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检测

2024-09-25

误用检测(共7篇)

误用检测 篇1

1、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上信息共享不断增加,"黑客"入侵等计算机犯罪行为日益增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防范"黑客"攻击应当主动出击,即设法查清它的来龙去脉,并有针对性地检测与设置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有力地威慑与打击网络犯罪。因此,在主流的入侵检测技术即误用检测中引入计算机取证技术,对抗数字化犯罪势在必行。

2、误用检测技概述

2.1 误用检测原理

入侵检测按检测方法主要分为: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术[1]。异常检测能够检测未知的入侵,但其最大缺点误报率较高,难以满足高速网对实时检测的要求;而误用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要高得多,且易于实现,配置简单,成为了目前商业产品的主流技术[2,3]

误用检测 (Misuse Detection) ,有时也被称为特征分析或基于知识的检测,根据已定义好的入侵模式,通过判断在实际的安全审计数据中是否出现这些入侵模式来完成检测功能。

2.2 存在问题

误用检测准确度较高,检测结果有明确的参照,为响应提供了方便。但是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随着IPV6网络的开通,网络带宽迅速增长,误用检测的分析处理速度越来越难以跟上网络的海量数据流量,从而造成数据包丢失,导致漏报率上升。

网络攻击方法越来越多,攻击技术及其技巧性日趋复杂,由此规避了检测,也加重的误用检测的误报、漏报现象。

现有的误用检测技术无法重现网络入侵整个过程。

3、计算机取证技术

3.1 计算机取证的必要性

打击网络犯罪的关键在于及时而准确地检测到攻击企图,并获得充分、可靠和强有力得攻击证据。由于网络攻击的证据一般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存储和传输,具有脆弱性、不可靠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所以对其获取和可靠性的保证是进行网络犯罪侦破的工作难点。因此,计算机取证(computer forensics)技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3]。计算机取证学作为计算机科学、法学和刑事侦察学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6,7]。

3.2 计算机取证原理

所谓计算机取证(computer forensics),取证专家Reith Clint Mark认为是"从计算机中收集和发现证据的技术与工具[4]"。以计算机证据的来源为标准,计算机取证可以分为:单机取证技术、网络取证技术和相关设备取证技术。

计算机取证需要满足及时性、多备份、环境安全、过程严格管理的原则。所要进行的主要步骤有:1)保护现场和现场勘查,即物理证据的获取;2)获取证据;3)证据的完整性验证;4)事后证据分析[5]。

显然,目前的计算机取证是静态的,即事件发生后对目标系统的静态分析。随着计算机犯罪技术手段的升级,这种静态的分析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发展的趋势是将计算机取证与误用检测等网络安全工具和网络体系结构技术相结合,进行动态取证,整个过程将更加系统化并具有智能性,也将更加灵活多样。

4、融合取证的误用检测模型设计

根据以上对误用检测和计算机取证特点、缺陷的分析,提出一种能够综合两者优点的融合取证的误用检测模型(如图1所示),旨在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按照符合法律的规范方式,根据设定的安全规则和策略,对网络事件进行可靠的记录、检测,然后进行智能分析、推理,得出入侵行为判断,并作出响应处理和数据恢复。

模型大致分为五个功能模块:数据提取、高速存储、检测引擎、入侵取证和响应处理,五个功能模块相辅相成。

4.1 数据提取

数据提取模块在入侵检测系统中居于基础地位,提供用于系统监视的审计记录流,是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器。该模块通过将网络适配卡设成混杂模式,捕获指定网段上的所有数据流,包括系统、网络、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然后根据预先设置的过滤规则,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过滤掉有噪声的数据,提炼敏感数据,这样既不漏过重要的攻击事件,也不出现大量复杂的无用记录,使流入分析引擎和入侵取证模块的数据得到精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分析引擎和入侵取证的工作量,提高检测、取证和分析的效率。

4.2 高速存储

高速存储是入侵取证的数据基础。数据存储模块对被取证网段的提取数据进行高效、完整的记录,并进行准确、可靠、安全、高速备份存储,以提交入侵取证模块。

4.3 检测引擎

检测引擎是系统的核心模块[5],负责监测数据并生成报警信息,包括对原始数据的同步、整理、组织、分类、特征提取以及各种类型的细致分析,提取其中所包含的系统活动特征或模式,用于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判断,是整个模型的关键。如图1所示,当数据包经提取、预处理后,检测引擎依据预先设置的规则检查数据包,一旦发现数据包中内容和某条规则相匹配,就生成报警信息、通知响应模块。

显然,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检测引擎的处理速度是影响检测系统性能的一大瓶颈。为了尽可能减少检测引擎的冗余检测,满足高带宽网络环境下的对高速数据流的实时检测,构造集成多关键词快速匹配算法优化误用检测引擎,一次可以匹配多个字节,挖掘潜在的并行性,克服冗余比较和无效匹配,加快检测速度,降低漏报率。

4.4 入侵取证

入侵取证模块以旁路的方式对包含证据的数据进行在线分析,得出入侵的结论,记录入侵来源及重现详细的入侵过程,这样不影响检测引擎的分析速度,还能把取证的结果映射于入侵的判决,减少误用检测的误报与漏报。该模块主要包括数据还原、统计分析、更新规则、生成报表。

4.5 响应处理

响应模块根据分析引擎的输出结果,产生适当的反应,包括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当模块接收到入侵报警时,根据具体的入侵类型、风险级别和预先定义的系统安全策略,通知网络阻断设备采取相应的响应方式,有效地阻断黑客的攻击行为,并结合智能取证模块进行数据恢复。

5、结束语

误用检测是目前商业产品的主流技术。本文提出一种能够综合二者优点融合取证的误用检测模型,旨在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可靠及时的记录与取证,优化检测,从而更有效地阻断和威慑入侵行为,以利于构筑可信的网络时空。

参考文献

[1]卿斯汉, 等.入侵检测技术研究综述[J].通信学报, Vol.25 N0.7:19-29, 2004

[2]薛英花, 吕述望, 等.入侵检测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1) :150-152, 177

[3]丁丽萍, 王永吉.计算机取证的相关法律技术问题研究[J].软件学报, Vol.16, No.2:260-275, 2005

[4]Reith M, Carr C.An examination of digital forensics models[J].Int'lJournal of Digital Evidence, 2002, 1 (3) :1-12

[5]Brian Caswell, Jay Beale, James C.Foster, Jeffrey Posluns著.宋劲松等译.Snort 2.0入侵检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误用检测 篇2

关键词:误用检测,网络型,数据挖掘技术

0 引言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在庞大的数据系统中, 收集与统计有用的数据模型以及规则, 将这种技术应用到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 可以实现主动监控网络入侵行为, 并提升了系统的准确性以及实用性, 所以这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保证了网络运行的安全, 保障了网络商业活动的安全, 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

1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快速的发展起来。其实数据挖掘就是从庞大的数据系统中收集潜在价值的规则以及模型的过程。运用不同的数据分析工具, 对收集到的数据以及数据模型进行分析, 获得两者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进行相关的预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是通过描述、关联等发挥其功能的, 对于制定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数据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根据数据挖掘技术的功能, 我们可以将其对数据的分析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关联分析法, 这种数据分析方法就是基于给定的一个数据组或集合, 对这个数据集合与组进行分析, 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将两者间数据潜藏的关系挖掘出来。通过两者时间的关联性就能帮助对网络入侵行为的研究, 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2) 分类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先对数据集合与组赋予不同的标记, 然后记录下来, 通过数据挖掘得到一定的数据, 检测其中的标记, 这样就能实现对网络中的异常情况检测的功效; (3) 序列分析方式, 这种分析方式与第一种分析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度, 都是利用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入侵行为的研究。与关联分析法相比, 序列分析较为侧重对数据之间前后关系的挖掘分析。利用这种分析方式, 对网络黑客行为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主要是由于网络黑客的行为都具有先后之分。在黑客入侵网络前, 都会扫描网络端口, 通过数据前后的对比分析, 就很容易检测到黑客入侵行为是否存在, 提升了网络运行的安全。

2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型误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对数据挖掘技术的数据分析方式以及对入侵行为的分析, 可以对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型误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负责收集数据库, 并从中挖掘出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 并反馈给网络用户使其明白。

网络运行的过程中, 本身传输的信息数据量很大, 另外还会产生许多额外的数据, 这就使得即使再小的网站能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接受以及传输。在网络超负载运行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数据丢失情况, 这样既容易造成网络数据不完整现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可以在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检测到数据的噪声和报文信息。网络数据是一种知识, 是网络传输以及接收过程中的原始信息, 这些信息具有结构化、半结构化、无结构化三中,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可以运用数学或非数学的方式, 利用统计、归纳等手段发现并描述信息数据, 并可以对网络查询、信息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 数据挖掘一般都是从简单的基础数据查询开始, 这主要是由于进行入侵行为的检测, 需要大量的数据, 并且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噪声, 且存在不完整性、模糊性以及较强的随机性。在基础的简单数据查询过后, 对数据中的知识进行挖掘, 包括数据中的有关概念、规则等, 这些知识都可以为网络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通过数据挖掘的三种分析方式, 可以进行相应的聚类分析、关联分析以及偏差分析, 这样就能够将数据分析扩展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中。第一, 网络运行过程中, 由于访问越来越密集, 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在判断一个网络行为是否是网络入侵行为时很困难。有时候一些正常运行的网络行为也具有入侵行为的某些特征, 这就更增加了对网络入侵行为的辨别, 常常会出现误报或漏报的情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这一问题, 很容易就能收集到数据的训练集, 并能利用对网络访问行为的数据挖掘, 辨别孤立访问点入侵行为的有无。第二, 在网络型误用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入侵行为的检测过程中, 需要将一定数量的标识数据作为训练集, 还需要最大程度的保证系统的训练集合理准确性, 可以说训练集对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构建过程中, 需要从数据审计中将数据特征抽取出来, 通过对数据特征的运用, 就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检测。而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特征抽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分类等分析方式, 就能实现对数据特征的有效抽取。第三, 传统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一般都是被动的检测系统, 是在入侵行为已经发生或发生完成后才能进行检测, 具有很大的被动性, 这样对于网络的安全起到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可避免的对网络安全造成损失。在检测系统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 可以在数据信息传输或接收过程中, 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并根据数据的特征情况, 对网络行为进行预测, 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数据匹配的难度, 并简化整个检测过程, 增强了对入侵行为检测的主动性, 提升了网络运行的安全保障。

通过上诉的分析可以得出,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误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处理网络安全问题, 通过数据挖掘的分类、聚类等分析手段, 增强了对网络入侵行为检测的主动性, 降低了对入侵行为的误报、漏报率, 全面的提升了网络安全检测性能。

3 总结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对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网络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商业活动中。由于网络开放、共享的特征, 网络入侵行为也普遍存在网络运行的过程中。误用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对网络中的入侵行为发现并处理, 对入侵行为发现的时间越短就对网络造成的损失越小。在网络型误用入侵检测系统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可以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及时发现以及高效处理, 通过这种技术的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手段, 能够大大增加检测系统的检测性能, 全面的提升网络运行的安全, 为网络用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滨.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向导.2013, 26 (3) :25-26.

“波及”误用一例 篇3

上述文字来自2010年2月22日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关注用工荒》。这里有一个疑问:新闻中的“波及”一词使用是否准确呢?

《辞海》对“波及”作如下解释:谓为播散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 则君有之;羽毛齿革, 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 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波读为播。郑注《禹贡》云:‘播, 散也。’言散及晋国者也。”今多指影响到或牵涉到。

再举几个例子:

1. 水灾波及南方数省。 (《现代汉语词典》)

2. 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世界。 (http://www.plcsky.com/ls/lszt/ztlb)

3.“三鹿奶粉”事件波及全球鱼粉市场。 (《海洋与渔业》2008年第10期)

从《辞海》的解释及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 正确使用“波及”一词要有这样的语境:某一地发生的带有负面作用的中心事件犹如激起的波纹, 不断向外延展,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也就是说, 该事件与其所影响到的范围要有因果关系。如上面三个例句, 南方某地的洪水泛滥影响到其他省份、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三鹿奶粉事件”影响到整个奶制品行业乃至鱼粉的销售等, 在这样的语境下使用“波及”是很准确的。所以, 如果我们想判断央视新闻中“波及”一词使用是否正确, 就要看文中所提到的“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出现的用工荒是不是由“东莞”用工荒引起, 即“东莞”用工荒与“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用工荒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有, 文中的“波及”使用就没有什么问题, 否则, “波及”一词的使用就是不准确的。

从理论上讲, 东莞用工荒出现后, 从那里流失的民工并不会闲置起来, 只是流向发生了变化, 他们必然会补充到其他地区, 因此, “东莞”的用工荒不仅不能必然引起“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在其后也出现用工荒, 相反, 还有可能会缓解那些地区的用工短缺问题。

从事实上看, 东莞及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是因为原来服务于这些地区的农民工被其他用工领域所“瓜分”, 正如新闻所报道的那样, 春节以后, 珠三角、长三角等用工需求旺盛的地区频频上演用工荒, 而以往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江西、河南等地则出现火爆热闹的农民工就业场面, 一些以往不被看好的二线城市用工情况也比大城市要好。而且,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加入到了自主创业的行列, 还有一批农民工因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留在了家乡务工。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 自然分流了发达地区的一部分劳动力, 这对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 因而“东莞”及“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出现用工荒就在情理之中了。由此看来, “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出现的用工荒并不是“东莞”用工荒之“波”所“及”的结果。

成语误用探因 篇4

成题, 每年都少不了对成语运用的考查。因此, 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成语误用的根源与类型, 从而为语山西1○答题提一.、告供别望一时文些生, 思他义路。非。如要:送我几件误范2师高档衣.这篇文料不可, 真是大方之家。章写得实在糟糕, 用大学“大方之家真是不刊之论。”是指懂得大道理探亚赵的长人中, 的由, 人于。后望泛大文指方生:义见大识, 道误广理将博。“大或而方学在有”例理专1

因解成不吝啬, 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不刊之论”是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

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 有错误就削去。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

可磨灭。而例2中, 由于望文生义, 把“刊”理解成“刊登、刊载”, 导致了成语运用的错误。

二、断词取义。如:

3. 他听着小鸟欢噪, 心悦诚服, 不愿离开这个地方了。

4. 我叔叔退休后, 还呆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 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

“心悦诚服”表示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而在例3中, 只断取了“悦”的意义, 而忽视了“服”的意义, 从而使得整个成语与语境中的“心情舒畅愉悦”之意相左。“年富力强”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年轻, 二是力壮。例4只断取“力强”的意义, 而忽视了“年富”的意义, 因而该成语运用错误。

三、轻重失度。如:

5. 王老师勤勤恳恳, 日理万机, 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6. 工人俱乐部里, 象棋、扑克、乒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 包罗万象。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 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 在例5中用在普通老师身上, 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庞杂, 无所不有。而例6谈不上“包罗万象”, 也有“大词小用”的毛病。

四、语义重复。如:

7.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 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地一声笑了起来。

8.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例7中“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发笑, 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扑地一声笑了起来”。例8中“生灵涂炭”形容在反动统治下, 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老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 比喻困苦。成语前怎么能再加上“人民”呢?这两个例子都犯有语义重复之病。

五、自相矛盾。

9. 几年前, 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 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1 0. 最近到沿海地区, 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 但那里的变化, 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例9中“萍水相逢”是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与过去“在清华园里相识”矛盾。例10中“浮光掠影”本指水面的反光, 一闪而过的影子;后比喻观察不细致, 学习不深入, 印象不深刻。它的运用与后文“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矛盾。

六、形近混淆。如:

1 1. 这次夺冠可能性很大的省队深孚众望, 兵败于家门, 令人嗟叹不已。

1 2. 调解员不胜其烦地找李、王二户谈话, 直到圆满解决纠纷为止。

“深孚众望”的意思很能使群众信服, 而例ll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深负众望”混淆了, 后者的意思是很不能使群众信服, 两个成语的意思正好相反。“不胜其烦”表示烦琐得让人受不了, 例12却把它与只有一字之别、其他语素完全相同的成语“不厌其烦”混为一谈了。

七、不合对象。如:

1 3. 三年下来了, 而问题依然故我。

1 4. 在新开张的商场里, 琳琅满目的化妆品, 美轮美奂的时装, 五彩缤纷的饰物, 真令人目不暇接。

“依然故我”一般用于人, 不用于事和物, 例13将其用于“问题”显然用错了对象。

“美轮美奂”常常在报刊上用错, 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它的使用对象。该成语中的“轮”是指轮禾, 高大的样子;“奂”是指众多的样子;整个成语是指房屋高大众多的样子。而例14却用来指“时装”, 这就出现了笑话。

八、褒贬颠倒。如:

1 5. 他是这种新文学体裁的始作俑者, 应当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6.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 这是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 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件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贬义。例15把它用在开创新文学体裁的“他”身上, 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有口皆碑”指所有的人都是活的纪念碑, 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褒义, 例16把它用在“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件事上。就犯了“褒词贬用”的毛病。

九、谦敬错位。如:

17.在这方面, 我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18.就先请李校长发言, 借以抛砖引玉, 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吧。

“当之无愧”指当得起某种光荣称号或荣誉, 毫无愧色。这多作敬词赞语, 表示对人的赞扬, 只能用于对方, 例17却用于己方, 就犯了“敬词谦用”的毛病。“抛砖引玉”比喻用不成熟的肤浅的意见, 引出成熟的高明的意见。这常用作谦词, 只能用于己方, 例18却用在他人身上, 就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

十、语法不通。如:

19.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 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

20.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成语误用题解题思路 篇5

失分原因之一是语义不明就贸然答题。比如“指点江山”是指评论国家大事, 容易误用为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句: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 同学们眼界大开, 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 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 指点江山, 心情澎湃。此处就被误用了。

再如“炙手可热”, 喻气焰很盛, 权势很大。易误用为流行。例句:“目前, 汉语绝对是炙手可热。”亚洲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文说, “汉语甚至已成为美国偏远地区的人们都想说的一种语言。”又如“不假思索”指不经过思考就做出反应, 形容做事应答迅速, 多误用为做事不动脑。例句:当记者追问孙红雷是否担心在新片中的搞笑会输给小沈阳时,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不会, 我是绝对的搞笑核心。”就是正确用法。还有“春意阑珊”, 阑珊是将尽的意思, 整个成语即春天将尽了。容易误用为春意盎然。例句:近日, 古城苏州气温渐暖, 街道两侧玉兰树上的花蕾竞相绽放, 成为姑苏城里一道春意阑珊的美景, 行人纷纷驻足欣赏。这儿就被误用了。

失分原因之二是双义成语。现在出题趋势是常见意义不考, 反而考另一不熟悉的。如“长歌当哭”一指用放声歌咏来代替哭泣。例句:送葬时雇人唱哀歌, 取的是长歌当哭之意, 使用就是对的;二指用诗歌或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悲哀或愤怒。例句:长歌当哭, 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又如“旁若无人”一形容高傲, 是贬义词。例句:这个人一向自以为了不起, 说起话来旁若无人。二形容态度自然, 是褒义词。例句:他上台发言, 侃侃而谈, 旁如无人。再如“短小精悍”一形容身材短小、精明强悍;二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有力。例句:新闻评论要求篇幅短小精悍, 固然与节目时间有关, 与听众的接受有关, 但主要是由它的政治性内容决定的。

还有“平易近人”常用意义是态度谦虚和蔼, 使人容易接近。易考另一意义文字浅显容易了解。例句: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 随心创作《随想录》, 反思自我, 拷问灵魂, 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还比如“粉墨登场”一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例句:只要能演戏, 就是不给报酬, 他也是会欣然前往, 粉墨登场的;二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例句:及至北平攻陷, 这些地痞流氓自然没有粉墨登场的资格和本领。

失分原因之三是望文生义。如“文不加点”。点表示涂改, 即文章一气写成, 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 写作技巧纯熟, 易误用点为标点。例句: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又如“犯而不校”指别人触犯自己也不计较, 易误把校作为修改改正。例句:人生道路上, 犯错误是难免的, 如果犯而不校, 那么就一定会陷入错误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还有“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是褒义词, 易误用为坏事物。例句:去年6月27日, 上海闵行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莲花河畔景苑”居然齐根倒下, 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再如“不刊之论”中“刊”是削除, 因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 有错误就削去, 整个词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刊多误用为刊登之意。例句:这次征文的来稿多是不刊之论, 很难公开发表。又如“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 不能增添一句话。易误用为夸奖、赞赏。例句:钱学森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科技奇才,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知识渊博, 学养丰富, 治学严谨, 即使国外专家也不能不赞一词。

词语误用类型举隅 篇6

一、语法方面的问题

同学们在语法方面经常出现搭配不当和语义重复的毛病。

(一) 搭配不当

(1) 是否刻苦训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这句话的宾语部分只使用了“取得好成绩”, 而在主语部分却使用了表示两种可能的“是否”, 二者难以协调, 因此, 应将“是否”去掉或改成“是否刻苦训练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2) 他是一位十分有责任心的人。

“位”用于修饰“老师”、“客人”、“先生”等表示尊敬, 不能用于表中性的“人”, 因此应该把“位”改成“个”。

(3) 爸爸高超的车技令在场的人看得目瞪口呆。

这是典型的结构混杂。这句话是“令……目瞪口呆”和“看得……目瞪口呆”的结构混用, 要消除语病, 可以将这句话改为“爸爸高超的车技令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4) 语文老师上课内容十分充沛。

“充沛”一般用来形容“精力”, 形容内容的应该是“充足”。

(5) 教室的玻璃被我们擦得一干二净。

“一干二净”表示“东西一点儿不剩”, 不表示干净的程度, 而“干干净净”表示“没有一点尘土、杂质等”, 所以擦玻璃的结果应该是“干干净净”。

(二) 语义重复

在表达过程中, 在句子结构的某些部分使用了语义上、结构上都不需要的词语, 往往会造成语义重复。

(1) 凭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 他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毅力”是指坚强持久的意志, 已涵盖了“意志”, 所以去掉“坚强的意志”, 只用“顽强的毅力”, 就可以了。

(2) 纵观古今中外, 大千世界, 千百年来, 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英雄数不胜数。

“古今中外”已经涵盖了“大千世界, 千百年来”, 所以应舍去其一。

(3)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书香门第”就是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已经含有“家庭”的意思, 所以应将“家庭”去掉。另外, 与“家庭”组合的“一个”也应同时舍去。

(4) 那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老传说。

“古老”就是指“很久很久以前”, 二者中只保留一个就可以了。

(5)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否则, 不努力的话, 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否则”和“不努力的话”, 都是否定性假设, 二者意义相等, 不可并用, 因此保留其一即可。

二、逻辑事理方面的问题

有些同学缺乏深刻认识事物事理的能力, 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由于对问题认识度不够或有偏误而直接影响对事理逻辑等方面的准确阐述。

(1) 不要人云亦云, 道听途说。

应改为“不要道听途说, 人云亦云”。因为应先有“道听途说”, 然后才会有“人之亦云”。

(2) 来到山脚下, 茂密的青松, 起伏的山岗和遍地的野花映入我们的眼帘。

这句话的毛病在于语序混乱。词语顺序应该反映认识顺序, 对于空间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或者是“先总体后局部”, 或者是“先局部后整体”, 或由远及近, 或由近及远。因此这句话改为“来到山脚下, 起伏的山岗, 茂密的青松和遍地的野花映入我们的眼帘”或者是“来到山脚下, 遍地的野花, 茂密的青松和起伏的山岗映入我们的眼帘”比较好。

(3) 学不好几何是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这是典型的因果关系倒置。应改为“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差是学不好几何的主要原因”。

(4) 如果我们不学好数学, 就不会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表示假设的分句“学好数学”和表示结果的分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有逻辑联系, 但把“学好数学”作为“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唯一条件过于狭隘。所以, 这个句子可改为“如果大家不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就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修辞方面的问题

这里要说的是辞格运用过程中由于不注意词语之间的语义制约关系而容易出现的用词不当的错误。

(1) 打开心扉, 美好的往事涌了进来。

“往事”, 应该保留于“心扉”之内, 而不是在“心扉”之外, 因此“打开心扉”, “美好的往事”应该是“涌了出来”。

(2) 点亮生命的火焰, 燃一把生命的柴薪。

“火焰”不是被“点亮”, 应该是“点燃”或“点起”。

(3) 只有具备冷静的头脑, 非凡的智慧, 才能在商海中展翅高飞。

在“商海”里不能“飞”, 因此改为“在商海中遨游”或“在商海中拼搏”。

(4) 我们是花朵, 老师就是滋养和照耀我们的阳光。

“阳光”和“照耀”搭配是对的, 但“阳光”不能“滋养”花朵, 因此对这句话的修改或是把“滋养”去掉, 或是改为“我们是花朵, 老师是滋养我们的雨露, 是照耀我们的阳光”。

(5) 他们这样做, 难道就不问心无愧吗?

简述日语敬语误用情况 篇7

关键词:敬语,错误,表达

一、敬语日语的接头辞お的误用

日语敬语比较常用的接头辞有“お”,“ご”,“おん”“き”,“しょう”,“そ”,“へい”,“せつ”,“はい”,”あい”等,使用お的接头辞有以下几种情况。

1.“お”的接头辞一般与和语词汇使用,比如お知らせ,お答え,お勤め,おひとり,お教え等。部分经过发展已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词汇,也经常添加お使用,例如お電話,お料理,お時間,お砂糖,お写真等。极少数的常用外来语亦添加お使用,例如おソース,おトイレ,おズボン,おビール等。

除此以外,一般不使用お构词的词语,一般学习者会在一些词语中不当地使用接头辞お,造成日语敬语的误用。一般出现使用的错误有:一般外来语不用お,除了上述出现的几个词语,例如おマヨネーズ,おエレベーター,おキャベツ,おテーブル等词语不能使用お接头辞。一般以お开头的词语不宜添加お使用,例如お男物,お帯,お桶,お音,お応接間等这样结构的就不成立。一般音节过多的词语不宜添加お,如おじゃがいも,おさつまいも,おほうれんそう,おいたずら等词语由于音节过多,是不用お的。一般带有贬义、卑俗感和忌讳、伤感色彩的词语也不能使用お,例如お面,おとんま,横おしりもち,おへど,おくそ等不能使用敬语接头辞,因为这些词和表示敬语的お意义相脖。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不常用的词语,以及自然、矿物、动植物、形状、颜色、政治等方面的词语不用お的接头辞,例如おます,おうなぎ,おいぬ,おまるい,おさくら,おやなぎ一般没有这种说法。原单词有表敬的意义的一般不用お,如お奥さん,おわたくし,おおしゃっる,お申す一般不这么使用。

2.“ご”少数和语和部分副词可以用 , 一般男性使用ご的情况居多, 表述听话人或话题人所属的词语前一般用ご及泛指客观事物的词语,以上的情况用ご。例如ご返事,ご一人,ご幸福,ごゆっくり,ごゆるり,ごもっとも,ご入学,ご自分,ご家族,ご両親,ご酒等。一些情况下是不适合使用接头辞ご的。一般和语不能用ご, 一些源于汉语但已经被日语融合为和语的情况,例如しらせ,答え,勤め,茶,盆,肉等词语。

二、复合敬语构词形式及用法的误用

日语的敬语构词形式有れる(られる),お(ご)———になる,お(ご)———です,お(ご)———なさる,お(ご)———くださる,お(ご)———する,お(ご)———いただく,お(ご)———させる等形式。

1.“れるられる”是一种常用的日语敬语表达用法 , 但表敬程度不是很高。一些不容易联想的词语, 不宜使用敬语形式,例如やられる,寝られる,飲まれる等一般不用れるられる敬语形式。另外,一些有固定敬语结构的词语也不宜用れるられる的形式,例如いる,見る,する等。

2. “お(ご)———になる”敬语构词形式 , 对上位者的动词行为或行为的结果、状态,向话题人或听话人表示敬意,表敬程度高于れるられる。但是,お(ご)———になる的句式不能用于的情况也要注意。例如不能用于表示贬义、粗俗、伤感色彩的词语使用,这样的单词有しぬ,くたびれる,食う等词。不能用于一个音节,词干和词尾不能分开的词语一起使用,这样的词语有見る,寝る,居る,する,来る等。不能与词语本身有固定敬语形式的词语使用,例如言う,行く等。

3由“くだ さる和い ただく” 组成的敬 语形式 , 有“お( ご )———いただく ”,“お (ご )———くださる ”和“ていた だく”,“てくださる”两种情况。由いただく构成的敬语形式一般强调说话人恳请对方或话题人为自己或己方做出的行为,属于敬语中的自谦语。而由くださる构成的敬语形式强调对方或话题人主动为说话人自己或己方做出的行为,属于敬语中的尊敬语,“お (ご)———いただく”,“お (ご)———くださる”和“ていただく”,“てくださる”前者的表敬程度高于后者。“お(ご)———いただく”,“お(ご)———くださる”和“ていただく”,“てくださる”在使用时也是需要注意的, 用“お(ご )———いただく ”,“お (ご )———くださる ”这种形式的时候,て是不能使用的。用“ていただく”,“てくださる”时则不能使用“お”。

二、人称称谓的敬语的误用

人称称谓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1.在第一人 称中 ,わたくし,わたし无论男 女都能使用 。わたくし是第一人称中表示谦虚程度最高的表达形式, 多用于郑重场合对公众或上位者讲话表示尊重。而わたし是由わたくし转化来的,表示表敬程度低于わたくし。小生是第一人称男性使用的自谦语, 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但表敬程度不高。女性不用此词语。こちら这个词语原是表示说话人存在或靠近的方位、场所的指示代词,后表示说话人自己、己方人、靠近自己的位置的他人或对方的人称代词, 用于指称说话人自己或己方人时表示谦称,一般不能用于第二人称。自分是第一人称的自谦语形式,表敬程度低,在自分前面可以用ご构成ご自分,不能用于第二人称。

2.あなた,あなたさま是用于第 二人称称谓的词 语 ,但あなた的表敬程度比あなたさま要低。あなた也表示妻子对自己的丈夫的称呼。一般情况下,称呼第二人称是不宜用あなた的。そちら,そちらさま表示对方听话人的称呼,そちら的表敬程度比そちらさま低。お宅お宅さま原意是指对方的家庭或所属公司,后引申为对人称的称呼,多用以敬称对方或对方的丈夫。

上一篇:城乡发展环境问题下一篇:尊重生命尊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