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2024-09-20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共12篇)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篇1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中心, 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城市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旨在协调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三者的关系, 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解决诸多城市问题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 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种文明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急剧恶化。曾经为了发展经济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 忽视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展了很大一批大中型城市, 但是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差。如今身为当今社会的我们, 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下进行城乡规划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现存的一些城乡规划发展的问题, 探究当前形势下如何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推进城乡规划发展。

1 当前形势下城乡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形势下, 城乡规划发展比较迅速,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越来越暴露出更加严重的生态方面的问题,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被忽视

在现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下,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只关注自己能获得多少收益, 而不顾环境在施工等工作过程中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例如:现在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私家车几乎成为了每个户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只顾自己在精神和生活方面的享受, 却忽视了私家车带给生态环境的重大危害, 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导致, 交通拥挤、尾气排放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还有人们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排放的废水、废气等不加任何处理, 就排放到环境中, 造成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查阅资料, 我们找到了各种污染所占的比例:大气污染, 件数:1533, 百分比48.64%;水污染, 件数:1011, 百分比32.07%;噪声污染, 件数:419, 百分比13.29%;固废污染, 件数:114, 百分比3.62%;建设项目, 件数:31, 百分比0.98%;生态破坏, 件数:25, 百分比0.79%;辐射, 件数:19, 百分比0.60%;合计:件数3152, 百分比100.00%。

在这个所有项目中,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都有其形成因素。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中, 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 南方雪灾, 地下水匮乏、绿地面积大量减少, 空气变暖等。这些虽然看上去和我们的日常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它们却通过生态这一中间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总是向大自然索取, 想征服大自然, 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趁着现在还为时不晚, 让我们关注生态问题, 在城下规划发展的过程中, 合理的处理生态文明问题。谋求人类的长远利益。

1.2 资源极度匮乏

对于资源问题的探究, 还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众所周知,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资源总量众多,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我国十三亿人口问题, 再多的资源平巨到每个人身上都已经所剩无几了。对于资源的问题很多, 城乡规划发展中主要涉及的还是土地问题、水资源问题以及石油问题。首先, 土地问题是城乡规划发展问题中是不能避免的, 城乡规划发展, 免不了要由房屋建设问题以及农田规划问题。就目前来看, 在现在的城乡规划中, 大量的农用土地被改造为商业或者工业用房, 是我国可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面对农用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 是我们需要首要解决的。工业生产等用地使我国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本来是可耕种土地, 经过工业生产的利用, 很多土地都会出现盐碱化等各种问题, 在根本上使我国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次, 水资源问题也是相当严重。水是生命之源, 没有水, 我们最基本的生命健康都无法得到保障。然而, 在现在的城乡规划发展中, 农业中, 人们无节制的开采地下水用来灌溉农田, 工业上, 将大量的废水、污水排入河流, 。这样就导致了现在我国水资源的众多问题, 地下水严重匮乏、可用水水质越来越差。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 有节制的采用地下水, 修堤坝水渠, 多使用地上水等。但是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足的, 水资源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最后, 石油问题一直是经久不息的话题。似乎石油在这些年中就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私家车越来越多, 石油资源更是问题重重。

1.3 盲目规划村庄

对于村庄规划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那就是村中的合并问题, 以及村庄合并后的改造问题。

(1) 村庄的合并问题。在现在的城乡规划发展中, 村庄合并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一般赞同合并的原因有这么几个:首先, 合并村庄可以节约土地, 将农民聚集在一起, 这样之前的村庄既可以转化为农用、商用或者工业用地, 合并后还可以更好的对居民进行管理, 使居民从基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但是这中看起来似乎不错的规划措施具体实施到村民阶层似乎就完全变了味道, 对于拆迁居民的补助不能保质保量给予, 节省下来的土地不能有效利用等等问题。此外, 这中做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浪费建筑材料、破坏物质文明等。

(2) 对于合并后的村庄不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在村庄合并后, 以为就达到了城乡规划的目的, 好大喜功, 往往忽视了合并后村庄的建设问题。例如:农田都采用了管道灌溉, 但是农户还在吃自己家的井水;村子中活动房建设的有模有样, 但是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还是危房等等。

众多的问题暴露的都是在城乡规划发展中我们所犯的种种错误, 已生态的视野经营城乡规划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2 如何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发展城乡规划

2.1 注重生态保护

在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的过程中, 不可以盲目的用城市建设的办法去发展城镇, 要根据具体的问题, 有目的的实施, 例如村镇周围的绿地等生态环境必须加以保护。村镇的建设相对于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资源的重复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不再是之前的互相征服关系, 而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对于村庄的原有优势要加以保护, 以前存在的问题要提高重视, 重点发展绿化植被的恢复工作等。

2.2 选择合适的技术适当应用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给了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 但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样不能少了科学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的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使的即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使我们的需求得到很好地保障。例如:对于阳光充足地区, 我们要加强太阳能的利用, 减少煤炭等资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我们进行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总之, 先进技术的应用要因地制宜, 不可盲目跟风。合理考察当地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小规模先进技术加以利用, 让科技进步同样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3 结语

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 但是我们更要有长远的眼光, 城乡规划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 用生态文明的眼光进行城乡规划发展, 明确规划任务, 注重发展的方法, 建立低碳、环保、和谐的新型规划发展之路, 使我国城乡规划发展道路都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邹淑珍, 李良杰.基于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目标的生态城市建设探讨——以南昌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1) .

[2]刘智峰, 黄雪松.建设生态文明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J].池州师专学报, 2005 (06) .

[3]郑少尉.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的完善[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2) .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篇2

为学习借鉴其它省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为我市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出谋献策,4月16日至23日,市委办公室与市委政研室组成调研组,前往安徽省XX市,浙江省XX市,江苏省XX市,山东省XX市、XX市、XX市等六市进行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六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介绍,收集相关资料,实地考察示范典型。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深刻感受到六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现将六市的经验做法以及调研组的体会报告如下:

一、六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六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走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城乡共荣的新路子,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六市十分注重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坚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以城乡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XX市以科学规划、集约建设、精细管理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规划强化科学性、先导性和权威性,市区控制性规划覆盖率达到100%。XX市以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为重点,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计划到 建设20个中心镇和一批中心村,城市化率达到70%。XX市实施“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城市发展框架基本拉开。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编制完成南部山区分区规划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北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中心城区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展开,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XX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实施“中心极化、组群互动、梯度推进、城乡协调”的城镇化战略,构筑“一群(南部城镇群)、两轴(皖赣铁路城镇发展轴、合铜黄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三级中心(中心城区、区县城、中心镇)”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县城为骨干,中心镇为纽带的城镇体系。XX市争取在20底,实现全市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和相应专项规划全覆盖,城镇总体规划和重要专业规划全覆盖,城镇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全覆盖;实现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规划监管体系。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六市通过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以及城乡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一是以产业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完善产业化组织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XX市以建设高效、生态、品牌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突出抓好“四百工程”(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基地和100万亩优质果茶花卉基地)建设。目前,XX市已经逐步培育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体验农业、节会农业、都市农业等为特点的特色产业。XX市的畜牧、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了66%,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家。XX市整合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连点成线,扩线成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从2015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围绕茶叶、花卉、水产、畜牧、休闲观光等12类产业,重点建设50条左右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XX市通过狠抓基地、企业、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建设,培育黄山茶叶品牌,将茶业打造成为了全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XX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郊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郊县工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增加值占郊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7.3%。积极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高效农业面积逐步扩大,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二是以城镇化促进城乡产业发展。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培育中心镇,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发展。XX市加快五区融合,提高对郊区和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市对广大农村的吸纳能力。以14个省级中心镇、20个市级重点镇为重点,以北部沿海和蓝烟铁路为发展轴线,通过项目带动、配套服务设施和住宅小区建设,切实增强小城镇的集聚与带动功能。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工程。在城郊、园区和重点城镇,集中规划建设一批面向未来、面向周边农民的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小区。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吸引零散的村落向中心村集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半工半农”农民进城定居。以产业为先导,整合城乡资源,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为农民向城镇集中提供产业和经济支撑。XX市实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加快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镇的合理集聚,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在规划、建设和投入方面的分割局面,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XX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强化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原则,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2015年,投入 15688万元,将村村通公路和通客车向边远村庄和村内街道延伸,硬化道路1032公里,硬化街道508个村。XX市新完成1181个村的编制规划,有 1343个村庄开展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有52个镇、300个村开展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建设,有1192个村开展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作,农村文化大院由原来的1602个增加到2746个,新硬化农村公路77公里,全市通自来水村庄普及率达到87.7%。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体系,继续推进“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及“岛岛通航”工程,优化五区公交线网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供水体系。推行“一县一网”、“多乡一网”或“一乡一网”等规模化供水模式,推进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XX市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乡镇通油路率达100%,行政村通公路率、通水泥(油)路率分别达97.5%和 83%。XX市建设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开通市区到各县城的高速公路,加快省道干线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居民统一电价;按照“村村通、长期通、数字通”的要求,积极实施有线电视乡村通达工程,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就是统筹城乡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XX市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促进统筹城乡就业,初步搭建起城乡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就业服务平台、职业培训平台和社会保障平台。2015年,在总结XX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XX区、XX区、XX市纳入区域化试点范围,并将其他四市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试点范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就业活动,将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群体全部纳入就业服务范围。XX市鼓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把职业介绍补贴与服务成效挂钩起来。并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XX市突出自己的特色,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就是XX市发展以文化和生态为特征的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提升了他们的素质。据统计,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总接待量达841.56万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约32亿元,全市有近2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XX市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成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方式,探索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公司”。自2015 年开始,对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举办的经济实体,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工商企业资本参与传统农业改造,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破除地域、身份、行业等限制性政策,制订落实农民工进城落户、进城就业、子女进城就读“三无障碍”的具体措施。

(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六市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XX市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了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机制。2015年,全市58.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6019.9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53.6万人,参合率达到87.0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去年的900元提高到1025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5.1万人;开展各类农民教育培训1000多场次,受训农民10万多人。XX市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仅建立完善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还构建完善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规范完善了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16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已达199万人,覆盖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以及包括个体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超过100万人;XX市是全国首批发放失业保险金的城市,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共有42111户,参保职工达到116万人。XX市实施医疗惠民行动,投入8119万元,发展“新农合”306.9万人,完成乡镇卫生院提升扩建30个;实施弱势保障行动,投入1832万元,落实了 1.9万户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投入25074万元,完成“村村通”自来水466个村,解决了9.1万农户安全饮水。XX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续保农民达到55万人以上,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在80%以上。XX市扎实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2015年全市有 6.47万人和97个村实现脱贫。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和民生工程,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二、六市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做法

六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局面。他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有特色、有新意,创造了许多可学习借鉴的好经验。

(一)发展生态经济。六市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青岛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将绿色渗入到产业最深层,建设经济新生态,推进风能、太阳能、废水回用、海水淡化、清洁能源开发等项目,计划到2015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的替代率达 5%,到达到20%。XX市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新性机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XX市创造性地对莲花峰、天都峰等景区实行轮换“休假”,让这些景区景点休养生息、自然繁衍,确保黄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XX市充分发挥杭州产业特色和优势,走新型产业化道路,推进“两港五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生态工业发展,积极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为依托、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低耗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XX市近年来建立起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园区载体、产业本体、企业主体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以电子、汽车、化工、钢铁等优势产业为龙头,发展一批生态型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优化工业布局,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通过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发展以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为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形成特色、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XX市以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为原则,全面实施《烟台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改善全市环境质量。同时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健全完善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以资源依赖型企业和现代制造业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实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实行定期公布制度,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二)保护生态人居。六市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创造更加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XX市充分弘扬徽派古建筑文化,利用各种生态资源建设生态人居。比如在宏村,水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和亲切,体现了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XX市着力打造“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人居环境特色。栽绿种绿,给大自然以绿色,是XX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做法,为在裸岩山体和一些远山、高山上植树造林,在荒山上实施了大面积飞机播种造林,让生态的绿色不留任何的死角。XX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写进一个指标,到“十一五”结束的时候,人均期望寿命要达到80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杭州从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做起,尤其是今年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努力做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同时进一步加大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力度,见缝插绿。还将在沿高速公路、骨干河流、道路、铁路等种植绿化,形成一张生态网络。杭州还提出一个重要理念,今后种树将被作为一XX市基础设施来配置,与自来水管、污水网、电网、煤气管一样同等重要。XX市近年来积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优势,城乡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城在江边、山在城中、湖在城内、林在四周、绿在家园的人居环境,建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适宜居住的城市。XX市按照“一城、一湖、一环”(明府城、大明湖、环城河通航)为重点的老城改造规划,加快泉城特色标志区建设。同时整理恢复芙蓉泉等泉脉水系,挖掘开发百花洲等古城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恢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老城韵味。

(三)改善生态环境。六市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XX市为了保护绿色,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着重在源头上治理污染,制止了向大自然“排毒”,在空气治理上,加快重点企业脱硫进程,淘汰燃煤锅炉,为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购置国际环保标准的公交车。2015年以来,青岛借助奥运“快车”连续四年掀起了群众广泛参与“我为奥运种棵树”等系列活动。XX市实施“碧水”、“蓝天” 、“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行动,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重点开展“大绿化”工程、“十镇百村”文明生态创建工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农村河溪、池塘清洁整治工程和以沼气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促进该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XX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积极开展生态村、镇建设,重点实施环境污染整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近几年,杭州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XX市坚持和完善环境的“刚性投入机制”已达20多年,生态建设和环保投入始终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而快速增长。近年来,XX市实施退耕还林54万亩,建设公益林 200多万亩,治理小流域50多条,治理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并在水源涵养地建成面积近10万公顷的各类自然保护区。2015年,XX市森林覆盖率达 77.4%,有林地面积、林木绿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三项数据在安徽省位居第一。XX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南京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XX市围绕活力之都、魅力之城、宜居家园,集中打造奥体文博等片区,突出泉水特色品牌,着力做足泉水文章,使之真正成为城市之魂、灵气所在、韵味之源。大幅度提升片区的整体形象和景观效果,达到点上景物宜人、片上气势恢弘、沿线观感优美,让泉城更美更靓。

(四)培育生态文化。六市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XX市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创新的“景点轮休制”、景区规划的“加减法”、景区垃圾“日产日清”、工业发展“准入制”、乡村旅游推动生态保护等经验做法,已经被皖浙赣毗邻地区乃至全国众多旅游城市广为借鉴。XX市举办奥帆赛,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民心,让这座城市因“白帆”更“绿色”。青岛奥帆基地不仅建筑本身采用了不少“绿色”环保科技,其建设的过程中也始终坚持“绿色”施工。青岛的市民则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尤其是广泛开展“环保购物袋进超市”活动,使环保理念逐渐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XX市在全市树立起超前的城市经营理念和深入人心的环境保护意识,以环境立市为核心的城市经营理念在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各项工作中得到体现。绿色企业、学校、社区和绿色饭店、绿色房产等不断涌现,提高了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使生态市建设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XX市在全社会树立起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产的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价值观。

三、六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在对六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调研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统筹城乡协调方面的启示。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抓城市的力度抓农村,给市民的待遇予农民。各级各部门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使城乡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实现统筹发展。二要以思想解放为动力,闯出城乡发展新路子。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力度。统筹城乡发展是前无古人、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成熟先例可借鉴,必须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大胆探索。只要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造福人民群众的改革,就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禁区,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稳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创出新路,走出自己的路。三要突出经济良性发展,强化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互为共存、互为前提,在统筹发展中必须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跨越,同时又要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既着眼于经济增长速度,又着眼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四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统筹是政府行为,统筹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者,在城乡统筹中政府要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政府在制定统筹政策时,要体现农民的意愿,基本满足农民的需求,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唱主角,通过政府推动力和农民自身努力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五要突出协调发展,强化区域带动效应。从全市的高度、全局的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市、县、镇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原则,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通过调整财政分配结构,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弥合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六要突出试点示范作用,强化整体推进格局。各地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差异,不能把城乡统筹当作城乡统一。进行全面推进,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先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城乡统筹有一定基础的县区作为试点,积累经验在全市推广,以点及面,整体推进。

城乡二元文明结构的文学解读 篇3

一、城市文明从物质层面对乡村文明的反哺

在《白虎寨》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本传达的一种信息,那就是城市文明从物质层面对乡村文明的反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深化,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农村,从传统的文明之根开始被慢慢抛弃,农村文明受到极大地威胁。当城市文明已经成为“全球化”经济、平面化背景、数字化信息的时候,乡村文明仍然被“敲梆岩”隔阻着,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但是,现行的流动人口政策使农村劳动力、农村资源不断向城市流动。这些人,于是成为城市文明的宣传队、运输队,把城市文明带回到农村。农村的固有文明在城市文明的强大冲击下,在物质的层面上可谓不堪一击,于是,城市文明迅速地实现对乡村文明的物质反哺,从而为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逐渐统一步骤。在小说中,这种物质的反哺可谓贯穿始终。尤其受到白虎寨庇佑的老赵书记经历荣华退休后回白虎寨斥巨资修路,就是“反哺”最有力的说明。这种反哺,不仅是物质上的反哺,还是情感上的回馈。当然,现在提出的“一体化”建设,“城镇化”正是对这一矛盾的解决,但是真正实现,尚需时日。小说中白虎寨修公路、通电、使用摩托车、通讯公司建基站、农民使用手机、购置打米机、使用电脑、加工魔芋产品、开展订单农业、网上购销、修建小别墅等都是这种反哺的体现,没有这种反哺,乡村文明发展将极其缓慢。这种反哺,为乡村的发展或者说“城镇化”的推进节约时间,实现提速。小说中,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实现农村寨子的初步脱贫,在约十年的时间完成,这就是反哺的功劳。

二、乡村文明从精神层面对城市文明的浸润

《白虎寨》体现的又一层意思是乡村文明对城市文明有浸润作用。中国大地,自建国到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但是,精神文化上却没有实现很好的匹配。城市文明在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那些带有明显印痕的“城市病”、“外国病”,这些病在浮躁、焦虑、虚荣、虚空的现代城市里得不到很好的治愈,乡村文明在这种时候就对城市文明进行浸润。从某个角度讲,乡村文明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明,这个意义上看就是对现在城市文明进行矫正。在小说中,这种现象时时可见。如白虎寨的村民在接待上级和客人时,舍得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舍得在城市里车流中救护被撞的女孩,舍得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为急需救治的人付药钱、敢于冒着名声被辱的危险救助弃婴、敢于在陌生的城市里见义勇为等等。很大程度上讲,乡村文明代表和传承着友善、坚韧、助人、信义、真诚、正义、报恩、礼貌等中国的传统美德,尤其和城市文明对比,这种坚守更加执着和普遍。这些社会现象正是在近年我们常常见诸报端和网络的,城市里的人已经见怪不怪,而乡村的人却从传统文化、从人性的角度进行维护和坚守,从而完成对城市文明的浸润,使城市文明从喧嚣中回归到宁静的本质和传统的轨迹上,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配套发展。

三、城乡二元文明碰撞中的取舍与整合

城乡二元文明结构的空间里,必然会发生二者的碰撞。小说其实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展示,也对如何取舍、整合进行了说明和暗示。城市文明在对乡村文明的反哺中所突显出来的很多问题被作者进行了暗示,例如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打工妹从城市中带回来的“硅胶物品”、卖淫嫖娼行为、城市里黑心商贩用假币换农民工的钱、城里有的不法分子设赌局骗初次进程人员的钱、还有养鸡场的女老板勾引打工仔等等,这都是城市文明中堕落、负面的一面;而乡村文明中“治安基本靠狗,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手”显然是落后的表现;对政府的决策动辄采取粗暴的干预和抵制也是不法制、不理智的表现;乡镇及村干部的家长作风、欺上瞒下的行为,在村里选举中出现的一些变相贿选行为等等,主要表现为激情与法制、科学与蒙昧的冲突。作品基本上用三条法则完成对城乡二元文明冲突的整合,那就是人性、传统和法制。这是文明延续的法则,也是人类进步和文学的法则。小说告诉大家,即使是在农村发展产业,同样注意生态保护;即使是修公路,也要注意保护天然的旅游资源;即使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但是仍然坚持保留精华、去除糟粕;即使是倡导自由恋爱,但是依然注重保持传统的伦理道德等等,这些都是对二元文明进行的整合。

四、城乡二元文明结构的文学解读与现实关照

《白虎寨》是现实和记忆中的农村场景描绘,是城乡二元文明结构碰撞、找寻突破口的思维表象,也是对现实的文学关照,是对农村建设与改革的探索性贡献。文中的“白虎寨”,是贫困的化身,既是有着白虎图腾的土家武陵地区的落后农村真实写照,也是在中国大地上广大农村角落中存在的事实;“敲梆岩”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也是喻指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重重阻隔;“幺妹子”也不仅仅是一个土家妹子,而是代指那些热爱家乡、追求幸福生活、有知识、有眼光的农村年轻人,她们才是农村致富的希望和主力;“四眼”等那些关心农村改革发展的年轻人才、企业家、退休领导,他们共同的农村情怀是推进农村进步的外力,是真正的“大爱”,是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力量。作品中对农村贫困根源的剖析、对农民所急所需、对基层与上层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表述与解释,在此基础上表达出作者的思考与建议。农村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城市文明的反哺,不论是从物质硬件还是从科学文化软件都需要这种反哺,部门帮扶、消茅工程、产业发展、退耕还林、新建交通、解决人畜饮水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点,而且这些行为都是当前农村尤其是恩施农村建设中政府采取的有效方式。小说也告诉了我们,要珍视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小说中描绘的跳丧、划采莲船、吹号、织西兰卡普,都是民间文化的瑰宝,他们会在市场中实现自己重新的定位,焕发出艺术魅力和经济、文化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产业发展、农村基层建设的剖析与探讨与很多现行行之有效的政策实现吻合,例如“双轮驱动”、例如把农村小学的校长、乡村医生纳入村领导班子,这都是从实际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农村的出路在产业发展,农村的建设方向是城镇化,农村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问题、是医疗问题,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解决,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打开了通向富裕幸福的“敲梆岩”隧道,才有“白虎寨”的未来,才有所有贫困农村改变面貌的希望!

小说结尾,本来实现了原定脱贫目标的白虎寨,在国家重新划定贫困线后,又要开始脱贫的战斗,耐人寻味。不仅是白虎寨,中国的广大农村,整个中华民族,永远都要不断奋斗和前进,永远要不断刷新,与时俱进!因为只有奋进才能实现梦想!梦想不灭,奋斗不止。一家,一国,一世界,莫不如此。与其说是鼓励,不如说是警钟。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州文联)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篇4

一、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城镇生态工业

义乌市积极打造现代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生态产业格局,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优先发展生态工业。

(一)及早规划、布局产业结构

2003年,义乌市通过《义乌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对义乌市1 105平方公里市域进行整体性、一次性的规划,整合环境、人口和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4年又通过《关于义乌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决议》。2007年义乌市人民政府制定《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全市区域划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其他各项规划的编制均服从生态分区规划,发展产业时,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承载力和发展空间,产业要利于改善生活与生产环境,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二)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

义乌市以物质流和信息流为主渠道,遵循“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依靠政策引导,带动科技创新,实现提供经济效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一石多鸟”效应。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积极推动甲醇汽油试点推广工作,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继续保持针织、纺织、手工艺品、小商品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快电子、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进高附加值产业。通过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走新兴生态工业化道路;积极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长;通过优化整合,引导污染项目向园区集聚,方便集中治理,力争早日减量、达标排放。

加强对环保公共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加快其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共性技术,尤其是要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让优秀、适用的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三)抓好高耗能行业及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首先,集约节约使用各类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为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义乌市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其次,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变废为宝,加快废弃物资源化进程。义乌市着力解决工业“三废”问题,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例如,已经建设起废旧镍电池无害化处理、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等示范工程。严格执行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从2003年开始就已停止审批列入污染控制目录的新建项目。最后,依法淘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窑炉、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等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坚决淘汰。关停了砖瓦厂、黏土砖生产企业,停用燃煤锅炉等,环境空气质量大为改善。

(四)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推动传统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建设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进行优先扶持,全面实施企业循环型经济发展战略,引导更多的义乌企业走上了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涌现出金哥针织、华义医药、浪莎袜业、义南纸业、贝克曼集团、新光饰品、华莱氨纶等一大批通过审核的循环经济型龙头企业。循环经济已成为义乌市经济发展的潮流。

(五)推广应用环保科研成果、绿色生产技术和新技术

着力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新技术,大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能力。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积极开发节约环保型产品,加快淘汰“三高一低”产业和产品。如今,金哥针织、华义医药、浪莎袜业、华川纸业、义南纸业、贝克曼集团、新光饰品、鑫鸿拉链八家企业清洁生产通过审核,华莱氨纶、义南纸业两家企业已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浪莎、顺时针、金哥、贝克曼四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绿色企业。

二、发展现代生态服务业

近年来,义乌市围绕“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会展、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生态服务业的比重。

(一)发展会展业

义乌市独特的市场优势,为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国国际五金电器博览会”(每年4月20—22日)、“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每年10月21—25日)、“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每年10月31—11月2日)、“旅博会”(每年5月24—27日),袜机展等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和游客。会展蓬勃发展、成绩斐然。单个展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1 244.51亿元,同比增长15.89%,其中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982.21亿元,同比增长了14.59%。截至2015年底,义乌市场主体共有27.36万户,占全国市场主体总量的0.35%,浙江省的5.78%[2]。

(二)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义乌市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及时保护和挖掘义乌的历史文化遗产,整合开发优秀的文化资源,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符合义乌市情的文化产业集团,提高义乌市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逐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覆盖全市的文化传媒网络。创办于2006年的义乌文博会是中国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的国家级展会,2008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行业品牌展会”,2014年4月,第9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总成交额49.1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30.12亿元[3]。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开展义乌市城乡旅游资源整合,挖掘义乌市城乡生态旅游资源。对城市街区、屋顶立面进行整治,提升“异国风情街”品位。整合城乡旅游资源,提升发展“十里桃花坞”等乡村旅游。何斯路村已经开发了“山地自行车赛道”、“古村落旅游”、“薰衣草庄园”等项目。到2013年,各个项目已经成型,串成何斯路乡村旅游一条线。义乌市计划打造出更多类型的“何斯路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心”。201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 581.37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77.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8.75亿元[4]。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义乌市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以农业、江河溪流等生态环境资源为载体,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使生态旅游成为义乌市的重要品牌。

(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义乌市已经建成了国内外一流的市场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市场。市场商品涉及到16个大类、4 200多个种类,3万个细类,170万种单品,其商品已经流入219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市场客流量达到日均20万人次,全市已有3 000多家境外商务机构,1.3万多名常驻外商采购商。义乌市根据市场的特点,应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义乌市拥有国内物流经营单位1 126家,其中公路货运1 113家,铁路货运13家;拥有集报关、订舱、船务、报检、集装箱运输、仓储于一体的国际货运代理1 000余家;驻义乌经营的航空货代100多家;快递物流企业134家,全球国际快递四大巨头领衔的知名快递公司均在义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三、发展生态农业

义乌市根据地少人多的实际,积极深化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绿色食品和环保产品的生产、加工,尽快形成绿色、有机食品的流通渠道和交易市场。

(一)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义乌市利用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结构合理、管理规范、布局优化、标准完善”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体系和生产基地。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减少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化肥、地膜使用量,形成科学的使用模式。因为一直以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义乌市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绿色认证体系

首先,要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推广精准育种和播种、科学施药、施肥和滴灌等技术。再次,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重点解决病虫害、畜禽药物残留、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最后,拓宽销售渠道。利用义乌的市场便利,积极扩大绿色农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完全达标期重点工程,包括绿色及有机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工程,构筑高效绿色农产品体系。

(三)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为有效减少畜禽粪便的污染,义乌市农业部门本着“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在畜禽生态养殖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大力推进生态畜牧场建设。新建畜牧场要求实行“干湿分离、固液分离、雨污分离”工艺,减少畜禽粪随污水、雨水流失而造成的污染。对畜牧场开展生态化改造工作,积极倡导“种养结合”模式,要求与标准农田改造相结合,利用农田来消纳畜禽粪便,使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成为农作物的最好肥料,实现了种养业“双赢”。目前已有15家企业开展了生态畜牧场建设。第二,大力开展采用“能源生态型”综合利用等治理模式。按照生态化的要求对猪场栏舍及污水管道等相关设施进行改造,实行雨污分流。并按照每个猪场粪便产生量,建设相应容积的储粪池,粪便经过发酵后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在周边有消纳粪便的农田、田藕基地、果园等的养殖场,采取了“能源生态型”处理模式,即“厌氧+综合利用(人工湿地、氧化塘)”,实现粪污的“零排放”。反之,采取“能源环保型”处理模式,即“厌氧+好氧+人工湿地(氧化塘)”,部分沼液用于种植,用不完的沼液通过好氧、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净化处理排放。市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出台了《义乌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设立生态能源治理专项资金。第三,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主要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通过采取降低饲料中的重金属含量、优化饲料配方来减少畜禽粪便的污染。目前已建成义乌市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58家,浙江省级无公害基地39家。推广应用自动饮水器代替水槽,采用漏缝地板高床养殖,大大减少了畜禽饮水浪费和冲洗用水。在饲料中添加灭蝇药等措施减少畜禽粪便带来的苍蝇污染;利用畜禽粪便堆肥发酵技术降低有害物质含量等等。

总之,义乌市立足本地生态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基础,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生态系统管理与技术为手段,发挥义乌的区位优势和全国著名小商品贸易中心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义乌;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奠定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为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义乌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优质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摘要:义乌市的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其主要经验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奠定了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石。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2012年义乌财政收入首超百亿[N].义乌商报,2013-01-04.

[2]2015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近千亿元[BL/OL].新华网,2016-01-15.

[3]第9届中国义乌文博会闭幕成交额同比略增[BL/OL].新华网,2015-05-01.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篇5

开展城乡共建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能够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实现城乡文明创建互动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集中资源办实事,以农民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长效机制。

一、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战略意义

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能够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农村文明程度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落后于城市。推进城乡文明共建,促进城市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等先进生产力要素向农村延伸和互动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

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能够发挥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资源优势,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创造,是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开展城乡文明共建,可以把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开发、辐射、转化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反哺”农村之路。

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能够实现城乡文明创建互动双赢和可持续发展。就全市而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还很不够,迫切需要广借外力,激活内力。就城市而言,建设新农村,可以为城市发展开拓广阔农村市场,可以培育城市未来的新市民。开展城乡文明共建,给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注入新动力,给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增添新空间,是城乡文明创建工作与时俱进、互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实践启示

总结全省开展城乡文明共建的典型经验,主要是:

(一)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集中资源办实事。突破城乡断层、区域差异与行业分割,让广大农村地区吸纳和承接社会各界的优质资源和有效援助,只有集中有限

资源办实事,才能在较短时间内使我省农村的环境面貌和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改观,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二)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以农民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走过场,不图名利。只有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文明共建的长效机制。

(三)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有效载体。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为综合服务平台、终端服务接收点,能有效承接党政各部门服务和城市各界支持,直接为全体村民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有效载体。

(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心,可逐步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升为功能更全、标准更高的公共服务中心;可在有条件的地方选取典型,示范先行,条件差的地方可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直接列入政府重点项目。

三、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重要举措

推进城乡文明共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部署要

求,以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村为抓手,充分调动共建双方积极性,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一体文明的新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长效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由各级文明委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指导城乡文明共建工作。城乡文明共建工作要作为考核党委、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市、县(区)要按照全省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制订本地区城乡文明共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一体规划,促进协调发展。统一制定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城乡文明共建活动规划和共建计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使城乡文明共建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通过城乡文明一体规划,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能够互动与优化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农村公共品供给大大增加,农村资源进入城市的门槛大大降低。

(三)推进“六帮六建”,突出工作重点。城乡文明共建工作面广量大。现阶段,要围绕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共建主线,重点抓好“六帮六建”工作任务,即帮助推进兴业富民,共建幸福家园;帮助改善文化服务,共建精神家园;帮助整洁村容村貌,共建绿色家园;帮助依法民主管理,共建和谐家园;帮助开展教育培训,共建新型农民队伍;帮助实施“强基”工程,共建“双强”领导班子。

(四)联动共建,形成社会合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不能单打一,要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各部门、各行业(系统)的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城市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支持,融为一体。为确保共建任务落到实处,城乡结对双方要做到“六个一”:有一个共建组织、有一份共建协议、有一项共建规划、有一套共建制度、有一批共建项目、有一笔共建保障经费。

常宁市规划局

城乡林地生态效益研究 篇6

【关键词】城乡林地;生态效益;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乡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乡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营林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1.努力提高城乡绿化覆盖率

城乡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乡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2.科学合理地规划林地

城乡林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面积问题

林地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乡林地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着,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乡景观更壮丽。

3.2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在东北等广大地区综合生态效益好的乔木树种有:柳树、榆树、银杏、毛白杨、加杨、悬铃木、白蜡、刺槐、国槐、合欢、臭椿、侧柏、桧柏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首先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在能成活、较正常的生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绿化防治大气污染的作用。如果在城市绿地中大量使用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无疑城乡中的生态效益又可上一台阶。

城乡规划部门和营林部门如能在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上做出努力、实施,城乡绿化的生态效益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态效益增长方式也就从单纯增加面积(不排除增加面积;如前述应更努力增加面积)转到挖潜增效上来,绿地将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努力推进林地植物的健旺生长

由于城乡中严重的污染致使城市中的植物叶面上不同程度地覆盖着一层污染物,这一层污染物不仅直接对植物产生毒害,更阻碍着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的进行,使植物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本身的生态平衡,加之管理不善,地上地下的双重影响不仅引起植物生长不良,而且能造成死亡,其生态效益是很低的。为了使植物正常生长,发挥出正常的生态功能,就要人为地帮助植物恢复它本身的平衡,包括对绿地中的植物进行精细与科学的管理,如用清水喷淋树冠(或研究叶面清洗剂之类"绿色"物质)冲洗掉叶面上的污染物;同时,适时进行松土、施肥、灌溉、修枝、防治病虫害等。迅速提高绿地管理水平,使植物健旺生长,这是充分发挥绿地生态效益挖潜增效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当今城乡绿化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乡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乡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乡的目的。营林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乡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乡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乡生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桂平,李素若. 造林的关键是确定造林密度[J].北京林大学报.2008,56(6).

[2]姬君彩.生态规划在大面积造林工程中的作用 .东北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9.(28).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篇7

从2000年开始,安吉就结合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全县先后投入数亿元专项资金推动这项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安吉的生态县建设一开始就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明确和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安吉相继制定了一整套既切合安吉实际,又紧贴中央、省、市要求的政策措施,及时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安吉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探索了林权、金融和经济合作制度改革,建立了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和农村信用担保公司,顺利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稳步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15个经济薄弱村实现彻底脱贫。农业特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有序发展,旅游富民经济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8年,成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两者合署办公并建立健全分工负责机制。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位县领导牵头协调,一个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具体由县长领衔,29名县领导挂钩联系16个乡镇(街道)、141个村,负责指导创建、协调项目建设等。各乡镇、村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才,强化业务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含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等丰富内容。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一定与GDP的增长成正比,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后,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直接因素,他们需要绿色GDP、务实GDP;农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无必然关联,富民与强县并非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强县并不等于富民,只有富民基础上的强县才最值得推崇。

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支持是安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的根本保证。安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职能到位不越位。一方面,坚持让群众得实惠,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庄入手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让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教育农民、吸引农民,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侧重抓好了全民的生态观念教育,包括举办全县“生态文化节”、创建绿色学校、生态文明村等工作,培育了全民生态意识,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水平。此外,特别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优选、配强村级组织班子,真正体现“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的要求,做到工作上多支持、政治上多关怀、生活上多关心,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这一载体,使得安吉以“小财政”做成了大事业。首先,立足于长三角范围,将安吉放在区域大环境之中,回答了与沪、杭等大城市及都市经济圈的互补关系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安吉积极争取周边发达城市给予的资源、市场,借鉴大城市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县经济社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负效应的逐渐显现,在“中国美丽乡村”的创建中,能够充分发挥安吉一个“大乡村”的特有功能与优势,体现对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和影响,互为补充,从而取得“双赢”效应。据统计,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4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而安吉农民收入达到12840元,比上年增收1514元,增长13.4%,已经连续四年稳居全省之首。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巩固了城乡平等意识,对安吉城乡互补格局的进一步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城乡一体化应是城乡在经济上彼此分工、在政治上相互平等、在文化上各具特色,生态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区域整体。贯穿这一思路,“中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要把整个安吉纳入其中。这种倡导新农村建设全面覆盖全县域的积极姿态,诠释出城镇与村庄的平等关系,引领了一种城乡互补、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的大世界。

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给我们带来了若干重要的启示:

1、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安吉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四副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县长任主任,环保局长任常务副主任,全面负责生态县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县级机关有关部门也成立了工作小组。各乡镇都设立了生态办,确定了专职生态办主任。县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还专门印发了《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县、乡、村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健全工作机制,从而确定了生态县建设是“一把手工程”的战略地位,为生态县建设的扎实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2、加快发展思路战略转型。区域发展模式转型,取决于发展思路和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是顺势而为、掌握主动,还是逆势而为、被动淘汰,既是一项战略选择,更是一个战略抉择。安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觉悟得早、理解得透、定位得高、执行得实,加快建设阵地延伸转型,增强生态环境空间的承载力。伴随着三农现代化、三产融合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农业已经演变为交叉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生态建设重点应向农村地区延伸并取得突破。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全民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做到建管并重、整治并举、不断提升环境承载力。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增强生态经济整体竞争力。生态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为核心的指标、最关键的支撑和最持久的保障。安吉以转型升级为核心路径,不断优化生态经济结构,提升了县域经济竞争力。四是加快全民素质提升转型,彰显生态文化内涵的支撑力。

3、要有高度统一的思想和认识。只有统一思想和认识,准确定位,明确思路,才有可能降低内耗,齐心协力,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优势、做出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必须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每个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应该因地制宜,科学决策,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山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只有着力拓展生态、文化的功能,向休闲、观光、旅游、环保等方面转移,才能实现农村的良性循环,才能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山区县域的资源在山水,潜力在山水,山区县域的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走出一条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

4、是科学把握三对关系。一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是为了强化生态建设的实力支撑;保护生态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经济,是为了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部关联;二是有形与无形的关系,生态建设既要继续抓好有形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也要高度重视无形的生态理念推广、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把集中集聚集约的思维渗透到生产生活中,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促进产业集中布局、经济集聚提升和资源集约利用;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生态建设既要强化行政主导推动,又要发挥基层主体作用,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凝聚全民创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旭烽、宣裕方、任重、周新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模式”研究[R].杭州: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2011

[2]王树.中国美丽乡村[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3]陈国金,朱永法.论竹产业发展与安吉新农村建设[J].福建林业科技,2008(02)

[4]高旭红.安吉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于立.创立一个中国式的生态发展模式:安吉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篇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09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绩, 提出了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住房工作, 促进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要继续把住房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抓好。要完善政策, 增加有效供给, 继续综合运用土地、信贷、税收等手段, 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 稳定市场预期,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同时要研究促进中长期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

要通过棚户区改造和新建、改扩建 (购置) 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方式, 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其开工建设的套 (户) 数比去年增加三分之一, 以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另外, 安排建设的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安置住房规模将比去年增加一倍, 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基本解决城镇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当前, 廉租住房仍然以实物保障形式为主, 新建廉租住房单套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在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 在加快保障房建设进度的同进, 可以扩大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范围, 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逐步扩大。国家将适当提高对中西部廉租住房建设的补贴标准。各地特别是各城市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管理, 严把准入关, 强化使用监管。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各地要认真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人民银行制定的指导意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2010年要扩大规模。继续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和煤矿棚户区改造。

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大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房价上涨过快、住房和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不足的城市, 要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及其土地供应数量和比例。各地要对以上五类住房抓紧编制今后三年建设规划, 年度计划要落实到地块。各地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快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商品住房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在继续支持居民自住住房消费的同时, 要更加严格二套住房信贷等管理, 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各城市政府都要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研判, 特别是要加大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热点城市的跟踪调研,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同时, 要对去年以来新出台的不符合调控要求的地方性房地产政策及时进行清理和调整, 采取针对性措施,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继续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工作, 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组织实施好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

二、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管理,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城乡规划是推动人口、经济和资源在空间上合理布局,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乡规划的制定, 要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 注重资源的节约, 注重保护环境、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 增强规划的科学性。要努力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工作。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监管工作。同时, 要下功夫研究城镇化发展战略问题, 尤其是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直接有关的问题。

明年要重点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提高城市安全等运行管理水平。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等管理工作。要推进城市无障碍建设, 做好100个开展创建活动城市的检查验收工作。

三、继续推进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筑节能潜力很大, 是住房城乡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关键工作之一。要切实提高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大力推动供热计量改革。从2010年起, 北方城市新竣工集中供热建筑都应当实行按户用热量计价收费, 未安装按户热计量装置的建筑不得竣工验收和投入使用。2010年要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筑5000万平方米的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任务, 全面完成国务院要求的“十一五”期间改造1.5亿平方米的任务。争取实现所有已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按用热量计价收费。二是着力提高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 2010年施工阶段执行率要超过95%。三是增加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县。继续组织实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发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示范作用。四是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

继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推动城镇减排。配合有关部门,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继续加大对配套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再生水利用。加大污水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力度。2010年,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5%, 东部地区都要实现每县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监管标准, 继续开展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等级评定工作。垃圾焚烧项目建设, 要依据规划, 科学选址, 技术可行, 并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餐厨垃圾收运处理试点工作。2010年,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72%。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以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扩大推行无车日范围, 保留和修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 减少城市交通能耗和污染排放。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吸尘、降噪、减排等生态功能和防灾避险功能, 加快编制和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严格绿线管理, 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切实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四、认真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下大力量整治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 虚报售量、制造紧缺假象和假按揭、假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 加大查处和曝光力度。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 加强房屋拆迁管理。坚持依法拆迁, 细致做好工作。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源头。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修订建筑业企业和工程勘察资质标准。强化对企业资质、个人注册执业资格的动态监管。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对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各地要强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质量监管, 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推行分户验收制度。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型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管理。对建筑施工安全开展以预防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起重机械设备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将建筑节能列入工程质量监管范围, 严格执行。确保农村房屋建设质量安全。

五、继续做好法规和建设标准完善及改革工作

我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力争出台有关加强城市燃气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方面的法规。继续加强城市房地产管理、住房保障、村庄和集镇管理、住房公积金、城市房屋拆迁等方面的立法调研工作。各地要加快地方性的配套法规、规章制定工作。继续完善稽查执法机制。

2010年力争完成提高能效等方面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 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算定额和造价指标等编制工作。加强对重要建设标准的宣传和实施检查, 探索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执行强制性标准的审核监管机制。各地要加快地方性标准的制定完善和监督检查工作。

做好继续发展工程总承包管理和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等改革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做好全国和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六、关于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和作风建设

对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和作风建设, 姜伟新强调三点:

(一) 反腐倡廉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继续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行政权力不少, 思想上稍一放松警戒, 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演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增强宗旨意识, 解决好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问题。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强化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在和业务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要不断完善制度, 堵塞漏洞, 规范权力运行, 防止以权谋私。要加强监督,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 都要自觉将自己置于公众和舆论监督之下, 保证我们的行政行为始终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 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很多工作直接关系百姓生活, 社会影响大。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以“文明行业创建”为重点, 深入开展全系统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政府机关要以政府公信力、服务满意率为核心, 企业要以倡导社会责任为核心, 公务人员要以勤勉、奉献、效率、公正为核心, 企业职工要以职业道德为核心, 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大力宣传新时期先进人物, 以鲜活的时代形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荣辱观教育, 营造学楷模、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三) 真抓实干求实效,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一要加强学习, 特别是理论学习。为了应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我们的同志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沉下心来, 踏踏实实地研究问题, 开阔视野, 提高水平。二要扎实工作。要在一个“实”字上下功夫。不做表面文章, 不搞形式主义, 不图虚名, 不讲空话, 多做实事, 少说多做, 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 察实情、辨实理、出实招、求实效。三要注重协调配合。协调配合, 要有大局观念和长远思考。部机关与中央各部门之间, 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 机关与部属单位之间, 都要加强协作配合, 围绕中心工作, 相互支持。

住房城乡建设的很多工作离不开城市人民政府的支持, 今后, 我部将在继续加强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联系的同时, 加强与城市人民政府的联系。

姜伟新在总结回顾2009年工作时指出,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扎实工作, 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是大规模推进了保障性安居工程。

2008年已建设和2009年开工建设了380多万套 (户) 保障性住房;同时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推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同时加强了住房公积金管理。

二是加大了建筑节能工作力度。

2009年, 预计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99%, 施工阶段超过90%;全年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6611万平方米;预计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3%, 全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9%。

三是加强了城乡规划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工作加快;城乡规划实施监督工作有新进展, 已向全国51个城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68名;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取得新成效;北川新县城重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

四是强化了市场和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监管。

开展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完善了建筑市场相关制度;加强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管工作, 全国建筑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均有下降。

五是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在全国80多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化管理试点工作。组织编制城市供水设施改造规划。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加强村镇建设工作, 目前全国已有12万个村庄基本完成村庄整治。

六是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工作取得新进展。

制定了住房城乡建设法律法规框架;共批准发布工程建设国家标准59项、城镇建设和建筑工程行业标准39项, 工程建设产品标准40项。

城乡规划与城市生态 篇9

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用以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 维护城市建设过程中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城乡规划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 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乡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 是独特魅力之所在。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 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 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 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 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 在共性中找出个性, 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城市生态和谐

(一) 城市空间上的和谐

1)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只有实现生态化, 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之中,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些共生, 既要有现代化的设施, 又有与大自然的融合, 创建人们适宜的居住环境, 才能真正实现“旅游购物、生活居住、求知创业”的天堂。

2)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要大力保护和显示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脉, 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 重点抓好历史文化等具有文化特色的东西。在建筑上追求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新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 积极创造既适合现代化功能又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增强和展示城市建筑的艺术个性和人文特色, 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对话和载体。

(二) 创新发展的布局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 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 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城市必须着力增强创新功能, 真正成为“求知创业”的天堂。增强创新功能, 首先要培育和增强创新源, 其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指创造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机制和环境。

三、城市景观与城市生态规划

(一)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 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 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 (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河湖生态系统等) , 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 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 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 (如农田、河湖等) 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 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河信息流, 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 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 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 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 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 同时,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引发公害。

(二) 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 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 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 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 支持人们的活动, 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近年来, 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 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 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四、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 从宏观、综合的角度, 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 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 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 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 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 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 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 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 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 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 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二) 循环再生原则

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再生过程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 使自然资源获得最佳利用, 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及居住环境, 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低。

(三) 区域分域原则

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 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 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总之, 城乡规划是科学严谨的, 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 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生活氛围, 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乡规划, 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 也是我们这一代, 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摘要: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用以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 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 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篇10

1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研究

在针对垃圾问题的调查活动中, 我们经过理论与时间的结合, 分析出解决城乡结合处垃圾减量化和垃圾分类的同行解决办法, 促进垃圾这一放错位置的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 也在那里普及环保知识, 倡导低碳生活, 影响当地居民使其与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不仅了解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也丰富了社会的实践经验, 对于环保的概念也有了一个新的、合理的认识。

2 此项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 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确保饮用水安全, 保障农村环境质量,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努力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

本次我们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城乡结合处的垃圾问题, 宣传普及垃圾减量化及垃圾分类的环保知识, 提高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以及得出能够通用的解决方案, 改善相类似区域的环境状况, 以城乡结合处为中心辐射影响整个地区。

我们在前期做足准备之后采取了包括问卷调查, 走访调查, 社区漫步, 调研日记和进学校社区进行宣传教育的方法。

3 此项研究的结果

调查结果如下:有效问卷总共166张, 设计人群各个年龄阶段。结果显示调查人群中有47.8%的人了解垃圾分类, 38.3%的人通过电视等媒体了解。75%的调查者的家庭有收集可卖的垃圾的习惯。有87.2%的人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83.6%的人认为现有的分类垃圾桶没有起到作用。街村村民关于垃圾减量化及垃圾分类的认知层面很浅显, 垃圾分类的意识淡薄, 几乎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在对结果认真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垃圾车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要求;居民不了解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垃圾分类工程很繁杂, 不好实施。而针对上面问题的解决措施有政府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工作;垃圾车在清运垃圾时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联系引进社会上的NGO环保组织, 开展环境教育,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紧密跟进垃圾分类的工作。

而我们的走访调查和社区漫步也是同时进行, 我们发现家庭垃圾基本丢掉, 不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 垃圾不会分类, 直接扔垃圾桶里, 做生意全部提供免费的塑料袋。大部分居民习惯用以前的没有分类的垃圾桶。附近有几个小型私人和集体的水电站, 当地人多用电。街道每天都有专人清扫。

4 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根据之前的研究, 我们的问题是将其划分为生活垃圾的处理;修复破坏的生态平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而我们选择问题的标准主要包括在街村比较普遍;对街村当前影响较大;对街村潜在危害较大;在短期内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能够改善和解决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相似地区具有推广价值的问题。包括白色垃圾的产生和不合理处理;村民无垃圾分类意识;江岸边无人看管的垃圾堆放;垃圾量较以前有所增加, 厨余垃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街村四组是养殖区, 动物粪便得不到充分利用, 多被直接倾倒等等。

经过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 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也应该细致的去研究、应对, 并且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内容:对塑料袋的合理使用, 政府应当适当的组织, 并且统一对其进行处理。对于环保袋和非环保袋加以区别, 并对其定制不同的价格, 并且由大家互相舰队, 对于不收费的商店加以一定的惩罚措施。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教育, 并且相应的推广普及。垃圾的分类, 如那些垃圾可再生, 哪些不可再生, 并加以宣传, 深化教育。政府需对当地景点游客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 加强思想教育。可通过设置醒目的宣传标语, 并且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人们加以限制, 提高人们在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强调垃圾的分类, 把干湿垃圾分类处理, 尽量落到实处。对于干湿垃圾的处理, 首先在垃圾车清理的时候, 就需要对对垃圾进行初期的分类, 而后在分类过程中对其细化。有条件的情况下, 当地政府可引进一些垃圾分类处理的设备、技术, 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基地, 这样在当地就可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产业链, 与当地的居民把持一个良好的环保默契, 使垃圾的处理更加规范化。政府组织在当地推广有机农业, 推进厨余垃圾的有效利用。将餐饮业和养殖业结合, 变废为宝;引进沼气池, 集中处理动物粪便, 并向全村提供清洁经济的能源。沼气池的建造价格低廉, 建成后产生的沼气可以大大减少电的使用, 为农户大大减少开支, 卫生状况会得到有效改善。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 城市的自身发展, 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本文从两种规划矛盾焦点即空间资源分配问题作为研究的突破点, 上至城乡规划编制理念, 下至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系统地提出了“两规合一”的具体建议。从宏观层面以主体功能区划及生态功能区划为导则和基本框架, 对不同地域范围城乡规划的空间管制内容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以河北省为例, 从加强城乡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 从空间范围划分及控制措施制定等微观层面具体细化了城乡规划空间管制内容。

参考文献

[1]段宁.“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转变与内容创新[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9:623-630.[1]段宁.“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转变与内容创新[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9:623-630.

[2]曹春霞, 丁湘成.空间规划体系的协调机制研究[J].科技建设, 2009 (4) :640-648.[2]曹春霞, 丁湘成.空间规划体系的协调机制研究[J].科技建设, 2009 (4) :640-648.

[3]金继晶, 郑伯红.面向城乡统筹的空间管制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 :29-34.[3]金继晶, 郑伯红.面向城乡统筹的空间管制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 :29-34.

[4]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国土资源部, 2011.[4]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国土资源部, 2011.

浅谈如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篇11

【关键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措施;问题;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显得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1.我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情况

近年来,隆德县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按照统筹城乡、标本兼治的整体要求,以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手段,以完善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美化净化为重点,使整治村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基本完善,居住条件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在“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各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重大事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目标和要求,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顺利开展。

(3)整合资金,加大扶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各乡镇、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区、市、县直部门(单位)结对帮扶行政村的帮扶作用,要与农村道路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公路绿化项目、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相结合。

(4)巩固成果,建立机制。各乡镇要一手抓整治工程的实施,一手抓制度建设。重点要以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为突破口,严格实行领导挂钩、干部包干责任制,督促指导环境卫生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采取聘请固定的清洁人员,对垃圾进行定期收集、集中处理,并建立村民卫生公约,成立村民卫生理事等办法。

(5)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乡镇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并及时通报督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年底,从监察、建环、财政、审计等专业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验收组,对各乡镇整治规模、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验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得力、成绩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责任人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进行行政问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2)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五乱”治理有待深化。

(4)场镇、村庄容貌有待改善。

4.深化治理,巩固提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在继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规范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4.1突出整治重点。

(1)突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区及场镇街道、场镇边河道的整治,提升整体形象;加快城区及乡镇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工作,逐步规范经营秩序;加强场镇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能力。

(2)突出提高居民素质。加强文明、卫生知识宣传,引导居民关心环境,治理环境,爱护环境。

(3)突出加强卫生整治。认真搞好市容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突出治理“五乱”(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完成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4)突出强化乡镇容貌整治。以实现“乡镇容貌优美”为目标,加快乡镇容貌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快乡镇驻地一条街容貌整治,实现村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展示小城镇形象。

4.2着力推进“四结合”。

(1)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一要科学规划。二要依法行政。三要严格监督。

(2)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一要突出重点。二要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投入为保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对接,积极主动搞好协调配合服务工作,尽早尽快纳入项目计划。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化运作,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抓好审批。审批环节要体现精简效能的要求。加大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力度,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程序,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审批的“绿色通道”。

(3)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一要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统一”的原则,科学划分县、镇(乡)、社区(村)三级的管理职责,明确城管、建设、工商、卫生、环保、交通、公安等管理职能,强化属地化管理,强化镇(乡)、社区(村)两级的事权,有效化解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责权不统一的问题。二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全面放开市政、园林、环卫相关作业市场,推行道路、绿化养护与环卫保洁综合承包。三要推行公司化管理模式。要探索新举措,建立常态管理机制,确保财力供给,大力推行专业队伍公司化管理体制;要切实保证财政对专业队伍的基本供给,足额纳入预算;要认真研究有关专业队伍财力供给保障等方面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激发专业队伍活力。

(4)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城乡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环境综合整治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建设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转变;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把资源、环境、民主等纳入核算考核内容,使各级干部由过去主要关心经济增长指标向全面关心经济、资源、环境、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转变。

4.3构建巩固整治成果的长效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着力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整治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1)构建责任落实的长效机制。坚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抓好责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要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作为惠民行动、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长期工作之一。坚持突击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片责任制和责任人分段、分块包干责任制,落实职能部门管理责任、教育监督责任和部门联动责任。将综合治理责任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2)构建城乡保洁的长效机制。坚持从队伍建设入手,进一步充实、配齐配强市政和环卫专业队伍,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着力加强综合治理有关管理和执法制度建设,着力加大执法力度,严肃处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污水乱排等到现象,不断提高全社全环卫意识,提高保洁水平。建立考核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评估、考核。

(3)构建城乡环境统筹整治的长效机制。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跳出就环境抓环境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统筹意识,着力做好优化环境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大文章。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要求和标准,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与污染治理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4)构建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保证。按照量力而行、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时更换和添置果皮箱、照明灯具等街道环卫和亮化设施,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配套费、清扫保洁费、垃圾清运费等征收机制,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城乡环境生态文明 篇12

1 兴庆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兴庆区是银川市的中心区, 在近几年的城乡生态建设中, 紧紧围绕银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生态建设目标, 努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人安居”的城市风貌。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内容。2011年, 银川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 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健康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新“六创”活动, 这是一个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追求, 创建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 以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生态文明为出发点, 进一步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为湖城银川的发展勾画出更加灿烂的绿色蓝图。

近年来, 兴庆区已建成了银古公路宽幅林带、109国道南北段风景宽幅林带, 大团结广场东侧园林式风景林带、丽景湖公园、名人文化广场、街头绿地以及城郊结合部建成的鸽笛湖、章子湖、孔雀湖等供人休闲、观赏的水系绿地。在推进城区绿化环节上, 以银川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 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多功能的完整的绿化生态体系。

2 措施

2.1 规划建绿

兴庆区结合银川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以增加绿量、均衡分布, 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为目标, 每年推进一批重点绿化工程。如近年实施的城郊水系绿化、鸽笛湖公园、燕鸽湖、章子湖、银湖等水系绿地以及黄河金岸大型绿化工程, 2011年又实施了典农公园等一系列绿化工程。在近郊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 把园林绿化放在规划的首位, 以园林绿化统揽全局框架, 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新农村庄点向高层次、高品质、高绿化率迈进。在整个城乡规划建设用地中, 兴庆区根据银川市建设项目中“绿色图章”审批制度, 要求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必须达到35%以上, 改造项目的绿地率必须达到25%以上。目前, 在兴庆区城乡居民生活区、工作区、公共场所随处见绿, 公园、广场、游园绿化分布均匀合理。

2.2 拆建还绿

2006年以来, 在银川市开展的城乡整治“三大战役”中,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定点, 在兴庆区辖区内的所有区内外机关单位、企业、公司等在其所属地域上的违章建筑或有碍市容市貌的一些建筑, 根据兴庆区属地管理原则, 一律进行清理, 特别是对一些单位的家属院和旧小区里的煤房、窝棚、违规车库、杂物间等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全部清理拆除。对于清理出的大片空地, 政府有针对性地将其分配给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社会单位、部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 使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在短时间内绿化、亮化、美化起来, 可谓旧貌换新颜。

2.3 治裸增绿

结合治理建城区内黄土裸露现象,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求, 消灭城区内长期存在的黄土裸露现象, 变土色为绿色、变空地为绿地。为此, 银川市园林局每年为兴庆区下达5~10hm2的综合绿地新增任务, 要求三区对城区内的裸露地、偏僻死角地及单位庭院空地进行绿化, 建设街头、庭院、居住区小块绿地, 以增加城市绿量。近几年来, 兴庆区城区新增绿地面积每年都在5 hm2以上。特别是在2007—2008年综合环境大整治中连续2年新增绿地面积突破20 hm2, 有效地实现了治裸增绿的绿化整治效果。

2.4 拆墙透绿

通过拆除实体墙, 建设铁栅栏透视墙工程, 杜绝墙内违规搭建现象, 并进行墙内、墙外立体绿化, 通透墙体, 墙内墙外绿化一目了然。目前, 兴庆区辖区内95%实体墙实现了拆墙透绿。

2.5 改造扩绿

结合城市入口改造, 以109国道南北2段和南环高速、银古公路道路建设, 庄点搬迁为重点, 投入巨资实施建设了两侧各50~100 m的多条宽幅林带, 极大地改善了银川市南北东3面周边门户的绿化景观。

2.6 乡村添绿

在乡村绿化上, 实施了黄河金岸绿化工程, 推动了黄河护岸林和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及绿色通道、乡村庄点绿化工程、防风固沙造林工程等一系列三北四期工程造林的建设。通过近几年城市、近郊如鸽笛湖公园、孔雀湖、典农公园、滨河大道绿化工程等乡村绿化工程的大力扩建, 基本完善了城乡水系绿化体系建设, 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2.7 依法治绿

在近几年开展大规模城乡绿化的同时, 长期坚持建管并重, 科学绿化、依法治绿, 不断发展和扩大绿化成果。兴庆区根据《森林法》《银川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及自治区林业局的相关规定, 出台了《兴庆区城市绿化属地化管理实施方案》, 完善了城市各项绿地的管理办法, 规范了园林建设行为, 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绿化法规体系, 不断加强园林监察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大执法巡查力度, 树立执法形象, 切实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保驾护航。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银川市已经被国家评选为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 的不断努力, 城市绿化进一步趋于合理, 分布进一步均匀, 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品牌进一步响亮, 真正实现了城中有林、林在城中、城湖相映的和谐自然美景, 在打造适宜人们居住、适宜人们创业的“两宜”城市建设中, 越来越吸引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及客商纷至踏来。

3 结语

兴庆区坚持市域大环境绿化与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景观建设相结合, 以上绿化措施的实施, 促进了兴庆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稳定增加绿量的基础上优化绿地功能, 提高城乡园林绿化的品味, 进一步加大城乡绿化投资与建设力度, 坚持城乡一体化进程原则, 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园林绿化认识, 以城市为中心, 以乡为依托, 城乡一体化联动, 城乡园林绿化大环境生态建设才能保持平稳、快速发展[3,4]。截至2010年, 兴庆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5%、绿地率达到37.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28 m2, 为银川市在创建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几个创建工作中发挥区域中心地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介绍了银川市兴庆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总结了其采取的措施, 主要体现在规划建绿、拆墙透绿、治裸增绿、拆建还绿、改造扩绿、乡村添绿、依法治绿等方面, 为银川市全面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城乡生态环境,绿化,现状,措施,宁夏银川,兴庆区

参考文献

[1]陈祥春.合肥市大圩镇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6) :397.

[2]谢任成, 李耀君.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1 (18) :56-57.

[3]黄奎贤, 覃柳妹, 吴海悫, 等.河池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措施[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1 (2) :145-148.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下一篇:期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