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学校(通用12篇)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1
城乡结合部学校受城市和农村双重效应的辐射作用, 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征。这里的学校虽受城市文明的影响, 却没有城市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环境, 这里的师生虽生活在农村, 但他们的生活与城市没有本质的差异, 他们思想开放,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传统观念在新形势下受到强烈地冲击, 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 然而学校在基础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依然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 这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就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特征, 探究学校管理的突破口, 构建特色发展之路, 打造品牌学校, 使广大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自主发展, 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 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部分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依然停滞在“双基”复验时的现状, 教学仪器、实验设备以及电教器材部分已陈旧老化, 根本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音乐、美术和体育设施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2. 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缺乏名师引领。
许多教师依然运用着“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 远教设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率较低。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凤毛麟角。教师观念的落后以及名师的贫乏, 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3. 学生流失严重。
这里的学生, 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都被家长送到城区学校, 致使优质生源流失严重, 这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十分不利。
4. 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里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好好学”的口头说教上, 怎样配合学校教育、怎样辅导孩子学习则显得无能为力。有的家长依然采取高压式的“棍棒教育”, 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忙于生计, 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 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使得有些学生在行为上我行我素, 无视校规校纪, 吸烟、上网、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家庭教育的滞后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学校建设的对策
1.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发展,
在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投资力度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适合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的政策,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提高城乡结合部教师的待遇, 使广大教师来得了、留得住,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 要留住教师的人, 就要留住教师的心。
学校要在理解教师的情况下, 采取积极的态度, 想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1)
积极整合现有资源, 挖掘师生潜力, 通过名师打造工程, 培养一批有知名度的骨干教师, 以引领更多的教师转变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2)
对那些常年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学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学校要广泛宣传, 同时还要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 带动更多的教师向这一方面发展。
(3)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式, 因此, 学校要本着激励与发展的原则, 积极探索寻找并制定适合校情的有效、可行的教师考核办法和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改革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 更新德育观念, 强化学科渗透。
近年来, 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 特别是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暴力伤害案件, 足以让老师家长深感困惑。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是除了班主任之外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 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智德统一的德育观, 做到既教书, 又育人, 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 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通过学科渗透, 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学校管理,城乡结合部,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2
——关于加强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几点建议
西街办事处后圪塔社区党支部书记 和天山
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发展比较快,老城区的改造力度也较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历年来都是“创卫”工作的老大难。城乡结合部区域与中心城区紧密相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规划体制分割,造成城乡结合部建设混乱,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外来流动人口居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脏、乱、差”几乎成了这些区域的代名词。不仅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还为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隐患。因此,推动城乡结合部建设,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推进我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的重要举措。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办事处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搞好协调配合,采取各种措施,使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状况逐步得到改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提升,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安全管理逐步规范,城乡结合部整体面貌和形象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例如,办事处每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各相关社区成立专业保洁队伍,负责本社区的卫生日常清扫保洁;区环卫部门定时清理清运垃圾;办事处和社区经常性开展义务劳动等。以上一些举措的落实,虽然有效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状况,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城乡 结合部的基本状况,一些暴露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所形成的制约仍然较为突出。
(一)社会管理现状 目前,在我区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中,主要存在着“城乡交叉、农居混杂、交接无序、权责不清”等问题,由此带来了我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秩序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和流动人口无序增长等一系列问题。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营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我区实现“首善之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城乡结合部地区大量社会管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2、制约了我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城乡结合部地区大量社会管理问题的存在,必然牵扯全区各级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我区各级部门集中精力抓经济的决心。城乡结合部地区大量社会管理问题的存在,也使得我区的整体形象大大受损,对我区加快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升级都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不利于我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
3、不利于我区和谐社会建设。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员的高度集中,结合部地区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和破坏,必然导致生活在该地区人口生活水平的下降,与其它地区形成明显的反差。加上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制度、就业优惠政策、临时救助、劳动力培训投入等政策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户籍差别,也必然会加剧该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我区整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环境面貌现状
1、环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来保 障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如:垃圾投放点严重不足。不少城乡结合处及小企业、小商铺周围没有垃圾收集点,随处乱抛、乱倒;部分村、社区的保洁工作不到位,垃圾清扫、清运不及时,特别是冬季垃圾成山的现象较为明显。
2、经费不足和人员严重缺额。城乡结合部的专业清扫人员严重不足。以吕匠路城乡结合部为例,实际上只有固定环卫保洁人员1人。在经费上,政府对环卫的投入虽然逐年加大了,但与实际需要仍有很大差距。目前的环卫资金,仍然以社区自筹为主。
3、乱丢、乱堆、乱放垃圾现象严重。城市中心区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工厂废弃物、建筑垃圾残土乱倒、偷倒的现象比较严重,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形成了垃圾成片、一片狼藉的局面,导致了环境面貌“脏乱差”的恶性循环
4、卫生死角较多。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环境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各村、社区交界之处,往往成为“三不管”的盲点,卫生死角多在这些地方。此外,城乡结合部遍布的小工厂、小废品收购和流动人口居住场所,平房多、无下水,人员混杂,素质不高,日常乱倒垃圾和脏水的情形十分严重,形成了卫生管理的盲区。
5、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住人群缺乏归属感。近年来,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的外来人口总数激增。这些外来人口经常处在流动之中,心理上只是把居住地当成自己的一个临时容身之所,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尤其是来自同一地域的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更为薄弱,因此,对周边环境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维护。另一方面,居住于这一地区的众多本地居民,由于正处在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失地、失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也对传统居住地失去了依赖感,不仅容忍了外来人口对环境卫生的破坏行为,而且也逐渐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是我区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同时,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下大决心,切实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管理体制创新。按照“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提高水平,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原则,理顺管理职责,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城市化、管理边界的科学化、调整交接的规范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营造宜居宜业的区域环境。
(一)充分认识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卫状况的重大意义。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一方面,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数量的五成以上。这些群众与城市居民一样,都有着极为强烈的改善环境的要求。改善这些地区的环境卫生面貌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基本保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搞好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利于疏散更多的城市人口,减轻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城乡结合部在地域上是城市连接广大远郊村镇的桥梁,其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辐射城市文明、引导广大农村地区改变落后的建设和生活习惯的作用。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尽快将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逐步把城乡结合部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不分城乡,实施一元化管理,将更多的农村纳入城市管理,加大公共财政对城乡结合部的资金投入,发展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 导各村积极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开发建设。要创新机制,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问题不仅是一般性的管理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环境治安、绿化、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等社会管理事务,同时也涉及到行政区划与利益权属的问题,需要进行体制的创新,需要整体规划的统筹。一是要创新体制,强化城乡整体运作和高效管理意识。建议区有关部门牵头,共同建立科学工作管理的监管和考评体系,实现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敏捷、高效的管理。二是要创新理念,规范和细化城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城乡综合管理、规范运作的整体效能,转变“重建设、轻管理”的模式,定期组织对城乡结合部存在的不和谐景观及不协调的因素进行检查,分清责任进行通报。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参与的城乡管理工作机构,变控制性管理为合作式管理,真正实现城乡共同管理。
(三)科学制订环卫设施建设规划。要抓好规划这个龙头,贯彻落实环卫配套设施建设,搞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环境卫生规划。首先,要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垃圾管理规划。从垃圾的收集、清运到消纳,实行密闭化管理,制定一个比较符合城乡结合部实际的科学规划。做到日产日清,不积存,不堆积。其次,出台《城乡结合部公共厕所改造工作方案》。公共厕所是城乡结合部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其建设要进行统筹、长远规划。公共厕所规划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状况。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同时还要做到清洁队伍健全,责任区域明确,各项管理措施到位,彻底改变公共厕所脏、乱、差的状况。
(四)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范围。管理是有效组织、协调地区资源的重要手段,当基础建设初步成型后,管理即成为调控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管理体制要在实施管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加快改革城乡结合部现行管理体制,消除“二元体制”,按照城市管理体制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街道办事处的职权,理顺与市、区职能部门的关系,保证“以块为主”功能的实现。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和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摸底调查,凡是责任不清的地段,都要划清责任地界,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对重点地区和容易造成脏乱的难点地区,要用挂责任牌的方法,把各自的责任范围、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都写清楚,在城乡结合部尽量消除环卫管理的“盲点”和“死角”。
(五)多方筹措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结合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大小。所以,必须要保证充足的建设经费。增强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服务能力,争取区财政投入向城乡结合部倾斜。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加快城乡结合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硬化、绿化、公厕、污水管网等,以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六)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环卫管理。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制定具体宣传方案,加大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力度。各级政府要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地大力宣传相关的法规、政策,切实使广大城乡结合部居民增强文明意识和环境秩序意识,提高遵守城市管理法规的自觉性。要教育和引导外来人口关心环境卫生,通过合适手段,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环境卫生维护和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3
一、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足学生学习权利,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把学习真正的当成自己的事,养成协作共享,互助共赢的合作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善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营造了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宽容、接纳的生生关系,能够促进小组成员全面交流、敢于说话,深入讨论、敢说真话,能够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找到心理平衡点和差异弥补点,为小组合作学习正常开展提供可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个人成就感
城乡结合部中学的生源状况决定了学生独有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很难取得成就感,因此,组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和成就感。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要求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具体操作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为指标,可采用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参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各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
改变过去对学生的个人评价为面向小组的团体评价,这就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乐趣,更多地增强了学生的个人成就感。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经常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可以使学生深信自己的力量,指引他们力争上游,去完成日益复杂的学习和认识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个人责任感
由于在小组内分工明确,小团体的意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也增强了许多。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关键要素,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我校的学生由于充分参与了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他们从而有了更强的个人责任感。课堂上,他们能带着任务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能积极主动的发表个人意见。课堂下,学生积极地去找寻资料,研究问题,识记基础知识,认真书写作业。他们的信念是:我绝不能给自己的组丢分,我要为了小组荣誉而努力。
由此可见,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学生由于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兴趣、个人成就感和责任感。学生从此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爱上了课堂,爱上了学习,他们的学习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二十五中学)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4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临近市区, 不少本地村民用耕地建房出租, 以明显低于市区的价格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复杂, 有个体工商户、基层服务人员、靠自建房出租为生的本地村民、单位居民的子女等。
二、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 在校顶撞甚至辱骂教师;部分学生喜欢与社会青年来往, 时有恐吓、抢劫等犯罪行为;班集体出游时在车上抢位置, 常在教室的课桌凳椅上涂鸦。种种现象表明,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公共道德素养不高。
2.不良的学习习惯
城乡结合部区域教学条件相对薄弱, 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 自主学习能力弱, 过多依赖教师的督促;易开小差, 许多不愿意回答问题, 不愿做练习, 也很少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看法;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更没有阅读有益课外书籍的习惯。
3.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经常迟到;初一的学生还不会扫地, 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等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的染上了网瘾。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奶期”, 个体思想不成熟, 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 但又想自我独立, 容易发生心理冲突, 也容易受到暗示。
2.学校教育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学校向来重智育, 轻德育, 再加上投入少, 发展滞后, 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重视, 或没有系统有效的行为养成教育, 见一桩抓一桩, 治标不治本, 无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得到矫正。
3.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后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家长很多是当地的村民, 或者外来务工等基层工作者, 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精力有限;部分家长生活起居不规律, 或倒班, 或起早贪黑, 子女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空当去了哪里, 与什么人来往, 做了什么根本无从了解。孩子放学便“放羊”, 家庭缺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周边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城乡结合部违法犯罪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粗口不断, 随地吐痰, 有攻击或破坏性行为, 甚至辱骂教师。这些陋习无不跟学生日常所听所看所接触的人有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 公共场合少, 黑网吧众多, 染上网瘾的学生比比皆是。
四、城乡结合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1.学校教育的矫正策略
首先, 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 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这里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组织系列主题班会或者专项的心理辅导课。其次, 开发有关习惯教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作为习惯的内容范本, 但它们的内容比较模糊笼统。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此外, 还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爱来学校, 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注意营造气氛, 在校园里张贴警句、标语等。
2.联合家长和社区的力量, 加强校外管理
提高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 可以向大学等地方招募志愿者集中社区管理, 让志愿者给学生辅导功课, 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在放学后有地方可去, 而不是在放学路上或其他地方闲逛。
3.加强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合作, 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治安
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力量, 专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治安。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 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意识, 抵制违法犯罪现象, 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环境。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 消除居民聚众赌博的现象, 为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习惯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城乡结合部安全整治方案 篇5
来集镇王堂小学
2011年11月3日
关于开展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为全面加强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在我镇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城乡 接合部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月 1 日至 12 月 1 日
二、组织领导
中心校成立了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督察小组,加大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的督查力度。
组长:张书印
副组长:王海勤陈桂枝冯根莉杨素珍
组员:高秀英王铁栓于俊玲董会兰
陈秀珍王书奇
三、整治内容
消防隐患; 食品安全隐患;道路交通等安全隐患。
重点排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储存的安全隐患,防范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一)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对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突出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
部门进行清理整顿。
整治内容: 排查整治校园周边各种违章及易倒易
塌的危险建筑,保证紧急疏散通道安全、畅通;排查
取缔学校周边 200 米范围内网吧和非法经营的报刊
点、音像摊点、小卖部、饮食摊点等;健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协调工作机制和学校周边定时巡逻制度。
(二)学校安全隐患治理
全面排查治理学校安全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
作,进一步推动校园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我镇教育系统校园安全长期持续稳定好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治内容: 学校安全隐患治理组织是否健全,有无
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是否开展了隐患排查工作,是否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治理;有无重大安全隐患存在。
(三)消防安全
全面排查整治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内容: 学校的礼堂、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仓库;学校的供电设施、供电线路;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实验室;学校是否还有“三合一”场所存在。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方案是否落实到位,消防责任是否明确;消防设施完善情况、有无损坏过期丢失现象;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是否有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方案;是否进行了消防培训和火灾应急疏散演练;电器、电线有无老化损坏现象。
(四)学校化学危险品清查治理
治理内容:
1、凡列入国家标准公布的《危险货物品
名表》的化学品都在清查范围,主要有:军用化学毒剂,如沙林、芥子气等;工业毒物,如氰化物、砷、汞化物等;农药与鼠药,如有机磷农药、毒鼠强等; 生物毒素,如
蓖麻毒素、烟碱等。
2、检查化学危险品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强不强,是否充分认识到了反恐工作的重要性。
3、存放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实验室是否安装有视频监控,防范措施是否到位。
4、化学危险品的保管是否采用专用铁柜 和双人双锁。
5、值班人员 24 小时值班在岗情况等
(五)校车安全
整治内容: 是否对学生进行了交通、乘车安全教育,学生有无乘坐农用三轮车、拖拉机、驾驶摩托车上学现象;学校使用的车辆是否证照齐全、车况良好;校车司机是否有违章、酒后驾驶和校车超载等现象,校前入口的公路处是否设置“前方学校、减速慢行”、交通减速带等警示标识。
(六)校舍安全
整治内容: 学校楼房、围墙、设施有无安全隐患,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安全检查制度是否落实;楼梯走道是否有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措施;有无专人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段和公共狭窄通道维持秩序;楼梯扶手、楼梯间照明设施是否合格完好。
四、方法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1 年 11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
各学校都要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要
结合本学校特点、切实可行,工作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目标具体到日。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1 年 11 月 16 日至 11 月 25 日)要按照职责分工,开展自查和集中整治专项活动。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来集镇中心学校。
(三)督查验收阶段(2011 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1 日)
教体局安全科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察抽查,各学校要认真总结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此次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各校年终安全责任目标考评。
五、要求
(一)各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管理
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次专项行动,周密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要认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自查出的问题要
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对自查出的隐患务必盯住看紧,直至解决。尤其要加大“打非治违” 工作力度,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隐患得不到整改而引发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对查出的重要情况要及时上报,发生险情或
事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
(四)各校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于 11 月20 日前上交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6
【摘 要】城乡接合部属于特殊区域,特别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现状予以充分认识,提高英语教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城乡接合部学校初一年级英语入门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学校 初一年级英语 入门教学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城乡接合部就是指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向乡村地区延伸,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农业地区成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各种城市服务设施得以兴建。我校就是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作为教育单位,面临英语入门教学问题。特别是初中一年级英语教学,入门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困难。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乡接合部学校初一年级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城区学生有英语基础而农村没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英语语言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英语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也将慢慢展开。但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英语教育方面,农村的很多小学几乎没有开设英语基础教学,即便是到了初中阶段,也是遵循着“枯燥读背”的教学模式[1]。城乡接合部学校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这里的农村学生较多,在英语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正是因为农村学生缺乏英语基础,导致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容易掉队。
(二)城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农村学生浓厚
只有良好的语境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通常而言,好的学校,或者学校所在地的居民素质较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厚,学习方法也更为先进;相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教育得不到高度重视,就会影响教育质量。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对于PIZZA、KFC等新式英语词汇难以理解,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城市学生记忆这些词汇根本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另外,农村学生对社会竞争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就不会以端正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
(三)方言发音干扰英语发音的准确性
有一些地方的方言较浓厚,主要是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从小浸染在方言环境中,模仿周围人的语音,逐渐形成了方言发音习惯而难以改变,这就会影响到学生英语发音的准确性。比如粤语的[l][r]不分;壮语的[t][d],[k][g]混淆;福建省的个别地方受方言的影响,[l]和[n]不分,学生因此而难以分清英语中“light”和“night”。
(四)英语教师的英语发音不准
目前的城乡接合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师英语发音不准确的现象。有极个别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开足英语课程,英语课请其他科目的教师代替上。学生初学英语时,都会对教师的语音进行模仿,如果教师的语音发音不准,就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发音。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英语发音中,浊辅音被发成清辅音;单元音被发成双元音,比如将“wit”读成[weit];对于爆破没有准确把握,或者没有掌握连读的技巧,比如“would you”需要连读,但是教师往往都是分开读。
三、城乡接合部学校初一年级英语入门教学策略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城乡接合部学校初一英语教学中,为了弥补农村学生英语基础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比如教学play、run、sleep、study、walk等动词时,为了让农村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些单词,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包括有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动词”比赛,在说的同时,还要配合动作,而且要求小组之间所说出的单词不可以重复。给每个小组半分钟时间,看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说出的英语动词最多。随着小学生的竞争意识被激发起来,他们敏捷的思维就会被调动起来,不仅会积极地参与活动,而且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使得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2]。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上成熟度不够,主要缺少英语对话的机会。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英语对话进行表演,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话,从而使得学生逐步突破语言表达障碍,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城乡接合部学校初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会有紧张感。教师在讲授英语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这就需要教师转换角色,让英语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活动形式。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导演,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时候,给予一定指导。比如,教师在讲解“Olympic games”这个单元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历届奥运会的吉祥物、会徽的图片,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奥运冠军,并将该奥运冠军的精彩图片呈现出来。一些英语单词是学生经常混淆的,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扎实地记住这些单词并准确应用,教师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或者用画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区分。比如,对于“bring”和“take”学生在应用中就容易混淆,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拿来”是哪个,“带走”是哪个。如果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就很难有效区分这两个单词的不同用法。此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转换思维:“拿来”就意味着东西多了,所以是字母多的单词;“带走”,东西就会变少,所以是字母少的单词。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教会学生单词记忆法。
(三)纠正发音,增强学生英语发音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学生在英语发音的时候流露出方言口音,教师要教会学生标准发音。特别是当学生的发音与汉语的标准音存在差异的时候,教师要就及时纠正,逐渐地纠正学生的发音习惯[3]。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相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但是注意不要让学生对英语单词标注汉语拼音,以避免学生形成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
(四)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针对教师发音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水平,寻找基本发音规律,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学生交流,做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注重音标发音准确,同时将有关知识传递给学生[4]。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英语发音,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英语发音模式以及学习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告诉学生。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要尽量用英语交流,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委婉指出,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四、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地区,农村人口越来越多,使得当地的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教育呈现多元化,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初一年级英语教学中,由于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易显才.城乡接合部学校初一新生英语差异原因和解决措施浅议[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07):166.
[2]孫庆霞.让初一新生在导学合作中学会学习数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172.
[3]赵卫梅.城乡接合部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5(03):46-47.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7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受农村和城市的双重影响, 这样就决定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一般来说,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 教育资源薄弱, 硬件的配备和师资的配备都和城区学校有很大的距离。学校的办学条件差, 教师结构复杂, 队伍不稳定, 专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学生起点低、素质差, 难管、难教, 家长不满意, 上级不重视, 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存在较大困难。这对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现在对教师状况分析如下。
(一) 自卑心理型
首先, 学校名气小, 社会认可度低。其次, 由于自身薄弱, 上级不重视。再次, 教师工作与其他部门相比较而言, 工作比较繁重, 而且报酬又少, 从心里产生不公平感, 但又无奈, 从而形成自卑感。
(二) 挫折失落型
在我校周围, 有市、区重点学校, 优秀学生当然愿意就学, 而我校处于夹缝中, 生源匮乏, 生源质量差, 片内优秀学生大量外流。
另外, 学校学生复杂, 难管理。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一般是本地的学困生, 一部分是留守儿童, 一部分是单亲家庭的学生, 一部分是打工子女。很多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习惯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三) 得过且过型
教师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下课”等繁重工作, 早已没有刚上班的激情, 无聊、厌倦甚至悲观厌世, 每天盼望能早日退休。教师身心倦怠, 生活无情趣与热情。工作只是职业, 职业即是工作, 是没有幸福而言的。
(四) 盲目工作型
一些教师也在积极工作, 但缺乏专业规划。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教师面临家庭、社会、学校的重重困境, 令他们将自己禁锢在狭小的教学领域, 很难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另外, 生源差、学校内部条件差、教学成效差,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失去了推动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虽然他们也在努力工作, 但工作只是简单的重复, 缺乏思考, 教学研究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缺乏专业发展动力。
二、应对策略
针对教师不良情况, 转变教师思想迫在眉睫。
(一) 各级领导要重视薄弱学校, 培育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扭转不会一蹴而就, 但领导应有为教师服务的思想, 及时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时刻重视和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及时做好教学后勤保障工作, 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 时刻关心教师职业发展, 关心爱护教师生活, 让教师工作无后顾之忧。
(二) 学校要加强学校工会职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使教师有发泄情绪、疏导心理的地方;建立平等互助、宽松和谐的校内环境, 积极维护好的教育教学正常秩序, 使教师有职业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
(三) 教师加强自我疏导, 正确评价自我,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 具有很多优势。例如有寒暑假期, 每周休两天;教师教育的是学生, 他们思想简单, 人际关系简单;教师还可以辅导子女学习等。想想这些好处, 教师自然心里会感到快乐, 自觉喜欢自己职业。我们要有知足常乐的精神。虽然教师这个职业和社会上某些职业比较, 收入或者权利没有优势, 但是某些职业比我们更辛苦。
(四) 加强教研活动, 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在学校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还要请专家讲座来提高技能, 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 然后资深教师帮助其他教师, 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资深教师和初任教师传授切磋教学经验, 帮助教师发展, 另外走出去, 和外界交流、参观、学习, 开阔眼界。
总之, 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 加强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 拓展自己的视野, 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消除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 做健康、快乐、职业有规划的优秀教师。愿每位中小学教师都有阳光灿烂的心态, 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
摘要: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使教师心理存在如下问题:自卑心理型、挫折失落型、得过且过型、盲目工作型。为了更好地教学, 各级领导要重视薄弱学校, 培育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教师加强自我疏导, 正确评价自我,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加强教研活动, 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关键词:自卑心理型,挫折失落型,得过且过型,盲目工作型,良好风尚,平衡心态
参考文献
[1]李建明.影响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教师创新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新课程·中学, 2013 (3) .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8
一、扎根传统美德
昌平小学运用与众不同风格、特色和优势的思维方式, 来诊断和发现学校的德育优势资源, 创新性地提出了“树型德育”的理念。“树型德育”是指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根基, 在真、善、美的价值引领下, 以“大德育”和“五育共一色”的思想为运行理念, 通过构建以体验式教育为特征的德育课程体系, 以德艺体一体化的方式整体推进, 培养学生感恩、勤俭之念和儒雅之行的和美品格, 为学生“和于心, 美于行”的圆融人生做好铺垫的德育模式。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衍兴盛的“根”与“魂”, 是优秀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 承传数千年, 历久弥新。“真、善、美”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核, 它既契合了人成长过程的本质特性,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 学校选择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德育的根基, 把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精神统领, 从“团结互助、传承美德、勤劳为公、锐意进取”的学校精神, “两有”、“两会” (有民族精神、有个性;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的学生培养目标, 到“文明守纪, 健美创新”的校风、《立志传美兴中华》的校歌, 无不渗透着传统美德的因子。学校还以此制订发展规划:第一个三年实现“融合、稳定、团结、发展”的目标, 成功创建市规范学校, 办群众放心的学校;第二个三年“用文化涵养学校气质, 办有气质的学校”, 积淀学校文化、夯实学校底蕴, 成功创建市一级学校;第三个三年共建“和美昌平、幸福人生”的学校, 提升师生幸福感, 把学校办成城乡结合部优秀学校的典型, 成功创建省一级学校, 实现从农村学校向现代文明学校的成功转型。
为了使传统美德扎根学校德育体系之中,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和研发精品课程, 把传统美德融入学校教学之中, 全面铺开和美德育。学校先后开展了省级立项课题“在小学中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于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温馨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市重点课题子课题“爱校教育”, 区立项课题子课题“创建体艺特色的班级文化”等课题活动, 通过科研活动提升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学校结合生情区情,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 开发了低、中、高年级多个系列 (包括学生版、家长版、教师版) 的中华传统美德校本课程, 丰富了德育资源。
学校不仅把传统美德贯穿到办学理念、教学体系之中, 还以传统美德浸润温馨的校园, 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班级布置, 处处渗透着传统美德的意蕴。学校还专门设置了美德长廊, 展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名人名言、师生书画作品、校长每周温馨祝语等, 创设了浓浓的中华传统美德氛围。全校各班的班名、班级口号、班级公约、每日格言和班级布置等, 无不传递着传统美德的气息, 无不流露出师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感。
二、培育真善美
在让传统美德扎根的基础上, 学校坚持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真善美”, 培养优良品质。
十年来, 学校每年均举行以美德格言、美德故事、美德人物为主题的诵读、演讲、书画、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学赛”活动, 组织学生学格言、背格言、演格言、用格言, 使中华美德格言成为学生感知美德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学校还把对学生美德素养的培养贯穿到每日常规之中, 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 把德育工作细化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制定了《昌平小学学生一日常规》, 要求学生做到每日“五个坚持”:每天开展十分钟安全教育;每堂课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播放“每天一歌”、开展半小时“活力大课间”;每天阅读半小时、练字十分钟, 每周举行艺术盛宴;以“每天格言、最美双姿、每天五问”及“十个好习惯”指引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近年来, 学校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 每月确定教育活动主题, 组织宣传和实践活动。如本学期确定三月份为“励志修身, 学雷锋我先行”及“礼仪教育”活动月;四月份为“缅怀先烈”、“悦读伴我成长”活动月;五月份为“热爱劳动、敢于创造”活动月;六月份为“为童年喝彩、感恩社会”活动月;七、八月份为“绿色暑假、精彩缤纷”活动月。此外, 还重点开展了“感恩、节俭、儒雅”主题实践活动。这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激励学生积极向善, 学校设立校长接待日, 让校长与学生深情对话。通过积分式奖票与温馨西餐券、“棒棒星”等奖励制度, 对学生的美德言行进行适当的奖赏激励, 小小奖励往往会激发更大、更积极的美德善行。学校还利用“爱心手册、感恩存折”、甜蜜阅读计划、“三个榜样”激励、与校长共进午餐等创新型激励措施, 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美德实践。
学校还深入家庭和社区, 以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拓宽学生的德育实践渠道。2006年5月, 学校率先成立全市首支“少年志愿者”服务队, 以“爱心出动”为活动口号, 为患病师生、中山慈善万人行等活动义卖募捐, 用实际行动弘扬博爱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感恩回馈社会。学校还组织家长成立亲子义工团, 每到节假日, 亲子义工就穿梭于大街小巷, 植树造林, 美化环境, 学雷锋做好事, 大手拉小手, 用行动影响和教育下一代, 用行动传播社会的美。
办学十多年来, 学校以美德教育为突破口, 让学生求真向善享美, 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今, 整洁的校园, 温馨的问候, 快乐有序的活动, 友爱互助的情境构成了昌平小学的校园新风貌。形式多样的美德教育使学生变得肯学、爱学、乐学、会学。他们在常规课堂上, 大胆质疑, 勤奋好学;在艺术社团上, 兴味盎然, 孜孜求索;晨读、午读, 醉心书海, 忘情遨游, 优良学风蔚然形成。在呼吸一样自然的活力德育熏陶下,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每年的品德考核优良率均保持在99%以上, 违法犯罪率为0, 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共促德育合力
学校为增强德育实效, 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的联系, 共同促进学校德育合力的形成。
学校以师德师风、教育艺术、管理水平、策划意识、创新精神为考评指标, 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 择优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德育干部和班主任。通过教师集体学习会、专题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年级组长及班主任例会、科组集体备课制、备班制等举措, 不断提升德育骨干队伍的德育素养和德育工作能力。学校还多次邀请国内著名的德育专家来校开办讲座, 传经送宝。此外, 还举办和承办“昌平小学学习传统美德格言”研讨会、全国校长高级研修班主题活动、全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研讨会等多项德育主题交流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既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又营造了浓郁的德育文化氛围。学校还组织班主任走出去, 开阔视野, 提升素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批德育骨干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 学校德育管理组织积极主动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协同关工委、家长委员会、校外法制副校长、村治保会主任、妇女主任组成“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 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步调一致、信息畅通的德育联动机制, 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 保证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为扭转家庭教育过于薄弱的局面, 学校整合社会资源, 创办了“家教大讲堂”,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还定期邀请家教专家、优秀家长代表、优秀班主任为家长们介绍家教经验。学校还通过构建家长学习网站, 在全区率先开通家长终身学习平台, 把传统美德学习课堂搬进了家庭。一系列网上课程, 既满足了家长们丰富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的需要, 也营造了亲子同修、家校共进的和谐氛围。
城乡结合部学校英语教育问题探微 篇9
在最近几年中, 班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三年前的每个班两三个到如今的每个班十来个, 差不多达到每个班的30%左右, 无论是数量的变化, 还是英语水平的差异都值得我们英语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进行更深的思考.下面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两名学生为例来初步探讨这个话题.
去年班上新转来两个学生, 俩人都没有学过英语, 他们连26个最简单的字母都不会读更不会写.一学期过去了, 张某在期末考试中考了71分, 已能初步跟上其他同学, 而刘某只考了30多分, 对于英语仍然一窍不通, 跟刚来时没有太多的提高.我在看到他们成绩迥异的同时, 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却是缺失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早出晚归, 只有挣钱的时间.据调查显示, 四成以上农民工谋生的手段就是出卖体力或摆小摊卖大众化的蔬菜水果, 其中不少人靠强体力劳动或延长劳动时间来换取报酬.太阳还没出来, 他们便匆匆离家挣钱, 很晚才疲惫地回到家里, 很难再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学习.更不要说英语方面的辅导和督促, 大多数的家长不是不懂就是无暇顾及, 家庭教育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对于我来说, 作为这两个孩子的英语老师, 应该说是幸运的, 因为尽管这两个孩子都没学过英语, 但家长都是重视他们的英语学习的, 为此都给他们买了一些课外辅导书, 这让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因为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的学习的确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尤其是困难重重的英语学习.
其实,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家长的重视、老师的关注以及同龄人的理解,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们在逐步地摆脱半成熟、半幼稚的同时, 在身体和心理上也逐渐走向成人化, 他们或迷茫或冲动, 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也常常发生冲突, 此时, 他们需要同伴的理解, 他们更渴望家人的爱护与支持.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他们跟随着父母, 背井离乡, 来到异地他乡, 面对着陌生的城市, 陌生的学校老师和同学, 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有偶尔的孤独感和种种的不适,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都会逐渐的好转, 但是成绩上的落差却是难以轻易平复的, 尤其是对于他们来说更为陌生的英语.此时自身的努力、老师的关注和家长的鼓励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英语作为一门非母语的语言, 它的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诵读和背诵, 而对于英语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说, 所花的时间自然就更多了.反复的诵读背诵比起看小说或看电视, 当然枯燥乏味, 如果他们不能耐住寂寞和有足够的信心, 那么英语的进步就难上加难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 英语的学习是艰难的, 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技能技巧的指导, 对于这群在英语学习上迷茫的孩子来说, 无疑是指点迷津般的可贵, 其实这也是他们中途加入前所缺失的宝贵财富.比如说, 最为枯燥的、也是很多学英语的学生最为头疼的背单词, 教师就可以对他们做适当的指导, 有些单词只要记住他们的词根, 再做适当的变化就行了.以care为例, 可加后缀ful, 构成形容词careful, 表示小心的, 加后缀less, 就构成careless, 粗心的, 是小心的反义词, 而在careful后加ly构成副词carefully小心地.有些单词是复合词, 如crossroads十字路口, 就是cross和roads的合成.而大多数单词可以根据音节去记, 如果训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拼读规则, 记单词就容易多了, 而且还不容易忘记.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需要经常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一些简单的问题, 可以让他们回答,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愉悦感, 让他们逐渐摆脱在英语课上的无助和孤独感, 从而促进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动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 也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辅导, 帮助他们尽快改变在英语学习上的困境;还要在平时多留意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 出现问题时, 注重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 使他们能够迅速地融入现在这个集体, 并且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于班上的张某和刘某, 为了让他们尽快地赶上其他同学, 适应英语的学习, 我自然也是颇费心思, 除了平时的作业要求对他们适当的降低外, 还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的题目, 张某每次都认真的完成, 错题都认真订正, 态度比较端正, 而刘某就相对来说比较马虎, 时而做, 时而不做, 订正更是敷衍了, 学习的态度, 学习的热情相差甚远, 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就不奇怪了.
三、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这个特殊的群体, 英语学习上起初的劣势毋庸置疑, 除了需要自身努力和学校同学老师的鼓励帮助, 还需要家中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张某和刘某的家长自然是关心孩子的, 更关心他们的英语学习, 甚至可谓煞费苦心.张某的家长对于他学习英语的各方面都比较关心, 从背书到作业的完成情况.当然, 更重要的是, 张某自己也很要强, 肯花时间, 尽管可能背书或默写订正有时比别人晚一点完成, 但最后肯定一个个都能完成的.相比较而言, 刘某的父母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的关注较之张某家长, 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第二学期初, 他妈妈非常急切地来校寻求老师帮助, 提供方法的情景来看, 我觉得, 尽管可能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好英语, 但除了给他买过几本辅导书之外, 更多的关注也许在忙于工作而忽视了.一学期过去了, 儿子的成绩一如往常, 没有任何进步, 父母真急了, 愿意在家花时间教育孩子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孩子成绩的改善, 除此之外, 更需要孩子本人的刻苦和努力.
外来务工人员的低收入和繁重的工作量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 不能辅导小孩的学习, 因此关注的方式一般只是询问.而这种询问只是机械式的询问, 并不能让他们的孩子感到温馨和安慰, 相反, 只会让他们产生淡淡的忧伤.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繁重, 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孩子, 每天用于教育子女的时间平均不足一小时.心灵上的空虚和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的漠视很容易使他们放弃较难的学科的学习, 还有可能形成不健康甚至畸形的性格.
四、社会的关注和包容
有些家长因为自己吃了文化低的亏, 所以他们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 特别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 有的还不惜重金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书, 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 彻底摆脱现实中的困境, 但对孩子具体的学习生活的关心, 就少之又少了.因为这种特殊的周遭环境, 他们的孩子生活适应能力往往较强, 性格往往有些内向, 自尊心强, 在思想上要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成熟.家长虽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对其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也较高, 但由于工作较忙,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在经济上进行一些投入和帮助, 而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很少有时间顾及, 缺乏有效的家庭指导, 无法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也较少有情感上的交流, 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注, 通过政策的宣传和一定的帮助手段, 使他们这类家庭迅速地融入这个城市, 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 也给他们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我们的学校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 尽可能多地与家长多沟通, 强化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 让学校了解学生的校外情况,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校内情况.加强宣传, 制造有利氛围, 让外来务工人员切实重视子女教育问题, 并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可建立外来学生家访制度, 加强沟通, 掌握情况, 进行帮扶;也可以结成帮扶对子, 弥补家庭教育活动的缺陷.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10
一、沉下去, 做教育的托底者
实施关怀教育首要的是对学生的状况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才能选择出正确的关怀路径, 才能将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因此, 我们在关怀教育实践中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家庭实际状况的摸底, 建立学生家庭状况的个人档案, 对三类特殊儿童进行分类归档。其次, 开展专项走访活动, 深入三类儿童家庭, 切实摸排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 对三类儿童按照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家庭教育状况、学生自身状况等进行分类, 确立关怀教育的重点、目标、内容、采取的途径和方式。第三, 按照学生所在班级, 确定关怀教育的责任人, 建立一帮一、一帮二机制, 让我们每位教师都增强关怀教育的主体意识, 落实关怀教育的主体任务, 真正成为特殊儿童教育的托底者, 奠定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二、爱起来, 做孩子的贴心人
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现象的观察, 一种影响我们教育成效的现象长期地存在着, 那就是我们教师缺乏普爱情怀。爱, 是教育最好的催化剂。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即使有那么一点成效, 那也是暂时的, 因为在你与学生之间了缺乏了心灵的对接, 没有心灵的对接怎么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呢?爱自己的孩子易, 爱别人的孩子难, 爱一群别人的孩子更难。在关怀教育中, 首要的就是要培养我们教师这种爱的情愫和普爱的情怀。
三、联起来, 编织关爱的大网
对这些孩子们的关爱, 我们不仅要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 而且要思考如何将爱的行动扩大到这些孩子周边的人, 共同地关爱孩子们的成长。学校要积极与孩子所在的社区联系, 解决这些孩子家庭的低保问题, 纳入社区定点服务对象, 与民政部门、周边企业联系, 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社会救助。在众多人的关爱中让家庭増温暖, 孩子感温情。学校与社区、社会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 就是要编织一张关爱的大网, 营造出关爱的氛围, 让这些孩子始终能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关怀, 不再因家庭的原因而自卑, 不再因成绩的原因而自弃。爱心始终相伴, 关怀一直相随。
四、细一点, 让真情永在
有爱就有成功, 我们在回访这些孩子的过程中, 感受到他们一个个在爱的滋润下信心满满、成效累累的鲜活的事例。李凤麟, 一位个头不高的男孩, 穿着不够得体, 父亲有病, 是80 多岁的爷爷在照顾着他。时隔半年, 我回访这个家庭, 家仍然是那个样子, 但孩子变得阳光了, 当我问到他的学习成绩时, 他很自豪地告诉我各门学科成绩, 而且欣喜地说:“我被评为了三好学生。”当我表示为他取得进步而高兴时, 他异样兴奋。当我嘱咐他的爷爷, 让他将孙子带好, 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时, 爷爷连连点头。虽然他不能给孙子学习上任何帮助, 但只要有信心, 这就是最大的帮助。桑友苗, 母亲有间歇性神经病, 原先是一位不爱说话的女孩, 如今的课堂, 她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同学们不再孤立她, 而是主动地帮助她, 让她鼓起了学习的信心。春节前我到她家去, 送上慰问金时, 我看到了充盈在孩子眼眶中的热泪。这眼泪里既有感激, 更多的恐怕是那份压抑在内心很久的情感的释放。心理健康方能人格健全, 我们做教师的, 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在爱的浸润下学会关怀每一位孩子, 健全每一位孩子的人格, 为社会培养真正合格的人才。
如今, 这种细微的关爱为什么越来越少, 我们很多教师虽然与学生近在咫尺, 但始终走不近学生,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道鸿沟无形地存在着,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对学生真情的关怀。我们开展关怀教育活动, 就是要引领教师回归教育原点, 寻找最佳路径, 走近学生。
这些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 在有些方面可能不是某些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开展关怀教育活动, 我们就是要用欣赏的眼光看这些孩子, 只要你是从欣赏的视角看孩子, 你发现孩子的美就会更多一点。美的方面多了, 必然会掩盖他的不足。面对这些学生, 教师要更多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因为任何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需要的不是纠错, 而是最真诚的鼓励。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11
【关 键 词】 科历史教学;问题;建议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承旦在《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中这样写道:“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他认为:整个世界历史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学习历史可以是我们更加聪明。事实上,他的这些观点就恰恰指明了历史教学的意义。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城乡接合部,历史教学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一、城乡接合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接合部学生现状
城乡接合部特指我国大中城市市区边缘的农村地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分配制度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的变革,给城乡接合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冲击。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的学生自然是来源于城乡接合部,学校生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类是占小部分城市籍学生,大多因成绩、纪律“双差”而被迫到城乡接合部中学就读;另一类是占大部分的农村籍学生,大多些成绩、纪律较好,老实听话;也有一部分羡慕享乐,投机取巧。
(二)社会及广大师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
目前,在我市,历史虽然是中考必考科目,但中考中只是与思想品德科同堂分卷,分数只占50分,并且只考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即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上下册内容。这就导致师生们认为历史课程无关紧要,普遍把历史当“副科”,宁愿把精力花在“数理化”或者“语数外”上, 也不愿花时间去学习历史课。家长也往往会让学生牺牲历史课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用的”科目上。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学校,在安排教师教授课程时,认为“只要会点中文都教得了历史”,经常出现安排非专业教师教授历史的情形,上课照本宣科或当讲故事般地胡编乱造,很少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使用或补充一些课外历史资源去教学,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性的学科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更不用说达到历史的教育与教学目的。
(三)历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整体专业素养不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做长流水。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两高”: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要做到“功高”,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要做到“学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但长期以来,城乡接合部初中的历史教师师资力量普遍缺乏, 相当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不具备必需的理论素养,无法成功驾驭历史课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城乡接合部历史教学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好历史教学, 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目标的前提。所以在新课程标背景下,历史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学中既要关注共性,又要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借助课堂搭建平台,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下转82页)(上接81页)与,共同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三,评价观的改变,新课程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而要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代之以关注过程、侧重发展素质,增强能力的评价观。
(二)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
其次,平日还应该广泛积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思想品德、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等。
(三)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城乡接合部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城乡接合部基础相对薄弱,厌学现象严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
(四)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城乡接合部的历史教学难度大、任务重,广大历史教师要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 杨志才. 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朱汉国. 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城乡结合部学校 篇12
一、以情感催化、润滑和促进
1.赏识教育, 增强自信
刚从小学来到初中, 初一的新生是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的。但是因为英语基础水平的不平衡, 很多农民子弟在学英语上也充满了自卑感, 他们往往要花很长时间从A、B、C开始学习, 而已有小学英语基础的学生则会初一就学得很轻松。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从初一就采用赏识教育, 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肯定, 称赞他们这种不骄不躁的精神;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要自信, 对他们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及时地表扬, 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引导学生相互欣赏, 相互鼓励, 相互帮助。
2.激发兴趣, 保持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了兴趣, 才会享受学习的欢乐, 从而更加热爱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 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卡片、录音机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 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 加速语言的吸收和运用。此外, 我们还利用当地高校的资源, 邀请外教到我校讲学, 通过组织观看英文电影, 组织英语郊游等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二、夯实基础、培养习惯
1.明确学习目的,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入门教育第一节课开始就要重视讲解为什么要学英语, 在以后的讲课中, 还要经常进行为祖国建设, 为未来的工作学习英语的目的教育。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英语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明确“学好英语是社会的要求, 时代的要求, 英语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 就必须学好英语”这样的目标。这样, 从初一开始学生就基本有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 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课堂听课习惯、做笔记习惯、朗读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等。
2.夯实基础,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 抓好音标教学。在音标教学方面, 我们英语组采用听——看——模仿——正音——辨音——拼读的教学模式, 对音标进行教学, 在课堂中结合卡片、游戏、绕口令等形式多样的方法加强和巩固音标。并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指导学生记忆单词, 以音标促进单词的记忆, 以单词巩固音标的用法。
(2) 过好单词关。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语言离开了词汇, 就无所谓语言。针对Go For It教材中词汇量较多, 学生反映单词难记的情况, 我们采用三个原则:语音编码记忆原则、调节原则、复现原则来指导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语音编码记忆原则能提高学生记单词的速度;调节原则让学生节省了记单词的时间, 把重点放在词汇上;复现原则能有效提高单词的记忆效率。同时我们还在情景功能对话中运用、巩固、记忆单词, 鼓励学生多用其他策略如:联想法、归纳法、前后缀法等来记单词, 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力的潜在发挥。初一阶段, 学生就在英语学习中的词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语法敏感度。初一阶段的语法学习主要靠观察、对比、归纳、总结, 逐步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对重要的语法现象和句型要敏感, 要善于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如There is nothing there.一句中为什么出现了两个there, 它们的意思和用法有什么区别?我们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让学生自觉在许多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则, 掌握规则。学语法时还要避免孤立地记语法条文, 要做到在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中活学活用。
(4) 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并重。初一入门阶段使用新编英语教材强调的是听、说为主, 但往往学生在听、说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却在写的方面出现了问题, 在许多学生身上有会说不会写的毛病。听、说、读、写英语素质能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统筹兼顾, 避免顾此失彼, 把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贯穿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 以优促差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把优秀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分配在一组, 通过分工, 把任务分割, 保证人人有任务, 人人有事做, 承担任务的机会均等。在这过程中, 老师要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不能只关心小组能否给出正确答案, 而是要注重这个小组合作过程中是否人人都参与了活动。尽量让优秀的学生起组织的作用, 带动其他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基础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更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成绩较差的学生, 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一种被重视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我们常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 如担任“检查员”、“记录员”、“观察员”等。在活动中, 大家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在组员相互切磋的过程中, 大家相互勉励、共闯难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可以通过组员的互勉互励,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共同商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 可以学会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 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使学生学会与不同背景、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人合作。同时学生也可以不时地从教师身上得到提示和强化, 如此以来, 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 通过合作而高效率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意识、社交能力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四、结束语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生源较为复杂, 教学难度也比较大。但初一是人的各种行为养成的重要奠基阶段, 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 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抓好了初一这个“起始工程”, 就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文平.如何引导初一学生过好英语入门关[J].教育科研, 2008 (5)
【城乡结合部学校】推荐阅读:
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07-06
城乡结合部经济08-30
城乡结合部地区儿童10-03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09-22
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研究08-17
城乡结合型06-06
城乡结合地区10-29
城乡结合部学生学情调查问卷10-23
城乡接合部初中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