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2024-09-22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共9篇)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篇1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城郊结合部

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根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复评迎检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切实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国卫”复评工作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城郊结合部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和总体要求

开展这项行动,旨在改善及提升开发区整体环境面貌,接长短板,巩固发展“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工作目标要求,以“三创”工作的最高标准,努力排查薄弱环节,重点攻克热点难点,通过整治,达到“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的效果,切实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使开发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实现质的突破,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委的检查,高分通过全国爱卫会的复评。

二、整治的基本原则

开发区的创建迎检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进行,由文明办会同爱卫办牵头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各相关专项组及相关部门做好指导、服务和督查工作。

三、整治的重点内容

此次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设施破损、不文明出行、食品安全隐患、积存垃圾、河道黑臭现象、违章搭建和设摊、露天棚厕与粪缸、乱堆乱放,道路坑洼、污水乱排、渣土乱倒、拆迁工地乱象、无证废品收购站、无证经营及流动摊贩和“八小”行业等。

四、整治的重点部位

此次综合整治要求做到全面覆盖、点点到位、以点带面。重点解决河道沿线、待拆或正在拆迁地块、外来人员集聚区、小餐饮集聚区、废品收购站、露天无证市场、“插花”菜地等部位的环境脏乱差问题。

五、整治的基本标准

对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个测评体系要求,逐条逐项达标,达到环境整洁、秩序良好、设施完好、管理规范的效果。具体要求如下:

“安”:在主要公共场所和重点要害部位安装电子监控探头,并有明显标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达标,消防通道通畅,逃生导向标志清晰、规范,消防安全及责任制度健全,消防设施保养记录完善,社区技防、物防、人防符合安全要求,配备治安辅助力量;二次供水单位持有《卫生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集贸、专业市场持证、亮证经营;药品经营单位持证、亮证经营,并公布举报电话,问题药品及时查处;企业需建立生产安全管理制度,有具体保障措施。

“行”: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无闯红灯、乱穿马路现象,车让人,人快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行人排队候车,依次上下,不争抢、不拥挤;无非法营运车辆,无争抢客源现象;主干道路名称、公共图形标志规范、设置合理,交通路口安装交通信号灯,且功能完好;停车规范,无占道,秩序良好;临街中小学、幼儿园附近设有交通标志线和安全设施,有民警或协警维持秩序。

“营”:网吧安装网络文化、安全和监管过滤系统,监控设备完好,实行实名登记和身份证查看记录制度,持证经营,无接纳未成年人及登录色情、暴力、赌博、邪教等违法内容网站和网络游戏现象;无违法、违规出版,无侵权盗版行为;经营性公共场所持证、亮证经营,从业人员持《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有“五病”调离制度和记录,有消毒设备和措施记录,公共用品、用具消毒制度落实。

“清”:清除卫生死角,清理积存垃圾,特别是房前屋后及河边、路边的积存垃圾,工地内外的乱倒垃圾,乱堆乱放的杂物;清洗熏黑的垃圾箱;清除露天棚厕和粪缸。“拆”:拆除各类简易的违章搭建物,特别是简易棚户区的违章搭建;拆除相对固定的无证占道经营摊点和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违章露天市场。“修”:针对道路街巷破损严重、污水乱排、路面毁损未硬化、坑洼积水现象和无障碍设施、花坛、垃圾箱(房、桶)等设施破损现象,要组织力量进行维修,做到路平、水畅、设施完好。

“围”:针对开发区拆迁工地多的现状,对正在拆迁或已经拆迁的工地,必须按规范标准进行砖砌围护,杜绝敞开式或半开半封、凿墙开洞的现象。

“绿”: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生态建设为标准,推进大气环境、河道(路面)、亮灯工程、庭院改造、截污纳管、绿化景观提升等各项综合治理工作。

“刷”:对各类破旧墙体、油漆剥落的线杆要重新粉刷,对牛皮癣等各种乱张贴、乱涂写,广告牌、单位铭牌乱设置及肆意散发小广告现象要及时清理和制止。

“整”:根据群众实际需要,以“八小”行业为整治重点,结合基础设施条件及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专项整治,按照“取缔一批、规范一批、发证一批”的要求,从严把关,做到疏堵结合、合法经营、规范管理、安全卫生、整洁有序。

“配”:为落实长效管理,对卫生设施配备不足的区域,在整治的同时合理配置必要的卫生设施。

“引”:在河道清理、打捞的同时,做好的引配水,消除黑臭现象,提高水质。“管”:整治后,落实人员管理,实行责任包干,建立长效措施。

六、整治的步骤和方法

这次城郊结合部整治采取边排查、边宣传、边整治、边巩固、边验收。具体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排查、制定方案与整治阶段(6月15日前)

重点是结合前阶段工作,在排摸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整治计划,开展宣传动员,并对面上的突出问题按轻重缓急展开整治。

第二阶段:再排查与全面整治阶段(6月30日前)在巩固第一阶段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扩大整治覆盖面,继续排查问题,并结合省爱卫会复评组提出的建议、意见,进一步完善整治计划,对各类问题进行全面整治和回头看,逐项消号,落实长效措施。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与验收阶段(7月15日前)开发区通过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巩固整治成果,提高整治绩效,落实相应保障机制,在自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市迎检指挥部的各项明查暗访等检查工作。

第四阶段:跟踪核查阶段(7月15日至迎检结束)在自查整治的基础上,由开发区创建办牵头组织对问题处置与巩固情况的抽查。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此次整治时间紧,任务重,为此,区创建办及各相关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建立专项整治组织(具体分工可参见杭经开管发[2011]123号和杭经开迎指[2011]1号文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集中精力组织实施,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针对辖区内存在的问题,要一一分解落实任务,制定具体的整治目标及时间进度,明确责任,强化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整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建立督查问责制,对相关单位整治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经三次抄告,将启动问责制,要以创建达标来检验效能建设的成果。

(三)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区创建办及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重点在执法支撑、舆论宣传、制度保障和指导协调上相互搭台,拧成一股绳,合力推进整治工作,要以效能建设的实效来推进创建达标。

(四)注重结合,力求创新。区创建办及相关部门要结合“三创”工作,抓典型,树亮点,创新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重在过程,重在创新,体现效果,要以创建工作的优异成绩,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五)信息互通,加强协调。建立周报和例会制度,及时将整治信息报送区创建办和区迎检办,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整治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整治工作有序进行。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篇2

城市边缘带集合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焦点,各种城乡二元矛盾在城乡边缘带集中体现出来了,况且由于城乡边缘带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既在城市边缘,又在农村边缘,既不是城市管理的中心区域,也不是农村管理的中心区域,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一个难以顾及的地方,并且,在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进而衍生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再加上国家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的日趋重视,所以研究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2 政府是推动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最主要的动力因素

政府为什么可以作为一个动力来推动环境治理?这是最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是政府的主动责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部门非常注重自己的政绩,因为政绩对于地方政府形象塑造能起到直接促进作用,同样地方政府的政绩也对地方政府应对中央政府政绩考核来说很重要。主管环境保护的政府部门同样如此,主管环境保护的政府部门想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治理,进而为自己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自己顺利通过中央政府的政绩考核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企业也是推动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的动力因素

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在哪里?在这里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情况是可能制造污染源的周边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有哪些?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制造性企业,可能在生产产品时产生污染,如果当地政府对于环境污染有着十分鲜明的奖罚机制,那么这类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就在于不污染或少污染环境就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污染环境就可能受到政府的惩罚。第二种情况是以治理环境为目的的环保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有哪些?这类企业主要靠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支持来参与环境治理。这类企业参与环境治理最大的动力在于它们一旦通过提供环保技术去更好地治理环境,进而促使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它们将会赢得更好的声誉,将会有更多地方政府请他们公司去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支持。它们也会因此而盈利。

4 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居民也是推动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的动力因素

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在哪里?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在于居民在受到宣传教育之后,有了明晰的环保意识,想自觉地维护环境治理的成果,不做污染环境的事情,同时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但是如果想让公民有着极强的环保意识,还有赖于政府对民众的环保教育和环保知识普及。

5 本国环保NGO以及一些境外NGO以及一些热衷于环保事业的有识之士也是推动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的动力因素

环保NGO都拥有着一份治理好环境污染的责任,他们内心秉承的治理好环境污染的责任是他们推动环境治理的动力。热衷于环保事业的有识之士参与环境治理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他们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为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做出贡献。这类热衷于环保事业的有识之士就包括一些热衷环保事业的私营企业主,他们主要靠为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提供资金支持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在这类热衷于环保事业的有识之士之中,也包括一些专家学者,从这些专家学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些专家学者是生态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通过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层面的策略来推动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这些热衷于环境保护的有识之士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有赖于政府对他们的协调与调动。

6 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程度也是促进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的动力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不同的国家,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的水平不一样,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如果一个城乡结合部所处的地区环境保护技术较为落后,那么很难促进该地区的环境治理。所以,一个地区环境保护技术较为发达也是促进该地区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的动力因素。

7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促进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的动力机制在于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之下,参与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的各个动力因素之间相互配合,各自尽着自己该尽的一份力,进而推动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马缨.美国环境公平研究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3(2).

[2]朱留财.从西方环境治理范式透视科学发展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篇3

一、城乡结合部的含义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它是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变迁的一个活标本。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地域结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为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十分活跃的地区,通常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用地腹地之间,又称“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乡村边缘带”、“乡村—城市边缘带”等。

二、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

城乡结合部在某一时段内是一个动态渐变的区域,但在某一时点是相对静态的。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教授在《成都:现实与未来》一书中对成都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即该书在界定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时主要借助于行政区划,以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建制乡镇和城区的街道办事处为基本单位,采用图像识别法、指标体系法分别对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进行分析测算,并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其范围,主要涵盖了以下17个乡镇:苏坡、文家、金泉、沙河源、机投、金花、簇桥、圣灯、保和、青龙、十陵、中和、白家、犀浦、红光、石羊、琉璃。

三、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由于处在城市与乡村接壤的特殊地带,是城市与乡村互为渗透、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快速转变的区域,因此市容环境与城市建成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沙河源街道办事处辖区的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地区市容环境最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脏、乱、差”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脏”:马路上尘土较多、建筑墙体陈旧污损,生活垃圾及废弃物较多,有些地段污水横流,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河道,污染环境不断产生新的卫生“死角”和“龙须沟”,有些地段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城市美观;

二是“乱”:存在“十乱”现象,即: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摆乱卖、乱倾乱倒;

三是“差”:市政及生活设施差,路面破损状况严重,大多道路既破旧又狭窄,通行较不方便。

经研究发现,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制度因素

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较差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城乡结合部往往同时具有城乡社区不同的组织与行政管理结构。这里城乡地域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其各项制度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城市管理制度,仍具有城市——乡村的二元制度特征。城乡结合部既非城市,又非乡村,但既有城市的要素,又有乡村的要素,两种管理体制在这里交织,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往往成为管理上的“空挡”;同时辖区内众多的单位“各自为政”,管理标准不一,相互交错的地段,也为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问题,管理的薄弱和松散导致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建设落后,市容呈现较差的局面。

(二)规划建设因素

近年来,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规划建设加快进行,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以来,以及实现成都的“新三最”目标,成都市区向周边农村扩展更为迅速。而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对城乡结合部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较城区落后,没有详细规划,住宅区、商贸区没有统一规划和设置,功能区不明显,住宅区、商贸区交错现象比较普遍。或虽有规划但是实施控制力度不够,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规划建设滞后,市政设施、集贸市场建设滞后,马路破损,沿街店面破旧。以集贸市场为例,由于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过少,或大都是过渡市场,难以容纳现有的商户,特别是蔬菜、水果的批发与零售难以满足商户的需求,于是一些商户就沿街为市,或是占道为市,普遍存在店外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和车辆乱停放现象,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交通安全。

(三)居民文明意识程度较低

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较为松散,生活费用远低于市区,进入门槛较低,因而是外来人口流入成都的主要聚居地。人口普查显示,成都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混居的情形十分突出。如金牛区沙河源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高达70%以上;金牛区的金泉、青羊区的东坡、武侯区的石羊场、成华区的保和外来人口比重也在40%以上。并且这些外来人口和当地的工人、农民、失地农民、下岗工人、无业人员等杂居在一起,相比建成区,市民素质较低。特别是他们经常处在流动之中,心理上只是把居住地当成自己的一个临时容身之所,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对周边环境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维护。另一方面,居住于这一地区的居民由于正处在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失地、失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不仅容忍了外来人口对环境卫生的破坏行为,而且习惯于随意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逐渐也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四)道路环卫清扫管理不到位

城乡结合部地区道路实行多层保洁,保洁标准不一,清扫工作量不等。实施专业作业的道路保洁较好,如沙河源街道办就把主要地段承包给深圳升阳升等专业保洁公司,承包的道路由于实行了考核机制,清扫保洁状况较好;但有些社区、村自建道路保洁相对较差,有的道路甚至无人清扫保洁。由于农居混杂,外来人口聚集,各行政村村域范围内未实行旧村改造的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口产生的垃圾主要由村负责,村里不情愿加大投入。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村里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导致环境脏乱的恶性循环,这与城区内的道路环卫管理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多部门携手合作,才能维护好城市的环境。但现实情况是各部门常常是各自为政,对自己部门有利的才去管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解决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特别是在7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都提出的“新三最”目标,以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成都的城市面貌又上一个新台阶。建设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城乡结合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城乡结合部是外地通往城市的重要入口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发展的全局,影响到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发地段,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城市整体和谐发展。

(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转变

首先要对城乡结合部进行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是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因为政治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结合部顽症难医的根源。这需要通过街乡行政管理组织的制度变革,实现政治层面的“二元管理”向“一元管理”的转化,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管理转向城市管理创造条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属地管理原则,改变管辖范围交叉,标准不一的现状,最终完成城乡结合部地区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社会变迁。

(二)加强规划和建设,加大市政环卫设施投入

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总体规划,制定控制性详规,立足现有基础,本着节约原则,统一规划,高起点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景观;通过栽绿、补绿和建设小绿园、广场等形式,解决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长期脏乱的问题,彻底改变其容貌;同时加大市政、环卫等设施投入。加快集贸市场建设,建议分居民区兴建市场,做到布局合理、分类建设,做到既能容纳商户,又能方便居民。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垃圾管理规划,从垃圾的收集、清运到消纳,实行密闭化管理,统一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

(三)健全和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庞大工程,动态性强,管理难度大,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和提升环境卫生的管理水平。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建立环卫清扫保洁的制度,可以采取承包的方式把主要地段承包给专业保洁公司;二是在对城乡结合部整治的同时,抓好相关人员业务培训及日常管理;三是建立市容环境卫生快速反应机制,对市容环卫脏、乱、差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四是建立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投诉的市容环境问题;五是建立暗访督查与考核通报制度,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常态性暗访、通报及督查工作,并将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年度工作科学评价依据,逐步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管理水平。

(四)提高市容管理的群众参与性

市容环境与每个人切身相关,市容环境的好坏也与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搞好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卫生,城乡结合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区、村、组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热爱美好家园,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切实使广大城乡结合部居民增强文明意识和环境秩序意识,提高遵守城市管理法规的自觉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制定具体宣传方案,加大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力度。要教育和引导外来人口关心环境卫生,通过合适手段,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环境卫生维护和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手段

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是城市文明发展的结果。作为信息化时代城市管理的新趋势、新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目前,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正在向三个圈层逐步推广,要充分利用成都市数字化管理的高技术手段,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上报的市容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搭建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的平台,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为成都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君,刘丽梅.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9(6).

[2]王倩,黄惠权.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OL].http://xzzf.sanya.gov.cn/focus/200706140006.shtml.

[3]戴宾.成都:现实与未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5).

[4]贾艳慧.我国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对策与思考[J] .城市规划,2009(7).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篇4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12月3日召开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12月7日市委召开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电视电话会议,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姚桥镇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及省、市主要领导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向村庄延伸、向基层延伸、向盲点和死角延伸的重要批示精神,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乡文明和环境卫生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使城乡环境面貌清洁、优美、整齐,城乡环境质量和容貌秩序明显改善,城乡区域间的环境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卫生素质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长期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形成制度健全、管理高效的城乡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二、治理的要点

(一)治脏做到“三清”。

清理垃圾、清理污水、清理杂物。

(二)治乱做到“四治”。

治理垃圾乱扔乱倒、广告乱贴乱发、摊位乱摆乱卖、车辆乱停乱放。

(三)治理违规“五重点”。

重点治理“公路沿线、河道沿线、农房违规搭建、电线电网私拉乱接、施工场地乱象”五个方面的问题。

三、治理的范围

姚桥镇新旧场镇、全镇各村、各小区卫生死角、农家大院;规划区各干支道、公共用地;沿江、沿河两岸;国道、省道、县乡道沿线;农贸市场、灾后重建区域等。

四、具体要求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确保街道平整,清洁卫生,排水通畅,垃圾及时清运,创造良好生活居住环境;严禁沿街乱摆摊、乱放货物和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有序;加强垃圾存放地和污水排放管理,没有固定垃圾存放场的村,原则上要设立固定的垃圾存放场,防止垃圾外泄、渗漏污染土地及地下水源;教育村民出行不要乘坐非法客运、摩的。坚决查处违法建房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年久失修、破旧、危险的住房和其他用房及建筑物,及时组织产权单位和个人进行修缮,维护良好的城乡房屋风貌;抓好绿化、美化和亮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狠抓宣传教育,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时间安排

各村、各驻镇单位和企业要按照《雨城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本方案的要求,赓即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安排落实任务,全面展开治理工作。从12月9日至12月31日为攻坚月,2011年1月10日前初见成效,元月20日前大见成效,在春节前城乡环境大变样。

六、职责分工

此次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由姚桥镇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具体分工如下:

(一)各村、各驻镇单位和企业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对本单位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二)各责任主体要按照《姚桥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有力有效地开展好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到全方位覆盖,不留死角。

(三)分管领导、包村干部负责对联系村、单位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驻镇单位由镇党委副书记程叶同志负责,企业由镇人大副主席李玉民同志负责。

七、监督与考核

(一)镇纪委、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镇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对行动迟缓、治理不力的村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二)镇政府设立曝光栏,对治理不力的村将进行曝光,第一次曝光亮白牌,第二次曝光亮黄牌,第三次曝光亮红牌。被媒体反面曝光扣年终考核10分、降等级或一票否决。

(四)镇党委、政府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对村级目标考核,严格考核,奖惩逗硬。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篇5

(2007年2月14日 南宁市人民政府

南府发〔2007〕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随着“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深入开展,我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但是我市少数“城中村”以及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环境卫生脏、乱、差,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现象。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治理“五乱”(摊点乱摆、垃圾乱扔、车辆乱停、广告乱贴、工地乱象),深入持久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有关规定精神,切实做好整治工作,进一步树立“洁、齐、美”的城市形象,现就加强南宁市建成区以内“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城区、开发区要按照《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试行)》(建人〔1996〕606号)等国家有关标准,落实负责管理“城中村”环境卫生的机构和专门清扫保洁队伍。

二、“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的日常保洁、清运、管理应当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容貌标准(试行)》(桂建城〔2006〕73号)有关作业规范和要求。

三、各城区、开发区要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005)》(建设部公告第310号)等国家有关标准依法做好垃圾中转站、临时中转点、公厕及果皮箱设置工作。原则上要求果皮箱按每100m-200m间隔标准设置,每个村要设置1-2座公厕、1个临时垃圾中转点,日产生活垃圾量超过30吨的“城中村”要逐步设置小型垃圾中转站。

四、各城区、开发区应加大环卫经费投入,保障环卫保洁人员经费及环卫设施建设经费。

五、“城中村”生活垃圾处理费按照《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南府发〔2003〕154号)等有关规定收取。

六、各城区、开发区要进一步明确辖区内环卫站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环卫站与村屯之间、村屯与村屯之间的环境卫生责任范围,避免出现

责任范围不明确现象。同时对“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绿地、排污明沟、内河水域的责任单位进一步明确,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七、各城区、开发区和市直各有关部门依法对“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对乱倒乱放生活垃圾的行为依法查处。

八、各城区、开发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规定做好市容环境卫生工作计划,以及市容环境卫生组织落实等有关工作,并依法加强监督检查。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篇6

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

继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5月23日对我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检查后,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对照检查,深刻剖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迅速展开治理行动。通过近几天时间的整治,成效显著。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全面部署

区检查组领导5月23日上午来我校督查后,学校领导非常重

视,彭东林校长立即召集校务班子成员,亲自主持召开整改专题会,研究了整改措施,并要求分管后勤的副校长亲自挂帅落实整改措施,主抓学校爱卫工作的政教处配合落实;当天下午还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会议,会上通报了区环境综治办领导检查我校的情况及校务会议精神,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全校上下一起行动,保证按时完成好整改任务。

二、多措并举,迅速整改

1、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整治氛围

利用校园广播,召开全校广播大会,经常性地对全校学生进行了爱卫教育,要求同学们热爱学校,自觉保护校园环境,做到不乱丢废弃物,不乱吐口痰,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自觉将食品袋、果皮、纸屑等放入垃圾桶内。各班要抓好“

二、五”大扫除和天天小扫,课间保洁的清扫工作,班主任将学生的爱卫教育纳入班会的主题教育活 1

动中去,让广大学生懂得爱护环保的重要性,人人参与到爱卫活动中去,共创洁净优美的校园。

2、集中行动,彻底整治食堂、厕所环境卫生。

一是重新粉刷了学校食堂的墙壁、安装了新的排气扇、清新了墙面上的玻璃、添置了灭蝇灯,整个食堂焕然一新。还要求伙食团工人定期对食堂进行大扫除、小扫除。二是针对厕所地面较脏,尿槽有尿迹、尿垢等问题,买来厕所专用清洁济清洗了尿槽。且要求每天冲洗,每节下课后到厕所保好洁,做到厕所随时干净、无杂物。每周用洁厕剂将大便槽、小便槽进行了彻底冲刷,彻底清除污垢。三是对全校的垃圾桶进行了大检查,换掉破烂的、添置新的。四是组织了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竞赛测试。作了现场记录、拍了照,测试完比,组织人员对试卷进行了评改,对答得好的同志进行了表扬。

三、加强督查,确保实效

学校分管副校长、专门负责清洁卫生的政教处坚持每天对全校的清洁卫生要进行检查,作好记录,把检查结果及时公布出来,对作得差的班级,要求马上重新打扫。确保校园干净整洁。

欢迎上级主管部门再次来校督查工作,进一步对我校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鞭策和促进。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篇7

由于种种原因,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良莠不齐, 整体水平不高。提高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平, 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于2010年10月对周口市、开封市、洛阳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问卷576份, 有效率为96%。拟对中小学校教师访谈调查100人, 实际有效访谈调查97人, 有效率为97%。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00份, 收回调查问卷1223份, 有效率为94%。调查显示,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 工作压力过大, 发展意识淡薄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繁多。每天必须完成朝会、晨读、上课、批改作业、备课、教研等工作, 还有各级各类考核与检查、组织学生活动、接受学生家长电话咨询等, 几乎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工作, 专业发展意识不强。部分教师除了教科书、参考书外, 很少涉猎专业书籍。不少教师把继续教育当作完成规定的学时而参加, 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2. 教师教非所学, 专业发展困难

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担任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的教师, 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调查发现, 40岁以上的教师中37.5%所教课程非所学专业。随着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快, 城乡结合部学校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就读, 学校班级增多, 教师紧缺, 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非所学, 教师专业发展困难重重。

3. 学科知识陈旧, 缺乏制度激励

部分教师学科知识陈旧。一些教师也参加过新课程培训, 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实践中却显得力不从心。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他们往往只是把这些目标抄在备课本上, 供学校例行查检而已, 更不要说关注课堂资源的生成利用了。如开封市一所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38%, 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只占少数。在课堂讨论中由于教师缺乏较前沿的学科知识, 常常导致课堂能放不能收, 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了“活动而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激励措施。

4. 骨干流失严重, 缺乏名师引领

近几年, 政府加大了对城乡结合中小学硬件的投入。这些学校硬件和市区相差无几, 但学生择校现象不能杜绝, 其原因是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事实上, 择校就是择名校、择名师, 优质教育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的资源优质。优秀教师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 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缺少的就是真正能在本校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名师。例如开封郊区一所中学, 学校精心培养出来的8名骨干教师, 2010年暑假有7人被调入市重点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名师引领。

5. 科研能力较差, 专业发展乏力

调查显示,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优良率为45.2%, 教学能力优良率为56.8%, 教科研能力优良率为17.4%。新课改理念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要通过校本教研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多年来, 由于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 加之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够, 科研活动流于形式, 不少学校没有科研课题。调查发现,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95%的教师缺乏独立科研能力, 只有评职称时才去考虑撰写论文。科研能力普遍较差, 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乏力。

二、影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历史影响是基本因素

城乡结合部基础教育的底子较薄, 历史痕迹明显。如教师年龄结构相对老化, 学历层次相对较低, 职称不高, 多数教师曾是过去转正的民师等。随着市区的发展, 人口量不断增加, 基础教育的规模随之迅速扩大, 在校学生逐渐增加, 而教师编制还是本世纪初出台的政策, 教师负担过重, 专业能力的发展被淡化, 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 教师培训不到位是关键因素

教师培训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培训机会太少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课程的设置大多依据培训机构自身资源的能力水平, 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存在偏差, 不能满足教师和中小学校的需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有限, 中小学的教学任务繁重, 只能有部分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形式上缺乏灵活性, 表现为理论多、实践性的活动很少。教育主管部门将教师培训当成行政性工作任务, 没有从教师的实际出发, 重数量指标的完成, 轻培训质量的提升。缺乏持续开展培训机制与体制。

3. 缺少办学自主权是根本因素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缺少办学自主权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教师待遇、职称评定, 人事调动等中小学均无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具体指导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又缺少教师培训的自主权, 教师培训的指标、内容、经费、时间、地点等中小学均不能自主。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需要的培训主管部门不一定批准, 主管部门安排的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不一定需要。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 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4. 学校管理预设错位是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者常常对教师专业发展事先预设, 并将这种预设一厢情愿地强加给教师。这种不尊重教师自主愿望的预设, 常常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错位,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变成一个痛苦被动的过程。不少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没有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 在新课改中教师很难放开手脚大胆实践, 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很难实现。

三、促进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是创造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 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客观环境, 因此, 学校领导应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创造适宜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其次是校长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跑人。校长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教育新理念, 做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跑者。在设计教师成长的目标时, 既要从大处着眼, 又要从“小处”入手;既考虑到“教师整体”, 又不能忽视教师个性”。

再次是学校应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竞争氛围。在教师培训上给予经费保障, 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等。

2.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加快教学规范建设

首先是编办、人事、教育等部门应统一协调。根据中小学的办学规模, 编制数, 实行逐年核定的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在招聘教师时应考虑学科发展需要, 向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倾斜。

其次是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和交流帮扶工作。加强指导和帮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开封一所实验中学, 他们开展校长、教师、科研结对帮扶活动, 使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再次是应树立教学规范化意识。完善教学调研制度, 认真研究分析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问题, 指导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有效备课、上课、改作业、命题、辅导等教学环节的监控、检查与评估, 促进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是应加大对教师专业性的宣传力度。使教师转变观念, 树立专业发展的理念。不仅要视自己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 而且要视自己为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与决策者。

其次是应树立教师终身发展理念。增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 熟悉职业规范、职业周期、专业发展规律。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 克服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浮澡情绪, 促进教师专业的长远发展。

再次是要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教师既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 又是学科教学与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

4. 深化培训体制改革, 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首先是应以专业发展引领教师培训。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自我发展, 还要考虑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其次是应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部门要深入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调查研究, 根据这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再次是扩大学校教师培训自主权。深化培训体制改革,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不断更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充满吸引力, 从而推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5. 发挥科研先导作用,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应增强教科研意识。教育发展到今天, 向教科研要质量, 走“科研兴教, 科研强师”之路是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选择。

其次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指导力度。应建立多方合作的研究群体。开展实施科研脱贫、帮扶工作。科研基础好的学校, 应该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挖掘、创新, 寻找新的研究课题。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 可以先找科研基础好的学校来帮扶, 逐步提高教科研能力。

再次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立足自己工作岗位, 不断发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6. 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是应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措施。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制度建设。对专业发展成效显著的教师, 应在晋职、晋级、评奖、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其次是应增强自信心。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应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认真学习, 用新课改理念提升自己, 面对薄弱生源, 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薄弱;教学技能不能薄弱;干劲不能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能薄弱;教好学生的信心不能薄弱。

再次是应鼓励教师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一刀切, 在微观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个性特征。给教师个性发展一个宽广的空间, 鼓励教师对自己各个时期的专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规划, 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发展风格。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人民日报.2009-01-05.

[2]黄友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教育探索, 2009 (1) .

[3]单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教师, 2009 (2) .

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 篇8

摘 要:笔者赴开滦荆各庄社区、唐山市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就城乡结合部文化活动发展进行调研,分析出城乡结合部文化活动的现状特征,总结出城乡结合部开展文化活动取得经验,发现城乡结合部文化活动尚且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文化活动;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51-02

开滦荆各庄社区、唐山市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位于唐山市开平区东北部,距唐山市中心约18km,与陡河水库毗邻,东部有凤山、巍山等燕山余脉,南临开平中小企业园区。开滦荆各庄社区住宅楼61栋,常住人口近万人,栗园镇荆各庄村常住人口1200余人。开滦荆各庄社区200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国际上第126个“国际安全社区”。该地区系城乡结合部地区。从人口户籍管理上看,开滦荆各庄社区居民主体为城镇户口,栗园镇荆各庄村村民主体为农业户口;从生活来源及生产方式上看,开滦荆各庄社区居民主要依赖于开滦煤炭工业生产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栗园镇荆各庄村村民则以农业、乡镇企业和其他行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从居民意识上看,开滦荆各庄社区居民以城市人自居,而栗园镇荆各庄村村民自认为是“庄稼人”。尽管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但城乡居民在生活状态上并非“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在交通、教育、环境、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方面具有共享性。

一、当地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

1.文化活动具有固定场所,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维护

开滦荆各庄社区具有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下设台球室、乒乓球室、曲艺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阅览室、老年大学教室等,设有专职人员,并有兼职人员包括医疗、法律、教育等方面人员若干。文体活动中心成为社区许多老年人每天必到的场所之一,是该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文体活动中心经常邀请医疗、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就养生、保健、婚姻、继承等老年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举办公益讲座,经常举办老年人书画作品展等活动。

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设有村民文化活动站,文化活动站设管理员1人,村民文化活动站设有曲艺活动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日间主要进行村民曲艺活动和乒乓球、棋牌活动,晚间,夜间主要在露天场地进行广场舞、交谊舞、文艺演出等活动。荆各庄村为活动站购置了音响、乒乓球台、转灯、调音台、乐器等设备,以便村民开展活动。

2.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内容上,开滦荆各庄社区、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文化活动有京剧、评剧、三句半、乐亭大鼓、秧歌等传统曲艺,又有乒乓球、台球、门球等体育项目,还有书法、绘画、手工艺等美术形式,还有广场舞、交谊舞等现代居民生活元素。总体来看,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充实,百花齐放。

在形式上,开滦荆各庄社区、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文化活动不拘一格,既有各类活动爱好者自发开展的分散形式的练习,又有集中开展的有组织、有规模的群众文化竞赛、展览等活动;既有当地居民广泛参与的活动项目,又在某一项目上与其他地区群众甚至专业人士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3.管理体制灵活,群众积极性高、主体性强

开滦荆各庄社区、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设立了文体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并配有专人负责管理维护,但并不干预群众日常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对各类活动没有过多限制并给予大力支持,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相对固定的场所,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因此当地群众乐于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成为工作之余生活乐趣所在。

4.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教育功能

文体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的设立给居民在业余时间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为群众生活服务,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文化活动的政治功能由此得以实现。

文化活动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参与社会活动上,当地开展重要节日庆典、群众家庭婚丧嫁娶等重大事宜都会邀请当地曲艺文化爱好者进行演出,他们参与此类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唐山市荆各庄小学的招生范围涵盖了开滦荆各庄社区、开平区栗园镇部分行政村。近年来,唐山市荆各庄小学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当地具有一定水平的评剧、国画、书法爱好者进入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养,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也是当地文化活动发挥教育功能的体现。

二、当地文化活动发展的经验

1.在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上实现大众化全民化

开滦荆各庄社区、唐山市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在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上实现大众化全民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活动的内容上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当地群众的多种爱好,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二是在提供相对固定场所、配备一定设施的同时,基本保证业余时间能够敞开使用;三是管理人员不干涉群众正常自发开展的各类活动,群众积极性较高。

2.在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上实现系统化规范化

开滦荆各庄社区老年文体活动站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每年都从宏观上制订年度活动计划并于年初印制喷绘对居民公布,并严格执行活动计划,如期开展各类活动,在具体单项活动中能够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预案、有宣传、有总结、有反馈。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当地文化活动开展的系统化规范化。

3.在文化活动的思想引领上实现科学化先进化

当地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国内外时政,善于抓住党的生日、国庆节、劳动节等重大节点,适时就当地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活动,增强群众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思想认同,引导当地群众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在文化领域维护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4.在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当地开展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既有在固定场所集中开展的文艺排练,又有在如家庭等其他场地分散开展的个人文化活动;既有有组织的竞赛、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又有自发形成的日常活动。这种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活动方式,使群众乐于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三、当地文化活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活动没有形成产业,缺乏发展后劲

开滦荆各庄社区、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的文化活动虽然具有群众参与面广、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等方面的优势,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没有形成以文化为内容的产业模式。如果没有开滦集团和当地乡村、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扶,没有当地群众对文化活动不计物质回报的无偿投入,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强大的物质、资金作为后盾,其发展缺乏后劲,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人员年龄结构普遍50岁以上、年轻人参与少

由于开滦荆各庄社区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离退休科老干部活动中心发展而来,主要服务对象是荆各庄矿业公司离退休职工,因此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是本社区的老年人,年轻人参与较少。随着社区与开滦集团煤炭主业的分离,企业社区与周边村庄群众生活的不断融合,也有部分年轻人融入了文化活动之中。但总体来看,文化活动中依然是50岁以上老年人占据主体地位。

3.文化活动有一定经费投入,但捉襟见肘

开滦荆各庄社区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文化活动站的设立,本身就代表着当地领导对文化活动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活动中心(活动站)的设立,硬件设施维护、购置设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也随之而来,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经费投入往往不足以满足文化活动开展的需求,经常出现“拆东墙补西墙,有硬件没软件”的状态。

4.从事管理工作人员侧重服务,专业性不强

开滦荆各庄社区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文化活动站的管理人员,大多以前从事煤炭生产、农业生产或服务行业,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服务工作比较到位,但他们并不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大多是经验派,并不具有相关理论功底,在实务操作中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浮于表面,深度不够,对时政问题不能从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来开展工作。

四、对当地文化活动发展的建议

1.打造文化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后劲

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教育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促进这种功能向商品转化,实现其使用价值,推动文化活动走向产业化,以文化活动功能为抓手,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形成,并以此为契机形成产业链条,使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态势,以文化活动宣传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增强文化活动发展后劲,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文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一种思路。

2.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增强异地交流

文化的形成既是物质财富生产方式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沟通和交流的结果,因此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不能拘泥于小范围,不能“小富即安”,要追求“大同”,要推动不同地域间群众文化活动的沟通交流,作为一级党委和政府,要为文化互动交流,搭建无障碍平台,进行相互学习,甚至向专业人员学习,以此促进文化活动良性发展。

3.建立管理人员培训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由于管理人员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的“短板”,作为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有必要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机制,推动当地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提升,促使当地文化活动能够具有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科学系统的活动计划、颇具水平的活动元素,以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4.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

在当前文化产业尚未形成的条件下,文化活动的发展依然无法脱离政府财政和企业资金的支持,因此,要保证文化活动发展成果,政府和企业有必要从实际出发,探寻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在文化活动方面加大投入,对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必要的软硬件物质支持,对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给予满足。

参考文献:

[1]李秀忠.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探讨——以山东省诸城市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140-145.

[2]邱家洪.城乡统筹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以重庆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5),314-317.

城乡结合部安全整治方案 篇9

来集镇王堂小学

2011年11月3日

关于开展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为全面加强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在我镇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城乡 接合部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月 1 日至 12 月 1 日

二、组织领导

中心校成立了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督察小组,加大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的督查力度。

组长:张书印

副组长:王海勤陈桂枝冯根莉杨素珍

组员:高秀英王铁栓于俊玲董会兰

陈秀珍王书奇

三、整治内容

消防隐患; 食品安全隐患;道路交通等安全隐患。

重点排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储存的安全隐患,防范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一)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对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突出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

部门进行清理整顿。

整治内容: 排查整治校园周边各种违章及易倒易

塌的危险建筑,保证紧急疏散通道安全、畅通;排查

取缔学校周边 200 米范围内网吧和非法经营的报刊

点、音像摊点、小卖部、饮食摊点等;健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协调工作机制和学校周边定时巡逻制度。

(二)学校安全隐患治理

全面排查治理学校安全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

作,进一步推动校园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我镇教育系统校园安全长期持续稳定好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治内容: 学校安全隐患治理组织是否健全,有无

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是否开展了隐患排查工作,是否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治理;有无重大安全隐患存在。

(三)消防安全

全面排查整治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内容: 学校的礼堂、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仓库;学校的供电设施、供电线路;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实验室;学校是否还有“三合一”场所存在。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方案是否落实到位,消防责任是否明确;消防设施完善情况、有无损坏过期丢失现象;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是否有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方案;是否进行了消防培训和火灾应急疏散演练;电器、电线有无老化损坏现象。

(四)学校化学危险品清查治理

治理内容:

1、凡列入国家标准公布的《危险货物品

名表》的化学品都在清查范围,主要有:军用化学毒剂,如沙林、芥子气等;工业毒物,如氰化物、砷、汞化物等;农药与鼠药,如有机磷农药、毒鼠强等; 生物毒素,如

蓖麻毒素、烟碱等。

2、检查化学危险品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强不强,是否充分认识到了反恐工作的重要性。

3、存放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实验室是否安装有视频监控,防范措施是否到位。

4、化学危险品的保管是否采用专用铁柜 和双人双锁。

5、值班人员 24 小时值班在岗情况等

(五)校车安全

整治内容: 是否对学生进行了交通、乘车安全教育,学生有无乘坐农用三轮车、拖拉机、驾驶摩托车上学现象;学校使用的车辆是否证照齐全、车况良好;校车司机是否有违章、酒后驾驶和校车超载等现象,校前入口的公路处是否设置“前方学校、减速慢行”、交通减速带等警示标识。

(六)校舍安全

整治内容: 学校楼房、围墙、设施有无安全隐患,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安全检查制度是否落实;楼梯走道是否有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措施;有无专人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段和公共狭窄通道维持秩序;楼梯扶手、楼梯间照明设施是否合格完好。

四、方法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1 年 11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

各学校都要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要

结合本学校特点、切实可行,工作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目标具体到日。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1 年 11 月 16 日至 11 月 25 日)要按照职责分工,开展自查和集中整治专项活动。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来集镇中心学校。

(三)督查验收阶段(2011 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1 日)

教体局安全科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察抽查,各学校要认真总结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此次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各校年终安全责任目标考评。

五、要求

(一)各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管理

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次专项行动,周密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要认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自查出的问题要

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对自查出的隐患务必盯住看紧,直至解决。尤其要加大“打非治违” 工作力度,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隐患得不到整改而引发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对查出的重要情况要及时上报,发生险情或

事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

(四)各校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于 11 月20 日前上交

上一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及效益分析下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