,以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持续创新理念,使其大获成功,展会现场成单率非常高。“华南是全国印刷业的领军地区,客户的超前意识较强,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创新理念。”刘南渤对此深感欣慰。

万昌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昌印刷”)就是刘南渤口中意识超前的客户代表。2014年春,万昌印刷在众多质量检测供应商中选中华夏视科,看中的正是华夏视科过程质量管理的创新理念。虽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因为从离线检测到过程控制是一种质量检测方法的变革,涉及工艺流程的改变、操作习惯的转变等,但华夏视科并未轻易放弃,而是努力攻克难关。最难得的是,万昌印刷也一直给予支持。最终,项目于2014年底顺利完成。“对于万昌印刷,我内心充满感激,他们让我看到了用户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决心,也让我看到了行业的发展希望。”刘南渤说道。

“过程质量管理强调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对质量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反馈,从而进行改进,达成质量目标。前一个方面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要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未来,华夏视科希望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问题的整理、分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控制印刷或印后加工参数,进一步减少废品的产生。

但对于印刷企业而言,质量管理理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质量管理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会继续坚守,也相信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会认同我们,与我们携手迈向新的未来。”刘南渤对未来充满期待。

市场用户 篇7

1 影响工程机械用户满意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工程机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快速发展, 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致使用户需求标准大幅度提升。工程机械属于生产资料要素, 用户选购动机是为服务于工程建设而选择合适的装备, 用户购买目的是利用工程机械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 因此, 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配件供给等要求成为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 同时还有品牌产品的社会形象、用户口碑、以及企业与用户关系、商务竞争条件等等成为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变化的因素。

1) 用户预期质量对满意度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用户选择产品时希望获得更好的质量产品, 贴近预期目标要求, 为持续再创造价值提供支持。然而, 用户对价值的期望是创造出理想的经济效益, 因此, 预期较高时容易造成较大的落差, 容易产生不满意感受, 预期期望合理时落差会小, 则更容易产生满意感受。

2) 品牌形象对用户预期产生影响 产品宣传、推介、促销行动会让用户形成一种品牌印象, 经过使用会形成一种品牌感受评价口碑, 用户口碑传播会影响到品牌的社会形象, 反映出用户对品牌的尊敬、赞美、欣赏的程度, 或者抱怨、反感、抵制的程度, 对满意度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3) 感知产品质量对满意度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产品是企业与用户达成合作的载体, 也是用户实现需求的载体, 产品质量状况是用户选择购买前的重要参考信息, 质量可靠性对于用户创造价值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 因质量问题影响到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时有发生, 也影响到用户对产品的满意评价, 甚至决定了是否再次购买与合作。

4) 感知服务质量对满意度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售后服务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后续手段, 服务人员技能、及时性、配件供应、服务结果等影响到用户对品牌产品的评价, 随着后市场竞争加剧, 为用户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成为新的需求趋势。

5) 配件一般属于服务范畴, 对服务满意度有影响配件更换是产品使用中必备环节, 用户希望配件更容易获得、方便更换, 配件的性价比和供应及时性对解决用户急需问题会产生很大影响, 用户心理承受力影响到对品牌和服务的评价。

6) 感知产品价值对满意度只产生直接影响

用户对所购买产品的价值感评价是极其深刻的内心感受结果, 不仅是购买前的良好预期以及产品性价比的认同, 还在于投资与收益的感受, 因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不高或者配件不及时而影响用户创造效益是最不能接受的, 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产品的价值感受。

7) 企业与用户关系对满意度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企业营销团队人员不仅要向用户推荐适合的产品, 也要关注用户创造价值的结果。用户对企业所承诺事项的理解或误解都会影响到满意度评价, 在产品出现问题时企业及时提供帮助, 积极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及时消除误解, 保持和谐沟通, 合作关系质量会影响到用户满意度评价。

2 基于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度模型测量分析

满意度测量模型是建立在心理学、统计学和消费行为学上的一个模型, 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同时作为透视市场竞争力的满意度指数也具有预测性。根据我国工程机械目前市场状态, 研究实践适合工程机械产品满意度测量模型 (CMCSI) , 其必要性在于客观量化评价产品的市场表现。从产品质量角度来探知用户满意度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 测量产品质量状态为持续改进探寻方向。

在工程机械交易活动中用户更加关注产品质量与服务的满足程度, 竞争使用户的作用更加突出, 市场竞争的焦点就是争夺用户, 提高用户满意度水平可以支撑企业不断贴近用户需求。从提升质量角度出发, 以质量为核心竞争力前提下, 考量产品用户满意度状态, 测量从需求到感受的评价, 利用逻辑关系分析模型, 通过结构方程得出量化评价的满意度数值, 模型中的箭头指向表示直接影响关系 (见图1) 。

在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度模型分析中, 揭示出产品质量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以产品质量和服务为前提探知的用户满意度, 结果表明满意度影响到产品市场份额变化, 在企业整体经营活动中用户满意度对产品市场份额的影响占有约70%的影响力, 处于显性状态并且可以被量化测量, 此外的30%受企业的其他商务条件影响, 以及竞争环境的影响因素, 处于隐性状态的影响因素, 不容易被量化测量, 由此得知从市场营销角度评价的用户满意度变化的重要作用。

3 产品用户满意度变化与市场份额变化处于正相关

从2001年起针对工程机械产品进行测评研究实践, 经过10余年研究分析, 通过对工程机械产品的用户满意度指数测量模型应用, 获得了两个典型工程机械产品连续测量的结果 (见图2、3) , 初步证实其相关性, 得知用户满意度指数变化趋势与产品的市场份额变化趋势处于正相关关系。

经过对以上两种产品的用户满意度指数实测分析得知, 用户满意度指数每提升1个点, 则产品市场份额会提升约1个点, 揭示出实施用户满意经营的重要性, 验证了测量用户满意的客观价值所在。

用户满意度指数持续测量结果表明, 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结果 (用户评价) 与市场份额 (营销结果) 表现处于正相关关系, 说明产品处于良性、健康发展态势, 受市场竞争变化影响而产生波动, 发展趋势表明产品用户满意度升高则市场份额升高, 反之即使企业当前的经济收益良好, 但是用户满意度指数较低, 在将来的经营中必将会遇到危机而不可持续, 因此, 初步获知用户满意度与市场份额的直接关联关系, 长期测量用户满意度可以体现市场评价的客观性和未来市场的预测性。

4 依据用户满意度评价结果探知未来发展

用户满意度测量结果获取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对于企业拟定未来发展策略、改善产品质量与服务、依据目前用户群的评价来判断未来的需求发展状态。宏观上工程机械总体用户群相对稳定, 今天的用户群必将是明天需求的主力军, 用户满意度评价较高则意味着产品具有较稳定的未来市场基础。如果用户群对产品很不满意, 试想企业未来的市场将处于什么状态, 用户不满意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企业失去市场份额。

服务营销成就了企业赢得竞争的软实力, 服务贯穿企业与用户合作全过程。需要了解用户购买需求, 推介产品功能与价值, 策划出产品和服务成套解决方案, 跟踪用户前期培训使用、维护, 关注用户产品使用状态, 在后市场服务方面为用户提供方便, 直至二手设备处理, 实行全过程跟踪, 帮助用户实现创造价值的目标, 提升合作质量, 赢得良好口碑传颂, 带来更多的商机。

“以用户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的首要原则, 更是企业永续经营的主导思路, 按照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方向来改进, 打造百年老店需要持续改进九十九年才能实现, 把追求用户满意提高到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上来认识, 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 中国顾客满意指数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2]刘金兰.顾客满意度与ACSI[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三网融合:让市场和用户来做决定 篇8

在电信和广电的协作与博弈下, 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几经周折, 最终将于未来几个月在全国先行铺开。尽管与此前的缓慢进展相比, 当前的初步进展令人称快, 但随着三网融合进入实质实施阶段, 政府和产业链各方应把精力投入到融合工作的长效发展中。在笔者看来,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关注用户需求将成为三网融合下一步工作成败的重中之重。

跳出三网谈融合

要厘清三网融合的纷争, 我们必须跳出传统三网融合的概念。传统的三网融合即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广电网的融合。但当今信息与通信技术及服务的发展, 远远超越了传统“三网”的范围:不管什么网络,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大众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要实现这个目的, 服务创新、网络融合、组织整合和网络成员价值定位四项任务必不可少。完成这四项任务并形成具有高生产率、高鲁棒性和多样性的商业生态系统, 才是信息服务发展的最终目的。

服务创新即充分挖掘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设计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产品。网络融合即数据网、电话网、视频网的融合, 从而使一个网络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信息、电话信息和视频信息的传输, 提高信息服务效率、降低信息服务成本。组织整合即提供信息服务的相关供应商如网络运营商、内容制作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等机构以某一具体的服务为导向, 以价格、交易成本等市场理论为原则, 形成商业网络组织, 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网络成员的价值定位即在通过组织整合所形成的商业网络组织中, 网络成员间在产品价格确定和价值分享等方面, 考虑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 基于市场原则来实现各自的价值定位。

在上述四项任务中, 服务创新是根本, 而网络融合、组织整合和组织成员价值定位为服务创新提供基础设施、组织和财务支持。

在构建健康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的过程中, 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有关各方必须遵循两个重要原则:客户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

以客户需求导向

在广电和电信共同提交的五个试点方案中, 双方围绕试点地域、播控权等进行了长期的鏖战。由于利益诉求不同, 双方网络及业务的融合一度陷入僵持。在三网融合发展初期, 政府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但随着三网融合进入实质实施和全面布网阶段, 双方应尽快就技术、网络、业务、市场策略等方面达成共识, 共同将客户需求作为最终的服务要义, 因为只有客户买单, 才能促进三网融合市场的持久繁荣, 也才能保证运营主体及产业链各方的利益诉求。

当三网融合进入实质实施阶段, 政府可考虑采取必要的组织机制, 加快三网融合的推进步伐。在此方面, 欧美许多国家都树立了良好的样板。笔者建议, 政府在鼓励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共同建设网络、开发业务、开拓市场的同时, 可考虑在国家层面设立独立的中立机构, 为涉及三网融合的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另外, 就三网融合的发展议题, 政府可考虑采取听证会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用户意见, 将用户需求、运营商的实际资源和三网融合的进展统筹考虑。听证会制度曾在电信资费改革、电话初装费评议等事项上取得过重大进展, 若在三网融合实施过程中引入听证会制度, 无疑将保证电信、广电、互联网从业者牢牢地把握用户的需求和声音, 政府也有了实施的参照。

实施市场导向的改革

实施三网融合之后, 我国将形成四张相对独立的网络, 分别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新广电运营商 (未来将形成的一家以现有广电网络为基础的广电运营商) 四大运营主体建设、管理和运营。在这四张网络上, 用户均可实现高速信息传输和通信服务, 但互联互通、网间结算、业务和市场平衡等问题无疑将成为四大运营主体的新挑战。

综合来看, 三网融合的纷争, 最关键之处在于对信息内容播控权, 即对拥有电视节目内容制作和播映权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新兴互联网厂商等资源的争夺。三网融合新政实施前, “广电系”曾一度将全国的电视电台节目制作和播映与其网络绑定, 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垄断。但信息内容制作与播映和网络是否绑定以及如何绑定, 完全是市场行为。作为一家电视台, 它自会基于理性原则选择与哪个运营商合作, 或者作为一家网络运营商, 它会基于成本、用户、市场等目标选择与哪个内容供应商做合作伙伴。因此, 在下一步的三网融合深入推进过程中, 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市场的归市场”, 建立四大运营主体充分竞争的格局, 并促使其在纵向上形成各自独具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只有这样, 才能保障理性、自由和平衡的发展环境, 产业链各方才能各就各位, 各取所需, 从而保证三网融合乃至其所涉及的相关产业稳定、长效发展。

市场用户 篇9

光伏用户群是分布式光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由一定数量用户组成光伏用户群,一方面可利用用户间的用电行为差异[1],在集群内共享光伏发电量,减少向大电网倒送的功率;另一方面,这些共享的电能能够以内部电价交易,能使买卖双方获益[2]。因此,需要有合理的集群内部电价定价机制,使得各用户均能从中受益。同时,在考虑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的基础上,内部电价还能够有效引导用户的用电行为[3,4,5],进一步提高光伏用户群的光功率共享水平。

针对类似系统的内部定价方法,国内外已经具有了一些成果,总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使用边际成本来定价:文献[6]利用电力市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作为其定价策略,用以管理微电网的能量不平衡;文献[7]通过每个微电网的边际发电成本制定动态电价,解决互联微电网间的功率分配问题;文献[8]提出了基于内部电价的微电网用户侧需求响应模型,制定微电网的动态内部电价,根据用户对电价的响应,调整整个微电网的用电行为;文献[9]同样使用了边际成本制定工业型微电网的内部电价,用来减少整个企业的用电成本。另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定价规则来制定内部电价:文献[10]从智能电网聚合服务商的角度,根据总用电量设定实时电价,在用户最大化自身收益的同时,使聚合服务商的收益最大;文献[11]对包含有储能的光伏微电网进行了优化运行研究。通过微电网内部的供需关系,提出了按定价规则统一定价和竞价定价两种定价策略,并给出了两种策略下的博弈模型。

根据具体需求,上述文献中使用了不同的定价策略和方法,并期望利用价格来优化系统的运行。随着光伏用户群和需求响应的发展,上述方法逐渐体现出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优化过程中,集群在整体上被看做是一个优化主体,或者是由运营商与用户侧构成的两主体。而实际上,某些集群可能是由对等的多方经济主体构成的,包括光伏运营商、光伏产销者和普通用户等。在优化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与个体效益的有机平衡,由于各参与方是对等关系,且只对自身的需求侧资源具有调控能力,传统的集中式优化会出现困难。第二,电价机制与需求侧资源的动态调节特性未能体现。虽然文献[6,7,8,9,10]考虑到了用户对电价的响应,且边际成本定电价或给定规则定电价都是通过收集整个集群的发电量和负荷来制定最优的电价策略,但是简化了用户的动态响应特性,未能实现电价机制与用户响应的动态关联。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市场模式下光伏用户群的电能共享与需求响应模型。首先,根据国内的分布式光伏相关政策及规范,建立了适用于光伏用户群的内部电价模型;其次,综合考虑用户的经济效益和舒适度要求,建立了光伏用户的效用成本模型;再次,基于非合作博弈建立了光伏用户群的需求响应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的分布式优化求解算法;最后,针对分布式光伏用户群的实际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1 光伏用户群的结构与功能要求

光伏用户群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伏用户群由分布式光伏用户组成,每个用户包含有光伏发电系统和负荷。所有的用户通过光伏共享服务商(简称服务商)连接到大电网,且通过服务商进行电能交易。

对于分布式光伏用户,首选光功率自消纳,光功率过剩时由服务商按内部购电电价收购,光伏功率不足时从服务商按内部售电电价购电。对于邻近的分布式光伏用户,其光照和温度等外部环境相同,导致光功率输出特性大致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用户间的负荷特性普遍存在差异,因此净功率的差异为光功率互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服务商相当于是实现分布式光伏电能共享的代理,在集群中提供按照规则制定内部定价以及电量、电费结算服务。由于服务商提供结算服务,因而需保证每个时刻光伏用户群的功率和收支平衡。当光伏用户群内部功率不足时,服务商需要向大电网购电;而当内部功率出现盈余时,则需要向大电网售电。也就是说,光伏用户群内外的所有电能交易都是通过服务商进行。对于收支平衡,需要根据集群的整体运行情况分别加以描述。当集群需要从电网购电时,需要保证从购电用户处收取的购电费用等于支付给卖电用户的卖电费用加上付给电网的购电费用;当集群向电网卖电时,需要保证从购电用户处收取的购电费用加上向电网卖电的收入等于支付给卖电用户的卖电费用。服务商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为集群中的用户提供代理服务,收取固定的服务费。

在用户侧,为实现经济高效的用电计划,需要用户侧能量管理系统(user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UEMS)的决策支持。对于本文所述的模型,UEMS需要具有如下功能:①用户负荷及光功率的预测;②与服务商的信息交换;③根据内部电价对用户行为进行优化决策。UEMS与服务商的信息交互可通过高级量测体系(AMI)实现[12]。

2 光伏用户群的基本模型

2.1 用户模型

在光伏用户群中,用户拥有不同特性的负荷,遵循用户自治运营的模式,在各时段所消耗的平均功率可表示如下:

式中:n为光伏用户群中用户的数量;H为一个运行周期的时段数(如24h,可分为24个时段)。

对于用户所配置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其输出功率取决于配置容量及外界环境(如温度,光照等),在用户参与电能共享过程中需要获取日前24h的光功率预测值。对于用户i,其光功率预测结果可表示为:

综合式(1)和式(2),用户i的净输出功率可表示为:

2.2 集群模型

考虑到不同时段内用户的净输出功率Phnet,i的差异。根据Phnet,i≥0的条件,可以将集群中所有用户分为买方和卖方。各时间段的买方总购电功率(total buying power,TBP)和卖方总售电功率(total selling power,TSP)可表述如下:

集群的总净功率(total net power,TNP)可表述为:

3 光伏用户群电能共享模型

3.1 电能共享的价格模型

虽然大电网对于分布式电源发电功率上网全额收购,但余电上网电价还是远低于用户的购电电价。因此,在光伏用户群中,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价格体系,用以支撑内部的电能交易。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光伏用户群的内部电价可描述为:

由于光伏用户群和大电网之间的买卖电价不等,在同一时段需要确定内部购电电价phbuy和售电电价phsell,以保证集群的收支平衡。

光伏用户、服务商和大电网之间的交易关系和价格如图2所示。一方面,服务商作为用户的代理,按照购电电价为λbuy、售电电价为λsell与大电网进行电能交易。另一方面,服务商会根据集群内部的运行情况发布内部电价phbuy和phsell,集群内的电能交易通过服务商进行。

集群各时间段与大电网之间的电能净支出[9](net energy charge,NEC)可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为实现有效的电能共享,服务商需遵循两方面原则:①服务商是价格的制定者,需要保持市场中立性,不能偏袒买、卖方;②服务商发布的内部电价需要保证各时段集群内的收支平衡。因此,需要设计公平的电价机制,并合理分摊NEC的效用。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商品的价格均由供需关系决定[13]。对于本文所述问题,大电网的电能供给可视作无限量,用户的正常需求不会改变电能的稀缺性。而在光伏用户群中,有限的光伏用户需要售出的低价光伏电能则可以看做是稀缺商品。为了衡量其稀缺性,本文以供需比(supply and demand ratio,SDR)作为标准,有

通常,商品价格与其供需比呈反比例函数关系[13],因此可以按照该原则建立光伏用户群的内部电价模型。

定义3.1:光伏用户群的内部售电电价

根据市场模式下价格和供需比的关系,可定义内部售电电价:

当SDR=0时,说明集群内无共享光伏电能,所有用户需要以λbuy的价格从大电网购电。当SDR>1时,说明集群内部的光伏电能供大于求,剩余的电量需要以λsell的价格卖给大电网。为降低对电网的影响,需设置尽可能低的内部售电电价,通过需求响应促使用户增加用电,提高光功率在集群内的消纳率。当0<SDR≤1,说明集群内存在电能交易,且无过剩功率,此时的售电电价在λsell和λbuy之间,且随着SDR的增加而不断降低。

定义3.2:光伏用户群的内部购电电价

综合考虑NEC和卖电用户的收益,光伏用户群内的购电电价可定义为:

根据上述定义,内部电价和SDR的关系如附录A图A1所示。当0≤SDR≤1时,随着SDR的增加,共享电能越充足,内部购、售电价越低;当SDR>1时,供大于求,考虑到部分光伏电能将馈入配电网,内部售电电价设置为上网电价λsell,购电电价需考虑售电用户的收益和NEC要求,其值比售电电价略高,但远低于用户直接从大电网购电的电价λbuy。

由于内部电价受SDR影响,而SDR的调节取决于光伏电能共享和用户电能需求。一般意义上,希望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光功率不作为调节对象,能够调节只有用户的用电行为。

由附录B定理B1可知,通过内部售、购电价实现电能共享,可以保证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收支平衡。

3.2 用户的效用成本模型

在需求响应模式下,由于电价的激励,用户会根据一天的内部电价调整自己的用电行为,使得各时段的平均功率偏离原初始值Pave,i,调整后的用户各时段消耗的平均功率可定义为:

式中:xih为用户i调整用电行为后,在时段h所消耗的平均功率,用户i的净功率值为xih-PhPV,i。

通常,调整用户的负荷特性会降低用电舒适度,给用户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14]。但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只要用户获得的经济效益能够抵消用户的不方便体验,用户则会愿意加入到调整负荷的需求响应当中。用户的不舒适度描述如下:

式中:di为用户i的不舒适度,当用户的调整后各时段平均功率xi偏离原始平均功率Pave,i越多,di值越大,用户的不舒适度越高;αi为用户i的舒适度系数,用于将用户负荷的调整量归算为用户的用电成本,αi值越大,用户对用电的舒适度要求越高。

定义3.3:光伏用户的效用成本

整合光伏用户的购电成本和不舒适度di,可得到效用成本函数:

Cih(xih)由两部分组成:电费pih(xih-PhPV,i)和负荷调整成本αi(xih-Phave,i)2,分别从经济性和舒适度的角度表示用户的效用成本。

各用户均被看做是自治的优化主体,以式(16)和式(17)作为优化目标调节用电行为,实现需求响应。pih为用户i在时段h的内部电价,其值可以是售电或购电电价,取决于用户i在h时段的净功率值:

当xih-PhPV,i≥0时,表明用户i为买方,电价为购电电价,用户的购电费用为正;当xih-PhPV,i<0时,表明用户i为卖方,电价为售电电价,其电费为负,相当于售电收益为正。

在内部电价确定的情况下,用户的效用成本函数(式(18))是一个凹函数。由附录A图A2可知,该函数梯度的绝对值随着α的增加而增大,这表明用户对于舒适度的要求随着α的增大而提高。效用成本的最小值也随着α的增加而上升,意味着用户需要为舒适性要求付出更高的成本。

为了最小化用户的效用成本Ci,用户会根据电价进行需求响应,调整用电行为,但仍需满足如下的约束条件:

式(19)是对用户的总用电量进行限定,用户可以将其可控负荷调整到不同的时间区间,但总电量需求不变;式(20)保证在调整的过程中不会切除用户的基本负荷,保证用户的基本供电不受影响,同时考虑到用户的供电容量上限,各时刻的功率值不能超过原负荷的最大值。

4 光伏用户群的需求响应模型

4.1 基于博弈论的用户需求响应

若一个决策情况存在多个决策者并存地追求各自的目标,可以看做是一个博弈[15]。用G表示一个博弈,包含有博弈方、博弈方策略以及收益等几个要素。如G中有n个博弈方,每个博弈方的全部可选策略的集合称之为“策略空间”,用{S1,S2,…,Sn}表示。sij∈Si表示博弈方i的第j个策略;博弈方i的收益用ui表示,一般ui是关于各博弈方的多元函数。n个博弈方的博弈G可表示为:

光伏用户群需求响应问题本质上来说是光伏用户群内部各用户追求自身用电成本最小化的一个博弈问题。由于光伏用户群的内部电价是SDR的函数,而用户则会根据内部电价开展需求响应,对其用电行为进行调整。因此各用户的用电成本函数和其他用户的用电行为密切相关。例如,当SDR很小的时候,相应时间段的内部电价就会很高。用户会趋向于调整其可控负荷,减少该时间段内的用电量,而这又会反过来导致SDR升高,内部电价降低。所以,用户可通过调整各时段的用电量,参与到该博弈当中,找到对自身最优的用电策略。

定义4.1:光伏用户群的非合作博弈

在光伏用户群中,所有的用户构成了博弈方。用户i的可选策略为其各时间段的用电量xi,Ei=-Ci为用户i的收益函数,该博弈可定义为:

4.2 GPVUC纳什均衡存在性证明

对于博弈中的一个策略组合,若每个博弈方的策略都是针对其他博弈方策略的最佳策略时,称其为一个“纳什均衡”[15]。

定义4.2:光伏用户群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

在博弈GPVUC中,当任意一个博弈方i的决策xi*都是针对其他博弈方的最佳决策时,则称此时的决策{x1*,x2*,…,xn*}为GPVUC的一个纳什均衡。

由附录B定理B2可知:Cih(xih)是关于xih的严格凹函数,因此可得Ci是关于[xi1,xi2,…,xiH]的严格凹函数并且GPVUC的收益函数Ei是严格的拟凸函数。从而GPVUC存在纳什均衡点[16]。纳什均衡点对应的用户用电策略及内部电价即为该定价问题的一个可行解。在内部电价的激励下,所有用户均达到了自身的最优运行,且不愿意单独改变自己的用电策略。因此,通过该需求响应模型,能够促进用户不断调整用电行为,最终达到GPVUC的纳什均衡点。

4.3 模型的实现流程及求解算法

在运行过程中,服务商根据内部各用户的净功率设定内部电价,并通过电价协调各用户的用电行为。需求响应过程通过交互的方式实现,根据内部电价模型,服务商将每一轮的内部电价发布给所有用户,用户则根据内部电价自治优化用电行为。用户的用电行为调整反过来影响净功率及供需比,从而需要重新设定内部电价。重复该过程,直到内部电价和用户的用电行为都不再变化为止。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电价机制和用户需求响应资源间动态调节,最终的电能共享价格是所有用户均接受的内部电价,并且各用户的用电行为均已在该电价的基础上达到了最优。

为了求解上述问题的纳什均衡策略,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优化算法对需求响应模型进行求解,过程如下。

1)所有的UEMS上传各时段的平均用电功率和光伏发电功率xi和PPV,i至服务商,服务商则根据式(12)和式(13)计算内部电价p,并将内部电价发布给所有的UEMS。

2)各UEMS根据内部电价p,利用内点法[17],求解效用成本模型(见式(16)和式(17)),获得电价p下的最优用电行为。

3)重复过程1)和2),直到相邻两次的内部电价pj和pj-1满足下式的约束:

式中:ε为收敛误差。

当内部电价收敛之后,各用户的用电行为也被确定,达到了该收敛电价下的最优。所有用户的用电策略组成了博弈GPVUC的纳什均衡。分布式优化算法的计算过程如算法1所示。

5 算例分析

5.1 基础数据

选取某实际科技园内多个分布式光伏用户组成的集群,包含公寓用户、商业用户以及办公楼用户(基础数据见表1)。该集群的所有用户均安装了屋顶光伏系统,其额定容量从150kW到450kW。选取夏季某典型日作为研究对象,光伏输出功率曲线如图3所示,各用户每小时的平均功率曲线如图4所示,日净功率曲线以及光伏用户群的总平均负荷曲线如附录A图A3—图A4所示。由附录A图A4可知,光伏用户群的总负荷峰值和净负荷峰值约为1 200kW,出现在18:00—20:00。虽然在07:00—17:00出现了光伏电能共享,但是依然有光功率过剩。

根据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分布式光伏上网电价,参数λsell取为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0.4元/(kW·h)。λbuy则采用商业电价,取为1.0元/(kW·h)。其他参数α和ε分别取为0.01和10-4。

5.2 需求响应结果分析

通过算法1,可求解需求响应模型,内部电价的收敛过程如附录A图A5所示,纵坐标表示相邻两次迭代的电价的误差。由附录A图A5可知,经过几十次迭代后,相邻两次电价的误差收敛于给定的最小收敛误差。这代表内部电价最终被用户接受后,用电行为将不再发生变化,实现了需求响应过程的收敛。

光伏用户群的内部电价如图5所示,在07:00—18:00之间,集群内出现了光功率互用,根据定价机制,该时间段内的内部售电电价比上网电价高,内部购电电价比电网电价低。其中,在07:00—09:00和17:00—18:00两个时段内,集群内的光功率互用较少,内部购、售电价均较高,接近电网电价;而在10:00—16:00,集群内的光功率充足,并在12:00出现光功率过剩,这些时间段内的内部电价较低。

在分布式优化的过程中,用户按照式(16)和式(17),根据内部电价最小化用电效用成本。如附录A图A6所示,用户的效用成本随着迭代次数增加出现振荡,最终随着内部电价的收敛而收敛于一个稳定值。为了放大用户效用成本的变化趋势,附录A图A6已经将结果归一化到[0,1]区间中。

当内部电价收敛后,用电行为也不再发生变化,光伏用户群的总负荷曲线如图6所示。可知,通过本文所提模型及算法,用户群能够有效地减少倒送功率,提高电能互用水平。

分析上述收敛过程,由于内部购、售电电价取决于每个时段的SDR,当某些时段内的SDR较高时,买电电价和卖电电价都会下降,用户会调整其可控负荷来减小其经济费用或者增大其收益。对于卖方,在电价低时期望少卖出一些电量,而买方则会在此时段多买一些电。他们的行为一方面会影响自身的用电舒适度,另一方面也会使得该时刻的SDR降低,从而使得电价升高。所以,在用户调整可控负荷来最小化其效用成本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纳什均衡,并且达到该均衡后用户将不会再调整用电行为。

5.3 用户效益分析

基于光伏电能共享和需求响应,用户的效益有所提高,各用户以及整个光伏用户群的用电成本如表2所示。

由结果可知,用户能有效地减少其用电成本。无论是买电还是卖电,均能从内部电价中获益。为了研究参数α对结果的影响,附录C对α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6 结论

本文针对光伏用户群的电能共享问题,提出了市场模式下的电能共享与需求响应模型,通过实际算例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模型适用于对等光伏用户群,电价模型基本体现了集群中光伏电能资源的供需关系,用户效用成本有效整合了经济成本和用电舒适度的综合作用。

2)通过光伏用户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建立了内部电价与用户响应之间的动态关联,分布式优化算法保证了用户需求响应的自治性,最终可有效降低用电成本并提高光伏电能的共享量。

由于本文的价格模型及用户侧需求响应均是基于光伏功率预测的结果而进行的,当预测出现较大误差时,会对内部电价造成较大影响。下一步将建立当用户的实际输出功率偏离规划功率太多的惩罚措施,并进一步研究用户在该惩罚措施下考虑光伏预测误差的需求响应方法。

市场用户 篇10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已成为我国电力改革的必然趋势。从2002年开始, 国内电力市场开始走向改革, 其改革不断深入, 而且有了较大程度的深化。在早期试点之中, 大用户直购电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经历了前期的试点之后, 2009年, 大用户直购电成为了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中的施行内容, 是电力市场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现各地区发电企业所执行的大用户直购电是根据国发[2002]5号文的第22条开展的, 上述文件为国务院批准执行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该条文即“于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 展开从发电企业直接向大用电量或者需要高电压等级的用电网与用户, 试点直接供电。该直购电电价是由用户和发电企业共同协商决定的, 需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输配电价格。”[1]

通过推动发电企业为大用户直接输送电力, 以帮助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而且这种引入竞争的方式对于迫使电网放弃垄断是有利的, 对于分离输送与配送两个环节是有益的, 促使更高效的输配电企业成本规则的形成, 从而推动电价管理制度的科学化、透明化与规范化。

1 电力市场建设现状与改革目的

1.1 电力市场建设现状

2004年以来, 国内电力体制革新进入到深水区。新成立的发电侧五大集团, 使得发电市场垄断被打破;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消失, 随之而诞生的是南方电网公司与国家电网公司, 输电与发电的职能与利益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当下, 一系列的区域电网企业已挂牌成立, 例如华北电网公司、华东电网公司等;与此同时, 改组省级电网公司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改革按照预定方案进行, 省级电力公司同电力建设企业正处于脱离状态, 分别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伴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增, 以满足电力的需求。可以预想的是, 这其中蕴含着一股电力建设高潮, 电力建设改制可能会受此影响, 改制的步伐必然会被阻滞[2]。

电力市场原有的垄断状况正在土崩瓦解, 新市场的格局雏形尚未形成。国内电力建设市场正处于一个新旧更替的时代, 其中伴随着市场中新鲜的气息, 仍可闻到一丝计划经济的霉味。可以说, 国内电力市场正处于质变的关键节点, 也是体制改革的敏感时期。虽然此阶段尚且平静, 但是这有可能就是暴风雨到来的前夕。将来电力企业将会有着何种地位, 这就要看是否能够重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信心。

目前发电侧竞争市场初步建立, 开展竞争上网 (离竞价上网还有距离) 。输配分开是一项复杂而且需花费较长时间的改革, 在目前输配分开难以加速的情况下, 可以在售电侧, 通过引入大用户直购试点, 探索售电侧市场建立的过程, 为最终建立售电侧竞争市场做好准备。

国际上有关国家在建立售电侧市场的过程中, 也是首先从大用户开始放开用户选择权, 然后逐步向中小用户放开的。

1.2 电力市场改革目的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处于深化时期, 而且国际经济形势也处于多变态势。国内电力行业应该改变思路, 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了顺利融入到国际化进程中, 进行相应的电力体制改革深化是必须的。

由于我国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应该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以打造一个竞争力强的电力行业市场。这种可持续性的变革能够促进电力行业的现代化、社会化与市场化, 从而充分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其中, 应该优化能源的配置, 从而解决中国长远的能源发展难题, 破除这种不均衡性, 提升能源效能。在国民经济中, 电力行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之一, 也有着公益事业属性, 同时更是其他行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了提升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 拉升国际竞争力, 就应该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提升其整体效率。直接手段就是提升服务质量, 推动电价的下调。基本的体制改革目标应该囊括以下四点, 即创新电力企业制度, 保证国有经济在控制电力行业上有足够能量;维持其可持续性, 以满足国民经济需求;科学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让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上去;以竞争的手段促使其提升服务质量, 降低电价,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3]。

2 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的定义

近年来, 国内电力市场改革从发电侧着眼, 例如试点竞价上网、厂网分离之类;这些工作虽有起色, 但是并未对用电侧予以放开, 用户参与积极性不高,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国外电力行业也有类似的改革, 其电力市场之改革中, 用户为推动其进展的基础动力。为了增加其选择权, 采取大用户直购电的方式可以帮助打破行业垄断, 促进竞争, 提高效率。

在竞价上网与厂网分开的基础上, 大用户直购电是指大用户同供电企业与发电企业进行协商, 双方直接签订售购电合同。还有另一种方式, 即电力是通过电力市场来购入的, 属于一种特殊电力购销交易行为。即电厂和终端购电大用户之间通过直接交易的形式对购电价格与用电量进行协商, 其后按照协议委托选取电网企业输配至用户。大用户直购电不仅在大用户的购电行为中加入了用户选择权, 而且在售电侧引入了竞争, 打破原有的交易模式来消除垄断。

3 大用户直购电的提出背景及其在国外的应用

3.1 大用户直购电的提出背景

在原来的交易模式之中, 发电企业只能将电力卖给电网公司, 而用电客户只能从电网公司获得电力。由于电能有自己的属性, 即实时消费与无法储存性。所以, 发电商无法于电力过剩的时候将其大规模存储, 于电能短缺时再次将其释放出来, 将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在现代生活与生产之中, 电能无处不在, 人们已经无法离开电力。然而在原有的电力管理模式中, 消费者却没有权力来选择供电商, 也阻碍了发电企业试图通过选择供电客户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尝试。

让发电商与用户直接碰面进行交易, 当然如果有需要还可通过电力经纪人以及售电商进行交易。不论是哪种状况, 大用户直购电这一情况的出现是都无法避免的。

2002年, 国务院推出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任务就包括了大用户直购电。然而该改革推行情况不佳, 因为牵扯了太多问题。就在2004年的4月份,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电监会制定了《电力用户向发电企业直购电试点暂行办法》, 将该项工作提上了日程。在一年后,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龙华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同吉林碳素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相关合同, 正式开启了发电企业直接向电力用户供电的历史。该类试点不断扩大, 电监会正在接收到越来越多的试点申请[4]。

3.2 大用户直购电在国外的应用及取得的成绩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开始掀起改革电力市场的浪潮。该浪潮主要涉及到三方面, 即发电侧竞争市场的建立、售电侧市场的开放以及在政府监管之下平等开放电网。放开售电侧市场的主要目的为放开用户选择权。各国在改革过程中, 按照用户用电电压等级和用电容量的不同, 分阶段放开了用户的选择权。例如: (1) 欧盟分别在1997年和2000年对最大用电量超过4000万k Wh和900万k Wh的用户开放市场。到了2003年, 这一标准被降至90万k Wh。 (2) 在亚洲, 对电力管制进行放松的最早当属日本。用电容量超过2000千瓦和电压超过20千伏的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电力公司购入电能。用户的交易对象可以是本地电网企业、发电企业以及其他地区的电网企业。从2004年4月份开始, 用户用电容量超过500千瓦、电压超过20千伏就可自由购电;2005年4月以后, 用电容量超过50k W、电压6k V以上的用户可以自由购电;2007年, 开始对全部用户开放电力自由零售业务。 (3) 新加坡于2001年7月开始, 大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电力零售商。2003年, 第一、二批用户可自由选择电力零售商, 2004年, 所有用户都能选择电力零售商[5]。

依据国际上电力市场改革的经验, 发现大用户直购电往往是在电力充裕的情况下进行, 能够推动电价下降, 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这也可推动电力企业强化管理, 提升效率, 达到最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4 开展大用户直接购电交易的目的

开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是国内电力市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放开售电侧市场, 打造多方参与市场竞争的电力市场结构的主要环节。其能够起到对电力市场竞争进行改进的作用, 打造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 在促使电力交易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上, 使得合理电价机制得以形成。这种改革意义深远, 对于探索电力法律法规是有益的, 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经验[6]。

在推动大用户直购电交易中, 现实意义最重大的就是如何设计竞价交易机制。该项工作事关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 是影响市场运营效率的最大因素之一, 新购电模式需要被在当前电力市场环境下设置出来。开展大用户直接购电目的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4.1.1促进多个市场买方主体的形成

(1) 打破单一购买市场格局, 打破电网垄断;

(2) 赋予大用户在市场上选择发电商或售电商的权力;

(3) 提供发电商直接参与销售市场的竞争平台;

(4) 逐步建立双边交易机制, 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

4.1.2促进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把综合电价通过市场, 分解形成透明的几个组成部分:上网电价、输电价、配电价、销售价 (批发和零售) 。

4.1.3促进合理市场交易机制的形成

让用户和发电商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增强市场机制调节电力供需关系和合理价格能力, 促进用户优化、节约用电实现市场优化配置资源。

5 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是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电力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经营上予以开放, 这是一股世界性的洪流。虽然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途径和政策, 但是趋向性明显, 即发电企业都可以平等使用输电网络;发电侧为竞价上网, 新发电企业可以进入到其中;消费者可自由选择售电服务企业, 而发电企业也有了选择售电方的自由;行业管制出现松动, 管制目标、手段和内容更加多元化。

日法英等国在售电竞争市场中, 采取的衡量标准为用电规模与电压等级, 采用渐进策略:改革开始阶段允许大用户选择供电商;随后中型电力用户可以自由选择, 最后普通电力用户也获得了自由选择的权力。这些都保障了市场竞争充分进行。

纵观国际电力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第一, 发输配一体化正在被逆转, 三者正在被分离, 这是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革新;第二, 因为输配环节具有自然垄断的因素, 所以需要由政府予以监管定价, 这是市场运行机制上的革新;第三, 放松对售电和发电环节的管制, 引入竞争因素, 在“三公”的原则下以供求关系作为基础, 建立新型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于该点意义可以说, 逐步放开用户直购选择权, 开展售电侧竞争, 是世界对电力市场进行革新的大趋势, 是建立电力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

目前我国实行大用户直购电交易, 是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 大用户开始关注买电的选择权, 其市场意识正在增加。当下, 大用户目录电价无法反映真正的供电成本, 因为该领域存在着杂乱的交叉电价补贴。大用户为了降低交叉补贴, 非常期望能够直购电, 从而获得降价空间,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以达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第二, 发电企业对于电价机制是有所期望的, 即其可高效调节供求关系。国内经济正在经历起伏, 电力供求状况也不断变化。发电企业期望可以进入调节电价的环节中来, 以便于根据供求来调整自身电价。于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为了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可以降低电价, 从而提升机组的利用率, 对供求关系予以调整。

第三, 大用户对于直购电需求旺盛, 自备电厂将会成为历史。国内大量大用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自己建立了电厂。不过这些电厂问题多多, 如能源利用率非常低, 发电机组容量不足, 往往存在环境污染。在当前背景下, 直购电的出现将会引发自备电厂倒闭的浪潮。在当前, 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容忍程度越来越小, 自备电厂所受到的指责越来越多, 其关停也是生态建设的要求之一。

第四, 开放输电环节, 为直购电留出足够空间。于电力系统中, 分离厂网, 竞争的引入, 同时一系列区域性的大规模输电网络正在建设中, 区域电网的完善很快就得以实现。基于这一背景, 输电网络的公用性这一特点将会被突显, 提供了用户同电厂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的技术平台。

6 实行大用户直购电的意义

(1) 大用户直购电有助于降低大型用电企业成本, 增强大型工业企业活力。电力供应紧张时, 大用户可以通过协商支付相对较高的电价来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 以避免缺电而影响生产。在电力供应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大用户可以通过协商获得比过去价格更低的电力供应。即使是在一般情况下, 大用户也可以通过比较, 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电力来购买和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价, 减少了用电成本, 有利于提高大型工业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增强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8]。

(2) 大用户直购电有益于改善发电企业经营状况, 化解有关企业之间的矛盾。由于可以直接向大用户供电, 发电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边际利润来合理报价, 把握量与价的最优决策。发电企业可以优化生产管理, 提高绩效。通过协商确定直购电价格, 发电企业的成本可获得下游企业的合理分担, 有利于化解煤、电企业之间的矛盾。此外, 在目前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偏低的背景下, 发电企业还可以通过优惠电价来激励直购电用户的电力需求, 以提高设备利用小时和销售收入, 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3) 大用户直购电有利于促进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 促进电源结构的合理调整。在直购电情况下, 大容量、低能耗、低成本的发电机组比单机容量小、能耗高、成本高的机组更具有竞争力, 能获得更多的发电机会, 从而更有利于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 有利于整个电力行业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同时, 具有一定规模的水电机组可以与火电机组一样参与直供电, 可以一起谈判议价竞争售电。由于水电的成本具有比火电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 将会有力刺激水电的积极发展, 促进电源结构的合理调整。

(4) 大用户直购电有益于完善电价形成机制,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现行电价均由政府核定, 不仅无法及时反映电力生产成本及电力供需关系的变化, 而且限制了电力用户选择供电商的权利, 也限制了发电企业基于更大利益原则选择电力用户的权利。此次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 就是单独提出并确定了输配电价, 发电方和用电方可以在此基础上自主协商, 自由报价和定价, 使电价的确定减弱了政府主导, 加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 有益于建立健全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形成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8]。

7 目前我国实行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在技术方面的要求

国内现有试点工作和国外已有实践成果均表明, 大用户直接交易有利于促进市场多个买方主体的出现, 从而构建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竞争格局, 加快竞争性市场的建设步伐;有利于发挥价格对市场供需的引导性作用, 及时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但它也暴露出我国推进这项工作亟需解决电价中的交叉补贴、辅助服务的合理补偿与分摊节能减排目标冲突三大问题[9]。因此, 目前大范围开展直接交易的技术支持条件并不完备。虽然各省初步建立了以地市供电公司为核心的营销技术支持系统, 实现了电能信息采集与监控、抄表管理、电量电费管理等功能, 远程自动抄表技术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 这些系统的主要功能仅包括市场营销与供电管理, 大多数地区实行大用户直购电交易, 在技术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符合电力市场运营要求的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易平台, 具备分时电表等计量手段。

(2) 市场准入是实施大用户直购电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从国外经验来看, 放开电力用户的选择权是一个由高到低、由严到宽、逐步放开的过程。借鉴国外做法, 我国初期的准入条件为:电力用户为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 (66千伏) 及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工业用户, 初步估算用电量约占全国销售电量的20%左右, 在试点阶段, 这个电量规模比较适中。发电企业为2004年及以后投产的, 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火力、水力发电机组。火电机组原则上为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 水电机组原则上为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根据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逐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 这为下一步扩大用户和发电企业的准入, 增加试点电量的规模, 增强市场竞争的力度留下了空间。

(3) 输电通道。按照国家文件明确, 一是电网要公平开放, 公正地向直接交易双方提供输配电服务;二是交易过程存在堵塞时, 按提交直接交易合同的先后顺序安排输电通道;三是大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 一般通过现有公用电网线路实现, 即采用““过网直供”方式。大用户已有自备电力线路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也可用于输送直接交易的电力。基于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及技术支持方面的认识, 我国大用户直供电应选择“过网直供”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大用户直供电的可靠性, 也有利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营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优化电网建设要求。

8 结束语

开展大用户直购电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发展和完善电力市场竞争机制, 构建多买方—多卖方市场竞争结构, 丰富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促进合理电价机制形成, 积累法律法规和政策经验有着重要意义。大用户直购电的试点打破了原有的电力、电量、电价平衡机制, 改变了现有利益格局, 对用电企业、发电企业及电网企业等各参与方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秀丽.浅议大用户直购电[J].水利电力科技.2011, 6 (37) .

[2]孙倩, 刘峰.世界电力工业改革模式及其启示[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6, 8 (1) :62-64.

[3]安敏, 王宇奇.我国实行大用户直购电的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 .

[4]陈新, 石建国.大用户直购电问题研究[J].科学大众, 2010 (3) .

[5]张森林, 张尧, 陈皓勇.大用户直购电国内外交易实践及成功经验[J].华东电力.2009, 6 (39) .

[6]童明光, 张毅, 曾晓燕.大用户直购电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电力技术经济, 2006, 4 (2) .

[7]赵建平.电力市场环境下大用户直购电管理模式及实施方案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8.

[8]张安华.推进直购电试点意义重大[N].中国能源报.2009-7-20.

市场用户 篇11

满足用户永远是产品的第一诉求

对于一款移动应用而言,实现收入是其最终目的。而今,很多人都在争议,实现收入到底应该靠广告还是下载?其实,下载是基本,只有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才能有令人满意的下载量。而广告或用户付费是在满足用户的前提下实现给商家回报。因此,要想一款产品有很高的下载量,能实现收入,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最基本的条件。

用户就是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意味着开发者在开发一款产品时,要以用户体验为主。企业和开发商应当在细节上提升用户体验,这需要耐心和坚持。

产品打磨绕不过创新和安全

对于基于联系人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将手机联系人与SNS连结非常重要。而动态通讯录早在2004年就已提出,但一直没有落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行性其实是存在的,真正的难度在于寻找恰当的产品化表现形式。

最恰当的产品表现形式,也是最具创新力的。创新化的产品不仅能得到用户的喜爱,还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其实,产品的技术创新说难也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化的创新,相关企业和开发商可以将创新点放在产品策划和组合上。

创新还要把握市场前沿。如今, “云计算”和“云服务”一片火热,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而基于云计算的工具把用户的各种资料备份到“云服务器”上,让用户可以随时调用,听上去非常美好。

这种形式看起来非常方便,但很多用户都在担心,这样究竟安不安全?

其实,要保障此类应用上的用户信息安全,需要企业和开发商协同合作,一起推出安全方案、开发运营软件店和同步工具,并且确保安全方案经过了严格考核和验证,以此减少作弊的可能性,保证数据的绝对安全。

有用户量级后再谈盈利模式

一款优质的应用要想占据市场,推广必不可少。但推广不是花钱硬推,而是在注重产品体验的同时,与厂商、运营商合纵连横,用闭环的方式来推。

推广终归只是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对于“实用工具+社交应用”为主的应用,要想获得长久的成功,除了传统的下载和广告的盈利模式外,还应当敢于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比如,从用户软件互动分享的角度,企业和开发商的着陆点可以落在软件店;从数据安全和社区的角度,也会产生新的盈利点——当用户的数据服务和社区发生关联之后会产生一个重要的迁移,那就是电信数据运营的虚拟化,而新的盈利点也会自然而然产生。

市场用户 篇12

在互联网新秀纷纷崛起的今天,传统通信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洗牌。为了能够维持昔日的市场地位,进而借助互联网创造更大的成就,很多传统企业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基于对500亿连接的深入思考,爱立信提出了“网络社会将深刻改变世界”的观点,并且通过构建移动性、宽带和云三方面的基石,来奠定网络社会美好蓝图的基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视频、社交、LBS等移动互联网新应用不出现,推动新兴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面对眼花缭乱的选择,用户变得喜新厌旧,移动应用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部分传统的通信业务走向没落的边缘,北电的消亡、摩托罗拉以及诺基亚的重组皆出此因。

对于传统的通信企业而言,要想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中生存下去,就需要重新思考战略定位,新的战略选择需要符合整体趋势,并且合乎行业发展节拍,因为一个错误的甚至迟到的战略选择都可能让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

那么,在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网络深刻改变世界

爱立信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什么是未来的网络走向,到底谁将会是我们的用户?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爱立信总裁兼CEO卫翰思。

要预知未来,不妨首先分析历史。回顾通信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100多年前发明了电话, 目前拥有了10亿左右的固定电话用户;起步较晚的移动通信则发展得非常迅速,仅用了20年时间,用户数就超过了20亿户。

展望未来,移动通信仍会加速发展,爱立信预测,到2015年,移动用户就会达到八九十亿户,到2020年世界上会有500亿的连接。随着500亿连接的到来,人类社会将成为一个网络社会,任何能够受益于网络的人和物都将与网络连接。

网络社会到来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发生显著改变。事实上,这种力量已经显现出来,很多人对此深有感触。例如,爱立信曾做过一项关于“使用移动宽带后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如何变化”的调查,78%的人认为有了移动宽带之后工作效率提高了,66%的人认为产出效率有了提高,45%的人则认为它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就整个社会经济层面来看,网络社会将产生更大的价值。根据爱立信的研究,宽带普及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可推动1%的GDP增长;宽带每提速一倍可推动GDP增长0.3%;每增加1000个宽带连接可以创造80个新的就业机会。

“固守”移动通信

任何对人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技术都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基于这一认识,爱立信瞄准了网络社会的方向,并希望通过推动网络社会的实现,在未来能够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为此,爱立信每年为ICT创新投资高达30亿欧元。

不过仔细分析爱立信的战略,不难看出其核心方向依旧是传统的优势项目,即移动通信以及移动与宽带的交叉领域。在很多竞争对手纷纷开辟新领域的情况下,爱立信固守传统优势能否保证其继续获得成功?

爱立信CTO洪凯申认为,实现网络社会的首要条件是网络的更广泛部署,在移动通信尚未广泛普及的情况下,网络连接本身就蕴藏着巨大市场,而在未来的网络社会中,网络连接的质量和性能与现在相比也会大大提升,这就涉及对现有网络的更新换代以及对智能管道的部署,这其中爱立信将会获得大量机会。

此外,网络背后的服务也会出现井喷,“除了移动宽带之外,网络外包服务以及运营支撑和业务支撑系统也会出现巨大需求。”卫翰思认为,网络外包服务和支撑业务正是爱立信的优势所在,因为近年来不断发力电信管理服务的爱立信已经成为了该市场的全球第一,在OSS和BSS方面,爱立信也在通过收购来取得突破。所以在网络社会到来后,爱立信将获得三个主要市场的机遇。

殊途同归的选择?

在面对战略转型的命题时,华为、中兴等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们除了传统的通信网络和服务外,这两年还加大了对企业网和终端市场的战略部署。而爱立信没有宣布企业网的战略,最近还放弃了所持有的索尼爱立信50%的股份,因此有人认为,在战略转型的道路上,华为等“向左”,爱立信“向右”。

事实并非如此。以企业网市场为例,爱立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企业级方案,但是通过布局网络社会,爱立信也在进入企业用户市场。根据爱立信的预测,到2020年将会出现500亿的连接,这些连接将以物物连接为主,这意味着其中有不少是行业应用。卫翰思也明确表示,真正拥有巨大潜力的是各类企业应用,以及医疗、电力和物流等行业应用,而移动宽带的持续增长将给爱立信带来新的机遇,有助于其将业务拓展至新的领域,如政府以及医疗卫生、运输、公用事业、移动支付等领域的企业。目前, 爱立信已经开始动作,面向企业用户推出网真托管服务、物联网应用等。

上一篇: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下一篇:经济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