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2024-08-07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共8篇)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篇1

当前影响发展软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和对策

发展软环境属于社会环境,是政府机构在社会活动中对一个区域产生的影响力所形成的导向性氛围。加强发展软环境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塑造地方形象、展示地方文明的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投资硬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投资软环境的优劣将对投资硬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对经济发展的进程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我县开展优化发展软环境工作情况,仅对当前影响县域发展软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和对策浅谈几点看法。

一、我县开展优化发展软环境工作情况

为着力解决阻碍改革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999年10月,我县成立县整治办,开始整治和优化全县投资环境。此后我县逐步加强了优化发展软环境工作,先后设立了县优化办、县效能办、县投诉中心等三个单位,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县的优化发展软环境工作,更好地为外商和创业者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做法是:一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强化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建设,建设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大力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程,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服务,开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行政审批项目、时限全部缩减30% 以上。并编制了《县人民政府行政服务指南》、《县优化环境促跨越活动资料汇编》等小册子,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二是开展形象测评活动。从2001年开始,我县对具有行政执法、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单位进行形象测评。整个测评活动由县投诉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县公证处全程参与,并对测评结果依法进行公证。形象测评采用从800多名外商企业、民营企业、国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个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和特邀监督员代表中采取随机抽取和框定等办法,产生150名评议员,主要对被测评单位的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机关效能、廉洁从政和综合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集中测评。测评结果,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名,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并对位列前三名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位列后三名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位列后三名的单位列入重点帮扶对象,限期整改,跟踪问效。属条管单位的,将测评结果向其主管部门通报,建议其主管部门取消单位本目标管理考核的评先资格。三是实施发展环境监测制度。为进一步拓宽和完善我县发展环境监督网络和渠道,从2008年开始我县开展了发展环境监测工作,在全县国有、处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设立了100个发展环境监测点,聘请了100名发展环境特缴监督员,进一步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四是开设“行风在线”电视节目。为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优化发展软环境,我县从2006年开始,在县电视台开设了“行风在线”电视节目。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参与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县电视台演播室接听群众热线电话,现场答复观众投诉和咨询,介绍有关国家政策、部门工作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承诺等。节目制作完成后,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得到群众关注,收视率较高。通过开展形象测评、实施发展环境监测制度、开设“行风在线”电视节目等措施,进一步转变了我县机关工作作风,增强了我县机关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更好地为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促进我县的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二、当前影响发展软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化发展软环境工作,我县也先后开展了“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发展提升年”、优化环境促跨越、“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主题教育暨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等活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优化发展软环境的新举措,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全县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竞争”的意识深入人心;领导干部的思想基本到位,大部分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建立了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出台了招商引资及发展民营经济等文件,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但是从我县每年开展的发展软环境调研情况情况来看,当前县域发展软环境方面还 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个别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存在政府权力部门化的现象。部门利益至上,条条文件至上,有利益的事就争、就抢,没利益的事就推、就托,把上级政策作为捞取部门利益的工具,只顾部门利益不顾本地经济发展。

二是诚信不足,优惠政策不够落实。政府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总是得不到真正兑现或被打折扣,企业无可奈何,心存不满,抱怨政府“不讲信用”,损害政府形象,不利再招商。

三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没有完全到位。审批程序还不够简化,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承诺没落实好,有的部门办个证件仍要让办事人员跑多趟,有的办理时限按有关规定的最长限执行,行政审批效率没提升;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审批事项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对行政审批清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大,不少企业和群众至今还不明白各部门具体有哪些审批项目被取消或下放、转移。

四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主认为自己贡献了不少税收,却享受不到外资企业和规模企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贷款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五是办事难、人情办事的现象仍存在。在一些职能部门中尤其是企业管理部门,虽然公开了办事程序和限时办事 承诺,但仍有一些工作人员自恃企业有求于他(她),高高在上,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故意以原则规定为借口,拖延时间,刁难前来办事的人员。对此,群众已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到部门办事总要找关系或破点费,否则就怕办不成,或者办不快。

六是有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执法人员违法施政是影响环境的“顽症”。有些执法执纪人员,在企业和群众面前充老大,想查谁就查谁,想罚多少就罚多少,检查变成了找茬,执法变成了治人。一些人觉得面子大于一切,认为到企业或其它单位办点事理所应当,不给办就是不给自己面子,就要给他们“小鞋”穿。

以上现象和问题尽管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坏,如不彻底根除,发展软环境就得不到真正的改善。

三、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对策

县域发展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县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能否发展取决于县域发展环境的优劣,谁能营造良好的环境,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要采取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政府信用建设,落实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营造创业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企业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坚决兑现各种优惠措施。对一个地方来说,信用关系形象,关系效能,决定发展。环境要改善,信用尤其重要。重塑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应承担起主导作用,成为重塑信用环境的火车头。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政府信用问题,增强政府的信誉。一是对已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进行一次规范清理,广泛征求意见,组织科学论证,量力而行。对确实无法落实的措施要尽快取消;对一些条款还不够明确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既要方便操作,又不允许走样、变相抵触;对一些涉及到条条管理部门的政策要充分尊重和吸纳部门建议,做好协调,理顺关系,避免执行时发生条块矛盾,发生扯皮现象;对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可编成小册子,明确优惠对象、范围和标准,让职能部门和企业对号入座。已经出台的政策就必须无条件坚决兑现,取信于商。二是组织检查活动,专题检查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和职能部门的社会服务承诺执行情况,严厉查处不执行政策或执行打折扣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三是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对企业关心的事要公开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落实结果,让企业和群众心服口服。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要通过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构筑一个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解决政府职能部门的思想观念问题,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融管理于服务之中,狠抓发展软环境的综合服务。如,进一步强化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建设,实行行政审批一条 龙服务,涉及企业的相关审批手续、年检手续和证件办理等事宜都能一次性办完,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同时,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实行“联系卡”制度,增强职能部门与企业的联系沟通,企业有难题直接与部门联系,部门主动帮助解决;二是实行“专人负责制”,一个项目一个专门服务人员,对于比较大或审批比较复杂的项目还要组成专门协调小组,责任到人,化解难题;三是实行“定期学习培训”制度,每年对涉企办事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市场经济、政策法规、国际惯例从事贸易和招商引资等相关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围绕发展主题,营造优化发展软环境的舆论氛围。要把优化发展软环境作为宣传的一个主旋律,集中电视台、报纸、网站、宣传栏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开展有关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征文、演讲等活动;县委、县政府每年把优化发展软环境作为绩效考评的重点进行考评,并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在繁华地段设置有关优化发展软环境主题的大型广告牌等标志。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活动,使优化发展软环境战略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浓厚氛围,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要实行评议机制,比如可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评议,百、千、万内设机构评议和服务窗口评议等活动,形成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共识。

(四)强化效能监督,加快依法行政进程。环境改善重在规范,要进一步加大效能监督力度,切实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政府依法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办事,企业依法经营。为此,一要充分发挥投诉中心、发展环境监测点的作用,从严从快查处涉及企业、影响发展软环境建设的人和事,进一步解决行政效能存在的问题。二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投资者创造安全放心的投资环境。要严厉打击各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不法行为,凡是对企业经营者敲诈勒索、坑蒙拐骗,以及聚众闹事、偷盗破坏、围堵阻挠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当事人给予严厉打击,从快从重处罚,并予曝光。三要严格依法办事,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公正严明的执法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企业的执法行为,要将整个执法过程公开,接受法律、群众、新闻的监督,以示公正。四要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有权拒交规定外的收费,有权拒绝未经政府批准的检查、评比、赞助、集资等。严厉打击各种金融诈骗、制假贩假、不正当竞争等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篇2

受资源开发等有利因素带动, 全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4年, 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264亿元。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重要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修复,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保持良好, "美丽新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目前新疆土地荒漠化、沙化、盐渍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生态环境和资源日益趋紧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同时制约了进一步发展步伐和势头。从今年一季度数据反映, 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去年同期3.3、5.5、14.2、26.4个百分点, 表明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新疆的生态环境先天不足, 加之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影响了新疆的可持续的发展, 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了严峻挑战。未来新的经济形势下, 新疆调结构促转型升级工作迫在眉睫, 任重道远。

2资源开发和生态环保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发展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部分地方不能理性认识和正确对待新疆水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形势和三次产业中一产偏大, 二产失衡, 三产偏低等问题, 存在发展观念陈旧、思路不清, 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 过度开发水资源矛盾突出。经过长期快速发展, 新疆一些地方水资源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 水资源总体上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 生态环境用水被大量挤占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4%, 产值贡献率不足20%, 用水结构不合理, 水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

(三) 法制建设不健全。目前, 新疆针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但还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对不适应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需要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应增强法治观念, 依法调控和治理。

(四) 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不够。面对市场冲击, 传统产业如不加速改造升级步伐, 发展将举步维艰。应下大力气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如钢铁、水泥等产业, 鼓励企业挖潜改造、提质增效、扩大出口、延伸产业链, 提高竞争力。

(五) 补偿机制不完善。目前, 全区在资源补偿方面还未出台或建立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 如缺乏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和水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尤其缺乏跨区域调水水资源补偿机制。

3促进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几点建议

(一) 适应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 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 实行更为科学的考核指标,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引入GDP这个世界通用的核算指标, 对于地方部门的考核主要侧重于GDP总量, 而从GDP最终产品构成来看, 投资和出口是短期之内增大GDP指标的两个最好突破口。

以往投资拉动经济的指导思想, 曾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 已越来越显现出诸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投资拉动与目前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之间矛盾加剧。在唯GDP政绩观的指导下, 地方投资热情不减, 屡禁不止。从深层次分析, 这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从浅层面分析, 则与目前通行的GDP核算规则直接相关。

(三)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水资源是新疆发展最大的瓶颈, 是短板中的短板。必须坚持以提高用水效益、优化用水结构为核心, 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合理配置水资源。一是尽快编制新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各县的分解方案, 结合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退耕减水工作,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力度, 大力扶持先进节水设施、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二是加快重大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 落实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保障方案, 严格准入制度, 提高用水效率。三是部分区域适度调整总量控制指标, 以支持重大产业发展。

(四) 不断强化法治建设。

新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低, 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经济环境正在形成之中。面对历史机遇,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运用法治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平竞争, 运用法治来规范经济秩序、激发市场活力, 运用法治来保护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科学发展。一是结合区情, 建立健全和出台一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二是重视民生立法工作, 对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 加强立法惠及民生的作用,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调整传统产业结构, 延伸产业链。一产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效农业, 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建立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备案、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二是加快建设若干区域性的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具有稳定购销关系的生产基地, 培育和壮大一批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以开拓国内和周边国家市场为重点, 构建"营销网络+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流通营销模式, 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到消费一体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二产方面, 一是围绕工业特别是矿业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进行联合攻关, 扶持企业开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同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推动黑色有色金属及非金属优势企业强强联合, 实施战略性重组, 推进初级产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大力支持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技术创新, 促进产品转型升级,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三是推进新疆电力、煤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建设实施一批特高压输变电线路, 形成电力大规模外送通道。尽快核准、实施一批重大煤化工项目, 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提高新疆油气资源配置量, 扩大油气资源就地加工规模, 协调落实新疆地方企业进入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下游深加工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境外油气资源引进及深加工。

(六) 实行资源有偿和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新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制度。推进资源税费改革, 扩大资源税费改革试点范围, 逐步完善资源税费从价计征机制。推进矿业权改革, 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退出机制, 研究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和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改革。二是完善水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尤其对承担跨区域调水的地方加大补偿力度, 建立完善水权交易制度和水资源长效补偿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新疆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内地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同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与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如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生态环保二者的关系, 促进两个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新疆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疆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梳理,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积极寻找新形势下适合新疆发展的新道路, 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新疆"两个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资源开发,生活环境,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吴琼.加快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藏发展论坛, 2000 (05) .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篇3

(1)理解并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地区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人口问题,明确各种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布的地区、造成的影响和治理人口问题所采取的人口政策。

(2)理解并掌握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

(3)理解并掌握各种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分布的地区、造成的危害和治理的措施。

(4)理解并掌握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途径。

二、热点链接

(1)农民工流动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迁入城镇引发的城市化问题;“单独二胎”政策;老龄化问题;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问题。

(2)资源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而建设的油气进口通道;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引发的雾霾天气;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城市化等导致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变化;资源型城市或资源基地选建的区位条件分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综合开发及产业链延长、附加值增加等问题。

(3)关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如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里氏6.5级地震。

(4)探究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1——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影响人口再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需求的增大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和各种发展问题。

人口问题是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是解决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关键。

四、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分类、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1.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解决的措施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压力过大,影响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而应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劳动力过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差,生态破坏严重,因而应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将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这主要是由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较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性别选择工具的广泛应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原因造成的。由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而引起的男性配偶短缺会造成婚姻挤压,危及家庭发展和社会安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应加强教育和宣传,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例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表1为我国某些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表,图1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读表1和图1,完成(1)~(3)题。

(1)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B.为了促进人口增长,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C.为了平衡男女性别比例,解决婚姻问题

D.为了加大自然资源开发,改善生态环境

(2)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A.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15~64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C.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D.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3)图1中能反映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1)我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时,标志着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从表1数据可得,2007年我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8.1%,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产生了独生子女赡养父母的负担加重、老人孤独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加剧。

(3)图1为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此类坐标图用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表示事物的一个方面所占的比重,其读取数据的方法与直角坐标图相似。以右图中①点为例,先找到与“0~14岁”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坐标轴,即“65岁及以上”坐标轴,过①点作“65岁及以上”坐标轴的平行线,交“0~14岁”坐标轴于A点,从而可得出A点的数据,同理可得①点的“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注意三个数据之和必须等于100%。

【答案】(1)A(2)C(3)A

2.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按其属性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而造成的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合理、综合利用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勘探,跨区域调配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

(1)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具有全球性,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发展需水量越来越大,水资源供应不足(资源性缺水);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等都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因此,我们应采取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淡化海水、人工增雨等)和节流(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防治水污染、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等)的措施。

(2)森林锐减。森林锐减具有全球性,它是由毁林开荒、过度砍伐、商业性开发、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因素造成的。森林锐减,特别是热带雨林的锐减,会破坏大气碳氧平衡,使全球变暖;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减弱土地蓄水能力,引发洪涝灾害;减少生物多样性等。因此,我们应植树造林,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相结合;依法保护森林;加强监测,防治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3)耕地锐减。耕地锐减具有全球性。风蚀、水蚀;城市、工矿建设;生态建设等都会造成耕地锐减。由于耕地锐减,现有耕地单位面积生产压力增大,这种对耕地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耕地的污染和退化,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依法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耕地退化。

(4)草场退化。草场退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带。气候变干;草场沙化;鼠害;过度放牧、垦殖;水井周围过度践踏、啃食等都会造成草场退化。草场退化会导致载畜量下降;草场沙化,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干,气象灾害多发。因此,我们应合理控制载畜量,划区轮牧、围栏放牧,建立人工草场,消灭鼠害,退耕还草,营造防护林带。

(5)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例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的几何中心逐渐北移,如图2所示。

材料二图3为我国南、北方耕地减少面积流向图。

材料三

(1)准确描述1985年—2009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变化特征。

(2)简述2003年—2008年我国南、北方耕地比重的变化状况,并比较二者耕地减少面积流向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三,从生态角度说明1990年—2000年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图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比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根据题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的几何中心逐渐北移,说明我国北方耕地比重上升,南方耕地比重下降,由此可得,图2中曲线1为我国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曲线,曲线2为我国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曲线,曲线3为我国总体耕地面积变化曲线。由曲线3可得,我国耕地总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85年—2000年耕地面积下降幅度较小,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下降幅度较大,2007年以后,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2)由图3可得,2003年—2008年我国南、北方耕地减少面积流向差异不大,主要区别在于南方因建设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用地比北方多,北方因生态退耕而减少的耕地比南方多。

(3)由材料三可得,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年降水量为400~800mm的地区,即我国的半湿润地区,而且旱田所占比重大,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这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85年—2000年下降幅度较小,2000年—2007年下降幅度较大,2007年以后,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2)2003年—2008年我国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中,南方因建设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用地比北方多,北方因生态退耕而减少的耕地比南方多。

(3)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年降水量为400~800mm的地区,可能产生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6)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会遇到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措施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结构为多元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重工业的比重。例如,有条件的城市可利用废弃的工厂发展“工业旅游”。

②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例如,山西省利用本地的铁、铝土等矿产资源,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③调整工业布局。关停一部分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产能过剩的同类企业,以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

④优化环境。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冶炼、加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要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引下,将“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对已经污染和破坏了的区域要加大治理力度,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

例3.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问题。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由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造成的

B.资源开发较晚,但利用强度太大

C.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D.都会走向衰落,城市发展缓慢甚至消亡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措施有()

A.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结构为多元结构

B.加强人员培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迁出人口,废弃城市

D.优化环境,使旅游业成为其主导产业

(3)因煤兴起的城市,当煤炭趋于枯竭时,应()

A.继续加强勘探,寻找更多煤炭资源

B.提高煤炭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C.从区外运入煤炭,维持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关停所有煤矿,寻求国家救助

【解析】(1)资源型城市是以某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兴起的,因而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就会产生许多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是依赖某种非可再生资源而发展起来的,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通过综合整治,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一定都会走向衰落或消亡,如德国鲁尔区。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措施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结构为多元结构。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转型,不一定都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因煤兴起的城市,当煤炭资源趋于枯竭时,转型的主要措施便是提高煤炭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这样可以延长煤炭开采时间,发展经济;煤炭资源趋于枯竭时,再勘探也没有意义;从区外调入煤炭,增加了成本和对外依赖程度,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停所有煤矿,寻求国家救助,不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答案】(1)C(2)A(3)B

3.生态环境问题。

(1)湿地减少(湖泊萎缩)。气候变干、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工程建设等都会造成湿地减少。湿地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涝;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具有旅游、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因此,我们应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通过采取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提高公众保护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例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表4为洞庭湖面积变化表(以1644年—1825年的数据为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粮价低迷,湖区土地大量弃耕抛荒,一些地方政府为“调整结构”鼓励农民在湖泊洲滩上大面积种植杨树。洞庭湖区目前种植的杨树绝大部分是耐水速生型意大利杨和美国黑杨。

(1)简要分析洞庭湖面积变化的特点和人为原因。

(2)简述在湖泊洲滩上大面积种植杨树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

【解析】表格中的“变化百分比”是指某个时段的湖泊面积与1644年—1825年的湖泊面积之比。根据表格数据可得,1644年到1998年洞庭湖面积不断减少,其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和植被破坏;1999年到2009年湖泊面积增大,其人为原因是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的退耕还湖。湖泊具有蓄水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大量种植杨树将对湖泊的生态功能造成影响。

【答案】(1)1644年到1998年洞庭湖面积减小,其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和植被破坏;1999年到2009年湖泊面积增大,其人为原因是退耕还湖。

(2)在湖泊洲滩上大面积种植杨树会使湖泊行洪、泄洪能力下降;挤占本地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

(2)全球变暖。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大面积毁林,尤其是热带森林;温室气体的排放等都会产生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会使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改变各地干湿状况,使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影响水循环,增大蒸发,改变区域降水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因此,我们应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提高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例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手段之一,强化采油回注储存是其主要形式。强化采油回注储存是指把二氧化碳作为驱油材料注入油气田中,这一方面能加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二氧化碳易与油混合,流动性强,能使藏在较深层或岩缝里的石油“涌”出地表。

简述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人为原因和将二氧化碳进行强化采油回注储存处理的好处。

【解析】人为地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破坏植被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一定手段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治理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之一。将二氧化碳进行强化采油回注储存处理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油井出油,能够避免石油采空区发生地面塌陷。

【答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人为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破坏森林,使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将二氧化碳进行强化采油回注储存处理的好处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增加油田压力,利于石油开采;避免石油采空区发生地面塌陷等。

(3)酸雨蔓延。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冶金过程中排放的酸性气体会形成酸性雨、雪、雹、雾等,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生长;酸化河流、湖泊,危害水生生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因此,我们应回收酸性气体,对化石燃料进行无硫处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

(4)臭氧层破坏。主要分布于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是因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而造成的。这些物质能与臭氧发生反应,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危害海洋生物,破坏农林牧渔业。因此,我们应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能与臭氧发生反应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5)光化学烟雾。主要分布于不利汽车尾气扩散的谷地和大城市,如洛杉矶。汽车尾气(含有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夏季的强光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混合气体,降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鼻,使人头痛、呕吐;损害植物生长。因此,我们应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

(6)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地表起伏大的地区。水土流失会使表层肥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下降;使地表变得破碎;淤积河湖,引发水患。因此,我们应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严禁开垦陡坡地,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

(7)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

(8)白风暴(白沙尘暴)。主要分布于盐碱化严重地区,如图兰平原(咸海)。这是由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土地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或咸水湖面积萎缩湖底盐碱结晶形成的盐分,在风力搬运下而形成的。白风暴(白沙尘暴)会恶化生态环境;加剧土地盐碱化,降低生产力;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我们应改良耕作制度,合理灌溉,规定注入咸水湖河流的合理用水量,植树种草。

(9)赤潮(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分布于江河、湖泊、近海,赤潮是世界性海洋灾害,尤其是对于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农田径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里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这使得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赤潮易在气温高,海域相对封闭,海水扩散、自净能力差的近海发生。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缺氧窒息,大量死亡。因此,我们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10)生物多样性减少。这是由于人类滥采滥捕生物资源,毁林开荒,占用生物栖息地,污染环境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物种消亡,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和选择余地缩小,危及人类未来的生存。因此,我们应严禁滥采滥捕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

(11)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外来物种入侵会使农林产品的产值和品质下降,增加成本;危害生物多样性,侵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们应加强检疫工作力度并建立外来物种疫情报告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建立跟踪监测制度,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2)地面沉降。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面沉降、塌陷,破坏建筑物和其他地面设施。因此,我们应合理抽取地下水,实施雨季回灌。

(13)沿海地区盐渍化(海水倒灌)。海水会因海啸、潮汐经河流入海口逆流涌入河道,污染淡水,或因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而沿地下进入,破坏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因此,我们应合理开采地下水,实施雨季回灌,修建防潮大堤。

(14)环境污染。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依法防治污染,实施达标排放,提高公民防污、治污和抵制污染的意识。

(15)海洋石油污染。主要分布于沿海水域及主要航海线路上。石油泄漏后,油膜会覆盖海水,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对此,我们应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麦秆等物质吸附石油。

(16)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衡、资源破坏等。因此,我们应加强监测,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17)城市化问题。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缺乏合理规划、城市规模过大会使自然要素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我们应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建设生态城市。

4.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篇4

一、环境公平概念的回顾与反思 环境公平(environmental equity)的概念是美国环境运动发展到特定阶段所提出来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环境的`问题.

作 者:赵倩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034 刊 名: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 英文刊名:WORLD OF ENTREPRENEURS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X3 关键词: 

★ 环境正义-一种新的正义观

★ 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 环境问题论文

★ 环境问题论文范文

★ 正义散文

★ 浅谈露天煤矿环境问题及对策

★ 环境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 浅谈环境的沙漠化问题

★ 婚礼上代东致辞演讲稿

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篇5

环境在为人类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为人类生存提供舒适性环境享受的同时,并为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进行消纳和同化。然而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作 者:曹俊文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xx “”(11) 分类号:F2 关键词:

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6

2009-10-21 10:51:08 《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09年9字号:T|T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动力,城市的血液。水之宝贵,在于其储量有限,更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

自然界水汽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构成人类生存的水环境。自然界水汽循环使得水资源不断更新以供人类利用,这种更新是靠自然的力量进行的,这是水的自然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生活和生产之需从天然水体中取水,用过的水再排回到天然水体中的人工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人类在享用自然之时,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水的自然循环运转顺畅而成为良性循环,使再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服务于人类。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索取,且不保护,必然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干燥、干旱、洪水等,就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后果。人类必须正视和处理好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也就是使水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

水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水的社会循环问题,水的社会循环的实施主体是水工业。它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从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并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水质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1];其核心部分是给水与排水。

1.1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

1.1.1水资源短缺

我国河川较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104亿m3,约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47×104亿m3的5.6%,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世界人均淡水量为1.08万m3/人.a,而中国仅为2392m3/人.a,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的第88位)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日本的3/4;即使在长江流域富庶的太湖地区,人均水资源也仅为800m3/人.a。目前,我国有333个城市缺水,108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被列入世界13个贫水国的名单中[2]。

1.1.2水资源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1984年~1995年这10年间,700余条近10万km长的河流中污染河段长度从占21.8%增加到46.5%。全国河流近1/2河长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2]。有的水源既不能灌溉,更不能用于生活饮用。一些河段严重污染使其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造成的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的年经济损失可达1200亿元;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相当于国家当年财政收入的6%。可见,水危机不但严重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违背“给水与排水统一体性”的运作

通俗讲,给水与排水就是人类向大自然“借用”和“归还”可再生资源——水,所以,给水与排水是不得以任何原因或任何形式偏废一方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法则。

长期以来,我国给水排水存在两种传统观念[3]:给水与排水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业;给水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具体表现为因资金短缺而偏废排水中的废水处理。偏废的形式有:不建污水处理厂、只按部分废水量建处理厂、污水厂降低负荷运行或停止运行或假运行、以罚款代替或减轻废水处理任务,等等。这种违背“给水与排水的统一体性”的运作,是“只借不还”的行为,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处理方面加大了一些工程建设投入。但是,欠帐较多,大部分城市污水仍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放。据1996年统计,我国有设市城市666个,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352.8亿m3/a,城市污水处理量为83.3亿m3/a,污水处理率为23.6%。城市市政系统年收纳污水208.9亿m3,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53座,处理能力751.2万m3/d,加上分散设施的处理能力,每年处理污水23.8亿m3,市政污水处理率为11.4%[4]。上述污水处理率均未限定处理程度和处理深度。按照国家环保局最近颁布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推算,能达到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率最高为5.5%[5]。

如某城市于九十年代初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其规模属大型处理厂,但仅为一级处理,即使能按设计能力运转,出水水质仍远远达不到国家环保局最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还有可数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出水达标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主题。水的社会循环的最终目标正是要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量水质及其载体功能的各种需求,避免和消除水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

2.1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合理完善的管理使水资源得到有效控制和保护 从给水与排水是两门互不相关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个具有统一体性的整体的观念,从给水排水是一项国家投资、垄断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门工业的观念,这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前提。

2.1.1经济体制的转变

给水排水是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提法,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观点,违背了水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规律,是给水排水资金永远短缺,并导致水环境恶性循环的根源。与此相反,给水排水已发展成为一门工业——水工业的观点,以及水是一种产品,需制定“水价”的原则,完全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从而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实现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使水的社会循环良性运转。

2.1.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水污染是水资源的浪费,这种以大量资源浪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反,“给水排水统一体性”的观念,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点。既可消除偏废废水处理所导致的种种水污染根源,又为节约水资源提出了要求。

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应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础上,以立法、执法和司法为依据,以水环境系统为主线,进行职能机构重组。这样,才能以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和保护,使水的社会循环得以永续良性运转。

2.2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价格机制运作,将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推向市场

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水工业产业政策研究,需要相关的体制、资金、市场、价格、管理、技术标准等支撑,需要改革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投资机制,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需要建立水环境保护基金或建立水环境投资公司,需要走向市场。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与《国际环境条例》接轨的若干行政法规等;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按水的开发和利用属性,水的消费者应支付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与保护费用、水的开发生产费用和排放净化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才能限制水的浪费、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

2.3城市污水治理企业化是防治水污染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污水治理企业化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建立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污水治理企业,以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合理的水与废水价格体系和收费体系作为运作的资金保障。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建立废水征税法,对污废水治理不善或不治理的用户,收缴较高的税金,敦促其尽快建设或加强污废水治理工程。可设立“城市给水排水公司”或“水工业工程公司”,统一经营自来水系统与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等业务。

2.4重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 将水环境改善与市政建设有机结合污水处理规模和程度的具体确定应以总体水质目标、地方财政能力等为依据。工业废水,应在合理预处理去除难降解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避免局部高度净化而总体仍严重污染的现象。政府应下决心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作用;对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的污水实施截留,送至污水处理厂;组织污水二级处理的工艺设计和实施,以满足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这是根本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城市内河的水质及河周边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促进生活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这比建几个市民广场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更实实在在。

2.5学技术是解决“社会对水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水危机的矛盾”的先导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还与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但许多科技成果以单项技术为主,缺乏集中统一的综合性、群体性的技术研究,缺乏综合性的工程化技术和决策支持体系;一些科研成果虽具先进性,但产业化和商品化有难度;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开发研制更有待加强。目前,应着手开展如下工作。(1)对已有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新技术体系;(2)开发研制和完善各种测试技术和性能评价技术,为工程设施的优化和规范化管理创造条件;(3)调查环保产业现状,研究其发展对策。到本世纪末,世界环境设备的年产值预计可达1200亿美元,从而形成世界经济四大新市场之一。(4)应在有效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开发高技术和拳头产品,并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同时,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司.中国2000年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给水排水,1995,5

[2]黄仲杰.我国城市供水现状、问题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2

[3]许保久.试论中国水工业.给水排水,1996,2

[4]张悦.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1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对于高校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而言, 在网络环境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其管理工作中也是有很多实际的问题, 当然, 是基于也是挑战。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更及时的跟进, 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的质量, 为高等学校的教学以及科研, 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网络环境下, 对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多更实际的要求, 其实这也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灵魂, 创新的水平也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可以很好的衡量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的标准。对于图书馆来说, 其功能定位在于收集资料信息、加工整理资料信息, 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和很好的利用。在建设创新型社会, 智慧城市的大潮流下, 我们应该更加的让图书馆发挥它的知识信息服务的优势, 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基础力量。

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 信息服务的要求也更加的多元化,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形式和手段以及环境应该进行及时的变革, 这样来拓展图书信息服务的新渠道, 更好的适应网络环境下用户的需求, 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效率。

1 网络环境对用户需求的影响

目前图书馆里面储藏的都是纸质的资料, 主要是印刷书籍, 并且有非常完备的馆藏体系。但是电子资料信息量大, 更加便捷, 而且传播速度快, 能够很好的跟随时代的变化。电子图书和资料不需要繁琐的借阅的手续, 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电子资料的出现, 使得读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其实有着不同的分工, 来自于不同的类型, 程度参差不齐, 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差异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是非常高的, 这样能有更全面的信息指导学生和进行科研, 而学生主要是要学习一些知识, 其主要的需求在于获取基础的知识, 二者的焦点就明显不同。

而且用户的需求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当让传统的直接获取的方式不会被忽视。第二就是在网络环境下, 需要更多的电子信息和资料而且这种方式更加的快速高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图书馆的建设迫在眉睫。还有就是用户的需求更加特异化、个性化。由于信息服务的年龄、知识背景、性别和文化基础以及专业的不同, 很多读者仅仅是传统的面上信息服务是不能够满足的。必须有的老师的研究需要特殊的资料, 那么他就需要一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还有就是网络环境也大大的改变了图书馆用户的范围。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读者的信息的意识也渐渐的增大, 信息的需求的总的量也迅速的增大。其实只要用户的计算机连上图书馆的数据库, 就能在很多地方, 任意的时间就可以获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2 满足用户需求的策略

想要满足用户的信息的需求的内容, 图书馆需要很好的准确的及时的了解图书馆用户群体的需求的信息的类型和内容。针对服务对象的特点, 给他们有针对的信息的服务。所以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非常重要。需要采取恰当的高效的方法科学先进的对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进行准确细致的剖析。所以要重视用户需求的调查工作, 尽力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 就是要提升读者的信息获取能力。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水平非常直接的影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的能力。图书馆呢, 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读者进行相关的培训, 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宣传和教育, 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实际能力。特别的, 对学生要进行文献检索方法的有力的培训, 具体操作可以开一些选修课, 类似文献检索, 外文检索等等。也可以进行一些短期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对于新生, 可以进行一些类似于入学教育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信息检索的能力。

再者, 要促进创新型的网络服务。网络环境可以使得高校的图书馆更好更高校的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进行帮助。图书馆应该开辟新的有效的途径, 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档次。让信息服务可靠高效的为高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图书馆如何让高校师生更加高效的多乘此多元化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的需求。走这个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需要优化图书馆的额硬件设施,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器的相应的速度。还有就是要有可靠便捷的导航系统, 让用户非常便捷的找到需要的信息。图书馆更要根据学科和内容的不同,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高效的分类和整理。加大力度引进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数据库。这样更加有利于研究人员迅速的及时的跟进研究的前沿热点, 使得高校教师的科研更加视野宽阔, 提高一个更高的档次, 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的平台。还有就是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因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需要素质更加全面的工作人员从事相关的信息服务的工作。同时要工作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很好的热情,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而且服务人员一定要更加的熟练, 业务要非常的精湛,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高效图书馆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化的服务项目。扩展观念, 改革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以满足信息化的信息服务要求, 在满足本单位需求的同时, 面向社会提供一些有效的及时的服务。

3 总结

网络技术不断地发展, 有机遇也有挑战, 要求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切实的改革服务的对象、服务方式还有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跟进网络时代的步伐, 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同时还需要高校图书馆开放和思想, 大胆的推进图书馆的改革, 争取起到更大的社会服务能力, 满足网络环境下的, 用户的各种不断拓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鸿.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发展研究[J].信息技术, 2002, 7:81-82.

[2]刘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组织新探[J].2002.

[3]贺子岳.世纪之交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 2002, 3:27-32.

城市水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由自然界的水汽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构成。自然界水汽循环使得水资源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自然力完成的,属于自然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指人类为生产生活之需从天然水中取水,用过之后再排返回到天然水中的人工循环。这种循环是由人类的力量完成的,是可控制和改变的。就城市水环境来说,要注意取水、供水、排水、水资源再生等问题,使城市水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城市水环境是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影响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问题。因此,城市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

一、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水的社会循环。水的社会循环实施主体是水工业。它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从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并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水质作为生产目标的,其核心是给水与排水。目前,城市水环境的主要问题是:

(一)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污染。数据统计显示:1984年~1995年间,全国河流近1/2河长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一些河段严重污染使其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水资源的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造成的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的年经济损失可达1200亿元;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家当年财政收入的4%。可见,水危机不但严重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给水与排水不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给水排水存在两种观念:给水与排水是两个不相干的事业;给水与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排水问题因为资金短缺而偏废排水中的废水处理。偏废的形式有:不建污水处理厂、只按部分废水量建处理厂、污水厂降低负荷运行或停止运行或假运行、以罚款代替或减轻废水处理任务,等等。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处理方面加大工程建设投入。大中城市建成一些污水处理厂,有条件的地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已经覆盖到小城镇。通过制定政策,开征污水处理费,并按照污水处理产业化经营的需求经过成本测算和价格听证,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但距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体欠账较多,许多城市污水仍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或者处理能力不足,排放不达标。

(三)城市水循环不合理

城市中用水大量来自城市外水库、江河,少量来自地下水。近年来地下水资源的取水量持续增加,加上城市发展,一些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我国城市排水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网建设不合理,雨污分离不彻底的问题。浅层地表水收集后经过管网连同生产生活等各类污水一起送入污水处理厂,不但影响污水处理厂运行,也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两个转变,以合理的管理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保护

1.经济体制的转变。给水排水是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观念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观点,违背了水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规律,是给水排水资金永远短缺,并导致水环境恶性循环的根源。与此相反,给水排水已经发展为一门工业——水工业的观点,以及水是一种产品,需制定“水价”的原则,完全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从而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实现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使水的社会循环良性运转。当然政府也应负担大部分的社会公共责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管理维护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水污染是水资源的浪费。这种以大量资源浪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反,“给水排水统一性”的观念,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点。既可消除偏废污水处理所导致的种种水污染根源,又为节约水资源提出了要求。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应在实现两个转变的基础上,以立法、执法和司法为依据,以水环境系统为主线,进行职能机构重组。这样,才能以科学完善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和保护,使水的社会循环良性运转。

(二)将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推向市场

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水工业产业政策研究,需要相关体制、资金、市场、价格、管理、技术标准等支撑,需要改革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投资机制,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和信贷方面给予扶持,需要建立水环境保护基金或建立水环境投资公司,需要走向市场。

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条例》等。严格按市场规律,征收并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费。水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与保护费用、水的开发生产费用和排放净化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限制水的浪费,建立良性循环。

(三)城市污水治理企业化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污水治理企业化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德国是一个城市水环境建设的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德国的经验是:建立废水征税法,对污水治理不善或不治理的用户,收缴较高的税金,敦促其尽快建立和加强废水处理工程;设立“城市给水排水公司”或“水工业公司”,统一经营自来水系统与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等业务。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应按照BOT等模式进行运作。

(四)重视污水集中处理,将水环境改善与市政建设有机结合

污水处理规模和程度的具体确定应以总体水质目标、地方财政能力为依据。工业废水应在合理预处理去除难降解的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避免局部高度净化而总体仍严重污染的现象。政府应下决心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作用;对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的污水实施截流,送至污水处理厂;组织污水二级处理的工艺设计和实施,以满足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这是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

(五)排污分类管理,“眉毛”、“胡子”分开抓

饭店、菜场、医院、公厕、垃圾中转站等行业不同,排水性质、污染指标和预处理要求也不同,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可能发生污染河流、污染水环境事件。根据不同的排污对象,在准入条件、适用标准、监测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管理对策。具体措施如:各医院的污水必须经过预处理排放,餐饮业要自建隔油池,雨污分离等。前期分得细,后期事半功倍。

(六)提升污水科技水平,中水回用改善循环,污泥处理提高产业水平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下一篇:《我长大了》读后感小学作文200字