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假检测

2024-05-14

掺假检测(精选10篇)

掺假检测 篇1

牛乳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素,容易被消化吸收,且物美价廉、食用方便,它所具有的原生营养性是其它任何人造营养品都无法比拟的。本文着重研究牛乳中的掺假物质及其快速检测方法。

牛乳中掺水的快速检测方法

在原料乳中进行掺水是最为简单也最为普遍的掺假。新鲜的牛乳一般都是白色或者稍带点微黄色,呈现一种比较均匀、胶态的流体,没有沉淀和凝块以及机械杂质,也没有黏稠以及浓厚的现象出现,具有独特的乳香味,没有任何的异味,口感稍甜,有一定的醇香味。在4℃~20℃的保存温度下,牛乳的正常密度是在1.028~1.032kg/L之间,当牛乳中掺水后,其比重就会下降,当掺加10%的水时,就可以使其的比重下降0.003。

快速检测方法:用烧杯或量筒取牛乳约300m L,放入牛乳比重计,静置2~3分钟后,读取牛乳的密度值。当其密度低于1.028kg/L时,就意味着被检测的牛乳中掺杂了水。

牛乳中掺加米汁、淀粉的快速检测方法

快速检测方法:取一定量的碘及其两倍量的碘化钾,加水使其溶解完全,配制成碘溶液。再取两只试管,各注入2m L左右的被检乳液,其中一只试管加热煮沸后冷却,而另一只不需要加热。把配制好的碘溶液,分别滴入到两只试管中,掺杂了具有可溶性的淀粉、米汁的牛乳在碘液加入后,加热的试管的乳液会呈现出蓝色,而未加热的乳液呈现出黄色,但是,在试管底有蓝色的颗粒出现。而正常的牛乳中加入碘液之后,整个乳液呈现出黄色。

牛乳中掺加碱性物质的检测方法

牛乳中掺入碱性物质,其目的是为掩盖牛乳的酸败降低其酸度,中和牛乳中的乳酸,防止其凝固。通常加入的碱性物质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快速检测方法:取牛乳2~3m L加入1~2m L盐酸或冰醋酸,充分震荡混匀,仔细观测有气泡者为掺碱乳。

牛乳中掺加外源氮类物质的检测方法

掺加尿素的快速检测方法:将一定量的牛乳倒入烧杯中,取p H试纸放在牛奶上方,加热牛奶,尿素遇热易分解,产生NH3,会使p H试纸变蓝。而牛奶中其他成分一般是不会挥发的所以没加尿素的牛奶不会使试纸变蓝。

掺加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自三鹿奶粉事件后,目前市场上开发的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试剂盒试制条等技术已相当成熟。其中尤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研制的快速检测试制条最为常用。只需将试纸条插入牛乳中,按说明书的要求,查看C和T检测线的显色情况,即可判断是否掺加了三聚氰胺。

牛乳中掺加甲醛、过氧化氢等防腐剂的检测方法

掺加甲醛的快速检测方法:取10m L试管1支,加入牛乳3~5m L,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几滴10%的Na2SO3溶液摇匀后,再加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试管中奶样颜色的变化。若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即可判定为该牛乳中掺入了甲醛,而未掺入甲醛的牛乳不会变色。

掺加过氧化氢的快速检测方法:吸取3~5m L牛乳于试管中,加入0.2m L10%(质量分数)的碘化钾和0.2m L1%(质量分数)的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匀。加入10%(体积分数)的稀硫酸溶液1m L,摇匀,1min内观察颜色变化。奶样颜色呈乳白色,则不含过氧化氢;奶样颜色呈蓝紫色,则含过氧化氢,随着掺入量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其原理是过氧化氢在酸性条件下,能使碘化物氧化析出碘,而碘遇淀粉反应呈蓝色。

本文提供的几种快速检测方法仅仅是牛乳中掺杂掺假物质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或监管部门发现了的物质,也许,还有很多我们未发现的新型材料或食品添加剂被非法用于牛乳的生产加工过程,给我们的饮食消费带来隐患。这就要求我们的乳业从业人员提高道德水平,合法生产和经营,要求我们的乳制品生产厂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要求我们的监管部门加大巡查和打击力度,把好乳品的质量关,促进乳业的健康发展。

掺假检测 篇2

摘要:众所周知蜂蜜的品种由于其产地的不同,来源的植物不同,所以组成成分复杂,各成分的含量也各不相同,这就给蜂蜜的真假鉴别技术带来了挑战,传统的蜂蜜鉴别技术如感官鉴别法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技术,其应用广泛,尤其在食品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也应用于蜂蜜检测,其最早应用的领域是蜂蜜的内部品质检测。由于近年来蜂蜜掺假现象严重,掺假判别研究技术成为热点。本文将介绍部分蜂蜜检测方法,重点对近红外技术作简要介绍的同时详细介绍其在蜂蜜成分,产地来源等的应用。

关键词:蜂蜜掺假;近红外谱分析技术;真假鉴别;偏最小二乘法

引言

2011年10月20日新颁布实施的蜂蜜新国标指出:蜂蜜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GB 14963-2011)。其组成中含有水分,糖,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及生物类黄酮等180余种不同组成成分,故其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我国地大物博,种植物种类繁多,同时也是养蜂大国.20世纪90年代初,蜂蜜的世界贸易总量在20万吨左右,其中我国出口的大约占40%。然而由于我国蜂蜜质量不断下降,在各进口国的信誉越来越低。出口量越来越少,其中主要问题即是我国蜂蜜存在严重掺假问题。如何有效鉴别蜂蜜真伪是目前我国蜂蜜产品质量控制的难题。

1.蜂蜜鉴别手段的发展方向

1.1感官鉴别法

感官鉴别是消费者和蜂农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观,鼻闻,口尝之类的方法来鉴别蜂蜜的品质及是否掺假。比如眼观蜂蜜的色泽,粘度,稠度及透明度;口感蜂蜜是否甜味纯正,无涩味,无酸味;鼻闻蜂蜜是否有对应蜜种的花香气味等等。这些感官法便于操作,是蜂农和消费者无法借用其他技术分析手段时常采用的方法。其最大的缺点时依赖经验的一种主观性判断既不科学也不准确。

1.2旋光法

不同种类的蜂蜜一般具有稳定的旋光性,一般为左旋。由于掺入不同旋光度的糖分,旋光度发生变化,甚至左旋变为右旋通过建立不同掺假糖类浓度与旋光度变化的回归方程,可以判定蜂蜜的真假及掺假的浓度。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容易受其他条件因素的影响如样品pH值及测定环境的稳定一致性。

1.3光谱法

光谱法有拉曼光谱法和中/近红外光谱法三种。三种分析方法在蜂蜜检测领域各有一定应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近红外光谱法。近红外光谱主要反映蜂蜜中有机化合物的含氢官能团的倍频和合频吸收根据这些官能团的近红外光谱出现的位置吸收强度等性能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该成分做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快速,无损,环保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农产品食品等领域。

2.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蜂蜜品质检测及掺假识别中的发展

2.1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仪软件的发展日趋完善,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其具有快速,无损,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医药,石油等领域。其对蜂蜜进行检测的步骤大致分为4步:首先寻找具有代表的蜂蜜样本,用标准方法测定其化学成分组成;二是根据近红外谱图及其含量的相关性通过化学计量学软件建立校正模型采用的方法有偏最小二乘法,马氏主成分回归法;三是寻找已知化学值得验证集样品对校正模型进行评价;四就是如果预测结果在建立的模型误差范围内,即可以用该模型预测未知同类样品.

2.2近红外谱分析技术在蜂蜜品质检测及真假鉴别方面的应用

在使用仪器前应先着手准备蜂蜜样品的选择,样品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然后将仪器对应的厂家软件按要求装到电脑,开始采集光谱时要连接好电脑和仪器。打开实验仪器,连接好电脑后进行采集参数的确定,这包括采集次数,时间,光源设定等等.进行采集谱图后保存.前期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由于每次采集的蜂蜜光谱能量不同,光谱间差异较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在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前分别对校正集合预测集光谱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R)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校正模型的性能通过相关系数评价其相关性。而且化学计量学软件可以剔除异常样本带来的影响,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健性。模型的建立是实现近红外光谱检测的最关键的一步。定量校正也称多元校正,即在样本的物化参数与光谱测量信号之间建立定量联系。最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主成分回归(PLR),和PLS回归等线性校正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

3.近红外谱分析法存在的不足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迅速,虽然有上述优点,但也有它自身的不足。首先,近红外分析仪只能进行光谱的采集不能进行任何成分的测定,这就要求实验人员还要另外用其他仪器测定其组成成分。另外,实验人员需要安装厂家定制的软件,而且其安装过程复杂,由于专业知识限制和科学研究的多样性,仪器厂商很少能为使用者提供通用的数学模型。所以这里采用和化学计量学软件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近红外仪器还在发展,也许这些问题会慢慢得到改善和解决。

4.总结分析

虽然近红外仪器应用的领域广泛,功能也比较强大,网上相关论文也比较多,但是其自身存在的不足还是很有影响的。采用近红外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软件结合对蜂蜜品质检测及真假鉴别的方法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差,首先样品的选择和测定存在着很大的误差,比如温度的变化,相关性质测定的误差等等。另外由于蜂蜜本身具有多样性,这就需要建立多种蜂蜜的模型,不同蜜种之间不能互用模型,所以每次鉴别还需要和性匹配的蜜种进行性惯性检测,任务量大。另外不同厂家生产的近红外仪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用这种仪器建立的模型可能和另外的一种仪器得出来的结果之间就存在不同,所以也给应用者带来了困惑,使用不统一。所以就需要对此种仪器进行标准化规定,建立蜂蜜质量评价综合技术体系。当然了这也说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很高的研究价值,会一步一步更加成熟。此外随着近红外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应用在蜂蜜品质检测盒真假鉴别领域的功能也会更强大和日趋成熟

原料乳掺假物质及其快速检测技术 篇3

牛乳在收购、运输和生产过程中,易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影响而影响乳品的质量。近几年来,我国的乳品工业发展很快,原料基地分散、养殖规模小、且很不稳定,养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有待提高。由于利益的驱动,原料乳施假掺杂现象非常严重,给原料乳的验收带来诸多不便,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乳品的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为此,笔者结合原料乳验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介绍了目前原料乳施假掺杂的主要手段及相应监测方法。

1 牛乳掺假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掺假物质

人为向天然牛乳汁中添加廉价或没有营养价值的物质,或为了掩盖生鲜牛乳真实的质量而加人防腐物质,或是为了提高牛乳品质而加人非食用物质或有毒有害物质等行为,均可称为“施假掺杂”。表现在:为了增加重量而掺水,为了降低乳的酸度而向乳中加碱,为达防腐目的向乳中加人过氧化氢、甲醛等防腐剂,为增加乳汁的稠度向乳中加人米汤、淀粉、糊精或豆浆,为提高乳蛋白含量而加人三聚氰胺或其他含氮物质,如尿素、糖类物质等。所有上述物质,对天然乳来讲,均属异物,都是为了掩盖乳的真实质量。

2 原料乳中常见的施假掺杂现象及针对速测方法

2.1 原料乳中掺水的鉴定

2.1.1 目的

在原料乳中掺水是一种简便易行,因而十分普遍的掺假行为,牛乳掺水后浓度降低,重量增加而谋利。

2.1.2 仪器及试剂

牛乳比重计,玻璃量筒250 mL。

2.1.3 检测方法

鲜牛乳为白色或稍带微黄色;呈均匀的胶态流体,无沉淀、凝块及机械杂质,无黏稠和浓厚的现象;有鲜乳特有的乳香味,无其他任何异味;滋味可口而稍甜,有鲜乳特有的醇香味,无其他任何异滋味。

正常牛乳的密度在1.028~1.032 kg/L(20 ℃/4 ℃)之间,牛乳掺水后使比重下降,每加10%的水可使比重降低0.003。取牛乳200 mL,沿量桶内壁倒人量桶,把牛乳比重计放入,静置2~3 min,读取密度值,低于1.028者为掺水乳[1,2]。

2.2 原料乳中掺淀粉、米汁或豆浆等的鉴定

2.2.1 目的

牛乳掺水后变稀,为了增加乳的稠度,掺假者常向乳中加入淀粉,米汁或豆浆等物。因为这类物质在浓缩工艺中常常会发生焦管现象,故必须严把质量关。

2.2.2 仪器及试剂

碘,碘化钾,氢氧化钾,乙醇,乙醚。

2.2.3 检测方法

(1)原料乳中掺淀粉、米汁的鉴定

称取2 g 碘与4 g 碘化钾溶解与少量蒸馏水中,移入100 mL 溶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再取两只试管各注入被检乳液2 mL,将其中的一只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冷却,另一只试管不加热。取碘溶液分别滴入两只试管的乳液中,正常乳加入碘液后,乳液呈黄色。掺可溶性淀粉乳加入碘液后,加热的试管中乳液呈蓝色,未加热的试管中乳液呈黄色,在试管底部有蓝色颗粒出现。

(2)原料乳中掺豆浆的鉴定

由于豆浆中含有皂角素,可在碱性中呈黄色反应,及与碘呈绿色反应而判别。

①吸取乳样5 mL于试管中,加乙醇-乙醚(1+1)混合液5 mL,加25%KOH溶液10 mL,混匀,10 min后观察。同时做正常乳对比试验。

判别:呈微黄色疑为掺10%以上豆浆。

②碘反应法:吸取乳样10 mL于试管中,加2%碘液0.5 mL,混匀。观察颜色,同时做正常乳试验并对比[3,4,5,6]。

判别:呈浅绿色为掺豆浆,最低可检出5%豆浆。正常乳为橙黄色。

2.3 原料乳中掺入食盐的鉴定

2.3.1 目的

当执法人员和专业人员可以利用比重计进行检测牛乳掺水后,有人转向添加食盐水, 因为牛乳本身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 添加食盐水后, 牛乳不凝结, 还可增加密度, 用比重计也无法测出另外, 食盐价格便宜, 来源也很广。因此,检测这类物质非常必要。

2.3.2 试剂

0.01摩尔/升硝酸银溶液,10%铬酸钾溶液。

2.3.3 检测方法

取0.01 N AgNO3溶液5 mL于试管中,加入10%重铬酸钾2滴,呈现红褐色,然后加入1 mL待测乳样,混和均匀,如红色消失,乳液变为黄色,说明样品中Cl-的含量大于0.14%(正常乳中Cl-含量为0.09%~0.12%),可判定其掺入氯化钠。

2.4 原料乳中掺入葡萄糖类物质的鉴定

2.4.1 目的

常见含葡萄糖的物质有葡萄糖粉,糖烯,糊精,脂肪粉,植脂末等。奶农为了提高鲜奶的密度和脂肪,蛋白质等理化指标,常在鲜奶中掺入这类物质。因此,检测这类物质非常必要。

2.4.2 试剂

医用尿糖试纸(各大医药店均有销售)。

2.4.3 检测方法

取尿糖试纸,浸入奶样中2 s后取出,在2 min内对照标准板,观察现象。有含葡萄糖类物质存在时,试纸即有颜色变化。

2.5 原料乳中掺入蔗糖的鉴定

2.5.1 目的

掺杂假乳往往口感较差,有些不法奶商常常在掺假奶中加入价格便宜的白砂糖来改善鲜奶口感,测蔗糖就是为了竭制部分奶商的这种不法行为。

2.5.2 仪器及试剂

水浴锅,浓盐酸,间苯二酚,硫酸,蒽酮,蒸馏水。

2.5.3 检测方法

(1)间苯二酚显色法:

取乳样10 mL于试管中,加浓HCl 2 mL,混匀,加间苯二酚0.1 g,混匀,置水浴(80 ℃)中加热3 min后观察颜色变化。同时做正常乳试验。

判别:呈红色为掺蔗糖,可检出0.2%含量。

(2)蒽酮显色法:

取乳样10 mL于试管中,加蒽酮试剂[取0.1 g蒽酮溶于稀H2SO4(3+1)100 mL中,临用前配2 mL,混匀,5 min内观察颜色变化。同时做正常乳试验。

判别:呈绿色为掺蔗糖。

2.6 原料乳中掺入碱的鉴定

2.6.1 目的

由于牛奶营养丰富,微生物易于繁殖,特别是在夏季很容易发生酸败。另外,在牛奶中掺了羊奶也易发生酸败现象。奶农为了掩盖酸败,常常会加入一些碱性物质,如苏打、碱面等。可以掩盖牛乳的酸败,降低牛乳的酸度,不致牛乳因变酸而产生凝结现象。但掺碱后的牛乳,因有些营养成分被破坏,不仅使固有的滋味失真,也易引起腐败菌的生长,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测碱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这部分异常乳。

2.6.2 仪器及试剂

溴百里香酚蓝,95%的酒精,冰醋酸,玫瑰红酸,试管,滴管。

2.6.3 检测方法

(1)溴百里香酚蓝显色反应

称取40 mg溴百里香酚蓝溶于95%的酒精100 mL中,制成0.04%溴百里香酚蓝酒精溶液。取牛乳5 mL于试管中,将试管保持倾斜位置,沿试管壁滴加5滴溴百里香酚蓝试剂,将试管小心地斜转2~3周,使其两液面充分接触,但避免混合。然后将试管垂直放置于试管架上。经过2 min后观察两液面的环状颜色,同时用不含碱的正常牛乳做对照,观察其颜色,按表1判断[7,8]。

(2)玫瑰红酸显色反应

取被检乳、正常乳各1 mL分别注入2个试管中,然后各滴加质量分数为0.2%的玫瑰红酸酒精溶液1 mL,摇匀后观察其变化。若乳中含碱,奶样会呈玫瑰红色,含碱量越大,其颜色也越鲜艳;而不含碱的牛奶则呈棕黄色(肉桂色)。

(3)冰醋酸法

取被检牛乳5 mL于试管中,加入冰醋酸1 mL,充分混匀,观察到有气泡逸出者为掺碱乳。

2.7 原料乳中掺入防腐剂的鉴定

2.7.1 目的

在鲜奶中加防腐剂会对奶中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也会对乳制品的口感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如此,防腐剂还对人体有害,故牛乳中不得加入防腐剂,因此牛乳中防腐剂的检测十分必要。

2.7.2 试剂

①淀粉试剂:

10 g碘加20 g碘化钾用蒸馏水定容至500 mL。

②1%淀粉溶液:

1 g淀粉用蒸馏水定容至100 mL(必要时可加热溶解)。

2.7.3 检测方法

取3 mL奶样于试管中,滴加1滴淀粉试剂振荡摇匀3~5 s后,再加2滴质量浓度1%的淀粉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蓝色正常,白色为含防腐剂。

2.8 原料乳中掺入尿素的鉴定

2.8.1 目的

由于各乳品厂家大部分对原料乳实行“按质论价”时往往以蛋白质为主要检测指标,部分不法奶商往往会在鲜奶中加尿素来提高蛋白质含量。测尿素就是为了找出并拒收这部分异常乳。

2.8.2 仪器及试剂

酒石酸,对氨基苯磺酸,盐酸萘乙二胺,0.05%亚硝酸钠溶液,浓硫酸。

2.8.3 检测方法

配制格里斯试剂:称取8.9 g酒石酸,1.0 g对氨基苯磺酸和0.1 g盐酸萘乙二胺,在研钵中研细混匀后装入棕色瓶备用[9,10,11]。

取被检样乳3 mL放入大试管中,加入质量分数0.05%的亚硝酸钠溶液0.5 mL,加入浓硫酸1 mL,将胶塞盖紧摇匀。待泡沫消失后向试管中加入约0.1 g格里斯试剂,充分摇匀,待25 min 后观察结果。若奶样变紫红色,则说明此牛乳中不含尿素,为合格乳,反之,若牛乳不变色,则说明掺有尿素,为异常乳。

3 结 语

怎样辨别香油是否掺假 篇4

在阳光下看纯香油,清晰透明。掺入1.5%的凉水,在光照下呈不透明液体状;掺入3.5%的凉水,香油会自动分层,容易沉淀变质;掺入猪油,加热后会发白;掺入菜籽油,则颜色发青;掺入棉籽油,加热时会粘锅;掺入米汤,会变浑浊,有沉淀。

用筷子蘸1滴香油,轻轻滴在平静的水面上(可用碗、盘或小盆盛清水),纯香油会呈现出无色透明的、薄薄的大油花,并有浓重的香油味,而掺假的香油会出现较厚的小油花,油花持续时间短,香油香味淡薄,并伴有其他油脂的异味。

还可将香油试样瓶放在-10℃的冰箱内冷冻观察。纯香油在此温度下仍为液体,掺假的香油在此温度下开始凝固。

也可将少许香油试样倒入试管中,用力振荡后观察。纯正香油振荡后不起泡或只起少量泡沫,而且泡会很快消失。

掺入花生油振荡后泡沫多,消失慢,泡沫呈白色;掺入精炼棉籽油振荡后泡沫多,不易消失,用手掌蘸油摩擦,可闻到碱味;掺入大豆油振荡后出现淡黄色泡沫且不容易消失,用手掌蘸油摩擦,可闻到豆腥味;掺入菜籽油振荡后出现泡沫消失慢,用手掌蘸油摩擦,可闻到辛辣味。

掺假检测 篇5

据中国科协介绍,这项由浙江工商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教授牵头的课题组研发的新技术―一种运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的新检测方法,主要应用于解决牛乳掺假、掺杂不易检测的难题。

目前针对牛乳常见的掺假掺杂有掺水、掺食盐、掺尿素、掺豆浆、掺复原乳等,对它们的检测通常采用理化方法,但理化检测有针对性,在不清楚添加物是什么的情况下,需要逐一进行检测排查,费时又费力。但是如果出现了一种新的添加成分,则没有现成检测方法。

中国科协评价,浙江工商大学研发的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检测方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牛乳质量问题。

掺假检测 篇6

蜂蜜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保健品之一, 纯正的、质量好的蜂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所以好蜂蜜的销售价格也较高。这也就刺激了一些不法商贩, 为了利润而在蜂蜜中掺假,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为此国家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蜂蜜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新标准主要从水分、果糖和葡萄糖总量及蔗糖含量3个强制性理化指标来判断蜂蜜的质量。但由于我国蜂蜜的品种多种多样, 除了上述指标之外, 未对蜂蜜的其他指标进行要求, 给蜂蜜掺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针对新国标的蜂蜜掺假方法不断出现, 掺假后的蜂蜜各项指标都能符合国标的要求, 因此需要不断的研究新的鉴别蜂蜜掺杂造假的方法。

目前测定蜂蜜掺假主要有3种方法: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质谱法[2]、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法[3]和薄层色谱法[4]。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质谱法只能用于鉴别C4植物糖的掺假, 而C3植物糖 (如大米糖浆) 的掺假则无法通过该方法进行鉴别。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法和薄层色谱法针对的是某些含有蔗糖和寡糖的糖浆, 对于很多经过进一步处理后的外源性糖浆, 这两种方法已不能完全鉴别。

根据糖浆的生产工艺, 在糖浆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使用到各种酶对生产原料进行酶解和转化[5]。淀粉酶不仅能水解淀粉分子, 也能水解淀粉的水解产物、糊精、低聚糖和其他含有糖链的化合物, 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糖浆工业应用的酶主要包括β-呋喃果糖苷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γ淀粉酶。国内已经有相关文献报道通过蜂蜜中外来酶活性的测定来鉴定蜂蜜是否掺假[6,7]。

耐高温α淀粉酶主要用于生产淀粉类糖浆的淀粉液化过程, 由于该过程所需温度较高, 常规α淀粉酶在高温条件下无法保持活性, 因此需要使用耐高温的α淀粉酶。

纯正蜂蜜中不含有耐高温α淀粉酶, 并且蜂蜜自身的α淀粉酶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8], 因此可以利用纯正蜂蜜的这个性质来检测蜂蜜中是否掺入外源性淀粉类糖浆。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德国标准DIN10750[9]和国标GB/T 18932.16-2002[10]的改进方法。对蜂蜜进行选择性灭活处理后, 再次测定样品的淀粉酶活性来鉴定蜂蜜是否含有耐高温α淀粉酶。通过这个方法可以从酶学的角度鉴定蜂蜜是否掺入外源性淀粉类糖浆。

随着国内民众对于食品掺假重视程度的日益趋高, 消费量较大的蜂蜜产品的掺假问题尤其受到关注, 因此要求对于蜂蜜掺假的鉴定技术也要日益提高, 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检测蜂蜜中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的方法, 从而从酶学的角度判断蜂蜜有无掺假。通过外来酶技术建立准确、有效的蜂蜜掺假鉴定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将为我国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展蜂蜜的品质、来源以及加工过程的真实性的监管工作提供科学根据和数据基础, 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起重要作用。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分光光度计;天平:感量为0.01 g和0.1 mg;涡旋混合器;p H计;超纯水器;恒温水浴振荡器;容量瓶:50 m L和100 m L。

升华碘、碘化钾、可溶性淀粉、乙酸钠、乙酸均为分析纯;氯化钠为优级纯;耐高温α淀粉酶标准品 (20Schade/mg, 纯度大于99%) ;氯化钠溶液 (0.5 mol/L) ;碘储备液 (0.035 mol/L) ;碘工作溶液 (0.000 35 mol/L) ;乙酸钠缓冲液 (1.30 mol/L p H5.3, 可溶性淀粉溶液 (质量分数2%) 。

1.2 样品前处理

称取10 g试样于50 m L烧杯中, 加5.0 m L乙酸钠缓冲液和20.0 m L水, 搅拌混合, 使样品完全溶解, 然后移入事先加有3.0 m L氯化钠溶液的50.0 m L容量瓶中, 并定容至刻度。将样品置于70℃恒温水浴振荡器中处理30 min, 此样品用于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1.3 淀粉溶液的标定

取上述配制的淀粉溶液5.0 m L于已经达到40℃的10.0m L超纯水中, 充分混合。取此溶液0.5 m L加入盛有5.0 m L浓度为0.000 35 mol/L碘溶液的大试管中, 加入适量超纯水后充分混合, 使用分光光度计于660 nm波长下用1 cm比色皿读取吸光度, 调整加水体积, 使得吸光度值在0.745~0.770范围内, 记录加水体积V (m L) 。

1.4 样品测定与结果计算

准确吸取样品10.0 m L于试管中, 置于40℃水浴中, 15 min后加入5.0 m L已达到40℃的淀粉溶液, 并开始计时, 一定时间间隔下 (最初为5 min) 分别从反应容器中取出0.5 m L反应混合物, 加入事先盛有5.0 m L浓度为0.000 35 mol/L碘溶液和体积为V (m L) 的水的试管中, 混匀, 立即使用分光光度计于660 nm波长下用1 cm比色皿测定其吸光度, 直至测得的吸光度低于0.155。

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反应混合物的时间间隔大体参照表1中给出的值。

结果计算方法参照德国标准DIN 10750, 将各个时间点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值对反应时间作图。在吸光度为0.155~0.456的范围内, 作出直线, 用这条直线求吸光度值达到0.301的时刻t (min) 。用300除以该时间t (min) , 所得的值即为被测样品的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酶解反应缓冲液体系的选择

本研究中酶解实验的反应条件主要参照德国标准DIN 10750。酶解实验的反应条件主要包括反应缓冲液体系、p H和温度。

DIN 10750规定的乙酸钠-乙酸缓冲液体系是酶解反应实验的经典体系, 因此本研究选用该缓冲液体系。

2.2 酶解p H值的选择

缓冲液体系的p H值是影响酶解反应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文献报道, α淀粉酶在p H值为4.0~6.5之间时都有较好的稳定性, 但不同文献对淀粉酶的最适用p H的报道有差异, 所以必须寻找缓冲液的最佳p H条件。本研究选取了p H4.3、p H4.8、p H5.3、p H5.8和p H6.3共5个不同的p H值, 研究对象为添加了适量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的纯正蜂蜜样本, 该样本包含了蜂蜜内源性的α淀粉酶和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不同p H值条件下样本的淀粉酶活性见图1。实验发现, 以p H5.3的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作为酶解反应的缓冲液, 样本的淀粉酶活性最大。

2.3 酶解反应温度的选择

反应温度是影响酶解反应的重要因素。过低的反应温度会抑制酶的活性, 过高的反应温度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分别选取温度为20、30、40、50和60℃进行实验, 研究对象为添加了适量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的纯正蜂蜜样本,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样本的淀粉酶活性。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温度的升高, 样本的淀粉酶活性变化不大, 并且略微增长。基于DIN 10750的方法, 选取40℃为反应温度。

2.4 样品选择性灭活实验条件的优化

本研究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淀粉酶活性。将蜂蜜进行选择性灭活处理后, 使得内源性α淀粉酶失去活性, 而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保留活性, 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淀粉酶活性。

选择性灭活需要内源性α淀粉酶完全失去活性, 同时要求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保持活性。选择性灭活实验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需要对这两个条件进行优化。

2.4.1 选择性灭活温度的优化

研究对象为来自国内各个产区的单一花种成熟蜜, 共10种, 包括油菜、洋槐、椴树、荆条、棉花、葵花、枣花、山花、苕子和荞麦蜜, 这些样本涵盖了国内大部分的蜜种, 用于考察温度对蜂蜜内源性α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另外一个样本为按照蜂蜜的糖组成情况进行配制的样本, 包含39%的果糖、37%的葡萄糖和4%的蔗糖, 同时在样本中添加适量的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 用于考察温度对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考察温度为50、60、70和80℃, 灭活时间为30 min, 并与样本原本淀粉酶活性进行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 对于配制样本, 因只含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 其对温度的耐受性远远高于蜂蜜内源性α淀粉酶, 随着温度不断升高, 其淀粉酶活性略微上升。而对于纯正蜂蜜, 其内源性的α淀粉酶于70℃下已经完全失去活性。因此, 最终选择的选择性灭活温度为70℃。

2.4.2 样品选择性灭活时间的优化

对于选择性灭活的时间的优化, 研究对象也是2.4.1中的10种来自国内各个产区的单一花种成熟蜜, 用于考察灭活时间对蜂蜜内源性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另外一个样本为2.4.1中的配制样本, 用于考察灭活时间对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考察时间为20、25、30和35 min, 灭活温度为70℃, 并与样本原本淀粉酶活性进行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4。

从表4可见, 对于配制样本, 随着灭活时间不断延长和温度不断升高, 其淀粉酶活性略微上升。而对于纯正蜂蜜, 其温度耐受性远远低于配制样本, 当灭活时间为30 min时, 配制样本已完全失去其淀粉酶活性。因此, 选择的选择性灭活时间为30 min。最终的选择性灭活条件为70℃下30 min。

2.5 室内精密度

选择了4种阳性蜂蜜样本:荆条蜜、洋槐蜜、油菜蜜和椴树蜜, 这些样本中被测定含有耐高温α淀粉酶, 每个样本平行测定5次, 其室内精密度见表5。实验数据表明, 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7%~3.47%。

2.6 验证实验和室间精密度

选择4个含耐高温α淀粉酶的蜂蜜样本:荆条蜜、洋槐蜜、油菜蜜和椴树蜜进行实验, 每个样本平行测定5次。经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中国检科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3家单位验证 (验证结果汇总见表6) , 该方法的实验室间精密度在2.50%~3.41%之间。由结果可以看出, 该方法的实用性强, 可操作性好, 适用于蜂蜜中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的检测。

3 方法的应用

对于不含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的纯正蜂蜜, 在选定的选择性灭活条件 (70℃、30 min) 下, 其淀粉酶活性完全失去。而在相同选择性灭活条件下, 配制样本的淀粉酶活性损失率为0, 并且活性反而略微上升。因此将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掺入纯正蜂蜜后, 采取选择性灭活后, 样本仍然保持有淀粉酶活性, 则是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的贡献, 即可认为蜂蜜中掺入外源性糖浆。

将该方法应用于国内外不同种类蜂蜜的检测, 主要检测了洋槐蜜、油菜蜜、荆条蜜、椴树蜜、枣花蜜、棉花蜜、葵花蜜、荞麦蜜、山花蜜、苕子蜜、薰衣草蜜、桉树蜜、麦卢卡蜜和三叶草蜜共13种蜂蜜共计67个样本, 这些样本中有23个样本检出含有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

同时, 在一个纯正洋槐蜂蜜中添加5%外源性大米糖浆, 测定样本的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 该样本检出含有耐高温α淀粉酶。本方法用于鉴定蜂蜜中的外源性淀粉类糖浆掺假有较高的准确性。

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我国蜂蜜中外源性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基于来自国内各地区10种50个单一蜜种纯正蜂蜜, 找出了酶解反应的条件和纯正蜂蜜自身α-淀粉酶选择性灭活的条件。样本在70℃下30min下选择性灭活后, 在1.30 mol/L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 (pH5.3) 中于40℃下测定样本的高温α-淀粉酶活性。采用本法在67个日常检测样本中检出23个样本含有高温α-淀粉酶。由于纯正蜂蜜中不含有这种外源性高温α-淀粉酶, 通过选择性灭活后测定样本中该物质的活性, 可以有效鉴定在蜂蜜生产过程中是否掺入了外源性糖浆。

关键词:蜂蜜,掺假,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选择性灭活

参考文献

[1]GB 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S].

[2]GB/T 18932.1-2002蜂蜜中碳-4植物糖含量测定方法稳定碳同位素比率法[S].

[3]GB/T 18932.22-2002蜂蜜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含量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S].

[4]GB/T 18932.2-2002蜂蜜中高果糖淀粉糖浆测定方法薄层色谱法[S].

[5]陈廷登, 林夕慧.大米糖浆制造及应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3 (5) :576-578.

[6]王艳, 吴斌, 张晓燕, 等.示差折光-液相色谱法测定蜂蜜中β-呋喃果糖苷酶残留量[J].分析化学, 2012, 40 (10) :602-1606.

[7]费晓庆, 吴斌, 沈崇钰, 等.液相色谱/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法鉴定蜂蜜掺假[J].色谱, 2012, 30 (8) :777-781.

[8]章彬佳, 程春生, 胡福良.蜂蜜中几种常见酶的研究进展[J].蜜蜂杂志, 2007, 27 (6) :11-13.

[9]DIN10750-2009蜂蜜分析淀粉酶活性的测定[S].

如何鉴别食品掺假 篇7

关键词:食品掺假,假冒伪劣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市场上的食品品种增多, 供应充足, 满足了消费者的日益需求。食品的种类繁多, 成分复杂, 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也各不相同, 因此, 对各种食品都有其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自身的安全。但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 在食品加工、销售过程中掺假造假, 欺骗消费者。掺假伪劣食品, 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些掺伪食品还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因此, 消费者掌握一些食品检验知识, 了解一些食品掺伪的常见方法, 学会识别、鉴别食品的真伪是非常有用的。

一、食品掺伪的常见方法

1. 掺杂法:

掺杂法是指在食品加工或销售中掺入其他可食物品或非食物成分, 非法获取暴利的方法。掺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食品加工的成本、偷工减料, 欺骗消费者。商品中常被掺入的物质如下:

(1) 掺入低价营养物质。食品中掺入低价营养物质, 虽对人体健康基本无害, 但它可是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最常见的是掺水。一般常见的是用水浸泡食品, 如肉、禽、水产品等, 或使用注射器注水, 以提高其重量, 来欺骗消费者。有的直接兑水。如酒类、鲜奶、酱油、醋等。还有的在蜂蜜中加水、面粉、糊精、蔗糖等。

(2) 掺入有毒有害物质。这类掺伪食品严重违反《食品卫生法》。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 并且已经触犯了法律。如为了调整兑水牛奶的密度, 而将尿素掺进鲜奶来增加总固体及非脂固体的含量, 以掩盖掺水的事实。大家不会忘记,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吧。不法分子为了提高蛋白质含量, 而加入超量的三聚氰胺导致一万余名婴儿住院, 四名婴儿死亡的可怕后果。有的在炸油条的面中加入洗衣粉以增加油条的膨松度, 增大油条的体积。有的在豆芽加工中使用尿素, 来加快豆芽的生长速度, 使豆芽粗壮。有的在面粉、粉条中加入的纺织用品含有致癌物质的荧光增白剂, 以达到增白的目的。有的工业酒精兑制假酒出售, 导致饮用者甲醇中毒而死。这些掺杂食品都有一定的毒性, 人们不能长期食用, 否则, 后果不堪设想。

2. 掩饰法:

掩饰法是指在制作食品或销售过程中用颜色、染料混于食品中或是粉饰食品表面, 以此来掩饰食品本身的某些劣点的方法。

食品丰富多彩的色泽, 有些是食品原料本身固有的, 有的是加工过程中添加剂形成的。我国《食品卫生法》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都有严格限定食用色素的种类、食用范围及使用限量。但有些食品加工中, 大量使用或超范围使用合成色素、非食用色素, 以改善某些食品的感官特性。如在熟肉制品中涂上红色素和油来掩盖劣质肉、病死肉本身的颜色, 以充当正常制品再次出售。茶叶中加色素以掩盖劣质茶叶茶水颜色。粉皮、粉丝中掺入色素以改善外观颜色等。

3. 混充法:

混充法是指用同类食品或利用感官特性相似的物质在食品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方法。

(1) 以次充好。用陈粮充新粮、陈茶叶充新茶叶、变质腐败的牛奶混入鲜奶中等。

(2) 以假充真。主要是在食品中加入与食品本身感官特性相似的其它可食用成分或其他物质, 从而使这些食品在感官上有时难以区分辨别。如在味精中加入与其类似的结晶, 如食盐、硫酸镁、蔗糖等, 茶叶中加入树叶, 辣椒面中加入红砖粉, 芝麻油中加其他植物油, 奶粉中掺入面粉、豆粉, 鲜奶中兑入豆浆、米汤等。

4. 假充法:

假充法是指以劣质食品为内容物, 盗用其他厂家的商品名称、厂名、厂址、注册商标和包装, 以充当正宗产品的方法。最常见的是以低档酒充当高档酒。

二、识别为伪劣商品的一般方法

商品鉴别要点主要是检查和识别商标、包装、特有标识、质量标识、质量水平等。这些方面是必查的。伪劣商品其本质是经不起检查的, 往往到最后破绽百出。只要掌握有效的方法, 便可轻松应对。

1. 看商品标识。

经国家工商管理局商标局注册的商标, 在印刷时, 于商标识的周围加上“㊟”“®”标识。其中“®”标识为国际通用。商标标识一般比包装图案要小, 易被忽视。假冒名优产品在外包装上多数没有注册商标标识。即使伪造,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其图案色彩与真品标识总有差别。抓住这种差别便可辨其真伪。另外, 凡经登记注册的商标, 都会按照《商标法》的规定, 一般不会出现禁止使用的文字和图形。否则就是最大的疑点。就要认真对待。这些规定有: (1) 不得使用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 (2) 不得使用本商品通用标志和本行业通用的商品名称或图形。 (3) 不得使用表示商品的原料、功能、质量的文字或图形。 (4) 不得使用带有民族歧视性、欺骗性及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文字或图形。

2. 检查商品外包装装潢。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名优产品在其外包装上, 要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批号、成分质量、出厂日期、有效日期、厂名厂址等.。国家优质产品还要在产品或包装上标有规定的优质标志。获得国家产品认证的产品处在包装上印有“方圆”标志外, 还要印上编号和有效期限。假冒、劣质的商品对上述应标明的标记残缺不全, 有的乱用标记。鉴别时, 必须仔细查看。上述有关包装标记, 以便真伪。其中关于厂名问题应加以注意。因为一些以地名为商品名称的生产厂家很多, 有的往往是传统的名优产品, 所以正宗的中只有一家, 应准确无误。假冒伪劣商品一般包装粗糙, 封口多为手工操作, 不平整, 有皱褶, 有的还有裂口。假冒伪劣商品装潢一般是小印刷厂或个人仿制, 用料差, 工艺水平低。与名优商品相比, 图案模糊不清, 色彩陈旧, 容易辨认。

3. 检查标识。

有的名优商品在商品或包装上的某些特定部位做有标识, 名酒包装上的商品名称一般成凹凸的, 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防伪标识。

4. 注意售货企业。

有些高档紧俏名优商品, 一般只在特供商店少量供应。近来不少国有商店、宾馆、集体、个人经营的高档名优商品多数是假冒品。

牛奶掺假分析鉴别 篇8

1.1 材料

牛奶样品20份,20℃/4℃乳稠汁,恒温水浴锅,68°、70°、72°乙醇,碘液,乙醇、乙醚(1∶1)混合液,25%氢氧化钠,0.01 mol/L硝酸银溶液,10%铬酸钾溶液,浓盐酸,间苯二酚,10%氢氧化钠溶液,饱和苦味酸溶液,蒸馏水,硝酸汞溶液,1%硫酸钠溶液,1%玫瑰红酸钠溶液,1%氧化钡溶液,0.05%玫瑰红酸酒精溶液,嗜热乳酸链球菌,牛奶培养基,普通液体培养基。

1.2 方法

1.2.1 牛奶密度检测

取混匀并调节温度为10~25℃的样品,小心倒入玻璃圆筒内,勿使产生泡沫并测量样品温度。小心将乳稠汁沉入样品中到相当刻度30°处,让其自然浮动,但不能与筒内壁接触。静置2~3min,眼睛对准筒内牛乳液面的高度,读出乳稠汁计数值。

1.2.2 牛奶新鲜度检测

1.2.2. 1 煮沸试验

取乳样10 m L分别加入20个试管中,置沸水浴加热5min后观察,有凝块或絮片状物产生为阳性反应,表示乳不新鲜,且其酸度可能大于26T。

1.2.2. 2 酒精试验

于试管中加入等量乙醇与牛乳,振摇后出现絮片状物为酒精阳性乳,表明乳的酸度较高。

1.2.3 牛奶掺伪、掺杂检测

1.2.3. 1 掺淀粉、米汤检测

取被检牛乳5 m L于试管中,稍煮沸,加入数滴碘液,如有米汤掺入,则出现蓝色或蓝青色的阳性反应。

1.2.3. 2 掺豆浆检测

取被检乳样20 m L,放入50 m L锥形瓶中,加乙醇、乙醚(1∶1)混合液3 m L,混匀后加入25%氢氧化钠溶液5 m L。试样呈微黄色则为阳性反应,表示有豆浆掺入。

1.2.3. 3 掺食盐检测

取5 m L 0.01 mol/L硝酸银溶液和2滴10%铬酸钾溶液于试管中混匀,然后加入待检乳样1 m L,进行充分混匀反应。如果牛乳呈黄色则为阳性反应,说明其中Cl-的含量大于0.14%(天然乳中Cl-含量为0.09%~0.12%)。

1.2.3. 4 掺蔗糖检测

取被检牛乳3 m L,加浓盐酸0.6 m L,混匀,加间苯二酚0.2 g,置酒精灯上加热至沸。如溶液呈红色则为阳性反应,表明被检乳中掺有蔗糖。

1.2.3.5 掺明胶检测

取待检牛乳10 m L,加等量硝酸汞溶液,静置5 min后过滤,再于滤液中加等体积饱和苦味酸溶液。如反应生成黄色沉淀则为阳性反应,表明牛乳中掺了明胶,而天然乳为黄色透明的。

1.2.3. 6 掺石灰水检测

取被检牛乳5 m L于试管中,加1%硫酸钠溶液、1%玫瑰红酸钠溶液、1%氧化钡溶液各1滴观察其反应颜色。天然乳为黄色,掺石灰水的乳为白土色,即阳性反应。本法检出灵敏度为100×10-6。

1.2.3. 7 掺碱检测

于干燥干净试管中加入2 m L乳样,然后再加2 m L玫瑰红酸酒精溶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掺碱的为阳性反应,呈玫瑰红色,不含碱的纯牛奶为黄褐色。

1.2.4 抗生素残留检测

1.2.4. 1 细菌培养

将嗜热乳酸链球菌接种于制备好的牛奶培养基中,在温箱内培养。

1.2.4. 2 菌液制备

挑取培养基上的菌种接入普通液体培养基中,放入温箱培养,待细菌繁殖出现浑浊时可用。

1.2.4. 3 抗生素检测

各取乳样9 m L分别放入20个试管中,然后置于80℃水浴锅中保温5 min,冷却至37℃以下后,再加入菌液1 m L,置36℃水浴锅中保温2 h,加入4%TTC指示剂0.3 m L,再置于36℃水浴中保温30 min,然后观察牛乳颜色的变化。

1.2.4. 4 结果判定

乳样呈红色或桃红色,说明无抗生素残留,即为阴性;如乳样不显色,可再继续保温30 min作第2次观察,如仍不显色,说明有抗生素残留,即为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根据以上各检测方法对20份样品依次进行检测,记录结果如下,见表1。

2.2 结果分析

2.2.1 样品新鲜度分析

新鲜度指标由煮沸试验和酒精试验判定,从表1可知,煮沸试验中2、14、19、20号为弱阳性,4号为阳性;酒精试验中3、5、6、7、8、9、10、11、19号为弱阳性,1、2、4号为酒精阳性。由此看出,它们均不符合新鲜度要求。农户的牛奶一部分直接卖给奶制品公司,另一部分由农户零售给周边用户,这部分奶如果销售不完,他们往往不会倒掉,往往是第二天再卖或者与新鲜奶掺杂卖。

注:上表中,“-”代表阴性、“+”代表弱阳性、“++”代表阳性。

2.2.2 样品掺假检测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食盐、明胶、石灰水、碱(Na2CO3、Na HCO3)四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淀粉检测结果4号为弱阳性;豆浆检测结果1、2、4、10、11号为弱阳性;蔗糖检测结果11、19号为弱阳性。可见掺假的情况不多,且掺加的量有限。为了掩蔽牛乳的酸败作用,降低牛乳酸度,防止牛乳因变酸而发生凝结,常常在牛乳中加入少量的碱,常用的碱为Na2CO3及Na HCO3。而掺加蔗糖和食盐主要是为了增加牛奶掺水后的密度,加入豆浆则是为了增加份量多赚钱。

2.2.3 样品抗生素残留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存在抗生素残留的样品牛奶有4、6、11、12、19、20号,且都呈弱阳性,说明残留量不是很多。抗生素的残留主要是由于把休药期内产的奶用于销售,或者奶牛的饲料中含有抗生素添加剂,而农户为了自己的利益多不会注意这些。

3 结论

奶牛散养户大多聚集在城市周边,所产牛奶一部分供应给奶制品公司,另一部分直接销售给城市居民,经过抽查发现,质量不容乐观,且存在掺假现象。另外,不少鲜奶样品的抗生素检测呈阳性,说明有些养殖户临床使用兽药时,没有严格遵守停药弃奶期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吴信法.乳肉检验学[M].上海:五福医疗机械行,1951.

[2]金世栓.乳与乳制品生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77.

[3]张彦明,佘锐萍.动物性食品卫生学(4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北京农业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5]胡松华,俞斌.乳房炎治疗后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J].中国兽医杂志,1999,(5):52-53.

[6]朱蓓蕾.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张丹凤.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及其控制途径[Z].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奶业研究所,2002.

[8]陈怀宇,黄周英,林育腾.牛乳中抗生素的残留与危害现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02-103.

[9]罗圣太.如何检测掺假牛奶[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0,(Z1).

80后掺假婚姻背后的“潜规则” 篇9

潜规则一:把恋爱当成事业上的筹码

不少父母本着为以后着想的高尚原则,把婚姻当成了一种筹码,大胆地为子女设计婚姻,却恰恰成了幸福路上的绊脚石。他们没有权利去恋爱,只能作为一种筹码摆放在盛大的婚姻礼堂上。

潜规则二:在婚姻中倒卖自己

男找女,女找男,除了真正爱情的背后,可能又存在另外一种目的。或许男方是看中了女方家中的哪位贵人,或者女方看中了男方的腰缠万贯。在男人女人存在这种游戏交往的同时,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婚姻中他们已经倒卖了自己,而且是“贱”卖。

潜规则三:把爱情典当成金钱、势力

中国的婚姻可能自古以来就没有脱离这个现实,一直以来我们不可思议地以为,是不是过去的官宦制度造成了这一切呢,凭什么非得门当户对,这样的婚姻一定就非常幸福吗?当爱情出卖给金钱和势力,爱情已经像变质的水果一样满是寄生虫。

潜规则四:为房而婚

看了报纸的征婚广告,男方大多都介绍自己有房有车,放在现在这代人身上,有房有车不一定就是稀罕事儿,房子得别墅,轿车起码得四个圈的,不然进进出出的,人家嫁你就觉得没面子,而且当爹妈的也舍不得把闺女送给你。

潜规则五:闪婚闪离

现在年轻人不害怕结婚,因为离婚根本不是丢人事儿,就像很多怪事,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所以他们本着以試婚挑战恋爱技巧和技术的目的,学习恋爱这本宝典。于是就出现了“周三领红本,周五就离婚”的潮流现象。不知道这代年轻人到底要试多少次婚才能长大。

潜规则六:无爱婚姻

过去,很多夫妻曾经都是先结婚后培养感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越来越“差”。但就近几年的观察来看,这种现象似乎又有兴起的趋势,男女双方对彼此不表达内心的真实感情,而是朦胧地用一种扭扭捏捏的虚伪做作来表达他们之间的爱情。

潜规则七:满足父母的期望

越来越多的父母盼望未婚的孩子们趁年轻结婚,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现实压榨得不得不放下婚姻。为了生计,为了更多的美好,他们选择了不谈恋爱,更不接触婚姻,所以就出现了过年过节高薪“租男友”“聘女友”的现象,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婚姻之中,那就是“假结婚”。

潜规则八:挑战初婚的“刺激”

如何徒手识别掺假鱼粉 篇10

1) 观察色泽。色泽一致没有任何“载体”的, 比如鱼骨、鱼片、鱼鳞、鱼眼的一般是配方鱼粉;

2) 闻气味。好鱼粉有清香鱼粉气味, 掺假鱼粉有腥臭味、氨味、酸败味, 掺有植物性木质素类原料的有夹杂的植物味道, 掺有其他动物源性饲料的混杂动物气味;

3) 口感。口感是识别鱼粉的杀手锏。好鱼粉入口即化, 清香鱼片的味道, 掺假鱼粉含而不化, 辣味、涩味、苦味、哈喇味等;

4) 触觉。拇指与食指轻捻鱼粉, 好鱼粉细腻光滑, 掺假鱼粉粗劣有细小颗粒;

上一篇:水稻纹枯病控防措施下一篇:全程介入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