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2024-09-25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精选12篇)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近200个公约缔约方完成《巴黎协定》的签署, 环境保护和减排问题正成为全球的共识 (张文松, 2016;张永香, 2015) 。国外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有Jayadevappa、Sumedha (1995) 、Attanasio (2012) 等学者, 其中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增长视角研究碳排放问题, 如Nwaobi (2002) , 部分经济学家则从排放税对微观企业生产影响的视角研究环境污染问题, 还有少数西方经济学家从金融市场排放权交易视角研究环境问题 (Gronwald, 2011) 。国内学者有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研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 如仇方道、顾云海 (2007) 等;亦有部分学者模仿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增速与碳排放问题 (黄晓勇, 2015) ;还有一些学者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环境经济问题, 如陆如泉、戚永颖 (2016) 等。本文拟从贸易发展的视角研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余北迪, 2015) 。

二、贸易发展与环境问题Granger分析

(一) 模型的建立。为验证我国在发展贸易过程中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引发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的基本假设, 本文选择碳排放总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指标的代理变量, 建立格兰杰模型如下:

模型 (1) 和 (2) 中EXPt表示我国在t期出口贸易总额 (统计单位为亿元) , ENEt表示我国在t期碳排放总量。α、β、λ和为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假定ε1t、ε2t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当α (ii=1, 2, …s, 其中s为滞后阶数) 在整体上显著不为零时, 那么我们判定出口贸易总额是碳排放总量的格兰杰原因;当λ (ii=1, 2, …s, 其中s为滞后阶数) 在选定的显著水平下不为零时, 那么我们判定碳排放总量是出口贸易总额的格兰杰原因。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计算得到 (其中, △ENE、△EXP分别指ENE和EXP一阶差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86-2015) 中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计算得到

(二) 数据的处理。我们选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 其中不同类别能源消费统一换算为万吨标准煤, 我国出口贸易总额采用单位亿元。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不同类别能源消费的碳排转换系数可知, 煤炭类能源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702, 天然气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389, 石油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478。在使用EVIEWS对1985~2014年历年出口贸易总额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格兰杰检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检验分析, 如果变量在水平的形式上不平稳, 那么我们必须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使其平稳。平稳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知, ENEt在10%的水平下不平稳, EXPt在1%的水平下不平稳;△ENEt在10%的水平下平稳;△EXPt在1%的水平下平稳。由此我们对原始模型 (1) 和 (2) 进行差分后再进行分析如下:

我们对以上差分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同时在表2中给出本文所使用原始数据的统计特征。 (表2)

(三) Grange Test分析。根据上文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我们使用EVIEWS对1985~2014年历年出口贸易总额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 得到滞后期数从1期到4期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根据表3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 我们判定:当滞后期数为1期到4期, 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ENE不是△EXP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1期时, 在5%的显著水平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2期时, 在10%的显著水平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3期和4期时, 在10%的显著水平不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因此, 根据1985~2014年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认为当滞后期数小于3期时, △ENE与△EXP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结语

在环境污染成本没有被严格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情形下, 出口厂商高能耗生产模式会直接导致总产出与能源消耗总量正相关, 从而导致出口贸易总额与碳排放总量正相关。根据本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当滞后期数小于3期时, 1985~2014年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当滞后期数为3期和4期时, 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全球环境合作:气候变化的双层博弈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1.

[2]张永香.巴黎气候大会浅析[J].世界环境, 2015.6.

[5]仇方道, 顾云海.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7.8.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篇2

全球环境污染不但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 会的经济发展,以前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农村的环境没有被污染,但是从现在的实 际情况来看,农村环境正在不断被恶化,并且影响到生活在农村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避免农村环境保护处于真空状态,是农村与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迫切性近些年来,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有毒大米等一系列危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一浪接一浪的爆发,城乡居民健康程度下降,医院每年出生的残疾孩子数量不断上涨,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许多地方只注重 经济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甚至不惜牺牲生 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迫在眉捷。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一)城市垃圾和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加速了农村环境恶化 随着城市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绝大多少城市将生活垃圾和污染企业转移到环境保护薄弱的郊区或农村。同时,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一些乡镇企业 如小化工厂、电镀厂、造纸厂、钢管厂等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简单处理后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农村周围的土壤、大气和水体。即使出现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当地政府往往处于发展经济的考虑依然没有对其进行停产 停业等治理,交点罚款则继续开业生产,造成农村水体和大气污染不断增加,环 境质量不断下降。据资料显示我国乡镇企业废水 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 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 50%以上。

(二)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为增加经济效益,在观念上越来越倚重农药和化 肥,轻有机肥。我国农药品种较少,单一农药品种多年重复使用,导致农业害虫 和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降低了农药使用效果,使农药用量一再增加,形成恶性循 环。不仅污染了农作物,而且对农产品和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一些有机化学药品 会残留并积累在农产品中,致使人食用后在体内聚积并引发疾病。被有机化学药 品污染的水难以净化,威胁人类饮用水的安全。而大量使用化肥不仅改变了土壤 中微生物结构,还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被农作 物吸收并沉淀,危害人体健康; 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至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缺氧,水中鱼虾死亡。近年来我国不少 江河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体富营养化,部分地区的营养化十分严重。化肥及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还直接污染着地下水源,使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总硬度、硝酸 盐、亚硝酸盐、氯化物、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逐渐升高。

(三)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农民放养家禽、猪、羊、牛牲畜任意在村 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乱放,雨水冲刷进人水体,生残体腐烂发 酵,有害藻类草生,使小池塘营养化,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农村生猪屠 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人下水道、水渠、河流,悬浮物和含氮有机物分解使水质变 黑、变臭,致使蚊蝇擎生,危害人们健康,水中 BDD,COD 严重超标,水体营养 化,危害水生生物。

(四)农膜污染 目前农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农 业生产中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局部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 当等原因,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农膜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薄膜残片在空中漂浮,使大气中固体残留物增加,致使农村的白色垃 圾污染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农膜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不但污染大气环境,而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

(五)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 物正大举“人侵”农村,污染农村环境。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生活垃圾 的“飞速壮大”。而目前在农村,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这些垃 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只能随意找个空地如公路旁、江河边、沟壑里等倾 倒,任其在自然条件下分化和分解,这些垃圾长期露天堆放产生了大量的氨、硫 化物等有害气体,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而且在堆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 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据测算.全国农 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 2.8 亿吨,生活污水约 90 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为 2.6 亿吨,其中绝大多数没有处理而随惫倾倒、随意排放。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 会攀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绳、蚊子、蜂螂及老鼠等。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我 国大多数地区还没有提上日程,处于人管理的状态。“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我国现今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 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几乎踪影全无,农民 自身的环保意识弱。因此要改变并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城乡统筹发展 的大背景、大框架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要提高认识,加强治理,强化监管。

(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通 过全方位、大力度,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使农民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 识,避免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以“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方式发展经济,忽视 了农村的环境保护。二是对重点农户进行有组织的环境教育,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绿色食品生产的各种专业户和种粮大户为基础开展生态文明农户建 设活动,引导农民在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生态农业技术,从事绿色 食品开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以污染防治和预防为主要内容,组织乡镇企 业法人学习污染防治基本知识,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整改,查找污染源,提出减 污治污措施。

(二)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推进新能源的应用 沼气的建设,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 要措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措施。沼气的建设是解决人蓄粪便污染和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能有效 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这样,既可解决垃圾、粪便问题,提高环境质量,产生的 沼气又可供当地居民使用(如:做饭、烧水、供电等)。沼渣、沼液还可以施放 到农田耕地里,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而且可以减少 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化肥对土壤和水的污染,达到农业生产无公害化的目标。一 座 8-10 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 385 立方米,可解决 3-5 口之家 80%的生 活燃料,可替代燃烧薪柴 1.5 吨左右,相当于 0.23 公顷林地的年蓄积量,帮助农民直接增收 800 元。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居民建设沼气池,使用沼气,并给 予用户适当的经济补贴,加快推广“一池三改”的户用沼气工程模式。使用沼气 不仅能为农民提供清洁燃料,节约生活中的经济支出,又可以使农民免受做饭时 的烟熏之苦,避免空气污染,且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促使生态良性 循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适当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对于生活中的污水,可以通过一定的净化措施回收利用,如灌溉庄稼,尽 量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固体废弃物,首先要进行分类回收,然后将回收 的垃圾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处理。这只是一个措施,但治标不治本,因此,还应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加强宣传教育,提 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逐步减少化 肥的使用量。

(四)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保护农村环境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完全禁止使用农药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保护农 村生态环境,农民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同时,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运行。要做 到合理使用农药,农民首先要熟悉各类农药的性能,了解农作物的病情,根据农 作物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如何使用农药的 问题上,乡村里的农技站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农技站的相关技术人员应 当及时去田间调查,针对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病情给予诊断,帮助农民朋友购买 适用对口的农药,选择无公害、低残留农药,不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农 药。第二、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配药,不能只重视疗效和结果,而置人类赖以生 存的生态环境不顾,应当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做到。同时,农民自身也要注意正确使用和存放农药,避免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篇3

关键词:会计;环境;分析;路径

一、会计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是任何事物发生发展所依赖的基础,作为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会计行为,其发生、发展过程同样需要环境的支持与支撑,良好的会计环境不仅能够提升促进会计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提升会计主体的综合素质,减少会计不良行为的发生。

那么,何为会计环境呢?所谓会计环境主要是指会计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的总称。可分为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两大类。会计客观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会计行为的客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法律环境等因素。会计的主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者素质、会计模式、会计工作手段与方法以及会计行为等会计系统结构组成部分的相关因素。会计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影响会计行为的整体环境。

二、我国当前会计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在这一进程中,受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会计环境势必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会计制度尚不完善、会计监督尚不健全、会计从业者素質高低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会计环境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社会观点、行为习惯、经济因素、文化形态等因素将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着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度期,经济形态呈现出很多新形式、新特点,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会计环境问题。

(一)社会经济体制转变促生了经济环境问题

面对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要的经济环境转变问题,会计环境随之发生重要变化。众所周知,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发生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政治、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形态的新特点、新形式,促使原有的会计环境难以适应,因此,势必对会计工作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会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与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些不正风气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之而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贪污腐败之风以及各种违纪违法行为正在侵蚀着经济生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社会文化环境严重受到影响,致使会计工作也出现各种不良现象。各种经济违规违纪,逃避会计监督制度,违反会计制度,阻碍会计工作的客观性、公平性等问题屡见不鲜,会计工作的社会文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三)会计工作相关法规建设还不健全

在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会计工作的法律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就当前我国会计工作的法律环境而言,主要存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范内容的覆盖面过窄、涉及的指标不全面等问题。此外,在法制社会推进过程中,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与执行程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监管力度与效度不高,难以对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阐释威慑力。

(四)会计从业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在会计工作实践汇中,时常出现数据统计疏漏,账目混杂不清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会计从业的专业水平不高造成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会计从业者学历层次较低,大专以下占58.7%,本科学历约占26.3%,硕士研究生以上占15%,由此可见,从业者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数较多,高学历人才严重短缺,严重影响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我国会计环境的发展路径

(一)优化经济环境

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于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坚决打击经济领域影响会计工作开展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反腐倡廉活动。其次,杜绝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行为,防止侵占国有资产、联手贪污、截留经济效益等行为。第三,加强会计监督监管,防止会计从业者利用会计制度漏洞与弊端获取非法收益等。

(二)改良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作为重要的客观环境,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改善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无疑能够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应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工作路线,规范自身经济行为;其次,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觉悟与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歪风邪气的侵蚀。第三,积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环境

建立健全与完善我国会计法制环境是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制度保障。首先,应根据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建立健全我国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其次,健全企事业单位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督机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第三,强化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控制执行过程,提高执法过程的程序化、公开化与规范化。

(四)提高会计从业者综合素质

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是影响会计工作的重要的主观环境因素,提升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可以直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第一,建立客观科学的会计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机制,保障会计人才正常的职称晋升与福利。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从业者培养与进修路径,支持会计从业者参与在职学习。第三,注重会计从业者梯队建设,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与业务水平,改善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明锐.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2]雍正峰.试论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5(10).

[3]刘金.中国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出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我国发展环境会计问题探析 篇4

1 国内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起, 再到国际标准组织研究并起草国际性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的标准文件ISO1400系列, 可以说国际社会对环境与社会、环境与经济之关系问题越来越关注。美国环境保护局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作》一书, 系统介绍了环境会计的概念和在企业管理中的相关应用, 为环境会计信息应用和环境成本计算等方面提供了理论的指导。20世纪90年代中期, 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发表的《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 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研究环境会计。2001年3月,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环境会计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的平台。

2 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探索环境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研究将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损失、资源消耗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首先, 生态环境的现状, 要求我国要尽快发展环境会计。目前, 我国的环境保护能力和生态支撑能力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但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局部地区还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出一系列法律条文加以重视和保护, 但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仍缺乏力度, 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其次,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也需要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环境会计的宗旨是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 重视环境保护, 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 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良性发展。运用环境会计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细则化的核算与监督, 能使企业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防治的成本和收益, 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和制定相关财务决策, 进而确保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最后, 为适应对外开放需求, 我们也要尽快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目前, 许多国家都要求其企业建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制度,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发展环境会计刻不容缓。同时许多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 不断把那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掠夺资源的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 我们要想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何种影响, 进而为环境保护采取相应措施, 而这就需要依靠环境会计来披露相关信息。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 为了适应某些投资所在国的要求, 有必要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以陪养我们的企业能够适应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能力, 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关于发展我国环境会计的几点建议

环境会计理论还有待发展与完善, 我们不能等到环境会计得到充足发展以后再去学去做, 理论的学习与实务的探索一定要同步进行, 只有这样我国的环境会计才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 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现行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有许多缺陷, 可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 成立专门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组, 研究相关理论, 探索环境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应用, 使我国环境会计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吸取西方学界已经取得的相应理论成果, 借鉴外国经验和教训, 像许多欧洲国家那样把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纳入会计体系, 进而推动我国建立较为完善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其次,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长期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 广大企业和经济主体始终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发展的最终的目标。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许多企业和经济主体都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投入, 甚至还对环境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利用。其中原因很多, 但归根到底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环境会计的准则和制度没有在广大企业中建立和应用。因此, 我国应该借鉴欧美等国的经验, 制定一整套的环境法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进而从立法角度强制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

最后, 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监督与政府监管。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往往不会如实地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义务履行情况, 因此, 应该加强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 社会上其他主体也可参与到企业的环境会计实施的监督中来, 国家审计机关或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企业进行专项环境审计, 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 从而使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得到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浅谈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07, (8) .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篇5

为认真贯彻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和全省整治吃拿卡要问题创优发展环境视频会议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工作,切实解决“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城赵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目前安排部署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这一阶段工作小结如下:

一、具体做法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镇党委领导对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给予了高度重视,于5月15日召开了党委会,对此项活动进行了认真部署,成立了领导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领导体系,落实了领导负责制,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纪检书记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确定整治范围为全镇各村、镇直各单位,把有决策权、审批权和执法权的内设机构民政办、计生办、经管站和外设机构派出所、电管站、农村信有社、工商所、交警城赵中队等机关列为重点整治对象。重点整治全镇决策、审批、执法部门在服务市场主体中的“卡、拖、要、乱”行为,特别是该批的不批、该早批的不早批、办事效率低下等影响发民环境、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行为。

2、制定方案,完善制度。研究制定了《城赵镇整治吃拿卡要问题创优发展环境实施方案》,下发各村、镇直各单位,并要求重点单位和部门制定具体方案。为使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委党组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规章制度以及党内外监督和定期通报情况等制度,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把党员干部的言行置于严密的组织监督之中。

3、召开会议,宣传教育。在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上认真传达了文件精神,对机关各科室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和劳动纪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明确将这此整治活动的结果纳入年终考核评优条件,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责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下步打算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篇6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进入到云计算时代,在云计算环境下能够极大的消除电子政务系统的封闭性,能够有效的实现不同政务部门资源的共享和融合。但是由于电子政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由于自身的本位主义的影响,造成了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困难重重,本文就是分析在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提升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办公效率和信息公开水平。

二、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分析

(一)存在明显的资源封闭多头管理格局

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就是要消除当前各个政府部门的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并没有按照云计算格局下进行改善,很多政府部门的职能交叉严重,机构管理权限重叠,而且行政流程也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电子政务系统从一开始建设时就存在着明显的本位主义,自己的信息不愿意被共享,各个行业和部门各自为政,从而造成电子政务系统的重复建设,资源封闭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有点电子政务系统是建立在云计算模式下,但是由于这些政府部门对相关的信息共享端口进行了屏蔽,实际上这些电子政务系统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并不能够实现对全局的统一和管理,从而阻碍了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盲目建设

由于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巨大,沿海地区的政务水平相对较高,但是西部等落后地区的政务水平就明显较低,这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就算是在一个局部地区,或者是同一地区,由于政府机构和行业发展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些不同部门或者行业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就严重影响到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建设,因为云计算环境下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的环境,因此需要不同部门的相互协作和配合,才能够推动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善,但是由于当前不同部门的具体现状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严重影响到云计算环境下的建设。另外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着盲目的建设投资,当发达地区或者部门进行投资,比如上线城管系统之后,那么其他的地区也纷纷仿效,盲目照搬,还有一些功能业务类似的系统实际上完全可以统一在云计算下,但是却由于部分之间的差异造成了重复建设,因此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

(三)专业性人才相对缺失

由于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更加专业性的人才,因为在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不仅仅要涉及到软件应用的维护和服务,同时还包括统一的服务器的维护以及对各個部门资源共享的协调维护等,不同部门之间的权限进行有效的区分和设置,系统资源的合理分享都需要专业性的人才进行统一分配。而且在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也需要更加专业的操作人员,如果一旦系统中的某个环节锻炼就会造成整个系统难以运转,所以在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需要更加专业性的人才才能够更好的使用,然而我国行政部分因为长期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专业性的人才相对缺失,这就很难推动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

三、促进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发展的建议

(一)领导要充分重视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

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之所以难以推动的关键原因就是会触及到不同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如果使用电子政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就会不同程度丧失采用传统手工模式下的权力寻租行为,所以相关部门自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推动存在着一定的不积极。如果仅仅是社会上的一些呼吁而没有相关政府领导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来开展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的建设,就很可能会流于形式,成为虚有其表不具其实的伪系统。所以要从高层领导的层面来推动,而且是政府最高领导来亲自抓,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纳入到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中,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来评价相关部门人员的工作业绩,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从而为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提供执行上的保障。

(二)加快立法来推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

虽然在推动云计算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中最高领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上升到司法的层次,通过配套的法律法规来推动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比如新加坡就制定了《信息安全指南》以及《电子认证安全指南》等法律法规来促使电子政务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纳入到讨论范围之内,电子签章条例等法律法规也开始起草,这说明我国人大已经开始借助司法的力量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去行政化,而是采用法律法规来取代过去的推动性。

(三)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应用水平

由于我国地区的巨大差异,相关的电子政务系统维护和运营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相对缺失,所以相关部门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教育机构的力度,通过社会上的办学机构以及高校教育部门来开设有关云计算下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课程,进一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有关维护和运行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聘请专家学者到单位里进行交流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使用技巧和促进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公开。最后还可以到人才市场聘请专业人士来推动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和维护,这样才能够全面立体的加快人才的培养。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处于刚刚发展时期,虽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成熟和发展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已经被很多部门重视,并开始从行政立法以及转变思想,加快人才等诸多方面来改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系统会越来越成熟,从而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丽.浅议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及对策思考[J].企业导报.2011(07).

[2]黄盛.浅议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4).

作者简介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篇7

1 环境正义的内涵与研究进展

伦理学大辞典对环境正义的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所有人都应拥有平等地享受清洁环境的权利, 二是环境享用的权利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相统一[1]。这表明在社会中任何人或者群体均具有共享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天然资源的权利, 都不应当承担不成比例的环境风险;城市规划中常常讨论的绿地的均等化布局属于前者, 而邻避现象 (NIMBY, Not in my backyard, 不要在我家的后院) 则属于后者。实际中所讨论的环境正义大多集中于消极一面, 这是由于环境正义运动直接起因于环境风险的不公平分配这一事实。1982年,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沃伦县的500多名居民举行游行示威, 试图阻止在阿夫顿社区附近建造多氯联苯废物填埋场而遭到逮捕[2]。由于华伦郡是北卡罗来纳州最穷困的郡之一, 加上当地居民以黑人居多, 当时参与抗议的居民们认定, 这个设施的选址与兴建一定和当地的种族构成有关。人们指责这实际上是一种环境种族主义, 并成立了许多基层环境正义组织展开活动。许多关注少数民族社区问题的机构和学者立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不少研究报告支持环境种族主义的结论, 并推动了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峰会在华盛顿召开, 并对美国的环境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 学者对环境正义的研究迅速扩展到了全球。日本学者饭岛伸子也对渔民和半农半渔民群体遭受环境不平等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3];印度学者古哈对贫穷国家和弱势群体的环境保护予以了积极的探索[4], 指出了环境正义是存在国家、地域、阶层以及不同群体的差别的, 强调了“穷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表达了在落后国家和地区实现“环境正义”的呼声。

我国对环境正义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台湾地区比大陆地区稍早, 这与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环境正义运动有关。其中兰屿核废料贮存厂的例子是台湾地区环境正义问题的首要案例。有学者认为兰屿居民的构成以原住民为主, 因此反核废运动与原住民的社会处境有着高度的关联, 原住民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较低[5]。大陆地区的研究较为落后, 目前学术刊物上有关环境正义的文章有增多的趋势, 大多是国外理论介绍和借鉴, 还很不成系统, 实证研究也比较缺乏, 理论方面主要集中于哲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角度[6,7]。

2 城乡规划中的环境不正义的表现形式

环境不正义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国家和种族之间, 在当今中国, 环境不正义的现象主要存在于不同经济地位的利益群体之间, 在区域尺度上反映为城乡之间。作为城乡空间资源分配手段, 城乡规划是一只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 它从空间资源分配的角度, 影响着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布局和依存关系, 也影响了城乡环境正义。归结起来, 城市规划中的城乡之间的环境正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形式。

2.1 乡村环境卫生设施的缺乏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农村的污染日益加剧, 相当数量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广州南沙区为例, 2013年对南沙区全区128条行政村开展的现状摸查结果表明, 由于农村居民人口分散, 垃圾收集困难, 虽然每个村几乎都有垃圾收集站, 覆盖率较高, 但运营状况不好, 农村的生活垃圾围村依然存在。大部分区域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 现有的明沟排水系统亦已经年久失修或者堵塞, 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 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2 城市污染物和污染源向乡村地区布局

2015年,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中国国城城市市生生活活垃垃圾圾管管理理状状况况评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 城市生活垃圾从1979年的2 508万t增长至2012年的17 081万t, 增加了5.8倍。由于城市垃圾的排放量逐步增加, 历史欠账太多, 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依然严重滞后。许多城市, 尤其是县级城市和乡镇远未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 多数生活垃圾被运到郊区或者农村进行处理或者简单堆放。“城内干干净净, 城外垃圾成堆”成了许多地方的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的城乡接合部尤为严重。同时, 随着近年来城市“退二进三”、转型升级, 城市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迁移, 由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一些村民在得到一些所谓的“实惠”后就认可了这些企业的存在,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

3 城乡规划中的环境不正义原因探析

3.1 城市规划中公众利益被等同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但公共利益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 尽管为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所认可, 但至今却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和范围, 而且往往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而有不同的内涵, 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个案有不同的解释。不但立法上存在着解释的困境, 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在中国普遍“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模式下, 很容易形成“多数就是对的”的集体权威[8], 甚至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由而滥用公权力, 从而忽视了少数的利益。从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角度来看, 相对于城市, 乡村就成了“少数”, 因此在大多数人的良好生活环境面前, 少数人的利益就容易被忽略。

3.2 邻避设施规划选址过程中最小抵抗路径

政府决策者通过城市规划手段来进行邻避设施的选址, 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站、高污染企业等, 若政府将邻避设施布局在离城市较近的地方, 会遭遇极大的抵抗, 导致无法实施。即便规划通过, 落地实施, 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投诉和抵制, 使得项目中断或才建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命运。而乡村地区的居民由于分布广泛, 影响人群相对较小, 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 成为邻避设施选址的第一选择。更为关键的是, 乡村地区信息获取渠道少、权利意识不够强、自发组织能力弱, 对政府实施该类选址方案的抵抗力弱, 并且更容易接受经济补偿而默许方案的实施。因此, 政府、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权利博弈形成了最小抵抗路径, 邻避设施规划才能不至于夭折或毫无操作性。

4 规划对策与建议

4.1 将城乡环境正义理念贯穿城乡规划

在城乡规划中应当贯穿城乡环境正义的理念, 来考虑城乡的内涵式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 在环境正义与城市增长之间, 城市政府的偏好是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 但与此同时,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形势日益严峻, 目前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若继续坚持将经济效益增长置于环境正义之上, 将城市的环境改善建立在乡村的污染基础上, 则建设生态文明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只有上升到正义的认识高度, 才能在建设生态文明、城乡统筹上取得进步。

4.2 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 共享城乡环卫设施

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应当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通过统一规划, 统一安排, 科学有序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工作, 彻底解决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垃圾围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具体而言, 应当加大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 将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并入城市污水管网, 城乡垃圾收集系统应当覆盖至农村地区。

4.3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消除乡村地区的城市污染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财政投入和建设水平, 将城市对乡村的客观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从而有利于实现相对的环境正义。例如, 随着环保技术发展, 现在的垃圾填埋场可以开发成公园、小球训练中心等露天娱乐场所, 实现以可持续的利用方式, 在生态恢复基础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 让地方生态与经济价值再生。

4.4 大力推进乡村规划师制度, 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程度

在我国邻避设施选址决策过程中, 往往是政府决策和专家参与, 选址周边区域内的居民在之前并不知情, 只是选址决定后才以网站公示的方式告知公众, 或由大政府决策后通知下一级政府。公众是否参与、如何参与都不由自主, 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通过规划调查、规划公示等渠道被动参与。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决策思维使得城乡环境正义无法得到提高。但提高广大农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深度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应当重视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建设, 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的规划专业人才派驻到乡镇, 代表乡镇政府履行规划职能, 为农民提供规划资讯, 并将农民和下一级政府的意愿通过规划的语言反馈给上级政府, 提高乡村的规划参与程度。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环境正义的研究进展, 指出在城市规划中乡村环卫设施的缺乏、城市污染物和污染源向乡村扩散是城乡环境不正义的具体表现形式,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必须将城乡环境正义的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过程中, 并且在规划中采取环卫设施共享、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乡村规划师制度建设等措施, 以促进城乡环境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环境正义,城乡规划,理念,农村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2]王小文, 王国聘.对美国环境正义的研究[J].环境保护, 2007, 378 (16) :62-64.

[3]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M].包智明,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4]拉玛昌德拉·古哈.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N].吴蓓, 译.中国青年报, 2001-02-06.

[5]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A].台湾第一届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C].1996.

[6]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05.

[7]王欢欢.环境法正义价值之反思——以社会性别为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6 (5) :86-90.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篇8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图1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m以上, 冬春季盛行西风, 年平均大风 (≥8级) 日数157天, 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 且主要为就地起 沙。风沙流 主要集中 在近地面20~30cm高度范围内。

(1)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 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 请提出防 治措施。

【解析】本题以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荒漠化问题为核心考查相关内容。

(1) 材料中“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 且主要为就地起沙”为解题指明了方向。

(2) 承接了第 (1) 问的问题, 进一步地考查冬春季多风沙 (参考沙尘暴冬春多发) 的原因, 即风源和沙源。

(3) 危害要表述两个方面:铁路和运行的列车。据材料可知, 该地位于青藏高原, 风沙多, 且风沙大, 可能会掩埋铁路, 影响铁路运行;另外, 该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可能会对铁路基础设施等造成危害。

(4) 为了应对风沙危害, 就需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举。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要考虑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是否能够实现自己所提出的措施。

【答案】 (1)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 泥沙沉积, 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 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 (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 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 冬春季气候干燥 (降水少) , 地表缺乏植被 (草) 的保护;大风多, 湖面较宽阔, 西风经湖面无阻挡, 沙源东部为河谷, 风力强劲。

(3) (铁路路基较高) 风沙堆积, 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 (和路肩)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 (阻沙措施) 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 (高立式沙障) 。 (固沙措施) 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设置石 (草) 方格沙障。

例2 (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6题) 根据下列材料, 完成 (1) ~ (4) 题。

材料一图2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 国”“风车之国”, 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 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 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

(1) 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 若图2 (a) 中P处发生原油泄漏, 其扩散的方向是, 原因是受影响。对受影响国 家造成直 接危害的 产业部门是。

(3) 简析图2 (b) 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4) 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

【解析】第 (1) 题, 有利条件可以从北海油气资源丰富;位于浅海大陆架, 开采方便;沿岸国家经济发达, 技术水平高,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等方面作答。不利条件可以从该地地 处西风带, 海上风浪高, 阴雨天气多, 开采成本高等方面回答。

第 (2) 题, P处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 受洋流影响, 污染物向北扩散, 并会给北海渔场的渔业生产带来直接危害。

第 (3) 题, 围海造田比较有利的自然条件是有大面积的浅海滩涂, 地势低平;由图可知, 该区域入海河流多, 可以在河口处建筑堤坝, 投资较少。

第 (4) 题, 填海造陆工程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但会破坏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渔业资源锐减, 污染加剧等问题, 因此“退耕还海”可以增加湿地面积, 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1) 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 便于开采;接近能源 消费市场;运输便利。 (任答三点)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 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 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 (任答两点)

(2) 向北 (或东北) 北大西洋暖流 (或洋流) 海洋渔业 (或海洋捕捞)

(3) 地势低平, 多浅滩;海岸线曲 折, 多海湾, 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 泥沙较多;风力较大, 可利用风车排水。 (任答三点)

(4) 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考点归纳

区域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1.区 域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如表1)

2.区域发展 过程中的 环境污染 问题 (如表2)

三、强化训练

(原创) 读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 (表3) , 回答1~2题。

1.该植被是 ()

A.沼泽B.森林

C.荒漠D.草原

2.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体富营养化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沙尘暴

(改编)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 (图3) , 完成3~4题。

3.A 所在省区盐碱地所占比重大, 其原因主要是 ()

1耕地面积小, 盐碱地面积较大2土壤贫瘠, 化肥使用量大3降水量小, 盐分随季节变化小4人口密度小, 开发程度低

A.12B.13C.24D.34

4.B地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 主要原因是 ()

A.不合理灌溉B.水资源紧缺

C.地势低平D.冬季风强劲

(改编) 读我国北方部分区域某时刻的空气质量分布及变化趋势图 (图4) , 完成5~6题。

5.此时图4所示区域内有一次明显锋面活动, 其锋线位置最可能位于 ()

A.a线附近B.b线附近

C.c线附近D.d线附近

6.石 家 庄 此 时 的 PM2.5 指 数 高 达 890。该地污染严重的原因是 ()

A.冷暖气流交汇, 湿度增大, 污染物大量集聚

B.暖空气推进, 冷气流下沉, 污染物集聚地表

C.冷暖空气相遇, 挤压气流, 污染物浓度升高

D.气旋影响, 周围大气污染物聚合, 浓度升高

(原创) 党中央、国务院对浙江治水历来极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 多次对治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 一再强调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用水、治水、节水工作。据此回答7~8题。

7.在治水工作推进过程中, 下列产业受冲击最大的有 ()

1养猪场2葡萄种植基地3服装加工厂4水晶厂

A.13 B.23

C.24 D.14

8.下列符合生活污水防治措施的是 ()

A.建设化粪池, 节约用水

B.使用含磷洗涤剂, 倡导绿色生活

C.推行清洁生产, 控制污染源

D.合理使用化肥, 提高粮食单产

9. (改编) 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5是某区域地形图, 图示地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高, 素有“粮仓”之称。但该区域表土流失严重, 如1928年的“黑风暴”剥离了5~12cm的表土, 加上气象 灾害频发, 严重威胁 农业生产。

材料二图6为图5中A城的气候 统计图。

(1) 该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黑风暴”盛、行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 指出春季最有可能威胁该地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 某学生把该区域河流特征描述为“河网密度大, 流量比较稳定, 冬季有封冻期”。结合材料信息, 说明这些河流特征的形成原因。

(4) 20世纪90年代, 黑海水质开始恶化, 并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海, 分析其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10. (改编)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7为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图7C湖中的湟鱼是我国唯一的高寒咸水洄游性鱼类, 每年春夏之交, 湟鱼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 然后成群地逆流而上产卵。近年来, 由于该流域的人类活动, 加上气候变化, 入湖河水大量减少, 湖水水位下降, 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材料三图7所示地区附近有一古城市遗迹, 唐代诗人王维在《出塞作》中描述:“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1) 比较说明A、B两地农业发展限制性自然条件的差异。

(2)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分析C湖湟鱼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

(3) 列举王维《出塞作》中描述的现象会引起的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表中显 示该植被 主要分布 在西北 (内蒙古、新疆) 和青藏 (西藏、青海) , 由此可知该植被为草原。

2.C草原被破坏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3.BA位于新疆, 地处西北内陆, 该地盐碱地所占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小, 盐碱地面积较大;降水量小, 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4.AB地位于黄河上游,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不合理灌溉导致该地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

5.B图中显示北京及其以北的城市大气质量优良, 且有向好的趋势。b线以南城市大气质量很差, 个别城市有向差的趋势。据此可推测冷锋的锋线在b线附近。

6.C石家庄PM2.5指数高达890, 趋势向差。从各城市空气质量分布和变化 趋势来看, 此时影响该地区的为冷锋。冷空气主动向偏南方向移动, 在锋线附近区域水平压缩近地面空气, 压缩污染物, 使污染物浓度升高。

7.D养猪场和水晶厂在生产过程中对水源污染严重, 因此在治水工作的推进过程中, 受到的冲击最大。

8.A使用含磷 (P) 洗涤剂, 污水排放到河湖中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污染物不属于生活污水;使用化肥、农药属于农业生产, 也不属于生活污水。

9. (1) 纬度高 (气温低) 腐殖质不易分解 (枯枝落叶不易分解) 气候干燥风力强盛植被破坏严重 (不合理耕作)

(2) 倒春寒 (低温冻害) 、 (融雪性) 洪涝。原因:该地纬度较高, 春季 (3~5月) 冷空气活动频繁, 气温偏低, 易对农作物产生冻害威胁;冬季降雪偏多, 而春季气温回升快, 积雪快速融化会产生洪涝灾害。

(3) 该地山地、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 平原比重大, 地表 (气候) 比较湿润;流域内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冬季气温在0℃以下。

(4) 黑海比较闭塞, 海水与外界交换少, 自净能力弱;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入。措施:实行清洁生产;建污水处理厂, 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合作, 共同治理污染。

10. (1) A地:水分不足。A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B地:热量不足。B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 海拔高, 热量不足。

(2)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多年过度捕捞, 鱼类数量减少;受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 响, 河流水量 不足, 湟鱼无法顺利洄游产卵;水量减少, 盐度不断上升, 鱼类生存环境变差。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篇9

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内涵

环境污染问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十分巨大,一些制造类的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污染,而一旦被确认需要承担污染责任,则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的分散企业的责任风险,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的损失,让环境污染受害者得到有效的赔偿成为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内容。环境污染责任险是环境侵权行为人因从事保险合同约定的业务活动,造成损害而应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或者治理责任为标的责任保险形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能够分散企业活动的风险,在污染事故发生时,由保险公司支付损害赔偿,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且能够让受害者得到有效的救济。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作用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责任保险的一种类型,是以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的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免去被保险人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需要支付巨额的赔偿金,能够有效的保障被保险人的生产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受害者可以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获得及时的赔偿,通过保险公司支付损害赔偿金的方式,可以节约成本且减少纠纷,有利于环境污染事件的解决。

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也加大,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事故高发,当前许多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而破产的现象较多。因此,需要利用保险工具有效的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效的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但是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不是强制责任保险,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1、企业参保意愿不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于2008年开始试行,如今已经快有九个年头,但是国家一直并未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强制性保险要求企业购买,如2014年深圳市进行调研,深圳作为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城市之一,2008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以来,深圳的企业中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数量较少,仅仅为300多家,而深圳的企业有上千万家。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业务增长率远远低于其他新险种的增长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参保企业中,依然有部分的企业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值得购买。

自然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负外部性。而对于企业而言,由于污染环境成本低且处罚力度不够,企业并无保护环境的激励,反而会为了追求低成本和高收益而做出污染环境的行为。当前企业缺乏安全意识,而且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上存在宣传不足,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侥幸的心理,一些企业认为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件,自然有政府在背后买单,而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加重企业的成本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规定并不明确,并未建立一种强制性的责任保险,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第52条仅仅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未规定企业必须投保,因此许多企业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并未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我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保险机构配套体系设计不完善

我国的许多企业不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仅仅在于国家并未推行强制性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而我国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推行时间也比较短,虽然不断有地区在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有不少的保险公司积极的响应国家的政策而设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品种,但是从当前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上看,存在保险产品单一的现象。

(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并未明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企业必须要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而且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的规定上并未明确。由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为投保对象,许多企业缺乏参保的积极性,从保险的增长率上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业务增长率过低,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专门性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而我国只有几家保险公司如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保险公司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相关保险业务与保险条款,我国多数的保险公司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种观望的态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风险过大,而且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在当前法律制度都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保险公司的损失,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存在单一性。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害后果难以预计,而我国缺乏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立法上并未明确,导致保险公司为了减少业务损失,往往缩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仅仅设计以第三者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失作为保险给付标的保险产品,在这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设计中,保险公司的风险容易控制,而且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损害事故,保险人赔付的范围也比较明确,容易确定具体的金额。在这种情况下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际上与一般的损害保险制度进行等同处理,无法凸显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特殊性,对于企业如何在污染事件后恢复生产、治理被污染的区域等方面的赔偿标准并未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面临的风险比较高,而且金额难以估量,因此保险公司很少会涉足这类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

(3)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评估机构与标准存在差异。我国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并不完善,特别是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来说,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受害人的身体发生损害或者财产遭受损失,保险人需要赔付时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评估,而当前的评估机构不一,每个机构采取的评估方法存在差异,对于环境污染损害的评估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因此在评估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国内缺乏评估标准,地区之间的评估机构资质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化的评估结果往往容易导致善后存在较大的争端。

保险公司在对投保人进行承保前需要评估风险,而不同的评估机构评估采取行业惯例的方式进行评估,导致投保人的保险费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

三、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设想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的是无过错原则,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当前的环境保险是一种索赔型的责任保险,也就是说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内发生的对被保险人环境责任索赔的事件,保险人都应当承担给付义务。对于企业来说这种索赔型的环境责任保险能够有效的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且在企业的存续期间,企业可以一直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效的分散企业的风险。

1、推行强制为主、自愿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规定是国家鼓励,原则上是一种自愿投保的模式,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上看,企业不愿意投保,而环境污染事件容易导致公众利益的损害,因此对于环境高危领域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我国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如美国、德国是推行强制投保的方式约束企业,而英国与法国采取的是强制为主、自愿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我国应当采用强制投保为主、任意保险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模式,通过立法对一些具有较高环境污染风险的行业作为强制投保的对象,要求企业必须要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类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对于一些污染低、风险小的企业采用自愿投保的方式,有效的防治我国的环境污染。

2、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推行存在一定的困境,一方面是企业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不愿意购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不健全。因此,我国应当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

(1)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当前我国缺乏全国统一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构,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比较少,我国的许多保险机构从风险与利润的角度上不愿意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与业务。因此,我国应当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我国可以通过政策规定规模大、资质好、配套设施健全的保险机构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建立行业统一的保险费率标准、开发多元化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从而有效的规范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2)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企业不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保险人的承保范围过窄,仅仅是对第三者的环境污染人身与财产损害进行赔偿,这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其他的保险存在相似性,无法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护环境、减少损失的效果。因此要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切实的提升企业的参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殷茵.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运行机制的探讨[J].江西科学,2013,(2).

中国工业化发展与农村环境问题 篇10

改革开放30年之际, 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以他者即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的时候, 我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然而, 依凭这种“落后—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我们不得不应对另外一个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问题:环境问题, 甚至有时是风险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发展时段上的不同, 也就出现了中国自身的难题, 这一难题的解决是没有他者经验可以借鉴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依次进入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 然而, 中国必须同时面临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之难题。正如邓正来所指出的, “中国自1978年以来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进程, 在制度和结构及其后果方面为当下的“世界结构”对中国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的“通道”:一是中国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一直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期进入“工业社会”;二是中国在西方价值的“裹挟”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的运动, 尽管它的展开极其艰难;三是中国发展所形成的贫富差距结构导致了环境危险与科技——工业危险并存, 而这一情形与近年来所建设的众多核电站叠加在一起, 则标示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第二现代世界的风险社会。”也就是说, 中国社会在向前发展之际, 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悖论。工业社会的逻辑与风险社会的逻辑是不同的, 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 在古典工业社会中, 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 而在风险社会中, 这种关系就颠倒了过来。他又指出, “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 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性代替了需求的共性。”

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中国对这两难问题的处理。由于作为后发的国家, 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亦或风险防控——问题的复杂性。

二、企业效益与农村环境保护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正如前述, 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 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 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 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一般来讲, 处于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比较而言, 在这一挑战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在此, 需要指出的是, 在我们国家由于地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使得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无疑的是, 某些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的时候, 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法规及相关制度, 使得该地区的环境处于受破坏状态或是危险状态, 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乃至生产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糟。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 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 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 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 等等;二是, 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 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因此, 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发展方式的改变。在笔者看来, 企业的效益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益, 而且也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长久获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效益, 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影响了当地居民, 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话, 那么企业的声誉很难被社会认可, 企业也难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含量, 节约不可再生资源, 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 减少排污量。同时, 政府要给于大力支持, 制定可行性办法和标准, 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简言之, 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 必将增进企业的长远效益并为有效地保护农村居民环境权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 篇11

一、投资环境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投资环境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伴随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状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影响投资活动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吸引和加大投资,而投资环境好坏是吸引和加大投资并使投资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有必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创新。投资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的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优化投资布局,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投资环境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投资环境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投资环境竞争力是投资环境创新的具体要求。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是缩小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空间差异,将区域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协调区域发展的关键。中部地区崛起旨在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因此,投资环境的创新是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前提。湖北省在中部地区能否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投资环境状况。

二、产业集群发展与投资环境创新的关系

产业集群发展与投资环境创新之间具有互动关系,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一方面,投资环境创新是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保证,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助于企业加速在同一空间区域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效应是投资环境创新和优化的表现形式。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分工互补性机制,企业间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使得技术、信息、人才、资金、政策及相关投资要素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共享,形成不断创新的路径信赖、溢出效应及政策效应明显,集群内企业因而获得规模经济,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实质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触发自我强化过程。作为新公司诞生的催生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为投资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这也是产业集群优化投资环境的具体体现。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本地机构的培训、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出一个良性、规范、健全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使投资环境优化。

三、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较弱,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曲中低端。产业是产业集群集中化的内在机制,没有完善的产业链就不能充分实现产业集群的集中化,也就会影响聚集经济效应的获得。例如,对湖北省武汉市整车产业来说,汽车产业链的中间一环——叫气车零部件企业存在集中度相对较低、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营销能力弱的问题。这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形成产业链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二)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突出。一方面,湖北能源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缺煤、少油、乏气”,90%的煤炭、85%以上的石油需从省外购进;另一方面,湖北属偏重型经济结构,能源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又比较低,能源消耗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网络化程度不高。无论是国家创新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其目标都是通过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扩散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率。从整体上看,湖北省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大大低于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湖北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仅占全部制造业的1/3,占全国装备工业的4%。

四、湖北省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湖北省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区域形象有待改进。

(二)政府行为来规范现象仍然存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方式有待改进。一些政府部门、窗口单位官僚主义思想严重,许多职能部门虽然进行了公开承诺,承诺的兑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一些部门职责交叉,多头管理行政审批事项繁杂,审批难度大,办事效率低下。

(三)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是立法机制不健全、执法不规范、相关法规缺乏、民众法律意识薄弱。

(四)社会诚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是地方政府政策不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失信行为。其次,全民信用意识淡化。企业信用水平较差。第三,中介服务机构信誉不高。由于信用欠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湖北区域信用环境的建设。

(五)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够。湖北省市场开放程度与沿海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民营经济的商务成本较高,民营企业普遍感到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很难寻求资金支持,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急需的发展资金,投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

五、产业集群发展与投资环境创新对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夯实湖北崛起的产业基础

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正确把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1.为了使产业集群能够成为促进湖北在中部崛起的重要载体,政府应充分重视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优势创造中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具有高度理性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宏观管理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产业调整和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通过制定适当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加强工业发展规划指导,因地因时地处理好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两者的良性循环和联动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适合发展的产业也就不同。产业选择及结构调整必须着眼全球背景,立足湖北实际,适时制定湖北省支持鼓励和限制产业实施目录,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分工格局。重点支持光电子信息、汽车、冶金、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等支柱行业调整和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区域产业价值链。推广武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新原料、新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转型,提供研发资金和创新风险资金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注意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核心技术与延长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挥区域特色,创新投资环境

1.以产业调整为主线。以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环境营造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和创新文化,打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经济政策环境好、社会文明程度高、整体信用意识强、市场法制环境健全的投资环境优势区。提升投资环境竞争力。

2.似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建设为突破口和着眼点,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圖的发展,努力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省投资环境增长极。通过开展武汉城市圈与其它市州的经济交融,强化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辐射功能,增强其对全省投资环境建设的带动效应,使宜昌、荆州、荆门、襄樊、十堰、随州成为城市群投资环境中心来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最终形成以武汉、黄石、宜昌、襄樊等为中心的湖北区域投资环境联合体。

3.湖北目前的区域基础设施状况远不能适应投资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加强“宜荆荆”、“襄十随”两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投资环境上一个新台阶,完善交通、通讯网络,以优良的基础性生产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提升投资硬环境。要研究和营造适合湖北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投资软环境。以政企分开为突破口,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科学高效的审核、管理、监督制度,规范政府行为,转换政府职能,强化信用环境的打造。以高质量的文化、教育、金融条件,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的氛围,挖掘区域投资环境潜在竞争力。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 篇12

一、环境现状分析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 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 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 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 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 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 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 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 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将近239亿吨, 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 工业革命以来,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之中。除此之外, 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 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 为降低处理成本, 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 由此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 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 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 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 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 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 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 其中藻类疯长, 水色发绿、发臭, 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 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二) 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 森林遭到过度砍伐,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 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一半。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千克, 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 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三) 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 全球每年有2100万公顷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 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

(四) 酸雨严重、臭氧层空洞增大, 水资源危机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酸雨四处扩张, 愈演愈烈, 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 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 甚至出现空洞。

(五) 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 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 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 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 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总之, 从目前环境问题的现状可知, 原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严重破坏了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 并且带来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一) 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1、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 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 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 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据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最为突出, 而且在排放烟尘的同时, 还夹杂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等废气的排放。

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 从而减少了渗透, 增加了流速, 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 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 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并且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 危害人们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 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 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 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 使水污染更加严重。

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 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 街道交错, 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 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 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4、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噪声污染。

城市人口集中, 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活动都产生的噪声,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二) 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人口问题, 西方学者称为“人口爆炸”, 是指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 世界人口已超过了60亿, 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 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 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 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 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 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三)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首先, 氮、磷、钾等化学肥料, 比传统农家有机肥含量纯度高, 作物吸收快, 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 造成土壤板结, 土壤质量下降, 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 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 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 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大量喷洒农药。其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对实施者本人造成了皮肤的污染;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 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 还将导致农药的更严重的过量施用, 如此恶性循环, 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 长期食用这种过量使用农药的瓜果蔬菜, 对人体的健康严重有害。

最后, 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 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 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 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是据科学资料显示, 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 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 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 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 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可知,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因此, 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对策来面对今天的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政策。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 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 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 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1992年,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出了“人类要生存, 地球要拯救, 环境与发展必需协调”的口号, 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其核心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1994年3月, 我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白皮书》, 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近年来,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别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 都是在不断的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源于发展理论, 是发展理论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的继续深化, 而传统发展道路造成的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 人类必须做出抉择, 必须与传统发展思路决裂, 依据新的发展观重新调整各项政策。而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经济增长、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质量逐步优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 并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条件与空间, 其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有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同时可持续发展绝对不是短期行为的发展, 也不是人类以今天的利益换取明天的发展, 它是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次需利用和永续发展。

从内容上看, 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孤立地指某个单一要素, 而是诸多要素的全方位地协调发展, 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单一要素统一体之整体的运行状态;从时间上看, 它是长期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 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从涉及的范围上看, 它指的不是个别、局部的问题, 而是整体的全局的问题, 它不仅是个别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而是众多区域的, 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 加强城市规划, 使城市布局合

理, 通过城市土地价格机制, 控制城市规模的恶性膨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必须统筹规划, 综合平衡。首先, 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 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 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的格局、放射壮布局, 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 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 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 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 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 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 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二) 控制人口增长, 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从而合理的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 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 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三) 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 实施制度创新, 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 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防止水土流失, 控制污染,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 通过市场机制, 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 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 确保“污染者负担”, 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 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 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四)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 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 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 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 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 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 破除“产品高价, 资源低价, 环境无价”的观念, 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 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加,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文章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 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 .

[2]、刘培桐.环境学概论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3]、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 2001 (4) .

[4]、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 2006 (24) .

上一篇:胆碱酯酶下一篇:误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