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户

2024-09-27

学生用户(精选12篇)

学生用户 篇1

据三大运营商 (移动、联通、电信) 披露的最新数字显示, 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10亿规模, 在全球排名第一。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 电子商务的兴起, 金融支付手段的局限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移动支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移动支付 (Mobile payment) 也称为手机支付, 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 (通常是手机) 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面对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的现状, 对移动支付业务的进一步认识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能够充分了解中国移动支付业务服务市场, 且培养良性行为发展意识, 能够给终端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我们特做此研究。

1 调查问卷的编制

大学阶段是未来高收入人群生活习惯形成、固化的关键期, 而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经历、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自己明显的群体特征, 是最容易接受移动支付这种新生事物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非常具有代表性, 所以我们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实收352份, 有效问卷345份。实际样本数大于估算样本数, 调查的样本容量合理。本次调查首先采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及描述性分析, 然后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推断性分析。在推断性分析时我们运用了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

2 调查数据

2.1 假设1:性别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无影响

本次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345份, 其中男生166人, 女生179人。而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用户中, 男生没使用过移动支付的有30人, 使用过的为136人。同时, 女生中没使用过移动支付的有47人, 使用过的为132人。

对此假设我们用spss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得到表1。

注:a.0单元格 (.0%) 的期望计数小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37.05。b.仅对2x2表计算

表1第一列依次是:皮尔逊卡方 (Pearson Chi-Square) , 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卡方检验连续性校正的卡方值 (Continuity Correction) 、似然比卡方检验 (LIKELIHOOD Ratio) 、费舍尔精确概率检验值 (Fisher’s Exact Test) 、线性相关卡方检验 (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 及有效个案数目 (N of Valid Cases) 。另外, 连续性校正的卡方值和皮尔逊卡方值处分别标注有a和b字样, 具体释义见表下方注释。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有效案例数目大于40, 因此应该看未校正卡方值, 即皮尔逊卡方 (Pearson Chi-Square) , 该值是3.328, 双侧近似概率为0.068, 大于0.05, 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 即应认为性别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无影响。

2.2 假设2:大学生学科应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无影响

本次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345份, 其中文科生185人, 理科生160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用户中, 理科生中没使用过移动支付的有36人, 使用过的为124人;文科生中没使用过的有41人, 使用过的为144人。针对数据我们用spss软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 得到表2、表3、表4。

表2与表3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统计量输出表。表2第一列数字1.00表示文科, 数字2.00表示理科, 第二列字母N代表人数。由表2可知文科的均值为1.7784, 标准差为0.41646。理科的均值为1.7750, 标准差为0.41889。同时由表3可知, Levene lest检验的显著性为0.881, 大于0.05, 故可以推断, 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文理科两组的方差是无差异的。

3 调查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移动支付用户行为调查数据分析可得, 在用户的认知度方面, 大学生用户大部分对移动支付还是很了解的。同时数据显示, 大多数大学生可以接受较小数额的移动支付, 对较大数额的移动支付还有些力不从心。移动支付的消费中, 购物消费要占一半比例, 剩下则是娱乐、餐饮、转账、订票等活动。因此移动支付消费主要集中在购物方面, 移动支付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3.2 建议

移动支付经销商可以根据调查出的移动支付消费比例显著方面大力宣传和推进, 而另外几个方面, 可以不同程度地发展。移动经销商应具备消费者危机意识, 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调查出现阶段社会中主要的消费情况, 例如以调查问卷、现场宣传活动、消费记录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同时加以拓展自身优势, 立足于现有的领域, 逐步向四面扩散, 开辟业务的增长点和盈利方式, 譬如在商场、超市等装配移动支付终端, 将移动支付培养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经销商应提高移动支付技术含量, 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在技术方面提高安全系数, 一方面是在交易之前, 授权、鉴别和控制消费者, 以便在交易的时候确保支付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私密性, 同时也能够避免某些用户恶意透支, 降低交易的风险。另一方面, 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确保交易安全的前提下, 简化支付的操作程序, 衡量好安全和易用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秋灵, 孙权.运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型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解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6) .

[2]杜强, 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学生用户 篇2

学习用户和用户组管理,完成如下练习,将你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中遇到的问题,辅助截图,以实验报告的格式提交,注意,仍然是重点描述问题

另外一份资料《用户管理-学生练习时发现的问题--学生版》,供大家思考,看看您是否能够解答同学遇到的问题

新来一位员工tom,如何为tom在linux系统中添加一个合法身份?

存储用户信息的配置文件是什么?文件是如何组织的?

存储用户密码的配置文件是什么?文件是如何组织的?

存储用户组信息的配置文件是什么?文件是如何组织的?

和用户和用户组管理相关的文件有哪些,主要作用是什么?

1.新建一个组group1,新建一个系统组group2

2.更改组group2的GID为103,更改组名为grouptest

3.删除组grouptest

4.新建用户user1,指定UID为777,目录为/home/user1,初始组为group1,有效组为root,指定shell为/bin/bash

5.新建一个系统用户(虚拟用户)user2

6.查看用户user1的组群,切换到user1,在主目录下新建一个文件夹test1,再切换有效组(附属组)为root,再新建文件夹test2

7.修改用户user1的个人说明为This is a test

8.修改用户密码过期时间为2012-12-12

9.更改用户user1的密码为111111,锁定用户user1,并查看/etc/shadow中user1对应的信息的变化,用user1身份登录系统

解锁用户user1,再用user1身份登录系统

10.更改用户主目录/home/user1为/home/user1home

11.更改自己(stu)的相关信息,如电话号码等

12.查看用户root的相关信息

13.列出用户user1的UID,GID等

14.使用passwd给user1用户密码冻结,用passwd查看user1相关信息,最后用passwd给

学生用户 篇3

关键词 移动O2O;用户体验;情境

分类号 F713.55

1 引言

移动电子商务是当前商务领域的新星,它重塑了传统商务的形态,引领了移动生活的潮流,受到了网民的热烈欢迎。据CNNIC于2013年8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电子商务类应用是发展最为迅猛的移动应用,其中O2O应用的发展是最引人注目的移动商务应用,该应用网民规模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00%。O2O受到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欢迎,一方面是由于O2O打通了线上、线下之间的隔阂,恰当好处地拟合了现实生活与移动科技,更符合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得益于商家对O2O这一未来移动商务方向不遗余力的推广。

尽管如此,移动O2O应用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依然处于下游,整体使用率在38.9%左右,与排名第一的即时通信类应用87.1%的使用率相去甚远;此外,移动电子商务类应用的购买转化率较低,Neilson和Budiu(2012)通过调查发现,桌面、平板电脑和手机的网站访问转化率(电子商务环境下为购买率)分别为3.5%、3.2%和1.4%。由此可见,移动O2O存在下载量虚增、使用率不高、转化率较低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移动O2O用户体验

O2O是指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通过线上宣传、促销和交易实现线下传统商业行为发生的新型商业模式。这种联合线上、线下优势的商业模式在为大众提供更为优惠、全面的消费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商家的交易额,因而从出现伊始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发展在移动智能设备普及(目前我国持有移动上网设备的用户为4.8亿,占网民总数的91.1%)的条件下迎来了第二次飞跃期,手机打车(“滴滴”“快的”等)、外卖订餐(“美团”“饿了么”等)和团购(“大众点评”“拉手”等)等O2O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但是这一新生的、尚未形成固定格局的电子商务模式的竞争环境也尤为激烈。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GPS、GIS和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等技术的成熟,商家寻求多平台合作,商品和服务价格探底,O2O平台很难在技术、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提高自身竞争力,即提高技术和开展商品促销已然达到了一定意义上的瓶颈,对O2O使用的转化率不再构成显著的提升作用。Pucillo和Cascini(2014)提出移动电子商务用户众多但转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用户体验较差。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最早由Norma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他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与公司及其产品、服务发生交互作用时产生的主观认知内容,良好的用户体验需要满足甚至超越用户的基本需求和期望,尤其是在情感上使用户体验到快乐。Hassenzahl(2010)将用户体验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的心理特质、产品特征和情境交互作用结果,将其划分为操作(motor-goal)、行为(do-goal)和心理(be-goal)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与产品的实用性和用户的满意度相关,第三个层次与产品的享乐性和用户的愉悦度相关,最终将用户体验归结为“实用体验”和“享乐体验”两个方面。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移动O2O用户体验即用户在移动终端进行O2O活动时,用户、产品和情境交互作用产生的操作、认知和情感反馈。对于移动O2O应用而言,提升其产品的用户体验,使用户在应用操作的行为层面、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得到满足,是执行差异化战略、提升购买转化率的突破点,也是兼顾企业效益和用户满意度的平衡点。

2.2 移动O2O用户体验与情境

移动O2O的盛行促使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从宿舍(使用率88.2%)扩展至教室(使用率49.7%)、街道、交通工具、商店等场所。移动O2O应用的用户体验也必然地受到使用情境多元化的影响,这就使得移动O2O用户体验不同于PC端,将PC端用户体验设计照搬至移动端是造成移动O2O用户体验不良的重要原因。

情境(context)是指用户与应用之间的交互行为相关的现实情况,包括用户情境、时间情境、地理情境和社会情境(Dey,Abowd,& Salber,2011)。相互重构理论(Suchman,2006)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自然环境影响着人际交互的方式。传统PC环境下情境相对固定,O2O用户体验受情境影响较小;但是移动O2O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且移动用户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具有差异性(Karapanos,Zimmerman,Forlizzi,& Martens,2009)。有研究指出,相比于PC的固定情境,移动情境更容易使用户发生沉浸(F(1,19)= 4.57,p<0.05),也更容易引发消极情绪(F(1,19)= 5.01,p<0.05),并且在消极情感维度上,情境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F(1,19)= 15.04,p<0.01),男性在移动情境下的消极情感远高于女性,但是固定空间情境下区别不大,并且情境的变化不仅指空间(空气、光照、噪声等)上的变化,时间、社会关系、文化等情境的变化也在影响着用户体验(Engl & Nacke,2013)。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使用O2O应用 时,更能发现情境的影响力(Horning,Robinson,& Carroll,2014)。

由此可见,移动O2O用户体验与PC端O2O用户体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然而已有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移动电商用户体验在不同情境上的具体差异性,对移动电商用户体验设计的指导意义不足,尤其是对移动电商中的O2O这一发展迅速的领域探究不多。据此,本研究将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不同情境对移动O2O用户体验的影响,为优化移动O2O应用的用户体验提出建设性建议,促进O2O的应用优化和商业发展。

3 实验设计

3.1 被试

选取大学生被试120名,其中男性57名,女性63名。确保每位被试拥有Android移动智能终端,且没有使用过“美团外卖”移动O2O应用。

3.2 实验工具

(1)装有“美团外卖”移动O2O应用的移动智能终端。为控制额外变量,本研究统一要求被试使用GPRS蜂窝数据上网方式,不得使用WiFi等上网方式。

(2)《移动O2O应用用户体验问卷》。本问卷改编自陈智(2012)的《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评估问卷》,用于评估移动O2O商务应用的用户体验水平。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评分,共9条题项,分为三个维度:操作体验、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操作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时的视觉美观度、功能易用性和操作流畅性等指标,认知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功能有用性、认知负荷和风险感知等指标,情感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时的情感愉悦度、惊喜和满意度等指标。

3.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组间设计,其中自变量为情境(宿舍、教室、户外),因变量为用户体验(操作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

3.4 实验程序

将实验被试分三组:宿舍组、教室组和户外组,每组40人,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情境下使用“美团外卖”应用。要求所有被试均在中午11点安装“美团外卖” 手机应用,并选购自己的午餐。

宿舍组为11点没有课程安排的学生,要求被试在各自宿舍使用15分钟“美团外卖”后作出购买决定(由于被试分布在多间宿舍,无法同时进行实验,故分五天完成,五天内“美团外卖”促销活动未发生变化);教室组为11点课间的学生,要求被试在教室使用15分钟“美团外卖”后作出购买决定;户外组为11点没有课程安排的学生,要求被试在校园马路边使用15分钟“美团外卖”后作出购买决定。

所有被试在完成购买决策后填写《移动O2O用户体验问卷》。

4 结果

不同情境下大学生在O2O用户体验各维度下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

由表2可知,大学生O2O操作体验、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这三个用户体验的维度在情境上均产生了显著差异。经事后LSD多重检验结果得知,在操作层面上,户外情境的O2O用户体验与宿舍情境、教室有显著差异,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认知层面上,教室情境的O2O用户体验与宿舍情境、户外情境的差异均显著,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情感层面上,宿舍情境的O2O用户体验与教室情境、户外情境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显著。

5 讨论

由于智能设备的便携性和移动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在任意情境(contextual)下随时随地发生,被称为U-commerce(ubiquitous commerce)(Watson,Pitt,& Zinkhan,2012)。这种促进了电子商务由线上交易迅速扩展至线下体验,激活了电子商务的应用全场景,也使得电子商务面临着多情境带来的界面适用性、操作统一性等用户体验下降的问题,设计跨情境的优秀用户体验对于O2O而言势在必行。

5.1 大学生O2O用户体验的情境性差异

根据研究结果,大学生的移动O2O用户体验受情境的显著影响。移动电子商务在交互方式和使用模式等方面都与PC端电子商务有较大的区别(Mendoza,2013;Featherman ,Miyazaki,& Sprott,2010),陆泉、邓晶和陈德照(2013)将用户体验在情境上的差异性归因为,个体的安全感、无助感和时间知觉等心理活动在不同情境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心理诉求和特征,由此影响了其使用O2O应用的用户体验。

在操作层面上,户外情境中大学生的O2O用户体验与宿舍、教室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大学生在户外使用移动O2O应用时更加注重APP的操作流暢性和易用性。这与大学生在户外进行团购、打车和订购外卖等移动O2O活动时更加注重APP的效率,较少地注意其情感上的享受有关;也与户外环境使得大学生对用户体验的要求标准降低,操作上的流畅就可以使得大学生感受到满意。另外,意外惊喜和人性化的关怀也会显著提升大学生的户外O2O活动的整体体验。

在认知层面上,教室情境中大学生的O2O用户体验与宿舍、户外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大学生在教室使用移动O2O应用时更加注重APP在功能有用性、认知负荷和风险感知等方面的表现。这可能与大学生处在教室情境下思维活跃,有着相对较高的认知负荷,希望在低风险的条件下,耗费较少的认知资源完成移动O2O活动。

在情感层面上,大学生的O2O用户体验在户外、教室和宿舍三种情境之间的差异均显著,其中宿舍体验最高,户外体验最低。这说明大学生在宿舍使用移动O2O应用时更加注重情感愉悦度和整体满意度。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在宿舍情境中更加放松,希望使用移动O2O应用时感知到愉悦身心的体验;并且宿舍是大学生的重要人际圈和生活圈,大学生视移动O2O活动为一种生活方式,希望它可以带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另外,这一数据结果也说明情感体验是决定情境对用户体验影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不同情境的情感体验是提升用户整体体验的关键性因素。

综上所述,情境因素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使用移动O2O应用的用户体验,与实验假设一致。PC互联网用户体验与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在于情境的差别,PC互联网处于一个相对固定可预测的情境,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境具有不可预测的多样性(Hinman,2012)。这一结果提醒O2O用户体验设计要注重不同情境下用户对体验的不同需求,可以通过提供多样主题、甚至是通过自动识别情境来变换情景模式来提高大学生的O2O用户体验,进步提升用户忠诚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此外,O2O产品应该着力提升用户情感体验,以此优化跨情境的整体用户

体验。

5.2 研究展望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空间情境下的用户体验差异,未来研究首先可以开展不同时间情境和不同人文情境下用户体验的差异研究,以丰富移动电商用户体验在情境上的差异性;其次可以探究造成用户体验在情境变量上差异的内在深层机制,据此提出解决高用户体验的整体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陈智. (2012). 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评估与量化模型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

陆泉, 邓晶, 陈德照. (2010). 网络环境下基于群体心理的用户体验模型设计. 情报理论与实践, 33(9), 78–82.

学生用户 篇4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的职业教育都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 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我国高校扩招后,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 加上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格外激烈。当前, 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就是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而重视和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则是解决此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笔者认为,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将会取得积极效果。

1 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及意义

职业指导, 从过程论的角度来说, 是指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职业意识, 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一种教育过程[1]。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引领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 并配合对学生自我的分析和评价, 不断的修正人生坐标, 使学生找到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最佳契合点, 达到个体对社会生活适应的目标。

高校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 有助于学生完成从学校逐级教育向社会工作的过渡, 并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在职业社会中的竞争力, 帮助学生把理想变成现实, 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依赖性。甚至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因为迈好了人生的第一步即是踏上了成功的源头。

另外, 职业指导对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一个高校就业率上不去, 其社会声誉是一定会受到影响的。就业出口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该校的招生进口问题, 这是市场经济双向选择的必然。正如一位校长所说:“学生就业有危险, 学校就有了危险。”相反的, 如果该校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那么学校还能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职业, 并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 并以此制定有效的招生计划, 从而形成了一个招生就业、进口出口的良性循环。

2 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 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 到今天己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十多年来, 高校的就业指导还是基本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 比如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技巧指导等。这种只停留在择业期的就业指导, 有人称之为“季节性快餐”, 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即:重视了择业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更为重要的职业能力培养, 其实质就是一种速成式的职业指导, 忽视了职业指导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以我校为例, 多年来, 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都是传统的“大会‘灌输’”式, 即召开“毕业生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由学校学生工作负责人或者当地某单位的主管负责人来主讲。这种单一的、抱佛脚的形式, 与职业指导的全程、全面、全社会参与的理念是相悖的, 因此, 这类形式对学生就业的实际指导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3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职业指导的可行性分析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为图书馆参与学生职业指导提供了可能。在服务内容上, 图书馆除了可以利用现实馆藏外, 还可以利用电子出版物、数据库以及网上的资源, 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在线咨询等信息服务;在服务范围上, 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上网, 图书馆也可随时接受网上咨询;在服务手段上, 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准确、方便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使得服务效率比传统图书馆时代大幅提高。

现代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的馆员, 他们可以针对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点, 将大量随机、分散、无序的网络信息加以整序、优化, 大大增加馆藏信息量;可以提供网络导航与网络信息深加工服务, 即:帮助用户从茫茫信息海洋中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还可以对用户进行培训, 培养他们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 帮助用户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 学会判断信息真实性的方法, 并学会筛选对他们有用的信息;另外, 图书馆员还可以直接为用户和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之间架构桥梁, 使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资源。

例如, 我馆最近在图书馆主页上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大学生就业知识服务平台》, 它以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从入校到就业、从知识学习到职业认知、从职业素质培训到综合能力提升的整体解决方案, 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持续的、全面的就业知识服务。学生利用这一平台可以理性地认识职业、了解行业、熟悉企业、提高就业能力, 并帮助大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做好未来就业的知识储备。

4 高校图书馆参与职业指导的构想

目前,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意识到“读者才是上帝”, 并自觉不自觉的在进行着从自我意识向读者意识的转变。为此, 许多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正在从“以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以藏书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高校图书馆在时代洪流面前, 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推陈出新, 不断完善和深化。

根据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加强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 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促进本校职业指导工作健康快速发展。而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满足学生在接受职业指导过程中的信息需求作为主要工作使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即基本准备和具体参与措施。

4.1 基本准备

4.1.1 建设职业资源特色馆藏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学校师生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来源。职业信息特色馆藏的建设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源头, 是图书馆参与职业指导的必要条件。职业资源特色馆藏包括与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还可收集本校的往届校友的职业档案资料;另外, 图书馆还可以将各渠道获取的大量职业信息进行研究、分析, 加工整理出二次、三次文献, 更好的方便学生用户使用。

我们还可以借鉴外校的成熟经验, 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就业资源特藏室”, 其中收藏香港本地各行业的信息资料以及特区政府对各部门工作的描述和岗位需求等。另外, 特藏室还专门搜集了一些招聘人数较多的长期雇主的相关资料, 如:汇丰银行、港龙航空公司和一些大型知名企业的组织框架、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等信息。

4.1.2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建立职业指导数据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用户对图书馆网络信息需求的程度越来越高, 他们不仅希望在网上方便地检索或获取本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还希望方便地查询或获取网上他们需要的其他信息资源。因此, 在职业指导方面, 我们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需要多渠道的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导航作用。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很大部分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以及职业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使他们对相关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都知之甚少, 导致他们面对职业选择时, 表现出茫然甚至焦虑的情绪。据调查, 在校学生对职业信息是有很大需求的。因此, 笔者建议, 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上, 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特点, 首先由各院系有针对性的搜集与各专业相对应的职业信息资料, 然后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建立职业信息库, 并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及时向学生提供研究分析的结果及预测信息。这一信息库的建立将成为学生了解未来工作世界,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保障。

4.1.3 培养技术娴熟的职业信息分析人员

针对当前就业信息真假难辨、异常庞杂的情况, 图书馆必须培养职业信息分析人员, 定期为学生提供经过筛选、分类, 并加以综合归纳的二次文献;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搜索和使用职业信息的技能, 教他们学会有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所需要的职业信息。

4.2 参与措施

4.2.1 提高学生用户的职业信息获取能力

授之以鱼的同时亦应授之以渔。图书馆在为学生用户提供尽量周全、尽量及时的职业信息的同时, 应同时关注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科技和文化水平在社会发展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处理及利用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和驾驭事物发展的能力。学生只有学会了快速有效地获取职业信息的方法, 才能更有效的利用图书馆、快捷获取职业信息, 并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在我国, 许多高校已经开设有文献信息检索、网络信息利用及计算机检索等课程, 这些都是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上文提到的我馆网页上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知识服务平台》, 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以实例的形式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因此, 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 也可以及时的为学生推介本馆的职业信息资源, 具有双赢的效果。

4.2.2 开展个性化的职业信息咨询服务

在劳动力市场高度竞争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就业问题, 还要关注自己职业的发展。所以, 图书馆有必要利用资源优势提供一个职业咨询的平台, 使学生通过这一平台来挖掘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潜能, 并掌握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具体的职业咨询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 利用职业测评软件, 用最少的人员为最多的学生提供参考意见;

2) 利用网络进行在线问答和咨询活动, 可以将普遍性的问题通过集体信件作统一回答, 方便以后的学生查阅, 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充分解决职业咨询人手不足的问题。

3) 可以参照国外和香港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 推行“义务职业指导员”活动, 由往届校友对在校学生进行指导, 形成良性循环[2]。

4.2.3 定期开展以职业指导为主题的真人图书馆活动

近年来, 国内外兴起的真人图书馆活动用于学生的职业指导, 笔者认为很有可行性。所谓真人图书馆, 就是读者按照借阅规则去借阅感兴趣的真人图书, 通过在一定时间内与真人交谈, 获取信息, 解决问题,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如果我们将学生感兴趣的真人图书, 比如企事业单位的代表、职业介绍机构、劳动部门以及往届校友等融入到职业信息咨询服务中, 由学生通过借真人的形式,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对于学生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5 结语

笔者认为,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地方高校应结合本校实情, 以务实的态度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 应承担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服务重任, 加强与学校职业指导部门的密切协作, 力所能及的为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摘要:十多年来, 高校的职业指导还是基本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队伍为图书馆参与学生职业指导提供了可能。图书馆参与高校职业指导包括基本准备和具体参与措施两方面。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廖轶涵.职业与职业指导概念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 7 (15) :26-28.

学生用户 篇5

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近一段时间来,教育部办公厅、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继下发文件,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的落实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并安排检查组赴各省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11月10日教育部监察局、财务司、职成教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下发文件,对此项工作又提出新的要求,现将教育部《关于抓紧督促相关中职学校删除不符合条件受助学生信息的紧急通知》﹙教监局函„2010‟24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各年龄段分布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我省可疑数据比例仍然较高,请各市(区)教育局、各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认真核对受助学生信息,及时在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名单中删除不符合条件的受助学生信息。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于11月20日再次对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名单和涉农专业学生各年龄段分布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省教育厅将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计的国家受助学生名单和涉农专业学生各年龄段分布情况,对可疑数据比例较高的学校进行抽查,对存在问题的学校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

二○一○年十一月

全国手机用户多过“厕所用户”! 篇6

The study’s numbers claim that of the world’s estimated 7 billion people, 6 billion have access to mobile phones. However, only 4.5 billion have access to a toilet.

At a press conference announcing the report, U.N.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Jan Eliasson announced the organization is launching an effort to halve the number of those without access by the end of 2015.

“Let’s face it. This is a problem that people do not like to talk about. But it goes to the heart of ensuring good health, a clean environment and fundamental human dignity for billions of people,” Eliasson sai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Interestingly, the report states that India alone is responsible for 60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at does not use a toilet, an estimated 626 million individuals.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n estimated 1 billion cell phones in India.

Conversely, in the world’s most highly populated country, China, only 14 million people do not have access to a toilet. However, there are also fewer cell phones in China, 986 million, according to the Daily Mail.

Driving the point home, more than 750,000 people die each year from diarrhea and one of its primary causes is from unsanitary conditions created in communities without access to toilets.

“This can also improve the safety of women and girls, who are often targeted when they are alone outdoors,” said Martin Mogwanja, deputy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U.N. Children’s Fund. “And providing safe and private toilets may also help girls to stay in school, which we know can increase their future earnings and help break the cycle of poverty.”

联合国最新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拥有手机的人要比拥有厕所的人多。

根据该研究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球约70亿人中,有60亿人有条件使用手机,而只有大约45亿人有条件使用厕所。

联合国副秘书长扬·埃利亚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这项报告,他表示联合国正在发起一项活动,计划到2015年年底,将没有条件使用厕所的人数减少一半。

埃利亚松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需要面对这个事实,如厕问题可能是人们不太愿意谈论的问题,但这却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保护环境和十几亿人基本的人类尊严的核心问题。”

有趣的是,该报告显示,印度占到了全球无法使用厕所人数的60%,估计约有6.26亿人;而与此同时,印度国内使用的手机数量估计达10亿部。

中国的情况与之相反。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但根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数据,在中国只有1400万人没条件使用厕所。中国拥有的手机数量约为9.86亿部,少于印度的数量。

还有更多的数据说明这个问题。全球每年有超过75万人死于痢疾,其中大多是因为没有条件使用厕所,卫生条件无法保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副总干事马丁·莫格万加表示:“厕所还能增强妇女儿童的安全,独自在户外活动的妇女儿童通常会是遭遇袭击的对象。提供安全、私人的厕所也可以帮助女孩子们待在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样能够增加她们未来的收入,帮助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

学生用户 篇7

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知识群体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学生信息用户既是信息资源的使用者, 又是新信息的创造者, 还是高校图书馆用户中人数最多、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利用频率居高的群体之一。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发生了新的变化。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改变。因此, 分析和研究用户信息需求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对于高校图书馆更新服务理念、调整服务策略、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按学历层次划分, 我国高校学生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信息需求受个体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信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1. 需求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需求发展的阶段性是用户信息需求在时间纬度上所展示的规律性[3]。社会学认为, 人的每个阶段都面临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或问题, 决定着用户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信息需求。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经历了基础课到专业课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等各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信息需求特点, 这些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进式的转变, 形成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

对于刚入大学校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思想活跃, 乐意接受新事物,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逐步形成的阶段, 有较强的可塑性, 但读书目标尚不明确, 按兴趣选择的取向较为明显, 对于相关专业学科知识接触不多, 知识面较窄, 其信息需求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大学生专业性阅读兴趣开始形成, 逐渐不满足教材上现成的结论, 开始广泛研读各种类型参考书, 吸收各种观点, 他们的信息需求开始向专业化和深入化发展。少数学生失去刚入学时的新鲜感, 失去学习探究的动力, 而且对图书馆敬而远之。

处在面临毕业、就业准备阶段, 毕业班的学生对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方面的信息需求强烈, 他们迫切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信息保障, 对信息的创新性、多样化提出较高要求。同时, 他们对心理调试、外语学习、考研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进一步加大。

2. 需求范围的广泛性和多元性

从用户信息需求的目的上划分, 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可分为心理和生理需求、学习需求、生活需求、职业需求及其他参与社会化活动需求等, 心理和生理需求、学习需求、生活需求为基本需求, 职业需求、其他参与社会化活动需求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从信息需求内容的学科性质来分, 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可分为专业性信息需求和综合性信息需求;从信息需求时间持续长短上可分为长期的信息需求、短期信息需求和瞬时的信息需求, 无论按哪一种形式划分, 大学生的信息需求都呈现广泛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2012年8月) 显示, 截止到2011年底,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人, 占总体网民的45.1%, 其中, 大学生占13.6%。目前在校大学生, 绝大多数都是网民。网络为大学生社会化开辟了广阔空间, 为大学生的信息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调查统计, 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涉及新闻时事、休闲娱乐、考研考证、就业创业、课程学习、网络购物、交友、社会兼职、医疗保健等多方面。他们除了需要与本学科、本专业或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信息外, 还需要各种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休闲娱乐、医药卫生等各方面、各学科信息。信息需求的全面性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因和条件。

在信息需求的类型和载体选择上, 大学生信息需求趋于多元化, 信息需求的类型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到涵盖声音、图像的多媒体电子文献, 从馆藏需求发展到国际互联网资源的共知共享。

3. 需求结构的集中性和叠加性

受学校性质、学科类型、学习任务及大学生在校生活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基本信息需求在内容、利用形式及利用时间等方面呈现一定的集中性和趋同性。

如专科类学生较注重职业技能及求职信息, 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较多关注留学信息, 专业性质较强的学生关注专业学习与研究信息。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对考证、考研信息比较青睐。大一新生会经常光顾图书馆, 大二学生相对大一学生则较少, 而毕业班的学生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利用用图书馆和院系专业资料室的时间比较集中, 其信息需求的指向性及信息源的选择方面较为明确。

叠加性是用户信息需求在空间特性方面所展示的规律性。相似的学习空间、受教育空间及生活空间使得大学生对某些信息的需求偏好, 产生需求重叠, 形成某些共识, 这正是所谓的“信息消费群体”产生的原因。随着网络的扩展及学科的交叉重合, 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的叠加性会变得更加明显, 这种重叠的需求是我们研究大学生群体信息需求的一个重要依据。

4. 需求内容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在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信息需求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信息发展, 他们希望能一次性地获取有关某一主题全面的、系统的信息, 并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松散性, 使得网络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加之, 缺少统一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 信息内容十分庞杂, 正式出版信息与非正式出版信息交织在一起, 商业信息、学术信息及个人信息混为一体, 动态新闻与陈旧的信息同处一个界面, 有用信息和毫无用处的垃圾信息混杂, 甚至还有不少有害的信息掺杂其中, 可谓良莠不齐。从整体上看, 网络信息资源尚处于无序状态, 信息质量表现出不均衡性和难以控制性, 给用户选择和利用信息带来极大不便, 增大了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难度。加之, 很多学生没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对本专业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缺乏了解, 其结果往往是查寻不当, 或花费了很多时间, 收效甚微, 这也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信心和意愿。

5. 需求实现的便捷性和经济性

价值观念在用户需求中支配用户的需求行为, 价值心理是用户为满足信息咨询需求而选择信息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信息需求表现基本上符合穆斯 (Mooers) 定律和齐夫 (Zipf) 最小努力原则。

穆斯 (Mooers) 定律指出:“一个信息检索系统, 对用户来说, 如果他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 这个系统就不会得到利用。”该定律阐述了用户信息需求的根本原则:如果用户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 他对这一信息的需求自然会失去兴趣。

齐夫 (Zipf) 的最小努力原则表明, 每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希望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用户的信息需求也不例外。用户一方面希望获得完整、可靠、先进、适用的信息, 另一方面又总有一种付出最小努力的倾向, 以尽可能减少他在时间和精力上的耗费。也就是说, 用户在决定其信息需求量时, 必然希望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获取和吸收信息的工作量最小。

大学生用户在利用信息时, 一般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获取方式较为简便的信息来源。他们在信息活动中尽量避繁就简、弃难从易地选择那些方便、易用、可行的信息, 一方面是依信息价值而行, 另一方面总是力图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更多、更快、更好、更经济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用户的信息需求取向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 其个性化趋势日益显现, 大学生用户已不再限于单纯利用图书馆书目信息服务获取所需要文献的线索或从图书馆索取原文, 而越来越倾向于基于知识或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从注重信息载体物理形式到注重信息内容本身, 他们迫切希望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全新的、全程性的知识信息保障, 因而要求我们寻找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维系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对高校信息用户信息行为及信息活动的支持能力和在新的信息环境中的竞争力。

二、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策略。

1. 加强大学生信息用户的研究

信息用户研究是对用户的特点、信息需求及相应的信息行为的研究, 它是一种理解用户、掌握用户行为模式, 并力求使他们的需求目标与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相匹配的过程。

为用户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 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网络环境下, 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将最终决定现代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内容、模式的改变。图书馆只有了解自己的用户信息需求, 并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才能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的信息用户研究主要是针对检索需求表达、检索式构造、检索效率的分析及与此相关的用户服务提供等问题而展开的, 着重于信息存取系统的建立、分析和评价, 强调系统资源的重要性和完备性, 忽略信息使用的产生是源于用户需要并付诸于寻求行动, 同时它以均质化的标准衡量用户、表达用户的信息需求, 此过程中, 用户只是被动的接收者。因而, 用户因素尚未完全融入信息利用行为研究的全过程。在新的信息环境下, 面对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信息用户, 我们必须从整个社会生活范围来定义和研究其信息需要, 研究其信息需求的形成机制、系统分类、需求的群体特征与个体差异及影响大学生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的因素, 根据他们的全部信息活动空间来洞察其信息行为发展规律。

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馆藏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 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际及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构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 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 进行重点学科特色馆藏建设, 组建具有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特色数据库, 帮助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学科研究。

(2) 建立同类院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联合体。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需求上的共同点及同类院校之间学科专业的相关性, 决定了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由同类院校图书馆联合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组织, 各成员馆在联合体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资源优势, 本着统筹规划、联合开发、共建共用的原则,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

(3) 加强各类型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馆藏印刷型文献资源、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等不同形态信息的资源既有各自的优势, 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从用户利用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用户更关注的是文献内容本身及资源利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 而不是载体形态。因而, 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资源重新组织和整合, 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有机融合, 建立集成各类型信息资源统一揭示和无缝链接的高效系统, 并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 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开发和有效组织, 减少用户的信息使用负荷和使用成本, 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 构建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信息服务模式

针对大学生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 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其知识需求和服务需求, 构建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体系。

(1) 根据大学生用户信息需求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 为用户提供连续的、动态性的个性化服务, 帮助用户解决信息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和信息咨询等方面问题。利用相关技术和标准对分散的、异构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数字服务体系, 推进个性化、一站式信息服务。

(2) 基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建立信息导航, 帮助用户解决“信息泛滥”、“信息迷向”等问题, 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筛选和过滤, 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3) 为学生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有效整合课程学习资源, 包括各类教学参考资料、精品课程课件、参考文献等, 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分类, 由学生根据专业背景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 建立师生之间开放的、多功能的教与学互动平台, 开展网上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演示等,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4. 加强大学生信息用户管理

对用户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 将会影响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充分利用, 同时还关系到图书馆目标的实现。目前, 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管理都采用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 就是依据用户的身份特征设定其权限, 这种方式虽便于执行, 但是忽略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因而不能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网络环境下, 图书信息用户管理应依据用户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实行动态管理, 实时追踪用户信息需求动态, 了解用户需求, 优化信息服务形式, 提供个性化服务, 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

用户管理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信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用户培训管理及用户信息反馈的管理等。

用户信息管理是指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 建立起信息用户管理档案,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用户信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建立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形成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有效匹配;建立机构与用户的联系, 提高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及用户信息利用行为规范的教育指导。

信息用户培训是为帮助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掌握查询资料的基本技能而开展的各种用户培训活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可采取课程讲授法、实地参观法、宣传介绍法、标识图解法、参考咨询法多种形式的用户培训,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用户信息反馈的管理是指用户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分类及响应处理。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建立与用户的开放式互动性管理来促进双方信息交流, 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活力和针对性, 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水平。

5. 开展大学生用户信息素养教育

用户的信息素质决定了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认识、表达和获取效果, 同时, 信息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用户将更多的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2003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布拉格召开国际信息素养专题会议, 会议宣布:“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basic human right to life long learning) ”, “信息素质是有力地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prerequisite for participating effectivel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包括对信息的感受力、洞察力、判断力等, 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

信息知识包括各种信息源的特点与类型、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检索方法及信息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 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 它包括人们选择、获取、处理、应用及创造信息的能力。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 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 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分学科进行, 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层次与所施教育内容得到有机的统一, 并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业的全过程。

分层次:对新入学的本科生, 可侧重信息资源利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教育;对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除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外, 还可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及提高信息检索技能、助力知识发现与探究的教育。

分学科:结合专业背景、深化学科服务, 为不同学科的用户提供针对该学科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 形成通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多形式:除了面对面的授课形式, 还可通过网络课堂、自助学习、个别培训指导、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形式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目前, 国外许多高校采取多样化而富有实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 如“设立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建立E-Learning学习环境、图书馆协作资源共享和嵌入式教学等”[4], 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网络环境下, 为用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已成为21世纪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林.超越图书馆:寻求变革方向——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观感[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21) :5-10.

[2]曹慧芳.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之分析及对策——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117-119.

[3]夏晓慧.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1) :53-56.

学生用户 篇8

关键词:品牌,业务,资费,终端

随着三大运营商3G网络的部署和业务商用,国内电信业的新一轮竞争已经拉开了序幕。移动、电信、联通,纷纷出招。使出浑身的解数,通过各种渠道,展开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宣传的内容也是花样百出,让人眼花潦乱,应接不暇,市场竞争的正在逐步升级,趋向白热化。但万变不离其宗,3G竞争的根本问题,依然是用户获取的问题,得民心者,得市场。不论是比拼网络技术、还是比拼业务体验、或是比拼内容丰富、亦或是比拼服务质量,“以争取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策略”才是以上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生客户群,在2G时代已经成为各个运营商的争夺重点,成为高端用户的主要孵化器。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对子女的重视,目前在大中城市的中学生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ARPU值平均在47元人民币,基本达到了各运营商中低端用户的水平。

此外,由于各运营商如移动的动感地带,联通的UP新势力等采用的宣传和资费策略,导致联系密切的学生用户逐渐采用同一运营商产品。学生用户的口口相传,成为运营商在校园建立品牌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3G时代,学生用户更成为主要的潜力用户。首要原因是学生客户群目前是Internet网络使用的最大群体:

由图1所示,学生用户占据了所有上网用户的1/3,我们在北京等城市作的调查中,有80%的中学生和90%的大学生几乎每天上网,网络成为其除学校外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在这些学生中,多数已经体验了移动数据业务,有60%用过彩信,10%用过图铃下载,50%用过上网,30%用过手机报。但是2G的网络体验尚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问题中90%认为资费过高,50%认为速率过慢,这都为3G业务在校园的推广提出了重要要求。

这里我们基于调研得出的一些数据,并结合3G业务的特点,从品牌、业务、资费、终端四个方面谈一下对电信运营商在大、中学生中发展3G用户的策略建议。

1 品牌建设策略

1.1 品牌的基础仍然是覆盖问题

学生生活区域以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三点为主;业务则结合了话音、短信、数据业务;这些区域的容量和覆盖效果直接影响到最终用户的网络体验。

调研中已经发现,50%的学生用户认为目前移动数据业务速率过慢,3G网络能够有效解决用户的数据速率问题,如HSPA可以达到下行14.4M,CD-MA EVDO也可以提供3.1M。但是考虑到学生宿舍这个高发业务区域,多用户同时接入网络则用户体验将急剧下降,所以运营商建设时需要按照写字楼环境进行部署,避免网络阻塞。

1.2 利用‘圈子’效应,锁定用户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大、中学生有强烈的品牌/产品趋同性。比如说对于手机号码的选择,通常一个宿舍的人会选择同样的品牌,要么都用动感地带,要么就都是UP新势力。

由于这种“圈子”或者说是“组织”效应明显,所以运营商需针对大、中学生推出升级版的校园品牌,初期利用高速宽带速率的竞争优势吸引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学生群体,增强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通过3G提升运营商在大、中学生心中的品牌形象。在竞争阶段,利用手机上网卡、手机音乐、视频电话、手机电视、手机搜索五大特色业务以及丰富内容和新商业模式吸引更多的学生成为3G用户。

如何利用“圈子”效应,需要运营商更多的在校园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广大学生用户的共性需求进行开发,并辅以良好的品牌代言人和宣传,从打动个体向打动组织进行品牌宣传的转化。

1.3 良好的业务,合理的资费,贴近学生生活

在带宽得到保证的同时,通过融合服务延伸并提升客户价值,全方位满足学生用户的信息需求,如就业、择校、课程选择等各个方面。

2 业务策略

3G业务与2G的最大区别,即在于带宽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使移动数据业务可以朝着互联网化、视频化、媒体化和互动化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业务向移动通信网络移植是移动业务创新的一大趋势,移动音乐、移动搜索等诸多移植型业务成为了移动数据业务的热点。随着移动用户普及率的提高,移动业务的个性化特征不断凸显,推动移动业务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视频作为3G业务的重要表现形式,最能够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环境,提升业务对用户的吸引力和黏着力,是全球3G运营商主推的差异化业务。在3G网络的支持下,移动业务的媒体化特征更加突出,提供的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手机电视、手机导航、电子书、手机报等都是典型的3G媒体型业务。随着3G网络上行传输速率不断提升,移动数据业务的实时交互性迅速增强,移动社区、博客等业务快速发展。

我们针对可视电话、多媒体消息、手机上网、移动广告、视频点播/视频转播、地图查询、网络游戏和Email八项业务在大、中学生中做了调研(见表1)。

由调研结果发现,大、中学生对于手机上网业务、Email和可视电话最感兴趣,其次能够引起大中学生兴趣的是视频点播/实况转播、移动广告和地图查询,最后是多媒体短信和网络游戏,可见学生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

因此,建议针对大、中学生前期应该主推手机上网、Email和可视电话业务。随着业务使用习惯的成熟,逐步推出视频点播/实况转播、移动广告、地图查询、多媒体短信和网络游戏业务。

3 资费策略

目前针对3G业务,普遍有着不同的计费模式。流量型应用:如音乐和视频下载,会倾向于流量收费;时长型应用:即时通信和新闻浏览,会倾向于时长收费。但是无论采取WAP方式还是NET方式,运营商普遍提供一种计费模式,要么提供时长计费,要么是流量计费,这种不灵活的计费模式,可能会导致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趣的降低。

虽然学生尝试新业务的意图明确,但是当前的大中学生通信消费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通过调研结果,月通信支出在40~50元之间的占了50%以上,月通信支出在50~80元的占了20%,月通信支出在80元以上的仅有15%,还有15%的同学月通信支出在40元以下。对于资费敏感型的大中学生,资费策略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运营商业务的取舍。建议采用前后向相结合的收费模式和月租及分级计费方式

3.1 分级包月模式

考虑话音、短信和数据流量相结合的收费模式,短信和数据流量占据的比重比其它用户群更大。以学生的消费能力,针对数据业务进行分级包月体制,便于学生对费用进行管理。

3.2 采用补贴话费模式

为吸引用户,运营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考虑不同的话费补贴模式。如具有话音业务优势的运营商采取买3G上网本送移动话费;也可以买上网卡送上网时长等等。

3.3 采用后向收费模式

3G业务不仅可以前向向用户收费,还更应采取后向的广告收费模式。考虑在移动数据业务中增加INTERNET的资费模式,提供必要的广告信息,由广告厂家支付学生的上网和话音费用。这样可以很好地降低用户使用业务的成本,提高合作内容运营商积极性,刺激后向商家的竞争,完善产业链,以质优价廉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

4 终端策略

终端是用户体验的最终界面,是3G业务发展和普及的关键所在。没有终端,再好的业务也难以应用、难以发展。在3G时代,终端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终端策略也始终是3G运营商必须考虑的重点。

依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在以数据增值应用服务为主的3G市场,3G手机终端作为运营商语音与数据服务的载体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将会越来越多地走向定制。为了满足各3G业务对终端的需求,运营商需要在终端上引入关键技术,如统一终端业务中间件平台、互联网浏览技术、多媒体技术、终端安全技术等。

从学生的终端购买能力调研发现,中学生更认可采购中高端的终端,而大学生相对更加保守,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大学生更多的考虑个人财务计划,而中学生此方面考虑较少,但是总体来说购买能力有限。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建议:

(1)对学生的定制终端需要PDA手机,内置如金山词霸、图文软件等学习软件,将电子产品(如MP3、MP4、电子翻译设备)统一消费,否则一个3、4千元的终端学生将难以负担。

(2)对学生用户进行适当的终端补贴,通过补贴将终端采购费用降低至1~2千元之间。

学生用户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行动逻辑,用户黏性

一、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新环境

大数据是时下互联网领域最具热度的词汇之一,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是最早预计“大数据”时代到来的研究机构, 它认为,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根据2012年互联网络数据中心发布的《数字宇宙2020》报告, 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已达到1.87ZB (1ZB=10万亿亿字节) , 预计到2020年, 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35ZB~40ZB[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专著《大数据时代》是大数据研究的开先河之作, 书中指出,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 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 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 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这使得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变得不再迂回曲折, 仿佛一切的问题都只要交给大数据, 只要对相关数据处理得当, 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答案或现成数据。 2015年1月, 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总数超过70亿台, 活跃的约为36亿台相当于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 移动设备中智能手机占接入互联网移动设备总数的38%;全球平均每天使用网络时长是4.4小时;全球来自移动端的网页访问流量占总访问流量的33%, 同比增长39%[2]。 在这样的趋势下, 全世界都在不断研究大数据带来的各种新环境。 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也与时俱进地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发展分享经济,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必须充分适应和利用, 方能紧跟时代步伐。

二、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行动逻辑分析

网络信息时代, 人民的社会交往和日常行为都已经离不开网络。 网络俨然已经从陌生化的工具进化到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后, 更是迅速催化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人类原本只是自然性的, 教育和文明的诞生, 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 如果说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缩短沟通距离的群体性活动而产生的话, 那么网络尤其是大数据信息的出现使这种群体性变得不再受距离和空间的限制, 人民社会化的行为方式必然有新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教育和文明发展的社会产物, 他们的行动逻辑在文明的进化和改造下, 会有什么新变化呢?

1.传统线下大学生行动逻辑。 在“知”“行”的问题上, 马克思辩证主义哲学早就指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也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就是说, “行”是“知”的前提和基础, 认知的发展是以实践行动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和毛泽东都有过类似的观点。 列宁就有过这样的论断:“生活、实践的观点, 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这是长期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的基本哲学观点, 也可以说是人民长期以来社会行动的基本依据。

在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著名论断。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化, 人民对这一基本哲学论断越来越形成共同认识, 即越来越认识到“行”是“知”的前提, 而人的思想素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从“行”到“知”、“情”、“信”、“意”的过程, 他们均以“行”为前提[4]。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这种理念逐渐演变为社会的常识, 沉淀在人民的潜意识中, 成为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基本遵循和共同规范。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是教育和社会文明进化发展的时代产物, 他们的出现一开始被称为“天之骄子”, 可见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是文明的结晶, 也是社会进步的表征。 他们的社会行为必然遵循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线下行为, 大学生们基本的行动逻辑是传统而一贯的行知行模式, 即遵循“知”、“情”、“信”、“意”均以“行”为前提的基本哲学命题。

2.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行动逻辑。 大数据时代, 大学生线下基本的行动逻辑依然是行知行模式, 遵循基本的哲学理念, 虽然大学生正是大规模吸取文化知识的年龄, 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除了从书本获取文化知识外, 还有一种重要的渠道是依赖于社会实践, 而且往往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认知的深化。 大学不断强调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然而, 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的网络行动逻辑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因为大数据变成了人们在网络上认知世界的全新方式, 更变成人们选择网络行动的全新依据。

大数据是基于各种云计算的数据进行复杂处理和解析, 通过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集成共享, 并可以演变成全新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因此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 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全新方式, 尤其具有便捷快速直观的特点, 更让人们产生依赖。 用研究人员的观点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变革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从以往思考事物的因果关系到现在的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从而预见未来”[5]。 正是因为大数据技术, 谷歌公司才能比政府的公共卫生部门早两周时间预告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因此, 可以说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行动逻辑变成了知行模式, 即大数据以独特的直观特点和足以提供认知判断的基础, 这个认知的依据不再需要经过“行”即实践的前提, 通过直观便捷的大数据完全可以决定接下来的行动。 比如, 大学生在外卖网站和淘宝选购物品时, 完全可以根据其销量的排行数据选择最受欢迎的物品, 通常这种选择不会错到哪里去。 饿了么网站创始人就表示过:“饿了么的地推, 核心是高度数据化。 ”[6]这正是大数据思维造成的营销案例。 同理, 大数据思维也能创造市场, 经典的案例是电子商务网站推出的“双十一”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活动, 让全民看到了数据的威力和吸引力。 又比如大学生们爱看的曾经颇为走红的大型调查类真人秀节目《你正常吗》, 正是通过调查的大数据决定每个问题的答案, 让更多观众看到大众对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的答案和选择。

三、新媒体用户粘性作用下的大学生网络行动逻辑

1.对新媒体用户粘性的再认识。 自从自媒体等新媒体迅速发展以来, 人们对于新媒体就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 这种依赖与各种手机等自媒体终端紧密联系之后就形成用户粘度, 即指一个新媒体或网络产品能够吸引用户并留住用户的能力。 具体来说是指用户对某一网络产品的重复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

新媒体时代网络粘性特征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体现为:用户粘性的超时空存在, 有利于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研判;用户粘性的准心理预期, 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宣泄渠道;用户粘性的超平台作用, 有利于形成大学生人员和思想的网络聚合;用户粘性的模范化效应, 有利于创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情境[7]。 以此为基础, 如果要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就需要研究探析大学生在用户粘性指挥下的网络行动逻辑, 以便更好地引导其思维和行为方式。 有研究认为, 不管是从网站本身的角度研究网络服务、信息等对网站粘性的影响, 还是从用户的角度研究用户感知、体验对粘性的作用, 都有这样一个特点, 即使用者在使用网站过程中对这些因素有何感受, 产生何种满意度, 是否形成继续使用的意愿, 诱发持续使用即粘性行为, 可见用户体验过程及结果与网站粘性关系密切[8]。 大学生网络行动逻辑正可以体现这样的用户体验过程, 显见其与网络粘性的密切关系。

2.新媒体用户粘性作用下的大学生网络行动逻辑。 前文已经讲到, 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行动逻辑已然出现知行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量一直是处于过剩状态的, 这足以给人们足够的信息判断, 心智尚浅的大学生的认知往往浅尝辄止, 他们不愿意分析研究和深入判断, 更愿意通过省事的办法从直观的大数据中获取信息, 这加剧了用户粘性的粘度, 促使大学生们长期离不开新媒体网络, 久而久之, 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淹没在庞大的大数据中无法自拔, 只好通过大数据的量化信息判断和决策, 做出行动和抉择。

根据笔者之前的研究, 用户粘性自有特点。 受其影响, 大学生的网络行动逻辑显示出相应的特征。 首先, 用户粘性的超时空存在, 使得大学生网络行动逻辑变得更自由化, 他们从新媒体网络获取资讯变得更自由自在, 认识自由化。 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 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其次, 用户粘性的准心理预期, 加上大学生因为对大数据相当信赖, 不自觉地就会遵循心理认知惯性, 而选择心理预期熟悉的方式进行网上行为。 用户粘性形成过程中有定向和无意识的心理作用, 产生对新媒体的无意识依赖, 大数据更从认知内容上形成粘性度。 再次, 用户粘性的超平台作用, 会让大学生知行模式遵从使用惯性, 即使换了平台, 也不影响其行动逻辑的统一。 比如微信、微博等各种客户端, 使用起来体验都是类似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大学生们对网络的依赖似乎穿越电脑的平台, 逐渐钟情于手机。 最后, 用户粘性的模范化效应, 会使得大学生们在从众效应下形成互相模仿盲目跟风的心理, 这是用户粘性产生作用的一种特别的方式。 这会让大学生的网络行动逻辑变得理所当然, 这种行为似乎有身边同样行为形成的大数据支持。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策略。 研究者认为:“人、机、 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发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和数据模式的高度复杂化, 世界因此进入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 ”[9]这种“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体现的正是新媒体时代下用户粘性的作用效果。 因此, 要对大学生在这种粘性作用下产生的网络行动逻辑进行干预, 也可以尝试从人、机、物三因素角度着手。

首先, 从人的角度, 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网络行动的研判, 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相应有影响的引导教育外, 还需要思政工作者对网络内容进行“把关”。 学者马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网络“把关”的问题。 微观层面把关是指每个网站对各自站点内容的“把关”, 宏观层面把关是指政府、学校及相关部门对整个网络传播环境的“把关”[10]。 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也是对大学生网络行动进行“把关”的基本角度。

其次, 从机的角度, 即从媒介的角度, 需要好好利用学校网络封闭式管理的优势, 对校园网络进行相应的干预和过滤。此外, 在具体内容方面, 还可以利用“议程设置”的媒介理论。 传统媒介在“议程设置”过程中本来就受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影响, 在网络传播中,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交织, 网民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中“拉”出信息。 在“议程设置”过程中, 学校等权力方可施加正面引导, 左右基本舆情动向, 影响和控制大学生网络行动的一些过激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议程设置[11]。

再次, 从物的角度, 可以充分发挥线下现实活动的影响力, 赢取和吸引大学生从线上转移视线, 积极参与从事线下的活动, 通过现实物质利益的吸引, 减轻线上的压力。 比如高校可以通过现实颇具吸引力的各种具有奖励回馈机制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 将习惯网络行动的大学生吸引至参与实体活动, 或参与现实的社会实践等, 都是良好的对网络行动逻辑进行相应干预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荆林波.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大变革[N].中国青年报.2014年05月26日02版.

[2]2015全球社会化数字报告---一份了解世界的报告[EB/OL].数字媒体及职业招聘社交平台数英网@DIGITAL-INGhttp://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3563.html.

[3]列宁.列宁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03.

[4]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及其指导价值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年3月, 第15卷第2期.

[5]蓝荣聪, 陈永福.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思教育研究.2014年11月.第11期总第242期.

[6]O2O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何以从草根中脱颖而出?[EB/OL].资讯---中国时尚品牌网.http://www.chinasspp.com/News/Detail/2014-4-11/165117-1.htm.

[7]乐华斌.微博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用户粘性视角[J].高校辅导员, 2014年2月第一期.

[8]董淑芳.基于用户体验的社交网站长期粘性研究---以人人网为例[D].中国矿业大学, 2014:16.

[9]李国杰, 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6) .

学生用户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微博,信息获取行为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具体而言,首先采取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大学学生进行调查,探求信息获取的整体现状,针对问卷中的不足对三位同学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对他们通过学院微博的信息获取行为有深层次了解。

1 调查过程及数据分析

对西南大学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共收回问卷145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未开通微博以及未关注学院微博),剩余有效问卷134份,有效率89.3%。样本数据分布如下:1)从性别来看,男生64人,女生70人,比例0.91:1;2)从年级来看,低年级段(大一、大二)69份,高年级段(大三、大四)65份,年级段比例0.94:1;3)从使用微博时间来看,不足1小时77人,1~2小时57人,总体使用时间较少。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通过问卷的基本情况调查得出大学生在选择信息获取渠道时,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微信、微博和QQ(所占比例分别为84.1%,76.1%,53%),可见微博的用户粘度较高,本文将微博作为媒介,进行大学生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SPSS内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0.880,问卷的可信度很理想。

1.1 微博使用现状分析

由表1可得出,西南大学学生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不长,他们通常只是利用一些零碎的闲暇时间登陆微博,充分利用微博的碎片化特性,将其作为空闲时的一种消遣的方式[1]。另外,他们对学院微博的关注频率也较低,超过90%的学生每周的关注频率不超过4次。

男、女生的差异表现在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和对学院微博关注频率两方面,男生都要低于女生,这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女性比男性上网次数更频繁、上网时间更持久[2]是吻合的。通过在SPSS里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性别、使用时间、关注频率三者呈显著相关,总体上女生使用微博的时间要长于男生,他们对学院微博的关注频率也要高于男生。

1.2 选择学院微博作为信息获取渠道原因分析

真实性和权威性是网络信息资源价值判断最主要的因素[3],由表2可得出,西南大学学生选取学院微博作为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原因在于学院微博所发布信息是官方发布的,来源较为可靠。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生注重信息是否能够方便获取,女生更关注信息的实效性。男生登陆微博的时间少于女生,且男生较女生而言更理性,倾向于方便地获取信息,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女生多表现为感性,她们相比男生更需要及时地获取信息,进而快速对信息进行分享。

1.3 信息需求分析

问卷题9对西南大学学生的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其KMO值为0.814,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396.676,自由度为45,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3)

结果显示4个因子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1.805%,大于60%,表示保留的4个因素所构建效度相当理想。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791,信度指标相当好。由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重要通知类、生活常识类、校园时讯类和专业领域类信息的均值在所有选项中最大,标准差均小于1,就西南大学学生总体而言,这四类信息是大学生经常获取的信息类型。

1.4 信息获取行为模式分析

问卷题10对西南大学学生获取信息经常采用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其KMO值为0.783,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260.230,自由度为15,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5)

结果显示两个因子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0.312%,大于60%,表示保留的两个因素所构建效度相当理想。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790,信度指标想当好。可提取两个主成分因子,由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浏览和偶遇在所有选项中是最常运用的信息获取方式,且标准差均小于1,即就西南大学学生总体而言,这两项信息获取行为模式重要性程度差异较小,可以认为浏览和偶遇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经常采用的方式。

1.5 信息获取结果满意度分析

问卷题11对西南大学学生获取信息结果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其KMO值为0.825,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301.106,自由度为36,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7)

3个因子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4.054%,大于60%,表示保留的三个因素所构建效度相当理想。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801,信度指标相当好。可提取三个主成分因子,由表8的数据可以看出,学院各项通知、活动开展情况以及生活常识类信息的满意程度最高,且标准差均小于1,即就西南大学学生总体而言,这三项满意度评价在获取信息中的重要性程度差异较小,因此,可以认为西南大学学生对获取这三种信息类型最满意。

1.6 信息获取障碍分析

从表9得出,在信息获取障碍方面,总体结果显示各项选择的差异不明显,且频次均较高,从侧面反映出这些障碍是大多数同学共同面临的,障碍较为集中,男、女生在信息获取障碍方面的差异表现也不明显。

2 访谈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3名访谈对象年级分布在大一、大二和大三,院系分别为美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和食品科学学院。

信息需求方面,结果与调查问卷基本吻合,需求多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相关,以与学校有关的信息为主,以学科专业知识和励志话语为辅。

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西南大学学生对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利用很少的问题,访谈发现,限制原因为:微博虽很多以话题的形式发布,但是涉及的内容都是普及式的,不适合展开讨论;博主未能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期内容与主题无关,对于信息的获取没有实际的用处。所以他们通常也只是采取传统的浏览方式来获取信息。针对问卷中对专业领域类信息的满意程度不高,通过访谈发现学院微博缺少对这类信息的发布以及所发布的信息深度不够,不能满足需求。

3位受访者通过学院微博获取信息的共同障碍在于:1)学院在发布微博杂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与归类,为查找增加了难度;2)学院微博发布的内容对需求的满足度较低,没有突出自身的特色;3)转发无实质性微博和重复微博太多,造成了信息冗余。

3 结束语

大学生通过学院微博信息获取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渠道选择的原因、信息需求、信息获取行为模式、信息获取障碍以及获取结果的满意度等方面。

前面的数据分析已经得出,超过半数的同学获取的信息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关的,西南大学学生通过学院微博关注最多的是学院的通知类信息、专业领域的信息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类信息,表明通过这个渠道获取的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信息获取结果的满意度较低,学院微博需改善的地方还很多。同时,他们也表示时事新闻等信息他们更愿意通过专门的新闻类微博获取,那样更快捷,学院微博不能满足他们对专业类和学术类信息深度要求,通常也不会通过学院微博来获取上述信息。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的障碍相对集中,主要表现在有用信息难以获取方面。

微博的出现、普及引起了很多学者对它的研究,作为微博用户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学院微博作为沟通学院和学生的桥梁,应发挥出它的服务性功能,改进其发布策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满意度,以服务学生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颖,汪守金,金晓玲.基于用户年龄的微博信息分享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2(11):14-18.

[2]李长江.谁更喜欢上网?男性VS女性[EB/OL].(2012-02-16)[2014-05-16].http://www.cnnic.cn/hlwfzyj/fxszl/fxswz/201202/t20120216_33436.htm.

[3]谭峰,李娜,胡进军.网络环境下信息价值判断与选择[C]//第二十六届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239-242.

[4]靖鸣,王瑞.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舆论监督中的作用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1(9):36-38.

[5]靖鸣,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表达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呈现[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2(9):11-13.

[6]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3):60-63.

[7]金玲娟,刘泉凤,朱松挺.大学生微博信息利用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杭州下沙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14(1):46-49.

学生用户 篇11

关于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吴奇胜会后对记者表示,“互联网服务移动化,未来智能手机更普及,创业者关键在于把握住用户的核心的、持续的需求”。

要善用QQ用户资源

不管是已经成功的移动APP,还是后进的创业者,对于他们来说,用户永远是第一位的。

QQ互联怎么能够助力广大的创业者快速获取用户,在吴奇胜看来,除了QQ互联将QQ的帐号能力和Qzone、朋友网、腾讯微博的渠道能力开放,为开发者提供组件及开放API之外,QQ互联最大的优势就是7亿多的用户量,而且这些用户活跃度比较高。

“腾讯自己的体系相对可能更完善,QQ有很强的关系链,腾讯还有其他的社交体系,能够分享到QQ好友、QQ群,还有腾讯微博、微信等全系列的产品,同时我们还有Q币的支付体系,所以我觉得对合作伙伴的扶持政策相对现在比较完善。”吴奇胜说。

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讲,获取用户只是开始,更关键的在于产品对于用户有哪些真正的使用价值。

“很多创业者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只是觉得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很大,机遇是很多的,但很多问题并没有想的很透彻,他们的挑战在于能不能生存下去,产品有没有做到极致,迭代速度够不够快,能不能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这些是所有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都应该考虑的。”吴奇胜说。

据吴奇胜讲,在腾讯内部,他们经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用户价值是什么,产品价值是什么。产品价值就是说一个产品做出来以后,给这个行业服务有什么变化,是提升了用户效率呢,还是给他很好的体验,或者是改善了他们的需求。有很多创业者其实是本末倒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融资,融完资烧钱,这样循环。要时时问自己产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用户为什么会持续不断地用你的东西。

吴奇胜表示,腾讯希望助力移动APP发展,实现共赢,但是创业者们也要善用腾讯的资源,“有些开发者想法比较简单,我就是倒用户,我就要倒流量,其实更为关键在于怎么才能保证这些用户留下来,不能大进大出。用户走了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自己感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为产品体验不够好,对用户侧的思考是不够的。这个服务好玩吗,这个服务能否持续地吸引用户的关注。要巧用、善用QQ的关系链资源,把自己的优势和腾讯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大数据或是QQ互联长远商业愿景

在移动互联时代,看到有趣的事情我们更愿意与同事、朋友进行分享,而QQ互联的分享功能在助力移动互联突出重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客户通过QQ互联能够让产品具有更强的用户粘性,享受一站式服务。

用户在享受在移动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安全问题表现出格外的关心。

吴奇胜表示,QQ互联是腾讯的外延,客户通过QQ账号体系能够快速获取用户,但是QQ互联对用户的信息安全具有专业性的保护,不会存在任何的安全隐患。

新的产品的出现,企业当然希望这个产品可以长期的发展下去,长久的服务于客户和用户。

吴奇胜强调,QQ互联的定位是与客户共同成长,每一个互联网企业在本身成长的同时,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和用户责任,所有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不能闭门造车,应该走进用户,注重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QQ互联与拥有好的品的客户共同成长。

而在这一开放共赢的理念下,“QQ互联之于腾讯开放平台,QQ属于开放平台的前端,腾讯开放平台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属于先锋,如果有需要和腾讯有深度的合作,那我们有腾讯云平台、腾讯的开放体系,但初期的合作靠QQ互联是可以完成的。”

关于QQ互联自身的商务模式,吴奇胜表示,其一,首先是把这套体系构架起来,大家共同繁荣;其二,腾讯服务能够渗透到许多第三方应用里面去,可以触及他们的属性信息,就能够知晓用户喜欢什么服务,未来这些大数据可以整合在一起,做很多商业化的动作。例如广告模式,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push相应的广告,这个属性越鲜明化、多样化,把握就越精准,最后通过广告价值来获益,这是一个长远的商业规划。

学生用户 篇12

韶关客户何国梁:细水长流运营华菱

何国梁先生是韶关恒华重工企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他也是拥有几十年汽车使用经验的专业人士, 他对重型汽车有着独到的见解。恒华重工现在有华菱品牌的各类车辆14台, 配置东风康明斯和上海日野发动机。

何国梁介绍, 恒华以前用的都是进口二手车, 因为从质量性能方面考虑没有使用国产品牌。2005年我自己当老板自己管理, 当时正好赶上淘汰老车, 我们就在2005年订购了7台华菱物流车, 现在看来总的情况还不错, 因为运营华菱车我们赢利了。

油价持续攀高和柴油供应日趋紧张的形势在广东地区表现更为突出, 何总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油价和车子的油耗问题。何国梁说, 因为我们采取的是细水长流的运营模式, 不超载, 只要有一定的利润保证就行, 虽然这样短期利润不高, 但这样车子的损坏也小, 长期来看我们还是会赢利的;如果油耗太高, 对我们来说这种细水长流的模式就很难维持下去。幸运的是我们2005年第一次选择华菱时就选择对了, 根据我们的运营情况来看, 华菱车的油耗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而且可靠性高, 维修成本低, 最早的一批车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 我本来想在2007年年底都换成新车, 但现在车子状况还非常好, 打算再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再看。

雷州司机朱先生:华菱车速度快

笔者在湛江市霞山新广恒汽配有限公司碰到了正在给车子做保养的雷州用户朱先生, 他开的是一台8×4仓栅车, 这位直性子的南方人看到我们在他的车子旁边转来转去, 便以为我们对他的爱车很感兴趣, 就很高兴地为我们介绍起他的车子来。他很得意他车子的速度, 他说, 我是从雷州跑长沙的, 主要做蔬菜运输, 我这车子拉20多吨的蔬菜可以很轻松地跑到110公里, 再快就不行了, 如果再快与我一起跑运输的格尔发车子就跟不上了。他告诉我们, 蔬菜运输的时效性特别强, 又是长途, 特别要求车子速度快, 从雷州跑长沙, 我一般要跑18个小时, 耽搁一小时蔬菜就有可能降价, 这三天下来, 我跑了2000多公里。

湛江用户梁先生:我给华菱打90分

【学生用户】推荐阅读:

用户偏好05-10

用户数据05-28

基于用户06-01

用户基础06-15

燃气用户07-09

宽带用户07-30

用户安全08-01

用户粘性08-08

用户故障08-08

市场用户08-09

上一篇:模具生产过程下一篇:变导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